毕业论文《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探析》

时间:2019-05-13 19:41: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毕业论文《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探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毕业论文《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探析》》。

第一篇:毕业论文《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探析》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探析

组长:周成赟学号:08030258

组员:王慧学号:08030237

周晓琴 08030261

黄锡超 08030220

吴威08030243

朱志强 0803026

2(化学化工学院2008级(2)班)

指导教师:吴务南

摘要:自我国1990年扩招以来,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大。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有好几年了。中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发展,本文由浅入深,从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多方面,如就业率和毕业生反映的情况。通过对本校文、理科就业调查,小角度分析了类似地方。师范性院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试着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高校、政府的宏观调控,加强岗位设置,以及加强大学生自身能力建设。大学生就业不仅仅关系到学生一个方面,更多的社会安定及社会的保障系统有无对人才的保障起到保护作用。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和一个稳定的政策。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解决办法

随着今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展,使得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由2007年的495万到2008年559万,直至2009年,应届大学毕业生达到了611万,比2009年又创出新高的2010年达到历史上的峰值630万面临就业。由此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逐渐上升到一个社会问题,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并且提出了多次政策。

2010年是高校扩招以后第八个高峰年。许多大学生在对将要面临的就业大多数都是摇头,感慨“工作越来越难找”,曾经的天之骄子,现在一业难求,社会对大学生的筛选也更加严格,毕业生也面临更大的竞争。

一、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及其研究状况

(一)职业供需不平衡

与急剧增加的就业人数相比,就业职位的岗位需求在不断下降。经过09年的金融危机,虽然经济回暖,但形势依然严峻。许多企业精简机构,国有企业的成员增效,事业单位的下岗分流,进一步加剧了人才需求的下降,以致于造成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以师范性院校来说,由于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有保障、工作稳定的教师职业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报考。2010年全国师范院校毕业生总数超过60万,而整个教育系统提供的用人需求不足30万,而多余的30万人又由于专业不对口,突出的专业差别造成师范毕业生直接处于就业竞争的劣势。而对于前来招聘的单位来说,提供的岗位大多数以“市场销售”及“销售代理”类灵活性较大的岗位为主。

(二)毕业生期望的薪水与企业提供的薪水不符

所谓“十年磨一剑”,大学毕业生更是如此。对于大多数毕业生而言,都希望自己毕业后可以为自己改变命运,其中这改变命运一大部分是决定于以后的薪酬待遇。在中央电视台“

东方时空”的就业状况报告显示,毕业生薪水期望值过高于雇主标准。调查显示,月薪期望值在5000-6000元的本科毕业生有20%左右,而2000-4000元薪资有50%的人。而对于企业而言,除少部分薪资可以与外企相提并论的民企可以出到较高的工资,大部分企业只能出2000-3000元工资。而可以出较高工资的企业也集中在沿海城市如上海。选择1000-2000元的学生占25%左右。对于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降低身价。

(三)学历与薪酬不对等

随着研究生教育的更加开放化,越来越多的本科生选择读研,但是读研的出路在哪里呢?近段时间的一项调查显示,研究生要求的薪酬普遍在4000元以上。而企业对比做出的回应却与此不大一样,可能对于像工科类专业薪酬较稳定,其它类似文史类的毕业生并不十分抢手。与前四五年的硕士8000元,博士1万元,严峻的市场同样也让研究生趋于理性化。而一些企业也确实将研究生的价位定得不高,这样极大打击了研究生们的科研兴趣。相反一些在学历上比研究生寒酸很多的专科高职学校毕业生却频繁受到企业的青睐,并且薪酬也较为理想。但也有少部分由于自身能力不足,又对薪酬要求较高的毕业生仍然得不到很好的满足。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由于在谈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这个问题要有一定的针对性,所以我们有针对性地对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此次调查的面向对象是我院06级毕业生,文理科其中文科主要是政法学院40人,理科主要是化学化工学院40人,调查面较广。

(一)大学生自身因素

大学生自身因素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将它放在首位。在大学生个人因素中的眼高手低占50%,而家庭背景、毕业生个人能力也分别占到了20%与15%。另外也有不少毕业生表示近年来就业歧视也比较严重,比如外表问题,性别歧视。

由于此次调查面向我院学生属于地方性师范院校,不免有些片面,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可以说明一些问题。对于现在就业形势的确要加强大学生的文明修养,端正自己的就业态度。上海的议价调查机构对116家企业做过调查,有86.3%最不喜欢“不诚实”的就业,其次是搬弄是非占58.6%。

从调查中可以表现,其实个人因素还是占难就业的很大一部分的。大学生自身的实践经验和在校的学习能力同样也很被看重,除了毕业生一般有的三大证(学位证、毕业证、英语等级证),另外有无实践经验也是一项重要因素。据有关数据显示:有57.8%的用人单位最先看重应聘者的经历和在社会的实践经验。当然还有一项也比较重要的是有无团队合作能力,这一点主要表现在校是否做过学生干部,组织或策划过某项活动。所以,加强自身能力的培养是促进就业的一个好方法。当然,这也就成了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二)学校因素

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反映学校的教学方式与企业的期望及适应不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占了60%,对于非重点院校即非名校,而作为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的看法占30%左右。对于毕业生而言,显然,当今的高校教学方式无法适应当今的市场经济,而确实是企业对于毕业生不满意的很关键的一点。还有很大一部分的毕业生表示:学校举办的招聘会少,造成就业途径窄,信息渠道不多,使得毕业生没有很好的就业机会,而学校的客观因素表现在本身名气与硬件设施。在调查中,我们采取的是文理科调查的方式,我们发现在文科较多毕业生选择了这一项,对于文科类的专业和市场较难接轨,所以导致专业的冷热程度也成了阻碍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门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过于强调学生的文化成绩,而忽略了学生其他各个方面能力的培养,因此,造成大学毕业生高分低能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是高校在大学生难就业中的责任以及原因。

(三)社会因素

在此,我要说的是,社会因素包括政府及社会,即第三方市场。在调查中,有60%的大学生表示,现在就业中,大学生太多,竞争太激烈,有30%的人认为,现在企业提供的工资不高,还有少部分的人认为企业招聘时,部分存在性别歧视且岗位设置不多。

由于我国的扩招的速度过快,而此时市场还没有完全适应,当然,也不能提供很多的岗位,造成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市场过度膨胀,而大学毕业生的卖方市场也转化成了买方市场,任由企业“自由挑选”,企业对大学生提太多不可能的要求,如果要求大学生要2-3年的社会经验。试想,如果每个企业连进企业实习的机会都不给,试问,怎么会有2,3年的经验呢?而低工资也是现在就业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大学毕业生却比较渴望可以得到一份收入较高的工作,而现在提供的1000元左右的月薪,甚至更低。更有甚者,有些企业竟然开出“零薪资就业”,这难道不是给刚毕业的大学生一个沉重的打击吗?如此恶性循环,即使是现在的大二以及大一的学生听着,也会被这就业难吓得瞠目结舌。在调查过程中,有毕业生提供了一份详实的数据,在接受调查的几家用人单位,有51%承认曾因性别,年龄,相貌拒绝过应聘者。其实,真实数据往往还远不及此,部分女性由于婚姻关系常常被企业无理由的拒绝,但是,想想,如果这样,一个企业的道德何在,一个企业的底线何在。中国劳动保障部明确,用工合同要包括五险一金,其中便有生育保险,当然也有产假,即使一些女性应聘者,声明自己将延后结婚,但一些企业仍然拒绝接受。在此其中,政府也有着不可推却责任,一直以来的就业难的问题常常只是一些政府机关口头上说说,直到最近的“两会”上才正式谈到“如何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如“上山下乡”政策。但是,此时的大学毕业生难,也已经成为了一个很难以解决的问题,当然,这与企业和政府的因素是分不开的。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与多方的因素有关。

三、解决就业难的对策

对于这类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的是多方共同的努力,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的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仅是教育问题,而且是重要的社会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多方面的协同配合,才能使大学生就业循着良性发展趋势迈上新的台阶。

(一)、从高校方面来考虑

1.高等院校教育资源合理配置

教育改革任重道远,高校要以市场为导向,并对市场进行有效引导。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高校专业结构的调整,以培养社会所需的各层次人才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要重视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高校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开展毕业生求职技能培训,为在校学生提供多种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还要建立全员及全程的就业指导工作,即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并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

3.积极鼓励并支持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

目前,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要大力支持和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全新理念已在越来越多高校受到重视。形势表明自主创业是今后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新趋势、新动向。当代大学生多数有着强烈的创业冲动和渴望,在国内一些著名高校大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成为一种时尚,只是苦于缺乏引导和扶持。清华大学在全国率先闯出了大学生创业之路,学校建有鼓励学生创业基金和相关机构,并有专人进行创业指导。四川2006年有533位大学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并均已获得稳定发展。希望工商、税务、银行等相关部门能进一步大力支持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简化相关手续,降低创业门槛,积极给予扶持。各高校也要加强对创业学生的关怀、支持与资助,帮助他们解决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使他们能成功地走上创业之路,茁壮成长。

(二)加强自身素质提高

对于大四毕业生而言,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就业态度,切实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分渠道缓解就业压力,如果认为自己对“从政”比较感兴趣的话,可以考虑考公务员,如果想再进一步深造,可以考虑考研究生,这样可以减轻就业压力,当然对于考研的人,未来的就业形势也未尝可知啊!不过的确可以暂时缓和一下就业压力。其次,将自己正确看待,不要“高不成低不就”,更不要做着等机会,应该自己多主动去联系一些就业单位,多尝试一些面试,也可以多一些就业机会。最后,毕业生也不要一味的盲目的去大城市或者沿海城市去打拼。可以尝试去一些二三线城市发展,假使大部分大学生都集中于沿海地区或比较发达的城市,会导致竞争加大。

而如果对于非毕业班的学生而言,可以试着做一些准备,比如做一些职业生涯规划,或者在外面做一些兼职,增加自己的经验,以应对当前严峻的形势,这些都是为自己以后可以更平稳的迈向工作岗位,当然在学校作为一名学生,自己的专业学习也是十分重要的哦,毕竟在大学花了四年时间学一门课,必然有它的重要性。

(三)社会方面

在用人上,用人单位要改变过多的歧视,应该更多的看重学生的能力,应该给学生适当的机会锻炼自己,来验证学生的实际能力,不要以其缺少什么而拒之门外。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招聘人员,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据江苏省的一份调查表明,80%的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性别歧视,有34.3%的女大学生有过多次被拒绝的经历,这就使得在就业中女性处于弱势群体之列,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率。所以在消除就业歧视对于企业用工以及解决就业难都具有很大的重要性。

对于政府而言,要增加岗位设置,当然,这需要我国的经济发展做支持。由于我国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这样很不利于大学生这一高知识分子的就业,所以切实增加岗位和颁布一些如“特岗计划” 西部大开发"等

总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在今后一个阶段也将更为突出,但是只要党和国家重视,政府调配得当,采取适当的措施,在社会、学校以及多方的共同努力下还是会得到很好地解决的。

附件:

调查表

有关大学生就业难因素调查(可多选):

一. 个人因素()

A.眼高手低B.不愿出外地

C.素质欠佳D.外表问题:如身高

E.学位低F.家庭没有社会背景

G.毕业生的个人能力和企业的期望不对等

二. 学校因素()

A.学校的教学方式的实用性适应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B.非重点院校或地方院校

C.学校举办的招聘会少

D.专业的冷热程度

三. 社会因素()

A.要求责任心强,高品质及素质B.岗位少

C.大学生多,竞争激烈D.工资低

E.性别歧视,性别要求高,导致某些行业男多女少或女多男少

四.其它因素(或建议):

时间:2010年4月

班级:上饶师院06级化学系(2)班上饶师院06级政法学院(2)班

??

??

??

??

第二篇:毕业论文(如何看待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自 考 毕 业 论 文

目: 如何看待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业 人力资源管理 学生姓名 尚申

准考证号010012323304 指导教师 李静

职称

讲师 日

2013年10月10日

引 言........................................................................................................................................1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1

二、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2

1、大学生就业存在自身问题...........................................................................................2

2、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3

3、国家就业政策欠完善...................................................................................................4

三、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措施......................................................................................4

1、大学生自我综合素质的提高.......................................................................................4

2、增强高校的调整和指导性作用...................................................................................5

3、完善就业政策...............................................................................................................6

四、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展望................................................................................................7

1、宏观经济走势预期不明朗,就业形势仍将复杂.......................................................7

2、党和政府更加重视大学生就业...................................................................................8

3、企业经营状况的不稳定将助推不稳定性就业...........................................................8

4、高校毕业生技能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将更加突出.......................................8 参考文献....................................................................................................................................9

如何看待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重庆工商大学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尚申

指导教师:李静

摘要: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迅猛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高校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影响社会热点问题,通过对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分析,探讨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关系到大学生和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实施,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能力;就业观念

引 言

大学生作为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更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其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就业是大学生人生中的一次重要选择,每位大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够在社会上有一个合适的位置,为社会做贡献,实现自己的价值。尤其是21世纪的今天,各国的大学生毕业人数都成上升趋势,大学生就业成为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如今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面对“前有伏兵,后有追兵”的紧张局面,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日趋严重。从国家对就业问题的成因层面看,Niall O Higgins(2002)认为毕业生的供求、需求和供求匹配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首要原因,主要凸显在工作岗位的结果和数量上。预期收入的自我高估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即不能清楚的认识现实与预期理想巨大的差距。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即知识水平、个人能力、综合素质等是影响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市场经济分布结构不合理,大学生劳动力过剩是客观存在的;市场需求与需求岗位人员不匹配、不对口、差异大是影响就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诸多因素,我们应努力做到“小处着手、大出着眼”解决我国现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困境问题。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1999年以前,我国适龄青年入学率低于10%,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其他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模式向大众化模式转变。我国高校扩招开始于1999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收入率要达到适龄青年的15%,而早在2002年,全国高等教育毛收入学率首次达到15%,提前进入了教育大众化阶段,到2010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品进一步提高。在大众化教育阶段,接受高等教育成为相对多数人地权利,因此,与精英教育教育阶段相比,大学生不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宠儿”和“精英”,大学生就业不再统包统分,而是要公平的参与社会竞争,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十一五”期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累计达2700万人,年均增长54万人,毕业生离校时的初次就业率稳定在70%左右,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60万人,年均增长30万人,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680万人,创历史新高。重庆市普通高校毕业生累计达到56万人,年均增长1.2万人,毕业生离校时的初次就业率稳定在80%左右,2011年全市毕业生人数突破14万人,毕业生就业率为86.5%。2012年重庆市普通高校毕业生为15.3万人,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6.81%。待业人数达到数万人,如此大的就业群体加上社会闲置劳动力的供给,是我国就业需方市场

完全无法消化的,形成了供大于求的局面。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毕业生人数和就业人数随着时间的推进,两者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的拉大,毕业人数和就业人数两条线在不断扩大,表面待业人数数量一直在不断增长的趋势。我国高等教育学校就业率本身就存在非常大的缺陷。他对其就业率包含了升学、出国或不完全进入社会劳动力市场的滞后情况,我则认为就业率就应该是实际的就业率,在这中情况下,实际就业率应当处下滑趋势,大学就业难的问题依然处在。随着国家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高校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制度的推行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大学生流向呈现了明显的区域差异。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提高就业率相应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就业市场政策通过毕业生、高校、企业三方的制度,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支持政策市在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过程中,国家提供税收政策、信息指导、创业基地等各种服务,在于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就业岗位。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一方面很多用人单位招不要满意的人才,这种人才结构性短缺的现状造成了大学毕业生人力资源的极大的浪费,同时也阻碍了经济发展速度和社会进步的历程。

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已不仅仅是数量的变化,高等教育的入学起点、社会需求、培养模式、教学方式、培养目标等都将发生一系列改变。培养目标和要求的多样化必然将导致毕业生就业取向、就业形式的多样化。从工作时间来分,有全日制就业、半日制就业、计时就业等;从就业地点来看,有大城市、沿海城市和中小城市、城镇、西部或边远贫困地区;从就业单位属性来看,有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部队、基层单位等;从就业途径来看有参加招聘会、学校推荐、亲友推荐、网上求职等;从实现方式来看,可分一次性就业、创业、准备就业、暂时待业等;从就业管理性质看,可分为显性就业、隐性就业。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总体是好的,但是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和挑战,在宏观就业形势方面,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毕业生就业工作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切实提升高校就业指导服务的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成为新形势下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的重要责任。

二、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大学生就业存在自身问题

(1)大学生主观预期偏高:大学生有些人不能清楚的给自己一个定位,往往过高的

预期自己的待遇,与企业所预期的工资待遇水平有较大的差异;与企业的用人要求不符,会导致大学生非自愿性失业。个人职业规划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也会导致自愿性失业。同时:大学生就业倾向于一线城市,不愿意到西部或者是偏远的山区工作、在一线城市的岗位竞争强度过高,就业区域流向的差异也会加剧竞争升级,大学生自我定位不准,失落感大,心态不平衡等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就业。

(2)先就业后择业渐流行:就业态度的变化,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市场上人才供给的情况。在当前,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先就业再择业”的态度成了多数毕业生的首选。

(3)对企业不够了解:大多数大学生并不了解自己想要进入的公司发展前景、用人制度、企业文化、人际关系等等,有一部分学生对以后自己即将在一个什么样的平台上迈出人生

或者因为社会关系,不能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这些都与高校的用人机制和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有关。目前大多数高校人事缺乏灵活性、流动性和主动性,学校需要的人才进不来,别的学校需要的人才也出不去;有的学校追逐热门专业,师资、教材没有能力应付,毕业生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就业知道服务水平不高,信息渠道不畅,难以有效的调节市场人力机制,缺乏反馈机制,难以形成国家、高校、企业三者之间的高校人才输送方式,人才资源匹配度不够。

3、国家就业政策欠完善

国家支持性就业政策不健全,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大学生就业政策,但都是杯水车薪,政策都没有大到预期的效果,未能吸引大量毕业生,毕业生就业问题依然严峻。区域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大,大学生择业意向为发达地区、大中城市、待遇丰厚的优质部门。从我国总体劳动力需求角度看,依然缺乏高素质、高技能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源在于经济产业结构和增长率。经济增长会带动就业人数的增加,高经济增长率也会产生高就业率,高就业率会带动工资收入的增长,反过来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增长,扩大就业岗位ud供给,形成良性循环。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国正在建立一个相对公平的就业环境,如公务员招录的“凡进必考”政策,国有企事业单位招聘必须面向社会公开、公平、公正择优录取。但目前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体系仍不够健全,市场的服务手段、服务方式以及社会各中介服务部门为大学生就业的服务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与日趋增长的总量配置需求和个性化服务需要还有差距;多数企业基本上没有导入人力资源管理技术,选人用人缺少合理标准,没有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不注重人才培养和储备,直接制约了大学生合理就业。中国有着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封建社会历史,与之匹配的是国家管理者的职业化。由于象形文字学习难度大,在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的中国古代,国家管理人才培养成本很高。统治者除通过高官厚禄诱导读书、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外,还通过舆论、政策影响民众观念。“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书中自有黄金屋”等的宣传,使“读书做官”、“读书改变命运”的求学心态得到不断强化。在古代中国,穷秀才的社会地位高于富木匠。虽然今天“做官”不再是读书的唯一出路,但大学生毕业后当普通工人不被社会普遍认可、接受。

三、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措施

1、大学生自我综合素质的提高

大学生应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和各项专业技能,不断的从实自己的大脑,规划好自己的人生计划并不断的完善,及时的了解最新的就业动态讯息,不断强化自身素质和综合

能力的提高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积极推进产学合作目前高等院校依然是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注重素质教育,加大职业能力培养。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以来,学校的培养也需有所加重和侧重。一味地以市场为导向则学校演变成为公司企业快速供应技术员工的培训基地,而只侧重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训练又使得学生很难快速进入劳动力市场。两者的结合则可以解决这一矛盾性问题。很多高校也在尝试产学合作这一办学模式,如实行小学期制,每个学生必须进行一定量的社会实践活动;还有的学校某些专业有固定的实习基地、合作企业等,促进了产学结合,形成了良好的产学相长局面。产学合作实际上是多赢的机制,一方面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学生毕业以后有较好的归宿;对产业来说,它参与了教育过程能够得到所需要的人才。

(1)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良好的职业素质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基础,更是通向理想彼岸的通行证。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情绪方面。大学生应将人身理想与职业理想结合起来,在大学期间不断加强适应能力,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懂法守则、公平正义的品格,具有团结协作、互助互爱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职业活动的基础,远比精通业务重要,大学生要以职业道德修养为基础,进行初步的自我完善。通过培养、自我锻炼、自我改造、逐步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伟大民族。中华民族的祖先,凭着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创造出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和人类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们应肩负起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任,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传统文化对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意义。没有以前就不会有现在,所以我们有必要对目前我们国家存在的大学生就业难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追本溯源式的探究和学习,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2、增强高校的调整和指导性作用

(1)适时地调整专业设置

高校在专业设置上的失衡会产生不同专业出现差异性就业情况,就业率相差很大,因此,对专业设置的调整是必然的,高校根据实际需求状况,在统筹兼顾的理念下,对专业的规模和招生人数进行控制,渐渐调整和减少就业率差的专业的规模,增加岗位需求不够的专业的招生人数,尽量减轻专业不对口导致的非自愿失业。

(2)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质量,增强大学生的自身技能

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作为一门学科加以建设,在把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同时,加强就业指导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在借鉴国外先进理论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高校就业指导理论体系。我国教育投入不

足,扩招速度过快,高等教育质量有所下降已是公认的事实,高校要提高教育资源的质量保证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丰富学生所需的知识技能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化素质教育;在科极创新方面给予学生大力支持,组织科研创新活动,提高科研资金的支持和科极大赛指导,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开展教育文化科极活动,强化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切实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就业优势。

(3)提升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服务

真正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作为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除了具有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并进而实现“充分就业”的功能之外,还应具有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等作用。同时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对职业和社会的了解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具有教育过程的长效性和对象的全员性等特点,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之中。实现高校人才的供给和社会需求的有效匹配,完善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服务是关乎毕业生就业的一项重大环节。高校要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就业指导讲座,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个性化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相关就业工作,开设有关大学生关于指导大学生择业、就业的选修课,提升就业能力和培养职业素养,另一方面,做好就业信息的服务工作,建立良好有效的信息传递渠道,加强对就业情况的调查、统计和市场预测,为毕业生提高充分的就业信息,拓展多元化的就业渠道。在企业与学校之间建立有效的就业桥梁,组织大型的双选会等,将企业引进校园,让学生走出校园;加强国家、企业、高校之间的联系和合作,探索定向培养和人才输送等模式,建立全国统一的信息就业数据库,增强就业人员信息的流动性和全面性、提高人才资源配置和就业率。

3、完善就业政策

(1)党政机关录用公务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新增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应主要面向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考或招聘,择优录用。

(2)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政府有关部门要为其提供便利条件和相应服务。对企业跨地区聘用的高校毕业生,省会以下城市要认真落实有关政策,取消落户限制。

(3)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凡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自工商部门批准其经营之日起一年内免交登记类和管理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收费。有条件的地区由地方政府确定,在现有渠道中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小额贷款和担保。

(4)为高校毕业生办理户口和人事档案手续提供便利。对毕业离校时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本人要求户口和人事档案保留在学校的,按规定保留两年。在此期间,档案管理机构对保管其档案免收服务费用;本人要求将户口转入学前户籍所在地的,公安机关应当按照户籍管理规定为其办理落户手续,人事、教育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服务机构负责办理相关手续,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免费提供人事代理服务。本人落实工作单位后,公安机关按有关规定办理户口迁移手续。(1)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各级政府要为高校毕业生创造工作条件,主要充实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基层单位,从事教育、卫生、公安、农技、扶贫和其他社会公益事业。在艰苦地区工作两年或两年以上者,报考研究生的,应优先予以推荐、录取;报考党政机关和应聘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录取。

(5)毕业半年以上未能就业并要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可持学校证明到入学前户籍所在城市或县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劳动保障部门所属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和街道劳动保障机构应免费为其提供就业服务。对已进行失业登记的高校毕业生,有条件的城市、社区可组织其参加临时性的社会工作社会公益活动,或到用人单位见习,给予一定报酬。对于因患病等原因短期无法工作并确无生活来源者,由民政部门参照当地城市低保标准,给予临时救助。此项费用由地方财政列支。

(6)鼓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等职业学校(大专)毕业生,使大批动手能力强适应性较好的高职(大专)毕业生有用武之地。对就业困难的应届高职(大专)毕业生,由劳动保障、人事和教育部门共同实施“高职(大专)毕业生职业资格培训工程”,对需要培训的应届高职(大专)毕业生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费由教育系统承担,职业技能鉴定费由劳动保障部门适当减免。

四、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展望

1、宏观经济走势预期不明朗,就业形势仍将复杂

从目前情况看,部分企业经营预期不乐观。据9月份对浙江部分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只有30%的企业坚信未来经营状况会逐步好起来。由于受需求不足、成本价格波动、融资困难等因素影响,大部分企业认为,企业经营困难会比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更严重、影响会更持久。从导致企业出现经营困难的原因看,35.3%的企业认为是国内外市场环境不景气,29.4%的企业认为是当地经济增速下滑,17.6%的认为是企业税收负担太重。另据9月份对福建的调研,不少中小企业表示对目前的经营状况“看不到好转的曙光”。总体上看,企业对今后一个时期发展预期信心不足。同时,国内经济筑底迹象

也已有显露,2013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仍可保持总体平稳的走势,但结构性经济波动对企业和就业的影响仍然不容忽视。

2、党和政府更加重视大学生就业

2010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强调“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研究部署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各级党委、政府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民生工程”摆上了重要日程,出台大量政策文件,广开门路,多渠道促进毕业生就业。高等学校更是把毕业生就业作为“一把手”工程,作为学校重要战略任务和工作重点,电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促进毕业生就业。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稳定和扩大就业的政策。尤其是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央政府先后打出了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及时出台了多个有关就业的文件,提出了稳定就业的政策措施,逐渐形成了包括基层就业、自主创新、预征入伍、临时聘用、实习见习、就业培训、服务外包、就业援助、公共服务在内的比较完善的政策体系。2011年5月国务院有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确定了积极拓展毕业生就业领域,鼓励引导毕业生面向城乡基层和中西部地区就业,鼓励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支持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和技能培训,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等五项政策措施,为毕业生充分就业、成功创业提供了制度保障、政策保障和工作保障。

3、企业经营状况的不稳定将助推不稳定性就业

未来一个时期,作为就业岗位重要提供者的中小企业,仍将会继续面临生产成本、融资成本和人工成本上涨的多重压力,部分企业仍将会经营困难,继而造成就业岗位的减少和就业压力的增大。值得注意的是,在经历2008年金融危机后,尤其是在招工难和经营困境同时并存的情况下,更多企业选择以多种形式的权宜之计留住员工,待经济好、转订单增加时能马上投入生产,而不至于陷入“有单无工”的被动局面。

4、高校毕业生技能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将更加突出

2013年,我国将有700多万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700多万名中专、职高、技校及“两后生”也将集中进入人力资源市场,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仍将会集中显现。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大,就业渠道不畅,部分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导致的就业结构性矛盾会更加突出。前不久,组织的高校毕业生调研,80%以上的用人单位反映新招聘毕业生技能不适合岗位需要,60%的用人单位反映毕业生必须经过培训才能适合工作岗位。对毕业生的调研表明,毕业生自己认为所学知识与工作“不

太符合”和“不符合”的比重也分别占被调研人数的47%和22%。随着转变发展方式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加快,石油化工、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高端技能型人才和现代服务业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但在非技能型领域却积压了大量缺乏专业技能的大学毕业生,人才供需不对称的矛盾愈发突出。短期内,这一问题仍将继续成为影响高校毕业生有效就业的原因之一。

大学生毕业的就业问题,国家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从政策上给与必要的支持,既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也可以带动区域经济、优化产业结构以扩大就业岗位的供给,解决供给的需求矛盾,同时高校和企业也应加如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队伍”中,为大学生提供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提高就业率,毕业生自身也要加强自我综合能力的强化,转变就业观念,拆掉原有的“就业之墙”。不仅是学校和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更是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从大学生自身、高等学校、用人单位、政府和社会入手,共同为我们大学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最终形成三方共同参与、共同助力的大学生就业模式,共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从而使大学生能够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http://www.xiexiebang.com/ [3]文厚润,张斌.大学生就业实用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姜纳斯,大学生就业指导教程.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5]中国大学生就业;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年

第三篇:毕业论文(如何看待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自 考 毕 业 论 文

目:如何看待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业 人力资源管理

学生姓名 韩开平 准考证号020014301334 指导教师 刘兰泉 职 称 副教授 日

2015年4月10日

引 言............................................................................................................................................................1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2

二、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3

1、大学生就业存在自身问题...............................................................................................................3

2、高等院校人才培训中存在的问题...................................................................................................4

3、用人单位..........................................................................................................................................5

4、国家就业政策欠完善.......................................................................................................................5

三、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及措施建议..........................................................................................................6

1、政府相关部门要深化体制改革,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政策支持...................................................6

2、用人单位要按需择人,合理置换冗员...........................................................................................6

3、高校要适应市场办学,改革现有的教育模式...............................................................................7

4、高校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8

5、毕业生要更新就业观念,培养良好的择业素质...........................................................................8

四、我国大学生就业前景及展望................................................................................................................9

1、宏观经济走势预期不明朗,就业形势仍将复杂...........................................................................9

2、党和政府重视大学生就业政策.......................................................................................................9

3、企业经营状况的不稳定将助推不稳定性就业..............................................................................11

4、高校毕业生技能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将更加突出..........................................................11 参考文献......................................................................................................................................................12

大学生就业难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

重庆工商大学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韩开平

指导教师:刘兰泉

摘要: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迅猛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高校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影响社会热点问题,通过对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分析,探讨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关系到大学生和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实施,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当代大学生面临着空前的就业压力,其实这不仅仅是大学生自身问题,也是社会大环境就业难造成的。尽管近年来,中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得到社会普遍的重视,但是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还是逐年增加。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现状、对策

引 言

大学生作为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更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其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就业是大学生人生中的一次重要选择,每位大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够在社会上有一个合适的位置,为社会做贡献,实现自己的价值。尤其是21世纪的今天,各国的大学生毕业人数都成上升趋势,大学生就业成为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如今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面对“前有伏兵,后有追兵”的紧张局面,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日趋严重。从国家对就业问题的成因层面看,Niall O Higgins(2002)认为毕业生的供求、需求和供求匹配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首要原因,主要凸显在工作岗位的结果和数量上。预期收入的自我高估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即不能清楚的认识现实与预期理想巨大的差距。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即知识水平、个人能力、综合素质等是影响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市场经济分布结构不合理,大学生劳动力过剩是客观存在的;市场需求与需求岗位人员不匹配、不对口、差异大是影响就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诸多因素,我们应努力做到“小处着手、大出着眼”解决我国现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困境问题。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2014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3.87%,学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已连续20年超过90%。学校2014届毕业生共有6219名,其中本科生4616名,签约2704人,考取硕士研究生1456人,出国留学130人,灵活就业56人,就业率为94.15%;硕士研究生1509名、签约1256人,考取博士研究生105人,出国留学29人,灵活就业11人,就业率为92.84%;博士研究生94名,签约67人,进站做博士后17人,灵活就业4人,就业率为96.81%。[1][2]经历过2013“史上最难就业年”的战火硝烟,2014“更难就业季”的风雨肆虐,我们会迎来什么样的2015?不容乐观!未来几年直到2020年大学生就业都不容乐观。

职业发展导师,某名企人力资源总监曾先生表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提出,2009~2020年,高等教育总规模从2979万人增加到3550万人,毛入学率从24.2%提高到40%,大学生就业的高峰还在后面。预计2015届国内将有大学应届毕业生750万以上,出国留学归国找工作的应届生30万,加上没有找到工作的往届生,预计将有1000万大学生同时竞争。

表1:近几年高校毕业人数

中国2012年经济增速为7.7%,2013年为7.5%,2014年以来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8月份宏观经济数据显示,工业、电力、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有所回落。这些都暗示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再现疲态。分析人士指出,三季

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可能降至接近7%的水平„„但官方报道就业未受影响反倒很好,到8月份新增就业岗位完成全年任务,就业和经济增长是高度相关的经济理论似乎失去了作用,但也可以从我国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向 大学本科在校生对于以后的就业有模糊的打算,还有一些没有做任何的打算,而真正有明确规划的人却只占很少的一部分。

(6)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不全面,甚至存在明显的缺陷,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缺少管理经验,对行业缺少深度认识,对市场和营销缺少深入了解。

2、高等院校人才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地域分布不均衡。高校地域分布不均衡严重地影响了就业地点选择的均匀分布。调查表明,有约超过2/3的大学毕业生希望留在沿海的大城市就业,国外的研究表明,大学毕业生有约六成会选择在学校所在地寻找 分高校的追踪调查,两年之内能适应工作的毕业生不足七成,甚至有部分毕业生不能适应工作或者因为社会关系,不能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这些都与高校的用人机制和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有关。目前大多数高校人事缺乏灵活性、流动性和主动性,学校需要的人才进不来,别的学校需要的人才也出不去;有的学校追逐热门专业,师资、教材没有能力应付,毕业生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就业知道服务水平不高,信息渠道不畅,难以有效的调节市场人力机制,缺乏反馈机制,难以形成国家、高校、企业三者之间的高校人才输送方式,人才资源匹配度不够。

3、用人单位

(1)用人单位选择大学毕业生,最主要是看重学生如何“调整就业心态”,而“提高职业素质”、“提高技能”反倒其次;而大学生甚至学校看来,“提高技能”及“提高职业素质”是最主要的,“调整就业心态”并不重要。用人单位认为“德才兼备”是用人的恒久标准,单位对毕业生“品德”的重视程度远远比毕业自身的重视程度要高得多。

(2)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3)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应届大学生时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首先是,过分关注毕业院校。选人学历化、名校化,势必造成就业竞争加剧,同时还有可能出现能力过剩。的增长,扩大就业岗位ud供给,形成良性循环。

(2)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国正在建立一个相对公平的就业环境,如公务员招录的“凡进必考”政策,国有企事业单位招聘必须面向社会公开、公平、公正择优录取。但目前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体系仍不够健全,市场的服务手段、服务方式以及社会各中介服务部门为大学生就业的服务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与日趋增长的总量配置需求和个性化服务需要还有差距;多数企业基本上没有导入人力资源管理技术,选人用人缺少合理标准,没有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不注重人才培养和储备,直接制约了大学生合理就业。

(3)中国有着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封建社会历史,与之匹配的是国家管理者的职业化。由于象形文字学习难度大,在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的中国古代,国家管理人才培养成本很高。统治者除通过高官厚禄诱导读书、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外,还通过舆论、政策影响民众观念。“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书中自有黄金屋”等的宣传,使“读书做官”、“读书改变命运”的求学心态得到不断强化。在古代中国,穷秀才的社会地位高于富木匠。虽然今天“做官”不再是读书的唯一出路,但大学生毕业后当普通工人不被社会普遍认可、接受。

三、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及措施建议

1、政府相关部门要深化体制改革,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政策支持

(1)政策引导,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偏远地区及基层单位就业。目前,中小企业的发展,急需大量的人才,这是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之一。另外,政府要积极为毕业生到偏远地区及基层单位工作创造条件:开辟常年性、规范化的渠道,并加强宣传引导工作;为到基层单位工作的毕业生提供一些优惠政策。

(2)建立和完善就业信息网络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利用准确、高效、全面的收集、筛选、分析评估。

2、用人单位要按需择人,合理置换冗员

(1)要根据需要引进不同层次的毕业生。用人单位要转变选人观念,按需择人。高层次的毕业生是培养科研、技术开发的人才,中低层次的毕业生是培养具体使用操作方面的人才。只有合理地引进不同层次的毕业生,才会满足用人单位各个层次对人才的需求,使得各类人才都有用武之地。

(2)要加强人才储备,合理置换冗员。企业是吸纳大学毕业生的主力军,尽管许多企业面临着人员过剩的问题,但高层次人才仍显不足,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导致企业竞争力低下。因此,企业应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吸纳大学毕业生,加强人才储备,调整人才结构,同时置换不能适应自身发展的冗员,从而增强企业的活力。

3、高校要适应市场办学,改革现有的教育模式

(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使专业设置更加符合社会需要。高校必须密切关注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就业形势及各专业人才需求趋势做出科学的预测,从而确定自己的办学模式、办学层次、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大力发展社会需求量大的特色专业。

(2)高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要根据市场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认真抓好培养人才的质量关,决定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人才培养模式。新形势下,高校就应转变教育观念,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以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为目标所向,变重成绩为重综合素质,变灌输式教育为启发式教育,变课堂式教育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分阶段,分对像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既要抓好政治思想教育又要抓好专业教育;既要抓好理论教育又要抓好实践教育;既要引导学生会思考又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各个教育环节都统一到为围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一目标上来。此外,专业知识是一个知识结构的主干,是知识体系的主体,决定着毕业生的就业适用范围。高校的专业设置要密切关注市场未来的“动向”, 建立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快速反应机制,通过开展毕业生就业率的收集与反馈、专家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把握、经济发展对人才规格与数量的预测等,然后通过学科的进化、专业的调整和课程的整合来实现,平衡各类专业人才结构。

(3)培养目标事关高校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特色。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任何一所高校都不可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各层各类人才,只能根据学校的现实条件确定人才培养的方向和层次。因此,学校在制定培养目标时要根据学校的特色,不要盲目地参考别人,忽视了自身的办学条件。特色是高校办学的生命线,所以确定培养目标的基本原则应因校而异,不同层次的高校培养目标要有所不同,同一层次的高校培养目标应各有特点,同一高校同一专业不同的学生培养目标也应有所不同。

(4)优良的学风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高校加强学风建设首先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通过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专业思想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职业、人生、未来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他们找准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合理规划的大学的学习生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大学生活的不适应和理想目标的缺失是挫败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应结合各年级学生所处阶段的不同,实施循序渐进的就业教育。

4、高校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1)加强就业指导,广开就业渠道,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择业平台。高校要通过就业指导课、就业咨询、讲座、座谈等多种形式,加强毕业生求职择业指导,为学生进行职业发展规划设计,帮助他们转变就业观念,确定合理的择业目标。同时,要广开渠道,主动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广泛联系,充分发挥自身既了解学生,又熟悉用人单位的优势,积极主动地为他们牵线搭桥,为毕业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空间。

(2)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首先,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针对各专业特点,向学生详细介绍专业性质、专业能力要求、就业范围、职业发展趋势等,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了解就业环境,确立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力。

(3)引导学生确立目标、规划未来。大学生应从自身实际和社会需要出发,确定职业发展的方向,明确达到职业目标需要具备的素质和实现目标的优劣势。制定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及实施步骤和措施方法,增强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

(4)培养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较强的综合能力是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是用人单位择用人才的依据。

5、毕业生要更新就业观念,培养良好的择业素质

(1)大学毕业生如何把自己“嫁”出去,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是关键。要注重提高自己在道德、文化、业务、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的素质,除了要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之外,还要培养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运用知识能力、独立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以及开拓创新能力等非专业能力,增强竞争力和自信心,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2)开发新的就业市场,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是缓解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关键因素。高校要积极转变观念,主动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

(3)注重综合技能的培养,提高整体素质。毕业生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得成功,必须自觉地通过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4)更新就业观念,确定恰当的就业期望值。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毕业生要不断更新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意识。

总之,解决就业难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紧密配合,主要是作为人才供应方的高校、作为人才消费方的用人单位和作为宏观调控方的政府这三个方面要与时俱进,深化改革,毕业生个人也要加强自我完善。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既要遵循市场发展规律,又要有预见性、前瞻性地积极采取措施,以使高校毕业生这一宝贵的人才资源充分发挥作用。

四、我国大学生就业前景及展望

1、宏观经济走势预期不明朗,就业形势仍将复杂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就业困难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是客观现实。近年来随着大学持续规模扩招,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越发凸现,特别是2008年发端于美国并造成全球动荡的金融危机更是雪上加霜。展望2015年,中国将迎来劳动力就业“洪峰”,大学生就业状况难言乐观。

2、党和政府重视大学生就业政策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鼓励到基层就业。”[5]

(1)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

各地区要结合城镇化进程和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充分挖掘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及残疾人服务、农技推广等基层公共管理和服务领域的就业潜力,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各地区要结合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引导更多高校毕业生投身现代农业。继续统筹实施好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各类基层服务项目,健全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服务保障机制。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基层单位就业的,实行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政策。高校毕业生在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基层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申报相应职称时,可不参加职称外语考试或放宽外语成绩要求。充分挖掘社会组织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潜力,对到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的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所在地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要协助办理落户手续,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方面享受与国有企事业单位同类人员同等待遇。

(2)鼓励小型微型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14号),为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推动小型微型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创造更多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对小型微型企业新招用毕业高校毕业生,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1年的社会保险补贴,政策执行期限截至2015年年底。科技型小型微型企业招收毕业高校毕业生达到一定比例的,可申请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并享受财政贴息。对小型微型企业新招用高校毕业生按规定开展岗前培训的,要求各地根据当地物价水平,适当提高培训费补贴标准。

(3)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2014年至2017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通过提供创业服务,落实创业扶持政策,提升创业能力,帮助和扶持更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逐步提高高校毕业生创业比例。各地要采取措施,确保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都能得到创业指导、创业培训、工商登记、融资服务、税收优惠、场地扶持等各项服务和政策优惠。各高校要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学分管理,有关部门要研发适合高校毕业生特点的创业培训课程,根据需求开展创业培训,提升高校毕业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各地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要为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做好人事代理、档案保管、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职称评定、权益保障等服务。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工商登记、场地支持、税费减免等各项创业扶持政策。拓宽高校毕业生创办企业出资方式,简化工商注册登记手续。鼓励各地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企业创业基地,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经营场所支持。对高校毕业生创办的小型微型企业,按规定落实好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对从事个体经营的高校毕业生和毕业内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留学回国的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符合条件的,可享受现行高校毕业生创业扶持政策。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探索和创新符合高校毕业生创业实际需求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本着风险可控和方便高校毕业生享受政策的原则,降低贷款门槛,优化贷款审批流程,提升贷款审批效率。通过进一步完善抵押、质押、联保、保证和信用贷款等多种方式,多途径为高校毕业生解决反担保难问题,切实落实银行贷款和财政贴息。在电子商务网络平台开办“网店”的高校毕业生,可享受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政策。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积极作用,推动改善创业环境。鼓励企业、行业协会、群团组织、天使投资人等以多种方式向自主创业大学生提供资金支持,设立重点面向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对支持创业早期企业的投资,符合条件的,可享受创业投资企业相关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4)促进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

各地区要将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全部纳入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范围,采取有效措施,力争使每一名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内都能实现就业或参加到就业准备活动中。有关部门、各高校要密切协作,做好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后信息衔接和服务接续,切实保证服务不断线。教育部门要将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实名信息及时提供给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建立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信息数据库,全面实行实名制就业服务。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和基层就业服务平台要及时主动与实名登记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联系,摸清就业需

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加强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跟踪服务,为有就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持续提供岗位信息和求职指导。各地区要结合本地产业发展需要和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意愿及需求,扩大就业见习规模,提升就业见习质量,确保凡有见习需求的高校毕业生都能得到见习机会。要根据当地物价水平,适当提高见习人员见习期间基本生活补助标准。高校毕业生见习期间参加职业培训的,按现行政策享受职业培训补贴。各地区要继续推动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技能就业专项行动,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和高校毕业生需求,创新职业培训课程,提高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高校毕业生集中的城市,要提升改造一批适应高校毕业生特点的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国家级重点技工院校和培训实力雄厚的职业培训机构,要选择一批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培训项目,及时向社会公布。

3、企业经营状况的不稳定将助推不稳定性就业

未来一个时期,作为就业岗位重要提供者的中小企业,仍将会继续面临生产成本、融资成本和人工成本上涨的多重压力,部分企业仍将会经营困难,继而造成就业岗位的减少和就业压力的增大。值得注意的是,在经历2008年金融危机后,尤其是在招工难和经营困境同时并存的情况下,更多企业选择以多种形式的权宜之计留住员工,待经济好、转订单增加时能马上投入生产,而不至于陷入“有单无工”的被动局面。

4、高校毕业生技能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将更加突出

2013年,我国将有700多万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700多万名中专、职高、技校及“两后生”也将集中进入人力资源市场,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仍将会集中显现。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大,就业渠道不畅,部分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导致的就业结构性矛盾会更加突出。前不久,组织的高校毕业生调研,80%以上的用人单位反映新招聘毕业生技能不适合岗位需要,60%的用人单位反映毕业生必须经过培训才能适合工作岗位。对毕业生的调研表明,毕业生自己认为所学知识与工作“不太符合”和“不符合”的比重也分别占被调研人数的47%和22%。随着转变发展方式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加快,石油化工、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高端技能型人才和现代服务业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但在非技能型领域却积压了大量缺乏专业技能的大学毕业生,人才供需不对称的矛盾愈发突出。短期内,这一问题仍将继续成为影响高校毕业生有效就业的原因之一。

大学生毕业的就业问题,国家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从政策上给与必要的支持,既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也可以带动区域经济、优化产业结构以扩大就业岗位的供给,解决供给的需求矛盾,同时高校和企业也应加如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队伍”

中,为大学生提供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提高就业率,毕业生自身也要加强自我综合能力的强化,转变就业观念,拆掉原有的“就业之墙”。不仅是学校和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更是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从大学生自身、高等学校、用人单位、政府和社会入手,共同为我们大学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最终形成三方共同参与、共同助力的大学生就业模式,共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从而使大学生能够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作者:陈文杰http://news.upc.edu.cn [2]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http://www.xiexiebang.com [3]育星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浅谈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浅谈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摘要: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就业;原因;对策

一 社会原因

社会地域发展不均衡 根据经济学相关理论,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将会创造100万个就业空间,我国近年GDP增长一直都保持在8%以上。可实际情况是地区发展差据明显。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的择业意愿是大城市,基层和相对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较少有人愿意去。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一些私营企业用人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或只有三险而无一金。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受不了。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市场对白领需求不足 高端市场海归“杀”回 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使得中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这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而且还将因此降低大学生的谈判地位,引发其他严重问题。海外归来学子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冲击加剧。近几年来,留学生回国潮一浪高过一浪,直接挤压国内大学生就业空间,这些海外学子对世界经济运行规则,各国法律制度等比较了解,在国外多年的锻炼,社会实践能力和驾驭各国社会文化、政治制度差异的能力比较强,竞争力较强,是国内大学生就业的强劲对手。存在性别及生源地域歧视 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务员时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视,实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高校扩招 教学质量下降 1999年扩招之前,每年大学毕业生不足百万,而现在却增加了好几倍。在社会需求岗位没有明显大浮增加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压力势必会比以前大很多。重点大学的教师一般都重视科研,而对本科生教学的责任心不强,部分教师讲课满堂灌、课后不辅导。经济社会,下课后都找不到老师,更不要说同吃同住,以师为父;轻视教育内容及方法, 考试一锤定音;高校的内部运营封闭、缺乏自我评价和改进机能,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各高校办学水平参差不齐,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特别是私立高校,由于经费的原因,“重文轻理”严重,加上急功

近利,不少学校不顾自身“软件”、“硬件”是否允许,设置了投资少、见效快的专业,导致专业进一步失衡,这些因素都进一步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二 政策原因

在我看来,这就是现代商业社会的现代愚民政策:他们把每一个失败者的失败原因完全归结为失败者本人,例如缺乏自信、忧郁、胆小、害羞、犹豫、不懂社交、缺乏目标等等。这样的冷酷简直令人胆寒。与此同时,他们把社会上那些发了大财的“成功者”的成功原因,也完全归结于成功者本人,因为他们正好具有了与失败者相反的性格特征,因此他们天生就该成功。他们在所有失败者心中营造或种植了对于“成功者”肉麻的恭维和羡慕,从而无条件赦免了自由竞争里种种不道德、不公平的现象和手段。他们以谴责受害者的方式,或者是鼓励、要求、提倡、诱导受害者自责的方式,回避和掩盖了种种社会问题和制度缺陷。

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些失败者的确有自身的问题,而且可能还很大。这样的失败者,任何社会都有。但是,面对激烈竞争局面下如此众多的失败者和潜在的失败者,所有的成功学导师和就业指导者,都千篇一律地将失败的责任安放在失败者自己的头上,对于失败者个人来说,是一个无比残酷的举动;对于社会制度来说,则是一个极为高明的维护。我们知道,美国从来都标榜自己是人类社会最美好、最优秀的制度,如果自由竞争的失败者们把个人的不满集中指向美国的社会制度,对于美国及其精英来说,那将是一场灾难。于是,他们便发明、利用了成功学、就业培训等方式,让失败者主动、自觉地接受造成失败的纯粹个人原因。在这种安抚失败者的现代愚民手段中,美国的宗教也非常活跃。与成功学稍稍不同的是,宗教介入失败者的心灵,靠的是对上帝的信仰:只要虔诚地相信上帝,遵照上帝的指示,你就能发财。美国的现代宗教在这个问题上,已经全然不顾耶稣对富人的鄙视,而与富人们站在了一起。于是,失败者的心中,愤怒的念头根本不会产生,要求变革社会制度的念头也不会产生,对社会制度重新思考的念头也不会产生。一旦产生,成功学和上帝的教诲,就会让他们自觉、自动地停止。三 自身原因

1、学生期望过高 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据2006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2、放不下面子进入车间工作 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心理定位严重影响就业。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和“就业难”与“技工荒”。在需求方面还是有缺口的,扩招没有错,20%的毛入学率说明我们做得还不够。只不过问题出在现在大学毕业生的质量上,高不成低不就。跨国公司的服务业或者本土的外包行业他们难以胜任,技术型的工作其实他们还是不会做,说可以通过培训学会,但是大学生又放不下面子进入车间工作。

3、学生缺乏求职技巧 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当今社会已开始从身份社会向能力社会转变,职业再生能力一直伴随着大学生就业和从业的职业生涯始

终。提高就业率要从提高就业能力入手。我们在日常人才市场运行中发现,就业率高的专业毕业生和易于找到工作的大学生,自身的就业指数都很强,这些大学生平时很注重自己适应性的培养;按就业岗位说明书指标进行修炼;不断增强自己与目标企业需要的岗位能力;善于挖掘自己从事岗位工作的潜力,这些都属就业指数,把握这些并要不断提升。

4、大学生整体素质下将:(1)依赖性强,创造力弱。十八岁标志着人生进入了成人阶段,“独立”这一概念应是很强的,近年来我国也经常组织“成人节”、“成人仪式”,宣传鼓励青年人成为社会上有用之人。而在现实生活中,“独立”在青年人身上只有小事自己做主,大事还得家长拿主意。大学生完全独立完成自己的意愿选专业、定职业,找工作的在被调查的群体中占 40%。我们经常看到人才市场找工作的大学生后面经常有家长陪伴,与用人单位谈话,家长急于先介绍,这种长期以来养成的依赖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就业意向成交率。在发达国家,到十八岁生日时,家长就会主动提醒,“孩子从今天起,自己的事要自己拿主意,自己处理问题。”(2)缺乏社会公德。某大学生专场招聘会下午4点结束的时候,现场一片琅籍。烟头、矿泉水瓶、快餐盒„„扔的满地都是连小学生都知道的不乱丢垃圾都做不到(3)诚信问题,不少毕业生发现求职时有一定的证书、文凭、履历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为了能在众多的应聘者中引起用人单位的关注和重视,就使出浑身解数使自己的材料精彩夺目、完美无缺。大致表现为四种情况:一是编造学生干部履历,出现一个班八个班长的现象;二是伪造各类等级证书;三是虚构荣誉;四是拔高自己的专长。诚信的学生凭勤奋刻苦,在大学期间努力争取获得相关证书,不刻苦学生则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

5、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求职生涯模糊 途径不准 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有思想基础。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了,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注意力和精力都应付考试和网络聊天、游戏了。多数学生对职业目标、求职方式相对模糊。大学生应像应对高考准备一样拿出更多精力和时间,形成研讨习惯,分析人才市场需求信息,研究信息的分类及适用性,把握自身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变化。知己知彼在充分调研分析后选择地域、行业、企业来就业。

6、“就业难不如再考研” 在校大学生在就业难的压力下,选择了继续读书,虽不情愿,别无选择,在大学里流传“大四不考研,天天都过年”,学习已不成为乐趣,但还选择了再学习之路。社会实践证明,本、硕、博连读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发达国家对一些专业限制连读,要求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允许读研。人才市场反映,近年来研究生与本科生同时进入市场竞争,硕士生找工作成功率也开始下降。

因此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是改变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方法。以下就是大学生自身改变的几个方向,其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企业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其二,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

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其三,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胡修池,刘子婷.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2]陈岩松,赵瑞君.大学生就业指导[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4.

第五篇: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浅析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浅析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浅析

摘要:近年来,在国家经济、教育迅速发展的同时,高校毕业生人数也高速增长,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严重,本文简要探讨了就业难问题的根源与解决方法。关键词: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据教育部统计,随着大学扩招的展开,大学毕业生人数正以每年近百万的数量高速增长。2004年中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为280万,2007年已增至495万,2008年达到559万,而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达到630万。而市场需求没有明显的增加,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就业压力大。近年来毕业生人数有较大增长,但面对工作岗位没有明显增加的现实,毕业生们要同富有工作经验的下岗工人、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农村富余人口进行竞争,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压力仍然很大。对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表明,有几个很突出的问题存在:

一、市场供需矛盾突出: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从2004年至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280万增加到630万;然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例却远远小于此。06年是扩招后第一个就业高峰,毕业生的数量比往年明显增加,造成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社会需求量与实际毕业人数之间的矛盾突出,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竞争加剧。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是相当明显。此外,用人单位盲目追求高学历,盲目提高用人标准,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全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近年来,由于考研和读博现象的蔚然成风,使得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能招到高学历的,就不要低学历的,能招到名牌大学的,就不要普通高校的。这种重学历轻实际才能的倾向,使得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偏低。各级政府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国有企业深化体制改革、减员增效,国有单位这些传统的就业领域对毕业生的需求没有明显增加,而且还相对萎缩;校园中“催生”的“考碗族”们为了得到一份“铁饭碗”,不惜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投入到紧张而激烈的求职考试中,为求一份“铁饭碗”全国各地到处考。其中,公务员考试是最受大学生青睐的一项考试。据人事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人数创历史之最。人数相较2007年增加了12%,录取比约为46:1。同时此次考试最激烈的是中央党群机关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录取比例为162:1。

二、高等院校专业设置问题存在:很多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一些高校在扩招的同时,未能及时将专业设置与市场的需求衔接起来,存在着盲目追求热门专业的现象, 不仅是在“高考指南”里还是高考网络指导上都列明了“高考热门专业”。其中就包括了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新闻学、法学、公共事业管理、物流等。而按照人事部的有关统计预测,我国今后几年内急需人

才主要有以下8大类:以电子技术、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海洋利用、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人才,信息技术人才,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才,农业科技人才,环境保护技术人才,生物工程研究与开发人才,国际贸易人才,律师人才。致使专业趋同化现象十分严重,毕业生供大于求。另外,有不少专业与社会需求是脱节的,很多学生根本无法找到和自己专业挂钩的职业,只好重新学习别的职业知识,完全废弃了四年所学。

三、职介市场的服务能力有待加强: 2005年上半年全国劳动力市场平均月最大岗位匹配率仅为0.6xxxx,平均月最大求职成功率为0.74,这就意味着3xxxx的岗位因找不到合适人选匹配,有约四分之一的求职者找不到合适的岗位。由此可以看出,职介市场存在着突出的供需结构性矛盾。

四、结构性就业不足。不同学历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存在很大的差距;毕业生向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集中的趋势相当明显;我们相当部分高校毕业生仍抱着进国家大学读书,要解决户口和干部身份问题,进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最有保障的观念。

五、就业时存在着歧视现象。根据有关调查显示,来自农村的毕业生的就业率比来自城市的毕业生的就业率低10.09%,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率比男性毕业生低6.4%。像这样,大学生在就业中除了遭遇学历歧视外,还有林林总总的性别歧视,户口歧视,地域歧视等等。这些歧视现象,不同程度的侵害了求职者公平竞争和平等就业的权利。虽然国家已经出台各项有关平等就业的规定,但是这类字眼在招聘信息上仍然随处可见。所以,很多大学生尽管非常优秀,还是被用人单位无情的拒之门外。

六、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1.自我角色转换不够及时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在大学生活结束之际,踏上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在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有8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够及时完成角色转换。

2.自我认识,自我了解不够准确就业前如何选择职业,要根据自身的个性特征来决定。气质和性格往往对人选择职业和事业成功有很大影响。全面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是选择职业的重要前提;兴趣是爱好的推动者,爱好是兴趣的实行者。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往往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这就更需要认真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对自己充分的了解,是每一个求职者进行职场定位的依据与前提,而大学生在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时,往往很少能真正做到全面了解自己。择业期望值偏高是这些年来一直困扰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个主要问题。不少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因将自身价值定位过高,而实际能力又偏低的矛盾是不少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其中一个原因。同时,大多数的毕业生都具备了希望到沿海城市挖金的渴望,却缺乏到我国贫穷的中西部工作的吃苦耐劳精神。有调查发现,在理想择业地区的选

择上有37.6%的毕业生首选沿海开放城市,而愿到中西部边远和贫困地区的仅占

7.3%;对月薪的要求上,选择2000-4000元的毕业生就占58%。这都说明众多毕业生的眼光很高,同时对自己的期望也很高。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我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国家政策方面

1、鼓励大学毕业生下基层。采取多种优惠政策,如提高工资、提前晋职(定级)、给予较高额度的住房补贴和安家费、提供深造及发展机会、工作期满自由流动等,吸引大学生到西部、农村等最需要的地方工作。据了解,陕西省将重点解决享受助学贷款,失业1年以上且家庭难题,毕业后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到期尚未解决就业题目的毕业生以及各地结合实际确定的糊口难题家庭、单亲家庭和零就业家庭中的登记失业毕业生的就业题目。通过为这些毕业生提供免费的就业服务,确保难题毕业生得到重点援助,匡助登记失业的应届毕业生大部门实现就业。

2、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进行灵活就业。如2009年以来,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符合前提的,福建省制定了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落实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等搀扶政策;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可享受小额担保贷款和其他小额贷款贴息政策,贴息贷款额度最高5万元,由财政按中国人民银行宣布的同期贷款基准利率上浮3个百分点以内给予全额贴息.二、就业市场方面

我国应不断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体制,整顿就业市场,将高校毕业生纳入社会化工作体系,完善高等教育发展机制和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建立起高校之间、校企之间、政府之间、研究机构和政府之间的协作,使之在毕业生就业工作发挥作用,不失为解决毕业生就业的一个好办法。

同时,国家还应尽快建立高校毕业生社会服务体系,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对以不实之词、虚假信息吸引参展单位和学生的招聘会主办单位和个人予以查处,对各类毕业生招聘会予以引导、规范,提高招聘会质量。

三、高校方面

高校办学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把毕业生的就业作为杠杆检测并带动人才培养各环节的改革,形成高等教育调控机制。在专业建设和调整上,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适时增设新专业,积极发展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专业,大力发展优势专业,打造品牌专业。同时要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工作,建立相关指标体系,在统计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同时分析其就业层次和供需比,为专业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在课程建设和调整上,高校要随着新知识、新技术的大量涌现而推陈出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大力加强毕业生就业观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观念,摆正心态,客观定位,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结合自身特点,扬长避短,从而有的放矢地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就业单位。

学校还应当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人文精神、创新意识、社交活动、动手能力等,使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学校应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和合作,为毕业生广泛开辟各类就业渠道并且学校成立专门小组为毕业生即时解决在招聘会和面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高校要主动加强对学生就业指导,广泛拓展就业渠道。坚持将毕业生就业指导与人才培养、职业教育、就业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将就业指导与服务贯穿于四年大学生活的始终。学校应多渠道收集需求信息,采取大小型招聘会相结合的形式,精心组织“双向选择”活动,使之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比如武汉大学通过“一对一”的形式,帮扶就业难题和家庭难题学生就业;加鼎力度,继承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就业;充分利用网络与专业组织合作,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就业指导,对各学院(系)就业工作职员进行培训;拨专款组织各学院(系)走出去,到全国造访用人单位,寻找、收集需求信息,邀请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毕业生,为下学期就业工作做预备,努力变“危”为“机”。

四、毕业生自身方面

大学生应当强化择业的竞争意识,在正确自我评价的基础上,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自觉地正视社会现实,转变观念,做好参与竞争的准备。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课外常识,还应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要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采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断充实自己,加强社会实践方面的锻炼,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本领。大学生应当把职业理想和志向同国家利益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接受市场的洗礼,努力去认识市场,适应市场,树立市场观念。

自主创业,给自己当老板对应届大学生来说也可以另辟一片天地。现在很多高校在扶持大学生创业方面出台了不少政策,政府主管部门在这方面也在更新观念,对大学生创业给予支持。如2009年,北京首次对未就业大学生逐个登记统计,进行就业培训,以最大限度地匡助其就业。北京市人事、财政等有关部分也已达成初步意见,将对大学生自主就业给予一定的补贴,为他们自主就业创造最有利的前提。

此外,大学生也要做好到基层就业的思想准备。

参考文献

[1]凤凰网

[2]国家经济网

下载毕业论文《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探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毕业论文《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探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当前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金融海啸引发经济衰退、高校扩招引发的毕业生人数骤增、高校专业设置不适应社会需求、用......

    浅谈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找文章到xiexiebang.com更多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早已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中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一道特殊的难题,大学生就......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解决方案

    就业再难,大学生也不愿意去西部地区,宁愿在一线城市做一名“蚁族”,由于一线城市人才饱和,很多人无法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这也是当下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北京林业大学本科毕业生小......

    回答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回答大学生创业困难及其对策 我国是人口大国,其人口基数是全世界之最。然而由于我国国策计划生育的多年执行,我们九零后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社会正在不断往前发展,入学人数......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论文

    zp.china.com.cn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论文 摘要: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 之社会对人才多层次的需要,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及对策探讨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及对策探讨 近年来,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和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阶段发展,大学毕业生分配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并在短期内无好转趋势。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探讨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探讨 引言: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已成为政府、高校高度重视、媒体持续关注.公众关心的社会焦点问题。但是,令我们看到的是现在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希望......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

    现在大家都在说,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这一点从人们的学历越来越高上就可以看得出来。大学生多了,或者说高学历的人多了,一个更为严峻的问题开始慢慢浮现出来,那就是大学生的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