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升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民主程度思考途径大全
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从实践来看,干部选拔任用是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民主参与是干部选拔任用公正性、真实性、科学性的具体体现。因此,应积极探索和不断扩大干部选拔任用中的民主参与,努力实现民主那一世小说网 http://www.xiexiebang.com参与的制度化、科学化。扩大民主既是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如何提高干部工作的民主化程度和民主质量,已经成为新时期干部选拔任用工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有必要作进一步的研讨和思考。
一、我区教育系统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在提高民主程度方面的主要实践
近年来,我局围绕扩大干部工作民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按照“整体推进、单项突破”的思路,先后建立健全一系列干部工作制度,并突出把干部工作民主贯穿于干部选拔任用的全过程。
1、在推荐环节上坚持民主推荐制度。把群众民主推荐学校领导干部人选作为选拔使用干部的首要程序和必经程序。凡未经较大范围的民主推荐、得不到多数群众认可的,一律不得列为后备干部或拟提拔人选。两年来,全区教育系统共组织1500余人次参加了推荐测评活动,推荐学校领导干部人选45人。
2、在考察考核环节上推行实绩考核制度。坚持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工作实绩为重点,制订了《青山湖区教体局对中小学工作综合考评评估办法》。《综合考评评估办法》明确了考评内容,即年度工作目标,并科学分配各项工作评估分值。综合考评工作由教体局考评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安排。在操作程序上坚持了平时工作考核、集中综合评估、和领导考评相结合。教体局每学年度组织考核组对学校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以及工作作风、工作效率、工作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结合群众测评结果进行打分,形成综合考评成绩,以此作为学校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3、在选拔任用环节上完善了干部任前公示制。一是通过一定的形式、一定的场合、一定的方式和方法,让群众真正了解公示制的规定、程序和要求。二是在公示前把学校领导干部职位空缺情况、拟任工作职务方向、任职条件要求等内容向群众广泛宣传,将经过群众民主推荐(确定为考察对象)符合任职资格条件的公示对象的年龄、学历、参加工作时间、政治面貌等基本情况以及详细工作经历、主要工作实绩进行公示。
二、当前在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民主程度方面存在的问题
严格按照组织程序选拔任用干部,能够最大程度的增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透明度,维护干部选拔任用的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提高被任用干部的质量。但在具体实施和探索过程中,我们仍然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群众参与干部选拔任用存在主观认识上的偏差。群众民主参与意识不够强,较难形成浓厚的竞争氛围。部分群众片面地认为,干部的选拔任用、监督管理是组织上考虑的事情,存在“与己无关”思想,缺乏民主参与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2、在考察考核环节上存在不深不透。在干部推荐、评议、谈话、测评、评议会议时,群众的思考和抉择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受到影响,不能充分地发表意见,可能无法收集到绝大多数人的意见,甚至可能引起群众的误解。
三、对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民主程度方法和途径的思考
解决学校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民主化进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就要坚持走群众路线,一方面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导向,彻底解决群众认识上的偏差;另一方面,要在提高干部选拔任用民主化机制上创新举措,把公开选拔作为当前干部选拔任用的主攻方向,大力地加以总结和推广。
1、在认识上,要着力提高干部群众的民主意识。首先,要端正和提高主观认识。基层民主是干部工作民主的基础,在干部推荐、评先选优等过程中要坚持走群众路线,我们要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其次,要切实提高广大群众的民主参与意识。要正确引导群众树立“主人翁”意识,向群众宣传民主参与的目的和意义,激发群众民主参与的热情,调动其民主参与的积极性。在干部选拔任用中,要更广泛地运用民意,把群众意愿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主要标准之一,真正在干部选拔任用的各个环节加大公开力度,让群众切实感受到自身参与的价值,从而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群众参与、群众监督的良好氛围。
2、在制度上,要创新干部公开选拔任用的新机制。一是学校党支部(总支)书记选拔任用坚持民主推荐和组织考核相结合。采取座谈推荐和会议推荐的方法,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教职工、群众代表推荐学校党支部(总支)书记候选人。年度考核中,由局党委对推荐得票多者重点进行了考察,综合德、能、勤、绩等方面表现,经局领导审定,列为学校党支部(总支)书记候选人。二是校长选拔任用坚持按《义务教育法》的规定由教体局依法聘任。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民
龙图腾 乱世巨星 魅惑羔羊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民主质量问题研究
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民主质量问题研究
中共嘉兴市委组织部课题组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扩大干部工作民主,增强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科学性和真实性”。2009年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强调,“要进一步扩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民主,提高民主的质量”。这要求我们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干部工作的民主化进程;另一方面,又要高度重视提高选人用人的民主质量。根据省委组织部的要求,为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查找问题、寻求对策,市委组织部将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民主质量问题研究列为2009年全市组织工作重点调研课题,由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领衔,常务副部长担任课题协调人,并组成了由南湖区委组织部、平湖市委组织部、本部相关处(室)三个课题小组,通过回顾总结、座谈讨论、征求意见、问卷调查等形式深入调研,市、县两级共组织召开部分市级机关部门有关领导、各县(市、区)委组织部分管副部长、干部科长,县(市、区)机关部门有关领导,镇(街道)相关同志参加的4个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550份。在综合分析讨论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思路。
一、对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民主质量的认识。
“民主质量”是两个名词概念的叠加。从字面上理解,“民主”,即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地表现为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等。“质量”,是对客观事物状态的一种程度描述。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看,“民主”与“质量”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一味的讲求民主,不一定能确保选拔出最优秀的干部。只有科学的民主或者说合理的民主运行机制,才能确保较高的质量。因此,建立和完善适度、合理、科学的民主机制,是提高选人用人工作质量的关键。
(一)提高干部工作民主质量,要对民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1、民主是要推动的,必须不断解放思想。干部工作民主化进程需要外力加以推动,而这种推动的前置条件就是要解除思想禁锢。一方面,要靠公众民主意识的强化,参政议政愿望的增长来推动;另一方面,要靠官员正确对待权力,官本位意识的减弱来推动。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剃头担子一头热”,无论“热”哪头,都无法推动民主化进程。
2、民主是有缺陷的,必须做到扬长避短。民主绝不是十全十美的,它有许多内在的不足。比如,民主重视过程和程序,在干部选任工作中,往往会增加诸多环节,使操作程序变得相对复杂,可能会增加成本、降低效率。民主也可能会被人利用,产生贿选、拉票等现象。民主甚至可能导致领导班子内部不团结,引发各种各样的矛盾。
3、民主是讲条件的,必须务实有序推进。推进干部工作民主,要坚持务实的态度,不能盲目。实现的民主它需要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要具备相应的条件,包括一定的经济基础、良好的文化氛围以及官员的道德修养、公民的基本素质等。因此,不能简单地照搬国外的选举模式、也不能对不同地方的做法实行完全的“拿来主义”,必须结合本地实际,在各种条件成熟的基础上,有序推进。
(二)提高干部工作民主质量,要有一个科学的衡量标准。
1、要看环节构成。在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民主进程中,要把握重点环节,并形成一个系统的构成。一方面,要抓住提名、推荐、考察、决定等影响干部选拔任用的关键环节。在这些环节中,每一环节都会影响干部选任工作的质量。另一方面,各个环节之间要形成一个系统的构成体系,强化过程控制,只有确保每一环节都高质量,才能确保结果的高质量。
2、要看程序路径。扩大程序中的民主是干部选拔任用民主化的核心,科学合理的程序是确保民主质量的重要因素。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必须从程序上充分体现“从下而上”的民主化干部选拔路径,才能确保民主质量。特别是要杜绝领导有既定的特定对象选任意图,防止“轰轰烈烈走过场,不偏不倚意中人”。
3、要看竞争程度。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应当赋予每个干部群众以公平竞争的机会和条件。在各个环节上是否具有竞争性,或者竞争性的强弱,是衡量民主质量的一个重要尺度。
4、要看选任结果。选任结果是衡量民主质量最直观的标准。也就是通过民主的程序选拔上来的人是不是真正优秀。如果说是“带病提拔”、“带病上岗”,或者说选任的干部在岗位上碌碌无为、表现平平,混同于普通群众,那就是低质量的民主或者说是失败的民主。
(三)提高干部工作民主质量,要把握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
1、领导观念是不是转变。由于长期受封建专制残余思想的影响,在少数领导干部中还存在揽权集权的情况,还存在少数人说了算的现象。同时,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利益法则也会渗透到干部选任工作之中,使民主发生扭曲。因此,领导观念和作风是否转变,是否适应干部工作民主化进程,是影响民主质量的首要因素。
2、群众参与是不是广泛。要确保选人用人民主质量,必须确保公民有平等的机会参与选任工作。使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干部群众,更广泛地参与到干部工作中来。群众参与的数量、参与的深度也是影响干部工作民主质量的关键因素。
3、干部信息是不是对称。组织人事部门在干部工作中的信息公开程度,包括职位情况、推荐情况、考察情况等,这些信息能否有效地为参与干部选拔任用的干部群众所知晓,是影响干部工作民主质量的重要因素。
4、制度执行是不是到位。近年来,中央和省委在干部工作上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这些政策文件有的相对抽象,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需要进行具体化。而在具体化的过程中,势必要求把握政策制定的精神实质。形式民主和实质民主是否能有效统一,也是影响干部工作民主质量不可忽视的方面。
二、扩大民主、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民主质量的做法和经验。
近年来,我们在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范干部初始提名机制。人选怎么进入组织视野,是选人用人的关键。为规范干部提名制度,2008年7月嘉兴市委出台《关于重要干部人选民主推荐提名的暂行办法》,明确按照民主公开、群众公认原则,采取初始“海推”的办法民主推荐提名重要干部人选。对正处职后备干部初始人选名单由全市领导干部会议,县(市、区)、市级机关部门、市直属企事业单位党委(党组),个人或群众等三条途径非定向“海推”产生,彻底改变了“由少数人选人”的状况,特别是赋予了群众“话语权”,在干部初始人选产生方式上走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今年,对国资公司空缺职位实行公开预告和初步人选初始推荐。在本级各大媒体对市级国有企业空缺领导职位进行了公告,通过党组织推荐、领导干部署名推荐、群众举荐、个人自荐等四条途径,共推荐出185名初步人选。
(二)落实干部民主推荐机制。近年来,我们在干部选拔工作过程中全面贯彻落实民主推荐制度,将会议推荐和口头谈话推荐有机结合起来,并做到二者相印证。对县(市、区)党政正职人选、重要岗位正职人选,由市委全会成员进行民主推荐。在届中、届末的民主推荐中,不仅将推荐对象扩大到下级单位的干部、群众代表,还注重邀请一定比例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代表等参与推荐。在此基础上,依据民主推荐得票情况集体研究确定考察对象。凡是多数群众不赞成的,不能列为考察对象。同时,注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做到既充分尊重民主推荐的结果,又不简单以票取人。
(三)实行干部综合考察机制。近年来,我市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机制。2004年,我们推行“两圈”考察,对领导干部生活圈、社交圈进行考察,对个人修养、社会交往、家庭生活等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全面掌握领导干部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素养、思想品质、廉洁自律等真实状况。2006年,通过实施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基础上,增加了民意调查环节,采取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了解群众对干部的满意度。去年以来,探索实行了干部履历分析技术,从纵向更历史、客观地考察干部的能力素质和一贯表现。今年,又通过建立网络舆情定期收集分析制度,对网民在网络论坛上对干部的反映及时进行梳理汇总,研究分析。对反映中涉及具体干部问题的,进行深入调查核实。通过“两圈”考察、民意调查、舆情分析等途径,做到对群众认可度较低的坚决不用、群众反映问题查实的坚决不用。
(四)推行干部任免票决机制。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干部任用,是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环节。2001年6月,嘉兴市委常委会通过了《中共嘉兴市委常委会讨论任免干部表决办法》,规定对市委提拔任用的干部进行投票表决。今年4月,市委出台《中共嘉兴市委常委会讨论任用市委管理干部实行票决制实施办法》,对票决范围作进一步扩大,明确除异地干部来我市挂职、团职军转干部安置、援藏援疆干部选派和以省有关单位为主管理的双重管理单位干部等人事任免事项,仍沿用口头表决的方式表决外,其他所有提交市委常委会讨论决定的干部人选全部列入票决范围。根据投票、计票结果,当场作出干部任免决定。实行全员票决制,既充分体现了常委会任免干部的民主性,又具有较严谨的科学性。
(五)探索干部竞争选拔机制。1993年,我市第一次开展公开选拔干部工作。到2003年10年间,市委先后组织开展了5次干部公开选拔,使一大批优秀、年轻干部走上了县处级领导岗位。但是,从以往传统的操作办法看,群众的参与面还不够宽、参与度还不够深,对整个公选过程还不是很了解,心存疑虑。为使公选工作全程置于社会的广泛监督之下,创造一个党委和群众积极配合、共同参与的民主机制和工作氛围,2008年4月,在新一轮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中,对诸多环节进行了创新改进,特别强调让群众看得见、信得过,注重过程的全面公开和群众的广泛参与。公选前,举行新闻通气会,就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关心的问题进行解答。公选中,新闻媒体记者实时跟踪报道,并邀请“两代表一委员”及群众代表全程参与和监督。在面试环节增加了群众评委。对1个职位面试进行了电视现场直播、6个职位面试进行了电视录播,并上传“红船网”,向社会各界公开。在今年的机关中层干部跨部门竞岗交流中,在坚持原有做法的基础上,通过媒体发布公告、群众自愿报名的形式,聘请了30名群众监督员全程参与面试、考察等环节的工作,有效地落实了社会各界对干部公开选拔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六)健全干部选任监督机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推行党政领导干部考察对象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畅通“12380”举报电话、信访举报、网上举报等监督渠道。加强组织部门与纪检监察、公安、检察、审计、人事、信访等机关部门的协调,增强干部监督工作合力。建立干部网络舆情监测分析制度,注重做好信息的查核工作。为切实规范和监督组织选人用人行为,在市委、各县(市、区)委、市级机关部门单位党委(党组)实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一报告两评议”,每年由党委(党组)向全委会成员或机关部门单位中层干部和群众报告选人用人工作情况,主动接受测评、评议。
(七)完善选任信息公开机制。干部选任工作的不透明往往导致结果的不公正。为此,我市进一步打破思想桎锆,对干部选任工作过程和结果进行全方位公开。在干部考察中,试行民主推荐情况在干部所在单位公开。完善丰富任前公示内容,增加干部照片、主要工作经历等,使大家更好地了解干部的成长经历、能力素质,对拟任职位的能岗相适度作出科学的判断和评价。今年5月,市委组织部实行干部选拔任用向全委会成员通报制度,通过选任情况实时通报、试用期满函询评价、上门走访听取意见、重要政策意见征询等,加强信息沟通,切实发挥全委会成员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提高履职效能。同时,市委组织部通过组工网、红船网、远程教育手机报、《红帆》杂志等,及时宣传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情况、公布选任结果,并依托红船网,建设综合性的“阳光组工”信息发布台,将干部选任工作的相关政策法规、重大工作举措、近期干部任免等信息第一时间向全社会公布,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始终置于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视线之下。
三、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民主质量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
从我市的实践看,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还存在一些民主质量不高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干部选拔任用的公信力和准确度。
(一)参与主体意愿表达不够真实。从参与对象个体上分析,有的干部群众行使民主权利不是凭公心,而是凭个人得失,在民主测评、考察谈话时,简单应付,不讲真话、不说实情或做“老好人”,一味打满意、讲好话;有的干部凭个人好恶,对一些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干部,投反对票。在民主推荐过程中,还存在少数干部书面推荐与口头推荐不一致的情况。个别干部为达到自己提拔重用的目的,采取打电话、发短信等手段,搞拉票等非组织活动,也影响了民意的真实表达。从组织操作层面上分析,由于有时干部考察时间较紧,存在考虑工作效率,谈话不够深入的情况。在民主推荐、测评中,有时预留的时间不够宽裕,影响了民意的充分表达,影响了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真实性。
(二)干部群众信息掌握不够全面。干部工作的封闭性还一定程度地存在,干部群众对干部工作的知情范围还比较狭窄,往往是组织公布什么、提供什么,才知道什么。对干部选拔任用的各个环节的知情不够,对干部政策了解不多。对职位空缺、职位要求、选人标准、人选情况、选任程序等基本信息知之甚少。实际工作中,干部信息还受人缘地缘因素的影响。有些干部表现平平,上级不满意,但和和气气,人缘很好;有的干部组织上掌握有不少问题,但群众不直接接触,不了解。同时,一些长期在一个地方工作的干部上级相识、同级了解、下级熟悉,人缘条件会比外地转任的干部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形成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组织上提供的干部信息又过于简单,接触不多的同志主要凭感觉作评价。问卷调查显示,有23.3%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对干部选任工作“不太了解”或“不了解”。所以,部分干部群众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评议等活动中,“打勾画叉”,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三)参与对象层次范围不够广泛。目前,参与干部工作的对象,层次比较单一。比如,要提拔一名副处级领导干部,基本上是由本单位的中层科级干部以及单位班子领导参与推荐、测评和考察谈话;再比如,干部考核中,参与人员结构相对单一,群众参与不足,还没有很好地走出“干部推荐干部”、“干部评价干部”的工作圈圈,普通群众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参与机会少,即便参与也没有多大发言权。在考察干部时,也往往是在所在工作单位了解一些情况,很少涉及条线的上级单位、下级单位,参与的范围不够广泛。
(四)干部选拔竞争机制不够健全。一方面,集中的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没有统一或相对成熟的遴选模式,全国各地均还处于摸索阶段,具体做法不尽相同,也没有固定的工作周期,有的地方每年开展,有的地方3-5年开展一次,操作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另一方面,日常干部选拔的竞争性平台不多,干部缺乏公平展示的机会。
(五)干部选任制度落实不够到位。民主程序的执行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或不够到位的问题。比如在干部“两圈”考察的“社交圈”考察中,对“社交圈”的界定狭隘,一般情况下,考察组仅到社区或者家属单位了解一下情况,而了解情况的对象也仅限于社区居委会干部或家属单位领导,这很难了解到全面情况。同时,干部制度本身设计上也存有操作性不强的问题,比如《干部任用条例》明确规定,“确定考察对象时,应当把民主推荐结果作为重要依据,同时防止简单地以票取人”,但在实际操作中,尺度很难把握,一般只要干部没有违法违纪等明显的“硬伤”,就以票数作为标尺,在考虑综合素质、能岗相适等方面不够。
(六)公众主动参与热情不够高涨。民主不是党委政府替公民做主,而是让公民自主参与政治生活,因此,民主政治必然要求一个健全的公民社会。从目前的情况看,公民参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积极性还不够高。比如,去年7月18日,我们首次通过《嘉兴日报》、“组工网”、“红船网”向全市发出《关于正处职后备干部初始人选民主推荐公告》,而参与推荐的个人不多。今年开展的市级国资公司空缺职位预告和初始人选推荐工作中,有78名群众参与举荐,虽然人数大幅增加,氛围日渐浓厚,但从总体上看干部群众参与度还不够。
干部工作民主质量不高,在一定程度上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组织上听不到真话、了解不到实情,影响到决策判断,有时只能完全唯票用干部,使得一些公道正派不怕得罪人、一些主流好但个性相对突出而又得不到高票的干部得不到提拔使用,进而影响到干部群众对党委政府的信任,影响到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四、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民主质量需要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
(一)民主推进与现实基础条件问题。党的十七大指出“社会主义越发展,民主越发展”。民主的推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干部工作民主的推进不能超越客观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必须要有一个度的把握,把握的依据就是现实的基础条件。民主的推进要有成本,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民主的推进要讲素质,需要有一定的人文基础。在一个帮派、宗族势力严重的地方,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民主必须慎之又慎,否则就可能被居心叵测的人所利用。
(二)组织意图与尊重群众意愿问题。干部工作需要把握的一个原则就是既要符合组织意图,又要体现群众意愿,两者不可偏废,否则就容易走极端。从理想的状态分析:组织意图,应当是一个相对原则的概念,就某个职位来说,体现的应当是担任这个职位的干部需要具备哪些素质条件,而不是明确的干部个体指向;群众意愿,可以是公众对担任某一职位领导干部的期望,也可以是明确的举荐个体。组织意图可以通过设定一定的任职条件来实现,而群众意愿则需要广泛的群众参与来落实。但实际工作中又十分复杂,有时候需要考虑班子配备结构交流进来,有时候需要考虑优化班子结构交流出去,有时有比较明确的酝酿人选,有时则完全凭条件“海推”。因此,在组织意图和群众意愿的结合点的把握上,实际工作中需要灵活运用多种工作方法和操作技巧。
(三)知情程度与权利充分行使问题。“知”而后“行”,“知”的程度决定“行”的效果。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在参与群体范围的把握上,必须要充分考虑知情程度的问题,包括民主推荐、测评,考察谈话对象等的选择,都必须要求对干部有一定的熟悉程度,并注意按知情程度赋予不同参与群体相应的权重。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在干部政策、干部个体、干部选任等方面着力畅通与公众的联系沟通渠道,充分保障干部群众的知情权,确保权力的充分、有效行使。
(四)利益趋动与真实意愿表达问题。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正确处理是影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重要因素。从理论上讲,既保护个人利益,又促进公共利益,是一种理想的民主状态。但现实中,两者往往处于不相容的状况,实践的选择是排他性的。要么优先考虑个人利益,要么则优先考虑公共利益。在干部工作中我们需要听到真实意愿,而这种真实意愿应当更多地倾向于公共利益的保护。如果多数人都站在个人私利的小团体位置上,真正的民主很难实现。所以,在干部工作中,必须要考虑干部群众个体受利益趋动对真实意愿表达的影响。
(五)规范制度与有效贯彻执行问题。近年来,关于干部选拔作用工作的民主制度越来越规范,但关键是要使民主的程序和机制有效运转起来,使民主权利真正得以实现。所以,俞可平把民主喻为“陀螺”,只有按照其特有的规律转动起来的“陀螺”才能体现其价值。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必须正确地理解和运用干部政策,将现有的制度按照其制定的意图,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到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防止流于形式,走过场。
五、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民主质量的对策和思路。
基于对民主的认识、影响干部工作民主质量的主要因素和我市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求真务实、锐意创新,不断提高干部工作的民主质量。
(一)把握关键,注重干部群众参与的广泛性。一是要增加参与数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尽可能扩大干部群众的参与面。比如,干部推荐中,可以原则规定一般推荐人数应不少于30人。如单位人数较少,可以从关联度相对较大的干部群众中去补充。二是要拓展参与层次。在市、县两级层面选拔任用干部时,除市、县级班子成员、全委会委员、机关部门领导干部参加外,可适当邀请部分“两代表一委员”参加。在单位推荐、考察干部时,除班子成员、中层干部参加外,要邀请条线的下属单位或上级单位的领导参加,并适当增加部分群众代表。三是要搭建参与平台。要在干部推荐、评议、决策等各个环节搭建干部群众参与的平台。有序地安排干部群众参与干部推荐、民主评议、决策旁听等,注重干部群众在干部工作各个环节上参与的广泛性。
(二)体现公平,增强干部选任工作的竞争性。一是要改进初始提名。初始提名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第一道关口,而目前对如何进行初始提名缺乏具体操作性的规定,实践中要重点突出赋予各个单位干部以平等竞争的机会,可以考虑不设定目标单位的 “非定向两轮推荐”办法,也就是由各个单位进行推荐,选择各单位选择票数相对集中的人选组成一个名单,再组织市、县级层面领导干部从这个名单中进行推荐。同时,大力实行空缺岗位预告制度,赋予广大干部群众初始人选推荐和自荐权。在初始人选推荐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可以加大有参考人选的定向提名,把民主基础和组织意愿结合起来。二是要扩大差额比例。通过探索差额提名、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差额表决等,在干部选任的每个环节都按照多于拟任人选进行差额操作,在差额中进行比较鉴别,逐步增强竞争力,缩小人选范围,做到好中选优。三是要倡导公选模式。逐步完善和改进公选操作办法,探索视听问答、案例分析、驻点调研、竞职陈述、心理测试、廉政考试、群众评分等方式,并形成相应的工作机制,比如确定每两年一次的公选周期,明确公选产生的干部在整干部队伍中的占比不少于三分之一等。通过机制的完善,使公选干部成为干部选拔的重要途径和工作常态。
(三)探索方法,促进干部意愿表达的真实性。一是关联式参与。知情是意愿表达真实性的基础。要以知情程度为衡量标准,科学确定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参与对象。重点选择工作对象、服务对象、分管领导、下属等参加,确保对情况有足够的了解。同时,可以通过网络媒体、书面张贴公告等形式,发动社会各界知情群众参与。二是署名式推荐。实践表明,署名推荐是强化干部群众参与干部工作责任的有效方式,可以使干部群众更客观公正地推荐干部,有效防止因个人感情、私人利益等因素对推荐工作质量的影响。三是量表式评议。要改变评议的空白表格模式,联系干部岗位、职责等情况制定共性和个性指标,明确评议的重点和方向,并对评议的内容进行细化分解,尽可能做到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减少评价中人为因素和自由裁量空间过大的影响,增强评议工作的针对性和全面性。同时,在推荐和测评操作方式上,要采取集中会议与分散填写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提供充裕的时间,创造宽松的环境。
(四)改进手段,提高干部考察工作的科学性。一是要改进考察预告的方式。对考察预告的内容要作进一步充实,增加干部照片、干部履历、家庭成员情况等基本信息。同时,要探索实行在考察对象居住地所在的社区进行预告。二是要注意印证反映的问题。考察谈话要有针对性,谈话前,要结合被考察对象的工作性质、岗位特点,考察组要制定初步的谈话提纲,避免被动倾听,要主动对有关问题加以询问,特别是要充分利用民主测评和评议结果,对测评、评议中反映出的问题,在谈话中加以印证。三是要运用日常考核的结果。要对考察对象日常考核情况进行全面了解,特别是对考察对象近年来参加组织生活会、民主生活会等情况,要通过查阅相关会议资料,对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动态把握。四是要分析实绩关联的程度。在撰写考察报告时,要对考察对象个人工作总结进行认真分析,对工作成绩要进行客观界定,重点把握与考察对象的关联程度,区分好个体与集体的关系。
(五)双向选择,增强干部选任能岗的匹配性。一是要合理设置任职条件。对职位所需具备的条件进行认真分析,按照“共性+个性”的模式,科学设置任职所需的年龄、学历、专业技术等基本条件,充分体现特定职位人选的用人要求和组织意图。二是要允许个人自主举荐。在按照岗位设定任职条件的基础上,对空缺岗位进行公示,由公众推荐自己认为适合担任该岗位职务的人选。同时,允许干部个人对照自身条件进行自荐。三是探索副职不定向公选。在市、县两级层面开展副处、副科级领导干部定职级、不定岗位的公开选拔。对选拔产生的干部选派到重点岗位、重大项目、信访部门等进行一定时间的挂职锻炼,再根据干部个人能力素质条件,按照岗位需求进行组织调配,任命相应岗位职务。
(六)加强监督,力求干部选任监督的有效性。一是要细化落实干部任用工作责任。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主体、责任内容以及责任追究的方式。比如,建立考察责任制和考察失误责任追究制,按照“谁考察、谁负责”的原则,明确考察组及其成员的权力、义务和责任。二是要建立干部工作全程监督机制。重点加强对“一把手”选人用人行为监督,实行讨论干部“一把手”末位表态。同时,要把握关键环节,由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督转变。比如,在一定范围内征求对干部公开选拔工作方案的意见建议;聘请纪检部门、“两代表一委员”监督民主推荐记票;下一级党委向上级党委、同级党委向全委会报告干部工作。三是要加强干部监督部门协调配合。建立和完善干部监督工作协调配合机制,做到组织、纪检、信访、政法等部门科学分工、相互配合、渠道畅通、反馈及时、信息共享。协调相关部门对涉及个体的问题做到一事一通报,对拟提任或转任重要岗位的干部做到一人一征询。
(七)信息公开,推进干部选任工作的开放性。在内容上,要做到“三公开”,即政策公开,对历年来中央、省委、市委制定的有关干部政策文件,只要不涉及密级的进行全面公开;过程公开,对干部选拔任用整个过程,包括空缺职位、测评评议、考察情况、干部实绩等尽可能在更大范围内或向社会各界及时进行公布。特别是要加大干部个体信息公开的综合性、全面性,为参与者提供更直观的判断基础;结果公开,在选任工作结束后,第一时间公布选任结果。在方式上,要根据公开内容、主体,确定不同的范围,采取不同的公开形式和渠道。适宜在党内公开的,可以通过召开会议、编发简报、下发文件、内部刊物等形式进行;适宜在全社会公开的可以通过政府门户网站、手机短信平台、新闻发布会等形式进行。特别是要注重运用网络技术,推进干部工作公开的经常化,提高公开的时效性。
(八)宣传引导,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的积极性。一是要加强宣传引导力度。要加强对干部群众的宣传教育,提高民主素养,使他们认识到参与干部工作是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维护自身利益的有效手段,并积极发动和引导他们参与到干部工作中来。二是要赋予群众决策权力。真正赋予群众参与干部工作的“四权”,使群众在参与干部工作过程中有地位、有作为、有影响。比如,在干部推荐过程中,要有群众票;在公开选拔工作中要聘请群众评委,在具体操作中可以按照知情度、关联度赋予一定的权重。三是要建立干部工作反馈制度。及时、准确地将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和监督信息通过信函、电子邮件等方式反馈给建议者,以增强回应性来确保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四是要建立举报奖励机制。要鼓励干部群众对干部工作进行监督,对干部群众的举报查实的,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通过教育引导、权利保障、适度奖励等措施,激发干部群众参与干部工作热情。
第三篇:干部选拔任用
学习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政策法规心得体会
杨楼镇人大主席 黄文强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关系民心向背和党的事业兴衰成败,也是最易受人们诟病的主题。近几年,通过不断加强整治力度虽然取得和大成绩,但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依然是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等制度的颁布实施,是我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干部准入制度和对干部言行规范和职业道德的要求,是与时俱进的时代产物,对进一步匡正选人用人风气、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进一步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有重要的现实和指导意义。学习贯彻干部任用政策法规是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现将本人对此政策法规的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一、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原则
习近平副主席说过,要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拓宽任用干部视野,就是要关心那些战斗在环境艰苦、工作困难、矛盾复杂、长期默默贡献的一线同志,就是要关心那些心系群众、勤勤恳恳、做人正派、不走门路的同志;坚持“五湖四海”,才能不任人唯亲,才能任人唯贤,形成良好的选拔任用风气,才能团结更多的力量一起投入到社会事业建设中去;坚持德才兼备,要注重干部的才能,更要注重干部的品德。当有心系群众的“德”作为前提条件,才能引导我们广大干部真正地将“才”用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当中去。因此,把政治坚定、能力突出、作风过硬、群众信任、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优秀干部选拔上来是党和人民对干部任用的一致要求。
二、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领导干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职业,它是一个社会的“领导者”也是服务者,是社会这艘巨舰的掌舵人,是引领社会前进的主流,因此选拔任用优秀的领导干部是党和人民的必然要求。“公开”是前提,只有坚持公开,才能使广大群众参与进来,才能避免“暗箱操作”,加强社会对干部任用的监督;“平等”是基础,只有坚持平等,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才能最大限度地取得社会的一致认同;“竞争”是手段,只有坚持竞争,才能最大限度地使用人力资源,不断提高我国公务人员的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择优”是结果,只有坚持择优,才能最大限度地选拔对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建设有用的人才,才能选拔出党和人民满意的领导干部。
三、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简单来讲,民主集中就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我们要“集中”,但更需要民主。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也是实现干部工作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的根本保证,同时,也是制约和监督权力的有效手段,能够有效防止“一言堂”和“一支笔”现象的发生。只有扩大民主,注重让人民群众参与干部任免的过程,切实落实群众对干部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才能真正实现民主基础上的集中,才能真正有效地预防和治理用人方面的不正之风。一个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业务能力、工作作风如何,人民群众是最具有发言权的,因此倾听人民群众对提名干部的反映是最能反映民意的渠道。采纳群众意见选拔出来的干部才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才能取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进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总之,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等各项制度互为补充,各有侧重,配套衔接,初步构成一个事前要报告、事后要评议、离任要检查、违规失责要追究的干部选拔任用监督体系,使选人用人的重要方面、关键环节都纳入监督范围,都置于严格的监督之下。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等制度的制定实施,是加强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工作的一项创新性的重大举措,反映了全党同志的愿望和人民群众的期待,体现了我们党坚定不移地推行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必先治官的坚强决心,必将推动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沿着更公开、更透明的轨道前进。
第四篇:干部选拔任用(精选)
干部选拔任用“一报告两评议”工作总结 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落实深入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工作有关任务的通知》和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关于在地县两级开展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一报告两评议”工作的通知》精神,岳普湖县将开展干部选拔任用“一报告两评议”工作作为加强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重要举措,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严格履行程序,确保了“一报告两评议”工作扎实有效开展。现将此项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明确责任。县委对干部选拔任用“一报告两评议”工作高度重视,按照自治区、地区有关要求,召开专门会议,精心制定了《岳普湖县关于开展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一报告两评议”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一报告两评议”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程序、时间安排和总体要求等。细化工作责任分工,确立了由县委书记负总责,组织部长具体负责的责任分工,切实加大对“一报告两评议”工作的指导和组织协调力度,为“一报告两评议”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保证。
二、严格履行程序,保证“一报告两评议”工作质量。一是深入分析,全面总结2008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为确保“一报告两评议”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县委重点围绕学习贯彻《干部任用条例》、履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程序、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开展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遵守干部
选拔任用工作各项纪律、强化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等方面,对2008贯彻《干部任用条例》、做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情况进行认真总结,撰写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情况报告。二是严格按照规定范围,确定民主测评对象。按照自治区、地区确定的民主测评对象范围,我县坚持做到既不随意扩大、也不随意缩小。对2008新提拔的乡镇党政正职、县直机关党政主要领导(含二级局党政主要领导)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党政主要领导,以及从县直交流到乡镇担任党政正职领导进行了全面统计、分析,确定民主测评对象18名。三是认真筹备,切实做好干部工作专题报告和评议、测评工作。根据“一报告两评议”工作安排,我县需参加“一报告两评议”的县委委员共46人,因事、因病请假9人,实际参加会议的县委委员37人。在“一报告两评议”工作会议上,县委书记王湫斌代表县委常委会向全体委员就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汇报,与会的县委委员在认真聆听工作报告基础上,本着高度负责、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公正地对2008年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进行了民主评议,对18名党政主要领导进行了民主测评,真正使评议、测评工作成为扩大民主、加强监督、促进工作的过程。
三、综合分析评议、测评结果,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民主评议和民主测评工作结束后,县委组织部在地委组织部参会同志的指导监督下,对评议表和
测评表进行了汇总,与会的37名县委委员对我县2008年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民主评议平均满意率为96.6%,对当年新提拔任用的18名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民主测评平均满意率为98.8%。从测评、分析结果来看,县委委员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认可度较高,体现了县委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认真贯彻条例,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充分发扬民主,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作风好的人,公开、公平、公正,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受到干部群众好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薄弱环节:一是部分党员干部对《干部任用条例》学习领会的深度不够;二是新形势下的人事制度改革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干部任用条例》的学习宣传力度,以《干部任用条例》学习宣传周为契机,积极开展《干部任用条例》进机关、进基层、进课堂活动,并加大对党员干部学条例、用条例的检查指导力度,不断提高党员干部自觉学习、贯彻《干部任用条例》的自觉性,切实增强学习效果。同时,进一步加快人事制度改革步伐,积极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工作力度,切实拓宽干部选拔任用渠 道,不断规范干部选拔任用程序。
一年来,我县在贯彻落实《干部任用条例》中取得了一定成绩,特别是在近年来的干部选拔任用实践中,从未接到过群众的有关举报。今后,我们将以开展“一报告两评议”工作为契机,进一步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水平,为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提供组织保障。
第五篇:干部选拔任用实行民主提名的实践与思考
胡锦涛同志指出,“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也是减少和避免用人上的失误、防止和纠正用人上不正之风的有效措施。”近年来,各地在扩大干部选拔任用民主程度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但是,从各地实践情况来看,在干部任用各环节中,当前只有考察对象的初始提名没有正规的集体行为,权力运作空间相对较大,且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是存在问题较多的薄弱环节。据调查统计,我县65.12%的干部群众认为当前干部选拔任用提名环节规范化、民主化程度不够,缺乏“阳光作业”。如何提高干部选拔提名环节的民主化程度和民主质量,已经成为新时期干部选拔任用工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有必要作进一步的研讨和思考。
一、我县在干部选拔任用中实行民主提名的主要实践
干部初始提名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最初一个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一般来说,谁拥有初始提名权,谁就拥有提拔干部的权力。长期以来,干部的初始提名权,一般掌握在领导层或领导层的某个权威领导手中,因此规范初始提名也是规范干部选拔任用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我县围绕扩大干部选拔提名环节的民主程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按照“整体推进、单项突破”的思路,不断创新干部选拔任用的提名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推荐式提名。一是建立了领导干部个人向党组织推荐领导干部人选登记署名制度。2000年、2001年相继出台了《常山县干部推荐工作暂行办法(试行)》和《中国共产党常山县委关于在全委会内试行领导干部人选“署名推荐制度”的意见》,对推荐者和被推荐者的范围与基本条件,推荐的方式、程序、要求作出了明确规定,规范了领导干部的荐人行为,提高了推荐人选的公认程度、公开程度和责任意识。二是实行了群团部门推荐干部制度。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统战等单位的部门优势,对年轻干部、妇女干部、党外干部后备人选,按照目标要求,由相关部门按程序产生,以3:1以上的比例书面向组织部门推荐,拓宽了荐人的渠道,保证了推荐质量。近两年,群团部门累计推荐后备干部人选47人,已提拔使用的13人。三是探索试行了“缺额公开、定向推荐”办法。在班子领导职数出现空缺时,将缺额职位、人选要求等向干部群众公开,并进行定向推荐,确定考察对象。今年上半年在辉埠镇和县环保局进行了青石镇镇长和县环保局党组成员拟任人选的定向推荐,从辉埠镇符合条件的干部中根据推荐情况产生了2名考察对象,从环保局10名中层干部中产生1名考察对象。
2、竞岗式提名。为了扩大民主,我县积极推行公开选拔和党政机关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度,探索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一是实行了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1994年,在县委的统一部署下,我县首次在全县开展了“双推双考”公开选拔3名副科级领导干部的试点,1998年、1999年、2001年和2002年共拿出23个副科级领导岗位,分别采用“双推双考”、“一推双考”等方式,相继选拔了16名副科级领导干部和4名女乡镇长助理,引起社会强烈反响,进一步拓宽了知人用人的视野,增强了干部选拔工作的民主性。二是推行了县级机关部门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度。1997年,竞争上岗作为又一种选贤任能方式,在我县机关中层开始试行,我县制定出台了《常山县部门中层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实施细则》;1998年出台了《关于县级机关中推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的实施意见》,按照“双向选择、自愿择岗、竞争上岗”的办法,逐步在一些条件成熟的部门推行了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和一般干部双向选择,1999年全面推开。2002年,结合县级机关机构改革,出台了《关于县级机关机构改革中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和一般干部双向选择若干问题处理意见的通知》,全县机关部门都进行了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和一般干部双向选择。目前,竞争上岗已成为我县党政机关中层干部选拔任用、岗位轮换的一种基本形式。
3、“民推竞选”式提名。今年9月,我县以“民推竞选”的方式产生了龙绕乡党委书记、芳村镇镇长和阁底乡乡长3名乡镇党政正职。在“民推竞选”过程中,改革候选人提名人选产生办法,由常规的组织提名转变为干部群众推荐提名,把最初的干部提名权交给干部群众。在报名环节采用自荐报名的形式,不安排组织推荐,让干部选拔从传统意义上的“要我干”向“我要干”转变,从被动接受挑选到主动迎接挑战,公正公平地开展有序竞争。为了保证干部推荐提名的质量,我们安排了多轮民主推荐,并认真分析和研究确定了参加民主推荐大会的人员范围。在每一轮民主推荐会上,县委都把职位的要求明白地告知干部群众,把人选的基本情况详细介绍给群众,让他们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自主推荐。并按照得票数从高到低确定进入下一轮人选。为扩大民主,我们把参加民主推荐的范围扩大到了社区党组织负责人、目标乡镇的县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首轮民主推荐大会,县委委员,县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县人大、政协常委、县纪委领导成员,曾担任过县级领导职务的老同志,各乡镇党政正职及各部门、民主党派、工商联、社区党组织负责人共228人参加了推荐,从82名符合条件的参选人员中,每个职位各确定8名作为候选人初步人选。紧接着召开的县委全委扩大会议,45名县委委员、候补委员及不是委员的市管领导干部参加了民主推荐,每个职位各产生了4名候选人推荐人选,作为考察对象进行差额考察。接下来,县委常委会又根据考察情况,对每个职位的4名候选人推荐人选进行差额票决,各产生了3名提交县委全委会差额票决的人员名单。县委全委会在听取考察情况汇报后,安排每个职位的候选人推荐人选作自我介绍,然后由县委委员进行投票,根据投票结果从高到低差额产生了每个职位2名候选人预备人选,提交乡镇人代会或乡党员大会进行差额选举。民主推荐提名,将干部任用由等额提名变为差额提名,由
选。二要全面推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要把竞争上岗工作运用到中层干部的日常选配工作中,使竞争上岗成为中层干部选拔任用的主要形式。目前我县有相当数量的机关部门中层干部老化现象严重,后备力量严重不足,鉴于当前机关部门竞职人数不足的实际,在竞争上岗的参与对象和方式方法上需要进行研究和创新。要在规范和完善聘任制的基础上实行“全员竞进”,出现空缺的岗位原则上每年一次通过竞争上岗进行补充。要尝试打破科室、部门、地域限制,实行中层干部跨系统或面向全社会竞争上岗。竞争上岗可由组织部门根据各部门、单位的实际,实行统一安排、统筹运作,以提高竞争上岗的质量、效率和公正性。三要对“民推竞选”这种干部选拔模式进行深化和完善。“民主推荐提名,差额竞争选举”中的民主推荐提名作为干部提名方式改革的新亮点,特别是采取多轮推荐的办法来提名考察人选,经实践证明能够有效地克服“在少数人中选人,由少数人来选人”这一弊端,是一种比较民主的干部提名方式。今后,对部分热点岗位以及部分乡镇、部门“一把手”的提名,应借鉴“民推竞选”多轮民主推荐的形式,以公论、民意作为衡量干部的一个基本标准,进行民主推荐提名。
(三)在程序上,要规范操作,探索建立科学、完备民主提名机制
由于组织部门受精力、时间等因素影响,被直接管理的人数太多,面太宽,既管不好,也管不了。按照岗位、职能的特点,可将所有党委管理干部分重点管理、常规管理和宏观管理三个层次进行分类管理。对社会关注、权责较大的党委、政府工作部门和下一级的党委政府的正职作为重点管理岗位,进行重点管理。宏观管理的一般为享受相应政治生活待遇的干部、非实职的领导干部及有关单位负责人事的中层干部。对重点管理和宏观管理之外的领导干部实行常规管理。不同类别的干部进行不同的提名方式,在干部提名方式改革上整体推进,并以制度的形式加以规范,并使之成为一种有效的运行机制。
1、重点管理岗位考察人选的提名方式
首先,在重点管理的领导岗位出现空缺时,要由党委组织部在一定范围内公告职位空缺情况及职位任职条件。
其次,组织部门根据有关单位民主推荐、干部考核情况、班子结构和后备干部情况以及公告后群众推荐的情况,每个岗位提出2—5名参考人选名单,连同参考人选(按姓名笔画排列)基本情况送党委分管领导和党委书记审核。一年内没有经过所在单位民主推荐的对象,组织部必须先到所在单位进行民主推荐,民主推荐范围应在《干部任用条例》要求的推荐范围内进行。同时,应视领导职位情况和干部情况在熟悉了解干部的更大范围内进行,应注意听取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得不到多数群众拥护的,不得作为参考人选。
第三,组织部门将拟任职务、任职条件、提名范围和参考人选名单等基本情况,提交党委全委会成员进行差额提名,全委会成员可以根据组织部门提出的参考人选名单进行推荐,也可以另外推荐他人。民主推荐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参与,否则结果无效。
第四,党委组织部根据全委会民主推荐提名结果,部务会议进行综合分析,提出考察对象。全委会成员民主推荐票数靠前、且票数基本接近的人选,要同时确定为考察对象,实行差额考察。
第五,党委常委会或全委会讨论决定干部任免时,组织部应当汇报全委会成员民主推荐提名的情况。由常委会讨论决定的,在作出决定后,向其他全委会成员通报推荐提名和决定任用情况。
2、常规管理干部考察人选的提名方式
首先,党委组织部门根据《干部任用条例》的规定和职位要求,制定被推荐人选的资格条件,并向社会或推荐单位公布。
其次,民主推荐采取会议投票推荐和个别谈话推荐的方式进行。既可以以单位名义推荐,也可以以个人名义推荐(包括自荐)。民主推荐的结果一年内有效。
第三,党委组织部门印发干部推荐表供单位和个人填写进行推荐。个人推荐的必须负责地向组织部门写出推荐材料并署名,经组织部门审核后,在所在单位参加民主推荐。所推荐人选如果得不到所在单位多数群众拥护的,不得列为考察对象。
第四,推荐结束后,党委组织部门对被推荐的人选进行资格审查,召开部务会议,确定符合条件的人选名单。并同推荐单位主要领导沟通、征求意见。
3、宏观管理干部考察人选的提名方式
一是享受相应政治生活待遇的干部提名,由业务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提出建议名单,报党委组织部门审核,党委组织部部务会议最后确定提名人选。
二是非实职的领导干部的提名,先由上级党委公布任职条件,职位空缺单位党组织主持召开民主推荐大会,并参考近年来干部考核成绩,集体讨论决定,将建议提名人选上报上级党委组织部门,最后由党委组织部部务会议讨论决定提名人选。
三是各单位主管人事的中层干部空缺时,首先由各单位成立中层干部竞争上岗领导小组,制定并公布实施方案;其次,符合条件的人员自荐报名与资格审查;第三,进行笔试、面试;第四,民主测评、组织考察;第五,所在单位党委(党组)讨论决定,提出任职人选,报上级党委组织部审核,确定提名人选。
(四)在制度上,要勇于创新,形成干部提名的制度配套体系
1、配套相关制度。一是要建立后备干部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后备干部岗位目标责任制度,做好后备干部的考核评议工作,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淘汰不合格的后备干部和调整充实优秀的后备干部。坚持备用结合,提拔人选一般应从后备干部队伍中产生。同时,要建立健全后备干部谈话提醒、考察反馈、组织函询和诫勉等制度,对后备干部存在的苗头性问题,要及时督促纠正,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干部;要建立和完善组织部门和执法执纪等部门联系制度,注意收集社会各方面对后备干部的反映,拓宽监督的渠道,努力提高监督的整体效能,确保提名人选的质量。二是要建立定期民主推荐干部制度。结合干部考核工作,在全委会或更大范围内定期推荐干部,丰富干部工作信息,为组织部门向全委会成员提供推荐参考人选打好基础。三是建立重点管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评议制度。党委书记要把民主提名制度的落实情况,作为述职报告的重要内容,与由民主提名产生的领导干部一起接受各界代表评议。四是要建立推荐工作回避制度。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不能把与自己有夫妻关系、直系亲属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近姻亲关系的干部作为推荐对象。五是要建立领导干部推荐责任制。领导干部个人向任免机关推荐干部人选时,要实事求是地填写领导干部推荐表,并附上署名的推荐材料。推荐材料要包括推荐人选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情况和民意情况。要如实地反映推荐人选的优缺点,对推荐失真失实、造成用人失误的,要追究推荐人的责任。
2、扩大推荐工作的民主程度。一要科学界定参与推荐的群众范围。单位规模不是很大,管理幅度和层次适中,领导与干部职工之间相互比较了解,人员容易集中的,应实行全员推荐;对规模比较大,或者所属单位比较分散,人员不易集中的单位,在确定推荐人员时,除了让全体领导干部、机关干部、所属下级单位负责人参加外,还应到部分基层单位推荐或由部分群众代表、服务对象参加推荐。确定推荐的范围,应把握的一条原则是,有条件的,要尽可能让多数群众参加,使广大群众都享有民主权利。但参加推荐的必须是知情人。把不相干、不了解情况的人拉来推荐,不仅没有意义,而且易使推荐结果失实失真。二要创造好民主推荐的环境。要提前向群众公开推荐职务和条件,给群众充分的酝酿时间,允许其作必要的调查以至讨论酝酿。推荐时,要作好充分的动员,消除群众的顾虑,明确推荐的具体事项,减少群众推荐的盲目性,提高推荐的针对性和准确性。三要合理选择民主推荐的方式。对参与人数较多、范围较大的民主推荐,可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推荐。对干部职工人数较少(20人以下)的单位,可采取个别座谈的方式进行推荐。对领导班子不团结、派性严重的单位,可采取无记名投票和个别谈话相结合的方式推荐。四要对推荐结果要作科学分析。正常情况下,推荐结果、票数多少,可以反映一定的民意。但不能唯票是从。在工作中要多做考察了解工作,多方面听取意见,在辨别意见真伪的基础上,正确分析个别人的意见与大多数人的看法的关系,干部小节与主流的关系,从而对推荐结果作科学的判断。五要将推荐结果在适当范围公开。目前,民主推荐干部的结果是保密的。被推荐人得票情况,一般只有上级派出的考察组与本级党委的主要领导知道,参加推荐的干部群众并不知道。因此,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难以全面落实。长此以往,推荐人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必然会受到挫伤。如果将推荐结果在参加推荐人员范围内公开,党委选拔调整干部,就能置于广大干部群众的监督之下,选人用人就会更注重群众公认,更注重德才兼备;广大干部群众也会因此提高警惕对党委的信任与尊重,增强参与干部选任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同时,对被推荐者也起到很好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3、要大力加强全委会成员自身建设。实行干部分类管理后,全委会成员责任更大了、工作要求也更高了,必须全面提高全委会成员自身素质。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定期学习、培训和研讨制度,提高全委会成员的整体素质,牢固树立“事业至上”的观念,真正把人选准选好;另一方面,要及时调整全委会成员,为实施民主提名制度提供组织保证。比如:对调离者且宜免委员职务的或新任者宜任委员职务的,要及时免除或补选委员职务,以保证委员会的代表性;对犯了较严重错误不再适宜委员职务的,要及时撤销或责令辞职;对候补委员中不符合要求的,也要及时予以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