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选拔任用实行民主提名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19-05-13 04:08: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干部选拔任用实行民主提名的实践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干部选拔任用实行民主提名的实践与思考》。

第一篇:干部选拔任用实行民主提名的实践与思考

胡锦涛同志指出,“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也是减少和避免用人上的失误、防止和纠正用人上不正之风的有效措施。”近年来,各地在扩大干部选拔任用民主程度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但是,从各地实践情况来看,在干部任用各环节中,当前只有考察对象的初始提名没有正规的集体行为,权力运作空间相对较大,且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是存

在问题较多的薄弱环节。据调查统计,我县65.12的干部群众认为当前干部选拔任用提名环节规范化、民主化程度不够,缺乏“阳光作业”。如何提高干部选拔提名环节的民主化程度和民主质量,已经成为新时期干部选拔任用工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有必要作进一步的研讨和思考。

一、我县在干部选拔任用中实行民主提名的主要实践

干部初始提名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最初一个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一般来说,谁拥有初始提名权,谁就拥有提拔干部的权力。长期以来,干部的初始提名权,一般掌握在领导层或领导层的某个权威领导手中,因此规范初始提名也是规范干部选拔任用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我县围绕扩大干部选拔提名环节的民主程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按照“整体推进、单项突破”的思路,不断创新干部选拔任用的提名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推荐式提名。一是建立了领导干部个人向党组织推荐领导干部人选登记署名制度。2000年、2001年相继出台了《常山县干部推荐工作暂行办法(试行)》和《中共常山县委关于在全委会内试行领导干部人选“署名推荐制度”的意见》,对推荐者和被推荐者的范围与基本条件,推荐的方式、程序、要求作出了明确规定,规范了领导干部的荐人行为,提高了推荐人选的公认程度、公开程度和责任意识。二是实行了群团部门推荐干部制度。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统战等单位的部门优势,对年轻干部、妇女干部、党外干部后备人选,按照目标要求,由相关部门按程序产生,以3:1以上的比例书面向组织部门推荐,拓宽了荐人的渠道,保证了推荐质量。近两年,群团部门累计推荐后备干部人选47人,已提拔使用的13人。三是探索试行了“缺额公开、定向推荐”办法。在班子领导职数出现空缺时,将缺额职位、人选要求等向干部群众公开,并进行定向推荐,确定考察对象。今年上半年在辉埠镇和县环保局进行了青石镇镇长和县环保局党组成员拟任人选的定向推荐,从辉埠镇符合条件的干部中根据推荐情况产生了2名考察对象,从环保局10名中层干部中产生1名考察对象。

2、竞岗式提名。为了扩大民主,我县积极推行公开选拔和党政机关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度,探索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一是实行了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1994年,在县委的统一部署下,我县首次在全县开展了“双推双考”公开选拔3名副科级领导干部的试点,1998年、1999年、2001年和2002年共拿出23个副科级领导岗位,分别采用“双推双考”、“一推双考”等方式,相继选拔了16名副科级领导干部和4名女乡镇长助理,引起社会强烈反响,进一步拓宽了知人用人的视野,增强了干部选拔工作的民主性。二是推行了县级机关部门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度。1997年,竞争上岗作为又一种选贤任能方式,在我县机关中层开始试行,我县制定出台了《常山县部门中层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实施细则》;1998年出台了《关于县级机关中推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的实施意见》,按照“双向选择、自愿择岗、竞争上岗”的办法,逐步在一些条件成熟的部门推行了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和一般干部双向选择,1999年全面推开。2002年,结合县级机关机构改革,出台了《关于县级机关机构改革中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和一般干部双向选择若干问题处理意见的通知》,全县机关部门都进行了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和一般干部双向选择。目前,竞争上岗已成为我县党政机关中层干部选拔任用、岗位轮换的一种基本形式。

3、“民推竞选”式提名。今年9月,我县以“民推竞选”的方式产生了龙绕乡党委书记、芳村镇镇长和阁底乡乡长3名乡镇党政正职。在“民推竞选”过程中,改革候选人提名人选产生办法,由常规的组织提名转变为干部群众推荐提名,把最初的干部提名权交给干部群众。在报名环节采用自荐报名的形式,不安排组织推荐,让干部选拔从传统意义上的“要我干”向“我要干”转变,从被动接受挑选到主动迎接挑战,公正公平地开展有序竞争。为了保证干部推荐提名的质量,我们安排了多轮民主推荐,并认真分析和研究确定了参加民主推荐大会的人员范围。在每一轮民主推荐会上,县委都把职位的要求明白地告知干部群众,把人选的基本情况详细介绍给群众,让他们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自主推荐。并按照得票数从高到低确定进入下一轮人选。为扩大民主,我们把参加民主推荐的范围扩大到了社区党组织负责人、目标乡镇的县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首轮民主推荐大会,县委委员,县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县人大、政协常委、县纪委领导成员,曾

担任过县级领导职务的老同志,各乡镇党政正职及各部门、民主党派、工商联、社区党组织负责人共228人参加了推荐,从82名符合条件的参选人员中,每个职位各确定8名作为候选人初步人选。紧接着召开的县委全委扩大会议,45名县委委员、候补委员及不是委员的市管领导干部参加了民主推荐,每个职位各产生了4名候选人推荐人选,作为考察对象进行差额考察。

接下来,县委常委会又根据考察情况,对每个职位的4名候选人推荐人选进行差额票决,各产生了3名提交县委全委会差额票决的人员名单。县委全委会在听取考察情况汇报后,安排每个职位的候选人推荐人选作自我介绍,然后由县委委员进行投票,根据投票结果从高到低差额产生了每个职位2名候选人预备人选,提交乡镇人代会或乡党员大会进行差额选举。民主推荐提名,将干部任用由等额提名变为差额提名,由“少数人选人”变为“多数人选人”,打破了干部提名环节暗箱式、神秘化操作的传统方式,提高了工作透明度,推动了干部任用监督关口前移,从机制上确保了选人用人的准确性。

二、干部选拔任用实行民主提名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其一:群众民主参与意识不够强,较难形成浓烈的竞争氛围。近几年,通过实施公开选拔、民主推荐、考察预告、任前公示等举措,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化程度不断深入,但由于受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束缚,仍有一部分人片面地认为,干部的选拔任用、监督管理是组织上考虑的事情,所谓扩大民主,只是走走过场而已。表现为:在后备干部推荐中,存在“与己无关”思想,有交“白卷”现象;在竞争上岗中,存在“与世无争”思想,部分干部既不自身积极参与竞争,又不推荐别人参与;在民主推荐中,存在“无所谓”思想,缺乏民主参与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或应付了事,或不负责地投“关系票”、“感情票”。在公开选拔中,参与者也往往顾虑重重:一怕给单位领导留下“好高骛远、不安心工作”的坏印象;二怕竞争失利,面子难下;三是怕有伤情面,想竞争但又不好意思参与。凡此种种心理,迫使有的参与者放弃竞争。

其二:衡量标准不够科学,使民主的“度”难以把握。《条例》规定:要把民主推荐的结果作为重要依据之一,同时要防止简单地以票取人。这里,“得票数”不是提名的唯一依据,必须结合多方面的的情况综合考虑。但问题在于,取消了标准的唯一性,往往就取消了标准的确定性,导致了提名的弹性和随意性,使得领导干部履行提名权力时有了较大的伸缩余地和弹性空间,也就为选人用人上的腐败提供了可乘之机。此外,让多少群众参与推荐,在多大范围内公开,才算民主?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民推竞选,每个职位至少要有多少人参与竞争,才能符合竞争要求?评价一个干部究竟要有多少群众认同,才算群众公认?等等,其“度”和“量”都较难把握。

其三:程序不够规范,提名环节缺乏强有力的制度约束。根据《干部任用条例》规定,应当经过民主推荐提出考察对象,也就是“先民主、后提名”。但是,实际工作中有不少情况是“先提名、后民主”,也就是先提出建议人选,再去所在地区、单位就具体人选征求意见(这时大多是将民主推荐、民意测评和考察一并进行)。此外,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制度约束和可供操作的行为规范,现行的提名推荐方式多种多样、形态各异。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有公开的,也有隐蔽的;有的是组织行为,有的是个人行为;有的是正式的书面推荐,有的是领导者的口头推荐或授意;有的是出于公心、举贤荐能,有的则是考虑一己私利,说情、打招呼,极力推荐部下或身边的工作人员等等。毋庸讳言,“暗箱操作”在干部提名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其四:提名责任主体不够明确,失察失误责任比较难追究。提名的多样化和复杂性导致了提名权的权力主体也即责任主体的不确定性,这也是制约提名责任落实的一个重要因素。难以明确干部推荐提名环节的责任主体,使得推荐者只行使提名权力,却不承担提名责任,推荐出现失察失误却无人负责、无法追究。

其五:“民推竞选”工作还不够规范,在更广的层次上推广有一定的困难。我县这次开展的“民推竞选”乡镇党政正职工作,作为常山历史上首次探索尝试,其成效和导向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但它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探索和完善的地方:首先是程序比较复杂。从准备阶段到正式提名,大大小小六、七个环节,牵扯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推荐提名的人数多,或每年开展次数过多,将对组织部门、广大干部的正常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到民主推荐提名工作的可操作性。二是过于注重推荐得票。民主推荐提名,每一轮推荐都是严格按照得票高低进行淘汰的,使推荐票成为反映民意的唯一标准。这样做,一方面,会引导一些干部工作中进一步讲究工作艺术和工作方法;另一方面,也会引导部分干部,尤其是过于要求进步的干部,过于考虑人缘,工作上怕得罪人,做老好人。三是有一定的职位局限性。民推竞选的岗位,就县一级来说,一般应是正科级领导岗位或部分热点岗位为宜,层次太低,不但成本上不太合算,而且因参选同志知名度不高,相互不太了解有可能影响到民推竞选的准确性。

三、干部选拔任用实行民主提名的对策与思考

(一)在认识上,要着力提高干部群众的民主意识,以营造一种浓烈的民主参与氛围。首先,要注意提高基层领导干部的民主意识。基层民主是干部工作民主的基础,在年度后备干部推荐、评先选优等过程中要引导他们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其次,要切实提高广大群众的民主参与意识。注意做到三个“正确引导”:一要正确引导群众树立“主人翁”意识,克服“无所谓”思想,明确民主参与的目的和意义;二要正确引导群众克服与己无关、漠不关心的思想,激发群众民主参与的热情;三要正确引导群众克服与世无争的惰性思想,调动其民主参与的积极性。再次,要进一步促进民主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在干部选拔任用中,更广泛地运用民意,把群众意愿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主要标准之一,真正在干部选拔任用的各个环节加大公开力度,切实营造干部选拔任用群众参与、群众监督的良好氛围。

(二)在方法上,要坚持走群众路线,极力拓宽群众的参与面,以体现民主参与的广泛性和代表性。一要把公开选拔作为当前干部选拔任用的主攻方向,大力地加以总结和推广。主要是要根据领导班子结构需要,有计划地开展公开选拔活动,对于科技、教育、卫生、财政等专业性和技术性较强的单位,在某一岗位专业性后备干部严重缺乏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地把这一岗位上的职位拿出来公开选拔,通过公开选拔的方式,每个岗位按照不少于1:2的比例提名考察人选。同时,在公开选拔中,要注意放宽门槛,对身份、年龄、学历等条件要做到能宽则宽,尽可能扩大参与面,确保选拔出真正的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人选。二要全面推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要把竞争上岗工作运用到中层干部的日常选配工作中,使竞争上岗成为中层干部选拔任用的主要形式。目前我县有相当数量的机关部门中层干部老化现象严重,后备力量严重不足,鉴于当前机关部门竞职人数不足的实际,在竞争上岗的参与对象和方式方法上需要进行研究和创新。要在规范和完善聘任制的基础上实行“全员竞进”,出现空缺的岗位原则上每年一次通过竞争上岗进行补充。要尝试打破科室、部门、地域限制,实行中层干部跨系统或面向全社会竞争上岗。竞争上岗可由组织部门根据各部门、单位的实际,实行统一安排、统筹运作,以提高竞争上岗的质量、效率和公正性。三要对“民推竞选”这种干部选拔模式进行深化和完善。“民主推荐提名,差额竞争选举”中的民主推荐提名作为干部提名方式改革的新亮点,特别是采取多轮推荐的办法来提名考察人选,经实践证明能够有效地克服“在少数人中选人,由少数人来选人”这一弊端,是一种比较民主的干部提名方式。今后,对部分热点岗位以及部分乡镇、部门“一把手”的提名,应借鉴“民推竞选”多轮民主推荐的形式,以公论、民意作为衡量干部的一个基本标准,进行民主推荐提名。

(三)在程序上,要规范操作,探索建立科学、完备民主提名机制

由于组织部门受精力、时间等因素影响,被直接管理的人数太多,面太宽,既管不好,也管不了。按照岗位、职能的特点,可将所有党委管理干部分重点管理、常规管理和宏观管理三个层次进行分类管理。对社会关注、权责较大的党委、政府工作部门和下一级的党委政府的正职作为重点管理岗位,进行重点管理。宏观管理的一般为享受相应政治生活待遇的干部、非实职的领导干部及有关单位负责人事的中层干部。对重点管理和宏观管理之外的领导干部实行常规管理。不同类别的干部进行不同的提名方式,在干部提名方式改革上整体推进,并以制度的形式加以规范,并使之成为一种有效的运行机制。

1、重点管理岗位考察人选的提名方式

首先,在重点管理的领导岗位出现空缺时,要由党委组织部在一定范围内公告职位空缺情况及职位任职条件。

其次,组织部门根据有关单位民主推荐、干部年度考核情况、班子结构和后备干部情况以及公告后群众推荐的情况,每个岗位提出2—5名参考人选名单,连同参考人选(按姓名笔画排列)基本情况送党委分管领导和党委书记审核。一年内没有经过所在单位民主推荐的对象,组织部必须先到所在单位进行民主推荐,民主推荐范围应在《干部任用条例》要求的推荐范围内进行。同时,应视领导职位情况和干部情况在熟悉了解干部的更大范围内进行,应注意听取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得不到多数群众拥护的,不得作为参考人选。

第三,组织部门将拟任职务、任职条件、提名范围和参考人选名单等基本情况,提交党委全委会成员进行差额提名,全委会成员可以根据组织部门提出的参考人选名单进行推荐,也可以另外推荐他人。民主推荐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参与,否则结果无效。

第四,党委组织部根据全委会民主推荐提名结果,部务会议进行综合分析,提出考察对象。全委会成员民主推荐票数靠前、且票数基本接近的人选,要同时确定为考察对象,实行差额考察。

第五,党委常委会或全委会讨论决定干部任免时,组织部应当汇报全委会成员民主推荐提名的情况。由常委会讨论决定的,在作出决定后,向其他全委会成员通报推荐提名和决定任用情况。

2、常规管理干部考察人选的提名方式

首先,党委组织部门根据《干部任用条例》的规定和职位要求,制定被推荐人选的资格条件,并向社会或推荐单位公布。

其次,民主推荐采取会议投票推荐和个别谈话推荐的方式进行。既可以以单位名义推荐,也可以以个人名义推荐(包括自荐)。民主推荐的结果一年内有效。

第三,党委组织部门印发干部推荐表供单位和个人填写进行推荐。个人推荐的必须负责地向组织部门写出推荐材料并署名,经组织部门审核后,在所在单位参加民主推荐。所推荐人选如果得不到所在单位多数群众拥护的,不得列为考察对象。

第四,推荐结束后,党委组织部门对被推荐的人选进行资格审查,召开部务会议,确定符合条件的人选名单。并同推荐单位主要领导沟通、征求意见。

3、宏观管理干部考察人选的提名方式

一是享受相应政治生活待遇的干部提名,由业务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提出建议名单,报党委组织部门审核,党委组织部部务会议最后确定提名人选。

二是非实职的领导干部的提名,先由上级党委公布任职条件,职位空缺单位党组织主持召开民主推荐大会,并参考近年来干部年度考核成绩,集体讨论决定,将建议提名人选上报上级党委组织部门,最后由党委组织部部务会议讨论决定提名人选。

三是各单位主管人事的中层干部空缺时,首先由各单位成立中层干部竞争上岗领导小组,制定并公布实施方案;其次,符合条件的人员自荐报名与资格审查;第三,进行笔试、面试;第四,民主测评、组织考察;第五,所在单位党委(党组)讨论决定,提出任职人选,报上级党委组织部审核,确定提名人选。

(四)在制度上,要勇于创新,形成干部提名的制度配套体系

1、配套相关制度。一是要建立后备干部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后备干部岗位目标责任制度,做好后备干部的年度考核评议工作,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淘汰不合格的后备干部和调整充实优秀的后备干部。坚持备用结合,提拔人选一般应从后备干部队伍中产生。同时,要建立健全后备干部谈话提醒、考察反馈、组织函询和诫勉等制度,对后备干部存在的苗头性问题,要及时督促纠正,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干部;要建立和完善组织部门和执法执纪等部门联系制度,注意收集社会各方面对后备干部的反映,拓宽监督的渠道,努力提高监督的整体效能,确保提名人选的质量。二是要建立定期民主推荐干部制度。结合干部考核工作,在全委会或更大范围内定期推荐干部,丰富干部工作信息,为组织部门向全委会成员提供推荐参考人选打好基础。三是建立重点管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评议制度。党委书记要把民主提名制度的落实情况,作为年度述职报告的重要内容,与由民主提名产生的领导干部一起接受各界代表评议。四是要建立推荐工作回避制度。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不能把与自己有夫妻关系、直系亲属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近姻亲关系的干部作为推荐对象。五是要建立领导干部推荐责任制。领导干部个人向任免机关推荐干部人选时,要实事求是地填写领导干部推荐表,并附上署名的推荐材料。推荐材料要包括推荐人选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情况和民意情况。要如实地反映推荐人选的优缺点,对推荐失真失实、造成用人失误的,要追究推荐人的责任。

2、扩大推荐工作的民主程度。一要科学界定参与推荐的群众范围。单位规模不是很大,管理幅度和层次适中,领导与干部职工之间相互比较了解,人员容易集中的,应实行全员推荐;对规模比较大,或者所属单位比较分散,人员不易集中的单位,在确定推荐人员时,除了让全体领导干部、机关干部、所属下级单位负责人参加外,还应到部分基层单位推荐或由部分群众代表、服务对象参加推荐。确定推荐的范围,应把握的一条原则是,有条件的,要尽可能让多数群众参加,使广大群众都享有民主权利。但参加推荐的必须是知情人。把不相干、不了解情况的人拉来推荐,不仅没有意义,而且易使推荐结果失实失真。二要创造好民主推荐的环境。要提前向群众公开推荐职务和条件,给群众充分的酝酿时间,允许其作必要的调查以至讨论酝酿。推荐时,要作好充分的动员,消除群众的顾虑,明确推荐的具体事项,减少群众推荐的盲目性,提高推荐的针对性和准确性。三要合理选择民主推荐的方式。对参与人数较多、范围较大的民主推荐,可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推荐。对干部职工人数较少(20人以下)的单位,可采取个别座谈的方式进行推荐。对领导班子不团结、派性严重的单位,可采取无记名投票和个别谈话相结合的方式推荐。四要对推荐结果要作科学分析。正常情况下,推荐结果、票数多少,可以反映一定的民意。但不能唯票是从。在工作中要多做考察了解工作,多方面听取意见,在辨别意见真伪的基础上,正确分析个别人的意见与大多数人的看法的关系,干部小节与主流的关系,从而对推荐结果作科学的判断。五要将推荐结果在适当范围公开。目前,民主推荐干部的结果是保密的。被推荐人得票情况,一般只有上级派出的考察组与本级党委的主要领导知道,参加推荐的干部群众并不知道。因此,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难以全面落实。长此以往,推荐人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必然会受到挫伤。如果将推荐结果在参加推荐人员范围内公开,党委选拔调整干部,就能置于广大干部群众的监督之下,选人用人就会更注重群众公认,更注重德才兼备;广大干部群众也会因此提高警惕对党委的信任与尊重,增强参与干部选任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同时,对被推荐者也起到很好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3、要大力加强全委会成员自身建设。实行干部分类管理后,全委会成员责任更大了、工作要求也更高了,必须全面提高全委会成员自身素质。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定期学习、培训和研讨制度,提高全委会成员的整体素质,牢固树立“事业至上”的观念,真正把人选准选好;另一方面,要及时调整全委会成员,为实施民主提名制度提供组织保证。比如:对调离者且宜免委员职务的或新任者宜任委员职务的,要及时免除或补选委员职务,以保证委员会的代表性;对犯了较严重错误不再适宜委员职务的,要及时撤销或责令辞职;对候补委员中不符合要求的,也要及时予以调整。

第二篇:干部选拔任用实行民主提名的实践与思考

胡锦涛同志指出,“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也是减少和避免用人上的失误、防止和纠正用人上不正之风的有效措施。”近年来,各地在扩大干部选拔任用民主程度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但是,从各地实践情况来看,在干部任用各环节中,当前只有考察对象的初始提名没有正规的集体行为,权力运作空间相对较大,且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是存在问题较多的薄弱环节。据调查统计,我县65.12%的干部群众认为当前干部选拔任用提名环节规范化、民主化程度不够,缺乏“阳光作业”。如何提高干部选拔提名环节的民主化程度和民主质量,已经成为新时期干部选拔任用工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有必要作进一步的研讨和思考。

一、我县在干部选拔任用中实行民主提名的主要实践

干部初始提名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最初一个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一般来说,谁拥有初始提名权,谁就拥有提拔干部的权力。长期以来,干部的初始提名权,一般掌握在领导层或领导层的某个权威领导手中,因此规范初始提名也是规范干部选拔任用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我县围绕扩大干部选拔提名环节的民主程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按照“整体推进、单项突破”的思路,不断创新干部选拔任用的提名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推荐式提名。一是建立了领导干部个人向党组织推荐领导干部人选登记署名制度。2000年、2001年相继出台了《常山县干部推荐工作暂行办法(试行)》和《中国共产党常山县委关于在全委会内试行领导干部人选“署名推荐制度”的意见》,对推荐者和被推荐者的范围与基本条件,推荐的方式、程序、要求作出了明确规定,规范了领导干部的荐人行为,提高了推荐人选的公认程度、公开程度和责任意识。二是实行了群团部门推荐干部制度。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统战等单位的部门优势,对年轻干部、妇女干部、党外干部后备人选,按照目标要求,由相关部门按程序产生,以3:1以上的比例书面向组织部门推荐,拓宽了荐人的渠道,保证了推荐质量。近两年,群团部门累计推荐后备干部人选47人,已提拔使用的13人。三是探索试行了“缺额公开、定向推荐”办法。在班子领导职数出现空缺时,将缺额职位、人选要求等向干部群众公开,并进行定向推荐,确定考察对象。今年上半年在辉埠镇和县环保局进行了青石镇镇长和县环保局党组成员拟任人选的定向推荐,从辉埠镇符合条件的干部中根据推荐情况产生了2名考察对象,从环保局10名中层干部中产生1名考察对象。

2、竞岗式提名。为了扩大民主,我县积极推行公开选拔和党政机关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度,探索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一是实行了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1994年,在县委的统一部署下,我县首次在全县开展了“双推双考”公开选拔3名副科级领导干部的试点,1998年、1999年、2001年和2002年共拿出23个副科级领导岗位,分别采用“双推双考”、“一推双考”等方式,相继选拔了16名副科级领导干部和4名女乡镇长助理,引起社会强烈反响,进一步拓宽了知人用人的视野,增强了干部选拔工作的民主性。二是推行了县级机关部门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度。1997年,竞争上岗作为又一种选贤任能方式,在我县机关中层开始试行,我县制定出台了《常山县部门中层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实施细则》;1998年出台了《关于县级机关中推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的实施意见》,按照“双向选择、自愿择岗、竞争上岗”的办法,逐步在一些条件成熟的部门推行了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和一般干部双向选择,1999年全面推开。2002年,结合县级机关机构改革,出台了《关于县级机关机构改革中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和一般干部双向选择若干问题处理意见的通知》,全县机关部门都进行了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和一般干部双向选择。目前,竞争上岗已成为我县党政机关中层干部选拔任用、岗位轮换的一种基本形式。

3、“民推竞选”式提名。今年9月,我县以“民推竞选”的方式产生了龙绕乡党委书记、芳村镇镇长和阁底乡乡长3名乡镇党政正职。在“民推竞选”过程中,改革候选人提名人选产生办法,由常规的组织提名转变为干部群众推荐提名,把最初的干部提名权交给干部群众。在报名环节采用自荐报名的形式,不安排组织推荐,让干部选拔从传统意义上的“要我干”向“我要干”转变,从被动接受挑选到主动迎接挑战,公正公平地开展有序竞争。为了保证干部推荐提名的质量,我们安排了多轮民主推荐,并认真分析和研究确定了参加民主推荐大会的人员范围。在每一轮民主推荐会上,县委都把职位的要求明白地告知干部群众,把人选的基本情况详细介绍给群众,让他们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自主推荐。并按照得票数从高到低确定进入下一轮人选。为扩大民主,我们把参加民主推荐的范围扩大到了社区党组织负责人、目标乡镇的县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首轮民主推荐大会,县委委员,县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县人大、政协常委、县纪委领导成员,曾担任过县级领导职务的老同志,各乡镇党政正职及各部门、民主党派、工商联、社区党组织负责人共228人参加了推荐,从82名符合条件的参选人员中,每个职位各确定8名作为候选人初步人选。紧接着召开的县委全委扩大会议,45名县委委员、候补委员及不是委员的市管领导干部参加了民主推荐,每个职位各产生了4名候选人推荐人选,作为考察对象进行差额考察。接下来,县委常委会又根据考察情况,对每个职位的4名候选人推荐人选进行差额票决,各产生了3名提交县委全委会差额票决的人员名单。县委全委会在听取考察情况汇报后,安排每个职位的候选人推荐人选作自我介绍,然后由县委委员进行投票,根据投票结果从高到低差额产生了每个职位2名候选人预备人选,提交乡镇人代会或乡党员大会进行差额选举。民主推荐提名,将干部任用由等额提名变为差额提名,由

选。二要全面推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要把竞争上岗工作运用到中层干部的日常选配工作中,使竞争上岗成为中层干部选拔任用的主要形式。目前我县有相当数量的机关部门中层干部老化现象严重,后备力量严重不足,鉴于当前机关部门竞职人数不足的实际,在竞争上岗的参与对象和方式方法上需要进行研究和创新。要在规范和完善聘任制的基础上实行“全员竞进”,出现空缺的岗位原则上每年一次通过竞争上岗进行补充。要尝试打破科室、部门、地域限制,实行中层干部跨系统或面向全社会竞争上岗。竞争上岗可由组织部门根据各部门、单位的实际,实行统一安排、统筹运作,以提高竞争上岗的质量、效率和公正性。三要对“民推竞选”这种干部选拔模式进行深化和完善。“民主推荐提名,差额竞争选举”中的民主推荐提名作为干部提名方式改革的新亮点,特别是采取多轮推荐的办法来提名考察人选,经实践证明能够有效地克服“在少数人中选人,由少数人来选人”这一弊端,是一种比较民主的干部提名方式。今后,对部分热点岗位以及部分乡镇、部门“一把手”的提名,应借鉴“民推竞选”多轮民主推荐的形式,以公论、民意作为衡量干部的一个基本标准,进行民主推荐提名。

(三)在程序上,要规范操作,探索建立科学、完备民主提名机制

由于组织部门受精力、时间等因素影响,被直接管理的人数太多,面太宽,既管不好,也管不了。按照岗位、职能的特点,可将所有党委管理干部分重点管理、常规管理和宏观管理三个层次进行分类管理。对社会关注、权责较大的党委、政府工作部门和下一级的党委政府的正职作为重点管理岗位,进行重点管理。宏观管理的一般为享受相应政治生活待遇的干部、非实职的领导干部及有关单位负责人事的中层干部。对重点管理和宏观管理之外的领导干部实行常规管理。不同类别的干部进行不同的提名方式,在干部提名方式改革上整体推进,并以制度的形式加以规范,并使之成为一种有效的运行机制。

1、重点管理岗位考察人选的提名方式

首先,在重点管理的领导岗位出现空缺时,要由党委组织部在一定范围内公告职位空缺情况及职位任职条件。

其次,组织部门根据有关单位民主推荐、干部考核情况、班子结构和后备干部情况以及公告后群众推荐的情况,每个岗位提出2—5名参考人选名单,连同参考人选(按姓名笔画排列)基本情况送党委分管领导和党委书记审核。一年内没有经过所在单位民主推荐的对象,组织部必须先到所在单位进行民主推荐,民主推荐范围应在《干部任用条例》要求的推荐范围内进行。同时,应视领导职位情况和干部情况在熟悉了解干部的更大范围内进行,应注意听取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得不到多数群众拥护的,不得作为参考人选。

第三,组织部门将拟任职务、任职条件、提名范围和参考人选名单等基本情况,提交党委全委会成员进行差额提名,全委会成员可以根据组织部门提出的参考人选名单进行推荐,也可以另外推荐他人。民主推荐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参与,否则结果无效。

第四,党委组织部根据全委会民主推荐提名结果,部务会议进行综合分析,提出考察对象。全委会成员民主推荐票数靠前、且票数基本接近的人选,要同时确定为考察对象,实行差额考察。

第五,党委常委会或全委会讨论决定干部任免时,组织部应当汇报全委会成员民主推荐提名的情况。由常委会讨论决定的,在作出决定后,向其他全委会成员通报推荐提名和决定任用情况。

2、常规管理干部考察人选的提名方式

首先,党委组织部门根据《干部任用条例》的规定和职位要求,制定被推荐人选的资格条件,并向社会或推荐单位公布。

其次,民主推荐采取会议投票推荐和个别谈话推荐的方式进行。既可以以单位名义推荐,也可以以个人名义推荐(包括自荐)。民主推荐的结果一年内有效。

第三,党委组织部门印发干部推荐表供单位和个人填写进行推荐。个人推荐的必须负责地向组织部门写出推荐材料并署名,经组织部门审核后,在所在单位参加民主推荐。所推荐人选如果得不到所在单位多数群众拥护的,不得列为考察对象。

第四,推荐结束后,党委组织部门对被推荐的人选进行资格审查,召开部务会议,确定符合条件的人选名单。并同推荐单位主要领导沟通、征求意见。

3、宏观管理干部考察人选的提名方式

一是享受相应政治生活待遇的干部提名,由业务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提出建议名单,报党委组织部门审核,党委组织部部务会议最后确定提名人选。

二是非实职的领导干部的提名,先由上级党委公布任职条件,职位空缺单位党组织主持召开民主推荐大会,并参考近年来干部考核成绩,集体讨论决定,将建议提名人选上报上级党委组织部门,最后由党委组织部部务会议讨论决定提名人选。

三是各单位主管人事的中层干部空缺时,首先由各单位成立中层干部竞争上岗领导小组,制定并公布实施方案;其次,符合条件的人员自荐报名与资格审查;第三,进行笔试、面试;第四,民主测评、组织考察;第五,所在单位党委(党组)讨论决定,提出任职人选,报上级党委组织部审核,确定提名人选。

(四)在制度上,要勇于创新,形成干部提名的制度配套体系

1、配套相关制度。一是要建立后备干部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后备干部岗位目标责任制度,做好后备干部的考核评议工作,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淘汰不合格的后备干部和调整充实优秀的后备干部。坚持备用结合,提拔人选一般应从后备干部队伍中产生。同时,要建立健全后备干部谈话提醒、考察反馈、组织函询和诫勉等制度,对后备干部存在的苗头性问题,要及时督促纠正,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干部;要建立和完善组织部门和执法执纪等部门联系制度,注意收集社会各方面对后备干部的反映,拓宽监督的渠道,努力提高监督的整体效能,确保提名人选的质量。二是要建立定期民主推荐干部制度。结合干部考核工作,在全委会或更大范围内定期推荐干部,丰富干部工作信息,为组织部门向全委会成员提供推荐参考人选打好基础。三是建立重点管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评议制度。党委书记要把民主提名制度的落实情况,作为述职报告的重要内容,与由民主提名产生的领导干部一起接受各界代表评议。四是要建立推荐工作回避制度。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不能把与自己有夫妻关系、直系亲属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近姻亲关系的干部作为推荐对象。五是要建立领导干部推荐责任制。领导干部个人向任免机关推荐干部人选时,要实事求是地填写领导干部推荐表,并附上署名的推荐材料。推荐材料要包括推荐人选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情况和民意情况。要如实地反映推荐人选的优缺点,对推荐失真失实、造成用人失误的,要追究推荐人的责任。

2、扩大推荐工作的民主程度。一要科学界定参与推荐的群众范围。单位规模不是很大,管理幅度和层次适中,领导与干部职工之间相互比较了解,人员容易集中的,应实行全员推荐;对规模比较大,或者所属单位比较分散,人员不易集中的单位,在确定推荐人员时,除了让全体领导干部、机关干部、所属下级单位负责人参加外,还应到部分基层单位推荐或由部分群众代表、服务对象参加推荐。确定推荐的范围,应把握的一条原则是,有条件的,要尽可能让多数群众参加,使广大群众都享有民主权利。但参加推荐的必须是知情人。把不相干、不了解情况的人拉来推荐,不仅没有意义,而且易使推荐结果失实失真。二要创造好民主推荐的环境。要提前向群众公开推荐职务和条件,给群众充分的酝酿时间,允许其作必要的调查以至讨论酝酿。推荐时,要作好充分的动员,消除群众的顾虑,明确推荐的具体事项,减少群众推荐的盲目性,提高推荐的针对性和准确性。三要合理选择民主推荐的方式。对参与人数较多、范围较大的民主推荐,可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推荐。对干部职工人数较少(20人以下)的单位,可采取个别座谈的方式进行推荐。对领导班子不团结、派性严重的单位,可采取无记名投票和个别谈话相结合的方式推荐。四要对推荐结果要作科学分析。正常情况下,推荐结果、票数多少,可以反映一定的民意。但不能唯票是从。在工作中要多做考察了解工作,多方面听取意见,在辨别意见真伪的基础上,正确分析个别人的意见与大多数人的看法的关系,干部小节与主流的关系,从而对推荐结果作科学的判断。五要将推荐结果在适当范围公开。目前,民主推荐干部的结果是保密的。被推荐人得票情况,一般只有上级派出的考察组与本级党委的主要领导知道,参加推荐的干部群众并不知道。因此,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难以全面落实。长此以往,推荐人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必然会受到挫伤。如果将推荐结果在参加推荐人员范围内公开,党委选拔调整干部,就能置于广大干部群众的监督之下,选人用人就会更注重群众公认,更注重德才兼备;广大干部群众也会因此提高警惕对党委的信任与尊重,增强参与干部选任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同时,对被推荐者也起到很好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3、要大力加强全委会成员自身建设。实行干部分类管理后,全委会成员责任更大了、工作要求也更高了,必须全面提高全委会成员自身素质。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定期学习、培训和研讨制度,提高全委会成员的整体素质,牢固树立“事业至上”的观念,真正把人选准选好;另一方面,要及时调整全委会成员,为实施民主提名制度提供组织保证。比如:对调离者且宜免委员职务的或新任者宜任委员职务的,要及时免除或补选委员职务,以保证委员会的代表性;对犯了较严重错误不再适宜委员职务的,要及时撤销或责令辞职;对候补委员中不符合要求的,也要及时予以调整。

第三篇: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范文

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扩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民主。在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时采用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着力营造选拔任用干部良好导向,是在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中推出的又一项“新招”。

一、什么是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

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即在市直机关党政正职和市直机关副职领导干部出现空缺时,单位领导班子集体或个人可依据有关规定,对公布的职位向市委组织部提名拟提拔人选,并填写提名登记表,对提名人选承担相应提名责任的制度。

二、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的主要做法

要在严格遵循《干部任用条例》的基础上,坚持以扩大民主为基本方向,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和群众满意度为主要目的,以“四制”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着力增强干部选拔任用的透明度和公开性,推进提名工作的规范化。

首先,实施阳光透明制。坚持以“公开”增强透明度,突出“群众希望了解的”和“需要群众了解的”这个重点,只要能公开的内容,都及时公之于众,切实扩大群众知情范围,以“公开”促规 1

范。一是公开职位和任职条件,使干部群众清楚“要选哪些职位”和“要选什么样的人”。二是公开程序方法,使干部群众清楚“怎样选人”和“选了什么样的人”。

其次,规范推荐提名制。在作出干部调整动议决定后,要采取“四方联推”方式。一是干部群众广泛推。具体包括单位内推荐、系统内推荐和全市干部大会推荐,由组织部门按照动议职位资格条件组织参会人员采取无记名填写推荐表的方式进行。二是领导干部署名推。制作领导干部个人署名推荐干部表,由提名人负责任地填写推荐表并署名。要求推荐材料要全面介绍被推荐人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情况,提出推荐理由和使用建议,并申明与推荐人选的关系。三是部门单位集体推。由领导班子会议集体讨论确定推荐对象,并做好会议记录。推荐人选产生后,以正式文件上报组织部,要求报告必须写明推荐人选的基本情况、主要工作实绩、拟推荐职务、推荐理由等。四是干部个人自荐推。制作干部个人自我推荐任职登记表,凡符合提名资格条件的干部都可以自荐。通过明确推荐主体和推荐方式,切实扩大了推荐范围,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了干部推荐工作中,为提高干部选任质量提供了根本保证。

再次,实施差额考察制。在确定重点考察对象时,根据推荐结果、资格审查结果和岗位需要,征求相关领导及单位的意见,2

按照差额比例要求,对每个空缺岗位从推荐得票相对集中人员中提出2名以上提名人选,报常委会确定考察对象,发布考察预告后进行差额考察。注重考察程序和方法,坚持平时考察与考核相结合,保持考察工作的连续性;坚持干部述职、述廉与群众测评相结合,扩大考察工作的民主性;坚持工作圈了解与生活圈、社交圈了解相结合,体现考察工作的主动性;坚持充分尊重民意与综合分析、评价相结合,防止简单的以票取人。在干部任用前,坚持做到两次征求纪检机关和检察、政法、安监、计生、信访等部门的意见。

最后,实施常委会、全委会票决制。市委对所有干部任免一律实行常委会票决制,对重要部门正职干部进行全委会二次票决。同时,注重坚持民主集中制,规范议事决策程序。决定干部任用前,能够坚持做到管人与治事相结合的原则,并及时与人大、政协主要领导进行沟通。常委会研究干部,尽可能保证常委全额出席,不足三分之二决不研究干部。

三、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的主要原则

在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工作中,要着重坚持以下四个主要原则:

(一)党管干部。党管干部是党的一贯方针,是干部管理制度的一个根本原则。对干部选拔任用提名权问题,要通过规范提名程序,健全提名制度,以确保党管干部原则落到实处,为推进干部选拔任用科学化、制度化、程序化和系统化提供制度保障。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就是要处理好积极与稳妥的关系。既要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大胆实践,敢于突破原有的思维方式和具体方法,把切实可行的新思路、新制度、新方式引入提名环节,又要坚持党的领导,组织部门的具体组织、实施、参与和监督,保持干部工作的连续性和干部队伍的相对稳定。

(二)德才兼备。德才兼备始终是选拔任用干部的根本标准,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要求和重要保证。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关于“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的论述,是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党的组织路线和干部政策的丰富发展,是新时期党的干部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在提名环节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原则,特别是要根据拟任职位要求,把合适的人提到适合的岗位,且把政治品质、思想道德放在首位,确保提名人选的方向性。

(三)推进民主。推进选拔任用干部工作民主化,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也是干部选拔任用提名的根本价值取向。其目标是建立公正、平等、竞争的环境,选用、监督、责任 4

等环节相互制衡的机制,透明、知情、实际有效的方法,以真正落实群众在干部工作中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正确理解干部选拔任用提名环节民主的内涵,既要在提名中体现多数人的意见,按多数人的提名确定人选,并把民主贯穿提名的各环节、全过程,又要在民主的基础上集中,对被提名人选进行比较、综合,把民主和集中有机融合起来。

(四)简捷实用。建立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的目的在于选拔调整领导干部,特别是日常选人用人时,规范提名主体、完善程序、明确责任,进一步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民主,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和群众满意度。因此,这项工作要从长计议,在见实效上下功夫,在坚持持久上作文章,做到严谨、科学、务实。在理论研究、过程设计、实际操作上,都要力求简捷,易于操作,节约成本,提高效率,注重可行性和实效性,避免流于形式、为提名而提名。

四、对于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的几点思考

(一)群众民主参与意识不够强,较难形成浓烈的竞争氛围。近几年,通过实施公开选拔、民主推荐、考察预告、任前公示等举措,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化程度不断深入,但由于受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束缚,仍有一部分人片面地认为,干部的选拔 5

任用、监督管理是组织上考虑的事情,所谓扩大民主,只是走走过场而已。在公开选拔中,参与者也往往顾虑重重:一怕给单位领导留下“好高骛远、不安心工作”的坏印象;二怕竞争失利,面子难下;三是怕有伤情面,想竞争但又不好意思参与。凡此种种心理,迫使有的参与者放弃竞争。

(二)衡量标准不够科学,使民主的“度”难以把握。“得票数”不是提名的唯一依据,必须结合多方面的的情况综合考虑。但问题在于,取消了标准的唯一性,往往就取消了标准的确定性,导致了提名的弹性和随意性,使得领导干部履行提名权力时有了较大的伸缩余地和弹性空间,也就为选人用人上的腐败提供了可乘之机。此外,让多少群众参与推荐,在多大范围内公开,才算民主?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民推竞选,每个职位至少要有多少人参与竞争,才能符合竞争要求?评价一个干部究竟要有多少群众认同,才算群众公认?等等,其“度”和“量”都较难把握。

(三)程序不够规范,提名环节缺乏强有力的制度约束。根据《干部任用条例》规定,应当经过民主推荐提出考察对象,也就是“先民主、后提名”。但是,实际工作中有不少情况是“先提名、后民主”。此外,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制度约束和可供操作的行为规范,现行的提名推荐方式多种多样、形态各异。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有公开的,也有隐蔽的;有的是组织行为,有的是个人行为;有的是正式的书面推荐,有的是领导者的口头推

荐或授意;有的是出于公心、举贤荐能,有的则是考虑一己私利,说情、打招呼,极力推荐部下或身边的工作人员等等。毋庸讳言,“暗箱操作”在干部提名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四)提名责任主体不够明确,失察失误责任比较难追究。提名的多样化和复杂性导致了提名权的权力主体也即责任主体的不确定性,这也是制约提名责任落实的一个重要因素。难以明确干部推荐提名环节的责任主体,使得推荐者只行使提名权力,却不承担提名责任,推荐出现失察失误却无人负责、无法追究。

总之,通过实行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打破了以往干部工作相对神秘化的做法,将权力运行在 “阳光”之下,营造了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环境,真正做到了靠公论选干部、凭实绩用干部,提高了干部选任的社会公信度,变“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为“多数人在多数人中选人”,促进了推荐人选渠道从单一推荐向多方推荐转变,推荐范围以内部推荐提名为主向内外推荐相结合转变,扩大了干部群众参与范围,让更多的干部有机会参与竞争,竞争择优确定,既确保了选用人选的最优化,又使落选的干部认清了自己的差距,对选出的人选更认同,为提高干部的公信度提供了制度保障。

第四篇:关于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的思考经验材料

文章标题:关于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的思考经验材料

随着《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的颁布实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进一步扩大民主,实行阳光操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的轨道,民主推荐、差额考察、任前公示、试用任职等规范程序,充分落实群众“四权”,让群众参与干部选拔任用全过程,干部选任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也发现干部

选拔任用的一些具体环节上仍有着较大的改进空间,例如干部任用的初始提名,一直没有一个比较合理的性质界定,也没有相对规范的程序供参考实施,对于初始提名的主体、客体、适用范围、提名权限等也无明确的规定。因此,在具体操作中往往以组织部门、上级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人提名为主,权利相对集中。谁来提名、提谁的名、怎样提名、如何接受监督,成为一个时期以来干部制度改革的薄弱环节,也就必然成为干部制度改革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如果不对现行的提名方式进行科学界定和严格规范,那么,干部制度改革的不少举措就会具有较大的局限性,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我们认为,干部选任的初始提名应该是各级党组织及其组织部门或领导干部,根据所属部门干部的能力素质和工作表现以及领导班子建设需要,按照扩大民主的要求,经过民主推荐、公开竞争等工作程序,集中广大党员群众的意愿,研究提出适当的任用或交流干部人选进入推荐、考察、酝酿、研究之前的工作。

近年来,我县在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权的规范上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我县在探索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方面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主要做法

我县通过“定岗推荐”、“公推公选”、“荐贤举能”、“公推直选”等方式,充分集中民意,逐步将干部选任初始提名权前移下放,让群众公认原则在干部选任过程中得以充分体现,有效地推进了初始提名的民主化。

1、上下结合,广泛推荐,确保干部提名的公正、准确。一是领导干部个人署名推荐。对被推荐者的范围与基本条件,推荐的方式、程序、要求作出了明确规定,规范领导干部的荐人行为,使领导干部能把工作中真正有用的人才负责任地推荐出来。同时也提高了领导干部直接提名的责任意识。二是“荐贤举能”推荐。不定期举行“荐贤举能”活动,通过定职推荐“候任”、定岗推荐“候选”、定向推荐“后备”等形式,把群众举荐上来的干部,分成候任、候选、后备三类,实施动态管理,根据工作实绩和实际工作需要,由组织部门提名,县委研究决定任用。2005年3月,采取“荐贤举能,定岗推荐”的形式,顺利完成了县委办主任、县纪委副书记、监察局长等县直部门正、副职候选人的推荐、提名、任职工作,10名德才兼备的年轻干部走上重要领导岗位。

2、公平竞争,好中选优,把德才当作干部提名的核心标准。为了扩大民主,我县积极推行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和机关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度,探索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由“相马”到“赛马”,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拓宽组织提名的视野,增加干部选用后备库的容积。一是实行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2004年12月,按照能力与素质并重,职岗分离、积分选位的方式公开选拔县委宣传部、教育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总工会、台办、外经贸局等12个县乡机关科级助理职干部,竞争优胜者成为提名任用的对象。二是推行县直机关中层干部“缺位预告、竞争上岗”制度。2005年以来,对县法院、检察院、县第三中学等五个部门12个中层岗位,采取“缺位预告、竞争上岗”的形式进行了选任。对县直机关中层干部岗位出现空缺的,提前向本部门或面向全县机关公告,并对所缺职位的任职条件作出明确要求,由党组织推荐或个人自荐,符合条件的人员参与公平竞争,择优提名。

3、“公推直选”,民主推荐与个人展示相结合,切实保证提名任用的质量。2005年,我县以“公推直选”方式选举产生了乡镇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在“公推直选”过程中,改革候选人提名人选产生办法,由常规的组织提名转变为组织推荐、党员群众举荐和个人自荐相结合,把参加民主推荐的范围扩大到了乡镇党组织负责人、乡镇的县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被推荐人选可以在不同的场合充分自己的才能,让干部群众对他们有更加全面的认识。经过几轮推荐,由党组织提名能力较强、群众公认度较高的人作为候选人,让全体党员直接选举产生乡镇党委委员、书记、副书记、纪委委员,干部初始提名的权力实实在在地交给了广大基层党员群众。

(二)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是保障了党员群众权利,推进了干部选任工作民主化进程。将领导干部的初始提名行为前移,干部选用的权力逐步向广大党员群众倾斜,实现依靠基层党员群众选干部,在大多数人中选干部,保障了党员群众“四权”,有效地调动了基层广大党员群众的政治热情,进一步扩大了干部选任工作的民主。

二是改变了干部选任方式,拓宽了选人用人视野。初始提名主体实际上由党组织和领导

干部个人向广大党员群众延伸,提名主体的扩大,拓宽了传统的干部选人范围,实现了广纳群贤,让那些群众信任、无私奉献的实干型人才,有更多的选用机会,有更大的施展才华的空间。

三是有效地预防了干部选任上的不正之风。对于干部选任初始提名权的探索和实践表明,规范干部任用初始提名程序,是规范和监督领导干部用人权的关键所在。通过扩大提名主体,让党员群众参与提名,通过规范运作,既使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的用人建议权得到体现,又受到了广大党员群众提名时的合理制约,能够有效防止干部问题上由少数人或个人说了算的现象,防止跑官要官等不正之风的产生。

二、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是党员群众民主参与意识不够强。由于受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束缚,仍有部分党员群众片面地认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是上级组织和领导干部的事,与一般党员无关,对参与干部选拔民主提名工作表现出不关注或无动于衷,民主意识不强,政治参与意识淡薄,党内民主得不到充分发挥,党员“四权”落不到实处。

二是个别党组织党内民主渠道不畅。党内的民主气氛不浓,党员的民主权利不被尊重或一定程度上受到遏制,影响了党员参与干部选任提名工作的积极性,导致提名人选范围狭窄,上级党组织对经提名的人选了解不全面,影响到提名工作的质量。

三是提名程序不完善。干部选任提名工作处于探索阶段,没有现成的经验可搬,缺少详细、完备的方法和形式,导致民主提名工作操作上的千差万别。

四是缺乏必要的监督措施。干部选任提名工作是扩大党内民主的重要体现,是党的干部工作逐步完善的过程,只有建立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制,才能稳步推进干部选任工作改革进程,不断完善和落实干部选任提名制度。

三、关于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的相关思考

一是如何提高干部群众的参与意识。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初始提名方法、程序及其重要意义的宣传力度,让广大干部群众充分了解初始提名,增强广大党员群众的民主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提高参与初始提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干部选任中,更广泛地运用民意,把群众意愿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主要标准之一,真正在干部选拔任用的各个环节加大公开力度,切实营造干部选任群众参与、群众监督的良好氛围。

二是如何扩大提名工作的民主程度。扩大提名工作的民主程度,必须在初始提名的准备程序上下功夫,通常情况下,民主推荐是初始提名的基础,民主推荐的范围越广,程序越规范,初始提名的质量就越高,就越能体现初始提名的民主程度。一要科学界定提名主体的范围。单位规模不是很大,领导与干部职工之间相互比较了解,人员容易集中的,应实行全员推荐;对规模比较大,或者所属单位比较分散,人员不易集中的单位,在确定推荐人员时,除了让全体领导干部、机关干部、所属下级单位负责人参加外,还应到部分基层单位推荐或由部分群众代表、服务对象参加推荐。确定推荐的范围,应把握的一条原则是,有条件的,要尽可能让多数群众参加,使广大群众都享有民主权利。二要创造好民主推荐的环境。要提前向群众公开推荐职务和条件,给群众充分的酝酿时间,允许其作必要的调查以至讨论酝酿。推荐时,要作好充分的动员,消除群众的顾虑,明确推荐的具体事项,减少群众推荐的盲目性,提高推荐的针对性和准确性。三要科学分析推荐结果。推荐结果虽然可以反映一定的民意,但不能简单地以票取人。在工作中要多做考察了解工作,多方面听取意见,在辨别意见真伪的基础上,正确分析个别人的意见与大多数人的看法的关系,干部小节与主流的关系,从而对推荐结果作科学的判断。四要适当公开推荐结果。为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推荐结果可在参加推荐人员范围内公开,既能够将干部选任工作置于广大干部群众的监督之下,也可以增加广大群众参与干部选任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三是如何以制度规范初始提名行为。探索推行缺位预告机制。在民主推荐之前,应该对所有拟选任的岗位进行描述,把空缺职位、任职资格和条件、选拔方式和程序等提前向群众公开,让广大干部群众充分掌握必要的信息。进一步完善责任追究机制。领导干部个人向任免机关推荐干部人选时,要实事求是地填写领导干部推荐报告,并附上署名的推荐材料。推荐材料要包括推荐人选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情况和民意情况。要如实地反映推荐人选的优缺点,对推荐失真失实、造成用人失误的,要追究推荐人的责任。实行全委会成员民主推荐提名制度。此制度在浙江等地已经先期实行,主要适用于提名乡镇和重要职能部门正职干部。这样,既使“一把手”应有的用人建议权在确定参考人员名单的过程同步中得到体现,又受到全委会委员民主提名的合理制约,能够有效防止用干部问题上少数人或个人说了算的现象,把提名上的失误控制在最小程度。探索试行差额提名制度。采取明确推荐职位、任职条件,召开领导干部大会进行定向“海推”,差额考察,书记办公会差额提名,常委会差额票决的方式。

《关于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的思考经验材料》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关于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的思考经验材料。

第五篇:关于提高干部选拔任用提名质量的几点思考

关于提高干部选拔任用提名质量的几点思考

中共湖北省委常委、组织部长 侯长安

2011年05月30日13:41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renshi.people.com.cn/GB/14774820.html)

《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干改规划》),将“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列为第一个党政干部制度改革重点突破项目,至少说明了两点:一是提名质量对选人用人起着决定性作用;二是当前提名工作还存在不少难点问题,在现实中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本文主要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视角谈几点认识。

一、必须做到“提名有责”,从源头上防止不正之风渗入干部选拔任用工作

干部提名权是选人用人权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权力。有权必有责,失去监督、不负责任的权力容易被人滥用。《干改规划》要求“明确干部选拔任用主体,规范提名形式、提名程序,合理界定提名责任,扩大提名环节的民主与监督,逐步形成主体清晰、程序科学、责任明确的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较好地把权力与责任、用权与监督统一起来,为防止不正之风渗入选人用人工作指明了方向,最基本的是要把握好以下四项要求:

(一)坚持民主提名,形成干部群众广泛参与的荐才择才机制。一方面要加强民主荐才。扩大提名主体范围,不仅领导机关和领导同志可以推荐干部,干部群众也可以推荐,既可民主推荐,也可个人推荐,还可以自我推荐。另一方面要加强民主择才。不管是上级推荐、领导推荐,还是个人推荐、自我推荐,其结果都要经过“民主推荐”来筛选确认,凡是没有经过民主推荐的,提名一律无效。

(二)坚持“公开提名”,用“阳光”为干部提名“消毒”。提名工作信息公开,应包括提名岗位公开、提名主体公开、提名结果公开,以便于干部群众正确地行使民主推荐权力,加强对提名工作的监督。提名人选确定后,应采取适当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提名人。通过增强提名工作的透明度,防范暗箱操作,增强提名人的责任感。

(三)坚持“差额提名”,为选人用人实现好中选优搭建制度通道。差额才有竞争和比较,有竞争比较才有鉴别和择优。《干改规划》要求推行“三差额”(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探索“四差额”(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差额票决)。差额推荐直接关系差额提名,是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和差额票决的基础和前提,只有保证差额提名质量,选人用人才能做到好中选优。

(四)坚持“带责提名”,强化“谁提名谁负责”的意识。应探索“署名推荐”,从制度上体现提名工作“有人负责”的问题。应研究和明确各种提名责任,解决提名违规“如何究责”的问题,为干部群众监督干部提名工作提供依据和遵循。

二、必须做到“提名有据”,充分发挥干部提名环节对选人用人质量的把关作用

(一)全面实现干部提名功能应坚持“提名有责”与“提名有据”的有机统一。从主体、程序和责任入手防范干部提名违规,进而实现从源头上预防干部选拔任用中的不正之风,十分重要。从干部提名所应承担的功能来看,我们不能仅限于此。干部选拔任用有两个价值取向:一是把真正优秀干部选准用好;二是防止用人上不正之风,其中后一个价值取向是为前一个服务的。与此相适应,干部提名就要从源头上保证两个价值取向的有效实现,仅仅围绕实现防范不正之风来设计是不够的,必须坚持“不出事”、“干成事”两手抓、两不缺。在坚持用人标准、树立正确用人导向上,科学的用人依据更带有根本性和决定性,也是严把用人质量的关键所在。

(二)干部“提名依据”最根本的是要看干部的德才。当前,干部提名较常用的是以票数为依据,因为提名中有一个民主推荐环节,民主推荐结果是以票数的形式来反映的,但由于缺乏对干部的全面准确了解,加之情感利益因素渗入投票行为,票数有时并不能真实反映干部的德才。有时候为了领导班子结构的需要,也以学历和年龄作为提名依据,但是简单地以外在条件取人,会将一些有真才实学的干部挡在组织视野之外,挫伤一些精神状态好、年富力强中年干部的积极性。公开选拔以考试成绩为依据,但这样做,使得一些不干事、会考试的“考试专业户”得到好处,挤压真正优秀干部的成长空间。我们认为,科学的干部提名依据应包括四个部分:

一是干部的业绩和贡献。说到底,我们是为事业而选拔任用干部的,事业标准应是干部提名的最大的实践标准。业绩和贡献是一个干部德与才的集中反映。事业心反映德,事业好反映才。这德、那德,真干事、不出事是最大的德;这才、那才,会干事、干成事是最大的才。还是要强调贡献立位,让干部干上来而不是混上来。

二是干部的品质和作风。在有能力、会干事、干成事的干部中,不可否认有的人在品质和作风上过不了关。事干得好,但在党风廉政建设、为人立德等方面出了问题,应一票否决。

三是干部的民意认可度。由于受知情度、认知水平的影响,基层干部和群众在“干部推优”方面难免存在局限性,但在干部监督上却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票数高不一定说明干部优秀,我们不赞成将票数作为干部提名的根本甚至是唯一依据,却赞同将其作为重要依据之一,与其他依据共同发挥把关作用。

四是干部岗位适应度。优秀的干部具有共性,但对岗位需求来说,各个岗位对领导干部的要求又具有特殊性。干部的个性特点和专长禀赋应是干部提名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在具体工作中,要将上述四个因素统筹考虑,不可割裂开来。

(三)干部“提名依据”要通过科学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机制和经常性干部管理监督机制来支撑。只有做到知人,才能实现善任。知人不深,必定用人不准。过去,由于缺乏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领导干部顶多只能看到“1.5视力”范围内的干部,识人视野较为有限,很多领导视力不能及的优秀干部缺少甚至没有被提拔的机会,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而提名后的干部考察,由于时间短、指向性强等客观原因,往往难以将干部看清楚。因此,必须为领导识人配备一个“天文望远镜”,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机制和经常性的干部管理监督机制,通过对大量的考核评价信息和干部日常管理监督信息的分析,使领导识人更客观、更全面、更深入、更准确。

三、必须做到“提名有法”,促使干部提名工作科学、严密、高效运转

我们理解,提名有法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要用科学的方法保证提名依据和提名责任落到实处,增强提名工作的有效性;二是干部提名要有科学的制度规程,凸显工作程序设计的合理性。通过两层含义的实现,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上来,努力把最优秀的干部选配到最适合的岗位上。具体来讲,干部“提名有法”就是要按照精简管用的原则,把中央的有关要求程序化,形成可操作性的办法。我们认为,在实践中可探索干部提名“四步法”。

(一)坚持注重实绩,实行业绩优选法。紧紧围绕推进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并且将综合考评结果作为提名依据。将此法作为干部提名的第一道程序,有利于树立“凭实干出实绩,凭实绩用干部”的良好导向,把广大干部的注意力聚集到干事创业上来。同时,也让平常将主要心思放在处理关系上、一心一意谋选票的干部“瞎子点灯白费蜡”,这些干部即使有个别人“关心”也没用。

(二)坚持以德为先,实行劣迹淘汰法。用“业绩筛”将事业心强、贡献突出的干部筛进来,再用“品德筛”将党风廉政上有问题、大节上有污点的干部筛出去。这样,留下来的则是“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用起来组织放心、群众满意。有的同志可能认为,既然强调“以德为先”,那么就应当把劣迹淘汰法放在第一步。先进行劣迹淘汰,不是立足选优,工作量也太大。业绩优选后,再进行劣迹淘汰,操作起来简便易行,工作成本低,效果更好一些。

(三)坚持群众公认,实行民主选择法。广大干部群众了解提名对象,是确保其正确行使民主权利的前提条件。现实中一些地方之所以民主推荐结果难被各方认同,主要是因为干部群众对考察对象了解不够,导致“凭感情、凭感觉、凭感谢”投票的“三感”票普遍存在,致使投票结果难以反映干部的真实情况。在进行优选和淘汰后,坚持运用综合考核评价结果引导民主推荐,让业绩好、品行好的干部得到公认,避免“绩票背离”,努力让扩大干部工作民主的过程成为宣传推介优秀干部、扩大他们在干部群众中影响的过程,使优秀干部有机会接受民主的挑选,不优秀的干部没有被选择的机会,这样的民主推荐才令人信服。

(四)坚持因事择人,实行人岗匹配法。选人是为了用人,不仅要“选优”,更要“用好”。从提名环节就应当考虑被提名人选与岗位的适应性。人岗匹配法,就是在考虑提名人选时,要看其气质特点与拟任的领导班子是否相融,看其专业特长能否满足拟任职岗位的工作需要,避免出现“乱点鸳鸯谱”、“拉郎配”等浪费人才资源的现象。

《中国组织人事报》2011年5月30日

下载干部选拔任用实行民主提名的实践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干部选拔任用实行民主提名的实践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程序的探索与思考

    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程序的探索与思考 2010-05-25 08:41:15 来源: 中共甘肃省委组织部甘肃省临泽县委组织部提名是干部选拔任用的基础程序,也是决定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质量的重......

    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问题的调研与思考[定稿]

    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第一道关口,也是提高选人用人质量的关键。谁拥有初始提名权,谁就有提拔干部的权力。在这个阶段出现问题,就会直接导致最后选人用人......

    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问题的调研与思考

    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问题的调研与思考 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第一道关口,也是提高选人用人质量的关键。谁拥有初始提名权,谁就有提拔干部的权力。在......

    对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的思考(五篇范文)

    对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的思考 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工作,是选人用人的起始环节,也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的关键性问题,可以说事关整个选拔任用工作的成败。自党的......

    干部选拔任用无记名投票表决的实践与思考

    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是干部队伍建设的灵魂。选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制度选人,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面临的首要问题,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杭州市XX区委被省委组织部确定为推行区委全......

    提升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民主程度思考途径大全

    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从实践来看,......

    对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制度的探索与思考(精选五篇)

    对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制度的探索与思考R图片新闻省委组织部督查调研(„R推荐新闻静宁县工作简报 - 对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制度的探索与思考 对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制度的......

    干部选拔任用

    学习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政策法规心得体会 杨楼镇人大主席 黄文强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关系民心向背和党的事业兴衰成败,也是最易受人们诟病的主题。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