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问题的调研与思考[定稿]

时间:2019-05-14 02:12: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问题的调研与思考[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问题的调研与思考[定稿]》。

第一篇: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问题的调研与思考[定稿]

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第一道关口,也是提高选人用人质量的关键。谁拥有初始提名权,谁就有提拔干部的权力。在这个阶段出现问题,就会直接导致最后选人用人的失败。如何从理性上扩大干部任用初始提名**,将提名决策权前移?带着这一问题,我们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和工作实践,对部分前沿问题进行了粗浅的思考和探索。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各地在扩大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问题上进行了大胆的、有益的探索,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程度难把握,衡量标准不够明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确定考察对象时,应把**推荐的结果作为重要依据之一,同时防止简单地以票取人。**推荐的结果作为干部初始提名的重要依据。但最后“得票数”不能作为干部初始提名的唯一依据,必须结合多方面的情况综合考虑。组织部门在综合分析时,很难把握好这个尺度。例如,评价一个干部究竟要有多少群众认同,才算得上群众公认;得票数是否真实地反映了干部的群众认可程度和实际能力等。对某一岗位应该选用什么人,不该选用什么人,没有限制性规定,具体操作时不好把握。此外,按照什么比例产生提名人选没有硬性规定,没有操作依据。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程序不够规范,提名环节缺乏强有力的制度约束。《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经过**推荐提出考察对象。也就是先**后提名。现行的提名推荐方式有组织行为,也有个人行为;有正式的书面形式,也有个别领导口头推荐等等。对哪些“组织和人员参与”无具体规定,不同地方的提名方式各不相同。即使同一个地方不同的领导之间、同一个领导对不同的职位,甚至同一个领导在不同时期对有关职位的启动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实际上是先提名后**,即先提出建议人选,再去征求意见,缺乏强有力的制度约束和可供操作的行为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责任主体不够明确,失察失误责任难追究。提名的多样化和复杂性导致了提名权的责任主体很难确定,使得推荐者只行使提名权力,却不承担提名责任。对于推荐造成的失察失误责任也很难追究。少数领导干部在干部任用中掺杂个人意志,通过“走程序”的形式实现个人目的,造成“程序上看似中规中矩,实质上体现个人意志”的现象。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制度体系还不够健全。在深化干部任用初始提名权工作的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规范,但从总体上看,制度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如:如何提名、怎样提名、提名范围如何界定,在操作层面上还没有制度可循,在操作过程中不好掌握等。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推荐反馈机制,群众只参与了测评、推荐过程,而不知道推荐结果,对**测评和**推荐结果缺欠认真的研究分析。个别地方党委领导干部对**推荐结果,合意的就强调“必须尊重民意”,不合意的就强调“不能简单以票取人”,**推荐结果运用的权威性不足。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社会氛围还不够浓。职位空缺调配信息尚欠明朗化。就传统做法而言,领导职位出现空缺后,组织上考虑进行配备时,对外公开一般都是到**推荐阶段时在目标推荐单位进行小范围公开,其他主体很能难获取信息,限制了其他主体参与的机会,不利于调动其他主体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干部选拔任用群众公认原则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群众提名权不明确,导致群众参与选择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干部选任的准确度,增加了干部选任的风险成本。完善干部任用初始提名办法的建议规范干部任用初始提名权,必须深入贯彻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扩大**,完善程序,加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公开透明度,有效避免少数人选人,实现干部选拔任用的科学化、**化、规范化。

第二篇: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问题的调研与思考

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问题的调研与思考

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第一道关口,也是提高选人用人质量的关键。谁拥有初始提名权,谁就有提拔干部的权力。在这个阶段出现问题,就会直接导致最后选人用人的失败。如何从理性上扩大干部任用初始提名民主,将提名决策权前移?带着这一问题,我们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和工作实践,对部分前沿问题进行了粗浅的思考和探索。

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各地在扩大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民主问题上进行了大胆的、有益的探索,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

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民主程度难把握,衡量标准不够明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确定考察对象时,应把民主推荐的结果作为重要依据之一,同时防止简单地以票取人。民主推荐的结果作为干部初始提名的重要依据。但最后“得票数”不能作为干部初始提名的唯一依据,必须结合多方面的情况综合考虑。组织部门在综合分析时,很难把握好这个尺度。例如,评价一个干部究竟要有多少群众认同,才算得上群众公认;得票数是否真实地反映了干部的群众认可程度和实际能力等。对某一岗位应该选用什么人,不该选用什么人,没有限制性规定,具体操作时不好把握。此外,按照什么比例产生提名人选没有硬性规定,没有操作依据。

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程序不够规范,提名环节缺乏强有力的制度约束。《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经过民主推荐提出考察对象。也就是先民主后提名。现行的提名推荐方式有组织行为,也有个人行为;有正式的书面形式,也有个别领导口头推荐等等。对哪些“组织和人员参与”无具体规定,不同地方的提名方式各不相同。即使同一个地方不同的领导之间、同一个领导对不同的职位,甚至同一个领导在不同时期对有关职位的启动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实际上是先提名后民主,即先提出建议人选,再去征求意见,缺乏强有力的制度约束和可供操作的行为规范。

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责任主体不够明确,失察失误责任难追究。提名的多样化和复杂性导致了提名权的责任主体很难确定,使得推荐者只行使提名权力,却不承担提名责任。对于推荐造成的失察失误责任也很难追究。少数领导干部在干部任用中掺杂个人意志,通过“走程序”的形式实现个人目的,造成“程序上看似中规中矩,实质上体现个人意志”的现象。

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制度体系还不够健全。在深化干部任用初始提名权工作的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规范,但从总体上看,制度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如:如何提名、怎样提名、提名范围如何界定,在操作层面上还没有制度可循,在操作过程中不好掌握等。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民主推荐反馈机制,群众只参与了测评、推荐过程,而不知道推荐结果,对民主测评和民主推荐结果缺欠认真的研究分析。个别地方党委领导干部对民主推荐结果,合意的就强调“必须尊重民意”,不合意的就强调“不能简单以票取人”,民主推荐结果运用的权威性不足。

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社会氛围还不够浓。职位空缺调配信息尚欠明朗化。就传统做法

而言,领导职位出现空缺后,组织上考虑进行配备时,对外公开一般都是到民主推荐阶段时在目标推荐单位进行小范围公开,其他主体很能难获取信息,限制了其他主体参与的机会,不利于调动其他主体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干部选拔任用群众公认原则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群众提名权不明确,导致群众参与选择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干部选任的准确度,增加了干部选任的风险成本。

完善干部任用初始提名办法的建议

规范干部任用初始提名权,必须深入贯彻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扩大民主,完善程序,加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公开透明度,有效避免少数人选人,实现干部选拔任用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

加大宣传,提高干部群众的参与意识。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初始提名方法、程序及其重要意义的宣传力度,让广大干部群众充分了解初始提名,增强广大党员群众的民主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提高参与初始提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干部选任中,更广泛地运用民意,把群众意愿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主要标准之一,真正在干部选拔任用的各个环节加大公开力度,切实营造干部选任群众参与、群众监督的良好氛围。

完善制度,建立科学、完备的民主提名机制。一是建立空岗预告制度。在民主推荐之前,对所有拟选任的岗位进行描述,把空缺职位、任职资格和条件、选拔方式和程序等提前向群众公开,给群众充分的酝酿时间,允许其作必要的调查或讨论,让广大干部群众充分掌握必要的信息。二是建立推荐提名责任制。任何单位党组织或领导干部个人向组织部门推荐干部提名人选时,要实事求是地填写推荐表,并附上署名的推荐材料,推荐材料要包括推荐人选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情况和民意情况。要如实地反映推荐人选的优缺点,对推荐失真失实、造成用人失误的,要追究推荐人的责任。提名乡镇和重要职能部门正职干部,实行全委会成员民主推荐提名制度。“一把手”应有的用人建议权在确定参考人员名单的过程同步得到体现,又受到全委会委员民主提名的合理制约,有效防止用干部问题上少数人或个人说了算的现象,把提名上的失误控制在最小程度。三是探索试行差额提名制度。采取明确推荐职位、任职条件,召开领导干部大会进行定向“海推”,县委常委会二次提名,确定考察对象进行差额考察,县委全委会或县委常委会差额票决。四是建立符合条件参加推荐人选公示制度。对经审查符合参加推荐条件的人选,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让群众进一步审查。五是建立定期民主推荐干部制度。结合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实绩考核、换届考核和后备干部推荐,在全委会或更大范围内定期推荐干部,丰富干部工作的信息,为组织部门提供推荐参考人选打好基础。

严密程序,扩大提名工作民主程度。为确保个人、组织和民主推荐提名权利的均衡性和有效性,扩大提名工作的民主程度,必须在初始提名的准备程序上下功夫。民主推荐是初始提名的基础,民主推荐的范围越广,程序越规范,初始提名的质量就越高,就越能体现初始提名的民主程度。一要科学界定提名主体的范围。单位规模不是很大,领导与干部职工之间相互比较了解,人员容易集中的,应实行全员推荐;对规模比较大,或者所属单位比较分散,人员不易集中的单位,在确定推荐人员时,除了让全体领导干部、机关干部、所属下级单位负责人参加外,还应到部分基层单位推荐或由部分群众代表、服务对象参加推荐,尽可能让多数群众参加,使广大群众都享有民主权利。二要创造好民主推荐的环境。要提前向群众公开推荐职务和条件,给群众充分的酝酿时间,允许其作必要的调查以至讨论酝酿。要作好充

分的动员,消除群众的顾虑,明确推荐的具体事项,减少群众推荐的盲目性,提高推荐的针对性和准确性。三要科学分析推荐结果。推荐结果虽然可以反映一定的民意,但不能简单地以票取人。在工作中要多做考察了解工作,多方面听取意见,在辨别意见真伪的基础上,正确分析个别人的意见与大多数人的看法的关系,干部小节与主流的关系,从而对推荐结果作科学的判断。四要适当公开推荐结果。为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推荐结果可在参加推荐人员范围内公开,既能够将干部选任工作置于广大干部群众的监督之下,也可以增加广大群众参与干部选任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确定初始提名考察对象。在充分酝酿、征求所在单位主要领导意见,并经组织部部务会议研究提出初始考察对象初步人选后,向常委会汇报,确定初始提名考察对象,进行差额考察。

规范提名方式,增强民主参与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在个人推荐提名上,要明确权利,严密程序,完善制度,规范地进行推荐,而且必须向组织部门推荐,按要求填写推荐表。如果所推人选得不到所在单位大多数群众拥护就不列入提名考察对象。在组织推荐提名上,要绝对体现党管干部的原则,在提名时,必须充分体现公正性,避免照顾安排。在民主提名推荐上,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实现推荐数量由等额推荐向差额推荐转变,扩大群众和组织选择的空间。二是实现推荐方式从集中推荐向分层次分散推荐转变,把各个层次干部、群众的意见分开来,综合分析。三是实现推荐结果从封闭运行向适度公开运行转变,提高民主推荐的可信度和干部群众的参与热情。

第三篇: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权问题研究(定稿)

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权问题研究

近年来,中央相继制定出台了《干部任用条例》、《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和《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其最终目标就是认真贯彻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充分发扬民主,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要实现上述目标,就需要充分落实群众的“四权”,规范干部选拔任用的初始提名工作,对实现“党管干部”与“群众公认”相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工作的内涵

在干部选拔任用的实践过程中,初始提名虽然在《干部任用条例》中没有作为一项工作单独地规范和明确,但它却影响群众公认原则在干部选拔任用全过程中能否得以充分体现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是干部工作民主化进程中必须要深入思考和探索的一个深层次问题,是有效解决“少数人选人”、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的关键性问题。

干部初始提名工作是各级党委、组织部门根据领导班子建设需要,按照扩大民主的要求,经过一定的工作程序,研究提出拟提任或交流领导干部人选进入推荐、考察、比较、甄选之前的工作。《干部任用条例》对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原则、条件、程序、管理、监督等都作了详细而明确的规定,如“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经过民主推荐提出考察对象”。但对如何确定民主推荐的目标单位,特别是对提出或确认民主推荐目标单位的主体及原则几乎没有涉及到。目前采取的直接提名的做法,也有比较明显的优势,但从推进干部工作民主化进程,对以具体执行和实践操作而言,又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透明度、干部群众参与度还不够,目标选定存在明显的补缺性和被动性,随意性和人为因素还难以避免,这也给“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留下了制度漏

— —1洞。要突破这一难题,在总结干部任用初始提名中的传统做法的基础上,建立基层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人选决策权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前移机制,将是一个积极有效的对策,而且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干部任用初始提名人选如何产生这一干部选拔任用民主化进程的源头问题。

二、关于规范初始提名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有利于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2002年7月中共中央正式出台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对民主推荐、考察、讨论决定、任职公示等程序做出严格的规定。几年来,县委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宣传活动,《干部任用条例》的内容已深入人心,各级党委领导干部、组织人事干部的《条例》意识、大局意识、标准意识、纪律意识已经得到了明显提高,干部选拔任用的整体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虽然《干部任用条例》在提名环节也提出了领导干部个人署名推荐、个别特殊需要的领导成员人选可以由组织推荐提名等规定,但是关于如何完善干部任用初始提名程序,科学合理地规范初始提名权,使干部推荐提名的过程更加公开透明、有章可循,需要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探索和规范。同时,这也是深入贯彻《干部任用条例》和《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所规定的原则性要求转化为可操作具体制度的必然要求,是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的迫切需要。

(二)有利于发展党内民主,以便进一步发挥党委其他领导干部和普通干部群众的作用。规范初始提名工作,就是要通过扩大民主方向,体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真正落实群众“四权”。这里的“群众”应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并不是特指领导之外的普通干部群众,而应该是指除各级党委主要领导、主管领导和组织部门直接管理干部选任的干部之外的所有干部群众,是与干部选任工作中能够选人的“少数人”相对应的一个

— —2概念。规范干部初始提名就是要充分发扬“集中”的优势,而又有效地防止“过分集中”带来的问题。

(三)有利于防止干部“带病提拔”、“带病上岗”,有效地预防和纠正干部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规范干部任用初始提名程序,是规范和监督领导干部用人权的关键所在。干部任用初始提名权是党委及组织部门履行选拔任用干部职责的基本内容,是有效行使用人权的保证。但如果不规范运作,就很容易失去制约,产生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通过规范初始提名程序,如实行全委会成员民主推荐提名制度,既可以使县委书记应有的用人建议权在确定参考人员名单的过程中得到体现,又受到了全委会成员民主提名时的合理制约,能够有效防止干部问题上由少数人或个人说了算的现象,防止跑官要官等不正之风的产生。

三、关于当前干部初始提名方面的主要做法

(一)由组织部门从后备干部人才库中提名。按照“党政人才重在社会和群众认可,专业人才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的原则,每年都开展了后备干部推荐工作。通过组织推荐、个人自荐、群众推荐、领导举荐和日常组织了解掌握等渠道,建立了包括党政干部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妇女干部、党外干部在内的各类后备干部人才库。并坚持凡是干部提拔必须从后备干部中提名推荐的选人用人原则,为选人用人储备了比较充足的干部人才资源。同时,对后备干部人才库实行动态管理,每年根据干部考察和后备干部推荐情况更新一次。一旦出现职位空缺,根据职位条件需要优先从后备干部库中筛选合适人选,同时组织相关部门或方面进行提名推荐,人选基本一致的,按组织程序确定提名对象。

(二)实行个人署名提名领导干部人选。当乡科级党政领导干部岗位出现空缺时,鼓励四大班子成员、乡科级领导干部、党委委员、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县级老干部等,可以以个人名义,署名向组织部提名党政领导干部人选,经部务会研究

— —3提出拟提名人选。首先,提名人负责任地以书面材料的形式提名并署名。提名材料要客观公正,全面介绍被推荐人的德、能、勤、绩、廉等情况,提出提名理由和使用建议等。口头提名、向个人不向组织提名,以及没有提名理由和建议任用方向的不予考虑。其次,署名提名党政正职或副职人选,同后备干部推荐、四大班子成员提名、基层党委(党组)提名人选相结合,认真分析、反复比较,进行“对光”。在后备干部推荐和四大班子成员提名、基层党委(党组)提名中,推荐率、提名率均较低的不作为提名人选。三是由组织部负责严格按照《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任职条件认真进行审核,对不符合条件的不作为提名人选。

四、关于初始提名工作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当前,在干部选拔任用中初始提名工作,总的来说是有利于干部调配的,但也存在不够完善的地方。

(一)初始提名制度体系还不够健全。在深化干部任用初始提名权工作的实践中,已有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规范,但从总体上看,制度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如:如何提名、怎样提名、提名范围如何界定,在操作层面上还没有制度可循,在操作过程中不好掌握等。

(二)推荐提名氛围还不够浓。一是职位空缺调配信息尚欠明朗化。就传统做法而言,领导职位出现空缺后,组织上考虑进行配备时,对外公开信息一般都是到民主推荐阶段,而且即使公开了,也仅仅在目标推荐单位,其他所知晓的都是通过“小道消息”获取,这之前还要作为一项纪律强调保密。所以对外公布空缺领导职位在时间上显得迟了些,在范围上显得窄了些,可以说其他主体很能难获取知情权。信息的对外封闭,程序、环节和时间上的开放度不够,从短期状态看,限制了其他主体参与的机会;从长期状态看,不利于调动其他主体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所以,长期以来,社会上的“地下组织部”经常会发布干部调整提拔消息,由于在基层干部之间,与群众之间联系相对较多,通过对比

— —4较了解的干部群体进行分析,猜测某某同志被调整使用,与组织上调配意图相吻合的概率还是有的,从舆论导向上给组织上增加了不利的影响。二是群众关心度不高。群众提名权不明确,导致群众认为干部选任与自己关系不大,因而对干部选任漠然视之,参与选择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干部选任的准确度,增加了干部选任的风险成本。三是推荐票使用不到位。由于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反馈机制,很多时候群众只知参与了测评、推荐过程,而不知道推荐结果,对民主测评和民主推荐结果欠缺认真的研究分析。

(三)其他主体在现实中直接参与提名作用发挥不够。直接制约其他主体参与初始提名的各种可能性,除了信息封闭以外,更大的原因在机制上的障碍,从目前的已经在执行的干部任用制度看,考虑干部任用初始提名渠道时,实际上只有组织提名的“华山一条路”,除此之外,别无它路。任命机关党组织、上级分管领导、用人单位党组织及干部个人等其他主体由于缺乏渠道没办法参与初始提名,要参与也只能是“海推”,即使在平时向组织推荐可提拔使用的人选,并告知大概的方向,但最后是否列为初始提名人选进入到民主推荐环节,决定权又回到组织部门,导致其他主体在初始提名中的作用难于得到全面发挥。

五、关于规范干部选任初始提名工作的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初始提名的认识与参与度。一是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初始提名方法、程序及其重要意义的宣传力度,尽快让广大干部群众充分了解初始提名,提高参与初始提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强化思想教育,做好干部群众初始提名的正确引导,努力提高干部群众的公正意识和责任意识,克服个人主义思想,自觉从大局和对党、对干部本人负责的角度出发,坚决抵制不良的小团体活动和不正常的拉“票”行为,“负责”地向组织推荐人选,促进初始提名的积极意义在干部选任工作中的充分落实。三是加强对《条例》的宣传,增强

— —5干部群众参与民主推荐的自觉性。民主推荐中的感情票、印象票、猜测票、随意票和弃权票的存在,一方面,说明民主推荐工作还有待加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部分干部群众的素质状况,为此必须要继续加强对《条例》内容进行大力宣传,增强群众的民主意识和责任感,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民主推荐干部,既是一项权利,也是一项义务,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应认真负责地参加推荐工作。

(二)认真落实相关工作制度,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坚持原则不动摇,执行标准不走样,履行程序不变通,遵守纪律不放松,应该也必须要成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根本原则和必然要求。严格按《干部任用条例》选拔任用干部。认真抓好《干部任用条例》的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和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要抓紧完善并落实干部推荐责任制、干部考察工作责任制、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制、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责任制。对选拔任用干部不按规定办事造成失误的,要严肃追究责任,要增强主动监督的意识,强化事前监督、事中监督,把对执行《条例》情况监督的关口前移。

(三)规范初始提名工作。一是探索实行全委会委员民主推荐提名制度。主要用于提名乡镇和重要职能部门正职干部。岗位空缺时,先由组织部门综合单位民主推荐和干部日常考察结果,每个岗位提出两名以上参考人选名单;再由组织部门将拟任职务、任职条件和参考人选名单等基本情况,提交全委会委员,委员既可以根据组织部门提出的参考人选名单进行推荐,也可以署名另外推荐他人;最后,组织部部务会议根据单位民主推荐情况和全委会体委员民主提名情况,综合分析,提名考察对象,向常委会汇报考察方案,同时报告民主提名结果。全委会闭会期间任用和推荐干部时,也可视情况,由组织部门将征求意见表、拟任和推荐人选的基本情况、提名理由等材料,通过适当方式送达全委会委员,征求意见,这样,既使书记应有的用人建议权在确定

— —6参考人员名单的过程同步中得到体现,又受到全委会委员民主提名的合理制约,能够有效防止用干部问题上少数人说了算的现象,把提名上的失误控制在最小程度。

二是推行空岗预告制和空岗推荐提名制。将岗位出现空缺作为进入初始提名的前提条件,避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随意性,以制度的形式进行规定,除了班子换届外,所有个别提拔任职的一律实行空岗推荐提名制,没有出现空缺岗位不能进行推荐提名,更不能进入考察程序。推荐空缺岗位和推荐结果公示制度。对出现的空缺岗位在组织推荐前,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做到“三公开”,即公开推荐的时间、地点,公开推荐的职务、职数和任职条件,公开参加推荐的人员范围。扩大干部群众的知情权,又可使参加推荐的人员有充足的考虑时间,在正式推荐时提出相对合理的人选,进一步提高推荐质量。推荐结束后,适时将汇总后的推荐结果在一定范围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三是建立干部任用初始提名新机制。领导职位出现空缺后,组织部门把本部门提出的目标人选、任命机关党组织提出的目标人选、上级分管领导署名推荐的目标人选和用人单位党组织提出的目标人选结合起来,进行归并,组织进行民主推荐。积极实行干部选拔任用二次推荐制度,促进民主和集中统一,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意见,对一些重要岗位人选,可以综合全县科级干部大会推荐和单位内部推荐等层次的推荐结果,将推荐相对集中的人选与领导干部推荐的人选和组织部门推荐的人选共同作为重点推荐对象在党委全委会的范围内进行二次推荐,如果领导干部推荐的人选在二次推荐中得票较低或排名比较靠后,不能确定为差额考察对象。这样,既可以对第一次的推荐结果进行印证,又可使领导干部的推荐提名权得到有效规范。

四是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即在推荐提名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将追究首推提名责任人的相关责任:被推荐提名人选拔使用后,发现存在严重影响任职问题的;领导班子违反规定程序

— —7进行推荐的;明知干部人选不符合提拔任职条件和规定,以个人意愿强行通过推荐的;其他原因造成推荐不当,产生严重后果的。追究时应根据责任主体的责任大小、后果轻重、损失程度、主客观原因等,追究提名人的责任,凡构成违纪,需给予责任人党、政纪处分的,由纪检监察机关进行处理;触犯刑律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

(四)完善和充分行使组织部门的第一提名权职责。组织部门作为干部工作的职能部门,有着在掌握干部资源信息、职位调配对应度等其他主体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各级组织部门应该充分履行第一提名权的职责,也就是说,组织部门提出的人选要优先于其他任何一个主体所提出的人选进入民主推荐。当然,组织部门在考虑人选时,要进行空缺职位特点分析,要对人选能力、素质、个性特点与其他班子成员的互补性等情景比较,要在后备干部队伍中,必要时可以放到整个干部队伍或党政机关之外物色初步人选。人选提出后,作为第一位排序进入民主推荐目标人选。

(五)加强日常监督,保证《条例》的全面贯彻落实。加强干部监督,是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防止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的重要保证。重点加强对“一把手”贯彻执行《干部任用条例》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扩大群众的参与程度,充分利用组织系统“12380”监督举报电话、信访举报箱、聘请监督员、经济责任审计等多种渠道,广泛接受群众对干部任用工作的全程监督;认真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检查实施细则》,定期不定期地对各级党委(党组)选拔任用干部情况进行检查,努力实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检查的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不断提高监督检查的质量。

— —8

第四篇:关于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的思考经验材料

文章标题:关于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的思考经验材料

随着《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的颁布实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进一步扩大民主,实行阳光操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的轨道,民主推荐、差额考察、任前公示、试用任职等规范程序,充分落实群众“四权”,让群众参与干部选拔任用全过程,干部选任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也发现干部

选拔任用的一些具体环节上仍有着较大的改进空间,例如干部任用的初始提名,一直没有一个比较合理的性质界定,也没有相对规范的程序供参考实施,对于初始提名的主体、客体、适用范围、提名权限等也无明确的规定。因此,在具体操作中往往以组织部门、上级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人提名为主,权利相对集中。谁来提名、提谁的名、怎样提名、如何接受监督,成为一个时期以来干部制度改革的薄弱环节,也就必然成为干部制度改革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如果不对现行的提名方式进行科学界定和严格规范,那么,干部制度改革的不少举措就会具有较大的局限性,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我们认为,干部选任的初始提名应该是各级党组织及其组织部门或领导干部,根据所属部门干部的能力素质和工作表现以及领导班子建设需要,按照扩大民主的要求,经过民主推荐、公开竞争等工作程序,集中广大党员群众的意愿,研究提出适当的任用或交流干部人选进入推荐、考察、酝酿、研究之前的工作。

近年来,我县在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权的规范上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我县在探索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方面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主要做法

我县通过“定岗推荐”、“公推公选”、“荐贤举能”、“公推直选”等方式,充分集中民意,逐步将干部选任初始提名权前移下放,让群众公认原则在干部选任过程中得以充分体现,有效地推进了初始提名的民主化。

1、上下结合,广泛推荐,确保干部提名的公正、准确。一是领导干部个人署名推荐。对被推荐者的范围与基本条件,推荐的方式、程序、要求作出了明确规定,规范领导干部的荐人行为,使领导干部能把工作中真正有用的人才负责任地推荐出来。同时也提高了领导干部直接提名的责任意识。二是“荐贤举能”推荐。不定期举行“荐贤举能”活动,通过定职推荐“候任”、定岗推荐“候选”、定向推荐“后备”等形式,把群众举荐上来的干部,分成候任、候选、后备三类,实施动态管理,根据工作实绩和实际工作需要,由组织部门提名,县委研究决定任用。2005年3月,采取“荐贤举能,定岗推荐”的形式,顺利完成了县委办主任、县纪委副书记、监察局长等县直部门正、副职候选人的推荐、提名、任职工作,10名德才兼备的年轻干部走上重要领导岗位。

2、公平竞争,好中选优,把德才当作干部提名的核心标准。为了扩大民主,我县积极推行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和机关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度,探索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由“相马”到“赛马”,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拓宽组织提名的视野,增加干部选用后备库的容积。一是实行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2004年12月,按照能力与素质并重,职岗分离、积分选位的方式公开选拔县委宣传部、教育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总工会、台办、外经贸局等12个县乡机关科级助理职干部,竞争优胜者成为提名任用的对象。二是推行县直机关中层干部“缺位预告、竞争上岗”制度。2005年以来,对县法院、检察院、县第三中学等五个部门12个中层岗位,采取“缺位预告、竞争上岗”的形式进行了选任。对县直机关中层干部岗位出现空缺的,提前向本部门或面向全县机关公告,并对所缺职位的任职条件作出明确要求,由党组织推荐或个人自荐,符合条件的人员参与公平竞争,择优提名。

3、“公推直选”,民主推荐与个人展示相结合,切实保证提名任用的质量。2005年,我县以“公推直选”方式选举产生了乡镇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在“公推直选”过程中,改革候选人提名人选产生办法,由常规的组织提名转变为组织推荐、党员群众举荐和个人自荐相结合,把参加民主推荐的范围扩大到了乡镇党组织负责人、乡镇的县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被推荐人选可以在不同的场合充分自己的才能,让干部群众对他们有更加全面的认识。经过几轮推荐,由党组织提名能力较强、群众公认度较高的人作为候选人,让全体党员直接选举产生乡镇党委委员、书记、副书记、纪委委员,干部初始提名的权力实实在在地交给了广大基层党员群众。

(二)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是保障了党员群众权利,推进了干部选任工作民主化进程。将领导干部的初始提名行为前移,干部选用的权力逐步向广大党员群众倾斜,实现依靠基层党员群众选干部,在大多数人中选干部,保障了党员群众“四权”,有效地调动了基层广大党员群众的政治热情,进一步扩大了干部选任工作的民主。

二是改变了干部选任方式,拓宽了选人用人视野。初始提名主体实际上由党组织和领导

干部个人向广大党员群众延伸,提名主体的扩大,拓宽了传统的干部选人范围,实现了广纳群贤,让那些群众信任、无私奉献的实干型人才,有更多的选用机会,有更大的施展才华的空间。

三是有效地预防了干部选任上的不正之风。对于干部选任初始提名权的探索和实践表明,规范干部任用初始提名程序,是规范和监督领导干部用人权的关键所在。通过扩大提名主体,让党员群众参与提名,通过规范运作,既使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的用人建议权得到体现,又受到了广大党员群众提名时的合理制约,能够有效防止干部问题上由少数人或个人说了算的现象,防止跑官要官等不正之风的产生。

二、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是党员群众民主参与意识不够强。由于受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束缚,仍有部分党员群众片面地认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是上级组织和领导干部的事,与一般党员无关,对参与干部选拔民主提名工作表现出不关注或无动于衷,民主意识不强,政治参与意识淡薄,党内民主得不到充分发挥,党员“四权”落不到实处。

二是个别党组织党内民主渠道不畅。党内的民主气氛不浓,党员的民主权利不被尊重或一定程度上受到遏制,影响了党员参与干部选任提名工作的积极性,导致提名人选范围狭窄,上级党组织对经提名的人选了解不全面,影响到提名工作的质量。

三是提名程序不完善。干部选任提名工作处于探索阶段,没有现成的经验可搬,缺少详细、完备的方法和形式,导致民主提名工作操作上的千差万别。

四是缺乏必要的监督措施。干部选任提名工作是扩大党内民主的重要体现,是党的干部工作逐步完善的过程,只有建立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制,才能稳步推进干部选任工作改革进程,不断完善和落实干部选任提名制度。

三、关于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的相关思考

一是如何提高干部群众的参与意识。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初始提名方法、程序及其重要意义的宣传力度,让广大干部群众充分了解初始提名,增强广大党员群众的民主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提高参与初始提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干部选任中,更广泛地运用民意,把群众意愿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主要标准之一,真正在干部选拔任用的各个环节加大公开力度,切实营造干部选任群众参与、群众监督的良好氛围。

二是如何扩大提名工作的民主程度。扩大提名工作的民主程度,必须在初始提名的准备程序上下功夫,通常情况下,民主推荐是初始提名的基础,民主推荐的范围越广,程序越规范,初始提名的质量就越高,就越能体现初始提名的民主程度。一要科学界定提名主体的范围。单位规模不是很大,领导与干部职工之间相互比较了解,人员容易集中的,应实行全员推荐;对规模比较大,或者所属单位比较分散,人员不易集中的单位,在确定推荐人员时,除了让全体领导干部、机关干部、所属下级单位负责人参加外,还应到部分基层单位推荐或由部分群众代表、服务对象参加推荐。确定推荐的范围,应把握的一条原则是,有条件的,要尽可能让多数群众参加,使广大群众都享有民主权利。二要创造好民主推荐的环境。要提前向群众公开推荐职务和条件,给群众充分的酝酿时间,允许其作必要的调查以至讨论酝酿。推荐时,要作好充分的动员,消除群众的顾虑,明确推荐的具体事项,减少群众推荐的盲目性,提高推荐的针对性和准确性。三要科学分析推荐结果。推荐结果虽然可以反映一定的民意,但不能简单地以票取人。在工作中要多做考察了解工作,多方面听取意见,在辨别意见真伪的基础上,正确分析个别人的意见与大多数人的看法的关系,干部小节与主流的关系,从而对推荐结果作科学的判断。四要适当公开推荐结果。为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推荐结果可在参加推荐人员范围内公开,既能够将干部选任工作置于广大干部群众的监督之下,也可以增加广大群众参与干部选任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三是如何以制度规范初始提名行为。探索推行缺位预告机制。在民主推荐之前,应该对所有拟选任的岗位进行描述,把空缺职位、任职资格和条件、选拔方式和程序等提前向群众公开,让广大干部群众充分掌握必要的信息。进一步完善责任追究机制。领导干部个人向任免机关推荐干部人选时,要实事求是地填写领导干部推荐报告,并附上署名的推荐材料。推荐材料要包括推荐人选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情况和民意情况。要如实地反映推荐人选的优缺点,对推荐失真失实、造成用人失误的,要追究推荐人的责任。实行全委会成员民主推荐提名制度。此制度在浙江等地已经先期实行,主要适用于提名乡镇和重要职能部门正职干部。这样,既使“一把手”应有的用人建议权在确定参考人员名单的过程同步中得到体现,又受到全委会委员民主提名的合理制约,能够有效防止用干部问题上少数人或个人说了算的现象,把提名上的失误控制在最小程度。探索试行差额提名制度。采取明确推荐职位、任职条件,召开领导干部大会进行定向“海推”,差额考察,书记办公会差额提名,常委会差额票决的方式。

《关于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的思考经验材料》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关于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的思考经验材料。

第五篇:规范干部初始提名的思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规范干部任用提名制度。干部选拔初始提名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启动程序,也是决定干部任用质量的首要环节。近年来,敦煌市认真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坚持把好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关,不断规范初始提名程序,落实初始提名责任,着力推进初始提名环节的民主化、公开化和制度化建设。

一、突出重点,明确提名

主体

敦煌市在选拔任用干部的实践中,不断扩大提名推荐环节的民主,采取组织提名、领导干部个人提名、干部群众联名提名、公开选拔提名、竞争上岗提名、公推公选提名、全额定向推荐提名等多种方式提名推荐干部建议人选。

1、组织推荐提名。包括市委常委会(全委会)、市委组织部、基层党组织和上级党组织推荐。市委组织部根据领导班子配备需要,结合干部考核、平时考核、民主推荐和群众认可程度,召开部务会议,提出拟提拔和调整的干部初步建议人选。市委常委会(全委会)结合干部绩效考核、考核和社会公认程度,可提出拟提拔和调整的干部初步建议人选。基层党组织和上级党组织也可根据基层单位领导班子建设需要,经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同意后,向市委组织部书面提名推荐干部初步建议人选。

2、个人推荐提名。包括领导干部推荐、干部联名推荐和自我举荐。领导干部个人推荐干部人选时,必须填写《科级干部推荐表》,并负责地写出书面的署名推荐材料,介绍被推荐人的德、能、勤、绩、廉等情况,说明推荐理由和任职岗位建议,注明与被推荐人的关系。干部群众及各级党代表、人民代表、政协委员根据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可联名推荐干部建议人选,并明确提名任职意向和提名理由等内容。

3、公开选拔提名。包括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提名。2005年以来,敦煌市采取“一推双考”和民主选举的方式公开选拔了18名科级领导干部和70名副科级后备干部,按照有关程序向市委常委会进行了提名。

二、紧扣核心,规范提名程序

敦煌市不断探索完善提名推荐制度,进一步规范提名程序,从程序上把好了推荐提名的质量关口。一是公告初始提名职位。在每次调整任用干部前,市委组织部都要向市委常委会(全委会)、相关单位公告拟配备、提名的领导职位。二是明确提名原则、条件。敦煌市在提拔任用干部中,提名人选一般从科级后备干部中产生。所有推荐人选必须具备《干部任用条例》中规定的任职资格和条件。敦煌市对推荐提名的干部严格按照《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任职资格和德才条件,一一进行审查,不符合任职资格和条件的,不列为提名对象,不提交会议讨论。三是开展民意调查和民意测评。敦煌市在干部初始提名中,坚持民意调查、民意测评和民主推荐,民意集中到哪些人身上,就把哪些人作为提名对象。四是提供初始提名参考人选。市委组织部按照拟配备的岗位要求,综合单位民意测评、民主推荐和干部日常考核结果,按每一职位不少于2名的要求,提出参考人选报市委研究确定考察对象;对于平行调整的领导干部,一般由市委组织部征求各方面意见后,综合考虑各方面情况差额提出人选。市委常委、委员既可以根据市委组织部提出的参考人选进行推荐,也可以署名另外推荐他人;最后,经市委组织部部务会议综合分析,提名考察对象,向市委汇报考察方案。五是进行民主推荐、组织考察和酝酿协商。初始提名人选属提拔任职或平级转任重要职务的,进入民主推荐和组织考察环节;属其他平级转任的,进入酝酿环节。

三、抓住根本,落实提名责任

敦煌市不断健全干部推荐责任制,明确规定领导干部个人提名推荐干部,推荐者为首提责任人;党组织推荐干部,其主要负责人为首提责任人。在推荐提名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要追究首提责任人的相关责任:被推荐提名人选选拔使用后,发现提拔前存在严重影响任职问题的;领导班子违反规定程序进行推荐的;明知干部人选不符合提拔任职条件和规定,以个人意愿强行通过推荐的;其他原因造成推荐不当,产生严重后果的。党组织推荐人选,未经集体研究提出的,视为无效,对主要责任人给予批评并责令检查;对推荐工作不负责任,推荐的人选在考察时发现有明显问题的,对主要责任人给予通报批评;领导干部个人署名推荐人选,推荐人主观上因照顾关系而推荐不实的,要给予批评教育;推荐情况严重失实的,视情予以通报批评或纪律处分。通过进一步明确提名责任,增强了干部初始提名的严肃性,在工作实践中真正落实了干部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提高了干部选任工作水平。

下载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问题的调研与思考[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问题的调研与思考[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程序的探索与思考

    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程序的探索与思考 2010-05-25 08:41:15 来源: 中共甘肃省委组织部甘肃省临泽县委组织部提名是干部选拔任用的基础程序,也是决定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质量的重......

    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办法

    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办法为了进一步加快我旗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扩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民主,规范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程序,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

    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办法

    为了进一步加快我旗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扩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民主,规范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程序,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结合实际,特制定本办法。一、......

    规范干部选拔任用问题的调研与思考(范文)

    规范干部选拔任用问题的调研与思考近几年来,我县在干部选拔任用全过程监督工作中,不断扩大民主,立足机制创新,从建立制度和健全机制入手,把认真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

    对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制度的探索与思考(精选五篇)

    对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制度的探索与思考R图片新闻省委组织部督查调研(„R推荐新闻静宁县工作简报 - 对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制度的探索与思考 对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制度的......

    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范文

    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扩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民主。在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时采用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着力营造选拔任用干部良好导向,是在干部......

    对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的思考(五篇范文)

    对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的思考 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工作,是选人用人的起始环节,也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的关键性问题,可以说事关整个选拔任用工作的成败。自党的......

    红原县科级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办法

    红原县科级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扩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民主,努力构建民主、公开、公正的选人用人机制,切实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