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新形势下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事关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是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防止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的有效措施。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切实加强对干部选任工作的监督刻不容缓。
当前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出台并付诸实施,标志着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已进入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近年来,各地以贯彻执行《条例》和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要求为着力点,促进了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工作任务的落实。但从监督的实际效果及其在整个干部工作中的地位看,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其一,监督意识不强。从监督客体来说,有些领导干部受传统特权思想和等级观念的影响,存在“不让监督”、“权力受损”的心态:有的认为监督妨碍决策,影响效率;有的认为监督限制人、束缚人;有的认为监督是“看的盯着干的”,是“没事的找有事的”,是“少数人跟多数过不去”;甚至有的人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过多地强调干部监督工作是在唱“高调”,是在揭露干部工作的阴暗面,会影响干部形象,会影响人们对领导干部的信任,甚至会影响人民群众对改革的信心,等等。从监督主体来说,也存在着“不敢监督”、“无须监督”、“难以监督”、“监督不了”的种种不同心态。从理论上讲,我国现行的干部监督体制中监督主体具有空前广泛性。但现实当中,监督主体各种思想障碍仍然存在,有的担心影响团结,不愿监督;有的害怕打击报复,不敢监督;有的受制于人,不便监督;有的方法简单,不会监督;有的信奉“用人不疑”,无须监督;有的认为有权力就有腐败,谁的权大谁说的就算数,因而“难以监督”、“监督不了”,如此等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干部选拔任和任用工作的监督。
其二,监督机制不全。《条例》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的相关制度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也必须看到,虽然我们建立了一系列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的制度,但从总体上看,干部监督管理的科学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仍有一些制度过于原则和笼统,缺乏全面性、规范性、系统性和操作性;有的制度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提出正面要求的多,具体实施细则少,与制度配套的奖惩措施跟不上;有的制度与其它制度之间缺乏内在联系,甚至存在互相“打架”的现象,对一些关键环节缺乏统一、相互制约的章法,没有形成相互衔接、协调一致的运行机制。如少数地方和单位把“公开”就视为迫不得已的应付,为的是向上级好交差,向群众好交代,搞“小问题大公开、大问题小公开、实质性的东西不公开”。
其三,监督力度不大。首先,民主推荐缺乏有效的监督。一是按主要领导的意志办事的问题时有发生。有的党委主要领导想要提拔某个干部,往往不是通过民主推荐和集体酝酿提出人选,而是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建议组织人事部门安排考察;有的把领导意图以特殊的程序强加给群众,看似程序完备,事实并不代表民意。二是不严格按规定进行。有的在参加推荐的人员上规定过窄,有时甚至有意避开不同意见的同志;有的民主推荐带有功利主义和个人感情的色彩,致使个别推荐出来的不是德才兼备的干部;有的简单地以票取人,致使个别在民主推荐中违背组织原则搞非组织活动、热衷于拉关系、跑门子、搞团伙的干部被推荐出来。其次,考察考核的监督难以到位。近年来,个别地方和单位在考察中公开性和透明度不够,操作不规范:在考察对象的确定上没有在多个对象中进行考察,缺乏对比性;考察预告的范围过窄,甚至不预告;民主测评方法简单,缺乏细化和量化的标准;考察中参与考察的同志自觉不自觉地迎合主要领导的意图;组织考察时,运用谈话的推荐方式较多,对一些有争议的干部缺乏全面的了解。再次,讨论决定缺乏有力的监督。一是事前酝酿不够,党委(党组)成员对任免对象知之不多、知之不详,在较短的时间内要讨论决定一批干部只能匆忙决定任免;二是会上“一把手”权力较集中,往往是个人说了算;三是由于党委副职多,书记办公会往往实际上取代了常委会;四是在讨论决定某一干部时,如果有一个常委对他提出不同意见,这个干部往往就会被搁臵下来;五是势力制衡,有的地方选任干部,党政主要领导或班子成员,你提几个对象我也要提几个对象,要保持“平衡”。由于民主集中制执行不力,致使跑官要官、买官卖官、“带病上岗”、“带病提职”等现象屡禁不止,败坏了党的形象。
此外,对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尚未有效全程监督,以及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惩处尚未达到应有力度等等,也是当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的对策
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是一项涉及范围广、工作难度大的系统工程。要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新要求,解决当前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我们体会到,必须从社会系统观的角度来选择对策路径。
一、搞好宣传教育,强化监督意识。
各级党委(党组)和组织(人事)部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切实加强新时期干部监督工作理论政策的学习和宣传。在当前,尤其要加大对“两个条例”(即《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两个纲要”(即《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学习宣传力度。要通过有效的宣传教育,强化全民监督意识,着力克服监督工作中的“三种不良心态”,首先要克服“不能监督,怕权力受损”的心态,增强监督客体接受监督的自觉性、帮助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名位观、权利观、监督观,真正把来自组织的监督、群众的监督、舆论的监督,看作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从面奠定自觉接受监督、从严规范行为的思想基础。其次要克服“不敢监督,不必监督”的心态,增强监督部门履行监督职责的主动性。要赋予组织、纪检、审计等监督部门开展工作所必需的权限,变“虚权”为“实权”,变“软权”为“硬权”,使监督主体敢抓敢管,敢于碰硬。要明确监督责任,使监督部门充分认识到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进行监督既是一种职权,更是一种职责。再次要克服“难以监督,监督不了”的心态,增强广大党员群众参与监督的自信心。要通过树立典型、表彰先进等形式营造民主健康、扶正祛邪、勇于监督、监督光荣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健全监督制度,完善监督机制。
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关键在于建立一套便利、管用、真正有约束力的制度。在具体操作中,我们感到尤其要抓好责任制的制定和实施。防止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必须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制,包括推荐责任制、考察责任制、决策责任制、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制等。通过严格责任追究,实现权力与责任有机统一,促使干部工作人员和决策人员谨慎用权、合理用权。在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机制方面,应结合干部工作实际,建立健全以下机制。一是完善组织监督管理机制,充分发挥组织部门在干部监督工作中的主体作用。组织部门的干部监督机构,在整个干部监督体系中居于一种多重职责、协调联动、重在治本的关键位臵,是干部监督工作的综合协调机构,也是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具体实施监督的职能机构。各级党委组织部门要在党委领导下,坚持德才兼备标准,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二是健全领导班子内部相互监督机制,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和党内民主生活会制度,做到重大决策必须经集体讨论。三是建立群众参与机制,提高选任工作透明度。要不断推进举报电话接听、办理、查核、反馈等各个环节的工作。要严格执行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民主推荐制度,建立民主测评和民意调查制度,完善领导干部信访、举报制度、做到未按程序进行民主推荐的不考察、不讨论、不审批。四是建立横向联动机制,形成干部监督管理工作的合力。要坚持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相结合,专门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上级监督、同级监督和下级监督相结合,制度监督和舆论监督相结合,逐步建立健全上下衔接、左右贯通、互为补充的监督体系。
三、抓好主要环节,突出监督重点。
第一,要抓好程序监督。一要把好推荐关。推荐必须在《条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没有考察对象应以得票从高到低为原则,二者接近时可采取差额考察的方式。二要把好考察关。对考察环节的监督,既要监督考察人员是否坚持原则、公道正派,是否自觉遵守考察纪律、如实反映考察情况,还要监督考察对象所在单位的党委(党组)乃至谈话对象是否如实向考察人员反映情况。三要把好决定关。常委会或全委会研究干部进行监督,主要是监督是否真正坚持了民主集中制,是否执行了“干部工作十不准”。
第二,要抓好标准监督。一要使考评衡量标准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二要细化素质标准。要将评定干部德能勤绩廉的标准和内容逐层分解,形成多级测评指标体系。三要量化工作标准。要在干部工作中设定一些具体的数量标准。四要优化结构整体因素。选拔任用干部,既要重视个体因素,也要考虑整体因素。如是否超职数配备干部,班子的年龄、专业、智能、气质结构是否合理,地域、性别、党派结构是否符合干部选任的有关规定等。
第三,要强化对领导班子“一把手”用人的监督。党政“一把手”位高权重,容易发生滥用权力的现象。强化对“一把手”用人的监督,就是减少其在用人上的“垄断权”和“自由裁量权”,增强选人用人责任意识。对“一把手”用人的监督,主要是看其是否身体力行“干部工作十不准”,自觉接受组织监督和群众监督;是否对违反“干部工作十不准”的行为敢抓敢管,支持干部监督机构严肃查处。
四、实行记实制度,实施全程监督。
实行干部选拔任用全程记实制度,组织部门把对被考察者的考察与监督细化到一举一动,一事一为,对他们的所作所为进行贴身追踪记实,使他们哪怕有一点点违规行为都会被记录在案,为做到有“账”可查创造了条件,提高了选拔任用干部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使那些心存侥幸的被提拔对象“边腐边升”的企图无法得逞,能够有效防止“带病提职”情况的发生。根据我们的具体实践经验来看,记实应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选拔程序记实。主要记载事前沟通、民主推荐、考察预告、组织考察、考察结果反馈、征求分管领导意见、任前公示和任职等程序的执行结果,以此严把程序关口。二是重要情况记实。主要记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容易影响干部使用的重要情况。在推荐环节,主要记载组织推荐提名直接确定为考察对象等情况;在考察环节,主要记载考察预告期间信访举报调查情况及结论,考察期间群众已有反映、考察组一时难以核实的问题;在酝酿环节,主要记载征求执纪执法等部门意见过程中需要说明的情况,双重管理的干部任免时主管方、协管方意见不一致等情况;在任用环节,主要记载任前公示期间信访举报调查情况及结论,破格提拔和越级提拔的情况,超职数配备等情况。
五、加大查处力度,严惩用人腐败。
当前,要坚持不懈地抓好组织部门的自身建设,不断提高组工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要加强组工干部的职业道德教育,使每个组工干部都成为公道正派、严谨细致、求真务实、清正廉洁、严明守纪的典范。要把查处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违反《条例》的行为,尤其是查处“跑官要官”、“买官卖官”和防止杜绝“带病上岗”、“带病提职”问题作为一个重要任务来抓。要认真抓好全国组织部长会议提出的严厉整治用人不正之风11条措施的落实工作,坚决克服和纠正有章不循、执纪不严的现象,对违反《条例》的行为,不管涉及什么单位、什么人,都要严肃查处,绝不姑息迁就。对买官卖官、拉票贿选和造假骗官的,对任人唯亲、违反规定突击提拔干部的,要从重处理,以儆效尤;对跑官要官的,至少在三年时间内不能提拔使用,情节严重的要进行组织处理;对用人失察失误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肃追究主要负责人以及其他责任人的责任;凡本地区部门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严重,对违反组织人事纪律的行为查处不力的,要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中共洞口县… 文章来源:《洞口组织工作》 点击数: 701 更新时间:2007-8-21
新形势下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事关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是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防止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的有效措施。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切实加强对干部选任工作的监督刻不容缓。
当前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出台并付诸实施,标志着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已进入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近年来,各地以贯彻执行《条例》和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要求为着力点,促进了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工作任务的落实。但从监督的实际效果及其在整个干部工作中的地位看,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其一,监督意识不强。从监督客体来说,有些领导干部受传统特权思想和等级观念的影响,存在“不让监督”、“权力受损”的心态:有的认为监督妨碍决策,影响效率;有的认为监督限制人、束缚人;有的认为监督是“看的盯着干的”,是“没事的找有事的”,是“少数人跟多数过不去”;甚至有的人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过多地强调干部监督工作是在唱“高调”,是在揭露干部工作的阴暗面,会影响干部形象,会影响人们对领导干部的信任,甚至会影响人民群众对改革的信心,等等。从监督主体来说,也存在着“不敢监督”、“无须监督”、“难以监督”、“监督不了”的种种不同心态。从理论上讲,我国现行的干部监督体制中监督主体具有空前广泛性。但现实当中,监督主体各种思想障碍仍然存在,有的担心影响团结,不愿监督;有的害怕打击报复,不敢监督;有的受制于人,不便监督;有的方法简单,不会监督;有的信奉“用人不疑”,无须监督;有的认为有权力就有腐败,谁的权大谁说的就算数,因而“难以监督”、“监督不了”,如此等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干部选拔任和任用工作的监督。
其二,监督机制不全。《条例》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的相关制度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也必须看到,虽然我们建立了一系列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的制度,但从总体上看,干部监督管理的科学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仍有一些制度过于原则和笼统,缺乏全面性、规范性、系统性和操作性;有的制度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提出正面要求的多,具体实施细则少,与制度配套的奖惩措施跟不上;有的制度与其它制度之间缺乏内在联系,甚至存在互相“打架”的现象,对一些关键环节缺乏统一、相互制约的章法,没有形成相互衔接、协调一致的运行机制。如少数地方和单位把“公开”就视为迫不得已的应付,为的是向上级好交差,向群众好交代,搞“小问题大公开、大问题小公开、实质性的东西不公开”。
其三,监督力度不大。首先,民主推荐缺乏有效的监督。一是按主要领导的意志办事的问题时有发生。有的党委主要领导想要提拔某个干部,往往不是通过民主推荐和集体酝酿提出人选,而是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建议组织人事部门安排考察;有的把领导意图以特殊的程序强加给群众,看似程序完备,事实并不代表民意。二是不严格按规定进行。有的在参加推荐的人员上规定过窄,有时甚至有意避开不同意见的同志;有的民主推荐带有功利主义和个人感情的色彩,致使个别推荐出来的不是德才兼备的干部;有的简单地以票取人,致使个别在民主推荐中违背组织原则搞非组织活动、热衷于拉关系、跑门子、搞团伙的干部被推荐出来。其次,考察考核的监督难以到位。近年来,个别地方和单位在考察中公开性和透明度不够,操作不规范:在考察对象的确定上没有在多个对象中进行考察,缺乏对比性;考察预告的范围过窄,甚至不预告;民主测评方法简单,缺乏细化和量化的标准;考察中参与考察的同志自觉不自觉地迎合主要领导的意图;组织考察时,运用谈话的推荐方式较多,对一些有争议的干部缺乏全面的了解。再次,讨论决定缺乏有力的监督。一是事前酝酿不够,党委(党组)成员对任免对象知之不多、知之不详,在较短的时间内要讨论决定一批干部只能匆忙决定任免;二是会上“一把手”权力较集中,往往是个人说了算;三是由于党委副职多,书记办公会往往实际上取代了常委会;四是在讨论决定某一干部时,如果有一个常委对他提出不同意见,这个干部往往就会被搁臵下来;五是势力制衡,有的地方选任干部,党政主要领导或班子成员,你提几个对象我也要提几个对象,要保持“平衡”。由于民主集中制执行不力,致使跑官要官、买官卖官、“带病上岗”、“带病提职”等现象屡禁不止,败坏了党的形象。
此外,对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尚未有效全程监督,以及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惩处尚未达到应有力度等等,也是当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的对策
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是一项涉及范围广、工作难度大的系统工程。要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新要求,解决当前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我们体会到,必须从社会系统观的角度来选择对策路径。
一、搞好宣传教育,强化监督意识。
各级党委(党组)和组织(人事)部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切实加强新时期干部监督工作理论政策的学习和宣传。在当前,尤其要加大对“两个条例”(即《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两个纲要”(即《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学习宣传力度。要通过有效的宣传教育,强化全民监督意识,着力克服监督工作中的“三种不良心态”,首先要克服“不能监督,怕权力受损”的心态,增强监督客体接受监督的自觉性、帮助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名位观、权利观、监督观,真正把来自组织的监督、群众的监督、舆论的监督,看作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从面奠定自觉接受监督、从严规范行为的思想基础。其次要克服“不敢监督,不必监督”的心态,增强监督部门履行监督职责的主动性。要赋予组织、纪检、审计等监督部门开展工作所必需的权限,变“虚权”为“实权”,变“软权”为“硬权”,使监督主体敢抓敢管,敢于碰硬。要明确监督责任,使监督部门充分认识到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进行监督既是一种职权,更是一种职责。再次要克服“难以监督,监督不了”的心态,增强广大党员群众参与监督的自信心。要通过树立典型、表彰先进等形式营造民主健康、扶正祛邪、勇于监督、监督光荣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健全监督制度,完善监督机制。
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关键在于建立一套便利、管用、真正有约束力的制度。在具体操作中,我们感到尤其要抓好责任制的制定和实施。防止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必须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制,包括推荐责任制、考察责任制、决策责任制、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制等。通过严格责任追究,实现权力与责任有机统一,促使干部工作人员和决策人员谨慎用权、合理用权。在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机制方面,应结合干部工作实际,建立健全以下机制。一是完善组织监督管理机制,充分发挥组织部门在干部监督工作中的主体作用。组织部门的干部监督机构,在整个干部监督体系中居于一种多重职责、协调联动、重在治本的关键位臵,是干部监督工作的综合协调机构,也是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具体实施监督的职能机构。各级党委组织部门要在党委领导下,坚持德才兼备标准,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二是健全领导班子内部相互监督机制,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和党内民主生活会制度,做到重大决策必须经集体讨论。三是建立群众参与机制,提高选任工作透明度。要不断推进举报电话接听、办理、查核、反馈等各个环节的工作。要严格执行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民主推荐制度,建立民主测评和民意调查制度,完善领导干部信访、举报制度、做到未按程序进行民主推荐的不考察、不讨论、不审批。四是建立横向联动机制,形成干部监督管理工作的合力。要坚持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相结合,专门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上级监督、同级监督和下级监督相结合,制度监督和舆论监督相结合,逐步建立健全上下衔接、左右贯通、互为补充的监督体系。
三、抓好主要环节,突出监督重点。
第一,要抓好程序监督。一要把好推荐关。推荐必须在《条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没有考察对象应以得票从高到低为原则,二者接近时可采取差额考察的方式。二要把好考察关。对考察环节的监督,既要监督考察人员是否坚持原则、公道正派,是否自觉遵守考察纪律、如实反映考察情况,还要监督考察对象所在单位的党委(党组)乃至谈话对象是否如实向考察人员反映情况。三要把好决定关。常委会或全委会研究干部进行监督,主要是监督是否真正坚持了民主集中制,是否执行了“干部工作十不准”。
第二,要抓好标准监督。一要使考评衡量标准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二要细化素质标准。要将评定干部德能勤绩廉的标准和内容逐层分解,形成多级测评指标体系。三要量化工作标准。要在干部工作中设定一些具体的数量标准。四要优化结构整体因素。选拔任用干部,既要重视个体因素,也要考虑整体因素。如是否超职数配备干部,班子的年龄、专业、智能、气质结构是否合理,地域、性别、党派结构是否符合干部选任的有关规定等。
第三,要强化对领导班子“一把手”用人的监督。党政“一把手”位高权重,容易发生滥用权力的现象。强化对“一把手”用人的监督,就是减少其在用人上的“垄断权”和“自由裁量权”,增强选人用人责任意识。对“一把手”用人的监督,主要是看其是否身体力行“干部工作十不准”,自觉接受组织监督和群众监督;是否对违反“干部工作十不准”的行为敢抓敢管,支持干部监督机构严肃查处。
四、实行记实制度,实施全程监督。
实行干部选拔任用全程记实制度,组织部门把对被考察者的考察与监督细化到一举一动,一事一为,对他们的所作所为进行贴身追踪记实,使他们哪怕有一点点违规行为都会被记录在案,为做到有“账”可查创造了条件,提高了选拔任用干部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使那些心存侥幸的被提拔对象“边腐边升”的企图无法得逞,能够有效防止“带病提职”情况的发生。根据我们的具体实践经验来看,记实应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选拔程序记实。主要记载事前沟通、民主推荐、考察预告、组织考察、考察结果反馈、征求分管领导意见、任前公示和任职等程序的执行结果,以此严把程序关口。二是重要情况记实。主要记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容易影响干部使用的重要情况。在推荐环节,主要记载组织推荐提名直接确定为考察对象等情况;在考察环节,主要记载考察预告期间信访举报调查情况及结论,考察期间群众已有反映、考察组一时难以核实的问题;在酝酿环节,主要记载征求执纪执法等部门意见过程中需要说明的情况,双重管理的干部任免时主管方、协管方意见不一致等情况;在任用环节,主要记载任前公示期间信访举报调查情况及结论,破格提拔和越级提拔的情况,超职数配备等情况。
五、加大查处力度,严惩用人腐败。
当前,要坚持不懈地抓好组织部门的自身建设,不断提高组工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要加强组工干部的职业道德教育,使每个组工干部都成为公道正派、严谨细致、求真务实、清正廉洁、严明守纪的典范。要把查处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违反《条例》的行为,尤其是查处“跑官要官”、“买官卖官”和防止杜绝“带病上岗”、“带病提职”问题作为一个重要任务来抓。要认真抓好全国组织部长会议提出的严厉整治用人不正之风11条措施的落实工作,坚决克服和纠正有章不循、执纪不严的现象,对违反《条例》的行为,不管涉及什么单位、什么人,都要严肃查处,绝不姑息迁就。对买官卖官、拉票贿选和造假骗官的,对任人唯亲、违反规定突击提拔干部的,要从重处理,以儆效尤;对跑官要官的,至少在三年时间内不能提拔使用,情节严重的要进行组织处理;对用人失察失误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肃追究主要负责人以及其他责任人的责任;凡本地区部门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严重,对违反组织人事纪律的行为查处不力的,要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第二篇: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的思考
[找文章到☆好范文 wenmi114.com(http://www.xiexiebang.com/)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实行全过程监督,是指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各个环节及其运行过程进行调控、检
查和监督。它是坚持公道正派地选人用人、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迫切需要,是完善干部管理体制、实现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环节,也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用人上不正之风的有力武器。近年来,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在干部工作实践中,坚持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健全完善干部监督机制为重点,始终把监督工作贯穿于干部选拔任用全过程,有效地提高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整体水平。实践证明,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的监督必须以扩大民主为基础,以健全制度为重点,以完善程序为手段。
一、主要做法
1、强化了监督意识,促进了监督的自觉性
提高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的认识,是做好监督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在实际工作中从强化监督意识出发,营造自觉监督的良好氛围。一是增强被监督者接受监督的自觉性。我们认为干部监督既是对权力和权力运作过程的一种约束,也是对领导干部的一种保护。能够树立正确的名位观、权力观、监督观,真正把来自组织、群众的监督,看作是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从而奠定自觉接受监督、从严规范行为的思想基础。二是增强监督者履行职责的主动性。赋予监督者开展工作所必须的权限,变“虚权”为“实权”,变“软权”为“硬权”,监督者敢抓敢管,敢于碰硬。明确监督责任,使监督者充分认识到干部选用工作监督既是职权,又是职责,从而增强监督者履行职能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三是营造了公道正派、民主健康的监督氛围。能够严格按《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办事,公道正派地选用干部,正确对待和处理群众的监督意见,增强群众监督的信心。
2、改进了监督方法,实现了监督手段的可行性
一是加强干部监督部门的权威性。一方面,赋予了干部监督部门足够的职权,对干部选拔任用的每个环节实行监督,在干部选拔任用中,干部监督部门提出的意见、建议作为决策的参考依据;另一方面,干部监督部门切实担负起监督职责。二是增强了干部选拔任用监督的实效性。近年来,我中心支行组织部与干部纪检监察室、内身审处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领导干部谈话制度,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能够使组织、人事及监督部门掌握有关领导干部的信息比较准确,掌握干部信息能使在干部任用上被动变主动,能够真正使干部监督机构对干部升降去留做出具体建议。因此,干部监督部门大胆履行职权,通过掌握大量的、全方位的领导干部现实表现的信息,及时、主动、明确地向党委和组织人事部门提出干部调整和任免的建议。三是由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转变,增强了干部选拔任用监督的连续性。四是由主要靠人为监督向主要靠制度监督的转变,增强了干部选拔任用全过程监督的制度化。因此,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中重点放在对选拔任用干部的操作程序上,加强了对各个程序监督的制度和办法,制定出各个环节的监督内容、方式、方法,形成了制度,从而把监督渗透到干部选拔任用程序的各个环节,贯穿于整个选拔任用全过程。
3、健全了监督的制度,确保了监督的科学性
建立建全科学有效的监督制度是选好人用好人的根本保证,也是防止和克服用人上不正之风的治本之策。一是加强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综合分析干部选拔过程中出现的重点性、倾向性问题或苗头,研究相关对策,制定防范措施。对在选拔任用干部过程中来信来访或举报反映的问题,经党委批准,迅速组织联合调查组进行核查,提出处理意见或建议。二是扩大党内民主制度,在选拔任用干部中,始终是由党委集体讨论作出任免决定,没有“一把手”个人说了算的现象。三是实行了干部任前公示制度。根据上级通知要求,从2000年12月开始对所有提拨的干部都进行了干部任前公示,在公示期间,中心支行组织部设立专门电话和意见箱,以便接待来访。四是实行了干部考察制度。考察组由公道正派、坚持原则、熟悉干部方针政策以及《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同志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参与干部考察工作,了解选拔任用的干部是否符合《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规定和要求,搜集反馈群众意见,及时发现存在问题,报告党委和组织部门。同时,加强组织人事工作人员《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学习及相关政策理论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五是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制度。完善了民主推荐、民意测验、民主评议制度,从程序上保证选拔任用的公开性、透明性,扩大了民主监督的力度,努力创造了群众参与监
督的机会和条件。进一步建立健全了评价干部科学规范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标准。
4、注重了公开性,落实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进一步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透明度,扩大群众参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的范围。落实了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去年组织的处级干部竞聘上岗中,符合报名条件的62名同志中,有55名参加了竞聘,参与率达到89。同时,改进民主推荐、民主测评以及考察谈话的范围与方式,把评价干部标准和衡量干部选拔任用的尺度交给干部群众,在处级干部竞聘上岗述职演讲申,89的处级干部参与了评分,在民主测评中有540人次填写了民主测评表。在竞聘上岗的全过程中努力形成群众积极参与、群众全过程监督、中心支行党委及组织人事部门坚持原则、依法办事的良好氛围。
5、注重了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相结合,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始终处于专门监督部门的有力监督之下。
一是坚持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相结合。充分发挥组织、纪检部门党内监督的主渠道作用,严把选拔任用干部“入口关”。二是建立健全领导干部监督管理预警机制,纪检部门定期对干部进行了预防教育,使干部筑恪尽职守,清正廉明。三是坚持专门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加强组织、纪检、监察、内审等专门监督部门的联系,及时整合各自掌握的监督信息,通过健全相关制度,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始终处于专门监督部门的有力监督之下。
二、主要成效
1、建立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机制,是搞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有效手段。
在近年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我们坚持纪检监督、内审监督、群众监督的方法。坚持走群众路线,依靠群众,相信群众,是我们近年选拔干部的一个重要原则。把评价干部标准和衡量干部选拔任用的尺度交给干部群众,保证了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不偏不离的正确方向,从而选出了优秀的人才。
2、坚持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监督制度,是搞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有效途径。
由于近年来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各个环节中监督工作到位,从而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做到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选出了群众公认的干部,通过去年处级领导职务竞聘上岗,使处级干部队伍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中层干部的知识和年龄结构明显改善。在竞聘上岗的16名副处领导职务中,14名同志是大学本科生,大学本科生占到87·5,14名大学本科生中有全日制大学本科生9名,全日制大学本科占本科总数的56。这次处级领导职务调整后中心支行机关处级干部的平均年龄比调整前下降了2岁;本科学历以上人数比调整前增加了9介百分点,其中全日制本科学历的处级干部,比调整前增加了3介百分点;妇女干部占比比调整前增加了6介百分点。经过选拔竞聘,中心支行处级干部的年龄、学历和知识结构得到很大改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领导力量明显增强,为有序开展各项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目前太原中心支行处级干部队伍的现状来看,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干部队伍的整体学历层次较低,具有全日制本科学历的人员比较少。二是处级干部年龄偏大。三是干部任职没有形成梯次配备,不同层次的领导干部在年龄、专业知识、工作经历等方面都没有形成合理的梯次结构,达不利于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活力,不利于基层中央银行事业的更快更好发展。
四、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1、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实行监督责任化。
进一步建立干部推荐、考察、讨论决定责任制和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干部推荐、考察、决策各个环节的责任人,切实解决责任不明确和用人失误失察元人负责、无法追究的问题。同时,要处理好责任追究和以票取人的问题。不以票取人,就可能用那些有争议的干部,而这些争议往往一时难断是非,因此要处理好各个环节的责任追究和不以票取人的关系,是需要在今后认真研究的问题。
2、二要强化措施,加大惩罚处理力度。
建立健全具体可行的监督惩处办法,使监督惩处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对违反《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行为和责任人要严肃处理;对跑官要官、买官卖官、骗官的,耍视情节轻重给予组织或纪律处分。在全行范围内起到警示作用,使广大群众增强对惩治腐败的信心,达到干部选拔任用全过程监督的良性循环。
第三篇: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的思考
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的思考
[找文章到☆()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实行全过程监督,是指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各个环节及其运行过程进行调控、检
查和监督。它是坚持公道正派地选人用人、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迫切需要,是完善干部管理体制、实现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环节,也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用人上不正之风的有力武器。近年来,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在干部工作实践中,坚持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健全完善干部监督机制为重点,始终把监督工作贯穿于干部选拔任用全过程,有效地提高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整体水平。实践证明,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的监督必须以扩大民主为基础,以健全制度为重点,以完善程序为手段。
一、主要做法
1、强化了监督意识,促进了监督的自觉性 提高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的认识,是做好监督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在实际工作中从强化监督意识出发,营造自觉监督的良好氛围。一是增强被监督者接受监督的自觉性。我们认为干部监督既是对权力和权力运作过程的一种约束,也是对领导干部的一种保护。能够树立正确的名位观、权力观、监督观,真正把来自组织、群众的监督,看作是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从而奠定自觉接受监督、从严规范行为的思想基础。二是增强监督者履行职责的主动性。赋予监督者开展工作所必须的权限,变“虚权”为“实权”,变“软权”为“硬权”,监督者敢抓敢管,敢于碰硬。明确监督责任,使监督者充分认识到干部选用工作监督既是职权,又是职责,从而增强监督者履行职能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三是营造了公道正派、民主健康的监督氛围。能够严格按《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办事,公道正派地选用干部,正确对待和处理群众的监督意见,增强群众监督的信心。
2、改进了监督方法,实现了监督手段的可行性
一是加强干部监督部门的权威性。一方面,赋予了干部监督部门足够的职权,对干部选拔任用的每个环节实行监督,在干部选拔任用中,干部监督部门提出的意见、建议作为决策的参考依据;另一方面,干部监督部门切实担负起监督职责。二是增强了干部选拔任用监督的实效性。近年来,我中心支行组织部与干部纪检监察室、内身审处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领导干部谈话制度,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能够使组织、人事及监督部门掌握有关领导干部的信息比较准确,掌握干部信息能使在干部任用上被动变主动,能够真正使干部监督机构对干部升降去留做出具体建议。因此,干部监督部门大胆履行职权,通过掌握大量的、全方位的领导干部现实表现的信息,及时、主动、明确地向党委和组织人事部门提出干部调整和任免的建议。三是由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转变,增强了干部选拔任用监督的连续性。四是由主要靠人为监督向主要靠制度监督的转变,增强了干部选拔任用全过程监督的制度化。因此,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中重点放在对选拔任用干部的操作程序上,加强了对各个程序监督的制度和办法,制定出各个环节的监督内容、方式、方法,形成了制度,从而把监督渗透到干部选拔任用程序的各个环节,贯穿于整个选拔任用全过程。
3、健全了监督的制度,确保了监督的科学性
建立建全科学有效的监督制度是选好人用好人的根本保证,也是防止和克服用人上不正之风的治本之策。一是加强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综合分析干部选拔过程中出现的重点性、倾向性问题或苗头,研究相关对策,制定防范措施。对在选拔任用干部过程中来信来访或举报反映的问题,经党委批准,迅速组织联合调查组进行核查,提出处理意见或建议。二是扩大党内民主制度,在选拔任用干部中,始终是由党委集体讨论作出任免决定,没有“一把手”个人说了算的现象。三是实行了干部任前公示制度。根据上级通知要求,从2000年12月开始对所有提拨的干部都进行了干部任前公示,在公示期间,中心支行组织部设立专门电话和意见箱,以便接待来访。四是实行了干部考察制度。考察组由公道正派、坚持原则、熟悉干部方针政策以及《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同志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参与干部考察工作,了解选拔任用的干部是否符合《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规定和要求,搜集反馈群众意见,及时发现存在问题,报告党委和组织部门。同时,加强组织人事工作人员《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学习及相关政策理论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五是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制度。完善了民主推荐、民意测验、民主评议制度,从程序上保证选拔任用的公开性、透明性,扩大了民主监督的力度,努力创造了群众参与监12全文查看
第四篇: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问题研究
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问题研究
强化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是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选用干部,防止和纠正选人用人上不正之风的有效手段,是确保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得以有效贯彻执行的重要举措。要做好新形势下干部选用监督工作,就要着重解决以下五个问题:
选准突破口,加强政治教育,解决“不愿监督”的问题。当前,干部监督主体(干部群众、组织人事部门、班子成员)“不愿监督”的问题比较严重,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干部群众对干部选用监督理解不够、政治责任感不强,认为监督是组织人事、纪检监察部门的职责,导致监督意识差;二是在干部选拔任用中,个别地方组织人事部门“重选拔、轻监督”现象较为普遍;三是在讨论干部任免时,因主要领导先表态或搞一个人说了算,致使班子成员怕得罪领导、怕跑风透气遭到打击报复,或是怕丢选票、推荐票而不愿监督和不敢监督。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从治本入手,抓好干部选用监督主体,特别是对干部群众、组织人事部门和班子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讲政治放在首位,增强对干部选拔任用监督重要意义的认识。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变不愿监督和不敢监督等被动行为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具体说,就是干部群众应以德才兼备原则为尺度,抓住干部考察和任前公示的有利时机,自觉地对考察拟任干部进行监督,作为一条严明的组织纪律,要求组织人事部门严格考察,捕捉有关干部工作、生活、社交等方面的信息,发现问题及时核实处理;建立“便利、安全、高效”的举报机制和民主监督机制,开辟监督“绿色通道”---增设专项举报电话、举报信箱、*举报接待室,鼓励和支持广大干部群众参与干部选任工作的监督;发放《干部监督征求意见表》、《干部日常活动监督卡》,组建干部监督信息员队伍,组织群众开展评议干部活动,广泛搜集关于干部的信息,并认真进行核实梳理,为相关部门选人用人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坚持上级组织部门任用干部监督工作督查员制度,把好关口,防止领导用人决策失误,遏制任人唯亲、跑官要官、权钱交易等不正之风,解决干部“带病上任”的问题。同时,还要教育班子成员自觉消除三种错误认识:一是“无用论”认识。解决认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完全凭领导干部的党性原则和自觉,如果领导者缺乏自律意识,监督也起了不了什么作用。二是“形式论”认识。解决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情况复杂,监督制度难以真正落到实处,最终不过是装样子、搞形式的问题。三是“麻烦论”认识。解决认为监督就是“找领导的麻烦”,会伤感情、影响团结的问题。及时对违背程序、原则和搞个人说了算等用人上的错误做法进行提醒和纠正,实现“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保证主要领导坚持按原则用权、坚持按程序用权、坚持用权公开性。工作中要推行党委班子任免干部无记名投票制度、差额推荐表决制度和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制度,从源头上铲除用人腐败的土壤。
找准切入点,强化《干部任用条例》学习,解决“不会监督”的问题。就干部选用监督诸多问题看,多数是抓不住要领:反映一般性的问题多,实质性的问题少,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反映表面问题的多,深层次、潜在问题的少,隔靴搔痒,不切要害。说到底,就是怎么对干部选任工作监督、监督什么、监督依据是什么尚未弄清。最近,中央颁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这是我们党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重要法规,是保证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执行的有力武器,也是同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作斗争的基本依据。为此要加大对《干部任用条例》的学习和宣传力度,保证党政领导干部熟悉《干部任用条例》,组织人事部门干部精通《干部任用条例》,自觉增强贯彻执行《干部任用条例》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保证广大干部群众了解《干部任用条例》,全面了解党的干部政策、原则、标准以及干部推荐、组织考察、党委讨论、法律程序等知识。“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监督制度群众就无从监督。邓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好的制度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地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要结合干部工作实际,建立一套规范、严密、科学的干部监督管理制度,为群众对干部选用工作的监督提供依据,如建立健全届中考察制度、推荐干部责任制度、考察预告制度、差额考察制度、干部考察责任制度、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选用干部材料审核制度等,实现用制度管人管事,保证群众对干部选用工作的监督有效性。进而达到对本级管理的干部的任免,不符合程序的不上会;对上级管理的干部,不符合程序的不上报;对下级呈报的干部,不符合程序的不审批。
把握结合点,拓宽监督渠道,解决“不便监督”的问题。现实生活中,一些干部在选人用人上违纪违法行为,往往是在“人情”、“友情”的掩盖下进行。比较难以察觉,给干部监督工作造成障碍。要解决好“不便监督”的问题,就要充分发挥党内监督、社会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和法律监督等多种渠道的监督作用,扩大监督范围,并增强刚性的约束,形成党内党外、上下结合、共同监督的网络,逐级负责、齐抓共管,使干部选任监督不留死角,做到监全、督实、查细。实现既对拥有用人权的人和机关(组织、人事部门)的监督,又对被提拔任用干部的监督。对所选用的干部而言,主要是监督所任用的干部是否符合《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规定的标准、条件,要坚持“三看”,即看“工作圈”。结合干部岗位目标责任制的完成情况,看工作是否有实绩,是否有敬业精神,党性原则是否强、工作作风是否扎实等;看“社交圈”。从社会交往、社会公论中看,是否有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密切的行为;看“生活圈”。就是其生活情况,是否经常涉足营业性娱乐场所、生活作风是否检点、是否有违法乱纪行为等。对组织人事部门和拥有选人用人权的领导干部而言,要抓好“四审
第五篇: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问题研究
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问题研究
强化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是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选用干部,防止和纠正选人用人上不正之风的有效手段,是确保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得以有效贯彻执行的重要举措。要做好新形势下干部选用监督工作,就要着重解决以下五个问题:选准突破口,加强政治教育,解决“不愿监督”的问题。当前,干部监督主体(干部群众、组织人事部门、班子成员)“不愿监督”的问题比较严重,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干部群众对干部选用监督理解不够、政治责任感不强,认为监督是组织人事、纪检监察部门的职责,导致监督意识差;二是在干部选拔任用中,个别地方组织人事部门“重选拔、轻监督”现象较为普遍;三是在讨论干部任免时,因主要领导先表态或搞一个人说了算,致使班子成员怕得罪领导、怕跑风透气遭到打击报复,或是怕丢选票、推荐票而不愿监督和不敢监督。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从治本入手,抓好干部选用监督主体,特别是对干部群众、组织人事部门和班子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讲政治放在首位,增强对干部选拔任用监督重要意义的认识。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变不愿监督和不敢监督等被动行为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具体说,就是干部群众应以德才兼备原则为尺度,抓住干部考察和任前公示的有利时机,自觉地对考察拟任干部进行监督,作为一条严明的组织纪律,要求组织人事部门严格考察,捕捉有关干部工作、生活、社交等方面的信息,发现问题及时核实处理;建立“便利、安全、高效”的举报机制和民主监督机制,开辟监督“绿色通道”---增设专项举报电话、举报信箱、*举报接待室,鼓励和支持广大干部群众参与干部选任工作的监督;发放《干部监督征求意见表》、《干部日常活动监督卡》,组建干部监督信息员队伍,组织群众开展评议干部活动,广泛搜集关于干部的信息,并认真进行核实梳理,为相关部门选人用人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坚持上级组织部门任用干部监督工作督查员制度,把好关口,防止领导用人决策失误,遏制任人唯亲、跑官要官、权钱交易等不正之风,解决干部“带病上任”的问题。同时,还要教育班子成员自觉消除三种错误认识:一是“无用论”认识。解决认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完全凭领导干部的党性原则和自觉,如果领导者缺乏自律意识,监督也起了不了什么作用。二是“形式论”认识。解决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情况复杂,监督制度难以真正落到实处,最终不过是装样子、搞形式的问题。三是“麻烦论”认识。解决认为监督就是“找领导的麻烦”,会伤感情、影响团结的问题。及时对违背程序、原则和搞个人说了算等用人上的错误做法进行提醒和纠正,实现“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保证主要领导坚持按原则用权、坚持按程序用权、坚持用权公开性。工作中要推行党委班子任免干部无记名投票制度、差额推荐表决制度和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制度,从源头上铲除用人腐败的土壤。
找准切入点,强化《干部任用条例》学习,解决“不会监督”的问题。就干部选用监督诸多问题看,多数是抓不住要领:反映一般性的问题多,实质性的问题少,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反映表面问题的多,深层次、潜在问题的少,隔靴搔痒,不切要害。说到底,就是怎么对干部选任工作监督、监督什么、监督依据是什么尚未弄清。最近,中央颁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这是我们党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重要法规,是保证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执行的有力武器,也是同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作斗争的基本依据。为此要加大对《干部任用条例》的学习和宣传力度,保证党政领导干部熟悉《干部任用条例》,组织人事部门干部精通《干部任用条例》,自觉增强贯彻执行《干部任用条例》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保证广大干部群众了解《干部任用条例》,全面了解党的干部政策、原则、标准以及干部推荐、组织考察、党委讨论、法律程序等知识。“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监督制度群众就无从监督。邓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好的制度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地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要结合干部工作实际,建立一套规范、严密、科学的干部监督管理制度,为群众对干部选用工作的监督提供依据,如建立健全届中考察制度、推荐干部责任制度、考察预告制度、差额考察制度、干部考察责任制度、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选用干部材料审核制度等,实现用制度管人管事,保证群众对干部选用工作的监督有效性。进而达到对本级管理的干部的任免,不符合程序的不上会;对上级管理的干部,不符合程序的不上报;对下级呈报的干部,不符合程序的不审批。
把握结合点,拓宽监督渠道,解决“不便监督”的问题。现实生活中,一些干部在选人用人上违纪违法行为,往往是在“人情”、“友情”的掩盖下进行。比较难以察觉,给干部监督工作造成障碍。要解决好“不便监督”的问题,就要充分发挥党内监督、社会监督、群
众监督、舆论监督和法律监督等多种渠道的监督作用,扩大监督范围,并增强刚性的约束,形成党内党外、上下结合、共同监督的网络,逐级负责、齐抓共管,使干部选任监督不留死角,做到监全、督实、查细。实现既对拥有用人权的人和机关(组织、人事部门)的监督,又对被提拔任用干部的监督。对所选用的干部而言,主要是监督所任用的干部是否符合《党政领导干部选
拔任用条例》规定的标准、条件,要坚持“三看”,即看“工作圈”。结合干部岗位目标责任制的完成情况,看工作是否有实绩,是否有敬业精神,党性原则是否强、工作作风是否扎实等;看“社交圈”。从社会交往、社会公论中看,是否有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密切的行为;看“生活圈”。就是其生活情况,是否经常涉足营业性娱乐场所、生活作风是否检点、是否有违法乱纪行为等。对组织人事部门和拥有选人用人权的领导干部而言,要抓好“四审四看”,即一是严格审查坚持原则情况,看是否保证干部工作的正确方向;二是严格审查执行标准情况,看是否符合《干部任用条例》规定党的领导干部应具备的六项基本原则和任职资格,体现德才兼备原则;三是严格审查履行程序情况,看是否坚持程序一步不缺、履行程序一步不错;四严格审查遵守纪律情况,看是否做到了“坚持原则不动摇,执行标准不走样,履行程序不变通,遵守纪律不放松”。选好着眼点,落实群众“四权”,解决“不能监督”的问题。落实群众“四权”,就是增加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透明度,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最大范围地听取各方面群众的意见,全面准确地评价干部,做到组织意图与群众意愿相统一。一要增强选拔任用干部工作的透明度,落实群众知情权。就是什么样的职位,需要什么样条件的人,选拔任用的方式、程序、考察责任人以及推荐、考察、公开招考等环节的结果等,要通过新闻媒体、简报、会议等形式,及时适度地向群众公开,营造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二要扩大群众参与选拔任用干部工作的范围,落实群众参与权。把干部考察中的民主推荐、民意测验、民主评议的建议权、评议权交给群众。把干部任前公示中的再视、再确任的“终审权”交给群众;把干部试用期满的“去”、“留”的决定权交给群众;把干部任期中考核、评先、晋级的认定权“上”还是“下”的判定权交给群众。坚持和完善干部民主推荐制度、任前公示制度、任职试用期制度、职位任期制度,不断拓宽群众参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范围。三要建立公开、平等的竞争机制,落实群众选择权。选择前,要让群众明白选择的目的,被选择岗位的条件、被选择人的资格、德才素质,候选人由群众据此推荐产生;选择中,打破论资排辈、平衡照顾、求全责备,以个人恩怨亲疏取向的思想,树立全面、辩证、发展地评价干部的观念;选择后,及时向群众公布选择结果,经得起群众再选择。四要加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查处力度,落实群众监督权。要建立和完善群众举报查处责任制度,对群众来电、来信、来访,必须指定责任人,认真调查核实,限期回复,对调查处理走过场、敷衍塞责或匿情不报、久拖不决的要实行责任追究。健全干部推荐责任制、用人失察失误追究制,把群众监督贯穿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并通过严肃认真的处理,保证群众监督权落到实处。
抓住落脚点,以权力制约权力,解决“无效监督”的问题。从客观上讲,我国“官、民”理念根深蒂固,“上级监督下级,领导监督群众”在人们头脑中占主导和支配地位,开展监督比较容易;而要“下级监督上级、群众监督领导”,就不容易被人们接受,开展监督就显得十分艰难,十分仓白,既便监督了也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这是因为监督的根本手段是以权力制约权力,无权力的监督结果是无效的监督。就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而言,接受监督的重点对象是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难点在于其“位高”、“权重”。无论干部群众监督,还是社会团体监督,多数要由组织部门内设的干部监督机构进行调查核实。难度在于干部监督机构“位低”、“权轻”,多数要进行“仰视监督”。监督者和被监督者之间的权力、地位上有差距,难免会影响监督效果,产生“无效监督”。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提高干部选用监督机构干部的职级地位和权威性,赋予其“尚方宝剑”,缩小干部监督工作人员与被监督对象间的职级差距,消除他们“以下犯上”思想顾虑,放下包袱,开动机器,放开手脚大胆监督。同时,还要注意建立科学合理的双向监督保证机制,才能切实把监督工作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