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方媒体汶川地震报道思考
地方媒体汶川地震报道思考
摘要:报纸流派是指办报思想与办报风格的不同类型。北京、上海、广州作为国内报业最为集中的三大城市,这三地的报纸评论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各自的地域特色。本文尝试对京、沪、穗三地报纸在汶川地震这一突发重大事件后所发表的评论做具体分析,从评论主题与评论表达两个方面入手,展现三地报纸不同的地域特色。
关键词:评论、地域特色、汶川地震
重大新闻事件向来是新闻评论聚焦的对象,北京、上海、广州三地报纸风格迥异,历来有京派、海派、粤派之分。对于汶川地震这一重大事件,其评论也必然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笔者分别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抽取党报、都市报各一家,对其在汶川地震发生后一个月内发表的评论做一番扫描,分析三地报纸评论地域特色。
一、三地报纸总体评论风格比较
北京地区选取的党报是人民日报,都市报是北京青年报。出于传统文化的积淀和身为首都新闻宣传的需要,北京地区报纸评论注重权威性和思想性,非常关注舆论导向,主要特点为稳重大气,政治性强。5月13日,人民日报在《人民时评》栏目第一时间发表评论《灾难中凝聚沉着的力量》,标题庄严肃穆,及时传递“汶川和各地的震情以及党和政府沉着应对”这一讯息,告诉全国人民“我们信息共享,我们相互温暖,我们无所畏惧”,起到了稳定民心的作用。接下来几日刊登的评论员文章《紧急行动起来》、《人民生命高于一切》、《打通生命之路 伤亡减到最低》等等,是号召也是指示,向全国人民传递中央的声音。北京青年报是典型的京派报纸,虽为都市报但是同样积极传达导向性的声音,如5月13日刊登的《齐心协力 共度难关》,5月31日刊登的《多管齐下确保廉洁救灾》等。
上海地区选取的党报是文汇报,都市报是新民晚报。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上海的生活条件非常优越,对于政治就不像北京地区那么敏感。上海地区报纸的评论更多传递的是一种对灾区的人文关怀和脉脉温情,表达希望为灾区做点什么的强烈愿望。文汇报和新民晚报都是创刊七十周年以上的老牌报纸,深深扎根于吴侬软语环绕的上海,这种温情的特色也就表现地特别明显。文汇报6月12日刊登的《对口支援是责任更是考验》,6月16日刊登的《让守望相助在对口支援中升华》,新民晚报5月21日刊登的《让电波送上心灵的慰藉》,5月22日刊登的《拭干眼泪、集聚伟力》等都集中体现了这些特点。
广州地区选取的党报是广州日报,都市报是南方都市报。广州的报纸向来以透明度、开放度高而著称。广州地区的报纸评论敢说,会说,高度关注抗震救灾进程,论题关于人权,关乎民生,关乎一切公共政策。如广州日报5月26日刊发的《削减办公经费做法应全国推行》,5月27日刊发的《“核销呆账”不如
核定“个人破产”》,南方都市报5月22日刊发的《“地震湖”溃决的历史警示》,5月30日刊发的《赈灾物资供求秩序有待强化》等,都是对抗震救灾过程中一些具体问题的积极关注。其实就广州日报和南方都市报而言,二者党报与都市报的界限已经非常模糊,这也是在广州这个开放的城市所特有的现象。
二、三地报纸评论主题比较
论题是一篇评论最为关键的部分。下面就从三地报纸选择评论主题的侧重点来分析其地域特色。
1、京派报纸:着眼大局
京派报纸的评论主题特点表现为一个“大”字,关注大局势、大背景、大动向的评论占了大多数。
5月13日到5月31日,人民日报共刊发人民时评、评论员文章等有关汶川地震的评论45篇,平均每天刊登这一主题评论1.6篇。这样的评论数量(相比于人民日报较少的版面)远在上海、广州两地报纸之上。在这45篇评论中,像《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坚决打胜抗震救灾这场硬仗》这样从大角度号召、指示型的评论有26篇,占到了57%。它们大多以祈使句为题,庄重大气,从宏观的角度分析,告诉读者我们当今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形势是怎样的,下一步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其中一篇《奥林匹克精神与我们同在》更是三地报纸中唯一一篇将抗震救灾与奥运会联系起来作为主题的评论,体现了其宏观的思维。人民日报的评论主题大多是“我们应该怎么样”,而不是“我们不应该怎么样”。因为它关注的是思想性的、导向性的议题,正确的方向只有一个,错误的方向却有很多。如何引导人民朝着这个正确的方向前进而不偏离,这是它的主要任务所在。
北京青年报在5月14日至23日推出了十篇汶川地震系列评论,篇幅、版面位置相似,都以黑框框出。这十篇系列评论均从大处着眼,主题为人性、生命、公民成长等大主题。有些论述的是当前的状态,如《开放的中国赢得世界的尊敬》、《人的生命是总理和人民共同的焦点》;有些论述的是接下来努力的方向,如《攻坚时刻更需要耐心的坚持》。这些评论同样都将导向性放在了第一位。
2、海派报纸:救灾第一
救灾、支援„„这些是海派报纸地震主题评论中的关键词,政治背景被隐去了许多,他们的主题更多的是人文关怀与情感共鸣。与京派报纸的“刚性”的政治主题相比,海派报纸的主题“柔情”了许多。
文汇报的《文汇时评》是中国新闻名专栏,从5月15日到6月17日共刊登了17篇文汇时评,其中以人性为主题的6篇,救灾支援为主题的5篇,民族精神为主题的4篇,以上三个主题占到了94%的比例。只从关键词上看,这些主题京派报纸也有,但是当人民日报说的是《人民生命高于一切》时,文汇报说的是
《人性光芒照亮了我们彼此》,主题的温情特点由此可见。
新民晚报的评论主题同样具有海派温情的特点,但是更注重细节、从小处出发,比如《识别死难者身份体现生命尊严》、《想起了那句差点被改掉的国歌歌词》等。其中“为灾区做点什么”这样的主题尤其多,甚至在5月16日直接刊登了《我们还能为汶川做些什么》。还有部分评论刊登在《我们怎样当公民》专栏中,讨论抗震救灾中的公民意识。由此可以看出,海派报纸评论主题更多是从“我们”出发,而非京派报纸的“大局”出发。
3、粤派报纸:积极进谏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州的言论一向比较自由,广州的报纸也向来以辛辣敢言而著称。在抗震救灾过程中,粤派报纸担任了“观察员”的角色,把进程中的现象、事件变成问题,把问题变成评论议题。广州地区报纸敏锐注视机制的运行、政策的落实,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更注重评论的实际意义。这成为了粤派报纸这一时期评论主题的一大特色。
南方都市报向来重视言论,有专门的言论板块,它的社论板块真正实现了一个报纸对社会生活的关注、立场、思考和表达,极富前瞻性和预见性。比如针对捐款提出《善款不打水漂需要保障机制》,针对灾后的其他灾害提出《“地震湖”决堤的历史警示》,对灾区重建提出《以司法救济重建灾区秩序和规则》,《赈灾物资供求秩序有待重建》,甚至有些主题具体到《地震废墟旁复课合适吗?》。这些都是随着抗震救灾进程一步步提出的。
广州日报也有大量的以意见和建议为主题的评论,很多主题视角独特,关注到了其他媒体没有留心的领域,如《削减办公经费的做法应向全国推行》、《勿让赈灾“另类言辞”成八卦》、《“核销呆账”不如核定“个人破产”》、《地震博物馆还是缓建为宜》、《异地安置受灾群众就业也是一种救灾》等等。
4、具体案例
以“心理救灾”这一主题为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三地报纸评论主题的差异。人民日报在5月16日刊发了《呼唤“心理救灾”》,第一个将心理救灾这一事件提上了议程,然后在6月6日倡导《心理援助还需社会参与》,号召全社会参与到心理援助中来。5月27日新民晚报刊登了《心理救援切不可再带来心理伤害》,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对心理救灾加以评论。南方都市报则在5月27日发表《调查震区校舍质量也是积极心理干预》,提出了心理救灾的一个创新思路。
又如“善款”这一主题。人民日报5月29日发表《阳光赈灾,善款善用》,5月31日发表《管好用好救灾款物》,从大局上加以论述对善款该如何使用。南方都市报5月22日刊发的《善款不打水漂需要保障机制》则明确对善款使用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在新民晚报上,我们看不到对善款使用的讨论,只有《低调的爱更可贵》、《捐款:2元不少 20万不多》、《从一位上海市民捐房救灾说
起》等评论都是倡导对灾区积极捐款捐物的。
三、三地报纸评论表达比较
除评论主题外,三地报纸评论的行文方式也突出地体现京派、海派、粤派报纸的地域特色。下面同样以“心理救灾”这一主题的评论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1、京派报纸:论证严谨、严肃厚重
京派报纸讲究论证的层次,着力追求深刻、大气,但也因此显得非常四平八稳,创新性不强。如人民日报评论《心理救援还需社会参与》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介绍了心理危机干预医疗总队深入灾区这一情况,提出心理救援是这次抗震救灾的亮点;第二层次论述心理救援还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将个体心理危机的心理援助,转向更宏观社会层面的参与;第三层次,应对灾后社会心理危机的治本之举的政府宏观层面的政策援助已在多方位稳步推进。基本按照“背景介绍——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总结问题”的格局一步步论述。在这篇评论中,除了第一段“卫生部发言人近日介绍,一支由30多名心理专家,近200名心理干预治疗师组成的心理危机干预医疗总队已深入到灾区一线,对灾区群众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评估和心理干预治疗”是叙述之外,剩下通篇都是论证,完全没有描述性语句。同时,京派报纸在用词方面非常讲究,从不使用任何花哨的字眼,用官方的语句营造严肃厚重的氛围。如本篇中的“它(社会心理危机)既为原生灾害,如果处置不当,又会造成严重的次生灾害,理应被纳入救灾和灾后重建的范围。”用词准确,言简意赅,这样的用语在京派报纸中非常常见。
2、海派报纸:文字细腻、富于感情
海派报纸的评论不似京派报纸一般一开始就从高处展望,而是从小处着手,对某一点展开仔细的评述,文字细腻感人。如《心理救援切不可再带来心理伤害》这一篇评论,只从“某些心理辅导过程中缺乏耐心和爱心”出发,用大段的篇幅记述了几次给灾民再次带来伤害的“心理辅导”,有许多形象的描写,如“(心理援助队)只将问卷收齐,就匆匆离开”、“看着手表不停催促”、“她当即将这页纸撕下,满足地夹到自己本子里,扔下伤心的小男孩匆匆离开”等等。与京派报纸一贯严肃的脸孔相比,海派报纸常在评论中富含评论者的情感,比如本篇评论把对所谓“救援队”的强烈不满和对灾区人民的深切关怀非常直接地表达了出来。
“还有些所谓的心理辅导专家,缺乏爱心和耐心。他们总是出现在媒体关注得最多的幸存者周围。”——很犀利,很直接,一语道破。
“他们不是悄悄地走进灾民们的帐篷,弯下腰、蹲下来,握一握在苦痛中煎熬者的双手,而是举着救援队旗,从一个灾民安置点赶赴另一个安置点。”——强烈的对比反映强烈的不满。
“信任才能给这些因灾难而失去家园、失去亲人、失去同事和朋友的人们以
归属感和安全感,而归属感恰恰是那些在灾难的阴影中艰难跋涉的人们迫切需要的。不要用冰冷的话语,去刺激夜夜做恶梦的孩子,不要总试图让他们回忆起地动山摇的那一刻的惊惧,请用手握住他们的手,用心感受他们曾经的慌张、恐惧、哀伤,他们需要宣泄,更需我们用真诚的心牵引他们走出灾难。”——几乎是可以用以配乐诗朗诵的语句,融理于情,令人动容。
3、粤派报纸:直抵内核、观点新颖粤派报纸评论“从不平地起楼,总是因事而发,却让人如上层楼,直抵新闻内核,厘清新闻意义,感受新闻温度。”① 粤派报纸评论常见的论述方式是层层递进,由表及里,读来异常解渴。《调查震区校舍质量也是积极心理干预》开篇就是对震区中小学整体倒塌事件的介绍。粤派报纸评论中的叙事,不同于京派报纸的抽象概括与海派报纸的感性描述,表现出了简洁明快但又内容丰富的特点,短短两段的内容囊括了倒塌事件本身、遇难学生家长观点、德阳市政府举措、绵阳市政府态度、民众态度等方方面面的内容。紧接着文章犀利地提出“把灾难的后遗症仅仅视为个体化的心理修复和矫正,则将严重低估灾难对社会的冲击。”在集体心理危机问题上,“没有什么比政府更有效的全民心理医生。”在接下来的层次中进一步提出“政府要当好这个心理医生,远非易事”,列举了方方面面的困难,最后亮出观点:“灾后的心理干预,由此见出不仅仅是个体救治的过程,还是一个集体救治的社会过程。除了媒体宣传爱心和感动,民众也确实需要各级政府改善行政,以合宜的方式当好全体国民的心理医生。”一层层剥开剖析,深入新闻事件的核心,而将调查校舍质量与心理干预联系在一起的观点更是其他两地媒体不曾提到的。
粤派报纸是走向大众化的报纸,逐步走下话语“神坛”,它的评论新鲜、灵活、富有活力,没有政论的生硬话语,但有政论的严肃,没有散文的形象话语,但不失散文的灵动。
京、沪、穗三地报纸评论地域特点的形成有深刻的历史、自然、人种遗传方面的原因。但是评论的地域特色只是从大范围考量的一个概念,本文概括的所谓京派庄重、海派细腻、粤派创新的特色也只是相对而言,并不能一一套用在每一家报纸和每一篇评论上。比如每一地的党报和都市报因为定位不同,评论的风格也会有差异,也不排除一向以敢言著称的粤派报纸在哀悼日当天发表一篇深情寄托哀思的社论。实际上每家报纸都应该有自己独立的风格。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报纸评论的地域特色是几十年、上百年甚至上千年文化的积淀,它溶于报纸的血脉之中,已经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参考文献:
[1]沈兴耕:《论中国报纸流派的形成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身院学报,2003年第2期。
[2]王武录:《导向与贴近的统一,对上与对下的统一——试谈十四大以来人民日报评论的特点》,现代传播,2007年第2期。
[3]米博华:《厚重的风格 朴素的美感——今日谈、人民论坛获奖感言》,新闻战线,2001年第11期。
[4]倪文尖:《论“海派”话语及其对于上海的理解》,华东示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
[5]刘静怡:《人民日报五大系列评论解析》,青年记者,2003年第2期。
[6]张天蔚:《“大量时代的参照”——北京青年报“今日社评”的运作体会》,新闻实践,2002年第10期。
[7]赵凯、陆柳:《党报舆论监督的创新——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栏目分析》,新闻战线,2007年第10期。
[8]钱勤发:《新闻时评的另一种形式——新民晚报“新民随笔”评析》,新闻记者,2007年第12期。
[9]马少华:《时评的历史与规范》,新闻大学,2002年秋。
[10]赫牧寰:《地方报纸新闻评论的视角选择》,传媒观察,2007年第8期。
[11]庄森:《时代的热言——论南方都市报的新闻评论》,广东技术示范学院院报,2007年第11期。
[12]孙姝:《“京派”、“海派”的源流探悉》,湖北经济学院院报,2008年1月
第二篇:从东方早报对汶川地震的报道看媒体
从《东方早报》对汶川地震的报道看媒体的表现
虽然每天都会看报,或者上网看新闻,查资讯,但是都只是将报道的内容很机械化的加入到自己的记忆库中,从来没有想过要去比较探究在这些报道中媒体的表现,媒体的立场,也不会刻意地去留意它们在排版或是文字上的差异。但是在这几天里,我在网上翻看了很多报纸的电子版本,我发现,对于一个事件的报道,不同的媒体竟然会有如此大的差异。所以我想这次作业也会让我对当代媒体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我主要看的是报纸媒体对5.12汶川地震的报道,因为在前一段时间,我在一位摄影爱好者的博客上,看到他的一篇日志“中国纸质媒体对地震报道封面的评述”,文章中,他收集整理了14号国内报纸的第一版对汶川地震的报道,对他们的图片,排版,文字等进行了评论和打分,并从中表达了自己对于该媒体的评价,他说,他很欣慰看到媒体面对重大事件的成熟和反应的速度,但是也对一些媒体的表现感到失望,痛心。他说“面对悲剧,公众需要知道的一是内情,二是及时的报道,三是如何凝聚力量,来渡过难关,而不是通过有视觉冲击力的死亡照片来迎合报纸的发行量,我在网上看到一张张有关地震现场的照片,对我内心的冲击是很大的,我们可以想的到,如果我们的媒体不负责地发出更惨忍的现场照片,对于四川的地震受害者来说,他们需要担负的是心理上一场更大的地震!对于汶川地震的报道,我们也看到报纸的封面或第一版的运用上,过多地投放了广告,虽然报纸要生存,这一点也无可厚非,但在大家踊跃捐款时,难道我们的一家媒体像往常一样将广告看的这样重要吗?对一个国家,数万人死亡,数百万人无家可归,数千万人捐款,数亿万人关注的事件,我们有一家报纸竟然在第一版用了90%版面的广告,而汶川地震的报道只有一个标题!这样的无情报纸和残酷的地震有什么两样?”
而在他的这篇博客日志中,东方早报在5月13日的头版封面被给予了120分。通过对比下面两个封面我们就会知道其中的原因。
不论是谁,看到《东早》的封面,应该都会产生心灵上的触动,压抑的黑色,醒目的数字时时提醒着我们这场灾难给我们的剧痛,虽然没有照片的陪衬,却能让每个看到的人感受到深深的悲痛。而右边这份报纸呢,看了同样让我们心痛,但心痛的不是大自然的无情,而是在灾难面前,竟然还有这样无情的只关注自己的钱财利益的媒体的存在。
之后一段时间,我在《东早》的网站上翻看了一年来它对于地震的报道,大大小小一共有上百篇,而其中我主要看了从5月13日到6月12日期间的报道,看完之后我对《东早》的好感又增加了很多,它让我看到了中国社会和媒体的进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在过去,每次遇到重大的灾难,媒体的报道都是比较封闭的。而这一次,对于汶川地震的报道,可以说是非常的及时和开放,地震发生之后,几乎所有的媒体都派出了记者深入震区去搜集第一手的资料,而不是等着官方发布的信息。《东早》也是第一时间派出了十多位记者和摄影师到达灾区第一线,进行了全面细致,饱含深情的报道。在地震发生的第二天,一个个数据和现场图片报道便赤裸裸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而就在《东早》13日的报纸上,除了头版,更是用了A版共23版中的13版来记录汶川大地震,震级、遇难人数、救援人数,政府措施、派遣军队数,救援物资数量,灾民的生活„„版面之多,甚至超过了很多政府官
方媒体。更值得赞扬的是,作为一个商业性媒体,在这十几版报道中,我几乎看不到一个广告和一篇不相关的文章,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个媒体的职业道德和人道主义。
在接下来一个星期的报道中,《东早》每天都会用最前面的将近20版的版面来全方位地报道汶川地震的最新数据和救援情况,将最详实的信息第一时间报道给公众,以公正、客观的表现形式向公众持续、集中地传递着抗震救灾工作的相关信息,着眼于灾区具体的灾情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报道,刊发了大量可亲可感的现场文字,每一次生命奇迹的刷新都牵动着读者的心,汶川的现实将“七十二小时”黄金时段这一理论击碎了。黄金时段之外不断有生命存活,九十六小时、一百二十小时、一百四十四小时、一百六十四小时......都有生命存活。每天都有记者从现场发回的及时而详细的报道,还有地震中所记录下来的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让我们为生命的坚强而感动,同时也凝聚了所有人的心。其次,在这六七天中对主震(八级)和各种余震(六级有四次、五级有二十六次、四级有一百六十二次)报上都有直观报道和数据显示,让我们对八级地震有更深刻的认识,对大地震给人类带来的损害更加清楚。
正是通过这样一种开放式的不断更新的全方位报道方式,媒体才能够持续地营造出浓厚的舆论氛围,推动全国上下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的共识的达成,有力地依靠事实来影响了公众的意见,从而引导了舆论。2.媒体将地震中的生命营救放在首位,相对于很多西方媒体一来就质疑中国的豆腐渣工程,贪污腐败行为,我们的媒体则将最主要的目光放在救援和人们的生活上,这其中不能否认没有政治上的原因,像老师说的,媒体其实是政府的工具,政府需要利用媒体来影响公众舆论,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但我认为这也是符合我们中国人当时最需要的民族凝聚力和对生命的尊重。比如在《东早》上,就可以看到这样的报道:
(一)在大地震发生后的两个小时内,温家宝总理就飞抵现场指挥营救埋在废墟中的生命。提出“救灾是我们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付出百分的努力”的号令。
(二)胡锦涛主席冒着五六级余震的危险飞抵重灾区北川慰问灾民,并再次向救灾军队下达“灾情就是命令”的指示。
(三)从第一时间起至十八日止,成都、北京、兰州、沈阳、南京等六
大军区先后向灾区派出救灾战士十三万六千余人。
(四)为了在黄金时段营救生命,中国空军打破了两项世界记录:一项是空运规模的记录“全天空运量达一万一千四百二十人”;一项是跳伞的记录“十五名空降兵在没有戴保护面具、看不清地面情况的条件下从四千九百九十九米的高空下成功跳伞”。
(五)为了营救生命,截至十九日十五时全国财政拨款已达七十七忆九千四百万元人民币。全国各界的捐款已达一百零八忆多元人民币。救灾物资已达三百零四万吨。
(六)派出专业的消防武警营救队伍和专业的医疗队伍若干。
(七)派出各行的志愿者已达六万余人。
(八)打通了三条通往汶川的国道。抢修灾区的道路若干。
(九)救治了伤残的灾民若干。
(十)较好地安置了灾民若干。媒体通过这些报道来引导舆论的走向,也体现出媒体在危机中对社会公众思想上同质化的作用,有点像大众媒体的社会整合的功能。媒体当然不是没有看到其中的负面行为,但此时我们最重要的是全国上下一心,同心协力抗震救灾,而媒体则应该将公众的思想引导到这根主线上,而不是去挖一些负面的报道并大肆批驳。所以我们看到,就算是有一些如贪污,逃避责任之类的行为出现,媒体也是尽可能的以中立客观的立场进行报道。从而更好的鼓舞全国人民抗震救灾的决心和勇气。
3.报道中充满了浓厚的人情味,现在回过去看当时的报纸,那些文字和图片依然让我忍不住落泪,特别是5月20日《东早》用A版所有的版面对哀悼日的报道,让人感动到心痛,更感生出对祖国,对同胞的深深的爱。这里摘录几段: 汶川,请原谅我,以泪洗面
这一刻,我们举国哀悼
骤然响起的汽笛和警报代表我们的内心
向废墟下依然活着的生者发出最炽烈的呼声
这声音会除去你们心中的恐惧
因为你们一定能听到,我们不抛弃、不放弃的呐喊
你们一定能感受到,举国上下最坚定的信念
“中国人民的坚强意志像万里长城一样,是永远震不倒、摧不垮的!”“每个生命都是国宝,要更坚强地活着”
还有那些用自己的生命保护孩子的父母;那些家人蒙难却仍然坚守岗位的干部,民警;那些积极加入到救援行列的同学们;爱情,亲情,友情„„每天我们都在被这些感动着,被媒体上那些震撼心灵的细节感动着,就连对中央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的报道也都令人动情:温家宝噙着泪水安慰饥饿的灾民说:“饼干就要来了,奶粉就要来了”。胡锦涛抱过灾民的小孩,用面颊紧紧地贴住她的脸,为的是给灾民传递一个信息:我们都是一家人。
而在一年后,地震一周年之际,《东早》也是专门创建了“5.12地震一周年”墓志铭版面,故事中的主人公们早已离开我们,生活在另一个世界,但是是这些媒体将他们的故事用细腻的描写告诉给所有的人,让他们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人情也是新闻价值的一个判断标准,对于这样一个重大的灾难,媒体的这些充满人情的报道,永远不会被漠视,相反它让我们看到了媒体除了追求利益之外的温情的一面。
4.详实报道了全国人民的凝聚力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帮助。面对灾难,不管是在报道志愿者,还是在报道医务工作者,不管是在报道募捐活动,还是在报道灾民生活,媒体常常突出一个主题:“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在《东早》关于汶川地震的专题中,有一个板块叫“献爱心”。在很多报道中,有母亲抱着自己的小孩,让小孩把捐款放进抗震救灾募捐箱里,而母亲则对记者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嘛。我们带小孩来感受一下。”或是一位拾荒老人,在募捐点小心翼翼地拿出自己身上仅有的几十元钱,放进募捐箱里。正是在这样传统文化的鞭策下,短短几天里全国各界群众就募捐了上百亿元人民币和物资。特别是对港奥台胞和海外华侨筹款救灾的报道,更是表现了这个主题,如“台湾街头小学生们将自己的零币投入募捐箱”的报道、“台商林朝济主动给灾区送帐篷、送消毒液”的报道等等都体现了中国人的凝聚力。
而在献爱心这个主题中,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国际社会对汶川地震的支援。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首先致电温家宝总理对遇难灾民表示哀悼并提供经济援助。先后有一百五十多个国家的首脑向我国灾民表示哀悼。美国、俄罗斯、伊拉克等二十三个国家向灾区提供数千亿美元的资金和数千亿吨物资的经济援助。俄罗斯、日本、新加坡等国家更派出了现代化装备的救援队在灾区进行救援的工作。台湾也派出二十人的医务人员到汶川。这些报道让人们看到,人道主义精神是跨越阶级、种族和国界的,在大自然灾害面前人类应该互相支援,互相同情。
综上,从《东方早报》对汶川地震一系列的报道,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主流媒体的实力和观念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他们的报道很成功地完成了对于公众舆论导向,凝聚社会力量的作用,也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赞扬。他们的敬业精神和人情化的方式更拉近了媒体和公众的距离。我相信我们的媒体在今后的报道中会做的更好。让我们一起为中国媒体加油。
第三篇:汶川地震的几点思考
汶川地震的几点思考
--从建筑震害现状中进一步认识建筑抗震性能
袁海军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工质检中心,北京 100013)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参加四川抗震救灾中看到的建筑震害现状,对地震及地震对建筑的影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对建筑抗震提出一点看法。
关键词: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建筑抗震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特大地震,造成重大生命和财产损失。四川、甘肃和陕西三省中处于极重灾区和重灾区的有51个县(市、区),1271个乡镇,14565个行政村,总面积132596平方公里,总人口1986.66万人。按照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教授嵇少丞的描述,“使龙门山断裂带以西的松潘-甘孜地块向东边的四川盆地斜冲了近6m。可见,这是一次每3000年才一遇的大地震。”本文结合笔者参加四川抗震救灾中看到的建筑震害现状,对建筑抗震提出一点看法。
1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
地震破坏方式主要来自地震波,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它是由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震中区,纵波使地面上下颠簸,横波使地面水平摇摆,有时还伴有扭转的现象。
根据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除8度、9度时的大跨度和长悬臂结构需要考虑竖向地震作用外,而一般建筑不考虑竖向地震作用。从汶川地震悬挑结构震害情况看,对小于1.0m的悬挑梁,从地震中的竖向地震作用也不可小视。图1-1为竖向地震作用引起阳台外倾,挑梁上方阳台栏板端部出现“V”形裂缝。图1-2为在建的2层底框砖房,2层外墙位于悬挑梁上,墙体与梁形成相当于“墙梁”的结构,其刚度远大于右侧未砌筑墙体处挑梁,在竖向地震作用下挑梁刚度突变处产生剪破。
第四篇:汶川地震材料
两天的抗灾救灾,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救灾场面,真可谓感动中国。
现在全国人民最关心最揪心的就是灾区人民的救助和生活。人民群众天天围坐在电视机旁收看抗震救灾的实况,牵动和感动着亿万人民的心。
1、十万解放军官兵和武警战士在交通、电信双中断的困境中昼夜兼程赶往灾区,投入到救助围困群众的战斗中。在废墟中救人时,战士为了不伤到掩埋的群众,干脆扔到了锹镐,用手刨土,不少战士手指甲全刨掉了,双手鲜血淋淋,仍扒土不止,救出了一个又一个奄奄一息的群众1836(付巍)10:32:06,真让人感动和震憾!
2、震区一个学校倒塌,地震发生的慌乱之时,一名教师坚强地扒在桌上,让四个学生躲在身下,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顶住水泥板,四个孩子得救了,这个教师却以身殉职,多么崇高的师德和人性,不是亲情胜似亲情,深深地震憾和感动了全国人民。
3、这几天,全国各地的各级组织纷纷动员起来,给灾区人民捐款捐物,从中央各部委到各省市机关、各人民团体、行业组织都行动起来,筹集物资,派出队伍到灾区抗震救灾。不少群众志愿加入到捐款大军中来,各大企业也捐出巨款支援救灾和重建工作,金额初步累计达到上百亿元。动员面之广,行动之迅速,捐款量之大,创下了新中国之最,全国展现了一幅上下总动员、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宏伟画卷。真可谓天灾无情人有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从中令人感动地看到了在自然灾害面前,人性中那种善良、奉献的道德力量的展示与释放!
这种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国人民的真正圣火,永生不灭!汶川地震中感动中国的12大英雄
一、谭千秋
在5月12日发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德阳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为了保护四位学生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地动山摇。他弓着身子,张开双臂紧紧地趴在课桌上,伴着雷鸣般的响声,冰雹般的砖瓦、灰尘、树木纷纷坠落到他的头上、手上、背上,热血顿时奔涌而出;他咬着牙,拼命地撑住课桌,如同一只护卫小鸡的母鸡,他的身下蜷伏着四个幸存的学生,而他张开守护翅膀的身躯定格为永恒……”
二、荆利杰
5月12日3时10分左右,绵竹市消防大队陈军带领消防中队第一时间赶往武都小学实施救援。
武都小学的教学楼坍塌了大半部分,下面至少埋压了100多个师生。虽然没有特勤工具,但战士们很快徒手展开救援。19岁的荆利杰第一个奔向了废墟,开始了长达3天时间的救援。
余震不断发生,钢筋和楼板摇摇欲坠,残存的墙体时不时往下掉,荆利杰全然不顾。手掌磨破了,手指头出血了,脚底被钢筋刺破了,荆利杰却一刻也没有停下来。13日,上天落泪了。雨中,荆利杰和战友们仍然没有停歇。
13日上午10时许,就在抢救到最关键的时候,突然教学楼的废墟在余震和吊车的操作中发生了巨大的晃动,楼板在摇,墙体在垮……二次坍塌!危险!快撤!消防指挥部下达了命令。
荆利杰从废墟中钻了出来。就在此时,他听到废墟中有个男孩在呼救!他转身就要奔向废墟,余震再次袭来,并引发了更大面积的坍塌。战友们和群众把荆利杰死死拉住,拖到了安全地带。
荆利杰跪在了地上。就在跪下去的那一瞬间,他哭着大喊:“我知道很危险,我知道进去了就可能回不来,但是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吧!我还能再救一个!”
现场所有人都哭了……
荆利杰本人说过,自己不知道到底救了多少人,但是他脑海里想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救人,赶快救人!
三、袁文婷
袁文婷,一个算得普普通通女孩的名字,如果不是这场灾难,没有多少人知道她是谁,一位来自于汶川震灾地区什邡市师古镇民主中心小学一年级的一位教师。
汶川震灾发生时,袁文婷所在的民主中心小学的校舍也遭遇了严重的破坏,灾难发生时,教室里的很多孩子都吓得呆坐着,不知所措。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孩子们的伤亡,袁文婷一次又一次冲进教室,柔弱的双手抱出了一个又一个孩子。当她最后一次冲进去后,三层的教学楼轰然倒塌……媒体用这样的语言美丽地记录了袁文婷最后的时光——“青春定格在26岁”。
就因为袁文婷的为了不让正处于花朵般的孩子们凋谢,她才一次又一次冲入危险的教室共救出13名孩子。
面对如此巨大的天灾,袁文婷能够如此镇定,救护孩子,不亚于那些战场上堵枪眼、炸碉堡的英雄,袁文婷完全可以作为人道主义精神的崇高楷模。
四、何翠青
5月12日地震发生时,四川省青川县木鱼中学初一13岁的女生何翠青本已走出宿舍,当她意识到发生了地震,不是迅速逃生,而是跑进宿舍,将十多名还在午休的同学从床铺上摇醒逃生,自己却失去最佳逃生时间,被压在废墟下。50个小时后,她凭着巨大的求生欲望和惊人毅力,在救援人员的帮助下获救。何翠青是木鱼中学最后一个被救学生,由于重物长时间挤压肌肉组织坏死而永远失去了右腿。记者问这位坚强的女孩“你后悔吗?”她摇着头哽咽地说:“不后悔,后悔的是我没有能救出更多的同学”。
五、向倩
人民教师向倩:身体被砸了成三段,而她双手环抱将三名学生紧紧搂于胸前
废墟中,龙居小学女教师向倩一手搂住一个学生,紧紧地拥在自己身下,像母亲护卫着自己的孩子!她的身体已经断为三段,人们怎么也无法掰开她那紧紧搂住学生的双手!在场所参与救助的人员均被向倩老师这种舍身就义、保护学生的英雄之举感动得泪流满面,自发朝向倩老师鞠躬致敬。
原本,只需两秒种便可离开教室,到达安全地带,但当她在疏散学生们离开教室时,看到两个手足无措的学生,向倩义无反顾地大步跨近学生,一手搂住一个,朝门外冲去,可此时,整座教学楼已轰然垮塌,向倩和几个学生一起被埋在了废墟中……
六、康洁 一个小女孩在汶川地震时孤身跳下6楼成功自救,随后又返回废墟里救出了好几个老师。这个女孩就是11岁的康洁。
七、张米亚
5月14日,解放军战士在四川北川县中学的废墟里寻找幷呼唤活着的师生。受汶川地震影响,四川北川中学的教学楼倒塌,众多师生被埋在倒塌的校舍中。
当汶川县映秀镇的群众徒手搬开垮塌的镇小学教学楼的一角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名男子跪仆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两个孩子还活着,而他已经气绝!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之锯掉才把孩子救出。这就是该校29岁的老师张米亚。“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多才多艺、最爱唱歌的张米亚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用血肉之躯为他的学生牢牢把守住了生命之门。
八、林浩
林浩,9岁半,地震前在映秀镇渔子溪小学读小学二年级。地震发生的那一刻,他正走在教学楼的走廊上,被上面滑落下来的两名同学砸倒在地。“我使劲爬,使劲爬,终于爬出来了。爬出来,我看一个女同学昏倒在走廊上,我就跑回去了,把她背出来了,拿给校长,校长把他拿给家长了。后来我又跑回去把另一个同学抱出来了,拿给校长,校长把他拿给家长,他也被父母背走了。”林浩在讲述自己救人的时候显得非常镇定,声音很稚嫩,连用几个“拿”字,他就是在平平静静地叙述这件事情,稚嫩的童声带着乡音。
九、严蓉
“救—妈妈!救—爸爸!”小女孩雯欣张大嘴巴不停地号哭,双手死死抓住抱她的邻居的肩膀。泪水,鼻涕,全部流了出来。
她只有一岁半,说话还不清晰。地震之后,四天里,她再也没有听到过爸爸妈妈的声音,哪怕一个字。
没有人告诉她,妈妈(映秀小学老师严蓉)在救下了13个学生后,再也不会回来;而爸爸,依然音讯全无。
十、王刚
5月16日是王刚42岁的生日,但抢险要紧,救人关键,生日早就抛在了脑后。这天一大早,王刚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上午9时许,省抗震救灾指挥部派出的运送救援物资和接送人员的直升机降落在卧龙镇临时停机坪,王刚带领民警负责现场的警戒任务。
悲剧发生在9时37分。在救援直升机卸载救灾物资过程中,高速旋转的尾翼悄然逼近一位正在直升机旁摄影的女记者,来不及过多的言语,王刚纵身一推……
王刚牺牲时,身边的战友从他身上找到一叠皱巴巴的平安纸条,这些纸条大小、材质不一,有的甚至是烟盒、收银条。每一个信息,都可能让正在备受煎熬的亲人松一口气。
牺牲的当天,王刚准备将这些写满了思念和牵挂的纸条交给直升机上的飞行人员带出去。而他的突然殉职,平安纸条成了他的遗物。
在生死边缘,他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
十一、周汝兰
在5月12日发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德阳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为了保护四位学生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面对灾难,人的本能就是逃生。但是,在这次地震发生时,正给幼儿园大班辅导的红岩镇中心小学周汝兰老师没有抛弃她的学生而逃生,而是一次、二次、三次、四次冲进教室抢救学生,直到全班52名学生成功脱离危险。地震过去了,看着整整齐齐蹲在地上的孩子们,周汝兰的泪水和着汗水顿时喷涌而出。
几天来,神州大地传诵着几个人的名字:谭千秋、张米亚、苟晓超、吴忠洪、杜正香……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人民教师。灾难降临的那一刻,他们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那一刻,我们更深刻感受到“为人师表”的真正含义。
十二、蒋敏
5月22日电 5月22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安部联合作出决定,授予“最坚强警花”蒋敏被授予“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荣誉称号。
抗震救灾斗争中,蒋敏同志在惊悉母亲、女儿等10名亲人不幸遇难的噩耗后,强忍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毅然坚守工作岗位,日夜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
灾难与感动并存
唐山地震,我已经记不清楚是什么时候,只是在读书的时候无意中了解了那么一点点,甚至没有多大的感觉,现在四川发生了地震,心里却有很多感触,原本不爱听广播新闻的我,知道了地震的消息后我却格外关注广播新闻,听着播音员的解说、看着电视银幕,我才真正知道什么是灾难,解放军争分夺秒地在废墟中救人。昨天,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一救援部队队长在得知余震时,命令所有人员撤离,几个战士发现了存活的小孩不肯走,但在军令如山的状况下,毅然向队长跪下恳求:“让我多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看了之后真是感动万分。一个十来岁的小女孩,在手脚都受伤的时候,还笑着对救她的人们说:不要担心我,我没事的,只要唱歌就不会痛了,然后就唱起了“两只老虎”,在场所有人都被她感动了。在一所小学里,一名教师搂着两个孩子,孩子还活着,但这位教师已经离开了,由于手臂已经坚硬,救援人员为了救出孩子,只好含泪把他的手锯了再救出孩子。还有很多很多感人的场面,很多记者顾不上拍照,抛弃像机与救援队员一起帮忙救人;有位记者说:她从到达灾区后,眼泪就没停过,看着这些报道,我们又有谁能无动于衷。当我们以无比兴奋的心情迎来了奥运圣火举国同庆之际,咱们四川同胞却遭遇了罕见的地震灾害,天灾无情,人间有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立即行动了起来,你派消防人员、我派医务人员、你送棉被、我送水------顿时全国上下都是捐款捐血的声音,大家都希望通过自己力所能及的心意,帮助我们受灾同胞能够早日度过难关。以前,总会想,为什么.我感觉不到这个社会有一点点温暖,感觉不到人们是爱中国的,到处都是冷漠、自私自利,现在,我感受到了,可是,这个过程的背后是充满血腥的,真不懂为什么那么多人自杀,一点都不珍惜生命,活着就是最重要的,生命比任何一切都来之不易。现在在这个世界,许许多多地区,有人没饭吃、没衣服穿,过这些苦难的生活,我们全心全力去帮助他。不要认为帮助的东西很少,不能解决问题,我们的心量很大,所以那一点点布施的功德,就尽虚空、遍法界,学作菩萨!我们自己不希求任何的果报,但愿众生离苦,存这个心就好。所以你能够尽自己的本分、尽自己的职责,做社会最好的榜样、最好的模范,这就是真正的积功累德、真正的自行化他。
我们的好总理
他看到抢险人员正在解救两名困在废墟下的孩子时,他流泪了。他说:“我是温家宝爷爷,孩子们一定要挺住,一定会得救的。”
看到年过花甲的您,总是不惧危险第一时间飞奔一线,当您俯下身躯安慰废墟下的灾民再坚持一会时,当您怀搂孤儿强忍泪水悲痛时,你象一个长者,更象一个父亲,66岁的年纪和战士们奋斗在一起100多小时,我哭了......您可一定要保重呀,人民的好总理,人民需要您,因为有了您,再大的艰难困苦我们也能渡过。一位慈祥,善良,可敬的总理,你是让全国人民钦佩的总理。全国人民爱戴您!
一切想着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这是周恩来当年所说的。他是这样在做,您不是和他一样也按照这条思想在做吗?总理不哭。你的人民做你不屈的脊梁,天大的灾难,我们一起扛......5 512地震感动中国人物
人民教师谭千秋:用生命作支撑,舍身护生的教导主任,图为他的妻子正在擦拭他的身体(图1)相关阅读:
视频:连线张关蓉老师 讲述遇难丈夫谭千秋故事 回忆谭千秋:同学喜欢打球 他每次帮忙打饭 衡阳举行谭千秋追思会 社会各界1500人参加追思
在5月12日发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德阳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为了保护四位学生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地动山摇。他弓着身子,张开双臂紧紧地趴在课桌上,伴着雷鸣般的响声,冰雹般的砖瓦、灰尘、树木纷纷坠落到他的头上、手上、背上,热血顿时奔涌而出;他咬着牙,拼命地撑住课桌,如同一只护卫小鸡的母鸡,他的身下蜷伏着四个幸存的学生,而他张开守护翅膀的身躯定格为永恒„„”
消防战士荆利杰:舍身救人立三等功 跪地大哭“再救一个”(图2)相关阅读:
消防战士跪地落泪: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
5月12日3时10分左右,绵竹市消防大队陈军带领消防中队第一时间赶往武都小学实施救援。
武都小学的教学楼坍塌了大半部分,下面至少埋压了100多个师生。虽然没有特勤工具,但战士们很快徒手展开救援。19岁的荆利杰第一个奔向了废墟,开始了长达3天时间的救援。
余震不断发生,钢筋和楼板摇摇欲坠,残存的墙体时不时往下掉,荆利杰全然不顾。手掌磨破了,手指头出血了,脚底被钢筋刺破了,荆利杰却一刻也没有停下来。13日,上天落泪了。雨中,荆利杰和战友们仍然没有停歇。
13日上午10时许,就在抢救到最关键的时候,突然教学楼的废墟在余震和吊车的操作中发生了巨大的晃动,楼板在摇,墙体在垮„„二次坍塌!危险!快撤!消防指挥部下达了命令。
荆利杰从废墟中钻了出来。就在此时,他听到废墟中有个男孩在呼救!他转身就要奔向废墟,余震再次袭来,并引发了更大面积的坍塌。战友们和群众把荆利杰死死拉住,拖到了安全地带。
荆利杰跪在了地上。就在跪下去的那一瞬间,他哭着大喊:“我知道很危险,我知道进去了就可能回不来,但是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吧!我还能再救一个!”
现场所有人都哭了„„
荆利杰本人说过,自己不知道到底救了多少人,但是他脑海里想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救人,赶快救人!
人民教师袁文婷:为了孩子将青春定格在了26岁(图3)袁文婷,一个算得普普通通女孩的名字,如果不是这场灾难,没有多少人知道她是谁,一位来自于汶川震灾地区什邡市师古镇民主中心小学一年级的一位教师。
汶川震灾发生时,袁文婷所在的民主中心小学的校舍也遭遇了严重的破坏,灾难发生时,教室里的很多孩子都吓得呆坐着,不知所措。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孩子们的伤亡,袁文婷一次又一次冲进教室,柔弱的双手抱出了一个又一个孩子。当她最后一次冲进去后,三层的教学楼轰然倒塌„„媒体用这样的语言美丽地记录了袁文婷最后的时光——“青春定格在26岁”。
就因为袁文婷的为了不让正处于花朵般的孩子们凋谢,她才一次又一次冲入危险的教室共救出13名孩子。
面对如此巨大的天灾,袁文婷能够如此镇定,救护孩子,不亚于那些战场上堵枪眼、炸碉堡的英雄,袁文婷完全可以作为人道主义精神的崇高楷模。
13岁女生何翠青:救出10多名同学自己被压废墟下50小时 失去右腿(图5)相关阅读:
何翠青:被救出的“救人英雄”
5月12日地震发生时,四川省青川县木鱼中学初一13岁的女生何翠青本已走出宿舍,当她意识到发生了地震,不是迅速逃生,而是跑进宿舍,将十多名还在午休的同学从床铺上摇醒逃生,自己却失去最佳逃生时间,被压在废墟下。50个小时后,她凭着巨大的求生欲望和惊人毅力,在救援人员的帮助下获救。何翠青是木鱼中学最后一个被救学生,由于重物长时间挤压肌肉组织坏死而永远失去了右腿。记者问这位坚强的女孩“你后悔吗?”她摇着头哽咽地说:“不后悔,后悔的是我没有能救出更多的同学”。
人民教师向倩:身体被砸了成三段,而她双手环抱将三名学生紧紧搂于胸前(图7)废墟中,龙居小学女教师向倩一手搂住一个学生,紧紧地拥在自己身下,像母亲护卫着自己的孩子!她的身体已经断为三段,人们怎么也无法掰开她那紧紧搂住学生的双手!在场所参与救助的人员均被向倩老师这种舍身就义、保护学生的英雄之举感动得泪流满面,自发朝向倩老师鞠躬致敬。
原本,只需两秒种便可离开教室,到达安全地带,但当她在疏散学生们离开教室时,看到两个手足无措的学生,向倩义无反顾地大步跨近学生,一手搂住一个,朝门外冲去,可此时,整座教学楼已轰然垮塌,向倩和几个学生一起被埋在了废墟中„„
11岁女孩康洁:跳楼自救后返回救出多名老师(图8)相关阅读:
视频:勇敢康洁 坚强自救后英勇救人
一个小女孩在汶川地震时孤身跳下6楼成功自救,随后又返回废墟里救出了好几个老师。这个女孩就是11岁的康洁。
人民教师张米亚:“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图9)相关阅读: 映秀镇小学教师张米亚:生死之间他选择永恒
5月14日,解放军战士在四川北川县中学的废墟里寻找幷呼唤活着的师生。受汶川地震影响,四川北川中学的教学楼倒塌,众多师生被埋在倒塌的校舍中。新华社图
当汶川县映秀镇的群众徒手搬开垮塌的镇小学教学楼的一角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名男子跪仆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两个孩子还活着,而他已经气绝!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之锯掉才把孩子救出。这就是该校29岁的老师张米亚。“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多才多艺、最爱唱歌的张米亚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用血肉之躯为他的学生牢牢把守住了生命之门。
9岁小林浩:地震时救出两同学(图10)相关阅读:
视频:九岁的小英雄林浩勇救两位同学
林浩,9岁半,地震前在映秀镇渔子溪小学读小学二年级。地震发生的那一刻,他正走在教学楼的走廊上,被上面滑落下来的两名同学砸倒在地。“我使劲爬,使劲爬,终于爬出来了。爬出来,我看一个女同学昏倒在走廊上,我就跑回去了,把她背出来了,拿给校长,校长把他拿给家长了。后来我又跑回去把另一个同学抱出来了,拿给校长,校长把他拿给家长,他也被父母背走了。”林浩在讲述自己救人的时候显得非常镇定,声音很稚嫩,连用几个“拿”字,他就是在平平静静地叙述这件事情,稚嫩的童声带着乡音。
人民教师严蓉:女教师在救下13个学生后殉职 1岁半女儿却成孤儿(图11)“救—妈妈!救—爸爸!”小女孩雯欣张大嘴巴不停地号哭,双手死死抓住抱她的邻居的肩膀。泪水,鼻涕,全部流了出来。
她只有一岁半,说话还不清晰。地震之后,四天里,她再也没有听到过爸爸妈妈的声音,哪怕一个字。
没有人告诉她,妈妈(映秀小学老师严蓉)在救下了13个学生后,再也不会回来;而爸爸,依然音讯全无。
卧龙森林副局长王刚: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 牺牲时带出60张平安纸条(图12)相关阅读:
公安部追授卧龙森林公安局副局长王刚二级英模称号平安保险公司向英雄王刚赔付11万元 捐赠20万元
5月16日是王刚42岁的生日,但抢险要紧,救人关键,生日早就抛在了脑后。这天一大早,王刚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上午9时许,省抗震救灾指挥部派出的运送救援物资和接送人员的直升机降落在卧龙镇临时停机坪,王刚带领民警负责现场的警戒任务。
悲剧发生在9时37分。在救援直升机卸载救灾物资过程中,高速旋转的尾翼悄然逼近一位正在直升机旁摄影的女记者,来不及过多的言语,王刚纵身一推„„
王刚牺牲时,身边的战友从他身上找到一叠皱巴巴的平安纸条,这些纸条大小、材质不一,有的甚至是烟盒、收银条。每一个信息,都可能让正在备受煎熬的亲人松一口气。
牺牲的当天,王刚准备将这些写满了思念和牵挂的纸条交给直升机上的飞行人员带出去。而他的突然殉职,平安纸条成了他的遗物。
在生死边缘,他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
人民教师女教师周汝兰:震中4次冲进教室 全班52人脱险(图13)相关阅读:
视频:周汝兰 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安全 彭州:幼儿园教师周汝兰独自救出52名孩子
在5月12日发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德阳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为了保护四位学生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面对灾难,人的本能就是逃生。但是,在这次地震发生时,正给幼儿园大班辅导的红岩镇中心小学周汝兰老师没有抛弃她的学生而逃生,而是一次、二次、三次、四次冲进教室抢救学生,直到全班52名学生成功脱离危险。地震过去了,看着整整齐齐蹲在地上的孩子们,周汝兰的泪水和着汗水顿时喷涌而出。
几天来,神州大地传诵着几个人的名字:谭千秋、张米亚、苟晓超、吴忠洪、杜正香„„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人民教师。灾难降临的那一刻,他们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那一刻,我们更深刻感受到“为人师表”的真正含义。
公安部授予女警蒋敏一级英雄模范称号(图14)相关阅读:
女民警蒋敏访谈实录:失踪战友才是真正英雄 女民警蒋敏被授予公安一级英模称号 在5月12日发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德阳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为了保护四位学生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5月22日电 5月22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安部联合作出决定,授予“最坚强警花”蒋敏被授予“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荣誉称号。
抗震救灾斗争中,蒋敏同志在惊悉母亲、女儿等10名亲人不幸遇难的噩耗后,强忍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毅然坚守工作岗位,日夜奋战在抗震救灾第 6 2008,*总理已经感动中国!
央视每一年都要评选上一感动中国的人员,曾经举办的几界评选出来的人选确实让我们感动不已,2008年感动中国的人选应该已经在甄选之中,我推荐,强烈推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为2008年感动中国第一人!理由如下:
1.2003年上任伊始即关心农民工工资,为民讨薪的事迹成为佳话.
2.2004年起他每年春节都与群众在一起,河南,山东,辽宁,湖南,哪里最困难他就在哪里过年.
3.2005年起,关心特殊群体,并大声呼吁:给了孩子们一个活泼的童年!
5.2007年关心肉价,让低收入家庭吃得起猪肉,解决了13亿人吃肉问题,跟着总理有肉吃.
6.2008年,湖南雪灾,四川地震,-------
*经典语录:
--哲理--
5年已经过去了,行事见于当时,是非公于后世。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也是人民书写的。一个领导者应该把眼睛盯住前方,把握现在,思考未来。――2008年3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
我去年曾经说过,我这个人是一个充满忧患意识的人。我认为患生治。――2008年3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
其实一个国家的财政史是惊心动魄的。如果你读它,会从中看到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是社会的结构和公平正义。――2008年3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
我想集中回答一下关于解放思想这个问题,一般的道理大家都知道,我想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历史上讲一点自己的看法。我一直很重视两句话:一句话来自《诗经》,一句话来自《诗品》,就是“周虽旧邦,其命惟新”(《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下追求完善。),“如将不尽,与故为新”(深刻体察,再创新意)。――2008年3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
一个舰队决定它速度快慢的不是那个航行最快的船只,而是那个最慢的船只。如果我们改善了困难群体的生活状况,也就改善了整个社会的生活状况。――解决民生问题要首先着眼于困难群体
我的脑子里是充满了忧患。名为治平无事,实有不测之忧。――论述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但非评功摆好时候
思所以危则安,思所以乱则治,思所以亡则存。――2006年3月14日回答记者问(取自《新唐书》)
--*--
5年前,我曾面对大家立过誓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今天我还想加上一句话,就是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出自《宋史·王安石列传》,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前人制定的法规制度若不适应当前的需要甚至阻碍社会进步,就要修改甚至废除,不能盲目继承;对流言蜚语尤其是国际上的要无需顾虑)。――2008年3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
如果我们的国家有比黄金还要贵重的诚信、有比大海还要宽广的包容、有比高山还要崇高的道德、有比爱自己还要宽广的博爱,那么我们这个国家就是一个具有精神文明和道德力量的国家。――2008年3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
我们必须密切关注经济局势的变化和走势,及时、灵活地采取对策,并且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方向和力度,使经济既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又能解决大约1000万的就业人口问题,还能有效地抑制通货膨胀。至于结果怎么样,要到明年的3月份我再给各位回答。但是我有一个信念,就是事不避难、勇于担当、奋勇向前。――2008年3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
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一切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归功于人民。――2008年3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
我衷心希望香港更加繁荣,更加开放,更加包容,更加和谐!紫荆花盛开了,今年花儿红了,明年花更好!――断言香港的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地位不可替代
中国的总理懂得一个道理,就是知难不难,迎难而上,知难而进,永不退缩,不言失败。――2006年3月14日回答记者问(取自《新唐书》)
中国历来有“上德不德,讲信修睦(最高的道德不强调道德,而是讲信用求和睦。)”的优良传统,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各位,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决心永远不会改变!――2007年4月在日本访问的一次演讲时说
--真诚--
中国人想把奥运会办好这颗心是真诚的。――2008年3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
我相信13亿人民微笑着面对世界,全世界人民也会微笑着对待中国。――2008年3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
我和我在座的同事们都懂得一个道理: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才能让你坐在台上。――2008年3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
我常常一边看网,脑子里就想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2008年3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
我最感动的是人民对政府的支持。这种支持来自鼓励,也来自批评,而且总是那么热情、一贯。――2006年3月14日回答记者问
我最觉得痛心的问题是在我这三年的工作中,还没能够把人民最关心的医疗、上学、住房、安全等各方面问题解决得更好。――2006年3月14日回答记者问
如果说“十五”计划我们大多数的指标都基本完成了,但是坦白地告诉大家,环境指标没有完成。――2006年3月14日回答记者问
我要对全国人民讲几句话。感谢人民对我的信任,我是一个很普通的人。我出生在农村的一个教育世家。我的祖父、父亲和母亲都是教员。我的孩提时代是在战乱中度过的。战火烧毁了我的全家,包括爷爷亲手办的那座小学。旧中国的苦难在我幼小的心灵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2003年3月18日,当选总理*向中外记者致意
我从在大学学地质到从事地质工作,整整25年。这期间大部分是在非常艰苦和恶劣的条件中度过的。我深知人生的艰辛,也知道国家建设的艰难。但我也树立一种信心: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不畏艰险,勇于攀登,一定能达到光辉的顶点。――2003年3月18日,当选总理*向中外记者致意
我就问志军(铁道部长)能不能坐火车进去(长沙)。随便的车,我们能挤进去的就行,能走就行,有一节车厢也行。――2008年1月28日在飞往湖南的专机上
今天面对你们,我无法用更多的语言来表示安慰,我给你们鞠个躬吧!――2008年1月29日,在湖南长沙,看望抢险中遇难的电力职工家属
“孩子你讲得真好。”――*2007年4月在日本提到自己的母亲如何评论他在日本国会的演讲时说,*表示,母亲经历了近90年沧桑历史,从小母亲就要他讲真话,要讲心里的真话。这些年,农民工是我最操心的事之一。国务院出台了40条措施,落实还要花大功夫。――2006年4月,*在重庆考察时说
是否想早点抱孙子?――中国总理2007年11月在新加坡考察大巴窑老居民的摩天祖屋时问梁彦夫妇
你们要给我说实话。――2004年8月5日,在四川唐家巷村考察时对基层干部说
--诗意--
我是一个爱国主义者,我脑子里总是在想,“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2008年3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
台海两岸和平发展是大势所趋,是任何人无法改变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密切注意“td”活动,决不允许分裂
请问开花的大地,请问解冻的河流――引用诗人艾青的诗句解释什么是“快乐”
广直言之路,启尽善之门。――某年中秋佳节,*看望国务院参事室和中央文史研究馆参事和馆员
日中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中国有一句古话,召远在修近,避祸在除怨。――2007年初引用管子名句形容中日关系
贵国有句谚语:尽管风在呼啸,山却不会移动。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尽管经历过风雨和曲折,但中日两国人民友好的根基如同泰山和富士山一样,不可动摇!――2007年4月在日本访问的一次演讲时说
川中地震,举国同悲,但我们很快就抹掉眼泪,踏上抢救同胞的征途。灾难降临后,年过花甲的温总理抢在了随时可能爆发危险的抗灾前线,和子弟兵们并肩作战。漫长的两天过去了,温总理在救灾前线说过的一些经典话语。从这些话语中,可以感受到总理对灾区的深切心痛和对13亿同胞的巨大信心:万里长城震不倒,只要双手在,我们可以把灾区建得更好!
1、总理和赶往灾区的登机部队领导讲话:“我就一句话,是人民在养你们,你们自己看着办!”
2、“我不管你们怎么样,我只要这10万群众脱险,这是命令”。总理在电话里大喊,说完摔了电话。随行人员说,头一次看到老爷子这么厉害。在抢救现场,年过花甲的温总理,已然哭得不成样子,要知道,1942年出生的他,已经66周岁,比绝大部分前线救灾的人都要年老。
3、“第一还是救人,救人的重点是重灾区,地震中心区,联系不到的地区”。在环境险恶的抢救现场,两鬓苍苍劳累无眠的老爷子摔倒了,手臂受伤出血,却把要给他包扎的医务人员一把推开。
4、我们就尽百倍努力,绝不会放松。废墟下哪怕还有一个人,我们都要抢救到底。5、现在第一位的工作是抓紧时间救人,多争取一分一秒的时间就可能多抢救出一个被困者。6、在灾区抢救现场,老爷子向受困的孩子们喊话:我是温爷爷,孩子们一定要挺住,一定会得救!7、看到广场上摆放的遇难群众遗体,*心情十分沉重,他说:“我给遗体三鞠躬。” 8、房子裂了、塌了,我们还可以再修。只要人在,我们就一定能够渡过难关,战胜这场重大自然灾害。只要双手在,我们就可以建得更好。
9、老爷子对被安置在绵阳九州体育馆的孤儿说:别哭,政府会管你们的!管你们生活,管你们的学习,要好好地活下去!
10、“我们要第一步救人,要不断努力把他们救出来,不惜采取任何手段,不惜任何代价!部队指战员排除一切困难,就是步行也要前往受灾最严重的地区。”现在一线的军人已经被下达死命令,必须冒雨解救。
感动„„„„„„
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中饱含热泪,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让我满含热泪,总理的亲民让我满含热泪,多难兴邦,08年,汶川挺住,中国挺住...
第五篇:汶川地震专题
汶川地震专题:地 震 无 情 人 有 情
1.汶川地震发生后,国务院成立了以温家宝为总指挥,李克强、回良玉为副总指挥的抗震救灾总指挥中心指导抗震救灾工作。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党和政府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说明了党和国家关注民生、情系民生,努力解决民生问题。说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党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抗震救灾已取得阶段性的重大胜利,给我们什么启示?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团结互助、自强不息、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的伟大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是鼓舞我们战胜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健全应急机制和提高应急能力。面对灾害,公民应积极从容应对。
3.“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我们一定能够夺取抗震救灾工作的全面胜利的因素有哪些?
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中国共产党始终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的支撑。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指挥。
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全国各族人民和世界友好国家人民的大力支援。4.请说出在汶川在地震中震撼你心灵的两个场面。消防战士荆利杰,跪地大哭“再救一个”。人民老师谭千秋用生命作支撑舍身护学生。三岁郎铮满头流血面带笑容行军礼。九岁林浩地震时救出两同学。
一位母亲在房屋垮塌的一刻,奋力为8个月大的女儿撑出一片小小的空间,把死亡留给了自己,把生命留给了女儿,诠释了伟大的母爱。
全国各族人民、海外华人华侨踊跃为灾区捐款、捐物。
5.四川抗震救灾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请写一句鼓励灾区人民共度难关的话。
坚定信念,就会创造生命的奇迹!
别难过,我们一起手拉手,心连心,一定会帮助你们重建家园!
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