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克文学奖作品《书店》读后感 (全文5篇)

时间:2019-05-13 02:56: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布克文学奖作品《书店》读后感 》,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布克文学奖作品《书店》读后感 》。

第一篇:布克文学奖作品《书店》读后感

(英)佩内洛普.菲兹杰拉德《书店》读后感

菲兹杰拉德和世上所有作家都不一样,她对于自然环境和人物心理能体会入微,而且是用轻描淡写的方式,布克文学奖作品《书店》读后感。我第一次读她的作品,很多次差点中断,因为在书中的很长一些片段,读起来像在喝白开水,她不像伍尔夫作家那样,让读者兴奋的一直处在“战争中”,也不像艾米莉.勃朗特作家一样,整篇都散发着“风花雪夜”。但如果一直喝白开水下去,可能会缺乏营养,甚至会去寻找其它的饮品,可贵的是当你犹豫要不要继续喝下去的时候,你却冷不防会惊奇的尝到“蜜桔柠檬水”的味道,就像生活一样,平淡中有激情,战争中也有风花雪夜。特别是读到最后,合上书时,你才真正感受到,你喝的其实就是“蜜桔柠檬水”,并且这种酸甜味在喝完之后一直在你的喉咙里荡气回肠……

菲兹杰拉德的作品体现了优雅沉静、细腻而简洁的风格,让读者看似风平浪静,实际上内藏着波涛汹涌的反衬和讽刺,读后感《布克文学奖作品《书店》读后感》。她用女性特有的想象力,结合英国文学的讽刺和幽默,传递了其思想中的不安稳因素。

她用一个普通的容易被人忽视的平凡中年女性,想在英国小镇哈堡开一家书店,并且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性,文中唯一提到的是“意义”二字,来衬托和讽刺在这个英国经济繁荣时期却尚处拮据状态的20世纪60年代的海河之间的岛屿小镇上,人们习惯的固定生活方式,以及对文化的摒除。她想改变这种思想贫瘠的状态,试图为哈堡注入一种具有“意义”的东西,然而却遭受了权威的打压。最终还是不敌世俗的懦弱和权贵的欺压失败了。她的书店终被以法律的名义冠冕堂皇地夺走。她被迫迁居,走向远方。让读者痛恨这些霸王体制中丑陋的人性的同时,也让读者同时兴奋的是:弗洛伦斯并没有因为人性的丑陋和权势的欺压而变的抱怨和消极,她始终保持着一种镇定、勇敢、坚韧的品格,特别是她那句:只要有生命,就有希望的生活理念,让人拍案叫绝。

文章的最后:“她坐在那里,羞愧地低下头,因为她生活了将近十年之久的小镇并不需要一家书店。” 这种“羞愧”里面包含了很多的内容,她揭示了作者对那些霸王体制的尖厉嘲讽,以及小镇对文化的摒弃。也让弗洛伦斯最后是以一种顺服的心态离开了她生活了十年之久的小镇。这样的结尾让读者仿佛看到了作者内心的优雅和沉静,以及镇静和修养。

—— 娇子

第二篇:诺贝尔文学奖作品读后感(2000

诺贝尔文学奖作品读后感(2000—2012)

坐公车,从住的家晃悠到报社,翻阅《奈保尔家书》。一本来往于英国牛津与西印度特立尼达的父子书信集。听父亲讲自己始终热爱的写作生涯。他一直默默无闻,做着报纸的记者编辑工作,却始终热爱文学,热爱写作。他也告诉儿子,不要放任自己默默无闻,但是如果默默无闻了也没关系,只要在做自己的事就可以了。儿子还在牛津,没看到儿子成为作家,没看到自己的小说出版,他就撒手离开。但他对儿子,一直有着不可动摇的信心,并宽仁地说:“不要怕当艺术家。”儿子早熟地很,从他19岁年纪却能写出如此明透的信就可明了。翻书时,想到大一时和同学们密集的来信。其中有一个是后桌,来的信当时不已为然,直到年后翻阅,方才明白其远比自己成熟,当时想得已深密。这位早熟少年,方向始终明确,成为一名作家。之后他果真做到名满天下,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不过求学的道路不乏阴云,他为神经焦虑症所困扰,为贫困所累。还有哮喘。最主要,是对前途的不确定。看着这些一来一往的信,早上的公车之旅变的漫长而安宁。所有的感觉,为这穿梭时空的信笺敞开。愿你的道路漫长。愿我一直怀有勇气。

《奈保尔家书》是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V.S.奈保尔与其父亲(老奈保尔)和姐姐(卡姆拉)三人之间的通信集。时间起始为1949年至1957年。三个通信者分处三地,奈保尔在英国牛津,老奈保尔在家乡特立尼达(西印度群岛的一个英属岛国),卡姆拉在印度。这不是一本小说,但完全可以当“书信体小说”来阅读。也就是说,这本家书在风格上与我们以往熟知的那些家书(如《傅雷家书》、《曾国藩家书》)是不一样的,它在叙述语言和形式结构上都具备“小说”的诸多元素。除了前面说到的书信体小说,我还认为,它也具备成长小说和家族编年史小说的形态。而且更奇妙的是,作为一部“小说”的《奈保尔家书》,并非作者有预见、有目的的刻意而为。因为事实上,家书的三位作者,从他们开始给对方写第一封信的时候,就只有一个单纯的目的,那就是写信,真实地写信,跟我们所有人写信的目的没什么区别。只是由于写信人的个人因素,即:三人都爱好文学,其中老奈保尔和小奈保尔都立志成为一个作家,他们在写信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喜欢呈现细节,喜欢刻画人物,喜欢将身边发生的事件讲述给对方听,无意中便成就了一部由三人共同“累积”而成的“小说”。

如果我们把《奈保尔家书》当成一部“小说”来看待,那么,它也有可以归纳的“故事梗概”:在特立尼达,一个叫奈保尔的中年男人,职业是报纸编辑和记者,业余写写小说,梦想有朝一日成为一名作家。他有七个子女,女儿卡姆拉在印度求学,儿子维多(即V.S.奈保尔)在英国牛津求学。这一家人并不富裕,有时还显得比较拮据。姐弟俩在外求学,靠的是政府资助的奖学金。老奈保尔勤奋工作,承担着供养家庭的责任。在为实现自己的文学梦想而努力的同时,更看出儿子维多身上的文学天赋,希望他将来成为一个大作家。而维多也对此充满自信,野心勃勃地为这一目标做着准备。至于卡姆拉,她除了要完成自己的学业,也像父亲一样,对弟弟维多的作家梦极其重视,时常给予勉励和鞭策。他们频繁地给对方写信,除了表达思恋之情,告知生活讯息之外,更多的是在那种艰难的生存环境中,通过这些书信,彼此支撑,相互安慰。

我是在200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公布之后,才知道奈保尔这个作家的。所以,我最先读到的是他的长篇小说《河湾》,其次是《米格尔街》和《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河湾》开头的一句话(“世界如其所是。人微不足道,人听凭自己微不足道,人在这世界上没有位置。”)就把我吸引了,这句突兀的完全不像小说语言的话,让我为之一震。而这句话结束之后,马上就进入到十分具体的故事讲述,这种突兀的叙述转折,又让我为之一震。从那时起,我对能够以这种方式开始一部小说的作家,对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以及他经历了怎样的写作过程,就怀抱了十分强烈的兴趣。之后不久,我的朋友韩东在给我的一封电子邮件中,也提到了自己最近正在阅读奈保尔。他提到了《河湾》和《米格尔街》,并尤其推崇《米格尔街》。就我所知,写作朋友中,还有顾前和吉木狼格,对《米格尔街》也是爱不释手,如遇“故交”。这就更让我想要知道,这位仿佛从天外掉进汉语世界的小说家,他打动和启发我们的这些东西,从何而来?以及,它们是怎样修炼而成的?

现在,这本《奈保尔家书》似乎可以解开这些谜团了。至少在我个人来说,这部家书除了让我有阅读“小说”的乐趣之外,也为我再次阅读《米格尔街》及《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提供了难得的注脚。奈保尔到达英国之后不久,就在给父亲和姐姐的家书中提出让他们给他邮寄香烟的要求,因为英国的香烟卖得很贵。尔后,“寄烟”这一细节反复地在三人的通信中出现,关于寄烟的方法,程序;关于

海关对烟草的严格规定和高额的关税,等等。总之,它看上去是一件小事,但又是一件很麻烦的事。而我从“寄烟”这件事的反复纠葛中,生出许多的感慨,其中的一个感慨就是,作家不是在天上修炼而来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磨练而成的。当然,《奈保尔家书》可以引申的意义远远不止于此,只是这篇文章所要求的篇幅,已经不容许我罗嗦下去了。

从1952年开始,奈保尔经常性地陷入抑郁状态,他这样跟父亲分析自己的症状:“我当然知道令我一蹶不振的缘由:孤独,情感交流匮乏。你们应该了解,一个男人不是一段被运送到国外的木头,在上面锯两个凹槽,就当作了接受教育的标志。不,不是这样,他的要求远不止于此,他有感情,他有思想。有些人,哎,他们的所思所感超出常人,因此,他们备受煎熬……”这套理论听起来不陌生,回溯起来它似乎是如奈保尔般事业有成的人事后聊以自负的先见。但不容置疑的是,写下这些话的的确是个艰难而困惑的孩子。他的出路只有两条:一是纯粹的文学艺术世界,二就是父亲和家人。值得注意的是,在儿子一次次流露出这种自命的时候,父亲从来没有加以阻止,哪怕是一点点劝诫都没有,也就是说,他几乎从不试图对儿子的性格做出任何校正,至多做些小小的提醒:“你不再是个两三岁大的黄口小儿了……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老奈保尔教育子女的方式中最突出的一点(不一定是最好的一点),正如评论家詹姆斯•伍德敏锐指出的那样,“与众多望子成龙的父母不同,他从不让爱子心中承受愧疚之情。”而是从来有求必应,顺水推舟,很少违逆儿子的主见。这看似简单的习惯,实际上却是不易做到的——试想,有哪位家长能够承受一种与儿子完全平等的地位?有哪位家长能在经济拮据的情况下给予孩子以充分信任,不去对他大手大脚的消费行为做些许干涉呢?在特立尼达,奈保尔一家的经济并不宽裕,若不是母亲家有几位有钱的亲戚,父亲很难供养得起七个子女。偏偏这些没文化的亲戚都被奈保尔瞧不起,在英国,能够接济他的近亲远亲无不遭到奈保尔的挖苦和排斥,造成的结果之一,便是在求学生涯的后半程,满欧洲旅游、花钱如流水的奈保尔的生活捉襟见肘,父亲的书信再也不像开始时那样跟他大谈创作,而是家庭的经济状况,谈能够给他多少经济支援——“你必须慎之又慎地对待花钱问题”。从1952年到次年去世,父亲汇款给儿子的频率日益加快,却不见他对不太体恤家庭的儿子有多少埋怨。

但这理应是一种最容易产生的埋怨,因为在常人看来,这种“愧疚”是做子女的理应承受的,否则就是举孝不足。在这位把自己纯然当作儿子的“文友”的父亲的看护下,奈保尔艰难地追求环境的认同和接受,把其间的每一桩骄傲和烦恼、每一次振奋与沉沦实践到底。他从父亲那里得到的看似只是钱和写作上的一点建议,但是,若非父亲有意无意的不介入,奈保尔恐怕无法把自己全然独立的视野维护完整至终。这对于一位很早显露出资质的小说家而言,实是一笔可贵的财富。老奈保尔猝然去世的那段情节,《奈保尔家书》犹如一本手法老练的小说,只用寥寥四封相关的短信和一封电报打发掉故事的高潮;那封儿子发回家里的电报,则天然地适合扮演“书眼”的角色:“他是我心目中最值得尊敬的人/一切就此终结/我对他感激不尽/振作起来/我爱你们。”对一些批评家认为的奈保尔的最佳作品《抵达之谜》(1987),英国名作家萨尔曼•拉什迪尖锐地指出,这本书里通篇看不到一个“爱”字。对于一个刻意背对阳光,从自己的影子看世界的作家而言,或许也只有《家书》能成为他全部作品中唯一的例外,哪怕它是一本“合著”。

第三篇:布克的奇遇读后感

《布克的奇遇》这篇科学幻想故事真是太神奇了,他讲述了布克在一次意外的中呗卡车压死了而又复活的过程。

李爷爷是一个心地非常善良的老人,曾经还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喜剧演员,他听说马戏团决定送走布克,就提出了一个要求,给他一年时间,他或许可以把布克教好,改掉那些坏习惯。从此布克就成了四号院子--这个亲密大家庭中的一分子。小惠也因此变的愉快了,有布克一同陪她在家养伤,她与布克成了好朋友。一年快结束的时候,布克经过李爷爷的调教,不久就要参加马戏团的正式演出了。不幸的事件却发生了,有别人看到布克被一辆卡车活活压死,大家都沉浸在悲痛之中,尤其是小惠,失去了往日的好朋友整日悄悄地落泪。

事隔三个多月,四号院子有一天又充满了欢乐,是布克回来了!布克见到他们非常亲热,一切训练都还记得,连小惠教它的小把戏也没有忘记。

过了几天,大家发现现在的布克和原来的布克有些不同,后来又被在实验室研究的叔叔在路边将布克认领走。

大家都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都急忙去实验室了解情况,到了那里真相大白:布克保留了他本身的脑袋,身体却已被换了,这是科学的进步与发展。

第四篇:英美文学作家及作品 诺贝尔文学奖

奥斯卡 王尔德the important of being earnest 乔治 艾略特Silas Marner 织工马南传 乔治 艾略特Middlemarch米德尔马契

丹尼尔·笛福ROBINSON CRUSOE鲁滨逊漂流记 查尔斯·狄更斯A Tale of Two Cities双城记 华盛顿·欧文Rip van Winkle瑞普·凡·温克 威廉·福克纳Light In August八月之光 伊迪丝·华顿The Age of Innocence纯真年代 萧伯纳Mrs Warren's Profession华伦夫人的职业 西奥多 德莱赛SISTER CARRIE 嘉莉妹妹

1907 [英]吉卜林(1835-1907)获奖作品:《老虎!老虎!》。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1865~1936)英国小说家、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营房谣》《七海》,小说集《生命的阻力》和动物故事《丛林之书》等。1907年作品《老虎!老虎!》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这位世界名作家的作品以观察入微、想象独特、气概雄浑、叙述卓越见长”。

1915 [法]罗曼-罗兰(1866-1944)获奖作品:《约翰-克利斯朵夫》。获奖类别:小说 1923 [爱尔兰]威镰-叶芝(1865-1939)获奖作品:《丽达与天鹅》。获奖类别:诗

威廉·勃特勒·叶芝(1865~1939)爱尔兰诗人、剧作家。主要作品有诗作《当你老了》、《丽达与天鹅》等。1923年作品《丽达与天鹅》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由于他那永远充满着灵感的诗,它们透过高度的艺术形式展现了整个民族的精神 1925 [英]肖伯纳(1856-1950)获奖作品:《圣女贞德》。乔治·萧伯纳(1856~1950)爱尔兰戏剧家。共完成51个剧本。主要作品有《圣女贞德》等。1925年作品《圣女贞德》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由于他那些充满理想主义及人情味的作品——它们那种激动性讽刺,常涵蕴着一种高度的诗意美”。

1930 [美]辛-路易斯(1885-1951)获奖作品:《巴比特》辛克莱·刘易斯(1885~1951)美国作家。主要作品有《大街》、《巴比特》、《阿罗史密斯》等。1930年作品《巴比特》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由于他充沛有力、切身和动人的叙述艺术,和他以机智幽默去开创新风格的才华”

1932 [英]高尔斯华绥(1867-1933)获奖作品:《有产者》。

约翰·高尔斯华绥(1867~1933)英国小说家、剧作家。著有长篇小说《福尔赛世家》三部曲、《现代喜剧》三部曲和剧本《银匣》等。1932年作品《有产者》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为其描述的卓越艺术——这种艺术在《福尔赛世家》中达到高峰”。

1936[美]尤金-奥尼尔(1888-1953)获奖作品:《天边外》。尤金·奥尼尔(1888~1953)美国剧作家。主要剧作有《天边外》、《安娜克利斯蒂》、《无穷的岁月》和自专性剧作《长夜漫漫路迢迢》等。1936年作品《天边外》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由于他剧作中所表现的力量、热忱与深挚的感情——它们完全符合悲剧的原始概念”。

1938[美]赛珍珠(女1892-1973)获奖作品:《大地》。赛珍珠(珀尔·塞登斯特里克·布克)(女)(1892~1973)美国作家。主要作品有《大地的房子》三部曲:《大地》《儿子们》《分家》《母亲》《爱国者》《龙种》等。1938年作品《大地》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她对于中国农民生活的丰富和真正史诗气概的描述,以及她自传性的杰作”。

1948[英]托-爱略特(1888-1965)获奖作品:《四个四重奏》。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1888~1965)英美诗人、剧作家、批评家。主要作品有诗作《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荒原》、《四个四重奏》;论著《传统与个人才能》、《批评的功能》、《诗与批评的效用》等。1948年作品《四个四重奏》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对于现代诗之先锋性的卓越贡献”。

1949 [美]威镰-福克纳(1897-1962)获奖作品:《我弥留之际》。威廉·福克纳(1897~1962)美国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押沙龙,押沙龙》等。1949年作品《我弥留之际》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

1950 [英]伯-罗素(1872-1970)获奖作品:《哲学-数学-文学》。帕特兰·亚瑟·威廉·罗素(1872~1970)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主要作品有《数学原理》、《哲学问题》、《教育与社会秩序》等。1950年作品《哲学—数学—文学》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表彰他所写的捍卫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的多种多样意义重大的作品”。

1953 [英]温-丘吉尔(1874-1965)获奖作品:《不需要的战争》。温斯特·丘吉尔(1874~1965)英国政治家、历史学家、传记作家。曾任英国首相。主要作品有《马拉坎德远征记》、《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英语民族史》等。1953年作品《不需要的战争》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由于他在描述历史与传记方面的造诣,同时由于他那捍卫崇高的人的价值的光辉演说”。

1954 [美]海明威(1899-1961)获奖作品:《老人与海》。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美国作家。主要作品有《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尔鸣》、《老人与海》等。1954年作品《老人与海》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其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对当代文体风格之影响”。

1962 [美]斯坦贝克(1902-1968)获奖作品:《人鼠之间》。约翰·斯坦贝克(1902~1968)美国作家。主要作品有《愤怒的葡萄》、《月亮下去了》、《珍珠》和《烦恼的冬天》等。1962年作品《人鼠之间》“通过现实主义的、寓于想象的创作,表现出富于同情的幽默和对社会的敏感观察”。

1969[爱尔兰]萨-贝克特(1906-1990)获奖作品:《等待戈多》。萨缪尔·贝克特(1906~1989)法国作家。主要作品有三部曲《马洛伊》、《马洛伊之死》、《无名的人》和剧本《等待戈多》等。1969年作品《等待戈多》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奋”。

1976 [美]索尔-贝娄(1915-)获奖作品:《赫索格》。索尔贝娄(1915~2005)美国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奥吉玛琪历险记》、《赫索格》、《洪堡的礼物》等。1976年作品《赫索格》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由于他的作品对人性的了解,以及对当代文化的敏锐透视”。1978 [美]埃-巴-辛格(1904-1991)获奖作品:小说《魔术师-原野王》。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1904~1991)美国作家。主要作品有《撒旦在戈雷》、《卢布林的魔术师》、《奴隶》等。1978年作品《魔术师原野王》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他的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这种既扎根于波兰人的文化传统,又反映了人类的普遍处境”。

1981 [英]埃-卡内蒂(1905-)获奖作品:小说《迷茫》。埃利亚斯·卡内蒂(1905~1994)英国德语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迷惘》等。1981年作品《迷茫》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作品具有宽广的视野、丰富的思想和艺术力量”

1983 [英]威镰-戈丁尔(1911-)获奖作品:小说《蝇王-金字塔》。威廉·戈尔丁(1911~1994)英国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蝇王》、《继承者》、《金字塔》、《自由堕落》、《看得见的黑暗》、《纸人》等。1983年作品《蝇王金字塔》获诺贝尔文学奖。

1987 [美]约瑟夫-不罗茨基(1940-)获奖作品:散文诗《从彼得堡到斯德哥尔摩》。约瑟夫·布罗茨基(1940~1996)苏裔美籍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韵文与诗》、《山丘和其他》、《悼约翰邓及其他》、《驻足荒漠》;散文集《小于一》等。1987年《从彼得堡到斯德哥尔摩》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他的作品超越时空限制,无论在文学上或是敏感问题方面都充分显示出他广阔的思想及浓郁的诗意”。

1993 [美国]托妮-莫里森托尼·莫里森(女)(1931~)美国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宝贝儿》、《爵士乐》等。199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其作品想象力丰富,富有诗意,显示了美国现实生活的重要方面”。

1995 [爱尔兰]谢默斯-希尼 希尼(1939~)爱尔兰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一位自然主义者之死》、《通向黑暗之门》、《在外过冬》、《北方》、《野外作业》、《苦路岛》、《山楂灯》、《幻觉》等。199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由于其作品洋溢着抒情之美,包容着深邃的伦理,揭示出日常生活和现实历史的奇迹”。

2001 英国 维-苏-纳保尔 代表作有《给毕斯沃斯先生一所房屋》、《河中一湾》及《幽黯国度》 维苏奈保尔(1932~)印度裔英国作家。1990

年被英国女王授封为骑士。主要作品有小说《神秘的按摩师》、《米格尔大街》、《河弯》、《岛上的旗帜》、《超越信仰》、《神秘的新来者》等。200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其著作将极具洞察力的叙述与不为世俗左右的探索融为一体,是驱策我们从扭曲的历史中探寻真实的动力”。

2005 英国 哈罗德·品特 他的作品揭示了日常絮谈中的危机、强行打开了了压迫的封闭房间 《生日宴会》、《背叛》、《看门人》《回家》 哈罗德·品特(1930~),英国剧作家。200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看房者》(TheCaretaker,1960)、《生日晚会》(TheBirthdayParty,1958)、《归家》(TheHomecoming,1965)等剧本。获奖理由是“他的戏剧发现了在日常废话掩盖下的惊心动魄之处并强行打开了压抑者关闭的房间。”

2007年 英国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金色笔记》 http:///43755.html 多丽丝·莱辛(1919~),英国作家。主要作品有《青草在歌唱》(1950年)、五部曲《暴力的孩子们》《玛莎·奎斯特》(1952)、《良缘》(1954)、《风暴的余波》(1958)、《被陆地围住的》(1965)以及《四门之城》(1969)、《金色笔记》(1962年)、《幸存着回忆录》(1974)、《黑暗前的夏天》(1973)等。获奖理由是“她用怀疑、热情、构想的力量来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其作品如同一部女性经验的史诗。” 2010年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1936~),生于秘鲁阿雷基帕,是拥有秘鲁与西班牙双重国籍的作家及诗人。共创作了30多部包括小说、话剧和散文在内的作品,其代表作有小说《城市与狗》(1963年)《绿房子》(1965年)和《酒吧长谈》(1969年)等。201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他对权力结构制图学般的细腻描述和他对个人的抵制、反抗和挫败形象的尖锐刻画”。

2011年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1931~),瑞典诗人。1954年发表诗集《17首诗》,轰动诗坛。至今共发表163首诗,除《17首诗》外的作品集为《途中的秘密》、《半完成的天空》、《音色和足迹》、《看见黑暗》、《野蛮的广场》、《为生者和死者》和《悲哀贡多拉》十部诗集。201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通过他那简练、半透明的意象,让我们对现实世界有崭新的体验”。

2012年

莫言(1956~),原名管谟业,中国作家。自1980年代中期起,莫言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主要作品有《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苔之歌》、《檀香刑》、《丰乳肥臀》、《酒国》、《生死疲劳》、《蛙》等。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用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将民间故事、历史事件与当代背景融为一体”。

2013年

爱丽丝·门罗(1931~),加拿大女作家,被誉为“加拿大的契诃夫”。1968年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快乐影子之舞》(DanceoftheHappyShades),并获得加拿大总督文学奖。门罗以短篇小说闻名全球,其影响巨大的《逃离》2004年出版,她被称为“当代短篇小说大师”,以其精致的讲故事方式著称,清晰与心理现实主义是门罗的写作特色,因此获得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

2014年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1945~),法国小说家,是法国评论界一致公认的当今法国最有才华的作家之一。莫迪亚诺也被认为是“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作品探索和研究当今人的存在及其与周围环境、现实的关系。前期小说大都以神秘的父亲和二次大战的环境为主题,运用大量的回忆、想象,把现实和虚构结合起来,描写并未经历过的故事。201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为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作品“唤起了对最不可捉摸的人类命运的记忆”,他的作品捕捉到了二战法国被占领期间普通人的生活。其代表作有《暗店街》、《八月的星期天》等。2015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 在悲剧中探索人的心灵。现年67岁的白俄罗斯女作家、记者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成为该奖项历史上第14位女性桂冠得主。“在过去的三四十年间,她一直专注于描写苏联和苏联解体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她的作品并不是关于那些历史事件本身,而更多地将目光投向普通人的情感历程。”

第五篇:绘本馆皮克布克

皮克布克绘本馆 播撒智慧种子的绘本王国

传统实体绘本馆

绘本馆的常见基本运营模式是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为儿童提供绘本出售、借阅、现场阅读及租赁等服务;同时配合开展以绘本为主题的亲子故事会、创意美工、小剧场等儿童早期教育活动。如作为国内首家专业绘本馆--蒲蒲兰,以给更多的中国小读者和家庭提供世界最优秀的儿童读物及轻松舒畅的阅读环境为主旨,除汇集国内外精选的儿童读物以外,还开设世界优秀绘本资料室,绘本延伸活动课堂。其它运作得比较成功的实体绘本馆也以提供儿童绘本阅读、借阅、家庭教育类图书借阅、组织各种亲子活动、父母培训和交流活动等富有特色的活动,赢得了小朋友和父母们的喜爱;“神奇世界绘本馆”是以社区为单位以绘本借阅及亲子活动组织、幼儿专业教育、特色主图游学为主要经营内容的儿童社区私人会所。

绘本馆是近几年随着绘本的普及在一些大中城市兴起一种以绘本为主要收藏对象及运营载体的主题场馆。随着绘本阅读的日益推广,绘本馆受到年轻父母,特别是城市白领阶层年轻父母的关注。

绘本馆多以0—12岁儿童为主要阅读对象,以收藏国内外经典绘本为主,同时配备一些儿童早期教育书籍,因此藏书丰富,品种多而齐全,俨然就是一座小型的主题图书馆。但因其针对性更强、绘本藏书更丰富、服务方式灵活多样等特点,在绘本阅读推广上有着传统图书馆难以比拟的优越性。

为适应特定目标人群的需要,绘本馆多选址在比邻幼儿园的社区或者幼儿早教培训集中的场所附近,场馆面积不大,但大多装修温馨活泼,契合幼儿的审美及生理发展特点,能比较有效地吸引儿童,让他们置身于绘本的海洋,激发对阅读的喜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新型网络绘本馆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网络几乎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作为始终走在儿童阅读前沿的绘本馆,其运作模式也不断与时俱进。原来以提供绘本出售和借阅为主的单一线下实体店的服务模式也不断走向多元化和网络化。

一种以“网上租绘本,免费送上门”为核心的服务模式也应运而生,如能真正实现网上租赁并送书到站式的儿童绘本馆----皮克布克,其以互联网为平台,只要你注册为所属站点的会员,即可足不出户、点点鼠标就能轻松享受到世界经典绘本的阅读,符合了年轻父母的生活节奏,即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绘本借阅模式,也为绘本馆未来的发展开辟了一片广阔的新天地。借助互联网平台,还提供加盟和绘本售卖服务,有效实现多城市资源和信息共享,使小小的绘本馆成为有发展规模市场潜力的连锁经营机构。

下载布克文学奖作品《书店》读后感 (全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布克文学奖作品《书店》读后感 (全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岛上书店》读后感

    《岛上书店》读后感 《岛上书店》是一本会让人看入迷的小说,特别是当玛雅这个小天使出现之后,A。J的整个人生有了巨大的改变。性格的落差,前后对比是那么鲜明。之前的他性情古......

    岛上书店读后感大全

    岛上书店故事说的是一位男性书店老板与一个遭遗弃的孩子,一位女性出版社推销者的故事。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岛上书店读后感嘉布莉?丽文的《A.J.的......

    岛上书店读后感

    《岛上书店》读后感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简介时,就已经被它吸引住了。在一座与世隔绝的小岛上,经营一家书店,男主角A.J.爱妻去世,书店危机,唯一值钱的宝贝也遭窃,一波又一波的苦难......

    岛上书店读后感

    岛上书店读后感 岛上书店>读后感(一) ——无人为孤岛,一书一世界 7月18日下午17点左右,于罗宝线地铁上读完此书。说来也有意思,这本书是小珊借我看的,我也正好断断续续就在她农历......

    岛上书店 读后感

    亲爱的,你可能还不知道在罗德岛州的一个小岛上开了一家书店,这个《岛上书店》的风潮已经在过去的两年中席卷了世界的三十多个国家,并且创下了出版史上全球化最快的畅销纪录。......

    《岛上书店》读后感

    《岛上书店》读后感1 这本书读到开头的时候,算是猜到了一部分情节,但结局又在意料之外。也算是一本开头比较无聊,读多了舍不得停下或看完的一本书吧。这本书里有很多金句,每一......

    《岛上书店》读后感

    《岛上书店》读后感 《岛上书店》读后感1 所有你失去的,都会以另一种方式与你重逢。《时光倒流的女孩》是现象级全球畅销书《岛上书店》作者加·泽文的作品,以一种全新的方式......

    《岛上书店》读后感

    《岛上书店》读后感 《岛上书店》读后感1 畅销书总是有其成为畅销书的理由。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太过跌宕起伏的情节,好像就是顺理成章,一气呵成。细细体味其中的一言一句,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