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新闻报刊业:由报刊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迈进
中国新闻报刊业:由报刊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迈进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报刊业呈现出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出版品种日益丰富,出版能力持续增强,经营管理不断完善,人员队伍不断壮大,整体实力稳步提升。我国报纸总印数位居世界第一,人均拥有报纸、期刊量不断增长。
面对中央对文化改革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产品的新期待,中国新闻报刊业肩负着由报刊出版大国向报刊出版强国迈进的使命,报刊业励精图治,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着积极作用。
导向:发挥构建和谐社会的整体引导作用
“感谢社会各界的帮助,没有你们,学生们可能现在还在泥巴地里上体育课呢。大家的这份关心,不仅是对乡村教师的尊重,更是对乡村教育以及对农村留守未成年人的呵护。”面对镜头,安徽省肥东县陈集乡阳光小学校长陈万霞感慨不已。她是由中央电视台和光明日报社联合主办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2012大型公益活动选出的第一批获奖教师。
“乡村教师最平凡最美最伟大”、“乡村美、老师更美”、“我一定要带我的孩子来感受这种伟大的精神”……参观“寻找最美乡村教师”书画摄影展后,群众纷纷在留言簿上写下感受。
不仅仅是乡村教师,“最美妈妈”吴菊萍徒手接住坠楼女童,“最美婆婆”广州佛山拾荒阿婆陈贤妹从车下救出两岁女童,“最美司机”吴斌舍命拯救全车乘客……来自报刊媒体的一篇篇报道,捕捉到我们社会中最普通、最平凡人们身上的美德,传播着感动你我的情感与温暖。报刊自觉地承担着社会责任,对重大热点事件进行舆论引导,不断向社会传递正能量,为凝聚思想共识,振奋民族精神,促进社会和谐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报刊业积极参与重大事件的新闻宣传活动,为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贡献才智。各报刊出版单位积极响应配合有关部门部署的公益宣传活动,在精神文明建设、廉政建设、公益宣传、禁毒斗争、世界航海日活动、海洋日宣传、防治慢性病等相关宣传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联合开展“全民禁毒宣传月”、“航海日”宣传等活动,普及有关科学知识,倡导健康社会风尚,充分发挥了新闻报刊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整体引导作用。
改革:放飞之后天地宽
“2009年11月12日,中国文化报社成为首家整体转企改制的中央部委主管的报社,组建了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文化报社副总编辑兼副社长杨胜生对那一天记得清清楚楚。
“刚刚说„转‟,大家都不乐意。但这一转,报社的采编人员把„等靠要‟思想变为了主动出击,作为主业的报纸也拓宽了报道范围,无论是报道角度的改变还是报道面的拓展都给报社带来了新的活力。”杨胜生说,报纸在信息量明显增加、内容更贴近读者的同时,2010年的发行量也较上一年增长了40%。
改革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多年的酝酿和准备。2003年,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召开,山东大众报业集团等8家报刊单位作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先行先试。2005年,中央下发《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报刊出版体制改革开始向纵深推进。2011年,非时政类报刊的转企改制开始全面启动。
目前,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工作正在稳妥推进。2011年6月,组织开始了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目前全国3388种应转企改制的非时政类报刊有3271种完成了改革任务,占总数的96.5%。发展:日报总发行量居世界第一位
目前,我国日报总发行量已居世界第一位,中国无疑已经成为报刊业大国。
2011年全国共出版报纸1942种、期刊9898种。全国期发行量超百万份的报纸有《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广州日报》等26种,期发行量超百万份的期刊有《求是》、《读者》、《时事报告》(大学生版)、《故事会》、《知音》等14种。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以党报为主体、晚报都市报、行业专业报、生活服务类报纸等共同发展的报纸出版格局,为科研事业服务的学术类期刊和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综合文化类、新闻类、财经类、为行业发展服
务的行业专业类期刊等多品种期刊共同繁荣的期刊出版格局。
通过联合国衡量一国社会信息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千人日报拥有量的变化,可以看出这些年报刊业的不俗成绩。我国日报的千人拥有量,从2003年突破70份后,逐年持续上升。2011年,每千人拥有日报90份,人均年拥有期刊2.44册,其中北京、上海等发达省市千人日报拥有量280份左右,超过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发展的方向也更加明确。“十一五”期间,我国报刊业开始从以数量扩张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增长方式,向质量效益型增长方式转变。对此,新闻出版总署新闻发言人、办公厅主任范卫平说:“正在推进的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以及报刊结构调整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结构调整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将来的报纸和期刊的品种会进一步得到优化,报刊出版单位的数量会减少。”
我国期刊持续保持良好增长势头,至2011年,全国期刊总印数32.9亿册,期刊定价总金额238.4亿元,期刊实现营业收入162.6亿元。
此外,随着民族文字出版基金、“东风工程”等少数民族新闻报刊重大项目建设的积极推进,十年来,少数民族文字报刊持续发展,覆盖多种民族文字和内容领域的少数民族报刊体系已基本形成。截至2011年,我国少数民族文字报纸达百余种,分别使用维文、藏文、蒙文、朝鲜文、哈萨克文等13种文字出版,覆盖12个省市自治区,占全国报纸总数量的5%。少数民族文字期刊达到229种,办刊领域涉及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少儿读物等,为满足少数民族读者阅读需求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伴随着改革的进行,传统报刊业的产业升级也拉开了序幕,数字化探索不断深入。报刊网站、电子报刊、网络报刊等新业态发展迅速,报刊“走出去”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在宣传中国主流文化,展示中国发展成就方面成绩显著。《读者》、《女友》、《新民晚报》、《广州日报》等30余种报刊成为中国报刊“走出去”的“第一梯队”。
服务:报刊业公共服务建设不断推进
2008年1月16日,四川省马边彝族自治县烟峰乡铜厂埂村彝族村民拿到了中宣部免费赠阅的《人民日报》,大家传阅着报纸,一位村民说:“这份报纸的到来,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看到‟外面世界的窗。”近十年来,在农家书屋、全民阅读工程、民族文字出版基金、“东风工程”等重大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向西部、中部、东北部数十万个农村基层党组织免费赠阅报纸的公益活动纷纷启动。
农家书屋工程要求每个农家书屋配备不少于30种报刊,适合农民阅读的报刊已通过农家书屋走进了84%的行政村。新疆“东风工程”已经向全区乡镇、街道、社区、行政村免费赠阅报刊53种、16万余份。家住北京知春里小区的李先生清晨遛弯时都会路过阅报栏,“我习惯走到这里歇一会,看看新闻,了解一下国家大事,很方便。”每次,他的身边都会有不少与他一起读报的人。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经建成电子阅报屏和传统阅报栏4万余个。“城乡公共阅屏(栏)”的出现,为满足群众的信息需求提供了便利。该项目作为新闻出版公共服务重大工程已经纳入国家发改委《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2011—2015)》。
第二篇:中国正在由模具大国转变为模具强国
中国正在由模具大国转变为模具强国,中国汽车业模具也将迎来最辉煌的时代,未来的发展趋势是随着车辆和电机等产品向轻量化发展,压铸模的比例将不断提高。同时对压铸模的寿命和复杂程度也将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以塑代钢、以塑代木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塑料模具的比例将不断增大。
汽车模具品种繁多,十分庞杂。橡胶轮胎模具是汽车模具中最主要的一种,其专业化、商品化程度和生产集中度都很高,技术含量也很高。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工程机械,直至飞机等等一切用橡胶轮胎行走的机械,都需要大量的橡胶轮胎模具。子午胎和全钢丝载重子午胎年均增速为25%和30%。高速公路严抓超载,使斜交胎的需求量回升。每年50种左右新车型的出现,使半钢胎产生大量需求。轮胎行业的发展决定着橡胶轮胎模具行业的发展。
近年来,中国轮胎模具行业得到健康发展,这主要标志着行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改制步伐加快,生产快速发展,模具设计制造水平进一步提高。橡胶轮胎模具产需两旺,促使民间投资加大力度。依靠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新的技术、工艺、产品不断涌现,使轮胎模具企业加快了向高新技术企业迈进的步伐。
现在,生产橡胶轮胎模具的企业共有100多家,其中已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共有30多家,其中生产能力在2亿元以上的企业有两家:广东巨轮模具股份有限公司、揭阳市天阳模具有限公司。年生产能力1亿元以上的企业也有两家:沈阳子午线轮胎模具有限公司、山东高密模具机械有限公司。张家港中联橡胶机械有限公司、江苏中利模具厂、安徽王子精品模具有限公司、安徽大道模具有限公司、河南环球模具公司、绍兴县轮胎模具有限公司、绍兴正兴模具有限公司、上海生生轮胎模具有限公司、青岛橡胶机械厂、天津天马模具有限公司、天津天合模具有限公司、广东中山模具厂、常州市武进太湖模具有限公司、沈阳航空模具有限公司等10多家轮胎模具生产企业也都形成了较大规模的生产能力。
橡胶轮胎模具主要种类为子午线轮胎活络模具、两瓣模具、模和成型鼓四大类。其中子午线轮胎活络模具技术含量最高、难度最高、发展前景也最好,目前能生产这类模具的全国有10多家。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展望
中国的橡胶轮胎模具生产企业虽然发展很快,但水平和规模悬殊,即使是走在前列的企业,与国外同类企业,特别是欧美国家的企业,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差,还没有建立完善的且具针对性的研发体系和机制。二是人才不足,特别缺乏高层次的尖端人才。三是工艺装备相对落后,不但设备数控化率低,而且现有数控设备的数量和质量与国外都有较大差距。
电火花成形加工工具电极的设计与制造
电火花加工模具的特点是把工具电极的形状精确地复制在工件(模具)上。因此,电极是电火花加工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电极的合理设计及制造,与模具型孔或型腔的加工精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保证模具的加工精度,在设计电极时,必须选择适当的电极材料,合理的电极结构和正确的几何尺寸,同时还应考虑电极加工工艺性等问题。1.对电极的技术要求
1)电极的几何形状要和模具型孔或型腔的几何形状完全相同
第三篇:人民日报社论: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
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关心下,在千家万户的热切期盼中,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胜利闭幕了。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在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对我国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任务进行了深刻阐述和全面部署,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这次会议回顾了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律,对我国未来10年教育事业发展进行了全面谋划和前瞻性部署。会议还总结交流了教育工作经验,分析了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动员全党全社会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确立了一个新起点,开创了一个新征程,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重要指导作用。
教育兴则人才兴,人才强则国家强。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教育。经过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世纪梦想,完成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伟大跨越,取得了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突破,教育公平不断推进,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
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期,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更加迫切,这些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进一步调整教育战略布局,转变教育发展方式,不断深化教育思想、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一步消除制约教育发展和创新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和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教育规划纲要》是我国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从立足国内发展需要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战略考虑,提出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指导方针,进一步明确地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就要坚定不移地优先发展教育,确保我国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为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未来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
推动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贯彻落实好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好《教育规划纲要》,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政治任务。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正确处理教育发展与经
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更多的精力支持教育事业。
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实现教育改革和发展目标,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动员全社会一起努力,共同担当起培育下一代的责任,要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更新教育观、成才观、用人观,支持教育改革创新,形成既生动活泼又规范有序、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生动局面。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广大教师要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自觉加强师德建设,大力弘扬优良教风,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我们相信,随着《教育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教育现代化的步伐更加坚定,教育发展更加充满活力。让我们真抓实干,开拓进取,努力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人才强国、创新型国家而不懈奋斗!
第四篇:关于中国由制作大国向制作强国发展过程的思考
关于中国由制作大国向制作强国发展过程的思考 中国曾是加工大国,现在是制造大国,将来中国必将成为制造强国。机械产品创新是机械工业科学发展的关键,中国机械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制造业生产总值世界第一,是“制造大国”,但机械工业还没有摆脱粗放型、外延式发展模式,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掌握得不多,自主创新产品少,附加值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科技自主研发之路是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过程中重要的策略。
目前,中国既面临新兴发展中国家的低中端竞争,又面临西方发达国家重振先进制造业的压力,面临严峻挑战。数控技术是是先进的信息技术与自动控制、机械制造技术相结合的集成技术,其核心是数字化,可以引起机械工业的深刻变革,这就是“数控一代”概念的缘由和根据。
众所周知,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的高低,不仅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不仅要看产量,更要看结构。从质量来看,中国的制造业更多的还处于低端水平,多数企业尚处于产业链中低附加值的底部。也就是说,中国的制造业更多的还是在为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做嫁衣,中国的产业工人更多的还是在为发达国家创造利润。而从结构来看,中国先进制造业,特别是服务型制造业的比重明显偏低。很显然,处于低端水平、低附加值阶段的中国制造业,其国际竞争力除了劳动力成本、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之外,并没有其他方面的优势。让人担忧的是,很多地方和企业似乎并没有真正认识到问题之所在。
而要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就必须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高端装备制造是指制造业的高端领域,既包括传统制造业的高端部分,也包括新兴产业的高端部分,集中体现出技术上高端、居于价值链高端、占有产业链的核心部位等三个方面的显著特征,其发展水平决定着产业综合竞争实力。
面对挑战,制造业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变革,而高新技术的应用正是这场变革中的关键力量。
那么在这种变革和调整的大环境下,我们大学生应该做些什么准备来在将来的改革过程中得以崭露头角呢?
不难看出,这个转换过程,本质上就是从重加工到重设计的转变,所以,作为大学生,我们必须有意识的培养自己创新的能力和掌握应用新技术,新工艺的能力,熟悉数字化加工,熟悉现代设计的工作流程和行业标准,熟练应用计算机技术。
未来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将主要集中在推动研发设计、生产流通、企业管理等环节的改造升级等方面,有以下几个极具代表性的趋势:协同、集成化。因而,我们所要熟悉和掌握的技能就是围绕这些而来的,每个人都应该成为全能型人才,才不会在集体中出现短板。近几年来,伴随信息技术、制造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高速发展,集成和协同技术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从最初的企业内部协同到各企业间的协同,从考虑产品生命周期某一阶段到考虑产品全生命周期,集成、协同的时间、空间跨度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所以,在技术之外,我们还要培养合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这些“非技术能力”。相信,新一代的大学生在努力后,必然能将“MADE IN CHINA”改写为“DESIGN IN CHINA”,为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换之路中添砖加瓦。
第五篇:中国由大国变为强国之 路
中国由大国变为强国之路
摘要: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综合来讲,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大,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关键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
一、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经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已连续三年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国。据统计,2006年中国对外经济总额已达到17606.9亿美元,连续三年居世界第三位。中国成为经济大国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与经济强国还有很大的差距。如果中国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不走弯路,综合实力提升和经济体量超越美国是迟早的事情。但接下来的这个过程是非常难熬的,尤其在跟一个纵横百年的霸权国家竞争,无论在应对外部环境还是平衡内部环境上都需要大智慧,如果挺住了就会一往无前,如果跌落了就会充满各种未知。中国要想避免经济总量大而不强的局面和历史重演,经济结构必须要坚定不移地转型,产业结构必须要升级,加大科研投入、推动技术进步,否则依靠加工经济和资源输出为主的“打工经济体”绝对没有任何前途。同时,以出口为导向的中国经济,要从外需转向内需,也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要启动内需除了要抑制高房价外,还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改革收入分配体制,只有让老百姓无后顾之忧和有钱去消费时,中国的内需才能真正、有效地启动,中国经济结构也才会趋于合理。
二、军事
中国是 防御性的大国军队,军事工业部门比较齐全,初步具有空间战和信息战的能力,但军队总体科技水平偏低,经济发展比较迅速。因为人多优质地少,周边强弱敌对势力林立,且缺少对海外资源的控制,国内资源现已经超负荷运用,抗制裁封锁的能力较弱,民性比较温良,过分依赖和相信联合国,遵循与邻为善,缺乏侵略性,官方对政治学习的重视程度甚于提高技战水平。但由于人民勤劳坚韧,文化底蕴深厚,在国民生存权受威胁之时,智慧能充分用到战争中,国家维系了数千年不倒。所以我国军队和人民要加强凝聚力和警惕性,不要过分依赖其他民族,积极捍卫自己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三、文化
近几年或是在报纸上或是在新闻媒体上,我们肯定都听到过这样一句话——要加快我国从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的转变,那么什么是文化大国,什么是文化强国呢?就我个人的观点而言,现阶段的中国就是文化大国,因为只要一提到中华文化,顺口而出的词汇必然会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必然会提到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确实如此,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文明仅存并且得以延续至今的唯一国家。印度虽然还存在着国家这一形式,但是古代印度的文明却早已在英国的完全殖民统治时期消散殆尽。巴比伦被灭亡之后,其文明也随之湮灭。而古埃及璀璨的文明也更是在王朝的颠覆之中土崩瓦解。中华文明历经灾难而仍然延续至今,并且比较完整的保留了文明的原有样式,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骄傲与自豪的。论文化的内容,中华文化形式多样,吟唱有诗词歌赋曲,民风民俗更是多姿多彩。论文化底蕴,如上文所述,五千年的文化积累,底蕴足够深厚。此所谓中国是文化大国之由来。然而我们却不是文化强国,当今世界上的文化强国只有一个——美国。美国建国仅仅200余年,论文化之广,文化之深,美国几乎就是文化上的侏儒。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文化上的侏儒却成了当今世界唯一的文化强国,其原因又何在? 在于创新。知识创新衍生出科技,而科技又强化了文化输出媒介;文化形式上的创新给美国以文化输出的素材。是以美国才能源源不断地向其他国家输出自己所谓的文化以及更深层次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而这种具有文化侵略性的强势的文化输出正是一个文化强国的特质。中国自身优势在于有着丰富的文化素材可以挖掘,然而缺少了一种创新的意识,更深处是缺少那种创新的氛围,这是阻碍中国科技与文化长远发展的根本原因。国家如能在创新上长足进步,则科技强大必然实现,文化强大必然实现。
四、科技
党的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坚持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科技工作的根本任务。为保证科技战略的顺利实施,需要从深化体制改革、完善配套政策、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营造激励创新的社会环境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切实措施。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自主创新,人才为本。中国作为一个世界科技大国所面对的最大挑战是要形成自强独立的科研风格,在一些主要的科研领域能起到领头羊的作用。而目前中国在很多研究领域还停留在被动的地位,也摆脱不了跟着西方科技强国走的局面。其实成为科技强国,不只是有财力购买大批昂贵的实验器材或引进高水准的科技人材,更重要的是有没有条件投资崭新的科技方向,建立创新的科学新理念。科技的重大发明或成果,不像流水化的商业产品,而是要提出一些空前的、具有挑战性的科学理论或思维,探讨世界发展的未来。跟风或重复别人在做的研究是永远做不成真正的世界科技强国的。
我国的现状:第一,中国是独立自主的政治大国,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也是拥有较强军事防御力量的国家。第二,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并且是发展中国家中惟一的常任理事国。积极利用联合国讲坛伸张正义,主持公道,中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三,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走改革开放的道路,成为世界上极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国家。第四,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为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在政治上,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在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和平的事业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和平崛起对于整个世界都有重要的意义:其一,促进了历史的进步和世界格局的转换;其二,中国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其三,深刻地改变了联合国的面貌,使这一国际组织的地位与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四,改变了世界经济的面貌,并推动国际秩序的除旧布新。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一定要顺应时代潮流,努力增加自身素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的强国发展之路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1]大国复兴[M].湖北教育出版社,2016:264.[2]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史刘子明[J].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486 [3]新中国与新科学张藜 [J].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