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宽带中国工程助力光通信大国向强国转变
宽带中国工程助力光通信大国向强国转变
亚文辉
2012-10-9 14:24:12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2年08月07日
国务院在近日印发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首次明确提出实施宽带中国工程,并将其列入二十大工程,要求到“十二五”末城市和农村家庭分别实现20兆和4兆以上宽带接入能力。同时,要求IPv6实现规模商用,三网融合全面推广。
这些变化已酝酿多时,现在规划终于出台并有了具体的目标,光通信行业的发展如虎添翼。
招商证券研究员张良勇对此表示:“宽带中国工程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二十项重大工程,将加快建设下一代信息网络,突破超高速光纤与无线通信等技术,预计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规模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利好整个光通信行业。”
更有预测,在光纤接入、三网融合以及物联网等信息产业的拉动下,在2013年之前,我国光通信的新增市场规模有望超过1900亿元。
利好消息不断,但我国光通信行业的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我国就难以成为名副其实的光通信强国。
光通信大国前景看好
据了解,截至2011年年底,我国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光通信大国。
有关资料显示,2011年,国内光器件市场收入约为100亿元。在全球市场中,中国独占了近三成的市场份额。而将近15%的年增长率使得我国依旧是全球最活跃的光器件市场,潜力空间巨大。
在光通信上游的光纤光缆领域也是如此。据了解,截至2011年年底,共有17家光纤企业,共有光纤拉丝机159台,拉丝光纤生产线279条,已敷设光纤总量4亿芯公里,仅2011年的光纤用量就达9000万到1亿公里。
在今年7月发布的《电线电缆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中,专家建议国家立项、集中资金,重点扶持2-3家适合批量生产常规光纤预制棒的企业,发展和促进设备国产化,迅速提高我国光纤预制棒生产能力;形成6-12家销售额达100亿元并且在专业产品领域具有较强国际竞争能力的专业化特色企业;形成一批产品各具特色、专业制造能力强、配套较为齐全、差异化发展的区域线缆产业集群;形成一批具有专业生产特色以及区域竞争优势的中小企业。
实际上,目前国内光纤光缆行业已经形成了五巨头的格局,分别是武汉长飞、烽火通信、亨通光电、中天科技、富通集团五家公司,其累计的光纤产能占据了全国产能的主要部分。而上述5家公司均为国内预制棒项目的主导者。
长飞光纤光缆有限公司商务总监闫长鹍认为,中国光通信行业面临着良好的机遇。首先2G、3G、4G的基站建设仍将推动光缆需求。2011年底,中国已建成了相当数量的基站。预计未来5年,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关于西部发展规划的实施,2G、3G基站建设仍将持续,4G基站预计将在2014年后进入规模化建设。其次,各大运营商雄心勃勃的FTTx计划也将推动中国光纤市场需求。
同时,未来几年海外市场的高需求也将给中国光通信行业带来机遇。闫长鹍认为:“中国光纤制造商已经掌握了拉丝工艺,同时,随着光纤设备国产化程度的提高,建设光纤拉丝塔的成本将会显着降低,光纤扩容的成本也会随之降低,这些都是光通信行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光通信强国仍需努力
量的优势难以弥补质的差距,光通信大国不等于光通信强国。我国的光通信行业在高附加值、高利润额度方面与其他强国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比如光纤预制棒、光器件,由于核心技术缺失,导致我国不得不大量从国外进口。
据记者了解,光纤预制棒技术是制作光纤光缆的重要基础材料,被誉为光通信产业的“皇冠上的明珠”。由于我国大部分企业没有拥有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因此不得不从国外大量进口光纤预制棒。长飞光纤光缆有限公司光纤事业部副总经理蒋小强对此十分担忧:“我国光纤光缆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国外企业通过光纤预制棒从我国获得了高额的利润。”
所幸,国内一些企业已经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现已有了自主研发的光纤预制棒投入生产。2010年,亨通集团研制出了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光纤预制棒,给光纤预制棒烙上了“中国印”。美中不足的是目前产能只能自给自足,对于我国仍有一半以上光纤预制棒靠进口的局面尚没有带来直接的改变。
光纤光缆只能算作整个光通信产业链的基础,占全产业链总产值70%以上的光器件才是光通信产业的心脏。恰恰在这一领域,我国光通信行业大而不强的现象更加突出。据武汉邮电科学院原副院长毛谦介绍,“我国光通信在应用水平方面和国际差别不大,甚至有些地方还领先,但在研究和产业水平方面还有比较大的差距。无论是光无源器件还是光有源器件,高端的关键芯片技术仍然掌握在外国公司手中,使国内的高端器件生产受到严重制约。”
业内人士认为,尽快提升光器件企业的研发实力,自主研发生产光芯片才是打破这一局面的关键。一些光器件企业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并已付诸行动。经过不断努力,一些光器件企业已经在光芯片的自主研发方面取得突破,并实现量产。
但仍有问题存在,“我们国内除了华为、中兴和烽火有一定能力真正做芯片外,其他的中小企业根本做不了芯片。”毛谦的话充满了无奈。
政策助力光通信发展
光通信行业作为各国战略性产业之一,使其快速发展必然需要得到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而政府对产业的扶持力度决定了其产业发展速度和产业规模大小。
近日国务院在印发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首次明确提出实施宽带中国工程,并将其列入二十大工程,对光通信厂商、移动设备商、互联网设备商以及宽带运营商的助力作用更加明显。
中信建投分析师戴春荣分析,国内光通信行业正处于中长期向好的时期,未来增长确定性强。光传输、光接入、光配套设备、光纤光缆制造及光器件制造商将成为当今全球光网络建设中的最大受益者。根据预测,2016年全球光通信设备市场将达到190亿美元,未来5年平均复合增长率为10%。
在国家宽带中国工程的助力和市场竞争的推动下,闫长鹍认为,中国光通信行业的发展有三个趋势:一是中国预制棒产量将会增加。光通信行业的竞争加大,光纤价格的压力,这些都将促使光通信设备制造商增加产量。这些厂商只能不断降低光通信设备成本以维持利润水平,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减少预制棒成本,增加自己的预制棒产量。预制棒短缺(尤其是日本大地震后)已经影响到中国光通信行业,这些都促使中国的大型光通信设备制造商增加自己的预制棒生产能力。
二是中国的光通信市场将会由能够同时生产预制棒、光纤、光缆的几个大集团主导。受到集中采购制度的影响,中国光通信设备制造商正努力从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从而促进其设备销售。这样的竞争局面下,中国光通信设备市场最终将由几个大的集团主导。
三是中国光通信设备制造商将会在国际市场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光通信市场的产能过剩,中国的光通信设备制造商势必会转向海外市场寻求更多机会,未来会有更多的中国制造商在海外设置子公司,以增加在当地市场的竞争力。
第二篇:中国新闻报刊业:由报刊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迈进
中国新闻报刊业:由报刊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迈进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报刊业呈现出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出版品种日益丰富,出版能力持续增强,经营管理不断完善,人员队伍不断壮大,整体实力稳步提升。我国报纸总印数位居世界第一,人均拥有报纸、期刊量不断增长。
面对中央对文化改革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产品的新期待,中国新闻报刊业肩负着由报刊出版大国向报刊出版强国迈进的使命,报刊业励精图治,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着积极作用。
导向:发挥构建和谐社会的整体引导作用
“感谢社会各界的帮助,没有你们,学生们可能现在还在泥巴地里上体育课呢。大家的这份关心,不仅是对乡村教师的尊重,更是对乡村教育以及对农村留守未成年人的呵护。”面对镜头,安徽省肥东县陈集乡阳光小学校长陈万霞感慨不已。她是由中央电视台和光明日报社联合主办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2012大型公益活动选出的第一批获奖教师。
“乡村教师最平凡最美最伟大”、“乡村美、老师更美”、“我一定要带我的孩子来感受这种伟大的精神”……参观“寻找最美乡村教师”书画摄影展后,群众纷纷在留言簿上写下感受。
不仅仅是乡村教师,“最美妈妈”吴菊萍徒手接住坠楼女童,“最美婆婆”广州佛山拾荒阿婆陈贤妹从车下救出两岁女童,“最美司机”吴斌舍命拯救全车乘客……来自报刊媒体的一篇篇报道,捕捉到我们社会中最普通、最平凡人们身上的美德,传播着感动你我的情感与温暖。报刊自觉地承担着社会责任,对重大热点事件进行舆论引导,不断向社会传递正能量,为凝聚思想共识,振奋民族精神,促进社会和谐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报刊业积极参与重大事件的新闻宣传活动,为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贡献才智。各报刊出版单位积极响应配合有关部门部署的公益宣传活动,在精神文明建设、廉政建设、公益宣传、禁毒斗争、世界航海日活动、海洋日宣传、防治慢性病等相关宣传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联合开展“全民禁毒宣传月”、“航海日”宣传等活动,普及有关科学知识,倡导健康社会风尚,充分发挥了新闻报刊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整体引导作用。
改革:放飞之后天地宽
“2009年11月12日,中国文化报社成为首家整体转企改制的中央部委主管的报社,组建了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文化报社副总编辑兼副社长杨胜生对那一天记得清清楚楚。
“刚刚说„转‟,大家都不乐意。但这一转,报社的采编人员把„等靠要‟思想变为了主动出击,作为主业的报纸也拓宽了报道范围,无论是报道角度的改变还是报道面的拓展都给报社带来了新的活力。”杨胜生说,报纸在信息量明显增加、内容更贴近读者的同时,2010年的发行量也较上一年增长了40%。
改革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多年的酝酿和准备。2003年,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召开,山东大众报业集团等8家报刊单位作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先行先试。2005年,中央下发《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报刊出版体制改革开始向纵深推进。2011年,非时政类报刊的转企改制开始全面启动。
目前,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工作正在稳妥推进。2011年6月,组织开始了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目前全国3388种应转企改制的非时政类报刊有3271种完成了改革任务,占总数的96.5%。发展:日报总发行量居世界第一位
目前,我国日报总发行量已居世界第一位,中国无疑已经成为报刊业大国。
2011年全国共出版报纸1942种、期刊9898种。全国期发行量超百万份的报纸有《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广州日报》等26种,期发行量超百万份的期刊有《求是》、《读者》、《时事报告》(大学生版)、《故事会》、《知音》等14种。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以党报为主体、晚报都市报、行业专业报、生活服务类报纸等共同发展的报纸出版格局,为科研事业服务的学术类期刊和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综合文化类、新闻类、财经类、为行业发展服
务的行业专业类期刊等多品种期刊共同繁荣的期刊出版格局。
通过联合国衡量一国社会信息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千人日报拥有量的变化,可以看出这些年报刊业的不俗成绩。我国日报的千人拥有量,从2003年突破70份后,逐年持续上升。2011年,每千人拥有日报90份,人均年拥有期刊2.44册,其中北京、上海等发达省市千人日报拥有量280份左右,超过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发展的方向也更加明确。“十一五”期间,我国报刊业开始从以数量扩张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增长方式,向质量效益型增长方式转变。对此,新闻出版总署新闻发言人、办公厅主任范卫平说:“正在推进的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以及报刊结构调整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结构调整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将来的报纸和期刊的品种会进一步得到优化,报刊出版单位的数量会减少。”
我国期刊持续保持良好增长势头,至2011年,全国期刊总印数32.9亿册,期刊定价总金额238.4亿元,期刊实现营业收入162.6亿元。
此外,随着民族文字出版基金、“东风工程”等少数民族新闻报刊重大项目建设的积极推进,十年来,少数民族文字报刊持续发展,覆盖多种民族文字和内容领域的少数民族报刊体系已基本形成。截至2011年,我国少数民族文字报纸达百余种,分别使用维文、藏文、蒙文、朝鲜文、哈萨克文等13种文字出版,覆盖12个省市自治区,占全国报纸总数量的5%。少数民族文字期刊达到229种,办刊领域涉及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少儿读物等,为满足少数民族读者阅读需求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伴随着改革的进行,传统报刊业的产业升级也拉开了序幕,数字化探索不断深入。报刊网站、电子报刊、网络报刊等新业态发展迅速,报刊“走出去”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在宣传中国主流文化,展示中国发展成就方面成绩显著。《读者》、《女友》、《新民晚报》、《广州日报》等30余种报刊成为中国报刊“走出去”的“第一梯队”。
服务:报刊业公共服务建设不断推进
2008年1月16日,四川省马边彝族自治县烟峰乡铜厂埂村彝族村民拿到了中宣部免费赠阅的《人民日报》,大家传阅着报纸,一位村民说:“这份报纸的到来,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看到‟外面世界的窗。”近十年来,在农家书屋、全民阅读工程、民族文字出版基金、“东风工程”等重大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向西部、中部、东北部数十万个农村基层党组织免费赠阅报纸的公益活动纷纷启动。
农家书屋工程要求每个农家书屋配备不少于30种报刊,适合农民阅读的报刊已通过农家书屋走进了84%的行政村。新疆“东风工程”已经向全区乡镇、街道、社区、行政村免费赠阅报刊53种、16万余份。家住北京知春里小区的李先生清晨遛弯时都会路过阅报栏,“我习惯走到这里歇一会,看看新闻,了解一下国家大事,很方便。”每次,他的身边都会有不少与他一起读报的人。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经建成电子阅报屏和传统阅报栏4万余个。“城乡公共阅屏(栏)”的出现,为满足群众的信息需求提供了便利。该项目作为新闻出版公共服务重大工程已经纳入国家发改委《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2011—2015)》。
第三篇: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需要倡导“工匠精神”
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需要倡导“工匠精
神”
什么是“工匠精神”?千人有千解,但有两个核心元素不可或缺:精雕细刻、精益求精。
“工匠精神”落在个人层面,就是一种认真精神、敬业精神。工匠精神落在企业家层面,可以认为是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思。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工匠不一定都能成为企业家,但大多数成功企业家身上都有这种工匠精神。
它指的是一种精工制作的意识,一个产品的每个环节、每道工序、每个细节都精心打磨、精益求精,专注、精确、极致、追求卓越。套用财经学者吴晓波的话来讲,工匠精神就是:做电饭煲的,能让煮出来的米饭粒粒晶莹不黏锅;做吹风机的,能让头发吹得干爽柔滑;做菜刀的,能让每一个主妇手起刀落,轻松省力;做保温杯的,能让每一个出行者在雪地中喝到一口热水;做马桶盖的,能让所有的屁股都洁净似玉,如沐春风……
而工匠精神的反面,是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短、平、快”的粗制滥造。当然,制造业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盈利,工匠精神也不例外,只不过,相较于粗制滥造赚快钱,坚守工匠精神更苦更难、也是唯一正确的路。你要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因此,工匠精神不仅是一项技能,也是一种精神品质。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1、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把99%提高到99.99%。
2、严谨,一丝不苟。不投机取巧,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不达要求绝不轻易交货。
3、耐心,专注,坚持。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因为真正的工匠在专业领域上绝对不会停止追求进步。
4、专业,敬业。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
“工匠精神”的理念就是从容独立、踏实务实;摒弃浮躁、宁静致远;精致精细,执着专一。当下,“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智造”强力迈进,我们要补上“工匠精神”这一课,让它为中国腾飞,做出积极担当。从容独立、踏实务实。“欲速则不达”、“萝卜快了不洗泥”告诉我们,无论是企业发展、人的发展,太强调“快”和“立竿见影”,注定会留下粗糙、浮躁的印记。无法让人永久记住。因此,需要在踏踏实实方面下功夫:不贪多求快,不好高骛远,不眼花缭乱,不惜力,不怕费事。甚至费尽周折没有收获也无怨无悔,不轻言放弃,用一步一个脚印的精神,艰苦磨练,产品和技能才能不断攀越,走向精致。摒弃浮躁、宁静致远。也就是所谓的职业心境的从容淡泊:外边的世界很热闹,自己却不轻易盲从;灯红酒绿中的诱惑很多,自己却坚守“初心”,一切“走心”,像田野一样安静,像诗歌一样平和。“静能生慧”,“静能生乐”,所以,工匠们才能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枯燥的专业发展中,拥有不知疲倦的技术性快乐。让技术发展,离浅入深,不断飞跃。比如“大国工匠”毛腊生,是给导弹铸造衣服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却“很无趣,甚至连个爱好都没有,有时甚至连表达都成问题”。“39年,他只做了一件事——读懂砂子,铸好导弹”。他将“木讷”当做淡定,将“无趣”当做安静,浮躁少了,当然就能造就技术的辉煌。
精致精细,执着专一。“差不多的思维”要不得,它会让自己流于庸俗,止于轻薄、肤浅和粗糙。发展思想不精细,产品就上不了档次。所以,我们要有 “人有我优”的技术追求,选定一个目标,努力用一生的时间和更多的精力,精心打造,永不放弃,不遗余力,精益求精,甚至用强迫一样的思维,让技术和产品“从99%到99.99%”的过程中,迂回推进,不厌其烦,努力坚守,把每一个生产产品,当作工艺品一样精雕细刻、耐心打磨。久而久之,就能创造出与众不同的发展奇迹、震撼效应。“工匠精神”可以从瑞士制表匠的例子上一窥究竟。瑞士制表商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块手表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他们用心制造产品的态度就是工匠精神的思维和理念。在工匠们的眼里,只有对质量的精益求精、对制造的一丝不苟、对完美的孜孜追求,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正是凭着这种凝神专一的工匠精神,瑞士手表得以誉满天下、畅销世界。工匠精神不是瑞士的专利,日本式管理有一个绝招:用精益求精的态度,把一种热爱工作的精神代代相传。这种精神其实就是“工匠精神”。东京银座的小野二郎,捏了大半辈子寿司,被称为“寿司之神”,日本将他视为国家珍宝。为保证温度,用餐前的热毛巾是学徒手拧的;为保证米饭的口感,煮饭的锅盖压力之大需要双手使劲才能打开;煎蛋这份看似简单的活,要出自有十年经验的徒弟之手;从前的虾是早晨煮好后放入冰箱直到上菜前取出,现在是将虾煮到客人光顾前才取出;给章鱼按摩时间从半小时增加到40至50分钟,只是为了让肉质变软、带出香味。专注寿司60载,食客们品味的不是寿司,而是小野二郎的工匠精神:不断地重复以期达到新巅峰。
“差不多”往往会“差很多”
每次出差,总会注意宾馆房间里的开关和插座安装得是否水平。国内的情况总有些不尽如人意,一些开关和插座横不平、竖不直,有的甚至斜了15至20度角。安装工人、现场监理及施工验收人员可能觉得,开关只要能开关,插座只要能取电,差不多就得了。
由于工作关系,去德国、日本的次数比较多,发现它们那所有的开关和插座都横平竖直。关于安装、监理、验收等,各个国家都有相应的程序和标准。除了这些硬性的制度约束外,我们是不是还缺少一种认真做事的职业素质?或许,这就是“工匠精神”的题中之义。
中国自古就有追求“精确”的传统,有“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说法。随着产品制造系统、产业体系、社会治理结构日趋复杂,“差不多”的多次累计必然导致“差很多”。人类社会正步入“误差零容忍”时代,即使局部、微小的误差和疏忽,也可能铸成大错,甚至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
德国是全球第三大出口国,但其人均出口额高达17000美元,居全球第一。超过99%的德国企业属于中小企业,不求做大,而是努力在细分领域中做到极致,成为最强。这与德国盛行的“手工业者文化”和“工匠精神”密不可分。在德国企业文化中,“差不多”是一个禁忌词,任何行为必须有章可循,杜绝一切随意,德国人甚至愿意为此牺牲灵活性。可以不夸张地说,德国的“工匠精神”已经渗透到整个产业系统、整个社会体系,甚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德国的“工匠精神”从何而来?一方面源于对职业“一以贯之”的敬畏,对顾客“敬若神明”的尊重,对产品“止于至善”的追求。另一方面,“工匠精神”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息息相关。工匠的职业行为如果能够不断获得顾客好评、同行推崇、社会认可等正面反馈,并且有稳定而不菲的收入,可以体面生活,那么“工匠精神”一定能够发扬光大。
“庖丁解牛”就是“工匠精神”。虽然它本质上是为“养生”所提供的佐证,但也同时解读出了“工匠精神”的两个内涵:精益和创新。
“精益”我们能读到,通过专注训练,反复打磨,达到神乎其技;“创新”却需要捉摸——如何在寻常时间中找到规律,发现“新”,新的观念、新的技艺、新的模式、新的资源……美国早期的企业家,从富兰克林到爱迪生,都可谓是真正的“工匠”,但他们最终被人们铭记,不是因为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地打磨某个产品,而是不断地提供创造力,成为了创新的源泉,通过创新将自己变成了真正的企业家,也通过创新而创造了社会财富。从这个维度来看,“工匠精神”就是“企业家精神”。“简单地来说,任何人只要有好点子并且去努力实现,他就可以被称为工匠。工匠文化在国外生根发芽是因为他们的文化土壤里就已经有了对创新者的崇拜。西方宗教认为上帝造万物造人是神圣的,因而那些能够创造新鲜事物的人,也像上帝一样神圣。也因为此才会产生黑客精神、开源软件,一直到现在的工匠文化。”
这是我在《工匠精神》中读到的。“对创新者的崇拜”、“创造新鲜事物”,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中国有一个词可以与“工匠精神”匹配——匠心。“匠心”意思是精巧的心思,技艺上的创造性。有个成语叫“匠心独运”,就是“独创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唐人王士源的《孟浩然集序》说:“文不按古,匠心独妙。”这就是创新。“匠人”有了初心,不断提升技艺,就有了“匠心”。这就是创新,就是总理说的“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能够“匠心独运”了,“匠人”就开始成长为“巨匠”。“匠人”成为“巨匠”的过程,就是几十年如一日,下苦功追求卓越的过程;为什么如今很多人都钟情于“私人订制”?一是独一无二,凝聚着定制者与制作者的思想理念和情怀温度,有特定的意义。二是品质有保障,纯手工打造,耐看、耐用。越是贵重有品味的物品,人们越是向往“私人订制”。比如,瑞士的手表,意大利的皮具和小提琴,法国的时装,到现在为止很多都还是家庭作坊式的生产,为的就是保证作品的质量和艺术含量。
当“工匠精神”进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一个“热词”后,对于“工匠精神”的追捧将会持续很长时间,会有相当一批企业家想当然地认为“复古式的精益”就是“工匠精神”。这是一个误区。我相信真正的“工匠精神”意味着创新。在一个缺乏创新的环境中,是不存在“工匠精神”的。
二、为何呼唤工匠精神?毫无疑问,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令人瞩目的制造大国之一。国外曾流传这样的趣谈:一位母亲问孩子:“上帝住在哪里?”孩子答道:“既然上帝创造了万物,他一定住在中国。因为所有东西都是'中国制造’。”一方面,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具有极高的占有率,但另一方面,部分中国制造在全球消费者的印象却很是一般,甚至大多中国人本身也更喜欢外国货。去年,中国的实体消费市场却很低迷。有报道指出,国人到日本爆买的产品其实是中国产的,如马桶,却丝毫未浇灭国人到日本扫货的热情。这映衬出某种尴尬:因为工匠精神的匮乏与廉价低质的刻板印象,中国制造业正在不断丧失本国的消费群体。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庞大中产阶层的出现,中国人的消费结构、消费习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30年前,大家都图个廉价实用,只要能够满足基本需求即可;但30年后的今天,“物不美价廉”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价格不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人们更在乎的是产品的附加值:创意、技术含金量、人文关怀、参与感。只可惜,中国的制造业结构不均衡,以工匠精神为特色的中高端制造业严重不足,大家口袋里有钱,却买不到中意的产品,由此中高端消费市场长期为欧美、日韩等国垄断。雪上加霜的是,随着生产成本的增加,属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中国制造业,它引以为傲的人力与成本优势正在丧失,与此同时,美国等发达国家提出了“再工业化”“本土回归”“重振制造业”的战略思路。竞争加剧、外需萎缩、内需不足、成本上升,中国制造业的全球市场也在不断萎缩,中国制造业面临着严峻的生死挑战。
三、如何培育工匠精神?
1、离不开政府的高效作为
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工匠精神不单代表着一种新的生产理念,它也是中国制造业的转型方向。从低端制造的泥淖中走出,淘汰落后重复产能,加强技术创新,其最终目的是“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整体水平与形象。工匠精神既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精神品质,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个兢兢业业的工人,你技术精湛、追求完美,每一件产品都耗费大量功夫打磨,可惜,你所在的企业、你的领导只用“合格与否”而不是“完美与否”来评判产品质量。因此,你的绩效是厂里最差的、你不被领导待见、你拿着最低的薪水,厂里的效益一差,你还可能第一个被下岗。此时,你还会恪守工匠精神吗?再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个有追求、有理想的企业家,你投入大量资金研发新技术,要求员工每一件产品都要精益求精。可是,研发新技术要耗费大量资金,但你贷不到款;如果幸运一些,你研发的新技术成功了,新产品刚上架,市场上立即推出大量的仿冒产品;或者你的产品即便比其他同类品牌质量更好,但囿于中国制造业集体的低端形象,你的产品卖不出去;再者,你一年下来辛苦奔波、费尽心力,但收益却还不如邻家的阿婆卖一套房子的收益更多……这时,你还能守住初心吗?
应该看到,德国、日本的制造业也曾经历过粗制滥造的阶段,但德国通过“法律、标准、质量认证”三位一体的质量管理体系,促进了德国制造质量蜕变;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实施“质量救国”战略,促使日本制造打开了欧美和全球市场。因此,培育“工匠精神”,我们既需要“大国工匠”等榜样的激励,但更离不开政府的高效作为:完善崇尚实业、崇尚工匠精神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并花大力气营造现代制造文明的价值观和时代精神。让有工匠精神的工人活得体面、有尊严,让有工匠精神的企业拥有健康的市场竞争环境,让工匠精神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与社会心理……在如此土壤中,工匠精神自会生根发芽。
2、做好自己手里的事、把一件平凡事尽最大努力做好
不同行业的人,也对工匠精神有着不同的理解。在南坪万达步行街经营一家小面店的吴阿姨认为,把每一根菜洗干净、每一勺调料打好、每一碗面软硬刚合适,就是工匠精神。“我在这儿开店7年了,顾客吃饭图的就是好吃、卫生、实惠。”
“我觉得工匠精神就是坚持,多学习、多试验、多积累经验,总会成功。”重庆邮电大学一个学生创业团队正在做电子通讯方面的研究,项目进行了一年半,被一个技术问题难到了,可这几个大四学生仍充满信心,向老师请教,向在大型通讯公司的学长学习。春秋时期,鲁班曾制作出攻城用的“云梯”,舟战用的“勾”,创制了“机关备制”的木马车,发明了曲尺、墨斗、刨子、凿子等各种木作工具,还发明了磨、碾、锁等。由于成就突出,建筑工匠一直把他尊为“祖师”。
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时,踏遍江西、江苏、安徽等地实地调查研究药性、药理,并查考历代医书及有关书籍八百余种,逐一求证。有时,甚至亲自服用一些剧毒药物加以鉴别考证。历时30年,最终著成了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现在还广泛运用于医学界。
綦毋怀文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冶金家,襄国宿铁刀的发明者。他总结了历代炼钢工匠的丰富经验,对古代一种新的炼钢方法——灌钢法作出了突破性发展和完善,同时在制刀和热处理方面也有独特创造,为我国冶金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划时代贡献。
现代的飞机、导弹和轮船不论怎样急速在空中或海上运动,都能辨认方向,这是由于安装了陀螺仪的缘故。西汉末,丁缓发明的“被中香炉”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常平支架,其构造精巧,无论球体香炉如何滚动,其中心位置的半球形炉体都能始终保持水平状态。原理与现代陀螺仪中的万向支架相同。近期,一部叫做《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在网上走红。片中讲述了一群故宫文物修复工作者的故事,记录了故宫书画、青铜器、宫廷钟表、木器、陶瓷、漆器、百宝镶嵌、宫廷织绣等文物神秘的“复活”过程。旁白里有这么一句话,“现代中国需要'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就是要有定力、耐得住寂寞、坚守不忘初心,在细分领域做精吃透。所以,不管是企业,还是政府部门,或是学生群体,都需要工匠精神。“科学家脑中产生想法,工程师图纸施工实现工程化,工匠制造出产品”,三者缺一不可。作为一名从业者,首先要热爱自己的职业,《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明确概括了工匠精神的第一要素。其精髓则是耐心专注、精业敬业、用心干活、注重细节、保质保量,勇争第一。
不仅仅物质生产领域需要“工匠精神”,精神产品生产领域也同样需要“工匠精神”。现今,我国每年出版的图书何止万计,生产的电影、歌曲何止千计,但真正让人记得,让读者、观众掏腰包买账的文化产品又有多少呢?今年公映的电影,除了《美人鱼》之外,其他的电影能让观众记住名字都很难。精神文化产品是人们的精神粮食,更加需要精细加工,如果总是编一集拍一集播一集,这样生产的电视剧,质量可想而知。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久而久之只会自断生路。
第四篇:关于中国由制作大国向制作强国发展过程的思考
关于中国由制作大国向制作强国发展过程的思考 中国曾是加工大国,现在是制造大国,将来中国必将成为制造强国。机械产品创新是机械工业科学发展的关键,中国机械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制造业生产总值世界第一,是“制造大国”,但机械工业还没有摆脱粗放型、外延式发展模式,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掌握得不多,自主创新产品少,附加值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科技自主研发之路是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过程中重要的策略。
目前,中国既面临新兴发展中国家的低中端竞争,又面临西方发达国家重振先进制造业的压力,面临严峻挑战。数控技术是是先进的信息技术与自动控制、机械制造技术相结合的集成技术,其核心是数字化,可以引起机械工业的深刻变革,这就是“数控一代”概念的缘由和根据。
众所周知,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的高低,不仅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不仅要看产量,更要看结构。从质量来看,中国的制造业更多的还处于低端水平,多数企业尚处于产业链中低附加值的底部。也就是说,中国的制造业更多的还是在为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做嫁衣,中国的产业工人更多的还是在为发达国家创造利润。而从结构来看,中国先进制造业,特别是服务型制造业的比重明显偏低。很显然,处于低端水平、低附加值阶段的中国制造业,其国际竞争力除了劳动力成本、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之外,并没有其他方面的优势。让人担忧的是,很多地方和企业似乎并没有真正认识到问题之所在。
而要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就必须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高端装备制造是指制造业的高端领域,既包括传统制造业的高端部分,也包括新兴产业的高端部分,集中体现出技术上高端、居于价值链高端、占有产业链的核心部位等三个方面的显著特征,其发展水平决定着产业综合竞争实力。
面对挑战,制造业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变革,而高新技术的应用正是这场变革中的关键力量。
那么在这种变革和调整的大环境下,我们大学生应该做些什么准备来在将来的改革过程中得以崭露头角呢?
不难看出,这个转换过程,本质上就是从重加工到重设计的转变,所以,作为大学生,我们必须有意识的培养自己创新的能力和掌握应用新技术,新工艺的能力,熟悉数字化加工,熟悉现代设计的工作流程和行业标准,熟练应用计算机技术。
未来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将主要集中在推动研发设计、生产流通、企业管理等环节的改造升级等方面,有以下几个极具代表性的趋势:协同、集成化。因而,我们所要熟悉和掌握的技能就是围绕这些而来的,每个人都应该成为全能型人才,才不会在集体中出现短板。近几年来,伴随信息技术、制造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高速发展,集成和协同技术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从最初的企业内部协同到各企业间的协同,从考虑产品生命周期某一阶段到考虑产品全生命周期,集成、协同的时间、空间跨度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所以,在技术之外,我们还要培养合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这些“非技术能力”。相信,新一代的大学生在努力后,必然能将“MADE IN CHINA”改写为“DESIGN IN CHINA”,为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换之路中添砖加瓦。
第五篇:中国正在由模具大国转变为模具强国
中国正在由模具大国转变为模具强国,中国汽车业模具也将迎来最辉煌的时代,未来的发展趋势是随着车辆和电机等产品向轻量化发展,压铸模的比例将不断提高。同时对压铸模的寿命和复杂程度也将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以塑代钢、以塑代木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塑料模具的比例将不断增大。
汽车模具品种繁多,十分庞杂。橡胶轮胎模具是汽车模具中最主要的一种,其专业化、商品化程度和生产集中度都很高,技术含量也很高。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工程机械,直至飞机等等一切用橡胶轮胎行走的机械,都需要大量的橡胶轮胎模具。子午胎和全钢丝载重子午胎年均增速为25%和30%。高速公路严抓超载,使斜交胎的需求量回升。每年50种左右新车型的出现,使半钢胎产生大量需求。轮胎行业的发展决定着橡胶轮胎模具行业的发展。
近年来,中国轮胎模具行业得到健康发展,这主要标志着行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改制步伐加快,生产快速发展,模具设计制造水平进一步提高。橡胶轮胎模具产需两旺,促使民间投资加大力度。依靠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新的技术、工艺、产品不断涌现,使轮胎模具企业加快了向高新技术企业迈进的步伐。
现在,生产橡胶轮胎模具的企业共有100多家,其中已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共有30多家,其中生产能力在2亿元以上的企业有两家:广东巨轮模具股份有限公司、揭阳市天阳模具有限公司。年生产能力1亿元以上的企业也有两家:沈阳子午线轮胎模具有限公司、山东高密模具机械有限公司。张家港中联橡胶机械有限公司、江苏中利模具厂、安徽王子精品模具有限公司、安徽大道模具有限公司、河南环球模具公司、绍兴县轮胎模具有限公司、绍兴正兴模具有限公司、上海生生轮胎模具有限公司、青岛橡胶机械厂、天津天马模具有限公司、天津天合模具有限公司、广东中山模具厂、常州市武进太湖模具有限公司、沈阳航空模具有限公司等10多家轮胎模具生产企业也都形成了较大规模的生产能力。
橡胶轮胎模具主要种类为子午线轮胎活络模具、两瓣模具、模和成型鼓四大类。其中子午线轮胎活络模具技术含量最高、难度最高、发展前景也最好,目前能生产这类模具的全国有10多家。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展望
中国的橡胶轮胎模具生产企业虽然发展很快,但水平和规模悬殊,即使是走在前列的企业,与国外同类企业,特别是欧美国家的企业,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差,还没有建立完善的且具针对性的研发体系和机制。二是人才不足,特别缺乏高层次的尖端人才。三是工艺装备相对落后,不但设备数控化率低,而且现有数控设备的数量和质量与国外都有较大差距。
电火花成形加工工具电极的设计与制造
电火花加工模具的特点是把工具电极的形状精确地复制在工件(模具)上。因此,电极是电火花加工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电极的合理设计及制造,与模具型孔或型腔的加工精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保证模具的加工精度,在设计电极时,必须选择适当的电极材料,合理的电极结构和正确的几何尺寸,同时还应考虑电极加工工艺性等问题。1.对电极的技术要求
1)电极的几何形状要和模具型孔或型腔的几何形状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