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我国要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转变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我国要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转变。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间医药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日益完善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迎来了良好的机遇期,但同时也给我国医药技术自主创新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医药行业走自主创新之路是必然选择。这条路该如何走!走向哪里?成为医药界关注的焦点。
嘉宾!
李波!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国家药物安全评价监测中心主任
孙利华!沈阳药科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
邹美香!天津药物研究院总工程师”教授
朱迅!朗生医药控股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技术总裁
魏建中!
第二篇:由“制造”向“创造”转变
由“制造”向“创造”转变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框架。”胡锦涛总书记在与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中国工会十五大部分代表座谈时提出:“要全面提高职工队伍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坚持在全国广大职工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特别是要引导广大职工群众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着力培养造就一大批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的高素质职工,不断推动我国职工队伍知识化进程。”这就确定了企业的自主创新主体地位。工会在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肩负着教育引导全体职工树立自主创新意识、提高职工整体素质、营造良好创新氛围、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活动等重要任务。工会组织要采取有效措施,调动职工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发挥职工的聪明才智,进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一、培养职工的自主创新精神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就有相应的或积极或消极的行为。因此塑造职工的自主创新精神对于激发他们进行自主创新的斗志和决心,投身于自主创新的实践,促进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企业中坚持鼓励职工创新,是工会履行建设职能,是加快职工队伍知识化进程,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迫切需要,这必将推动企业进
一步做强、做大、做优,实现经济新跨越。因此,工会要提高对开展各项创新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把创新活动作为贯彻落实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具体体现,作为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尊重知识的具体体现,作为促进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继续深入开展。
二、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提高工人队伍的自主创新素质劳动者素质的普遍提高,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科技创新的先决条件,对于企业发展具有基础性、长远性的意义。工会应着力培养提高职工自主创新的素质。在自动化生产大行其道的今天,需要的早不是只知道简单劳动的“苦力”,而是“知识型蓝领”。为此,我司工会充分整合社会、总工会以及集团各类教育资源,培养适应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要求的知识型人才。同时,还围绕主要、关键职业(工种),干学结合、学练结合、练比结合,与职业技能鉴定结合,为职工搭建广阔的技能提升平台。
三、加强宣传,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活动的宣传对活动的深度和广度起着关键影响,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公司工会和基层工会采取多种形式诠释了活动的内涵,营造了浓厚的创新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和各类宣传阵地,广泛宣传各项创新活动的意义;围绕培育创新精神,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创新活动和科普活动;评选“创新能手”、“工人先锋号”和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举办职工技术成果展,大力培养、选树、表彰和宣传创新人才,激发了职工的创新热情,促进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良好风尚在企业的形成,激励广大
职工投入到自主创新的实践中来。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自主创新活动,充分发挥工会大舞台作用公司工会创新工作,根据各分会的不同特点,分类指导,坚持以工会为指导、分会为单位、竞赛活动为载体,同时抓住企业和员工共同关心的问题,围绕企业的发展目标,针对企业发展的难点、重点问题开展各项创新活动。其中包括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以及独具特色的活动,为广大职工构筑了展现智慧、才华的舞台。所以工会要发动职工群众立足本职,找漏洞,出点子,想办法,为加快企业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进行技术改进。
五、建立和完善各项创新活动的激励机制
为褒奖职工的创新成果,保持职工的创新积极性,公司工会建立并不断完善各项激励机制,主动会同集省市总工会、集团工会等有关部门和企业领导研究和制定表彰、奖励办法,悬选树一批劳模、技术能手、能工巧匠等。将职工的创新成果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载入工厂的史册,增强了职工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工会将汇编的书籍下发到各分会,使班组和职工之间起到借鉴学习、成果共享、相互促进和提高的作用。举办职工科技成果展览会,从公司的创新项目中,选择优秀创新成果进行展示,这些项目充分展示了职工的自主创新能力。在活动、奖励、晋升等方面逐步形成完善的机制体系,使职工清楚认识到创新成果不仅给企业带来效益,也能为自己带来机遇,这就无形中给职工灌输了创新的重要性,让职工在日常生产中无时无刻都有创新的意识。
实践证明:公司工会通过建立健全员工自主创新组织体系,优化活动流程,完善活动标准和规章制度,打造创新活动的软硬环境,为员工发挥聪明才智、展现自身价值搭建了一个宽广平台,拓宽了员工参加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渠道,实现了活动的大众化和全员参与化,有力地调动了广大员工爱岗敬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总之,工会要教育引导广大职工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的作用,大力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加快职工的知识化进程,培养造就出大量的技能型、专家型职工,团结动员广大职工立足本职,自主创新,为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作贡献。
第三篇: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十个结合”是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
我国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是围绕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来总结和概括的。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是以摆脱贫穷落后为出发点、以实现民富国强和共同富裕为归宿,为十几亿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的历史进程。邓小平同志说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可见,解决十几亿人口的贫困问题、十几亿人口的发展问题,就是我国新时期改革开放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经过29年来的不懈奋斗,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基本解决了贫困问题,这不仅是对中华民族的巨大贡献,也是对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
“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表明,我们党既是一个善于理论思维的党,又是一个善于总结实践经验的党。远的不说,党的十四大以来,每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都把提出对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思想观点和奋斗目标,同总结各自相对应的那一段实践经验结合起来。党的十七大,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和党的十六大以来新鲜经验的基础上,总结了新时期29年来的十条宝贵经验,并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和人民对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在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今后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从十条宝贵经验的基本内容和内在逻辑中可以看到,如何才能使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十条经验,都是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回答在当代人类社会具有普遍意义的这些重大问题的:
第一个结合说的是,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我们既不丢老祖宗,又发展老祖宗;既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又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这样的结合,推动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和社会生产力的解放。
第二个结合说的是,我国社会主义能在新时期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健康发展,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这样的结合,创造了真正活跃起来的社会主义,创造了进一步造福人民的社会主义。
第三个结合说的是,我们在改革开放中,既依靠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又尊重基层和人民群众特别是地方的改革首创精神。这样的结合,使我国在改革开放导致利益多元化的情况下,能够有效保持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整合。
第四个结合说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作为前无古人的创举,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社会主义这四个字是画龙点睛而非画蛇添足;是以看得见的手弥补看不见的手,这两手都是不可偏废的。这样的结合,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一种既符合市场经济一般要求,又符合社会主义本质和方向的制度模式。
第五个结合说的是,我们党既重视经济体制改革,又重视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在内的上层建筑的变革。而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又把扩大民主同健全法制结合起来。这样的结合,创造了兼具民主和集中两种长处的政治制度模式。
第六个结合说的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既重视“物”的发展,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重视“人”的发展,即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这样的结合,把人的全面发展同社会全面进步统一于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之中。
第七个结合说的是,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适时地把促进发展、提高效率同注重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结合起来。这样的结合,使我国社会既持续地充满创造活力,又有助于避免两极分化而达到共同富裕。
第八个结合说的是,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要发展起来,既离不开经济全球化,更离不开独立自主。这样的结合,使我们能同时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趋利避害的平等竞争中达到平等、普惠、共赢。
第九个结合说的是,我们在改革开放中,注意协调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关系,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这样的结合,既避免了不少转型国家出现过的经济严重衰退和政治剧烈震荡,又使改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全体人民。
第十个结合说的是,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党把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同主观世界的改造结合起来,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这样的结合,既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又推动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从而不断提高了党的领导水平、执政水平和拒腐防变能力。
第四篇: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历史从来没有给予我们今天这样良好的创业环境,通过创业来展示自我能力,实现自我价值,新一代创业者正在茁壮成长。
自主创业,既充满着艰辛与欢乐,也伴随着求索与成就!
为了帮助创业者了解相关创业政策,获得创业行业信息,提高发现和应对创业问题的能力,并帮助创业者认识不同创业行业的特点,理顺经营管理的思路,我们精心组织编写了开业指导系列手册。
指导手册立足于向您提供进入各创业行业所要关注的关键环节,并提供尽可能详尽的介绍和指导。如果你已经选定您的创业投资项目,并且该投资项目属于系列指导手册范畴,那么,我们相信,指导手册将成为您在创业路上不可多得的参考读本。
指导手册所罗列的事实和具体数据采自一些创业者的个案,仅供参考。
系列指导手册由上海市开业指导服务中心组织编写,读者可通过登录上海市开业指导服务网(http://kaiye.12333sh.gov.cn)查询。开业指导服务网也可查询本市有关鼓励支持创业的政策信息。
我们十分感谢在百忙之中对本手册编写提供建议和意见的各位专家、老师和同仁。我们也期待读者提出宝贵建议和案例,以帮助我们不断的完善指导手册。在此,呈上我们真诚的祝愿,祝您成功创业!
上海市开业指导服务中心
二○○九年六月
第五篇: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科技强军,按照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加快机械化和信息化复合发展,积极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加紧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切实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这一重要论述表明: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是加快军队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关键。
一、我军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历史发展
在党领导中国革命的总战略和策略中,人才培养始终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届党中央领导集体从我国国情和军情出发,成功地解决了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军事人才培养问题,形成了一脉相承又逐级跃进的战略思想,并且独创性地提出了适应我军建设和发展全过程的军事人才培养理论,使之成为我军人才发展战略不断成熟和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硝烟弥漫战火之中创建了我军人才培养理论。自创建军队起,毛泽东就开始探索一条快速、有效地培养实用型军事人才的新路。指出:我们所迫切需要的,就是要有大批现代化的军事人才,为人民军队培养德才兼备的能够统兵打仗、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各级军事人才、政治领导干部和指挥、技术人才,完成建设强大的现代化国防军这一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邓小平同志励精图治,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领导党和人民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对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就如何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军事人才培养之路以及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思考,提出了许多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他要求:必须以实现我军现代化为战略目标,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的方针和德才兼备的标准,培养现代化军事人才,建设一支能够推进我军现代化建设和适应信息化战争的过硬的军事人才队伍。
为适应世界军事革命的发展,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特别强调要质量建军,科技强军,面向新世纪勾画军事人才培养的宏伟蓝图。并反复强调,未来的仗能不能打赢,军队会不会变质,关键是人。没有高素质的人才,一切都是空话。没有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就无法掌握新的武器装备,无法创造和运用新的战法,也就不可能赢得未来战争的胜利。
围绕新世纪新阶段军队肩负的历史使命,胡锦涛同志深刻把握本世纪头20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阶段性特征和世界军事领域的变革特征,面对世界军事发展新趋势要求我军,有效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全面协调推进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并且一再强调要“加紧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从而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为我军信息化人才培养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二、我军信息化人才建设初见成效
不同的时代,对人才的培养、选择的标准是不同的。我军从半机械化、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转变是一种跨越,人才培养也一定要跟随这种跨越。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军高素质信息化军事人才培养已初见成效。
首先,增强了广大官兵的信息化意识。我军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也是关系到军队生存与发展的紧迫任务。信息化建设速度的快慢与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我军履行职责的强弱和战斗力水平的高低。因此,必须将“信息”意识深入到每一个官兵的内心,加速我军的信息化建设步伐。近年来,军事院校重在培养学员们的信息化意识,增进他们作为社会信息主体的“主人翁”精神,使他们时刻保持对信息的高度敏感和持久关注,随时捕捉和感受信息环境的细微变化,深刻体会信息技术已成为军队战斗力构成的关键要素;同时,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求外部的未知世界,将所学到的抽象信息理论付诸实践,更好地激发自觉接受信息素质培养的兴趣。
其次,加大了院校信息化人才培养力度。军事院校是培养各级各类军事人才的基地,是培养军队信息化人才的院校培养人才的摇篮。在素质教育深入展开的基础上,信息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观念和新模式,逐步得到军队院校积极的响应,信息化的大潮迅速席卷军队院校。从1994年起,全军建成了各院校校园网和覆盖全军军事训练信息网,实现了全军院校的互联互通;全军院校图书馆统一了资源建设平台,提出了“全军院校一个馆”的口号,并配发了现代化设备,实施了数字图书馆建设工程,集成信息资源总量相当于五千万册图书;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和军队院校训练网的联通,全军院校的特色资源、公共资源迅速增长,“十五”期间已实现全军院校网络链接无盲点、电子信息资源覆盖到军事及各专业领域。据统计,近年来,全军院校建设多媒体教室千余个,各院校开始逐步增加信息技术课程,使得官兵们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精通软件编程、病毒防御、网络防护、网络监测、网络修复等基本技能,掌握以信息技术为主体的现代科技知识,以信息作战理论为基础的先进军事理论。与此同时,院校集中开发了虚拟实验室系统,随着仿真作战实验室、作战指挥和军种战役学等学科专业实验室的建成,学员有了全新的网上“砺剑”平台。从2003年起,我军在职称考试中,增加了计算机考试的若干模块。总部在全军院校启动了现代化教学工程,全面完善了校园网建设,基本完成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制定,实施了精品网络课程建设,现代化教育技术快速发展、应用广泛,初步形成了信息化的教学环境。
再次,进一步优化了信息化人才资源。积极引进人才是我军信息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要条件。目前,全军采取军地“接力培养”模式,如坚持国防生、定向生、代培生以及征召入伍等制度,加速初级人才培养。同时,采取依托地方信息资源“借池养鱼”模式,如采取选派部分干部到地方院校、科研院所、集团公司等教研机构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进博士后流动站进行深造,或定期到地方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考察等方式,加速中高级人才培养,以了解掌握前沿信息技术,提高信息指挥控制水平。另外,军队还采取“引水浇地”模式,实行非现役文职人员制度,大大拓宽了我军人才引进渠道;为加大区域内军地院校间的师资交流,各院校还积极聘请地方人才做兼职教授、院外导师,在育才的同时育教育研,不断提高军队院校的育才水平。
人才培养是战争准备的基础工程,明天打什么样的仗今天就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现代战争不断呈现出诸多新变化,要适应这些变化,需要有非凡的勇气,以变求实,在创新中求发展。因此,我们在今后的军队信息化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对官兵们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创新人才勇于突破,敢于超越,走前人没走过的路,想前人不敢想的事,不迷信权威,不照搬本本,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装备创新、战法创新、管理创新,更好地为军队信息化建设服务。
新时期,信息化是一个知识转化增值过程,人才是决定信息化建设成功的重要一环,因此,信息化人才培养成为了军队信息化建设中的重大课题。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人民解放军三军将士应该着眼于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坚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面把握新时期军事人才的基本内涵、改革和创新教育训练,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信息化军事人才,实现军队跨越式发展,谱写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