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伦理学讨论提纲
护理伦理学讨论课提纲
分组:2012级护理本科生共5组(班长负责分组),平均10人一
组。
讨论形式: 1.每一组以角色扮演形式汇报15’(小品演示事先写好剧本,角色分工明确,道具服装自备,旁白字幕可用PPT呈现)。
2.课外每位同学做书面作业上交。
计分:讨论课记分20分(包括书面作业)。
讨论题目
1组: 护理伦理学研究的新进展
2组: 护理道德的基本原则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3组: 护理人际关系道德的教学与研究新进展
4组: 器官移植、安乐死、姑息护理等伦理问题的研讨
5组:护理伦理道德评价和监督的新方法
上海交通大学护理学院
章惠英
2012.11.2
第二篇:应用伦理学课题讨论提纲
应用伦理学课题讨论发言提纲
一、结合“讨论思考一”:“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以及书籍:《巴黎圣母院》
二、对语句含义的理解(观点):“天使”,人性中的善性;“魔鬼”,人性中的恶性。此句话阐明了人性中包含善恶,并不单纯。(没有人能够十全十美,亦没有人真正十恶不赦)。
三、结合《巴黎圣母院》(阐释):
1.小说类型:浪漫主义。
2.写作目的:雨果在这部小说运用夸张的手法,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将工业革命下欧洲人扭曲的人性极端化,并与其理想中的完美人格进行极致的对比,借以表达出他对善良人性的赞扬、追求和对丑恶社会现实的批判。
3.小说手法:夸张,美丑对比。美便如爱思梅拉达一般从外表到灵魂都美到极致,丑便如弗洛罗一般邪恶至灵魂。
4.观点概要:
1)现实中人性复杂并不单纯。
【作者也无法将一个人刻画得完全十恶不赦——弗洛罗虽邪恶但对外甥依旧关心疼爱(且不论其方式是否正确),隐修女虽疯癫却爱女心切,乞丐流氓虽无赖却勇救同伴。内心善良的卡西莫多外貌丑陋,外表光鲜的弗比斯却花心贪婪。】
2)善恶、美丑对比而生,相互转化,人性并非一成不变。
【弗洛罗醉心宗教却被教义压抑束缚最终扭曲变态,卡西莫多依赖于弗洛罗助纣为虐绑架爱斯梅拉达却被其善良打动救其进教堂誓死守护,隐修女原本家庭富足因女儿被盗发疯怨恨辱骂艾斯梅拉达最终又为救女而死。】
3)人的性格形成,人格塑造深受社会影响。
【文中丑恶的根源正是资本主义发展,对金钱财富的狂热追求引起的道德沦丧,人性堕落。】
第三篇:伦理学提纲
伦理学提纲
1、公共管理伦理学与行政伦理学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公共管理伦理学的前身是行政伦理学,是在行政伦理学研究中发展起来的。但是,公共管理伦理学又不同于行政伦理学。因为行政伦理学完全属于应用伦理学的范畴,主要集中在公共管理者的职业道德研究方面。公共管理伦理学既是公共管理的职业伦理学,又是伦理学的一种新的形态。一方面,公共管理伦理学在社会治理了的普遍意义上思考伦理社会到来的历史必然性,试图发现伦理社会所应该拥有的全新的社会伦理结构,探讨社会治理及其制度伦理化的基础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公共管理伦理学又把重心放在公共管理者的职业道德研究上,研究公共管理者职业道德生成的基础和前提,试图为公共管理者提出系统的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因而又是一门对行政伦理学有着继承关系的新型职业伦理学。
2、如何理解“公共管理类意味着社会治理模式的变革”?
公共管理以为将拥有一种全新的制度,它不同于“权治”和“法治”,改变了以往管理关系中的那种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或者说是,在公共管理中,控制关系日渐式微,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日益生成的服务关系,管理主体是服务者,而管理的客体是服务的接受者。所以,这是一种完全新型的管理关系,是一种服务型的社会治理模式。
公共管理是服务于公共利益的,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公共利益的代表。
3、如何理解“公共管理伦理学既是一门职业伦理了学又是伦理学的新形态”?
当公共管理伦理学思考公共管理者的职业和行为时,是作为一门职业伦理学而存在的;当公共管理伦理学致力于公共管理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的基本原则探讨时,他又是伦理学的一种新的形态。事实上,公共管理伦理学把这两方面的思索和探讨结合在一起了,所以,它既是一门职业伦理学,同事又是伦理学的新形态。
4、社会自治对社会治理模式的变革的意义是什么?
社会自治是公共管理这种新型社会治理模式出现的契机,由于社会自治,原来那种政府和国家垄断的社会治理局面被打破,国家和政府被置于同社会自身的公共管理组织之间进行竞争的关系之中,出现了公共管理主体的二元化局面。公共管理的社会自治内容向政府提出了这样一种要求:政府必须下放权力,给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跟多的权力,方便他们为社会自治组织提供跟多公共服务机会和自由度。这样一来,这样一来,社会治理的垂直结构转变成水平的横向结构,从而使管理组织之间的平等和宽容开始取代传统组织的那种严格的排他性,传统组织的纪律在很大程度上也为组织自身自觉的自律所代替。
5、为什么说公共管理伦理学放映了二十世纪的现实要求?
新的社会现象需要有新的科学认识,因为,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型,必然会对人们的心理造车极大的冲击,特别是对社会治理者来说,心理上会出现严重的失衡。公共管理伦理学是一门直接认识公共管理本质特征的学科,它需要在社会治理模式转型的历史过程中,放映来自社会中的客观要求,认识公共管理的现实实践,并为其制定行为规范,以促进公共管理这种模式朝着健全和完善的方向迈进,当公共管理伦理学承担起自己的学科使命时,就可以大大缓解历史转型时期官员,官吏穷奢极欲的末日心态,就会使自在的历史转型过程获得明确的方向,并转化为行动。所以说,是客观的历史进程提出了构建公共管理伦理学的要求,反过来,这一学科,又能积极地作用于现实的人类历史转型运动。
6、在社会治理体系中,权力关系、法律关系与伦理关系之间有什么样的区别和联系?
公共管理的伦理关系是不同于权力关系、法律关系的。公共管理中的权力关系是公共管理组织结构所决定的领导与被领导,命令与服从的结构性联系。公共管理中的法律关系是由国家法令和公共管理中的内部章程,规定,条令等所规定的的制度关系。与这些关系不同,公共管理的伦理关系则是建立在一个社会所拥有的普遍人际关系和行为准则基础上的,是体现公共管理活动中的价值关系。对于公共管理的主体而言,公共管理伦理关系是以伦理精神为主导和以法律、权力为支持的新型伦理关系。在公共管理主体公共管理活动是以伦理精神和服务原则为主导的,在服务原则之下,权力关系、法律关系和伦理关系之间,是一种相互支持的平行关系。
7、与权力关系和法律关系相比,公共管理中伦理关系发挥作用的路线有什么不同?
权力关系和法律关系的确定,首先是在组织群体的层面上,但其目标是要深入群体的内部。也就是说,在群体的层面上,为群体的性质、职能、职责进行定位,然后进入到群体的内部,使群体的每一个成员的职能、职责都明确化。伦理关系在公共管理组织中的作用路线是以个人为起点的,通过个人而实现组织成员间的积极合作和有效协调,然后上升到群体的层面。在群体之间也是通过个人来促进群体间的积极合作和有效协调的。所以,权力关系和法律关系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路线是,从群体到个体,从集体到个人,而伦理关系的作用路线则是,从个体到群体,从个人到集体。
8、为什么说,法治之中包含着走向德治的逻辑必然性?
法治和德治是互助的,法治是德治的可操作化,德治是法治的升华。法治中只有包含对德治的追求是,才是健全的法治;德治只有以法治为前提和手段时,才得以实现。
法律不能调整所有的社会关系,已法治为基础的社会治理模式也因此有了不周延的性质。公共管理这种社会治理活动不同于以往的社会治理活动,他不是殚精竭虑的控制治理对象,而是通过治理主体的自我约束、限制来保证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所以,公共管理必然会选择德治作为自己的社会治理标记。
9、服务型社会如何实现德治和法治的统一的?
公共管理致力于公共服务,对公共管理来说,法律是体现了伦理精神的法律,道德是具有法律效力的道德,他们之间的统一是以服务精神的形式贯穿在公共管理活动之中。服务型社会用道德的权威统摄着权力的权威和法律的权威,从而使法律社会德治化。在服务型社会中平行的包含着权力关系、法律关系和伦理关系并实现三种关系的整合,从而把法治和德治结合起来。它不仅依靠法律,他的动力直接源自于伦理精神,权力和法律只不过是贯彻伦理精神的必要手段,从而形成一个在伦理了精神统摄下的法治和德治的相统一。
10、公共管理者如何获得自己的社会生命?
在现代社会,职业活动是人的社会生命获得的主要途径。公共管理者自愿接受公共管理价值体系,他把德制内化为自我行为标准,德治中所贯穿的 伦理精神,就是他的灵魂。对于公共管理者来说,其他社会角色在他从是公共管理职业之后,都是这种职业活动的支持力量或辅佐因素。
公共管理者职业活动的直接目的就是把对社会责任义务的承担放在首位。公共管理者在职业活动中去发现和完善他的社会生命,而且最为关键的是把其职业价值体系内化为自己的社会生命的内容。
11、为什么说公共管理者不是“社会公仆”?
公共管理者是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中的社会治理者,对于他们需要从职业活动主体的角度来加以认识。他们既不是社会的“主人”也不是社会的“仆人”。把他们描述为“社会公仆”是不正确的。只有把公共管理者看做社会治理职业的从业者,才能使他们放弃任何特权意识,进而在平等的基础上获得普遍的服务精神。公共管理在职业的基础上确立起来的公共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真实的平等关系。虽然治理体系结构上还存在着层级,但公共管理者之间并不因治理结构上的层级差别而造成职业人格的不平等。在公共管理这一社会治理体系中,他们都以公共管理这一职业活动的从业者的身份出现,他们之间是一个相互通过他人来实现社会治理目标的关系,只有礼貌谦让,尊重互助的形式开展真诚的合作才能保证每一个公共管理目标的真正实现。
12、为什么说公共利益的实现是公共管理者职业活动的使命?公共管理者如何实现他的职业使命?
1.公共管理的职业活动意味着对作为个人的私人的超越,也同样意味着对非公共利益集团、特定的私人组织和群体的超越,她立足于社会整体的公共利益,立足于全社会共有、共享、共利、共需的利益要求,公共管理职业活动所要处理得问题,就是消除一切不利于公共利益实现的因素,为着公共利益积极地、创造性地实现提供保障。对于公共管理者来说,他的职业活动既不属于个人的自利目的,也不在所在组织、利益集团的利益为出发点。公共管理这一职业,在本质上是“公共的”,特别是它的理想形态,从目的到行为到工具刀组织构成到奉行的原则等等,都死凸显出公共性质。
2.在公共管理的,组织设计上,是以公共管理的公共性为指导原则的,只有在公共管理活动中突出公共利益至上的原则,才能保证一切公共组织都是实现了有机整合的和具有总体性的整体。公共管理需要通过一切制度化的手段消除职业的神秘性,从而使自己成为拥有最充分的开放性和透明性的社会治理活动,让公共管理中一切不利于公共利益的实现的因素能够迅速地暴露在公众面前。在公共管理职业活动中,技术规范和文化规范要以制度的形式统一起来,成为完整的、有机的执业规范体系。公共管理者的职业道德在公共利益实现的目标追求中要仅仅把服务作为全部职业活动的终极旨归,为社会服务、为公众服务室一切公共管理活动的基本内涵。公共制度安排要赋予公共管理者的充分自主性。
13、公共管理中存在着哪三种责任义务类型?
行政责任义务、法律责任义务、道德责任义务。
14、为什么说公共管理活动是公共管理者对责任义务的选择? 公共管理在公共管理活动中的行为是由他所承担的责任义务所决定的,然而公共管理者的主观选择是建立在对他个人的岗位和职位上的责任义务有着明确意识的前提下的。他有选择公共管理这一职业的自由,一旦做出公共管理的职业选择,自由意志就为职业意识所取代。而且公共管理者对责任义务的选择并不是单纯地从他自身的所有主观条件发出而做的选择。之所以把它称为选择,是为了把它同管理型治理模式中那种对责任义务的被动承担区别开来。
15、公正实现的途径有哪些?管理型社会模式与公共管理在公正实现途径有什么区别?
1、人的德行、公正制度化的追求 2、2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上基本上是把公共的秩序寄托在制度化的追求中,而这种秩序的实现方面,则表现出一种无可奈何的状态。公共管理得以实现的途径恰恰在于公共管理者能够把基于权力关系和法律关系的要求转化为道德命令在公正的问题上,是由于公共管理者把公正转化为他的道德责任义务,所以,开辟了一条公正秩序实现的个人途径。
16、为什么说只有道德行为才是自由的?
只有理性直觉的行为,即与社会理性完全契合的行为才是真正的自由、自主的行为。道德行为选择的自由基于人的道德存在和道德直觉。而只有人在道德存在和道德直觉中才会有真的自由,才会赋予人的行为以真正的自由。真正的道德行为时根源于人的道德存在而做出的行为选择,他在根本上超越了自由与必然的矛盾。道德与人的行为选择自由之间是互为条件的。
17、什么是伦理冲突?在人的职业活动中是否存在伦路冲突?
伦理冲突:存在着合乎道德的或者违背道德的两难取舍问题。不存在伦理冲突:许许多多的伦理冲突的现象在职业选择行为中都是不存在的,职业活动主要不是从属于社会的一般的原则和规定的,在职业分化比较充分的边界上,一旦涉入到职业活动自身,就告别了这些冲突。
第四篇:医学伦理学提纲
第一章 绪论
【1】道德 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并由经济基础决定,以善恶作为评价标准,以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作为评价方式,调节人类与各方面之间的利害选择,并追求自身人格完善的活动现象、关系现象、意识现象的总和。构成要素为道德活动、道德关系和道德意识。
【2】伦理学(ethics)是研究道德现象并揭示其起源、本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或科学
【3】医德(medical morality)是指医学实践或医学领域中特殊的道德。她是人类追求和实现健康利益的产物和反映,是医者以善恶为尺度,认识和调节医方与患方,医方与医方,医方与社会和生态之间利益关系的所有医德活动现象、医德关系现象、医德意识现象的总和。
【4】 医学伦理学 是以医德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是人类尤其是医者认识医德生活的产物。是运用一般伦理学原理和主要准则,在解决医学实践中人与人、医学与社会、医学与生态之间的道德问题而形成的学说体系,是医学与伦理学的交叉学科,属于应用伦理学的范畴。
【5】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1 医患之间道德现象 2 国际之间道德现象 3 医社之间道德现象 4 医学科研道德现象 5 生命道德现象
【6】结合医学伦理素质与临床决策的关系,谈谈为什么要学习医学伦理学 在现实中,医学决策不仅需要专业,还是极其复杂的思想、法律、伦理等人文或文化的决策。医学本性和现代服务特点都决定了医学伦理素质是不可缺少和替代的,而医学伦理素质又并非医学人才生而固有的,仅靠经验积累也难以满足需求,因此,在养成医学伦理素质的过程中,学习医学伦理学是不可缺少的。
第二章 医德思想的发展历程
【1】中外医德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各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各个阶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3】各阶段代表人物和代表文献是什么?
中国古代医德思想:
(1)萌芽期 一些先进者试图用自然的方式研究健康和疾病问题 神农尝百草
(2)形成时期 此时思想家们侧重于人性、自然方面的探讨,为医学伦理思想注入了活力 《黄帝内经》;儒家称医术为仁术
(3)发展时期 此时医生社会地位较低,但是医学仍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东汉名医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隋唐名医孙思邈《备急千金药方》
(4)相对完善时期 医学科技进步,同时在医药实践中丰富了医德思想
明 陈实功“医家五戒十要” 中国近代医德思想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医德思想 以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为特征,民族主义和人道主义相结合。
孙中山大学学医;秋瑾译述《看护教程》(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医德思想 朱德《怎样做一个红色医生》 毛泽东《纪念白求恩》 我国现代医德思想
分三个阶段,建国后至文革前,文革中,文革后。
第一阶段: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体现和发展防病治病,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医德思想。
第二阶段:社会主义医学人道主义收到了玷污 第三阶段:医学伦理学得以复兴和发展
国外古代医德思想 古代东方
古埃及 奴隶主能享有好的医疗 印度内科鼻祖:闍罗迦,《闍罗迦集》 印度外科鼻祖:妙闻,《妙闻集》 最古老医学经典:《阿输吠陀》
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内含医德规范 古代西方 古罗马
古希腊 希波克拉底,《希波克拉底誓言》
希波克拉底誓言医德思想深刻丰富:强调尊重老师同行和医学传承
强调为病人谋利益
强调医生的品行修养
强调保守医学秘密 中世纪医德 医德也披上了宗教的外衣 迈蒙尼提斯,《迈蒙尼提斯祷文》
国外近代医德思想 人道主义成为医德义务的核心 2 个体规范与群体规范并重
国外现代医德思想 医德由义务论向公益论转化 2 医德对法律的依赖性越来越大
【4】医学伦理学的诞生与发展的主要标志(不明确)1946 《纽伦堡法典》为人体实验制定了基本准则 1948 以《希波克拉底誓言》为蓝本,颁布《医学伦理学日内瓦协议法》,是全世界医务人员的行为准则。
1964 《赫尔辛基宣言》 强调了人体实验的知情同意
1968 《悉尼宣言》 确定了死亡的道德责任和器官移植道德准则 1977 《夏威夷宣言》精神病医生道德准则
【5】生命伦理学诞生与发展的背景 1 权利和病人权利运动 2 卫生资源的公正分配 3 死亡标准和方式的变革 4 医学模式的改变 新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应用
第三章 医学伦理学基本理论
人的生命论(生命理论)生命神圣论,生命质量论,生命价值论
医德本位论(医学伦理学理论)医学人本论,医学功利论,医学公正论 医患关系论(医学伦理学理论)医者义务论,医者美德论,患者权利论 生命神圣论 theory of sanctity of life 是强调人的生命价值至高无上,人的生命神圣不可侵犯的生命理论。生命质量论
quality 是主张以人的体能和智能等自然素质的高低、优劣为依据,来衡量生命存在对自身、他人和社会的意义,强调人的生命存在质量,从而给出相应对策的生命理论。生命价值论 theory of live-value 是主张以个人生命对他人和社会及自我的意义大小为标准确认其质量以及神圣性,从而作出相应选择的生命理论。
医学人本论 medical humanity 在医学利益关系中以人为本,是回答为什么应该将人的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为什么该同情、关心、尊重病人的医学伦理学理论。医学功利论
主张利益是道德的基础,人有趋利避害的本性,追求最大多数的人最大幸福就是善,因此应以行为的效用作为道德评价标准。医学公正论 justice 强调健康公益,主张合理的兼顾医疗卫生领域中的多元主体的健康利益、坚持医疗卫生资源分配的正义性,坚持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的医学伦理学理论。
医者义务论deontology 是以一定医德规范的形式向医者提出职业伦理要求并约束其行为的理论。医者美德论 virtue 医者美德论是指以医学品德、医学美德为中心,研究和探讨医务人员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医学品德或品格,医德高尚的医者及其医德素质是什么样的,如何养成与提升等问题的医学伦理学基本理论。
主要内容:仁慈,忠诚,严谨,公正。
病人权利论 right 在医学活动特别是在医患关系中,病人有权要求医方珍视自己的生命及其价值和质量,同情和关注自己,尊重自己的人格,维护自己的利益的医学伦理学理论。
第四章 医德基本原则与准则
【1】医德规范体系具有指导医德实践的重要作用 1 为医务人员提供行为准则,提升其职业精神 2 维护医疗关系中各方面的利益 3 提高医疗行业的社会信誉
【2】我国当代医德原则 1 防病治病 2 救死扶伤 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 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
【3】我国医德基本准则 1 以人为本,救死扶伤 2 严谨求实,精益求精 3平等交往,一视同仁 4 举止端庄,语言文明 5 廉洁行医,遵纪守法 6 诚实守信,保守医密 7 互尊互学,团结协作 8 乐于奉献,热心公益
【4】医德基本准则的实现 处理好亿的准则与技术规范的关系 2 处理好医德准则与医学法规的关系 3 处理好普适准则与医德情境的关系
【5】欧美生命伦理原则 尊重(自主)原则 尊重病人的生命、人格、隐私权、自主权及处理好相关的一些特殊问题。不伤害原则 医务人员的整个医疗行为中,无论动机还是效果都要避免对病人造成伤害。3 有利(行善)原则 把有利病人健康放在第一位并切实为其谋利益。4 公正原则 是形式公正和内容公正的有机统一,在基本医疗保健需求上保证公正的绝对性,人人同样享有。
【5】欧美四生命伦理原则的冲突
有利原则与不伤害原则的冲突主要表现为医务人员需要权衡对病人行善和不伤害病人之间的取舍。有利原则与尊重原则的冲突主要表现为医务人员合乎科学的选择与病人的自主决定相对立。公正原则与其他三个原则的冲突表现为:依据其他三项原则对某个病人进行积极救治的时候可能会损害他人及社会健康权益甚至威胁到另外一个人的生命。
一般情况下,要把有利原则放在优先地位考虑,其次是尊重(自主)原则、不伤害原则和公正原则。但是,基本的原则应用顺序不是固定不变的,要根据具体临床问题进行慎重选择。
第五章 医德基本范畴
【1】医德范畴与医德原则、医德准则有何区别?如何看待医德范畴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2】义务人员和病人分别有哪些道德权利和义务?道德权利和义务与法律权利和义务有何区别?
【3】如何看待审慎、胆识、情感、理智、良心、荣誉及其对提高医务人员医学伦理素养的作用?
【4】目前医务人员面临的主要伦理冲突 1 病人权利与医务人员的义务之间的冲突 2 病人义务与医务人员权利之间的冲突 3 病人权利与医务人员权利之间的冲突 4 病人自身不同权利之间的冲突 5 医务人员自身不同权利之间的冲突 6 病人与病人的权利冲突 7 病人与其家属的权利冲突 8 医务人员自身义务的冲突
【5】处理伦理冲突的方法 走出片面的认识误区,避免片面或过激 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要树立“双赢”的价值观念 遵循化解冲突的原则:根本权益优先准则;价值合理优化原则;变通性操作原则;规范与智慧并存原则。坚守医学职业的良知
第六章 医患关系伦理
【1】萨斯-荷伦德模式
将医患关系归纳为三种类型: 主动-被动型
特点是病人到医院就诊,请求医师给予治疗,往往将自己置于被动地位,而医生掌握诊疗技术,接收病人的请求,往往处于主导地位。是一种不对等的医患关系 2 指导-合作型
病人在医患双方关系中有一定的主动性,医师也注意调动病人的主动性,医患关系较融洽。但医生仍处于主导地位,有权威性。这是构成现代医患关系的一种基本模式。共同参与型
病人能够主动与医生合作,主动参与诊断治疗,提供各种情况。【2】医患关系现状
首先、医患冲突不断发生,医疗纠纷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其次、医患纠纷从以医疗技术纠纷为主转变为以非技术纠纷为主。最后、医患纠纷解决方式以非诉讼的方式为主,医闹现象愈演愈烈
【3】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完善和谐医患关系的制度设计。要彰显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健全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加强卫生立法和执法建设 完善和谐医患关系的医院规章。强化医师职业伦理精神。重申医学目的,培育医患共情。重铸职业诚信,强化互信纽带。强调爱岗敬业,提升医者美德。强调团结合作,坚持共同提高。
第七章 预防医学伦理
【1】预防医师的伦理准则 贯彻“预防为主”的思想,树立“大卫生观” 2 对社会负责,坚持原则,秉公执法 3 合理兼顾个体人权和公众权益 4 树立崇高的献身精神
【2】我国公共卫生伦理准则 1 效用准则
恰当的公共卫生行动一定是社会净受益的最大化,同时也要实现最小可能伤害 2 公正准则
要分配公正,程序公正,回报公正。3 尊重准则 4 互助准则
【3】传染病防控伦理 严格执行隔离消毒措施和各项操作规程 2 坚持预防为主的积极防疫思想 3 尊重传染病病人的人格和权利 遵守国家法律规定,及时收集与上报疫情
【4】人类对自然的道德责任 1 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2 人与万物共尊 注重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代际公平4 人类合理节制自己的需求 5 保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第八章 临床常规诊治伦理
【1】首诊负责制的伦理意义? 【2】诊断伦理 及时诊断准则:医务人员力争尽早尽快对疾病作出分析判断 准确诊断准则:要树立科学的诊断目的,积极利用现实条件,严肃认真作出判断
【3】治疗伦理 有效准则 采用成熟可靠的临床技术,认真实施对疾病具有稳定、环节、转归效果的治疗措施的临床伦理准则。择优准则 择优准则是指认真仔细的选择使病人受益与代价比例适当的优化治疗措施的临床伦理准则。3 自主准则
医务人员要尊重病人的自主权。为病人的自主选择提供充分条件,正确对待病人的拒绝,拒绝病人的不合理要求。
【4】手术诊治伦理 手术前的伦理要求:确定手术治疗的充分性和必要性;保证病人的知情同意权;认真做好术前的准备 手术中的伦理要求:严密观察,处理得当;认真操作,一丝不苟;互相支持,团结协作。3 手术后的伦理要求:严密观察病人的病情,努力解除病人的不适。
【5】康复诊治伦理 坚持生命神圣的伦理概念 2 坚持道义与自主的合理统一 3 坚持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 4 坚持心理与生理并重的目标
【6】心理诊治的伦理要求 保密尊重专业真诚
【7】急诊科伦理 分秒必争,全力以赴 2 常备不懈,沉着冷静 3 集思广益,团结协作 4 优化技能,强化功底 5 人性服务,呵护心灵 6 胆大心细,坚守慎独
【8】口腔科的伦理要求 夯实专业技能,切实关注病人 2 严守规章制度,预防交叉感染 3 普及防护知识,关注口腔健康 4 公正分配资源,真诚对待病人
【9】影像科伦理 高度负责,避免漏查错查 2 加强仪器维护,优化使用效果 3 尊重病人的人格,注重医患沟通
【10】麻醉科伦理要求
1术前伦理要求:全面查看病人,优化方案,亲切交谈,知情同意 2术中伦理要求:正确使用各项检测仪器,密切关注病人生命体征
3术后伦理要求:继续监测生命体征,帮助病人术后恢复;关怀体贴,心理疏导
第九章 临床典型问题伦理
【1】准医师的伦理角色定位 1 学生角色 医师助手的角色
【2】过度自我保护的危害 损害病人经济利益,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 2 加大医疗风险几率,损害病人健康利益 3 损害医患信任,恶化医患关系 破坏医疗创新机制,阻碍医学科学发展
【3】医患沟通的伦理意义 实践“人是目的”的伦理价值 2 发挥道德情感的传递作用 3 推动人道主义精神的发展 4 促进医患双方道德境界的提升
【4】医患沟通的伦理准则 尊重有利公正诚信文明
第十章 生殖伦理
【1】医务人员在计划生育中的道德责任 1 树立科学的生育观和人口观 2 遵守和执行法律政策 3 提供优质的技术服务 4 贯彻知情同意准则
【2】消极优生和积极优生的伦理问题
消极优生主要措施:结婚管理,生育控制,生育保健 遗传咨询是指应求询者的要求,咨询医生提供给求询者或其他家庭成员的有关罹患遗传病的信息和知识,以便求询者自主决定采取有关消极优生措施。问题:首先,各方利益的平衡。要以求询夫妇的利益和需求优先
其次,咨询医生与求询者的价值观平衡
最后,保密与讲真话的平衡 2 产前诊断问题:首先,产前诊断后优生决策如何做出
其次,产前诊断能否进行性别鉴别
积极优生的问题:首先,积极优生是否可能
其次,积极优生是否应该
【3】辅助生殖技术(ART)临床生殖技术主要用于治疗不孕不育,因此被称为ART 我国ART应用伦理准则 1 有利于病人 2 知情同意 3 保护后代 4 社会公益 5 保守医密 6 严防商业化 7 伦理监督
【4】我国人类精子库管理伦理准则 1 有利于供受者 2 知情同意 3 保护后代 4 社会公益 5 保守医密 6 严防商业化 7 伦理监督
第十一章 器官移植伦理
【1】器官移植的概念 器官移植是将健康的器官移植到相应器官因致命性疾病而功能不可逆丧失的另一个人体内,使其重新拥有相应器官的手术治疗。
自体移植:器官供体受体是同一人
同质移植:供受双方有着完全相同的遗传物质(同卵双生)
同种异体移植
异种移植
【2】器官移植中的主要伦理问题 【3】简述我国器官移植的伦理准则 1 安全有效准则 2 知情同意准则 3 保密准则 4 公正准则 5 互助准则 6 非商业化准则
第十二章 死亡伦理
【1】安乐死euthanasia 指在病人身患无法治愈的疾病、已处于不可逆的濒临死亡且备受剧烈疼痛折磨的状态之中,为消除其肉体和精神痛苦,应其要求,应用医学手段使其无痛苦地结束生命的死亡方式
【2】主动安乐死 主动结束生命或加速死亡
被动安乐死 是撤下生命支持,听任死亡 自愿安乐死
非自愿安乐死 均是有问题的 【3】故意杀人与安乐死的区别 1 两者出发点和目的不同 2 实施者不同 运用的手段和方式不同 4 性质不同,善与恶 5 主动方不同
【4】我国安乐死现况,目前义务人员应如何对待安乐死
目前我国法律尚未干涉的唯有严格意义上的病人自愿放弃抢救或治疗。1 必须严格掌握要求放弃抢救或治疗的病人的适应症:对疾病无法治愈、疼痛不堪忍受且无法解除的濒死病人才可考虑 2 必须把病人利益放在首位 3 必须充分尊重病人的自主权
【5】临终关怀的伦理诉求 1 理解临终病人的心里 2 保护临终病人的权利 3 优化临终病人的生活 4 关心临终病人的家属
第十三章 医学科研伦理
【1】医学科研伦理的基本伦理准则 1 热爱科学 2 实事求是 3 献身科学 4 团结协作 5 勇于创新
【2】人体实验基本伦理准则 1 人体实验必须具有正当的目的 人体实验必须合理保护受试者的权利 3 人体实验必须经过受试者的知情同意 4 人体实验必须恪守严谨的学风
【3】人体实验中知情同意的特殊保障 1 全面维护受试者的知情权 2 严格履行知情同意全部程序 3 正确对待代理知情同意 4 正确对待免除知情同意 5 正确对待社区知情同意 正确认识知情同意的免责功能
【4】伦理委员会的权限、职能及其伦理审查的主要内容
【5】动物实验有何伦理争议
赞同动物实验的观点:动物实验不仅有益于人类,也惠及动物。尽管一些实验动物被牺牲,但是研究成果会越来越多的有利于更多的同类和其他动物。
反对动物实验的观点:1 动物权利主义的观点:动物也是有生命的道德主体,人和动物有平等的权利。动物福利主义的观点:人类应该尽量避免对动物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反对和防止虐待动物,让动物在康乐的状态下生存。
第五篇:讨论提纲
讨论提纲
一、序论
当代资本主义主要是指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二战以后,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在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等多方面出现了一系列引人瞩目的新变化,呈现了很多新的景象和特征。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两个必然”理论体系,可以得出资本主义的灭亡是历史的必然性与过程长期性的统一,社会主义的胜利是历史的必然性与发展曲折性的统一。
二、本论
<一>“两个必然”理论体系的提出
1848年,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分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和相互依存与斗争的过程,得出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的结论即“两个必然”的思想: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的第一次科学的经典表述。
<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所有制发生了新的变化,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法人资本所有制是法人股东化的产物。法人资本所有制在性质上是一种基于资本雇佣劳动的垄断资本集体所有制,它体现了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资本主义所有制经过这些形式的演变,资本占有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
2、劳动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在劳动关系上,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坚持不损害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前提下,采取允许部分工人参加企业管理等多种形式改善 劳资关系,缓和阶级矛盾。
在分配关系上,许多发达国家对收入分配政策进行了某些调整,建立并实施了普及化、全民化的社会福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开始通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全方面介入个人收入分配。
3、社会阶层、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
在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阶层、阶级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 一是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拥有所有权的资本家一般不再直再经营和管理企业,而是靠手中拥有和掌握的企业股票等有价证券的利息收入为主。二是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
三是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
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强。
5、政治制度的变化
首先,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其次,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再次,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最后,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得影响日益扩大,成为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中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
<三>、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没有否定“两个必然”的真理性
我们肯定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不否认这些新变化强化了资本主义的社会适应能力,也承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大再生产能力,但据此否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趋势却是不能接受的。主要问题在于,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基本矛盾和本质,也没有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本质。资本主义社会,不管国家对经济是采取自由放任,还是采取计划干预形式,其制度基础都是私有企业制度,政府的经济活动主要是在私有企业活动的基础上安排的。国家干预经济的目的是为了私有企业的经营活动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正常进行,是为了资本积累能够得到可靠的保证。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垄断形式,资本主义都不可能改变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贪婪,都不可能消除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制及其对生产力无限发展趋势的限制。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限制是资本本身”。所以,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改变和否定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的真理性。
<四>、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曲折的历史过程
在当代,社会主义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资本主义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也未发挥穷尽,因而还未发展到它的极限。没有发展到极限并不等于没有极限。生产资料资本家占有制从根本上规定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极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内在矛盾,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矛盾规定了资本主义发展的空间。由于资本本身的生存和发展建筑在无限推动生产力发展和无限追逐剩余价值的矛盾之上,或者说,资本本身就是这一矛盾的生成和展开,所以,一旦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一旦资本扩张在世界范围内达到“饱和”状态,资本主义的发展就到了它的极限。资本在空间扩张的极限就是作为一种“世界性的制度”的资本主义灭亡的时间。同时,社会主义要真正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制度”也只有在新的世界体系中才能确立。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世界历史进程,“两个必然”的全面实现是世界性的。关键问题是,不能把资本主义看成是社会发展的终极形态,变暂时的相对稳定为永恒的绝对形式,不能把社会主义暂时的挫折看成是永久的失败,变运动中的曲折为运动的终结。
从人类总体历史进程看,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才刚刚开始。正如邓小平所说:“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
三、总结
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了新的变化、新的特点,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带有着它本身固有的问题、矛盾的发展趋势。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否定“两个必然”理论。马克思主义在分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基础上,提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就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而言的。至于这一“代替”如何实现、在多长时间内实现,他们则认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必须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将资本主义走向灭亡的历史“必然性”与历史演进过程的“长期性”统一起来,将资本主义的“腐朽性”与它继续发展的“可能性”统一起来,将历史发展进程的“阶段性”与历史结局的“指向性”统一起来,既坚信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又要看到这一过程的长期性、曲折性和复杂性。
总而言之,无论资本主义世界怎样变化,万变不离其宗,我们丝毫不会怀疑“两个必然”的必然性,也丝毫不会放弃共产主义的理想,"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