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闻报道策划与组织
第三章 新闻报道策划与组织
一、新闻报道策划及主要类型
二、新闻报道策划的选题决策
三、新闻报道方案设计
四、新闻报道的实施与调控 案例讨论:1997年香港回归报道,各家报纸不同的表现说明了什么道理?
A.“新闻策划”的界定
宏观层面:媒介定位策划;中观层面:版面/栏目策划
微观层面:新闻报道策划
新闻事件策划
新闻媒体动作策划
媒介公关策划、经营策划
B.新闻策划的客体是什么
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还是媒介策划的新闻事件?
讨论:如何看待媒介活动策划
例:《北京青年报》策划的“为贫困大学生结对资助活动”
南京某报记者制造的“砸空调,泄民愤”的“新闻策划”
新闻报道策划个案:《北京青年报》与北京青基会、希望工程北京捐助中心联合发起为百名贫困大学生结对资助活动
问题案例:2001年《南京晨报》一记者策划并报道“三砸空调”新闻,构成国内首起损害商品声誉案 问题案例:传媒点名富豪捐助穷人
2006年春节前夕,沈阳《华商晨报》连续报道的“穷父救女求助富人”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吉林农民刘福成为了给11个月大的女儿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在花光了借来的6万元后,写信向他听说过的“中国富豪”们求助。获悉此事的《华商晨报》不仅公开了被求助的六位富豪的名字,而且不断打电话询问富豪们的打算和反应。对于有捐款意向的富豪,媒体热情报道,而还没有捐款的富豪则在报道中被再次点名。
也许媒体的是善良的,客观上也确实促使一些富豪拿出钱来救助一个小生命,但是可以肯定,如果再搞几次这样的点名逼视,不仅富豪,就是一般人都会对慈善救助心生冷淡。对私人领域过度公开的报道行为,给被报道的个体带来他们本不应该承受的压力,同时也是新闻媒体社会角色的错位。这样的新闻报道策划就不是正常的策划。媒体越位了。
一、什么是新闻报道策划
案例 北京青年报 P116
新闻报道策划特性: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编辑通过对新闻资源的开发与配置,实现最佳传播效果的创造性活动。
1、是新闻编辑人员所从事的一项创造性的工作,是一项集体性的劳动
2、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这样的特点:阶段性、滚动性、风险性
3、过程不像媒介定位那样长。从操作过程看有三阶段:选题与预备阶段、方案设计阶段、报道实施与调控阶段
4、本质上是主客观相结合的产物
新闻报道策划的主要内容包括:选题决策、报道方案设计、在报道实施过程中接受反馈并修正设计方案。
二、新闻报道策划的原则
1、取信原则(首要原则)实事求是,取信于受众。
注意:A 不能摆布报道对象,导演事实。
B 不能以报道策划之名,行商业策划之实。
2、创新原则。求异求新,出奇制胜。
3、变通原则。审时度势,随时变通。考虑到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对报道策划的内容和配置留有余地。
4、实效原则。策划是手段而非目的5、可行原则。切合实际,扬长避短,具有可行性
三、新闻报道策划的主要类型
A、根据报道客体的发生状态划分——可预见性策划、非可预见性策划
B、根据报道策划的运行时态划分——周期性策划、非周期性策划
C、根据报道策划的运行方式划分——独立型策划、非独立型策划
可预见性的报道策划:
对能够提前获知的事件性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的报道策划
如卫星发射、香港回归、奥运会、十七大等新闻事件或活动,纪念香港回归十周年、庆祝建国60周年等非新闻事件性新闻等,对这类新闻的策划可提前进行
可预见性报道策划的特点:时间相对充裕,可精心设计和安排;媒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资料的储备相对丰富 可预见性新闻报道策划的难点:形成固定的选题和报道模式,突破和创新难;成为媒介共同性的报道题材,表现与众不同的风格比较难;受众接触多,容易厌烦
非可预见性的报道策划:对无法预见的突发性新闻事件的报道策划。一类是自然灾害,“天灾”;一类是社会事件,“人祸”。对这类事件通常是在事件发生之后立即策划报道活动
案例:“天灾”:2007中国洪水之殇;9.11纽约世贸大厦遭受飞机撞击瞬间
非可预见性事件的特点:时效性强;变动性大;不确定性大;影响面广
非可预见性事件报道策划的特点和要求:及时性;紧迫性;谨慎性;应变性;现场感;连续性;立体性 非可预见性新闻报道策划原则
1、快速反应 及时报道;
2、真实准确 客观公正
3、把握大局 保持理智;
4、讲求艺术 注重技巧
案例:羊城晚报对9.11事件的报道策划
世界4家大通讯社在事发后发出的第一条消息
美联社----据电视新闻报道,一架飞机撞上了世界贸易中心
法新社----一架飞机撞上了世界贸易中心
路透社---记者目击报道,世界贸易中心爆炸起火
新华社---一架飞机撞上了纽约贸易中心
案例1999年《北京青年报》对北约袭击我驻前南斯拉夫大使馆的报道策划
案例 1981年《华盛顿邮报》对美国总统里根遇刺的报道(里根(中)1981年3月30日在华盛顿希尔顿饭店 外遇刺受伤的照片)
周期性的报道策划:媒介新闻采编部门的一种常规性的报道策划,运行时间具有周期性特点。如按季、月、周等进行的报道策划,均属此类。
非周期性的报道策划:根据报道需要临时进行的报道策划
独立型报道策划:报道策划独立存在、与其他策划活动无关的新闻报道策划。报道策划者单独策划对新闻事件的报道活动,报道者不介入报道客体中。
案例:一组网上媒介对香港回归十周年的报道网页
非独立型报道策划:与其他策划活动(主要为公益性活动)相关联和连接、并相互间发生作用的新闻报道策划。报道者身兼“报道者”与“当事人”双重角色新闻策划与活动的策划、组织相互配合进行。
案例《北京青年报》与北京青基会、希望工程北京捐助中心联合发起为百名贫困大学生结对资助活动 问题案例:2001年《南京晨报》一记者策划并报道“三砸空调”新闻,构成国内首起损害商品声誉案
四、新闻报道策划的选题决策: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媒介进行报道的条件
1.选题策划的重要性:策划和前期调研是保证事实得以报道的前提。
示例:《新闻调查》的工作程序:
选题遴选——选题申报——前期调查与拍摄——后期制作——样片送审——节目播出——总结评价。
1)可供传播的客体(报道客体的信息分析)
前景性信息:对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及其可能带来的后果进行分析预测。
“焦点访谈”栏目在进行报道策划时,强调要“关注报道的结果”。
如:某座城市环境污染非常严重,很多地方的空气污染指数都达到了5级。人的健康受到极大的损害。某单位或部门不顾国家的法令,超标排污,造成严重后果。
背景性信息:包括事物涉及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习俗等方面背景情况,及事件过去的存在状态。
《新闻调查》栏目认为:充分详尽的背景分析是确定选题价值的前提。就某一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展开调查,从中可以提炼出怎样的主题?由此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它是否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广大观众对此问题的关切程度如何?„„每一份策划方案都要对背景进行详细的说明„„有了这样比较扎实、严密的科学论证,节目的文化
厚重感、历史感和理性色彩就得到了基本保证。
相关性信息:与报道事实之间有联系的其他客体的信息,有些互为因果,有些属于同一类型,有些形成对比。如:1999年南方日报在报道“包机救人”事件时,一些相关性信息对报道选题的价值认定就起了重要作用。相关性信息:一位在广州打工的湖北妹子,被严重烧伤,老板竟然不理,于是愤而将老板告上法庭;一位老板因打工仔贪玩,将其活活打死„„这些与包机救人事件形成对比,有力地揭示了新闻的深刻内涵。
2)、受众的获知需求
3)、实现传播的条件(报道主体信息分析)
外部条件:政策、法律和道德规范
内部条件:人力资源信息,保障系统信息
五 新闻报道策划的内容
1.报道范围与重点
范围:全部报道客体的组合,规定了报道对象是哪些人和事,报道面有多大。重点:报道客体中最重要的部分,规定报道的核心人物、核心事件、核心问题。现实生活的主导部分就是报道的重点。
2.报道规模与进程
规模:报道持续进行多少时间,占据多大版面空间和多少栏目配置,动用多少采编力量。
选择报道规模应注意两个原则:一是需要性原则。确定报道规模要根据本媒体在媒介中的分工和受众的需求。二是统筹性原则。报道策划要依据报道的价值含量统一分配版面资源,统筹兼顾。
报道进程:报道分多少阶段进行,何时开头、何时推进、何时结束,及各阶段间如何转接。
策划分为三个阶段:
活动预热(2月24日~3月6日):报道筹备工作、各方预测及轻松的花絮
集中报道(3月7日):用整版的篇幅对获奖结果进行报道和评点
收尾总结(3月8日~3月10日)收集关于奥斯卡的反应和评价,对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进行盘点总结。
3.发稿计划:报道进程中各阶段刊出稿件的统筹规划,包括确定稿件的题目、内容、体裁、篇幅、版面位置、刊出时间等。
4.报道方式:将零散的新闻报道整合为报道整体的操作模式。
常用的方式:集中式、连续式、系列式、组合式、受众参与式、媒介介入式。
集中式:短期内组织大规模、多篇幅的稿件集中于一定的版面,形成较大声势。
特点:在一定报道空间和时间内,发稿数量多,同类内容的稿件呈密集状态。
连续式:紧跟事件或问题的发展进行追踪,连续发出报道,反映其全过程,取得及时、深入、扣人心弦的报道效果。
特点:每篇稿件的报道对象一样,但反映的时间、过程不同;完整性;反复性;深刻性;灵活性。
系列式:着重于组织报道事物的各个侧面,集不同角度的报道为一体,达成报道的深度和广度。
特点:每篇稿件的角度不同、视野不同,但总体上相互关联、相互补充。
组合式:集中一组稿件反映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同类情况,或同一主题、不同门类的情况,形成较大的报道规模。
特点:每篇稿件的主题、规模、形式都基本相同,但报道的具体对象不同。
受众参与式:吸引受众参与新闻报道活动,受众的活动与意见构成报道的主要内容之一。
媒介介入式:新闻记者参与报道客体(一般是社会公益性活动),成为其中的重要角色。
5.报道时机:在策划与组织报道中寻找到有利于报道获得良好效果的机会。
报道时机的把握,考虑以下几方面:报道时间(前置式报道,即时式报道,后置式报道);环境与背景;客观条件;受众心理
6.报道力量配置与报道运行机制
报道力量配置:参与报道的人力、资金和技术设备的设置。
报道运行机制:为实施报道而临时建立的组织机构、工作流程及管理制度。
六、新闻报道策划的操作过程
1、策划预备阶段:发现新闻线索,确定报道选题到收集与分析相关材料,确定报道效果目标。
2、方案设计阶段:根据报道效果目标,对报道进程、报道方式、表现形式大胆设想,形成系统的报道方案。
3、方案修正阶段:从报道方案付诸实施到报道结束过程中,根据报道进展情况不断修正原先的设计方案。方案修正阶段需接受的信息反馈包括:报道者的反馈;
报道对象的反馈;
有关部门和主管单位的反馈;
受众的反馈。
方案的修正:修正报道思路;
调整报道内容;
调整报道规模;
改变报道方式;
调整报道力量与报道运行机制。
第二篇:新闻报道组织与策划(理论篇)
基础理论研究
一.基本知识二.新闻资源的内涵、特性与开发
一.基本知识(温故)
(一)新闻
(二)新闻价值
(三)新闻编辑常识
(一)新闻
1.经典定义 徐宝璜:“新闻者,乃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实。
范长江: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
陆定一:“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2.本课程的含义:“新闻”是指职业新闻工作者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介平台上所从事的新闻传播活动。这一活动的本质主要是将 “新近发生的事实信息”传播给受众。3.新闻特性的基本要点: 新近发生的事实;多数阅者所注意;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 总之: “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信息”
(二)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揭示的是一种实用意义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或评估指引着新闻的内容。1.新闻价值产生的前提是传、受双方的共同认可。任何传播的发生,产生于传播双方或多方的信息势能的位差(信息的不对称)。有差异才会出现信息的流动。
发出信息者,或出于利益、情感的需要,或为了寻找新的信息。一旦产生回应,那个发出的信息便有了“价值”。如果这种信息是新闻,那么发出者和接收者共同认可的那些新闻,便是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只被一方认为有价值的信息,交流中没有得到回应,说明对另一方是无价值的。
2.事实能够成为有价值的、值得报道的新闻,前提接受者的“不知”,即使事情发生许久,对不知的人来说,仍是新闻。新闻具有价值的起码条件有5项“不知”情形: 1,不知道的刚发生的事实(一般是偶然、突发的); 2,不知道的最新的变动(常规发生的事实不可能是新闻); 3,不知道的最新发现(事实发生在过去,但刚才发现);
4,不知道的最新发表的观点(被揭示的秘密的观点,更可能引起关注); 5,不知道的最新的知识。
3.除了不知这个前提,事实第三个具备新闻价值的条件是接受者的兴趣、关心和需要.不知,是事实具有新闻价值的必要条件,但并非所有不知的事实都具有新闻价值。如果某个事实有的人对它无兴趣、不关心或不需要,即使不知,对他们来说,亦不是新闻。“新”的事实,为成为有价值的新闻提供了一种可能性。4.新闻价值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价值判断。
事实是客观的,但是这种判断是主观的。虽然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下,对同一事实的新闻价值判断会有所不同,但是在共同不知的情况下,人们对相当多的事实具有较为相同的“价值判断”。例如非常重大的突发事件“9.11”、伊战爆发、别斯兰事件、红海沉船等等,几乎所有人都会认为这是新闻。这种共同的对“新闻”的认识,这是“新闻价值”概念得以成立的基础。受众接受某条新闻通常完全出于对其“使用价值”(包括由于惊奇而对事件了解的愿望)的判断。传播者发出某条新闻,一般基于受众对新闻使用价值的考虑,但同时还有经济利益(交换价值)、政治利益(宣传效果)的考虑,传播者的个性偏好也会影响对新闻事实的价值判断。5.新闻是否有价值的判断依据:
人对外部的感知。环境被有机体感知,是一种选择性提取的结果。人在观察事物时由于选择性记忆和选择性找寻带来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会产生“万绿丛中一点红”效应。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新闻被接受和记忆。与人们接触的信息相比,有“价值”的信息是极少的一部分。个人只保留、记忆对他有意义的那一部分。比较中的接受。两个信息的比较中,人们本能地接受触及边界的、更新常态思维的信息。人们关注有价值的新闻,在于:
①人对异常事物的关注,出于本能(好奇,是对生命的回报)②人对相关利益的关注(利益驱动)③人对个人偏好的关注(兴趣所致)6.那么,到底什么是新闻价值
价值是一种效用(使用价值),新闻价值对接受者来说是一种特殊的即时性信息效用。它或满足对外部事物的好奇心和兴趣(单纯的获知、兴趣、认同感需要),或帮助自己对利益相关的事情(物质利益、情感需要、安全需要等等)作出决策。
对专业的新闻传播者来说,“新闻价值”是从满足接受者享用新闻信息效用的目的出发,选择事实、予以报道的职业衡量标准。贯彻这个标准,有可能在最大的层面上拥有受众;同时,传播者也可以获得较多的交换价值或宣传效用。
对受者来说,多数情况下新闻价值呈现为一种本能的感觉;少数情况下是一种主动寻求新闻时的内在标准。
一个不得已的、同义反复的定义:一件事实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因素(对媒体来说是可是实现交换价值的传播职业价值,对读者来说是使用价值)叫新闻价值。7.新闻价值的诸要素:传播者选择事实、予以报道时的若干考虑的标准。
①事实发生的概率越小(包括意外、偶然、异常),便越有新闻价值。因为明显地偏离常规的事实构成了吸引人的魅力.新闻是从正常的事件流程中脱轨而出的信息,是人们正常预期的中断。②事实或状态的不确定性越大,减少不确定性的事实或信息便越具有新闻价值。人们恐惧的不是确定的事实,而是不确定、无法知晓的事实。
③事实的发生与受众的利益越相关,便越具有新闻价值。特别是直接发生在身边的与利益相关的事实。④事实的影响力越大、影响面越广、越能立即产生影响力,便越具有新闻价值。
⑤事实与接受者的心理距离越近(兴趣、生活地域、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和专业、经济收入、民族或种族或宗族的心理距离),便越具有新闻价值。
⑥越是著名人物,其身上发生的事实,越具有新闻价值;越是著名地点,那里发生的的事实,也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这是由于明星崇拜心理,或对著名地点知悉而产生的关注意识、对故土依恋怀旧心理的缘故。⑦含有冲突因素越大的事实,越具有新闻价值。一般地说,和谐等于平淡,冲突表现为竞技、论战、商业竞争、外交斡旋、战争等等,有分歧、冲突便激起平静之水的涟漪。人类最高的冲突是战争,所有关于战争的最新事实,均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
⑧越能表现人的情感的事实(悲欢离合),便越具有新闻价值。同质异构的动物活动,在被赋予人的情感理解后,同样具有新闻价值。
⑨越具有心理替代性的故事性事实(各种成功者、英雄母题、撒旦母题、大团圆母题),越具有新闻价值。⑩事实在比较中带有的反差越大,越具有新闻价值。上面我们谈到的都是对单个事实的价值判断。有些时候,当你把一些似乎并没有多少新闻价值的情形、事实与我们习惯性适应的情形、事实放在一起,若产生巨大的反差,这类情形和事实,就明显地具备了新闻价值。8.对本课程的意义
对一条事实的新闻价值的研判,是决定对新闻事实是否进行新闻组织与策划报道的重要标准,某种程度上应该是唯一标准。但党派报纸还为根据“宣传价值”展开新闻报道的组织与策划。(三)新闻编辑的基本知识
稿件的选定、修改;标题制作;稿件的配置(如何组织稿件,是否需要陪编后,社评等,各种新闻文体如何安排等);版面编排、设计、布局与美化等;图片、副刊、专刊的编辑等。
二.新闻资源的内涵、特性与开发
(一)新闻资源的内涵
(二)新闻资源的特性
(三)新闻资源的开发
(四)新闻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一)新闻资源的内涵
界定新闻资源:这个概念是借用经济学中“资源”概念,用以表述职业新闻人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下,根据大众不同媒介平台,如何高效、经济、便捷地制作、组织媒介产品内容,并达到媒介内容传播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优化。
1.内涵:新闻事实的信息转化与多重环境内的传播;客观存在事实的变动是新闻报道的源泉、素材;变动的客观事实转变为新闻信息是职业新闻人的工作;新闻媒介为新闻人提供了将事实转化信息的媒介平台;公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为新闻人安身立命的市场环境;外部环境——媒介内部——公众需求——外部环境的循环过程。1)新闻环境资源
新闻媒介所依存的社会环境为新闻传播活动提供的资源,具体包括政策环境资源、经济环境资源、文化环境资源等。政策环境决定新闻言说边界与新闻资源开发的可操作的尺度。经济环境影响媒介的“血液”供给。经济环境好,新闻资源开发的空间大。文化环境是新闻资源开发的“软实力”。
“做”新闻要在北上广等大城市,其次是南京等省会城市的二线城市,其次是市县级等三线、四线城市。2)新闻信息资源:新闻资源开发的核心部分
新闻媒介所拥有的新闻信息渠道及其产品;新闻提供者:信源(新闻线人、微博、热线电话等);新闻合作者(合作单位、合伙采访者);新闻采集者(新闻记者、通讯员、作者投稿);新闻稿件;新闻数据库;专家库等
3)新闻受众资源:包括显在与潜在的媒介消费者
对新闻传播活动最有价值的主要是事实上已经作为读者、听众、观众存在的社会公众,媒介的社会影响力、广告吸引力依此存在。意义重大:新闻产品生产赖以实现价值的基本条件。受众构成包括受众的规模、受众的组成结构等。
当代受众接受心理的主要特征
反抗话语霸权,主张自主选择;希望传受互动,要求深度参与 冷淡宏大叙事,钟情日常叙事;主张“去中介化”,推崇零度关照 向往“虚拟现实”,渴望轻松娱乐;逃避“抽象快感”,追逐视听快感 厌烦枯燥说教,沉迷新闻纪事
4)新闻媒介资源:新闻媒介自身所拥有的新闻传播资源,包括资金、人才、设备、技术、载体、品牌、社会关系等。
新闻人才资源:职业采编人员、技术人员、资料人员等,媒介向外界聘请的参与新闻传播活动的专家、作者等。(软件)
媒介资金和设备资源:用于新闻报道活动的启动资金、技术设备、交通、通讯工具、办公场所等(硬件)载体:指版面、频道、栏目等,是媒介实现新闻传播必不可少的资源。(硬件)媒介品牌资源:媒介的名称、徽记、象征、设计、声誉多种因素的组合。(软件)
(二)、新闻资源的特性
1.变动性: 与其它行业变动性不同,新闻资源的变动性更为频繁、强烈。政治、经济、文化等任何细微的变化及传者与受众的细微变化,都有可能引起新闻资源的巨大变化。当下中国与世界的变动更是如此。2.相互联系性: 新闻媒介因其信息特性与社会各个系统均有关联,这是新闻行业的最大特点。
3.相互转换性: 资源在一定条件下都可相互转换,新闻资源的各要素之间的转换的条件更低,更为频繁。4.小结:要以系统的、全局的观点看待新闻资源的变动性、相互联系性、转换性。这些特性看似抽象,却是新闻资源开发的指导性原则。根源在于新闻资源的核心是为了新闻性社会信息生产与社会化传播。
(三)、新闻资源的开发
1.定义:新闻资源开发是一切新闻传播活动及新闻媒介产业发展中的核心内容。是由新闻媒介主体(媒介管理者、新闻传播者、媒介经营者等)自主操作运行的一项系统工程。2.主要表现:媒介主体开发新闻资源的主要表现 1)前提与起点:新闻资源的发现
发现:(可供利用的现实资源)记者编辑对新闻线索、新闻素材的发现;经营者对媒介受众、媒介自身优势的发现;管理者对新闻人才、管理方法及媒介环境中各种有利条件的发现。
如何发现:与新闻资源本身的存在状态相关:(人、财、物、信息、技术、政策、社会关系。显性:价值明显、易发现:如显著报道价值的新闻线索、技术设备、名记者名编辑等。隐性:尚未明显表露、不易发现:如潜在的受众群体、被假象所掩盖的重要新闻信息、复杂而隐蔽但实际非常有价值的社会关系等。与媒介主体的信息渠道相关:渠道的多寡是制约新闻资源发现的重要因素。教材:开发“新闻热线”资源,p31-32。问题:传统报纸如何开发利用“微博”等自媒体资源。2)战略决策基础:新闻资源的鉴别
意义:决定新闻资源能否开发、及开发的广度和深度。
基础:判断新闻资源信息的真伪: 要确定新闻信息与客观实际相符。
主要:分析新闻资源的价值大小:对新闻文本的受众接受程度、社会影响力、冲击力及政策边界全面考量。如何鉴别:主要凭借媒介主体的知识水平、分析能力和工作经验来完成。 必要中转环节:新闻资源的转换
转换类型:初级新闻资源向高级新闻资源的转换。新闻现象、事件、问题、线索等转换成新闻成品(稿件、突破、音视频等)不同种类新闻资源的转换。人力资源、品牌资源、政策资源、新闻成品资源等之间的互相转换。
3)统筹与优化策略:新闻资源的整合
资源整合:主体根据多种或多项新闻资源之间的内在联系,统筹利用的一种行为,目的是整体效果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效应。主要类型:
微观:新闻报道活动范畴内的资源整合;中观:新闻媒介整体经营层面的资源整合;宏观:媒介集团化发展层面的资源整合。
新闻报道活动范畴的整合:与新闻报道有关的人、财、物,及新闻成品的优化配置与综合利用。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之际,央视从6月30日6时至7月3日6时的72小时中,以9套节目同时进行了报道。这场直播报道持续时间之长,程序之复杂,规模之大,涉及面之广,动用人力、物力、财力之多,不仅在中国电视上尚无先例,在世界电视史上也不多见。央视为这次报道建立了“战时机制”,策划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和倒计时表,同时制定了突发性事件的各种处理预案,并提前组织了4次包括各种应急方案演练在内的综合演练,逐一解决了演练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中观:新闻媒介整体经营层面的资源整合。属于媒介经营管理的研究内容。业务层面的资源整合;内部资源的协同开发;实现媒介整体化运作。如,媒介经济管理中的“双重销售”等。
宏观:媒介集团化发展层面的资源整合。着眼点不是单一的媒介经营,而是作为利益团体存在的媒介集团的综合效益。它是通过媒介集团中各个成员所拥有的新闻资源的统一配置与共享,实现成本最小化与效益最大化。
4)成果表现策略:新闻资源的展示
展示类型:作为新闻传播内容的展示(采编业务):大众传媒的新闻成品、栏目、版面、节目等,经加工制造后,向受众展示的最终成果。
宏观:涉及媒介自身结构、形态的设计。如报纸的改、扩版,要对报纸的版面总量、内容分工、整体结构,版组内容、专版专栏等进行规划;广电节目改版,要对频道总量、频道功能、栏目设置、时段安排等进行设计。目的是规定了一个总体性的结构框架,确定了新闻传播内容的信息门类、稿件总量、相互关系、表现形态等。
微观: 涉及编辑手段的运用。如报纸的版面编辑,通过文字稿件、新闻图片、背景资料、图表、标题、提要等元素,及位置、空间、线条、色彩等版面元素的组合搭配,向读者展示新闻的内涵与意义。作为媒介自身优势的展示。属于媒介公关范畴,向社会公众展示和宣传媒介的各种资源,包括媒介形象、媒介品牌、媒介的受众群体、名记者名编辑、现代化办公设施、发行量、阅听率、广告收入等。价值提升策略:新闻资源的增值
增值方式:“产品链”模式。大都在媒介集团化层面运行,与新闻资源整合密不可分。如:新闻报道—结集出版—拍摄电视电影等。“共享”模式。可在媒介集团化的层面上操作,也可在不同集团甚至不同媒介之间实现。如重大新闻报道活动中的“媒介联动”。3.主要问题、原因与对策
1)问题:媒介产品的信息结构与媒介定位不相符合;媒介产品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重叠;新闻报道的无序化;新闻信息与非新闻信息的相互冲突;媒介形象与风格的不一致与不稳定
2)原因:媒介从业人员职业理念的冲突媒介;运行机制与管理的欠缺;媒介从业人员素质和能力的欠缺;媒介自律与他律的松懈 3)对策:媒介理念的整合;媒介资源的整合;媒介机构的整合;媒介生产流程的整合 4.与新闻报道的组织与策划的关系
1)定义:媒介新闻编辑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所从事的决策与设计性工作,以及对新闻传播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媒介定位与新闻编辑方针的确定;二是媒介新闻单元的设计与采编机构的设置和管理;三是新闻报道的设计与组织。
2)注意事项:策划与组织新闻传播的客体是策划主体自身所从事的新闻传播活动,而非策划主体所要反映的客观存在——新闻事实。大众传媒的新闻编辑对传播活动的策划主要是对媒介产品中新闻单元的策划和对日常进行的新闻报道活动的策划。
新闻单元,新闻媒介产品中以传播新闻为主要职能的那些组成部分,包括报纸的要闻版和其他新闻版、新闻性的专版专刊,广播电视的新闻频道及新闻性栏目,网络媒介的新闻网页。新闻单元策划是新闻媒介产品策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在媒介整体定位的基础上,确定媒介的新闻编辑方针,确定新闻单元在媒介产品中所占的比重与规模,规划和设计媒介中以传播新闻为主要职能的版面、频道、栏目或网页。新闻单元策划还包括在策划方案试行和正式运行的过程中,不断接收反馈并修正方案的后续工作。因此新闻单元策划是一个在媒介产品生产过程中持续进行的过程,也是媒介利用自己掌握的新闻资源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过程。
新闻报道活动,新闻媒介采编人员日常从事的专题性的、阶段性的采编活动。新闻编辑为使某些报道选题获得预期的传播效果,要对新闻报道活动进行规划和设计,并且在报道实施过程中不断接收反馈、修正原先设计的行为,这就是报道策划。新闻报道策划是一个需要在方案实施过程中持续运行的过程,而且同样是利用自己掌握的新闻资源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过程。
开发新闻资源的必然行为:媒介与社会的互动;媒介产业化运作;切合受众心理的传通追求 开发新闻资源的重要落点
新闻单元在媒介产品中占重要地位,因此新闻报道是新闻媒介产品生产的核心环节。对新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做好新闻报道的前提与基础。有效开发新闻资源,又以做好新闻报道的策划为前提。
(四)、新闻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新闻资源开发对新闻传播活动有重要意义 新闻资源是一切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和要素
新闻资源对新闻传播活动的制约作用推动着媒介此消彼长,不断变化 新闻资源的充分开发与最佳配置使新闻传播的社会价值得到发挥 新闻资源开发有利于中国媒体的全球化传播竞争
第三篇:关于新闻报道策划
深度报道是有别于一般资讯传递的特殊报道方式。所谓“特殊”,是指它处于不同的新闻参照系,有其特定的价值目标。正因为此,围绕自身的本体建构,它也相应形成了一整套特殊的选题策划理念、方式和语言,并呈现在采访、写作、编辑乃至媒介运作机制的各个层面。
一、选题策划的价值定位
从策划学角度看,所谓策划,是指以既定目标为起点,根据有关信息的分析,制定策略以及具体实施细节,以求目标之实现;它还包括对实施结果之评估,以备今后策划作参考等意义。策划一般由策划者、策划依据、策划手段、策划对象、策划效果评估等因素构成。
深度报道的特性,决定了它首先是一种深层次的新闻挖掘。也就是说,它不仅仅是对某一事件或现象的记录或叙述,还必须探究这一事件的原因、结果甚至未来的趋向。这是深度报道必须进行选题策划的基本前提。除此以外,选题策划还以最佳效果为出发点,寻求符合自身价值定位的特质。在我看来,深度报道除了通常所说的新闻五要素之外,其“价值”特质还包括:
1、事实的独特性。新闻对于受众来说,存在一种“新奇律”,越是个性独特、超出人们的经验范围,其吸引“眼球”的兴趣就越是浓厚。尽管这可以在逻辑上被归类,但它不是过去事件在平面上的重复,必有其量的积累的显著性,特别是超越常规的突进性。在现实生活中,这些事件或问题可能改变某些地域、人群的处境,留下事物发展的新记录;
2、关注者范围广。即深度报道所关注的对象,通常对社会具有广泛的震撼力,或者容易提醒人们关注人类的共同利益,或者容易唤醒人们的良知,或者容易激起人们的共同兴趣。它的受众不以地区衡量,而以国家乃至全球的尺度来衡量;
3、对未来的影响力。深度报道中的事件除对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具有影响,还对现存体制、规范、秩序构成冲击,引起社会对思想、观念、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反思;
4、重复性宣示。所谓重复性宣示,“是指最新报道中的重要内容或部分内容是对过去报道的重复。这种重复不是疏忽所致,而是故意所为,意在明确宣示一种意图,其新闻眼不在事实的最初发生,而在已经发生的事实被延续这一时间点上,因为这个时间点的社会背景是新的。”[1]
深度报道在本质上是一种“视点新闻”,而从选题策划角度看,它的实现又有赖于“视点”的发现和“视点”的定位。前者主要表现为题材的甄别和发掘问题,后者主要是对题材的处理和思维方式问题。这里分别作出回答:
(一)“视点”的发现
即新闻源(信源)的发现和寻找。一般来说,深度报道的新闻源,可以从以下途径考虑:
第一类是影响全局的突发事件。它的每一个变化都牵动人心,是记者们的遭遇战。如伊拉克战争报道、自然和社会灾难、政变等。
第二类是历史性事件的开始或终结。它有里程碑意义,具有时代的标志性。如香港回归、修改宪法。
第三类是例行的重大会议或活动。这类会议或活动,通常依据多数原则或国际准则决定政治、经济、社会大事,程序性强。如国内的“两会”、国际的“西方八国首脑会议”、重大庆典等。
第四类是被舆论炒热的社会“焦点”。其原因和结果往往扑朔迷离,引起受众广泛注目。如政治明星的绯闻、各种“非人道”事件。
第五类是具有潜在价值的“冷点”。“冷”与“热”是相对的。一些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的命运故事、一些“司空见惯”的家长里短等等,尽管不太受人关注,但如果记者潜得下去,进行观察和思考,就能从“冷点”中发现新闻“亮点”,并成为百姓关注的“热点”。
第六类是综合反映目前一系列相关事实,形成综述、系列报道、述评性报道。如以、巴冲突、西部大开发等等。
“视点”的发现,要求记者具备高度的敏感和洞察力,特别是对具有重大发掘价值的题材的鉴别力。总体上看,“视点”的最终形成,是由题材的质量、记者思想的穿透力、受众的关注度三者合力地凝聚而成。
(二)“视点”的定位
根据记者的经验,“视点”的策划和定位主要有以下一些思维方式。
一、消息延伸展开视点。深度报道的选题多数是媒体报道过的,确切说是从消息中延伸而来。在日常报道中,由于时间、体裁所限,一般的消息报道做得不深、不透,甚至只是一语带过,这就为深度报道留下二度开掘、组合的空间。
二、新闻捆绑凝聚视点。深度报道的本意在于延伸人们对某一问题、事件的多重认知,因而围绕某个问题、事实作多点、多侧面报道,便能拓展人们的感悟和认识。近年来的实践证明,新一代深度报道要摆脱“深”而不“新”的尴尬,以记者分头“抢”新闻,然后在某一主题下构成版块式的新闻组合,是一个办法。其模式是:主要版块是受众喜爱的最新消息的集纳,构成对一个个新闻事件或现象的叙述和记录,体现新闻的本意,至于言论、访谈、相关事件链接、背景资料等都围绕这个核心展开,把这个核心做深做透,形成主要版块的必不可少的补充。
三、重大题材预设视点。策划本身就有主题预设的含义。对于一些预先可知的重大事件,如奥运会、三峡发电等,这些事件是有大致日程安排的,记者就可以在“视点”到来之前,提早收集材料、进行采访,形成一整套报道预案。以《北京晚报》“每日视点”为例,国庆50周年报道,“每日视点”提前9个月就动手了,一组老照片、一个《寻找开国大典历史瞬间的人》的倡议,引起北京人的热烈响应,热线电话铃声不断,热心读者亲自送来照片,一个新颖别致的创意把50周年国庆的喜悦与激动早就播撒进读者的心。读者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了,也使整个报道不断被新的事件和活动引向深入。[2]
四、再度发掘创新视点。现代传媒竞争激烈,要寻求“独家新闻”已是奢望。而新闻理论又表明,二度开掘新闻源,从而形成独家视点和思考则同样可以体现“独家新闻”。一个成熟的栏目应该建构自己独特的反映世界的视角,以敏锐的洞察力发现新闻中的新闻。《杭州日报》推出的专事深度报道的视点新闻版曾再度挖掘嘉兴本地新闻,发表《怎么,猪也要吃兴奋剂?》,反映的是当地有一个地方40余人发生食物中毒现象,经公安部门侦察,是因为吃了米粉后中毒的。当地媒体也作了报道,但仅此而已,原因没有深究,似有难言之隐。“视点”记者了解到,原来这种米粉掺了一种叫“瘦肉精”的兴奋剂,这是不法份子添加在猪饲料里的。记者觉得这是关系到百姓菜篮子的大事,马上前往嘉兴采访,公安部门证实了这个事情,同时得知,这种饲料是萧山某厂生产的。于是记者又到萧山暗访,弄清基本事实后,又走访了有关专家,清楚了“瘦肉精”是怎么一回事,对人体有怎样的伤害。这篇围绕“瘦肉精”为中心的报道出来后,引起了老百姓的广泛关注,也引发了浙江媒体的新一轮热炒。
五、逆向思维生成视点。媒体跟紧“热点”,符合人的正常心理,但“跟紧”不是盲目爆炒,仍必须抱着审视、冷静、客观的心态去分析沉潜其中的意义。所以新闻界提倡“热新闻”之中 “冷思考”,才可能避免因短期行为,而失去新闻的本真。以伊拉克战争报道为例,媒介对事件的“随动”是可以理解的,但过分的热情而迷失判断的方向,以至受众在海量的信息和媒介的失真报道前无所适从,这就客观上会造成媒介公信力的下降。深度报道的本质也告诉人们,惟有从正、反两方面告知实况,并有足够的理性和智力判断事态走向,这样的“视点”才可能是深刻的,并且会引起受众的更深入的思考。二、一个公式:选题策划的操作模式
选题策划有没有规律可遵循?显然是有的。我们承认,新闻活动是一种创造性劳动,选题策划也是不断投入智力的创造性过程,但我们也认为,由于新闻运作有一定的程序性,事物本身也有一定的规律,因此在某种新闻理念的支配下,倘能形成一种对策性的操作模式,必然对于提高新闻报道的效率大有裨益。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总结选题策划的“公式”就显得无可厚非了。
深度报道的内容和价值的定位思考,决定了它有一整套有别于常规报道的操作套路:从内容上看,一篇深度报道不仅要求一个新闻作品的新闻题材、新闻角度和新闻主题能够推陈出新,而且对新闻角度和新闻主题有细化和深化的要求;从形式上看,深度报道通常是一种版块式的新闻组合(独立文体深度报道和组合文体深度报道只是在组合的方式上有差异),它一般都围绕一个事件、问题的核心展开,关键是把这个核心做深做透,相关资料链接则是必不可少的补充。根据这两个方面,一篇深度报道的完成,关键是对这个“核心”的把握,而在前期阶段,主要就是“视点”的发现和定位问题。
不妨打个比方,媒体上的深度报道就如同许许多多埋藏在地下的黄金,记者如同掘金人,怎样才能把这些黄金挖掘出来?高效率的思维方式是:
1、确定开采黄金的最佳路径(重要时段);
2、圈定埋藏黄金的最佳地域(题材范围);
3、通过最佳角度开采出含量最大的黄金(角度选择)。显然,这种思维方法具有科学和方法论意义。
随着深度报道的量的积累,一些善于思考的记者已经在理论上对选题策划作出总结。他们意识到,选题策划不仅仅是看到或找到别人没有看到或找到的事物,而是通过对一种系列方法的分级深入,完成对具有最高传播价值的新闻的挖掘。在这一过程中,新闻策划贯穿始终,其执行人既是记者、编辑,还是新闻业务部门的管理者。从这个高度认识选题策划,就从单纯的题材发现提高到体制性新闻运作的高度进行认识,并由此总结出一种结构性思维模式。
《重庆晚报》记者陈兵对深度报道的选题策划提出自己的见解,他总结的“公式”是:发现新闻 = 重要时段 + 题材范围 + 角度选择。
对于这样一个公式,与其说它是一个“发现”,不如说是记者在试图寻找一种更适应媒体变化的方法,目的是更深入地思考深度报道的“视点”的发现和定位问题。这里的“发现”,实际上是题材策划,不妨透视这个“公式”:
1、重要时段
可分为大时段(即促成深度报道事件发生的各种因素)和小时段(事件发生的各个阶段)根据不同性质的分类,大时段可以分为:季节性时段(因特定季节衍生新闻的时段,如节日黄金周、高考、学校寒暑假等)、政策性时段(国家或本地新出台政策引发新闻的时段,如政府官员引咎辞职规定、高考取消对考生年龄和婚姻状况限制等)、事件性时段(重大事件引发相关报道的时段,如彩虹桥垮塌引出系列热点报道)、灾难性时段(天灾人祸引出的新闻时段,如9.11恐怖袭击事件、地震灾害等)、链接时段(外地、外国新闻与本地具有联动性质的新闻时段,如国外“红牛”导致瑞典人死亡事件,引出功能性饮料是否安全以及市场对此的反映等报道)、活动性时段(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式新闻时段,如申奥成功、房屋交易会等)、热线时段(新闻热线等引出的新闻时段,如热线中反映学校暑期违规补课现象突出等)、显著性人物时段(知名人物动态或平常人物反常举动引发的新闻时段,如刘晓庆偷税案件、幼儿园里的男阿姨等)。小时段是指新闻发生的具体阶段,相当于一个大系列报道中的一个个部分或系列报道中的一个个小高潮,如张君案件发生的各个时期,包括发生时期、审讯时期、审理时期、审判时期、执行死刑时期等。须注意的是,对于公式中的“重要时段”,应很好结合大小时段所表现的不同内容进行整合,如果分离开来,“发现新闻”就不具有策划功能,深度报道也就不会像“滚雪球”越滚越大。
对于记者报道来说,“重要时段”的概念,其意义为:1)在时间上对新闻“视点”的发现给予提醒;2)对报道的切入时间予以认定;3)缩小搜索最高价值新闻的范围。
2、题材范围
题材范围是指构成深度报道的诸多材料,包括具体的事件、人物、问题或现象等。这里的“题材范围”,还特指记者分跑的“口岸”范围或采访某一专题所涉及的领域。
记者在日常报道中,通常会形成较为固定的分跑
“口岸”。他们应该对自己所分工的范围有一个全面了解,根据这种了解的深度与广度逐步建立并完善“题材范围档案”。在具体的实施题材策划时,一般采取“点线法”逐层分列出具体的领域,如对交通问题进行深度报道,就包括:大范围的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索道、地铁等
→ 小范围的长途客车、公交汽车、出租汽车、高速公路等
→点上的各客车站、长途汽车客运公司、运管局客运处等。对于某一专题报道,因往往是突发性的切入,则通常需要在采访前做预案或迅速作题材范围的分解或分工。如以张君案件之抓获时段的题材范围为例,包括:警方——警方发布、执行抓捕任务的民警、看守所动态、警方知情者;目击——现场目击者(直接目击、间接目击);相关对象——检察院介入动态等。记者脑子里越是储备较多的采访“线”、“点”,越可能挖掘出多方面的信息内容。
3、角度选择
角度选择,这里主要指大的角度的选择,也就是宏观上的报道思想。它依赖于记者的时事观察、知识储备,以及记者对某一领域的独特的研究或见解。简言之,角度选择直接地表现为深度报道从哪一个“点”去做的问题。
总体上说,这里的角度选择大体可以分三类:实用性角度、社会性角度和预见性角度。如交通采访,可以从与受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价格、品种、质量、服务等竞争的角度做(实用性角度),也可以从企业与生活相关的经营模式的社会性、经济性思考角度报道(社会性角度),或者以西方发达国家的交通为参照,着眼于未来交通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预瞻性角度)等。角度选择是个深层次问题,它受到媒介定位、记者认识、读者关注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这个公式,还需要综合起来理解。应该说,重要时段、题材范围、角度选择是紧密联系在一起,并相互作用的。“有什么样的题材,就会有什么样的角度,这是事实决定方向的问题,同时也说明对时段、题材的选择是否正确、深入,都会直接影响角度切入的准确乃至传播价值。反之,对方向(角度)、大小的切入是否恰倒好处,同时也会反过来影响对时段、题材的选择与开拓。总之,越是准确切入,就越会缩短发现新闻的路径,从而更深入地挖掘到新的题材甚至是被湮没的题材。” [3]
三、选题策划与媒介机制
西方传播学者休梅克、瑞斯曾提出5种影响媒介内容的因素:
1、来自媒介工作者个人的影响;
2、来自媒介日常工作惯例的影响;
3、媒介组织方式对内容的影响;
4、来自媒介机构之外的组织对媒介内容的影响;
5、意识形态的影响。他们认为,在这5种影响因素中,媒介从业人员是最微观层次的影响因素,意识形态是宏观层次的影响因素,而由媒介组织方式和日常工作惯例等构成的媒介机制则是“中观层次”的影响因素。他们组成了休梅克和瑞斯所谓的“影响因素的等级结构”。[4](p264.)
深度报道作为构成媒介内容的一个重要部分,不仅直接受制于这些因素,而且其运作规则还隐含了这种“影响因素的等级结构”。以选题策划为例,属于中观层次的媒介机制就对深度报道这种结构化新闻操作方式影响深远,这主要反映在,选题策划不仅有意识形态的观念因素、记者的认识因素在起作用,还有媒介机制(如工作惯例、组织方式和资源配置等)体现其中。因此,选题策划从来不是个体性的主观臆想和人为设计,而是一种包括着采访、写作、编辑、出版、播出等一系列过程,是一种需要协调、整合的系统工程。
我们知道,在媒介的实际运作中,选题策划是一个“谋篇布局”的大文章。特别是重大报道和突发事件的报道,离不开灵活而高效的媒介机制运作,这就成了“组织策划”问题。一般来说,由于对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报道,往往可以衡量一家媒体的实力和水准,所以任何媒介都会十分重视,通常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并且建立起快速反应和创意策划机制。以新华社为例,其国际报道的组织策划由三个层次完成:第一层次,一般日常报道的组织策划由编辑室承担;第二层次,重大报道和突发事件报道由部领导和发稿中心负责;第三层次,特别重大的或者政策把关难度较大的报道由新华社总编辑室直接确定报道方针,有的还要请示中央。对于重大、突发性事件报道,宏观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预见的,另一类是纯粹突发不可预见的。第一类是多数,他们一般都提前研究,制定报道计划,调集记者组成前方报道组,后方由一位部领导牵头,部发稿中心具体组织有关编辑室落实,有些重要报道计划要经过总编辑室审批。总体来看,经过研究、策划组织、落实,可预见性重大事件的战役性报道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第二类不可预见的突发事件,新华社坚持24小时跟踪国际动态,一旦有重大消息,一方面根据其他新闻来源组织报道,另一方面立即通知分社跟踪采访。[5]这三个层次的组织策划机制,相应地会影响“选题”的形成和质量。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讲选题策划,主要适用于题材比较重大、具有二度开掘潜力、可连续跟踪报道、规模大而持续时间较长的战役性、组合性报道,以及新闻事件处于潜性状态可促使其向显性状态转化的题材等。并不是所有报道活动都需要耗时耗力地策划,更不能把策划滥用于所有报道。从本质上讲,“新闻炒作”就是盗用策划之名,将那些“琐碎、细小、空泛”、新闻价值不大的题材以煽情、爆炒、渲染等方式作泛化处理,其结果是破坏新闻舆论的生态,也必然影响新闻的公信度。
参考文献: [1] 周庆.从“实战”看重大报道的策划[J].中国记者,2000,(9).[2] 苏文洋.“每日视点”如何策划选题[J].中国记者,2000,(3).[3] 陈兵.新闻发现:一种可以用公式掌握的方法[J].新闻导刊,2001,(4).[4]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0.[5] 王树柏.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搞好国际报道的组织策划[J].中国记者,2001,(4).
第四篇:新闻报道策划[定稿]
新闻报道策划书(延安印象)
一、报道主题:《延安印象》
二、报道背景:
古往今来,提起陕北人我们想到的是保守的头脑,健壮的身体。但我们浮于人们表面认识的表象真的是这样吗,以延安为例,除了淳朴的黄土高原汉子形象之外,它还有哪些与外人不了解的形象呢?
三、新闻报道的目的、意义和目标:
1、目的:本策划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与印象中不一样的延安人,打破外界对延安的不同认识,了解延安人的精神风貌,了解延安人的与众不同。
2、意义: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延安人并不是粗糙的、不拘小节的“粗鲁”,不只是四肢发达、身体强健、固执保守的形象,延安人也有自己的灵活头脑,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开创着自己的未来。
3、目标:
(1)通过此次采访,让更多的民众更好的了解不一样的延安人。(2)打破对不同地域人的以往认识,更好的了解新延安。(3)宣扬社会正能量。
四、资源需要 :笔记本一台 照相机一架 录音笔一支 采访笔记
五、活动开展 :
1、采访要求:
(1)采访过程中首先要确保新闻的真实性,不得片面截取他人语句,篡改他人用意,多用直接引语写作;(2)在采访写作的过程中以客观陈述事实为主;(3)记者采访要深入,写稿时要通过事实、人物、事件来体现,切不可空洞无物,泛泛而谈;(4)整个报道选择切入点要小要细,注重事情或事件及人物,点和面结合的报道。这样文章才有可读性,才不会落入俗套;(5)最后,高效的完成写作。
2、刊发设想:
(1)拟刊登在4月末《延安日报》头版,一篇评论和一篇通讯均独立成篇(不少于500字的采访稿件)。
(2)具体操作:
第一篇消息标题:《延安印象》
报道主线: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的地域造就不一样的个性,延安除了人们习惯的黄土高坡的汉子形象,也有她的柔情,对于外界对延安的不同认识做一个了解,对延安人进行一个全新的了解,除了众所周知的“国”字脸,高嗓门,延安人也有自己的奋斗不息。
评论标题:《地域阻隔后的认识,我们应该重新开始》
报道主线:不管是在曾经还是在现在,对于不同地域的人,人们的认识总会有误差。随着时代的进步,交通的便利、信息传播的迅捷,人们不应该还停留过去的认识,应该好好了解一下,现在的社会,现在的人有了哪些新的变化,而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看,现代社会下的人们的新形象。
3、媒体选择:报纸媒介 具体选择《延安日报》
4、报道方式:集中式报道
5、文体写作:组合式深度报道
6、报道收效:通过对陕北特别是延安地区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描述,让人们更乐于去参与其中。
六、经费预算 :交通费,摄像摄影及后期制作,票务
七、活动中注意的问题及细节:
1、采访前的准备工作要充分:将查阅好的资料整理归类;采访需要的器材设备要带齐;
2、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可能在采访中遇到的困难,并提前预想解决的办法;
3、提前联系好接受采访的人员、相关部门等。
4、本次采访需要分小组进行,针对不同地点分配,初步定为每小组二到三人,后期纠正,合稿人员为四人。
八、活动负责人及参考
资料来源:
活动总策划:唐梦梦 陈定珍
第五篇:新闻报道策划
新闻报道策划
新闻资源:新闻媒介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过程,就是将客观存在的事实转换成了公众需要的信息,此过程中所需要的一切因素和条件,即新闻资源。新闻资源分为四个方面:
1、新闻环境资源:具体包括政策环境资源、经济环境资源、文化环境资源
2、新闻信息资源:包括新闻提供者、新闻合作者、新闻线索、新闻稿件、新闻资料
3、新闻受众资源:包括事实受众、潜在受众
4、新闻媒介资源:包括资金、人才设备、技术品牌、社会关系 新闻资源开发
新闻资源开发是一切新闻传播活动以及新闻媒介产业发展的核心内容,表现在六个方面:(30)
一、新闻资源的发现——资源开发的前提与起点。
二、新闻资源的鉴别——资源开发的战略决策基础。
鉴别标准:A、是否反映客观事物原貌及本质
B、是否有理想社会效 C、发布时机是否合适
三、新闻资源的转换——资源开发的必要中转环节
四、新闻资源的整合——资源开发的统筹与优化策略
五、新闻资源的展示——资源开发的成果表现策略
六、新闻资源的增值——资源开发的价值提升策略 什么是新闻传播的策划与组织?
这项工作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媒介定位于新闻编辑方针的确定;二是媒介新闻单元的设计与采编机构的设置和管理;三是新闻报道的设计与组织。(看看)为什么要进行新闻组织与策划?(简答)
一、策划与组织新闻传播的动因之一是媒介与社会的互动。(社会属性)
二、策划与组织新闻传播的动因之二是媒介产业化运作。(商品属性)
三、策划与组织新闻传播的动因之三是切合受众心理的传通追求。(受众中心)新闻报道策划的本质是什么?本质: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结合。
新闻报道策划的主观性表现:
1、新闻报道策划具有立场倾向性:世界各国的新闻媒介所有制主要分三种类型:私营媒介、公营媒介和国营媒介。
2、细嫩报道策划具有目的性:新闻报道策划的最终目标是要让新闻报道获得报道者所期望的传播效果。
3、新闻报道策划具有选择性与创造性:报道的主次详略 新闻报道策划主要类型分析:
一、可预见性新闻报道策划
可预见性新闻报道策划,是指对能够提前获知的事件性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的报道策划。
二、非可预见性新闻报道策划
非可预见性新闻报道策划是指对无法预见的突发性事件的报道策划,地震、火灾、飞机失事、战争爆发等都属于非可预见性新闻报道内容。
三、周期性新闻报道策划
周期性新闻报道策划是指媒介的新闻采编部门对日常新闻报道的一种常规性策划,策划的时间具有周期性特点,如按季度、月、周等进行的报道策划,均属此类。
四、非周期性新闻报道策划
非周期性新闻报道策划是指根据报道需要哦临时进行的报道策划。
五、独立型新闻报道策划
独立型新闻报道策划是指新闻报道策划独立存在,与其他活动无关。
六、非独立型新闻报道策划
非独立型新闻报道策划是指报道策划与其他策划有关联,并相互间发生作用。新闻报道策划的原则:
1、取信原则:无论编辑如何策划,新闻报道都要实事求是、取信于受众。
2、创新原则:报道策划的价值在于通过精心谋划和周密组织使报道取得不同凡响的传播效果,因此从报道选题策划到报道方案设计都要追求与众不同、标新立异。
3、变通原则:任何策划都是对未来行动的谋略和规划,新闻报道策划亦然。
4、实效原则:新闻报道策划的最终目标是使新闻报道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也为新闻传媒争取更好的经济效益。
5、可行原则:新闻报道策划的成果最终要在新闻报道实践中得到检验,因此报道设计方案必须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准确无误地指导新闻采编活动,而不流于纸上谈兵。报道选题决策的共性规律:
1、基于传播主体的可操作规律:媒介进行报道的条件
2、基于客观事实的价值规律: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
3、基于受众的适宜性规律:读者对新闻信息的需求 个性差异分析:为什么会不一样?
1、传播主体的差异性、主体条件的差异性决定了报道选题决策的个性化。
2、对客观事实的价值判断与主体意识的不可分割性,决定了新闻报道选题决策的个性特征。
3、受众的差异性和受众需求的差异性,决定了新闻报道选题策划的个性特征。
新闻资源分析:四个方面
1、信息资源分析:(1)背景性信息;(2)前景性信息;(3)相关性信息
2、媒介资源分析:(1)媒介的人力资源;(2)媒介的报道保障系统;(3)媒介的传播符号
3、环境资源分析:(1)政策性信息;(2)竞争者情况
4、受众资源分析:(1)受众的需要;(2)受众的期望
报道结构(设计)六要素:
1、时间;
2、空间;
3、角度;
4、广度;
5、深度;
6、符号 报道结构四类:
1、线型结构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选择某一个角度切入客体,对客体的发展变化进行追踪反映,直至客体变动告一段落。报道随时间延续表现出单向、直线型的发展轨迹。
2、放射型结构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选择某一角度切入某一客体,对这一客体的发展变化进行跟踪反映,随着报道进展,拓展报道客体,转向对更多相关客体的反映,报道随时间延续呈现出由线到面的放射状特色。
3、收束型结构模式:这种报道模式的特点是从多个客体切入,以多种事实的变动指向某一共同的主题,使这一主题得到深入挖掘和充分展示。报道时间延续表现出由面到线或点的特色。
4、网状结构模式:这种报道模式的特点是从多个客体、多种角度切入,报道随时间延续或追踪、或拓展、或沿着客体各自的方向发展,表现出互相烘托、交错递进的特色。新闻报道的主要方式:
• 集中式;系列式;连续式;组合式;读者参与式;媒介介入式;媒介联动式
报道思路创新最具有价值信息组合方式主要有:
1、类比组合方式;
2、矛盾组合方式;
3、因果组合方式;
4、嫁接组合方式;
5、多因组合方式;
6、随机组合方式 报道策划方案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1、报道范围和重点;
2、报道规模与进程;
3、发稿计划;
4、报道方式与表现形式
5、报道力量配置与报道运行机制 新闻报道组织机构设置:
1、组织目标:保证一次策划性报道的顺利实施,保证一次报道的新闻产品的正常生产。
2、组织复杂程度:包含下属部门和职位稍少,根据报纸的规模而定。
3、组织持续时间:较短,在一次报道的持续时间内运行。
4、组织类型变化:没有相对稳定的主要模式,经常变化。组织结构的各项要素在新闻报道的组织设计中都非常重要,它们是:
1、工作设计;
2、形成小组;
3、建立层次结构;
4、责权分配;
5、协调与整体化 信息控制系统:
一、信息控制的主要途径;
实现控制的主要途径有二:一是前馈控制,二是反馈控制。
二、建立健全有效的信息控制系统
对报道组织具有重要价值的反馈信息包括:
1、报道者的反馈;
2、报道对象的反馈;
3、有关部门和主管单位的反馈;
4、受众的反馈 报道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动态调整:
策划与组织新闻报道的主旨在于对新闻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以实现最佳传播效果。而资源配置在不同的情况下具体的操作方法也往往不同。报道的资源配置就会先于策划进行应急性的安排。
对于各类型新闻媒介来说,在突发性事件报道中必须抢先派往现场的人力物力是不一样的。报社人员可能是最容易轻装上阵的,他们只需要携带笔记本电脑、移动电话和相机就能进行报道工作。广播电台的记者需要携带现场录音设备,也能够像报社记者一样独立行动。比较麻烦的是电视台记者,他们需要携带的设备比较多,也比较笨重,无法独自一个人行动,必须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采访,因此对交通设备的要求也更高一些。有时,对一些偏远地区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报道,要考虑的还不单纯是派出人员和设备的数量、组合问题,交通途径、通讯联络的方法也是必须事先谋划的。对报道资源的合理配置主要考虑的几个方面:
1、人力物力配备与报道选题的重要程度、操作难度、运行环境相匹配
2、派出人员和设备装置的组合结构合理、优势互补
3、报道的前后两方力量能够配合和协调
4、对实现人力物力配置正常运行的所有过程中的细节有周密安排
报道进程中的动态调整不仅仅是对报道资源配置的调整,还包括根据情况的变动,对原先报道设计的调整,调整的内容可能涉及报道设计方案中所包含的各个方面。报道进程中的动态调整:
1、报道思路的调整
2、报道内容的调整
3、报道规模的调整
4、报道方式的调整
5、报道力量与报道机制的调整
TVB采访四川地震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哪个资源配置)
1、报道的画面不同于cctv。报道画面直接,突出灾情。
2、深入第一线报道。报道全面、客观、专业
3、重点表现灾难的情况与民众的反应。新闻报道策划与“新闻炒作”的区别:
1、对报道客体的选择和反映不同:报道策划是以一个全貌进行报道,炒作是以一个卖点进行炒作。
2、报道主旨不同:报道策划是客观真实的,炒作是轰动效应
3、报道原则不同:报道策划是一个新闻传播规律,炒作是一个市场经济利益
4、报道形式选择不同:报道策划的形式内容匹配,炒作夸大偏颇
5、报道效果不同:报道策划是认识本质,炒作会误导受众
报道时机和报道分寸的把握:
报道策划对报道时机的设定与控制,主要有置后式、即时式和超前式三种类型。报道分寸:
1、负面报道:节制,避免过度渲染
2、正面报道:节制,避免过度煽情 “完美释放”是炒作还是策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