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调查研究与调查设计》复习思考题
《调查研究与调查设计》复习思考题
1.举例说明什么是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有什么特点?
2.调查研究工作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3.一般地说调查设计应包括哪些内容?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4.什么是探索性研究?探索性研究的目的意义是什么?
5.什么是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的目的意义是什么?
6.抽样的基本程序是什么?如何评估样本?
7.什么叫随机抽样?常用的概率抽样方法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常用的非概率抽样方法有哪些?这些非概率抽样方法常用于什么样的调查研究中?
8.比较四种常用概率抽样方法的样本代表性、所需样本量和误差大小。
9.调查研究的样本量与哪些因素有关?估计样本量时需要预先确定哪些因素?如何估计样本量?
10.常用的资料搜集方法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11.什么是非抽样误差?包括哪些种类?如何控制非抽样误差?如何评估非抽样误差?
12.估计我国城市老年人平均每天喝500毫升牛奶,标准差为200毫升。某公司为估计某消费对象为老年人的牛奶市场容量,欲在有3000老年人的社区作一抽样调查。问按置信度为95%、误差不超过5%的要求,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选择样本,需要调查多少老年人?
13.某现代化食品生产企业,欲了解市民对转基因食品的接受程度,委托一市场调查公司在有10万家庭户的城市作市场调研。问采用单纯随机抽样,要达到置信度不低于99%、误差不超过10%的要求,需要调查多少位家庭主妇?
14.某大学学生处,拟了解在校本科大学生中贫困学生的比例、生活状况及心理状况,以便更好地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服务。请你帮助作调查研究设计。
15.某食品生产企业近来效益急剧下降,企业领导既不知原因,更无对策,因此委托咨询公司帮助解决问题。咨询公司委派你作为项目经理负责调查研究,请你作调查研究设计(包括调查目的、调查内容、调查范围、调查方法等)。
第二篇:复习思考题
复习思考题
一、行政执法的合法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二、现阶段提高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效能的途径有哪些?
案例分析题
2007年2月7日,某市区城管执法局执法人员巡查到某超市门前时发现该超市大门外墙壁上挂有一块标示人员招聘内容的广告宣传牌,执法人员即找到该超市负责人查看设置户外广告的有关审批手续,因该超市拿不出有关审批手续,执法人员即对超市设置的广告进行了摄像取证,随后又将广告宣传牌从墙上取下,并向该超市负责人开具了暂扣物品清单和询问调查通知书,要求该超市负责人在 三日内到区城管局接受调查处理。三天后,该超市负责人没有去区城管执法局接收询问调查。2月11日,该区城管执法局向该超市下达了罚款3000元行政处罚告知书,但该超市负责人拒绝在“告知书”上签字。2月15日,该区城管执法局对该超市按该省户外广告管理办法的有关条款正式下达了罚款3000元的行政处罚决定书。该超市认为区城管执法局对其作出的行政处罚过重,而且还存在执法不公平的作法,逐于本月20日向该市城管执法局提起了行政复议的申请,要求 撤销区城管执法局对其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
该市城管执法局审理后认为:区城管执法局对某超市违规设置户外广告的查处与处罚都是合法有据的。但经查,与超市同时查处的另一违规设置户外广告的案件虽然情况基本相同,但区城管执法局对这一案件的当事人只给了罚款1000元的行政处罚。区城管局按省户外广告管理办法有关条款的最高处罚标准对超市违规设置户外广告的行为作出罚款3000元的处罚决定明显不当,有失公平公正。
市城管执法局最后依法作出复议决定:区城管执法局对超市按省户外广告管理办法有关罚则的最高标准进行处罚明显不当,应对超市重新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但该超市并不服市城管执法局的行政复决定,并于2月3日向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理由是市城管执法局的复议法律依据(省户外广告管理办法)与国务院颁布的《城市市容与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有关条款相抵触,要求区人民法院判决市行城管执法局变更原对超市所作出的行政复议决定。问:
1、案例中的某市城管执法局是否具备执法主体资格?依据?
2、超市负责人提起行政诉讼的理由是否合法?为什么?
3、你认为法院应该如何判决?
第三篇:材料科学与工程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绪论材料科学与材料工程研究的对象有何异同?答:材科侧重于发现和揭示组成与结构,性能,使用效能,合成与加工等四要素之间的关系,提出新概念,新理论。而材工指研究材料在制备过程中的工艺和工程技术问题,侧重于寻求新手段实现新材料的设计思想并使之投入使用,两者相辅相成材料的制备技术或方法主要有哪些?答:从气态制备材料:物理气相沉积(PVD)化学气相沉积(CVD);从液态制备材料:铸造、注浆、注塑、熔融纺丝、凝胶注模、溶胶—凝胶、溶液沉淀、聚合;从固态制备材料:固相合成、粉末冶金、陶瓷烧结
6、进行材料设计时应考虑哪些因素?答:所需材料的力学性能需要,例如强度,刚度等;生产的可能性,生产流程,造价;能否设计出所需材料;以及使用寿命,环境适应性等等在材料选择和应用时,应考虑哪些因素?答:一,材料的规格要符合使用的需求:选择材料最基本的考虑,就在满足产品的特性及要求,例如:抗拉强度、切削性、耐蚀性等;二,材料的价格要合理;三,材料的品质要一致简述金属、陶瓷和高分子材料的主要加工方法。答:金属:铸造(砂型铸造、特种铸造、熔模铸造、金属型铸造、压力铸造、低压铸造、离心铸造、连续铸造、消失模铸造)、塑性加工(锻造、板料冲压、轧制和挤压、拉拨)、热处理、焊接(熔化焊、压力焊、钎焊);陶瓷:力学加工(磨料加工、塑性加工)、电加工、复合加工、化学加工、光学加工;高分子:挤制成型、干压成型、热压铸成型、注浆成型、轧膜成型、等静压成型、热压成型和流延成型如何区分传统材料与先进材料?答:传统材料指已经成熟且已经在工业批量生产的材料,如水泥、钢铁,这些材料量大、产值高、涉及面广,是很多支柱产业的基础。先进材料是正在发展,具有优异性能和应用前景的一类材料。二者没有明显界限,传统材料采用新技术,提高技术含量、性能,大幅增加附加值成为先进材料;先进材料长期生产应用后成为传统材料,传统材料是发展先进材料和高技术基础,先进材料推到传统材料进一步发展什么是复合材料?如何设计和制备复合材料?答:由两种以上在物理和化学上不同的物质组合起来而得到的一种多相固体。根据组元的性能,形状,分布与取向,组成比等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规律,设计出所需性能;充分考虑制备的难易程度以及后续加工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进行制备与加工工艺的选择与设计生物医用材料有哪些?应具备什么特性?答:生物医用材料有1,医用金属和合金2,医用高分子3,生物陶瓷4,生物衍生材料生物5,医用复合材料。生物功能性,生物相容性,化学稳定性,可加工性,无毒害作用什么是生态环境材料?如何对其生命周期进行评价?答:生物环境材料应是同时具有满意的使用性能和优良的环境协调或者能够改善环境的材料。所谓环境协调性是指资源和能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和 循环再利用率高。通过确定和量化与评估对象相关的能源消耗,物质消耗和废物排放,来评估一产品,过程和事件的环境载荷;定量评价由于这些能 源物质消耗和废弃物排放所造成的环境影响;辨别和评价改善环境的机会。评估过程应包括该产品、过程和事件的寿命全过程,包括原材料的提取与 加工、制造、运输和销售、使用、再使用、维持、循环回收,直到最终的废弃。LCA应包括目的与范围的确定,清单分析,影响评估和生命周期解释第二章 材料的液态成形技术影响液态金属充型能力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提高充型能力?金属流动性(纯金属和共晶合金在恒温下结晶,液固相界面光滑,对液态金属阻力小,流动性好.其他成分合金在一定温度范围逐步凝固,初生树枝状晶体使固液界面粗糙,流动性小)、铸型性质(铸型的激冷能力越强充型能力下降;预热铸型能减小金属与铸型的温差,提高充型能力;铸型具有一定的发气能力时,能在金属液与铸型之间形成气膜,可减小流动的摩擦阻力,利于充型.)、浇注条件(温度越高,液态金属粘度越小,过热度高,充型能力越强;充型压力越大充型能力越好;浇注系统的结构越复杂充型能力越低)、铸件结构(结构复杂充型困难)。措施:正确选择合金的成分和采用合理的熔炼工艺;调整铸型的性质;改善浇注条件铸件的凝固方式有哪些?其主要的影响因素?答:逐层凝固、糊状凝固、中间凝固.因素:合金的凝固温度范围和铸件凝固期间固、液相界面前沿的温度梯度.通常,合金凝固温度范围越小,铸件凝固期间固、液界面前沿的温度梯度越大,铸件越趋于逐层凝固;合金凝固温度范围越大,铸件凝固期间固、液相界面前沿的温度梯度越小,铸件越趋于糊状凝固什么金属倾向于逐层凝固?如何改变铸件的凝固形式?答:纯金属和共晶合金倾向于逐层凝固。合金凝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合金凝固温度范围和铸件凝固期间固、液相界面前沿的温度梯度。合金凝固温度范围越小,铸件凝固期间固、液相界面前沿的温度梯度越大,则铸件凝固时越趋于逐层凝固;反之,则趋向糊状凝固。可通过改变合金凝固温度区间和铸件断面的温度梯度来改变铸件的凝固形式什么是缩松和缩孔?其形成的基本条件和原因是什么? 答:液态金属在凝固过程中,由于液态收缩和凝固收缩,往往在铸件最后凝固的部位出现大而集中的孔洞,称为缩孔;细小而分散的孔洞称为缩松。缩孔:形成的基本条件是金属在恒温或很窄的温度范围内结晶,铸件由表及里逐层凝固。缩孔产生的基本原因是金属的液态收缩和凝固收缩值大于固态收缩值,且得不到补偿。缩孔产生的部位在铸件最后凝固区域。缩松:形成的基本原因也是金属的液态收缩和凝固收缩大于固态收缩。但形成缩松的基本条件是金属的结晶温度范围较宽,呈体积凝固方式(糊状凝固)试述铸件产生热裂和冷裂的原因及其防止措施。答:原因:当铸造应力进一步增大、超过合金的塑性变形极限(抗拉强度)时,铸件便会开裂.根据产生温度的不同,分为热裂和冷裂。热裂纹是铸件在凝固末期或凝固后不久尚处于强度和塑性很低状态下,因铸件固态收缩受阻而引起的裂纹。冷裂纹是铸件凝固后冷却到弹性状态时,因局部铸造应力大于合金极限强度而引起的开裂。防治措施:合理选择合金成分(结晶温度范围窄、弹性模量和收缩系数小);合理设计铸件结构(减小应力集中);调整铸型的性质(改善铸型和型芯退让性);改善浇注条件(同时凝固);通过自然时效、人工时效以及共振法等消除铸件内残余应力常见的特种铸造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点?答:金属型铸造、熔模铸造、压力铸造、低压铸造、离心铸造、连续铸造和消失模铸造等.金属型铸造:可重复使用,生产效率高,劳动条件好,但成本高;铸件精度高,表面粗糙度较低;金属散热性能好,晶粒细化,力学性能好;不透气且无退让性,易造成浇不足或开裂.适于生产大批量有色金属铸件.熔模铸造:铸件尺寸精度高,表面光洁;可铸造形状复杂零件;工艺过程复杂,生产周期长,成本高;适于铸造小尺寸的各类合金铸件,特别是少切削或无切削精密铸件.压力铸造::浇注时间短,易于机械化、自动化作业;铸型散热快,晶粒细化,耐磨、耐蚀性好;铸件尺寸精度高,表面光洁;凝固速度快,排气困难,易形成疏松和缩孔;模具成本高,铸件尺寸受限;适于有色金属(锌合金、铝合金、镁合金、黄铜)薄壁复杂铸件的大批量生产.低压铸造:充型压力和速度易于控制,气孔、夹渣较少;铸型散热快,组织致密,机械性能好;无需冒口设置,金属利用率高;铸件尺寸精度高,表面光洁;适于生产质量要求高的铝镁等有色金属铸件.离心铸造:离心力改善了补缩条件,缩孔等缺陷减少;改善金属的流动性,提高了充型能力;简化了中空圆柱形铸件的生产过程;成分偏析严重,尺寸难以控制;特别适于横截面呈圆柱的铸件生产.连续铸造:冷却速度快,组织致密,机械性能好;工艺简单,生产效率高;适于横截面一定的钢材、铝材和铸铁管等铸件的生产.消失模铸造:不分型,不起模,简化工艺,提高精度;能制造形状复杂的铸件和工艺品;冒口设置可自由设置,不易产生缩孔、疏松等;易产生有害气体,铸件易渗碳,降低其表面质量;适于生产起模困难,形状复杂的铸件.陶瓷的液态成形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点?答
1、流延成形特点:设备简单,工艺稳定,可连续操作,生产效率高,可实现高度自动化
2、粉浆浇注以水为溶剂、粘土为粘结剂的成形方法.为得到高质量的注浆坯体,要求浆料:1)流动性好2)稳定性好,不易沉淀和分层3)含水量尽可能少,减少成形和干燥时的收缩,减少坯体的变形和开裂.以及渗透性好、脱模性好、不含气泡等.适用于形状复杂、大型薄壁、精度要求不高的日用和建筑陶瓷制品.3、压模成形和注射成形(见15题)聚合物的液态成形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点?答:压模成形、传递模成形、注射成形、吹塑成形等1)压模成形 将粉状、片状或颗粒状原料,放在一定温度的模具中闭模加压,使之在模具中熔化,充满整个型腔而成形硬化.缺点:成形周期长,生产效率低,模具成本较高.2)传递模成形 优点:原料在转移过程中接收到相当一部分能量,从而可缩短成形时间;能确保制品中的金属嵌件位置正确.大部分工程橡胶都是用该法制成的.3)注射成形 主要用于热塑性塑料.能生产形状复杂、薄壁、嵌有金属或非金属的塑料制品。4)吹塑成形 吹塑成形可以高速自动化进行,主要用于制备氧化物玻璃或聚合物中空容器 炼钢:。基本过程:(1)铁元素的氧化:2〔Fe〕+{O2}=2(FeO)(2)铁元素的再还原(3)造渣除P、S:由于P、S元素的存在严重影响钢的性能,所以必须脱除。2P + 5FeO + 4CaO = 5Fe + 4CaO·P2O5;FeS + CaO = FeO + CaS(4)脱氧:消除钢中的氧化杂质,提高钢的质量。(5)合金化:按照不同钢种对合金元素成分的要求,进行合金化处理。炼铜:硫化铜矿采用火法冶炼;氧化铜矿采用湿法冶炼。铜精矿的火法冶金:主要由以下几步:(1)冰洞的形成 在高温下铜精矿的高价硫化物将分解成简单硫化物。(2)冰铜的吹炼 向1150~1300度的熔融冰铜中吹入压缩空气,加入合适中的石英溶剂,获得含铜98%以上并含有少量稀贵金属的粗铜。(3)粗铜的火法精炼 用气体或液体燃料加热使粗铜温度维持在1150~1170再通入压缩空气,使金属杂志氧化成金属氧化物进入炉渣。(4)铜的电解 将精炼得到的铜板作为阳极,以电解产出的薄铜片为阴极,至于充满电解液的电解槽中,进行电解。铜的湿法冶炼:两个基本过程:一是在溶剂作用下使矿石中的铜溶解进入溶液中,而是用置换,电沉积或氢还原等方法将溶液中的铜分离出来。第三章 材料的塑性成形技术金属为什么容易塑性变形?生产塑性变形的本质?答:金属零件在外力作用下产生不可恢复的永久变形为金属塑性变形。单晶体产生塑性变形的原因是原子的滑移错位。多晶体(实际使用的金属大多是多晶体)的塑性变形中,除了各晶粒内部的变形(晶内变形)外,各晶粒之间也存着变形(晶间变形)。多晶体的塑性变形是晶内变形和晶间变形的总和。金属塑性变形的实质是晶体内部产生位错滑移的结果金属常见的塑性成形方法有哪些?答:一类是轧制、挤压和拉拔,它主要用于生产建筑结构、切削加工和塑性加工用的等截面型材、管材和板材等,在一些情况下也可用于生产毛坯、半成品和成品零件。另一类是自由锻、模锻和冲压,它们主要用于生产各种毛坯、半成品或成品零件金属的冷变形和热变形是如何区分的?各有何特征?答:冷变形:塑性变形温度低于该金属的再结晶温度(室温)。特征:金属变形后产生加工硬化。热变形:塑性变形温度高于该金属的再结晶温度。特征:金属变形后会再结晶,塑性好,消除内部缺陷,产生纤维组织。什么是金属的可煅性?其影响因素有哪些?答:金属的可锻性是表示金属在热状态下经受压力加工时塑性变形的难易程度。影响因素:(1)金属的成分:纯金属好于合金,低碳钢优于高碳钢,低碳低合金钢优于高碳高合金钢;有害杂质元素一般使可锻性变坏(2)金属的组织:单相组织好于多相组织;铸态下的柱状组织、粗晶粒组织、晶界上存在偏析、或有共晶莱氏体组织使可锻性变差(3)加工条件 变形温度:一般随变形温度的升高,可提高金属的可锻性;当温度接近熔点时,会引起过烧,使可锻性急剧降低挤压成形方法的分类及其工艺特点?答:挤压成形方法的分类:根据温度,冷挤压,温挤压,热挤压。根据金属的流动方向和凸模运动方向,挤压分为正挤压、反挤压、复合挤压和径向挤压。挤压的工艺特点 :
1、挤压时金属坯料在三向受压状态变形,因此可提高金属坯料的塑性变形能力;
2、生产灵活性大,可挤各种形状复杂、深孔、薄壁、异型断面的零件;
3、零件精度高、表面粗糙度低;
4、挤压件内部的纤维组织提高了力学性能;
5、制品在断面上和长度上组织性能不够均一;
6、工具消耗较大聚合物的塑性成形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点?答:热固性聚合物:压模、浇注、注射等;热塑性聚合物:挤压、真空成形、吹塑成形等 挤压特点 :挤出成形的生产效率高,可自动化连续生产,一般使用热塑性聚合物作原料。挤压与注射的比较
注射:挤出的熔融聚合物被注入模具内硬化 挤压:挤出的熔融聚合物通过模嘴后在空气中硬化 两者都是将聚合物的颗粒(或小球)提供到挤压机的低温一侧,必须保持这一侧的冷却,以避免颗粒熔化、桥接以及由于重力而引起的流动。
真空成形 :将热塑性聚合物板(片)材置于模具上,四周夹紧并加热;待坯料进入高弹态后,对模腔抽真空,使板材在大气压作用下紧贴模腔内壁,冷却后硬化成形。主要用来制造盘、罩、盖、壳体等敞口制品。
压延成形特点:是将加热塑化的热塑性塑料通过一组以上两个相向旋转的辊筒间隙,而使其成为规定尺寸的连续片材的成形方法。压延也是橡胶加工中重要的基本过程之一陶瓷的塑性成形方法有哪些?与金属和聚合物比的特点?答:挤制成形、轧膜成形。挤压成形。陶瓷材料硬而脆,不适合塑性成形,而金属和聚合物可以。玻璃常用的成形方法有哪些?如何改善玻璃的可加工性能?答:压制、吹制、拉制、拉丝成纤第四章 材料的粉末工艺粉末冶金工艺有何特点?其主要的工艺过程包括?答:特点:(1)粉末冶金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合金成分偏聚,消除粗大、不均匀的铸造组织。(2)可以制备非晶、微晶、准晶、纳米晶和超饱和固溶体等一系列高性能非平衡材料,这些材料具有优异的电学、磁学、光学和力学性能。(3)可以容易地实现多种类型的复合,充分发挥各组元材料各自的特性,是一种低成本生产高性能金属基和陶瓷复合材料的工艺技术。(4)可以生产普通熔炼法无法生产的具有特殊结构和性能的材料和制品,(5)可以实现近净形成形和自动化批量生产,从而,可以有效地降低生产的资源和能源消耗。(6)可以充分利用矿石、尾矿、炼钢污泥、轧钢铁鳞、回收废旧金属作原料,是一种可有效进行材料再生和综合利用的新技术。过程:生产粉末、压制成型、烧结、后处理什么是粉体的一次粒子和二次粒子?答:一次粒子是:又称初级粒子和原级粒子。利用各种化学反应方法得到的最初粒子(晶粒)。一次粒子的大小约为0.005~1μm,比筛分的极限小得多,在介质中有相当高的稳定性。二次粒子:由若干一次粒子组成的聚集体,其大小一般为1~200μm。二次粒子的大小常与形成一次粒子时介质中的可溶物质及为使一次粒子聚集和絮凝而加入的添加剂等有关粉体物理制备方法主要有哪些?各有何特点?答:1.蒸发冷凝法 具有如下特征:(1)高纯度(2)粒径分布窄(3)良好结晶和清洁表面(4)粒度易于控制等,在原则上适用于任何被水热合成铌酸钠蒸发的元素以及化合物 2.激光聚集原子沉积法 形成指定形状如线形3.非晶晶化法,通过晶化过程的控制,将非晶材料转变为纳米材料4.机械球磨法,该法工艺简单,制备效率高,能制备出常规方法难以获得的高5.离子注入法,用同位素分离器使具有一定能量的离子硬嵌在某一与它固态不相溶的衬底中,然后加热退火,让它偏析出来它形成的纳米微晶在衬底中深度分布和颗粒大小可通过改变注入离子的能量和剂量,以及退火温度来控制6.原子法 人们首次用STM进行了原子、分子水平的操作雾化制粉的方法有哪些?如何提高雾化制粉的效率?答:(1)双流雾化法(2)离心雾化法(3)真空雾化法(4)机械作用力雾化法(5)特殊雾化法:多级雾化、固体雾化
能量交换准则:提高单位时间内单位质量液体从系统中吸收能量的效率,以克服表面自由能的增加;快速凝固准则:提高雾化液滴的冷却速度,防止液体微粒的再次聚集粉末的化学制备方法有哪些?其工艺特点如何?答:液相沉淀法、化学气相沉积法(CVD)、还原反应法、电化学法粉末的成形方法主要有哪些?如何获得结构均匀致密的成形坯体?答:压力成形、增塑成形、料浆成形;适当增压可获得结构均匀致密的成形坯体。粉体为什么能烧结?烧结的推动力是什么?答:粉体有较高的表面活性,粉体越细,表面能越高,越易烧结 推动力:粉体的过剩表面能
14、烧结方法主要有哪些?如何促进致密化烧结?答:按传质分类:固相烧结(只有固相传质)液相烧结(出现液相)气相烧结(蒸汽压较高);按压力分类:常压烧结、压力烧结;按气氛分类:普通烧结、氢气烧结、真空烧结;按反应分类:固相烧结、液相烧结、气相烧结、活化烧结。反应烧结如何促进致密烧结:烧结密度与粉末的烧结特性有关。一般来讲,相同的粉末同等压制条件下,烧结温度越高,密度越高;保温时间越长,密度越高;较低温度下的长时间保温可以得到与较高温度下短时保温相同的致密化结果,但是长时保温易出现晶粒长大现象。除了改进成形与烧结制度的几个建议外,还有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活化烧结,具体措施好多,比如,W的烧结中添加Ni、Fe等活化元素;采用更小颗粒的粉末;对粉末进行改性,提高其活化能等陶瓷烧结与金属的烧结有何异同?答:首先,原材料不同:一个是金属粉末,一个是无机材料;压制区别:金属粉末压制得到的坯块的密度普遍比无机材料粉末压制得到的坯块的密度大。陶瓷烧结 :陶瓷只能液相烧结,陶瓷,由于压制得到的坯块密度不大,一般都会加很多的粘接剂,而这些粘接剂在烧结后会挥发,挥发后就会留下许多的孔洞,所以一般陶瓷的烧结都会采用加压烧结。金属粉末烧结:可以固相烧结,液相烧结或固液烧结。可由多种粉末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后烧结得到有特殊性质的材料。烧结气氛:金属要求更多,多需要真空或者氢气的气氛防止氧化。陶瓷氧化物烧结则不需要防止氧化。后处理:金属烧结后一般会对其
1金属材料的可焊性是指金属材料在一定的工艺条件下,通过焊接形成优质接头的性能.分为工艺可焊性和使用可焊表面进行抛光,对尺寸精整等。陶瓷烧结后要对其表面施釉第五章 材料的连接工艺简述金属的可焊性及其影响因素答:○性两类:1工艺可焊性:主要指在一定的焊接工艺条件下,获得优质焊接接头的难易程度,即金属材料对形成焊接缺陷的敏感性.2:使用可焊性:主要指金属的焊接接头对使用要求的”适应性”和”安全性”,包括焊接接头的机械性能,耐腐蚀性能等.2○影响因素:一是材料因素:它即包括钢材本身的化学成分,又包括所选用的焊接材料的化学成分(包括焊条、焊丝、焊剂、保护气体等)。钢材焊接性能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它的化学组成。而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碳元素,也就是说金属含碳量的多少决定了它的可焊性。二是工艺因素:它包括从选择焊接方法和制定合理的工艺措施两方面来影响焊接性。三是构件类型因素:它包括焊接结构和焊接接头的形式,刚度及应力状态等,其将直接影响接头的力学性能及产生缺陷的倾向。四是使用要求因素:就是焊接结构的使用条件对焊接性的限制。它包括结构在高温、低温下,在腐蚀介质中,在动、静载荷交变载荷等条件下工作时,对焊接性的限制简述焊接接头的组织和性能。答:我们通常把焊接接头分为三个区域。即焊缝、热影响区和熔合区。这三个区域中只有焊缝经过了加热――高温溶化――完成一系列焊接冶金――冷却一次结晶凝固――二次结晶固态下相变这一焊接热循环。这个过程决定了焊缝金属的化学成分,组织性能,是否有焊接缺陷。热影响区是邻近焊缝的母材在熔化焊所特有的快速加热、快速冷却这一动态热过程中,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着除了熔化以外的一些金属学行为的区域,其特点是热场分布极不均匀,温度梯度非常大,与扩散有关的过程极不充分,组织和性能极不均匀,因此,它是一个最薄弱的环节,是焊接结构最容易发生破坏事故的区域,熔合区和过热区是焊接接头中组织和力学性能最差的部分,也是发生破坏的危险区,因此在焊接过程中应尽可能减少其范围焊接缺陷主要有哪些?其形成的原因?答:
1、焊瘤;焊条融化太快,电弧过长,电流过大,焊速太慢,运条不当。
2、夹渣;施焊中焊条未搅拌熔池,焊件不洁,电流过小,分层焊时各层渣未去除。
3、裂纹;焊件中碳、硫、磷高,焊接结构设计不合理,焊接程序不当,焊缝冷却太快,应力过载,存在咬边、气泡、夹渣,未焊透。
4、气孔;焊件不洁,焊条潮湿,电弧过长,焊速太快,电流过大,焊件含碳量高。
5、咬边;电流过大,焊条角度不对,运条不当,电弧过长。6;未焊透;装配间隙过小,坡口开的太小,钝边太大,电流过大,焊速过快,焊条为对准焊缝,焊件不洁。简述钎焊的工艺特点及常用的钎焊材料。答:特点:
1、弓箭加热温度低,组织性能受焊接过程影响较小,变形小。
2、连接方便,不同材质、不同厚度、不同大小的工件都可连接。
3、钎焊表面质量好,多数钎焊件焊后就可达到组合键的技术要求,无需加工。
4、钎焊设备简单,生产投资费用小。常用材料:应用最广泛的软钎料是含少量锑的铅锡合金,这类材料熔
2火焰喷涂技术的特点是:
1、不受基体的类别、形状和尺寸的限制。
2、涂层点低,钎料渗入接头间隙能力较强。第六章 材料的表面处理热喷涂的方法主要有哪些?各有何特点?答:1○方法主要有火焰喷涂、电弧喷涂、等离子喷涂。○材料广泛。
3、对基体影响小。电弧喷涂技术的特点是:
1、防腐寿命长。
2、涂层本身可被修复。
3、生产效率高,工艺稳定,施工方便。
4、涂层时工件不易变形。等离子喷涂技术的特点是:1可进行超高熔点材料喷涂。
2、喷射粒子速度高,涂层致密,粘接强度高。
3、喷涂材料使用惰性气体不易氧化。简述电镀和化学镀的异同。答:电镀是以被镀基体金属为阴极,通过电解作用,使溶液中欲镀金属的阳离子在基体金属表面沉积出来,形成镀层的表面加工方法。而化学镀是在没有外电流通过的情况下,利用还原剂,在镀层物质溶液中进行化学还原反应,在镀件上沉积得到镀层的加工方法。电镀液的基本成分与化学镀液的基本成分也不相同。电镀液成分为(1)主盐、(2)导电盐、(3)络合剂、(4)阳极活化剂、(5)缓冲剂、(6)添加剂。化学镀液成分为(1)主盐(2)还原剂(3)络合剂(4)缓冲剂。电镀无法对一些形状复杂的工件进行全表面施镀,但化学镀过以对任何形状工件施镀。电镀因为有外加的电流,所以镀速要比化学镀快,同等厚度的镀层电镀要比化学镀提前完成。化学镀层的结合力要普遍高于电镀层。化学镀由于大部分使用食品级的添加剂,不使用诸如氰化物等有害物质,所以化学镀比电镀要环保一些为什么要对金属进行淬火?淬火的主要方法?答:使过冷奥氏体进行马氏体或贝氏体转变,得到马氏体或贝氏体组织。然后配合以不同温度的回火,以大幅度提高刚的强度,硬度,耐磨性。疲劳强度以及韧性等,从而满足机零件械和工具不同使用要求。淬火方法:1单液淬火法:工件加热后在一种介质中连续冷却至室温2双液淬火法:工件加热后在先后在两种介质中连续冷却至室温3分级淬火法:将加热好的钢件先放入温度稍高于Ms温度的液体介质中冷却并保温一段时间,待工件表面与心部温度一致后。再取出置于空气中冷却至室温得到马氏体组织。4等温淬火发:等温淬火时为了得到下贝氏体组织。操作与分级淬火类似,只是工件保温时间较长,使过冷奥氏体转变成下贝氏体,然后冷却什么是离子注入?它的作用和适应的材料?答:在电场中把硼、氮等元素加速,使其撞击工件表面,从而透入工件表面数微米的深度,增加工件的表面硬度第七章 单晶与半导体工艺 第八章 纤维的制备简述芯片的主要制备工艺步骤。答:氧化、光刻、浸蚀、扩散、离子注入、互连、封装以及装配简述熔体法生长单晶的特点及主要方法。答:方法:提拉法、坩埚下降法、水平区熔法、浮区法、尖端形核法
4、为什么要对单晶硅表面进行掺杂?常用的掺杂方法和掺杂元素?答:目的:将掺杂原子掺入Si晶片,改变基片电学性能;离子注入;置换(Al、Ca、B、P、In、As、Sb)、间隙(Li、Cu、Fe、Au)为什么纤维通常具有高强度、高模量且韧性好的特点?答:物体越小,表面和内部包含一个能导致其脆性断裂的裂纹的可能性越小,对高聚物材料,在成纤过程高分子链沿纤维轴向高度取向而强度大大提高简述纤维的主要制备方法。答:抽丝、牵伸、热定型抽丝是使高聚物熔体或是高聚物溶液通过一个多孔的喷丝头并使之冷却或通过凝固浴凝固形成细丝,牵伸是将丝轴向拉伸形成纤维,热定型是使合成纤维在某一温度下作极短时间的处理,使纤维具有良好的柔软性和弹性第九章 复合材料制备工艺什么是复合材料?它是如何分类的?答:分类:(1)用途:结构~、功能~(2)各成分在材料中的集散情况:分散强化型~、层状~、梯度~(3)基体材料类型:金属基~、聚合物基~、陶瓷基~、碳基~(4)增强材料形态:颗粒增强~、晶须~、纤维~(5)增强机理:弥散增强~、颗粒增强~、纤维增强~
2、常用的增强材料有哪些类型?选择增强材料的原则?答:弥散增强复合材料,颗粒增强复合材料和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原则:(1)增强材料的强度、模量和密度;(2)增强材料与基体材料的相容性;(3)性能/价格比简述复合材料的强韧化机理。答:使韧性和强度同时增加的则称为强韧化。韧性是强度和塑性的综合表现。韧化机理包括屏蔽机理和非屏蔽机理。屏蔽机理是在裂纹尖端施加应力,产生与原材料不同特性的区域,使应力集中缓和的机理,有两种类型:强化相直接承受力,产生屏蔽效果和强化相不直接承受力,但影响断裂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分为接触屏蔽和区域屏蔽。非屏蔽机理主要是利用裂纹与材料间的相互作用而消耗额外的能量,因此对应力强度因子的贡献很小,主要是使断裂能量提高。这种相互作用可以使裂纹发生弯曲或偏转,与直进模式相比路径变得复杂。可能发生主裂纹以外的断裂方式,所以与单体机体相比所需能量增大制备复合材料的工艺有何特点?答:(1)材料制造与制品成型同时完成: 一般情况下,复合材料的生产过程,也就是制品的成型过程。材料的性能必须根据制品的使用要求进行设计,因此在制造材料、设计配比、确定纤维铺层和成型方法时,都必须满足制品的物化性能、结构形状和外观质量要求等。(2)制品成型比较简便 :一般热固性复合材料的树脂基体,成型前是流动液体,增强材料是柔软纤维或织物,因此,用这些材料生产复合材料制品,所需工序及设备要比其它材料简单的多,对于某些制品仅需一套模具便能生产制备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方法有哪些?答:粉末冶金法、铸造、热挤热轧、熔融金属浸透、等离子喷涂法等制备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方法有哪些?答:颗粒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 制备方法:一般与典型陶瓷材料的相同。晶须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晶须的尺寸基本与基体粉体在同一个数量级,制备工艺基本与陶瓷材料相近。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
制备方法:化学气相沉积、化学气相渗透、高温熔体渗透、室温浆料浸渍、反应烧结等制备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方法有哪些?答:聚合物基复
1TS的加工方法:手工铺设法、模压法、缠绕法、垃圾法、热压罐法、真空袋法、树脂传递模塑法RTM 和增强式反应注射成型法合材料包括热固性聚合物(TS)(树脂)基复合材料和热塑性聚合物(TP)(树脂)基复合材料两大类。○RRIM。2○TP的加工方法:树脂基体和增强体制成预浸料,才能进行加工。预浸方法有薄膜法、溶液法、熔融法、粉末法、纤维法、造粒法等。第十章 金属材料金属材料的主要强化方式有哪些?答(1)固溶强化:融入固溶体中的溶质原子造成晶格畸变,晶格畸变增大了位错运动的阻力,使滑移难以进行,从而使合金固溶体的强度与硬度增加。这种通过融入某种溶质元素来形成固溶体而使金属强化的现象称为固溶强化。在溶质原子浓度适当时,可提高材料的强度和硬度,而其韧性和塑性却有所下降。(2)细晶强化:细晶强化的强化规律,晶界越多,晶粒越细,根据Hall-Petch关系式,晶粒的平均值d越小,材料的屈服强度就越高。(3)加工硬化:金属在塑性变形时,晶粒发生滑移,出现位错的缠结,使晶粒拉长、破碎和纤维化,增大了位错滑移阻力。(4)时效强化:时效强化是指在固溶了合金元素以后,在常温或加温的条件下,使在高温固溶的合金元素以某种形式析出(金属间化合物之类),形成弥散分布的硬质质点,对位错切过造成阻力,使强度增加,韧性降低。(5)第二相强化:当第二相以细小弥散的微粒均匀分布于基体相中时,将会产生显著的强化作用,第二相强化的主要原因是它们与位错间的交互作用,阻碍了位错运动,提高了合金的变形抗力。(6)复合强化:上述强化方式的组合应用。合金产生时效强化的条件是什么?如何进行时效强化?答:固溶体的固溶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少,还与强化相的结构与特性有关。
1、固溶处理;2)淬火;3)时效
时效温度:固溶温度的15%-25%对钢进行退火的方法有哪些?答:1.完全退火.2.不完全退火.3.扩散退火.4.再结晶退火.5.去应力退火.什么是钢的淬硬性和淬透性?答:钢的淬硬性表示刚能够淬硬的程度。由钢的正常淬火条件下能够达到的最高硬度表示。其主要取决于钢的含碳量,含碳量越高,淬火后得到的马氏体中碳的饱和程度越大,马氏体的晶格畸变越严重,钢的淬硬性越大。钢的淬透性表示钢在淬火时获得马氏体层深度的能力。工程上规定淬透层的深度是从表面至半马氏体层的深度。由表面至半马氏体层的深度越大,则钢的淬透性越高。淬透性是合理选用钢材及制定热处理工艺的重要依据之一铸铁与钢相比,在组织和性能上有何不同? 答:成分:理论上,铸钢是含碳小于2.11%的铁-碳合金;(实际中小于0.7%)铸铁是含碳大于2.11%小于6.69%的铁-碳合金。组织:铸钢在常温下由不同比例的铁素体、渗碳体组成。铸铁在常温下由不同比例的莱氏体及石墨组成。性能:钢是塑性材料,抗拉强度大,分为弹性阶段、屈服阶段、强化阶段、局部变形阶段。而铸铁是脆性材料,抗拉强度小,没有屈服和缩颈现象,拉断前的应变很小。第十一章 陶瓷材料简述传统陶瓷与先进陶瓷的区别?答:(1)在原料上,突破了传统陶瓷以粘土为主要原料的界限,特种陶瓷一般以氧化物、氮化物、硅化物、碳化物等为主要原料(2)在成分上,传统陶瓷的组成由粘土的成分决定的,所以不同产地和炉窑的陶瓷有不同的质地,由于特种陶瓷的原料是纯化合物,因此成分由人工配比决定,其性质的优劣由原料的纯度和工艺,而不是由产地决定的。(3)在制备工艺上,突破了传统陶瓷以炉窑为主要生产手段的界限,广泛采用真空烧结、保护气氛烧结、热压、等静压等手段。(4)在性能上,特种陶瓷具有不同的特殊性质和功能,如高强度、高硬度、耐腐蚀、导电、绝缘、以及在磁、电、光、声、生物工程各方面具有的特殊功能,从而使其在高温、机械、电子、宇航、医学工程各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先进陶瓷是如何分类的?答:按特性分为结构陶瓷、功能陶瓷、陶瓷基复合材料;按材质分为氧化物陶、瓷非氧化物陶瓷;按用途分为电子陶瓷、热陶瓷、耐磨陶瓷、光陶瓷、敏感陶瓷、核陶瓷、化学陶瓷陶瓷烧结的推动力?简述陶瓷烧结的基本过程。答:陶瓷烧结的推动力是粉体的表面能降低和系统自由能降低的过程。陶瓷烧结的基本过程:随着温度升高,陶瓷坯体中具有比表面大,表面能较高的粉粒,力图向降低表面能的方向变化,不断进行物质迁移,晶界随之移动,气孔逐步排除,产生气孔,使坯体成为具有一定强度的致密的瓷体为什么金属通常具有良好的塑性,而陶瓷却是脆性的?答:由于金属键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所以当金属的两部分发生相对位移时,金属的正离子始终被包围在电子云中,从而保持着金属键结合,这样金属就能经受变形而不断裂,具有良好的塑性。陶瓷主要是硅酸盐,即二氧化硅,原子晶体,结合键是共价键,极性强健,要移动原子必须破坏共价键,陶瓷以断裂回应,显示脆性简述陶瓷与玻璃在结构和性能上的差异。结构差异:陶瓷是多晶材料,玻璃属于非晶的。玻璃是一种非晶态固体,热力学上是一种亚稳态;动力学上,玻璃熔体冷却时黏度迅速增加,抑制晶核成长和长大,使其难以转变成晶态。玻璃是加热到高温后快速冷却,因此液态下无序的原子排列被保存了下来。而陶瓷是正常冷却下得到的结晶体,原子排列是有序的。性能差异:玻璃:一种较为透明的固体物质,结构上近程有序,远程无序。1.各向同性:均质玻璃在各个方向的性质如折射率、硬度、弹性模量、热膨胀系数等性能相同。2.介稳性:当熔体冷却成玻璃体时,它能在较低温度下保留高温时的结构而不变化。3.可逆渐变性:熔融态向玻璃态转化是可逆和渐变的。4.连续性:熔融态向玻璃态转变时物理化学性质随温度变化是连续的。陶瓷:不透明,具有不可燃烧性、高耐热性、高化学稳定性、不老化性、高的硬度和良好的抗压能力,但脆性很高,温度急变抗力很低,抗拉、抗弯性能差,不易加工。热膨胀系数小,导电率低。第十二章 高分子材料合成高分子的化学反应有哪些?答:按化学反应类型分类:加聚反应(单体加成而聚合起来的反应)缩聚反应(单体的官能团间通过缩合反应多次重复形成聚合物)按聚合机理分类:连锁聚合(链式聚合,单体活性中心一旦形成,很快传递下去,瞬间形成高分子)逐步聚合(单体官能团间相互反应而逐步增长)按聚合反应方法和条件分类:本体聚合(聚合过程中不加其他介质,单体本身在引发剂等作用下进行聚合反应)溶液聚合(单体和引发剂冗余适当溶剂中进行的聚合反应)悬浮聚合(单体以小液滴状悬浮在水中进行的聚合)谈谈非晶态高聚物的三态及其与之相适应的成形加工方法。答:非晶态高聚物三态:玻璃态,高弹态(橡胶态),粘流态。玻璃态,常用作塑料,成型加工方法:模压成形,注射成形,挤出成形,吹塑成形,真空成形(吸塑成形),浇注成形;注塑。成形、挤出成形、压制成形、压延成形、吹塑成形。橡胶态,常用作橡胶,成型加工方法:模压法,传递模压法,注射法;压延成形,挤出成形,模压成形。粘流态,当温度高于粘流化温度Tf并继续升高时,高聚物得到的能量足够使整个分子链都可以自由运动,从而成为能流动的粘液。名词解释冶金:金就是从矿石中提取金属或金属化合物,用各种加工方法将金属制成具有一定性能的金属材料的过程和工艺火法冶金:在高温下,从矿石中提取和精炼金属或其化合物的过程湿法冶金:利用一些溶剂的化学作用,在水溶液或非水溶液中进行包括氧化、还原、中和水解和络合反应、对原料、中间产物或二次再生资源的金属进行提取和福利的冶金过程电冶金:利用电能从矿石或其他原料中提取、回收和精炼金属的冶金过程。逐层凝固;合金在凝固过程中其断面上固相和液相由一条界线清楚地分开,这种凝固方式称为逐层凝固糊状凝固:铸件自外向内的凝固过程中液相与固相的混合区从外向内逐渐移动贯穿整个铸件的凝固现象中间凝固:大多数合金的凝固介于逐层凝固和糊状凝固之间缩孔与疏松:金属液在铸型中冷却和凝固时,若液态收缩和凝固收缩的容积得不到补充,则在铸件的厚大部位及最后凝固部位形成一些孔洞。集中分布且尺寸较大的孔洞为缩孔,分布散且尺寸较小的孔洞为疏松熔模铸造:指用易熔性材料制作模样,在模样上包覆多层耐火材料,经 酸化、干燥制成壳,然后熔失模样再将空心壳高温焙烧后,浇注合金液于其中而获得铸件的方法压力铸造:在高压作用下,使液态或半液态金属以较高的速度充填压铸型(压铸模具)型腔,并在压力下成型和凝固而获得铸件的方法离心铸造:将液态金属浇入旋转的铸型里,在离心力作用下充型并凝固成铸件的铸造方法连续铸造:将熔融的金属,不断浇入一种叫做结晶器的特殊金属型中,凝固(结壳)了的铸件,连续不断地从结晶器的另一端拉出,它可获得任意长或特定的长度的铸件锻造:是将固态金属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以上,在在压力作用下产生塑性变形,把坯料的某一部分体积转移到另一部分,从而获得一定几何尺寸、形状和质量的锻件的加工方法自由锻造:是借助锻压设备上下砧的压力使坯料成形的压力加工方法模型锻造:是把金属坯料放在锻模的模膛内,在模锻锤或压力机上利用冲击力或压力使坯料在模膛内产生塑形变形,从而获得形状与模膛形状相适应的模锻件的压力加工方法板料冲压:金属板料在冲模之间受压产生分离或成形电磁成形:电磁成形是一种利用电磁力使金属成形的压力加工方法轧制:使金属坯料在一回转的空隙或孔型中,依靠摩擦力连续进入轧辊而产生塑形变形的压力加工方法轧制拉拔:将金属坯料被拉过拉拔模的模孔而变形的加工方法挤压:金属坯料在挤压模内受压被挤出模孔而变形加工方法压力加工:利用金属在外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塑性变形,来获得具有一定形状、尺寸和力学性能的原材料、毛坯或零件的生产方法,称为金属压力加工,又称金属塑形加工机加工:包括车、铣、钻、刨、磨、剪等, 指通过加工机械精确去除材料的加工工艺弹性后效:材料在弹性范围内受某一不变载荷作用,其弹性变形随时间缓缓增长的现象。在去除载荷后,不能立即恢复而需要经过一段足够时间之后才能逐渐恢复原状。材料越均匀,弹性后效越小。高熔点的材料,弹性后效极小热处理:将金属材料放在一定的介质内加热、保温、冷却,通过改变材料表面或内部的金相组织结构,来控制其性能的一种金属热加工工艺渗碳;是对金属表面处理的一种,采用渗碳的多为低碳钢或低合金钢,具体方法是将工件置入具有活性渗碳介质中,加热到900--950摄氏度的单相奥氏体区,保温足够时间后,使渗碳介质中分解出的活性碳原子渗入钢件表层,从而获得表层高碳,心部仍保持原有成分。渗氮;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介质中使氮原子渗入工件表层的化学热处理工艺。常见有液体渗氮、气体渗氮、离子渗氮钢的形变热处理;是将塑性变形同热处理有机结合在一起,获得形变强化和相变强化综合效果的工艺方法。过饱和固溶体;确定温度下溶质的含量大于饱和固溶度(极限溶解度)因而处于亚稳定状态的固溶体。脱溶;脱溶是指在过饱和固溶体中,呈溶质原子发生偏聚,并沉淀析出新相的现象焊接:是指通过加热,加压等方法,依靠金属原子间的结合力或扩散作用,使相互分离的金属工件永久性牢固连接的工艺方法金属的可焊性:金属材料的可焊性是指被焊金属材料在采用一定的工艺手法,工艺材料,工艺参数及一定结构形式的条件下,获得优质焊接接头的难易程度。热影响区:是指焊缝两侧因焊接热的传导作用而发生的组织性能变化的区域。由于焊缝附近各点受热程度不同,组织性能变化也不同,热影响区分为熔合区,过热区,正火区和部分相变区氩弧焊:是以氩气为保护气体的电弧焊等离子弧焊;等离子弧焊是利用等离子弧作为热源的焊接方法激光焊:利用原子受激辐射原理,使物质受激而产生波长单一,方向一致和能量很高的光束称为激光电阻焊:是利用电流通过被焊工件及其接触部分产生电阻热,使接触部位达到塑性或局部熔化状态,加压焊合而使工件焊接在一起的焊接方法。摩擦焊:是利用工件之间的相互摩擦产生的热量同时加压而使工件连接到一起的焊接方法三束改性:利用电子束、离子束、激光束保持材料或制品原性能的前提下,赋予其表面新的性能,如亲水性、生物相容性、抗静电性能、染色性能等结构陶瓷:使用中以力学性能为主的陶瓷材料通常称为结构陶瓷功能陶瓷:具有热、电、光、磁、化学、生物等功能的陶瓷叫做功能陶瓷生物陶瓷:应用于生物材料的陶瓷。主要包括生物惰性陶瓷、生物活性陶瓷、生物可吸收陶瓷等玻璃:一种熔化后不经结晶而冷却成坚硬状态的无机材料有机玻璃:由一种高分子透明材料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而成的钢化玻璃:经强化处理,在玻璃表面上形成一个压应力层,从而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耐热震性能的玻璃的统称玻璃钢:即纤维强化塑料,一般指用玻璃纤维增强不饱和聚脂、环氧树脂与酚醛树脂基体。以玻璃纤维或其制品作增强材料的增强塑料,称谓为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或称谓玻璃钢等静压成形;借助高压泵的作用把流体截止(气体或液体)压入耐高压的刚体密封容器内,高压流体的等静压力直接作用于弹性模套内的粉末上,使粉体各个方向同时均衡受压,而获得密度分布均匀以及强度较高的压胚。注浆法成形;是利用多孔模型的吸水性,将泥浆注入其中而成形的方法。这种成形方法适应性强。凡是形状复杂,不规则的薄壁、厚胎、体积较大且尺寸要求不严的制品都可用注浆法成形注射成形:将金属粉末与有机黏结剂混合,在加热状态下用注射成形机将其注入模腔内成形,再用化学溶剂或加热分解的方法去掉黏结剂,最终烧结成致密的产品的过程陶瓷的烧结;坯体在高温下致密化过程和现象的总称。随着温度升高,陶瓷坯体中具有比表面大,表面能较高的粉粒,力图向降低表面能的方向变化,不断进行物质迁移,晶界随之移动,气孔逐步排除,产生收缩,使坯体成为具有一定强度的致密的瓷体。液相烧结;至少具有两种组分的粉末或压坯在形成一种液相的状态下烧结气相烧结:固相烧结:除发生粉末颗粒间粘结、致密化和纯金属的组织变化外,不存在组织间的溶解一次粒子:二次粒子;陶瓷表面的施釉;在成型的陶瓷坯体表面施以釉浆。其方法有蘸釉、荡釉、浇釉、刷釉、吹釉、喷釉、轮釉等多种聚合物:是指具有非常大的分子量的化合物,分子间由结构单位或单体经由共价键连接在一起。聚合反应:由单体合成聚合物的反应过程。有聚合能力的低分子原料称单体,分子量较大的聚合原料称大分子单体熔融缩聚:熔融缩聚是将严格当量比的单体(原料)与定量的催化剂、相对分子质量调节剂等投入反应器内,在比聚合物熔点高10-20摄氏度的温度下(即熔融状态下)进行缩聚(反应)界面缩聚;利用高反应活性的单体在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界面处迅速进行的非均相缩聚溶液缩聚:单体在惰性溶剂中进行缩聚反应的方法。它可以使不熔的或易分解的单体进行缩聚,得到耐热的芳杂环高分子,如聚酰亚胺、聚砜、聚芳酰胺、聚芳酯等橡胶:玻璃化温度低于室温,在环境温度下能显示高弹性的高分子物质纤维通常人们将长度比直径大千倍以上且具有一定柔韧性和强力的纤细物质统称为纤维塑料:以高分子量的合成树脂为主要组分,加入适当添加剂,如增塑剂、稳定剂、阻燃剂、润滑剂、着色剂等,经加工成型的塑性(柔韧性)材料,或固化交联形成的刚性材料热固性塑料;许多线性或支链形大分子由化学键连接而成的交联体形聚合物,许多大分子键合在一起,已无单个大分子可言。这类聚合物受热不软化,也不易被溶剂所溶胀热塑性塑料:聚合物大分子之间以物理力聚而成,加热时可熔融,并能溶于适当溶剂中。热塑性聚合物受热时可塑化,冷却时则固化成型,并且可以如此反复进行模压成型:将预混料或预浸料坯件装入封闭模具内,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固模压成型中空吹塑成形:塑料的中空吹塑成形是将挤出或注射成形所得的半熔融态管坯置于各种形状的模具中,在管坯中通入压缩空气将其吹胀,使之紧贴于模腔壁上,再经冷却脱模得到中空制品的成形方法挤出成形:是借助与螺杆或柱塞的挤压作用,使受热融化的塑料在压力的推动下连续通过模口,而成为具有恒定截面的连续型材的成形方法橡胶;玻璃化温度低于室温,在环境温度下能显示高弹性的高分子物质。分为天然橡胶与合成橡胶。100页生物陶瓷材料:用作特定的生物或生理功能的一类陶瓷材料,即直接用于人体或与人体相关的生物、医用、生物化学等的陶瓷材料。广义讲,凡属生物工程的陶瓷材料统称为生物陶瓷。生态环境材料:同时具有良好使用性能和环境协调性的材料。环境协调性是指资源和能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和循环再利用率高。蠕变:固体材料在保持应力不变的条件下,应变随时间延长而增加的现象。它与塑性变形不同,塑变形通常在应力超过弹性极限之后才出现,而蠕变只要应力的作用时间相当长,它在应力小于弹性极限时也能出现。银纹:聚合物材料在张应力作用下表面或内部出现的垂直于应力方向的裂隙。当光线照射到裂隙面的入射角超过临界角时,裂隙因全反射而呈银色低温脆断:材料的冲击吸收功随温度降低而降低,当试验温度低于Tk(韧脆临界转变温度)时,冲击吸收功明显下降,材料由韧性状态变为脆性状态,这种现象称为低温脆性。高温疲劳:材料、零件、构件在高温环境下产生的蠕变与应变循环叠加的疲劳。书本冶金
一、冶金工艺:1.火法:用高温从矿石中提取金属或其化合物的方法(矿石准备、冶炼、精炼三过程),主要方法:提炼(最广)、氯化(轻、稀金属)、喷射、真空冶金。2.湿法:浸取、固液分离、溶液富集、提取金属或化合物四过程。3.电冶金:用电能从矿石或其他原料中提取、回收、精炼金属的冶金过程。包括电热熔炼(等离子、电磁冶金)、水溶液电解(电解精炼、电解提取)、熔盐电解三方面内容。
二、钢铁冶炼:从开采铁矿石到使之变成共制造零件所使用的钢材和铸造生铁为止的全过程(铁矿石、炼铁(铸造生铁)、炼钢、铸锭、轧制、钢材)。
1、生铁冶炼:a、原料:铁矿石、熔剂、耐火材料、燃料。b、装置:高炉。c、高炉冶炼目的:将铁矿石炼成生铁。过程就是对矿石进行铁的还原过程和除去脉石的造渣过程。d、主副产品:生铁、炉渣、煤气。
2、钢的冶炼:炼钢的目的是去除生铁中多余的碳和大量杂质元素。元素的氧化、造渣脱磷和脱硫、脱氧及合金化三过程。碱性平炉、电弧炉、氧气顶吹炼钢三方法。
三、1、铜的冶炼:火法、湿法冶金两方法。火法炼铜:精铜矿、熔炼、冰铜、粗铜、火法精炼、电解精炼、纯铜。
2、铝的冶炼:氧化铝的制备(湿碱法、干碱法)、氧化炉的电解两步骤。
材料科学与工程四要素:组成与结构、性能、使用效能、合成与加工。铸造:液态金属充填铸型型腔并在其中凝固和冷却的过程。
一、金属充型能力:受金属流动性(主要与化学成分有关)、浇注条件(浇注温度、充型压力)、铸件结构影响。
二、铸件的凝固与收缩:
1、凝固方式(受合金的凝固温度范围和铸件凝固期间固、液相界面前沿的温度梯度):逐层、糊状、中间凝固。
2、铸件的收缩:经历液态收缩、凝固收缩、固态收缩。
3、收缩对铸件质量的影响:a、缩孔和疏松、b、铸造应力、裂纹和变形。
四、砂型铸造:用型砂来制备铸型来生产铸件的铸造方法。生产过程包括技术准备、生产准备、工艺过程(造型、合箱、浇注、落砂和清理)三环节。特点:适应性强、生产准备简单,劳动强度大、条件差,铸件尺寸精度低、表面和内在质量差。
五、特种铸造:有别于砂型铸造的其他铸造方法的统称。有金属型、熔模(又称精密铸造,主要工序有蜡模制造、制壳、脱蜡、焙烧、浇注。特点:a、可得尺寸精确、表面光洁的铸件b、可造形状复杂的铸件c、不受铸造合金种类限制d、工艺过程复杂、工序繁多、生产周期长)、压力、低压、离心、消失模铸造。
六、压力铸造
七、低压铸造
八、离心铸造:将液态金属浇入高速旋转的铸型中,使金属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填充铸型并凝固成型
九、连续铸造
十、消失模铸造(会产生大量气体污染环境)。金属压力加工(在不破坏金属自身完整性的条件下利用外力作用使金属产生塑性变形,且获得具有一定形状、尺寸和机械性能的毛坯或零件的加工方法)
一、锻造:
1、自由锻造:借助锻压设备上下砧块的压力使坯料成型的压力加工方法。A、工艺过程:设计锻件图、下料、加热、锻造、冷却及热处理、b、工序:基本、辅助、修整工序三类c、特点:设备通用性、操作工具简单、生产率低、金属损耗大、质量范围大。
2、模型锻造:a工艺过程:确定变形工步、设计锻模及模膛、锻后工序(切边冲孔、校正、精压、热处理、清理)。b、特点:生产率高,锻件形状更接近零件形状且尺寸精确,可锻造出较复杂的锻件。
3、胎模铸造:在自由锻造设备上生产模锻件的压力加工方法。
二、板料冲压:
1、基本工艺:分离工序(剪切、落料、冲孔、修整),变形工序(弯曲、拉深、成形、翻边):一部分相对另一部分产生位移而不破裂的工序两类。
2、其他冲压成形方法:旋压成形、爆炸成形、电磁成形(一种利用电磁力使金属成型的压力加工方法)。
三、轧制和挤压:
1、轧制:使金属坯料在一回转的孔隙或孔型中依靠摩擦力作用连续进入轧辊产生塑性变形的压力加工方法。分为纵轧(辊锻轧制、碾环轧制)、横轧、斜轧、楔横轧。
2、挤压:将金属坯料放入挤压筒内在压力作用下使坯料从摸孔中挤出而变形的加工方法。a、提高金属坯料塑性、可挤压各种形状的零件、零件精度高粗糙度低、节约材料。b、可分为正、反、复合、径向挤压四种。
3、拉拔。金属热处理
一、热处理理论基础:时效(获得过饱和固溶体之后,在一定温度下保温析出过渡相、第二相或形成细小等轴晶粒而实现对材料强化的方法)
2、固态相变。
二、钢的热处理:
1、原理:a、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相变温度b、钢在加热过程中的组织转变c、钢在冷却过程中的组织转变: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的组织形态和性能有明显差别,分三类:高温、中温、低温转变。2钢的普通热处理:a、退火:将钢加热到一定温度进行保温、缓慢冷却到600度以下再空冷至室温的热处理工艺。可分为完全退火(目的是细化晶粒、降低硬度、提高塑性、消除铸造偏析)、不完全退火(球化退火,用于共析钢和过共析钢)、扩散退火(消除钢锭化学成分偏析、使其化学成分均匀化)、再结晶退火(用于锻件和冲压件,消除加工硬化、提高塑性)、去应力退火b、正火:将钢加热到Ac3以上温度并保温,出炉空冷至室温的热处理工艺c、淬火:将钢件加热到临界点以上,经保温后快速冷却使奥氏体转变成马氏体的热处理工艺。淬火质量取决于淬火三要素: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冷却速率。淬火冷却方法:单液、双液、分级、等温淬火法。d、回火(低温、中文、高温回火):把淬火冷却后的钢件重新加热到A1以下某一温度经保温后空冷至室温的热处理工艺。随回火温度升高,强度硬度降低、塑性韧性提高。
3、钢的表面淬火和化学热处理 a、钢的表面淬火:感应加热、火焰加热表面淬火。b、钢的化学热处理:渗碳、渗氮(氮化)、碳氮共渗(氰化)。
三、固溶与时效处理:通过热处理过程在一个塑性较好的金属固溶体基体中形成弥散分布的细小沉淀颗粒。
1、步骤:固溶处理、淬火、时效(使过饱和固溶体中析出细小弥散沉淀相的过程)
2、典型合金固溶时效处理:铝合金、钛合金的固溶时效处理。金属的焊接
一、焊接的分类及金属的可焊性:
2、金属可焊性指被焊金属材料在采用一定的工艺方法、工艺材料、工艺参数及一定结构形式的条件下,获得优质焊接接头的难易程度。
二、熔化焊(气焊、电弧焊、电渣焊、等离子焊、电子束焊、激光焊)
1、熔化焊基本原理:a、熔焊的焊缝形成:熔化焊焊缝金属的结晶是在运动状态中形成的,在其生长过程中结晶为一个接一个的层状组织。b、焊接接头的组织性能:焊缝区、热影响区(熔合、过热、正火、部分相变区)。氩弧焊是以氩气为保护气的电弧焊。
三、压力焊:在压力(或同时加热)作用下,在被焊的分离金属结合面处产生塑性变形而使金属连接成为整体的焊接工艺。分电阻焊和摩擦焊两类,1、电阻焊:a、点焊和滚焊b、对焊(电阻、闪光对焊)
2、摩擦焊:利用工件之间的相互摩擦产生的热量同时加压而使工件接到一起的焊接方法。
四、钎焊:利用熔点比被焊接金属熔点低的金属作钎料,将钎料与工件一起加热到钎料熔化状态,借助毛细管作用将其吸入到固态间隙内,使钎料与固态工件表面发生原子间的相互扩散,溶解和化合而连成整体的焊接方法。可分为软钎焊和硬钎焊两种。
五、焊接缺陷(主要表现在焊缝上):焊瘤、夹渣、裂纹、气孔、咬边、未焊透。陶瓷原料的制备
一、概述:
1、陶瓷特点:硬而脆的高熔点材料、低导电性和导热性、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较高的压缩强度。
2、陶瓷材料分普通陶瓷(日用、建筑、美术瓷)和特种陶瓷(结构陶瓷:强调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机械性能、功能陶瓷:具电、磁、声、光、热、化学及生物体特性,且具有相互转化功能的陶瓷)两类。
二、陶瓷原料(粉体)物理性能的表征与陶瓷粉体的制备方法:
1、颗粒(粒径大于100微米)、粉体(粒径小于100的颗粒集合体)、超细粉体(小于1微米)、纳米粉体(小于0.1微米)
2、粉体粒子学特性:粉体粒径(物质熔点下降的程度与粒子直径成反比)、粒径分布、粒子形状、密度、微孔分布、流动性、堆积密度。
3、粉体由众多小颗粒组成,颗粒的特性是粉体最重要的特性,粉体颗粒是指在物质的本质结构不变情况下,分散或细化而得到的固态基本粒子(钙离子一般是没有堆积、絮联或团聚的最小单元,即一次粒子),团聚了的颗粒是二次粒子。
4、陶瓷粉体的制备方法:物理制备(机械粉碎法、气流粉碎法、气相沉积法)、化学制备(沉淀及共沉淀法、水解法、氧化还原法、冷冻干燥、激光合成、火花放电法)。陶瓷的成型原理及工艺(由原料进一步加工成坯体的工艺为成形)
一、配料及混料:
1、塑化:利用塑化剂使原料坯料具有可塑性。
2、造粒:在较细的原料中加入塑化剂,制成粒度较粗、具有一定假颗粒度级配、流动性好的粒子(团粒)。作用是改善粉体流动性能。方法:一般造粒法、加压造粒法、喷雾造粒法、冷冻干燥法。
二、陶瓷成型方法:模压、等静压、注浆、热压铸、塑性、带式成形。陶瓷的烧结原理及工艺(烧结指在高温作用下坯体表面积减少、气孔率降低、致密度提高、颗粒间接触面积加大及机械强度提高的过程。烧结热力学驱动力:粉体的表面能降低和系统自由能降低的过程)
一、陶瓷的烧结理论:主要发生晶粒和气孔的尺寸与形状以及气孔含量的变化。陶瓷的烧结可分为气相、液相、固相烧结(传质)。
1、烧结过程中的物质传递(传质):a、过程:蒸发和凝聚、扩散、粘性流动、塑性流变、溶解和沉淀。
2、液相烧结(传质):与气、固相烧结不同,烧结速度较快,因为物质在液相中的扩散速度比固相中快得多,固体颗粒在液相中相互滑移更容易,且液相将固体颗粒润湿而在固体颗粒之间形成弯曲的液面,在毛细管力作用下克里相互吸引彼此拉近,因此液相烧结速度大。液相烧结三阶段:重排过程、溶解与沉淀过程、凝结过程。
3、影响烧结因素:烧结时间、颗粒半径、气泡和晶界、杂质和添加剂、烧结气氛。
二、陶瓷烧结方法:按外界加压:常压、压力烧结;按是否有气氛:普通、气氛烧结;按烧结时坯体内部状态:气相、固相、液相、活化、反应烧结(通过多孔坯件同气相或液相发生反应,使坯体的质量增加、气孔率减少,并烧结成具有一定强度和尺寸精度的成品的烧结工艺);特殊地还有电火花、溅射、化学气相沉积法。
三、陶瓷烧结后的处理:
1、施釉:通过高温方式在瓷件表面烧附一层玻璃状物质使其表面具有光亮、美观、致密、绝缘、不吸水、不透水及化学稳定性好等优良性能的工艺方法。包括釉浆制备、凃釉、烧釉三过程。典型的陶瓷材料
一、结构陶瓷:氧化铝、氧化锆、碳化硅、氮化硅陶瓷。
二、功能陶瓷(电、磁、光、生化功能陶瓷):铁电、压电、氧化锆固体电解质陶瓷。
三、玻璃:
1、定义:一种熔化后不经结晶而冷却呈坚硬状态的无机材料。
2、石英、钠钙、硅酸硼、铅玻璃。3玻璃的成形:压制、吹制、拉制、拉丝成纤四方法。
4、大多数无机玻璃可通过适当的热处理使其从非晶态变为晶态,反玻璃化。聚合物的制备 高分子材料是以高聚物为主并加入多种添加剂形成的材料。按用途: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胶粘剂;按热行为:热塑性、热固性两类。
一、概述:1原料(合成)单体(聚合)聚合物(配合)高分子材料(成形加工)高分子材料制品。
二、加聚型聚合物的制备:
1、主要方法有乳液(单体借助于乳化剂和机械搅拌作用分散在水中形成乳状液而进行的聚合)、本体、悬浮、溶液聚合(将单体溶解于溶剂中进行聚合的方法)
三、缩聚型聚合物的制备:
1、主要方法有熔融、溶液、界面缩聚。高分子材料
一、塑料:1定义:以高聚物为主并加入了各种添加剂,能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成形加工的各种材料的总称。
2、按热行为:热固性(酚醛塑料、氨基塑料、环氧塑料、不饱和聚酯)、热塑性(聚乙烯、聚氯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等)塑料;按产量:通用、工程、功能塑料。
3、塑料制品的成型工艺:模压、注射、挤出、吹塑、真空、浇注。
二、橡胶(一类在宽阔温度范围内表现良好高弹性行为的高分子材料总称):1按来源:天然橡胶、合成橡胶(丁苯、顺丁、乙丙橡胶等);按热行为:热塑弹体、硫化橡胶(热固性)
2、橡胶制品成型工艺:模压、传递模压、注射法。
三、合成纤维(由一类能被高度拉伸成纤的高聚物制成):制备工艺有:抽丝、牵伸、热定型三阶段。
四、胶粘剂:三条件:a粘合过程的某个阶段一定是流体,有良好的浸滑性,容易涂刷在被胶物表面。b一定条件下能凝固成坚硬的固体。c能把被胶物牢固连接成一整体,有一定胶接强度。复合材料
一、复合材料的概念:
1、定义是由两种以上在物理和化学上不同的物质组合起来而得到的一种多相固体。
2、两个基本相:连续相,称为基体;分散相,称为增强剂。
3、分类:按增强剂几何尺寸:微观(弥散增强、颗粒增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宏观复合材料。
二、弥散增强复合材料:在金属或合金中加入一定量的惰性硬质粉末,并使之均匀分散,则金属或合金的强度或硬度将得到提高。
三、颗粒增强复合材料:颗粒增强的机理是限制颗粒邻近基体的运动。
四、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1、增强纤维的种类有晶须、纤维两类。
2、基体:a、作用:一是把纤维粘结起来,并将复合材料上所受的载荷传递和分布到纤维上,二是保护纤维免受环境因素的化学作用和物理损伤,以免诱发造成复合材料破坏的裂纹(基体和纤维的协同作用,赋予纤维增强材料良好的强度、刚度和韧性)。b、基体类型: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中基体:聚合物、金属、陶瓷三类。
3、纤维的增强效果:主要取决于增强纤维的本身力学性能、纤维的排布(所有纤维朝一个方向顺排,单向增强;所有纤维无规则乱排,无序增强)和含量。
4、混杂复合材料: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纤维增强一种基体获得的复合材料。
五、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成形工艺:手糊、喷射法、真空袋热压罐工艺、纤维缠绕工艺、模压和注射成形、片材模塑料工艺、拉挤工艺。
六、复合材料特点:
1、与传统金属材料比:a密度低b、比强度、比模量高c疲劳强度高d热膨胀系数小。
2、从设计和制造强度看:a可设计性强b成形工艺简单、特别是可以整体成形。100页
一、新型材料条件:1.新出现或正在发展中的具有传统材料所不具备的优异性能的材料。
2、高技术发展需要,具有特殊性能的材料。
3、由于采用新技术明显提高了性能或出现新的功能的材料。
二、钢铁材料:包括铁、钛合金、非合金钢、低合金钢、合金钢、高合金钢。
三、生物陶瓷:用作生物医学材料的陶瓷材料(单晶、多晶;致密、多孔;单相、多相),主要用于人体骨骼、肌肉系统的修复和替换,也用于心血管系统的修复以及药物的运达和缓释载体。
五、快速成型技术(广义上分两类:材料累积和材料去除):借助计算机、激光、精密传动和数控等现代手段,将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集成于一体,据计算机上构造的三维模型,能在很短时间内直接制造产品样品而无需传统的机械加工机床和模具的先进制造技术。
六、材料低温脆断:影响因素:晶体结构、化学成分、显微组织(晶粒大小、金相组织)、温度、加载速率、试样形状和尺寸的影响。
七、应力腐蚀开裂:在腐蚀和静拉应力联合作用下出现的脆性断裂。
八、聚合度: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除以链节的相对分子质量,即分子中所含链节的数目。
九、聚合物的银纹和断裂:银纹,原意是陶瓷表面的细微裂纹;在高分子材料中,它描述的是一种与裂纹相似且与之有密切联系但又不是裂纹的结构。(高分子特有,可在表面和内部形成)
十、陶瓷材料的强度及其影响因素:对强度的影响因素:气孔率、晶粒尺寸、晶界相的性质与厚度以及晶粒形状、温度。
第四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复习思考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复习思考题(2019全日制版)
1、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导论)
2、在21世纪到来的前夕,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高居榜首的是马克思。请结合实际谈谈马克思主义至今仍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原因在哪里?以及我们应当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导论)
3、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大基本问题。(导论)
4、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道路)
5、为什么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
6、请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道路)
7、请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主要内容。(理论体系)
8、请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意义。(理论体系)
9、请结合实际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如何形成的,包括哪些主要内容?(理论体系)
10、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总体目标,做出了重大部署,其中对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进行了归纳,请问有哪些显著优势?(制度)
1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请问具体内容是哪些?(制度)
12、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明确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总体目标的理解?(制度)
13、试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根源。(制度)
14、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文化)
15、试析我国文化自信的根源。(文化)
16、请结合实际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增强文化自信?(文化)
1.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导论)
2.在21世纪到来的前夕,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高居榜首的是马克思。请结合实际谈谈马克思主义至今仍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原因在哪里?以及我们应当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导论)
3.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大基本问题。(导论)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是要从理论和实践上清醒认识和科学回答四个基本问题,即: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2)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3)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4)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理论与实践就是紧紧围绕这四个基本问题展开的,是在不断探索和科学回答这四个基本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基本问题都非常重要,关系到当代中国发展的思想前提、政治主题、根本保证和物质保证。其中,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是事关能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前提问题;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都必须探索和回答的问题;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问题;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是一个关系到能否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的重大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基本问题密切相连,其中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态度,是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其他三个问题的思想前提。对其他三个问题的正确认识和科学回答,只能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认识和科学态度基础之上
4.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道路)
教科书P7
5.为什么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根、有源、有生命力,是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成就,体现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高度统一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总书记代表中国人民向全世界作出的庄严宣示,是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史命运进行的规律性总结,是全面把握大局大势基础上对“中国向何处去”作出的科学回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根、有源、有生命力,是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成就,体现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高度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克服千难万险取得的宝贵成果,一路走来极不容易,弥足珍贵,走得对、走得正、走得好。不管经历何种艰难险阻,也无论遭遇怎样的风险挑战,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变,也不会变。这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社会主义,是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发展演进而来并为中国实践所证明了的社会主义,是在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13亿多人口的东方大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
总书记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一以贯之,就是坚定不移、贯彻始终,不因时间、条件和环境的变化而有丝毫动摇,不因杂音噪音就改弦更张。走什么样的道路最合适,开辟道路的人最有发言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全体中华儿女砥砺奋进、顽强奋斗拼出来的,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有“四个自信”,是因为我们紧紧依靠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创造出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将迎来发展进步的美好前景,也会面临各种不确定性的新挑战。无论风云变幻万千重,既然看准了、认定了,就必须保持政治定力,咬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不放松、不走偏、不懈怠,以高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全面准确把握住改什么、怎么改的根本尺度,做到该改的、能改的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决不可丢掉党、国家、人民的安身立命之本,决不可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要让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就必须**,坚持正确前进方向。在方向立场、原则是非等根本性问题上始终清醒、不犯糊涂,就必须紧扣时代脉搏、引领时代发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接续奋斗。面对胜利不骄傲,面对成就不懈怠,面对风险不大意,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壮丽篇章。
6.请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首先,坚定道路自信,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质内涵和重要性。坚定道路自信就是坚持一切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尽快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
其次,坚定道路自信,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民来说,我们现在走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因为接受了比以前更好的教育,享受了比以前更好的生活水平,体会了比以前更开放的观念和视野。所以更应该自信的坚定这条正确的道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7.请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主要内容。(理论体系)
教科书P3
8.请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意义。(理论体系)
教科书P13
9.请结合实际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如何形成的,包括哪些主要内容?(理论体系)
教科书P3
10.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总体目标,做出了重大部署,其中对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进行了归纳,请问有哪些显著优势?(制度)
1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请问具体内容是哪些?(制度)
12.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明确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总体目标的理解?(制度)
13.试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根源。(制度)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既不是盲目乐观,也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有充分理由和充足底气的。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扎根“中国土壤”中彰显生机
一个国家的制度和治理体系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就在于这一制度是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是“舶来品”,而是深深扎根于本国的土壤之中的。其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这一制度从中华民族5000年灿烂文明的历史积淀中汲取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等精神养分,并在中国社会的广袤土壤中逐步成长。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在我们党90多年长期奋斗基础上。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历经千辛万苦之后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彰显出独特和宝贵的价值。实践证明,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最符合中国具体国情,彰显出勃勃生机。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检验中得以确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是一套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制度体系,这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的一个基本依据。”我们的这套制度能否行得通?是否真管用?效率怎么样?这一系列追问还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予以检验。“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强保障作用。其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正是因为始终在党的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国家统一有效组织各项事业、开展各项工作,才能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稳步前进。同时,其他制度也具有显著优势,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正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显著优势,能够提供坚强保障,才使得一个“一穷二白”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在70年的发展进程中创造出令世界震惊的“中国奇迹”。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造福人民中获得拥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人民选择中诞生,又在人民拥护中得以巩固,在增进人民群众福祉、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过程中获得源源不断的支持力量。在经济建设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提供保障,使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稳步提升;在政治建设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人民群众享有广泛、充实的权利和自由提供保障,使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在文化建设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供保障,努力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在社会建设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改善民生提供保障,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提供保障,用优美环境造福子孙后代。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价值追求,从而获得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拥护和支持。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四个自信”的良性互动中强化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四者相互作用、良性互动、形成合力。一方面,制度自信离不开其他三个自信的助推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为制度自信提供前进方向和实践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为制度自信提供理论指引和思想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为制度自信提供精神动力与文化支撑。另一方面,制度自信对其他三个自信提供坚强的保障。制度通过提供框架规约、严密程序与运行机制等,促进道路、理论体系和文化发展的守正出新,从而从总体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在“四个自信”的良性互动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驾护航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越来越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越来越繁荣。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自我完善中走向成熟
制度不是静态的、凝固的,而是动态的、发展的。时代在发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在不断变化与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必然要在顺应时代潮流、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中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坚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特征。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国家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得到发展和完善,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着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向着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方向发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13个“坚持和完善”,涉及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一国两制”制度体系、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党和国家监督体系。这13个方面,明确了各项制度必须坚持和巩固的根本点、完善和发展的方向,并作出工作部署,勾勒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宏阔格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还明确提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回顾过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彰显出巨大优势,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的制度保障。当前,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面向未来,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必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
14.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文化)。
15.试析我国文化自信的根源。(文化)
文化自信,指的是文化主体对本民族文化的无比热爱,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本民族文化精神的自觉实践,对本民族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当代中国,文化自信主要是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种文化综合体(“文化总体”),它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谱系,脱胎于中华文化的丰腴沃土,内生于当代中国的历史性实践,契合于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康庄大道,具有融汇古今、融通中西的包容性特质和开放性特征。
(1)自信来自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其主体内容来说,是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中国形态,马克思主义构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鲜明底色”,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价值性是支撑文化自信的强大基础。
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首先源于马克思主义站在了科学的制高点上。马克思主义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和不容置疑的逻辑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为全人类的解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正如海德格尔所说,“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一座不可逾越的思想高峰”。
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还在于马克思主义站在了道义的制高点上。马克思主义矢志不移地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将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马克思毕其一生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目的是批判资本主义,埋葬资本主义。只要这个世界上还存在剥削、压迫、不平等,马克思就永远活在劳动人民和一切追求进步的正直人士的心里,马克思主义就始终是人们追求解放的一面旗帜。
(2)自信来自中华文化的滋养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足以支撑起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没有割裂传统,没有忘记本来,它是从历史的深处走出来的,根植于中华文化的丰腴沃土,具有鲜明的内生特质和遗传惯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优质基因的崭新呈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了独步世界上千年的东方古国,近代以来尽管受到了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但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依旧可以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提供启迪,为治国理政提供启示,为全球治理提供启发,为道德建设提供资源。比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民胞物与、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天下大同的人类意识,修齐治平的心性修养,革故鼎新的改革精神,执两用中的中庸智慧,等等,这些思想理念和文化精神历久而弥新,闪耀着恒久的真理光芒。今天,这些优质基因并没有失传,而是在不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适应﹑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协调,焕发出强大的文化生命力。但如果仅仅将文化自信定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片面的,也是不符合实际的,当前尤其要反对打着文化自信的旗帜,图谋文化复古主义的伎俩。
(3)自信来自对人类文明的吸收借鉴
文化自信不等于自大。自信意味着不自我矮化、自我贬低,但也不能以矮化和贬低别人为前提。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化自信本质上应该是一种兼收并蓄、从容吐纳的自信。自美其美是自信,美人之美也是自信;各美其美是自信,美美与共也是自信。封闭、守成、排外是不自信的表现,孤芳自赏、夜郎自大是盲目自信的表现。能不能正视自身文化的弱点,敢不敢包容外来文明的优长,正是判断一个国家是否有自信的表现。
现代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同封建主义文化比较起来,是历史上的一大进步。16世纪以来,西方大踏步前进,将长期雄踞世界之巅的东方古国远远地甩在了身后,资本主义文明功不可没。今天,以平等谦逊的心态对待西方,以西方为镜鉴反观自我,目的不是为了“让自己变成西方”,或成为西方的又一个“他者”,而是为了吸纳别人的好,保留自身的好,把别人的好与自身的好相加,结果一定会比别人更好、比原来更好!今天,一些人只看到西方的好,忘却自身的好,这种归于一尊的“西方中心主义”在现实中是行不通的。人类文明兼收并蓄,世界才会姹紫嫣红。“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没有高低之别,更无优劣之分。文明之间要对话,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具有强大的自我调适、自我吸纳、自我变革、自我发展的能力,这是西方宗教文化所无法比拟的。“开放”不仅意味着向历史开放,向实践开放,也包括向西方开放。自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来,追求自由、民主、平等、法治、人权的洪流发端于西方,席卷全球,浩浩荡荡,蔚为壮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价值观不是逆潮流而动,而恰恰是体现了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不是背离人类文明的基本共识,而恰恰是吸收了人类文明的积极成果;不是抛弃了世界人民的价值追求,而恰恰是反映了不同文明所承载的共同价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中国的方式呈现出来的世界文明成果,是添加了中国元素的人类价值追求。
(4)自信来自中国模式的成功实践
中国道路的巨大成功构成支撑文化自信的“铁的证据”。软实力的背后是硬实力,文化的背后是经济,没有硬实力的崛起和经济上的成功,何以支撑起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
中国道路的成功也是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成功。在短短几十年中,我们开辟了中国道路,创造了中国奇迹,这充分说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是一种体现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方向的文化。
中国在西方的夹击中求生存,凭借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走出了一条与西方完全异质却更加成功的现代化之路,为自己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也给全世界奉献了诸多具有普遍价值的中国智慧。中国道路的巨大成功,不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自我吹嘘,而是实践给出的答案。实践已经证明,中国模式是最适合当代中国的发展模式,中国是全球持续多年高速发展的唯一大国,中国发展奇迹是21世纪最为重大的世界历史事件。当西方模式从顶峰跌落,中国却异军突起,中国模式的优越性不容否定。《时代》杂志专栏作家托尼·卡隆认为,“中国模式”不仅优越于目前仍然占统治地位的、由美英极力推崇的传统自由资本主义模式,而且鉴于过去30多年来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该模式也优越于18世纪资本主义现代化以来欧美国家所开创的发展道路。这是自“冷战”结束以来,不同于美国民主政治和自由市场的一种重要的发展模式,这个模式正展现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道路的成功,不能不说明我们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不能不说明这条道路的内核——文化精神和价值观是正确的,不能不说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管用的,不能不说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对路的。中国道路的成功使我们有资格、有理由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保有信心,并且“理直气壮”。
16、请结合实际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增强文化自信?(文化)
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国家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力量源泉,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推动力。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进入了新时代。新的时代特点,承担新的时代任务,履行新的时代使命。要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就必须在新发展理念的引导下,坚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1)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持续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推动着中华民族不断向前发展。我们每一代人都要自觉肩负起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近几年来,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内越来越热,积极传承着人文正能量。2018年,故宫在每日限流8万人次的情况下,全年共接待了超过1700万人次参观。国内各大博物馆的展览深受热捧、博物馆衍生品热卖,民间传承千百年的手工技艺受到重视,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家长乐于让孩子接触传统文化经典。传统文化元素甚至受到时尚界追捧,成为时尚新支点。文化类节目火爆荧屏,成语、诗词、戏曲、文物等传统文化内容均成为其中的重要素材。《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等高质量的文化类节目让观众深切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博大精深。优秀传统文化正逐步融入人们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日常组成部分。我们要进一步把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滋养文艺创作、融入生产生活,在全社会形成参与守护、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环境,让古老而醇香的中华文化深深积淀在人们的灵魂深处,点燃延续中华文明的灿烂星火。
(2)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定文化自信,要以新时代的眼光、结合新的实践特征去阐释、把握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对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不断发扬光大,根本就在于它是一个开放的、兼收并蓄的文化系统。今年8月,总书记在敦煌考察时指出:“敦煌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能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开放包容既是文化自信的表现,更是文化繁荣的动力。我们要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交流,在传统文化中注入新血液,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不断赋予中华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3)在世界发展格局中彰显文化担当
当今社会,文化软实力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我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当代的中国,正日益彰显着大国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
中国字、“四大发明”、陶瓷、长城、兵马俑、中国功夫、孔子等等,早就成为广为国外所知的中国符号。近些年来,中国发展日新月异,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中国文化的感召力也日益增强。截至2018年12月,中国已在15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548所孔子学院和119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不久前,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用一口流利的中文为中国送上祝福,获得了广大中国网友的纷纷点赞。大量中国优秀的电影作品走出国门,在海外收获了喜人的票房成绩,传统曲艺及戏剧远销海外……我国在文化“走出去”中取得了相当亮眼的成绩。我们要通过传播中国文化,不断增强在国际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把中国故事传得更远、讲得更精彩。
(4)正确应对面临的各种挑战
坚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民族复兴的重大问题。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可预测的因素日益增多,不确定性明显增强,人们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表现出多重困惑,产生信念缺失、精神空虚等一系列问题。互联网为各种不良文化的渗透提供了渠道,现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总书记强调,“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因此,从国家安全看,坚定文化自信是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激烈斗争、保证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是应对西方强势文化渗透、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现实需要。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构筑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的屏障,在诸多意识形态的巨大浪潮中,抵制各种不良文化的冲击,确保国家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
(5)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是中华民族标志性的文化精神。有了文化自信,才会有民族自信,才会有文化认同和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才能培育爱国主义情怀,弘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革命战争年代,爱国情怀为我们党战胜艰难险阻、创造辉煌奇迹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在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时期,更是要增强全国人民的爱国情怀和意识,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让爱国情怀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依靠。
去年,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在当前各种敌对势力不断歪曲历史的现实情况下,必须重视对下一代的爱国主义教育,让爱国主义精神薪火相传,不断发扬光大。要通过组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电影等,教育青少年勿忘历史、缅怀先烈,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精神,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青少年实现“中国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智则中国智,要把爱国主义教育久久为功地从孩子抓起,使“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成为青少年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动力,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要把握好时代脉搏,“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不断激发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使其成为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第五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复习思考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复习思考题(2019全日制版)
1、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导论)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是指这一理论体系中各个基本观点的内部联系,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内在规律;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是指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进程,揭示了“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历史必然。深刻领会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两个逻辑”辩证统--的重要论述,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
科学社会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包含极其丰富的内容,集中起来就是既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又科学指明了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部人类社会史,就是人民群众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针对历史任务进行选择的过程和结果。习近平同志指出,一个国家实行什么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中华民族的最大历史任务就是救亡图存一一反对帝国主义以求民族独立、反对封建主义以求民众解放。中国社会发展历史表明,农民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都不能救中国。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身上看到了民族独立、民众解放的希望,由衷地拥戴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自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契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伟大实践结合起来所作出的正确选择和伟大创造,既凝结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根本的梦想,也体现着人类对社会主义的美好憧憬和不懈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就其内涵而言,表现为从横向角度探讨其构成的复杂的逻辑关系,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进程中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内在统一。
2、在21世纪到来的前夕,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高居榜首的是马克思。请结合实际谈谈马克思主义至今仍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原因在哪里?以及我们应当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导论)
答: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 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普遍真理,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并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普遍真理.在中国共产党88年的曲折历程中,我们不断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面对各种严峻的形势和任务,只要我们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去指导革命、改革和建设的实践,我们就能找到正确的道路,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所以,我们有必要学习和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新的世纪,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因为它所赖以产生的条件并没有被完全超越,而且它所提出的问题也没有完全被解决,所以必须坚持.然而,马克思主义并不包含解决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因此,在新形势下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上来。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不但要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并且要把马克思作为行动的指南.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第一,要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第二,要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第三,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也要做到三点: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答:原因:A.它完成了对各种客观事物的认识
B.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并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C.它是检验人们各种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
D.它对人们的各种实践活动都有具体的指导作用
怎么做: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普遍真理,我们有必要学习和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
首先,坚持和发展是辩证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只有在坚持中才能发展,也只有在发展中才能坚持。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就必须不断创新。
其次,在新的世纪,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上来。
最后,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不但要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并且要把马克思作为行动的指南。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要学习理论,武装头脑,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
3、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大基本问题。(导论)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是要从理论和实践上清醒认识和科学回答四个基本问题,即: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2)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3)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4)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理论与实践就是紧紧围绕这四个基本问题展开的,是在不断探索和科学回答这四个基本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基本问题都非常重要,关系到当代中国发展的思想前提、政治主题、根本保证和物质保证。其中,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是事关能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前提问题;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都必须探索和回答的问题;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一个重大问题;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是一个关系到能否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的重大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基本问题密切相连,其中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态度,是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其他三个问题的思想前提。对其他三个问题的正确认识和科学回答,只能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认识和科学态度基础之上。
答:四大基本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其中,第一个基本问题事关能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前提问题;第二个基本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都必须探索和回答的问题;第三个基本问题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问题;最后一个基本问题是一个关系到能否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的重大问题。这四个基本问题密切相连。
4、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道路)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一-方面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改革和完善国家的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要互相结合,缺一-不可;所谓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党的领导下根据中国的国情实行的社会主义,它既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又不同于资本主义,它应具有五个基本特征:
1、以民为本;2、市场经济;3、共同富裕,4、中华文化;5、民主政治。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我们党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探索。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从长期探索中得出的基本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0多年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给我国带来了历史性的重大变化:我们国家彻底改变了经济社会比较落后的状况,转变成一个朝气蓬勃、欣欣向荣,初步走向繁荣、富裕、强大的国家,展现了崭新的形象,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但得到了中国人民的高度认同,而且受到世界各国人民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事实无可辩驳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完全正确的。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搬他国经验、模式,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5、为什么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
答: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的新特点促使中国人民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决定了中国必然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一个客观事实。从历史发展看,中国之所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至少有这样三点原因:
1、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状况不允许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从19世纪下半期开始萌芽,但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始终没有发展为独立的力量。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未完全断绝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联系,在政治上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和力量,他们所具有的软弱性、动摇性,决定了没有彻底推翻封建统治、推翻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能力,只能依附于国际资本主义来寻求生存和发展。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得到了工农大众的支持,得到了知识分子的赞同,得到了各民主党派的拥护。
2、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的新特点促使中国人民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正处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中国要完成近代以来两大历史任务,实现自己的发展,必须摆脱帝国主义的束缚,必须同时代进步潮流相适应。社会主义苏联为中国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制度选择和新的社会样板。中国知识分子大多把苏联的成功归因于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和马克思主义,因此,走俄国人的路,成为许多先进分子的共识。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影响力迅速扩大,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成为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3、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决定了中国必然走社会主义道路。完成中国近代以来的两大历史任务,首要的是完成民主革命任务。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理所当然地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在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而没有其他哪个政治力量能够提出正确的纲.领,团结一切进步力量,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问题,解决中国实现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问题。无产阶级作为领导阶级、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者,在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后,必然要把这一革命引向社会主义方向。
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和制度基础。社会主义给中国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事实充分证明,在中国,除了社会主义道路,没有任何其他道路能够给中国带来这样的发展,能够改变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状况不允许走资本主义道路。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繁荣发展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我们党从长期探索中得出的基本结论。
答: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涵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
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一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全面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建设,努力将我国
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6、请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道路)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党心民心。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做到:
(1)培育爱国情感,保持民族自尊和自信.培育强烈的爱国情感,就需要懂得些中国的历史,把现实的国情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正确分析其原因,科学评价其现实的状况,把对祖国的朴素的爱转变为深沉而.坚定的爱国情感,把自己的事业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摆正自己与祖国和人民的关系,做到以服从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准则.(2)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统--是祖国繁荣昌盛的标志.实践爱国主义精神,就应该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为促进各民族的繁荣发展,实现全体人们的共同富裕作出自己的贡献:在台湾问题上,就应该旗帜鲜明,立场坚定,自觉地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为推进两岸关系发展和祖国统一进程担当重任,不懈努力.(3)努力学习和工作,以实际行动和贡献履行爱国义务.成为忠诚坚定的爱国者,必须走向实践.为此需要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过硬本领:确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自觉维护祖国的安定,团结和统一,积极投身社会实践,逐步从爱国主义走向共产主义。
答:首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质内涵和重要性。坚定道路自信就是坚持一切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尽快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自信的坚定这条正确的道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其次,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奋斗目标。
7、请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主要内容。(理论体系)
答: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其中,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拓和奠基之作,“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主题,又科学地回答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所面临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是一个相互衔接、相互贯通的科学理论体系。恩格斯说:“ 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个大体系、大范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在今后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中所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也都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范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做出了新的表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全面、系统、深刻地理解和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一理论体系,对于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答:发展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艰辛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础上发端的,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背景下,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征程中逐步形成、完善和发展的。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领导党和人民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82年,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首次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后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创造性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发展。
8、请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意义。(理论体系)
主要内容: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展开和内涵逻辑。具体为:——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
——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理论创新成果的最新概括和表述,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这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9、请结合实际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如何形成的,包括哪些主要内容?(理论体系)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它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马列主义同中国革
命和建设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进行了艰辛探索,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辟和拓展,从十二大起,十五年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11次概括和论述,十五大正式将这个理论命名为“
邓小平理论”。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并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核心的的党中央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十七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了深刻论述。
10、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总体目标,做出了重大部署,其中对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进行了归纳,请问有哪些显著优势?(制度)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主要是: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
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
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筑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
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
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充满生机活力的显著优势。
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养造就更多优秀人才的显著优势。
坚持党指挥枪,确保人民军队绝对忠诚于党和人民,有力保障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显著优势。
坚持“一国两制”,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显著优势。
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的显著优势。
1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请问具体内容是哪些?(制度)
1.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2.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
4.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
5.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6.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7.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8.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
9.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0.坚持和完善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确保人民军队忠实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
11.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
12.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3.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14.加强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领导12、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明确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总体目标的理解?(制度)
13、试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根源。(制度)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既不是盲目乐观,也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有充分理由和充足底气的。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扎根“中国土壤”中彰显生机
一个国家的制度和治理体系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总书记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就在于这一制度是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是“舶来品”,而是深深扎根于本国的土壤之中的。其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这一制度从中华民族5000年灿烂文明的历史积淀中汲取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等精神养分,并在中国社会的广袤土壤中逐步成长。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在我们党90多年长期奋斗基础上。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历经千辛万苦之后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彰显出独特和宝贵的价值。实践证明,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最符合中国具体国情,彰显出勃勃生机。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检验中得以确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总书记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是一套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制度体系,这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的一-个基本依据。”我们的这套制度能否行得通?是否真管用?效率怎么样?这一系列追问还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予以检验。“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强保障作用。其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正是因为始终在党的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国家统一有效组织各项事业、开展各项工作,才能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稳步前进。同时,其他制度也具有显著优势,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正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显著优势,能够提供坚强保障,才使得一个“-
-穷二白”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在70年的发展进程中创造出令世界震惊的“中国奇迹”。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造福人民中获得拥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人民选择中诞生,又在人民拥护中得以巩固,在增进人民群众福祉、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过程中获得源源不断的支持力量。在经济建设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提供保障,使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稳步提升;在政治建设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人民群众享有广泛、充实的权利和自由提供保障,使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在文化建设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供保障,努力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在社会建设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改善民生提供保障,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提供保障,用优美环境造福子孙后代。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价值追求,从而获得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拥护和支持。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四个自信”的良性互动中强化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四者相互作用、良性互动、形成合力。-
-方面,制度自信离不开其他三个自信的助推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为制度自信提供前进方向和实践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为制度自信提供理论指引和思想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为制度自信提供精神动力与文化支撑。另一方面,制度自信对其他三个自信提供坚强的保障。制度通过提供框架规约、严密程序与运行机制等,促进道路、理论体系和文化发展的守正出新,从而从总体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在“四个自信”的良性互动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驾护航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越来越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越来越繁荣。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自我完善中走向成熟
制度不是静态的、凝固的,而是动态的、发展的。时代在发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在不断变化与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必然要在顺应时代潮流、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中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坚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特征。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
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国家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得到发展和完善,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14、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文化)
15、试析我国文化自信的根源。(文化)
答:1.自信来自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其主体内容来说,是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中国形态,马克思主义构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鲜明底色”,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价值性是支撑文化自信的强大基础。
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首先源于马克思主义站在了科学的制高点上。马克思主义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和不容置疑的逻辑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为全人类的解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正如海德格尔所说,“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一座不可逾越的思想高峰”。
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还在于马克思主义站在了道义的制高点上。马克思主义矢志不移地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将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马克思毕其一生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目的是批判资本主义,埋葬资本主义。只要这个世界上还存在剥削、压迫、不平等,马克思就永远活在劳动人民和一切追求进步的正直人士的心里,马克思主义就始终是人们追求解放的一面旗帜。
2自信来自中华文化的滋养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足以支撑起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没有割裂传统,没有忘记本来,它是从历史的深处走出来的,根植于中华文化的丰腴沃土,具有鲜明的内生特质和遗传惯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优质基因的崭新呈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了独步世界上千年的东方古国,近代以来尽管受到了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但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依旧可以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提供启迪,为治国理政提供启示,为全球治理提供启发,为道德建设提供资源。比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民胞物与、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天下大同的人类意识,修齐治平的心性修养,革故鼎新的改革精神,执两用中的中庸智慧,等等,这些思想理念和文化精神历久而弥新,闪耀着恒久的真理光芒。今天,这些优质基因并没有失传,而是在不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适应﹑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协调,焕发出强大的文化生命力。但如果仅仅将文化自信定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片面的,也是不符合实际的,当前尤其要反对打着文化自信的旗帜,图谋文化复古主义的伎俩。
3自信来自对人类文明的吸收借鉴
文化自信不等于自大。自信意味着不自我矮化、自我贬低,但也不能以矮化和贬低别人为前提。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化自信本质上应该是一种兼收并蓄、从容吐纳的自信。自美其美是自信,美人之美也是自信;各美其美是自信,美美与共也是自信。封闭、守成、排外是不自信的表现,孤芳自赏、夜郎自大是盲目自信的表现。能不能正视自身文化的弱点,敢不敢包容外来文明的优长,正是判断一个国家是否有自信的表现。
现代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同封建主义文化比较起来,是历史上的一大进步。16世纪以来,西方大踏步前进,将长期雄踞世界之巅的东方古国远远地甩在了身后,资本主义文明功不可没。今天,以平等谦逊的心态对待西方,以西方为镜鉴反观自我,目的不是为了“让自己变成西方”,或成为西方的又一个“他者”,而是为了吸纳别人的好,保留自身的好,把别人的好与自身的好相加,结果一定会比别人更好、比原来更好!今天,一些人只看到西方的好,忘却自身的好,这种归于一尊的“西方中心主义”在现实中是行不通的。人类文明兼收并蓄,世界才会姹紫嫣红。“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没有高低之别,更无优劣之分。文明之间要对话,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具有强大的自我调适、自我吸纳、自我变革、自我发展的能力,这是西方宗教文化所无法比拟的。“开放”不仅意味着向历史开放,向实践开放,也包括向西方开放。自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来,追求自由、民主、平等、法治、人权的洪流发端于西方,席卷全球,浩浩荡荡,蔚为壮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价值观不是逆潮流而动,而恰恰是体现了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不是背离人类文明的基本共识,而恰恰是吸收了人类文明的积极成果;不是抛弃了世界人民的价值追求,而恰恰是反映了不同文明所承载的共同价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中国的方式呈现出来的世界文明成果,是添加了中国元素的人类价值追求。
4自信来自中国模式的成功实践
中国道路的巨大成功构成支撑文化自信的“铁的证据”。软实力的背后是硬实力,文化的背后是经济,没有硬实力的崛起和经济上的成功,何以支撑起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
中国道路的成功也是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成功。在短短几十年中,我们开辟了中国道路,创造了中国奇迹,这充分说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是一种体现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方向的文化。
中国在西方的夹击中求生存,凭借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走出了一条与西方完全异质却更加成功的现代化之路,为自己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也给全世界奉献了诸多具有普遍价值的中国智慧。中国道路的巨大成功,不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自我吹嘘,而是实践给出的答案。实践已经证明,中国模式是最适合当代中国的发展模式,中国是全球持续多年高速发展的唯一大国,中国发展奇迹是21世纪最为重大的世界历史事件。当西方模式从顶峰跌落,中国却异军突起,中国模式的优越性不容否定。《时代》杂志专栏作家托尼·卡隆认为,“中国模式”不仅优越于目前仍然占统治地位的、由美英极力推崇的传统自由资本主义模式,而且鉴于过去30多年来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该模式也优越于18世纪资本主义现代化以来欧美国家所开创的发展道路。这是自“冷战”结束以来,不同于美国民主政治和自由市场的一种重要的发展模式,这个模式正展现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道路的成功,不能不说明我们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不能不说明这条道路的内核——文化精神和价值观是正确的,不能不说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管用的,不能不说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对路的。中国道路的成功使我们有资格、有理由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保有信心,并且“理直气壮”。
16、请结合实际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增强文化自信?(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一个强大的民族往往具有强烈的文化自信和民族尊严,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使这个民族焕发出强烈的创造力.使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表现在政治、军事、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可以反过来助推硬实力的提升,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提高国家形象,促进人得全面发展,文化代表着国家身份和民族形象。青年学生做完大学生,我们应当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抓住难得机遇,义不容辞地挑起振兴中华的重担。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我们要做到:
1、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基本内容包括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2、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必须全面认识传统文化,充分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深刻挖掘民族文化的精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时代特征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自觉实现民族文化与现代化和谐对接;
3、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吸收借鉴异质文明成果,应尊重并吸收那些为国际社会大多数国家和民众所认同的文明准则、价值观与理想信仰,将他们作为建构新价值共识的重要资源,从而既顺应全球化得时代潮流,又保持清醒的民族意识,各民族通过文化碰撞与融合,构建和谐而又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体系;
4、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必然途径,识文化软实力的物化和有效载体;
5、提高文化创新能力,不断推进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以及传播方式的创新,创造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时代在召唤年轻人去坚定地履行新的历史使命。大学生是青年中有较多机会接受现代知识教育的一部人人,识社会主义制度的受益者。广大青年学生在受益的同时,也应当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者,应当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任的精神,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抓住难得机遇,义不容辞地挑起振兴中华文化、迎接新挑战的重担,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为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百年来的文化强国梦想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