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报告会总结

时间:2019-05-13 02:34: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乡统筹报告会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乡统筹报告会总结》。

第一篇:城乡统筹报告会总结

地理系 “城乡统筹报告会”总结

2010年4月27日下午,地理系在综合楼四楼会议厅举行了“城乡统筹报告会”,会议由安义宣主任主持,在会议上任行武博士、陈兰老师、和张侠老师分别对合村并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对目前济州的规划做出了总结,同学们也提出了自己对合村并居的观点以及问题,老师们也一一做出了解答,之后09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华晓峰同学也对自己家乡—青岛开发区的合村并居提供了好的范例,济州进行的合村并居可以从中吸取经验。地理系全体同学参加了此次报告会,与此同时地理系老师也出席了此次会议,通过这次的报告会,同学们对合村并居有了更好的理解,同时也给地理系资环专业一个真正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报告会持续了3个小时并取得了圆满成功。

地理系

第二篇:城乡统筹总结(定稿)

我县自2007年全面启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工作以来,全县上下大胆探索、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先行先试,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在推动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我县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公共服务雏现均衡、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

一、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以工促农带动了城乡结构变化

大力加强“组团城市”大道的道路、交通工程、景观、桥梁、排水建设以及小城镇建设,充分发挥“组团城市”和小城镇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纽带作用,在“宝邮路”沿线初步形成了城镇、园区、农村三个方面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格局,带动了全县城乡互动,使全县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2008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78亿元,增幅为63.1%。全县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10.7亿元,同比增长41.4%。园区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加快了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的进程,2008年底城镇化水平达到34.4%。2008年,我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24元,同比增长16.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增幅达到18.4%。

(二)新农村建设改善了农民生活水平

自2006年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我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全县累计修建农村公路1919公里,水泥人行便道近630万公里,其中2008年改建农村公路210公里。实施村镇饮水工程152处,解决20万人饮水困难;整治病危水库39座。2008年共新建户用沼气池5000口,实施“三改”237户,完成土地整治7.5万亩;基本实现了村级公路、有线电视和电话“村村通”。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全县速丰林种植面积达到6万亩,枇杷、柑橘、葡萄、黄金梨种植面积达到18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达到3万亩,冬菜生产规模扩大,五大优势产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凸显。目前,全县共有农业龙头企业63家,其中市级龙头企业7家,年销售收入达2.5亿元。餐饮、旅游农业产业带发展迅猛:“和平新村”被评为重庆市新农村建设十佳示范村;“荷花山庄”获全市首批“三星级农家乐”称号;“天醉园”、“长龙农业”、“西苑”等一批以“旅游观光农业”为主、“特色农产品”为辅的现代农业正逐步发展壮大,初步形了以点串线、以线带面的统筹城乡发展格局。

(三)农村体制机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按照“土地向规模化集中”的总要求,土地流转进一步加快,农业生产效益明显提高。加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力度,促进了农村土地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截止2008年12月,全县累计流转土地面积19万亩,土地集中经营度达到30.2%。宝兴、雍溪等镇积极探索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较好地防范了土地流转中的风险,保护了农民利益,促进了农民增收。农村劳务经济继续稳步发展,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在农村逐年提升。2008年,“阳光工程”培训新型农村专业技术人才1250人,全年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3800人。大量农民工在县内就地培训、就地就业,全县在金融危机中没有出现农民工大量返乡回流现象。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势头良好,在农村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全县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129个,入合人口28万人,农民入合率达到32.5%,农民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形式,实现了农副产品生产、销售、管理企业化,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统筹城乡政策正在逐步发挥作用

一是加大财政对农村的投入力度,落实“三补一贴”政策,城市资源项目下乡正在发挥积极作用;二是建立健全以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为主的覆盖城乡的多层次社

会保障体系,农民“看病难”、“就学难”、“养老难”等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进一步健全农村三级卫生网络,我县新农合参合率已达到90%。启动了农民工养老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2008年,全县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人,基本完成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申报受理工作。全县医疗参保单位156个,参保人员11193人,其中农民工参保3169人。三是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新进展,2007年,我县在全市率先出台了《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足府发〔2007〕69号),着力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制定并落实了城区及中心小学教师到村小支教、边远学校干部到城区挂职锻炼制度,建立了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手拉手活动。2008年,采取学校自筹和政府补助相结合的办法,共计投入2680万元,在全市率先推动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班班通”计划, 建成功能齐全的“班班通”学校20余所,着力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四是统筹城乡就业,全县通过中介组织、能人带动和开通“政府48小时求职热线”,劳务输出的力度不断加大。2008年,我县外出务工人员达到24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7.3亿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7.3%。通过劳务输出,促进了农民致富增收,加快了城镇化进程。

(五)示范村、示范镇建设迈出新步伐

一是以龙水镇的配套改革试点为重点,制定了龙水镇统筹综合示范建设工作方案,在区域产业布局、产业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做了许多试验性工作。以顺丰农业开发公司为龙头,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实现该镇年出栏优质瘦肉型猪5万头;横店养鸡专业合作社迅速发展,现有蛋鸡养殖大户60户,80余万只,现已申报绿色鸡蛋品牌,利用鸡粪生产有机颗粒肥料的重庆沃园有机肥料厂也即将投产,产业链得到进一步延伸。二是高坡村的试点工作成果明显。围绕发展规模经营,壮大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重庆富足酿造有限公司等农业企业在高坡等村落户,租地建立了基地。此外,在产业培育、农村环境改善、培养新型农民、民主政治建设、土地流转、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该村都取得许多宝贵经验和成效。

二、土地流转成为我县改革亮点

(一)基本情况

我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全县幅员面积1392平方公里,辖24个镇乡(办事处),其中包括2个乡,2个街道办事处,全县共有 292个行政村(社区),农业人口 78万人,农业户数21.8万户,耕地总面积63.01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0.8亩,农村劳动力43万人。我县于1998年开始了二轮土地承包工作,2004年在1998年的基础上继续完善。目前,全县 242 个村都开展了完善二轮农村土地承包及流转工作,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耕地面积为63.01万亩,承包农户总数为21.8万户,签订承包合同21.8万份,占承包农户总数的100% ;发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21.8万本,发证率达到100%。

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主管部门积极工作,发挥职能作用,使我县土地流转探索取得初步成效,近年来,我县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围绕支柱产业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截止目前,全县共流转土地面积20.5万亩,占耕地面积63.01万亩的32.5%,涉及农户53113户,占总农户数的24.3%。流转的土地主要用于农业规模经营,规模经营面积达19.8万亩,其中,用于发展粮油生产7.85万亩,水产养殖1.5万亩,水果生产4.55万亩,生态观光农业2.35万亩,蔬菜生产4.15万亩。单个业主承包经营土地规模在500亩以上的有35家。在大批规模经营业主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我县规划建设的“三

大农业示范区、五大主导产业、六大特色基地”已初成规模,建成优质稻生产基地30万亩,枇杷基地7万亩,笋竹基地4.7万亩,冬菜调味品原料基地4万亩,黄金梨、西瓜、葡萄、太空荷莲等特色农产品基地4.5万亩。全县涌现出了季家核桃、万古黄金梨、雍溪西瓜,玉龙生猪为代表的产业基地和一批新的种植、养殖大户。

(二)土地流转的基本形式

1.转包。转包是指承包方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期限转给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其他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转包是当前大足县农村土地流转中面积最大、比例最高的一种土地流转形式。全县通过转包形式流转土地总面积4.8万亩,占流转总量的23.41%。

2.转让。转让是指承包方有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承包方申请和发包方同意,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让渡给其他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由其履行相应土地承包合同的权利和义务。这种形式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多发生在全面取消农业税之前,流转双方基本不考虑市场和价格问题。截止目前,全县转让流转土地总面积4.9万亩,占流转总量的23.9%。

3.互换。是指承包方之间为方便耕作或者各自需要,对属于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承包地块进行交换,同时交换相应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它是土地流转初期比较流行的方式。目前全县互换流转土地总面积1万亩,仅占流转总量的4.88%。

4.出租。是指承包方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期限租赁给他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出租后原土地承包关系不变,原承包方继续履行原土地承包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承租方按出租时约定的条件对承包方负责。该流转方式是目前比较规范、也为各方所普遍接受的一种符合市场化规律的农村土地流转形式。目前,全县出租流转土地总面积5.1万亩,占流转总量的24.88%。

5.入股。入股是指实行家庭承包方式的承包方之间为发展农业经济,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股权,自愿联合从事农业合作生产经营;其他承包方式的承包方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量化为股权,入股组成股份公司或者合作社等,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这种形式在大足县尚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最为明显的是龙岗街道办事处以巨桉产业为抓手,共有四个村的坡耕地、荒地以农地入股的形式成片承包给业主种植巨桉,入股面积达7000亩,占该处流转总面积15000亩的46.6%,涉及农户2200余户。共栽植巨桉37万余株,农户与业主按4:6分成,预计入股农户收入将翻番。目前,全县以这种方式流转土地总面积4.7万亩,占流转总量的22.93%。

(三)土地流转的基本做法

近年来,我县遵循“坚持条件,积极引导,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大胆探索,形式多样,逐步规范,不断完善”的工作方针,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其主要做法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采取遏制土地撂荒的方法,既减少了本县土地撂荒,又加快了土地流转的运行,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大力宣传土地政策。通过组织召开村社干部、社员代表会议以及院坝会,利用宣传车、广播等宣传工具大力宣传农村土地的各项政策,使农村土地承包政策以及农村土地撂荒政策广泛深入民心。二是强化措施,落实责任。为切实解决农村土地撂荒现象,县委、县府高度重视,提早安排部署,选派了一批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对耕地的利用情况进行普查,对土地撂荒的不同原因,进行分类、个别指导,搞好撂荒地恢复生产的协调服务,同时实行耕地撂荒行政首长责任制,并实行年终考核“一票否决制”。三是实行

奖惩制度。为了提高工作人员以及老百姓对撂荒地恢复生产的工作积极性,部分撂荒地相对严重的乡镇采取奖惩制度,使撂荒地恢复生产。四是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全县对弃农经商、长期外出务工等原因而无力耕种农户所造成的撂荒地,实行鼓励和引导其把土地流转出来。五是组建促农助耕队。各镇由党员、团员、干部组成促农助耕队,主要是帮助耕种不愿将土地交给别人的外出户和无劳力户的撂荒地。六是政策激励,减少撂荒。允许和鼓励机关干部职工、科技人员承包撂荒和闲置耕地或由集体调剂代耕,提高其粮食和农资的补贴标准,对不服从调剂又撂荒两年以上的,严肃处理,确保实现耕地零撂荒目标。

2.为推动土地规模经营,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主要采取了“四激励”措施,促进土地有序流转:一是政策激励。先后出台了《大足县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暂行办法》、《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的实施意见》、《关于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开发农业项目的意见》等一系列促进土地流转的规范性文件。二是资金激励。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农发资金,专项用于扶持农业规模经营,引导业主增加投入,放大资金扶持效果。比如,大足县对种植水稻20亩以上的农户,每亩补贴90元。三是项目激励。县上将水利设施、农业综合开发、农村道路、生态环境建设等项目打捆使用,投入到农业规模园区,扶持业主做大做强。四是精神激励。县委、县政府每年在全县农村工作会上表彰一批规模经营土地50亩以上或经营荒地100亩以上的业主,自1997年以来,已表彰农业规模经营业主800余户。

(四)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特点

我县土地流转工作创造出了自身固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土地流转注重“五新”。一是机制上有新思路。为了强化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的工作,县农业局在农经站的基础上,新成立了农村土地流转中心和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委员会,镇、村各级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使土地流转步入了规范化的工作轨道。二是工作上有新举措。建立了土地流转信息发布制度、档案管理制度以及土地流转矛盾纠纷排查制度,在此基础上也加大了工作考核力度。三是投入上有新方法。基本建立了引导农民投入、鼓励企业投入、引进业主投入、争取上级投入等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四是产业上有新特色。经过近两三年的努力,全县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得到迅速发展,宝邮路(宝顶至邮亭)沿线形成了以种植业、养殖业、观光农业等为特色的产业带,基本形成了粮油、蔬菜、水产养殖等主导产业,发展了荷花山庄、枇杷生态园等一批有较大规模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五是农民增收有新途径。目前,大足县集中经营土地的亩产值比分散经营平均高2倍以上,同时,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让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出来,据统计,全县已转移农村劳动力24万人,其中县内转移就达11.8万人,占了全县转移总量近一半,劳务收入达到15亿元,为农民人均增收1578元。

2.土地流转促成了我县土地“四集中”的新局面。一是土地向龙头企业集中。目前,全县农业龙头企业已达36家,其中规模经营500亩以上业主达35户,200—500亩的业主达79户,50—200亩的业主达808户。二是土地向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中。目前,我县已有各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63个,其中专业合作社154个,专业协会9个,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组织的形式集中经营土地面积超过5万余亩。三是土地向农业综合开发园区集中。全县目前已经建立农业综合开发园区2万多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雍溪镇建成6000亩的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园区。四是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目前我县有24万外出务工农民,其中有

5.6万人的土地进行了流转,单户种植面积在10亩以上的流转面积达6万余亩。

3.土地流转进程趋于加快。近年来,大足县农村土地流转在市农委的指导下,在县委、县府以及各级部门的重视下,土地流转进程逐步呈现加快的趋势。2005年,我县农村土地流转面积为4.1万亩,2009年一季度达到了 20.5万亩,是2005年的5倍。

第三篇:城乡统筹

攻坚克难砥砺奋进

切实推进连云区城乡统筹发展工作

连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市农村工作暨城乡统筹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为工作思路,深入开展调研,积极制定政策,明确工作重点,切实推进城乡统筹工作顺利进行。

一、加强组织领导,搭建机构平台。为扎实贯彻落实全市农村工作暨城乡统筹发展会议精神,连云区委、区政府及时召开专题会议,学习传达会议精神。结合区实际情况,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牵头,党政分管领导指挥的连云区城乡统筹建设指挥部,负责城乡统筹的组织领导、协调推进、督查监督和考核奖惩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内设综合管理、宣传督查、规划建设、环境整治4个工作组,并及时抽调工作人员。形成了党委统筹、党政共管、部门配合、整体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

二、确定总体目标,切实推进执行。2012年,在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明显提速的大背景下,连云区富民强区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按照市委提出的六个一体化”为工作思路,连云区结合区情实际,制定任务目标。具体目标是:确保全区村集体收入超千万元的1个,超400万元的4个,全区村集体年收入均超20万元,2012年,计划将板桥街道的张跳新

村等2个村确立为新的农民康居示范点,2012年全区粮食综合补贴、水稻直补和良种补贴资金超60万元,种粮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超100元。抓好农机监理及农机购机补贴工作,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购置补贴资金100万元,2012年力争争取农业项目6个,金额300万元以上,建立海珍品养殖示范园区,力争建设规模达到40000亩以上。全区农产品年出口额力争突破6000万美元。

三、加速城乡建设、制定统筹政策。2012年,将是连云区一个大干快上、大发展的突破之年。连云区在紧扣确保实现“八连冠”这一主题,紧紧围绕BRT及特色街区建设,海棠路、平山转盘、海城广场、在海一方等重要节点出新,连云新区及零公里入口的规划建设等“563”重点工作,突出规划引领、推动集约发展、实施重点突破、强化多点支撑,快速提升城市化推进水平,迅速打造了一批优势产业,不断壮大乡街经济实力,全力办好民生实事和系列惠民工程。同时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见》、《关于做好2012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的意见》以及市委副书记张同生在全市城乡统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结合连云区农业农村发展现状,深入分析城乡统筹面临的形式和任务,科学规划设计全区城乡统筹目标、路径和措施,编制一系列的意见和措施,作为全区城乡统筹工作的参考依据。

四、突出集群优势,发展现代农业。一是发展高效农业。随着我区大开发、大建设的发展,我区耕地面积逐年缩小,为避开这一致命的 “短处”,我区将把农业转型升级作为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来抓,大

力发展生态、高效、外向农业,把培育高附加值、强带动力的龙头农产业和企业作为重点,全力扶持,常抓不懈。目前,我区已成为国家级连云港出口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现有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8家,主要集中在云山农产品加工区和板桥海洋食品加工区内,板桥海洋食品加工区同时也是市级农产品集中加工区,年出口创汇居全市前列;二是培育农业龙头企业。2012年,我区将继续培育发展骏都生物科技、国盛食用菌和顺福食品等一批规模较大、技术先进、带动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力争使农产品加工业成为带动我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引擎。积极为龙头企业争取省级现代农业发展资金,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目前,我区省级龙头企业已达6家,市级龙头企业已达7家,全区农产品年出口额近6000万美元。在扩大我区农民就业、增加我区农民收入的同时,还辐射和带动了东海、赣榆、灌云等周边县区主要蔬菜产区的发展,直接带动20000余户从事蔬菜种植;三是抓好农业项目争取工作。积极为龙头企业争取省市现代农业发展资金,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2012年力争争取农业项目6个,金额300万元以上;四是大力发展海洋产业经济。积极加快渔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以重点产业为载体,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为突破口,立足我区加快建设国际性海港城市、奋力争当江苏沿海开发第一区的新形势,充分发挥独特的资源优势,建设具有本地特色、布局合理、生态高效的现代渔业体系,加快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积极推进渔港建设,抓住当前国家、省、市各级对渔港等渔业基础设施建设高度重视的有利时机,全力争取农业部和发改委将我区连岛中心渔港建设和高

公岛一级渔港建设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科学制订我区的海岛开发利用整体规划,多方引进资金开发前三岛、竹岛等岛屿,探索有连云特色的海岛经济发展模式,把休闲渔业建成我区海洋经济的亮点产业。加大前三岛海珍品基地建设,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充分开发前三岛海洋自然资源,加快海参、鲍鱼、海胆等海珍品增养殖基地建设,推动深水网箱养殖,要使海珍品养殖示范园区建设规模达到40000亩以上。

五、强化农经管理,维护农村稳定。一是落实好农村“三资四化”管理机制。加快推进农村“三资四化”网络平台建设,实现农村“三资四化”网络全覆盖;抓好村级经费专项审计,提高村级经费的使用效率,查处村级经济违法违纪行为;抓好村级财务管理薄弱村治理,积极抓好扶贫村的债务化解工作;加强农村会计人员和民主理财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农村会计人员和民主理财人员业务素质和监督水平。二是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严格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和不改变农用地的原则,实行土地流转信息、台账定期上报制度;指导各乡街在条件具备的村组,积极创建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组织,健全规章制度,扩大办社规模,加快推进土地规模经营;三是加快推进农经“一站式”窗口服务。拓宽服务领域,把农民最关心、最需要,对改善干群关系最见效的“三资四化”、农村土地流转、农业保险等纳入“一站式”窗口服务,作为农经改革的品牌打造好、维护好;四是着力提升农民组织化的程度。围绕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村干部群众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识,增强合作办社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农民组建适应当地生产发展的特色农民专业合作社,消灭农民专业合作社空白村,培养一批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组建合作组织联合社。整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现有资源,对规模较小,组织化程度低,带动能力弱的同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合并建立联合社,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带动能力;积极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承担土地治理项目试点,支持具备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直接实施产业化经营项目,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凝聚力、覆盖率和带动力。

六、完善服务体系,加强基础建设。引导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专业服务组织等参与农业服务,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主导、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为基础、其它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业性服务与综合性服务相协调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方式,开展生产资料供应、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农产品加工流通、农民教育培训等服务,强化农村金融、农业保险、农业信息等方面的服务。

于此同时,加大对乡镇,村各种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2012年,我区计划新增海滨花园、连岛新村、高公岛新村、板桥新村等居民集中居住区9万平方米。全面实施农村环境整治,重点推进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工业污染源、农业废弃物、河道沟渠整治,建立长效管护机制。

第四篇:城乡统筹

大学生村官考试农村方面知识:统筹城乡发展

一、中央国务院有关规定

(一)2006年中央国务院有关规定

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强调指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该《意见》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有:

1.建设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十一五”时期,必须抓住机遇,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2.围绕新农村建设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十一五”时期是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的关键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十一五”时期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当前,要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

3.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4.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变化和建设新农村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2006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并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要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新增税收应主要用于“三农”。抓紧制定将土地出让金一部分收入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管理和监督办法,依法严格收缴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部分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安排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都要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建设标准农田。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金融机构要不断改善服务,加强对“三农”的支持。要加快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实行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进征地、户籍等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二)2009年中央国务院有关规定

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9〕1号)强调指出,要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该《意见》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有:

1.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尽快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农村学校公用经费和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标准,改善农村教师待遇,推进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排查、加固和改造。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2009年起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实行免费。国家新增助学金要向农村生源学生倾斜。巩固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坚持大病住院保障为主、兼顾门诊医疗保障,开展门诊统筹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提高财政补助标准和水平。进一步增加投入,加强县、乡、村医疗卫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抓紧制定指导性意见,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力度,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加快研究解决农垦职工社会保障问题。

2.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规划,加大投资和建设力度,把农村学校、国有农(林)场纳入建设范围。扩大电网供电人口覆盖率,加快推进城乡同网同价。加大农村水电建设投入,扩大小水电代燃料建设规模。加快农村公路建设,2010年底基本实现全国乡镇和东中部地区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油(水泥)路,西部地区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公路建设投资力度,建立农村客运政策性补贴制度。增加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投资,扩大秸秆固化气化试点示范。发展农村信息化。加快国有林区、垦区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

3.积极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对当前农民工就业困难和工资下降等问题,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最大限度安置好农民工,努力增

加农民的务工收入。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支持企业多留用农民工,督促企业及时足额发放工资,妥善解决劳资纠纷。对生产经营遇到暂时困难的企业,引导其采取灵活用工、弹性工时、在岗培训等多种措施稳定就业岗位。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增公益性就业岗位,要尽量多使用农民工。采取以工代赈等方式引导农民参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输出地、输入地政府和企业都要加大投入,大规模开展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农民工技能培训。有条件的地方可将失去工作的农民工纳入相关就业政策支持范围。落实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政策,在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提供支持。保障返乡农民工的合法土地承包权益,对生活无着的返乡农民工要提供临时救助或纳入农村低保。同时,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鼓励农民就近就地创业。抓紧制定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解决养老保险关系跨社保统筹地区转移接续问题。建立农民工统计监测制度。

4.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按照着力增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到2012年基本完成改革任务的要求,继续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推进“乡财县管”改革,加强县乡财政对涉农资金的监管。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逐步建立资金稳定、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总结试点经验,完善相关政策,扩大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范围,中央和试点地区省级财政要增加试点投入。积极稳妥化解乡村债务,2010年基本完成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化解,继续选择与农民利益直接相关的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形成的乡村债务进行化解试点。

5.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调整财政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对县乡财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逐步提高县级财政在省以下财力分配中的比重,探索建立县乡财政基本财力保障制度。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财政体制改革,将粮食、油料、棉花和生猪生产大县全部纳入改革范围。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鼓励有条件的省份率先减少行政层次,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在投资审批、工商管理、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行政管理权限。支持发展乡镇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促进产业集聚和升级。

6.积极开拓农村市场。支持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建立区域性农村商品采购联盟,用现代流通方式建设和改造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网络,扩大“农家店”覆盖范围,重点提高配送率和统一结算率,改善农村消费环境。鼓励设计开发适合农村特点的生活消费品和建筑材料。2009年在全国范围实施“家电下乡”,对农民购买彩电、电冰箱、手机、洗衣机等指定家电品种,国家按产品销售价格一定比例给予直接补贴,并根据需要增加新的补贴品种。保证下乡家电质量,搞好售后服务。加强农资产销调控,扶持化肥生产,增加淡季储备,保障市场供应。支持供销合作社、邮政、商贸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加快发展农资连锁经营,推行农资信用销售。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改造建设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加强农村市场监管,严厉查处坑农害农行为。

7.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制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有效衔接办法。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对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尽快稳定解决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重点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继续增加扶贫资金投入,加大整村推进力度,提高劳动力转移培训质量,提升产业化扶贫水平。优先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扶贫开发,积极稳妥实行移民扶贫,对特殊类型贫困地区进行综合治理。充分发挥行业扶贫作用,继续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事业,积极开展反贫困领域国际交流合作。来源:考试大-公务员

第五篇:加强城乡统筹

加强城乡统筹,推进同城化建设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城镇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利用3年多时间完成了受灾群众的住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重建任务,全县的城市建设以及人民的居住环境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推动了经济和社会事业跨越式的发展,使城市建设向前迈进了20余年。

目前重建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接踵而至的后重建时代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同城化发展的重大机遇期。如何在后重建时代变援建资源为发展优势,变外部的政策优势为内部的潜在动力,取得持续的发展动力是置于安县面前的重要问题。

一、加强城乡统筹,推动产业调整升级,促进城镇化发展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经济强县,必须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通过产业发展和城乡建设,提升城镇综合竞争力,促进城镇化进程。

(一)狠抓科学规划,有力促进城乡统筹

立足于全域规划,加强城乡统筹研究。根据自然条件和现状城镇的发展条件,结合县域重点交通建设,发挥“全域谋划、城乡统筹”的发展思路,对安县进行全域谋划,确定生态农业发展区、重点城市化地区的相应发展策略。进而落实中心城市、重点城镇、新农村的规划对策。

重要交通设施的建设带来良好的发展优势,结合重点交通调整县域重点镇的发展战略,突出县城、重点小城镇和一般集镇三个层面的重点,狠抓城乡统筹规划,推动城镇化的进程。同时加强农村集体资金、集体资源管理,搞好新农村建

设。

做好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工作,站在响应区域发展需求、呼应发展诉求、回应发展渴求三个维度加以审视,确定安县城市定位、城市拓展方向和功能分区。

(二)优化产业格局,调整产业布局

2006年前全县的产业格局为“一、二、三”,目前已逐步过度为“二、三、一”。按照“整合、提升、一体”的发展理念,立足安县自身的优势资源,将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空间布局有机结合,以产业体系研究为突破点,探索新型工业化推动城镇化的健康之路。

进一步巩固和优化这一格局,功能完善,基础设施齐备,产业支撑力强,是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结合成绵高速复线、成兰铁路等重要交通设施的建设和城镇等级升级,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严格控制入驻企业的种类,遴选优质一类、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同县城配套发展,园区融合商业、服务业的发展,使生产、生活有机融合;可进行工业园区扩区,能有效节约公共资源配置的成本。在工业园扩区的同时,应充分考虑生活商业服务业的配套,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三)以产业培育和城镇建设为基础动力,增强城镇的吸引力

通过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在确保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有序引导产业布局,遵循资源禀赋型和产业承接型产业布局的客观规律,寻求产业布局与城镇发展之间的匹配度,以产业来引导人口向重点城镇区集中,带动城镇发展,增强城镇的吸引力

县城的发展更应站在“响应区域发展需求、呼应发展诉求”的基础上充分定位。把县城作为都市区西部综合性服务型核心新城来打造。找准引领县城建设的战略,明确核心定位,建设成为绵阳都市区中高新技术价值链集群的重要功能环,以滨水休闲为吸引点的品质生活宜居城市。在吸引县城以外的择业者的同时,营造一个舒适的有归属感的良好氛围。

(四)区域交通一体化

伴随着重大交通设施的建设,区域重大交通设施一体化还应加强。增强互通性。在现有的道路骨架上,还应加强火车站、高速出口等的对接和道路等级升级。

二、为适应同城化发展的需要,做好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和县城规划的同时,还应协助做好区域大规划的编制,积极推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区域交通规划(包括轨道交通),给排水、电力电讯等专业规划的对接编制,实现公共资源共享。协调两地政府的行政关系,消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主义,为区域统一市场的建设和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是协调机制最为重要的任务。在此过程中,就要强化“区域经济”或“经济区经济”的概念,淡化“行政区经济”的概念,切实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同时,在基础设施推进的过程中,逐步寻找两地经济交往和文化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下载城乡统筹报告会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乡统筹报告会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乡统筹

    一、工作推进情况 (一)认真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区统筹办先后组织召开了三次会议,分解落实各项规划编制任务,要求各专项规划的编制牵头部门要高度重视,深入调研,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

    城乡统筹

    城乡统筹综合改革 “城”与“乡”,相互依存的对立统一体。在转型发展的节点上,我市以新型城市化为龙头、统筹城乡发展的综合改革,将从根本上破除城乡二元体制,解决“三农”问题......

    2010统筹城乡工作总结

    重庆市****管委会关于报送2010年度统筹城乡改革与发展工作总结的报告区城乡统筹办:2010年,***管委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统筹城乡......

    统筹城乡实施方案

    围绕“一促两推三提升”六大任务,今年重点抓好以下20项目工作的落实 (一)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1.结合兰山山地生态公园二、三期项目建设,打造文化、生态、休闲一体化发展的“大兰山......

    城乡统筹发展

    关于社会管理的思维创新与路径社会管理与群众利益有着内在的相关性,要从根本上解决公权力与群众的关系。“党建统领、社会协同”其内在的机理是处理好预算跟服务的关系,社会管......

    城乡统筹专题规划

    刘老庄城乡统筹发展专题规划 一、规划背景和任务 1、 规划背景 (1) 政策背景 (2) 理论研究背景(城乡统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集聚要素(村镇体系的 优化调整、城市和乡村双向互动......

    统筹城乡学习心得

    统筹城乡学习心得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统筹发展城乡,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统筹城乡ll

    统筹城乡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相对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而言的,它要求把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进行通盘筹划,综合考虑,以城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