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突发事件处置方案
守押三中队突发事件处置方案
一、押运车途中遇到道路上有障碍物或有人设卡、拦车等异常情况时应怎样处理
1、报告:用电话将发现的障碍物、设卡、拦车情况及时报告公司押运部,并建议公司与公安机关联系,查询原因。
2、能过则过:保安员要及时发现、准确判断其性质,一般不要停车,能过则过。
3、掉头避险:当保安员判断押运车难以通过障碍物及设卡时,车队长可果断指挥驾驶员,及早掉头避险,改道绕行,并将改道绒毛等情况及时报告押运部。
二、押运途中发现有可疑车辆和人员尾随跟踪时应怎样处理
1、报告:将发现的可疑情况立即报告押运部。
2、监视观察:保安员要对尾随跟踪的可疑车辆和人员进行密切观察,尽快分析掌握其动向和意图,准确判断其性质。
3、准备:全车保安员提高警惕,在车队长的指挥下按防抢劫预案做好战斗准备。
4、避免停车:针对可疑情况,避免停车,在会车中,弯道和发生事故时更要提高警惕。以防可疑人员趁机抢劫。
5、将发现的可疑车辆和人员的情况通报给公司指挥室,建议派员查询,险情未消除前不准停车。
三、押运车在网点发现可疑车辆和人员时怎样处理
1、报告:将发现的可疑情况立即报告押运部。
2、警戒:车上人员提高警惕,加强警戒。
3、撤离:暂缓办理交接,押运车辆迅速驶离网点。
4、通报:将发现的可疑车辆和人员的情况通报银行保卫部和公司指挥部(室),建议派员查询,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办理交接。险情未消除前,不得开车门办理交接。
四、押运过程中交通事故的预防方法有哪些
1、遵守交通法则,反对违章开车,确保行车安全。
2、检查:出车前与收车后检查,中途留守待命时检查。
3、有效:转向有效、制动有效、灯光有效。
4、不开:不开英雄车、不开赌气车、不开故障车、不开与证件不符的车。
5、慢行:岔路转弯慢行、穿越闹市慢行、坑洼路面慢行、下坡上坡慢行、风雪雨雾慢行。
6、不准:不准抢道行驶、不准随意掉头、不准截头猛拐、不准走禁行线、不准闯信号灯、不准乱鸣警笛。
7、不缺:不缺机油、不缺水、不缺黄油、不缺轮胎气、不缺电解液、不缺灭火器、不缺刹车油。
8、严禁:严禁无证驾驶、严禁酒后驾车、严禁超速行驶、严禁强行超车、严禁乱停乱放、严禁撤离职守、严禁无关人员搭车、严禁将车交给他人驾驶。
五、上下款时有人闯入安全区域怎样处理
首先,押运员出示停止手势,对其进行劝阻,并说“您好,我们正在执勤,请您配合一下,请绕行”,如果对劝阻不予配合、无理取闹的,当场将其制服,并及时拨打“110”和向押运指挥部报告,请求速派人员前来处置,同时全车人员应保持高度的警戒状态,以确保押运工作的绝对安全。
六、运钞车在上下款过程中受到犯罪分子袭击该怎样处置 首先是报警:(网点保安按110联网报警,钞车司机鸣笛报警,电话报警)
其次开展自我救护,全车人员应沉着冷静,车队长迅速组织队员充分利用车内或身边的有利地形、位置进行有力还击,并采取一切措施保护好自身及款箱的安全,并迅速向押运指挥部报告。
其三进行观察、汇报,分队人员应密切周围的情况,不间断向押运指挥部提供遭抢时的路段地点、歹徒人数、相貌特征、所乘交通工具型号、颜色、车牌号码和使用武器等信息情况。最后等待增援,(分队人员要尽可能拖延时间等待增援)增援人员到场后,分队长向领导报告有关情况、协助开展工作并保护好现场。
七、押运途中自身车辆发生交通事故时如何处置
1、报告:车队长下车后了解事故原因,根据事故的大小情况确定报告交警、110、押运指挥部、120救护等。
2、警戒:车上人员提高警惕,加强警戒,防止犯罪分子趁机入抢劫。
3、保护好事故现场,等待交警处理,及公司领导派车来救援 注:处理原则是:先保人身安全、资金安全,后事帮处理
八、运钞时因行车发和纠纷该如何处理
运钞过程中因行车发生纠纷时,分队长应提醒全车人员提高警惕,没经请示任何人不得下车处理,如需要下车时应及时请求汇报,经得同意后分队长下车但不得带枪,下车后记清车号及有关情况,不间断向指挥部报告,并按照指挥部指令进行处理
九、车辆向目标行进中因各种原因造成晚点时如何处理 车辆向目标行进中各种原因造成晚点时,分队长应及时与指挥部联系,报清行驶路段,晚点原因,车辆到达目标后,分队长应主动与目标网点负责人解释晚点原因以求得谅解。
第二篇:突发事件预案处置方案
突发事件预案处置方案
突发事件预案处置方案
根据上级部门的精神,结合本单位综合治理工作需要和实际情况,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工作原则,切实做到管理有方、措施有力、处置有效,确保内部稳定、一方平安,特制定本方案如下:一、内部稳定预案处置。处置负责人:XXX
原则:预防为主、教育疏导、防止激化。
方案
:
1、发现隐患,及时疏导;
2、加强教育,防止激化;
3、查明原因,作出处理方案;
4、采取措施,防止再次发生类似问题。
二、车辆安全预案处置。处置负责人:XX
原则:查明原因、分清责任、教育群众、妥善处理。
方案:
1、发生事故,现场先人后物认真处理;
2、及时向领导汇报情况;
3、调查事故原因,作出处理方案;
4、教育周围群众,不再发生同类事故。
三、治安预案处置。处置负责人:XX
原则:查明原因、分清责任、调查仔细、严肃处理。
方案:
1、保护现场,报警110或向当地派出所报案;
2、及时向局领导汇报情况;
3、掌握现场情况,认真仔细调查;
4、认真提供所知情况;
5、查明问题原因和损失情况,提出处理意见;
6、向上级部门报告处理结果。
四、火警预案处置。处置负责人:XXX
原则:报警灭火同时进行,损失原因同时查明。
方案:
1、发现火警,派人报警119,同时组织人员灭火;
2、安置受伤人员救治;
3、及时向领导汇报情况;
4、查明火警原因和损失情况,提出处理意见;
5、向上级部门报告处置情况。
五、职工纠纷预案处置。处置负责人:XXX
原则:找准矛盾、查明原因、对症调解、妥善处理。
方案:
1、听取各方意见,查明矛盾症结;
2、依理有节调解矛盾;
3、调动积极因素,合理处置解决;
4、必要时将处理情况向上级部门报告。
六、抗灾救险处置。处置负责人:XXX
原则:立即行动、积极参加、抗灾救险、救难救危。
方案:
1、听到信息立即行动,全力以赴投入抗灾救险;
2、及时向上级和有关方面报告灾情险情;
3、及时向上级汇报抗灾救险情况。
七、应急处置联系:
值班室:64758303
主任电:***
二OO六年一月
第三篇:安检突发事件处置方案
安检突发事件处置方案
按(大型社会活动安全检查办法)的要求,为保障大型社会活动的顺利进行及发生各类突发事件时的妥善处置,周华健李宗盛演唱会主办方与安检方、器材方及场地方共同制定了安检突发事件处置方案,以兹共同执行。具体内容如下:
一、大型社会活动中突发事件的是指:能够对公共安全造成威胁和严重后果的各类事件。安全检查工作所涉及的突发事件分为安检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和大型社会活动进程中的突发事件。如:安检中发现违禁品,安检中与受检人发生争执引发的严重秩序混乱,活动组织防与活动参加者及活动参加者之间发生矛盾引发的冲突,因场地设施、设备出现故障引发的混乱等。
二、此次活动于2010年6月18日19:30分,在长治医学院体育场举办
三、禁带物品指国家现行法律法规明令禁止非法携带的物品。安检过程中发现受检人携带禁带物品,应当按照《北京市大型社会活动安全检查办法》的规定,拒绝其入场,控制嫌疑人并立即报告现场民警处置。
四、限带物品指不违反法律法规规定,但主办者根据活动安全等需要,限制带入,并采取票证上背书说明等方式予以公告的物品。安检人员发现限带物品后应向受检查人说明,并要求受检查人采取丢弃或寄存等方式自行处理。受检
人拒不自行处理的,应当拒绝其入场并报告活动主办方。
五、安检人员在安检过程中要严守其职责,按安检规范开展工作,维护好安检秩序,保证安检质量。
六、安检器材方要指定专人维护安检设备确保安检器材的正常使用。
七、严格遵守安检设备撤离的时间要求,以保证通道畅通无阻。
八、按大型社会活动安保指挥员的指令,终止安检,撤离设备,保障通道畅通无阻。
九、安检指挥要在安检现场监督全部安检过程,随时纠 正不符合规范的行为与安保指挥保持通信的实时畅通。
山西红丝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2010-6-11
第四篇:劳动突发事件处置方案
总则
1.1 目的以邓小平理论和“ ”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人为本,全面宣传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按照《市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制定《区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在区委、区府领导下,形成由区劳动保障局的责任主管,各相关单位密切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加强和完善劳动保障局应急管理工作机制,提高应对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切实维护劳动者和企业双方的合法权益。为实现经济综合竞争能力的全面提升,创造安全、稳定、和谐、优越的外部条件。
1.2 工作原则
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依法规范,加强管理;快速反应,协同应对;依靠科技,资源整合。
1.3 编制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市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及部门应急预案框架指南》、《市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国家相关法律、规章、国务院规章、规范性文件,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制定本预案。
1.4 基本情况
1.4.1 基本概况
全区现在14个行政镇,一个新城区、二个工业园区、一个农业园区、一个旅游度假区。现有常住人口95万人,其中户籍人口71万人,流动人口24万人。目前,全区设有14个镇级劳动保障事务所,一个就业促进中心、四个职业介绍所、一个技工培训中心、一个农保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管理中心、一个外省市劳动力管理所、一个征地养老管理所,一个劳动保障监察大队。为全区推进劳动保障工作和促进就业提供有效的服务平台。
1.4.2 功能定位
是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的区域核心城市,是滨江沿海发展轴上的重点发展区域,将依托浦东国际航空港和洋山深水港,发展成为国际水平的新兴港口城市,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业基地和休闲旅游度假区。劳动保障和促进就业工作将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4.3 发展目标
“五”期间,将初步形成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的雏形,凸现港口经济特色的海港新城的框架。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实现以构建和谐服务为目标,努力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1.4.4 本区劳动保障突发事件的现状、特征和趋势
1.4.4.1 本区劳动保障突发事件现状
根据分析研究,本区涉及劳动保障方面的群体性突发事件有:
近几年来,本区群众到劳动保障部门上访集访统计为,2003年群众个访6859人,集体上访8批310人;2004年群众个访7222人,集体上访131批2404人;2005年群众个访16290人,集体上访260批6700人。上访集访的主要问题是社会保险、劳资纠纷、补偿和工伤以及劳动用工等。尽管群体上访时断时续,但从统计的数字看,总体上是呈逐年上升趋势。
1.4.4.2 本区劳动保障突发事件的特征
劳动保障突发事件由于发生在一定区域内,其产生的副作用会相互影响,不利于社会稳定。总结近几年来处置劳动保障突发事件的经验,其主要特征是:
复杂性。劳动保障工作涉及面广量大,其组织实施政策性比较强。如用人单位对国家有关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贯彻执行不到位,劳动者和管理者对发生纠纷的认识不足,都可能成为诱发劳动保障突发事件的原因。
人为性。劳动保障工作涉及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如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不依法办事,双方的合法权益就很难有效维护。近几年群体上访引发的突发事件,对政府机构正常工作和社会的相对稳定带来了一定影响,而人为因素是导致本区劳动保障突发事件的显著特征,而且还将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仍成为劳动保障部门防范突发事件的重点。
多样性。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性事件的发生,一是由于企业经营者经营不当,二是由于企业履行法定义务不到位,三是劳动者自我维权意识的方式方法不当。
1.4.4.3 本区劳动保障突发事件的趋势
随着依托两港发展,临港新城的启用,今后全区常住人口将从目前的95万人上升到140多万,人口密集,人员流动量大,劳动保障和就业促进的任务将十分繁重,一些涉及民众切身利益的下岗、再就业、劳资纠纷以及社会保障工作如预防不力处置不当,会造成集访、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一旦发生,就会对社会稳定、家庭幸福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对发生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可能作充分认识,防范在前。
1.5 本应急预案适用范围
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是本区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的专项预案,其范围适用于本区内。
由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根据实际情况变化,不断补充、完善,及时修订并报上级审定、备案。
1.6 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是社会安全事件组成部分
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是社会安全事件的组成部分,按照突发公共事件(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种分类的方法,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属于社会安全事件。组织机构和职责
2.1 组织体系
2.1.1 组织领导
按照区委、区府的部署,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由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党委统一领导,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是本区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行政领导机构。
2.1.2 领导机构
在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党委的领导下,成立由局长为组长的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副局长任副组长,负责组织实施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
领导小组的职责是:
(1)研究确定全区应对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重大决策和指导意见。
(2)审定本区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3)开展一般、较大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组织指挥,在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简称区应急委)领导下开展重大、特大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组织指挥工作。
(4)当区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超出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处置能力时,依程序请求区应急委支援。
(5)部署总结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2.1.3 办事机构
设立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局应急办),设在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办公室,作为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的常设机构。局应急办主任由副局长兼任,副主任由副局长兼任,并对外公布值班电话(值班电话为58020186)。局应急办工作人员由局办公室主任、劳动关系和综合科长、社会保障科长、劳动争议仲裁科长、劳动监察科长、就业和职业技能开发科长、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长、区就业促进中心主任、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管理中心主任等组成。
局应急办公室职责:
(1)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综合协调工作,发挥运转枢纽作用。
(2)负责接受或办理向区应急委报送的紧急重要事项和应急处置相关情况。
(3)承办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专题会议。督促和落实区应急委及有关领导的批示、指导精神。
(4)指导全区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急体系及信息平台建设;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对特别重大的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经报局主要领导同意后,应邀相关镇分管领导和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参与应急处置工作。
(5)组织编制修订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6)负责协调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防、应急演练、应急处置、信息发布、应急保障和宣传培训工作。
(7)承担局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和区应急委交办的其他任务。预防和预警机制
3.1 信息监控与报告
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统一负责全区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信息接受、报告、处理、统计分析。重大和特大的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信息经核实后除上报区维护社会稳定应急指挥部、相关应急联动单位外,及时上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镇(园区)劳动保障部门应建立健全镇(园区)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信息监控方法与程序;各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劳动保障监察协管队应建立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信息档案,并及时更新。
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方面的突发事件可能引发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信息,各类应急指挥机构,有关应急联动单位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逐级上报。
各级信息报告时限为半小时内口头报告,1小时内书面上报。
3.2 预警预防行动
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全区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防监督管理工作。各劳动保障行政管理部门因及时向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指挥机构通报涉及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并及时采取措施,当得悉和确认各种可能导致发生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信息后,通知有关部门和单位采取相应行动预防事态发生和扩大。
3.3 预警级别和发布
按照本区突发公共事件预警级别和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警原则上分四级,即一般(Ⅳ级)、较重(Ⅲ级)、严重(Ⅱ级)和特别严重(Ⅰ级)、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
蓝色等级(Ⅳ级):预计将要发生一般(Ⅳ级)(集访50-100人)以上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事件即将临近,事态可能会扩大。
黄色等级(Ⅲ级):预计将要发生较大(Ⅲ级)(集访100-200人)以上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事件即将临近,事态可能会扩大。
橙色等级(Ⅱ级):预计将要发生重大(Ⅱ级)(集访200-300人)以上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事件即将临近,事态可能会扩大。
红色等级(Ⅰ级):预计将要发生特别重大(Ⅰ级)(集访300-400人)以上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事件即将临近,事态可能会扩大。
法律、法规和上级部门对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警级别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应急响应
4.1 分级响应
发生Ⅳ级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启动相关联动单位应急预案并上报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并由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上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发生Ⅲ级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启动区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相关联动单位应急预案,并上报区维护社会稳定应急处置指挥部和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发生Ⅱ级、Ⅰ级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在启动区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相关联动单位应急预案状态下,上报区应急办建议协助救援,并迅速上报区委、区府和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4.2 信息共享和处理
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办公室、区应急联动单位和镇级劳动保障事务所,利用现有的区政府网和劳动保障信息库,建立和完善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信息综合管理系统,保持通信联系,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4.3 通讯
按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等级,由各部门和单位承担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现场信息通讯保障,必要时开设现场应急救援指挥机动通信枢纽的任务,确保指挥工作与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通讯联络畅通。
当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造成区域性通讯瘫痪时,约请电信局协助保障通讯联络,努力确保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的指挥通讯畅通,并按照相关预案要求组织通讯恢复工作。
4.4 指挥和协调
4.4.1 指挥和协调机制
当发生“一般”以上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时(发生“一般” 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由所在地区镇政府、园区管委会或有关单位按应急预案处置),必要时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派应急办相关人员到现场协助调解。
当发生“较大”以上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时在启动区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同时,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成立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负责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协调指挥和重要决策工作。在指挥部成立之前,由区局应急办通知事件发生地所属上级部门及其应急机构。各应急机构接到信息和指令后,派出相关人员和人员赶赴现场,按照各自的预案和处置规程,密切配合,相互调解,共同做好应急处置行动。
当发生“重大、特别重大” 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后,在启动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相关联动单位应急预案的同时,上报区应急办给予指令,局应急办和相关联动单位以及事件发生地所属上级部门均处于应急状态,并迅速地按照上级的指令,在现场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共同实施应急处置工作,全力控制事态扩大,防止次生、衍生事件的发生。
发生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有关部门、单位要及时、主动向区局应急办或现场指挥部提供事件应急救援有关的基础资料,为研究应急处置提供基础。
4.4.2 指挥和协调内容
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指挥协调的主要内容包括:
(1)提出现场应急行动原则要求;
(2)派出有关人员参与现场应急指挥工作;
(3)协调各级、各部门、单位的应急救援力量实施救助行动;
(4)及时向区领导和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报告应急行动的进展情况;
(5)协调疏散或转移涉及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相关人员。
4.5 应急处置
(1)局应急办直接接受全区范围内的日常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报警,实施统一指挥、分级处理。当发生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后,根据报警情况,判断事态等级程度,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同时上报区维护社会稳定应急处置指挥部及通知相关联动单位应急处置的责任部门。
(2)一般以上等级的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单位和所在地镇政府、园区管委会负责对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进行应急处置,并根据事态等级和处置情况向应急处置责任单位报告,提出启动上一级应急预案的建议。
(3)较大、重大、特别重大以上等级的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进入应急状态后,局应急办以及相关联动单位进入运作状态,实施联合应急处置行动,并报请区应急委直接给予支持,确保应急处置行动的有效进行。
4.6 新闻报道
发生较大以上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时,由区新闻主管部门派员对相关信息按照规定程序统一向社会公布。
4.7 应急结束
现场应急处置工作完成后,经现场应急指挥部批准,应急相关人员撤离现场,宣布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同时,完成相关应急等级的总结报告,组织有关人员对事件原因开展调查,并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及相关规定追究有关责任人。宣传、培训和演习
5.1 宣传教育
局应急办组织有关部门和相关人员应对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宣传教育,通报有关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相关信息。利用各种机会宣传应急处置的程序和方法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等常识,切实增强防备意识和应急处置技能。
5.2 培训
局应急办将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培训纳入局所属各部门业务培训内容。并根据区应急办的要求,及时安排相关人员参加区统一组织的应急管理教育培训,增强相关人员应对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知识和能力。
5.3 演习
局应急办应根据本预案要求,定期组织专题性和综合性的应急演习。通过应急演习,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应急工作的指挥、协调和处置的流程,并对预案的可行性不断予以完善。监督检查与奖惩
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局应急办和局纪委应根据应急预案的要求,适时检查本部门落实应急岗位责任情况。对落实应急岗位责任不到位,并造成后果的,应追究其责任。
对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日常监管、应急处置能力建设质量,列入局目标考核内容,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情况予以奖惩。附则
7.1 预案管理与解释
本预案由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组织制定并负责解释与组织实施。
与本预案相关的有关部门和各镇人民政府、园区管委会按照预案规定信息监控方法与程序履行各自职责。
根据形势发展,及时修订本预案。
7.2 预案的生效
本预案自颁布之日起实施。
第五篇:处置突发事件
提高领导干部处置突发事件能力的思考四川省南江县人民政府县长 张长云
领导干部是一个地方工作的组织者、指挥者,其应急处置能力的强弱关系到社会安全稳定的程度和经济发展的速度。因此,应不断提高领导干部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减少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事业可持续发展。
一、充分认识 提高处置突发事件能力的重大意义
(一)提高处置突发事件能力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打造群众满意政府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要“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要“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胡锦涛总书记就加强各级领导干部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培训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求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温家宝总理强调“加强应急管理,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这些重要论述,充分说明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打造群众满意政府的重要方面,已经成为新形势下检验领导干部能力素质的重要标准。
(二)提高处置突发事件能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当今无论从国际、国内的形势看,还是从我们的应急管理工作看,提高领导干部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努力做好应急管理工作都是当务之急。从国际来看,各类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风险
相互交织,重大疫情传播、恐怖主义活动、民族宗教矛盾和地区冲突,呈现范围扩大、程度加剧、连锁反应等世界性特点。就国内而言,我国极端气象灾害日趋增多,改革和发展处于关键时期,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各种社会利益关系日趋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呈层出不穷,重大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公共卫生事件严重威胁着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台独、藏独、疆独势力活动猖獗,影响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就具体工作而言,一些领导干部在处置突发事件中,存在反映不灵敏,应对不及时,处置不果断,程序不规范等问题。所以必须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居安思危,努力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提高处置突发事件能力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近年来,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经济均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最关键的是在注重经济增长方式、体制机制和社会结构等方面的转型外,许多地方坚持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从而为妥善解决由于利益分配、社会结构调整、思想观念碰撞带来的诸多矛盾,提供了重要保障。实践证明,加快发展,必须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全面加强各行各业应急管理工作,努力减少各类突发事件的损失和危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坚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取向。
二、准确掌握提高处置突发事件能力的科学方法
(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实践证明,提高实际工作中对各种突发问题判断处置的敏锐性至关重要。对突发事件的性质、发展趋势、社会影响等作出准确及时的判断和评估,并迅速作出敏锐的反应,是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从最坏处着眼争取最好结果的根本前提。敏锐性的培养,一靠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判断,及时做到对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胸中有数;二靠及时捕捉和占有相关的信
息,做到在第一时间了解掌握事件苗头和动态;三靠勇担责任的精神品质,就是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以负责的态度直面矛盾、果断处置。
(二)要有快速的反应力。处置突发事件之所以比较困难,根本原因在于事发突然,客观上缺乏足够的时间进行充分准备与系统思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力,首先要有一种常备不懈的精神状态。就是在思想上精神上时刻保持充分的警惕性,对各项工作中可能发生的情况,绝不能存在侥幸麻痹心理。其次要有一种日常工作的超前思维状态,善于立足本地本单位实际,超前科学制订好各种处置方案。其三要有一种有效的团体组织动员状态,确保在短时间内能够迅速组织、动员和影响群众。这也就要求我们在平常工作中时时处处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提高执行力、公信力和感召力,努力打造“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抢险救灾团队。
(三)要有细致的疏导力。努力做好群众疏导工作,坚持充分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成功处置突发事件的关键,通常情况下,应把握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坚持群策群力,善于集中班子集体智慧,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制定切实可行、行之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方案。其二要善于借助外力。注重抓住关键的人,用好有影响的人,努力整合各方面力量,千方百计做好正面宣传和正面沟通工作,绝不能被动应对、顺其自然。其三要注重因情施策,针对不同事件的成因和事态走向、对症下药,促使问题和矛盾尽快得到解决。
(四)要有平和的内定力。处置突发事件,尤其是群体性事件,最终胜败取决于领导者坚强的心理素质和有效的方法手段。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保持忍耐克制的心态。在处置突发事件中,面对群众高昂的情绪或者失控的围攻冲击,要能始终做到克制忍让,要顶得住压力,听得进闲语,放得下架子,经得起冲击。其次要有归零心态,无论何种情况下,始终坚持“打铁还要自身硬、身正不怕影子
斜”,不“退”、不“变”、不“躲”、不“假”,始终保持良好心理承受力与心理素质,泰然处之。
(五)要有深刻的反思力。在处置突发事件工作中,需要我们及时总结,反思不足,变坏事为好事,促进各项工作的再完善与团队凝聚力的再提高。做到这一点,首要问题是深刻反思,学会把握客观规律,不断丰富我们的工作方法。其次是增强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公共服务的能力。
三、提高处置突发事件能力的有效举措
(一)不断学习应急知识。应急管理是一项创新的工作,涉及的应急管理知识内容广泛,并不断在更新;领导干部没有丰富的应急管理知识,就谈不上具有应急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因此,领导干部应挤出时间,除参加集中培训学习外,多自学一些有关应急管理的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尤其是施行不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工作水平。
(二)认真开展应急演练。开展应急演练,从现象上看,检验的是演练是不是有序进行,机制是否灵活有效,信息渠道畅不畅通,应急预案具不具备操作性、实效性、实用性;实际上折射出的是领导干部素质的高底,处置突发事件能力的强弱。因此,领导干部应经常亲自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活动,提高实战能力。
(三)精心组织应急处置。实践证明,减轻灾害损失程度是检验领导干部应急处置能力强弱的标杆。领导干部应深入突发事件现场,准确把握事态发展,牵头制定处置方案,科学决策,果断处置,组织发动应急救援队伍抢险救灾,及时转移灾民,妥善予以安置。
人民日报:在法治轨道上应对突发事件 应对明天的公共危机,我们有了法律的“尚方宝剑”。
新中国第一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综合性基本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今天起正式施行,挑起应对危机、保护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千斤重担。
这部应急管理的“龙头法”,来自实践的积累,凝聚了中国人民长期以来与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顽强搏斗摸索出的经验。它的颁布施行,标志着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行政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标志着中国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日渐成熟。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较多的国家。今年以来,各类自然灾害已造成逾3亿人次受灾,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264亿元。频发的突发事件,极大地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对应急管理工作,党和政府高度重视。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并把这项任务作为提高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2006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同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刚刚结束的党的十七大,明确要求“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据统计,我国目前已制定涉及突发事件应对的法律35件、行政法规37件、部门规章55件,有关文件111件;截至2006年底,已制定各级各类应急预案130多万件。
今天,突发事件应对法让应急工作更加规范、更加有力:
预防为主,关口前移。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了“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
政府履职,既“授”且“限”。政府是应急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突发事件应对法授予政府充分的应急权力,又十分严格地规范其行使。强化对官员问责,设置“八条高压线”,违者将受行政处分。
公众参与,权利义务统一。应对突发事件,社会公众也负有义不容辞的法定义务,包括服从指挥、提供协助、给予配合等。同时,有多种应急措施可供选择的,政府应当选择有利于最大程度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益的措施;财产被征用应予补偿等。
信息透明,及时发布。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政府应按照有关规定统一、准确、及时发布有关信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编造、传播虚假信息。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应对公共危机,法律指出了方向,明确了规则,赋予了力量。我们所要做的,也是必须做的,是把法律从“纸上的条文”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在法治的指引下处置危机,我们将护佑更多的财产,拯救更多的生命;在法治的轨道上应对危机,我们将更加从容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