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民事抗诉案件中检察机关调查取证权存在的独立价值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谈民事抗诉案件中检察机关调查取证权存在的独立价值
作者:远桂宝
来源:《法制与经济·上旬刊》2012年第11期
[摘 要]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对抗诉的规定过于简单和原则,缺少可操作性的规范。有必要对民事抗诉中检察机关调查取证权的独立价值进行充分论述,以为抗诉中检察机关调查取证权顺利入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关键词]检察机关;抗诉;调查取证;独立价值
判断一种制度或职权是否合理,说得通俗一点,就应该看它的存在到底有没有益处;说得专业一点,就要看它的存在到底有没有价值。所谓价值就是客体对主体的效用关系,客体的存在对主体是否有用。检察机关在民事抗诉案件中的调查取证权对整个抗诉制度而言,有利于保障抗诉质量、促进审判公正等益处,因而是有价值的,而且这种价值不具有依附性的,是独立的。因此,有在民事诉讼法层面确认的必要。
一、争论与反驳
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对检察机关在办理抗诉案件中享有的具体职权未作规定,长期处于立法的盲点。鉴于此,为了实现审判监督的目的,同时又迫于现实办案所需,2001年最高人民检察院通过了《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办案规则》,其中第十八条对检察机关在办理民事抗诉案件中的调查取证权予以明确,经过多年的运行,已经具有了入法的实践基础。但是由于规定仅仅停留在司法解释层面尚未进入民事诉讼法,检察机关在民事抗诉案件中行使调查取证权的民意不足,因而,检察机关的这项职权始终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总结起来理论界和学术界反对检察机关在办理民事抗诉案件中行使调查取证权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理由,一种理由认为检察机关调查取证权妨害了审判独立;另一种理由认为检察机关调查取证权干涉了当事人的处分权。审判独立是宪法的明文规定,是现代法治的基石,目的在于防止行政权的干涉,以实现司法公正,这是因为审判权是一种判断权,是法官依据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问题主张和法律问题主张的是非、曲直等多种可能性进行辨别、选择与断定的终局性权力。判断权正确行使的前提就是独立自主,不受干涉,只有保障审判独立才能实现司法公正,由于审判独立的目的在于实现司法公正,这与检察机关行使调查取证权追求的目的是一致的(见下文),因此有观点认为赋予检察机关调查取证权会妨害审判独立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人民检察院行使调查取证权启动再审程序后一旦改判势必产生当事人实体权利义务的重新处分问题,结果无非是原来享有较大权益的一方变小,原来享有较小权益的一方变大,反之亦然。据此,有观点认为检察机关调查取证权的行使侵犯了当事人的处分权,但是当事人的处分权不是绝对的。当事人处分权的行使也要在法律的边界内行使,不能超越法律禁区,实质上以检察机关调查取证结果为基础的抗诉引起的再审程序,法院改判就意味着依据原判决所确定的双方
当事人权利与义务是违法的,当事人根据原判决所享有的权利与承担的义务就失去了法律依据。由于当事人处分权的行使也要在法律的范围内,因此,检察机关依据调查取证的结果抗诉无涉及当事人处分权问题。那种认为检察机关调查取证权侵犯当事人处分权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二、事后监督方式的需要
检察机关对民事审判的监督是通过抗诉权的行使来实现的,抗诉一般包括对未生效裁判的抗诉和对生效裁判的抗诉两种情况,而我国民事诉讼中的抗诉局限于对生效裁判的抗诉,检察机关不直接参与庭审调查、庭审辩论等过程,因此,我国民事检察监督实际上是一种事后监督。所谓事后监督,就是在监督对象的行为发生终了之后,通过审查、核实、评断、裁决等过程,纠正违宪违法的事实及消除负面影响。[1]这种监督的事后性决定了检察官不能亲临现场,无法了解法官履行职责有无瑕疵或者是否侵犯当事人程序权利,无法听取双方当事人的陈述与辩论,更无法了解民事诉讼的全过程。审判过程中到底存在不存在违法情形,检察机关只有调取证据材料,通过对证据的分析判断去还原审判过程,发现审判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检察机关调查取证权是事后监督方式的内在需要,符合事后监督运行的内在规律。检察机关在办理民事抗诉案件中缺少了调查取证权,事后监督将无法有效进行。
三、完善抗诉制度的需要
以立法形式赋予检察机关民事抗诉中的调查取证权是完善民事诉讼制度的需要。我国民事诉讼法由无到有,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期间经历了曲折的过程,社会主义法制恢复后,民事诉讼立法突飞猛进,在快速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了不少问题,修法是一个循序渐进同时又是有所侧重的过程,再加上检察系统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左倾思想”还在检察机关甚至立法机关存有市场,检察机关民事抗诉制度的不健全问题一直存在。长期以来,由于民事诉讼制度多方面的不健全,检察机关在办理民事抗诉案件中的职权与程序一直处于空白状态,已经成为制约民事诉讼法进一步发展的“短板”。为了适应办理民事抗诉案件的需要,检察机关通过司法解释对法律的盲点进行了补充,通过调查取证办理抗诉案件已经成了现实中的通行做法,立法的滞后性,导致检察机关的调查取证权一直游离于法律之外。权力与义务是一一对应关系,调查取证对检察机关而言是权力,对抗诉程序中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就意味者义务,检察机关调查取证权的行使不仅影响到这些人的程序权利甚至实体权利,因而检察机关的调查取证权力完全有必要入法,这是完善抗诉制度的内在需要。
四、履行宪法监督职能的需要
赋予检察机关调查取证权是检察机关履行宪法规定的监督职能的需要。证据裁判主义是现代民事诉讼的本质特征。人们常说,民事打官司就是打证据,证据在民事诉讼中的地位毋庸置疑。检察机关对民事审判的监督也要依靠证据,以充分了解人民法院生效裁判的合法性。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是否伪造;审判组织的组成是否合法;应当回避的人员是否回避;当事人辩论权是否受到违法剥夺;缺席判决的,当事人是否经过传票传唤;应当参加诉讼的当
事人未参加诉讼是否归责于本人或者其诉讼代理人的事由;法院是否应当调查取证而未调查取证导致错误裁判的;法庭审理过程中是否出现了违法法定程序足以影响判决、裁定情形;审判人员在审理案件时是否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等关系到生效裁判合法性事实问题的审查判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检察机关对相关事实问题的调查取证。只有对相关问题的调查核实,检察机关才能判定生效裁定是否符合法定抗诉事由所指向的情形。检察机关审查民事抗诉案件时拥有一定的调查取证权是其履行宪法赋予的法律监督职责的必然要求,检察机关能否进行有效的调查取证直接关系到其履行法律监督的职责的有效性。
五、促进审判公正的需要
由于调查取证权派生于抗诉权,是为抗诉服务的。因此,调查取证的目的实质上与抗诉的目的是一致的,最终还是为了实现司法公正。检察机关行使调查取证权的职责在于查清法官是否按照法律所确定的诉讼规则作出裁判上,法官是否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有不履行、不正确履行职责事实,以便寻找到法定的抗诉事由,通过抗诉启动再审程序以纠正由法官履行职责瑕疵造成的司法不公,遏制司法腐败,以实现司法公正的目的。如果法院的裁判对事实的认定是根据正确的证明规则作出的,即使与客观事实有一定偏差,也不能认为是错案。[2]这是因为检察机关在办理民事抗诉案件过程中行使调查取证权并不以查清民事案件本身的事实为职责,而是查清人民法院的审判权有无遭到滥用和误用,并通过将审判权滥用和误用受损害的私权利重新纳入司法救济的程序,修正扭曲的审判权,实现司法公正。在办理民事抗诉案件中,检察机关一旦缺少了调查取证的职权,作为监督者的检察机关就丧失了“眼睛”,民事审判的公正性就完全依赖于法官的个人自律和个人素养,在我国法官综合素质并不是很高,司法腐败的土壤尚未消除的情况下,审判的公正性有遭受侵害的潜在风险。离开了调查取证,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则会成为对人民法院审判过程的简单复核,难以实现有效保障司法公正的目的。[3]
六、保障抗诉质量、维护裁判稳定性的需要
一般认为衡量检察机关民行工作成效的指标有两个:一是抗诉案件是数量;二是抗诉案件的改判率。对抗诉事由是否具备的证据调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不必要的抗诉,提高抗诉的质量。[4]在民事审判的外部监督体系中,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当事人的监督,另一类是检察机关的监督,到底这两类监督是什么关系,换句话说,检察机关的监督是否是独立的还是依赖于当事人的申诉。理论界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观点认为民事诉讼要尊重当事人的处分权,在没有当事人请求的情况下,启动的民事审判监督程序就失去存在的正当性,没有当事人的申诉,检察机关就不能对民事审判提出抗诉;[5]另一种观点认为没有当事人申诉检察机关可以独立提出抗诉,这种观点也是检察机关的认识,这一点在《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案件办案规则》第四条中得到了体现,检察机关除了办理当事人申诉的案件外,还包括自行发现的案件,实践中检察机关也是按照这一规定操作的。如果是当事人提出申诉的案件,当事人的举证积极性肯定会很高,但是现有的法律规定并未对当事人收集证据的方法手段加以,当事人的举证权是一种缺少手段和程序保障的权利。有学者坦言,“当事人调查收集证据的权利是一项缺乏程序保障的抽象性权利,是一种权利的招牌”,[6]因此,在民事抗诉程序中有必要赋予检察机关调查取证权,以弥补当事人取证手段的不足,否则民事抗诉案件质量难以保障;如果是检察机
关自行发现的线索,依靠当事人举证不现实,更需要检察机关自行调查取证,寻找民事诉讼法指向的抗诉情形。检察机关能否进行有效的调查取证是维系抗诉正当性与有效性的关键所在。按照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检察机关提起抗诉,无论理由是否充足,法院都应当再审,再审会突破裁判的既判力,使裁判处于不确定状态。赋予检察机关在办理民事抗诉案件中的调查取证权,便于检察机关对抗诉事由的调查核实,体现了检察机关慎用抗诉手段的指导思想,也与再审程序的补充性与救济性相适应,目的在于限制检察机关不必要的抗诉,维护裁判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翁晓斌.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现实合理性[J].人民检察,2001(4).[2]顾建华,李涛涛,李炜.民事检察监督程序中检察机关调查取证研究[J].政治与法律,2009(12).[3]虞能华.调查取证在民检工作中的必要性[J].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
(4):44-45.[4]赵信会、宋聚荣.论民事诉讼中检察机关的证据调查权[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8
(5).[5]常怡.民事检察监督的三个原则性想法[J].现代法学,2004(1).[6]汤维建.论美国民事诉讼中的证据调查与证据交换——兼与我国作简单比较[A].王利明.中国民事证据的立法研究与应用[C].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108.[作者简介]远桂宝(1983—),男,江苏沛县人,江苏省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检察院民行科助理检察员。
第二篇:浅析检察机关民事调查取证权
浅析检察机关民事调查取证权
——由一起民事抗诉案件引发的思考
2012年8月31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民事诉讼法>的决定》。修改后的民诉法第210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因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提出检察建议或者抗诉的需要,可以向当事人或者案外人调查核实有关情况。”,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赋予检察机关民事调查取证权,同时将了解真实情况的单位、组织和个人向检察机关提供证据上升为一种法定义务。调查取证权入法,使检察机关在扩大监督范围、增加监督方式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监督手段,法律监督地位更为凸显。笔者拟结合F县人民检察院成功办理的一起民事抗诉案件,对检察机关民事调查取证权略作探究。
一、基本案情
汪某某与周某某原系浙江省宁波某公司车队驾驶员。2007年6月25日20时许,周某某驾车途经宁波市某区管委会附近路段时,恰遇汪某某被葛某某指使的王某、韩某、肖某等人殴打,遂上前制止,韩某、肖某等人又对周某某进行殴打,致周重伤。后当地法院判处韩某、肖某六年有期徒刑,另判决葛某某、王某、韩某及肖某共同赔偿周某某各项费用合计1650263.88元,但未能执行。后周某某(代理人为其父周某)与该管委会签订了《和解协议书》、《权益转让书》,双方约定: 1 管委会代付周某某相关费用共170万元,周某某一方将获取法院再执行款物的权益转让给管委会。之后,管委会支付给对方170万元人民币。
2010年2月,周某为获取不正当利益,代理周某某向F县人民法院提起身体权侵权纠纷诉讼,以汪某某为受益人要求汪补偿周某某165026元。为此,周某伪造了宁波市某区人民法院执行局印章以伪造该局的情况说明并提交法院。该情况说明隐瞒了周某某已获取170万元费用,诉讼权益已转让的事实。据此,F县法院在对汪某某公告送达,其未到庭的情况下,缺席判决汪某某补偿周某某人身损害赔偿费用16万元,并执行给付了周某某2.3万元。
汪某某被强制执行后向F县人民检察院申诉,该院行使调查权查明周某某已足额受偿,“宁波市某区法院执行局情况说明”系伪造,遂依法提请抗诉,C市人民检察院审查后向C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C市中院指令F县人民法院再审。再审期间,周某将执行的2.3万元退回,并申请撤回对汪某某的起诉,F县人民法院裁定准许。后F县人民检察院将周某涉嫌伪造国家机关印章罪案件线索移交F县公安局立案侦查,F县法院最终认定罪名成立,对其免于刑事处罚。
二、从法律上赋予检察机关民事调查取证权的意义
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并未赋予检察机关民事调查取证权,2001年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布的《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办案规则》和2011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对民事审判活动与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的若干意见(试行)》规 2 定检察机关拥有调查取证权并明确了调查取证的范围。由于缺乏法律依据,检、法两家一直对此有较大分歧,对取得的证据效力的认定方面各地法院做法也不尽一致,往往出现检察机关行使调查权获取的证据被法院不予认可的尴尬局面,影响了调查取证工作的严肃性和检察机关的权威性。而另一方面,在检察机关的办案实践中,单纯通过判决裁定适用法律错误提出抗诉的案件又非常少,大多数的抗诉案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检察机关对相关事实的调查取证,如对于生效裁判是否建立在充分的证据基础上;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时是否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等关系到生效裁判合法性的事实问题的审查判断等,只有经过对有关问题调查核实,检察机关才能判定裁判是否存在法定抗诉理由。因此,从现实意义上讲检察机关迫切需要从法律上确立调查取证权。再者,从国家法治建设的长远来看,任何权力的行使必须经过法律的授权才符合法制原则,对于司法程序中的调查取证权这类可能涉及到公民、法人权益的问题,应当以法律的形式作出明确规定,这也是依法治国的需要。
三、检察机关民事调查取证权的特点
检察机关民事调查取证权是指依据法律规定,检察机关享有的对民事诉讼及其裁判执行中的违法行为进行调查并提出处臵建议的权力。该项权力属于诉讼监督权,设臵的目的是通过对审判权的监督实现对私权的救济,以弥补当事人诉讼能力的不足,维护司法公信力。概括其实质,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其是非强制性的调查权,不能理解为类似刑事诉讼中的带有 3 强制性的侦查权,二是检察机关在民事抗诉案件中行使调查权的着眼点并不是要干预属于私法范围内的民事法律关系,而是对同属于公法范畴的人民法院的审判权行使的一种监督,是防止公权力的滥用。三是检察机关行使调查取证权的目的是查清法院的审判行为是否足以导致裁判的错误,而不应纠缠于民事案件的具体细节。
四、检察机关行使民事调查取证权应遵循的原则
《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办案规则》第十七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审查民事、行政案件,应当就原审卷宗进行审查。非确有必要,不应进行调查。”,这表明检察机关在办理民事申诉案件时,应以书面审查为主,调查为辅,如果检察机关任意以公权力介入私权利,以自己调查取得的证据提起诉讼,就会破坏当事人之间平等的诉讼格局。当然,在诉讼程序中,如果法院不履行或者不正当履行审判职能,检察机关仅靠审阅案卷是很难查清事实的,这时进行有效的调查取证就成为维系抗诉正当性与有效性的关键所在,在此情况下,就应主动行使调查取证权。
五、检察机关民事调查取证权的正确运用
(一)限定调查取证范围
检察机关在抗诉程序中调取证据是必要的,但不能没有限制,调查取证不能破坏法定的举证责任规则,范围应严格限制在可能与法院生效裁判确有错误以及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等相关的事实方面,即《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办案规则》第十八条规定的四种情形内。依法应当由当事人举证,且对证 4 明裁判的合法性不具有决定意义的证据,检察机关不能调取。
F县检察院在办理汪某某申诉案时,即严格把握了调查取证的范围界限。办案检察官在调卷审查中发现,卷内“宁波市某区法院执行局情况说明”所述内容与申诉人反映的情况截然相反,且此书证是法院据以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考虑到该证据可能系伪证,承办人立即将此情况向本院及市院民行处领导汇报,引起领导高度重视,几次专门听取汇报并做出重要批示。市院民行处更是从案件调查方案的拟订、形成直至具体实施全程进行指导、跟踪,确保各项调查工作严格控制在规定范围内有条不紊地进行。调查组辗转于宁波、滁州、定远、F等地取证,最终认定该书证系伪证。县、市两院迅速启动抗诉程序,申诉人的合法权益最终得以维护。
(二)充分运用调查取证措施
《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办案规则》对于检察机关有权采取哪些调查取证措施未作全面、具体的规定,修改后的民诉法对此也未涉及。在司法实践中,各地检察机关为了能够顺利地查清判决是否确有错误或违反法律、法规,通常采取以下主要取证措施:一是向法院调阅案卷,二是向有关单位和组织调取证据,三是询问证人,四是委托鉴定。实践证明,这些措施对保证检察机关调查权的顺利行使十分必要。
F县检察院在对汪某某申诉案行使调查权时,四种措施均得到运用,其中,调查组奔赴宁波市某区人民法院执行局获取的书证以及C市检察院司法鉴定中心出具的文检鉴定书,对认定被申诉方提供的“宁波市某区法院执行局情况说明”这一关 5 键证据系伪证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正确对待调查取证的证明效力
法律赋予检察机关调查取证权,使其监督手段得到强化,但其依法调取的证据与其他诉讼主体提供的证据在证明力上并没有强弱之分,只是在证明对象和范围上有所区别,这是必须加以明确并正确对待的。
从法律公正原则上看,检察机关调取的证据在再审程序中与当事人提交的证据、法院调取的证据一样应当接受庭审阶段的审查核实,只有经法庭质证属实的证据,才能作为推翻原判决、裁定的证据而被采信和确认。客观地说,检察机关抗诉的案件中并不一定都存在法院的判决、裁定确有错误的问题,因此法律允许法院在抗诉案件的再审裁判中作出维持原裁判的判决,这表明检察机关调取的证据仅具有一般的证明力,并不具有一定推翻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证明力。
(四)注意在行使调查权中发现违法犯罪线索
检察机关在行使调查权时,应有发现相关单位和个人违法犯罪线索的意识和能力,以便这一监督手段的功用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和运用。在汪某某申诉案办理过程中,F县检察院在调查中发现,原审法院在对汪某某公告送达前,未用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其他送达方式,显属不当,案件在汪毫不知情的情况下适用缺席审判显然不利于当事人诉权的行使,为此,F县检察院向F县法院发出书面纠正违法通知书,督促其整改。同时,对调查中发现的周某涉嫌伪造国家机关印章犯罪线索,及时移送公安部门查处,并最终使其受到刑 6 事追究,这些工作业绩均是检察机关调查取证成果的延伸。
六、调查取证权不当行使的弊端
检察机关行使民事调查权主要是要了解与生效判决、裁定、调解书有关的特定信息,是为了决定是否提出检察建议或者抗诉,如果不加限制,全面调查、收集证据,特别是收集新证据,实质上就将监督变成帮助一方当事人举证,形式上成为一方当事人的诉讼代理人,就会使当事人平等的诉讼地位失衡,使诉讼关系复杂化,不仅会造成新的司法不公,而且往往使人误解检察机关是在插手民事纠纷,从而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另外从当事人意思自治角度来看,当事人基于对诉讼成本、诉讼效益、诉讼风险考量,可以举证也可以不举证,国家公权力不应横加干预的依自身职权进行调查并提供证据,使当事人所享有的意思自治无法得以实现,导致公权不当侵害私权现象发生。再者,检察机关在抗诉中,如果滥用取权进行调查,势必就增大了抗诉的系数,亦增加了抗诉的风险,使人民法院依法作出的裁判由于检察机关的无限制的职权调查变得很脆弱,导致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判处在一个极不安定的状态,其结果是,再审程序频繁启动,案件反复拿来再审,终审不终,破坏裁判的稳定性和权威性,从而从根本上动摇着司法的正当性,也给当事人造成负面的心理反映,使当事人对法律产生藐视,法律权威性无法树立,影响和动摇法院生效裁判的安定性和既判力。
第三篇:从一起民行抗诉案件看检察机关的调查取证权
从一起民行抗诉案件看检察机关的民事抗诉
调查取证权
李红
抗诉是目前我国立法所明确规定的检察机关对民事审判活动进行监督的唯一方式,是“以权力制约权力”的一种监督。2007年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增加了民事抗诉的条件,充分体现了程序正义地位的上升,但对检察机关在民事抗诉中的调查取证权并未在期待中出现。法学界对于检察机关在民事抗诉中是否可以在审查抗诉案卷外,进行调查取证,一直有较大的分歧意见。近日,陇南市人民检察院民行处办理了一起抗诉案件,其中县检察院运用了调查取证权,发现了能够推翻原判决的新证据,并对该案的抗诉。由此引发笔者对检察机关调查取证权的思考。
一、基本案情
徽县泥阳镇村民童某在修建砖木结构偏厦房和前檐廊檐并在廊檐上搭建石棉瓦简易灶房时,占用了房后是一条东西走向历史形成的大路路面。影响了邻村村民和该镇供销社的通行。被该镇供销社、该村村委会、和村民郭某以侵占路面、要求拆除非法建筑为由,向县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县法院审理后认为,三原告仅提供了自写的书证,不能证实被告实际侵占了路面,修建了非法建筑。三原告应承担举证不能的不利后果,判定驳回三原告的诉讼请求。三原告不服判决,向徽县人民检察院申诉。
徽县检察院在审查案卷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查取证.查明被告的全权诉讼代理人童红云未在庭审中向法庭提交徽县人民政府徽集建(1991)字第06917号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证,该证四至明确,房屋长、宽清楚。经检察机关提取 核对该证,并向董红云调查,其本人承认超建、超占的事实存在,并承认在原审中作了虚假供述。这一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遂提请陇南市院抗诉。市院经审查,作出了抗诉的决定。
二、立法现状 从我国立法现状来看,《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均规定了人民法院在民事诉讼和行政审判活动中有调查取证权,但检察机关是否有调查取证权并未有充分的法律依据。仅《最高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办案规则》对此做了规定。第十七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审查民事、行政案件,应当就原审案卷进行审查。非确有必要时,不应进行调查。第十八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检察院可以进行调查:(一)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由于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主要证据,向人民法院提供了证据线索,人民法院应予调查未进行调查取证的;(二)当事人提供的证据互相矛盾,人民法院应予调查取证未进行调查取证的;(三)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时可能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或者枉法裁判等违法行为的;(四)人民法院据以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可能是伪证的。检察机关内部对检察机关的调查取证权以《办案规则》的形式加以规定,其适用效力是有限的。且对程序性违法行为检察机关是否有调查取证权也没有规定,这与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构成明显的不和谐。
三、对检察机关赋予调查取证权的必要性 依据以上案例、立法现状以及办案实际,笔者认为,行使调查取证权,对民事行政监督确有必要,理由如下:
第一,检察机关的民事抗诉权作为检察权的一种,理应包括调查权。“实际上,每一项国家权力的正常运作和实现,都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都必须辅之以必要的手段和措 施。”民事抗诉案件中检察机关调查权作为检察权的一项子权力,是公权力的一种,也应当配臵相应的保障制度。否则,民事抗诉中的调查权就只能是作为一个法律概念而存在,而不能成为检察实践中运行的权力。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享有法律监督权,这是宪法明确规定的。而完整的检察权不能仅仅由起诉权和批捕权一张嘴和一个图章构成,应当包含同样具有追诉意义的侦查权。同时,还应当赋予检察机关在民事行政诉讼中的调查取证权。需要说明的是,检察权对民事行政诉讼的介入,不能视为检察机关对民事行政诉讼当事人的代理,其意义在于对民事行政方面严重违法行为的社会否定,进而引起形式上的国家追诉或国家干预。所以,调查取证权对民事抗诉有效运行具有重要功能,是依法进行民事检察监督的重要保障。
第二,调查取证权是保障抗诉权顺利实施的重要措施。在现行法律制度下,检察机关要实施抗诉权,办理抗诉案件仅仅通过书面审查方式,即借阅原审审判卷宗。在审判案卷不能全面反映审判过程与裁判结果合理性的情况下,要查明真相,调查取证是基本的、必要的手段和措施。通过调查取证,了解法院审理案件的情况以及裁判的合法性,是检察机关履行监督职责的重要保障,这也是检察机关履行民事诉讼监督职责的必要前提。若检察机关通过调查取证认为原审判决是正确的,还可以帮助做好申诉人的服判息诉工作,既维护了司法权威,又减少了申诉人和被申诉人的诉累和诉讼成本。如果连调查取证这样基本的职权也不赋予的话,就会难以胜任和担负起民事行政监督的职责,民事行政监督就③
②① 3 会流于形式,收不到应有的监督效果,更谈不上实现民事行政法律监督的目的。
其次,在由申诉人、被申诉人双方对自己所主张的事实进行举证的前提下,因为与案件审查结果的利害相关,双方都会尽力找出对对方不利的证据并隐瞒对自己不利的证据,如上述案例所述,这样就常常出现证据不足,或者可以说是证据的空白地带。检察官极有可能对某些证据产生疑问,如果不进行调查,检察官作出的决定说服力明显不足,赋予检察官调查权,有助于防止其获取片面信息,排除受到申诉人、被申诉人双方的语言及辩论技巧的影响,以及双方在枝节问题上过多的纠缠以致拖延案件审查,有利于提高诉讼监督效率。
第三是有利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在我国目前状况下,公民的法律意识还普遍不高,诉讼双方当事人之间客观上存在着知识、财力、信息等方面的差别,表现在举证能力上存在着很大差异,加上我国司法救济制度还很不完善,利用检察职能予以调查取证,实行公力救助,可以弥补法院审判中可能产生的缺陷。检察官对案件中发现的疑点,进行调查取证,可以查明申诉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包括:鉴定结论、勘验笔录、视听资料以及不允许个人查阅的档案材料、他人的储蓄存款情况、涉及国家机密、企业技术秘密、商业秘密的证据材料;可以查明被申诉方的妨碍行为致使申诉人及其诉讼代理人无法自行收集的证据,包括:书证、物证以及其他可作为证据材料为被申诉人方占有而不宜向材料所有者调取,或调取遭到拒绝的;可以查明申诉人自身具有特殊情况,包括年迈、体弱多
④病、有残疾或经济困难的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而又无力取证的。检察机关通过调查取证,查明案件真相,既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又保护了弱势群体的利益,也弥补了申诉人自行收集证据的不足。
第四是有利于有效监督法院的审判行为,有利于查处民事行政审判活动中的职务犯罪行为。检察机关对民事审判活动的监督属于事后监督,它不直接参与庭审调查、法庭辩论等过程。而所谓事后监督,就是在监督对象的行为发生终了之后,通过审查、核实、评断、裁决等过程,纠正违宪违法的事实及消除负面影响⑤。因此这种监督的事后性客观上造成了检察机关无法了解民事诉讼活动的全过程,无法听取双方当事人的陈述和辩论。大多数的抗诉案件中,对于生效裁判是否建立在充分的证据基础上,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时是否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等关系到生效裁判合法性的事实问题的审查判断,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检察机关对相关事实的调查。通过调查取证,对案卷中存有疑点的地方进行重新调查,可以对在审判过程中因法官的业务能力不足而导致的不当裁定进行监督,对证据采信、收集等存在的缺点进行弥补,从而激励法官提高业务素质,增强责任感;可以对在审判过程中审判人员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问题进行调查,从而揭露司法腐败分子,有效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如我院2008年查办的徽县法院何敏强枉法裁判案,就是通过调查取证获得的证据,认定了何敏强的枉法裁判行为,伸张了公平正义,促进了社会和谐。
四、调查取证权对民事行政监督的负面影响。
调查取证权在民事行政监督工作中,无疑有着非常重要和积极的作用。但运用不当,则会产生负面影响。主要表现 在:一是在司法实践中审判人员对检察院调查取证获得的证据作为抗诉理由不易接受。二是调查取证权运用的过滥过多,会出现“当事人动动嘴,检察官跑断腿”的现象,既浪费司法资源,又可能导致新的司法不公,以至阻碍民行检察事业的健康发展。三是检察机关在民事、行政检察活动中进行“调查取证”,是国家公权介入私法,会打破民事诉讼活动中的“诉辩平衡”关系,也与《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相违背,导致当事人之间法律地位不平等,违背了民法基本原则。
五、调查取证权的正确运用
以立法的形式明确规定检察机关的调查取证权,是提高检察机关监督能力的有效支撑和保障。从长远来看,势在必行。但如何正确运用调查取证权,充分发挥其在民事行政监督中的职能作用。笔者认为,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调查取证的启动应遵循确有必要、有限救济原则。首先,要有正确的动机,在充分审查案卷的基础上,在有利于查明案件真相的前提下,发挥监督职能,启动调查取证。其次,检察机关办理民行申诉案件应以审查案件为主,积极引导申诉人举证,非确有必要,一般不予调查取证,防止检察机关包揽查证,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大量的调查取证上,而申诉人及其代理人却坐堂阅证,使举证责任颠倒。
二是调查取证的范围应遵循相对限制、有限查证原则。《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九条规定了15种抗诉事由。除第(六)条适用法律错误不用调查外,其他14种事由存在着程序违法、事实不清以及其它违法的情形,不同程度的都需要调查,才能查清事实,才能证明原裁判是否违法。所以,调查取证的范围应与《民事诉讼法》的抗诉事由相一致,不 能滥用调查取证权。三是调查取证的运用,应遵循程序公正、合理实施的原则。其一,调查取证的实施应以当事人的申请为主,以检察官的主动发动为辅,尽量从源头上就保证调查的性质不变成纯粹的侦查。同时,无论哪种启动方式,都要受到检察机关内部“承办人—部门领导—主管检察长”审批程序的严格控制,防止调查取证权的滥用。其二,在调查取证过程中,应向被调查对象出示证件,检察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并及时制作笔录。其三,检察官作为法律监督者,在审查民行申诉案件时,必须处于中立位臵。检察官通过调查获得的新证据,在庭审上由法官根据法律规定进行出示,再由当事人双方围绕着证人和证据进行质证。检察官不与控辩双方进行辩论。该新证据最终是否可以被确认、是否影响再审判决,则由法官决定。
[参考文献] ①邹建章,论民事检察监督法律关系,中国法学,1997,(6). ②王功杰,民事抗诉调查权研究,人民检察2009,(18).
③见刘竹冬、肖秀敏《社会公共权力配置与检察权定位分析》。④江宪法,民事检察证据运用的法理与实践.
⑤见杨立新《民事行政检察教程》,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46页。
第四篇:民事检察监督程序中检察机关调查取证研究
民事检察监督程序中检察机关调查取证研究
2013-4-9 14:24:56 政治与法律 顾建华 李涛涛 李炜
【摘要】
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的实施给检察机关在民事检察监督程序中的调查取证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检察机关应该具备调查取证权,但需要受到一定的限制。检察机关调查取证的权限、方式以及所调取证据的效力认定应该予以明确。检察机关自身还应该树立正确的民事检察监督理念,以应对民事诉讼法的新要求。【关键词】
检察机关;民事检察;法律监督;调查取证
一、民检监督程序中检察机关能否调查取证
1991年民事诉讼法在规定民事行政检察监督机制时,对检察机关有无调查取证权未作明确规定。而在司法实践中,为了查明事实、探究真相,检察机关常常需要调查取证。因为缺少明确的法律规定,检察机关在取证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定的阻力。是否需要赋予检察机关在民事检察监督过程中的调查取证权,理论界与实务界一直众说纷纭。
持肯定论者认为,我国并没有实行纯粹的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应该将其与国家职权主义有机结合,使两者相辅相成。其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我国的民事诉讼模式相对接近大陆法系国家的模式,有较浓厚的职权主义色彩。尽管1991年民诉法第64条规定人民法院负责“审查核实”证据,较1982年民诉法第56条规定的负责“收集和调查证据”进一步向当事人主义模式靠拢,但1991年民诉法依然规定了一定条件下人民法院的调查取证职责。既然人民法院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进行调查取证,检察机关成为调查取证的主体同样具有理论上的可能。(2)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者地位是宪法明确规定的,检察机关依法进行法律监督亦是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之一,理应贯穿整个民事诉讼进程的始终。赋予检察机关相应的调查取证权,有利于检察机关圆满完成其监督使命。(3)民事检察程序的启动并非完全依赖于当事人的申诉。依照《人民检察机关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办案规则》(下称“高检院《民行抗诉规则》”)第4条,“国家权力机关或其他机关转办的”、“上级检察机关交办的”以及“人民检察机关自行发现的”都有可能引发民事检察程序的开启,由此进一步凸现出检察机关积极主动的进行调查取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持否定论者则针锋相对。(1)赋予检察机关调查取证权是对民事诉讼主体间平等状态的破坏。民事诉讼是居于平等地位的当事人之间的对抗,人民法院居中裁判,三者呈等腰三角形结构。一旦检察机关介入调查取证,使得一方当事人获得国家公权力机关的支持,势必在诉讼中居于有利位置,导致双方地位失衡,这就违背了民事诉讼的本质。(2)检察机关调查取证破坏了民事诉讼“谁主张、谁举证”的基本规则。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这与民事诉讼着重解决私人之间纠纷的意旨休戚相关,在调查取证问题上同样无需检察机关越俎代庖。(3)检察机关调查取证会导致检察机关自身定位的模糊。检察机关一旦在民检程序调查取证,其自身该如何定位?是一方当事人?是当事人的诉讼代理人?是法律监督机关?抑或是兼而有之?可谓模糊不清。(4)如果赋予检察机关调查取证权的话,则对检察机关调查收集的证据如何质证、是否采信均存在问题。[1]
我们基本赞同检察机关在履行民事检察监督职责时有权进行调查取证活动的观点。其一,根据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第187条的规定,检察机关启动再审的条件与当事人申请再审的理由已经完全一致,“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检察机关应当提出抗诉。从解释论的角度来理解,检察机关对人民法院民事审判活动的监督,不以当事人申诉为前提。在没有当事人通过申诉来提供“新的证据”的情况下,检察机关若有“新的证据”的线索,为履行检察监督之职责,当然应有主动调查“新的证据”的职责。很多情况下,当事人依其自身能力,在明知有新证据存在的情况下,也可能无法获取。此时若人民法院有关部门拒绝调查取证并因此导致当事人再审申请招致驳回,当事人转而申诉至检察机关时,人民检察院为履行其监督职责,不仅有权而且有责任根据当事人提供的证据线索展开证据调查之程序。因此,民诉法的前述规定,应当被认为是从法理上确定了检察机关在民事检察监督领域内的调查取证权。其二,民事审判活动严重违背程序之情形,有关审判人员严重违背程序的证据,当事人往往没有能力获取或保留。此时,检察机关介入调查并收集相关证据就更显必要。
二、民检监督程序中检察机关调查取证的若干问题
(一)检察机关调查取证的范围
检察机关调查取证的范围不是无限的,这是由民事诉讼的本质特征和检察机关在民事抗诉程序中的职责所决定的。民事诉讼是平等当事人之间的对抗,在举证责任分担方面要求“谁主张,谁举证”,如果不对检察机关的调查取证予以一定的限制,实践中必然出现检察机关越俎代庖替一方当事人进行调查取证的现象,从而破坏了双方当事人的均衡地位,导致检察机关利用公权力为一方当事人打官司的现象。其次,在民事抗诉过程中,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其职责在于对人民法院的生效判决进行监督,行使的是法律赋予的监督权。如果检察机关拥有无限的调查取证权,就扮演了当事人的角色,这与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机关的身份相违背。
实际上,人民检察院内部也认可其调查取证的范围应当受到限制。高检院《民行抗诉规则》第17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审查民事、行政案件,应当就原审案卷进行审查。非确有必要时,不应进行调查。”其第18条更是明确规定了人民检察院可以调查取证的四项情形:“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由于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主要证据,向人民法院提供了证据线索,人民法院应予调查未进行调查取证的”;“当事人提供的证据互相矛盾,人民法院应予调查取证未进行调查取证的”;“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时可能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或者枉法裁判等违法行为的”;“人民法院据以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可能是伪证的”。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下称《证据规则》)第73条规定:“双方当事人对同一事实分别举出相反的证据,但都没有足够的依据否定对方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结合案件情况,判断一方提供证据的证明力是否明显大于另一方提供证据的证明力,并对证明力较大的证据予以确认,因证据的证明力无法判断导致争议事实难以认定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据举证责任分配的规则作出裁判。”因此,当出现上述第2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互相矛盾”的情况时,应该由审判机关依据证据的证明力大小或举证责任的规则进行裁判,检察院无需再对此类事实可能牵涉到的证据进行调查。
根据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第187条的规定,检察院提起抗诉的条件与当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请再审的理由已经完全一致,较之老民诉法,“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不仅是当事人可以申请再审的理由,也成为人民检察院可以提出抗诉的新条件。关键在于如何理解新证据?《证据规则》第44条规定:“民事诉讼法第179条第1款第(1)项规定的„新的证据‟,是指原审庭审结束后新发现的证据。”新证据一般包括:(1)原审庭审结束前没出现的证据;(2)原审庭审结束前虽出现,但一般情况下当事人无法知晓其存在或出现的证据即“新发现的老证据”;(3)当事人经原审法院准许延期举证,但因客观原因未能在准许的期限内提供,且不审理该证据可能导致裁判明显不公的。我们认为,民事诉讼有其自身特有的证明规则,证明责任是由当事人负担的,法院主要依照当事人提供的证据进行裁判。既然检察机关抗诉的目的为了查明法院的生效裁判是否存在错误或违法现象,维护司法公正,检察机关对生效裁判的审查就应当集中在法院是否依据法律所确定的诉讼规则作出裁判上。其调查取证也应当围绕生效裁判是否公正、合法来开展。[2]如果法院的裁判对事实的认定是依据正确的证明规则作出的、即使与客观事实有一定偏差,也不能认为是错案。检察机关不能随意去调查证据并以此为由进行抗诉。检察机关应用的“新证据”情形应当是指在原审作出裁判前已经出现或已由当事人主张或举证,而法院由于违反相关的取证、质证、认证的证据规则,导致对事实进行了错误的认定。“这个范围也应当与检察机关行使调查权的范围相一致。如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由于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主要证据,向人民法院提供了证据线索,人民法院应予调查却未进行调查取证的;人民法院据以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可能是伪证的。检察机关可以新调取或鉴定获得的证据向法院提起抗诉”。[3]
根据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检察院调查取证的范围应该限定在如下几个方面。1.涉及可能损害国家、社会公共利益或第三人合法利益的情况。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负有维护国家、社会公共利益和广大公民合法利益的职责。对这一类事实牵涉到的证据,理应进行调查。2.原判决、裁定认定的基本事实缺乏证据证明的,或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是伪造的、未经质证的。在这三种情形下,法院的裁判或缺乏证据支持,或证据不具有合法性,或未经质证不能作为证据使用。只有经过人民检察院的调查才能查明事实,为准确抗诉提供保障。3.为审理案件需要,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书面申请人民法院收集,人民法院未调查收集的。依据《证据规则》第17条的规定,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情形包括:(1)申请调查收集的证据属于国家有关部门保存并须人民法院依职权调取的档案材料;(2)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材料;(3)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确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其他材料。对这几类证据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当事人受客观条件限制一般难以获取。作为“谁主张,谁举证”的例外,法律规定应由法院负责调查取证。如果法院拒绝调取,人民检察院应该进行调查取证,使当事人在再审诉讼中实现真正的平等对抗。4.涉及人民法院可能严重违反法定程序的情况。包括依法应当回避的审判人员没有回避的;违反法律规定,剥夺当事人辩论权利的;未经传票传唤,缺席判决等情形。不难发现,1991年民诉法在检察机关抗诉理由方面偏重实体要件,这是我国司法界长期重实体轻程序的结果。由偏重实体监督转化为实体监督与程序监督并重是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抗诉理念的重大变化之一。“程序正义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是可以把握的具有可检阅性的法律规则。因此,检察机关对民事诉讼程序实施参与性的监督,其重点也仅仅在于或主要在于程序的正义性与合法性的监督。”[4]实践中也常常发生法官违反法律规定,损害当事人程序权利的情况。这就需要由人民检察院予以调查,维护当事人的程序权利,确保公平正义的实现。5.审判人员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对这类案件,由于审判人员的行为已经涉嫌渎职犯罪,检察机关的调查取证权实质上与侦查权无异。
(二)检察机关调查取证的程序
1.检察机关调查取证的决定权
民检程序中检察机关调查取证的决定权由谁作出牵涉到检察机关内部的权力分配。其决定权的归属既要考虑到民检部门进行调查取证的效率问题,又要考虑到防止民检部门肆意进行调查取证,以免权力滥用。结合检察院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民检部门是否需要进行调查取证一般案件由民检部门负责人决定为宜。一方面,由民检部门负责人决定避免了检委会集体讨论或检察长决定需要层层上报的相对低效,有利于民检部门及时迅速地查证。这些案件主要包括“向人民法院调阅有关案卷”、“向有关机关、单位、组织或个人调查取证”等不需要采取强制措施的案件。另一方面,对一些可能需要采取强制措施如用刑事诉讼中的侦查权进行调查取证的案件。为防止民检部门滥用权力侵害公民合法权益,则由民检部门申请由检察长决定为宜。
2.检察机关调查取证的形式要件
民检部门在调取证据时,是以国家公权力机关的身份进行的,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的要求开展,这是确保其所获取证据合法性的需要,也是确保其自身调查行为合法性、维护程序正义的需要。这些要求应该依法明确规定:如检察人员在调查取证时应该由二人以上进行;检察人员在调查取证时应该出示相关证件;检察人员对调查取得的证据必须依法保存;证人证言应该向证人当场宣读,并由其签名,对书证、物证等应该制作证据清单,一式两份并由当事人签名等。
3.检察机关调查取证的措施
首先应当明确的是,检察机关在民事抗诉程序和刑事侦查程序中调查取证,其权限范围与调查方式均应不同。这是由检察机关在这两个不同的程序中具备的不同身份和担负的不同职责决定的。在民事抗诉程序中,检察机关的职责从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惩罚犯罪分子,转化成“对生效判决作出监督”。地位与职责的变化导致检察机关在民事抗诉程序中的取证权限和方式与刑事诉讼中大相径庭。这主要体现为,在民检程序中,检察机关一般不能以强制手段调查取证,其可以采用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一些。
(1)向人民法院调阅有关案卷。人民法院的案卷集中记载了有关案件的各种证据和诉讼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诉讼文书、法律文书等。对案卷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审查是检察人员发现法院裁判是否合法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检院《民行抗诉规则》第17条规定,检察机关审查民事行政案件,应当就原审案卷进行审查。这就充分肯定了对原审案卷进行审查的重要作用。
(2)向有关机关、单位、组织或个人调查取证。实践证明,有关机关、单位、组织或个人往往掌握着大量的证据材料。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第65条规定:“人民法院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调查取证,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基于此,民检部门也可以向上述单位和个人调查取证,要求他们履行法定义务,提供其掌握的证据材料。
(3)要求法官说明判决理由。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由审查案件事实和依法裁判两个部分组成,它要求审判人员必须在查明案件事实的基础上,正确适用法律,做到“依法审判”。但任何审判活动都不能完全排除审判人员的自由裁量,法律所禁止的是审判人员对自由裁量权的滥用。“事先听取审判人员说明裁判理由,有利于检察机关进一步判明裁判的合法性。同时,抗诉决定不仅会引起再审,推翻原审裁判,而且可能影响到原来主审案件的审判人员的个人利益。法律赋予检察机关要求法院或者审判人员说明裁判理由的权力,既是检察程序效率价值的要求,也是保障正当行使职权的法官不受追究的需要”。[5]
(4)用刑事诉讼中的侦查权进行调查取证。民检部门用侦查权调取证据仅限于审判人员在审理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等行为。审判人员的上述行为不仅仅会导致审判不公,侵害一方当事人的利益,而且涉嫌犯罪。民检部门仅仅依靠查阅案卷或向有关机关、单位、组织或个人调查取证很难发现相关的证据查明真相。因此对这类案件民检部门需要利用刑事诉讼中的侦查权来调取证据,以查清事实发现真相,维护司法权威,保障司法尊严。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各地检察院民检部门的具体情况不一,存在着人力资源、检察官职业分工等问题,是否有足够的能力独自进行侦查,抑或是与其他部门联合侦查,值得进一步研究。[6]
(三)检察机关调取证据的效力及其认定
民事检察部门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调取的证据,可以起到如下两方面的作用:其一是作为检察机关启动抗诉程序的理由;其二是作为发现事实真相,纠正原审错误裁判的依据。首先,检察机关发动抗诉的目的就是为了纠正审判机关在原审裁判中存在的错误,“所以一旦获取了支撑抗诉意见的证据以后,毫无异议应当随同抗诉意见书附送法院,用于佐证自己所提出抗诉决定的正确性”。[7]其次,审判机关在接纳检察机关的抗诉正式进入再审程序之后,检察机关提供的证据可以从“抗诉的证据”转化为“再审的证据”,成为审判机关再审时的重要依据。
关键在于,检察机关提供的证据能否直接作为法院定案的依据。反对者认为,和其它证据一样,检察机关提供的证据必须经过法院审查核实后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原因有三。首先,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这一规定不仅对当事人提交的证据使用,对人民法院调查取得的证据和检察机关调查取得的证据同样适用。我国民事诉讼法第66条同时规定„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由当事人互相质证‟。按照这一规定,检察机关调查取得的证据在再审程序中与当事人提交的证据,人民法院调查取得的证据一样也应当接受庭审阶段的质证。检察机关调查取得的证据通过这种„质证‟才能监督监督者的功能,对于防止检察权的滥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8]其次,从认识论的角度而言,检察机关抗诉的裁判并不一定都存在错误,检察机关的抗诉决定也未必全部正确。检察机关调查获取的证据并不必然能够推翻原审裁判,实践中也广泛存在着再审中审判机关维持原裁判的判决。因此对检察机关调取的证据予以核实属必要。最后,“检察机关调取的证据当然具有证明案件事实的效力,总体来看,它与其他诉讼主体提供的证据在证明力上没有强弱之分,只是在证明对象方面有所区别”。[9]因此,检察机关调取的证据同样应该经过质证才能作为证据使用。
我们认为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依照法定职权遵循法定程序调取的证据,其合法性无需怀疑。其所得证据的效力类似于人民法院依职权调查取得证据的效力,“但所取证据在再审庭审时的运用依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它包含两方面问题:一是如何说明证据来源;二是由谁对证据进行质证”。[10]这就需要对证据的具体使用在制度上作进一步的设计。例如可以规定:(1)检察机关在抗诉时对调查获取的证据制作副本,并对证据的调取情况予以说明,连同抗诉决定书一并向法院提出,并由法院将其送达当事人。如果当事人对证据有疑问,可以向检察机关了解询问,由检察机关负责回复解答。(2)再审庭审时,主审法官应阐明该证据乃检察机关依法提供并为查明事实所必需,由法官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质证,安排当事人围绕该证据展开辩论。(3)检察人员作为法律监督者参加再审,并不需要担负举证和质证的责任。但是在必要情况下,可以对有关证据的调取情况作补充说明。(4)在有关证据为证明原审法官严重违背程序之目的时,除允许当事人质证外,也可考虑令原审有关审判人员和书记人员出庭接受询问。
三、检察机关如何适应修订后的民诉法一直以来,民事检察监督工作在检察机关的职能定位中地位偏低,影响偏弱,甚至处于被边缘化的位置,这与我国当前民事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严重不相适应。民事检察监督是新修订的民诉法的重大修改内容,随着人民检察院的抗诉条件与当事人申请再审理由的一致和细化,这给民事检察监督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检察机关内部应该根据民诉法的新规定积极应对,以期更好的适应民检工作的新要求。对检察机关来说,要改变重刑轻民的传统司法观念,加强对民事检察工作的投入和支持,为民检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强对民检工作的业务指导,提升民检部门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可以针对法院各民庭的分工,给民检部门配备相应的人才;加强对民检部门的经费支持,保障民检部门调查取证所需要的稳定和独立的资金来源。对民检部门自身来说,同样需要主动适应,树立正确的检察监督理念,完成好检察监督工作的新要求。
1.坚持司法公正、尊重审判独立。检察机关启动民事抗诉的目的应在于对民事审判活动中的错误行为进行监督,从而维护司法公正,实现社会正义。同时,“检察机关民事行政抗诉行为的本身应当符合司法公正的要求,不得徇私、徇情舞弊自不待言,为应付内部考核或者为了完成内部所定的任务或者计划或者为了追求表面上的成绩而不当抗诉以及无视民事诉讼基本原理,以检察机关事后调查所得事实为依据对法院按照证明责任一般原理所做的裁判进行抗诉,也不符合现代司法公正理念的要求”。[11]总之,民检部门的抗诉行为必须以维护正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另一方面,民检部门在对法院的审判活动进行监督的同时,还应该尊重审判独立,尊重法院裁判的权威。如对审判人员正常的自由裁量应该予以尊重;对审判人员依照证明责任所做的裁判应当尊重,即使与事实有所出入也不能任意抗诉。
2.坚决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公权力机关,担负着进行法律监督的重要职责,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是其责无旁贷的使命。如果发现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判可能侵害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民检部门必须迅速启动抗诉程序,将对国家或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降低到最低限度内。
3.遵循民事诉讼的法理和当事人的处分权。民事诉讼有着自身的基本原理,其中就包括证明责任的分担等。对于民事诉讼的基本原理,民检部门在检察监督过程中必须遵循。如在民事诉讼中,审判机关根据现代证明责任分担的原理,要求当事人担负举证责任,组织当事人进行质证,并在法律规定的条件下调取证据,然后结合案件事实作出裁判,这是完全符合法律规定的。民检部门不能以自己后来调查获取的证据提起抗诉。当然,如果出现当事人依法申请审判机关调查取证,审判机关拒绝调查取证等情况,则另当别论。【注释】
[1]罗昌平等编著:《民事行政检察监督理论与实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87页。
[2]、[5]、[9]张步洪:《民行抗诉程序中检察机关的调查取证权》,《人民检察》1999年第8期。
[3]刘辉:《准确把握民事检察监督中的抗诉条件》,《检察日报》2008年4月1日,第3版。
[4]汤维建等:《民事诉讼法全面修改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02页。
[6]对此问题,详细分析可参见张志平、郭宗才:《民事行政检察部门侦查权的行使》,《法学》2005年第10期
[7]张志平:《民事行政抗诉再审制度若干问题研究》,《政治与法律》2004年第6期。
[8]廖明:《民事抗诉中检察机关的调查取证:透视与前瞻》,《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7年第1期。
[10]江宪法:《民事检察证据运用的法理与实践》,《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11]段厚省:《民事行政检察监督的观念更新与理念重构》,《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第五篇:当前民事抗诉再审案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xx县法院加强审判监督工作,认真接受检察监督,正确处理维护生效裁判既判力和确保司法公正的关系,对民事抗诉再审案件公正审理,确保该类案件再审审理成为最终纠正错误,化解矛盾的重要途径。现笔者结合我院三年来的民事抗诉再审案件审理情况,对此类案件谈一些看法。
一、2005年至2007年审理民事抗诉案件情况
2005至
2007年,我院共受理民事抗诉案件13件,审结13件,审结率100%。从结案方式看:改判(包括部分改判)2件,占到民事抗诉再审案件15%;维持原判7件,为民事抗诉再审案件的54%;调解结案1件,占民事抗诉再审案件的8%;终结诉讼2件(其中因当事人双方和解向检察机关申诉的一方撤回申诉1件,因向检察院申诉的一方当事人经合法传唤拒不到庭参加诉讼1件),占民事抗诉再审案件的15%,因管辖权异议移送1件,占民事抗诉再审案件的8%。从民事抗诉案件案由来看,借款合同纠纷4件,占民事抗诉再审案件的3%;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2件,占民事抗诉再审案件的15%;合伙纠纷(合伙协议纠纷1件,合伙纠纷1件)2件;占民事抗诉再审案件的15%;买卖合同(房屋买卖合同1件,一般买卖合同1件)2件;占民事抗诉再审案件的15%;不当得利纠纷1件,占民事抗诉再审案件的8%;夫妻登记离婚后财产纠纷1件,占民事抗诉再审案件的8%。
二、民事抗诉案件再审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所有案件严格按照再审程序审理,造成司法资源浪费。有的案件对法院所认定的事实、证据及责任划分均无异议,只是对法律适用或对法律适用的理解不同。这类案件很简单就是一个法律适用的问题,仍然要严格按照再审程序进行开庭审理,使简单问题复杂化,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
2、检察机关为申请抗诉人调查取证获得的证据作为证据使用,导致再审中双方当事人的诉讼地位不平等,不利于司法的公正公平。审判实践中检察机关根据《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抗诉案件中办案规则》的规定帮助申诉人调查收集证据,破坏了双方当事人的平等地位,从检察监督演变成一方当事人的诉讼代言人,有损司法公平公正。
3、检察机关抗诉案件不收诉讼费用,导致有些当事人因规避上诉费用和再审诉讼费用请求抗诉的案件增多。《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第九条就审判监督案件收费问题规定了以下2种例外情形:
(一)当事人有新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向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人民法院经审查决定再审的案件;
(二)当事人对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或裁定未提出上诉,第一审判决,裁定或者调解书发生法律效力后又申请再审,人民法院经审查决定再审。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补充规定》(1999年)亦做了类似规定。据此检察机关的抗诉再审案件是不收取诉讼费用的。因此有些当事人为规避交纳诉讼费用,不在法定期限提起上诉,也不直接向法院申诉,而是选择申请检察机关抗诉,导致近年民事抗诉案件不断增多,这变相助长了有些当事人规避费用,增加了办案经费压力,影响再审案件正常审理。
4、当事人变相地利用检察权、审判权拖延或逃避执行。《民事诉讼法》第183条规定,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决定再审的案件,裁定中止原判决的执行。检察机关一旦提起抗诉,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应当再审,其产生的直接法律后果有两个:一是裁定再审;二是中止原判决的执行。有些当事人正是看中这一点,纠缠原审判决中一些枝枝节节,甚至是可以用裁定补正的笔误,请求检察机关抗诉,更有甚者,案件进入再审程序后,干脆下落不明,或明知对方当事人无法查找而故意申诉请求抗诉,给再审顺利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案件无法及时结案,以达到拖延执行或逃避执行的目的,如我院审理的陈焕师、丁明霞与陈钱裕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案件再审中,向检察院申诉的原审被告陈钱裕经多次传唤均不到庭,致使送达诉讼法律文书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再如我庭审理的郑州中院科技饲料公司与刘怀玉、张凤荣买卖合同纠纷一案,为查找原审原告郑州中祥科技饲料公司,我们先后采用了直接送达、邮寄送达、委托送达等多种方式均未成功送达,因此被申请延长审理期限,后该案以维持原审判决审结,但该案的执行被拖延了一年。
三、解决问题的几点对策
1、严格限制检察机关的抗诉范围,维护法院裁判结果的权威性和稳定性。当事人不上诉的案件表明当事人已经接受法院的裁判结果,执行完毕和执行和解的案件表明当事人对自己的权利作了最后的处分,因此,对当事人不上诉的案件及执行完毕或执行和解的案件应明确规定不属于民事抗诉范围。同时,应当限制检察机关的调查取证权,检察机关对申请抗诉的案件,决定是否提出抗诉应根据申诉人提供的事实证据和依照法律规定,而不能为了提高抗诉成功率而以“代言人”身份帮助申诉人调查取证,破坏双方当事人诉讼平等地位。
2、民
事抗诉再审案件应区分不同情况,实行“书面审”和“开庭审”双轨制。对事实证据无异议的再审案件,申诉人、检察机关对法院认定的事实、证据及责任划分并无异议,仅因为法律适用或对法律适用理解不同而抗诉的案件,实行“书面审”,既回避了由于开庭审理多次查找原审当事人带来的 “送达难”导致司法资源浪费的问题,又提高了审判效率。
3、针对民事抗诉再审案件中部分当事人为拖延或逃避执行的问题有两个解决途径:一是检察机关在提出抗诉前,做好二项准备工作进行防范,第一要求申诉人提供准确的送达地址及对方当事人的确切地址;第二是对于进入执行阶段的案件,检察机关应参照诉前财产保全要求申诉人提供相应的财产担保。二是案件进入再审程序时,人民法院不是一味地在裁定再审时,附加中止原审判决的执行,而应分清情况,要求申请执行人提供相应的财产担保后继续执行,以维护生效裁判的严肃性和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