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基层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检工作存在四难及对策
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检工作,是目前我们工商部门所遇到的一项全新工作。但是,在基层抽检实践中,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当前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检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四难”,需要引起广大基层执法人员的高度重视。[xiexiebang.com文章-http://www.xiexiebang.com 找范文,到xiexiebang.com]
一、存在问题
1、抽检功能难发挥。主要表现在没有把抽检作为监管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措施,而是变相利用抽检功能,达到其他目的。比如,有些执法人员针对某些管理对象规费难上缴的情况,便利用抽检作为督促监管对象按时足额上缴有关规费的手段,声称如不配合,将上门对某些商品进行抽检,导致经营者对工商部门抽检工作的不配合和认识上的误区。
2、抽检工作难开展。由于省、市局每年组织抽检的批次在不断增加,但抽检的品种又大致相同,如食品、农资、装饰装潢材料、建筑材料等,而这些经营户在某一辖区内对象又相对稳定,一些经营户年年要被抽查,加之受质监部门抽检要收费的影响,造成了他们对抽检工作的不理解,甚至反感。尤其是在被抽检的商品价值较高或者有一定有效期的情况下,即使检测不是破坏性的,由于缺乏强制送检手段,被检测商品很难被执法人员带走。
3、抽检证据难固定。目前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的抽检周期一般较长,从抽检到送达,再到调查处理,一般先后要一个多月时间。对这类案件的证据,办案人员往往很难采集。一方面,如果经营者在进货时没有发票,销售时又不开销售凭证,那么执法人员事先就需要盘清现有库存的数量,如果是规模大的超市、商场就更加麻烦。另一方面,被抽查商品有可能在抽检期间已经销售结束,还有的业主怕被处理便将货隐匿,有的谎称早已退回,相关的证据难以取用。
4、案件形成处理难。一是由于抽检的过程较长,有关证据可能早已灭失,加之抽查时的材料不具备办案的时效性,比如证据不全、不准、不及时、不规范,法制部门审核难通过;二是较高的抽检费用提高了办案成本。直观检测的结果不能作为处理问题的依据,商品质量的好坏只有通过法定机关依照法定程序通过检验才能得出结论。三是案件难执行。商品质量如果查出问题,一般罚则较重,特别是涉及人身安全的商品质量案件,因处罚较重,被处理对象一般难以承受,按规定的幅度处理难执行。
二、解决途经
作为基层工商部门和执法人员如何正确履行好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的职能,担负起国家赋予的重任,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倍努力。
1、进一步增强工作责任感使命感。基层执法机构和执法人员是具体承担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的主力军,这项工作开展要取得成效,关键取决于广大基层执法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认识到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是我们工商部门的重要职责,是每一个工商执法人员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是履行部门职能、树立执法权威、赢得群众满意的迫切需要,自觉把监管执法的重心转移到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上。
2、进一步加大内外宣传培训力度。流通领域的商品质量管理工作原是由质监部门负责的,抽检对工商部门相对来说是一个新领域。因此,一方面,广大基层执法人员要加强业务学习和技能培训,掌握抽检工作的要领,增强识假辨假的能力,避免盲目抽检,提高抽检的针对性和权威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监管对象的宣传教育,让其了解工商部门开展抽检工作的目的和意义,积极引导他们主动配合抽检,不断提高商品质量意识和守法经营意识。
3、进一步制定具体适用的抽检规范。造成基层抽检工作“四难”境地,一方面由于基层执法人员认识上的不到位、业务技能的相对缺乏,另一方面则由于目前规范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检工作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工商部门如何规范有效地开展抽检工作,有关程序还未出台,在具体工作中难以实现规范操作。因此,目前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台一套具有较强操作性、较为规范和相对稳定统一的抽检制度和工作程序,保证广大基层执法人员在组织抽检时有章可循。
4、进一步加强抽检工作的组织领导。抽检工作作为强化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的重要手段和措施,上级部门应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和领导,不断完善抽检制度,规范抽检行为,加强对抽检所需资金的投入,协调解决好与质监部门的重复抽检,不断提高抽检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推动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工作的深入开展。
第二篇:当前基层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检工作存在四难及对策
当前基层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检工作存在四难及对策
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检工作,是目前我们工商部门所遇到的一项全新工作。但是,在基层抽检实践中,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当前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检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四难”,需要引起广大基层执法人员的高度重视。
一、存在问题1、抽检功能难发挥。
主要表现在没有把抽检作为监管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措施,而是变相利用抽检功能,达到其他目的。比如,有些执法人员针对某些管理对象规费难上缴的情况,便利用抽检作为督促监管对象按时足额上缴有关规费的手段,声称如不配合,将上门对某些商品进行抽检,导致经营者对工商部门抽检工作的不配合和认识上的误区。2、抽检工作难开展。由于省、市局每年组织抽检的批次在不断增加,但抽检的品种又大致相同,如食品、农资、装饰装潢材料、建筑材料等,而这些经营户在某一辖区内对象又相对稳定,一些经营户年年要被抽查,加之受质监部门抽检要收费的影响,造成了他们对抽检工作的不理解,甚至反感。尤其是在被抽检的商品价值较高或者有一定有效期的情况下,即使检测不是破坏性的,由于缺乏强制送检手段,被检测商品很难被执法人员带走。
3、抽检证据难固定。目前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的抽检周期一般较长,从抽检到送达,再到调查处理,一般先后要一个多月时间。对这类案件的证据,办案人员往往很难采集。一方面,如果经营者在进货时没有发票,销售时又不开销售凭证,那么执法人员事先就需要盘清现有库存的数量,如果是规模大的超市、商场就更加麻烦。另一方面,被抽查商品有可能在抽检期间已经销售结束,还有的业主怕被处理便将货隐匿,有的谎称早已退回,相关的证据难以取用。
4、案件形成处理难。一是由于抽检的过程较长,有关证据可能早已灭失,加之抽查时的材料不具备办案的时效性,比如证据不全、不准、不及时、不规范,法制部门审核难通过;二是较高的抽检费用提高了办案成本。直观检测的结果不能作为处理问题的依据,商品质量的好坏只有通过法定机关依照法定程序通过检验才能得出结论。三是案件难执行。商品质量如果查出问题,一般罚则较重,特别是涉及人身安全的商品质量案件,因处罚较重,被处理对象一般难以承受,按规定的幅度处理难执行。
二、解决途经
作为基层工商部门和执法人员如何正确履行好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的职能,担负起国家赋予的重任,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倍努力。
1、进一步增强工作责任感使命感。基层执法机构和执法人员是具体承担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的主力军,这项工作开展要取得成效,关键取决于广大基层执法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认识到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是我们工商部门的重要职责,是每一个工商执法人员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是履行部门职能、树立执法权威、赢得群众满意的迫切需要,自觉把监管执法的重心转移到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上。
2、进一步加大内外宣传培训力度。流通领域的商品质量管理工作原是由质监部门负责的,抽检对工商部门相对来说是一个新领域。因此,一方面,广大基层执法人员要加强业务学习和技能培训,掌握抽检工作的要领,增强识假辨假的能力,避免盲目抽检,提高抽检的针对性和权威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监管对象的宣传教育,让其了解工商部门开展抽检工作的目的和意义,积极引导他们主动配合抽检,不断提高商品质量意识和守法经营意识。
3、进一步制定具体适用的抽检规范。造成基层抽检工作“四难”境地,一方面由于基层执法人员认识上的不到位、业务技能的相对缺乏,另一方面则由于目前规范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检工作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工商部门如何规范有效地开展抽检工作,有关程序还未出台,在具体工作中难以实现规范操作。因此,目前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台一套具有较强操作性、较为规范和相对稳定统一的抽检制度和工作程序,保证广大基层执法人员在组织抽检时有章可循。
4、进一步加强抽检工作的组织领导。抽检工作作为强化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的重要手段和措施,上级部门应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和领导,不断完善抽检制度,规范抽检行为,加强对抽检所需资金的投入,协调解决好与质监部门的重复抽检,不断提高抽检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推动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工作的深入开展。
第三篇:新形势下改进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检的对策调研
新形势下改进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检的对策调研 自国务院将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划转到工商部门以来,工商部门就肩负起了监管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的重要任务。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但中国产品的总体质量水平与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偏低,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很多,其中流通领域的政府监管对产品质量的影响作用尤其显著。工商部门监管商品质量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就是通过商品质量抽检,来甄别商品质量优劣及是否违法。
然而现行的商品质量抽检工作受到种种制约,使工商部门通过商品质量抽检作为手段来提升商品质量的努力大打折扣。
一是抽检经费的制约。以笔者所在的县级工商部门为例,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以前,由省级工商部门统一组织全省工商部门进行抽检,抽检经费由省局按照预算统一拨付给各级工商部门,然而由于市场上商品种类繁多,难以做到对流通商品的抽检全覆盖,取消垂直管理后,尚不能确定地方政府部门能否将抽检经费纳入地方预算并足额保障。其次,根据总局《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检办法》第十三条规定,“抽检所需检验用样品,按经营者进货价格购买”,实际工作中,实施抽检的部门并没有专门用于购买样品的经费,使执法人员陷入两难。选择由经营者提供样品及备样,那么就违反了法定的抽检程序;选择由执法人员买样的话,又无经费予以支持。再者,与消费者密切相关的家电产品、电动车、电脑等受制于检测费用高昂,不得不放弃抽检。
二是基层执法人员不足。以笔者所在的县级工商部门为例,基层工商所平均人员为6人左右,监管辖区为两个乡镇以上,实施抽检前,需要对辖区的相关经营者进行摸底调查,以便确定具体抽检的商品范围及仓库库存情况。抽检时,需要组织人员配合质检机构对样品进行封样,检查与被抽检商品相关的票证账簿、货源、数量、存货地点、存货量、销售量等,并对相关信息记录在案,由经营者签字确认。人员的不足,导致完成上述工作,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及人力。
三是执法环境的制约。抽检工作耗费大量人力、财力、物力,最终效果体现在对不合格商品的处理,以及对经营者的立案查处。按照抽检工作流程,将样品封样后到质检机构检测,一般最快也要一个月左右才能收到质检报告,向经营者送达质检报告,十五日后(检测结论为不合格商品,且经营未提出复检)才能启动对经营者的立案调查。而此时,部分销售不合格商品的经营者采取种种措施逃避惩处,例如转让门面,变更营业执照经营者,拒收质检报告,或者干脆关门,给工商执法人员的工作带来重重困难。即便是立案调查进展顺利,到处罚时,总会遇到说情、打招呼的,让执法人员倍感压力。
鉴于上述情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检工作:
一、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加强地方抽检工作立法,进一步明确流通领域商品质量准入要求,强化销售者质量责任和义务,将抽检经费足额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并为实施抽检的部门列入专门用于购买样品的经费。
二是科学制定计划,确保有的放矢,加强对三类商品的抽检力度。
(一)是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的产品,包括:烟花等易燃易爆物品、电线电缆,(二)是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产品,如:农药、化肥、建筑用钢材、水泥等;
(三)是对群众反映较为强烈、较为普遍的商品,利用大数据进行分析,汇总,确定抽检的商品种类。
(四)是有效固定证据,提升抽检的时效性。加强与质检检测机构联系,督促尽快移送抽检结果,缩短时间差,在送达质检报告时,利用执法记录仪全程记录送达情况,遇到阻挠时,请求辖区公安机关协助,保障抽检工作正常进行。
三是工商内部加强协作,针对人员不足,由县局临时组织抽调各办案部门的人员集中力量对全县辖区进行抽检,加快抽检工作进度,保障抽检工作高效及时完成。
四是强化信息发布,做好预警提示工作。及时对商品质量抽检数据进行汇总、对比、分析,通过部门网站、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新闻媒体等发布抽检情况通报,对不合格商品的类别、主要不合格指,扩大社会知情面,积极做好消费指导、引导和预警。同时,向被检单位和生产企业负责人通报检测结果,分析原因,督促整改,引导企业严格自律。五是进一步规范执法办案程序,对立案、销案严格管理,通过案件管理流程,对办案机关承办的案件进行督办,确保绝大多数案件能够在法定时限内办理完结,并将执行结果报告给法制机构及纪检监察机构,对于规定时间内未办结的又未申请延期的,由纪检部门督办,从根本上防止说情、打招呼等影响公正执法的情况。
第四篇:浅谈当前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当前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发布日期:2014-12-08 文章作者:刘子文 信息来源:桃源县委组织部
字号:[ 大 中 小 ] 基层是党制定政策方针路线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创造工作经验、发现工作难点、检验工作成效的大本营。基层党组织是承接党的工作任务的主体力量,也是最值得关注和关心的力量。当前,由于多方原因,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各级党委的要求、与工作的实际需要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近期,县委基层办对基层党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并获得了一些思考。
一、基层党建存在的主要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坚定“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决心,对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具体要求。各地严格落实党中央精神,结合工作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一把手”的政绩观出现偏差。主要表现在基层党组织书记重经济轻党建,很少关心和过问基层党建工作,很少认真谋划基层党建工作,很少主动破解基层党建工作难题。有的党组织书记认为党建工作务虚较多,不如抓经济工作来的实在;有的认为抓党建工作不容易出政绩,既使抓出了成效也很难被上级领导和普通群众发现,是“潜绩”,而抓经济工作和项目建设则很容易出变化、出面貌,是“显绩”;有的抓工作存在好人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倾向,见效快的就抓,有利益的就抓,没有履行好“一把手”的党建职责。
2.党员队伍发挥作用不够明显。主要表现在党员的爱党、忧党、兴党、护党的意识正在退化。有的党员满足于“平平淡淡”,在遵守党的纪律、维护党的形象方面信奉“既不出事、也不多事”,没有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的党员在参加党员活动、履行党员义务时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只关注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事情;有的党员不仅不履行党员职责,而且带头扰乱社会秩序,甚至参与涉黑涉恶事件,严重损坏党员队伍形象。
3.党内生活的庸俗化倾向日趋加重。主要表现在党内组织生活形同虚设、近于瘫痪,党的组织纪律松弛涣散。有的基层党组织召开民主生活会不重质量、只求过关,自我批评遮遮掩掩、批评别人避实就虚;有的党组织书记只栽花、不栽刺,对党员提出的要求比较宽泛,没有对党员的不当言行进行修正和批评;有些党组织开展党员教育培训走过场、评选表彰讲平衡、民主评议搞包庇,对党组织极端不负责任。
二、分析问题背后的根源
无论是党组织书记履职不力,还是党员主体作用发挥不强,其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的原因:
1.认识错位造成氛围不浓。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执政思维被社会各界广泛认同。在国家经济发展逐渐走向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得过程中,国民的价值观念也日趋多元、日趋异化,“一切以利益为导向”的市场经济原则开始深入人心,部分党员的理想信念开始动摇、政治思想开始滑坡,“对党忠诚”不在成为某些党员的政治追求,他们更重视的是金钱享受和物质利益。认识上的错位造成部分党组织书记不重视、不在乎基层党建工作,某些党员参与党建活动的积极性明显不足。思想上的不重视导致抓基层党建的氛围不浓。
2.导向不清造成动力不足。导向不清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选人用人的导向不清。在现实的政治格局中,由于抓经济建设和项目建设给党组织书记自身带来的政绩更为明显,许多抓经济建设得力、抓党建工作无为的党组织书记受到了组织的提拔重用,而许多不愿盲目抓经济建设、默默无闻干实事的党组织书记却不受上级“关注”;二是绩效考核的分值设臵不够科学。某些地方对招商引资、产业发展等经济工作极为重视,其考核分值在绩效考核总分中的占比较大,给予的物质奖励也较重;而基层党建工作则有表面上越来越重视、实际上被边缘化的趋势。导向不清最终造成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动力不足、兴趣不浓。
3.谋划不精造成落实不力。在工作谋划上,由于调研不够细致、思考不够充分、措施不够细化等原因造成许多党建工作停留在口号上、表面上,缺乏针对性、吸引力、硬措施和强手段。有些地方开展基层党建工作创造性不够,热衷于按照上级政策“依葫芦画瓢”,造成政策规定与基层实际脱节;有些地方不注重深入基层调研,全凭“一把手”主观臆断,造成许多工作设想因阻力过大而中途流产。工作部署安排上的不足造成基层党建工作推进滞后。
三、对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的具体建议习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强调:“如果党垮了、弱了,经济发展便失去了意义”。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以十足的决心、务实的作风、过硬的举措强力推进。具体建议如下:
1.端正导向,催生动力。基层党组织的管理及领导体制上的特殊性,决定只有通过完善用人机制和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才能引导党组织自觉地围绕中心任务开展工作,提高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能力。各级党组织要转变观念、端正用人导向,把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的成效作为其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要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提高基层党建工作在绩效考核中的权重。通过树立重党建的用人导向和工作导向,提升基层党建工作在党员领导干部心目中的地位。
2.强化职责,施加压力。要坚持党建工作“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进一步强化党组织书记的党建工作职责。党组织书记要负起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的意识,把党建作为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安排,定期研究;其他党组组领导同志也要按“一岗双责”的要求,积极支持和配合做好党建工作。对于抓基层党建工作不作为、乱作为的党组织书记,组织部门要严格问责,用反向压力倒逼党组织书记抓好基层党建工作。
3.常抓常新,增强定力。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基层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制度和工作制度,切实提高“三会一课”特别是民主生活会的质量,严格执行民主生活会的程序和要求。要完善党员教育管理。要根据各个不同时期的形势和任务,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管理,要突出抓好引导党员干部发挥好带头作用、骨干作用、桥梁作用。要注重提升党员能力。执开展“岗位练兵”及“传、帮、带”活动,把岗位能手、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和后备干部,营造党员干部带头学技能,带领大家学技能的氛围,以此来推进各项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五篇:当前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一、基层党组织存在问题
1、部分党支部凝聚力不强,作用不突出
一是党支部在群众中缺少凝聚力,群众主心骨感弱化。在走访调查中,很多群众对村党支部的态度由过去的“信任”到现在的“淡漠”,认为村党支部在广大村民中威信高的人只占30%左右。二是党支部在党员中缺少凝聚力,党员归属感淡化。走访中,认为村党支部能在党员中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的党员只32.1%。三是党支部作用不突出,党员群众认可度减低。基层党支部组织开展活动少,几乎所有的工作都是由村务工作所代替,个别村的党员活动阵地利用率低。
2、部分支部书记核心作用不能显现
“村子富不富,关键是支部;班子强不强,关键是班长。”这是农民群众对村党支部和支部书记在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最通俗最准确的概括。村支部书记是村党支部战斗力的集中体现,然而不少群众对有的村支书产生了信任危机。“讲话群众不听,许诺群众不信,指挥群众不动”,这种现象在经济落后村和边远村较为严重。
3、部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够明显
党员“双带”作用发挥不够,党员致富能力差。农村党支部出现了“老少边穷”现象,即党员年龄老、党员比例少、支部在农村政治经济工作中趋于边缘化、党员和党支部穷。加之,有能力的年轻党员都外出务工,留在村上党员年龄较大,思想保守,很难在经济发展中起带头作用。
4、远程教育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农村群众居住分散,劳作等杂事较多,远程教育播放时能长期按时参加观看的较少,党的政策方针及致富技术广大群众不能深入了解,远程教育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原因分析
1、支部班子弱,两委会凝聚力不强。
个别村两委主要成员搞不团结,互相争权,不能形成合力。对党委交办的任务执行和落实力度不够,作风浮夸,工作随意性强。对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新形势下产生的一些新问题、新矛盾,凭主观老经验老办法,造成不同程度的工作失误,影响村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号召力,给农村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
2、支部书记弱,党员队伍年龄老化。
虽然我们有不少村党支书主观上是孜孜不倦地为农村努力工作,但是部分村支书能力不足,尤其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对一些突发性事件、群众普遍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的处理办法不多、底气不足。个别支书年龄偏大,无干事业的积极性,工作推脱。有的村支书民主意识不强,喜欢搞一言堂,重大问题不经支委会、党员会讨论,村民(代表)会议决策,影响党员积极性和班子团结,造成党支部的正确决定不能得到实施。有些村支书致富技术缺乏、经济意识薄弱、经营管理经验不足,对如何发展村级经济、带领群众致富感到无从下手、力不从心。
3、党员思想落后,缺乏宗旨意识。
个别支部书记思想不解放,不敢创新、不善于创新,往往是在“守业受穷、受穷守业”中循环,使不少群众对其信任感减弱。部分农村党员、干部缺乏宗旨意识,脑子里党的观念、党的利益、党的原则、党的组织纪律十分淡薄,认为“经济上没甜头、政治上没奔头、党员没当头”,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群众,有利益就争,有问题就躲;个别党员、干部组织观念不强,不能摆正个人与组织的位置,自由主义严重,执行党的纪律不坚决;还有相当一部分党员、干部心里只想着个人前途、个人致富、个人和家庭的发展,对周围群众关心不多,认为村民发家致富是他们自己的事,没有责任和义务带领群众致富。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村党员在广大群众中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