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演讲稿:民族的内涵
民族的内涵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来自初三(8)班的吴宛真,今天我的演讲的题目是《民族的内涵》 奔腾的黄河,五千年的波涛孕育了华夏古国,凄艳的秦淮河,静静的流淌涤荡着历史的繁华。岁月,上下五千年的斑驳岁月,消散不了春秋战国时无数飞扬的尘土;暗淡不尽三国两晋时的刀光剑影;模糊不掉大唐盛世时繁荣的街市;剥蚀不去宋元明清宫殿宏伟的琉璃。文明古国五千年的积淀,已然流入我们血液,伴随着我们每天的呼吸,我们有着共同的血统,所以我们有着一个共同的称呼——中华民族。
唐时的风,吹动了多少公子的飘飘白衣;宋时的雨,打湿了多少女子的乌黑发鬓。五千年的积淀是多么的博大精深,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文化的传承也依托这一本本厚实的经典,从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从篆体到宋体,从捆捆竹卷到发黄的书页。几千年的风风雨雨,早已涤荡了汨罗江的阵阵涟漪;几千年的萧瑟北风,早已拂去了**亭的点点残血;几千年的潮起潮落,早已淹没了伶仃洋里的声声叹息;几千年的漫漫黄沙,早已淹没了西域路上的步步脚印„„然而,屈原的沉吟江边,愤然跳江,仍是楚辞作品中最令人惋惜的一幕;岳武穆的怒发冲冠,收拾旧山河的豪情依旧是宋词史上不可磨灭的篇章;文天祥忧国忧民的一颗丹心成为唐诗中耀眼夺目的一笔;唐玄奘西行执着步伐的脚印始终刻在明清小说史上。
俯瞰当代,睥睨千秋,中华文化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儒家思想“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于是有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归田园”以求独善其身的浩然正气,有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意欲兼济天下的情怀,更有毛泽东“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意图为天下苍生开创建国伟业的鸿鹄大志!仰望夜空中的颗颗繁星,仿佛就是他们深邃的眼,凝视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
中国,这个古老的大国用五千年的文化养育了他们,他们,用一生书写了中华文化的千年的瑰丽。他们的灵魂育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生生不息,他们的灵魂引导着我们在未来岁月里不断开拓、继往开来!
当今,在英语同化全世界语言的大趋势下,我们方方正正的汉字依旧长存不息;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诗歌可以洗涤去我们心灵的浮躁;在空虚寂寞包围笼罩的世界里,我们的民族文化可以支撑起我们的精神生活;中华民族历尽沧桑,仍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的薪火相传居功厥伟,文化不绝,人民凝聚,民族就不灭。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更体现在民族的凝聚力上,而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就是靠一种民族文化这个民族的实质内涵来维持的。
没有米粒的稻穗总是扬着无知的头颅,没有文化的民族也无法傲立于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过去的高山流水,空灵清音渐行渐远,过去悠扬婉转起伏激荡的笛声已在古道西风中悄悄老去,过去的历史将那些弥足珍贵的东西沉淀,塑造着一代代优秀的中华儿女,承担着民族发展壮大的精神纽带。作为后人的我们必将用铁骨铮铮的腰板顶起民族建设的脊梁,让民族文化的大旗在生命的上空高高飞扬,让我们泱泱中华大国巍巍耸立,以龙的姿态亘古于整个人类历史的长河!
第二篇:演讲稿民族复兴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弘扬时代精神,实现民族复兴》。民族精神,既是对民族传统的继承,又要不断适应时代的需要,使民族精神真正体现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继承是前提,创新才是根本,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永恒动力。惟有创新,才能发展;惟有创新,才能不朽。历史没有止步,创新就不应该停止,民族精神也就不会终结。中华民族精神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正是这种闪烁着时代光辉的民族精神,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先进思想并顽强奋斗精神的杰出人物。他们为振兴中华上下求索、矢志不渝,推动了历史发展和民族进步,深刻地改变着时代的面貌,他们高扬着鲜明的时代精神,挺起了坚强的民族脊梁。这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力量。
我们要提高自己的自身素质,要具有创造意识,进取精神,科学精神,法治观念,劳动观念,自主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伟大的使命鼓舞起无穷的力量,召唤我们高扬起民族精神的旗帜,时刻准备着去谱写中华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进步则国进。”这段话影响了几代青少年的成长。他像一盏明灯,为我们青少年点亮了人生的航标灯。我们青少年应该明确自己的人生使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我做起,勇敢地承担起复兴中华、振兴中华的使命。
我们青少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春天,我们就要用一缕温暖的光芒温暖祖国的花朵和柳丝;夏天,我们就要用一缕火热的光芒闪耀祖国的山川和河流;秋天,我们就要用一缕金色的光芒镀亮收获和喜悦;冬天,我们就要用一缕呵护的光芒守护幸福和希冀。生命赋予我们不怯的灵魂和必胜的勇气。生命如征程,人的一生注定要疾步匆匆。在困难面前,只要我们青少年勇往直前,变被动为主动,我们就会在黎明的曙光里绽放我们青少年的风采,我们就会在复兴中华的大潮里涌起我们青少年的浪花。
我们这一代青少年是幸福的。时代在发展、祖国在繁荣、民族在昌盛。所以我们青少年更应该把目光放开、放远,我们要把对祖国的爱酝酿成为一种责任感,在幸福中缔造复兴中华、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以激发我们青少年强烈的爱国感情和意志,在任何困难和挫折面前,始终充满必胜的信心,心甘情愿地为祖国的强大和人民的幸福牺牲一切。
国之兴亡,匹夫有责。青少年要有担负起富民强国的责任。周总理在学生时代就曾说:“为中华之掘起而读书。”这也成为了他毕生奋斗的力量源泉。他以此为信念,坚持不懈的努力着,我们看到了他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也看到了他对党的事业,对中国的光明前途,对振兴中华民族伟大事业充满着必胜的信心。周总理人生的信念和人性的光芒就像一座坚定不移的灯塔,指引着几代青年人扬起理想的风帆穿越人生的精神海域。
杨朔曾经说过:“人是要靠理想才能生活的,没有理想,就会失去生活的力量。正是对未来抱着理想,我们才能有那么饱满的战斗力量。”我们青少年从小应该树立自己的崇高理想,做一个胸怀大志、品学兼优的学子。我们要全面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精神素质,我们有责任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我们注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
谢谢大家!
第三篇:民族理论演讲稿
历史之和川流不息,五千年漫漫征程,在这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成就了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一位伟大而慈祥的母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她孕育出了五十六个英雄民族,共同捍卫着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书写着灿烂的中华文明。我们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共同发展了祖国悠久灿烂的经济与文化。90后的我们作为祖国的后代,所要做的就是把个人命运同祖国命运联系起来,立志报效国家,维护祖国统一,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
历史的长河记载了中华民族的曲曲折折,我们曾有过国力强盛的汉唐辉煌,也有过闭关锁国,落后挨打的近代耻辱。大跃进,中苏关系恶化,文化大革命,以及近年来的各种自然灾害,尽管前进的道路充满艰辛,我们依旧迈着坚定的步伐努力向前。这些困难和挫折也丝毫没有使我们停止对强国之路的苦苦追寻,相反,各民族在困境中团结一致,奋力拼搏,终于在荆棘丛中踏出一条光辉灿烂的希望之路,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强国之路。今天,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各民族之间形成了密不可分的经济联系,在现代化进程中,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优势长处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才能实现共同繁荣和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各民族只有手拉手,心连心,互相帮之,和谐进步,才能共同繁荣。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团结,才能立足于世界,才能谋求进步与发展,特别是我们这一代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国家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的共同奋斗创造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璀璨文明。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和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问题,贯彻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导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以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在搞好民族工作的同时使让加强民族团结的思想也深入人心。
民族团结是各民族人名的生命线,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历史无数次的证明,民族团结是各民族共同利益所在。只有搞好民族团结,社会才会发展,人民生活才会改善。相反,凡是民族团结遭到破坏,就会导致社会动荡,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加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希望也是推动各项事业前进的必然要求。
近几年来,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为了实现其把新疆从祖国怀抱中分裂出来的目的,打着“宗教”“民主”“人权”的旗号大肆进行一系列的破坏活动,对民族团结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严重影响社会的政治稳定,我们应该清楚的意识到,我们面临的反分裂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维护祖国统一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任务还非常艰巨,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保持清醒头脑,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与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作斗争,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坚决维护民族大团结,同民族分裂分子作坚决的斗争。
今天,各民族在祖国大家庭里如此和睦平安,这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是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奥秘所在,是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社会意识、道德观念和民族精神。中国人民从来都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作为义不容辞的职责和至高无上的使命。无论是面对“藏独”还是“疆独”,中国政府和各族人民以及海外华侨表现出的空前团结和坚定立场,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和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积,是56个民族共同生存与发展的热土,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家园。中华民族,一位伟大而慈祥的母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她孕育出了五十六个英雄民族,共同捍卫着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书写着灿烂的中华文明。我们只有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团结一心,共同发展,才能构建永久的和谐。
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这就是团结,团结可以铸就和谐,和谐才能促进发展。56个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一起用双手创造了美好的生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共同建设我们的祖国。在共同团结奋斗的历程中,结成的是牢不可破的血肉纽带和兄弟情谊,凝结的是各民族心手相连的真情实感。“家是一个家,国是大中国,家和万事兴,有你也有我”,几十年来,全国各族人民朝夕相处,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结下了血浓于水的深厚情谊,千百年来,在这块神奇的热土上,各个民族共同生活在一起,早已水乳交融,不分你我。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国家统一是中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国各族人民不可动摇的意志和庄严神圣的使命。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局势发生的重大的变化,然而,国家统一是中国各族人民安身立命的思想基础,是维护各族人民尊严和利益的前提,也是维系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强大动力。
维护祖国统一是我们的责任与义务,维护民族团结也应从我做起,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我们的每一份付出都将为社会增添一份和谐,让我们并肩携手、同心同德,共同担负起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的神圣使命,弘扬民族团结精神,共创祖国辉煌的明天。
第四篇:演讲稿-民族梦
中国梦,民族梦
何为中国梦?总书记参观国家博物馆时说了他的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我们每个人的中国梦,也是每个民族的中国梦。因为所谓中华民族,不只是一个民族,而是五十六个民族!所谓中华民族,也不是五十六个民族,而是一个民族!滴水在大海中才能得到永生,生命在团结中才能绽放光芒。中华民族的复兴,需要我们五十六个民族精诚团结,众志成城。我们有着不同的风俗,不同的信仰,不同的文化,但是却有着同一个梦想,那就是团结。
不知大家是否知道,中华民国建国之初的国旗?是红、黄、蓝、白、黑五色旗,表示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可见,从那时起,民族团结的理念就已深入人心,大家就已经意识到,民族团结对我们国家的重要性。现在,民族团结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是13亿人共同的向往。
要做到各个民族的精诚团结,齐心协力,就不能把“民族团结”这个词当成一句口号,一句空话。它应该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方面!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周围也有不少少数民族同学,应该怎么去做到互相尊重,互相关心,这都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每个人主动从身边做起,这才能使这个目标不会沦落成一句假大空的话。我认为要做到民族团结,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点,平等。所有民族相互平等,这是彼此团结交流的基本前提。比如两个人交往,如果没有站在平等的地位上,怎么可能互相推心置腹呢?大家都知道马丁路德金领导的黑人维权运动,黑人为什么要维权?不平等!因为当时的黑人,在美国受到歧视!而在中国,我敢说,绝对没有这样的情况!各个民族互相平等的交流,这早已经实现。
少数民族和汉族,有完全相同的权力,有完全相同的机会。而且在某些方面,还为少数民族提供了特权,比如高考加分等。这就保证了我们五十六个民族是完全平等的。
第二点,互相尊重。有了互相平等的地位,还要有互相尊重的思想。我们的文化风俗互不相同,在交流过程中难免会互相摩擦,但如果我们互相尊重彼此的文化,彼此的风俗,那么这种摩擦一定会随着相互理解而化解。
我来自甘肃平凉,在我们那边,有很多的回族同学。回族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所以在饮食习惯,生活习惯上都和汉族有所不同。但是,我们和这些回族
同学的相处非常融洽,彼此就像一家人一样,放下了民族的隔阂。回族有他们特殊的节日,每逢这些时候,回族同学都会很热情的为我们带来他们的特产。由这些身边的事就可以看到,现在的中华民族,已经完完全全是一个大家庭,大集体!试想一下你的生活,如果没有了新疆拉条子,没有了牛肉面,没有了羊肉泡馍,所有的地方都是一个民族的面孔,那得有多么单调!
民族团结的第三点,我认为,是交流。这就涵盖了生活、文化等多方面。中华文化从一开始的汉族文化,5000年来不断融合入新的文化,一直到今天,形成这样多姿多彩,博大精深的多元文化。所以说,文化是会随着我们生活的交融而互相渗透的!我们不仅要传承发扬本族文化,还要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各民族的相互交流,使得大家的生活习惯,都在互相适应,互相渗透。这种渗透就更加使我们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为我们已经从内部,从精神和文化层面上,紧紧的联系到了一起。五十六个民族,谁也离不开谁!
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交流。这三点,注定了我们各个民族的团结。把我们从生活上绑到了一块,从精神上连成了一体,从文化上拧在了一起!这样的团结,是血与肉的结合,水乳交融,不可分割!“众人同心,其利断金”。我们的团结,使任何梦想都不是一句空话;我们的团结,使中国梦不是一个空梦;我们的团结,将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胜利在握!民族团结的中国,终将昂首挺立,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第五篇:藏民族丧葬习俗包含的文化内涵
藏民族丧葬习俗包含的文化内涵
藏族的丧葬习俗强调人类与大自然的协调,无论是最早的野葬,还是天葬、水葬、塔葬、火葬等众多葬俗,其产生和发展都反映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相互不断的协调过程,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以葬俗为载体首先所体现的行为标准是等级观念。在藏区通行的五种葬俗天葬、火葬、塔葬、水葬、土葬,都不同程度地带有等级的烙印。等级观念凭借丧葬仪轨统摄藏区民众的价值取向和人生定位。
藏传佛教是藏文化的灵魂,贯穿藏族生活的始终,因此藏族丧葬习俗更多地体现心理平复功能。在意识深处,藏人已经把自己的生命和周围众生紧紧系结在一起,表达了个人为群体利益奉献的舍己为人的情怀。藏族以天葬为主要形式的葬俗,尽可能少地占用空间和土地,不耗费过多的精力与时间,以不影响同胞的生存发展为宗旨,其中所蕴含的汉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与佛教舍身饲虎的精神,赋予藏族葬俗卓越的环保功能。藏族的丧葬习俗拥有与自然界产生平衡的能动力,以努力寻求维持生态平衡为目的,确保一个和谐的生存自然环境。藏族的丧葬礼俗坚持不乱开垦草原、不乱砍伐森林、不乱开掘地下矿藏、不污染水源等行为规则,精心地保护上苍恩赐的生态资源。藏族的丧葬习俗体现了人类协调自然环境的愿望和能力。通过合理的葬俗,藏族不断调适自身生存环境中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冲突,使二者相互不断的和谐,最终达到维持生态平衡的客观作用,使众生拥有一个趋于和平、稳定的生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