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岩学区民工子女入学教育情况调查报告

时间:2019-05-13 20:00: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柯岩学区民工子女入学教育情况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柯岩学区民工子女入学教育情况调查报告》。

第一篇:柯岩学区民工子女入学教育情况调查报告

柯岩学区民工子女入学教育情况调查报告

柯岩责任区督学组

近年来,柯岩学区(柯岩、湖塘)的经济一直处于快速健康发展的状态,在工业区的不断壮大、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外来务工人员也不断的涌入,因柯岩、湖塘的房租比柯桥便宜,上学也比柯桥城区学校要容易,因此,大量的民工租住在梅墅水庄、新未庄、路南、澄湾、梅墅、永进、阮社、宾舍、湖塘等几个村居。随着大量民工的涌入而来的还有他们的子女,而且往往很多民工家庭带来的不止只有一个就学孩子。民工子女实际上包括了两个群体,一个是流动儿童,一个是留守儿童。从这样一个整体的概念出发,这两个群体都是我们所要关注的,尤其是农民工子女入学教育问题日趋突出。怎样在新的形势和环境下推动民工子女教育,我们对在本学区就读的民工子女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一、现状分析

1、社会背景

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化过程必然出现的教育问题,农民工子女本身就在经济条件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好不容易能与城里孩子坐在同一个教室里接受质量较高的教育,却又要承受来自城市孩子的种种不理解,生活上的困难没有让他们退缩,可这样心灵的创伤却难以抚平。民工子女教育工作稍有失当就可能增加社会边缘人群,他们就有可能滋生出多种反社会心理,这种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抚慰和恰当的矫正,就有可能外显为非正常的,甚至违法的社会行为,其中一部分,可能会走上犯罪,乃至反社会道路,其结果必然给社会治安带来压力,给城市生活造成威胁。

2、入学现状

柯岩学区现有众多外来民工,两街道政府领导十分关心外来民工子女的健康成长。出台了多项举措保证民工子女的就读,给他们以同等的“市民待遇”,使他们与本地学生一起茁壮成长,学校也因此及时制定应对教育策略。在每年的民工子女入学招生中,按就近入学原则,只要证件具备,符合条件,学校敞开接受。至2012年9月,柯岩学区共免费安排符合入学条件的民工子女学生2757人,占全街道中小学总数的39.02%。对于那些不符合免费入学条件的学生,进入专门

1的民工子女学校竹林小学和古城小学就读。至今,全街道学校校共接收不符合免费入学条件的学生共计998人,占全街道小学在校总数的20%。

目前,两街道现共有小学10所,中学2所。柯岩街道小学在校学生共有4974人,其中民工子女2569人,占全街道学生总数的51.64%;湖塘街道小学在校学生共有2091人,其中民工子女740人,占全街道学生总数的35.39%;全学区小学在生共有7065人,其中民工子女3309人,占全学区学生总数的46.84%。柯岩、湖塘两所中学,其中柯岩中学共有学生2085人,其中民工子女325人,占学生总数的15.6%;湖塘中学共有学生1057人,其中民工子女121人,占学生总数的11.4%;全学区中学在校学生共有3142人,其中民工子女446人,占全学区学生总数的14.2%。按目前发展趋势,明年的比例将会上升。

3、学校教育

(1)落实政策,享受平等权利

首先教育是“全民教育”,农民工子女享有受教育权利,而且是平等的教育权利。在民工子女的招生中,我们根据政策,做到按就近入学原则,只要证件具备,符合条件,学校敞开接受,切实保障其完成义务教育。其次认识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子女正逐步递增,搞好农民工子女教育已是一个克不容缓的问题。这不仅是教育问题,也是推动城市建设和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平的客观需要。农民工子女也有其好的一面,孩子比较懂事,有良好的自强自立意识,但也有孤僻、自卑的性格倾向和与社会对立的不良情绪,他们需要得到健康、积极、向上的教育。所以在对进城务工人员中贫困家庭子女入学,在接受政府、学校资助时与本地学生同等对待。

(2)付出爱心,用心灵赢得心灵

白居易说过:“惑人心者,莫先乎情。”爱是教育的前提,我们教师首先要端正思想,脱下有色眼镜,努力走进外地生的心灵世界,对他们多关爱一点,多理解一点,多帮助一点。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对学生用心要精,要细,不可打击、挫伤,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爱,从而使他们能主动地自我吐露心迹,敞开心扉地亲近老师,从而接受教育,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在学习上,要求教师耐心帮助他们,要善于抓住他们身上一个个小小的闪光进行鼓励、表扬,切记训斥、恐吓、体罚,还可安排他们做教师的小助手,帮助教师收、发作业本等。在生活上,教师要关心、体贴他们,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

(3)关心温暖,融入集体怀抱

学校是学生最重要的集体生活场所。为了帮助外地生尽早地融入集体的怀抱,并从中吸取温暖和力量,我们号召全体同学首先要从思想上改变认识,消除外地生的隔阂,其次要落实到行动上,从只关心自我的圈子里跳出来,真诚地向他们伸出友谊和温暖之手,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进而唤起他们对集体的热爱之情,并把这种感情转化为上进心,在班级里,多举行多种活动,根据外地生的兴趣爱好,多给他们施展特长的机会,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自强的信心。

(4)转变意识,家校密切配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经调查,外地生的许多不良习惯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为此,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长会,分析解决民工子女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并举办讲座,指出压抑孩子发展,有损孩子人格的种种不当的教育行为及其危害性,并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孩子,还要与那些优秀家长多交流,多向他们学习先进的教子经验。

三、面临的主要问题

1、入学问题。虽然两街道办事处及教育总支、各中小学想尽办法为民工子女的入学提供保障,但学校的实际教育资源和不断增长的民工子女数量之间产生了新的矛盾。现在两街道中小学各学校的学生容纳率已经饱和,甚至超额。按照教体局的有关文件规定班额在45人的以下的几乎很少,一般情况下平均班额在50人左右,尤其是靠近柯南大道附近的几所学校,个别班级班额已经接近60人。而且近年来已呈现外来民工子女越来越多而本地生源越来越少的趋势。

2、生源差异问题,外地民工子女生源参差不齐,学习习惯好坏反差也较大,习惯不好的比例相对还是偏重。如上课不专心听讲,作业不完成,学科成绩偏后。其次,在行为习惯上有的打架、乱拿乱翻同学书包及学习用品的现象经常发生,有的甚至与社会上的小混混在一起。第三不少一年级新生上学、放学时家长接送不定时,随意性强。第四有些学生把中途离校行为看成是很平常的事情,更有的家长在学校老师不知情、不办手续的情况下,擅自把孩子中途带回老家一去不返。这些都为学校的教育和有序管理带来较大的障碍。

3、家庭教育问题。在调查中发现,只有一部分家长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认为教育是从家庭开始的,家庭应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这类家庭的子女在学校各方面表现也都是比较不错的。但仍有相当多的家长对家庭教育的知识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甚至出现违背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行为。一是急于求成,拔苗助长;二是将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依赖于学校和老师,认为孩子的一切决定于学校和老师。三是对子女的教育只能泛泛而谈,过于简单,而要求老师是对孩子越严越好。四是采取简单粗暴的办法教育子女,如打、骂,不给饭吃或赶出家门。他们不知道当孩子一旦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时,再打再骂也是没有效果的。五是虽然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的道理,但往往自己做得就不够,不能以理服人,所以根本说服不了孩子。六是干脆不管,听之任之。理由是工作太忙,生活艰苦多于奔波,无暇顾及。这样就导致了学校跟家庭对孩子的要求不一致,目标不统一,管理不协调等后果。

4、心理问题。很多民工子女在家缺少良好的学习环境,所以课外多以看电视来打发时间;有的迫于生活的压力,在家要经常帮父母照看小买卖生意,生活极其单调枯燥„„由于大多数民工子女来自偏远的乡村,经济条件较为落后,物质、精神生活较为贫乏,不得已随父母来到陌生的城市,进入本地就学,与当地同龄人相比,知识水平、生活水平存有较大的差异,他们一方面要沿袭着父辈们的生活方式,一方面又耳濡目染着繁华大都市的生活方式,所以他们普遍都感到巨大的心理落差,很容易产生自卑的不健康的心理,一些学生在学校里会更多地选择沉默和独处的行为,自信心、自主性的缺失,严重影响了他们与老师与同学的交往,也难以有较好的学习效果。

5、安全问题。农民工居住的环境大都比较恶劣和复杂,他们自身缺乏对大都市治安形势的认识,所以他们的孩子存在比较严重的安全隐患问题。孩子自身防范意识差,不能分辨是非曲直,容易被引诱甚至上当受骗。

四、对策与思考:

1、政府重视是解决民工子女教育的关键。为解决民工子女的入学难问题,柯岩、湖塘两街道政府专门召开会议,并决定扩建柯岩街道竹林小学。同时,阮社小学二期、澄海小学的扩建也在规划中;湖塘中学易地新建,湖塘中心校搬迁现在湖塘中学内,今年暑假可以投入使用。这些工程的推进、落实将为柯岩、湖塘两街道的民工子女入学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家长的素质和家庭教育管理是促使学校平安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切身利益,还关系到城乡的协调发展,社会的稳定。政府部门也要切实关注外来民工的生活环境和民工素质的提升,使民工子女及其他们的父母能在柯岩、湖塘安家立业并愉快、安全地工作、学习,推动柯南经济更好地持续发展。

3、学校在做好公平教育的同时,要给与农民工子女更多的关心与爱护。应该注意减轻他们的学习压力,想方设法帮助他们提高在集体中的地位,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要特别加强对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对每个外来民工子弟建立心理档案,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基本状况,有效地把握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因素。还要加大力度开展法制教育、人生理想教育、安全教育,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提高明辨是非能力。同时要努力防止形成小团体,密切关注他们交友特别是与外界的交往情况,避免发生给社会和正常的学校教育带来不良影响的行为。通过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心理干预,促进他们健全人格形成和发展。

4、要注重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推进民工子女教育工作。加强与民工孩子父母的联系,是促进民工子女尽快融入学校的一个关键。学校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因此要主动了解民工子女的家庭特别是家庭教育状况,指导民工家长如何了解孩子的心理,增强他们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改变简单粗暴不管不问的方式方法。使他们的孩子更快更好地融入学校大家庭,融入这个城市。这样不仅仅对于民工及其子女,对于学校的和谐教育和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深远的意义。

第二篇:民工子女心理状况社会调查报告

民工子女心理状况社会调查报告

摘要:

农民工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和乡镇就业所形成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很多孩子也跟随父辈来到了新的城市。他们挣扎在城乡“二元”差距的矛盾中,他们没有被城市完全接受,也缺乏对城市的归属感。民工子女,作为当代中国少年儿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特殊的生活环境和特殊的教育,正在形成着一种区别于城市儿童和乡村儿童、介于传统人和现代人之间典型的“过渡人“的边缘素质。

随着其日趋扩大的群体和在未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不容忽视的独特作用,民工子女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关键词:

民工子女 心理状况 自卑 自信

前言: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也就导致了大批的农村务工人员走向了城市,这种现象一方面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一方面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主要是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

通过这次调查,调查组员将真正了解民工子女(这里是部分)的心理现状,了解他们在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心理状况,以有效地反应社会当中存在的一些关于民工子女的问题,以更好地探讨其原因,呼吁社会关爱民工子女。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由于精力有限,我们查询了温州本地的一些农民工子女教状况,最终选择了鹿城益 民工子弟学校(益民学校)部分学生、茶山二小外来民工学生和本地学生。

我们的调查方法是以问卷调查中的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为主,以对个别老师的访谈为辅。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其中有效问卷186份,有效率高达93%。

主体:

温州益民民工子弟学校有6个年级,我们的调查范围是小学4—6年级,在学校老师的帮助下我们很快就做完了200份调查问卷。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对调查所得数据,用SPSS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至此我们对益民民工子弟学校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结合本学期的《社会调查教程》课程我们开始撰写本次调查报告。

数据分析:

温州进几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也就导致了大批的外来民工进入温州“淘金”。据调查统计显示(见表一)温州民工子弟学校子女父母来自于全国各地,例如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14个省。其中安徽务工人员达到26.9%,江西达到14.7%。可见这两个省是人口迁出大户。

这些务工人员在温州所待时间在4年以内占到70.5%五年以上仅占29.5%。由此可见温州进年来人口急剧上升,民工问题也摆在了政府工作议程,其中的民工子女的学习,生活情况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我们本次调查的目的就是了解民工子女的心理现状,认识现阶段民工子女的心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促进民工子女与本地学生的交流,形成和谐的社会氛围,让更多的人关注外来民工子女,推进社会的发展。

(图标一)

民工子弟是否会因为家庭原因而厌恶读书吗?事实证明不是。通过调查我们发现67.7%同学非常喜欢读书,只有4.3%的同学选择了不怎么喜欢和不喜欢上学。

我们还调查了同学们的上课积极性,看看这些民工子弟同学是否赶在同学面前举起手来,勇敢的发表自己打的意见。据调查统计(见下表)显示有35位同学经常回答问题,占到18.8%。有78位同学选择一般占到41.9%。只有14位同学选择了几乎没有,仅占到总百分比的7.5.由此可见民工子弟并不像外广泛说的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回答问题。我想不能因为几个学生的势力行为,就全盘否定城市学生看不起民工学生。同样也不能因为某个学生性格孤僻就说民工学生都是自卑,孤僻的。

对于第4个问题:如果你和同学打架了,你觉得老师会比较包庇谁?我认为与现在社会某些民工子弟自卑,孤独有很大的关系。在一个企业里,领导是我们的头,我们一切听领导的;在家里,我们听父母的,因为父母比我们大;同样在学校里我们听老师的,老师是我们的榜样。如果连老师都不能以身作则,公正的处理事情,又怎么能带好学生呢?最近四川发生8级地震,举国哀悼。我在网上看到一个老师,叫“范跑跑”,在地震中他不但丢掉自己的学生只顾逃命,事后还乐呵呵的上电视做节目,为自己辩解。这种人怎么配当老师,有这种人,教育能好吗?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还是有少数老师不能很公平的处理事情。希望老师能严于律己,公平公正的处理事情。

我们对民工子弟学生与同学相处情况做了调查(第5,8,9,10题)调查统计如下:

通过上述图表我们发现在同学关系上大部分都处理的比较好,仅有很少的一部分比较离群,希望老师给予更多的关心,让他们和别人一样开心的上课,开心的玩。

为了调查学生是否自信,我们设计了几个问题(第11,12,13,14)

从以上两张调查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出有9.7%的同学认为有别人说他坏话,有33.3%的同学认为有别人在背后嘲笑他。由此可见在民工学生在自信方面还是比较的差。有31%的同学认为是学习不好造成的,30.1%的同学认为是出丑造成的仅有2.2%的同学认为是外地学生造成别人嘲他的原因。

通过上述几张图表,我们发现心理比较不自信,有自卑倾向的学生仅占整个民工子弟学生中的一小部分。

综合分析:

根据调查问卷统计显示,我们发现了几大问题

1、少数外来民工子女由于家庭的居住环境差、经济职业地位低、生活不稳定等原因, 民工子女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他们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 只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看不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

2、他们非常希望得到教师、同学的关注与肯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他们不仅没有得到教师和同学的关注, 还遭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 再加之年龄段和家庭条件等多方面原因, 情绪极不稳定, 学习、生活热情明显减弱, 进而产生了不良的、消极的心境。

意志方面由于不愉快的心境, 加上得不到家长、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与支持, 使其做事缺乏自信, 无法信心百倍地去克服困难,2、有百分之六十到七十的民工子女学生因为成绩和出丑而认为别人嘲笑他,反映出他们自信心还不够,3、大部份外来民工学生并不自卑,和同学的关系也还好,没有受到别人的歧视。

建议:

针对外来民工子女的心理发展现状, 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形成一股合力, 给民工子女构建一个和谐的教育环境, 从根本上解决民工子女的心理发展问题。

(一)各级政府应加强对民工及民工子女利益的保障

1.消除对民工的政策性歧视, 保障民工的合法权益。

2.解决民工子女的教育不公平问题。

3.重视对民工的职业培训。

民工在城市从事的多是技术成分较低的体力劳动, 造成经济状况不佳且受人歧视, 加强对民工的职业培训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经济社会地位

(二)优化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环境

1.制定法规。政府应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规范, 禁止企业要求员工没日没夜地加班加点, 这样, 民工才有和子女相处、交流的时间, 给孩子一个和谐的、民主的、健康的成长家园。

2.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民工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家庭教育的本质属性, 掌握孩子的成长特点, 认识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需要。

3.指导民工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可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开展家教咨询热线、进行家访、书面指导、电话联系以及组织开展学校教育教学开放日周等活动, 以不断提高家长家教的整体水平。

(三)为民工子女构建和谙的学校教育环境

1.消除社会歧视, 构建和谐班级。作为大城市, 理应有开阔的胸襟来接纳民工子女, 让外来民工子女和城市孩子一样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很好地融人到城市文化中去,从而淡化身份上的差别。具体措施有通过出黑板报、开展主题班会、演讲等活动, 使学生明白“ 人生而平等” 的道理通过开展如何正确看待贫穷和富裕的辩论会, 并利用“ 播、宜传栏宜传出身苦寒却功成名就的典型事例, 鼓励贫困学生通过勤奋学习改变命运。同时, 全体教师应形成共识, 营造爱生的氛围。

2.教师应加强对民工子女进行教育和心理疏导。为了使民工子女受到更好的教育, 健康成长, 教师应针对他们在学习内容和学习习惯方面的缺失, 根据其身心发展规律, 从非智力因素着手, 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 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教育干预:

(1)重视民工子女的自信心培养。民工子女最为突出的心理问题是自卑感强, 缺乏自信心。因此, 应在班几营造一种自信的氛围, 可通过制定充满平等自信的班训,。

(2)根据民工子女的心理特点, 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的形式有建立心理档案、进行心理辅导与咨询、开展团体辅导、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等。

(3)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 实现心理的平衡。

结束语:

城乡物质条件的差距,必然导致了民工子女的一系列问题。解决民工子女的心理发展问题, 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妥善的处理民工子女问题不仅帮助了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安了他们的心,而且让他们更积极的为城市建设出工出力,推进城市的发展,也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因此, 全社会都应关注民工子女的成长, 为他们造就舒适、和谐、人性化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让异乡来的孩子们同样感受学习的快乐, 生活的幸福, 同样拥有一片美好的蓝天, 共同创造美丽的精神家园。

第三篇:农民工子女城市入学状况调查报告

农民工子女城市入学状况调查报告

院系:计算机工程学院

班级:12计4 学号:12141438 姓名:滕静

前言:家现有子女读书的还面临着高昂的学费问题,特别那些没有打工的农民,他们年收

就3000-4000元,而子女的学费往往会花掉所有钱,并且还会使他们欠下一笔债务,幸好党中央下达了关于九年义务教育免除学费的通知,这使得小学、初中孩子的学费问题一下子就减轻了,但居高不下的高中、大学费用以及民工子女在外省读书所谓的“见校费”等不合理费用依然困饶着农民,甚至有些子女考上重点高中、大学,却因为家里交不起学费被迫外出打工。在调查中听闻农民工述说这些时我暗自掉泪,我庆幸自己今天能够舒服的坐在教室里学习,这使得我感到更要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2014年7月10日至13日,我和朋友在家附近的一些农村进行了相关的调查分析。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正文:

一、活动内容:

随着仪征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农民工子女在千灯的数量迅速增长,仪征5所中小学、4所幼儿园共有学生6000余名,其中农民工子女占比超过70%,学生人数仍以每年近8%的规模递增。在走访的过程中,还从中了解到从去年4月开始,市住建局团委的志愿者结对仪征实验小学的民工子女,先后为孩子们送上300本课外读物和价值3000元的体育用品,平常也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这只是仪征各级团组织关爱民工子女的一个缩影。父母在仪征忙于生计,这些孩子更需要社会关怀,仪征团组织充分调研,多方挖掘资源,创新组建“青年文明号”、团队组织、志愿者组织三大结对帮扶团队,突出互动活动、组织覆盖、节日服务等举措,营造出浓厚的关爱外来务工者子女的氛围。去年以来,团市委充分发挥全市青年文明号集体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引入文明号集体结对外来务工者子女制度,50多家青年文明号结对民工子弟学校,利用“六一”、暑假等节假日契机,组织开展法制宣讲、自护教育等系列活动,并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们送上爱心包裹,帮助千名学生实现小心愿。

仪征青年志愿者组织充分发挥站点广、人员多、服务全的优势,通过组建助学志愿者队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学习上的帮助。月塘镇赵桥村团支部的大学生助学志愿服务队利用空余时间,根据各自的专业和所长,分工协作为村里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辅导功课;针对外来务工者子女普遍缺乏心理关爱、疏导的现状,团市委以12355青少年维权热线为平台,长期为外来务工者子女开通心灵呵护咨询渠道,今年以来解决心理健康咨询问题283个。团市委、市少工委以少先队组织为活动抓手,组织了“心手相牵·阳光成长”少先队爱心结对系列活动,通过主题队日、爱心捐赠、图书漂流、文艺演出、学业辅导等途径,积极在孩子当中、社会上弘扬关心他人和团结友爱的风气。少先队组织还为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和其他学校的学生搭建友谊的桥梁,长期开展互赠贺卡和联系卡活动,让孩子们在鼓励中坚定信心,在交流中共勉成长。

二、调查结果:

(一)、对农民工家长方面调查结果

1、农民工家庭经济状况相对弱势。从26名被访者情况看,农民工工作时间长、收入不高,日工作时间都超过8小时。年收入在18000元以下的家庭占到了73.1%。而农民工家庭普遍多子女,非独生子女家庭占88.5%。被调查家庭中,92.3%的家庭都是靠租房居住,居住面积在40平方米以下的家庭占88.5%,其中有19.2%的家庭居住面积在20平方米以下。在教育费用方面,76.9%的家庭子女每学期支出在1000元以下,农民工子女教育支出相对城市儿童而言教育费用支出相对不够。

2、农民工家长渴望平等教育。在26名被调查者中,有表示希望“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都应该受到平等的教育,升学公平对待”,因为公办学校的教育供给量的不足,很多农民工孩子只能就读于民办学校,在小学升初中时,公办学校基于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往往会通过考试择优录取民办学校的优秀学生,以保证教育有好的产出,同时为了使资源有最大的产出,他们会以没有指标为由拒收那些学习需要成本很高的学生。

3、农民工家长对子女学习情况基本满意。被访家长对子女在学校学习情况,表示满意的占7.7%,表示基本满意的占88.5%,表示不满意的仅占3.8%。

(二)、对学校方面调查了解的情况

1、公办和民办学校农民工子女人数及其影响。在调查的5所学校中,公办某学校有学生3200人,其中农民工子女占全校学生总人数的31.3%,在校学生基本为农民工子女;民办某中学有学生170人,96%的学生是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尽管调查侧重于农民工子女比重较大的公办学校,但是不难看出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所占比例远远小于民办学校。据了解,中心城区的大部分公办中小学校都不愿意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农民工学生家长普遍对自己的孩子能否继续得到良好的初中和高中教育表示担忧。

2、学校反映农民工学生家长思想观念落后。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是非常关注的,但是由于多数农民工对子女的教育方法陈旧、观念落后,对子女的学习往往责备多,鼓励少,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所以难以收到预想的教育效果。农民工较低的文化程度和生活上巨大的压力让他们没有能力、时间和精力来科学合理的教育孩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严重脱节,家里根本没有读书学习的氛围,以致农民工子女在学习心理上存在一定问题。

3、农民工子女学前教育差、转学频率高影响教学。在调查的26个农民工家庭中发现,57.7%的家庭孩子不到6岁就已经上学,基本未接受正规学前教育。而这26个家庭中,有80.8%的家庭的孩子都转过学,其中转学2次以上的就占了30.8%,这与在学校了解的农民工子女基础教育差、难于管理相符。流动人口的工作大多不稳定,工作变动导致了居住场所的不固定,而且很多家庭出于经济上的考虑,租住房往往都是在环境较差、出行不便、租金低廉的地方。这样一来,学校和家庭无法建立稳定的联络方式,致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无法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脱离家长监护问题非常突出,而且导致学生的出行安全无法保障。

4、农民工子女在校心理状态不平衡。在孩子的身心发展方面,由于城乡之间的差异,使得农民工子女在学校的心理压力大。调查中发现,在农民工子女比例较小的公办学校,与城里孩子相比,他们显得成熟、自卑、失落。特别是在年龄稍大的农民工子女中,表现尤为突出。

三、对策思考:

(一)财政体制的调整,从中央到地方共同消灭“财政真空”的现象。

从本质上来看,义务教育是一种公共物品,更准确的说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因 此政府应当是承担义务教育费用的主体。财政上的支持是解决进城农民工子女义 务教育问题的坚强而又有力的保证。中央政府应认真履行其职能,合理安排公共 支出,扩大其对该问题转移支付的力度,在制定政策时要把握财权与事权的统一。在给地方政府下放事权的同时也要给予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权。在地方政府方面, 将其纳入输入地官员政绩考核体系,将进城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财政预算, 消灭财政真空的现象,在财政给以保障。(二)打破城乡二元分化,使地方政府财政竞争规范,消除对农民 工的不公平的待遇。打破城乡二元分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首先要取消户籍制度,然后社会保障 制度,住房制度等配套制度等也随之改革。消除了城乡二元分化,农民工作为劳动 力因素自由流动,从而形成规范的地方政府的财政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工为 城市创造税收,城市就要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哪个城市提供的公共服务比较完 善,农民工就会被吸引到该城市,充分发挥“用脚投票”的影响力。城市为了吸引 农民工,就会提供全面的公共服务,当然也包括其子女的义务教育。这是一个长期 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制度改革,政策转变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观念的转变过程, 需要从政府到社会各界的努力,从学者官员到普通百姓的共同思考与行动。

(三)法律法规的完善与创新

必须对《义务教育法》进行修订,专设条款填补有关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空白。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的政府主导地位与责任,在法律制度上确保包括所有社 会成员平等接受一种统一标准的义务教育。同时,义务教育法不能只是公立义务 教育保障法,也应该是民办义务教育保障法。从 2003 年 9 月实施的《民办教育促 进法》第二条把民办教育定义为:“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 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活动” ,显然把以义务教育作 为主要内容与任务的民工子弟学校列入民办学校范围之内,这样就把义务教育的 投入责任推向了社会,在事实上把它排除在制度之外,造成义务与权利的不对称, 而与当今的义务教育理念相悖。

结束语:

在暑假期间,走访了仪征多家幼儿园、小学等,进行调查了解。并且也走访了市住建局团委,由志愿者作为一个侧面,了解我市在社会保障上的付出与努力。通过走访多家学校,完成了各项调查,对此次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完成了此次调查报告。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我国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全局性的特点,必须认真对待,主动出击,积极而为,按照“一个都不能少”的要求,给每个农民工子女提供应有而平等的教育,使他们得以健康茁壮成长。

第四篇:学区小学接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方案

学区小学接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方案

一是落实保障措施。

在制度保障方面,明确教育、财政、计划、编制等部门职责,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人数作为基数按相同标准分解教育费附加、安排公用经费、核定教师编制、建设教育基础设施、预留教育用地;在教学管理方面,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实行“五统一”即与城市学生一样统一管理、统一编班、统一教学、统一安排活动、统一考核评价;在收费、困难补助等方面,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本校学生享受同样政策。

二是公开入学信息。

按照“两为主、一指定”的原则,即以流入地地方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中小学就读为主,到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相对就近学校入学,每年秋季开学。学校安排教师宣传学校招生信息,公布接受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报名办法,开通招生咨询热线,接受家长咨询。

三是开展特色教育。

为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尽快融入城市教育,学校实行以课题研究深化融合,以主题活动促进融合,以重点干预优化融合等系列融合教育策略。通过一系列贴近随迁子女学习生活的活动,助其建立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使他们终生受益。同时,通过构建高效课堂、指导家庭教育、开辟网上家长学校等措施与途径,有效促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业进步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是建立定期联系制度。

通过定期家访、召开家长会等方式,加强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父母(监护人)的联系和沟通,形成联手教育的合力。在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真正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学区小学

二〇一四年八月三十日

第五篇:毕业论文-外来民工子女的小学教育管理

外来民工子女的小学教育管理

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而外地民工的增多,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他们子女的教育问题。《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指出:要重视解决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目前,有一种看法认为,外来民工子女涌进学校,对于教育管理、教学质量是一种冲击,然而这些渴望知识的孩子是不应该被质疑的,他们同样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我们更应该做的是维护这一权利,进我们应该进的义务。这些外来的孩子是伴随着父母远离家乡,飘飞了一个个陌生的城市,来到另一个陌生的城市。

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民工子女就读人数日趋上升。外地学生中有很多的孩子是民工子女,这些民工家庭大多来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经济收入和文化素质都较低,家长主要在个体私营作坊工作或从事废品回收、清扫服务、小摊贩、搬运、修桥筑路。而且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孩子往往有2--3个,因此对于孩子的家庭教育、学习辅导思想上不够重视,也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对孩子进行一些做人基本的礼仪规范教育,不少外来民工的子女与本地孩子相比存在学习目的不明、学习态度不端正、品德行为不良、心理素质差、和父母关系疏离等问题。如何使民工子女快速地融入当地的教育、生活社会群体之中, 让这些在弱势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第二代移民”快速融入本地文明社会,发挥其主人翁精神,让他们与本地孩子一样有尊严地、有质量地学习、生活,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已成为我们每个教育者值得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家庭教育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天然的血缘性与早期性、全程的连续性、及时针对性,这些特点决定了家庭在小学生教育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外来民工作为一批特殊的人群,同样不可忽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不足的情况下,我们就必须做好教育管理,因此关注外来民工在子女小学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究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并且试图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摘要:由于外来民工的自身素质低下,文化水平较低,有的甚至一字不识。这就

会造成对孩子的教育缺乏科学性和人文性,有的动不动就对孩子乱骂乱打,使孩子跟父母无法很好得交流。同时父母长期忙于打工赚钱,流动性大,对于子女的学习成绩,心理状态和道德品质等方面的问题就只能听之任之了,再者由于本地人对外地人的排斥,使得外来民工的孩子因感情缺失或多或少地出现自卑,自闭,对人冷漠,敌视同伴等心理问题,使得他们养成了许多坏习惯。譬如好吃懒做,简单粗暴,弃学厌学等现象屡见不鲜。这部分孩子变得难以管教,轻者经常逃课逃学,重者偷摸成性,打架斗殴,给社会秩序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对民工子女的小学教育就尤为重要了,不可以忽视。

关键字:民工子女教育;民工子女小学教育;教育政策

一、完善基本性制度

制度是基本性保障,我们建立了主动吸纳外来民工子女、实现教育和谐公平的一些基本性制度。

1、主动吸纳。主要吸纳外来民工子女入学,对于我们学校来说,首先是学校的社会使命所系,因为学校理当力所能及的担负起解决外来民工子女就读这个社会问题的社会责任;同时,也是学校发展的实际所允许,近年来,本地生源逐步减少,使我们有力量吸纳外来民工子女入学,并为他们提供与本地学生相同的服务。今年,我校的外来人口子女人数达450多,占学校学生数的35%,在秋季招生前,我们组织了调查摸底,通过社区积极宣传外来民工子女入学的政策和办法,对民工子女入学实行了“三统一”的政策,即统一报名时间、统一编班、统一收费。

2、混合编班。混合编班是“和谐共进”的基础。首先,我们将外来民工子女与本地学生混合、统一编班,这是实现“和谐共进”的第一步,这同一个班级中,民工子女与本地学生朝夕相处,在生活和学习上相互照应,使外来民工子女在短时间内融入主流,外来民工子女进入班上不到两个月,就基本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人们根本分不清楚哪些是本地学生,哪些是外来民工子女;第二,我们要求各班在优秀学生评选和班干部建设中优先考虑外来民工子女,本学期全校有外来民工子女学生干部15人,优秀学生39人;第三,我们加强了外来民工子女的学籍管理,严防流生,因外来民工子女情况比较复杂,有些学生转学、复学手续比较麻烦,学校教导处、班主任老师不厌其烦,耐心做好服务工作,还通过同一班级学生间的工作,使他们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3、拓展服务。针对外来民工子女这个特殊的生群,我们尽力提供一些帮助性的服务。一是成立学校成立“红领巾基金会”,通过“爱心飞翔校园义卖”等各种公益活动,筹得第一笔基金5000多元,对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进行帮助。二是帮助外来民工联系就业,因为外来民工子女的学习,与其父母的工作与就业悉悉相关,有些民工一时没有工作,小孩已经入学,学校就主动介绍推荐给一些用人单位,使民工子女家长可以安排工作,使他们的孩子可以安心就学。三是帮助外来民工子女联系继续学业,小学毕业时,学校主动帮助外来民工子女联系初中,详细说明情况,与相关的中学进行沟通,让他们上一中学就能获得优惠。

二、开展根本性探索

教学是学校的根本性任务,外来民工子女的涌入,改变了我们的生源结构,也必然影响教学的变化,我们认为,如何开展一种促进外来民工子女与本地学生在教学互动中共同成长的教学变革才是我们和谐共进的根本性探索。

1、多元化课堂。由于我们采用的是混合编班制,来自不同省市、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组织同一个班级,班级的文化生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多元文化在同一个班级中交融。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尊重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构成了不同的观点、思维,观点的碰撞、思维的冲突,构成了特殊的课堂,这是一种多元化的课堂,尊重不同的文化是课堂教学的成功的起点;同时,要促进不同文化的“和谐”融合,由于不同文化的差异存在,才有文化的融合,课堂教学不是为了求得文化的统一,而是在多元文化的磨擦与融合中求得文化的进步。正是这种“多元化课堂”观的存在,课堂常常成为一种不同观点展示与发展的课堂,特别在语文、品德等一些人文性更强的学科教学中,更是呈现一种冲突着、融合着、发展着的文化景观。一位老师在执教《爱录茉莉》一课时,用诗意的课堂语言构筑教学情境,诗论“女儿从哪些地方感受父母之间的爱呢”时,学生争相发表自己对“真爱如茉莉”的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环境熏陶、多元的解读,碰撞出一个个精彩的观点,令听课者耳目一新,发出阵阵会心的笑声。

2、层次化辅导。按照外来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习惯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地学习是学校最终决定实行“分层教育”的主要原因,此举可以提高教育的有效性,让每名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参加竞赛班,有专门的老师进行辅导;成绩中等的学生则组成几个小组,学校会派学科老师进行现场答疑;而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会被编入基础拓展组,巩固课堂所学。分层教育全部被安排在每天下午放心班以后进行,届时,不同层次的学生将可以得到不一样的照顾。由于学生对于自己的实际情况都比较清楚,因此虽然是以自主选择为主,但学生中基本未出现担心“丢面子”而不愿去基础班的情况。不过对于个别实力达不到但却想去竞赛班的学生,老师则会给出建议。此外,由于分层并不完全等同于分班,因此,各个层次的学生只是相对固定,比如,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只要成绩有所进步,就可以转到平行班进行自习。

3、个性化成长。综合实践活动无疑是促进学生个性成长的良好载体,因为它具有天生的文化包融性。在我们学校开发以垂虹文化为内涵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就充分发挥了由于外来民工子女学生众多的优势,扩大文化的包融性,比如,我们在组织“垂虹桥文化”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中,除了研究江南水乡的桥的特点之外,我们的视野就很自然地拓展到几乎全国各地的关于“桥”的相关知识,活动的信息量大大扩充,参与者的特长与个性充分地激发,而“综合活动课程”的内涵也更为丰富与厚实了,而“垂虹文化”的内涵在这种文化比较中显得更得清晰。在具体活动的组织中,我们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参与,画桥、写桥、咏桥、研究桥、“制作”桥、设计桥„„个性化的参与有利于学生个性人成长。

三、立足人本性建构

学校德育,其实是一种立足人本性的建构,针对学校外来民工子女学生众多的现状,我们开展相应的德育活动。

1、学生表彰:在尊重“多元”中相互启迪。外来择校生,完全打破了原来的生源格局,变得极其复杂,学生学习基础、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是难免的,加上地区文化、教育、家庭背景的不同,造成了参差不齐、形态各异的学情。面

对复杂的学情,我们根据“多元智能”的理论精神,积极寻找转变学生、发展学生的突破口,引导学生摆脱不良习惯,发扬长处,获得个性发展,“多元表彰”就是立足人本性建构的一种评价改革,这种改革变原来的内容单

一、次数不多的的“表彰”为经常性的、注重个性与成长的表彰。学校德育处每月每学期表彰的学生先进类别项目也越来越细,覆盖面越来越大,正是出于鼓励学生多元发展的考虑,让那些基础差的后进生也有机会尝到“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温馨感受。每周的升旗仪式,学校都要表彰上一周卫生、纪律、穿戴等方面表现好的班级和学生,评出“纪律标兵”、“礼仪之星”、“最佳值日岗”等;每学期期末,学校除了表彰“三好学生”“大会表扬”之外,还要表彰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如“写作之星”“口算大王”“小小画家”“小百灵”“小健将”等等。利用“垂虹文化艺术节”“数学活动周”“少年军校”等一些大型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一下自己的才能,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2、活动开展:在关注“特别”中消除偏见。强调和谐共进,并不是视“外来民工子女”的特殊性于不顾,相反,我们通过开展“关注外来民工子女”的活动来消除偏见。“为外来贫困学生过生日”就是其中的一项活动,学校经常会举行一些活动来庆祝外地学生的生日,让他们可以和本地学生一样享受快乐的生辰,接受快乐的祝福。组织“校园十佳少先队员”与外来学生代表进行“雏鹰假日小队”活动,“校园十佳队员”充当小导游,带领小伙伴参观校园、介绍校园文化,重点介绍了学校的特色景点“务本石”、“望虹亭”,还带领小伙伴参观历史文化遗产,活动中,小伙伴们增进了友谊,加深了了解。

3、家校联系:在重视互动中强化沟通。在外来民工子女学生众多的学校里,家校联系显得特别重要,为了进一步密切家校联系,我们采取多种联系方式,切实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如家校联系手册、家访、召开家长会、家校路路通等。具体地说,我们做到了“三个结合”。

第一,书面联系与见面沟通相结合,我们既有书面的“家校联系册”,又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见面,在工作节奏快,竞争压力大、教师和家长都十分忙碌的今天,家校联系手册既简便易行,又能进行迅速及时的信息反馈,是一种很好的沟通手段。“家校联系手册”的栏目设置采用了“自己的话”、“同学的话”、“家长的话”、“老师的话”这四个栏目。四个栏目相互对话,相互沟通,形成了师生对话、师长对话、生生对话、亲子对话的格局,便于老师、家长、学生间相互交流思想,沟通感情;而面对面的家访则是家校联系的“常规武器”与永恒无法替代的联系方式,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状况,什么“以学生为本”、“人性化教育”、“因材施教”等等都是空谈。

第二,日常联系与阶段联系相结合,我们利用“家校联系册”等方式实现了家长与学校的“日常联系”,同时,我们又通过召开家长会的方式与家长进行阶段性联系,召开家长会是老师与家长双方相互交流思想,共同探究教育方法的重要途径。每学期我们都针对外来学生实际,围绕目标制定一个计划,如本学期召开几次家长会,每次的主题是什么,内容集中,旨在实际解决问题,同时做到前后家长会的有效衔接,在家长会上,老师必须讲明学校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以及采取的主要教育措施,使家长在了解和把握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寻找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和最佳途径,求得与学校教育的最佳配合。在家长会上,我们还要求老师留一定的时间让家长说一说孩子在家里的表现,自己采取的教育方式,从而使老师全面地了解学生和家长,通过这样的交流,增强教育的合力,同时,让

本地家长与外来民工子女家庭同坐一间教室,进行家长间的交流与沟通,这本身也很意义。

第三,传统方式与网络方式相结合,除了以上说到的这些传统方式之外,我们还利用“家校路路通”开辟了家校联系的“第二通道”,在日常工作中,班主任的工作是繁琐的,有很多事情需要和学生家长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的。利用“家校路路通”这个网络平台,实现了家长随时随地了解孩子在校成绩、表现、评语、作业、考勤、生活 等;学校随时随地通知家长,接受家长的意见和建议等;班主任随时随地与家长进行无线沟通,接受家长的咨询与建议等。

外来民工子女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新课题,如何实现本地学生与外来民工子女学生的和谐共进,是我们学校教育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也是一个有价值的重要问题,我们只是做了一点初步的实践,我们必将坚持正确的教育思想,努力促进教育的和谐,实现教育真正的公平。

六、结论

当前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现状还很不容乐观,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机会、学业成绩、心理状况,以及民工子弟学校的师资和教育教学设施等方面.农民工子女教育反映出的众多问题实则是我国较为保守的传统社会管理体制不能适应不断提升的城市化进程的必然产物.它牵涉面广,实际上已远远超出了义务教育的范畴,它与户籍管理、财政制度、税收政策、社会保障、公民权利等一系列社会、政治、经济问题相联系.未来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的构建必须立足于和依赖于这些复杂的、深层次的问题的解决.参考文献:

1、刘怀廉.《中国农民工问题》[M].人民出版社.2005年.2、马良.《融合还是排斥——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研究》[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3、张跃进.《中国农民工问题解读》[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4、胡卫.《民办教育的发展与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5、周方.《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干预》[M].2002年.6、李保强.《学校管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共享阳光下的温暖——对学校弱势群体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班主任》2003年第六期陆卫红著

8、《对大城市外来学龄前儿童保健与教育状况的调查思考》 《中国人口科学》2000年2月

下载柯岩学区民工子女入学教育情况调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柯岩学区民工子女入学教育情况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调查报告

    关于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调查报告随着现在社会闪婚一族的出现,加上人们对婚姻的认识的改变,离婚已数见不鲜,导致单亲家庭的出现也直线上升,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不得不提到议事日程......

    关于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调查报告

    随着现在社会闪婚一族的出现,加上人们对婚姻的认识的改变,离婚已数见不鲜,导致单亲家庭的出现也直线上升,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不得不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因缺少......

    关于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入学、升学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入学、升学状况的调查报告 前言: 家现有子女读书的还面临着高昂的学费问题,特别那些没有打工的农民,他们年收入就3000~4000元,而子女的学费往往会花掉所......

    教育部将评估各地随迁子女入学情况(范文模版)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教育部将评估各地随迁子女入学情况 作者: 来源:《云南教育·视界(综合)》2013年第05期 据《京华时报》报道近日,教育部推出国家级“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

    2016关于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调查报告[优秀范文五篇]

    2016关于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调查报告 关于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调查报告随着现在社会闪婚一族的出现,加上人们对婚姻的认识的改变,离婚已数见不鲜,导致单亲家庭的出现也直线上升,......

    辽宁省教育基金助学金单亲家庭子女调查报告

    辽宁省基金会助学金学生单亲家庭子女 调查报告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完整的家庭不仅是个人美好生活的起点,也是优良人格形成的源头。家庭关系越牢固,教育子女的条件就越好。然而在......

    我的教育小故事为外来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导航

    我的教育小故事 为外来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导航由于语言不通,生活、学习环境陌生,外来民工子女常常表现出严重的心理问题,所以教师应当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为外来民工子女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