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农村民房建设项目实施意见
龙街镇新农村民房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策,根据县委、县政府就新农村民房建设项目的安排和部署,扎实推进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强村庄、集镇的规划建设管理,改善村庄、集镇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结合我镇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着力改善我镇农村群众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二、基本要求
新农村民房建设项目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工作,必须坚持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改善农村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为重点,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建房户的主体地位,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在推进新农村民房建设工作中,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条件成熟的集中资源、物力、财力整体推进,规模建设。
三、实施原则
一是政府引导,农民建设的原则。二是统一规划,分户实施的原则。三是典型示范,有序推进的原则。新农村民房-1-
建设要以村镇建设整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以农田保护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及水利、交通等专项规划相衔接。按照民房建设项目相对集中、土地利用相对集约、农村基础设施各类要素相对集合的要求,以现代乡村理念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先易后难,分布实施。
四、建设目标
2006年底以前完成全镇130亩农村建房用地,安排落实农村建房户650户农民建房工程项目,整个建房工程建设项目投资5200万元。从2007年起,每年力争50亩的农村建房用地指标,集中安排有条件的村庄5个,实施新农村建房工程项目。
五、组织领导
由镇土地、民政分管领导具体负责,镇土地、民政部门,村级主要领导等组成龙街镇新农村民房建设项目领导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领导小组及成员名单如下:
组长:孙锦江(龙街镇人民政府镇长)
副组长:王波(龙街镇人民政府副镇长)
李春辉(龙街镇武装部部长)
成员:李光跃、罗绍福、李家和及各村委会主任
六、项目建设资金
坚持“人民村镇人民建,建好村镇为人民”的指导方针,农民建房资金主要由农民自己投资,公共设施部分的投资由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其他方式投资建设,各村也可根据本村的实际制定相应的资金投资办法,用于新农村民房建设工程项目的实施。
七、民房建设用地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62条之规定:“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和《云南省土地管理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我镇实际,住房面积标准为:城市规划控制区100㎡/户,坝区120—140㎡/户,山区半山区150—180㎡/户。
八、土地置换方式
申请建房户按“拆旧建新,多拆不补,不足补差价”的办法执行。申请建房户需将原有的宅基地、畜厩、厕所等地上建筑物全部拆除交归村组集体并注销《集体土地使用证》。建房户交归集体的土地使用权面积超过新批宅基地面积部分不作补偿,不足部分需向村(组)交纳提到使用补偿费。村组收取的土地补偿费全部用于村庄道路等公共设施建设。
九、建筑方案的选择
建筑方案的选择可由有资质的设计单位提供,也可由村级组织自己选择确定,但建筑风格要以周围环境相协调,力求建筑风格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城镇、集镇规划区范围内建筑规划方案中的经济指标、绿化率、功能用途等技术指标,必须符合总体规划。
十、建设工期
建设工期为1—2年。
十一、组织实施
(一)新农村民房建设项目由村级组织提出建设项目书面申请,经镇党委、政府审核并报上级人民政府批准。
(二)新农村民房建设项目用地由村级组织写出书面申请,报镇党委、政府审核后,由镇人民政府向县国土管理部门申请办理用地手续。
(三)新农村民房建设项目由镇人民政府统一安排部署,村级组织具体组织实施。
(四)在新农村民房建设实施过程中,必须做到五公开:申请建房户公开,拆除交归原宅基地面积公开,批准建房用地面积公开,交纳的土地面积补偿费和房屋拆迁面积补偿费收支情况公开,房屋验收和办证情况公开。
新农村民房建设工程项目的实施,对改变村容村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将起着基础性作用。
澄江县龙街镇人民政府
二○○六年九月五日
第二篇:乡镇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
乡镇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
乡镇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
镇新农村建设意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作出的重大决策,全镇上下必须动员起来,抢抓机遇,谋划长远,抓好当前,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落到实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起步年,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转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为着眼点,以“七有,五通三改三建”为标准,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加大投入,稳步推进,力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良好开局。
一、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调整经济结构是生产发展的战略重点,要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农村二、三产业比重,提高养殖业比重,提高优质农产品比重,增加农业科技含量,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
一是继续抓好优势农产品建设。各村要立足现有生产基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按照“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发展思路,通过整合资源,调优布局,加快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培植壮大主导产业,力争建成“三带八品”优势农产品基地。
二是继续加快农业示范小区建设。健全壮大四大养殖示范区,即江汉麻鸡养殖示范区,优质生猪养殖示范区,综合养殖示范区和水库立体养殖示范区,引导养殖户按工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公、公司运作的模式,形成以园区为龙头、以农户为载体、以协会为纽带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绿色农业、特色农业。
三是继续推广农业科技新技术。科
技是第一生产力,讲科学是调整结构的基础,要进一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突出抓好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主体培训工作,调整推广一批节约、增产新技术和生态、高效新模式,广泛开展科技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本文出自那一世范文网-http://]
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是工农互促的最佳切入点,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一是着力培植壮大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支撑,要积极扶持现有企业做大做强。引导粮食加工企业以绿色无公害水稻生产基地为依托,以绿色食品标志为载体,打造绿色食品的核心竞争力。继续加强花生、棉花、麻鸡、生猪等龙头企业建设,积极发展饲料加工、屠宰分割、冷切保鲜等配套项目,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二是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要创新利益机制,按照“积极引导、群众自愿、因地制宜、形式多样、民主管理、制度规范”的原则,鼓励和支持不同经济主体兴办和发展各种协会组织、农产品运销组织、信息服务机构、经纪人队伍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市场中介组织,使之成为基地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的桥梁。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鼓励农民用土地承包经营权、农产品、技术和资金等要素入股,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三是广泛开展招商引资。坚决克服狭隘的地域经济观念,依托优质农产品、优势山水和优质矿产资源,大力开展招商引资,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外资,实行以企招商、以商招商、重点扶持、加快发展,着力培植绿色食品,优质畜禽等特色产业,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三、突破性发展农村劳务经济
发展劳务经济是增加农民收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各地都要在发展劳务经济上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力争取得新的突破。
一是提高农民就业技能。积极组织农村劳动力参加技校、职校、“阳光工程”等多种形式的转移培训。充分发挥劳务输出服务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建立和完善镇村劳务输出组织,鼓励和支持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
二是优化劳务输出环境。全面清理和取消各种限制农民工进城务工的规定和不合理收费,简化手续。对主要劳动力在外务工,辅助劳力在家务农的,要保留其承包地,使他们进退有路。重点解决好“留守子女”的生活学习问题。切实维护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创造条件为他们提供法律援助。
三是大力发展“回乡经济”。鼓励和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利用其资本和技术,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走“输
出一成才一积累一创业一共同富裕”之路。
四、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农田水利建设是生产发展的基础,是安全饮水的保证,要切实抓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继续搞好水库、水坝除险加固,创新管理体制。
一是积极争取农田改造项目。依托粮食生产基地优势,积极争取国家基本农田改造、土地平整等一系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加大土地整理的开发力度,配套路、沟、渠、泵,加快高产农田建设步伐,提高耕地质量。
二是加强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引导农民建好“当家堰”,疏通“断头渠”,消除抗旱死角,提高农业旱涝保收能力。创新农田用水管理模式,大力开展“三民”办水利,抓好水库、水坝及灌渠的整险改造,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走专业化服务、协会化管理的节水灌溉之路。
三是继续实施安全饮水工程。抓住
国家对老区、疫区的政策性扶持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扶贫开发项目,争取国债资金饮水项目,争取血防综合治理项目,从根本上解决人畜饮水安全问题。
五、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要进一步提高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改善广大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一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今年要继续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重点,依靠和发挥农民群众“要致富,先修路”的积极性,形成强大合力,把通村通组公路修成农民的致富之路。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广播电视“村村通”的质量和覆盖面,积极争取相关企业支持,改善农村通信环境,逐步规范农村群众文化设施建设,确保村村都有活动阵地。
二是加强村庄整治工作力度。从实际出发,把村庄整治的重点放在解决村内道路,给排水设施、垃圾处理、人畜
混居等突出问题上,大力发展农村生态家园建设,清除居民房前屋后乱堆乱放柴草、垃圾等杂物,美化、净化村容镇貌,努力实现农村饮水安全、道路通达、环境友好、信息畅通、能源清洁、设施健全的目标。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引导新居建设集中连片发展。
三是扎实抓好扶贫开发工作。要继续抓好整村推进贫困村扶贫开发工作,积极争取对口帮扶单位的资金、技术支持,充分利用国家建设资金投入更多地转向农村的大好机遇,积极向上争取建设项目,捆绑扶贫开发、土地平整、公路建设、水利、血防等专项资金,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六、着力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认真落实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努力构建“平安农村”、“和谐农村”。
一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深
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建立“农民群众长期得实惠、党员干部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努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增强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二是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扩大农村基层民主,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逐步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通过“一事一议”等民主议事方式,动员和组织农民积极投峰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不断激发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整体水平和工作实效。
三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切实加强社会公德和家庭道德教育,大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
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开展丰富多彩的创评活动,塑造农村新风貌,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律观念和依法维权能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矛盾,创造农村安定祥和、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七、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导
镇委、镇政府将建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协调机制,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件大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统一领导。各地、各部门都要明确自身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和任务,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的各个领域。要坚持“科学谋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体现特色”的原则,制订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完善村庄布局规划和整治方案。要立足现有基础,量力而行地进行房屋和设施的改造,不搞形式主义,不盲目攀比,不强迫命令,不包办代替,防止大拆大建,防止举债建设,防止加重农民负担。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群众,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要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舆论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浓厚氛围。
第三篇:2006乡镇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
*镇2006年新农村建设意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作出的重大决策,全镇上下必须动员起来,抢抓机遇,谋划长远,抓好当前,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落到实处。2006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起步年,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转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为着眼点,以“七有,五通三改三建”为标准(“七有”即村里有一个主民产业,农户有一条增收致富的路子,有一门以上农业实用技术,有一幢宽敞整洁的住房,有一套家具和家电,有部家用电话,有一种以上健康有益的文体爱好;“五通三改三建”即通水、通路、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改灶、改厕、改环境,建图书阅览室、建文体场所、建宣传栏),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加大投入,稳步推进,力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良好开局。
一、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调整经济结构是生产发展的战略重点,要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农村二、三产业比重,提高养殖业比重,提高优质农产品比重,增加农业科技含量,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
一是继续抓好优势农产品建设。各村要立足现有生产基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按照“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发展思路,通过整合资源,调优布局,加快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培植壮大主导产业,力争建成“三带八品”优势农产品基地(“三带”即矿泉优质水稻产业带,无公害优质花生产业带,无公害优质西瓜、玉米产业带;“八品”即水稻、花生、玉米、西瓜、畜禽、蔬菜、林业食用茵)。
二是继续加快农业示范小区建设。健全壮大四大养殖示范区,即江汉麻鸡养殖示范区,优质生猪养殖示范区,综合养殖示范区和水库立体养殖示范区,引导养殖户按工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公、公司运作的模式,形成以园区为龙头、以农户为载体、以协会为纽带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绿色农业、特色农业。
三是继续推广农业科技新技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讲科学是调整结构的基础,要进一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突出抓好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主体培训工作,调整推广一批节约、增产新技术和生态、高效新模式,广泛开展科技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本文出自中国文秘之家-]
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是工农互促的最佳切入点,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一是着力培植壮大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支撑,要积极扶持现有企业做大做强。引导粮食加工企业以绿色无公害水稻生产基地为依托,以绿色食品标志为载体,打造绿色食品的核心竞争力。继续加强花生、棉花、麻鸡、生猪等龙头企业建设,积极发展饲料加工、屠宰分割、冷切保鲜等配套项目,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二是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要创新利益机制,按照“积极引导、群众自愿、因地制宜、形式多样、民主管理、制度规范”的原则,鼓励和支持不同经济主体兴办和发展各种协会组织、农产品运销组织、信息服务机构、经纪人队伍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市场中介组织,使之成为基地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的桥梁。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鼓励农民用土地承包经营权、农产品、技术和资金等要素入股,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三是广泛开展招商引资。坚决克服狭隘的地域经济观念,依托优质农产品、优势山水和优质矿产资源,大力开展招商引资,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外资,实行以企招商、以商招商、重点扶持、加快发展,着力培植绿色食品,优质畜禽等特色产业,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三、突破性发展农村劳务经济
发展劳务经济是增加农民收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各地都要在发展劳务经济上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力争取得新的突破。
一是提高农民就业技能。积极组织农村劳动力参加技校、职校、“阳光工程”等多种形式的转移培训。充分发挥劳务输出服务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建立和完善镇村劳务输出组织,鼓励和支持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
二是优化劳务输出环境。全面清理和取消各种限制农民工进城务工的规定和不合理收费,简化手续。对主要劳动力在外务工,辅助劳力在家务农的,要保留其承包地,使他们进退有路。重点解决好“留守子女”的生活学习问题。切实维护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创造条件为他们提供法律援助。
三是大力发展“回乡经济”。鼓励和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利用其资本和技术,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走“输出一成才一积累一创业一共同富裕”之路。
四、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农田水利建设是生产发展的基础,是安全饮水的保证,要切实抓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继续搞好水库、水坝除险加固,创新管理体制。
一是积极争取
农田改造项目。依托粮食生产基地优势,积极争取国家基本农田改造、土地平整等一系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加大土地整理的开发力度,配套路、沟、渠、泵,加快高产农田建设步伐,提高耕地质量。
二是加强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引导农民建好“当家堰”,疏通“断头渠”,消除抗旱死角,提高农业旱涝保收能力。创新农田用水管理模式,大力开展“三民”办水利,抓好水库、水坝及灌渠的整险改造,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走专业化服务、协会化管理的节水灌溉之路。
三是继续实施安全饮水工程。抓住国家对老区、疫区的政策性扶持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扶贫开发项目,争取国债资金饮水项目,争取血防综合治理项目,从根本上解决人畜饮水安全问题。
五、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要进一步提高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改善广大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一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今年要继续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重点,依靠和发挥农民群众“要致富,先修路”的积极性,形成强大合力,把通村通组公路修成农民的致富之路。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广播电视“村村通”的质量和覆盖面,积极争取相关企业支持,改善农村通信环境,逐步规范农村群众文化设施建设,确保村村都有活动阵地。
二是加强村庄整治工作力度。从实际出发,把村庄整治的重点放在解决村内道路,给排水设施、垃圾处理、人畜混居等突出问题上,大力发展农村生态家园建设,清除居民房前屋后乱堆乱放柴草、垃圾等杂物,美化、净化村容镇貌,努力实现农村饮水安全、道路通达、环境友好、信息畅通、能源清洁、设施健全的目标。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引导新居建设集中连片发展。
三是扎实抓好扶贫开发工作。要继续抓好整村推进贫困村扶贫开发工作,积极争取对口帮扶单位的资金、技术支持,充分利用国家建设资金投入更多地转向农村的大好机遇,积极向上争取建设项目,捆绑扶贫开发、土地平整、公路建设、水利、血防等专项资金,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六、着力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认真落实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努力构建“平安农村”、“和谐农村”。
一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建立“农民群众长期得实惠、党员干部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努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增强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二是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扩大农村基层民主,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逐步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通过“一事一议”等民主议事方式,动员和组织农民积极投峰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不断激发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整体水平和工作实效。
三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切实加强社会公德和家庭道德教育,大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开展丰富多彩的创评活动,塑造农村新风貌,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律观念和依法维权能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矛盾,创造农村安定祥和、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七、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导
镇委、镇政府将建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协调机制,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件大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统一领导。各地、各部门都要明确自身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和任务,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的各个领域。要坚持“科学谋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体现特色”的原则,制订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完善村庄布局规划和整治方案。要立足现有基础,量力而行地进行房屋和设施的改造,不搞形式主义,不盲目攀比,不强迫命令,不包办代替,防止大拆大建,防止举债建设,防止加重农民负担。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群众,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要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舆论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浓厚氛围。
第四篇: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
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
(2006年1月17日)
《实施意见》共分九个部分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要求
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三、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
五、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六、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七、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八、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
九、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也体现了农村全面发展的要求,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要求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切实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文明进步,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把广大农村建设成为生机勃勃、环境优美、和谐安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基本原则。一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既要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入手,又要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二是统筹规划,逐步推进。既要坚持规划先行,高起点搞好长远规划,统筹谋划好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生活等各项事业发展,又要从经济条件好、群众积极性高的乡村搞起,先易后难,分步实施,防止一哄而起、急于求成。三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从不同乡村的实际出发,确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措施以及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不搞齐步走、一刀切。四是依靠群众,惠及农民。充分考虑不同方面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承受能力,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维护好农民权益,使农民真正得实惠,不搞形式主义,坚决防止农民负担反弹。五是讲究科学,突出特色。坚持按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办事,注重体现农村特点,传承地方优秀历史文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搞一个模式,防止千村一面、脱离农村实际。
(3)目标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目标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通过10-15年的不懈努力,使广大农村逐步达到“五新一好”目标:发展新产业,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实现生活宽裕;形成新机制,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业协会等为主体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展,合作经济组织覆盖农户明显增加,农民组织化程度逐步提高,乡镇政府职能得到切实转变;建设新村镇,村镇建设纳入规划管理,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和公共服务更加完善,村容镇貌显著改观;树立新风尚,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形成健康文明新风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培育新农民,农村人力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农民整体素质不断提高,逐步成为守法纪、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创建好班子,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明显提高,基层政权真正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更加健全,基层干部真正成为农民群众的贴心人、组织农民创造幸福生活的带头人。
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4)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能力。针对农业生产的迫切需要,加快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繁育、动植物疫病防控、节约资源和防治污染技术的研发、推广。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投入比重。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各级政府要在财税、金融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扶持。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继续实施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扩大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专项补贴规模。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生命财产安全。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对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
(5)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坚
持“希望在山、潜力在水、重点在田、后劲在畜、出路在工”的农业发展思路,在保护生态和节约资源的前提下,加大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力度,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实施种子工程、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不断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加快建设油料、棉花、水果、蔬菜、茶叶等生产加工
基地。充分利用宜林荒山荒坡,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毛竹、油茶等,加大对湖泊、大中小水库、易涝低洼田、宜渔稻田等资源的开发,进一步扩大全省水产养殖规模,发展各具特色的特种水产养殖。大力发展畜牧业,扩大畜牧良种补贴规模,推广健康养殖方式,安排专项投入支持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试点。加强动物疫病特别是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突发疫情应急机制,加快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确保基层兽医队伍稳定。着力培养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扩大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各级财政要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为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中小企业扩大融资渠道创造条件。抓好优质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园艺、畜牧、水产等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快发展循环农业,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形成“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在全省形成一批各具特色,具有规模效益、品牌效应和产业集聚力的优质农业产业群。
(6)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促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鼓励和支持商贸企业、邮政系统及其他各类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改善农村市场环境。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引导各类大中型流通企业直接到试点县(市、区)的乡村投资建设连锁“农家店”。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加快农业标准化工作,健全检验检测体系。供销合作社要创新服务方式,广泛开展联合、合作经营,加快现代经营网络建设,为农产品流通和农民生产生活资料供应提供服务。
三、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7)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推进跨地区劳务协作,组织和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向城镇有序流动,不断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发展,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着力发展县城和在建制的重点镇,从财政、金融、税收和公共品投入等方面为小城镇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要着眼兴县富民,着力培育产业支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乡镇经济,引导企业和要素集聚,改善金融服务,增强县级管理能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8)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城乡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进城登记求职的农村劳动者提供免费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工资保障金等制度,切实解决务工农民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加强务工农民的职业安全卫生保护。逐步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依法将务工农民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认真解决务工农民的子女上学问题。
(9)加强扶贫开发工作。因地制宜抓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整村推进扶贫规划的实施,加快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抓好贫困地区劳动力的转移培训,扶持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地区调整结构,拓宽贫困农户增收渠道。继续实施以工代赈工程,积极组织贫困群众投工投劳,认真落实劳务报酬政策。继续增加以工代赈等扶贫配套投入,完善管理机制,提高使用效益。加快完成深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贫困人口易地搬迁扶贫任务。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
(10)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在搞好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继续搞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滨湖地区的排灌设施改造,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大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科学施用化肥,引导增施有机肥,全面提升地力。增加测土配方施肥补贴,继续实施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和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试点。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继续推进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稳定完善政策,培育后续产业,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和完善水电、采矿等企业的环境恢复治理责任机制,从水电、矿产等资源的开发收益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企业所在地环境的恢复治理,防止水土流失。加大农村能源、农村电网、农村公路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力度。
(11)加强村镇规划管理。以乡镇为单位,搞好乡镇所在地、行政村、自然村规划。安排资金支持编制村镇规划和开展村庄治理试点。规划要体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产业发展、生产生活设施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全面进行规划。县(市、区)要加强对村镇规划的指导和管理,建立“村庄自愿申请、乡镇审核批准、县里统一备案”的自然村新村建设申报制度。自然村新村建设申报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乡镇审核批准后才能开始实施。严禁未规划先建设、边规划边建设、违反规划乱拆乱建等现象。要加强乡镇所在地的小城镇建设,使乡镇成为辖区内的农业生产指导中心、教科文卫服务中心和社会管理中心;加强村委会所在地的中心村建设,使中心村更好地履行直接面向广大农民群众的服务和管理职能;加强自然村建设,使自然村成为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12)大力改善人居环境。抓好“六改”:一是改房,做到房屋整洁。有保留价值的房子可进行整修,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和名胜古迹要注意保护,没有保留价值的土坯房和“空心房”要逐步拆除。坚持“一户一宅”,引导有建房需求的农民在规划区内拆旧建新,引导独立户和散户集中建房。新建房屋要经济实用、安全美观,体现地方人文特色,注重节地、节材和节能。二是改栏,做到人畜分离。对猪牛栏进行改造,有条件的地方提倡发展畜牧小区。三是改水,做到逐步饮用上卫生安全的自来水。根据不同地方的水源条件,50户以上的村庄可以自然村为单位,使用小型供水设备抽取地下水或引山泉水,规模小的村庄和散居农户,可推广一家一户机械提水,基本实现自来水。自来水的水质要卫生安全,收费要规范,尽可能减轻农民负担。四是改厕,提倡使用水冲厕。既要推广适宜农户使用的“三格式”、“双瓮式”水冲厕,也可建设与沼气池相结合的水冲厕。五是改路,做到道路硬化。逐步做到进村道路和村内道路硬化,改善通行条件。六是改环境,做到林果成荫、环境优美。整治脏、乱、差,对水沟、水塘、垃圾进行全面清理,搞好农户家庭卫生。要与发展庭院经济相结合,宜林则林,宜果则果,搞好村庄绿化。推进“四普及”:一是普及沼气。在有条件的村庄普及沼气,推行“猪—沼—果(菜)”等生态农业模式。二是普及有线电视。在全面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的基础上,完善县、乡、村有线电视传输网络,提高农村的有线电视入户率。三是普及电话。加强农村通信网络和互联网建设,提高农村的电话普及率和网络覆盖率。四是普及太阳能。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在有条件的村庄和农户逐步推广太阳能热水器。
五、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13)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强化政府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认真落实“一费制”、“两免一补”等政策,从2007年开始全省农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完善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教职工工资保障机制,继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力度监管和规范农村学校收费,进一步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
(14)继续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以先进实用农业技术和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加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增强农民科技致富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培养造就守法纪、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提高补助标准。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各级财政要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纳入预算,不断增加投入。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15)全面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结合实际制定农村卫生发展规划,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每个乡(镇)要有一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每个行政村设立一所卫生所(室)。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室)要逐步达到相应的配置标准。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康发展,稳步推进农村医疗救助试点,逐步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进一步加强血吸虫病等地方病防治。加强农村计划生育服务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
(16)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各级财政要增加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投入,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保护和发展有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活跃农民文体生活。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
(17)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加强农村敬老院建设,基本实现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扎实做好农村特困户救助工作,积极探索农村养老保险制度。2006年开始抓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试点工作,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8)积极倡导乡风文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强化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入推进文明村镇、和谐村组、和谐家庭等形式多样的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树立勇创家业的理念,大力倡导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倡健康文明的丧葬文化,逐步规范并加强农村墓地管理。继续推进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保障农民群众安居乐业。
六、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19)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继续搞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加大政策理论、法律法规和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引导农村基层干部发扬求真务实、踏实苦干的工作作风,广泛联系群众,增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关心和爱护农村基层干部,继续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充分发挥农村共青团和妇联组织的作用。
(20)进一步推进村民自治,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搞好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深入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鼓舞农民,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积极发展农村村落社区组织,培育各类专业经济合作协会,推动农村志愿服务活动。积极推动和引导村民理事会的健康发展,使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七、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21)进一步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创新乡镇事业站所运行机制,精简机构和人员。按照强化公共服务、严格依法办事和提高行政效率的要求,切实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加快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责任明确、财政分级投入、经费稳定增长、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深化农村学校人事和财务等制度改革。推进和完善“乡财县代管”财政管理方式的改革。
(22)统筹推进农村其他改革。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完善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促进林业健康发展。深化国有农(林)场改革,逐步剥离国有农(林)场办社会的职能,转变经营机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发挥示范作用。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建立产销区稳定的购销关系,加强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步伐,完善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加强对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培训,拓宽就业安置渠道,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抓紧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巩固和发展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成果,进一步扶持农村信用社减轻历史包袱,完善治理结构,优化经营机制,强化支农服务功能,实现国家支农政策与农村信用社信贷政策的良性互动。县域内各金融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新增存款要保证一定比例投放当地,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八、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
(23)加大对农业的政策扶持力度。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行之有效的支农政策,重点在“多予”和“强化”上下功夫。总的要求:一是做到“三个终结”,实现全面取消农业税、农业特产税(除烟叶外)和牧业税的目标。二是做到“三个高于”,支农资金要按照法律规定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全省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三是做到“三个强化”,强化粮食直补力度,将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资金总额提高到粮食风险基金的50%以上,同时强化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新增化肥储备利息补贴。四是做到“三个加大”,加大财政对粮食大县和财政困难县的奖励补助力度;加大国有农(林)场税费改革力度,将农(林)业职工土地承包费中类似农村“乡镇五项统筹”的费用全部减除,财政给予适当补助;加大农业综合支持和服务能力建设力度,增加生态公益林补偿、农田水利、农业科技、扶贫开发和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完善减灾防灾体系、动物防疫体系、农技服务和农村流通体系,加强安全饮水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实现“三个加快”,加快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和农民培训步伐,加快农村公共卫生设施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农村医疗改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市、区)扩大到40个。
(24)对自然村基础设施建设适当扶持。具体是“两补两免一简化”:对改善自然村通村委会所在中心村和自然村内道路通行条件,给予水泥等实物补助;对农户改水、改厕、建沼气池,给予适当的资金或实物补助。免除自然村和农户改建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的各种规费;免费向自然村提供规划图纸和向农户提供房型设计图纸。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方便、快捷、规范的服务。
(25)统筹安排各种支农资金和项目。省直各有关部门实施乡村公路建设、农村“六小工程”建设、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文明村镇建设、小康示范村建设、农村村落社区建设、定点扶贫和移民搬迁等项目,要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要求,统筹安排。对中央和省分配以及来自其他渠道的各种支农资金,县(市、区)政府在不改变资金基本用途和管理渠道的前提下,可进行整合,捆绑用于新农村建设。对保农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和农村中小学教育正常开支的转移支付资金,以及给予农民的各种补助款,要及时拨付到位,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
九、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
(26)把新农村建设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各级党委、政府要全面理解和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要求,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为目标,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投入机制,建立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机制,建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工作机制,建立社会各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机制,努力健全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治理机制,加强领导,统筹安排,精心组织,狠抓落实,扎扎实实把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向前进。
(27)成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由省委书记任组长,省长任第一副组长,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指导。各设区市、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落实领导和指导责任。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立足自身职能,找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研究制定具体方案和措施,认真履行好工作职责,形成建设新农村的整体合力。
(28)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要因势利导,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发动群众,积极鼓励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志愿者以多种方式联系村庄和农户,进一步形成关心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要顺势而为,调动一切积极力量,拓宽社会参与途径,引导人才、智力、资金等资源流向农村、支持农业、服务农民,开创各方面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动局面。
(29)抓点带面,逐步推进。先选择经济条件较好、工作基础扎实、农民积极性较高的村庄进行试点,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年推进。各级党政机关和有关单位要建立新农村建设联系点,每年集中帮建1-2个自然村,搞好服务、协调、指导,从人财物等各方面帮扶联系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社会事业发展。
(30)求真务实,注重实效。各地要根据经济实力、村镇现状、人口结构、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制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明确工作重点,加强分类指导。自然村建设要从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需要出发,切忌贪大求洋,急于求成,不要搞进口草坪,不要建广场。坚决防止搞形式主义、搞举债建设。要尽可能降低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户改房建房的各种费用,千方百计减轻农民负担。物价、工商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建筑建材市场监管,防止价格上涨抵消惠农政策给农民的好处,对借新农村建设之机乱涨价、以次充好、销售假冒伪劣建材等行为要依法从严查处。
(31)加强调查研究,推动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农村第一线,掌握新农村建设的进展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好农民群众关心并急切盼望解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要认真总结各地的成功经验,总结推广好的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不断扩大和巩固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32)围绕新农村建设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加强“三农”工作的重要一年。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和各种有利条件,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抓手,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农业农村各项工作全面发展,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
做好2006年和“十一五”时期的农业和农村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进取,艰苦创业,扎实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共青团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意见
共青团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意见 为更好地动员全县团员青年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上级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以下实施意见。
一、教育引导广大团员青年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总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历史性选择,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抓住了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根本,充分表明了中央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和信心,深刻反映了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和时代特征,代表了广大农民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为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共青团肩负着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贡献的历史重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为共青团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重大历史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二、全面把握共青团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共青团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和县委、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的要求,团结广大团员青年积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状况,弘扬农村良好社会风尚,推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服务农村青年增收成才,动员各种社会力量,支持农业,服务农村,关心农村青年,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三、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功立业
(一)带领团员青年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贡献力量。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要求,把促进农村青年增收作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积极引导农村青年养殖户加大优良品种的引进、改良和推广力度,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团员青年发展规模化养殖,促进畜牧业的规模化发展和团员青年增收。要广泛发动团员青年积极调整农业内部种植结构,围绕市场需求,大力发展蔬菜、林果、油菜等优势产业,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就业和向城镇转移,开辟农村青年增收的新渠道。要进一步深化实施“新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积极开展培训工作,充实培训内容,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村青年。要充分发挥团的组织优势和人才优势,实施城乡互动,积极动员机关、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团组织深入农村开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下乡服务,对农村的困难团员青年实行结对帮扶,切实帮助农村团员青年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增强农村基层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要积极发动农村青年星火带
头人、青年致富能手开展科技帮扶活动,引导有条件的青年农民积极从事农副产品加工和营销,鼓励外出务工青年返乡创业,服务群众,努力形成城乡良性互动促发展、齐心协力建新农村的良好局面。
(二)引导青年大力弘扬良好社会风尚。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共青团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青年,以正确的舆论引导青年,以高尚的精神塑造青年,以优秀的作品鼓舞青年,丰富青年的精神世界,增强青年的精神力量,促进青年的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一是深入开展乡村青年文化活动。结合传统的民族节日、文艺演出、体育比赛和民间歌会,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探索建立社会化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深化乡村青年文化节、乡村青年歌手大赛、乡村青年才艺风采展示等重点项目。二是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农村形势和政策宣传教育,激励广大青年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青年文明村、手拉手等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促进广大青少年道德素质的提高,促进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风尚的形成。三是要充分发挥团的组织优势和队伍优势,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救助特困家庭学生。四是要广泛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组织农村青年就近就便扶贫济困,敬老助残,努力为农村困难群体提供生产生活上的帮助。
各级团组织要把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深入
(三)引导青年积极参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紧紧围绕“村容整洁”的要求,利用团课、团员青年大会等形式,在农村青年中广泛宣传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组织团员青年学习环保节能知识,推广运用清洁能源技术,开展打扫卫生、清运垃圾、植树造林等改善村庄环境的实践活动。要广泛吸纳环保意识强、工作积极性高的团员青年加入到农村生态环境监护志愿者队伍中,经常性地开展环保知识宣传和整治村容村貌的志愿服务活动,用青年志愿者的良好行为习惯和文明举止感化和引导群众,努力使他们成为新农村新生活的倡导者和实践者。要组织农村青年在开展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和改水、改路、改厕、改房、改灶的“三清五改”工作中积极发挥突击队作用,为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作贡献。
(四)引导青年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作用。实施村民自治,扩大基层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没有村民自治,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没有基层民主,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各村团组织要引导农村青年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促进基层民主管理。一是要培养农村青年的政治文明意识。引导青年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党的领
导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二是要培养青年的民主意识。引导农村青年珍惜民主权利,正确行使民主权利,在村级事务管理中依法行使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并通过合理合法的正确途径表达青年的诉求。三是要培养青年的法律意识。积极在广大农村团员青年中普及学习《宪法》和与农村生产生活及青年利益相关的各种法律法规,引导青年学习法律知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学会依法办事,做农村学法、知法、守法的模范。四是要引导农村青年在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中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促进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建设。五是要引导青年积极参与农村“平安村寨”和“平安家庭”的创建活动,有效预防和化解各种家庭、社会矛盾,积极投入到农村治安防范、群防群控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建活动中,积极维护农村和谐稳定
四、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关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总目标。确立这个总目标对于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进一步加强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科学教育青年、正确引导青年、热忱服务青年,把广大团员青年的思想统一起来,把他们的力量凝聚起来,以饱满的热情和高昂的斗志积极投入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历史进程中来。
(二)精心组织,稳步推进。要着眼于工作的长期开展,精心设计和组织好各项活动,主动将共青团的服务工作与当地党委政府的整体部署紧密结合起来,纳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格局。要把共青团组织已经开展的各项农村工作纳入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活动中,统筹兼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试点村要组织一批有一定口头表达能力、熟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的团员青年组成宣传队,通过出板报、贴标语、召开会议、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大力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措施和目的意义,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充分调动团员青年和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建立机制,常抓不解。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系统、长期的工程,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确保各项工作长期有序开展。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村团员青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和支持他们的新探索、新创造,注重积累,总结经验,形成行之有效的活动品牌和工作方法。要形成工作督促机制,不断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发现问题,改正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