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实践中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研究
在实践中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研究
内容摘要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推动一个民族前进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迫切需要民族文化滋润心灵、陶冶情操,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因此本文就在实践中加强对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进行探讨,力图通过对比和实证的方法说明在实践中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高效性,并提出了在实践中加强民族精神教育的一些具体做法和展望思考。
关键词
大学生 民族精神 实践教育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也是民族文化中最核心、最精华的组成部分,是推动一个民族前进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党的十六大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并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全过程。高等教育承担着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双重任务,必须以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为己任,培养既有开放意识、世界眼光,又有民族自尊和爱国精神的栋梁之才。本课题旨在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出发,在实践中加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构筑大学生的精神支柱。
本课题重点是在上海市各高校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提高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实效的途径。结合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具体运用调查法、案例剖析法、个别访谈和学生座谈法、教育活动全息观察法等方法开展研究。重点研究如何从社会要求和各个层面的实际出发,探索加强民族精神教育的有效途径,如何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优化人文环境,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优势加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近十年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民族精神教育,十六大报告对民族精神作了精辟的界定;而自1994到2004十年间党中央先后发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1994)、《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1)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三个重要文件,将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作为公民道德建设和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文件对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作了深刻的阐述,视之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本工程,并提升到民族振兴的高度,为在国民教育的全过程贯彻民族精神教育确定了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加强民族精神教育是当代大学生肩负的历史责任的要求
青年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大学生是青年的佼佼者,是国家的栋梁之材,更是未来社会的精英,他们负有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任重道远,是继往开来的一代,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者。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外,还必须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高尚的品格和浓厚的爱国情感,而这一切又有赖于学校教育。大学生处在人生转型期,因而高校加强民族精神的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的茁壮成长十分重要。
2、加强民族精神教育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需要
全球化为人类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技术等的交流和互通创造了条件。历史已经充分证明,在现时代,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封闭的情况下得到发展。但全球化并非一个自然过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同时,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受到西方强势文化的强烈冲击和破坏,民族国家的主权被削弱,普遍遇到了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危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交流的频繁,各种不同思想文化的矛盾和冲突相对激烈,这不仅对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冲击,而且对于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会造成他们思想上的迷茫和混乱。因此加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对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激励他们的民族自信心,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立志报效祖国无疑是有益的。
3、加强民族精神教育是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仅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条件。高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是民族精神的弘扬者和传播者,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民族精神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因而加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尤显重要。
4、加强民族精神教育是克服市场经济负效应的需要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却引起人们心理和行为的变化。经济交往中的原则反映到社会生活中来,导致人们在生活方式、消费观念、价值观念上发生严重倾斜,这必然会影响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使得少数大学生出现了“精神贫困”现象,这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因此,高校要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又充分尊重个人合法权益的社会主义的义利观;培养他们发愤图强、艰苦创业的精神,惟有如此才能有效地克服市场经济活动中的负效应,并形成生气勃勃的、健康的校园文化和良好的校园规范。
(二)“以爱国成才”为主旋律的民族精神教育实践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民族精神应当是与时俱进的。民族精神在实践中产生,同时又是在实践中发展的。要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把教育融入实践中,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体验民族精神,增强、升华民族情感。
1、以理论学习构筑大学生精神支柱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得以生存、繁衍、延续、发展和壮大的命脉所在,是我们民族的主心骨。大学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环节,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必须全面贯彻这一精神。在大学众多的课程中,“两课”无疑要承担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任,这是“两课”的性质和定位所决定的。在“两课”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对待历史文化传统,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特别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将个人利益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统一起来,把改变祖国的落后面貌和实现民族的全面复兴视作自己的神圣职责,自觉克服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在各种思想文化激荡中使民族精神发扬光大。
上海各高校积极推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大学生头脑”的“三进”工作,在“两课”改革和建设中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尤其是为了能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真正进入大学生的头脑,使大学生达到知、信、行的统一,“两课”教师们努力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在课程结构的调整、教材的编写、教学手段和考试方法的改进以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等方面,创造了许多好经验,充实了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我校等高校在“两课”教学中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普遍采用多媒体设备,同时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将理论发展的最新内容充实到课堂教学中去,使得民族精神教育常讲常新。上海各高校积极组织广大学生、尤其是党员学生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过第二课堂建设加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形成了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的生动局面。各高校于1995年后,相继成立“邓小平理论研究会”。目前各高校学生邓研会、“三个代表”研究会等学习型社团有260余个,会员总人数超过3万。大学生们通过参加各种理论社团,学习研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先进文化构筑自己的精神支柱、树立崇高的价值观,从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例如我校历史系就开展了让同学们走上讲坛,为大家上时事政策课的“时事论坛”活动,这种新颖的活动方式使得同学通过“自学自讲”锻炼了自身的理论学习能力,提高了自身政治素养,真正做到了自我教育与自我发展,受到很多同学的欢迎,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主题教育是有效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好方法,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以爱国主义为中心的民族精神主题教育,是在全社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各项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入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的实际举措,也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爱国主义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人民对自己国家和民族最深刻的情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应该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依托各种教育基地,以各种节日、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纪念日为契机,以活动为载体,吸引广大大学生广泛参与。特别是要把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组织好,使大学生在自觉参与中了解、熟悉、感受民族精神,理解、接受和认同民族精神,在参与活动中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诚实守信也是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上海各高校在大学生中开展诚信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如我校一方面在本科生中倡导“诚实履历”,做到个人履历不掺假、不掺水,受到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一致认可。另一方面,在研究生中开展了学术道德大讨论,从规范学术道德、拒绝学术腐败入手,要求研究生“欲求学问,先学做人”,在新世纪新的育人环境下,强化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2、以实践活动体验升华民族精神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不仅需要高校德育工作者长期潜心地发挥主导作用,更需要大学生长期主动地参与配合,以做到主导教育与自身塑造的有机结合。上海高校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充分满足大学生的实践需求,如通过开展读书活动、征文活动、辩论赛,组织深受大学生欢迎的高水平的人文讲坛和科学讲座,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活动以及各种下乡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先进的厂矿、企业、农村等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使大学生在实践中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增强民族精神。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提升大学生人文艺术修养的重要渠道。上海市教育党委和市教委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已经整整十年。十年来,上海各类艺术团体纷纷进入大学校园,使大学生能够欣赏到民族的高雅艺术,这对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艺术情操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让大学生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培养了民族自豪感。此外,各高校的艺术团体、学生社团立足于本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文化需求,开展了缤纷妍丽的艺术活动,成为全市高雅艺术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大学生来说,要从书本和纯理论转向活动和实践,从课堂转向现实生活,从知识传授转向社会活动。每年暑假,高举“大学生‘三个代表’实践团”大旗的学生们纷纷走向社会,走向“老、少、边”地区,把自己的青春和理想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结合,体现了当代大学生胸怀祖国、服务社会的壮志豪情。我校大学生们通过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经风雨、见世面,开展了诸如民工子弟作文比赛、“快乐助苗”及社区夏令营等各种活动,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在意志与能力方面都得到了锻炼;而且在此过程中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和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未来的竞争,是国民的竞争,是文化创造力的竞争。培育和弘扬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不是一时一事的权宜之计,而是高校德育中一项长远而持久的任务。高校应该抓住一切有利机会加强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教育,应该创造一切有利条件激发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高校要运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创造有利的氛围,整合、开发校内外德育资源,拓宽民族精神教育途径,从而使学生在思想道德建设的各个环节中时刻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与感染。
(一)加强组织领导,整合德育资源
学校领导要转变观念,真正认识到民族精神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切实把民族精神教育放到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不仅要抓好第一课堂教学中的民族精神教育,也要重视在第二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民族精神教育。把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上,统筹安排。把第二课堂建设纳入到学校教育工作的整体计划中,以强化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在连续性和外在广延性,同时重视施教对象的层次性,把握好政治理论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的相关性和导向性,调动学生学习理论的自觉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要加强对第二课堂建设的领导,提供必需的设备、场地等,选派社会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责任心强的专业教师担任指导教师,聘请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和导师,甚至亲自参加第二课堂的活动,积极营造全校都关心支持第二课堂民族精神教育的环境。
(二)把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
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使传统的民族精神与改革开放的现代意识、全球意识相结合,进而使民族精神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及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的实践中得以升华和发展。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必须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因而必须把民族精神教育推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培养大学生的进取精神、创新精神和艰苦创业精神,增强他们勇于开拓、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以及为国、为民、为社会主义而贡献自己聪明才智的向心力、内聚力。
(三)重视师资培训,加强校际交流
学生对优秀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以及良好品行和学风的形成,都有赖于教师的教育和培养。要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首先必须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民族精神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其言行举止要体现我们民族的良好素养。通过教师的人格力量和对祖国、对民族的热爱去感染学生,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甚至终身的影响。教师也必须不断接受继续教育,提高自身素质,这也要求学校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和再教育。
综合性大学在民族精神教育方面师资力量雄厚,而一些理工科大学迫切需要人文学科方面的师资资源,应加强大学间的校际交流和相互支持。
(四)与媒体携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民族精神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任务,更是社会的责任。因此,正确的舆论导向对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不可或缺的,政府和社团都有责任和义务给予支持和保障。现代社会,媒体的导向作用对大众的影响是非常强大的,青少年在其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必然会受到新闻媒体的影响。因此,在学校大力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同时,政府也要提倡新闻媒体发挥自身传播优势,在全社会形成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氛围。同时争取新闻媒体积极配合学校的各项教育和活动,及时把活动的成果报道出去,提高学生自觉教育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网络的出现,消除了人类跨地域沟通的“时滞”,拓展了人类的交往空间。对于培育青年学生的民族精神来说,这既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是一条与学生进行双向沟通的新渠道,比如可以建立高质量、大容量、有着强吸引力的“民族精神教育网站”、“民族精神论坛”,抢夺网络制高点,通过设立各类型的主题,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网站的各类讨论中培育民族精神、弘扬民族精神。
第二篇:加强青年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探析
加强青年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探析
继续教育学院邱卫东
[摘要] 青年大学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也是我国高素质人才队伍的中坚后备力量。党领导下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如果缺乏广大青年大学生的认同和参与,将会给我们的战略任务带来非常严峻的挑战。因此,加强广大高校青年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以增强他们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就显得非常必要。本文拟围绕对高校青年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必要性,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导向和方式方法等三个方面做初步探究。
关键词:青年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
(一)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教育和培育都是一个树本立根、继往开来的重大战略工程。
中央16号文件强调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确保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1]作为肩负着民族复兴使命的每一个青年大学生,在认真学好提高专业素质的同时,培育健康向上的民族精神刻不容缓。
(二)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突破了1000美元大关,富有成效的改革得到了广大人民的高度认可与衷心拥护,同时也得到了世界各国的一致好评。
纵观中国整个的发展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可以说,在水深火热中生活了长达一个多世纪、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才逐渐走上康庄大道的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像
现在这么扬眉吐气,他们参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决心与意志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明确和坚决。从横向角度上来讲,世界范围内不同民族、不同思想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借鉴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便利。
同时,党和政府也非常重视民族精神教育,近十年来先后颁发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1994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等几个重要文件,将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并将弘扬民族精神视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本工程,提升到民族振兴的高度。
综观以上这些主客观方面的事实,正如许多学者专家所指出的,当前环境下在青年大学生中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无论从主客观两当面看,时机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要成熟,所拥有的资源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为丰富。
但我们也必须清楚地看到,在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许多困难需要我们面对和处理:
一是经济全球化而导致的文化全球化发展,影响着“本土文化”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不争事实。而经济全球化极大地推动着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为不同思想文化体系间的交流与借鉴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也向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总体上处于弱势的国度,提出了如何维护自身的文化独立,进而维护国家主权、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的挑战。一些发达国家利用自己在科学技术方面的优势及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强势地位,不遗余力地进行文化扩张和文化渗透,设想“普世文明”的发展,极力绘制没有文化差异图标的新的世界文明。青年大学生在文化的追求上恰恰存在求新的心理,他们在文化的开放中,常常被西方文化的一些表象所迷惑,忽略了本国的传统文化,使中国本土文化对青年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产生危机。
二是大学生“网上冲浪”的普遍趋势,导致了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弱化。随着社会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网络社会。网络以其传播范围的开放性、内容的广泛性、速度的快捷性,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成为大学生的“第二校园”。互联网的使用,使青年学生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增强了做地球村村民的意识,这虽有利于他们在日益一体化的世界中生存,可是与这种一体化意识相伴的种族、民族意识的弱化、民族认同感减弱、民族身份逐渐消解,在某种意义上不利于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与此同时,当今网络,美国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信息内容完全取得在互联网传播的垄断地位,从米老鼠到唐老鸭,从奔腾芯片到IBM电脑,这些给青年学生带来精神愉快的同时,也在削弱青年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三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及各种社会问题,动摇着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近年来,我国的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但与之相对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在经济领域内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思想,对大学生的行为产生了负面影响"。“金钱至上”的人生价值观在大学生中也有一定的市场,有的大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信念,不求上进、得过且过;一些大学生坐而论道,泛泛而谈,不能摆正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与民族精神相悖的。
与此同时,党内的一些腐败现象,政府工作人员中的某些不信守、不公正行为,一些地方和领域的不平等竞争,下岗职工增多,就业难等社会问题,一些大学生不能理性对待,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和未来缺乏信心,动摇了自身民族精神的培育。
四是宣传思想领域的杂音,影响着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正确导向。应该说,近年来我们的党十分重视宣传思想工作,思想领域的主流是好的。但仍存在不可忽视的地方,如有些杂志文章公开鼓吹“全盘西化”,经济上推崇私有化,主张把国有企业全部“民营化”;政治上鼓吹资产阶级的多党制、议会制;一些媒体对西方的东西不加分析地宣传,使青年学生感受到的是“他国的先进”,青年学生国情判断的矛盾心理容易丧失对本民族的信心。
三
青年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塑造和培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从马克思主义物质与意识之间的辨正关系原理看,民族精神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她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特别是离不开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必须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心理实际出发,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国情出发,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将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
育纳入到高等教育的全过程,纳入到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从这个层面上讲,我们须解决好两个问题。
第一:青年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导向:
党的十六大报告从中国具体的历史国情出发,明确将中华民族的精神定义为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并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2]著名学者于海在其《民族精神意涵: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一文中认为,结合十六大报告以及近十年来我国先后颁布的有关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文件可以看出,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应该是具有层次性的,即包括国家意识、文化认同与公民人格三个层次。[3]这种分析在某种程度上也恰如其分地回答了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导向问题,值得充分借鉴。
我们认为,从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这三个层次上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无论是从大学生的受知能力还是这个民族对大学生群体的高要求来说,都显得特别适合。进一步讲,就是我们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全球化合作的同时,要对他们强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国家观念、国家意识和国家富强为主要内容的国家意识教育;在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和先进文化时,要做到促进大学生以人和观、家和观、和平观及天和观为主要内容的文化认同;在培育大学生树立现代公民人格的过程中,要从传统中提炼汲取以诚信、守法、自强、仁爱为主要内容的思想精髓。从而真正做到在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时,不是在简单地整理国故,更不是走向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走向全球化时代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
第二:青年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具体方式方法。
当前,塑造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入手:
(一)加强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发挥教师的典型示范和带动作用。良好的师德师风是民族精神在教师职业中的生动体现,教师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不但影响着学生的未来,也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广大教师不但是民族精神的倡导者、传播者、更是实践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他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觉悟、价值取向对学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深刻地挖掘教材的思想教育因素,不失时机地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教育。
(二)在大学生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升华。中华民族以其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在世界历史上具有独特魅力的中华文明,同时也取得了对人类社会进步有着重要意义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因此,要有效地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必须使青年大学生系统地学习和了解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并把这些内容纳入到课程体系之中。通过学习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学生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同时反对民族虚无主义、民族分裂主义、民族沙文主义和民族保守主义等落后的民族意识,最终使中华民族精神在新一代的大学生身上得以传承、弘扬和提升。
(三)充分发挥“两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根据十六大关于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具体要求,我们可以针对课程特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有计划地在相关课程中突出民族精神的培育问题。如“思想道德修养”、“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课程,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对大学生进行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让学生自觉接受国情、民情、民族历史教育,学习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了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进程,认清自己所承担的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合理调整课程结构,让一些立场坚定、同时又深谙西方民族思想精髓的老师为学生开设一些已为学界认同的经典思想著作选读等选修课。在中西结合并相互对比的环境中,让广大学生全面了解近现代民族思想形成的历程,树立科学正确的现代公民人格。
(四)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引导大学生塑造民族精神。高校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到当前正在轰轰烈烈开展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之中,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作为行为规范。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用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去感染学生,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知识竞赛、读书报告会开展“两史”教育,也可通过组织学生学习京剧、昆剧、川剧等传统戏剧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民族精神教育氛围。
(五)抢占网络阵地,拓展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新渠道。随着计算机技术
和网络的高速发展,消除了人类跨地域沟通的“时限”,而且网络也成为大学生掌握知识、了解信息的一种主要渠道,这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同时网络也是教育者与学生双向沟通的一条新渠道。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在网上建立民族精神宣传网站、论坛、数据库等,发挥网络的育人功能,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一元化的主流思想引领当前多元化的价值观。
(六)发挥社会实践的锤炼作用。社会实践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和手段。要结合重要节日、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纪念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增强国家观念和民族忧患意识,并在组织大学生进行寒暑期社会实践的过程培养和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没有强大的物质力量一个民族不可能自尊、自立、自强;但没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一个民族同样不可能自尊、自立、自强。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所指出的,“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主阵地的高等学校,应把青年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教育纳入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教学之中,建立健全民族精神培育机制,积极迎接新形势下民族精神教育的新挑战,努力探索民族精神教育的新途径,为社会塑造新时代的“四有新人”。
注释:
[1] 参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年。
[2] 参见《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版,第36页。
[3] 详见 于海:《族精神意涵: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思想、理论、教育》2004年12期,第3—4页。
第三篇:民族精神教育总结
培育民族精神活动总结
根据教育局《关于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的通知》精神,及时行动,将9月的工作重点放在弘扬民族精神,贯彻实施《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上。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一、强化领导,保证活动顺利开展。
学校成立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实施方案》,精心策划、求真务实,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摆上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确保活动扎实有效的开展下去。
二、加强宣传,营造弘扬民族精神的良好氛围。
1、抓好宣传,形成良好开端。
9月初,向全校同学提出倡议:热爱祖国、遵守校园规则,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外做个好公民。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立志做新一代的好少年。让民族精神的种子在学生心中播撒、生根、发芽。
2、利用好宣传阵地,营造浓厚校园氛围。
学校充分利用板报等宣传阵地,宣传“抗震救灾英雄少年”事迹,阐释坚强勇敢、团结互助、乐观向上、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抗震救灾精神,阐释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态度,热爱科学,勤奋学习,追求真知,营造了弘扬民族精神的浓厚校园氛围。
三、开展活动,使弘扬民族精神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
1、发挥主阵地作用,各科教学渗透民族精神教育。
号召教师认真实践课改新理念,教书与育人并举,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纳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语文、数学、自然、音乐等学科,要充实体现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使学生的心灵世界从小受到民族精神的人文滋养。
2、开展系列读书活动。
利用学校图书室、班级图书角,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了读古今反映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的好书活动,同时各班级利用预习时间大唱革命歌曲《歌唱祖国》,从好书、好歌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弘扬民族精神。以此使学生明确民族精神的内涵,了解民族精神的具体内容,受到民族精神教育。
3、体验“四美”活动。
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与体验教育结合起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和技艺,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和传统美德。一是体验“美在话语”,二是体验“美在文中”,三是体验“美在行动”,四是体验“美在歌声”。
4、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活动。
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塑造学生美好的人格,把对学生的中华 传统美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活动中抓好“三个字”:一是抓好一个“读”字。二是注重一个“讲”字。三是落实一个“做”字。学生们从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中学会了爱国、学会了勤奋、学会了守信、学会了礼貌„„
5、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活动。
根据民族精神要求,贯彻实施《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一步丰富日常行为规范“示范学生”的要求,定时评选示范学生。宣传示范学生经验,提升学生行为规范水平。
经过系列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普遍经受了一次民族精神的洗礼。坚强勇敢、团结互助、乐观向上、不畏艰险、不屈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等伟大的民族精神印刻在所有的师生心中,并将发扬光大。
弘扬民族精神将是我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长期工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将弘扬民族精神活动一如既往的开展下去,让民族精神在每个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第四篇:民族精神教育月doc专题
2009—2010学年集美第二小学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方案
今年9月份是全国第六个“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为了让广大学生了解新中国建立的艰辛历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增强对伟大祖国、党和人民的热爱,进一步把爱国情感化为具体行动,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根据上级统一部署,结合我校实际,现就组织开展2009年“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做如下安排:
一、活动主题:
祖国发展我成长
二、活动时间:
2009年9月1日—9月30日
三、活动内容及安排:
1、了解新中国建立历程:
①以“向国旗敬礼”礼仪教育活动为重点,开展新中国成立60周年、少先队建队60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辉煌成就的宣传教育。
第一,要精心做好开学第一天“向国旗敬礼”升旗仪式教育。精心设计升旗仪式,严格规范敬礼、唱国歌、国旗下讲话等程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增强学生在活动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切实发挥仪式教育的育人功能。
第二,要进一步动员学生开展“一人一句心里话,千言万语颂祖国”、“我爱我的祖国”等诵读活动,抒发爱国爱党情怀,坚定忠诚国家的信念。
第三,营造传唱爱国歌曲、优秀童谣的氛围,积极开展“爱国歌曲大家唱——祖国万岁”歌咏及优秀童谣传唱活动,引导每个学生把好歌、好童谣带进校园、带回家庭、带进社区。
第四、邀请林忠阳做一次“向国旗敬礼”的国旗下讲话,并举行“向国旗敬礼,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宣誓及签名活动。
第五,要继续做好优秀影片观赏工作,凝聚民族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①认真组织师生收看讲述新中国建立历程的专题片《走进新中国(暂定名)》。时间:各班利用第3周的班队课。③组织学生收集、整理家乡为建立新中国做出贡献的英烈故事,并利用第三、第四两周的国旗下讲话,对英烈故事进行讲述。(主讲班级:六(2)班、六(3)班)
2、教师颂:
①组织学生观看《开学第一课》。(央视二套9月1日18:30或9月5日9:00,9月6日10:00)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25个教师节里,组织全体学生齐声向老师说一声“老师,节日快乐!”让我们的同学说说我们身边的教师,说说他们的优点,敬业精神。时间:2009年9月10日。
3、感受祖国变化:
①组织师生阅读《共和国成长的故事》读本。
②以《回望我的祖国》为主题。采用主题班会、宣传栏、黑板报、手抄报等形式开展活动。认真组织学生搜集整理了解建国六十年来祖国的变化,家乡的变化,以及各行各业所取得的成就,观看影视作品,制作一期手抄报,上一次主题班会。
4、我为祖国服务:
让学生参加银亭社区举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系列实践活动,指导学生撰写活动体会或社会实践报告。
四、活动要求及材料上交:
1、9月11日上午,三至六年级,每班选送2篇《开学第一课》的观后感。
2、9月30日前,六(2)班、六(3)班上交英烈故事。
3、三、四年级每班选送一张手抄报。
五、六年级每班选送一篇作文和一份心得体会(参加银亭社区活动)。上交时间:2009年9月24日上午。
4、少先队要充分发挥学校黑板报、广播站、校报校刊、网站、横幅标语等宣传阵地的作用,为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氛围。
5、各班要本着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精心设计活动载体,通过丰富多彩、深入人心的宣传教育活动,真正让学生受到教育和启发,确保教育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集美第二小学 德育处
二〇〇九年九月七日
第五篇:民族精神教育总结
培育民族精神活动总结
根据福山区教育局《关于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的通知》精神,张格庄中心小学高度重视,及时行动,将9月的工作重点放在弘扬民族精神,贯彻实施《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张格庄中心小学校园规则》上。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一、强化领导,保证活动顺利开展。
中心小学成立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实施方案》,精心策划、求真务实,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摆上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确保活动扎实有效的开展下去。
二、加强宣传,营造弘扬民族精神的良好氛围。
1、抓好宣传,形成良好开端。
9月初,中心小学全体师生举行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启动仪式。向全校同学提出倡议:热爱祖国、遵守校园规则,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外做个好公民。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立志做新一代的好少年。让民族精神的种子在学生心中播撒、生根、发芽。
2、利用好宣传阵地,营造浓厚校园氛围。
学校充分利用橱窗、板报等宣传阵地,系列刊登、宣传“抗震救灾英雄少年”事迹,阐释坚强勇敢、团结互助、乐观向上、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抗震救灾精神,阐释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态度,热爱科学,勤奋学习,追求真知,营造了弘扬民族精神的浓厚校园氛围。
三、开展活动,使弘扬民族精神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
1、发挥主阵地作用,各科教学渗透民族精神教育。
中心小学号召教师认真实践课改新理念,教书与育人并举,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纳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
环节、各个方面。语文、数学、自然、音乐等学科,要充实体现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使学生的心灵世界从小受到民族精神的人文滋养。
2、统一观看《开学第一课:知识守护生命》。
中心小学认真开设好安全教育必修地方课程,把安全演练作为安全教育的常规内容来抓,形成科学化、制度化、系统化的教育环节。
新学期刚开学,全体师生在电视机面前和全国中小学生一起上了《开学第一课》,学习了由“明星教师”讲述的逃生知识,了解了守护生命的十大黄金法则。上完“第一课”,师生们感想和收获很多,学生普遍学会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老师更加感觉到了教育以学生为本的方针,学会了如何发现孩子们身上的潜能,并帮助他们加强训练,在需要的时候才能有所发挥。
3、学知识,谈体会。
全体师生都撰写了学习心得体会,认识到“坚强勇敢、团结互助、乐观向上”的品德是当代学生应该继承和发扬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当代学生健康成长应该具有的宝贵品质。明白了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气馁,不惧怕;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在各种环境下,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
4、开展系列读书活动。
利用学校图书室、班级图书角,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了读古今反映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的好书活动,同时各班级利用预习时间大唱革命歌曲《歌唱祖国》,从好书、好歌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弘扬民族精神。以此使学生明确民族精神的内涵,了解民族精神的具体内容,受到民族精神教育。中心小学将在12月份举行《歌唱祖国》合唱比赛。
5、体验“四美”活动。
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与体验教育结合起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和技艺,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和传统美德。一是体验“美在话语”,二是体验“美在文中”,三是体验“美在行动”,四是体验“美在歌声”。
6、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活动。
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塑造学生美好的人格,把对学生的中华 传统美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活动中抓好“三个字”:一是抓好一个“读”字。二是注重一个“讲”字。三是落实一个“做”字。学生们从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中学会了爱国、学会了勤奋、学会了守信、学会了礼貌„„
7、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活动。
根据民族精神要求,贯彻实施《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张格庄中心小学校园规则》,进一步丰富日常行为规范“示范学生”的要求,定时评选示范学生。宣传示范学生经验,提升学生行为规范水平。
经过系列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普遍经受了一次民族精神的洗礼。坚强勇敢、团结互助、乐观向上、不畏艰险、不屈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等伟大的民族精神印刻在所有的师生心中,并将发扬光大。
弘扬民族精神将是我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长期工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将弘扬民族精神活动一如既往的开展下去,让民族精神在每个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