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永恒的民族精神》有感
读《永恒的民族精神》有感
在抗战时期,我们中华儿女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民族英雄。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被我们称之为民族精神,就因为有这种精神激励才有我们今天的胜利。在我们幸福生活的今天,老师总教育我们要爱国,要发扬民族精神。但是爱国是什么意义?民族精神又指什么?我们不得而知,爱国,是民族脊梁的支柱,复兴民族大业的基石。一洗百年屈辱的抗战胜利,展示了中华民族不屈的品格,高贵的民族气节和不灭的抗战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的中华有着巨大的精神宝库和极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在这民族精神里,爱国就是这光荣精神的核心精髓。我们有这么伟大的民族精神,就应该把它发扬光大。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让我们中华儿女世世代代记住当年抗战英雄的丰功伟绩,让我们为他们自豪。
读了这本书我了解到: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不畏险阻,不言败北的民族品格,支撑着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维系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繁荣和昌盛。我们一定发扬民族精神,把祖国建设得更繁华,让老一辈以我们为荣,以我们为豪!
第二篇:永恒民族精神教案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框有三目,第一目从中华文化力量的集中表现为切入点,引发出中华民族精神,并重点分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大作用,第二目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别讲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在中华民族身上的表现,第三目以爱国主义在中华民族精神中的核心地位为切入点,讲了爱国主义的具体性历史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因此,它回答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是什么。
2、教材编写的意图和该部分的地位 从教材编写的意图来看,该部分知识是在讲了我们的中华文化之后,将我们的民族精神,因此,不难看出,这体现了我们的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而本课的第二框与综合探究,讲的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和如何弘扬,它回答的是为什么和怎么办。因此,本框的内容可以说是第六课的深入,又是第二框和综合探究的基础,起着承上起下的作用。
二、学生分析
1、学生已有历史、政治生活等科目的知识储备,需要我们我们充分挖掘这部分资源。
2、由于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我国在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和中华民族精神培育工作上的欠缺,我们的部分学生民族观观念国家观念淡漠。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基本内涵、核心,爱国主义的具体性和历史性。
能力目标:从历史和现实的事例中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感受爱国主义的精神支柱作用,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树立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弘扬民族精神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教学重点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
确定的依据:学生只有理解了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才能为第二框和综合探究打下基础
五、教学难点
从爱国主义的具体性和历史性理解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确定的依据:如何使学生真正树立爱国主义思想,把爱国主义思想贯彻到具体行动中
六、教学方法:采取多媒体教学,讨论、阅读、分析归纳法
七、教学的整体思路
通过情景导入,引发学生在情感态度上的共鸣,进而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在过程中展示、识别、确认、提炼观点,从而形成正确的理念,最后落实到行动中。
八、教学过程
导入:听了这首歌曲,同学们有什么感触?生:有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有一种精神在鼓舞着我们。师:每当我们唱响这首歌时,爱国情感便会油然而生。这种精神就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课时: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一).中华民族之魂
探究: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1.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体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2.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精神纽带、精神动力、精神支柱),永不泯灭(贯穿中华民族发展全历程)。
设问:中华民族精神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哪?(二).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归纳: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1.团结统一:
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精神无论在国家顺利发展、兴旺发达的时期还是在祖国面临畏难、生死存亡的关头,都迸发出强大的力量,使得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2.爱好和平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以和为贵的思想孕育了中华民族崇尚团结、热爱和平、宽容豁达的胸怀。
与和平相对的是战争。中华民族崇尚自由,同时,也尊重其他民族、国家的自由。她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事原则,反对通过侵略、掠夺来谋求自己的利益。对此,许多西方思想家都有深刻的洞悉。(幻灯片展示)3.勤劳勇敢 引导学生认识到:
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中国共产党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使艰苦奋斗成为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4、自强不息精神。
是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三).永远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探究A:屈原的身上折射出怎样的精神?这种精神有什么作用? 探究B:在新时期,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行动来“爱国”?
结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就是爱国主义。他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使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由此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到: 2.爱国主义特征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是具体的,不同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1)古代的“投笔从戎”,“闻鸡起舞”, 2)上个世纪初“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抵抗外国侵略, 3)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 4)到改革开放后的“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以及现在的构建和谐社会。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在当代,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是一致的。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教师点拨:考察一种言行是否爱国,要放到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审视,否则,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
使学生感悟邓小平同志的语录,体会爱国主义的具体性历史性,体会在当代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是一致的。
探究:P75-76不同时期归来的海外学子身上折射出那些共同的精神追求? 结论:爱国主义
探究的目的:感悟模范人物的爱国情感,产生思想的共鸣。总结:
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凝结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九、教学反思: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这一框题,正如大家所说的,教学内容简单,但要有亮点不太容易,稍不留神,很容易陷入说教的境地,让学生心生乏味。因此在本课的设计上我力图以问题探究的方式展开,将话语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搜罗的具体事例来解读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在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这四个具体方面,学生能够通过历史和现实的一些具体事例、名言、成语、典故等来加以验证,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口,让自己的内心有所感悟,这远远比通过老师的口来告诉学生,来得更为有效。
在“爱国主义”这一核心的突破上,我设计了两个问题“你认为什么才是爱国?”“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行动来爱国?”,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他们能够列举出一些具体的爱国的人或事,以及一些关于爱国的名言名句,以此来感悟爱国的榜样的力量。在第二个问题的讨论上,我认为更有价值,爱国并非是空的,是要具体实践的。课堂中学生谈到爱国的具体方面的行动:如升旗集会时的表现、反对藏独疆独分子的分裂活动、好好学习,充实自己等等具体的方面。再者,探究课堂离不开问题,问题的设计考验的是教师的功底,问题在课堂中的展开,考验的是教师的临场应付,而问题之后的小总结、小提升考研的是教师的智慧。因此,一个适当的问题能够激起学生的情绪,能够让他们开口表达,顺利表达,能够让他们思有所获。
通过本节课,我发现自己原有的缺点仍然存在,虽然我一直在有意识的去改正、避免,但很多时候我仍然像个“保姆型”的老师,担心我可爱的学生们不懂、担心我可爱的学生们说不好,于是我便“滔滔不绝”,为他们“代言”了。课堂练习: 选择题
1、中华民族精神是 ①中华文化力量的表现
②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③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④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使中华民族之魂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考察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一起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
2、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个体必须结成整体,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这种整体意识在全民族得到普遍认同和升华,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A团结统一 B爱国主义 C勤劳勇敢 D热爱和平
3、中华民族素来以礼仪之邦享誉于史,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卓名中华民族具有---------的精神。A团结统一 B爱国主义 C勤劳勇敢 D热爱和平
4、勤劳勇敢精神 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
②奠定了中华文化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 ③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的重要组成部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典故,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精神中的----精神。
A团结统一 B自强不息 C勤劳勇敢 D热爱和平2—5考察民族的精神的基本内涵。
6、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
A团结统一 B自强不息 C勤劳勇敢 D爱国主义
7、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
A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B继承和发扬老一辈个民家的爱国情感 C立足实际,做好本职工作 D自强不息,奋发有为
8、邓小平说:“难道祖国是抽象的吗?不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爱什么哪?”这说明 A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B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C每位中华儿女,包括港澳、台湾、海外的爱国同胞,都必须拥护社会主义 D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6—8考察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如何爱国。非选择题:
1、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民族精神永不泯灭。
回答:(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2)、为什么说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 考察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
2、材料
一、新中国初升的太阳,召唤着海外赤子。钱学森、彭桓武等一批科学家,毅然放弃了在国外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大彭桓武被问到为什么会过时,他说:“回国不需要理由,不会国才需要理由。“ 材料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派出大批访问学者、留学人员,加上自费出国留学人员,已经有一大批海外科技人才。如今,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已形成热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两则材料共同体现了什么精神?如何理解这种精神的积极意义?新时期如何发扬这种精神。
考察: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的意义。新时期如何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第三篇:读《永恒的怀念》有感
读了这篇文章,更使我激发了对李老师的的爱戴和怀念。
课文中的李老师在讲台上讲课,能使同学们有一股亲切感。她上语文课总是循循善诱,条理清晰。同学们有不明白的地方,她总是耐心指导,直到同学们都完全理解为止。
课文中的李老师离开学校,到了新的岗位上已经有半年多了。但是芳芳还常常梦见教语文的李老师在讲台上给同学们讲课。
加油!芳芳,我们应该把对李老师的怀念化作学习的动力,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老师对我们的培养。
第四篇:读《人与永恒》有感
读《人与永恒》有感
(一)陕西省公安厅 王小鹏
今天,我要谈谈我读周国平先生的哲理随感集——《人与永恒》的一些所思所想。
周国平先生的这本《人与永恒》,在我看来,有两个比较鲜明的特点:一是这本书很好读。这个“好读”是从书的结构形式上来说的,这本书不厚,大约260页,分为26个主题,每一主题又分为若干小节,每一小节里面大都是一句话或者一段话,短的不过十来字,长的也就一百来字,在当今这个社会发展变化飞快,人心浮躁,阅读也越来越“快餐化”的时代,读这样一本书可以说比较轻松容易;二是这本书有点意思。这个“有点意思”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写这本书的作者有点意思。这本书的作者周国平先生,虽然研究的是哲学,但是天性不喜欢做深奥的学问或实际的事务,总是被一些例如生与死、爱与孤独等大而无当的问题所吸引和折磨,欲罢不能,六年里随手写下一些小杂感,每次写完就锁进抽屉,谁也不让看,没想到这些小杂感最后汇总起来,就成了这本书。其次,书的内容有点意思。就像作者说的,“在世间万物中,人是最大的谜。在人类心目中,永恒又是最大的谜。”而且,又由这人与永恒两个最大的谜,派生出了诸如爱与孤独、幸福和痛苦、女人和男人、自然和生命等无穷的人生之谜。上述这些“谜”都是你、我平时日常生活中都会面对、思考的问题,而且作者又赋予文字以自我生命的体验和灵动,读起来既非常亲切,又富于哲理,所以说“有点意思”.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因为这本书很好读和有点意思,所以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们可以不必正襟危坐,像读教科书或者专业书籍一般,那么严肃。我们可以边喝咖啡,边听音乐,边阅读这本书;也可以躺在草坪上或者在乘坐飞机、火车等旅途中,百无聊赖时,打开这本书进行阅读;也还可以邀请三五好友一起阅读,相互交流各自的观点和看法。我则更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或者坐在台灯明亮的书桌前,或者躺在温暖舒适的被窝里,安静用心地去阅读。因为,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能够让我更好地去用心去感受,去思考,与书的作者进行一次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书中的文字、语句以及文字、语句中蕴含的思想、观点和哲理,都是作者对于人生、生命、社会、自我的探索、思考、感悟的智慧结晶,需要我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实际和实践,用心去体会、去理解、去品读,并转化成自身知识储藏的一部分,这样才能真正起到读书的作用。
我们读书,一是为了求知,为了能够尽可能充分地认识这个世界,并改造这个世界;二是为了更好地去体悟和感受生命和人生,获得心灵的滋养和慰藉。人自诩为世间万物的主宰,具有生杀予夺的无上权力和崇高地位。同时,人也很渺小,很脆弱,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不断面临着各种的困扰和迷茫。但是,就像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所说,“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正因为人是芦苇,所以人很脆弱,很容易被人生的风雨吹弯、压倒;但也正因为人是能思想的芦苇,所以人这一根小小的弱不禁风的芦苇,却又有着强大的思考力和顽强的生命力,用自己的缜密的思维和坚强的意志不断地挺了过来。我在读《人与永恒》的时候,对作者对于一根能思想的芦苇的人及其人生的一些思考认识感触很深,受到了很多的启发。我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通过读书,通过读能够启发、引领自己的思想的书,做一根能思想、会思想、有思想的芦苇,既能像芦苇一样根始终扎在水中的泥土里,认真读书,踏实做人,又能够像芦苇一样眼睛仰望着星空,胸怀理想,目光长远;既有张力,能够随遇而安,明哲保身,又有韧性,在不该低头的时候,始终保持昂首挺胸。可以说,周国平就是这样的一个思考者、思想者和思想的启发、引领者,同时,《人与永恒》就是这样的一本记录思想者的思想历程,并启发、引领我们的思想的好书。
说到这里,我又回想起我与周国平及其写的书相识相伴的过程。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往往希望能够在书中找到我们心中埋藏已久的问题的答案。我在最初读《人与永恒》的时候,心中也有不少的疑惑和问题,也想在书中找到答案。记得当时刚大学毕业,还很懵懂,对人生既充满了憧憬,又有些畏惧,不知道前途命运是怎么样的。于是,就看着目录,随手翻到《人生》这一章。只见作者写道:“每个人都只有一个人生,她是一个对我们从一而终的女子。我们不妨尽自己的力量引导她,充实她,但是不管她终于成了个什么样子,我们好歹得爱她。”这让我明白一个道理,就是我必须得对那个从我而终的“女子”终身负责,要全力去让她变得更美好,所以才有了后来勤奋学习、努力工作的自己。之后,我的人生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有一次,女朋友问我,我怎么才能知道你是最爱我的?我想了半天,没有回答出来,结果女友一气之下扭头走了。我百思不得其解,回去打开书翻到《爱》这一章,恍然大悟。原来“你是看不到我最爱你的时候的情形的,因为我在看不到你的时候才最爱你。”我当时就觉得自己好冤枉。作者也写到了读书。“书籍少的时候,我们往往从一本书中读到许多东西。如今书籍愈来愈多,我们从书中读到的东西却愈来愈少了。”这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一定要多读经典著作和名家名著,多读精品书籍,多读对于自己的人生和工作、事业有益、有用的书籍,不要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一些层次不高、价值较低的书籍上面。
其实,更多的时候,我们心中的问题在书中未必能够找到答案,或者我们读的书与我们心中的问题根本没有关系,但是我们仍然去读书。因为——读书,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人生阅历,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体验到我们从未经历过的另一种人生,体会我们未曾经历过的另一种情感,获得我们之前不晓得的知识和经验。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条通往远方的长路,那么,书籍就是我们可以借助飞翔的翅膀,它可以带着我们沿着人生之路飞往我们最终想要到达的地方。生命是美好的,我们要在这美好的生命历程中多做一些美好而有意义的事情。所以,我们平时不妨多读读书,读一些能够带给我们启发和思考的书,让我们的人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富有意义。
《人与永恒》中有一句话:“寻求生命的意义,所贵者不在意义的本身,而在寻求,意义就寓于寻求的过程之中。”我想读书也是同样的道理,读书并在于我们最终掌握了多少知识和思想观点,读书的意义就存在于我们不断读的过程中。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说得好,“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在读书的过程中达到这样忘食乃至忘我的状态和境界,都能够充分获得读书的愉悦和享受。
读《人与永恒》有感
(二)浅谈“读书”
在万事万物中,人是最大的谜。
在人类心目中,永恒是最大的谜。
——周国平
大学时代,周国平是我最早接触到的国内作家之一,十分赞赏他的直白朴素。多年后,重读他的《人与永恒》又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感悟,曾经把精妙绝句摘抄在笔记本上的习惯也未曾更改。或许,正如周国平所言,在思想的碰撞中,既有共鸣、又有抗争,谴责或辩护,都过于狭隘,这种对话式的理解才可以称作“读书”.和《人与永恒》的这次“碰面”,机缘巧合自朋友说了一句话:“根本问题是不可讨论的,枝节问题又是不必讨论的。”翻开尘封多年的学生时代的笔记本,这是我初读《人与永恒》时摘抄的第一句话。大学的课程总是有着这样那样的辩论题、讨论会,在庸长的论词中援引几句先哲的思想精髓,会为论点增色不少,如能恰入题眼,更会赢得掌声阵阵。由此可见,年轻人总是虚荣的,喜欢浮夸的存在感。
《人与永恒》的出版,在作者看来也是出乎意料的。随性而为的札记,成了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无需用意雕琢、语句通顺即成,全凭“感知”二字描述思绪过往。作者写得自得其乐,不曾生憋硬造,读者也看得随性自由,不受苦涩折磨。
之所以推荐这本书,因为它简单、美好,缺少一本书常态的连贯性,而这正可以适应不同情景、心态下,我们的阅读需要。短则十余字,多则百余字,有篇章、有段落,喜欢的句子多看上两遍,不解的,大可翻页而过,这般不受阅读次序、时间和空间限制的随心浏览,或许只有随笔类的读物方能做到。
阅读也是一种抗争,与作者思想的抗争,与本我的抗争。书中的所思所感,有些确切朴实有理,有些则稍显偏颇激荡;有醍醐灌顶的拍案叫绝,亦有付之一笑的不以为然,但这都不足以为《人与永恒》盖棺定论,毕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人生妙事,这才是读书的乐趣、阅读的真谛。
作者:刘东
工作单位:公安局
第五篇: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第一框题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学案2014-4-1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的辉煌历程。
2、明确源远流长、从未中断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3、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汉字;了解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史书典籍。
4、了解近代中华文化经历了衰微的过程。
5、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二、自主先学(预习《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框(P62-P66),完成下列内容。)
(一)古代辉煌的历程
1、搜集资料,谈谈古代四大文明古国文明的兴衰史。(可阅读P62寻找答案)
2、阅读P63第一段,说明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的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
(二)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1、___________________是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2、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是很有说服力的。
3、文字出现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汉字出现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
4、_______________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5、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_______________。我国现存的史书典籍有何特点?
(三)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严峻的挑战。探讨近代中华文化渐趋衰微的原因。
2、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复兴,思考: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三、合作辨析
任务一:你知道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出现了哪些值得弘扬的宝贵精神?他们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团结合作、爱好和平、热爱祖国、自力更生
铁人精神:爱国、创业、求实、奉献、自力更生 许振超精神:爱岗敬业、学习创新、拼搏奋斗
任务二:自主学习(5分钟)
1、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之间是什么关系?
2、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是什么?
3、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核心分别是什么?
4、爱国主义的地位及其作用;爱国主义的特点?
5、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什么?
要求:(1)快速回顾教材内容,标注重难点;(2)纠正自主探究错误;(3)对课堂探究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形成基本思路,准备合作探究时交流。
任务三: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又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
合作探究一:你认为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的脊梁”体现了什么精神?请概括出民族精神的作用。为什么中华民族能经历沧桑而锐气不减?
合作探究二:结合有关历史事实、名言典故或现实案例分别谈谈你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理解。
合作探究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都体现着一个共同的主题是什么?你觉得什么才是爱国?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行动来“爱国”?
四、建构延伸
请同学们以你认为合适的方式,把《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相关知识整理、归纳、总结在作业本上。注意:要突出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以及这一特征的见证。并整理“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这一问题的答案。
五、分层反馈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人类文明史上独树一帜。之所以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因为()①统一的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重大作用②中国自华夏以来,留有丰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③中华文化从未中断而延续至今 A、①②B、①②③C、①③D、②③
2、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①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②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③北宋时的《资治通鉴》为后世所传播,被统治阶级所借鉴④我国民族众多,方言也较多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3、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可以深切感受到,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加强,文化产品市场在繁荣,文化消费支出比例在提高,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中外文化交流日益活跃。这说明()
A、中华文化一直走在世界前列B、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C、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严峻的挑战D、坚持改革开放是创造中华文化辉煌的根本原因 4.有一首歌唱道:“最爱写的字是方块字,做人堂堂正正也像它。”“方块字”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化。关于汉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它是中华文化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②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③它是中华文化的载体④它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A.①③ B.①②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一个小儿醒目的站立在象征宗祠的屋顶下,这便是汉字的“字”。“字”的造字意图可以理解为,把新生命领到天地、祖先面前,通过某种命名仪式,希望他承担起沟通的使命。下列关于汉字的认识,正确的是()①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②汉字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文明标志 ③汉字是我国现阶段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④汉字是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大众传媒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6.中华文化没像其他文明一样,被外族入侵而中断、湮灭·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对中国文明的世界价值作出了深刻阐述:“在世界四大文明中,其他三大文明都已经中断或衰落,唯有中华文明傲立世界五千载而绵延不绝。”这反映了中华文化的()A.包容汇通B.推陈出新C.博大精深D.源远流长
7.秦腔是我国历史上最悠久的剧种之一,其最早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的先秦时期,是我国“梆子戏的鼻祖”。这说明()A.中华文化起源于先秦时期B.中华文化一脉相承,源远流长 C.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华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D.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文化的丰富色彩 8.据悉,截止到2012年4月底,欧洲共开设了孔子学院129所,孔子课堂104个,分布在34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外双方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欧洲各国孔子学院平稳发展,在汉语教学和文化交流工作中逐渐摸索出了一条适合当地需求、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这是因为()①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②中华文化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③对传统文化我们应全盘吸收④中华文化既保持民族性,又具有时代性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
9.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是()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②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③维新运动出现④洋务运动出现 A.①②B.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
10.中国结,全称为中国传统装饰结,是中华民族流行千载的手工编织艺术品。其始于上古,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漫长的文化沉淀使得中国结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纯粹的文化精髓,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近年来在华人圈里广为流行。这说明()①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③中华文化已被世界各民族所接受④中华文化具有民族性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11.《浮生六记》是清代文学家沈复的作品,文学界称《浮生六记》为“小红楼梦”。其中《海国记》“册封琉球国记略”中的文字清晰地记载了黑水沟为中国(清廷)与琉球国的分界线,钓鱼台(岛)明显在中国领域内的事实。可见()A.文学作品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B.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C.史书典籍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D.史书典籍有助于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增强民族凝聚力
12.2012年4月5日,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在北京召开古籍整理出版专题工作会议。会议强调要加强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工作,推进文化典籍资源数字化。会议的这一部署是基于 ①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②优秀的文化典籍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③整理文化典籍有利于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④文化典籍资源数字化能够深化拓宽其内容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13.中华世纪坛序中“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共存,与日月同光”。这说明中华文化具有()
A.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征B.源远流长、绵延不绝的特征 C.神秘莫测、至高无上的特征D.一脉相承,求同存异的特征
14.新时期要实现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必须()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②要立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5.孔子崇尚“述而不作”的原则,弟子曾参将孔子的主要言论集结编纂成《论语》,从而将孔子的思想形成文字。如果不是他的弟子的努力,孔子的思想就可能因为缺少文本而不易广泛传播和发扬。这说明()A.孔子的言论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B.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不会消亡
C.文字作为文化的基本载体,对人类文明的传承发挥着巨大作用D.儒家思想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16.《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它记事的内容,上起原始社会末期的唐尧,下至春秋时的秦穆公。这说明()①史书典籍能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③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存留丰富④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A.①③B.③④C.①②D.①④
17.对于大多数民族来说,独特的语言和文字是其民族文化的基石。尤其是使用人数最多、延续传统最久的语音、语法、语词,文字最为独特的汉语汉字,更是我们的命脉,我们的灵魂,我们的根基。但随着“E时代”的到来,诸如“东东”“斑竹”“偶”“大虾”“菜鸟”“MM”……这类“网语”正迅速地成为“现代汉语”,进入“普通话”,一些中国人现在甚至已经说不好中国话、写不好中国字了。
请运用中华文化的有关知识简要评析上述现象。
2011年10月23日,广东省教育厅、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在中山市第一中学举行第三届广东省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决赛,来自全省各地的102名中小学选手参加了决赛。通过现场书写、现场评比,评选出特等奖23名、一等奖79名。同时还评选出了40件优秀作品参加全国决赛。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学明指出,开展学生规范汉字书写比赛,对提高学生规范汉字书写水平,引导青少
18.材料一 2012年9月27日至10月3日,在广西柳州市举行的2012年中国柳州国际水上狂欢节向我们展现了悠久而辉煌的中华文化。
材料二 中华文化在过去的几千年中,有过辉煌的历史,但是,随着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兴起,中华文化渐趋衰微。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担负起再铸中华文化新辉煌的重担。
结合材料,说明怎样才能实现中华文化新辉煌?
年热爱祖国文字和书法艺术,熟悉、亲近经典,对于培养青少年丰厚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均具有重要意义。汉字在中华文化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1)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到来,许多“网语”成为“现代汉语”,一方面丰富了汉字文化的内涵,另一方面也影响了汉字使用的规范性。维护汉字的规范使用,就是维护我们民族的文化。(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规范汉字的使用,继承和发扬汉字的民族特点,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答案](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确保方向)。(2)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实现中华文化新辉煌奠定坚实的基础(奠定基础)。
(3)全面学习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保持时代性。
(4)借鉴和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5)立足社会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进行文化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