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弘扬传统文化实践报告
“心系国计民生,勇担青年责任”
尚市镇中心学校调研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报告
环境学院学号291307120姓名沈玉冰
摘要:民族文化的含义、弘扬民族文化的意义、调研对象(尚市镇中心学校)对弘扬民族文化的历史,现今,及未来发展,以及我们对该项目的建议及行动,和参与者的感想
关键字:意义、行动、发展、体会、感想
“江以瀚川,舟以行远”------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为使我们大学生在实践中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将自身的成长成才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我选择了在自己生长的地方—尚市镇中心学校来完成此次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希望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一 活动地点简介
尚市镇中心学校,位于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是尚市镇教育系统行政管理机构,设立了党总支委员会,下辖两所初级中学,5所完全小学,共有教职工318名,在校中小学生4850人。学校年逾半百,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奋斗。桃花源中育人,几十年硕果累累。选此处作为活动地点原因在于这里人口流动量极大,多为教师和学生,对民族文化有较高的理解和素质基础作为支撑,使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弘扬活动得到更有利的推动。
二 民族传统文化的含义及弘扬传统文化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包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忧国忧民、以德化人、和谐持中等精神思想,及书法、印章、传统歌舞、戏剧、乐器、文房四宝,丝绸瓷器等实物,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一切为祖国,为人民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而中华民族向来被称为礼仪之邦,礼仪也是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事。当今世界,人类共同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冲突危机、社会危机、道德危机、信仰危机、价值危机。作为中华文化精神和标志的和合思想,能为化解冲突和危机提供有力的文化资源、合理的指导思想、有效的操作设想和有益的方法启迪。面对中国在和平崛起过程中出现的“中国威胁论”,以和合为中心思想构建中华文化标志城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中华文化标志城应该首先建成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典范区,使周礼尽在鲁国的古风具有更深远的寓意;应该为建构一个和谐、安宁、幸福的人类社会而贡献出独有的价值示范效用;应该为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增强国际影响力提供动力。这些正是中华文化标志城在构建过程中应该考虑并予以实现的。世界未来需要一个中华文明轴活动及采访的过程让我也很有触动,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首先要培育与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知难而进、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清正廉洁、永不自满,乐于奉献等的民族精神,不落于时代而不断发展;不囿于陈规而勇于创新;不敢于骄傲而奋发向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振兴中华的民族精神。今天的伟大变革和新的伟大实践,正是孕育新民族精神的最佳时期,我们要抓住机遇,反复提炼,不断总结,为民族精神的宝库增光添彩,这既是民族精神发展的攻坚战,又是民族精神前进的光辉点。在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也要记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优秀的文化更优秀,并让这种优秀深植与每个人的心上。
结束语
在此次活动中,通过我们的亲身体验和听到大众的声音,让我们知道,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一直都进行再每个人的心中,而且这条路还需要每个人,长期的坚持和努力。仰望中华世纪的圣火我们感到中华民族正闪耀着我们民族特有的坚忍不拔,不畏艰难的伟大精神。而且,正是这种不屈的民族精神,使古老的中国从落魄中重新崛起,并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祖国后代的我们,所要做的是同先辈们一样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真正地做到:弘扬民族精神,立志报效祖国。这不但是每个中华儿女实现自己人生价值根本途径,更是祖国对我们的要求。而本次实践也使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调查、观察、交际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时也对中华传统文化多了一份热爱和敬仰,希望通过自己以后的不懈努力,在继续学习追求精华的路上越走越远。此次调研活动必将给以后的学习和社会生活带来重要的影响。
2011年2月15日
环境学院环境工程 沈玉冰
第二篇:弘扬传统文化实践报告
弘扬传统文化实践报告
在不断进步的时代,报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报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点。一听到写报告就拖延症懒癌齐复发?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弘扬传统文化实践报告,欢迎大家分享。
弘扬传统文化实践报告1
在这个寒假里,我作了有关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一个调查,发现总体情况并不是很好。在我的学校中情况稍好,可在居住的地方情况却很差。大多数人对此并不在意。
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了几千年的积累与沉淀,其底蕴之深厚,内容之丰富,是世界上的其他文化所不能比拟的。在这个过程中,它已经形成了一个以儒家文化为主的有机统一的整体,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巨大的财富与精神的食粮。
中华传统文化内容极其丰富,儒家文化是其核心内容,是传承至今的主流文化思想。除了儒家文化以外,还有道家、法家、兵家、墨家等文化流派。这些都是我们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除此之外,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道德准则与价值观念,是每一代炎黄子孙的重要学习资源。在《乐羊子妻》这篇文中这样说道:“羊子路遇金饼,拾之归家,妻见大怒,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短短一句话,却真实地反映了我们的祖先的道德追求。在《三字经》中还有这样一段话:“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悌,次见闻。”它清楚地表达了为人便要孝敬父母,尊师重道,礼让兄弟这个道理。《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书简单易懂,成为古代孩子们经典的启蒙读物。
除文章以外,唐诗宋词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存在。一首诗词便是一个江湖,一次凝眸就是一个过场。我想念我心中的那个女子,想念那长安城中叱咤风云的女皇;想念那“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的巾帼宰相;想念那“愿为黄鹄兮归故乡”,却只为黎民兮嫁与天一方的乌孙公主;想念玉环那仙乐风飘的霓裳......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朔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人生百年,沧海一粟,有时候,世界似乎只剩下一扇窗。有人望出去,是山河故乡;有人望出去,是净土气象。看苏子聊发少年狂,挽雕弓,射西北天狼;盼岳飞收拾旧山河,百死报家国,守土复开疆。永不改变的是他们满腔的壮志豪情,永不磨灭的是他们一生不变的信仰。
作为新一代大学生,我们应充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与价值。我们应该明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沉淀下来的精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可以增加对历史的了解,对文化的了解,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加民族凝聚力。另外,万物发展皆有其相通之处,数千年的文化史,亦是中国人民数千年的思想和行为演变史。以史鉴今,可以提高我们思想的深度与广度。我们应以正确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它,做到承前启后,据旧创新,沉淀底蕴,厚积“厚发”,积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使之走向世界,面向未来。
弘扬传统文化实践报告2
一、实践目的:
为了响应我院对此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激发学习兴趣,增进生存体验,形成服务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我们组成员于20xx年1月15日至20xx年2月6日期间结合新春佳节来临的契机,在辽宁朝阳,盘锦等地开展了体验民俗文化,感受春节节日氛围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实践内容:
在开展活动之前,我们调查了传统节日新春佳节我们市区乡村的饮食文化习俗、乡村的文化娱乐及传统活动。在调查新春佳节来临之际的文化习俗时,通过在自己家过年,上街走访、询问、观察,向老人们了解,通过书籍网络,实地考察等进行调查。采取先农村后城市的方法进行调查,在此期间我们发现我们的过年讲究热闹、喜庆,年俗也特别多。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新的一年已经开始。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因此春节的习俗也多种多样,有贴春联、贴挂钱儿、放鞭炮、守岁、吃饺子、给压岁钱、跑黄河、闹花灯等等。有民谣道出了过年的习俗: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但是不同的地区过年的习俗也不同。
(1)小年祭灶:在辽宁大多数地区,尤其是农村,在腊月二十三这天过小年要祭灶。有首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这样做就是希望“灶王爷”保佑全家平安。祭灶时用的是糖瓜、关东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带些酸味儿,很粘牙。
(2)扫尘:在腊月二十四这天,人们会将房间打扫干净,为一年最大的一次大扫除,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也叫除旧迎新,彻底清理粉刷干净迎接新年。
(3)春节前的准备:
置办年货:在农村,人们会热热闹闹的赶大集,采购春节用品,会在集市上给孩子买新衣服,买鞭炮,买菜等。
杀猪:在农村,旧时没有冰箱,最好的杀猪季节为春节前,一是喜庆,二是此时天气最冷,可以保存较长时间,杀猪的时候要宴请左右邻居好几桌人热热闹闹的,现在也有二十六卖猪肉之说。
蒸馒头:旧时为了春节期间来客人做饭而锅不够之备,所以要提前蒸几锅馒头备用,也为春节祭祖用,也做粘豆包之类的,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即指此,也称二十九把油走,意指做油炸食品。
(4)贴春联、挂钱儿:在朝阳的农村,不仅要贴春联,也要贴挂钱儿,其含义是辞旧迎新,期冀度过和和睦睦的除夕之夜,迎来甜甜美美的新春佳节,也暗藏着每个家庭对新一年的期待,希望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5)贴窗花、挂年画、贴福字:每逢新春佳节,无论城里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在窗户上贴上窗花,贴窗花显示出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贴福字代表“幸福”、“福气”、“福运”的到来。
(6)祭神祭祖:在朝阳的农村,春节时,祭祖是很重要的,有传下家谱的就要给祖宗供奉丰盛的祭品、上香,全家男丁都要祭拜,也有在除夕之夜烧纸送“钱”祭祖,祭祖一般要到初三结束,在结束前女婿是不允许看丈母娘家的家谱的。
(7)年午饭与年夜饭:在朝阳市建平县一些偏远的农村,年午饭是很重要的一顿饭,年午饭的菜数和菜式都有很严格的规定,年午饭会很丰盛但必须有鸡和鱼,代表着年年有余和大吉大利。吃完年午饭之后就会换上新衣服,等家族的长辈请完年之后就会准备年夜饭,年夜饭主要是肉馅的饺子,还要在饺子里放一个一角钱的硬币,看谁能吃到,谁吃到了就会财源广进,其实谁吃到了都是一家人的福气。一般年夜饭是等在零点之后,放完鞭炮才开始吃的。
(8)守岁与放鞭炮:守岁是在准备年夜饭开始的,一直到零点吃完饺子才可以睡觉,在这期间可以看春晚,还可以吃一些代表平安的苹果,糖果,瓜子等。在零时的钟声敲响时,就准备放鞭炮了,这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节目了,放鞭炮创造了一种喜庆的气氛,给人们带来了欢愉和吉利。
(9)拜年:年夜饭吃完后孩子要给长辈拜年,给爸妈、爷爷奶奶、叔叔伯伯磕头,然后大人准备红包,成年人也要给父母拜年,祝福老人长寿、健康。然后就是从初一开始要带上礼物给亲朋好友等等挨家挨户拜年,要很多天。一般已婚男子携全家除夕、初一要在父母家过年,初二要到岳父家拜年。也有“初一不出门、初二拜家庭、初三初四拜丈人”之说。
(10)“破五”:“破五”要吃饺子,承载了人们期盼吉利、幸福的寓意。清晨起,家家户户放鞭炮,尤其是放“二踢脚”被称作“崩穷”,把“晦气”、“穷气”从家中崩走。
(11)扭秧歌、看大戏:在辽宁建平县朱碌科镇,初六开始就有秧歌可看了,有高跷,打花棍,跄驴等形式,秧歌队欢快活泼的唢呐声、锣鼓声在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中回荡,有扮演西游记里的师徒四人,年画上常见的公子和丫鬟等,此外还有舞龙舞狮。等到晚上就有皮影戏可看了,皮影戏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影人来表演故事的戏剧,表演时,演员在白色幕布后操纵影人,配以戏曲及对话形式。由于评剧是辽宁建平县的特色,多半都是用评剧唱出来的。
(12)元宵节:正月十五这一天家家户户会围在一起吃元宵或者汤圆,在朝阳建平县喀喇沁镇会有撒路灯的习俗,而朱碌科镇会有跑黄河等习俗,这一天,大街小巷都会很热闹,在城市会有闹花灯,猜灯谜,赏月,燃灯放焰等活动,在辽宁盘锦在每年的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都举办为期三天的大型灯展,每个单位会出至少一个声色光俱全的大型灯盏,今年在辽宁盘锦市大洼县展出了一座冰灯,正月十五,人们通过热闹的方式期冀了美好的祝愿。
三、实践结果:
春节,全国各地除了一些共同的习俗外各个地方也有自己的地域色彩。近些年来,社会上关于传统民间习俗问题的争论不少。有人认为应该移风易俗,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反对者认为,如果把以前的习俗都改了,节日就会不像节日,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人提出,如果一律不放鞭炮,那么过年还像过年吗?正因为如此,所以一些城市在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后,又改为有条件的开禁。
由于价值取向不同,喜好不一样,遇到具体事物时,个人会有个人的选择和判断。对于传统习俗,我们不妨采取包容的态度,允许大家保留各自的观点和做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当绝大多数人的认识趋于一般时,自然而然就实现了与时俱进。如果不顾现实与民众心理,单凭理想就去推行所谓的新政策、新观念,那会遭到群众抵制的。传统习俗的形式和内容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但不管怎样都体现了现代人对于幸福团圆的好日子的期盼。
四、实践总结和体会:
这次社会实践是我们充分利用寒假时间以各种方式深入社会,了解春节而展开形式多样的活动。通过这次寒假的社会实践,我们组成员经过自己的调查研究,有关于春节的风俗习惯这方面的知识收获很大,在实践的同时体验到了春节喜气洋洋的气氛,也体会到了社会实践的不容易。不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能够促进我们对社会的了解,提高自身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的认识,实现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更好的结合,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深入群众,了解社会,增长才干使我们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这次寒假的社会实践则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走出校园,踏上社会,展现自我的绚丽舞台,这也为我们走向社会积累了宝贵的社会经验。
弘扬传统文化实践报告3
我的祖国,我的民族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报告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一部长卷史诗。理清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糟粕,吸收精华,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与自然的长期交往活动中所积累的和积淀下来的物质和精神的各种事物的总和。
身为华夏子孙,中华民族的一员,对祖国的传统文化的学习是一门必修课,五千年的文明孕育出今天的中国,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潮流涌进,对于外国事物的接触越来越多,其中表现最明显的是对于节日的态度。在情人节的玫瑰、巧克力,圣诞节的苹果,万圣节的南瓜灯,装扮在我们城市的街头时,我们却忘记了在重阳节为家中的老人送上一句问候。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忙碌中甚至连春节都无法抽身回家陪伴年年迈的父母。我们的传统节日中除了端午以外,都跟“合家团圆”有关系。但处在家庭小型化初期的中国,年轻人的家庭观念是相对淡薄的。而且中国人总是习惯性的把某种节日和食品联系在一起,仿佛除了吃这种食品过节就没别的了。
总之,这都是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浮躁心态所导致的。传统节日是有生命力的,等到整个社会重新对自己的文化有自信力、重新找回传统文化的价值时,也就重新重视传统节日了。
我认为我们过外国节日是在吸取外国的一些好的内容,这是可以的,但是我们也应该要更加关注我们的传统节日,关注外国节日固然不伤大雅,但是我们却不应该将外国节日看得比我国的传统文化更重
要,过外国节日只不过是一种娱乐而已,而我们的传统文化却已是根深蒂固,它是属于我们自己的!
我们要充分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营养,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民族精神世世代代得以继承和发扬,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充分挖掘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做到古为今用。
我们要坚持与时俱进,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不断进行文化创新,努力繁荣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对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我们应该全面、系统地认识。应以以人为本,在尊重为前提而继承,在创新的理念下进一步充实、完善、提高,以满足广大人民不断提高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
我的祖国是多民族国家,我作为少数民族的一员生活在蒙古族的聚集地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这里有很浓厚的民族气息,也很高兴能借此次社会实践的机会为更多的人介绍我的家乡和我的民族。
蒙古族在中国来说算是少数民族里人数很多的一个民族,也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早在公元一世纪,就有了蒙古族最初的祖先,匈奴人,在数千年的游牧生活中也产生了很多专属的民族节日和习俗。同汉族人一样,蒙古族人民也有大年和小年之分,小年是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日,又称为“年火”,带有迷信色彩的传说是:要在这一天送“火神爷”上天,因为火神是赐与人们幸福与财富的,所以蒙古族群众对火是很尊重的。平时用火小心慎重,不让小孩玩火,随意跨越火堆,出门远行先要祭火,出外归家要检点新柴放到炉灶里,以表示对火的虔诚。待到小年这天,全家恭恭敬放地向“灶神”供献羊胸叉骨和哈达、香烛、奶食品等,并且全家人 同吃羊胸叉肉,饮酒娱乐,夜以继日,将“祭灶”饭吃七天。 大年(春节)是最隆重的节日。从除夕到正月初,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鄂尔多斯蒙古族称正月为“察干萨日”。‘察干”即白色,“萨日”即月。他们认为白色是万物之母,象征着纯洁、吉祥,这种风俗在草原上流传很广。据马可·波罗在他的<纪行>中记载:“蒙古人每逢元旦,依照古老的习俗,蒙古大汗及一切蒙古臣民。正月初一开始都‘服白衣’;‘皆白袍’,人们互相馈赠白色之物”,以“白色为吉服”,白色为“吉祥纳福”,因此,把一年之首的正月称之为“白月”。“白月”的元旦,元朝国内各地蒙古各部纷纷向蒙古大汗献“九九”白色之马驼,友邻各国还要献“九九”白色之大象。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一些各自的节日。譬如在锡林郭勒盟民间除过年节外,还在每年的夏天过“马奶节”。节前家家要宰羊做手把羊肉或全羊宴,还要挤马奶酿酒。节日的当天,每个牧民家都要拿出最好的奶干、奶酪、奶豆腐等奶制品摆上盘子里,用以招待客人。马奶酒被认为是圣洁的饮料,献给尊贵的客人。燃灯节,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临,家家点燃酥油灯,以示欢庆。现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额敏县多数蒙古族已不过燃灯节;乌苏县蒙古族在燃灯节的这一天多不燃灯,代之以各种娱乐形式。鲁班节,是云南省通海县西城一带蒙古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初二举行,为期一天。居住在这里的蒙古族人民从其他兄弟民族那里学会了建筑技术。他们修建的房屋,不仅造型别致、美观,而且经久耐用,颇受附近各族人民的称赞。为了纪念和庆祝在土木建筑方面取得的成就,他们就把农历四月初二定为鲁班节。节日这天,外出修建的泥、木、石匠,无论路途远近都要赶回家里来欢度节日。各村寨都要杀猪宰羊,搭台唱戏。人们还把檀香木雕刻的鲁班像拾着,敲锣打鼓,游走各村寨,然后,大家汇集场上,唱歌跳舞。他们最喜欢的舞蹈叫“跳乐”。跳时,先由男青年作为先导,他们怀抱龙头四弦琴,边弹边跳,后面的人群分成两行,有时围成圆圈有时互相穿插,队形多变,载歌载舞,场面十分活跃。
而在我的家乡,最著名的莫过于,查干湖的蒙古族人民的冬季捕鱼节。每每到捕鱼的季节都有上万人慕名而来,观看壮观的冬捕场景。在查干湖“冬捕节”开幕式上最神秘的是“祭湖、醒网”仪式。按照历代流传下来的习俗,查干湖冬季捕鱼必须首先举行祭祀湖神,唤醒冬网,奉拜天父地母,保佑万物生灵永续繁衍,百姓生活幸福安康。仪式主要包括跳查玛舞(一种蒙古族特有的宗教舞蹈)、诵佛经,鱼把头唱祭词,祭祀天父、地母和湖神,喝壮行酒等。整个祭祀过程极具民族特色,内容相当丰富,先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也颇费心思,供桌、供品以及出场人物、出场顺序都有定数、定序,不可偏差。通常情况下,由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或渔把头主持仪式,在开网眼的冰面上,摆放糖块、炒米、水果、奶干等供品,点燃香火、炭火锅,进行赞语祝辞,祝愿冬捕平平安安,多出鱼、出好鱼。其中第一网打上来的鱼中最大的一个被称之为“头鱼”每年的头鱼的拍卖价格都非常之高。
当然那达慕大会自然也是蒙古族不得不提的一项重大节日。“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传统盛会,“那达慕”是蒙古语音译,意为“娱乐”或“游戏”。
那达慕的历史渊远流长。蒙古人的祖先远在公元前20xx多年时就在蒙古草原的广阔地域上活动。壮美清秀的台尔古纳河,是蒙古民族历史的摇篮。原始社会,生活在蒙古高原的北方民族,逐渐掌握了与野兽格斗的本领,后来,又使用了“骑射”这种较为先进的狩猎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摔跤、射箭、赛马成为蒙古高原游牧民族军事训练的三个基本项目。随着人们精神生活的不断提高,它又成为人们的体育、游艺活动。青铜器的产生,使摔跤、射箭、赛马的条件越来越好。现在的那达慕,内容比过去更为丰富,比赛项目除了传统的射箭、赛马、摔跤外,又增加了马术、步枪射击、柔道、摩托车表演、蒙古象棋等项目。七八月的草原,正是牧草茂盛、牛羊肥壮的丰收季节,牧民们这时需要出售牲畜和畜产品,购买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于是,物资交流便自然而然地成了那达慕大会的一项新的重要内容,商业部门搭起临时帐篷作为临时商店,及时地把大批商品运到大会所在地,供牧民们选购。各地区的文工团、剧团,乌兰木骑演出队、电影放映队和科技展览部门也云集而来,为牧民演出和服务。那达慕大会上还有饭馆、茶摊、书摊、说书棚,蒙古包内外欢声笑语,整个草原一派欢腾。 作为一个中国人,包括作为少数民族的一员,了解,继承和发展我们的传动文化使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身份标识,是中华民族历史创造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寄托。我们应该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对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将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第三篇:弘扬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报告
弘扬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报告
弘扬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报告1
一、实践目的
通过调查家乡的民风民俗,使自己开阔视野,更加了解家乡,增进对家乡的情感。
二、实践时间
寒假回老家期间
三、实践方法
1、询问爷爷奶奶、姑姑姑父以及当地居民。
2、上网查找一定的资料或翻阅相关书籍,与实地调查到的资料相结合来分析。
四、调查内容
从二十三开始,就进入了春节。周口属于豫南地区,和我们这儿的过年习俗大同小异,有异曲同工之处。我们是二十八才到老家,之前几天的民俗是通过向奶奶他们询问得知的。
【采访开始】
问:奶奶,二十三咱们也祭灶吗?
答:当然得祭,咱们家还是简单,摆上麻糖和火烧,放上一挂鞭,再祷告几句,希望来年全家平安。有的人家还会贴上灶爷像,烧香祭拜。
问:哦,原来如此。那么二十四都干些什么呢?
答:二十四是打扫房子,为迎接你们和叔叔家回来,我着重收拾打扫了你们的房间,把被褥晒一晒,屋里的犄角旮旯都扫一扫,抹一抹。好让你们回来时干干净净!
问:辛苦您了,书上说二十五磨豆腐,咱家也有这个习俗吗?
答:以前有的人家还自己磨,现在都是去集市上买几块现成豆腐。不过咱们这边还兴做干豆腐皮,自己拿豆拿油,别人管加工。知道你们都爱吃,我那天让人家给你们做了一大袋子。
问:那二十六呢?
答:我早早的就骑上三轮车来到菜市场,采购鸡鸭鱼肉。鸡子买了三只,肉买了三十斤,还买了两条大鲢鱼。我寻思多买点,怕过年人多不够吃。
(我心想:全是大鱼大肉,这么多还会不够吃?)
问:一大缸馒头是什么时候做的?咱们自己蒸的还是买的?
答:馒头是二十七你姑姑来蒸的,蒸了三大锅。我还嫌不够,自己又去买了一百个馍。
【采访结束】
二十八那天我们刚到家,便看到奶奶在忙着盘饺子馅,一大盆肉,半盆切碎的萝卜,再加上各种佐料,混到一起,用手把它们拌匀。我目瞪口呆地问:“这么多饺子馅!什么时候才能吃完啊?”奶奶笑眯眯地说:“咱家到齐快三十口人,我还怕不够呢!”
二十九,奶奶、妈妈和婶婶又忙着过油,就是把该炸的东西全都用油炸一遍。有鱼块、丸子、豆腐、麻叶子。她们炸着,我们吃着。到该吃中午饭的时候,几个小孩竟一口饭都没吃,许是肚里早已吃饱了吧。
大年三十,吃团圆饭,看春晚。今天要忙的事情可不少,刚吃完早饭,奶奶就催着爸爸叔叔贴对联,说人家隔壁都已经贴上了。晌午刚过,奶奶她们就开始忙碌着准备晚上的年夜饭。五点多一点,饭就准备好了,爸爸先去放了一挂鞭,全家人开始大快朵颐。收拾完,就开始坐在电视机前静候春晚的开始。一直看到快十二点,随着整点钟声的敲响,家家户户鞭炮齐鸣,迎接新年的到来!
五、实践结果
通过对奶奶的采访和我自己的感受,老家的习俗和我们这边,没有大的差别。
六、实践体会
这次实践,让我更加深刻的了解:春节,为什么在每个人心里有着如此重的分量。为了团圆,爸爸叔叔驱车几百公里赶回家;为了团圆,奶奶天天忙碌着,准备着,等待着。大家能坐在一起,吃顿团圆饭,就是幸福的。看我们吃得开心,奶奶幸福;看奶奶笑得开心,我们更幸福!
同时祝大家元宵节快乐,阖家幸福!
弘扬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报告2
我的祖国,我的民族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报告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一部长卷史诗。理清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糟粕,吸收精华,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与自然的长期交往活动中所积累的和积淀下来的物质和精神的各种事物的总和。
身为华夏子孙,中华民族的一员,对祖国的传统文化的学习是一门必修课,五千年的文明孕育出今天的中国,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潮流涌进,对于外国事物的接触越来越多,其中表现最明显的是对于节日的态度。在情人节的玫瑰、巧克力,圣诞节的苹果,万圣节的南瓜灯,装扮在我们城市的街头时,我们却忘记了在重阳节为家中的老人送上一句问候。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忙碌中甚至连春节都无法抽身回家陪伴年年迈的父母。我们的传统节日中除了端午以外,都跟“合家团圆”有关系。但处在家庭小型化初期的中国,年轻人的家庭观念是相对淡薄的。而且中国人总是习惯性的把某种节日和食品联系在一起,仿佛除了吃这种食品过节就没别的了。
总之,这都是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浮躁心态所导致的。传统节日是有生命力的,等到整个社会重新对自己的文化有自信力、重新找回传统文化的价值时,也就重新重视传统节日了。
我认为我们过外国节日是在吸取外国的一些好的内容,这是可以的,但是我们也应该要更加关注我们的传统节日,关注外国节日固然不伤大雅,但是我们却不应该将外国节日看得比我国的传统文化更重
要,过外国节日只不过是一种娱乐而已,而我们的传统文化却已是根深蒂固,它是属于我们自己的!
我们要充分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营养,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民族精神世世代代得以继承和发扬,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充分挖掘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做到古为今用。
我们要坚持与时俱进,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不断进行文化创新,努力繁荣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对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我们应该全面、系统地认识。应以以人为本,在尊重为前提而继承,在创新的理念下进一步充实、完善、提高,以满足广大人民不断提高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
我的祖国是多民族国家,我作为少数民族的一员生活在蒙古族的聚集地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这里有很浓厚的民族气息,也很高兴能借此次社会实践的机会为更多的人介绍我的家乡和我的民族。
蒙古族在中国来说算是少数民族里人数很多的一个民族,也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早在公元一世纪,就有了蒙古族最初的祖先,匈奴人,在数千年的游牧生活中也产生了很多专属的民族节日和习俗。同汉族人一样,蒙古族人民也有大年和小年之分,小年是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日,又称为“年火”,带有迷信色彩的传说是:要在这一天送“火神爷”上天,因为火神是赐与人们幸福与财富的,所以蒙古族群众对火是很尊重的。平时用火小心慎重,不让小孩玩火,随意跨越火堆,出门远行先要祭火,出外归家要检点新柴放到炉灶里,以表示对火的虔诚。待到小年这天,全家恭恭敬放地向“灶神”供献羊胸叉骨和哈达、香烛、奶食品等,并且全家人 同吃羊胸叉肉,饮酒娱乐,夜以继日,将“祭灶”饭吃七天。 大年(春节)是最隆重的节日。从除夕到正月初,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鄂尔多斯蒙古族称正月为“察干萨日”。‘察干”即白色,“萨日”即月。他们认为白色是万物之母,象征着纯洁、吉祥,这种风俗在草原上流传很广。据马可·波罗在他的<纪行>中记载:“蒙古人每逢元旦,依照古老的习俗,蒙古大汗及一切蒙古臣民。正月初一开始都‘服白衣’;‘皆白袍’,人们互相馈赠白色之物”,以“白色为吉服”,白色为“吉祥纳福”,因此,把一年之首的正月称之为“白月”。“白月”的元旦,元朝国内各地蒙古各部纷纷向蒙古大汗献“九九”白色之马驼,友邻各国还要献“九九”白色之大象。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一些各自的节日。譬如在锡林郭勒盟民间除过年节外,还在每年的夏天过“马奶节”。节前家家要宰羊做手把羊肉或全羊宴,还要挤马奶酿酒。节日的当天,每个牧民家都要拿出最好的奶干、奶酪、奶豆腐等奶制品摆上盘子里,用以招待客人。马奶酒被认为是圣洁的饮料,献给尊贵的客人。燃灯节,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临,家家点燃酥油灯,以示欢庆。现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额敏县多数蒙古族已不过燃灯节;乌苏县蒙古族在燃灯节的这一天多不燃灯,代之以各种娱乐形式。鲁班节,是云南省通海县西城一带蒙古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初二举行,为期一天。居住在这里的蒙古族人民从其他兄弟民族那里学会了建筑技术。他们修建的房屋,不仅造型别致、美观,而且经久耐用,颇受附近各族人民的称赞。为了纪念和庆祝在土木建筑方面取得的成就,他们就把农历四月初二定为鲁班节。节日这天,外出修建的泥、木、石匠,无论路途远近都要赶回家里来欢度节日。各村寨都要杀猪宰羊,搭台唱戏。人们还把檀香木雕刻的鲁班像拾着,敲锣打鼓,游走各村寨,然后,大家汇集场上,唱歌跳舞。他们最喜欢的舞蹈叫“跳乐”。跳时,先由男青年作为先导,他们怀抱龙头四弦琴,边弹边跳,后面的人群分成两行,有时围成圆圈有时互相穿插,队形多变,载歌载舞,场面十分活跃。
而在我的家乡,最著名的莫过于,查干湖的蒙古族人民的冬季捕鱼节。每每到捕鱼的季节都有上万人慕名而来,观看壮观的冬捕场景。在查干湖“冬捕节”开幕式上最神秘的是“祭湖、醒网”仪式。按照历代流传下来的习俗,查干湖冬季捕鱼必须首先举行祭祀湖神,唤醒冬网,奉拜天父地母,保佑万物生灵永续繁衍,百姓生活幸福安康。仪式主要包括跳查玛舞(一种蒙古族特有的宗教舞蹈)、诵佛经,鱼把头唱祭词,祭祀天父、地母和湖神,喝壮行酒等。整个祭祀过程极具民族特色,内容相当丰富,先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也颇费心思,供桌、供品以及出场人物、出场顺序都有定数、定序,不可偏差。通常情况下,由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或渔把头主持仪式,在开网眼的冰面上,摆放糖块、炒米、水果、奶干等供品,点燃香火、炭火锅,进行赞语祝辞,祝愿冬捕平平安安,多出鱼、出好鱼。其中第一网打上来的鱼中最大的一个被称之为“头鱼”每年的头鱼的拍卖价格都非常之高。
当然那达慕大会自然也是蒙古族不得不提的一项重大节日。“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传统盛会,“那达慕”是蒙古语音译,意为“娱乐”或“游戏”。
那达慕的历史渊远流长。蒙古人的祖先远在公元前20xx多年时就在蒙古草原的广阔地域上活动。壮美清秀的台尔古纳河,是蒙古民族历史的摇篮。原始社会,生活在蒙古高原的北方民族,逐渐掌握了与野兽格斗的本领,后来,又使用了“骑射”这种较为先进的狩猎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摔跤、射箭、赛马成为蒙古高原游牧民族军事训练的三个基本项目。随着人们精神生活的不断提高,它又成为人们的体育、游艺活动。青铜器的产生,使摔跤、射箭、赛马的条件越来越好。现在的那达慕,内容比过去更为丰富,比赛项目除了传统的射箭、赛马、摔跤外,又增加了马术、步枪射击、柔道、摩托车表演、蒙古象棋等项目。七八月的草原,正是牧草茂盛、牛羊肥壮的丰收季节,牧民们这时需要出售牲畜和畜产品,购买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于是,物资交流便自然而然地成了那达慕大会的一项新的重要内容,商业部门搭起临时帐篷作为临时商店,及时地把大批商品运到大会所在地,供牧民们选购。各地区的文工团、剧团,乌兰木骑演出队、电影放映队和科技展览部门也云集而来,为牧民演出和服务。那达慕大会上还有饭馆、茶摊、书摊、说书棚,蒙古包内外欢声笑语,整个草原一派欢腾。 作为一个中国人,包括作为少数民族的一员,了解,继承和发展我们的传动文化使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身份标识,是中华民族历史创造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寄托。我们应该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对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将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弘扬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报告3
调查时间:
xx年1月21日——xx年1月31日
调查对象:
亲戚、同学、朋友、家长、教师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电话咨询、访谈
调查进程:
首先制作好问卷,电话咨询亲朋好友,再采用访谈咨询家长、教师来记录高中生的假期安排和外出情况,以便给出恰当又合理的建议。利用网络整理出资料。
调查结果:
经过访谈记录知道里大部分高中生都喜欢蜗居在家里做作业,尤其是高三学生,在为最后的冲刺做准备。高一学生比较悠闲,大部分喜欢外出,但是有小部分外出都是去网吧等不良场所。虽然都喜欢外出,但是出去锻炼身体的极为少数。高一学生外出的大约有60%,但是锻炼身体的只有20%。高二学生外出的大约有40%,锻炼身体的只有15%。高三学生外出的只有15%,锻炼身体的几乎是没有,只是微乎其微,仅有3%左右。经过计算,高中生平均外出的时间约为2―3个小时,一般都是去书店、公园等公共场所。这些人中,是父母清楚原因后才外出的有60%左右。
对于假期的学习安排,百分之百的学生会上网或者看电视,平均在1―2个小时,因为不论是谁,都经受不住这些诱惑。高一、高二的学生在完成寒假作业后,都喜欢上网或聊天,但也有部分学生喜欢阅读有益书籍,大约在1―2本书。高三学生做完寒假作业后,还喜欢复习以前的知识,然后做做高考的题目。
在这个假期中,大多数家长们喜欢让孩子们反思一下这一年自己的表现如何,也会催促孩子们赶紧完成作业,让他们不要总是负着作业这个沉重的担子。没错,作业是一定要完成的,但是有一些对孩子管教严厉的家长喜欢让孩子上假期补习班,大多数为高三学生,为了在这次高考中考出好成绩,他们不得不在休息的时间再给自己再给自己增添一点学习时间。但是,我认为,这样做只是徒劳无功的,因为如果你上课不好好听讲,那么你课后想怎么补习也是没有用的。这也不就白白地把这个美好的假期浪费了吗?
对于上述情况,我认为学生外出是不能完全否认的。因为一些学生外出是为了有益身心,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一些学生在寄宿学校就读的'就应该多多外出,否则一些学生会因此得忧郁症,最后走上不归之路。我们现在的任务主要还是学习,但是亲近大自然也是必不可少的,学习不能少,外出也不能少。我们应该合理的制定好假期计划表,将学习和外出相结合。
所以,以下是我给出的建议:
1、制定一张假期计划表,合理安排时间
2、外出时应先和父母说明原因,让父母放心
3、外出时最好是多去一些有益的地方,绝对不能去不良场所,尤其是网吧
为了更好地安排学生外出与学习的时间,我们咨询了家长、教师的意见,也上网采取了一些建议。
制定寒假生活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现在的初中生更应该制定一张假期生活计划表,充实自己的假期生活,同时也能合理的安排学习时间,不仅能学习还有走进大自然。在寒假的最后几天里,还可以写一份新学期的打算,为新学期做好充分的准备。
弘扬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报告4
在这个寒假里,我作了有关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一个调查,发现总体情况并不是很好。在我的学校中情况稍好,可在居住的地方情况却很差。大多数人对此并不在意。
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了几千年的积累与沉淀,其底蕴之深厚,内容之丰富,是世界上的其他文化所不能比拟的。在这个过程中,它已经形成了一个以儒家文化为主的有机统一的整体,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巨大的财富与精神的食粮。
中华传统文化内容极其丰富,儒家文化是其核心内容,是传承至今的主流文化思想。除了儒家文化以外,还有道家、法家、兵家、墨家等文化流派。这些都是我们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除此之外,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道德准则与价值观念,是每一代炎黄子孙的重要学习资源。在《乐羊子妻》这篇文中这样说道:“羊子路遇金饼,拾之归家,妻见大怒,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短短一句话,却真实地反映了我们的祖先的道德追求。在《三字经》中还有这样一段话:“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悌,次见闻。”它清楚地表达了为人便要孝敬父母,尊师重道,礼让兄弟这个道理。《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书简单易懂,成为古代孩子们经典的启蒙读物。
除文章以外,唐诗宋词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存在。一首诗词便是一个江湖,一次凝眸就是一个过场。我想念我心中的那个女子,想念那长安城中叱咤风云的女皇;想念那“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的巾帼宰相;想念那“愿为黄鹄兮归故乡”,却只为黎民兮嫁与天一方的乌孙公主;想念玉环那仙乐风飘的霓裳......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朔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人生百年,沧海一粟,有时候,世界似乎只剩下一扇窗。有人望出去,是山河故乡;有人望出去,是净土气象。看苏子聊发少年狂,挽雕弓,射西北天狼;盼岳飞收拾旧山河,百死报家国,守土复开疆。永不改变的是他们满腔的壮志豪情,永不磨灭的是他们一生不变的信仰。
作为新一代大学生,我们应充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与价值。我们应该明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沉淀下来的精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可以增加对历史的了解,对文化的了解,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加民族凝聚力。另外,万物发展皆有其相通之处,数千年的文化史,亦是中国人民数千年的思想和行为演变史。以史鉴今,可以提高我们思想的深度与广度。我们应以正确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它,做到承前启后,据旧创新,沉淀底蕴,厚积“厚发”,积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使之走向世界,面向未来。
弘扬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报告5
一、实践目的:
为了响应我院对此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激发学习兴趣,增进生存体验,形成服务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我们组成员于20xx年1月15日至20xx年2月6日期间结合新春佳节来临的契机,在辽宁朝阳,盘锦等地开展了体验民俗文化,感受春节节日氛围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实践内容:
在开展活动之前,我们调查了传统节日新春佳节我们市区乡村的饮食文化习俗、乡村的文化娱乐及传统活动。在调查新春佳节来临之际的文化习俗时,通过在自己家过年,上街走访、询问、观察,向老人们了解,通过书籍网络,实地考察等进行调查。采取先农村后城市的方法进行调查,在此期间我们发现我们的过年讲究热闹、喜庆,年俗也特别多。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新的一年已经开始。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因此春节的习俗也多种多样,有贴春联、贴挂钱儿、放鞭炮、守岁、吃饺子、给压岁钱、跑黄河、闹花灯等等。有民谣道出了过年的习俗: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但是不同的地区过年的习俗也不同。
(1)小年祭灶:在辽宁大多数地区,尤其是农村,在腊月二十三这天过小年要祭灶。有首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这样做就是希望“灶王爷”保佑全家平安。祭灶时用的是糖瓜、关东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带些酸味儿,很粘牙。
(2)扫尘:在腊月二十四这天,人们会将房间打扫干净,为一年最大的一次大扫除,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也叫除旧迎新,彻底清理粉刷干净迎接新年。
(3)春节前的准备:
置办年货:在农村,人们会热热闹闹的赶大集,采购春节用品,会在集市上给孩子买新衣服,买鞭炮,买菜等。
杀猪:在农村,旧时没有冰箱,最好的杀猪季节为春节前,一是喜庆,二是此时天气最冷,可以保存较长时间,杀猪的时候要宴请左右邻居好几桌人热热闹闹的,现在也有二十六卖猪肉之说。
蒸馒头:旧时为了春节期间来客人做饭而锅不够之备,所以要提前蒸几锅馒头备用,也为春节祭祖用,也做粘豆包之类的,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即指此,也称二十九把油走,意指做油炸食品。
(4)贴春联、挂钱儿:在朝阳的农村,不仅要贴春联,也要贴挂钱儿,其含义是辞旧迎新,期冀度过和和睦睦的除夕之夜,迎来甜甜美美的新春佳节,也暗藏着每个家庭对新一年的期待,希望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5)贴窗花、挂年画、贴福字:每逢新春佳节,无论城里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在窗户上贴上窗花,贴窗花显示出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贴福字代表“幸福”、“福气”、“福运”的到来。
(6)祭神祭祖:在朝阳的农村,春节时,祭祖是很重要的,有传下家谱的就要给祖宗供奉丰盛的祭品、上香,全家男丁都要祭拜,也有在除夕之夜烧纸送“钱”祭祖,祭祖一般要到初三结束,在结束前女婿是不允许看丈母娘家的家谱的。
(7)年午饭与年夜饭:在朝阳市建平县一些偏远的农村,年午饭是很重要的一顿饭,年午饭的菜数和菜式都有很严格的规定,年午饭会很丰盛但必须有鸡和鱼,代表着年年有余和大吉大利。吃完年午饭之后就会换上新衣服,等家族的长辈请完年之后就会准备年夜饭,年夜饭主要是肉馅的饺子,还要在饺子里放一个一角钱的硬币,看谁能吃到,谁吃到了就会财源广进,其实谁吃到了都是一家人的福气。一般年夜饭是等在零点之后,放完鞭炮才开始吃的。
(8)守岁与放鞭炮:守岁是在准备年夜饭开始的,一直到零点吃完饺子才可以睡觉,在这期间可以看春晚,还可以吃一些代表平安的苹果,糖果,瓜子等。在零时的钟声敲响时,就准备放鞭炮了,这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节目了,放鞭炮创造了一种喜庆的气氛,给人们带来了欢愉和吉利。
(9)拜年:年夜饭吃完后孩子要给长辈拜年,给爸妈、爷爷奶奶、叔叔伯伯磕头,然后大人准备红包,成年人也要给父母拜年,祝福老人长寿、健康。然后就是从初一开始要带上礼物给亲朋好友等等挨家挨户拜年,要很多天。一般已婚男子携全家除夕、初一要在父母家过年,初二要到岳父家拜年。也有“初一不出门、初二拜家庭、初三初四拜丈人”之说。
(10)“破五”:“破五”要吃饺子,承载了人们期盼吉利、幸福的寓意。清晨起,家家户户放鞭炮,尤其是放“二踢脚”被称作“崩穷”,把“晦气”、“穷气”从家中崩走。
(11)扭秧歌、看大戏:在辽宁建平县朱碌科镇,初六开始就有秧歌可看了,有高跷,打花棍,跄驴等形式,秧歌队欢快活泼的唢呐声、锣鼓声在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中回荡,有扮演西游记里的师徒四人,年画上常见的公子和丫鬟等,此外还有舞龙舞狮。等到晚上就有皮影戏可看了,皮影戏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影人来表演故事的戏剧,表演时,演员在白色幕布后操纵影人,配以戏曲及对话形式。由于评剧是辽宁建平县的特色,多半都是用评剧唱出来的。
(12)元宵节:正月十五这一天家家户户会围在一起吃元宵或者汤圆,在朝阳建平县喀喇沁镇会有撒路灯的习俗,而朱碌科镇会有跑黄河等习俗,这一天,大街小巷都会很热闹,在城市会有闹花灯,猜灯谜,赏月,燃灯放焰等活动,在辽宁盘锦在每年的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都举办为期三天的大型灯展,每个单位会出至少一个声色光俱全的大型灯盏,今年在辽宁盘锦市大洼县展出了一座冰灯,正月十五,人们通过热闹的方式期冀了美好的祝愿。
三、实践结果:
春节,全国各地除了一些共同的习俗外各个地方也有自己的地域色彩。近些年来,社会上关于传统民间习俗问题的争论不少。有人认为应该移风易俗,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反对者认为,如果把以前的习俗都改了,节日就会不像节日,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人提出,如果一律不放鞭炮,那么过年还像过年吗?正因为如此,所以一些城市在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后,又改为有条件的开禁。
由于价值取向不同,喜好不一样,遇到具体事物时,个人会有个人的选择和判断。对于传统习俗,我们不妨采取包容的态度,允许大家保留各自的观点和做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当绝大多数人的认识趋于一般时,自然而然就实现了与时俱进。如果不顾现实与民众心理,单凭理想就去推行所谓的新政策、新观念,那会遭到群众抵制的。传统习俗的形式和内容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但不管怎样都体现了现代人对于幸福团圆的好日子的期盼。
四、实践总结和体会:
这次社会实践是我们充分利用寒假时间以各种方式深入社会,了解春节而展开形式多样的活动。通过这次寒假的社会实践,我们组成员经过自己的调查研究,有关于春节的风俗习惯这方面的知识收获很大,在实践的同时体验到了春节喜气洋洋的气氛,也体会到了社会实践的不容易。不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能够促进我们对社会的了解,提高自身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的认识,实现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更好的结合,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深入群众,了解社会,增长才干使我们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这次寒假的社会实践则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走出校园,踏上社会,展现自我的绚丽舞台,这也为我们走向社会积累了宝贵的社会经验。
弘扬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报告6
一、实践单位
沅江市各市区及乡村
二、实践时间
20xx年2月12日至20xx年3月5日共22天
三、实践目的
为响应我校对此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传统文化学习践行活动,弘扬优良社会风气;拓展学习资源和发展空间;激发学习兴趣,增进生存体验;形成服务意识,强化社会责任。
四、实践内容
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我在饮食、文娱及传统活动等方面对沅江市的春节文化习俗进行了调查。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然而各个地区风俗不尽相同。据调查,沅江市的春节习俗主要可以概括成:二十三,打扬尘、送灶神;二十四,过小年:二十九,贴春联;大年三十熬一宿;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大年初六,把店开;七不去,八不归;正月十五,挂灯笼。
1、二十三,打扬尘、送灶神:打扬尘的意思就是大扫除。一般这类清洁平时是不太做得,但等到要过年的时候,就要把房间彻彻底底的清扫一遍。湖南话为“打扬尘”。每次,我家在二十三这一天打扬尘,最重要的事就要擦窗户,尤其是室外那一侧面。一年积攒的灰尘要在这一天清理的干干净净,更好的迎接新的一年。除了打扫,就是祭灶神了。家家户户要将灶台、几案、锅碗瓢盆打扫干净,在灶神像旁贴上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并在灶前供上贡品,我家一般用香油,但也有用糖果之类的。全家大小要在这时行礼许愿。
2、二十四,过小年:关于小年,湖南各地过的时间有些差别。株洲等大部分地区视农历腊月二十四为“小年”,益阳等地以二十三为“小年”,而邵阳、娄底等地却以正月十五日为“小年”。不过我家的小年就是这二十四这天。过小年是过年的开幕式,从这一天开始,喜庆的气氛持续到元宵。从这天开始,餐桌上就会大鱼大肉不断,一直到元宵过后。
3、二十九,贴春联:春节时张贴对联由来已久。对联源于古代的桃符。清人所著《燕京岁时记》中说:“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街头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春联最能体现出春节喜庆的氛围。
4、大年三十熬一宿:全家团圆聚饮,菜肴有余有剩,叫吃团年饭。吃饭的时间是不定的,从凌晨到晚上十二点都可以,这段时间会听到各处都有鞭炮声,表明就是哪一家开始吃团年饭了。说到这里要讲讲鞭炮了,过春节放鞭炮是一个古老的民俗,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旧时放鞭有两个意思,一是为了驱鬼迎神、祈祷五谷丰登:二是为了增加节日欢乐的气氛。现在更多的是增加节日气氛了。不过现在很多城市禁鞭,无形中削弱了过年的气氛,不过湖南好多地方过年从来就没有禁过鞭。除夕这天晚上,就要放三次鞭炮:一次是在吃团年饭时放,意思是告诉人们吃团年饭了:再一次是在新年钟声敲响是放,意为辞旧迎新;另一次就是早上开门时放,表示迎来一个崭新的美好的年头。
5、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这句俗语讲的是大年初一儿子要携妻带子给自己的父母拜年;而大年初二是一家人回娘家给岳父岳母拜年:初三初四街坊互拜。俗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湖南人特别重礼节,常以情义待人。这几天,街坊邻里们都纷纷走出家门,互祝“过了一个热闹年”。拜年时,主人会放鞭炮以示喜庆。
6、大年初六,把店开:初六取六六大顺之意,很多商家也会选在这天开门大吉,以祝愿在新的一年里,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同时,一些在外地工作的人也会选择这一天离家外出工作,民间谚语:“三六九,往外走”,所以这几天民航,铁路,公路等交通系统人流量会大大增加。
7、七不去,八不归:到了初七初八,湖南人讲究“七不去(念ke去声,家乡话发音),八不归”’意思是初七不外出,初八不回家。初八这一天,“八”取“发”之意,工厂上班,商家营业,一切活动都恢复正常。以后,熟人见面,互道“请拜个迟年!”
8、正月十五,挂灯笼:正月十五,古称上元节,又名灯节。有俗语说:“三十夜的火,元宵夜的灯”。元宵观灯多是用篾扎纸糊的各式灯笼,有的挂于门顶屋檐,有的就是手拿着去游街了。这一天家家点烛于灶台屋角,户户煮食元宵团。一到晚上便热闹非凡,不论大人小孩都会手持灯笼上街去赶庙会、唱大戏、耍狮舞龙、骑竹马等迎春文艺活动,还有猜灯谜等等,通常是喧闹通宵,故名闹元宵。其中以舞龙灯最为普遍,乡下的舞龙的队伍是最多的了,民间认为耍龙可保清吉,所以“龙”所到之处,鼓乐齐鸣,鞭炮不绝,大家多会赐上一个红包。湖南人拜年、看龙灯、放鞭炮之外,还有唱花鼓戏,至于正月十五吃元宵这一点全国各地全都一样吧,就不多说了。
五、实践总结
春节是中华民族阖家团圆的节日,人们在春节这一天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这些年,随着科技的发展,相隔遥远的家人,朋友一年中有很多机会能相见或交流,所以人们对春节的团圆变得不那么重视了。但是春节依旧是我心中一个最特殊的节日,在这一段时间内的团圆似乎更有一种喜庆和吉祥的感觉,或许这其中就包含了我在每年春节时对于新的一年的祝愿吧。最后,祝大家新年快乐!
第四篇:弘扬传统文化
敬爱的党组织:
从我的角度出发:任何一种思想文化的产生,都有其一定的历史发展基础的。正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有三大理论来源一样,我们今天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马克思主义一百多年来所创立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中国共 产 党几十年来创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思想基础上所形成的。因此,我们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十分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渊源。
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建设,必须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包括历史的文化遗产和当今的文化创新,尤其要万分珍惜和充分利用自身的文化优势。历史已经反复证明,丢掉自己的东西,是最没出息,也是最没前途的。本网创新是民族和国家发展的生命和不竭动力,而继承又往往是创新的基础。数千年来,哺育了中华儿女的优秀传统文化仍然是今天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生活在中国和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世代相传,心灵相通的纽带不仅在于黑头发、黄皮肤这些表征性的东西,更是缘于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续。
我们今天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不是摒弃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是要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结合新时代的要求,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价值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继续发挥鼓舞人民、凝聚力量的强大作用。因此,我们要以历史的眼光,用科学的态度,用可行的方法,充分挖掘和深刻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大作用,以传承中华美德,培育民族精神。
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需要。国家的魂魄、民族的精神,始终是以文化为载体流淌在国人心中的。它直接影响到人的思维、行为及生活方式。一个国家的强大,其经济是与文化成正比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的创造和积累,积淀着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因子,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势必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今后发展和繁荣的肥沃土壤。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发展中华文化的需要。民族的气节、民族的传统、民族的情感、民族的愿望等组成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们是民族的历史见证和发展脚步的痕迹。它必然体现着民族的精神,活跃着民族的灵魂。民族的亲情也在其中得到巩固。在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中,悠久的中华文明得以生长,中华大家庭得以延续,炎黄子孙在数千年的延续的传统文化中得到了传统的博大精深的文化熏陶。我们必须承认:正是有了这种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华文化才源远流长,才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民族精英,才催生了一代又一代的国学大师。
中华民族数千年积淀起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成为一条绣满基因密码的金丝带,以其无边的法力在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中传承。高度重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对其进行科学的传承,就是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提高综合国力的需要。
综合国力,综合了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的指标。不仅仅是指经济方面的几项国际通用指标。既然它是综合的,代表着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传统、民族愿望的民族文化,当然也应该是其有机的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传承中华民族富有特色的传统文化,既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勤劳勇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也是为了让子孙后代永远牢牢记住: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数百年来的战乱中,坚定信念、浴血奋战、前赴后继、宁死不屈,就是因为我们有积淀深厚的文化及其延伸出来的可贵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大义。中华文明是由五千年的民间文化中的精华所组成的。它不仅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的弘扬,更需要子孙后代的传承。请党组织相信我,我有决心学好这些我们文化中的精髓,让自己的头脑被知识武装。
汇报人:xiexiebang
第五篇:弘扬传统文化
弘扬传统文化----机械1204班观看京剧表演
10月28号,在学院和辅导员的组织下,由班长江来同学带领机械1204班全体同学到广电中心观看“六安市京剧票友节”京剧表演。
看着台上演员的精彩表演,听着那传承千年历史悠久的曲调,台下的同学们从视觉和听觉上享受着这场京剧盛宴。
看到台上那些老艺术家们的专注演绎,同学们也被这种热情所感染,整场演出,同学们掌声不断,每到精彩之处,还会不禁的齐声叫好,全场气氛热烈。
当看到表现老一辈革命先烈艰苦斗争的京剧曲目时,同学们一阵沉默,被革命先烈的精神所感动,被革命先烈的不畏牺牲所震撼。
在这样的热烈气氛下,时间很快就过去了,知道演出结束,同学们依然是意犹未尽,但也只有带着恋恋不舍的表情离开演播厅,但同学们并没有打算就这样“放过”艺术家们,大家争着艺术家们合影,而各位艺术家们也很是平易近人,热情的和大家合影。
通过这次活动,让同学们更加深入的了解了我们的国粹——京剧,同时也使一些以前没有机会接触京剧的同学近距离的接触京剧,并让同学们对京剧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加深了京剧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