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振兴中华现实意义之我见
振兴中华现实意义之我见
学习历史的真正目的,应该是以史为鉴,更好地面对未来,建设我们的国家,健全我们的社会。所以,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思考未来,思考我中华的未来。在这思考的过程中,振兴中华,这四个字,在我心中生根。
学习我国的近现代史,我感受了我国近现代一百多年来的兴衰荣辱,感受了这一百多年来各个阶级的革命者、爱国者对于振兴中华的思考、奋斗甚至流血牺牲。振兴中华,是那个年代的主旋律,是每个仁人志士爱国情怀的至深体现。振兴中华,不仅是那个年代的口号;振兴中华,更是那个年代每个爱国者深印在心中、并付诸于行动的行为准则。在他们心中,祖国的兴衰荣辱高于一切;在他们心中,任何事情度阻挡不了他们对祖国的深深热情,振兴中华,是他们活着并奋斗的最大意义。
而现在,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独立,以及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巨大改变,我国经济腾飞,政治地位得到大大提升,完全颠覆了在近代史上东亚病夫的形象,成为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大国。在很多人眼中,中华,已然振兴了。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所谓的80后90后更加关注的是自身的发展,考大学、考研、出国、买房···他们很少把振兴中华挂在嘴上,也没有很明显地体现在行动中,在别人眼中,他们考虑的只有自己。于是,质疑的声音出现,说振兴中华在21世纪的中国已经失去了它的现实意义,人们“振兴”的,更多的是自己。
于是,我开始思考振兴中华的现实意义。
首先,振兴中华,并不只是使中华由落后走向强大,更应该是使我们的祖国由强大走向更强大。在革命年代,抵御外敌、推翻腐朽统治、追随社会发展步伐建立新型国家是振兴中华;而在和平发展年代,每个人尽力做到最好,推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发展,使我国发展得更好更快也是振兴中华。振兴中华,不是一时的事情,不是革命年代的口号,而是任何时刻我们都要牢记的使命。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振兴中华就会是我们永久而艰巨的任务,就会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
其次,振兴中华,不在乎其形式。革命年代,人们时时想着祖国,刻刻想这为祖国服务,是因为振兴中华口号的指引;而现在,在和平发展年代,人们看似只关注自己的事情,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不再把振兴我们的国家记在心中了,只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的心态走到了这一步,我们可以把国家利益和自身利益更好得结合起来,我们做好了自己的事情(当然是正当的事情),就可以同时为我们的祖国服务。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就必然会高效运转。从这个角度来讲,这是国家的进步,社会发展的进步。国家为我们提供了发展自身的空间,而我们也同时为振兴国家做出了我们自身最大的努力。振兴中华,就在我们每个人的一言一行中,虽然并没有革命年代那样高举的旗帜,高喊的口号,振兴中华,仍是我们现代社会我们现代每个人的重要任务。只是其形式,有所改变。
因此,依我浅薄之见,为了振兴中华,在现在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下,我们要做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我们要深化对发展的认识。当今的发展已不是近现代史上所要求的发展,而是经济社会文化的现代化,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进化的过程,其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但是我们的任务还十分艰巨,要走的路还很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加快
发展。振兴中华,首先要振兴的,是经济,同时达到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
第二,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发展经济,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由粗放型转为集约型,走向环保、低碳,摆脱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是艰巨的任务,也是我国经济要继续发展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振兴中华,就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持久的活力。
第三,加强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软实力,抵制西方的文化侵略。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在国家实力中占了很重要的分量,同时,西方的文化侵略、文化渗透也在隐形而巨大着改变着国人的文化生活,文化心态。就像课上老师强调,美国企图通过不良的文化渗透扼杀中国青年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防止中国的强大。文化战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因此我们应该比在革命年代更加惊醒,更加认识到振兴中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抵制和平发展年代的糖衣炮弹。
第四,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尤其是注重不同领域的协调发展。但需要认清的是,区域协调发展不等于区域同步发展,更不是劫富济贫,而是区域间发展互动、优势互补、共同进步。目前,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因此有些东部省市提出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这种区域现代化战略,符合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鉴于东、中、西部在现代化中所处的不同阶段,国家的区域发展政策要致力于促进“东部腾飞、中部崛起、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促进不同区域共同走向现代化。
总之,振兴中华,不只是革命年代的口号,更是当今社会我们肩上的重大使命。只不过实现使命所要做的事情不同,形式不同。所以,当我们认清了当代振兴中华的任务,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实现现代化,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持一颗同样热血沸腾的爱国之心,将振兴中华,一直传承、坚持下去。
(这是我的一些浅薄之见,我希望我能继续保持思考,并一直行动,为振兴中华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国贸1殷英
第二篇:三自爱国运动的现实意义之我见
三自爱国运动的现实意义之我见
2010-08-31 | 阅读:461
| 作者:徐晓鸿
今年是中国基督教发起三自爱国运动60周年,60年前,新中国成立之际,中国教会的前辈们顺应时代的要求,为在新中国找到一条建设中国教会的途径,毅然发起了割断同西方差会关系的三自爱国运动,得到了广大基督徒的热烈响应,基督教从此在中国获得新生。三自爱国道路的实践证明,这是基督教在社会主义中国唯一正确的选择,它使中国基督教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也为基督教在社会主义社会办好教会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中国基督教今天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三自爱国运动,三自爱国运动创造性地开创了合而为一的“后宗派时期”的中国教会,为普世基督教作出了贡献。
一、三自爱国运动产生的根本缘由
“三自”一词由来已久,最早完整地把自治、自养、自传这三个词放在一起的是十九世纪中叶的英国人亨利·樊[①],此后在传教方法上提出“倪维思原则”的传教士倪维思(John L.Nevius,1829-1893)以及蒲德立(John Butler)、汲约翰(John C.Gibson)、罗兰德·爱伦(Roland Allen)等都提出过相同或近似的主张。当然,这些传教士主张的“三自”和新中国教会提出的三自爱国运动是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的,因为说到底,在传教运动的历史背景下,传教士维护的是差会的利益,一些传教士在殖民扩张中曾扮演过不光彩的角色,要传教士们跳出历史局限的窠臼,本身恐怕也是强人所难,所以这是历史的或者说是那一时代的悲剧;而三自爱国运动则是从根本上维护中国教会的独立自主,在新中国把教会建设得更好。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基督教获得了新生。以往不少文章一提到三自爱国运动的发起,总会自然地想到要割断同帝国主义的联系,我们应当注意,在被称为“三自宣言”的《中国基督教在新中国建设中努力的途径》中,第一段除了背景的介绍之外,开宗明义地提到了四个“为要”,即“为要提高我们对帝国主义的警惕,为要表示基督教在新中国中鲜明的政治立场,为要促成一个为中国人自己所主持的中国教会,为要指出全国基督徒对新中国建设所应当负起的责任”[②],我们如果从顺序来看,割断与帝国主义的关系以及表明政治立场当然成为首要的,但是,这只是就当时的社会背景而言的,三自爱国运动产生的根本缘由,按照吴耀宗先生的说法:“中国的解放,给基督教带来了一个不易了解,而却又非应付不可的现实。”[③]正是这一现实,促成了教会领袖们思考中国教会的未来之路,于是提出了“中国基督教在新中国建设中努力的途径”,这即是说,三自爱国运动发起的根本缘由并不是为了控诉帝国主义,如果是那样,三自爱国运动就会是一个短暂的、阶段性的使命,而实际情况是三自爱国运动从产生之初就是为了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办好教会,按三自原则办好教会就成了一个长期的目标。1956年,在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第二次全体委员(扩大)会议上,由吴耀宗所作的《关于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的报告》总结了“三大见证”、十大任务”,其中第一个见证就是“实现中国教会三自的见证”。这更加说明了“完全实现了自治、自养、自传的中国教会,使中国的信徒更能效忠于基督,更能为基督的福音作美好的见证”[④]。
中国教会通过三自爱国运动见证了上主莫大的恩典,为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办好教会开辟了一条又新又活的道路。总结三自爱国运动,主要有这样几条经验:三自爱国运动的核心是实现和维护中国基督教的独立自主;三自爱国运动的目的是办好中国教会,办好中国教会必须以三自原则作指导;三自爱国运动一贯强调增进团结,坚持信仰上彼此尊重的原则;三自爱国运动是中国基督教与新中国相适应的重要举措,要真正做到相适应,必须开展神学思想建设[⑤]。
二、三自爱国运动在当代中国的意义
这个题目也可以换一种说法,即:在新时期为什么还要坚持按三自原则办好教会。这是由于三自爱国运动及其组织(指基督教两会)在新时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维护中国教会来之不易的独立自主。上世纪50年代,通过三自爱国运动割断了同帝国主义的联系,彻底摆脱了外国差会对中国教会的控制,收回了中国教会的主权,三自爱国运动改变了基督教在国人心目中的形象,“基督教不再是一个使人不爱国的洋教”[⑥]。这是非常重要的大事。然而三自爱国运动60年来的经验告诉我们,要维护和巩固中国教会的主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何把神所交付给我们的教会,独立自主地办得更好是我们必须思考的事情。随着我国的全面开放,中国教会与境外教会的交流日益增多,这样的交往符合圣经互为肢体的原则,同时,也由此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当前,海外关注中国教会的人越来越多,其中一些人试图利用基督教作突破口,为的是使中国“西化”、“分化”。他们在渗透手段上不断翻新花样,用宗教语言包装政治理念,以达到利用宗教改变中国现行社会制度,对抗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目的;海外各种反华势力也利用基督教纠集整合力量,并企图通过所谓“家庭教会”,组织可以为他们所掌控,并能影响社会的力量。在这样的情形下,有些地方的教会负责人,独立自主意识淡漠,在物质利益诱惑下放弃三自原则,有些人不能认清“西化”、“分化”的实质,把教会的主权拱手相让[⑦]。越是在开放的条件下,我们越要增强独立自主的意识。不要因为有些人用的是圣经和神学的语言,强调自己是在传福音,我们就因着“主内一家”而随声附和,较少考虑在这些言语的背后,是否有什么潜台词。个别教会在经济上有需要时,更是见利忘义,不顾国格、人格,甚至伸手“乞讨”。必须看到:利用宗教为突破口已经成为西方一些政治势力惯用的伎俩,美国的某宗教团体就声称,要“能够像在俄罗斯和东欧打败共产主义那样,在中国打败共产主义”,恶毒咒骂要“在‘共产主义棺材上’钉上最后一颗钉子”[⑧]。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十条诫令”其中有两条提到利用宗教作为颠覆中国的手段。美国国务院签署的文件《美国支持宗教自由的政策:以基督教为重点》,直言不讳地指出“我们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工具,努力实现世界各地社会和他们当局的改变”,包括要求其使馆“提供更多、更有系统、更敏感的有关宗教事务的报道”。正因为如此,三自爱国运动在西方往往被“妖魔化”,因为我们坚持了独立自主自办教会,敌对势力利用基督教进行政治图谋的愿望就会落空。
第二,带领广大信徒走爱国爱教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后,三自爱国运动的一大成就就是使基督徒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爱国爱教符合圣经的教导,主耶稣曾说:“该撒的物当归该撒,神的物当归神”(路20:25),表明基督徒对国家和教会具有双重责任,圣经中大量的古圣先贤都是爱国爱教的榜样,„„这方面我就不展开了。我们强调爱国是基督徒的应有之义,它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爱国的基督徒要努力做到“四个维护”,即:维护国家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必须坚持爱国爱教相统一,因为爱国爱教是办好中国教会的前提。一个爱国爱教的基督徒应该是一个守法者。《宗教事务条例》及其各种配套法规的实施,使宗教事务和宗教活动有法可依。宗教信仰自由受宪法保护,宗教团体应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各地教会要加强对信徒的守法教育,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享受应有的权利,绝不能借宗教信仰自由之名,将自己凌驾于法律之上。一个爱国爱教的基督徒应该是一个好公民。好公民除了守法之外,还要主动关心国家的发展,明确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尽公民义务符合圣经的教导(参罗13:7),基督徒须承担公民义务和社会责任。尤其是在当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处在关键时期,社会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处在博弈之中,基督徒应当成为社会和谐的润滑剂,一个爱国爱教的基督徒应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积极作用。只有这样,教会才会起到金灯台的作用。
第三,协调社会与教会的关系。三自爱国运动是通过基督教两会组织发挥作用的,其中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全国三自的章程的宗旨共114字(不包括标点符号,下同),全国基协章程的宗旨共129字,全国三自的宗旨提到“带领全国基督徒爱国爱教,荣神益人„„增强教内外团结,为办好中国教会提供服务„„引导全国基督徒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使中国基督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全国基协的宗旨还提到“团结和带领全国所有信奉上帝,承认基督耶稣为主的基督徒,走爱国爱教、荣神益人的道路”。这里明显包括了基督徒与教会、基督教两会组织与信徒、教会与社会等关系。全国基协强调了所有信奉上帝,承认基督耶稣为主的基督徒,这就包括着深刻的含义。当然,基督教两会组织是否真的起到了这一作用,那是另一回事,需要另行探讨。协调关系需要组织保障,更需要高度的智慧,明确教会的权利与义务,包括依法维护教会的合法权益,推进各项圣工。
第四,切实按三自原则办好教会。三自是为了办好教会,使教会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神的确在中国使用了“三自”这个器皿,在《中国基督教在新中国建设中努力的途径》(即“三自宣言”)中说:“今后基督教教会及团体,在宗教工作方面,应注重基督教本质的深刻认识,宗派间的团结,领导人才的培养和教会制度的改进„„”[⑨]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中国基督教为什么还要坚持走三自爱国的道路?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搞清楚三自是不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丁光训主教说过:三自任务未了。因为从办好教会的角度来讲,自治要治好,自养要养好,自传要传好,仍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从治好来讲,这不是说仅有中国人管理教会就够了,我们的自身建设仍很薄弱,人才严重不足,规章制度不够健全,建章立制的任务任重道远,管理的民主意识不强,决策的科学依据不足,基督教两会组织的作用有待加强等;从养好来看,虽然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沿海一些教会自养能力明显增强,信徒奉献日益增多,但许多教会和信徒在管好和用好神家里的钱上,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近年来,出现在经济上的问题屡见不鲜,可是另一方面,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教会仍然很贫困,教会自养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许多传道人生活十分困难,不少地方的教会建议呼吁有关方面在社会保障方面能为教会传道人建立保障机制,即使如此,教会是否能承受社保带来的经济负担仍然是一个问题,由于经济发展的滞后,一些教会正常的事工受到影响,培训不到位,给异端邪说、海外渗透等带来可乘之机;在自传方面,虽然通过开展神学思想建设,讲台工作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但总体而言,神学思想的保守和受到境外势力影响的局面仍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正因为如此,我们的任务十分繁重,三自原则受到严峻的挑战,一些地方甚至出现“放弃三自”的呼声。由此看来,按三自原则办好教会的任务可谓任重道远。
三、神学思想建设是三自爱国运动的深化与发展
1980年,在中国基督教第三届全国会议致的开幕词中,丁光训主教用了三句话总结了三自爱国运动,这三句话是:三自成就巨大;三自任务未了;教会不但要自办,而且要办好[⑩]。治好、养好、传好就是在那个时候提出来的[11]。丁主教说:“三自爱国运动是正义的、合理的、必要的。它有重大的政治意义,也有重大的神学或属灵意义。”[12]“三自有其深远的现实意义、历史意义和终极意义。”[13]这些教导对我们思考如何按三自原则办好教会指明了方向。三自爱国运动的内涵是“四个必须”,即: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必须坚持爱国爱教、必须努力增进团结和必须大力落实“三好”。
神学思想建设的倡导者是丁光训主教,尤其是《丁光训文集》的出版,成为“中国神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14]。1998年的“济南会议”上,通过了“加强神学思想建设的决议”[15],神学思想建设也由此成为各项事工中“重中之重的工作”,[16]开展神学思想建设不能与三自原则割裂,神学思想建设也不是抛开三自爱国运动另起炉灶,只不过神学思想建设是从思想的深处触及到办好教会的根本方向,换句话说,基督教要与我们不断前进的文化相适应,与我国知识界缩短距离,中国基督教不能停留在一个很低级的水平上,只有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并随着全民文化和知识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中国教会才会有光明的前途[17]。“神学思想建设是三自爱国运动的深化,它是基督教成熟适应现代社会的表现,也是新形势下教会发展的根本需要,必将对基督教各项事工起指导作用”[18]。
有人说,近两年基督教全国两会没有对神学思想建设提出新的带有指导性的意见,我个人认为,当前的重点应是做好基础工作,吸收、消化、整理前面的成果。2008年初,基督教全国两会换届后,班子成员认识到自己的先天不足,与其匆忙抛出一些东西,不如先把以往的成果巩固起来。即使要有指导性意见,也要有待对情况更了解,思考更成熟之后。当前我们的重点是“两手抓”,一手抓神学理论的研究,这方面神学院校应该发挥好基地作用,尤其要重视研究现实问题,选准课题,突破瓶颈。基督教全国两会愿意把大家的研究成果予以推广总结;另一手抓成果转化,这就要求我们做好讲台供应,要以圣经为依据,释放出合乎时代的亮光来。需要强调的是,牧者不仅要读经祷告,而且必须不断学习,更新观念,才有可能成为合乎主用的工人。
三自爱国运动使中国教会在主权上实现了独立和“自我”,神学思想建设则是在思想上的实现自我,从而丰富了三自爱国运动的内涵。神学思想建设促进了三自爱国运动在处境化下的关切;神学思想建设回应了新形势下中国教会面临的困难与挑战;神学思想建设是符合时代要求的神学反映。神学思想建设作为各项事工的重中之重,具有纲举目张、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教会管理体制目标导向探讨
2010-05-07 | 阅读:864
| 作者:张远来
基督新教在华的历史迄今已经超过200年,200多年来基督教在华的历程伴随着华夏民族的命运,跌宕起伏!对自我发展之路的探索,对如何去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而进行相应的教会体制改革以求生存与发展,这一急切而又敏感的命题,从未在爱国又爱教的中国基督教中真正失声。决定一个教会体制的有教会自身对教会论的理解、教会的环境(包括文化、政治及经济环境)及教会自身的组织与传统。因为,外在的环境日新月异,体制需要与时俱进,这已经是教会历史和现实的共识。本文就尝试立足中国教会的自身环境,更多的是以教会自身功能为基础,探讨基督教会体制改革的可能性导向。一家之言,敬请指教。
信仰化
教会体制若剥离她的信仰便是体制最大的混乱。圣经说,基督是教会的头,这不仅是说基督是教会信仰理念的中心,基督也是教会治理的中心;基督不仅是教会信徒的主,也是教会作为一个群体性组织的主。这是以基督信仰为核心理念的治理原理。教会体制之建设或改革均需要以体现基督教信仰原理为前提——教会就是教会!
关于信仰化的体制思路,新教神学原理提出:
唯独圣经——圣经是体制的总原则,也是教会的最高权威,是教会的宪法,是教会建制的标准,是决定教会行政和体制是否合法的神圣权威。
唯独信心——信徒的得救在于个人对主的认信,不在于外在的权威。同时人人都是有罪性的,故体制之构建原则是保障教会按圣经原则发展、限制罪性人权利的泛滥及借以保障个体人的权益。体制是制约管理者的权利,而非维系一个统治架构;是为了个体人的发展和权益,而非为了群体的“好管”。
信者皆祭司——人人皆可直接向上帝祈祷,人人都有良知和价值判断的自由。上帝给了人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以圣经为权威作出判断,体制需要保障信徒具有对权威质疑的权利。同时,对一个不合宜(违背圣经、人性和社会)的体制进行有权提出变革。
教会圣而公——教会是合一、圣洁而普世性的,引申到教会体制就是,教会体制需要能保障其与兄弟教会的友好团契。
此外,加尔文提出教会的体制和管理应该是与时俱进的,是在不变的信仰原理下,不断改革去适应一个日新月异的环境。同时,是政府而非教会当局才是信徒公民社会的最高俗世权威。在上述原理下实现教会的合一而非统一。
科学化
中国教会体制暨管理之改革需要体现出当代管理学较为完善的体制科学。简单地说,需要职权规范,责任明确,建立有效的监管和激励机制,需要发挥每一个个体的主观能动,需要避免权利主体的臃肿与官僚,需要把行政成本降低到最小化,需要绩效化,而非官僚化。用最低的资本,创造最大的“利润”;用最小的投资,制造最优质的服务:牧养!
制度化
制度是群体社会在相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群体生活约定俗成的规则。制度化首先需要能体现圣经真理,不得违背教会当下的国家政策和人文文化。需要用制度,而非权利主体去随意决定教会的发展事工。体制改革的基本体现是按照体制原理形成一套保障群体及个体权利、限制罪性泛滥、激励勤勉与创意、惩治腐败与堕落的制度。制度化简单地说就是让群体决议产生的制度高于负责执行制度的权力执行者。
民主化(权利教会化)
民主化管理是一种最接近基督教精神的管理理念。民主化是由民(教会会友)选代表民意的集体对教会施行实现民众意愿的治理。民主化体制不是完全的,但却是一种能实现教会最健康发展的体制。民主化是由民众来决定由谁以及如何按照圣经原理治理教会的体制。教会管理组织是代表民意,才可能成为政府等行政单位与教会间的桥梁,不然,其就是一个脱离信徒的行政空架子。
绩效化
体制的优劣体现于是否推动教会以最小的资本实现了最大化发展与产生了教会内、教会与社会、教会与政府等的和谐。教会的绩效难以用数字指标衡量,但确实可以以社会影响、牧养效果、信徒的满意度、能否有效团结信徒、满足信徒宗教生活需要、教会管理组织能否有效成为教会与外在关系的桥梁等为基本的判断基准。教会的体制要能以体现教会的发展与和谐为前提,这种前提的实现即为教会管理的绩效。其指标无法用经济指数衡量,但可以以教会的发展、和谐、公众的认可度及社会影响等为基本指标。
精简化(资源整合)
臃肿的行政是教会管理组织最大的弊病之一。臃肿不是管理的细化,而是管理的失控与泛化。确定教会事工中心、厘清教会发展思路、精简办事程序、专职专责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每项专职事工需要专职负责,在专职负责的范围无需外部干预,在最小的范围内能解决的问题,无需动用上层机构,以此类推。积极调动个人和群体的主观能动,以教会共同的目标推动发展。
人性化
所谓人性化即教会的体制需要符合教会的习惯和要求,需要考虑人本因素;用耶稣的话说就是:“安息日是为人设立的,人不是为安息日设立的”——制度之设立是为了保障人的权益(如牧养与被牧养、发挥才能、服侍、培训、得到报酬等),人不是为了制度而被制度,不是为了管理方便,而是为了教会发展和体制下个人的权益保障。是以实现教会的最大化和谐发展为前提,而非权利系统的运作为目的。
透明化
对基督教两会及教会的收支情况、行政决议、计划、财务预算、人事安排、施工规划、教会拓展等,在相应层面,相应个人和群体均有知情权和决议权。调节(桥梁)、联谊、管理和服务四个方面是基督教两会的基本职能。
基督教两会功能需要能沟通政府、社会与教会的桥梁式的教会服务者,故教会一样需要对基督教两会的职能、信徒代表需要对教会权利进行监督,需要一个民主的监管措施。它要求基督教两会或教会领导集体,即教会负责人行政行为的透明化。体制成功的标准之一是公众可以决定一切非透明化的行政为非法,最重要的是可以最有效地杜绝暗箱操作。
一体化(资源整合、资源共享)
中国的各教会是独立的,但一定联系于各级基督教两会。这种体制类似我们所言述的一体化管理。其优势在于达成教会的资源整合和共享,实现基督教圣而公、圣徒相通的教义。国内很多教会已经较为自然地形成了:“信徒-教会-两会”的模式,而我们尚需努力的是,信徒不仅是信徒,也当成为委身于教会的会友,两会的功能更当以教会论为基础,实现以教牧化为中心的行政,进而形成一个类似:“会友-(点)堂-联合会”的一体化管理机制,配搭彼此不同的资源和恩赐拓建一个更和谐的中国教会。
200年中国基督教新教历史,30年中国教会蓬勃发展的历程,在这个时代,印证教会历史历久弥新的真理,教会要和谐发展,就必须要与时俱进地回应一个日新月异的社会而不断改进自身的发展思路与体制架构。从某个层面看,体制的滞后已经成为制约中国教会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体制改革的中心在教会,重心在各级基督教两会,而需要推动其健康改进的,是我们今天就需要具备的改革理念与动力!
第三篇:振兴中华(模版)
振兴中华
通辽市实验幼儿园孙玲2013年11月24日 21:51浏览:5评论:0
表3-1 主题单元教学设计模板
(填写说明:文档内所有斜体字均为提示信息,在填写后请删除提示信息)
主题单元标题 作者姓名 振兴中华 孙玲
学科领域(在学科名称后打√ 表示主属学科,打+ 表示相关学科)思想品德语文数学体育 音乐美术外语物理 化学生物历史地理
信息技术科学社区服务社会实践 劳动与技术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所需时间 小学五年级
(说明:课内共用几课时,每周几课时;课外共用几课时)4课时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说明:简述主题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解间的关系,单元的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有高瞻远瞩、面向未来的宽广胸襟,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牢记历史教训,只有保事业才能长盛不衰,我们的民族才能绵延不息。本组教材以“勿忘国耻”为专题,展现的是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儿女奋力抗争的一幕。课文,应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结合相关资受尽屈辱的历史,勿忘国耻;通过整合阅读、口语交际与习作等教学内容,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感染,增还要从课文中领悟写作方法,提高表达能力。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总结交流整理资料的方法,提高搜集与处理信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说明:将主题单元规划的思维导图导出为jpeg文件后,粘贴在这里;如果提交到平台的功能,具体操作见《2013学员教师远程研修手册》。)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说明: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描述学生在本主题单元学习中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掌握本单元的重点生字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让学生了解历史,增强爱国情感。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理解词语。(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的表达特点,提高学生表达情意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多种形式地读,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屈辱史。(2)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并增强学生对应课标(说明:学科课程标准对本单元学习的要求)
新课标强调:“要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会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五年级学生而言,教师应拓宽思路运用多种途径锤炼语言文字。教学时应挖掘文字背后隐藏的情感,辅以补充大量的课外资料,在振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次的感悟。同时落实课标中第三学段的目标“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说明:设计几个能引领本单元学习的核心问题)
1、你了解中华民族的屈辱历史吗?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2、了解了这些历史,你有什么想法?
3、你想怎样爱自己的祖国?
(说明:除了说明主题单元将划分成几个专题以及每个专题所用的课时外,还应说明哪一个活动将以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形式来开展学习活动。)
专题一:
(课时)
1、《圆明园的毁灭》2课时
专题划分
专题二:
(课时)
2、《狼牙山五壮士》3课时
专题三:
(课时).......其中,专题(或专题 中的活动 作为研究性学习)
专题一 所需课时 《圆明园的毁灭》
(说明:课内共用几课时,每周几课时;课外共用几课时)2课时
专题学习目标(说明:描述学生在本专题学习中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注意与主题单元的学习目标呼应)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玲珑剔透、亭台楼奇珍异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搜索、整理资料的方法。
(说明:设计一系列能引领本专题学习的问题)
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圆明园的园林和建筑呢?
2、除了这些精美而宏伟的建筑,圆明园里还有什么?
专题问题设计
3、谁能告诉大家英法联军当年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
4、大火连烧了三天,整整4320分钟啊!烧掉一幅历史名画只用几秒钟,烧掉一个建筑,只需几分钟掉什么?
5、这把火,烧毁了园林艺术的瑰宝;这把火,烧毁了建筑艺术的精华:这把火,烧毁了耗资5亿3千万的万园之园。这样的损失是可以估量的吗?
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说明:在此列出本专题所需要的教学环境和学习过程中所需的信息化资源、常规资源多媒体,课件幻灯片。
学习活动设计(说明:为达到本专题的学习目标,从学生的角度设计学生应参与的学习活动。如本专题由几个课述每个课时的学习活动设计。请以活动
1、活动
2、活动3等的形式,提纲挈领地描述每个课时包含哪些学习活动骤。注意,在这些学习活动中应通过对所设计的本专题的问题的探究完成学习任务)
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圆明园的园林和建筑呢?
指名分段读文,指导学生朗读,出示图片,感受圆明园的美丽,总结: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2、除了这些精美而宏伟的建筑,圆明园里还有什么?
从先秦到清代,这2500多年中,这圆明园内所拥有的文物能有多少?(生猜测)
(出示资料:舍卫城,自康熙以来,每当皇帝、皇太后寿诞,王公大臣进奉的佛像都存放在这里。其中有纯金的、镀银的、玉雕的达数十万尊。)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就让你们开开眼界吧!(出示图片,最后定格在铜首上)
3、谁能告诉大家英法联军当年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
(指名读,出示句子: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1)“统统掠走”是怎么掠走?你能举个例子或打个比方吗?(2)“任意破坏、毁掉”是怎么破坏、毁掉?
仅仅是这些吗?老师这里有两段资料,是一位当年参加掠夺的士兵写下的。
4、大火连烧了三天,整整4320分钟啊!烧掉一幅历史名画只用几秒钟,烧掉一个建筑,只需几分钟。想想看,这4320分钟会烧掉(播放《火烧圆明园》片段)
是啊,烈火中,没有了金碧辉煌的殿堂(齐读),也没有了----(齐读);没有了-----(齐读),也没有了-----(齐读);不仅没有没有了。
(逐条擦掉刚才的板书并叙述)
圆明园什么都没有了。(激动人心的)圆明园彻底地毁灭了。(指题目)
那么,作者为什么不按着题目直接写毁灭,而要写它曾经的辉煌呢?
(这样的写更让读者感到惋惜和愤怒,起到反衬的作用。)------(齐读);那些仿造各地名胜建造的(齐读)没有了,还有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景物都没有了,那些上自(齐读
6、这把火,烧毁了园林艺术的瑰宝;这把火,烧毁了建筑艺术的精华:这把火,烧毁了耗资5亿3千万两白银、历时151年才失是可以估量的吗?(生再次读文)总结延伸
评价要点
专题二 所需课时(说明:设计本专题需要评价的学习环节或学习成果)
《狼牙山五壮士》
(说明:课内共用几课时,每周几课时;课外共用几课时)2课时
专题学习目标(说明:描述学生在本专题学习中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注意与主题单元的学习目标呼应)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龙王庙、任务、崎岖、尸体、坠落、雹子、仇恨、满腔怒火、横七竖
八、斩碎骨、昂首挺胸、壮烈豪迈、坚强不屈”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感受五壮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教育。
4.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方法,提高表达能力。
(说明:设计一系列能引领本专题学习的问题)
1、(生自由读4、6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中五壮士的英勇豪壮表现在哪里?他们在顶峰是怎样英勇歼敌的?
专题问题设计
2、(师配乐范读)思考:第五段中,最能体现五壮士英勇豪壮的一幕指的是什么?
3、学到这儿,五壮士的英勇豪壮表现在哪里,课文是怎样写详细的,大家明白了吗? 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说明:在此列出本专题所需要的教学环境和学习过程中所需的信息化资源、常规资源课件幻灯片
学习活动设计(说明:为达到本专题的学习目标,从学生的角度设计学生应参与的学习活动。如本专题由几个课述每个课时的学习活动设计。请以活动
1、活动
2、活动3等的形式,提纲挈领地描述每个课时包含哪些学习活动骤。注意,在这些学习活动中应通过对所设计的本专题的问题的探究完成学习任务)
1、(生自由读4、6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中五壮士的英勇豪壮表现在哪里?他们在顶峰是怎样英勇歼敌的?
师:他们就是这样,在顶峰英勇歼敌,与敌人血战到底。在顶峰歼敌的战斗中,写得最详细的、五壮士最令你感动的举动是什么?(出示幻灯)这幅插图描绘的就是五壮士用石头砸向敌人的壮烈一幕。第五节中,哪部分内容是描绘这幅插图的。请同学们一边默读全班讨论、交流。
2、(师配乐范读)思考:第五段中,最能体现五壮士英勇豪壮的一幕指的是什么? 抓住重点词语或者句子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教师加以引导。
3、五壮士的英勇豪壮表现在哪里,课文是怎样写详细的,大家明白了吗?
课文是抓住了五壮士的动作、语言、神态,详写“用石头砸”和“英勇跳崖”,以此来表现五壮士的英勇豪壮(板书),以此来 具体事例,具体分析,把课堂充分的还给学生,让孩子做课堂的主人
(说明:设计本专题需要评价的学习环节或学习成果)涵共振。以务实的态度设计教学,采用自主参与、读写结合等训练策略,努力展现训练过程,以情促练,以练激情,评价要点
2、精心设计的电教媒体,努力创设与课文一致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入境动情,提高语盲训练质量。
3、学生在反馈矫正中,不仅掌握新的句式,深入了解五壮士跳崖时感人的内心世界,还借当众朗读自己之情。
专题三 所需课时
(说明:课内共用几课时,每周几课时;课外共用几课时)
专题学习目标(说明:描述学生在本专题学习中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注意与主题单元的学习目标呼应)
专题问题设计(说明:设计一系列能引领本专题学习的问题)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说明:在此列出本专题所需要的教学环境和学习过程中所需的信息化资源、常规资源
学习活动设计(说明:为达到本专题的学习目标,从学生的角度设计学生应参与的学习活动。如本专题由几个课述每个课时的学习活动设计。请以活动
1、活动
2、活动3等的形式,提纲挈领地描述每个课时包含哪些学习活动骤。注意,在这些学习活动中应通过对所设计的本专题的问题的探究完成学习任务)
评价要点(说明:设计本专题需要评价的学习环节或学习成果)
第四篇:辛亥革命现实意义
辛亥革命的现实意义
1911年10月10日,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十分重要的一天。为了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在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领导下,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辛亥革命既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与当下中国的社会现实有着历史的传承,因此,它既有历史性的重要意义,也有现实性的重要意义。
今年是辛亥革命第100周年,让人不禁想起当年的革命志士的高尚情怀,他们激励着后人不断奋斗。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辛亥革命先辈志士,不惜牺牲、奋不顾身、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先进分子的代表,激励着后人不断奋斗,为祖国的进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所以,作为炎黄子孙的每一个中国人,永远不能忘记辛亥革命,要以此激励自己为祖国的建设而奋斗。
辛亥革命提出中华民族概念和民族团结主张,为我们处理现实的民族关系提供了参考与借鉴。辛亥革命是以民族革命为起点的。毋庸讳言,革命派曾经提出反清主张。在中国近代的特定环境下,以清朝皇帝亲贵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对外屈膝,对内镇压,已经成为中国进步发展的障碍。不推翻以清朝皇帝亲贵为代表的封建统治,中国就不能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从民族革命的角度说,孙中山提出的革命主张,就是推翻封建王朝,反对的是封建统治阶级本身,而非某个特定的民族。孙中山创建共和之后,随即提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主张,也就是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建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概念的提出和普及,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的观念,是辛亥革命留给现代中国人的宝贵遗产,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纪念辛亥革命有助于拉近海峡两岸的距离。辛亥革命是海峡两岸中国人共同的历史记忆,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是辛亥革命历史遗产的继承人。纪念辛亥革命和孙中山等辛亥革命先辈的功绩,正确阐释辛亥革命的历史,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题中应有之义,可以增进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共识,拉近两岸民间的距离,增强台湾岛内反独促统的思想意识和力量凝聚,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进程中,发挥积极的正面的意义。
记得今年看《辛亥革命》这部电影的时候,看到片中着重描述了华侨对革命的支持,体现了华侨对革命的重要性。而如今改革开放的中国,有着无数华侨遍布于世界各地,纪念辛亥革命有助于动员广大华侨华人共同支持祖国的建设事业。海外华侨华人曾经以极大的热情和行动支持了辛亥革命。纪念辛亥革命,对于今天团结广大海外华侨华人、团结香港和澳门同胞共同奋斗,建设祖国,完成振兴中华的伟业,也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国的革命、建设和发展都需要强有力的政党领导。辛亥革命的方向是正确的,革命的对象选择是正确的,革命党人也富于革命的理想、不惜牺牲的精神。但是,辛亥革命最终还是没有完成历史任务,从这个角度说,辛亥革命又是一场失败的革命。事实说明,在中国引进西方的政治制度、走西式民主的路是走不通的,结果只能是混乱和分裂,不利于中国人民的根本的长远的利益。只有立足实际、切合中国发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指引中国革命的正确理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基于辛亥革命以来中国历史发展得出的科学结论。也就是说,尽管在如今高速发展的社会阶段,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凸显,我们还是要始终坚定不移地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跟着党的脚步,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引领中国走进世界强国之列。
无论是成功经验,还是失败教训,也无论是历史性意义,还是缺陷和不足,都是今天纪念辛亥革命时应铭记在心的,都为后来者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启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还要很长的路要走,每一个中国人都必须为此而奋斗。正如孙中山所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第五篇:毛泽东思想现实意义
一、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思想武装了我们的党,哺育了几代人,将中华民族引上独立、强盛的发展道路。毛泽东的历史功勋永垂千古,他的伟大精神、伟大思想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结合新的实践,学习毛泽东思想,不断地从中汲取理论营养和智慧力量,对于加强党的建设,对于推进我们伟大的事业,对于提高个人的理沦水平、工作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学习毛泽东思想,是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实现新的伟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毛泽东思想不仅指引我们取得了民主革命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而且对于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有的人认为,目前我国已经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正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毛泽东思想是在革命战争年代产生的理论,就是建国以后的思想,也是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现在“过时了”、“用不上了”。这完全是一种误解。毛泽东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历史不能割断。今天的中国是从昨天的中国发展而来的。如果不了解中国的昨天,就不能把握中国的今天。更何况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跨越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两个历史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其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并没有“过时”。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所担负的历史任务虽然发生了巨大变化,党的自身状况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但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灵魂、基本精神实质,诸如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搞好物质文明和精冲文明建设,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等光辉思想仍然是我们须臾不可缺少的。第二,学习毛泽东思想,与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相互联系、密不可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坚持与发展、继承与创新的历史过程。如果把学习毛泽东思想同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立起来,割裂开来,认为只要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行了,学不学毛泽东思想“无关紧要”,这种看法是错误的、片面的、有害的。如果割断历史,不学习毛泽东思想,也就不可能真正学好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要充分认识其内在联系,一定要结合好、学习好、运用好。第三,学习毛泽东思想,对于全面正确地评价毛泽东、评价党的历史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有的同志把毛泽东同志晚年犯的错误,同毛泽东思想等同起来,否认毛泽东思想是科学、是真理。这种看法本末倒置,以偏概全,也是错误的。毛泽东晚年确实犯有错误,但他的错误毕竟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防止党和国家改变颜色的过程中所犯的错误。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一切文明成果,既包括对经验的总结,也包括对教训的汲取。在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怎样确保党和国家永不变色,更是一个重大而崭新的课题。在摸索前进的征途上,错误是难免的。毛泽东思想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包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而形成的科学体系,这个科学体系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是正确的。我们要把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与毛泽东同志晚年所犯的错误区别开来。能不能正确评价毛泽东思想和党的历史是一个十分重大的原则问题。苏共之所以垮台、苏联之所以解体,就是从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否定苏共历史开始的,最终自己否定了自己。从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沉痛教训来看,我们党对待党的领袖、党的历史的态度是完全正确的。我们要继续警惕否定毛泽东思想、否定毛泽东同志历史地位、否定党的历史的错误倾向。第四,学习毛泽东思想,有利于增强党员的党性修养,提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建国后的几十年来,党员、干部队伍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大量的年轻党员、年轻干部有很多长处,从根本上说也是热爱毛
主席、热爱毛泽东思想的,但有些人不熟悉党的历史,对毛泽东思想缺乏应有的了解,这与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需要、与实现伟大历史任务的需要是很不相称的,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党组织应加强对年轻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帮助他们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忽;另一方面,年轻党员干部也要努力学习。毛泽东著作不仅理论性强,逻辑严谨,具有非凡的思想魅力,而且文风简洁明快,开门见山,观点鲜明,特别善于运用典故谚语和群众语言,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阐明科学道理,好读易懂。毛主席的每篇文章都是针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实际问题有感而发,绝无八股气,没有空话,读起来非常亲切。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亲笔撰写的,体现了他深邃的思想,渊博的知识,伟大的胸怀和精神风貌。学习毛泽东著作,不仅可以掌握理论,武装思想,指导行动,而且是一种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