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年级科学下册 生物的遗传现象教学反思 苏教版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遗传与变异
生物的遗传现象
科学课改革最灵魂的东西就是将单一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以探究为主的自主学习。回顾这堂课的前前后后,我确实感触良深:
以往说到科学课,我们马上想到的就是让学生亲身经历,动手操作,可是,“动手操作”是否就是“探究”的唯一,“科学探究”是否就一定要动手?本节课的实践再次证明:学生活动只是科学探究的外在形式,而科学思维才是探究的灵魂,没有思考的观察,只能是一个忠实地记录着,不可能获得重大发现和规律性的认识。因此,在进行课堂设计时,我没有遵循常规,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假设、验证、交流得出结论这一流程,而是重在规范学生的探究学习和思辨活动,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紧紧围绕“我”为什么像爸爸、像妈妈?“这是遗传吗?”“想认识遗传应该怎么样做?”“人有遗传,动物有遗传,植物也有遗传,这说明了什么?”等问题进行碰撞研讨式思维习练活动。活动因果关系的具备,使学生很快明白世界上所有能繁衍后代的生物都有遗传,遗传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现象。
在对这些问题的目标指向的认识,探究过程的设计、探究方法的选择、探究证据的收集、探究结果的分析等理性思维参与过程中,借助教师的相机引导,孩子们通过探究任务的形成和解决,得到了科学思维的培养和锻炼。我认为,这种以“思中做,做中思”为特征的思维参与过程,确属“探究”属性中较易被人忽略而又最值得重视的一个属性,是“探究”的本质属性和核心所在;我认为,探究学习的过程不仅是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思维训练、找寻规律的过程。通过科学教学帮助学生习得科学方法和理性科学思维,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最高境界。所以,在科学探究系列活动中,我们要反思,自己的教学到底是以什么为核心目标,是知识,还是面前这些“可塑之人的科学思维?”我们必须明确,学习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做;“信息”可以灌输,但“理解”却不能,因为理解是来自学生本身的科学思维,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第二篇:《生物的遗传现象》教学设计
《生物的遗传现象》教学设计
曾宝俊格致工作坊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遗传与变异”单元的第1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指导学生了解生物的遗传现象:1.从常见的子女与父母长相相似现象入手,了解什么是遗传现象;2.了解动物的遗传现象;3.了解植物也存在遗传现象。
人们早就发现了生物的性状可以从上一代传至下一代的现象,从而通过不懈的努力来研究遗传规律。同样,学生在生活中也一定早就有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儿女的肤色、相貌、高矮等总是与父母相象呢?”,他们也非常乐意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句话真切地反映了生物界物种代代相传的普遍规律。我们认为在本课的教学中也一样,我们播下了什么才能收获什么。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们要注意激发、引导、利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观察、比较、讨论中自己发现一些普遍的规律,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过程与方法
●能够搜集有关生物遗传方面的信息;
●能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并能提出有关研究的问题;
●能用多种形式来表达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
知识与技能
●知道人类、动物、植物界都存在遗传现象;
●通过对自己身体的一些性状的观察以及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性状调查,继续培养学生的观察、调查的能力;
●通过对一些遗传信息的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的科学精神;
●通过对遗传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准备:搜集自己和父母以及爷爷奶奶、祖父祖母的照片若干张;动物家庭和植物家庭的图片;相关课件和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探究人类的遗传现象
1.分组做游戏:课前请小组内的一些同学从家里带来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自己的照片,混合在一起后与其他小组交换,看能不能为同学找到他的家人。
2.小组交流,多媒体有选择展示遗传特征明显的组合。由本人验证是否正确,大家再仔细观察对照,说说理由。到底哪里最相像。
【说明】这里安排学生用自己的照片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更能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平时积累了相当多的认识,有利于大家互相交流。但是教师要适当控制时间,使讨论的时间充裕些,提高教学效益。
3.认识什么是遗传:子女和父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4.学生先各自和父母的照片对照观察,然后思考并交流:你遗传了父母的哪些体征?
5.活动:在教材42页上,连线的方法帮下面的孩子找到自己的父母。
二、通过网络课件,学习探究动物界的遗传现象
1.分别观察小狗、小兔、老虎、企鹅等家庭,找找它们的相似点。
2.小组讨论,并且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整理好。
3.小组交流。
4.师生小结:动物界也有遗传现象。
【评析】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烦琐、抽象的讲述变得简洁、直观。学生具有强烈的追求新、奇、趣、美的心理特点,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传输手段为一体,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和渴望探究的动机。
5.提问:有谁知道长颈鹿的脖子为什么这样长吗?
6.学生讨论、猜测。
7.介绍长颈鹿的特殊性:它们很早以前的脖子没有这样长,由于环境的影响,它们吃掉了低处的叶子,只能伸长脖子吃高处的叶子,结果脖子越来越长,并且遗传给了下一代,现在就叫它们长颈鹿了。“用进废退”学说认为,不仅生物先天的形态可以遗传,随着环境产生的一些变化也可以遗传。
【评析】教师提问和学生讨论贯穿起来,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思考、进行学习,这种方法,使学生的思路清晰,理解深刻,课堂气氛活跃,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查阅资料,探究学习植物的遗传现象
1.提问:谚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什么意思?植物难道也有遗传吗?
2.小组讨论,通过什么方法可以找到答案。
3.查阅资料或者看书,或上网等手段,得到肯定的答案。
【评析】这里可以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方法 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着眼于思维力和意志力培养的教学新模式。它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教学中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它的结果是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教师在小组代表汇报完讨论结果后请其他同学进行补充。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 程中,能够有效地培养能力,加深印象。
四、综合练习
谈话:仔细观察照片中的每只小猫的颜色和花纹,然后观察照片中的小猫妈妈,推测一下小猫的爸爸可能是什么样子的。说一说,也可以画一画,并讲讲你的理由。
【评析】这个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也是对遗传原则的具体运用。
教学片断赏析
“了解遗传和变异的秘密”的教学片断
师:课前老师请各组的一些同学从家里带来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自己的照片,现在请各组同学把这些照片混合在一起后交给我。
(学生混合照片并上交)
师:现在我把你们的照片与其他小组交换,看各组同学能不能为其他组的同学找到他们的家人。
(学生活动)
师:哪个组先来说一说?
生(实物投影):我们认为这是陈晓荣的爷爷,这是他奶奶,这是他爸爸,这是他妈妈。
师:你们凭什么这样说呢?
生:因为陈晓荣的脸像他爸爸,都是长的,下巴比较小,他爸爸也是这样的,他爸爸像他奶奶,你们看,这三个人的脸都是这样的。
(学生哈哈大笑,教师和气地制止)
师:观察很仔细,请继续说你们的理由。
生:陈晓荣的鼻子很挺,眼睛不大,这个像他妈妈。
生:陈晓荣的嘴巴有一点向上翘的,这个他的奶奶就是这样的。而且他奶奶的眼睛和他爸爸的是一样的。
师:说的很有道理啊,下面我们请陈晓荣自己说说,王芳有没有找对?
生:她找对的。
……
师:子女和父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在科学上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片断评析】本环节的教学要突出一个“趣”字,只有学生感觉到了有趣,他们才会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也只有这样,在整个观察过程中才能感受到更多的乐趣,从而为本课的教学取得一个良好的开端。
第三篇:《生物的遗传现象》教学设计案例
《生物的遗传现象》教学设计案例
曾宝俊格致工作坊
本课是在生物中找出不同的地方,认识生物不仅有遗传还有变异现象。教材是从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认识变异现象,沿袭上一课的思维形式。首先从我们自己身上突破,让学生从家人、从同学中找差异,感知变异现象就在我们身边,像遗传现象一样是生物的一个特性。接着对动物的观察,进一步拓宽深度。最后,从植物身上加深对变异现象的理解,并引向更深层次,为下一课研究做好铺垫。针对六年级的孩子来说,遗传现象能够有深刻的认识,变异现象也不难理解,方法和思维都是相同的。当然方法还是观察-分析-判断。通过学生亲身经历的活动,在比较辨别中,完成特定的活动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就将学习所需要的信息筛选出来,从而认识变异的一般特征。通过对植物的资料查找,更深刻地理解变异的两种特性:可遗传性变异,不可遗传性变异。这样较好的达到课标提出的以下目标:通过观察现象,搜集整理信息,知道生物比仅有遗传的特性还有变异的特性。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并能对同一现象作不同探索。从科普资料中吸收各种信息。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同时关注生活、关注生命、关注身边的科学技术,形成积极的科学热情。从本课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看,对生物世界中有代表性的事物进行观察、分析,从而认识生物的变异现象,并能对一些变异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为重点。关于遗传与变异在生物中的应用的了解为难点。关于应用的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感受科学的无穷魅力。
也许由于上一节课的教学,学生还沉浸在生物的遗传中,甚至还在各种动植物中寻找生物的遗传信息,忽然这节课就提出一个相对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有些不适应,怎样让学生自然的认识到这个差异,需要我们注意。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和辨认活动,认识遗传的一般特点;
●通过有针对性的探讨活动,加深学生对生物变异特性的感知和理解;
●通过资料获取相关的信息。
●通过观察和推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知识与技能
●能领会生物变异现象研究的方法,并能进行持续研究;
●运用所学的方法能对一些变异现象作出解释和推测;
●能寻找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理由拒的研究和表述习惯;
●养成浓厚的生物科学研究兴趣,并能关注科技前沿的信息。
●有生物学科学研究勇于创新的热情。
教学过程设计
一、回顾导入
【说明】提前为学生准备好要观察的金鱼,不过是精选一个家族中差异比较大的和其它家族中经过人工繁殖的,把这些有相似的放在一起。
1.谈话:请你们观察这鱼缸里的金鱼,看看哪些是一家子。
2.学生分组观察寻找并回答。
3.提问:你为什么这么分?
4.学生讨论回答。
5.老师告诉他们真正答案。
【评析】让学生处在矛盾中,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正所谓:小疑小进,大疑大进。在教学中,有意设置这样的障碍,使课堂带来活力,有“柳暗花明又一村”感觉。
二、引导寻觅
1.提问: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2.学生回答。
3.提问:你们觉得可以怎样来回答这些问题呢?
4.大胆的猜测,回答。
5.谈话:如果要想得到较准确的答案,单从一个角度研究是不够的,像上节课一样,我们也来从人类、动物、植物中寻找答案,如果都有你们所猜测的这一特点,我们才可以认可这个结论。
【评析】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研究,是科学学习的主要任务之一。这儿引导学生运用归纳推理的方法进行思考和研究,真实而自然再现科学家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对学生影响深远。
三、筛选解疑
1.谈话:把你们上次看的照片重新拿出来,再从他们身上寻找不同点,我们看看这些不同点有哪些。
2.学生观察、比较、筛选。
3.学生汇报。
4.师生总结。
5.提问:动物和人我们都观察和分析过了,下一个是观察分析什么啦?(生:植物)
6.谈话:对,是植物。你们打算怎么观察研究呢?先讨论一下。
7.学生讨论,引导拿出操作方法。
8.学生室外观察,并做好记录,采集样本。
9.师生讨论总结,得出结论。
【评析】这一环节真实而自然的引导和经历,使学生感受深刻,同时体验到研究的快乐。最大限度的放手给学生,学生拥有自主研究的主权和时间,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学生的合作也异常活跃,积极性很高。
四、学生轻松经历变异的奇异
1.谈话:生活中生物产生的变异现象很多,并且还有一些科学家在这方面作了研究,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请大家留心,看哪些变异现象可以往下一带遗传,那些不会遗传给下一代。
2.学生观看有关变异现象的资料。
【说明】这里的内容是经过精选的视屏信息或者电脑制作的动画或幻灯片,内容是有关变异现象的,应该有的可遗传性变异和不可遗传性变异的现象。
3.学生讨论自己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4.师生总结这两种变异现象。
【评析】我们研究往往也会疲倦,虽然有一定的兴趣,但是单一的活动形式,会引起人的倦怠。在这部分就是让学生轻松一下,并透过今天的媒体获得更多的信息,这可是学生最乐意接受的一种学习方式,并且印象深刻。
五、课后调查活动
谈话:经过两堂课的研究,我们对遗传和变异已经有了很深的认识,我们会发现遗传和变异的特征可以互相转换,并不固定。请你们回去将课本45页书上的调查表带回家和你的家人比比填写好,或许你们你还会发现很多的秘密。
教学片断赏析
“引导学生寻觅”的教学片断
师: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生:老师你确定它们是一个家庭的吗?
师:为什么这么问?
生:你看这个金鱼头上有个小突起,而这一个却是平平的。
师: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颜色差别很大。
生:尾巴也不太一样。
生:嘴巴也有不同。
师:它们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
生:也很多,这两条鱼头部形同。
生:这两条尾巴相同。
师:刚才不是说尾巴不同吗?
生:那时那两条,这是这两条。
师:你们观察很仔细,值得表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更值得表扬,不过老实告诉你们它们是一个妈妈生的。
生:哟――
【片断评析】当学生的发现和理想的答案有反差时正是产生疑问的地方。学生能够提出自己的想法可见学生的思维的活跃性,老师抓住学生这一点,并深入的引导他们去比较遗传和变异的内容特征,含而不露,自然而生动,让学生理解遗传和变异的真对动物发生的部位特征,有其相交和重叠的地方。层层深入,学生也被带入一个深思的境地。
教学手记
在教学中经历,在经历中反思,过程中有许多使我们的教学走向深入的东西。本课与上一节课的教学,按教材的体系和形式都比较雷同,因此,在进行本课教学时,我有意地调整了教学形式,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兴趣横生,更让学生在不自觉中加深对本课理解。例如,教学在两个班级的对比中,(1)班是沿袭前一课的教学方法,学生轻车熟路,很顺利的完成任务,准确的得到结论。而在(2)班上课,明显地感到学生的思维深度、分析问题的角度有所不同。特别在“引导寻觅”这一环节,(1)班没有这一环节,学生就是观察比较不同,直接跨入变异的主体,然后就是验证。而多了这一环节,学生就蹦出很多的思维亮点,提出很多的问题,对遗传和变异的区别和联系理解的较深刻,很容易找到同一特征可以是遗传可以是变异的发生点。我想,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就产生不同的结果,这正是我们老师所要精心的地方。雷同的教学形式有益于同一方法的复习和巩固,但缺点就是容易引起孩子的麻痹,而缺乏激情和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第四篇:2017最新小学科学苏教版2.1生物的遗传现象 教案
2.1生物的遗传现象 教案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仔细观察并描述三个孩子及其家人所具有的相似特征。能对自己与家人的外形特征进行比较,并作合理的解释。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作出合理的推测。会查阅和搜集有关植物遗传的资料。科学知识
知道人的很多特征是遗传的。比如头发,单、双眼皮,肤色等。知道动植物的很多特征也是遗传的。了解遗传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感受遗传的神奇和美妙。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对科学知识有着强烈的好奇心。通过预习与收集有关资料对本节课的内容有所了解,但对此仍然很感兴趣。本课的教学应当运用直观、形象的方法,激活学生的已有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暗示“处处留心皆学“”的道理。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只有善于观察,合作和勤于思考、总结,才能学好科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遗传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
难点: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进行有根据、有条理的表述。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
师:在学习今天这一课之前,老师想让大家猜一猜,这张照片上的另一个女人跟我是什么关系?你是根据什么这么猜的?(长的很像)具体什么地方长的像能说一说吗?同学们的观察力很敏锐,你太有眼力了,她是我的妈妈,我们长的很像,这就是遗传的魔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遗传现象。(板书)活动2【活动】新授
(一)人类的遗传
师:刚才有的同学说了,我和我的母亲长的很像,那具体什么地方像呢?谁能来说一说? 生:眼睛、脸型等。还有没有?那我们可以把这些像的地方统称为人的特征。【 板书 特征】“像”能不能换个词?生:相似。【 板书 相似】 师:谁和谁?生:子女和父母。师:子女和父母都有一些相似的特征。【 板书 子女和父母】那具体可以相似到什么程度呢?下面我们来看一组图片。这是在眼睛方面非常相似的例子,大 家看到老师把眼睛的特征细化为眼睛的大小、单双,眼的形状、眼球的颜色,眉毛的形状甚至是睫毛的长短。接下来鼻子这个特征老师也把它细化为鼻子的大小,鼻梁的高低和鼻孔的宽窄,师:那除了眼睛和鼻子,你看看老师出示的这些外形特征,你认为哪些也会遗传?最好举一个实际的例子来说一说。(课件)师:那么除了这些外形特征外,其他的特征都不会被遗传呢?(课件)师:刚才我们了解了这么遗传方面的知识,老师想考考大家,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考考大家的观察力,看谁的观察最仔细!老师这有四组图片,分别来自四个家庭,但顺序被老师打乱了,这个游戏我想全员都参与,听老师说好游戏规则,我说图片A的亲人是,你们马上用手指示意我,图片下面的数字是几,就伸出几根手指,不能临时更换,请其他同学做好监督工作。
师:看来呀,咱们班同学的观察力很敏锐呀!敢不敢接受下一个挑战,在我们教材的14页上有三个孩子,你们能帮助他们找到父母吗?注意,老师有时间限制,一分钟之内必须完成,并要说出你这么选的理由。
师:刚才老师选择的都是跟父母一方相似度非常高的例子,那么是不是我们同学们是不是也是这样呢? 下面把老师昨天让你准备的你和你父母的照片拿出来,四个人为一个小组,在小组里说一说你觉得你什么地方长的和父母相似?(四人小组活动)师:谁来介绍你和父母有哪些相似的特征。(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介绍)师:现在我想请一位同学到实物展台上介绍自己的发现,也请同学们仔细的观察,除了这位同学的发现外,你还有什么发现? 2.分组游戏:刚才同学们都找到了自己与父母的一些相似之处,观察的比较认真细致。接下来我想请同学们只把父母的照片混合在一起,然后与其他小组交换,看谁能为同学找到他的爸爸妈妈。
3.小组交流:师:现在请小组用实物展台展示汇报小组发现。请发现的同学站起来验证是否正确?大家再仔细观察对照,说说到底哪里最像。
师:同学们很会观察,会描述,说得非常好。通过以上的研究,大家有什么发现?生:有的同学象得多一些,有的同学像得少一些。师:我们可以说成 “或多或少的保持着”。生(齐):子女和父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 师: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遗传现象】。什么是遗传现象? 生:子女和父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这叫做遗传现象。从这里看,我们人类存在着遗传现象。板书:人类。(二)动物的遗传
师:以上我们研究的是人类自身的遗传现象。研究遗传现象,仅研究人类行不行? 生:不行。师:有什么建议?生:还要研究动物和植物。师:动物也有遗传现象吗?(PPT出示书上的图片)师:观察下面的动物家庭,说说这些动物家庭的成员间有哪些相似的特征。师:通过以上的事例,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 生:动物也有遗传现象。【 板书 动物】(三)植物的遗传
师:人类有遗传现象,动物有遗传现象,接下来呢? 师:植物有遗传现象吗? 师:怎么求证? 生:选一种植物,种下去,看长出来得是否和原来一样。师:很有道理, 哪些方面和原来一样呢? 生:看长出来的植物的花的颜色,叶子的形状等。
师:所以呢,种植之前我们先要确定从哪些方面的特征来研究。师:现在我们来选一种植物尝试着研究研究。
(PPT出示)假如你有一小块种满豌豆的菜地,现在你想知道豌豆有没有遗传现象,你会从哪些方面研究? 师:大家认识豌豆吗?什么样子的? 生:绿色的和黄豆一样大小的豆子。
师:那只是豌豆的种子。我们先来全面认识一下豌豆这种植物 师:豌豆有没有遗传现象,你会从哪些方面研究呢? 生:我会看豌豆花的颜色,有红色的,有白色的。
师:(PPT出示)请大家把你们的想法填写在教材71页上,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并填写。(学生分组活动,汇报)生:我们将从这些方面研究:花的颜色、种子的颜色、豆荚的颜色、种子的形状、豆荚的形状。生:我们从这些方面研究:种子的大小、豆荚的大小、叶子的大小、叶子的形状、花的形状、花瓣的个数。
生:我们小组还想到了种子的颗数、茎的高度、豌豆成熟的时间。(教师贴纸表格,并板书)师:你们真了不起,想到了这么多。
师:自然界中植物非常多,为什么我们要研究豌豆呢? 原来豌豆在人类研究遗传的历史上非常重要,它和一个人物有紧密的联系,知道是谁吗? 孟德尔——现代遗传学之父(PPT出示孟德尔图片)对于豌豆有没有遗传现象,孟德尔会从哪些方面研究呢?想不想知道? 生:想!(PPT出示孟德尔的研究表格)师:这是孟德尔的研究,这是同学们的研究,比较一下,有什么想法? 生:我们想到了种子的颜色、种子的形状、豆荚的形状、茎的高度都和孟德尔想的一样。师:看来同学们真的很了不起!很多方面和孟德尔想得一样,甚至有些方面孟德尔都没有想到,很有成为科学家的潜质!师:不过呢——这些仅仅是我们的设想,如何验证呢? 师:孟德尔利用8年多的时间,先后种植了上千株豌豆做实验,得出了一个结论:植物有遗传现象。【板书 植物】其实,在孟德尔之前也有很多科学家在研究遗传现象,可是都没有取得突破,为什么呢?课件
因为,在孟德尔之前,人们从来没有想到从生物的具体特征来研究。孟德尔是第一人。后来,才有了遗传学的诞生。所以啊,人们都尊称他为——现代遗传学之父。我们要像他学习这种对待科学研究的精神。(四)生物的遗传
师:人类、动物、植物有一个共同的名称 生:生物。【板书 生物】 师:凡生物都有遗传现象
师:其实这个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就注意到了:他们总结出了很多关于遗传方面的谚语,你能说出一两条来吗? 生: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生: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生:有其父必有其子。生:虎父无犬子。
师:生物为什么要有遗传现象呢?你们想过吗? 生:为了使后代不断繁衍下去,保持的相似性。活动3【活动】课后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师:关于遗传现象,大家有没有新的研究问题? 师:同学们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你们想研究吗? 师:那么好,课后请大家查阅有关资料,继续研究,如果有遇到困难,我们再一起讨论。
刚才同学们提到了在遗传中有不同的地方,生活中我们有没有看到孩子和父母长得完全一模一样? 师:这些问题为什么会存在呢?请大家回家思考一下,下节课我们再一起研究。
第五篇: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宇宙 第四课日食和月食
我上课内容是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第四课时《日食和月食》。我对本节课进行了仔细地分析和设计。
1.有效利用网络资源,服务课堂教学内容。
关于宇宙的知识,要在课堂中进行动手操作是有限的,也是有难度的,可能间接经验更多于直接经验,所以搜集大量的资料补充课堂教学可能是本单元的一种有效手段之一。网络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资源库。为了能使本节课更形象化、更直观化,我在网上找到了有关日食和月食的课件。在前两个班级施教后,我发觉学生对日食和月食的影像资料很感兴趣,并且帮助他们了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过程,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对抽象的宇宙世界的学习提供了优质的资源和良好的途径。但是我并没有完全照搬下载下来的课件,而是根据我的教学设计对这个课件进行了一定的修改,因为我认为一堂精彩的科学课,并不取决于教学课件的精致与否,而是在于是否合理有效地利用了课件资源,服务于教学内容。2.充分认识模拟实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课件的演示、资料的展示只是补充,让学生动手模拟、动脑思考还是科学教学的主要途径。宇宙单元是模拟实验集中的单元,经过执教上节课《环形山》之后,我对本节课中模拟实验的设计有了自己的想法,我只给学生准备大小不同的三个塑料球,要求学生模拟出发生日食和月食时日、地、月三个天体的位置。模拟实验就是尽可能的利用实验材料模拟出科学。现象,那么既然是模拟的实验,肯定会与客观的、真实的现象有些差距,因此教师应该是更多的去培养学生在模拟实验过程中思维的发散性和科学质疑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的追求实验的准确性。在李老师的指导下,我在最后一个班级施教时,还让四人小组利用自己的身体来模拟日食和月食的形成,重点突出宇宙中的三维立体效果,以及日、地、月三个星球的运动特性,并强调三球中心在同一条直线上,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思维的程度超出预设,在既轻松的环境中发现了问题的实质,看来不能低估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3.增加自身的科学素养,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在科学课上传播的是科学知识,培养的是科学素养。如何正确传播科学知识呢?我想首先教师要正确掌握科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不出现知识性的错误现象。例如:对“日、地、月在同一条直线上”的描述不够到位,应该是“日、地、月的中心在同一条直线上”。又如:当学生看到月全食的照片时,提出质疑“怎么月全食的时候月亮是红色的”(由于是网上下载的视频,可能经过剪辑,所以出现在月食过程中出现的情况),教师犹豫了下,决定让学生课后去查找相关资料,其实教师应该可以告诉学生月食现象是天体运行过程中形成的,那么这张红色月球图则是这个过程中的某个镜头。对于学生的发现和质疑,教师应该予以尊重,并能做到巧妙地追问和处理,包括哪些问题是有价值的、哪些质疑是学生自己可以解决的、哪些猜测是重复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