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2012届毕业生毕业论文工作计划

时间:2019-05-13 03:23: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文系2012届毕业生毕业论文工作计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文系2012届毕业生毕业论文工作计划》。

第一篇:中文系2012届毕业生毕业论文工作计划

中文系2012届毕业生毕业论文工作计划

本着“早做准备,从严要求,善始善终”的原则,中文系在2006——2011年毕业论文工作取得较好成绩基础上,对2012届毕业生毕业论文工作及早安排,具体时间流程和工作环节如下:

第一阶段:2011—2012学年第1学期

1、第5—8周对历届毕业论文选题进行修订,汉本、对外和新闻学三个专业教师分别提供毕业论文新选题。

2、第9—10周发放毕业论文选题到班级,要求学生两周内完成选题、选择指导教师并上报教学办。

3、第11周成立中文系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确定指导教师,初步完成指导任务分配工作。

4、第12—13周择时召开毕业论文写作动员会,宣布指导计划,指导教师与学生见面现场交流沟通。

5、第14—18周教师指导、帮助学生确定论文题目,向学生下达毕业论文写作任务通知书,开始提供具体写作内容指导,并要求学生在寒假前完成并提交开题报告;学生在寒假期间搜集相关写作资料,开始撰写论文初稿。

第二阶段:2011—2012学年第2学期

1、第1—10周学生正式撰写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根据相关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制度全程指导,并填写指导过程记录表等。2011年“5.1”之前,学生必须完成毕业论文定稿工作,指导教师给出指导成绩。

又:暂定在2012年3月下旬(第七周)进行论文指导中期检查,主要检查学生论文初稿完成情况与指导教师指导记录情况。

2、第11—12周各相关专业教师完成论文的相互评阅工作,并给出评阅成绩。

3、第13周暂定2012年5月12日统一举行中文系2012届各专业毕业论文答辩,答辩小组同时完成填写答辩记录表和答辩成绩表等工作。如果时间不够,由各教研室在本周内商定时间和环节补缺补差,各论文答辩组务必在2012年5月底之前完成所有论文指导工作。

注:

1、根据学院要求:论文指导纸质材料按照原有规定提交;电子材料请指导老师提交任务书、开题报告、论文修改稿、定稿和指导老师评语,并以指导学生姓名命名建立文件夹。

2、论文指导相关电子表格等由教学办统一发布在系网站和教师群系统。

3、未尽事宜,由系论文领导小组和各教研室根据具体情况协商解决。

中 文 系

2011年9月26日1

第二篇:中文系毕业论文

玉林师范学院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语文

教学中的应用

院系专业汉语言文学学 生 班 级学号姓名

指导教师单位学院

指导教师姓名

指导教师职称讲 师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多媒体教学越来越普及,这对传统的语文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产生深刻的影响。作为教育的一个分支——语文教育,势必也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影响。目前,多媒体计算机已广泛地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正对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模式产生重大影响。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在教学实际中会遇到哪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探讨与研究。关键词:多媒体技术语文教学中学

引言

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是充当知识的传播者,而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教学研究者,要求教师主动投入课程教学思想和方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教师转变为学习方法的指导者。身份的变化和技能要求的提高,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有效的帮助。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开拓语文教学空间,编制教学软件。促进课程向个性化、生活化、系统化方向的发展,实现了课程教学和知识的融会贯通。

1.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的独到优势

1.1多媒体教学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由于信息传递模式单一,显得抽象和枯燥,使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使思维始终保持活跃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呢?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在学习中,同时使用视、听觉,能明显地提高记忆和学习效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丰富的声音、图象以及文字,会最大的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用多媒体技术所做的多媒体课件在呈现客观事物的时间顺序、空间结构和运动特征的能力时比传统教学的优势更加明显。对一些在普通条件下无法实现或无法用肉眼观测得到的现象,可以用多媒体生动直观地模拟出来,如在《初一语文》(地球的公转和自转)一节中,如何更直观、更具体的表现公转和自转,及如何描述公转和自转这两个概念的不同,这些是以往学生认识的难点,也是教师难于用语言表达清楚的。但在计算机上将地球形象化为一个具体的球体,通过动画演示地球和太阳之间运动的情况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那样可以让

学生很清楚地认识到这二者是不同的,增强了理解,加深了记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由此,我们知道多媒体在表达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变化过程和运动形式上有着比传统教学更强、更丰富的表现力。

1.2多媒体教学具有较强的交互性

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引入可以增强教学过程的交互性,使单向的教学活动变为双向的或多向的教学活动。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输入的信息,理解学生的意图,并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充分利用计算机存储量大,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扩宽了学生的认识深度,使得学生思维不仅横向发展,更向着纵向发展。而多媒体将给学生提供一个更为灵活的实验平台,可以在电脑上给出不同的语文仪器装置,然后要求学生自己选择仪器将三个不同的气体制取装置组装起来。当出现错误时,教师可立即给予指出。通过对真实情景的再现和模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在实践中学生将充分认识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也可以深深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另外,在学习效果的反馈方面,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也有其独特之处。教师可以按照教学内容事先编排一套相应的考试习题,分发于学生将使用的每台电脑中,学生对每一题的判断正确与否将会被计算机集中在一起统计,教师根据统计结果可以迅速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由此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加强学生在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1.3多媒体教学能加强社会实践及渗透德育教育

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部动机,为学生学好知识,提供有利条件,而且还可寓德育教育于智育教育之中。我国是世界上具有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之一,造纸、火药、指南针、烧瓷等发明很早。我国劳动人民在商代就制造出精美的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就会冶铁和炼钢。但在1840年,英国人却依靠指南针来到中国,用钢铁制成的战舰和利炮,以及中国人发明的火药,打开了我国的大门,给学生播放这些知识的录像片,使同学们不仅了解中国曾经有过的辉煌,而且使他们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事实,“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提高素质,为增强国力而努力奋发拼搏。而通过播放侯德榜博士拒绝外国优厚待遇,毅然决然回国为祖国作贡献的动人事迹,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大我”的奉献意识,在祖国人民需要的时候能够义不容辞的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

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验的科学性、直观性、探索性和操作性的特点在教学中未能真正体现。使现有的实验不能完全地发挥其教学作用。因此,把多媒体教学技术应用于语文实验教学中,克服实验条件的限制,旨在对以下几方面有所突破,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性。增加演示实验的时效性,保障演示实验的安全性,加强学生实验操作的规

范性,为创造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的条件,丰富学生实验知识等,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的作用。

2.1将语文动态过程形象地展示给学生

语文课的演示实验,其目的是通过实验让全体学生观察到事物运动的全过程,在理性上有一定的认识,从而提出疑问,获得结论。演示实验可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程度,体现实验过程的真实性、科学性,让学生信服,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途径,也为引出课题、问题,进行讨论、探索,发现创造条件。因此,演示实验要真正起到演示作用,不能演而不示,使演示实验变成讲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变成讲实验现象。为了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传统的方法一般采用放大实验仪器,抬高实验装置来展示实验结果,然而实验仪器的放载是有限的,巡回展示实验结果又浪费时间,且有些现象是在实验中瞬间产生的而无法观察到,以至影响教学效果。采用多媒体教学,可克服上述缺陷,大大提高演示实验的效果。激励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语文现象。上述实验在教师讲课时感到很流畅,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感到很轻松。如当你讲到“地球的公转”时,可以制作一幅flash地图,把地球绕太阳公转的整个过程演示出来,相信效率会更高。

2.2将多媒体在实验教学具有的优越性

单一的平面地图,所演示的时间要长,且学生看了也头晕眼花,既浪费了时间又无效率。由于学生课堂学习时间是有限的,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获得信息,给予学生的信息要有选择,使学生观察到的现象对所学得的知识有价值。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对所要记的地图内容“动”起来,一方面可以节省时间,另外又可以提高效率。

2.3将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是促使人们做好每一件事的原动力。学习兴趣是学生有选择地、积极愉快地学习的一种心理倾向,它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成分,是推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动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让知识变成精神生活的因素,吸引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的时候,才能称为真正的知识。”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习内因最好的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语文是一门小学科,不在大多数同学的高考科目之列,容易受到学生的冷落和忽视,教师在教材的处理上要别有用心、别出心裁,充分挖掘教材的积极因素,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如精心地设计导语,巧设问题、制造障碍、强化操作环节,创设情景、灵活运用多媒体,诱导学生的内在需求。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对语文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

现在的学生比较讨厌沉而闷的课堂,只要你老师幽默一点,或者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他们观看更多他们所迷惑的事物。如以以其图、形、声、色吸引学生,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等优点,极大地活跃课堂教学活动,以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设立语文专用教室和语文园。语文实验是中学语文教学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教学手段,对帮助 学生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把现代教学技术与实验相结合必将丰富实验的内涵,增强实验功能。

结论

综上所述,利用多媒体技术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效地进行素质教育,而从语文学科本身所具有的不可再现性的特点和较其他学科更为严重存在的“师讲生听”的状况看,如何实现多媒体技术为语文学科教学目标服务的功能,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1)转变观念。要看到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是社会变革的动因,而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运用,将“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与学的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2)促进教学模式的转变。在教学内容、手段、方法先进的现代社会,我们主张-充分利用多媒体交互性强、共享性好等特点和超文本、网络特性,开发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两者相结合的教学软件,促进新型的教学模式的建构。

(3)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加大教育投资。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变革,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应自觉地加强信息技术方面的学习与提高,随时关注它的发展动态。另外,目前还有许多学校没有这方面的条件。即便是有条件的,也只是部分教师,偶而利用。要想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充分利用它来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惟有国家或当地政府加大对这方面的教育投资。

当然,对多媒体技术的利用不能走死胡同,先进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从根本上是不能取代教师地位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条件,自身特点采用适当的多媒体技术,为教学锦上添花,而不能一味地追求课件的美观、新奇而忽略其实用性。另外,我们在积极推广多媒体地同时还要反对那些把多媒体教学当成摆设以及将教学过程复杂化的现象。

多年来,我国的语文教育一直存在着重知识轻实用的倾向。从本质上讲,是对语文教育资源的浪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语文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语

文的作用越来越大,所以完整地体现语文课程的价值,是当前我国中学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当今是网络化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将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最丰富的信息资源,使学生的知识来源更广泛、更丰富、使学生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对有关实验问题进行探讨、推理,同时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归纳、整理信息、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前我国中学语文课程改革正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在课程设置上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在内容上力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与其它科学的相互渗透、充分体现语文科学的生活价值、精心设计适宜学生研究真实的语文问题和语文知识、强调与人文教育的结合,以回应21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对语文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C].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育过程,提高师生素质”资料,1999(2):35-38

[2]安宝生《教育信息技术的掌握与运用》[J].北京 中国和平出版社 2001(6):180-184

[3]《中学语文实验也要注意环保 》[J].新华出版社 2001(9):311-313

[4]何高大.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理论与应用研究[J].万人出版社,2001(2):47-51

[5]王屹 韦海伟 黄敬东《教育信息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4(5):60-64

[6]张建新《中学语文实验教学反思》[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3(4):53-56

第三篇:中文系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工作计划

中文系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安排

为不断提高我系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水平,切实保证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根据我院《关于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安排意见》,现将2013届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安排如下:

一、组织领导1、2012届系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成员

组长:王玉华

成员:乔丽娜郝世宁孙秋海孟宪华 徐光淼

2、系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

(1)贯彻落实学院有关毕业论文的工作安排意见,制定本系工作计划和实施细则。

(2)审定指导教师资格。

(3)指派各指导教师拟定毕业论文题目,审查、论证毕业论文题目的数量、科学性、应用性。

(4)检查、考核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的指导、评阅、答辩、成绩评定和成绩复查。

(5)推荐院级优秀毕业论文。

(6)总结本系部的毕业论文工作。

二、指导教师

1、指导教师必须具有讲师以上职称。

2、指导教师第8学期正常在岗。

3、每位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教授、副教授、博士一般不超过8人,讲师不超过5人,特殊情况除外。

4、指导教师资格审定后,填写《指导教师情况一览表》并在系存档;如确有特殊情况需变通时,必须写出书面报告,报教务处、主管院长审批。

三、毕业论文题目拟定与选题

1、选题要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结合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社会发展实际,着眼于解决现实中的突出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要求在社会实践中完成的毕业论文必须占到毕业论文总数的50%以上。12、以教研室为单位组织教师拟定毕业论文选题,经教研室、系审核确定后向学生公布选题指南。教授、副教授、博士拟定16个题目,讲师拟定10个题目以供学生参考。所拟定的题目不能与往年相同。

3、学生从指导教师拟定的选题指南中自由选择,也可以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自拟题目。选题的难度和工作量要适当,能体现专业综合训练要求。确保每生一题,且不得与往年题目雷同。

四、毕业论文质量控制

1、指导教师与学生会面每周应不少于2次,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答疑。

2、学生请假需经指导教师同意,并按学校有关规定办理手续。学生缺勤累计超过毕业论文工作时间1/3以上,不予评定成绩,须重新补做。

3、在指导论文期间,指导教师因故超过两周不能指导学生,系调整指导教师,并报教务处备案。

4、学生应独立完成毕业论文任务,严禁抄袭,否则作为毕业论文不及格处理,由此引发的后果由本人承担。

五、毕业论文工作进度安排

(一)本学期工作进度

1、第12周,制定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工作计划,审定指导教师资格,组织教师拟定毕业论文选题,经教研室、系审核确定后向学生公布选题指南。

2、第13、14周,各系完成毕业论文选题工作,确定指导教师和毕业生分配名单,汇总学生选题情况报教务处。

3、第17周,指导教师应完成毕业论文任务书的填写并下发到学生手中。

(二)下学期工作进度

1、第1周,学生初步搜集资料,撰写并完成开题报告。

2、第2-6周,完成毕业论文的文献查阅、实验或调研、论文撰写、指导及修改等工作。

3、第7-8周,指导教师对学生呈交的论文进行交叉评阅,按要求给出论文的评阅成绩;组织符合资格的学生进行论文答辩,完成论文最终成绩评定。

4、第9-10周,进行毕业论文工作总结,推荐校级优秀毕业论文。

六、其他事宜

1、学校将于下学期第4周左右组织毕业论文工作中期检查,如发现有学术不端行为,将按有关规定处理。

2、毕业论文工作中所需的各种表格均应按照学校统一格式完成,尤其是“参考文献”的标注,必须严格按照《邢台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管理流程及质量标准》的要求进行,不能擅自改动。

3、本届毕业论文工作相关表格、论文模版见教务处网站“常用下载”栏。

中文系

2012年11月24日

第四篇:中文系毕业论文2014(具体格式)

塔里木大学毕业论文(设计)

哈密地区维汉民族饮食文化交流研究

热娜古丽·卡迪尔

(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 汉语言12-1班)

摘要:饮食作为人类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是伴随人类诞生而出现的衍生物。饮食文化则是在人类社会生活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维吾尔族传统饮食习惯是维吾尔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维汉民族 饮食文化 交流

前言

哈密地区因为气候、生存条件地理位置等原因,各民族在长期的杂居中改变了传统的饮食习惯。维吾尔族人们接受和吸收了汉民族的有些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同时,汉民族在跟维吾尔族一起生活的过程中也吸收了维吾尔民族的饮食习惯。此外。双方还有相互融合的方面。

一、维吾尔族饮食文化(一级标题,顶格,四号,宋体,加粗)

(一)、传统的饮食习惯(二级标题,顶格,小4号字,宋体,加粗)

1、现代的饮食习惯(三级标题,顶格,小4号字,宋体,加粗)(1)、现代的饮食习惯(四级标题,顶格,小4号字,宋体,加粗)(2)、现代的饮食习惯(3)、2、现代的饮食习惯

3、现代的饮食习惯

(二)、(二级标题,顶格,小4号字,宋体,加粗)

1、2、(三)、…

二、汉族饮食文化(一级标题,顶格,四号,宋体,加粗)

(一)、(二级标题,顶格,小4号字,宋体,加粗)1、2、3、(二)、1、2、(三)、(四)、…

三、(一级标题,四号,宋体,加粗)

塔里木大学毕业论文(设计)

(一)、1、2、(二)、…

小结

在人类形成和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各族人民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了许多形式多样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为中华文明的宝库增光添彩。维吾尔族和汉族在历史上都是一个善于博采众长的民族,双方在长期的杂居中,互相接纳和吸收对方的饮食习俗,大大促进了本民族的饮食文化,为弘扬本民族优秀的饮食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仲,李青红.饮食文化的保存和发展[J].华夏文化,1994年,第3期:45页~46页。[2] 曹红.维吾尔族生活方式[M].第1版.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99页。[3] 曾庆南,张纬需.中国少数民族风情录[M].第2版.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231页。

[4] 金炳镐.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和特点[A].上海,中国饮食文化交流研讨会《中国饮食文化交流论文集》[C],2011年:340~342页。

致谢

五年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我的毕业论文也已定稿,在这期间我要衷心感谢我的指导老师×××老师,从论文的选题,资料的收集到论文的撰写编排整个过程中,我得到了×××老师许多的热情帮助,每当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时,×××不管有多忙总是不厌其烦地给我指导,帮我找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她深厚的学术功底,和谐 可亲的为师之道,不知疲倦的进取精神,让我深受感动,同时我还要感谢大学期间各位任课老师在学习上给予我的指导和帮助,感谢他们教给了我许多做人的哲学道理,他们的高尚人格和行为风范将为我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久远的影响。

注意:

1、致谢:“致谢”二字另起一页空两行、居中、宋体、小

二、加粗;致谢内容为宋体小4号字。行距一律为1.5倍行距。

2、有维文的,字体选择是ALKATIP,小三号字。其他格式都一样。

第五篇:中文系毕业论文选题

中文系毕业论文选题(转载)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1 文学编

一、文学史篇 五四时期白话诗的特征 20年代乡土小说的特征及其发展 3 3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的选择 4 中国现代新诗诗体的发展 5 中国现代散文文体的发展 解放区文学:大众化走向得失探 7 论中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发展轨迹 8 论“革命传奇”小说 9 论“样板戏” 论“知青小说”的演进流变 11 新时期诗歌的多元化格局 建国以来农村小说题材的时代性 论新时期战争题材小说抒写对象的位移 14 论新时期小说抒写对象的平民化意识 15 新世纪女性诗歌新格局 16 论“文革”叙述模式 论新时期小说发展的流变 论新时期长篇小说的盛产及质量 19 论新时期短篇小说兴盛的原因 20 论21世纪文学的继承与走向

二、文学思潮论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再认识 2 “为人生派”与“为艺术派”纵横谈 3 “京派”与“海派”论争小议 4 “乡土小说”派创作探 5 “胡风主观论”的再认识 6 论“朦胧诗” 7 论“后朦胧诗” 论“新写实小说”的民众性 9 论新历史小说 论新时期的女性小说 11 论“寻根文学”思潮 论新时期现代主义小说创作

三、作家论 鲁迅小说创作论 2 鲁迅散文创作论 3 郭沫若创作思想论 4 郭沫若创作论 5 茅盾创作思想论 6 茅盾评论特色论 7 巴金早期创作思想探 8 巴金小说创作论 9 老舍的平民观探 老舍的小说创作风格探 11 曹禺的生平与创作之关系 12 曹禺的话剧的诗意特征 沈从文描写湘西与都市文化内涵的得失探 14 张爱玲小说的“仇恨”情结 张爱玲小说的“苍凉”美学与悲剧意识 16 赵树理模式得失探 17 金庸武侠小说创作论 18 梁羽生武侠小说创作论 19 古龙武侠小说创作论 论孙犁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 21 论区青的艺术追求 金庸对20世纪中国文学贡献之分析 23 汪曾祺小说创作之分析

四、作品篇(小说)浅论《狂人日记》的先锋性 2 鲁迅《故事新篇》“油滑”小议 3 浅论叶圣陶《倪焕之》 4 郁达夫《沉论》的艺术特色 5 茅盾未完成小说探 吴荪甫:民族资本家的封建性 7 老舍《猫城记》之寓言式结构探 8 老舍与虎妞形象塑造 沈从文《边城》的“民族寓言”解读 10 《边城》人物与符号论 11 张恨水《啼笑因缘》论 萧红《呼兰河传》的地方特色探 13 钱钟书《围城》失探 张爱玲《倾城之恋》的末日恋情 论萧红《生死场》的原始生气与生命体验 16 池莉小说创作的媚结倾向 17 论方方的小说 论老舍小说中“市民世界”的人物形象 19 论赵树理小说中的“旧式农民”形象 20 论《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21 论《红旗谱》中的朱老忠 论《林海雪原》的浪漫主义色彩 23 论杨绛的《洗澡》 24 论贾平凹的《废都》 25 论王安忆的《长恨歌》 26 论陈忠实的《白鹿原》 27 论张贤亮小说中的女士形象 28 论莫言的新历史小说 论韩少功小说表达手法的多样化 30 论王蒙小说的社会意义 31 论余华小说的宿命感

论汪曾祺小说的文化风格 33 论王蒙式创新小说 34 论王小波式的幽默

论王小波与知识分子话语 36 苏童小说的创作论 37 论王朔小说语言特色 38 王朔故事叙述模式 39 论刘震云《手机》 40 论卫慧的小说创作 41 论韩寒的小说创作 42 论棉棉的小说创作 43 论海岩的小说创作

论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小说 45 论白先勇的小说创作

从《故事新编》看鲁迅的艺术创造性 47 论张爱玲笔下现代女性的病态 48 赵树理小说艺术风格之我见 49 从《四世同堂》看中国国民思想 50 从《南行记》解读艾芜笔下的“人生” 51 二诸葛与三仙姑形象分析 52 老舍笔下的女性形象之分析 53 分析茅盾之《子夜》 作品篇(诗歌)浅论郭沫若别致的诗 2 论闻一多诗中的想象 3 论戴望舒的诗 4 论徐志摩的诗 艾青:绘画与诗歌艺术的探求 6 论小叶诗人 7 论穆旦的诗 论北岛诗歌中的“英雄主义”情结 9 论舒婷的诗歌创作 10 论顾城的诗歌 11 论多多的诗歌 12 论海子的诗歌 13 论郭小川的诗 论冯至《十四行集》 论北岛诗后期诗作的失宠 16 从《野草》读鲁迅的人生哲学 17 分析臧克家的诗歌 作品篇(散文)论鲁迅的《朝花夕拾》 2 论周作人的《自己的园地》 3 论林语堂的《剪拂录》 4 论何其芳的《画林录》 5 论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 6 论梁实秋的《雅舍小品》 7 论杨朔散文创作的得失 8 论刘白羽的散文 9 论秦牧散文的联想 论余秋雨散文的话语策略 11 论素素的散文 12 论石娃的散文 13 论史铁生的随笔 论刘亮程的散文《一个人的村庄》 15 论巴金的《随想录》 16 瞿秋白散文之分析 作品篇(剧本)曹禺《雷雨》周萍论 2 蘩漪悲剧探 论郭沫若的《屈原》 4 《白毛女》的现代版解读 5 论高行健的实验话剧 6 《白毛女》艺术魅力探 7 张艺谋电影创作之审美追求 五 比较论 论存在主义思潮对中国作家的影响 论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影响 3 世纪末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之关系 4 曹七巧与三仙姑异同论 5 论蘩漪与陈白露性格的异同 6 李瑞珏与薛宝钗思想性格异同论 7 孙犁、刘白羽的小说风格之比较 8 比较《雷雨》与《北京人》 六 古代文学篇 论中国古代神话蕴涵的民族精神 2 论《诗经》女性形象的艺术价值 3 论屈原的人格美及其诗歌的艺术美 4 论《左传》战争描写艺术 5 论《孟子》的论辩艺术 6 论《庄子》的想象艺术 7 论“汉赋”的铺叙艺术 8 论《史记》塑造人物的艺术成就 9 论《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10 论魏晋玄学对文学的影响 11 论陶渊明诗歌的自然美 12 论骈文的艺术美 王、孟山水诗艺术之比较 14 论王、孟山水诗中的盛唐气象 15 高、岑边塞诗艺术之比较 16 论杜甫早期诗歌的浪漫精神 17 论李白七绝的艺术美 18 论杜甫七律的艺术成就 论白居易咏物诗的思想、艺术价值 20 李商隐无题诗的意象分析 21 论《金瓶梅》的思想意义 22 《金瓶梅》对小说美学的贡献 23 “三言”、“二拍”的市民意识 “三言”、“二拍”人物塑造的艺术特色 25 《西游记》主题思想新探 谈《水浒传》在我国小说艺术典型化方面的贡献 27 论《聊斋志异》中的“男性叙事视点” 28 论“二拍”的叙述视角与道德判断 29 论西方文学对近代谴责小说的影响 从儒学的政治文化语境看《三国演义》的美学特征 31 《红楼梦》的艺术结构

从《聊斋》女子形象看蒲松龄的妇女观 33 初唐宫廷诗歌的再评价

谈唐诗分期中杜甫的归属问题 35 杜甫对中唐诗歌的影响略论

简论韩愈诗论与文论精神实质的一致性 37 陶(渊明)韦(应物)比较论 38 杜甫韩愈比较论

论晚唐小品文对古文运动的继承与发展 40 温(庭筠)韦(庄)比较论 41 《诗经》雅颂诗试论

《诗经》赋体与汉乐府叙事的比较 43 楚辞体的特点及与中原文化的关系 44 汉诗的发展与诗赋的消长

《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抒情风格的比较 46 汉代郊庙歌辞试论

论汉乐府中场面描写的特点 48 汉赋四大家与大赋的演进

论曹植诗的艺术及其对中国诗歌的影响 50 曹丕在建安诗坛的地位试论 51 论阮籍的《咏怀》诗 52 谢灵运与六朝诗风的关系 53 “文笔之辩”之我见

《文选》选诗标准与文学的自觉 55 陶渊明的被误解与被理解 56 南北朝民歌对文人诗的影响 57 陈子昂在唐诗发展中的地位 58 王维“诗中有画”试议

隐逸方式与唐代山水田园诗 60 唐代怀古咏史诗的演变 61 李白与民歌

杜甫七律诗的艺术贡献 63 元和新体的特点试论 64 “以文为诗”刍议

论韩愈对儒家道统的贡献

论李贺在中晚唐诗风演变中的作用 67 李商隐诗对词的影响 68 “词别是一家”之我见 69 花间词与南唐词的异同 70 冯延巳对宋词的影响浅议 71 论苏辛词的不同 72 论周邦彦词的集大成

南宋风雅词派的艺术特征及影响 74 论苏轼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作用 75 山谷体对宋诗的影响略论

宋元话本对中国小说的转变作用 77 董西厢论

元曲作家的基本思想特征试论 79 元明散曲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80 关汉卿杂剧的结构

马致远在戏曲史上的影响 82 论古代戏曲的大团圆结局

谈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典型化性格塑造的进程 84 诗人之诗与学者之诗

明清小说中女性意识的失落 86 杜十娘形象浅析 87 汤沈之争与明清传奇

明清诗文的拟古与反拟古之争 89 纳兰词在词史上的地位 90 梁启超与近代文学的演进 91 论宋词繁荣的原因

论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93 论陆游诗歌的特点与成就

论宋话本对中国白话小说的影响 95 论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96 论元杂剧中的女性形象 97 论《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98 汤显祖传奇“临川四梦”之比较

论《桃花扇》的民族意识及兴亡之感 100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101 论红楼梦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102 论陶渊明的思想矛盾

《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 104 李商隐诗中的意象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106 纳兰性德爱情词探析

《三国演义》的理想人格类型 108 论宋诗中的理性人生感悟 109 《西厢记》中的红娘形象 110 《桃花扇》的双重主题 111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七 外国文学篇 1 “卡门”新论─梅里美《嘉里曼》人物形象分析 2 论川端康成小说的艺术特征 3 论卡夫卡的艺术创新 试论包法利夫人的女性意识 5 试论《雷雨》的悲剧主题─《雷雨》与《俄狄浦斯王》主题比较 6 《老人与海》的深层内涵新探 7 《尤利西斯》:空间形式的解读 二十世纪的“哈姆雷特”《尤利西斯》与《哈姆雷特》人物形象之比较 9 论《静静的顿河》创作的美追求 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之比较 11 论希腊和荷马史诗的艺术魅力 12 美狄亚与《氓》中弃妇形象比较 13 论果戈理的讽刺艺术 托尔斯泰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文化内涵 15 论海明威的冰山原理 论《简爱》的经久性魅力 17 论《百年孤独》的表现手法 18 论卡夫卡笔下的异化世界 19 论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 美的徒劳: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形象浅论 至悲至美的境界:析《静静的顿河》中的女性之死 22 安娜与娜拉形象比较 论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成就 24 《高老头》人物形象论 25 论《飘》斯佳丽形象 26 论《雪国》中驹子形象 27 于连与拉斯蒂涅形象比较 28 卡列宁与海尔茂形象比较 29 苔丝形象之我见 文论与写作篇 语文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2 阅读教学新思维、新策略 3 作文教学新思维、新策略 4 综合性学习新思维、新策略 5 如何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贫困和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在新课程实施中如何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8 教学从教师“独白”向师生平等“对话”转变的条件 9 如何看待自主性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10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1 班主任工作艺术 12 金庸与古龙比较研究 13 金庸武侠小说研究 14 言情小说研究 武侠小说与言情小说比较研究 16 王小波小说研究 17 陶渊明诗歌研究 道家思想对中国美学的影响 19 佛家思想对中国美学的影响 20 儒家思想对中国美学的影响 21 小说结构学研究 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 23 苏东坡诗词研究 24 王维诗歌论 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 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困境与出路 27 毛泽东与邓小平文艺思想比较 邓小平文艺思想及其对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的影响 29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与新时期中国文学 30 鲁迅的“革命”观 31 《野草》研究

鲁迅杂感的思想意义和文学意义 33 现代主义诗歌在当代的发展 34 论现代性汉诗的“民间”性质

廿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汉语诗歌新格局及其意义的研究 36 “中间代”诗人研究 37 “70后”诗人研究

中国古典诗学之现代性转换 39 论我国新时期的诗歌创作 40 我国新时期戏剧创作嬗变研究 41 论我国新时期散文创作的审美态势 42 新时期的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研究 43 新时期文艺思潮嬗变浅论

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教育发展研究 45 中外高等师范教育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当前高等师范教育培养模式对基础教育课程革新的缺失性研究 47 当前高等师范教育培养模式对基础教育课程革新的适应性研究 48 论教师专业化与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科学构建 49 美学与教学实践 50 美学与教育实践 51 美育与素质教育

大、中、小学美育状况调查 53 美学与人生

论述某一美学家的美学思想

论述某一美学原理、美学命题或美学概念的涵义及价值 56 对当代某一文化现象(如流行小说、流行音乐)的美学分析 57 审美心理研究

中西美学比较(某一角度)59 识字教学的情感探索

论写作教学中的人文精神 61 论新课标理念下的自由式写作

语境----文言文阅读中的特定背景分析 63 高中新课标中的诗歌阅读指导探索 64 高中新课标中的戏剧阅读指导探索 65 王安忆创作研究 66 池莉创作研究 67 徐坤创作研究 68 陈染创作研究 69 李肇正创作研究 70 孙惠芬创作研究

女性小说创作类型研究 72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现状研究 73 马列文论相关专题研究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相关专题研究 75 当代文学理论的发展探讨 汉语篇 论汉民族思维方式对汉语语法结构的影响 2 谈古今汉语词形的演变 3 《现代汉语》教学方法改革 4 论语境与修辞的关系 5 试论标点符号的修辞效果 6 试论汉英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 7 古今词汇的词义比较研究 8 论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9 谈避讳与中国古代文化 10 论汉语的言语风格及其文化内涵 11 汉字结构与汉文化 12 汉字与古代社会生活 试论偏义复词的类型及成因 14 常用汉字文化解析 15 汉字与汉民族的美意识 16 从“示”部字看古代信仰崇拜 17 汉字结构的语义关系分析 18 述宾结构带宾语研究 词性变化与语法结构的关系 20 试论省略与语法结构的发展 21 名词作状语的语义指向及区别 22 汉语成语的结构特点及语义关系 23 汉语新词语的形成方式及结构特点 论兼语句式与主谓短语作宾语句式的主要区别 25 庄子的修辞观 略论佛教文化对汉语修辞学的影响 27 谈谈钱钟书《围城》中的修辞运用 28 广告语言的艺术美 29 小议教育评价语 谈谈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31 网络语言

老舍语言风格谈 33 汉字中的阴阳文化论 34 论广告用语的修辞效果

试析上古语音至中古演变规律 36近体诗格律论 37 谈谈“之”的用法

论词义与现实的关系 39 论语言发展的特点

论推广普通话的理论根据和现实意义 41 《说文》读后 42 “平仄”刍议

现代汉语语义场研究 44 中西语言文化比较研究 45 语言的文化现象研究

粤语次方言研究(或湛江地区粤方言研究)47 现代汉语义素研究

现代汉语的语法特点研究 49 同义词研究

修辞格的比较研究 51 现代汉语语境研究 52 普通话测试研究 53 素质教育的哲学研究 54 从文学的意象角度赏析毛泽东诗词作品 55 从汉字的特征看汉民族思维的特点 56 论苏轼的作品与人品 57 汉字与文化

论李商隐无题诗的含蓄美 59 《长恨歌》主题与艺术特色论 60 《春江花月夜》意境美管见 61 试论人文素质之重要性 62 老舍的语言艺术 63 陈染作家作品论 64 池莉小说的艺术特色 65 论汪曾祺小说艺术特色 66 亦舒小说的艺术特色 67 三毛小说论

《围城》的比喻艺术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语言艺术比较 70 余华小说论

《红楼梦》的修辞艺术 72 古汉语特殊语序述论 73 论古今称数法之异同 74 《围城》语言艺术论

广告语言艺术/广告修辞艺术 76 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77 论矛盾语义的文化成因 78 论文学语言与民族文化 79 论汉语谐音修辞与民族文化 80 汉字构形与文化研究 81 试论某个虚词的用法

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功过 83 试论传统“六书”的优缺点 84 老舍的语言艺术

豪放词风与婉约词风的语言特征 86 白话与粤方言的联系与区别 87 湛江地区口语对古语词的保留 88 自由诗对格律诗借鉴和发扬 89 汉语成语中传统文化的透视 90教师语言风格类型研究

高师教育教学对中学课改的适应 92 语言课教学中的文学和文化

93湛江地区基础教育现状与课程改革 2009-03-31 15:15 文学编

一、文学史篇 五四时期白话诗的特征 2 20年代乡土小说的特征及其发展 3 3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的选择 4 中国现代新诗诗体的发展 5 中国现代散文文体的发展 解放区文学:大众化走向得失探 7 论中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发展轨迹 8 论“革命传奇”小说 9 论“样板戏” 论“知青小说”的演进流变 11 新时期诗歌的多元化格局 建国以来农村小说题材的时代性 论新时期战争题材小说抒写对象的位移 14 论新时期小说抒写对象的平民化意识 15 新世纪女性诗歌新格局 16 论“文革”叙述模式 论新时期小说发展的流变 论新时期长篇小说的盛产及质量 19 论新时期短篇小说兴盛的原因 20 论21世纪文学的继承与走向

二、文学思潮论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再认识 2 “为人生派”与“为艺术派”纵横谈 3 “京派”与“海派”论争小议 4 “乡土小说”派创作探 5 “胡风主观论”的再认识 6 论“朦胧诗” 7 论“后朦胧诗” 论“新写实小说”的民众性 9 论新历史小说 论新时期的女性小说 11 论“寻根文学”思潮 论新时期现代主义小说创作

三、作家论 鲁迅小说创作论 2 鲁迅散文创作论 3 郭沫若创作思想论 4 郭沫若创作论 5 茅盾创作思想论 6 茅盾评论特色论 7 巴金早期创作思想探 8 巴金小说创作论 9 老舍的平民观探 老舍的小说创作风格探 11 曹禺的生平与创作之关系 12 曹禺的话剧的诗意特征 沈从文描写湘西与都市文化内涵的得失探 14 张爱玲小说的“仇恨”情结 张爱玲小说的“苍凉”美学与悲剧意识 16 赵树理模式得失探 17 金庸武侠小说创作论 18 梁羽生武侠小说创作论 19 古龙武侠小说创作论 论孙犁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 21 论区青的艺术追求 金庸对20世纪中国文学贡献之分析 23 汪曾祺小说创作之分析

四、作品篇(小说)浅论《狂人日记》的先锋性 2 鲁迅《故事新篇》“油滑”小议 3 浅论叶圣陶《倪焕之》 4 郁达夫《沉论》的艺术特色 5 茅盾未完成小说探 吴荪甫:民族资本家的封建性 7 老舍《猫城记》之寓言式结构探 8 老舍与虎妞形象塑造 沈从文《边城》的“民族寓言”解读 10 《边城》人物与符号论 11 张恨水《啼笑因缘》论 萧红《呼兰河传》的地方特色探 13 钱钟书《围城》失探 张爱玲《倾城之恋》的末日恋情 论萧红《生死场》的原始生气与生命体验 16 池莉小说创作的媚结倾向 17 论方方的小说 论老舍小说中“市民世界”的人物形象 19 论赵树理小说中的“旧式农民”形象 20 论《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21 论《红旗谱》中的朱老忠 论《林海雪原》的浪漫主义色彩 23 论杨绛的《洗澡》 24 论贾平凹的《废都》 25 论王安忆的《长恨歌》 26 论陈忠实的《白鹿原》 27 论张贤亮小说中的女士形象 28 论莫言的新历史小说 论韩少功小说表达手法的多样化 30 论王蒙小说的社会意义 31 论余华小说的宿命感 32 论汪曾祺小说的文化风格 33 论王蒙式创新小说 34 论王小波式的幽默

论王小波与知识分子话语 36 苏童小说的创作论 37 论王朔小说语言特色 38 王朔故事叙述模式 39 论刘震云《手机》 40 论卫慧的小说创作 41 论韩寒的小说创作 42 论棉棉的小说创作 43 论海岩的小说创作

论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小说 45 论白先勇的小说创作

从《故事新编》看鲁迅的艺术创造性 47 论张爱玲笔下现代女性的病态 48 赵树理小说艺术风格之我见 49 从《四世同堂》看中国国民思想 50 从《南行记》解读艾芜笔下的“人生” 51 二诸葛与三仙姑形象分析 52 老舍笔下的女性形象之分析 53 分析茅盾之《子夜》 作品篇(诗歌)浅论郭沫若别致的诗 2 论闻一多诗中的想象 3 论戴望舒的诗 4 论徐志摩的诗 艾青:绘画与诗歌艺术的探求 6 论小叶诗人 7 论穆旦的诗 论北岛诗歌中的“英雄主义”情结 9 论舒婷的诗歌创作 10 论顾城的诗歌 11 论多多的诗歌 12 论海子的诗歌 13 论郭小川的诗 论冯至《十四行集》 论北岛诗后期诗作的失宠 16 从《野草》读鲁迅的人生哲学 17 分析臧克家的诗歌 作品篇(散文)论鲁迅的《朝花夕拾》 2 论周作人的《自己的园地》 3 论林语堂的《剪拂录》 4 论何其芳的《画林录》 5 论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 6 论梁实秋的《雅舍小品》 7 论杨朔散文创作的得失 8 论刘白羽的散文 9 论秦牧散文的联想 论余秋雨散文的话语策略 11 论素素的散文 12 论石娃的散文 13 论史铁生的随笔 论刘亮程的散文《一个人的村庄》 15 论巴金的《随想录》 16 瞿秋白散文之分析 作品篇(剧本)曹禺《雷雨》周萍论 2 蘩漪悲剧探 论郭沫若的《屈原》 4 《白毛女》的现代版解读 5 论高行健的实验话剧 6 《白毛女》艺术魅力探 7 张艺谋电影创作之审美追求 五 比较论 论存在主义思潮对中国作家的影响 论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影响 3 世纪末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之关系 4 曹七巧与三仙姑异同论 5 论蘩漪与陈白露性格的异同 6 李瑞珏与薛宝钗思想性格异同论 7 孙犁、刘白羽的小说风格之比较 8 比较《雷雨》与《北京人》 六 古代文学篇 论中国古代神话蕴涵的民族精神 2 论《诗经》女性形象的艺术价值 3 论屈原的人格美及其诗歌的艺术美 4 论《左传》战争描写艺术 5 论《孟子》的论辩艺术 6 论《庄子》的想象艺术 7 论“汉赋”的铺叙艺术 论《史记》塑造人物的艺术成就 9 论《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10 论魏晋玄学对文学的影响 11 论陶渊明诗歌的自然美 12 论骈文的艺术美 王、孟山水诗艺术之比较 14 论王、孟山水诗中的盛唐气象 15 高、岑边塞诗艺术之比较 16 论杜甫早期诗歌的浪漫精神 17 论李白七绝的艺术美 18 论杜甫七律的艺术成就 论白居易咏物诗的思想、艺术价值 20 李商隐无题诗的意象分析 21 论《金瓶梅》的思想意义 22 《金瓶梅》对小说美学的贡献 23 “三言”、“二拍”的市民意识 “三言”、“二拍”人物塑造的艺术特色 25 《西游记》主题思想新探 谈《水浒传》在我国小说艺术典型化方面的贡献 27 论《聊斋志异》中的“男性叙事视点” 28 论“二拍”的叙述视角与道德判断 29 论西方文学对近代谴责小说的影响 从儒学的政治文化语境看《三国演义》的美学特征 31 《红楼梦》的艺术结构

从《聊斋》女子形象看蒲松龄的妇女观 33 初唐宫廷诗歌的再评价

谈唐诗分期中杜甫的归属问题 35 杜甫对中唐诗歌的影响略论

简论韩愈诗论与文论精神实质的一致性 37 陶(渊明)韦(应物)比较论 38 杜甫韩愈比较论

论晚唐小品文对古文运动的继承与发展 40 温(庭筠)韦(庄)比较论 41 《诗经》雅颂诗试论

《诗经》赋体与汉乐府叙事的比较 43 楚辞体的特点及与中原文化的关系 44 汉诗的发展与诗赋的消长

《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抒情风格的比较 46 汉代郊庙歌辞试论

论汉乐府中场面描写的特点 48 汉赋四大家与大赋的演进

论曹植诗的艺术及其对中国诗歌的影响 50 曹丕在建安诗坛的地位试论 51 论阮籍的《咏怀》诗

谢灵运与六朝诗风的关系 53 “文笔之辩”之我见

《文选》选诗标准与文学的自觉 55 陶渊明的被误解与被理解 56 南北朝民歌对文人诗的影响 57 陈子昂在唐诗发展中的地位 58 王维“诗中有画”试议

隐逸方式与唐代山水田园诗 60 唐代怀古咏史诗的演变 61 李白与民歌

杜甫七律诗的艺术贡献 63 元和新体的特点试论 64 “以文为诗”刍议

论韩愈对儒家道统的贡献

论李贺在中晚唐诗风演变中的作用 67 李商隐诗对词的影响 68 “词别是一家”之我见 69 花间词与南唐词的异同 70 冯延巳对宋词的影响浅议 71 论苏辛词的不同 72 论周邦彦词的集大成

南宋风雅词派的艺术特征及影响 74 论苏轼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作用 75 山谷体对宋诗的影响略论

宋元话本对中国小说的转变作用 77 董西厢论

元曲作家的基本思想特征试论 79 元明散曲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80 关汉卿杂剧的结构

马致远在戏曲史上的影响 82 论古代戏曲的大团圆结局

谈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典型化性格塑造的进程 84 诗人之诗与学者之诗

明清小说中女性意识的失落 86 杜十娘形象浅析 87 汤沈之争与明清传奇

明清诗文的拟古与反拟古之争 89 纳兰词在词史上的地位 90 梁启超与近代文学的演进 91 论宋词繁荣的原因

论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93 论陆游诗歌的特点与成就

论宋话本对中国白话小说的影响 95 论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96 论元杂剧中的女性形象 97 论《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98 汤显祖传奇“临川四梦”之比较

论《桃花扇》的民族意识及兴亡之感 100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101 论红楼梦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102 论陶渊明的思想矛盾

《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 104 李商隐诗中的意象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106 纳兰性德爱情词探析

《三国演义》的理想人格类型 108 论宋诗中的理性人生感悟 109 《西厢记》中的红娘形象 110 《桃花扇》的双重主题 111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七 外国文学篇 1 “卡门”新论─梅里美《嘉里曼》人物形象分析 2 论川端康成小说的艺术特征 3 论卡夫卡的艺术创新 试论包法利夫人的女性意识 5 试论《雷雨》的悲剧主题─《雷雨》与《俄狄浦斯王》主题比较 6 《老人与海》的深层内涵新探 7 《尤利西斯》:空间形式的解读 二十世纪的“哈姆雷特”《尤利西斯》与《哈姆雷特》人物形象之比较 9 论《静静的顿河》创作的美追求 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之比较 11 论希腊和荷马史诗的艺术魅力 12 美狄亚与《氓》中弃妇形象比较 13 论果戈理的讽刺艺术 托尔斯泰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文化内涵 15 论海明威的冰山原理 论《简爱》的经久性魅力 17 论《百年孤独》的表现手法 18 论卡夫卡笔下的异化世界 19 论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 美的徒劳: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形象浅论 至悲至美的境界:析《静静的顿河》中的女性之死 22 安娜与娜拉形象比较 论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成就 24 《高老头》人物形象论 25 论《飘》斯佳丽形象 26 论《雪国》中驹子形象 27 于连与拉斯蒂涅形象比较 28 卡列宁与海尔茂形象比较 29 苔丝形象之我见 文论与写作篇 语文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2 阅读教学新思维、新策略 3 作文教学新思维、新策略 4 综合性学习新思维、新策略 5 如何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贫困和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在新课程实施中如何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8 教学从教师“独白”向师生平等“对话”转变的条件 9 如何看待自主性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10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1 班主任工作艺术 12 金庸与古龙比较研究 13 金庸武侠小说研究 14 言情小说研究 武侠小说与言情小说比较研究 16 王小波小说研究 17 陶渊明诗歌研究 道家思想对中国美学的影响 19 佛家思想对中国美学的影响 20 儒家思想对中国美学的影响 21 小说结构学研究 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 23 苏东坡诗词研究 24 王维诗歌论 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 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困境与出路 27 毛泽东与邓小平文艺思想比较 邓小平文艺思想及其对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的影响 29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与新时期中国文学 30 鲁迅的“革命”观 31 《野草》研究

鲁迅杂感的思想意义和文学意义 33 现代主义诗歌在当代的发展 34 论现代性汉诗的“民间”性质

廿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汉语诗歌新格局及其意义的研究 36 “中间代”诗人研究 37 “70后”诗人研究

中国古典诗学之现代性转换 39 论我国新时期的诗歌创作 40 我国新时期戏剧创作嬗变研究 41 论我国新时期散文创作的审美态势 42 新时期的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研究 43 新时期文艺思潮嬗变浅论

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教育发展研究 45 中外高等师范教育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当前高等师范教育培养模式对基础教育课程革新的缺失性研究 47 当前高等师范教育培养模式对基础教育课程革新的适应性研究 48 论教师专业化与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科学构建 49 美学与教学实践 50 美学与教育实践 51 美育与素质教育

大、中、小学美育状况调查 53 美学与人生

论述某一美学家的美学思想

论述某一美学原理、美学命题或美学概念的涵义及价值 56 对当代某一文化现象(如流行小说、流行音乐)的美学分析 57 审美心理研究

中西美学比较(某一角度)59 识字教学的情感探索

论写作教学中的人文精神 61 论新课标理念下的自由式写作

语境----文言文阅读中的特定背景分析 63 高中新课标中的诗歌阅读指导探索 64 高中新课标中的戏剧阅读指导探索 65 王安忆创作研究 66 池莉创作研究 67 徐坤创作研究 68 陈染创作研究 69 李肇正创作研究 70 孙惠芬创作研究

女性小说创作类型研究 72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现状研究 73 马列文论相关专题研究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相关专题研究 75 当代文学理论的发展探讨 汉语篇 论汉民族思维方式对汉语语法结构的影响 2 谈古今汉语词形的演变 3 《现代汉语》教学方法改革 4 论语境与修辞的关系 5 试论标点符号的修辞效果 6 试论汉英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 7 古今词汇的词义比较研究 8 论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9 谈避讳与中国古代文化 论汉语的言语风格及其文化内涵 11 汉字结构与汉文化 12 汉字与古代社会生活 试论偏义复词的类型及成因 14 常用汉字文化解析 15 汉字与汉民族的美意识 16 从“示”部字看古代信仰崇拜 17 汉字结构的语义关系分析 18 述宾结构带宾语研究 词性变化与语法结构的关系 20 试论省略与语法结构的发展 21 名词作状语的语义指向及区别 22 汉语成语的结构特点及语义关系 23 汉语新词语的形成方式及结构特点 论兼语句式与主谓短语作宾语句式的主要区别 25 庄子的修辞观 略论佛教文化对汉语修辞学的影响 27 谈谈钱钟书《围城》中的修辞运用 28 广告语言的艺术美 29 小议教育评价语 谈谈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31 网络语言

老舍语言风格谈 33 汉字中的阴阳文化论 34 论广告用语的修辞效果

试析上古语音至中古演变规律 36近体诗格律论 37 谈谈“之”的用法

论词义与现实的关系 39 论语言发展的特点

论推广普通话的理论根据和现实意义 41 《说文》读后 42 “平仄”刍议

现代汉语语义场研究 44 中西语言文化比较研究 45 语言的文化现象研究

粤语次方言研究(或湛江地区粤方言研究)47 现代汉语义素研究

现代汉语的语法特点研究 49 同义词研究

修辞格的比较研究 51 现代汉语语境研究 52 普通话测试研究 53 素质教育的哲学研究

从文学的意象角度赏析毛泽东诗词作品 55 从汉字的特征看汉民族思维的特点 56 论苏轼的作品与人品 57 汉字与文化

论李商隐无题诗的含蓄美 59 《长恨歌》主题与艺术特色论 60 《春江花月夜》意境美管见 61 试论人文素质之重要性 62 老舍的语言艺术 63 陈染作家作品论 64 池莉小说的艺术特色 65 论汪曾祺小说艺术特色 66 亦舒小说的艺术特色 67 三毛小说论

《围城》的比喻艺术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语言艺术比较 70 余华小说论

《红楼梦》的修辞艺术 72 古汉语特殊语序述论 73 论古今称数法之异同 74 《围城》语言艺术论

广告语言艺术/广告修辞艺术 76 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77 论矛盾语义的文化成因 78 论文学语言与民族文化 79 论汉语谐音修辞与民族文化 80 汉字构形与文化研究 81 试论某个虚词的用法

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功过 83 试论传统“六书”的优缺点 84 老舍的语言艺术

豪放词风与婉约词风的语言特征 86 白话与粤方言的联系与区别 87 湛江地区口语对古语词的保留 88 自由诗对格律诗借鉴和发扬 89 汉语成语中传统文化的透视 90教师语言风格类型研究

高师教育教学对中学课改的适应 92 语言课教学中的文学和文化

93湛江地区基础教育现状与课程改革

下载中文系2012届毕业生毕业论文工作计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文系2012届毕业生毕业论文工作计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文系毕业生求职信

    中文系毕业生求职信1 尊敬的校领导: 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对我自荐信的审视!我是一名阜阳师范学院20xx届中文系毕业生,我立志成为贵校一名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一名优秀......

    01-2012届学前教育专业成教毕业生(大专函授)毕业论文工作计划.doc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育科学系2012届学前教育专业成教毕业生(大专函授)毕业论文工作计划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学生必修的重要课程之一,也是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

    中文系本科毕业论文要求

    郑州大学文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撰写与装订要求一、 内容要求 1.毕业论文必须由学生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不得弄虚作假,不得抄袭他人成果。 2.毕业论文主体包括:封面、目录、摘......

    中文系毕业论文(设计)要求

    论文题目 ——副标题 标题格式:黑体小2号字 居中。副标题格式:黑体三号 在标题下面左面与论文题目左面对齐。 中文200级班学号姓名指导教师: (黑体小4号字 居中) 例如: 2001级9班0......

    中文系工作计划

    中文系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工作计划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质量提升为主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面贯彻落实校党委、校长室布置的各项任务,紧紧围绕“全省高师教学......

    届中文系毕业典礼致辞[精选多篇]

    任何一个不抱偏见的人都会承认,四十年来,中国社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然而,毋庸讳言,整个社会在智性的进步上还有许多路要走。我不想探讨当今世界何以出现普遍性的社会撕......

    中文系毕业生自我评价

    在大学期间,我以做一名新世纪的建设者为目标,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学习上我刻苦认真,成绩优异,所学主要基础课和专业课成绩在优良以上,平均成绩84分,除了专业课学习外,我还注意优化......

    中文系毕业生的自我介绍(大全)

    中文系毕业生的自我介绍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时,常常要进行自我介绍,自我介绍是结识新朋友的重要手段。那么自我介绍有什么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文系毕业生的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