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捐赠款物协议
甲方(捐赠单位):_________
乙方(接受捐赠单位):_________
甲方向乙方捐赠人民币_________(大写)元,物资_________,折合人民币_________(大写)元,专项用于_________地区_________。具体捐赠意向如下:
┌────────┬────────┬───────────┬──────┐
│ 指定捐赠单位 │捐赠资金│捐赠物资折现│ 合计│
├────────┼────────┼───────────┼──────┤
│││││
├────────┼────────┼───────────┼──────┤
│││││
├────────┼────────┼───────────┼──────┤
│││││
├────────┼────────┼───────────┼──────┤
│││││
├────────┼────────┼───────────┼──────┤
│非指定捐赠││││
├────────┼────────┼───────────┼──────┤
│合计││││
└────────┴────────┴───────────┴──────┘
甲方于_________日内将捐赠资金汇入_________地区_________专项资金账户(户名:_________,开户行:_________,账号:_________),于_________日内将捐赠物资送达乙方指定地点,乙方收到款物后即向甲方开具由_________财政厅统一监制的捐赠收据。
本协议一式三份,甲方、乙方及_________市财政局各一份。
甲方(公章):_________乙方(公章):_________
代表(签字):_________代表(签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第二篇:县救灾救济捐赠款物管理办法
县救灾救济捐赠款物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救灾救济捐赠款物的管理,保证救灾救济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本县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救灾救济捐赠款物是指国内外的组织和个人为援助本县遭受自然灾害地区、贫困地区的组织和人员以及其他应当救济的人员,无偿捐赠的资金和物品。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县行政区域内与救灾救济捐赠款物活动有关的组织和个人。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的民政部门是救灾救济捐赠款物活动的主管部门,负责救灾救济捐赠款物活动的管理和监督。各级人民政府的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救灾救济捐赠款物活动的组织管理工作。
第五条对于在救灾救济捐赠款物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组织和个人,由人民政府或民政部门给予表彰或奖励。
第二章接收捐赠
第六条接收救灾救济捐赠的款物,包括现金(人民币和世界上通用的其他货币)和实物(生产资料、生活用品、医疗设备、交通工具等)。
第七条定向捐赠的救灾救济款物,由受赠者直接接收或者由受赠者所在地的民政部门负责接收。
第八条非定向捐赠的救灾救济款物,按下列规定接收:
(一)国家和省统一组织捐赠的救灾救济款物,国家和省属单位以及省外组织和个人捐赠的款物,由省民政部门或其委托的下级民政部门负责接收;
(二)本条第(一)项以外的组织和个人捐赠的救灾救济款物,由当地民政部门负责接收。
第九条捐赠的救灾救济物品依法应当办理有关进口手续的,按照法律、法规、规章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条民政部门接收的救灾救济款物,必须办理接收登记手续,为捐赠者开具接收凭证。
第三章发放使用
第十一条各级民政部门接收的救灾救济捐赠款物,由接收单位根据灾民的受灾情况和贫困人员的贫困状况,在征求计划等有关部门意见后,拟定预分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第十二条救灾救济捐赠款物的发放对象包括:
(一)捐赠者指定的捐赠对象;
(二)农村灾区和贫困地区的受灾户、贫困户、五保户、优抚对象;
(三)城镇灾民中的无依无靠、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居民;
(四)城镇灾民中无自救能力的生活困难职工;
(五)其他应当救济的组织和个人。
第十三条民政部门接收的定向捐赠的救灾救济款物,由受赠者所在地的民政部门组织,向捐赠者指定的捐赠对象发放。
第十四条非定向捐赠的救灾救济款物,按下列规定组织发放:
(一)发放给农村灾区和贫困地区的受灾户、贫困户、特困人员以及优抚对象的,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发放;
(二)发放给城镇灾民中无依无靠、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居民的,由其户口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负责组织发放;
(三)发放给城镇灾民中无自救能力的生活困难职工的,由当地民政部门委托的有关组织负责组织发放。
第十五条救灾救济募集物品在接收、仓储、消毒、整洗、包装和运输过程中发生的必要费用,由当地财政部门负担。
第十六条救灾救济捐赠款物,一律不得用于购买或折换通讯设备、交通工具。
第四章管理与监督
第十七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向当地民政部门备案:
(一)政府各部门承包扶助灾区、贫困地区捐赠的款物;
(二)受赠者直接接收的救灾救济捐赠款物。
第十八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救灾救济的名义从事非法经营活动。
第十九条任何组织和个人以救灾救济的名义开展的义务性募集活动,均须经所在地民政部门批准。
开展义务性募集活动所得的款物,必须全部移交当地民政部门,用于救灾救济。
民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管理部门对以救灾救济名义开展的义务性募蒙活动实施监督。
第二十条对于救灾救济对象不适用的捐赠物品,经县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批准,可以变卖,所得资金必须全部用于救灾救济。
第二十一条捐赠的水上交通工具、帐篷、排水设备等长期供救灾救济使用的物资,使用后由民政部门及时收回,登记造册,妥善保管。
第二十二条公安、交通等有关部门应当为运输救灾救济捐赠物资提供方便条件。
第二十三条各单位接收和发放的救灾救济捐赠款物应当建立专门帐册,捐赠款应当在银行或信用社设立专户。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或者挪用救灾救济捐赠款物。
第二十四条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应当加强对救灾救济捐赠款物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和审计,确保捐赠款物依法使用。
第二十五条县人民政府或者民政部门,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救灾救济捐赠款物的接收和发放使用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六条对未将义务性募集所得全部用于救灾救济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其立即改正,并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七条对以救灾救济捐赠名义进行非法经营活动的,由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处罚。
第二十八条从事救灾救济捐赠工作的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谋取私利以及截留、挪用救灾救济捐赠款物的,由其所在单位、上级机关或者有关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捐赠协议》
《捐赠协议
–
捐款
/
捐物》
捐赠协议
–
捐款
本捐赠协议(以下称“本协议”)于
****年**月**日由以下双方在签订:
甲方: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乙方: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提示
1:在捐赠人为个人的情况下,“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应改为“身份证号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以及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条
捐赠财产的信息
甲方向乙方捐赠人民币
元(大写:),并于本协议生效后
个工作日内(****年**月**日之前)将捐赠资金交付给乙方。
第二条
捐赠财产的交付方式
捐赠财产的交付方式为银行转账。乙方的账户信息如下:
如因突发性自然灾害或其他民政领域的临时紧急救助申请,双方友好协商变更汇款时间。
第三条
捐赠财产的用途
捐赠财产应当用于
[X]。
提示
2:如为非定向捐赠,此处填写“乙方业务范围内的公益活动的管理与执行”;如为定向捐赠,此处填写特定项目名称、计划名称或其他捐赠领域。
第四条
乙方应当严格按照本协议约定使用捐赠财产,不得擅自改变捐赠财产的用途;若确因特殊情况需要改变捐赠财产用途,应当事先取得甲方的书面同意。
第五条
甲方应当保证捐赠财产为合法收入,且甲方有权处分该捐赠财产。
提示
3:慈善组织应当要求捐赠人对捐赠财产享有完全的处分权。
第六条
甲方有权查询捐赠财产的使用管理情况,乙方应当按照甲方要求反馈受赠财产的使用管理情况。
第七条
乙方应当在收到捐赠财产后
[X]
个工作日内向甲方出具合法、有效的捐赠票据。
提示
4:慈善组织接受捐赠票据,应当按照法律规定出具捐赠票据。
第八条
对任何由本协议引起的或与本协议有关的争议,本协议双方应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依法向甲方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九条
甲乙双方可以通过书面协议方式对本协议进行修改和补充。本协议双方关于本协议的修改协议和
/
或补充协议是本协议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具有与本协议同等的法律效力。
第十条
本协议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本协议自
甲乙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
(以下无正文,为本协议签字页)
甲方(盖章):
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签字):
日期:年
月
日
乙方(盖章):
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签字):
日期:年
月
日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秋风月笛,获取更多资讯。
第四篇:捐赠协议
捐赠协议
捐赠人(甲方):单位性质:企业 □事业单位 □社会团体 □
民办非企业单位 □其他组织 □自然人 □
住所:
法定代表人:联系人:
电话:
受赠人(乙方):
住所:
法定代表人:联系人:
电话: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和《基金会管
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甲乙双方就甲方向乙方提供捐赠
事宜,本着自愿与诚信原则签订协议书。
第二条:甲方的捐赠是:
1、□万元人民
币;
2、□是价值万元人民币。
第三条:甲方的捐赠是甲方拥有完全所有权和处置权的合法资
金,捐赠应当是自愿和无偿的。
第四条:甲方的捐赠用于:□符合乙方宗旨的公益事业;□列为
甲方的原始基金;□列为甲方设立专项基金;□乙方安排;□甲
方指定的公益项目。
第五条:捐赠人有权向基金会查询捐赠财产的使用、管理情况、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基金会违反捐赠协议使用捐赠财产的,捐赠人有权要求基金会遵守捐赠协议或者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捐赠行为,解除捐赠协议。
第六条:乙方按规定程序及时接受甲方捐赠,依法出具有关手续。
第七条:甲乙双方的其他商定。
第八条:本捐赠协议书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业务主管单位一份。甲乙双方签字盖章后乙方足额收到捐赠时生效,未尽事宜另行协商,履行协议如有争议双方协商,协商无果时依法解决。
甲方:乙方:
盖章(公章):盖章(公章):
年月日年月日
第五篇:北京市关于加强防治非典型肺炎社会捐赠款物管理工作的通知(京政
【发布单位】北京市
【发布文号】京政办发[2003]17号 【发布日期】2003-05-08 【生效日期】2003-05-0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北京市关于加强防治非典型肺炎社会捐赠款物管理工作的通知
(京政办发[2003]17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本市发生非典型肺炎疫情以来,社会各界十分关心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连日来,一些省市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以及外国政府、组织纷纷捐款捐物,表示对北京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的支持。为了规范捐赠和受赠行为,保证防治非典型肺炎社会捐赠工作有序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的规定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防治非典型肺炎社会捐赠款物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03〕13号)要求,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明确工作职责
全市防治非典型肺炎社会捐赠工作由北京防治非典型肺炎联合工作小组统一指导和协调。市、区县两级民政部门负责接受社会捐赠款物,卫生、药品监督、商业、公安等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负责捐赠物品的检验、仓储、发放和交通保障等工作。市和区县红十字会、慈善协会根据有关规定也可接受社会捐赠。其他部门和社会组织一律不得接受社会捐赠,已接受的捐赠款物应尽快移交民政部门,已安排使用的,应将情况告知民政部门。捐赠活动必须坚持自愿原则,不搞行政命令或硬性摊派,不举行集会性捐赠活动和捐赠仪式。
二、捐赠款物的管理和使用
市、区县两级民政部门要依照有关法规,制定严格的工作程序,明确纪律要求,建立责任制度,务必做到手续完备、专帐管理、专人负责、帐款相符、帐目清楚。接受的每一笔捐赠款物,都要当面点清,并向捐赠人出具合法、有效的接收凭据和感谢信。捐赠款物必须登记造册,坚持专款专物专用、集中使用的原则,切实保证捐赠款物全部用于非典型肺炎的防治和救助,不得挪作他用。捐赠的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注册的药品和医疗器械,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检验并存入专用库房,民政部门根据实际入库情况,为捐赠单位办理接收手续;卫生防疫用品、保健用品、食品等,由卫生部门负责确认和检验,民政部门负责接收入库,并为捐赠单位办理接收手续。市商委负责调剂仓储设施,用于储存捐赠物资。
定向捐赠的资金和物资,必须按照捐赠者意愿,由民政部门直接移交给受赠者。非定向捐赠资金,民政部门在收到后3日内,全额上缴同级财政专户。捐赠资金用于购置治疗和防护设备、一线医护人员及其他防治工作有关人员的补助、困难家庭的非典型肺炎患者及疑似病人的生活救助、贫困人群非典型肺炎卫生防疫,以及其他需要资助的事项。非定向捐赠的物资只能用于医疗卫生机构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区县民政部门接受的非典型肺炎防治捐赠款物按照上述原则处理,用于本区县非典型肺炎的防治和救助。
市民政部门接受的捐赠资金,由市民政局会同财政、卫生等有关部门提出使用方案,报市政府审批后安排;药品、医疗器械、卫生防护用品及其他防治专用物资的分配,由市民政局会同财政、卫生、药品监督等有关部门提出方案,经北京防治非典型肺炎联合工作小组物资保障组同意后调拨;其他物品的使用,由市民政局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研究确定并安排。区县民政部门接受的捐赠款物,参照以上原则安排使用。
红十字会、慈善协会接受和使用社会捐赠款物依照有关规定办理,并将捐赠款物接收使用情况及时报同级民政部门。
三、健全信息统计和监督检查制度
区县民政局应及时将捐赠款物的接收使用情况报市民政局。全市捐赠款物的接收使用情况由市民政局统一汇总,并及时报民政部、市政府和北京防治非典型肺炎联合工作小组。民政部门和红十字会、慈善协会都要及时将捐赠款物的接收、分配、使用情况向社会公布,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民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及时查处和取缔各种形式的非法募捐活动。财政、审计、监察部门要对捐赠工作跟踪检查、审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公安、司法部门要坚决打击借募捐名义从事诈骗活动等违法犯罪行为。新闻媒介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对捐赠工作中的违规、违法现象予以揭露。
二00三年五月八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