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课堂观察三追问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课堂观察三追问
——郸城县宜路镇中心小学 王芳
内容提要:
数学新课程的实施,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要引领学生建构以“自主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在实际的日常课堂教学观察中,我们发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行为还存在一些偏差,提出了对于自主探究学习活动安排的必要性、备课设计的有准备性,以及学生探究学习活动中的及时指导性这些问题的追问,进一步研究小学生数学课堂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科学安排,来反思教师的教学理念切实转变,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以求圆满实现小学数学课程实施和改革的目标。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探究课堂观察追问
数学新课程的实施,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其中特别提出要引领学生建构“自主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已经实施五六年,其在一般小学数学课堂上是否真正建构起来呢?为此,我们进行了一年多的课堂观察,发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教与学的理念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变。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教学模式已逐步为学生主动、积极的探究式学习所取代。大多数课堂,特别是在各级教研公开课与示范课上,小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愿望强烈,他们学会了通过观察、实验、操作、思考、交流探究新知,并能用多种方法尝试解决问题,并在探究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品尝了成功学习的快乐。这类课堂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活动体现出的特点是:①积极通过观察、实验、操作、思考、尝试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问题;②学习中与小组成员相互交流、进行支持配合;③在教者的引导下,能理解问题,积极投入到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了一定的责任感和学习主动性;④问题解决的探究中,主动寻求解决问题途径的个性化、多样性;⑤在数学探究学习过程中,具有较为深刻的由疑惑到顿悟,由困难到成功的情感变化体验。这些都表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使用体现课标理念的苏教版新教材,在培训和教研交流观摩等努力下,教学方式的变化是卓有成效的。然而课堂观察中,我们也发现80%以上的课堂,学生自主探究环节设
计与实施或多或少还存在薄弱环节,学生自主探究行为也还存在一些偏差,值得进一步追问以期引起同仁普遍重视,积极关注,深入推进小学数学课改。
一、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安排学生自主探究都是必要的吗?
实施新课程以后,很多教师重视安排学生的自我探究活动,认为这是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克服“灌输式、讲解型”教学弊端的主要方式。因此,常常不管学生喜欢不喜欢学习内容、有没有一定的理解基础,而不分场合地让学生自主探究。比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教师出示例题后提问:“这两个分数能直接相加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因为分数单位不同,所以不能相加。”师再问:“能把它转化成分数单位一样的分数吗?”学生回答:“能。要先通分,化成同分母的分数就可以计算了。”教师接着问:“怎么把异分母分数通分成同分母分数呢?”让学生自主尝试答例题„„在这种“打乒乓”式的师生连续一问一答下,此时学生的思考变成了琐碎的步步应答,自主探究应有的挑战性已经荡然无存,“探究”中的摸索、寻觅还有必要吗?虽然学生也在热热闹闹地计算、讨论,但仔细思考:学生的思维真正参与了吗?只不过是将学生的“自主探究”当作配合教者不断提问、亦步亦趋的“过场戏”而已。
还有,比如让二年级学生探究乘法竖式怎样写,花了大半节课,学生绞尽脑汁,创造了许多想法,然后教师把学生的探究成果一一否定,最终还是由教师讲标准的、书上的格式,让学生听受。如此对待学生的自主探究,使得探究只是成了一种形式上的活动,是毫无价值的“伪探究”。
不同的数学学习内容,是激发、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载体,教师要让学生经历必要的自主探究活动。首先教师提供的数学探究内容要“值得研究”,即探究内容有一定的思维含量,有利于展现知识的生成过程,有可能通过学生的探究而获取新知,对一些全新的起始概念,不可能由学生探究而出的,就不要勉强安排学生自主探究。教师要选择好探究学习的材料,深入思考、恰当处理教材所呈现的学习内容,择材而用,当讲就讲,该探就探。处理中或添加、或隐藏,把比较明确、直接的教学内容,转变为具有探索性、有利于学生思考的学习材料,让学生真正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其次,教师提供数学探究内容的方式要适当,坚决摈弃连续细化“打乒乓”的问答。让探究的内容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真正创造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使学生的自主探究有意义。最后,安排
学生探究时,教师就应当真正地放手,不要老是固守发问的思维高地,让学生吞咽的是教者“嚼过的馍”,使得他们的探索感淡而无味,要尽可能使得学生自我生成一系列问题,自我经过寻觅,产生问题的解答。
二、安排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备课和教学中要作何准备?
安排学生课堂数学学习中的探究活动,是为了让他们产生问题意识,体验问题的价值,生成问题演化的需求,实现意义的自我建构。作如是安排,教者需要有所准备,考虑学生探究的途程,预想学生探究的困惑,提供探索中的所需学具和操作材料,留置探索受阻时的“救助预案”。《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的课堂观察记录:
(教师让学生复习了有关三角形的组成、各部分名称、角的分类、用量角器量角等知识与技能。)
师:我们今天学习有关三角形的一个新的内容——三角形的内角和。请大家“一画、二剪、三量、四算”:首先,在纸上画出一个任意三角形;接着,剪下它的三个角;然后,通过量角器量出角度;最后,进行求和计算。探究一下三角形的内角度数的和一共是多少度?
(学生手忙脚乱地在作业本上画三角形,有撕纸声,有翻文具盒找剪刀声,有借剪刀的叫声,教室内一下子沸腾起来。学生很快陆续拿出量角器量自己剪下来的三角形的三个角,有的将数据记录在三角形相应的角上,有的则记录在作业本上„„)
而对另一课时的课堂观察记录是:
(教师简单复习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板书:“内角”,拿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纸片)
师:三角形内角的大小决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名称。(分别举示)这是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大家猜一猜,这些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度数的和分别是多少,它们的内角和会因为名称不同而不一样大小吗?(教师在板书上加上“和”字。学生顿时兴奋起来,“一样”与“不一样”两派意见相互争执不下。)生1:只要知道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就行了。
师:那么我们该怎么分别得到这三类三角形的内角和呢?大家先独立思考一下,再小组讨论讨论。
生2:用量角器把每个内角都量一下,再加起来就得到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师板书:量一量。)
生3:可以不必量三次,只要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剪下来,拼成一个图形,只用量角器量一次就能够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了。(教师连说“很好”并板书:拼一拼。)
生4:我想,不需要将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剪下来,可以像折红领巾一样,将三角形的三个角折到一块,再用量角器去量折到一块儿的三个角的度数和。(教师说“你的想法真妙”板书:折一折)
„„
师:老师课前发给你们的信封里,就有几个三角形纸片。请大家选用刚才讨论的方法,试一试算出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
显然,后者做足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准备工作。在备好课的基础上,明确了促进学生有效自主探究的准备工作:一是要做好充分的课前物质准备。准备好教具、学具,甚至多媒体课件,不能临场取材;二是要创设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问题情境。可以用故事、游戏、实物或多媒体生活情景,突出一个“趣”字,激起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欲望;三是要抓住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做好探究发现的有关知识复习铺垫。这样,学生的自主探究就会有起点、有凭借、有方法、有创新。
三、学生的自主探究中,还需要教师的即席临堂指导吗?
学生自主探究,贵在“自主”,落脚点在“探究”。有的教师,在安排“自主探究”时理解学生“自主”为“放手”仍至“放任”探究;而有的教师正好相反,表现得不放心,活动安排上不放手,处处牵着学生鼻子走。其实,小学生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究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用类似(或模拟)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只有教师适时介入,有效引导,才能使学生的自主探索避免盲目,进而生成探究性学习成果。
一位教师教学《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课堂上是如此让学生自主探究的:
教师出示一张长方形纸片,对折后随意剪一刀,问:这样一定会剪成什么图形? 生:这是个锐角三角形。
师: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这个锐角三角形。请大家像老师刚才一样用长方形纸对折,剪下一个三角形,自己观察一下所剪的三角形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学生纷纷拿出纸和剪刀,忙碌起来。观察身边的几位学生,果真像老师那样表现很随意,漫不经心地一剪:有的剪得两个直角三角形;有的剪得的“三角形”带有两条曲边;也有的剪出了符合老师要求的等腰三角形;更有人剪得了四边形、五边形„„
有的学生没有剪出符合老师要求的图形,就又忙着重新找纸再剪一遍;有的干脆打开课本寻找现成答案;也有的耐心地寻找所剪三角形的特点„„
见此情景,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等腰三角形,让学生看黑板:大家观察一下,这个三角形图形有什么特征?
这是一节典型的“放羊式探究”课。教师本来是想“慷慨地”让学生利用所剪出的材料做一番自主探究,但由于自身对学生探究学习缺乏精密设计,缺少科学审视,缺失顺学而导,使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行为完全与学习目标割裂开来,学生的自主探究成为不上路的“失败忙乱”。
正所谓:“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因此在小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审时度势,预察过程,把握进程,在关键地方、关键问题、关键时候给予学生以恰当地临堂指导,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参与交流合作,以求加深理解、拓展思维,主动求知、自主发展,成为数学学习的真正主人。
在小学数学课堂观察中,我们还发现一些学生自主探究问题时,教师的应对失当的表现有:因为赶进度,给予学生探究的时间不够充分;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问题意识不强,不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一些学生喜欢“占强”,往往独自利用学具操作,不愿与小组成员相互支持、分工或轮流地配合;探究后,少数学生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自主探究成果;不认真倾听别人发言,不能为别人取得成功而高兴„„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小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活动的效益。
总之,观察小学数学课堂,追问学生自主探究行为,可以反思教师的教学,以便追求更有效益的小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安排。教师必须要以自身教学方式的切实转变,十分用心地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构建,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和自主的能力,力求圆满地实现课程实施和改革的目标。
第二篇:小学科学课堂自主探究学习
小学科学课堂自主探究学习
一、创设情境,强化自主探究的问题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扮演“激励者”的角色,在科学课堂中要善于创设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教学情境,质疑问难,激起学生自主探究的好奇心,导入新课的学习。如教学《浮力》一课,教师用一个“小魔术”导入新课的学习,先是展示两个装有液体的透明水杯,分别为1号杯和2号杯,再展示一个新鲜的鸡蛋,同时让学生预测:鸡蛋如果投入1号水杯中沉浮与否?接着教师把那个鸡蛋投入1号的水杯中,学生清楚地看到鸡蛋沉到了杯底,然后教师把鸡蛋从1号水杯取出擦干,让学生再预测:鸡蛋如果投入2号水杯中沉浮与否?接着教师把那个鸡蛋投到2号水杯中,此时学生惊讶地看到鸡蛋浮在2号水杯中。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自己的猜测:1号杯中的液体是清水,鸡蛋在清水中会沉在水里;2号杯中的液体是盐水,鸡蛋在盐水中会浮起来。此时,教师就追问学生:看来同学们都一致认为是盐水使鸡蛋浮起来,那究竟在一杯水中要加入多少盐鸡蛋才会浮起来呢?又如教学《照镜子》一课,教师让每个学生从家中带来一面大平面镜,首先开展一个“激光打靶”的科技小游戏,让学生想办法用镜子把窗外的阳光射中教室墙上的靶标,这一游戏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当学生们通过合作,顺利地将阳光射中教室墙上的靶标,同学们开心极了。接着教师追问学生:“为什么窗外的阳光会被你射中教室墙上的靶标”、“对于镜子,你还想知道它什么?”学生纷纷提出:“是镜子的反射作用”、“我想知道镜子反射光线有什么特点?”、“我想知道镜子中的物品和生活中的物品有什么关系?”等一系列探究性的问题,为下面的自主探究打下基础。教学中,教师寓问题于情境中,使学生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解疑,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性。
二、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
引导学生设计自主探究的实验方案是探究发现的第一步。实验方案是学生自主探究得以继续进行的基础。小学科学课课堂中教师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分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根据探究性的问题,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测,设计可能解决问题的自主探究实验方案。前面提及的《浮力》一课,接着教师就引导学生根据刚才的发现:“往水里加盐可以使沉在水里的鸡蛋浮起来”,设计小组实验方案“怎样使沉在水里的鸡蛋浮起来”,由此学生的讨论以“往水杯中加多少勺的盐,鸡蛋才能浮起来?”的探究性问题为导向而展开,活跃了自主探究学习的思想,引导制定自主探究的实验方案。又如在教学《探测暗盒里的电路》一课时,教师先出示一个密闭纸盒,在纸盒的底面上有A、B、C、D四个点,点上分别旋着一个螺丝钉。接着教师告诉学生,纸盒里用一个灯泡、一节电池和一些导线,组装成几条不同的电路,电路的外连接点分别是A、B、C、D四个点。然后提问:“不打开纸盒,如果你想要知道盒里的电路连接情况,要怎样检测?”学生们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猜测:可以另外用一个灯泡、一节电池和三根导线组成电路检测器检测,每次夹住纸盒面上的两个点,观察灯泡的亮度,来判断两点间的电路。当电路中连的是一节电池,电路检测器的灯泡会变得更亮;当电路中连的是一个小灯泡,电路检测器的灯泡的亮光会变暗一点;当电路中只连一根导线,电路检测器的灯泡的亮光不变;当电路检测器的小灯泡不亮时,可能是断路。然后教师告诉学生:“每组实验用的暗盒里的电路情况不相同,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猜测,设计适合本组暗盒探究的实验方案。”学生的思维被充分调动,认真设计实验方案,探究暗盒里的电路,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三、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实验
实验活动是自主探究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根据已设计的实验方案,认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并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不断改进实验方案,优化实验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效果。前面提及的《浮力》一课,学生设计了“怎样使沉在水里的鸡蛋浮起来”的小组实验方案,就可以动手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学生非常认真地一勺、一勺地数着往水杯中加盐,当他们看到盐加到预计的数量,再经过搅拌,原来沉在水里的鸡蛋终于浮起来时,小伙伴们都高兴地拍起手来!因此,笔者认为小学科学课实验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一个轻松活泼的探究环境,小学中年级科学课的实验探究活动要注意体现玩中学、学中玩;小学高年级科学课的探究实验教学要体现想中学、做中学。例如前面提及的《探测暗盒里的电路》,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他们发现: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当暗盒的电路中连的是一节电池时,正向连接电池的正负极,电路检测器的灯泡会变得更亮;反向连接电池的正负极,灯泡不会亮。当暗盒的电路中连的是一根导线时,电路检测器的灯泡的亮光不变;交换两个连接点,灯泡亮度还是不变。当暗盒的电路中连的是一个小灯泡时,电路检测器的灯泡的亮光会变暗;交换两个连接点,灯泡亮度也一样变暗。所以判断A、B、C、D每两点间的线路都要正反测试两次。通过实验,学生对简单电路有了进一步了解。笔者认为学生在自主探究实验过程中,教师应给与适当的指导。教师要帮助学生理清探究思路,寻找最佳方法。对于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甚至可以手把手地帮助他,让他顺利完成实验。这样的做法,并不违背自主性原则。让每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才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四、引导学生积极开展互动交流小学科学课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间积极互动、能力提升、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自主探究实验活动后,教师要引导他们把动手做和动脑想的过程中的所有感想和感受都说出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汇报与交流、质疑与评价,反思自己的预设,得出结论,从而实现实验探究效益的最大化。例如前面提及的《照镜子》一课,学生通过玩镜子的探究活动,体验到“当两面镜子的夹角不断变小,镜子里像的个数就会不断变多。”但是在全班汇报交流时,笔者发现有的小组说:“夹角呈90度时,是3个像;60度时,是5个像。”有的小组说:“夹角呈90度时,是4个像;60度时,是6个像。”数据不一样。教师引导学生再次观察、交流,学生马上发现:坐在夹角正前方观察到的图像个数比坐在夹角左右两边观察到的少一个。说结论前应该说清观察的方位,正确结论可以说:“坐在两面镜子夹角的正前方观察,夹角呈90度时,是3个像;60度时,是5个像。夹角越小,像的个数越多。”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学生对光的反射现象有了进一步理解,他们很快就体会到,像的个数变多是由于两面镜子相互映射的结果。
四、总结
在整个汇报交流中,学生不仅要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都表达出来,而且要学会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不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错误的结论。因为,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的头脑会形成一个纵向和横向的比较,也许会为别人的发言感到惊讶或赞赏,学生彼此的思想不断碰撞会激起更多的浪花。总之,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教师要以自主探究学习为核心,积极开展生动有趣的科学探究学习活动,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的快乐,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第三篇:数学课堂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浅析
数学课堂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浅析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互相交融不可分割的,教师的教授方式和教学理念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学会学习是时代的需要,学习不仅仅局限于校园学习,更多的是校园以外的学习,学习是一项终身任务。因此,校园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只有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有效地解决许多在常规数学教学模式下难以解决的问题。
建立自学为主的课堂模式,根据已有的教学研究经验,在教学中凸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一般要把教学的基本顺序由讲授式教学的“先讲后学"变为“先学后讲”。也就是说,把学生自己能够掌握的学习内容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先行解决,然后教师再针对学生不能掌握的内容进行重点讲解或指导。这样,通过自学、讨论,学生个体和集体的学习潜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得到锻炼,自学、讨论后不能解决的问题也可以为教师的精解提供明确的依据;通过教师有针对性地重点讲解或指导,学生能够更好地获得问题解决策略。这种学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可用如下流程图表示:
该流程图的主体部分包含三个闭合的环路,第一个环路是由确定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机、学生自主学习、自学检查、练习巩固、课堂小结等环节构成。它所表达的意思是,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后通过自学就能够达到目标要求。显然,在这种情况下,学习的几个环节主要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教师从中只起引导作用。下面对各个环节的要求说明如下:
(一)确定学习目标
这一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知道自己需要学什么,学习应达到什么标准,以及如何达到这些标准。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学习任务,教师帮助学生制订学习目标。教师给学生制订的学习目标除了必须反映大纲的要求、体现出一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外,还要尽可能具体、明确,便于学生对照着学习目标自学。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还要注意教会学生设置学习目标的方法。例如,把长远目标分解成具体的、近期的、可以完成的目标,如何围绕目标分配学习时间等。学生的学习目标越具体、明确,越有利于学生的具体思考和操作,任务越容易完成,这也有利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和提高。
(二)激发学习动机
我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虽然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但是数学中也有无穷的乐趣,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喜欢这门学科,学生才有可能学好数学,才有可能去主动学习数学。严格地讲,激发学习动机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它应该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在学生的每一步学习中如果发现其进步,都应该对他们表扬鼓励,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学习目标呈现之后的学习动机激发可以分三种形式,一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尝试自学。二是对学生的自学进步进行表扬,对他们的成功作能力和努力方面的归因反馈。例如教师可以这样引导:“老师发现,同学们都有很强的自学能力。通过努力自学,许多同学掌握了一些老师本来要讲的内容。即便是过去学习成绩稍差的同学,这一阶段通过自学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希望同学们继续保持这种好习惯”。三是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三)学生自学教材内容
确定了学习目标之后,就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及其要求对课本内容进行自主学习。但是自主学习,并不是让学生简单地看看书,而是让学生先系统地学习课本的内容,它是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习得基本技能的主要环节之一。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两点:首先,要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一般说来,在试行自主学习教学指导模式的初期,由于学生还没有完全适应,自学的能力和习惯没有形成和发展起来,给学生的间就可以相对短一些。对高中生
来讲,由于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学习能力、课程难易度都不同,教师不能够只是单纯的采取课外自学或者课内自学,一般采用课外自学与课内自学相结合的方法。其次,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勤于巡视,及时给学生以个别指导。要对学生的积极表现给予强化,对那些消极应付学习的学生要批评、督促。为了避免试行自主学习教学指导模式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分化,一般要求教师给差生的个别指导多一些。
(四)自学检查
自学检查的目的是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为组织学生讨论和教师的重点讲解做准备。自学检查的有效形式是让学生做紧扣课本内容的练习题。通过做练习,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反馈的如下信息:
(1)哪些学习目标已经完成,哪些还没有完成?(2)优生、中等生、差生分别能完成哪些学习目标?(3)练习中出现的错误的原因在哪里?
(五)练习巩固
如果学习目标设置得当,通过学生自学、讨论和教师讲解,大多数学生可以初步理解并掌握规定的学习内容。但是到这一阶段,学生们还不可能牢固地掌握和熟练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甚至有些学生看似掌握而实际上是机械模仿例题,并没有真正系统深入地理解所学内容,因此还要通过系统的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设计好变式练习,引导学生学会概括和迁移。有时候还可以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使学习走向深入。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视情况给学生以个别指导,尤其要给那些有困难的学生以指导。
(六)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对当堂所学的内容进行概括、归纳,使之系统化,作为一个有机的知识体系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为了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总结和评价能力,课堂小结可以由学生进行,教师适当给予补充。课堂小结一般围绕着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来进行,要求简洁、全面,反映出学习的重点、难点和所学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第二个环路在第一个环路的基础上增加了集体讨论这一环节。它所表达的意思是,学生通过自学尚没有达到目标要求,但是通过集体讨论,解决了自学中的剩余问题,由于讨论主要是在学生之间进行的,因此在第二个环路中,与在第一个环路中一样,教师只对学生的学习起引导作用,学习主要是通过学生个人或集体完成的,学习的自主权还是主要在学生这一边。
通过自学检查,一般可以发现,有些学习目标已经完成,有些还没有完成。这表现为有些练习题作对了,有些没有作对。这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练习结果进行讨论,力求通过集体讨论,使学生自己纠正、解答一部分没有作对的习题,进一步理解掌握学习内容。
根据已有的教学经验,学生讨论一般从评议练习题着手为好。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习题作对的道理以及做错的原因,把讨论引向深入。一般说来,正确运用一节课所学的知识、定理、规则、结论才能作对练习题。因此讲出作对的道理就是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容易做错的地方,也就是学生学习困难的地方。因此说出做错的原因,也就是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这样的讨论,既解决了教学重点,又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教学方法。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引导和指导作用,不断对不同的学生及其观点进行评价和点评,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要求以褒义词和中性词为主、以鼓励的词为主,既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这对教师的语言能力和课堂氛围的把控能力要求较高。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要善于调动自己在课堂上的情绪表现,力求和蔼可亲、情绪乐观;对学生充满关心和期待,尊重每一位学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乐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尽量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被老师重视、关注,感到“老师在期待我”、“我能行”。这种状态学习效率最高,也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自主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个环路在第二个环路的基础上增加了教师讲解这一环节。它表明的情况是,学生通过自学和集体讨论后,仍有一部分学习问题没有解决,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讲解,通过讲解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完成学习日标。当然,如果通过教师讲解学生仍然不能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就要查明具体原因,重新讲解,必要时甚至可以暂时终止讲解。尽管如此,这一环路中所包含的多数环节仍然是主要依靠学生自己来完成的。经过自学和讨论,有些学习内容和问题已经被学生掌握或解决,而有些内容可能还没有被学生理解、掌握,这时就需要教师对学生没有掌握的内容进行讲解。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基础上所进行的课堂讲解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用于解惑的讲解,因此要求教师要精讲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有时候学生所学内容之间是一种极为严格的逻辑关系,亦即前面的学习内容是后学习内容的先决条件,前面的内容不掌握,后继的学习就不能进行,这时候,教师的讲解就必须与自学检查、讨论交叉进行。也就是说,在每一项学习内容经过学生自学、讨论后,如果发现学生没有理解或掌握,教师就要进行讲解,为后面的学习扫清障碍,而不能等所有内容经过自学检查和讨论后再作讲解。
在整个教学模式下,教师引导把解决“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的学习策略不断灌输给学生,让它成为一种意识、理念和习惯。经过长期的教学,随着学生课上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教师在课上主导教学的时问可以适当的缩减,同时引导学生把这种学习策略从课上迁移到课下,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第四篇:小学科学课堂自主探究学习
小学科学课堂自主探究学习
苏格拉底教学方法主张,学习最好的方法是自己去发现。教学过程对于学习者来说不应是一种单纯的接收过程,而应是一个在探索中发现的过程,在发现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科学文化素质。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自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我们如何引导学生经历和寻找得出结论的过程并在过程中获取知识的方法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切实带领孩子们一起去领略科学探究中的乐趣呢?
一、为学生准备充足材料,做好物质准备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体现“感性——理性——感性”的认识规律,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以感性认识为主,因此充足的材料特别重要。如在教授《鞋底花纹的启示》一课时,为学生准备各种各样的鞋底花纹图片,以及式样不同的鞋子,这就为学生自行获取“物体表面光滑程度影响摩擦力大小”做好了充分的物质准备。在学习《植物的叶》一课时,我准备了大量叶子,柳树叶、杨树叶、榆树叶、栗子叶、月季花叶等,上课时每位学生手中都有老师分发的各种叶子及自己带来的叶子,这样学生在上课时有了充足的观察材料,便很容易去自行观察获取知识了。
二、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
小学三年级学生是《科学》课初始阶段,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极为兴奋的事情,学生对科学有强烈的学习欲望,愿意主动参与到科学探活 动中来。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勇跃发言及合作交流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识形成的过程。针对很多科学探究都是通过实践来总结、验正的,如: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测一测等,再通过联系课内所获知识,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分析现象、思考问题,顺水推舟,让学生动手做够,动口说够,动口问够,动脑想够,动眼看够。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显得更为重要。一个知道学习需要合作的孩子往往是个幸运的孩子,他会因此而找到探究的兴趣与共事的伙伴;一个善于合作与交流的孩子往往是能干,成功的孩子,他会因此而学会科学学习乃至科学探究,并且从中享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如我在教学《改变浮和沉》时,为了使一些物体改变浮沉状况更为直观、形象,特意引导学生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鼓励每人都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注意倾听它人的看法,敢于失败,敢于竞争。学生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大胆提出了很多种不同方案,然后经充分讨论选出最佳探究观察和想象能手。在合作与交流过程中,教师能主动做好事件的引探,并注意到小组各成员的分工与协同作用,使每一小组的同学人人都有事可干。取得了人人参与、人人有收获的喜人效果。
三、在操作活动中进行探究
小学生生活阅历浅,认知能力低下,实践经验少,具体形象思维占主体地位,因而,要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必须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在操作活动中积累经验,使认识不断深化,从而获得真知。科学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大多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他们对这些知识非常熟悉,渴望理解。学生对科学知识有独特的个人情感,学习积极性高。大多数科学知识是学生能够亲自观察和操作的,学习资料就在学生身边,俯拾皆是。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意识,让他们在动手活动中不断产生获取新知识的愉悦。如上《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一课时,三年级学生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已有了一定认识了解,如常见的铁钉、石子、铜钥匙沉入水底,木块、泡沫浮在水面上等,我在教学中,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突破口,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自做石块、木块在水中的沉浮实验,从而自然引出课题,提出:“这些物体在水中为什么有的下沉,有的上浮?”让学生面对客观真实的具体事物,产生疑问,激发探究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设计的方法和步骤,在小组中积极开展小组合作,从而积极投入到探究物体浮沉的实验中,自主得出结论。科学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做,参与研究,掌握基本操作方法,亲自感受操作过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学生在做中快乐地学。学生通过操作获得了真知,从实践中获得了认识,这种由亲自体验获得的经验是刻骨铭心的,也是教师的说教无法代替的,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科学知识的探索过程。
四、激励学生善于总结反思
学生在科学实践的过程中,有时得不到预期的结论。教师不要急于否定和纠错,不要指责学生,使之失去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信心。要给探究者提供反思机会,用赏识的眼光积极评价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耐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审查反思,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反复实验,最终获得成功。例如:教学《神奇的电磁铁》一课,学生在进行组装电磁铁实验时,有时会出现电磁铁没有磁性。这时老师不急于帮助学生查找故障,要激励学生合作讨论、自主分析。可能导致电磁铁没有磁性的多种原因:电池没电了;线路某处没接好断路了;两节电池接反了等原因。然后根据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检查,找到问题所在。教学《昼夜交替现象》一课时,学生在模拟实验后,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地球不自转绕着太阳转时,观察点总是处于白天。学生通过与另外三种现象进行总结、对比,得出发生昼夜交替现象时地球自转是其中的一个必备条件。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正确看待“失败”,善于总结和比较,培养学生喜爱科学实践的精神。
总之,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教师要以自主探究学习为核心,积极开展生动有趣的科学探究学习活动,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的快乐,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第五篇: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初探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初探
一、模式流程
创设情境、明确目标呈现问题、启发诱导自主探究、设疑质疑合作探究、解惑释疑分层练习、内化知识、深化练习、拓展引伸。
二、具体操作方法
1、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教师采用启发讲解、以旧引新、设疑激趣等多种方式创设自主探究学习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同时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增强学习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学习新知识铺路搭桥。
2、呈现问题、启发诱导
质疑是创新的开始,一个好的问题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教师要有意识的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并通过点拨、启发、引导,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让他们自主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3、自主探究、设疑质疑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我们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围绕探究的问题,自己决定探究的方向,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探究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倡导探究、发现学习的方法,并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提出问题,或由教师根据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或知识的关键处自我设疑挑战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4、合作探究、解惑释疑
组织小组学习:通常同桌或四人异质小组对探究结果进行互相讨论、互相补充、互相学习,让每个同学都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生生间的互补作用,为全体学生,尤其为学困生提供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并将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全班共有的认知成果,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及合作能力。组际交流:对小组学习中出现的各种结果,运用分析、比较、讨论等方式进
5、分层练习、内化知识
练习是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的主要形式,是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它除了运用巩固所学知识以外,还起着训练思维、发展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因此,精心设计练习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及教学内容面向全体学生精心设计有层次的练习题,有助于学生运用学法和迁移学法,自主解题并自觉检验,鼓励发散思维;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多变性和独创性,要特别关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关注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6、深化练习、拓展引伸
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以学生接受性为尺度,挖掘问题的多向性,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分层分类设计具有拓展性、开放性、探究性的练习,为每一层次的学生设计可选择的空间人人都能参与、人人都有收获。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激励求异思维,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探索者、创造者,发展创新思维。
三、自主探究性学习体现的特征
自主探究性教学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观点,想方设法调动和发挥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挖掘自主探究学习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能力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只要坚持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地位,不断优化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定能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学会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