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论文

时间:2019-05-13 04:54: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政治经济学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政治经济学论文》。

第一篇:政治经济学论文

西 南 财 经 大 学

政 治 经 济 学 论 文

论文题目:论当今中国收入分配的主要问题 学生姓名:周旺

学号:41004686

专业年级:金融学(证券与期货方向)10级 指导老师:陈志舟

2010年12月17日

论当今中国收入分配的主要问题

学生:周旺学号:41004686

专业:金融学(证券与期货方向)

指导老师:陈志舟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的居民收入分配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当今中国居民收入分配主要表现在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行业收入差距扩大,机关单位的工资收入关系不协调发展和再分配对收入差距的调节功能错位等。如不尽快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将造成严重的经济社会以致政治问题,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潜在诱因。

关键词:分化 居民收入 分配 体制 改革 政府

(一)收入分配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的居民收入分配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似乎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从总体上看,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日益扩大,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4,且近期仍有扩大的趋势,这表现我国收入分配关系失衡,政府的再分配功能的不到位。尤其是腐败和非法收入导致少数人暴富,致使分配不公成为当前社会公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如不尽快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将造成严重的经济社会以致政治问题,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潜在诱因。而当今中国居民收入分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二是行业收入差距扩大;三是机关单位的工资收入关系不协调发展 ;四是再分配对收入差距的调节功能错位。

城乡收入差距与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来 城乡收入差距反而进一步发展了,城乡收入差距由1978年的209.8 元扩大到2007年的9648元,城乡人均收入之比从1978年的2.6倍上升到2007年的 3.3倍,农村财富过多集中到城市,出现了城市国际都市化,农村边远贫困化的状况,城乡这么大的收入差距是农民消费水平受到限制,成为国内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已经影响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增长了。

行业收入差距过大,主要表现在目前我国垄断行业收入过高的现象尚未得到有效抑制。他们凭其垄断地位,通过垄断市场,价格等手段来获取大量垄断利润,从而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以致烟草,石油,通信等18个垄断行业的较少职工占有了较多的社会财富。

机关单位的工资收入关系不协调最明显地表现在公务员的平均收入水平明显高于同等水平人员的收入,而其隐性收入,公款吃喝,贪污腐败等获取的收入尚无显性记录,致使公务员不同级别间的工资收入差距明小实大,部分灰色收入和不合法收入无法得到有效控制。而部分国有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存在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以权谋私,以权寻租,钱权交易等腐败现象时有发生,部分企业以不正当行为侵犯国家和公众利益,偷税漏税现象仍然存在,这些问题亟待解决。市场竞争必然带来收入差距,由于个人能力的差距,就业市场风险的不确定性,产业和技术结构调整造成职业变动,势必会使一部分人处于不利地位。收入再分配的政策的初衷就是调节初次分配带来的分配不公,以实现社会公平和公正,但财税政策调节收入差距的力度明显不够,社会保障待遇差距仍在加大。这

时“马太效应”发生作用,使富的更富,穷的更穷,两极分化最终影响全社会的稳定。近年来中国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差距每年以3.1%的速度在扩大,财富正在以1.83%的平均增长速度向高收入组集中。而中国的再分配功能却没有发挥相应的作用。再加上城市住房补助和其他福利,经过二次分配,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包括地区差距和国有经济不合理的行业差距,部门差距反而进一步扩大了。

居民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是经济社会体制改革中最敏感最复杂的部分,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居民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深入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的繁荣稳定,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实现。如居民的收益差距仍不断加大,带来一系列社会动荡问题,危及国家的稳定富强和民族的似是伟大复兴。

(二)收入差距过大的深层次原因

造成中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原因是是复杂的,解决这个问题,公从收入分配政策上考虑是不够的,需从一些影响分配制度的深层次问题入手。

第一,当前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和计划经济下的城乡差距问题有很大的不同。现在不是提高农产品价格就能提高农民收入了,农民的收入在于城市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难以转向非农产业。

第二,国有单位内部行业差距过大也不是简单调整分配政策就可以解决的,而在于企业产权关系不明晰。在企业没有所有权却有经营权的背景下,企业经营者和职工以压低再生产来达到职工收入最大增长就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而且,国有企业的种类不一样(有垄断性的也有公益性的),不分类别统一分配自主权,必会有一部分因参与市场竞争劳动成本增长过快而导致连基本工资都发不起,而垄断性的产业却可通过各种途径将“垄断性效益”转化为职工收入。所以,解决这一问题,只在工资制度上做文章显然不够的。

第三,政府机构改革,包括理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职能,受经济体制改革及政治体制改革进展的制约。既要看到改革的迫切性,重要性,又要看认识其艰巨性。

(三)解决方案探析

综上,政府应当主动转变其职能,形成合理有序的分配关系,主动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回归。,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方面的投入,以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群体为重点,向农村地区,边远地区的贫困区倾斜,再者,政府需加强对收入分配秩序的监管职能,实现收入分配秩序的稳定和公正,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打击偷税漏税,权钱交易等行为。

为防止城乡差距近上步扩大,政府应想方设法增加农民收入,努力遏制城乡居民收入排遣扩大的趋势;为协调机关单位的工资收入,而深化工资制度改革,建立规范的工资决定机制和调整机制;为缩小行业收入差距而推动行业的统筹协调发展;为解决再分配调节功能错位问题,就要完善分配调节措施,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建立健全的分配监测和预警体系,加强和完善税收政策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机制。

参考文献

[1]杨宜勇.回顾与展望:中国事社会保障30年.北京:中国过去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2]宋晓梧.改革:企业·劳动·社保.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6

[3]李实.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理论与政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游宏炳.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研究与政策.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5]孔泾源.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理论与政策.北京:中国谋划出版社,2005

第二篇:政治经济学 论文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大国崛起》读后感

摘要:纵观各种社会制度及社会发展的进程,都发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一条最基本的经济规律。

现象:《大国崛起》里,展现了在18世纪的英国,由于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从而促使了英国生产力的飞跃,使英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生产力的变化,也带来了其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使英国出现了自由主义经济,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样,在美国,电气化的发展,也使美国的生产关系迅速发生了变革。

理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它相适应。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就要相应地变化。于是,新的生产关系就要代替旧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时,生产力就要求改变原来的旧的生产关系,由更能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来代替它。

正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推动着人类社会往前发展。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也必须通过生产力的各个要素本身的作用实现。所以,生产力是最革命和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生产力发展的历史。

分析:无论是在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英国,还是在由于闭关锁国而导致生产关系变革落后于其它国家的中国,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条社会规律永远都没有改变。同时,生产力这个活跃的因素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因此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各国都以此为要点来促进国家的发展进步。

结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建议:大力推进“科教兴国”战略,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进步。但不应过分注重生产力而忽视生产关系的研究和建设,因此社会的进步,要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共同建设。

第三篇:政治经济学论文

【内容提要】马克思从经济这一独特视角考察信仰问题,揭示了信仰现象的经济根源和经济基础。他从人对自然的改造关系方面来考察神话的起源和本质,认为神话是人在幻想中支配自然力;从生产关系的狭隘性和神秘性上考察宗教的起源和发展趋势,揭示了宗教现象的社会经济根源;分析了基督教与商品经济的关系,认为基督教特别是新教是最适合商品经济社会的宗教形式;分析了信仰自由原则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关系,认为前者是对后者的反映;分析了市场经济中的拜物教现象,揭示了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之间的联系;分析了作为经济现象的信用关系和信用制度的信仰意义,认为它体现着人们对于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的信仰。

【关 键 词】马克思/经济/信仰/宗教 【 正 文 】

马克思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丰富的信仰思想,本文只从一个侧面初步展示马克思的有关思想,并揭示马克思考察信仰的独特视角。

一、从经济看信仰:马克思信仰思想的独特视角

在人们的印象中,似乎经典作家从来不谈论和研究信仰问题。这种印象不正确。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就从不同角度涉及到信仰问题。比如,马克思从研究和批判宗教的角度谈论过信仰;从批判旧哲学和清算唯心主义哲学信仰的角度谈到过信仰;从政治斗争和政治信念的角度谈到过信仰;从人生信仰角度谈到过信仰;还从思想宣传的角度,以及从共产主义运动的角度等也谈到过信仰问题。在马克思谈论信仰的各种角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至今往往受到忽视的一个视角,是从经济学角度对信仰现象的观察和透视。这是马克思信仰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信仰属于社会的意识形态现象,而且是离经济基础比较远的意识形态现象,人们往往看不到它与社会的经济因素和经济过程之间的联系。所以,历来研究信仰现象的人,不论是一些神学家、宗教学家还是哲学家、文学家等,往往从思想人文的角度考察信仰问题,而通常并不注意进行经济分析。这就有意无意地限制了信仰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则独具慧眼,能够从经济角度去考察信仰问题。特别是马克思,在与恩格斯的理论分工中,主要从事经济学研究。因而,他在研究经济学过程中随时随地涉及到一些信仰问题,并提出了有价值的新颖的见解。

经济学研究与信仰研究看起来天悬地隔,但并非如此。马克思不是就经济研究经济,而是从经济领域来透视整个社会。他在经济学研究中经常地广泛地涉及到信仰问题并不奇怪。而且政治经济学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有科学性,另一方面也有意识形态性。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正是为共产主义信仰作了最有力的实证性的科学证明。而且马克思的有些经济学论述本身就是某种关于信仰的思想和论断,可以看作是从经济学侧面来阐述信仰问题,如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的分析,以及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信用和信用制度问题的分析等等就是如此。另外,在马克思大量的经济学著作中,我们还时常看到一些关于宗教和信仰方面的概念和提法,他引用一些宗教术语或关系来说明经济活动或经济过程中的一些特点。比如,用神学家的思维方式来比拟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思维方式,认为就象神学家根据自己的信仰来把一切宗教划分为真正的宗教和臆造的宗教一样,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根据自己的信念把一切社会制度划分为天然的社会制度和人为的社会制度。他说:“政治经济学对待资产阶级以前的社会生产机体形式,就象教父对待基督教以前的宗教一样。”“经济学家们在论断中采用的方式是非常奇怪的。他们认为只有两种制度:一种是人为的,一种是天然的。封建制度是人为的,资产阶级制度是天然的。在这方面,经济学家很象那些把宗教也分为两类的神学家。一切异教都是人们臆造的,而他们自己的则都是神的启示。”①再如,马克思还用天主教与教皇的不可分离关系来比拟商品与货币的关系。马克思针对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想废除货币而保存商品生产的天真幻想,讽刺说:“这么说,我们同样也可以废除教皇而保存天主教了。”②总之,在马克思那里,信仰问题与经济问题有密切联系,他在自己的经济研究中提出了一些重要的信仰思想。

二、关于信仰现象的经济根源和基础

马克思注重从经济活动中考察思想信仰问题,揭示信仰现象的经济基础和经济根源。下面我们列举马克思的几个相关论断,并作初步分析。1.神话:在幻想中支配自然力

神话是一个与信仰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神话作为一种对于世界的解释,是早期人类的世界观,数千年来人类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了庞大的宗教信仰体系。任何一种宗教世界观都是神话世界观,或从神话世界观发展而来。对神话进行研究,是从一个特定的方面揭示宗教信仰的秘密。马克思对神话素有兴趣,在波恩大学学习期间学习“希腊罗马神话”课程“极为勤勉和用心”。马克思在博士论文及其准备材料中,也研究了古希腊一些哲学家尤其是伊壁鸠鲁和亚里士多德的神话观点。这些都为马克思后来对神话的论述打了基础。马克思关于神话本质和作用的论述比较集中地见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他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③马克思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尤其是从人类生产活动的角度来审视神话现象,这就抓住了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深刻的根源。人类的生产力和物质文明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人类逐步征服和支配自然力的过程。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主动的姿态面对世界,这是人与世界关系问题上人类所持的基本立场和基本价值取向。尽管人在与自然的力量对比上常常处于劣势,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前的历史阶段,人们更多地是受着自然力的支配。但即使在这样的时期,人类在内心中也仍然希望自己支配自然力而不是受自然力支配。而当人们缺少实际上征服和支配自然力的能力时,就在想象中实现这个支配。

马克思上述神话定义与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给宗教下的定义,正好是相互补充。恩格斯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④宗教作为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自然力和社会力)在人脑中的幻想的反映,显然就与神话相反。如果说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长期以来存在着自然力支配人还是人支配自然力的问题,那么宗教反映的是自然力支配人的事实,而神话则折射出人支配自然力的愿望。宗教与神话的这种差异反映了人与世界之间关系的两个方面。

第四篇:政治经济学论文

浅谈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中所面临 的问题及对策

【内容摘要】社会保障是基本的民生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我国社会保障体制发展至今,还存在较多问题。本论文解释了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内容,阐述了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提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问题,并尝试提出应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问题的对策。社会保障的本质是维护社会公平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是否完善已经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关键词】社会保障制度

实行功能

面临问题

对策

一、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含义

1.社会保障的定义

社会保障(social security)一词最早出自美国 1935 年颁布的《社会保障法》。一般来说,社会保障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组成。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全球的社会保障模式,大致可分为国家福利、国家保险、社会共济和积累储蓄四种,由于各国的国情和历史条件不同,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内容不尽一致,分别以英国、前苏联、德国、新加坡为代表。社会保障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是经济发展的“推进器”,是维护百姓切身利益的“托底机制”,是维护社会安全的“稳定器”。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一项基本的社会经济制度,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2.社会保障制度的含义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通过立法而制定的社会保险、救助、补贴等一系列制度的总称,是现代国家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作用在于保障全社会成员基本生存与生活需求,特别是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死亡、遭遇灾害、面临生活困难时的特殊需要。由国家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实现。由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和安置等各项不同性质、作用和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构成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这为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目前我国在建的社会保障制度,属于社会共济模式,即由国家、单位(企业)、个人三方共同为社会保障计划融资,而且这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的改革趋势。个人责任的强化已经成为全球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共识。3.社会保障的内容

现代国家必须制定社会保障法律规范,保证社会保障制度真正得到贯彻实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保险

省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法律强制实施,为工薪劳动者在年老、疾病、生育、失业以及遭受职业伤害的情况下,提供必要的物质帮助的制度。它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从社会保险的项目内容看,它是以经济保障为前提的。一切国家的社会保险制度,不论其是否完善,都具有强制性、社会性和福利性等特点。按照我国劳动法的规定,社会保险项目分为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社会保险的保障对象是全体劳动者,资金主要来源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个人的缴费,政府给予资助。依法享受社会 保险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

(2)社会救济

社会救济也称社会救助,是政府对生活在社会基本生活水平以下的贫困地区或贫困居民给予的基本生活保障。社会救济是基础的、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其目的是 保障公民享有最低生活水平,给付标准低于社会保险。社会救济主要包括自然灾害救济、失业救济、孤寡病残救济和城乡困难户救济等。国家和社会以多种形式对因自然灾害、意外事 故和残疾等原因而无力维持基本生活的灾民、贫民提供救助。包括提供必要的生活资助、福 利设施,急需的生产资料、劳务、技术、信息服务等。维持最低水平的基本生活是社会救济 制度的基本特征。社会救济经费的主要来源是政府财政支出和社会捐赠。

(3)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是政府为社会成员举办的各种公益性事业及为各类残疾人、生活无保障人员提供生活保障的事业。社会福利所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包括生活、教育、医疗方面的福利待遇,而且包括交通、文娱、体育等方面的待遇。社会福利是一种服务政策和服务措施,其目的在于提高广大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使之得到更多的享受。同时,社会福利也是一种职责。我国颁布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残疾人保障法、农村五保供 养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保障和促进了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目前,我国有社会福利院、敬老院疗养院、儿童福利院等福利机构。我国政府鼓励和支持社会兴办多种形式的福利企业,帮助适合参加劳动的残疾人获得就业机会。此外,我国政府还通过发行社会福利彩票募集资金支持社会福利事业。

(4)优抚安置

优抚安置,是指政府对军属、烈属、复员转业军人、残废军人予以优待抚恤的制度。在我国,优抚安置的对象主要是烈军属、复员退伍军人、残疾军人及其家属;优抚安置的内容主要包括提供抚恤金、优待金、补助金,举办军人疗养院、光荣院,安置复员退伍军人等。

(5)社会互助

社会互助是指在政府鼓励和支持下,社会团体和社会成员自愿组织和参与的扶弱济困活动。社会互助具有自愿、非营利性的特点,其主要形式有:工会、妇联等团体组织的群众性互助互济;民间公益事业团体组织的慈善救助;城乡居民自发组成的各种形式的互助组织等。社会互助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社会捐赠和成员自愿交费、政府从税收方面给予的支持。

二、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

1.社会保障可以保证基本生活的实现

社会保障的功能之一就是在劳动力再生产遇到障碍时给予劳动者及其家属以基本生活、生命的必要保障,以维系劳动力再生产的需要,从而保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

2.社会保障能够对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 通过社会保障对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适当缩小各阶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避免贫富悬殊,使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能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3.社会保障是社会总需求自动调节的重要手段之一

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对社会总需求的自动调节作用。在经济萧条时期,一方面由于失业增加、收入减少,用于社会保障的货币积累相应减少; 另一方面,因失业或收入减少而需要社会救济的人数增加,社会用于失业救济和其他社会福利方面的社 会保障支出也相应增加。这使社会保障的同期支出大于收入,从而刺激了消费需求和社会总需求。在经济繁荣时期,其作用则正好相反。

4.社会保障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在产生初期或许主要体现出稳定和与调节功能,但发展到已经明显的具备了促进发展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一是能够促进社会成员之间及其与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使社会生活实现良性循环;而是能够促进遭受特殊事件的社会成员重新认识发展变化中的社会环境,适应社会生活的变化;三是能够促进使社会成员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士气能够努力地为社会工作;四是能够促进政府有关社会政策的实施;五是能够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另外,在经济领域,社会保障通过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着经济的发展,同时透过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直接促进着某些产业的发展。

5.社会保障体现了互惠互助 社会保障实质上体现了互惠互助以及在互惠互助中的他助与自助。社会保障采用责任分担机制,所以是一种以互助为基石并在互助中使风险得到化解。

6.社会保障可以解除劳动力流动的后顾之忧

社会保障可以解除劳动力流动的后顾之忧,使劳动力流动渠道通畅,有利于调节和实现人力资源的高效配置。

三、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中面临的问题

1.社会保障立法滞后,法制建设不规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法治经济,必然要求法治化的社会保障制度与之相适应。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还没有出台一部专门的社会保障基本法,关于社会保障建设的立法较为滞后。作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立法先行应该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项基本原则,在社会保障建设方面,走在前列的许多工业化国家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建立本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时都会遵循这一原则。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主要还是以部门行政法规的形式出台,对企业的法律约束力并不强。社会保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中流砥柱,还没有建立起一套统一、有效的法律制度,致使一些企业拖欠社会保险费、不参加社会保险的事件时有发生。2.社会保障覆盖面过窄,保障水平低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另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过窄,保障水平不高。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以前单一的公有制转轨而来,以前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比较单一。社会保障的对象只限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集体企业的职工,而众多的农民、城镇居民、外企职工和个体工商业户是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的。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应该覆盖全体社会成员。既使在已经享受社会保障的人群中,享受的社会保障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由于资金来源渠道等原因的影响,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与企业的退休人员在养老保险方面和医疗保险方面的待遇相差巨大,这也是近年来造成公务员热的重要原因之一。3.社会保障资金的筹措困难

社会保障的核心是钱,没有充足的资金,保障就无从 谈起。据统计我国基本养老金的收缴率平均为 90.6%,个别地区收缴率仅为 72.%,很多省市当年基金的征缴收不抵支,更谈不上储备。社会保障基金应全部用于社会保障事业,这应该是不争的原则,然而在那些仍然由劳动部门负责征收社会保险的省市自治区,由于管理不规范,缺少监督机制,大量资金被各级地方政府和社会保险经办部门挤占,造成社会保障基金使用率低。有许多社会保障资金实际上承担了不该承担的供养非保障对象,甚至用于购买股票、建办公楼,而真正的受益者却享受不到应有的保障。

4.社保缴费率偏高

2014 年“十一连涨”后的养老金不能很好地满足老人的生活所需,即使是保障水平最高的北京,每月 3000 多元的企业职工养老金花起来也必须精打细 算,更不要说 1.4亿只能领到基础养老金的城乡老年居民了。另一方面,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行状况同样不尽如人意:2013 年我国有 19个省份的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收支缺口合计 1702 亿元,很多省份是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勉强维持基 金的正常运转。全国层面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已连续 3 年收入增速低于支出,养老 保障水平继续提高的潜能正在下降

5.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实行多头管理、体制分散

现行的社会保障基金资金存在着管理 主体多元化、政出多门、缺乏协调和制约的特征。许多部门都介入了社会保障基金资金的管理,其中劳动部门负责城镇企业的养老和失业管理,人事部门负责城镇事业单位的养老管理,民政部门负责农村养老和医疗保险。这种多头管理影响了社会保障资金的运行和管理的统一性、科学性、规范性和安全性,增加了管理成本,造成了社保资金的浪费,而且由于相互缺少制 约机制,造成资金被挪用和占用,严重损害了社会保障的形象和投保人的信心,进一步加剧 了社会保障资金收交的困难。

四、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应采取的对策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改革步入深水区,社会矛盾开始凸显。中央政府高屋建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中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是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头戏。但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仍然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块短板,针对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社会保障法制建设,健全社会保障法律体系

针对我国没有社会保障建设方面的专门法律,应该加快《社会保障法》等基本法律的立法进程,逐步建立起以《社会保障法》为统帅,以《社会福利法》、《社会保险法》、《社会优抚法》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

2.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

社会保险作为我国社会保障的中坚力量,应该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争取做到应保尽保。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首先,可以将已经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人群纳入到社会保险的覆盖对象之中。其次,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可以尝试将正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过程中的人群纳入社会保险的保障范围之内。第三,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再将农村的广大农民纳入到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之内。

3.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管和运营

社保基金的监管和运营在通货膨胀时隐时现的今天,显得更为重要。我国必须探索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的有效途径。在2000年以前,我国的社保基金主要是通过存在银行和购买国债来实现保值增值,随着“通胀老虎”的到来,这种运营方法土崩瓦解。2000年以后,社保基金可以进入证券市场,从国外的情况看,这是社保基金运营的有效方式。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的证券市场还不够成熟,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社保基金进入证券市场必须慎之又慎。

4.理顺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提升社会保障管理水平

现在我国已成立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开始慢慢理顺社会保障的管理体制。但是,我国的社会保障管理仍然分散,多头管理的毛病依然存在。同时,当前的社会保障管理体系中,一直缺少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具有一定相对独立性的社会保障管理监督机构,要提升社会保障的管理水平,设置社会保障管理监督机构势在必行。

五、建立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意义

人们总以为社会保险是万能的,能够无限度地满足所有人的养老需求。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发布的东南亚地区养老和退休报告显示,我国有63%的居民认为退休养老要靠政府,仅有 9%的居民认为退休自己负责。一个健康的养老保险体系,应该由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商业保险共同组成,这其中社会保险提供最基本保障,企业年金、商业保险也是保障“老有所养”的主要力量。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增长最快的国家,10 年之后的 2025 年,老年人口总数就将达到 3 亿。解决养老难题,除了继续密织基本养老保险大网外,大力发展企业年金和商业保险势在必行。目前,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已经启动,在加大税收优惠的同时,国家也需要通过各种法规,逐步引导企业将企业年金制度作为基本的职工福利建立起来,成为基本养老保险之外的第二张大网。而强化作为第三张大网的商业保险保障功能,对保险公司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要真正挑好这副担子,保险公司要更加苦练内功,加强自身在产品开发、资金管理方面的能力建设,为社会提供更高水平的养老保障,真正成为人们“老有所养”的重要支撑。

第五篇:政治经济学论文

政治经济学论文

题目: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发展及社会现象的联系——资本的价值增值过程

选题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用较短的时间,完成了飞跃般的进步。作为出口大国,中国拥有数量庞大的劳动力,劳动市场也相当庞大。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不同性质可分析的案例。伴随着众多社会现象,我们可以用政治经济学原理解释、剖析、发现问题,更好的理解我们身边发生的事件,形成一套客观、清晰的认知。案例与理论相辅相成,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及网络资料:政治经济学教材(资本主义部分)

正文: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科学的揭示客观经济规律,揭示经济规律。是人们成功的认识经济规律,便可以利用经济规律能动的改造世界,为人民大众谋利益,对经济规律认识的越深刻、越全面,行动就越自由,越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在实践中达到更好的实现经济利益的目的。

和上个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诞生时相比,世界面貌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资本主义已经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发展成为了垄断资本主义,并由死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成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值得认真总结的历史教训。近几年国际上发生的急剧变化,使人们对社会经济制度及将走的道路更加深思。总之,无论是当代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产生了一系列新现象、新情况和新问题。接受到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后,这就要求我们运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变化了的客观实际,根据新的实践来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从20世纪的病秧大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可以说,这是一个属于中国的时代,中国处于世界舞台的中央。然而其发展过程中,国内的经济体制和伴随发生的现象也好如国际的局势一般混乱、复杂,引人思考。以下提到的理论和实际就是本次我要讨论并深入的问题。

政治经济学第二章的题目是资本的价值的增值过程,其中第二节提到了剩余价值这一概念。书中一开始列出了资本家让工人生产棉纱的例子。随后书中列出了第二个示例,同样是资本家让工人棉纱的例子,资本家仅仅的改变了工人的每日的劳动时间,结果资本家从中得到了利益。增加的价值归资本家所有。而被雇佣的工人成为了被剥削的对象。这个生产棉纱的过程就是产生剩余价值过程的一个典型案例。

由此可以看出,剩余价值就是指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或者说,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是物化的剩余劳动。起初,剩余价值的概念很难理解。因为从小生活在一个法制社会,增值价值的产生是通过对劳动者剩余劳动的无偿占有而产生的这一事实很难接受。更何况,这种通过非法途径而得到的价值还拥有一个恰当的定义出现在了课本中。

单单改变劳动者的劳动时间,而并未增加其收益,资本家的这种剥削劳动者而从中得利的方式很简单,而在现代社会中确实明显的犯罪。首先想到的是,这种情况仅可能发生在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抑或是古代社会——集权者对普通民众完全的统治与剥削。在现代生活中,这样显而易见的犯罪行为不会是公司企业发展前进的途径之一。因而渐渐怀疑书中提到的内容。也开始思考剩余价值到底是通过什么方式产生的。

通过细读政治经济学教材,我了解到价值的增值是资本在生产与流通相统一的过程中产生的。然而,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商品进行等量交换,并不能增加价值。因此价值的增值只有在生产中实现。而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多创造出的价值不会被劳动者占有,多的价值只会由资本家拿到市场上流通。因此,剩余价值看来只有通过资本家剥削的方式来实现。

有些人可能会问,资本家可以提高劳动产品的价格出售而获得更多的利益。而并非通过剥削劳动者获得剩余价值。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资本家确实可以增加售价和成本之间的差额赚取更多利益。然而却没有产生更多的价值。这也就是为什么商品在流通过程中不能增加价值。但是资本家的剥削确实通过增加劳动者的劳动时间而实现了增值。

其实,仔细思考,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确实在我们身边存在。而且这种情况十分普及,有些其程度已相当严重,然而人们却很少意识到这一点。

在高速发展的中国,剩余价值的产生会被认为是一件积极的事情。例如:一件建筑工程提前竣工。同样的工程,提前了很长的时间完成。表面是光鲜的,然而蒙受利益损失的很有可能是底层的劳动工作者。如果工人每日的工钱是固定的数额,提早完工的话确实能在单位时间内产出更多的价值。也许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工程仍要在夜间加班加点。

刚才的例子并没有确切的证据,仅存在这种可能。然而以下的例子足以说明剩余价值的存在及产生。加班已经成为上班族必须面对的问题。尽管有相关规定保证公司职员加班的权益,然而大多数情况加班还是会成为职员无偿的义务劳动。在以上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剩余价值就产生了。而劳动者也确确实实的被剥削了。顺理成章的,剩余价值归老板和企业所有。这样的剥削与掠夺虽然也是违法行为,但是往往被工作者所默许。如果考虑的极端一些,例如富士康,拖欠农民工钱等这样的欺压劳动者权益的事件。人们可能就不得不考虑一下我们自身的利益了。不管以上情况涉及或法律或道德或政治层面,它们都是一种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同时也就意味着劳动者的被剥削。

明白了这一点,劳动者应该不难分辨自己的应得的收益因为剩余价值的存在而一点点减少。因此,劳动者应当增强这方面意识,清楚地知道多少劳动应换来多少相应的收益,不要做无用的劳动。当然劳动者应有权利保障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这就需要国家在这方面多投入,建立相对成熟的法律制度。

以上就是我对资本的价值增值及发生在国内的一些社会现象的看法。与没有学习政治经济学不同的是,通过专业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在问题的论证中,我的观点有了足够的支撑。问题也看的更加清晰、透彻,某种意义上来说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这无论对于政治经济学还是其他学科都是意义非凡的。我仍将在政治经济学的道路上前行,正想书中前言所说的那样:“提高投身于作为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的改革大业的自觉性,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事业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自己的力量。”

下载政治经济学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政治经济学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政治经济学课程论文

    政治经济学课程论文 专业:土地资源管理(2)班 姓名:陈 蕴 如 学号: 1103688对于政治经济学的理解我常常把它同高中时所学的经济学常识联系在一起来学习。总体来说,我觉得就是经济......

    政治经济学结课论文

    山东理工大学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政治经济学结课论文题 目 论中美贸易战 学 院 经济学院......

    政治经济学 毛泽东思想概论论文下载(定稿)

    政治经济学 毛泽东思想概论论文范文下载 本文来自http://www.xiexiebang.com 在扩展的中心任务会议上的讲话同志们,我目前讲几点定见。(强烈热闹拍手)一共讲六点,中间是讲一个民......

    政治经济学(定稿)

    政治经济学 导论 复习思考题 1、 如何科学地认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2、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什么?现阶段学习政治经济学有哪些意义? 答: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由其鲜明的阶级......

    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重点及答案 导言 一、主要概念: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 5.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

    政治经济学

    关于【805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复习要点归纳 本人是11年考上财大经济学院世界经济专业的,下面是我在备战2011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时整理的关于政治经济学的复习要点,希望能给......

    政治经济学

    1、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1) 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中,生产力起决定性作用(2)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3)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于生产力性质,这......

    政治经济学

    12.什么是影响经济增长速度的主要因素? 答:影响一个国家经济增长速度的主要经济因素是(1)劳动力的数量和劳动力的素质(2)科学技术及其应用(3)生产管理和劳动组织(4)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