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5高考作文预测-摒弃他言坚定自我
2015年高考作文预测:摒弃他言,坚定自我(2015年高考作文素材2015年高考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材料:韩国“岁月”号客轮发生倾斜后,船上300多名学生中大多数按照船长的指示留在船舱中待命,没想到轮船快速侧翻,最终与客轮一同沉没大海;一些没有听从指示的学生跑上甲板因此获救幸存。
华航波音737-800客机在冲绳机场降落后引擎突然起火,机长下达紧急番茄炒蛋逃难指令,157名乘客听从机上8名机组人员的安排,迅速地从紧急救难出口跳下滑梯滑到了停机坪上,飞机爆炸起火,但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幸运逃生。
摒弃他言,坚定自我在华航客机起火时,听从机组安排的乘客全部幸运逃生,而“岁月”号沉没时没有听从指示,跑上甲板的同学却获得幸存,为什么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却导致了不相同的结果呢?因为他们做到了摒弃他言,坚持自我,科学判断,跟从心声,相机行事,自主选择。
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中,多少人怀揣着梦想,却被他人的言所迷惑,而失去自己的最初的梦想,成为孟子口中“失其本心”之人,最终偏离人生的航道。而想要驶向成功的彼岸就必须要路人随自己心中所想,科学选择,正确判断
摒弃他言,跟从心声。这不是固执,而是执着。
摒弃他言,梦想成真。南宋时有一位书生侯蒙屡试不第,而且容貌丑陋,人生十分不得志。有调皮少年将他的形象画在风筝上,恰巧被侯蒙看见,侯蒙哈哈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无端良匠画形容,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后来,他一举登第,官至宰相。侯蒙的理想像一支利箭,冲破了他言的雾霾,在高空中俯视众人,一览众山小。倘若侯蒙被几个人嘲笑就灰心丧气,不知东西,又怎会有后来的“南宋第一宰相”?由此可见,摒弃他言,坚持自我,才是成功的先决条件。
摒他杂言,实现价值。“美国达人秀”上一举成名的“苏珊大妈”—苏珊.波义尔的成功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台上时,她臃肿的体态便使部分观众笑出声来,而当导师问及她的梦想时,她回答到:“成为莱昂娜.佩吉那样的歌星,并举办一场个人演唱会。”这更使台下轰堂大笑。而当音乐响起,苏珊天籁般的歌声打动了每一位观众,一曲《我曾有梦》让观众爆发出潮水般的掌声。所以说,不要为他人的杂言而舍弃了自己的梦想,这正是每个成功之人应有的坚定不移的品质。
摒弃他言,需要勇气。《於陵子•人间》中记载了这样一则寓意深刻的故事。中州有一只蜗牛,想向北攀登泰山,却听说需要五百年,又想向南攀登华山,听说也需要五百年,它最终放弃了追求,因而一事无成,枯死在蒿草上。蜗牛的理想诚然高远矣,然而为何最终落得如此下场?答案便是它没有摒弃杂言的勇气,被他人的言语所迷惑,打消了自己的积极性,最终放弃自己的梦想,不敢于跟从心声的人,最终注定走向失败的终点。因此,认准了目标和方向,就需要坚定信念,执着追求,定能成功。
正像《追梦赤子心》中所唱的那样:“向前跑,迎着冷眼和嘲笑,世界的广阔不历经艰险怎能感到?”他人的杂言又是就是浮云,不要被它所迷惑,才
能使人生之舟驶向正确的航向。相信自己理性的判断,让我们摒弃杂言,跟从心声,走出山穷水尽,奔向柳暗花明。
辽宁省沈阳市第31中学2014届13班杨子逸指导教师:孙延堂
【修改与点评】
1.题目“摒弃他言,坚定自我”能够揭示材料和文章的中心。观点鲜明,立意准确。
2.开头两段引用材料,提出中心,进一步展开论述;中间三段围绕中心论点,分层次展开。列举实例,采用正面论证、假设论证多种论证方式,阐述主中心论点。
3.结尾照应开头,引用歌词:《追梦赤子心》中所唱的那样:“向前跑,迎着冷眼和嘲笑,世界的广阔不历经艰险怎能感到?”深化中心。号召激励,鼓舞人心。
第二篇:高考作文预测
高考作文预测:2018高考热点主题之“家国情怀”(素材+范文)
一、选题理由
“家国情怀”熔铸在传统文化的基因和民族的灵魂里,是个体对国家、民族的深情大爱,彰显着高尚的道德理想和人生情怀,有悠远的历史感和民族性;它常与当下的政治、文化、民生热点紧密相连,包含着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高考作文命题有鲜明的时代性,体现着国家立德树人的方向。如2015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题“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聚焦岳飞、林则徐、邓稼先等古今英雄,引导考生关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探寻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2017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题“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全国卷Ⅱ作文题“化育后世的名句”中杜甫、魏源的诗句,北京卷作文题“共和国,我为你拍照”等,都在聚焦“家国情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考生关注国家民族的发展,以自身力量为中国的大国形象建设添砖加瓦。而从《战狼Ⅱ》《红海行动》等影片的推出和爆红,以及党的十九大报告内容可知,“家国情怀”广受欢迎和重视——可能仍将是2018年高考作文的命题核心。
二、命题方向
(一)复兴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家国担当情怀
中华儿女从来就有胸怀天下的壮志,从孟子的“达则兼济天下”,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哲圣贤们心忧天下的情怀催生了无数捍卫家国的英雄壮举,谱写了无数舍身报国的壮丽诗篇,涓涓点点汇进我们灿烂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说,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就是一部卫国爱国的历史,里面有积淀深厚的家国情怀。因此,复兴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进一步提升家国情怀,强化报效国家的担当精神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凝聚爱国热情,弘扬奉献精神
正是因为凝聚了无数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和报国壮志,中华民族才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任何个人的生命体验都会与家、国紧密相连。在今天民族复兴的伟大征途中,更需要我们凝聚爱国情怀,为民族复兴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理性爱国,修身养性,做文明理智的爱国者
爱国不需要理由,但爱国需要理性。越是平凡的事,越能体现一个人的爱国情操和理性素养。爱国不能只挂在嘴上,而要付诸实际行动。社交平台上,总有人以为自己最爱国,看不惯别人就横加指责,或者散发攻击性言论,这种行为就影响了社会和谐、人民团结;现实生活中,一些人以爱国为由盲目行事,实际上扰乱了社会的正常秩序……爱国是神圣和庄重的,任何失去理性的、违反道德法律的言行,都是在亵渎这种神圣,也是在玷污爱国这庄重的字眼。
三、高分论点
理性爱国是一种广阔的胸襟
青春梦想尽在家国情怀
在文化传承中彰显家国情怀 爱国,就请做个守规则的人
势利的爱国主义伤害的是国家形象
爱国当有“大国范儿”
爱家爱国,中国形象就完美了
爱国主义是科技进步的强大动力
四、夺分论据(素材)
(一)名言名句 爱国不惜身
爱国应该和爱自己的家一样。为了国家,不仅要牺牲财产,就是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这就是报国的大义。——福泽谕吉
爱国使人高尚
爱国主义也和其他道德情感与信念一样,使人趋于高尚,使人愈来愈能了解并爱好真正美丽的东西,从对于美丽东西的知觉中体验到快乐,并且用尽一切方法使美丽的东西体现在行动中。——凯洛夫
爱国是信仰,而非价值选择
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我也不愿离开我的祖国。因为纵使我的祖国在耻辱之中,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裴多菲
爱国是最高的道德
人类最高的道德是什么?那就是爱国之心。——拿破仑 爱国争先,不敢后人
我生平优点不多,但自谓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了灰,每一粒灰也还是爱国的。——季羡林
爱国的方式多种多样
我们为祖国服务,也不能都采用同一方式,每个人应该按照资禀,各尽所能。——歌德 科学无国界,个人有国家
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因为她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但学者是属于祖国的。——巴斯德
家国情怀映照民族自信
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毛泽东 爱岗敬业也是爱国的表现
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用不着等待什么特殊机会,他完全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表现自己对祖国的热爱。——苏步青
(二)热点素材
1、在飞机场唱国歌“维权”:祖国是后盾不是“背锅侠”
1月24日,日本东京成田机场,捷星航空由日本东京飞往上海的GK35次航班因为目的地降雪而取消,本欲乘坐该航班返国的175名中国旅客滞留登机口。这些旅客购买的是廉价航空机票,他们对廉价航空公司大多在免责协议中声明不管食宿的事实并不十分清楚,再加上语言不通,沟通不畅,一名旅客与工作人员发生冲突,日本警察到场处理并带走该旅客。中国旅客比较慌乱,为了齐心,一些中国旅客唱起了国歌。
常见的航班延误事件,就这样一次次陷入诡异的循环:中国乘客在国外机场行为过激——大使馆紧急处置。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乘客的过激行为并非言语或肢体暴力,而是动不动就祭出国歌、国旗,拿“爱国”说事。用集体唱国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显然不合适,反而容易挑起民族感情对立,甚至激化矛盾。
国歌是国家的象征和标志,其奏唱、播放和使用的场合都有严格的限定。虽然此次滞留的中国旅客唱国歌是“为了齐心”,但当他们把这“标志”安插在冲突的现场,似乎是要把国家力量“绑”到现场为自己助威,这不是一个成熟大国公民的心态。
一得如今,中国的国际地位日渐提高,出国旅游的国人越来越多,但一些人还没有建立“大国民”心态,在面对航班延误、商业纠纷等情况时,还抱着“往大了闹才有人关注、解决”的想法,甚至不惜绑架国家的形象和尊严为自己助威,这种言行与爱国南辕北辙。
2、黄素梅:让西方人直面南京大屠杀
2017年是南京大屠杀80周年。在距中国万里之遥的加拿大安大略省,自由党议员黄素梅奔走呼号,推动安大略省议会通过了把每年12月13日设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日”的动议。黄素梅也因此成了“2017全球华侨华人新闻人物”。
黄素梅生于香港,8岁时随家人移民加拿大,家庭里有一位近亲是南京大屠杀的受害者。在担任多伦多教育局委员期间,黄素梅发现,安大略省大多数人只知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屠杀,对二战时日本在亚洲犯下的滔天罪行鲜有了解。
黄素梅认为,官方和民间教育在这方面是有缺失的。她说:“不了解历史真相,和平就无从谈起。”从2014年开始,黄素梅着手收集整理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资料,还走访了多伦多二战史实维护会、省议会图书馆相关研究团队,听了专家讲述南京大屠杀事件。2016年,黄素梅向安大略省议会提出了设立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日的议案,并表示希望将其写入安大略省的法律。日本右
翼势力害怕议案通过,采用各种手段,百般阻挠。黄素梅毫不惧怕,顶着压力,几经周折,终于在南京大屠杀80周年公祭日到来之前成功设立纪念日。
一得有志者事竟成,黄素梅奔走呼号,让西方人直面南京大屠杀的真相。3年动议路,不畏艰难,她让世界记住,这并不只是中国人的伤痛。中华好儿女,在铭记历史中走向未来。
3、黄旭华:将一生与祖国命运绑在一起
2017年12月26日是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47周年纪念日。如今,第一艘核潜艇已经退役,但年逾九旬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仍在“服役”。
核潜艇代表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也决定着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话语权。1958年,为了打破当时帝国主义的核垄断、核讹诈、核威胁,贫弱的中国开始研制自己的核潜艇,黄旭华加入到研制队伍当中。
当时,这支队伍里没有人见过核潜艇长什么样,也没有现成的图纸和模型,黄旭华和同事们就一边设计、一边施工,加班加点地干;没有计算机,他们就用算盘和计算尺计算核心数据;为了控制核潜艇的总重,他们就用磅秤来称。困难并没有让研制团队对设计水平有任何妥协。在外形上,黄旭华坚持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水滴形”,这意味着中国一步跨越了西方国家3步才能走完的道路。黄旭华和同事们用最“土”的办法解决了尖端技术问题,同时用创新思维解决了关键问题。1988年,第一代核潜艇顺利完成各项试验,我国首次成功从水下发射运载火箭,成为世界上第5个具备二次核反击能力的国家。这一年,黄旭华参加核潜艇研制整整30年。因为这项任务是国家机密,所以这30年他背井离乡、隐姓埋名。黄旭华说:“这辈子没有虚度,我的一生属于核潜艇,属于祖国!”
一得祖国在黄旭华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国家利益是他隐姓埋名、全力以赴的支点,是他“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源泉;国家利益是他理性对待亲情的依凭,是他正确对待人生的坐标。
4、国旗哨兵张自轩:有国有家更有情
2017年11月,天安门国旗护卫队在央视《挑战不可能》节目的“百步筑梦”挑战视频,让众多网友泪奔。擎旗手张自轩和他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家庭对祖国的热爱和青年人为国家荣誉而无悔付出的精神。
2010年,张自轩参军入伍,随后入选国旗护卫队,成为一名擎旗手。从此,他每天肩扛35斤重的国旗和旗杆,风雨无阻地迎接每一个日出。由于职业特殊,他进行了更加艰苦的强化训练:贴墙根站立,负重奔跑,踢坏了一双双皮鞋,身体脱水也咬牙坚持……由于工作需要,他入伍7年没有陪父母过过一次年。在一次国旗哨执勤中,来北京看望他的父亲向他招手,他强忍内心的激动和欣喜,没有理睬父亲,他知道国旗哨位上的自己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他的每个动作都代表国家形象。下哨后回到营区,张自轩终于见到了父母,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泪水。
这一次北京之行,让张父感到自己和儿子的心真正靠在了一起。回到家,他便买来一面国旗,每天将国旗在自家屋顶高高升起。张父说,看着国旗飘扬在朝阳里,他和妻子就像看到了肩扛“祖国第一旗”、正步走在“祖国心脏”上的儿子。
一得不辜负这个时代,需要我们在与时代的同频共振中拼搏进取。在最美好的年华里把祖国的荣誉扛在肩上,把个人拼搏和国家形象紧密相连,把对国家的热爱变成日复一日的坚守,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三)经典素材
1、肖邦:悠悠思乡情,拳拳爱国心
在波兰的历史上,肖邦无疑是最为璀璨的明珠。他半生颠沛流离、客居他乡,却将一片赤诚之心献给了祖国。
肖邦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热爱波兰民族文化,他日后的创作源泉也大都来源于此。然而,肖邦所处的年代,正是他的祖国遭受外族奴役和欺辱的时期,那时的波兰被侵略者瓜分得支离破碎。一批爱国青年秘密集结起来,酝酿着新的起义,革命一触即发,形势异常紧张。肖邦十分希望投入到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中,但在家人、老师、朋友的劝说下,他经过慎重考虑,决定赴国外演出,以乐曲为武器,为国内的革命运动提供激励与支持,以此报效祖国。
当漂泊在外的肖邦得知波兰人民在华沙的起义被沙皇俄国残酷镇压时,他义愤填膺、悲痛欲绝,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写下了著名的《革命练习曲》。他发誓与沙皇俄国势不两立,甘愿放弃当时的俄国“国籍”,成为一名“无国籍”的波兰流亡者。他热情无私地帮助流亡的波兰同胞,并参加义演,筹集捐款。
接下来几年,肖邦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他创作出了大批优秀的爱国主义作品。然而,身体的羸弱,再加上常年对祖国的担忧和生活的奔波,1849年10月,肖邦病逝在异国他乡。按照他的遗愿,他的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波兰华沙,他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
一得虽然身在异国他乡,但是心系祖国,情牵同胞,正是这样的胸怀造就了肖邦这位世界闻名的艺术家。斯人已去,他留下的不仅仅是他的音乐,更是一份拳拳爱国之心。
2、陈天华:万里寄血书,舍身赴死为救国
陈天华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他为了革命牺牲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1903年,陈天华留学日本。当时沙俄军队侵占东北三省,软弱无能的清政府又谋划同沙俄政府私订丧权辱国的条约。消息传来,陈天华悲愤欲绝,不禁张开双臂,大声呼喊:“拯救祖国!四万万同胞,起来拯救祖国呀!”他咬破手指,用血指写道:“救国!”随后,他不停地写,在血书里陈述亡国的悲惨、当亡国奴的辛酸,号召同胞起来斗争……他一连写了几十遍,因流血过多而晕倒,晕倒时还高呼:“救国!救国!”别人把他救醒后,劝他休息,他不肯,挣扎着把血书一份一份装入信封,从日本寄到湖南各学校。那一封封血书像火炬,点燃了同胞的爱国热情;那一个个带血的字像号角,召唤同胞奔赴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前线!
1905年,为了唤醒国人,陈天华在日本东京大森海湾蹈海自杀,献出自己年仅三十岁的生命。在自杀的前一晚,陈天华写下了《绝命书》,大意是国家处境越发艰难,遭到日本当局轻视侮辱——他认为到了牺牲自己性命的时候,毅然选择用自己的性命唤醒国人。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怕牺牲的精神,为当时许多愚昧的国人敲响了警钟,他也成了后世之人学习的榜样。
一得爱国,就意味着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就意味着无条件地服从国家的召唤。当国家面临生死存亡之时,陈天华身离祖国万里,却不改爱国之心,用血写心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应是我们永远的座右铭。
五、金题范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贵州铜仁市1月复习检测作文题)《苏武牧羊》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听笳声入耳痛心酸。
苏武留胡节不辱!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终教匈奴,惊心破胆,拱服汉德威。
请围绕“家国情怀”谈谈你对苏武19年持节牧羊的感想。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为国守望① 柳岸
一曲《苏武牧羊》,让人想起两千年前的边地寒雪,想起那不屈的苏武。雪野茫茫,朔风凛冽,却无法吹冷他的爱国热肠;武力强迫,重利诱惑,却无法打消他的望“汉”雄心;饥寒交迫,漫长折磨,却无法销蚀他的赤胆忠心。整整十九年,为什么他能在荒寒之地的漫漫长夜里饮雪吞毡、心坚如铁?因为他心中有汉,因为他有一腔为国守望的热血。②
大浪淘沙,那些因贪图个人享受而汲汲于名利者早已被人们唾弃,而那些为国守望者却被人们举得很高很高。个中原因,有两点特别重要。③ 一是那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担当。苏武隐忍雪域,不屈服于权力压迫,不贪慕荣华富贵,是因为他心中始终秉持着责任和担当。同样的,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忘我旷达,源于他的责任和担当;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刚烈决绝,源于他的责任和担当;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舍家报国,源于他的责任和担当……
梁启超先生曾说:“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无数志士仁人以国家之任为任,以百姓之心为心,他们为国家和民族忠诚守望、勇敢担当的精神滋养着中华儿女,以致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复兴路上,涌现出了几十年背井离乡、远离父母,把一生交给祖国,始终守望着“国之重器”的黄旭华式的科技工作者;涌现出了带领村民在恶劣环境中战天斗地、劈山凿渠,守望一方的黄大发式的村干部;涌现出了守望母亲、眷顾故土、担忧家国命运而一生泣血的余光中式的“乡愁”诗人……他们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共同担负着复兴家国的重任。④
二是那一份牺牲和奉献精神。古往今来,为国守望者无不勇于牺牲和奉献。国难当头时,以自身鲜血警醒同胞的陈天华,奉献牺牲的是自己的宝贵生命;和平年代在异国争取设立“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日”的爱国人士黄素梅历尽周折,艰难奔走,奉献牺牲的是个人享乐;入伍七年,却没有回家过过一次春节的国旗哨兵张自轩,牺牲奉献的是小家幸福。正是因为他们自觉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命运有机结合,主动融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怀为一体,从流连小家的私情走向复兴中华的大义,中华民族才能国运昌隆。⑤
黑格尔说过,一个民族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才会有希望。同样,一个国家多一些为民族利益而忠诚守望的人,国家才有希望。如果只耽于一己私心,守望着鲜花美酒,守望着权位美色,那国家就危险了。⑥
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来为国家担起责任,为民族奉献牺牲吧!⑦ 点评
①题目即观点,精警又简练。
②开篇联系材料,紧扣题目要求。排比造势,语句优美。利用设问点出观点,映衬标题。③过渡段,巧妙构出“总—分—总”的行文格局。
④分论点一:为国守望需要责任与担当。先进一步分析材料,以抒情方式盛赞苏武为国守望的责任和担当。接着以排比的方式列举了范仲淹、曹植、霍去病、黄旭华、黄大发、余光中等例子形成古今对比,文气豪雄。
⑤分论点二:为国守望需要牺牲和奉献精神。正面列举为国牺牲奉献的志士仁人,段末总结点明题旨,突出为国守望的意义。
⑥引用名言,类比论述为国守望的重要作用。并从反面以概述方式指出贪乐误国。
⑦文末总结前文,发出呼告。亮点借鉴
全文逻辑严密,结构完整。文章开篇剖析材料,点出观点,主体以总—分—总的格局构思;论证方法以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为主,辅以反面例证,论证充分;大量的诗文引用,使文章光彩倍增,也体现出了考生积累之丰;分述段落例证丰富,说理性很强;结尾号召为国担当、为民族奉献,体现出强烈的家国责任感。文章的标题、开篇、结尾与主体气韵连贯,遒劲俊逸。
后记:天星教育图书(金考卷、试题调研、教材帮、一遍过、疯狂阅读)助力天下学子金榜题名!能为一门考试拼命背书、单纯以喜好交友、时间自由地做有趣的事,真的是我们青春里最宝贵的东西了。至于爱情,就让它顺其自然吧,反正总会遇见你,在尚且一个人的路上,我们都不能辜负自己。
2018年高考作文题预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阅读下列材料,极据委求写作。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唐·黄蘖(niè)禅师)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周·老子)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数尽还复来。(唐·李白》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宋·王安石)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请了上面六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制了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佛定立意并合理引用,与一首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请文体。自机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表,不少于800字。
【优秀作文】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在这个世上,有着千千万万种人,做着千千万万种事。然而大多数的人都对自己的现状不很满意。他们有着更美好的追求。这是一种很好的现象。但是!我们在不满意现状追求理想的同时,自身却“巍然不动”我们追求的是精神上的理想。直白点,可以说是幻想!这种幻想追溯到根本,我认为是从小就“培养”出的。童年时代的我们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总是有着各种的愿望,却往往都是由父母满足自己,而不是自身!那时候就已经活在了自己亲手编织的梦幻的摇篮中。看
上去无忧无虑天真烂漫实则空虚至极为未来埋下了隐患,长大些后,我们仍有着对美好事物追求的冲动,这是人的本性但是很多人中途就放弃了这在无形中便又增加了可怕的惰性。
在未来追求理想的路途中会起到强大的阻碍作用。有句话说: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在追求理想的迢迢征程中,不可能有一条坦平的大道等你去走。
迎接你的,是充满着荆棘的荒野!路,是自己走出来的!恰恰是这些荆棘,吓退了多数的理想探险者。“无奈之下”,他们便在自己的小小世界中安于现状,在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梦中纵意人生,驰骋天地间。这种梦会上瘾!它是新时代的鸦片。毒害的不是身体而是灵魂!这,便是少年埋下的隐患爆发的前兆!
追求理想的旅途是艰难坎坷的!更是遥远的!不要害怕,这种害怕的情绪是灵魂深处的“惰性”在做怪,而它,才是最可怖的,抛弃了害怕,才会抛弃它的干扰。抛弃了害怕,才会让自己的路走得更远,走得更彻底。走得更稳实!从脚下开始。带着坚定的心。一步一步扎扎实实,不虚夸,不急躁。踏踏实实的走起来。终有一天,会看到黎明的曙光。走起来!便有了希望!
有了理想,就有了路。无一例外,光明大道是遥远的,不平的。更是枯寂漫长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路是越走越长愈行愈近的,不要好高骛远,既要有远大目标,又要脚踏实地。走得稳,才能走得远!才能更接近成功!
【解析】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属于多材料作文,考生应分析每句名言的意思,然后立意。“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经典的书籍不要怕麻烦,多次品味后才知其中蕴涵的真正意义,强调“熟读”“读书要思考”“反复阅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强调“实践”;“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这是说人对待一切困难所应采取的正确态度;“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强调“自信”;“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表面看起来很平常,但却内蕴深厚,有如静水流深,有时我们只看到了人家成功的一面,感觉相当容易,岂不知当初人家是经历了多少风雨才有今天的光彩。
点睛:
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
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理解每句名言的意思,考生可以从“阅读与思考”“实践”“从小处做起”等方面立意。
第三篇:2014年高考作文题目预测之“痛与言”
2014年高考作文题目预测之“痛与言”
2014年高考作文题目的预测层出不穷,考生在紧张备考的同时,也要注意搜集2014高考作文素材。高考冲刺网小编特别整理总结了2014年高考作文题目预测之痛与言,对2014年高考作文题目做出预测,为考生高考作文写作提供素材。下面是2014高考材料作文“痛与言”的素材内容,以及参考范文,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
【作文材料】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人生在世,往往会经历种种的痛。
有人说,痛了,就直接说出来,这是本能。
又有人说,痛而不言,体现了人性的坚强。
还有人说,痛而善言,这是一种人生智慧。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范文】
痛而善言,大智慧也
人生在世,往往会经历种种的痛。痛的含义有很多,肉体上的苦痛是痛;别人的不理解是痛;处于生活的贫困潦倒是痛;还有对社会的担忧更是一种痛。痛,我们生来无法避免,但言,却受我们控制。痛而善言,是人生的一种大智慧。
痛而善言,是对痛苦的不断叩问,是灵魂的一次自我救赎,是凤凰浴火后的一次涅槃重生。屈原在被流放后写下《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这是痛而善言;司马迁在遭受宫刑后在《报任安书》中写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这也是痛而善言。
痛而善言可以排遣心中的郁结。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被贬流放后,寄情于山水,寄情于明月,将他的情怀寄托于诗词中。他的善言让他排解了心中的苦痛,获得了心灵的新生。痛而善言有时又能巧妙地化解困境。曹操的两个儿子为争夺皇位时,曹丕为了刁难曹植,逼他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曹植在面对手足相残时,他心里当然痛,但他将这种痛巧妙地融入七步诗当中,“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到后,最终放过了曹植。他们智慧的善言让他们心灵得到满足,郁闷得到排解。
痛而善言不是不言也不是直言。痛而善言更应该用智慧去言“痛”,也更需要方法。莫言的善言是将他对社会的看法巧妙融入他的小说中。作为一个具有责任感的作家,看到社会的种种现象,他也痛。他的笔名虽为“莫言”,但他没有不言,而是用智慧巧妙善言,给人以精神上的撼动,去感化人们,给社会敲响警钟。从根本上说,痛而善言需要的正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在大彻大悟之后所发出的喟叹。
当然,痛而善言所言的不一定是语言文字,还可寄托于其它。贝多芬在经历过失聪的痛之后,将痛寄托于那壮丽的乐章,那跳动的音符不正承载了他的痛吗?梵高在生活困苦潦倒时坚持画画,那明艳的色彩不也隐含了他不被世人理解的痛吗?善言的载体有很多,不必过分拘泥于形式,我们更关注的应该是内容,是融入的智慧。
痛而善言,是人生的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坚强。在被生活的锐角挫伤后,不直接说出来,这会令你越来越脆弱,也不要不说,这会让你心里更加抑郁。我们应该做的应该是“善言”,也许,我们能从中看到另一片天地。
第四篇:2017高考作文预测——“二十四节气”优秀作文
1、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材料一
2013年,我国启动“二十四节气”申遗工作。老孟:这是我们老祖宗的智慧啊。
小郦:“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久违的诗意啊,挺美的。小丁:都信息时代了,现在过日子谁还看二十四节气? 材料二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关于“二十四节气”,你怎么看?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优秀作文
时间的韵味
比起日历中跳动更换着的冷冰冰的数字,中华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所勾勒出的和煦春风、倾盆夏雨、晶莹秋霜和飘飞冬雪是否更能牵动你的情怀?在这匆忙的现代生活中,二十四个蕴含着悠久文化气息的节令,是否能给予你诗意的触动,是否能引起你心底对自然万物久违的感知?
不得不说,在信息时代,时间给人们带来的意义在不断地缩小简化。日历一页页翻过,似乎只有计数的作用,机械,冷冰。我们生活在钢筋骨架所构成的鳞次栉比 的大楼里面,已经太久没有去触摸四季的脉动。每天的晨曦日暮也不再呈现变幻的自然之美,而成为标志着上下班的单调的变化。单调、麻木、机械,现代人就像一 只上了发条的表,昼夜不息地动作着,等待着死亡来宣告一切的终结。
与此相反,早在千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却将时间的韵味写在二十四节气中。二十 四节气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结晶,是中国人传统生活智慧的表现,是中华文化宝贵的遗产。与现代文明不同,农业文明贴近大地,敬畏自然,将人的生活与气候物候的 变迁紧密相连。二十四节气看似只不过标出了一年中气候变化的节点,本质上却反应了古人认真对待生活、一丝不苟的态度。
这种态度是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质朴、认真,是“黄梅时节家家雨”的闲适悠然,是“清明时节雨纷纷”之时缅怀先人的深情……逝者如斯,二十四节气所记录下的不只是日升月落,不只是春华秋实,更有在这莽莽尘世之中对生活所怀有的赤诚而真挚的心意。
而在现代生活中,这种心意更具它的时代价值。太多太多的现代人,在不停地为生计、为金钱、为名利奔走,忘记了自我,忘记了初心。时间于他们而言,不过是 一串串冰冷的数字——年华流逝,无所归依。但是,在匆忙的生活中,我们更应该去寻找荷尔德林所言的“诗意的栖居”,寻找充沛的生活的热情,否则,一切的努 力都将如叔本华所言,是在“为了生活的目的而毁坏生活的本身”。
当然,这样的生活绝非提倡回归远古,而是提醒现代人把传统的智慧融入新时代的血液。
而今,春至已过,霜雪正酝酿出一个新的春天。你是否于寒风中闻到了春的消息? 【点评】
质检考试时,大寒已过,立春将至,学生对此并不确知,情急之中写下了春至已过。这个细节生动地反映了本次省质检作文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缺乏二十四节 气的知识,却要唱二十四节气的歌。确实,我们大体都能感受到季节时令的变化,但是在真实的日常生活中已很少有人会根据二十节气知识来认知。这构成了本次作 文一个显而易见的矛盾:一边是写文章高度扬二十四节气,呼吁传承传统文化,一边是在生活中远离二十四节气,将传统文化视为符号而非生活实质。考生们众口一 词大谈二十四节气所包含的智慧,真正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却寥寥无几。
此文开头响亮,入笔颇有锋芒。看文意,作者是要深入阐发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 文化与精神价值,将它与现代生活的弊端相对照,以凸显传承与发扬传统优秀文化的意义。但是,写到中篇,笔力渐弱,不能一贯而下,只
好转向写惯了的“诗意文 化”,再提现代生活的所谓“冰冷”、“麻木”,最后以呼应开篇的方式结束。
究其根本,还是因为缺乏二十四节气的知识。
以上所分析 的这个问题正是大多数考生临场写作所面对的,而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是不足以支撑起写作所需要的知识框架的。其实,若从申遗的角度写,也需要联合国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相关知识,否则难免隔靴搔痒,只好写些空洞的“继承和发扬保护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套话。如果拿2015年全国卷Ⅰ作文题来比较,可以看出,评论“在高速路上开车打电话”所需要的知识是绝大多数学生都懂得的。而本题中,思考“二十四节气”所需的知识则多数学生都不甚了了——或许,这 个作文题是在呼应新的考试大纳中关于“增加文化常识的考察”的精神。
当然,所谓“修辞立其诚”,考生如果抓住人们对二十四节气的认知现状与保护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能够反思现代生活与传统的差异、申遗的成功与申遗的意义,也不失为很好的切入点。
点亮老智慧的新光彩
近日,二十四节气的申遗工作引起了热议,在信息时代的浪潮汹涌而至的今天,传统文明不断消亡,因而,余存的这些老智慧也就显得弥足珍贵。可是,正如时代 的铁蹄将踏破残旧的世界,这些传统文化是否具有现实意义呢?我认为,应点亮老智慧的新光彩,用创新寻找它们蕴于深处的历久弥新的时代光辉。
有 人认为,二十四节气是属于老祖宗的智慧,应全盘接受,以不忘前人之心;也有人认为,在信息时代的计术之下,节气的农业指导作用减弱,不再具有现实意义,因 此,无需继承发扬。这两种观点,均是认同了老智慧就该安守于“老”,无法在现今社会发挥出生机。然而,二十四节气绝不该是被扔进博物馆中珍藏的东西。
我不反对二十四节气的科学内涵属于老旧的文化,也认同其中包含的实践指导意味在现如今已经跟不上科学发展的速度,在生产中颇显“鸡肋之味”,然而,这二 十四节气中包含着古人对自然之道的认识和掌握,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法以及总结前人经验,不断创新的精神内涵,却是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更重要的是,这 些闪耀着智慧的勇于探索的精神,不正是当下浮躁,难以沉静的科研工作乃至整个社会所需要的吗?二十四节气饱含着古人对天象的认识,对自然的掌握,更重要的 是对自身水平的超越,只有在现今的科学研究中有着超越自我的决心以及创新的意念,科学才会进步。只有在浮躁的社会中建立起和谐的共处之道,人与自然、人与 人之间才会更加美好。
也有人认可,二十四节气中包含着诗意的美感,认为节气中的诗意是文化该被保留下来的一份文艺气息。我认为这恰恰说明了二 十四节气乃至在其他存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中不可复制也不可代替的东西——人文气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早已将节气融了进去,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在诗中,在画 里,在祖祖辈辈的口耳相传里,直到现在,生活中也常出现节气的影子,不同的节气,要吃不同的东西,这样的观念不也正被“食以为天”的中国人很好地继承并发 扬了下来吗?在节气中,早已包含了人文精神,成了民族性格中的小小的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诗情画意,却又日常琐碎,非常得优雅动人。这种人文气息,不正是 在一切越来越数字化的生活中所迫切需要的吗?
但是,尽管二十四节气中具有当代社会所需要的精神和文化底蕴,它的老旧的形式却仍然存活保留,即 使申遗成功,也难保不会成为橱窗中的展览品,为了使文化遗产真正发挥新光彩,应该用创新手法对其进行改造,二十四节气可以与数字化相结合,例如创造出其独 有的节目,更可以“以食为面”,打造出独有的既有商业又有文化气息的产业。这样,才能让节气真正复活,让老智慧散发出新光彩。【点评】
本文一上来便提出了一个极为富有思辨性的命题:拥有“老智慧”的二十四节气“在信息时代的浪潮汹涌而至的今天”,应该选择何种姿态才能重新焕发新的意义? 从这样的角度切入材料,就意味着该学生准确地捕捉到了材料中的一组关键矛盾,并从而引出对其的思考:传统与现代,真的水火不容吗? 二、三段 中,该学生没有立即对该问题进行探讨,而是先从老孟和小丁二人的观点入手,先肯定两人观点背后的合理性的同时,又指出了其不足的一面,这体现了辩证的思 考,又让文章充满了驳论文的味道。如果说老智慧的“老”主要指的是其实用功利的价值,这方面的价值的确在当下社会已经慢慢失去实际的功用,但其在审美
价值 层面,不断进取,总结经验的科学精神;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节气中的人文气息,这一切,对当下的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与指导价值。这样的论 述,不仅扣住了材料的核心矛盾,又抓准了二十四节气本身的特性,不至于让主题变成空泛地探讨传统文化,非常之出色。最后一段中,最重要的是强调了申遗的成 功,不是文化传承的终点,而恰恰是起点,如何让老智慧焕发新生机,恰恰是申遗之后我们要有所思考的,让文章的高度达到了新的层次。
扼止文化断流
在《鱼丽之宴》中,木心曾悲观地谈到:“在中国,这流传了两千多年的文化潜流是断了,仿佛受到了最刻毒的诅咒。”时至今日,中国在文化传承上的新进展打 破了这一说法。从2013年启动“二十四节气”申遗,到2016年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无疑是文化传承历史性的一步。
申遗成功,有支持声,也有认为新信息时代二十四节气过时的质疑声。然而我认为,二十四节气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用实用性衡量的工具,而是已然蜕变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美国总统卡尔文?柯立芝曾言:“圣诞节不是一天或一个节日,而是一种精神气质。” 二十四节气又何尝不是如此?它源远流长,历任时间岁月冲刷,铭刻于中国人的内心,代代相传。它的诗意美,它所带有的智慧,都悄悄地被镌刻在每个中国人的精 神气质中,散发着中华民族所特有的魅力。
庞朴对文化有着独到的见解:“文化是人一步一步地让自己更接近于人的过程,文化的所有要义,都在于一 个‘人’字。”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在于人有思想,有思想因而有文化。文化让人走向精神的成熟,使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二十四节气作为一个文化符 号,代表着险些被淡忘的传统文化,唤醒国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重新记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带来的自豪感。
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更有助于唤醒 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仅影响着国人对国家的自信,更影响国家的国际影响力。总书记在大会中提出:“树立文化自信,是确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 的基础。”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命脉,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的根基。节气的申遗成功是一个好的开端,更应该是中国日后继续增强文化自信力的动力。
当 然,文化自信不可能是单单一个二十四节气所能支撑的。不久前世界各地红红火火的孔子学院所带给我们的思考不应被淡忘,上下五千年,中国难道只剩下“孔 子”,只剩下二十四节气了吗?偌大的中华民族,能够赢得国际口碑的文化可不止于这些。不可否认的是,二十四节气文化的申遗成功是扼止文化断流的一举,但中 国在真正从“文化侏儒”走向“文化巨人”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点评】
本次作文立意的关键是材料概念界定: “二十四节气”获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明它是文化,不是科学。尽管“二十四节气”是古代黄河流域先民的智慧结晶,甚至是科学的经 验;但流传至今,已经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适用范围,以一种文化的形式而传承。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文化有超越科学实用的功能。不少人对“二十四节气”传统的 批评不少是在概念上混淆了科学和文化的区别。
本考生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理性认识和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和紧迫 性。提出文化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任重道远,超越实用之用,实现文化自信,才能使之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文章有适度延展,没有单论“二十四节气”,避免了 单调、单薄、狭窄;考生由“二十四节气”引启“传统文化”论题,并以后者为中心论析。文章旁征博引,文采斐然,引用恰当,语言颇具张丽。缺点就是稍逊深 刻。如能深入挖掘传统被误读被忽视的深层原因拓展归因论述,或许可以提出更犀利的批评和更有效的应对。比如反对以功利化心态对待传承传统文化,提倡从族群 文化根源与长流里获得文化记忆、认同与启引传统文化,完成史学意义上的的探索。
守先人之智,铸中国之梦
农耕文明时期,富有智慧的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总结出二十四节气以适应农业生产需要;大数据信息时代,查看天气通过网络轻易实现,二十四节气的实 用意义受科技发展影响作用减弱,然而,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历久弥新。因此,我国将二十四节气申遗是守护先人智慧、尊重传统文化的明智之举。
毋 庸讳言,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网络澎湃伸展,查看天气这一日常举动仅需手指手机屏幕的几下触碰即可轻易实现。于是乎,关于二十四节气申遗工作的开展 便在舆论场上激起了波澜,认为二十四节气意义重大者有之,忽视二十四节气作用者有之,但无论站在主观或客观的角度,身为从农耕文明走来的炎黄子孙的我们,都应从情感和理性上充分地认同二十四节气所折射出的宝贵的中华文明财富,既看到其作为先人智慧的精神养分价值,又看到其作为实用俗语的诗意文化之美。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根基的深厚铸造了伟大的民族品格,现如今,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滋养国民精神沃土、培育国民情操、稀释社会浮躁 浑沦之风,从而铸造中国梦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要举措。因而二十四节气的继承与弘扬势在必行,我们亟须从二十四节气这样朗朗上口、亲切自然的时间知 识体系和实践中挖掘出其中饱含的点滴智慧并加以运用,使其在现代科技的冲撞下不至于被国人遗忘脑后,不至于瓦解重构或消失殆尽。
诚然,注重实 用性向来是人们揣度物质价值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二十四节气如今丧失部分原始功用也在所难免,可我们仍然可以有巧妙的解决方案,如将二十四节气插入每日天 气播报中,绘以中国风的水墨画,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们感受二十四节气的诗意之美与文化价值。需要谨记的是:一个离开了传统的民族是不完整的,一个丧失了文化 根基的国家是空洞的,守护先人智慧,保护文化传统,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是助推民族与国家前行的利器。
在历史的长河上,向来不缺优质的文明和令人称道的实践成果,缺少的是一颗重视的心,这也是我们从二十四节气申遗这一事件上所感悟到的。【点评】
本文最大的亮点是其清晰的思路:二十四节气既充满先人智慧,又具有诗意文化之美,以此作为文章的脉络,条理分明,就事说理顺畅利落。作者能认识到节气文 化的中蕴含的时间知识体系与诗意美感,也注意到其时代局限性,注意与时俱进方能保持生命力,思维具有一定的思辨性。所提出的解决方案既新颖也具有可操作 性,顾及到节气文化诗意之美。语言流畅表意贴切,过渡自然,关联词语使用准确。当然,在针对节气文化的内涵分析上,稍微浮于表层;有些辞藻有堆砌之嫌;结 尾也略显仓促。
让漂泊的节气文化稳步前行
漂泊的“二十四节气”文化遗产究竟何以为继?当申遗之路遇到看似成功的节点,质疑的呐喊却仍未减小。以我之见:“二十四节气”值得传承,但要更好传承,仍需倾注心血。
诚然,在观念多样、利益多元的信息化社会,“二十四节气”存在与时代的断层门槛,实用性上的尴尬无疑是其陷入被迫“游走四方”、难以扎根人心的窘境的致 因。但正如《人类简史》里提及的:“文化冲突之处才能真正了解一种文化的本质与意义。”正是其理想价值与现实价值的冲突性,推动我们更深切地思考如何更恰 当地将其赋予在现实情境之中。与其批判,不如沉下心完善其意义建构,促进其社会效能的转化。
从中华传统文化里推陈出新是第一要务。在这价值与 冲突并存的集束体系之中,蕴含着泰戈尔所谓“古老种子里的新生命”。而如何萌发出“新思想生命”,不仅是扩大其影响力、增强对其文化认同感的必然路径,更 能上升到促进凝聚社会共识、形成新时代民族向心力。如何让可堪继承的传统精粹接受现代价值的淬炼,恐怕是申遗之后对我们履行“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承职责的 首要要求。
“二十四节气”除了深具传统文化魅力,还渗透着普世美学诗意。这是其得以传承其的基础,也是促其壮大的第二起点。若“观察太阳周年 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是其理性光辉造就的成就,“节气歌”则是演化出来的另一种精神姿态。简单的吟唱歌目是一代代人陪伴一生的文化意象,普 适性、广泛传播化奠定着孩童人文地理视界的基础。从“二十四节气”中发掘独特的精神诗意,能为惶惶终日的你我提供疾步前行中的暂歇心湾,触发自然情怀。这 是美学与地理学的巧妙桥梁,也是未来应着重发展的人文方向。
时代高度之下,内涵与外延的对接是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面对的困境。“动态风 筝”一类的民俗文化同样因与时代主流价值的不合而无奈于无人继承,可等待救赎绝非是应有的态势。当小丁所言的“信息时代”为我们了解气象物候作了一道“减 法”时,我们是否应利用经典文化为思想作一道“加法”?信息时代只是改变了我们抵达的方式,却无法触碰思维的实质。信息收集的简便,恰恰能应时地激发“二 十四节气”挖掘创新的内生动力与“上循天道,下应地理”的规律性总结。最终人类是否能成为思想了望者,还要注目于是否正确地运用技术优势,从传统精神实质 中汲取原生动力。若说曾经先辈们通过观察太阳运动取得的成就是现代气候体系的根基,现代的人类返璞归真、挖掘新义则是在为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奠定根基。
美国作家艾默生曾言:“批评不应是一味斥责,而应具有指导性、鼓舞性。”意义建构的完善与社会效能的转化是摆在“二十四节气”申遗之路的两道难题。回归本质,汲取动力,漂泊的文化遗产才能渐行渐远,并最终定格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点评】
自2015年全国高考任务作文之后,作文改革的一大变化就是不再泛泛而论,而是转向“具体说理”,要求由“马”转向“白马”,即此前写一百遍传统文化,似乎都是一个腔调,但改革之后,同样是写传统文化,却具有了特定的任务指令。此次作文写传统文化,便不再是泛泛而论,而必须是从分析二十四节气的角度来谈 中国传统文化,这就由“马”上升到了具体的“白马”。此文便是从解读二十四节气具体内涵的角度来谈传统文化。
文章最大的特点在于由说理的深刻 形成文气上的大气。许多观点都具有启发性。如“信息时代只是改变了我们抵达的方式,却无法触碰思维的实质”、“信息收集的简便,恰恰能应时地激发‘二十四 节气’挖掘创新的内生动力与‘上循天道,下应地理’的规律性总结”、“最终人类是否能成为思想了望者,还要注目于是否正确地运用技术优势,从传统精神实质 中汲取原生动力”等富含思想性的话语遍布全篇,给人以启发。
而这样的深刻功在平时的阅读,比如文中提到的《人类简史》便是我们本学期师生共读的一本书,也是我们课堂开设“骚哥说书”栏目用到的一本书,故写作的源头活水除了生活的实践外,更多的是阅读。
信息时代,传承更具价值
中国乃至世界不断发展日新月异,用新历来表述日期慢慢取代了农历,更在信息时代越来越多人不将传统的习俗以及老祖宗的智慧看作一回事了。但我认为在信息 化的社会中,传承中华文化的传统更具有价值,也应该更紧迫地去传承这一智慧的结晶。莫让濒临消逝的智慧最终消失,让我们追悔莫及。
近日,中国 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早在几年前开始申遗工作时,人们对于此一工作持有不同态度。有人认为这是我们老祖 宗的智慧理应传承,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是久违的诗意挺美的。却还有人认为说都信息时代了,现在的日子谁还看二十四节气?
虽然大家对于申遗工作争论不休,但我认为在信息时代更应该传承。虽是信息时代,但仍有人在冬至时进补来抵抗寒冷的冬天,二十四节气对于农民更为重要,它代表了何时播种何时收成。所以并不是所有人都不看二十四节气。
再者,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代表着我们老祖宗的智慧,所以在信息时代,传承传统文化不是更有价值与意义吗?还可以在传承文化中让别的国家领略到我们华夏子孙的智慧,心生敬佩。
且对二十四节气的传承让我们之后的子子孙孙知道“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诗情画意,这样不就显得我们对文化的传承更具有价值?
当下,越来越多的人因为信息与技术的不断冲击,渐渐忘却了我们祖辈父辈传下来的根,一些传统也渐渐失传。所以我们更应该不断传承,并申遗让这份思想这份智慧不要在我们手上断了线。因此在这信息时代更应该传承,且传承也更有价值与内涵。
二十四节气的成功申遗,是我们中国人都应感到高兴的事。且从此事也应该要看出应要每个人都有这份心去传承,莫要让古人的智慧销声匿迹慢慢淡了深层次的内涵。所以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传承这份来之不易的文化更具有价值。【点评】
本文一开篇就提出“莫让濒临消逝的智慧最终消失”从而引出话题关于二十四节气的争议,再旗帜鲜明提出信息时代的二十四节气对于农民的意义传承更重要,接 着,从二十四节气凝聚着我们老祖宗的智慧与让子孙后代
知道文化的诗情画意的两个层面深入论证二十四节气对于我们的意义以及申遗的和义。在文章结构上,符合 议论文的规范,在对问题的阐述上能扣紧材料与作文要求,语言表达简洁。是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
莫断旧根,方有前路
“二十四”节气申遗,有人成有人反对。当其最终成功,便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传统文化真乃瑰宝也,切莫抛弃。莫断旧根,方有前路。
诚然,工业文明带来的巨大物质财富是不可否认的,我们的生活从此走上了“现代化 ”的轨迹。但是,全新的生活面貌并不意味着将传统文化、那些老祖宗留下的智慧全然抛弃。正如蔡崇达在《皮囊》中所言,每个人心中都有根。而传统文化便是我 们心中最坚韧的根基,连接着我们与先贤的智慧哲思。
当物质生活的浪潮势不可挡地冲淡了人类灵魂的浓度,人类的精神家园安在?于是,重拾传统文 化、恢复精神家园便成了当务之急。沈从文先生在文革的苦难后创作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体现了其对传统文化的眷恋痴迷,非心容精神家园、满腹诗情无 以至此。而如今的我们,已与先生相去甚远,无法望其项背。即便如此,当利欲的海洋淹没了整个世界,我们的精神家园也应成为最后的一片高地。
失 了根,人无法发展,民族亦有没落衰亡之险。近年韩国与我国竞争式的申遗工作令举国深醒文化之根的重要性。韩国政府疯狂举动的背后,是对我国祖先智慧结晶的 贪求。失了根的民族,如漂泊的浮萍,只需一阵不小的波浪,便可将其卷入湖底。各国争先发展综合文化实力的渊薮便在于此。相反,日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程度令 人惊叹,以至赏樱花游人如织,品茶道亦是车水马龙,这是我们应警醒的,亦是我们应学习的。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曾经弃之若敝屣,如今却也不一定将其捧上神坛。唯有对传统文化有最正确、到位的认识,当可品出“春雨惊春清谷天……”的诗意与美好,方可提高我们综合文化软实力,方可使华夏文化伫立于世界一角、重焕新辉。
当然,注意传统并不意味着对新事物的全然拒绝,而是在辨别之后取二者之精华,去二者之糟粕。正如蔡康永先生所言:“我跟自己较劲,不与时代较劲。”切莫自命清高,与世相隔,这便违背了保护传统文化的本心。
对于二十四节气这样的传统文化瑰宝,我们不应抛弃。莫断旧根,方有前路。【点评】
本文观点明确,思路清晰,且有一定的思辨色彩。
开头引入材料简洁大气,一句“‘二十四’节气申遗,有人成有人反对”高度概括了材料内容;提出观点迅捷准确,中心论点“莫断旧根,方有前路”中将传统文化比喻成每个人心中的根,形象贴切。
论证主体从三个层面展开论证,有推进,有思考。第二段运用了让步论证,先客观承认工业文明为现代生活带来的便捷,从相对合理的一面说起,体现了论证过程 中的对手意识。接着笔锋一转,回到自己的立场上来,为进一步论证打好基础。第三段阐述了要重拾传统文化的原因。第四段论证如果抛弃传统文化将造成的后果。第五、六段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此外,文中的适当引证,也彰显了文章的文化气息。
不过,在具体的论证过程中,考生的思考尚不够深入,材料积累也有待进一步充实。
节气虽古,历久弥新
罗伯特?舒曼曾言:“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特征就是不稳定,对一切思想观念、价值,不是追逐便是逃离。”而“节气”这我国的传统智慧在当下,就面临着传承发扬还是弃之敝履的争论。
然而,节气虽是我国古人的智慧,并不意味着其价值只能停留在传统的农业时代中,以拿来主义的态度,合理扬弃,才能使这“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时俱进,历久弥新。
对于当下信息时代二十四节气已过时的论调,我们不能轻易苟同。节气在如今对生产生活的作用固然比不上现代科技,但它对人类生活的启示,在数千年来并未衰 减。节气在淡化了实用性指导功能后,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依时行事的理念,在当下片面索取自然谋求快速发展的不良之风中,让我们能够平心静气回收人与 自然协调的历史,在人与自然的畸形对立面前迟疑,寻求可持续性的发展。
更何况,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上,节气业已成为一个附着了大量文化内涵 的文化载体。春节、清明、冬至等一批传统节目,不正是建立在节气的基础上吗?“千门万户曈曈日”,抑或“清明时节雨纷纷”这样跨越千年仍能触动我们心弦的 诗句,若是没有节气,便是只能被阻断于遥远的过去,徒留我们内心文化空虚的寂寥。正如罗兰?巴特指出“埃菲尔铁塔的价值不在有用而在于无用”,当一种事物 淡化实用性价值而派生出文化意义时,其价值就更为凸显。因而,节气的文化价值在今已胜过使用价值,它更是应保护与发扬的文化瑰宝。
固然,发祥 于传统文化的节气带有一些旧时不科学的观念,但我们可以以更科学的知识补充之,使它在当下仍能焕发新的生机。一种文化的价值不体现在其固定,而体现在其于 时间流逝中流变而保持永生。节气在历史上也经历了不断的自我扬弃与革新,若是没有新知的源头活水,它早已干涸而消失于历史尘埃。正如辩证史观指出,新事物 正是建立在对旧事物的批判继承上的。与其丢弃祖宗仍有价值的智慧,不如捡起它,拭去灰尘而重新雕琢。
诗人雷内?夏尔曾哀叹:“我们的遗产没有 留下任何遗言。”在当下,我们在新科学的驱使下,“向前跑,把旧世界远远地抛在后面”,却忘却了我们同时抛弃的还有仍然闪光的遗产。在此,对节气的保护、发扬与“申遗”【点评】
本文扣紧题意,从正面来立意,“二十四节”有其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行文思路清晰,开篇精要的定向转述所给材料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主体部分由古自今由中 及外论述了二十四节气的作用,层进式论证,有一定的高度。由“诚然”转入反面论证,使说理更严密;结尾再次强化观点,呼应了开篇。第④段点到了“申遗”,就很明显关涉到了所给的两则材料,使文章更切合了题意。本文不足之处是个别地方用语不够简练。
别丢了传统文化这张地图
北岛有言:“不知道传统的人如同没有地图的旅行者,是到不了终点的。”对于二十四节气,高呼无用者有之,诗意美者有之,再到其申遗成功,不可否认的是它对于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而其所引发的争议却暴露了传统文化再现代价值取向上的式微。
毋庸置疑的是信息时代的今天,对于二十四节气的生活运用已少之又少,取而代之的是方便快捷的现代信息更显出其必要性。只有辩证对待如此的文化遗产,合理致用,我们才能知道自己从何处来,向何处去,才能让其历久弥新,发扬光大。【点评】
文章围绕二十四节气的文化价值,进行合理的探究和思考。不仅体现了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审美特性,还分析了这种特性在中华民族的农耕文化及民俗 节日和活动中的意义和价值。并着重思辨了,作为农耕文明智慧结晶和信息时代工业文明的冲突,指出了其存在的深远价值。文章文思敏捷,文采斐然,是一篇成功 的考场作文。
将“节气歌”唱到未来
“清明”“谷雨”,如此诗意的名字我们从小就熟知铭记;“冬雪雪冬小大寒”,在歌谣中,我们细数着新年的到来,这是一种纯真的情怀。然而信息时代到来,“二十四节气”却被推上争议的舞台。依愚之见,“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不仅不能被遗忘,我们还要将“节气歌”唱到未来。
任何优秀的传统文化都应被继承发扬,“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化历经几千年的积淀所凝聚,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实践的经验总结,自然更应被后人铭记与继承,马克思曾说过:“没有历史文化的民族必将走向衰亡。”因此闪耀中华文化之光的“二十四节气”,我们怎能忘记?
“二十四节气”不仅仅是先人对农业耕作与收获记时的总结,还有着现代社会的实际内涵。“二十四节气”在今天已辐射到了农业之外的方方面面,继续发挥着独 特作用。教育上,“二十四节气”作为一种中华文化的代表正被孩童们熟知,二十四节气歌散发着浓浓的文化魅力;地理上,“二分二至日”的说法在划定地球公转 的阶段上也被沿用至今;中医讲究“天人合一”的养生疗法也和节气紧密挂钩……时代在发展,“二十四节气”同样在发展,由最初的农业经验说为起点扩展延伸到 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二十四节气”的现实内涵所构架起的生活框图,仍有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蕴含现实内涵的“二十四节气”,还是一 种国家文化实力的象征,而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正是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2016年,“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举世瞩目,又一次将中国放在 了世界的焦点舞台,显示了中国古人就拥有的渊博智慧。在世人的惊呼叹之中,“二十四节气”无形之中为中国文化软实力再添一笔,中国的发展之路将变得更加快 捷。在文化交流中,“二十四节气”已成为了沟通民族文化的桥梁。在孔子学院,每年的中外交流会上,都会将“二十四节气”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文化环节,让外 国朋友一起将节气名翻译成各国语言,欢声笑语中,将“节气歌”唱到了全世界。
诚然,生活在信息时代的我们,有着丰富的科技手段,记时记事的方 式多样,农业生产的流程也更加高效。二十四节气似乎要被时代淘汰与遗忘,因为今天过日子还有几人会看二十四节气?但是,以“二十四节气”为代表的人文情怀 与中国传统文化并不与其对立,信息时代,发达的科技应为我们所用,“二十四节气”是一个信息的载体、文化的载体和守护者,我们要将动听的“节气歌”唱到未 来。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一代代人口中传唱的节气歌谣让中国从农业文明走进现代社会,而“节气歌”也将要,也注定会陪随着整个国家与民族进入下一个崭新的未来。
设备。然而我们又怎能因此就否定其中凝聚的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将其划入无用的范畴,生硬地割裂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纽带呢?
相反,笔者认为,在现今膨胀信息充斥社会的严峻时刻,重拾传统文化,发挥其积极意义,才能更好地将人们从高压社会的道德焦灼感和种种精神求索的阵痛中解放出来。
对于二十四节气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有其存在的积极意义,观古论今,传统文化将中华民族认同感与归属感凝聚在一起。它使近代 民族存亡之时的人们奋起斗争,它使海外华人心中犹存浓浓的故土情,它使中华民族迈出伟大复兴之路。如此,怎能弃置无用?慨叹林徽因抱着病躯扞卫古建筑的坚 毅,而此时又有几人能为传统文化的湮没而发声呢?
二十四节气之争暴露的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式微,更呈现了国人对传统意义认知缺失的状态。究其根 源,是家庭仪式感的缺失和社会对传统文化教化的薄弱,造成了现代价值与传统文化在舆论场上的撕裂,对于西方文明的高歌推崇使人们在光怪陆离的物质世界中迷 失了自我,弱化了传统文化的根基作用。只见对西方的颂,少见对传统的呼叹。当社会上弥漫着对传统文化忽视的氛围,家庭教育中缺少对其的教育,也难怪会出现 争议。若根基不稳,又怎能屹立?
再者,碎片化的信息模式和高速运转的快节奏社会也是引发争议的诱因,世人汲汲于功名利禄,奔赴在“安身立命” 的前线,又怎有闲暇静下心来去一睹传统文化的芳容呢?正如卢梭所言:“世界弥漫着焦躁的气息,因为每个人都急于打破自己的枷锁。”人们在打破枷锁时也凶狠 地打破了传统文化的继承。传统文化精神价值的“文火慢炖”形式也难逃“大锅饭式”的快餐信息。如此,是个人的悲哀,更是时代悲剧。
在这巴赫金 口中众声喧哗的时代,为利益而抛弃传统者大而有之。不论是“仿古建筑”的兴盛,还是推翻文化古迹,都给社会文化继承抹上污迹。而欲从中拯救传统,重拾其价 值,必须将舆论场的聚光灯重新聚焦到文化继承本身,政府亦不可再秉持隔岸观火的路人心态,而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社会层面上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同时更需要每一个人的携手,才能坚固民族根基,坚定地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拿好手中这张传统文化凝聚其中的地图,弘扬其经世魅力,做传统文化的继承者!【点评】
本文中心突出,思想深刻,逻辑严密。文章首段简洁概括材料提出自己的看法,观点鲜明。二三四段紧扣争议矛盾,既从正反两面加以论证,适当拓展,又巧妙呼 应他说,有较强的对手意识。五六段分析事件有争议的根源,从现象到本质,思考深入,思想深刻。七段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一定的启发性。最后一段重申观 点,首尾呼应,使结构更加严谨。全文论证层层深入,逻辑性强。适度合理地引用名言,为文章增色不少,尤其以北岛的名言化作标题,并或明或暗居于文章首尾,应该更能获得改卷老师的“芳心”。
第五篇:2018届语文高考作文预测及优秀
2018届语文高考作文预测及优秀范文
一、外来文化严重冲击了本民族文化
外语热严重冲击了中国汉语的地位,国人对中国文学(尤其传统文化)的了解严重“贫血”。平安夜、感恩节、情人节……等诸多洋节围绕着我们,已少有年轻人去关注我们民族的传统节日了。在商品使用上纷纷追捧外国品牌诸如苹果、爱马仕、香奈儿,阿迪达斯、耐克、皮尔卡丹等等。当我们仍在热衷这些东西时,我们的民族文化危机意识去哪里了呢?
二、娱乐文化严重戕害了其自身的社会教化功能
院线中上映的不是美国的谍战、恐怖大片,就是国产的《泰囧》等所谓贺岁片。电视屏幕上充斥的不是《快乐大本营》,就是《非诚勿扰》;不是双手撕裂日本鬼子的抗战剧,就是游龙戏凤的清宫戏。娱乐作品的制作者和传播者们不是要把广大群众“娱乐死”,就是要让懵懂无知的年轻人陷入错误认知历史的泥淖。如此的娱乐文化趋势会产生何种危机?恐怕清醒者寥寥。
三、商品经济意识衍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严重扭曲
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和国人的逐渐富裕,网上不断出现有人炫名表、炫名车、炫豪宅、拼亲爹和干爹,各种“官二代”“富二代”“名二代”粉墨登场。随着“超女”“快男”的热播,《中国达人秀》《中国好声音》《星光大道》等大量选秀节目漫天而来,使多少年轻的“80后”“90后”们热血沸腾地追逐着一夜成名的明星梦。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的观念席卷当下。面对这一切,我们可否考虑过我们民族未来发展的危机?
——上述每层在列举反面现象后都要明确概括出其属于那种危机意识的缺失,并指出其危害,最后以正面事例和议论引出对该方面危机意识的呼唤和关注。
示例2: 上海高考作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合和之道 11级6班张子昱
“合”者,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和”者,为己所用,自成一体。“合”与“和”乃学习与创新,融合与发展的关系。中华文明经历千载而历久弥新的原因,便是这“合和之道”。
郑燮的字非隶非楷,非古非今,博采众长而自成一体。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何尝不是如此?用宽广的胸襟容纳了他人的长处,以过人的智慧创造了自己的辉煌。
合和之道奠定中华文明的根基。
揭开岁月的帷幕,去眺望先秦诸子思想的脉动。“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儒家入世的坚守;“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
一”是道家自然的流露;“兼则爱,交则利”是墨家朴素的思辨;“法莫如显,而术不欲现”是法家理性的回答。
当历史将百家争鸣融为一体,中华文明的内核便在这诸子们的融合中悄然孕育,并流淌千年。文明的根基便在思想的“合和”中根深蒂固。
合和之道造就中华文明的辉煌。
当印度文明的洪水倾泻而至,中华文明又以海纳百川的雅量吸收并发展了其文明中佛教的精华。从“众生平等”的普世观念到“清心寡欲”的恬淡追求;从“生从何来,死从何往”的哲学思考到“普度众生,天下大同”的济世情怀。印度佛教带给中华文化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把人的精神推向另一个高峰。
在儒、释、道融合的背后,中华文明迎来了其最为绚丽的一页,最为辉煌的篇章。“合和之道”第一次让中华文明站在了世界文明的最高峰。
合和之道照亮中华文明的未来。
当中华民族遭遇民族危机的时刻,中华文化再一次彰显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历经了对民主、科学精神的探索,历经了对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的尝试,历经了对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改革开放,中华文明又一次创造出了新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当中华文明汲取了西方文明的精华并加以创新,提出了其有中华文化内涵的主张后;和谐,再一次成为了时代的主旋律;合和之道,再次照亮了民族的复兴之路。
穿越千年的历史,合和之道早已融入了民族的血脉,超越了其本身的涵义,上升为中华文化最核心的本质。
合和之道如是而已。
2018年高考作文10个技巧助你拿高分
[导读]技巧1:开头结尾要简练,最好首尾两行半大头作文也要不得。除非特殊情况,建议考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开头结尾占两行半的格子,顶多不能超过三行半。技巧2:动笔之前要拟题,漂亮标题如美女准备题目的办法有2个,你可以去网络上搜索作文题目,归纳作文老
技巧1:开头结尾要简练,最好首尾两行半
“大头作文”也要不得。除非特殊情况,建议考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开头结尾占两行半的格子,顶多不能超过三行半。
技巧2:动笔之前要拟题,漂亮标题如美女
准备题目的办法有2个,你可以去网络上搜索作文题目,归纳作文老师讲述的类似技巧;二是翻阅最近一年的《读者》或《青年文摘》等杂志,根据题材选择一些比较精彩的标题,记下来,也许考试的时候灵光一现可以类比运用。
技巧3:作文首尾要打眼,丰富多彩出靓点
考试作文的开头方法很多:六要素开头法、题记开头法、悬念开头法、引名句开头法、排比句开头法、拟人式开头法、设问式开头法、对偶式开头法、合用修辞开头法、巧述典故开头法、解题式开头法、诗文引用开头法……希望考生们准备好一些关于道德、学习、礼仪、爱国、美德等方面的典故、名人名言,用得上。
一般来说,结尾是总结全文。如果是记叙文,要注意抒情;如果是议论文,要注意归纳。无论如何,最好要扣准标题。
技巧4:适当克隆和借鉴,考前备料攒信息
考试前,建议考生翻阅大量的范文,积累一些佳作的结构。如果写记叙文,最好翻阅《读者》和《青年文摘》,其中一些散文的结构是很好的,适当对其归纳总结,到考试的时候,你采用别人的“筐”,把自己的东西向里面装就可以了。
另外要关注去年至今年的社会热点。技巧5:篇幅争取要写满,多写一点是一点
一般来说,如果作文要求600字左右,那就顶多写到700字。如果是“不低于多少字”,建议考生合理安排卷面,把卷面写满到95%左右。
有人问:考试作文如果不限文体,那么写诗歌,写顺口溜,写三句半行不行?这个谁也不敢作主,你无法揣测阅卷老师的标准,冒险的收益也许只留给准备最充分的人。
技巧6:色彩对比也关键,建议用笔选择蓝
作文卷子是用黑颜色印刷的方格。如果你用非常粗而且黑的钢笔答题,墨水很容易影响卷面的干净。建议考生用不浅不深、笔画不粗不细的笔写作文,选择蓝色墨水,这样的作文写出来,与黑色的方格形成一定的视觉对比,很舒服、干净。注意不要用字把方格填满,这样卷面相对美观。
技巧7:动笔之前不要慌,想了题目列提纲
列提纲很关键。比如写记叙文,要设计好开头结尾,同时要把你叙述的事情分成几个层次,中间如果能设置一个过渡句或过渡段更好。
一个训练有素的考生,列提纲大约需要5~8分钟。如果时间紧张,提纲可以简练些。
技巧8:作文成绩看字迹,得分要素是第一
任何形式的作文考试,阅卷老师在打分时,第一眼看的是字迹。因此,必须要把字写好,不需要多美,但一定不要潦草。
技巧9:考试作文五六段,干净整洁看卷面
考试作文要注意分段,三四个段落有些少,八九个段落则显得琐碎。除非有特殊情况,段落应以五六个为好。切忌在一段中写八九行字,写成“大肚子作文”,这样会让阅卷老师产生视觉疲劳。
技巧10:想好主题和文体,非驴非马不可取
无论记叙文还是议论文,一般来说,多是“总—分—总”结构。议论文最好是“1—3—1”或者“1—4—1”结构,当然也可以灵活地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注意,议论文不能说了那么多事例却不归纳主题,而记叙文不能议论过多而忘记说事例。
备考指导:2018年高考作文万能写作小技巧
收藏|字号TT时间:2018-04-0510:55点击:275次参与论评(0)[导读]作文考察的是学生综合语文运用能力,有些考生会比较害怕作文,今天就和那些作文比较差的、害怕写作文的同学们分享一个高考作文的小技巧:第1段150字左右:写出中心论点,首选单句形
式,且是判断句或肯定句。绝对不用复句(复句容易走题,影响得分),作文考察的是学生综合语文运用能力,有些考生会比较害怕作文,今天就和那些作文比较差的、害怕写作文的同学们分享一个高考作文的小技巧:
第1段150字左右:写出中心论点,首选单句形式,且是判断句或肯定句。绝对不用复句(复句容易走题,影响得分),点出写作的由头,作文题中含有的提示性文字材料,一定要有所涉及。
第2段200字左右:段首讲述分论点一,如第一节的内容是几个分论点的简单组合,则“分论点一”适宜放在段尾。这样和分论点
二、分论点三的位置区别开来,使行文有变化。“分论点一”论证不许举例,采用纯分析的说理论据展开。
第3段200字左右:段首讲述分论点二,采用举例论证,首选作文题提示中的例子来分析论证,同时也可辅助一个自己举的例子,自己举的例子要比前例文字少。如没有作文题提示中的例子,则自己举个典型的例子来分析论证,同样要求叙写例子的文字一定要比分析论证的文字少。否则对文体特征会产生重创,影响得分。
第4段200字左右:段首讲述分论点三。采用联系实际举例。这是写作本文的时代意义所在。联系的实际可以是学习、生活、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目的是或提高思想认识,或明确是非正邪,或提出解决的方法途径,或揭示某种疑难迷惑,总之要给人以启发。
第5段150字左右:要再现中心论点,扣住中心论点写出作用、意义、号召、展望等。
提醒:
如果作文题目提供有多个材料,并要求在所给材料中任选一个角度作文,那么,选入作文中的例子只能是一个,且是从中提炼出中心论点的那个,其余材料不可涉及。作文开头和结尾一定要出现题目中的关键词(句)
2018年高考材料作文范文写作训练1 收藏|字号TT时间:2018-04-0510:59点击:326次参与论评(0)[导读]
一、某市一中拟在周末举行学八荣八耻,做高尚学子的主题演讲会。如果你也准备参加,请写一篇演讲稿,不少于800字[写作提示]要写好这篇演讲稿,第一,要注意紧扣学八荣八耻,做高尚学子这个主题;第二,语言必须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激情飞扬,切不可含混晦
一、某市一中拟在周末举行“学八荣八耻,做高尚学子”的主题演讲会。如果你也准备参加,请写一篇演讲稿,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要写好这篇演讲稿,第一,要注意紧扣“学八荣八耻,做高尚学子”这个主题;第二,语言必须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激情飞扬,切不可含混晦涩,枯燥乏味;第三,要注意演讲的对象是老师和同学,说话要亲切、得体;第四,注意演讲稿特定的行文格式。
知荣辱学做人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 你们好!
清代思想家龚自珍说:“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
耻,为国之大耻。”可见,个体的荣辱观,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尊严,还关乎民族和国家的兴旺。小至个人,大至整个民族、国家和社会,树立正确的荣辱观,都是十分重要的。作为新世纪的青年,更应该从自身做起,这就是我今天的演讲题目——“知荣辱学做人”。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是在新形势下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最新解读,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是中华民族美德和时代精神的结合,是当代青年的“座右铭”。
周恩来,一生服务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钱学森,中国导弹之父,在新中国诞生后毅然回国。李四光,当外国专家定论中国没有石油时,他自信地说:中国有储量丰富的油气。焦裕禄,将贫苦的兰考人民紧紧团结起来,与风沙盐碱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雷锋,一双袜子补了又补,却寄钱救济战友的家人。这些动人的事例告诉我们,不管是过去、今天还是将来,八荣八耻的根本是学会做人,做一个对社会、对祖国和人民有贡献的人。
荣辱观古已有之,荣辱心人皆有之。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们,其荣辱观也是不同的。恩格斯说:“每个社会集团都有自己的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回答的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既要发扬优良传统,又要体现时代精神;既要立足本国,又要面向世界;既要把握今天,又要面向未来。
每个时代、每个民族的荣辱观,归根结底是由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又极大地作用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
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对荣耻的界定,对是非的判定,对美丑的区分,立足中国的现实国情,着眼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体现了传承与创新的统一。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风尚,“八荣八耻”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我们的民族就能够在思想道德建设上站在时代前沿,引领时代风尚,推动时代进步。
人人荣辱分明,社会和谐,国事兴;人人文明自强,校园和谐,空气净!同学们,我们要知荣辱,学做人。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争做新世纪的主人,让青春在报效祖国、振兴中华的宏伟大业中熠熠闪光!让面向世界的中国更加强大、更加昌盛!让世界因为中国的发展和强大更加和平!
[名师点评]演讲稿与一般的书信和议论文相比,既有相似之处,更有较大的差别。这篇演讲稿的主题非常鲜明,文采飞扬,热情洋溢,听来很是鼓舞人心。从演讲稿的格式方面说来,开头有称谓,有问候语,有演讲题目的交代,符合演讲稿的文体特征。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与梦想相伴,能使荒漠上升起一片绿色,空白处填充一片色彩,孤独时呈现一片活力。与梦想相伴,大地就会多一分生机,生命就会多一分鲜活,心灵也就会多一分慰藉。与梦想相伴,前程会更加光明。
你对“与梦想相伴”有什么体会、经历或见解呢?请以“与梦想相伴”为标题,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梦想”是指美好的理想。“与梦想相伴”一要谈论树立美好理想对于人生的意义,二要阐述人一旦树立了美好理想,就要
时时刻刻用这种“梦想”与精神追求来要求自己,鞭策自己,激励自己,使自己永远朝着美好的目标前进。
与梦想相伴 陈振华
梦想能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憧憬,让我们拥有无限动力。与梦想相伴,我们的生命旅程就不再荒凉,不再单调,不再孤独,而是处处充满生机,时时拥有活力。
与梦想相伴,我们就会不断努力,不懈奋斗,不停拼搏。若是生活在梦想中,我们会很幸福,但若缺乏朝着梦想奔跑的动力,那它永远只能停留在空想的“温床”上,枯死在瞎想的荒野中。
朝着梦想奋进的人,常常不怕困难,不懈努力,最终攀援上成功的巅峰。明朝文豪宋濂小时候就心怀梦想。因为家贫,他总是想方设法借别人的书,然后再手抄下来,刻苦攻读。他在求学路上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但所有的困难都吓不倒他。他不羡慕别人优越的生活,长期不懈地坚持读书,从而成就了自己,铸就了人生的辉煌。从他留下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中,我们感受到主人公奋斗不息的精神,并从中汲取了无限的动力。
与梦想相伴,宋濂使自己人生的荒漠升起一片片绿色;与梦想相伴,我国游泳健将张琳也给祖国增添了一分光彩。张琳与梦想相伴,历经非常艰苦的训练,遭遇诸多的失利,他也绝不气馁,而是不断在生命中涂抹努力拼搏、不懈奋斗的色彩,最终他成功了。在2018年世界游泳锦标赛男子800米自由比赛中,他将世界记录提高了6秒
53。
可以设想,如果宋濂因为自己家境贫寒,读书毫无条件可言,就孜孜于温饱,愍愍于哀叹,他就不会有上进的动力,就不会成为伟大的文学家。
我们也可以想象,张琳如果因为看到我国男子游泳项目从来没有出现过世界锦标赛冠军和奥运冠军的“严酷现实”,就放弃梦想,失去追求梦想的勇气,不去刻苦训练,那么他肯定不会取得如此好的成绩。
与梦想相伴,经过努力、奋斗和拼搏,我们的世界将处处是绿色,处处是绚丽的风景;与梦想相伴,我们的人生就会多一分生机,生命就会多一分鲜活,心灵也就会多一分慰藉。与梦想相伴,我们的人生将永远充满阳光!
名师点评]本文开门见山提出观点,显示出作者鲜明的态度。论述道理时一以贯之地围绕中心论点来选择材料,并对所举例子反复叙述。论证的形式多样化,论述深刻。作者很注意行文要求,文章结尾与开头巧妙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显示出扎实的写作功底。
2018年高考材料作文范文写作训练2 收藏|字号TT时间:2018-04-0510:58点击:179次参与论评(0)[导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季羡林先生是当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有一次,季羡林做客央视百家讲坛,当主持人请教他,青年人如何才能拥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和美德修养时,季羡林
先生回答说:在这个问题上,我不知道是否有捷径可走。以我之见,学会聆听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季羡林先生是当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有一次,季羡林做客央视“百家讲坛”,当主持人请教他,青年人如何才能拥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和美德修养时,季羡林先生回答说:“在这个问题上,我不知道是否有捷径可走。以我之见,学会聆听当是最好的选择。”听了季羡林先生的话,在场的人无不鼓掌称叹。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何感想呢?请以“聆听的魅力”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提示]这是一道给定导言材料的新型命题作文。首先,审读导言材料,特别是抓住季羡林先生所说的一段话,准确立意。第二,审读作文题目,“聆听”就是仔细、诚心诚意地倾听教诲,倾听哲理启迪;“聆听的魅力”就是要讨论学会聆听对于人生进步、情操提升的意义和妙用。
聆听的魅力 卢晓娜
抚一曲高山流水,聆听花开花落;奏一曲泉月如殇,聆听雁过留声;颂一首三月梅影,聆听竹韵清香;吟一首拓荒之歌,聆听大漠驼铃。
聆听有着怎样的魅力?聆听又有何等妙用?朋友,让我悄悄地告诉你:因为聆听,我们可以感受自然的那份惬意;因为聆听,我们可
以体味自然的那份优雅;因为聆听,生命的四时便有了令人心动的异彩。
春花烂漫
春季,于田野之间,听万物复苏的声音。当冰雪逐渐消融,当小草开始抽出嫩芽,当风儿吹过村边的树林飒飒作响,当鸟儿开始喳喳欢唱,当春季的花朵开始绽放,当新的一年的时针开始铮铮驱动,时光不停地流走……这一切的一切,这来自上帝的清音在洗涤和陶冶着人世间的一切。你只要用心聆听,便会听出细腻,温柔,几分清丽,更有那新芽悸动、春花傲寒的不可压抑的生机和顽强。
夏舞妖娆
夏季,于山野水乡的青石板小路上,踏碎黎明的寂静,聆听溪水铺成的荷塘。一声声蛙鸣晨曲,为荷塘展开了美丽的画图: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朋友,学会聆听,学会用心去聆听,你会听到荷塘上红蜻蜓的激情萌动,会听到红鱼白藕蚌蛤的和谐,更会听出荷花摇曳它的裙摆,张扬着的青春活力与风采。
秋雨淅沥
秋季,于故园的窗前,听雨滴缠缠绵绵辗转于耳畔。在这样一个萧索的季节,学会聆听,听秋雨,听雁过,听花残,听秋风,你会听出一种忧伤,一种感慨,一种遭遇挫折的泪眼婆娑。然而,当泪水风干之后,你会听出万物再度蓬勃奋发的希望。你看,雁阵排空,魂系
着远方;你瞧,金菊斗寒,演绎着勇敢者的刚强。
冬雪纷飞
冬季,于校园楼宇,聆听窗外雪花纷飞的声音。蓦然回首,于冬雪深处,你会听到冬特别的韵律和情调。虽严寒而凝重,虽沉寂而淡泊、宁静。因为有了冬雪沉重的呼吸,浮躁的尘埃将被滤去,一份成熟,一份睿智,将从冬雪的深处溢出,生长在人们的心灵。你再凝神谛听,大漠驼铃,叮当作响,稳稳重重,那是人在旅途的开拓前行。
学会聆听,用心的耳麦去聆听,聆听自然,聆听四季,聆听人生的节拍和韵律。
名师点评]本文以诗歌及设问手法,巧妙地切入文题“聆听的魅力”。文章主体描绘了春夏秋冬四幅画面,融情于景,意蕴深邃。文章结尾又以富含意境美的佳句与开头巧妙照应,使文章结构浑然天成,不愧为抒情散文之佳作。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云: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曾国藩说:“善莫大于恕。”
安德鲁•马修斯说:“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恕。”
最新科学研究显示:原谅别人有益身心健康。
读了上面的这几段话,你有什么感想?请选定一个角度,明确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
写作提示]审视这道新材料作文试题后,可以把作文立意确定在
“宽恕别人与善待自己”之类的关系型话题的范围之内。宽恕别人是一种美德,是大度的表现,所以人生在世,要以宽容之心待人;当然宽恕别人也不能过分,要把握好分寸。另一方面,宽容是一种美德,有益于自己的身心健康,因而宽恕别人也就是善待自己。
宽恕别人等于善待自己
古人云: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现代最新科学研究显示:原谅别人有益身心健康。这些都道出了一个至真的道理:宽恕别人等于善待自己。
安德鲁•马修斯说:“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恕。”一个人如果有紫罗兰的这种精神,他就会有许许多多的朋友,因为宽恕了别人,就等于善待了自己。
古往今来,多少有识之士、大度之人用宽容之心,换来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事业的成功。
赵国曾是战国七雄之一,后来受到秦国的威胁。赵王破格提拔了地位低下的蔺相如。蔺相如与秦王交涉几次,均巧妙地挫败了秦王,维护了赵王的尊严。之后蔺相如又被提拔几次,位在廉颇之右,这使廉颇心中极为不快,他扬言要让蔺相如难堪。而蔺相如却以宽容之心待他,为此还主动躲避廉颇。后来廉颇听说蔺相如是为了国家利益才躲避他,羞愧难当,敬意顿生。于是负荆请罪,最终两人握手言欢,成就了“将相和”的千古佳话。也正是蔺相如的这种宽容之心使赵国在短期内未受到秦国威胁。如果蔺相如鼠肚鸡肠,与廉颇斤斤计较,不宽恕他,恐怕会两败俱伤,而且还会危及赵国的安全。可见,蔺相
如宽恕别人不仅善待了自己,还维护了国家的利益。
齐桓公曾与管仲有过一箭之仇,但他不计前嫌,依然重用有才能的管仲,任用管仲为相。这需要多么宽广的心胸!正是这种宽容使管仲对齐桓公忠心耿耿,帮助齐桓公力挫群雄,成就霸业。
一次,楚庄王在宴请群臣时,灯火忽然全灭,有大臣便趁机非礼许姬,许姬告诉楚庄王有人非礼自己,非礼者的帽缨被拽了下来,要求楚庄王点灯察看,但楚庄王阻止了她,并命所有大臣都摘下帽缨后才可点灯。后来在一次恶战中,楚国惨败,一员虎将单枪匹马舍命护救楚庄王突围。经询问,楚庄王才知道那个舍生忘死救自己的人就是那次宴会中自己宽恕的人。楚庄王宽恕了臣子,换来了臣子的感恩戴德,保全了自己的性命。这个事例不正说明了宽恕别人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吗?
曾国藩说:“善莫大于恕。”其意非常明显,即宽恕别人等于善待自己。这种处世原则适用于古代的君臣,适用于现代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也适用于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
宽恕别人吧,因为宽恕别人就等于善待自己!
名师点评]本文语言通顺、连贯,议论阐述颇具辩证性。从思想内容方面来说,文章从分析所给材料入手,得出“宽恕别人等于善待自己”的结论;然后历数古代与此观点相一致的典型事例,进一步论证观点;最后把这种处世原则由古及今、由个人至群体、由民族到国家地推广开来,使论述更加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