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平台服务规范
临海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服务规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提升我平台工作人员的文明素养,更好地服务社会,根据我平台的实际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平台工作人员文明服务礼仪规范是工作人员在从事办公活动中必须遵守的礼仪、礼节和行为准则。
第三条 遵守工作人员文明服务礼仪规范,是维护平台工作人员良好形象的基本要求。全体工作人员必须自觉遵守本规范。
第二章形象礼仪
第四条 着装
平台工作人员着装要求端庄、大方、整洁、得体,根据时间地点、场合选择合适的服饰;不得穿拖鞋上班。
第五条仪容
平台工作人员应保持仪容整洁
(一)头、手、颈部、口腔保持清洁;指甲勤修剪,注意卫生。
(二)男士应勤剃胡须,保持面部整洁;女士可化淡妆,不得当众化妆或补妆。
第三章办公礼仪
第六条内部办事原则
对于专项工作的办理,由中心(部门)主管、经办人员之间的横向对等联络,设计纪要文件的送达或讨论时由主管或经办人员亲自办理,禁止随意安排人办理。
第七条首问负责
对来电、来函或来人到平台办事(含投诉、咨询、查询、业务等),接受询问的首位工作人员必须解答,该业务属职责范围内的,应立即受理;不属于职责范围内的,应指引到相关部门(人)办理。
第八条接待来访人员
对前来办事的人员首先问好、安排就坐、倒水;做到热情接待,服务周到;态度诚恳,用语文明;一视同仁,积极沟通;办事认真,有始有终;办完事情,道别送行。
第九条办公用语
平台工作人员用语力求文雅、准确、易懂,语气和蔼、谦逊。
(一)推广和使用普通话。
(二)用词文雅。使用约定俗成的问候语、请托语、委婉语等礼貌用语,不讲脏话、粗话。
(三)注意语气。做到热情、亲切、和蔼、友善、耐心,不得生硬,急躁、嘲讽。
第十条交谈
热情、谦虚、有礼,尊重对方,理解对方。交谈时,集中注意力,认真倾听,正确判断,不开过分的玩笑,不传播不利于团结的言论。善于借用手势、面部表情等辅助性动作来表达谈话的内容,但动作不得过多,幅度不得过大。语气不得生硬、傲慢,语调不得高尖。
第十一条电话
(一)拨打电话。除紧急情况外,一般应在对方工作时间拨打。拨通电话先问候“您好!”,然后自我介绍和证实对方的身份;如果要找的人不在,可以请接电话者转告,并向对方道谢,问清对方的姓名。如果拨错电话,应向对方道歉。
(二)接听电话。听到电话铃响应及时接听,先说:“您好!临海中小企业服务平台”;通话过程中,要仔细聆听对方的讲话,并及时作答。若对方请你代传电话,应弄明白对方是谁,要找什么人,以便准确传递信息。
第十二条会议
(一)按时到会,遵守会场纪律,禁止吸烟。
(二)主持人要精神饱满,讲话简明扼要,不拖会。会议开始,要介绍与会人员;会议中,要控制会议进程、会议时间,并根据会议性质调节会议气氛。
(三)发言人发言要开门见山,讲究逻辑。发言时,要适当抬头扫视会场,不能只埋头读稿。发言完毕,对听众的倾听表示感谢。对与会人员的提问,应礼
貌作答。
第十三条网络
平台工作人员在工作时间使用网络时必须坚持公私分明、适度上网、不玩游戏、看电影、聊QQ,严守秘密。
不可将单位邮箱用作私人联系用途之用。撰写邮件应遵照普通信件或公文所用的格式和规格,篇幅不宜过长,用语要礼貌规范。不可发送涉及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内容的邮件,不可随便发送无聊、无用的垃圾邮件,不得将单位邮箱的密码转告他人。
第四章来宾接待礼仪
第十四条计划安排
平台工作人员在接待来宾时,要认真了解来宾的基本情况,制定、落实接待计划,认真做好接待准备工作。在工作的职责范围内,尽可能满足来宾的合理要求。
第十五条称谓
对来宾应采用正规的称呼,一般以职务、职称、“同志”、“先生”、“女士”、“小姐”等相称。不得采用低级庸俗,简化性或具有地域性的称呼。
第十六条介绍
注意介绍的顺序,要把职位低的先介绍给职位高的,男士介绍给女士,一般来客介绍给职务较高的主人。
为他人做介绍,应简洁清楚,可简要介绍职业、工作单位等情况,介绍时,应有礼貌以手势示意。
被他人介绍时,应友善地注视对方,介绍完后,可握手或点头示意,并说“您好!”、“幸会!”等礼貌用语。
做自我介绍时,应主动打招呼说“您好!”,然后说出自己的姓名、身份。也可一边伸手跟对方握手,一边作自我介绍。
第十七条名片
名片要美观、大方,内容规范、简洁。携带名片数量充足,名片表面保持干净整洁。
递送名片时,若有人介绍,应等介绍完对方和自己后,再递上名片;若没人介绍,应在向对方打招呼、简洁的自我介绍后,再递名片。向他人递送名片时,身体微微前倾示意。递送名片时应双手呈上。
接受他人名片时,应双手接过,并道谢。接过名片,应仔细看一遍,方可收藏,接受的名片不可随手乱放或在上面压上其它物品。
第十八条握手
使用平等式握手。握手时应友好地注视对方的眼睛,表示诚意。握手力度要适当,不可只伸手让对方握,也不可过度用力。
握手时间应注意,一般情况,相互间握下即可。握手时间通常以三至五秒为宜,不宜长握不放。
握手应注意伸手的先后次序。在公务场合,主要取决于职务、资历,在社交场合,则取决于年龄、性别,通常长者、上级、女士先伸手,晚辈、下级、男士才能伸手相握,后者不宜主动与前者握手。
握手时,伸右手而不能伸左手,不能把一只手放在口袋里。别人主动伸手,要马上回应。握手双方应都站着或坐着握手,若坐着时,有人过来握手,须起立。
第五章附则
本《规范》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临海市科信休闲用品业生产力促进中心
2014年3月1日
第二篇:存量房交易服务平台工作规范
存量房交易服务平台工作规范
一、房源核验申请、受理
房屋所有权人可自行或委托他人到房屋所在地房屋行政主管部门办事大厅申请核验,也可委托房地产经纪机构在网上申请核验。申请核验需提交以下材料:
(一)《存量房房源核验申请表》;
(二)房屋所有权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三)房屋所有权人身份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四)央产房、保障性住房还需提供有关部门出具的符合上市交易条件的证明材料原件及复印件;
(五)委托办理的,还需提供《存量房核验委托书》和受托人身份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区县房屋行政主管部门办事大厅受理房源核验申请后,应向申请人出具《存量房房源核验受理回执》。
二、房源核验
区县房屋行政主管部门应依据房屋登记簿或权属档案记载的信息进行房源核验,核验应在受理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完成。核验事项包括:确认房屋坐落、建筑面积、规划用途、房屋所有权证号和权利状况与房屋登记簿或权属档案记载的信息一致,且房屋无查封、异议登记等限制信息。
在房屋交易权属系统中无记录的房屋,房源核验时,区县房屋行政主管部门应先在房屋交易权属系统存量房录入模 块补录该房源信息。存量房交易服务平台同步该房源信息后,完成房源核验。
三、房源核验结果告知
申请人可凭核验编号和验证码查询核验结果。核验通过的,申请人可凭受理回执到受理窗口领取《存量房房源核验信息表》;核验未通过的,应告知申请人相关情况。
四、房源信息发布
房屋所有权人委托房地产经纪机构申请房源核验的,核验通过后,存量房交易服务平台自动发布房源信息;房屋所有权人自行申请房源核验的,应以书面方式确认是否通过存量房交易服务平台发布房源信息。房源信息发布期间,如核验房源完成网签或发生限制权利状况影响交易的,信息发布自动终止。
五、房源核验和房源发布撤销
房屋所有权人可自行或委托他人持以下材料,到房屋所在地房屋行政主管部门办事大厅申请撤销房源核验:
(一)《存量房房源核验撤销申请表》;
(二)房屋所有权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三)房屋所有权人身份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四)委托办理的,还需提供《存量房房源核验撤销委托书》和受托人身份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委托房地产经纪机构办理撤销房源核验的,仅需提供《存量房房源核验撤销申请表》和《存量房房源核验撤销委托书》。已完成房源核验的房屋,除转移登记(存量房买卖、已购公有住房买卖、已购经济适用房买卖)、异议登记、限制登记、抵押权注销登记外,如需办理其他房屋登记业务的,应先撤销房源核验。
六、提供自有交易资金监管服务
试点区县房屋行政主管部门为存量房买卖提供自有交易资金监管服务。
自有交易资金是指存量房交易当事人网上签订的存量房买卖合同中约定的房屋买受人应当支付给出卖人除贷款外的全部资金。
委托房地产经纪机构达成交易的,买卖双方应通过房屋行政主管部门开设的监管账户划转存量房自有交易资金;自行达成交易的,可协商选择是否通过监管账户划转自有交易资金。
第三篇:服务平台(范文)
甘肃省中小企业公共技术
服务平台认定办法
(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合理有效的组织和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建设一批功能较为齐全的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走政府扶持中介,中介服务企业的路子,引导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联合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促进甘肃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甘政办〔2007〕98号文件《关于加快全省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的精神和我省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建设工作的总体部署,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甘肃省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下简称服务平台)是指由行业协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以及其它社会团体兴办,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研究开发、技术推广、设备共用、产品检验检测、信息咨询、人才培训等技术支持服务的开放式技术支持服务机构。
第二章 服务平台的主要功能
第三条 服务平台应具备以下功能
1、研究开发市场前景好的新产品、新材料,研究开发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延长产业链的新技术、新工艺,为中小企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2、组织和运用国内外的技术和智力资源,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交流和技术推广活动,利用国内外已有的先进实用技术进行综合集成和二次开发,促进科技成果在中小企业中推广
应用。
3、组织相关行业的项目确定、发布和论证,积极通过各种渠道开展招商引资,为中小企业
融资合资提供各类技术服务。
4、收集分析相关的国际国内新技术和市场信息,研究行业政策和发展动态,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发展,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提供信息交流、咨询诊断、市场开拓及相关的技术服务。
5、利用自身资源、省内外各类社会资源,为中小企业开展产品试验、产品检测等各类产品
质量技术服务活动。
6、组织和利用各种科技教育资源,开展技术、管理、营销等多方面、多层次的人才培训,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培养各类高素质人才。
第三章 服务平台的认定
第四条 服务平台的认定由甘肃省中小企业局组织进行。
第五条 申请认定服务平台的单位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服务平台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明确,申请单位具备较好的研究、开发场地,具有较先进的仪器、设备。
2、服务平台的科技人员队伍结构合理,中级职称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占全体员工的比例不
低于50%。
3、服务平台组织体系完善,发展规划和目标明确,有较强科技开发实力的依托单位,具备
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第六条 申请认定服务平台的单位应依照以下程序进行:
1、申请认定服务平台的单位向行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征得行业主管部门的同意。
2、申请认定服务平台的单位制定组建服务平台的实施方案,上报行业主管部门和省中小企业局共同审核。实施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①服务中小企业群体的基本情况和申报服务平台单位的基本情况。
②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③建设的思路、原则和目标。④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主要内容。
⑤保障措施。
第七条 服务平台实施方案经行业主管部门和省中小企业局共同审核后,由省中小企业
局认定。
第八条 服务平台经认定后,由行业主管部门负责管理,省中小企业局进行业务指导。
第九条 认定后的服务平台应聘请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组成专家委员会,对服务平台的重点研究开发领域、重点技术和项目进行咨询与评估。
第十条 认定后的服务平台要建立开放式的运行模式,注重产学研结合,充分利用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和社会科技资源,不断提高服务平台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不得新增土地。
第十一条 认定后的服务平台,应每半年向省中小企业局报送服务平台建设情况说明,并对中小企业开展服务的情况作出报告。省中小企业局每对服务平台的工作进行考评,对服务业绩突出的,给予适当的资金扶持。对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者,取消其省级中小企业
公共服务平台资格。
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甘肃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认定和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点击数: 602【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
甘工信发〔2011〕182号
各市(州)工信委、相关单位:
现将《甘肃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认定和管理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一年四月六日
甘肃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认定和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工信部《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企业〔2010〕175号)、《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管理暂行办法》(工信部企业〔2010〕240号)精神,加快我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中小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简称服务平台),是指按照开放性和资源共享的原则,为区域和行业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查询、技术支持与专利开发、节能环保、市场开拓、法律服务和管理咨询、信息化应用、创业辅导、人才培训等服务的法人实体。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以下简称示范平台),是指符合第二条规定,经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工信委)认定,由法人单位建设和运营,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类公共服务,运作规范、支撑力强、业绩突出、信誉良好、具有示范带动作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服务平台。示范平台可以是具有多种服务功能的综合性平台,也可以是某一方面服务功能突出的专业平台。
第四条
示范平台的认定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省工信委负责省级示范平台的认定、规划管理和指导服务工作;各市(州)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市(州)级示范平台的认定管理工作,省级示范平台的初审推荐、管理和指导服务工作。
第二章 服务平台建设
第五条 建设原则。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面向产业、服务企业,资源共享、注重实效”的原则,坚持政府引导和社会广泛参与相结合,非营利服务与市场化服务相结合,社会服务资源开放共享与统筹规划、重点推动相结合,促进产业升级与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相结合。
第六条
建设目标。以综合服务平台为依托、专业服务平台为支撑,以解决中小企业共性需求为重点,建立省、市、县三级服务平台纵向协调发展,综合与专业服务平台横向互补的立体服务网络,服务功能趋于完善,服务质量及企业满意度稳步提升,对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第七条
建设内容。服务平台应具备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服务功能:(一)信息查询:加强网络功能开发,畅通信息渠道,为企业提供法律法规、政策、技术、产品、标准、人才、市场等各类信息服务。
(二)技术支持与专利开发:开展工业设计、技术咨询、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帮助企业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增强创新能力,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建立行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产学研联合,促进技术成果转化、适用技术推广和创新资源共享;指导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培养质量管理人员,提供大型加工仪器设备共享服务。
(三)节能环保:为中小企业开展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和污染防治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应用及节能评审服务,指导企业加强能源审计、现场管理,提高清洁生产水平。
(四)市场开拓:组织开展各类展览展销、贸易洽谈、产品推介、国内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活动;推动建立驻外服务点和营销网络,帮助企业拓宽营销渠道,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积极帮助中小企业开展现代物流、商务等服务。
(五)法律服务和管理咨询: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政策法律咨询,设立法律咨询服务热线,为中小企业提供法律标准、法律援助,法律、法规、政策等维权服务。提供发展战略、财务管理、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咨询诊断,帮助企业学习、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和技能,提高科学决策和经营管理能力。
(六)信息化应用:积极搭建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服务和电子商务平台,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提升中小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信息化水平。
(七)创业辅导:为拟创业人员提供创业信息、创业培训、商务策划、工商代理和相关行政许可申报等服务;为创办三年内的小企业提供管理咨询、项目诊断、市场营销、财务管理、投资融资、财税申报、技术支持等辅导服务和创业场地。
(八)人才培训:为企业经营者、专业技术人员和员工提供各类培训,提高企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第三章 示范平台认定
第八条
申报条件。示范平台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依法设立、运营两年以上的独立法人单位,资产总额不低于150万元,财务收支状况良好,经营规范,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服务功能完善,服务特色突出。从业人数不少于15人,其中大专(含)以上学历和中级(含)以上技术职称专业人员的比例不低于60%;有固定的经营服务场所和必要的服务设施、仪器设备,办公场所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
(三)年服务中小企业不少于60家;近两年服务企业数量稳定增长;用户满意度在80%以上;服务业绩突出,在专业服务领域或区域内有一定的声誉和影响力。
(四)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健全的服务流程、收费标准和服务质量保证措施;服务收入占营业额的比例不低于40%;有明确的发展规划、目标和品牌建设方案。
(五)主要服务于全省中小企业。满足中小企业的服务需求,服务的行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六)积极参加省、市(州)工信委组织的为中小企业服务推广活动,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专业服务机构、企业等相关社会服务资源有稳定、广泛的合作关系,具有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和服务辐射带动能力。
(七)申报单位应是市(州)级示范平台。
(八)主要负责人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心,具有开拓创新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管理水平。
(九)服务业绩较突出、示范带动作用比较明显的市(州)示范平台,上述
(一)、(二)、(三)、(四)的条件可适当放宽。
第九条
申报资料。凡参加示范平台申请的单位必须按附件1的要求提供申报材料,申报材料应如实填写,确保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第十条
申报程序。各地服务平台向本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市(州)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依据本办法负责本地区省级示范平台的推荐工作,对推荐的示范平台运营情况、服务能力及业绩进行测评,填写《甘肃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申请推荐表》(见附件1之表1),并附被推荐示范平台的申请材料,报省工信委。省级有关单位可依据本办法第八条由所属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提出初审意见后,向省工信委提出申请。
第十一条 被推荐为示范平台的单位需提交下列材料:
(一)甘肃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申请报告;
(二)法人证书或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三)主要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名单及专业、职称情况(附 件1之表5);
(四)主要服务设施、软件或仪器设备清单(附件1之表4);
(五)上一服务收支情况的专项审计报告;
(六)签订服务协议的中小企业名单(附件1之表6)和服务中小企业成效的评价;
(七)服务工作总结或运营计划;
(八)市(州)及以上政府主管部门颁发的从业资格、资质(证明)复印件,备案证明、授予的荣誉证书(证明)复印件;
(九)认定为市(州)级示范平台的相关证明(省级有关单位为市、州初审意见);
(十)能够证明符合申报条件的其他材料;
(十一)得到各级政府的扶持情况;
(十二)对申报材料真实性的声明(附件1之表3)。第十二条
认定程序。
(一)专家评审。省工信委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对申报单位的基本条件、服务能力、服务业绩、社会荣誉、发展目标等情况进行审核,提出示范平台候选名单。
(二)现场考察。必要时根据评审结果和实际情况对示范平台候选名单进行实地考察,提出考察意见。
(三)公示认定。根据专家评审和现场考察结果,初步确定示范平台名单,并在省工信委网站公示7个工作日。
第十三条 省工信委对评审合格的示范平台授予“甘肃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称号。
第十四条 省级示范平台的申报和评审工作,每年3月1日至31日的工作日集中办理。
第四章 示范平台管理
第十五条 省级示范平台名单在省工信委网站及有关媒体公布。
第十六条 对信誉好、服务优、效果显著的示范平台,优先推荐申报中央预算投资项目,优先安排省财政专项支持;并择优推荐申请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各地要在本级专项资金中安排专项,支持本地示范平台建设和服务对接活动。
第十七条 及时总结优秀服务平台的经验,推广有效做法。发挥网络、报刊等媒体的作用,加大对优秀示范服务平台的宣传,帮助中小企业更好利用服务平台加快发展。
第十八条 示范平台要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每年2月底前将上工作总结、服务平台运营、建设发展情况(附件2)报省、市(州)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及时发布服务信息,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第十九条 省工信委对省级示范平台实行动态管理,示范平台有效期三年,每三年复核一次,复核与申报同时进行。根据属地原则,示范平台将三年工作总结、上服务收支专项审计报告、服务平台运营情况(附件2)、《甘肃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复审考核表》(附件3)及《甘肃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情况统计表》(附件1之表2)报所在地工信委,由所在地工信委审核汇总后报省工信委。经省工信委复核,对合格的示范平台予以确认;对不合格的发布公告予以撤消。
第二十条 有下列之一情形的,撤消示范平台称号:(一)受到有关行政主管机关、行业组织处分的;(二)被司法机关处罚的;(三)一年内无正当理由不参加由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组织的中小企业服务活动的;(四)多次被中小企业投诉并经查证属实的;(五)一年内不向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报送信息的。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一条
各市(州)可参照本办法,组织开展本地示范平台认定工作,并对市级及以上示范平台给予相应扶持。
第二十二条 示范平台评审工作接受审计、纪检部门和社会的监督检查。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由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附件
1、甘肃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申报材料
2、甘肃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运营情况表
3、甘肃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复审考核表
附件1:
甘肃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申报资料
(一)甘肃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申请推荐表(附件1之表1)。(二)甘肃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情况统计表(附件1之表2)。
(三)申报材料真实性声明函(附件1之表3)
(四)申请报告主要内容: 1.申请单位的基本情况(包括创立发展沿革、发展目标、目前基本情况);
2、服务对象所在区域的行业状况,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中小企业发展情况和公共服务需求情况;
3、管理运营情况(包括:主要管理制度、人员激励、能力提升、品牌建设、可持续发展等);
4、近年来的服务情况(包括:主要服务内容、服务对象、规模、方式、收费等);
5、主要服务业绩及对区域经济和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贡献(包括:自测情况或典型案例);
6、获得各级政府扶持的情况;
7、下一步发展规划或运营计划。
(五)申请单位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办公场所产权证明或长期租赁合同(复印件)。
(六)申请单位上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
(七)主要服务设施(含软件、仪器设备等)投资明细表(附件
1之表4)及相应财务支出凭证复印件。
(八)主要从业人员情况表(附件1之表5),大专(含)以上学历证书以及中级(含)以上专业技术人员证明或执业资格证书复印件。(九)近两年服务中小企业名单(附件1之表6);签订的服务协议、合同复印件和服务中小企业的成效评价;区域或行业内10家中小企业提供的服务评价意见。
(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或监督审核)证书复印件(根据实际情况提供)。
(十一)市级及以上部门颁发的从业资格、资质证书(证明)复印件,授予的荣誉证书(证明)复印件。(根据实际情况提供)。
(十二)其它能证明服务能力的相关材料。
第四篇: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规范
省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
建设规范(试行)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2014年1月
目录
1.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职责 2.省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服务流程 3.省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基础设施建设标准(试行)
4.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规章制度 5.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规范图形标识部分(初稿)
6.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7.基层人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行为规范(试行)
8.省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信息化建设标准
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职责
一、乡镇(街道)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所服务职责
(一)公共就业服务
1.就业政策法规宣传。在辖区开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咨询。
2.人力资源调查。组织开展辖区内用工单位及人力资源信息调查统计、实名制动态管理工作。
3.就业失业人员管理。负责审核办理就业登记、失业登记相关手续,组织开展登记失业人员日常管理工作。
4.就业援助。开展就业援助,负责就业困难对象的审核认定,辖区就业岗位开发工作。
5.职业指导介绍。负责收集、发布就业信息,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服务。
6.就业培训。组织和推荐辖区相关人员参加职业培训、创业培训,协助其参加职业技能鉴定。
7.就业创业服务。负责审核、上报灵活就业人员就业情况,协调落实相关补贴政策。做好创业项目推荐、开业指导、小额担保贷款、跟踪服务工作,指导开展信用社区创建工作。
8.推进充分就业,组织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村)— — 和农村劳动力充分转移就业乡镇活动。
(二)社会保险服务
1.组织辖区居民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被征地居民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
2.负责辖区内社会保险经办有关服务工作; 3.负责对辖区内享受社保待遇人员做好日常稽核;
(三)劳动关系服务
1.逐步建立健全街道(乡镇)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建设,研究和解决本辖区劳动关系领域重大事项。
2.督促指导辖区内用人单位及时到所属地劳动用工备案管理部门办理劳动用工备案,配合上级部门对各类用人单位用工实行动态管理。
3.配合上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推行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对辖区内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监督各类用人单位的劳动用工行为,督促用人单位纠正违法行为,对拒不改正的,及时报告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进行查处。
(四)劳动保障监察服务
1.宣传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并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2.掌握和采集辖区内各类用人单位基本信息,发现和报告辖区内用人单位、职业介绍机构和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发生的劳动保障违法行为;
— — 3.接收、报送辖区内劳动者举报投诉材料;
4.协调解决一般性劳动纠纷;
5.配合上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开展专项执法检查、书面材料审查和劳动保障违法案件查处等工作;
6.对辖区内劳动保障违法案件和群体性突发事件早发现、早控制,早上报;
7.做好劳动保障监察其他工作。
(五)劳动人事争议仲裁
1.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劳动人事法律、法规和政策,为本辖区各类企业及劳动者提供法律咨询和政策服务,指导、督促用人单位规范用工,有效预防劳动人事争议发生。
2.遵循自愿、平等、公正的调解原则,负责协商、调解、处理本辖区各类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发生的下列劳动人事争议:
1)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2)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3)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4)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 — 3.在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敦促劳动人事争议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并督促劳动人事争议双方当事人认真履行调解协议。
4.协助辖区企业建立企业调解委员会。
5.建立、完善调解制度,管理文书、案卷、档案。6.完成县、区劳动人事争议行政主管部门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7.了解、掌握本辖区劳动关系状况,及时向县、区劳动人事争议部门报告争议发生、调处情况,并对突发性、群体性重大案件即时上报。
(六)社会管理服务
1.为企业离退休人员提供社会保险政策咨询和各项社会保险业务查询服务。
2.建立健全离退休人员信息数据库,适时更新离退休人员信息,对离退休人员实行动态管理。
3.跟踪了解企业离退休人员生存流动状况,进行领取养老金资格认证。
4.帮助死亡离退休人员的家属申请丧葬抚恤待遇。5.集中管理企业退休人员的人事档案。
6.对受刑事处罚而应停发养老金的离退休人员,及时上报处理。
(七)上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主管部门交办的其他事务。
— —
二、行政村(社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所服务职责
(一)公共就业服务
1.就业政策法规宣传。在辖区开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咨询。
2.人力资源调查。组织开展辖区内用工单位及人力资源信息调查统计、实名制动态管理工作。
3.就业失业人员管理。负责受理就业登记、失业登记,承担就业失业人员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4.就业援助。开展就业援助对象的调查摸底和日常动态管理工作;受理就业援助申请,建立管理台账和及时更新信息库;协助落实就业政策,为就业援助对象提供针对性的援助服务;协助开发社区就业岗位,推荐就业困难人员到公益性岗位就业。
5.职业指导介绍。负责收集、发布就业信息,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为劳动者就业提供服务。
6.就业培训服务。了解、掌握培训需求,收集、发布培训信息,推荐城乡劳动者参加职业培训、创业培训。
7.创业服务工作。掌握有创业意愿人员的信息,受理小额担保贷款申请,协助贷款回收,提供相关创业服务,开展信用社区创建工作。
8.灵活就业服务。调查、核实和登记灵活就业人员的就业情况,协助落实社会保险补贴政策。
— — 9.推进充分就业。组织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村)活动。
(二)社会保险服务
1.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缴费 2.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业务
(三)劳动关系服务
1.全面掌握辖区内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包括用人单位数量、单位性质、行业类别、经济类型、劳动用工及劳动合同签订等情况。
2.对辖区内企业工资支付情况进行日常监测,督促落实国家及省工资支付法律法规,发现违法行为及时处理并上报。
3.对本辖区用人单位实行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情况进行摸底掌握,建立花名册,及时了解和掌握用人单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情况。对有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及时上报街道(乡镇)公共服务平台。
4.对辖区内集体停工等劳动关系群体性事件进行日常监测,发现情况及时上报。
(四)劳动保障局监察服务
1.宣传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督促用人单位贯彻执行;
2.掌握本地用人单位的用工数量、合同签订、工资发放等劳动用工情况;
— — 3.协助上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做好举报投诉受理、调查等工作;
4.发现和报告本地用人单位的劳动违法、劳资纠纷和劳动保障群体性事件的苗头性问题;
5.反映对贯彻实施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章和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建议、意见和要求。
(五)社会管理服务
1.为离退休人员提供社会保险政策咨询和各项社会保险业务查询服务。
2.建立健全离退休人员信息数据库,适时更新离退休人员信息,对离退休人员实行动态管理。
3.协助了解企业离退休人员生存流动状况,帮助进行离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资格认证。
4.协助死亡离退休人员的家属申请丧葬抚恤待遇。5.组织离退休人员中的党员定期开展组织活动,加强离退休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
6.建立离退休人员健康档案,有计划地开展健康教育、疾病预防控制和保健工作,提供方便的医疗、护理和康复服务。
7.组织离退休人员开展文化体育健身活动,指导和帮助他们开展自我管理和互助服务,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公益活动发挥余热。
8.建立特困退休人员档案,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最低生— — 活保障工作,对辖区内高龄、鳏寡、重病及行动不便需要特殊照顾的退休人员实行定期走访慰问和上门服务。
9.定期集中整理离退休老同志反映的问题,报有关领导或部门,供研究参考做出决策。
(七)上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主管部门交办的其他事务。
— —
省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
平台服务流程
一、咨询服务
1.服务内容:提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咨询、业务咨询和引导服务,解释、解答相关问题。
2.服务对象: 3.工作依据: 4.服务流程:
(1)乡镇(街道)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所的工作人员,接待并询问服务对象咨询的政策、业务问题,引导服务对象到相关窗口或科室。
对服务对象询问或办理的事项不属于本单位职责范围的,应告知所询问事项的主管部门。
(2)受理咨询的工作人员负责做好咨询登记,填写〘咨询服务记录表〙。主要包括接访日期、咨询人姓名、人数、单位或住址、联系方式、来访内容、处理意见、处理结果、接访人签字等。对咨询简单政策业务问题,工作人员应依据有关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给予答复;现场无法解答或需情史研究的,应详细记录咨询人联系方式、答复的主要问题等内— — 容,通过电话、电子邮件或函件等方式给予事后答复,并做好登记备案。
(3)咨询结束后,检查需要登记事项,及时补充漏填内容。对尚未解答的问题,单独列注明。已实行计算机管理的,要及时将有关信息录入计算机。按立档要求,将有关资料整理归档、备查,以利检索和日后查找、总结和跟踪服务。遇有重大或涉及面较大的事项,应及时向上级业务部门报告,或形成书面统计分析材料,向上级业务部门报告。咨询的问题比较集中、频率较高的应及时总结归纳,并采取张贴宣传材料或手册的形式进行宣传。
(4)回访是咨询服务的后续服务,要将回访情况记录在咨询服务档案中。
5.工作时限:一般咨询服务现场完成;需事后答复的原则上不超过3个工作日。
二、信息发布
1.服务内容:收集、整理、审核并向社会发布政策法规、求职和招聘信息、职业培训信息、创业培训信息、创业项目信息、人力资源市场职业供求分析信息、工资指导价位信息等。
2.服务对象: 3.工作依据: 4.服务流程:
信息收集:乡镇(街道)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所调查— — 收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信息、辖区内服务对象信息等。
信息整理:建立信息登记表,对所收集信息进行归类整理,形成服务对象电子信息档案和公共就业信息数据库。
信息发布:乡镇(街道)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所通过公共招聘网、短信、显示屏、信息栏及时向社会实时发布求职和招聘信息、职业培训信息、创业培训信息、创业项目信息以及相关社会保险服务信息。
三、就业服务类
(一)人力资源信息采集 1.服务内容:人力资源信息采集 2.服务对象:
3.工作依据:〘关于建立全国就业信息监测制度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86号)
4.服务流程:
制定方案→宣传发动→组建队伍→信息采集→汇总分析→动态跟踪。
(1)制定方案。方案包括信息采集的对象、内容、方法、时间、地点、要求以及队伍建立、经费保障等内容。
(2)宣传发动。通过新闻媒体、张贴通告等途径进行广泛宣传。召开社区(村)或者居民(村民)小组会议进行动员。
(3)组建队伍。组建调查队伍,组织进行业务知识和软件操作培训,使调查人员准确掌握调查范围、内容、要求,熟悉工作流程,深刻理解各项调查指标的含义、口径和信息录— — 入的操作要领。
(4)信息采集。上门采集信息前,准备好要填写的表格、笔、告知信等材料,佩戴好胸卡,调查员实行包楼包片(农村分组包干)的方法进行入户信息采集。入户采集出示工作证件,告知身份,并简要说明此次信息采集的意义及主要项目,在征得被调查对象同意后入户进行信息采集。
(5)汇总分析。对调查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分类整理,录入系统。
(6)动态跟踪。调查后要定期不定期走访,及时了解人口及就业变动情况,填写跟踪服务表,及时更新数据库,实现动态管理。
(二)用人单位信息采集 1.服务内容:用人单位信息采集
2.设定依据:〘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劳动保障监察管理信息系统基础指标集与代码〙
3.服务流程:制订方案→用工调查→建立台帐→录入信息→动态跟踪→发布信息。
(1)制定方案。信息采集的对象、内容、方法、时间、地点以及队伍建立、经费保障等内容。
(2)用工调查。依据统计部门统计数据,结合本网格内的街道、门牌号的结构,逐一进入用人单位经营(办公)场所;向用人单位出示相关证件,并说明此次调查的目的和— — 内容;要求用人单位出示相关证件和资料,根据用人单位出示的相关证件和资料依次填写相关内容;填写完调查表后,请用人单位经办人员阅审签字,并加盖用人单位公章。
(3)建立台帐。建立用人单位劳动用工信息调查表台账,同时填写调查日程记录,交负责人复查。
(4)录入信息。经负责人复查完毕的信息,按软件要求进行录入,形成用人单位劳动用工电子信息档案,初步建立用人单位劳动用工基本信息数据库。
(5)动态跟踪。调查后要定期不定期走访辖区用工企业,及时了解单位用工变动情况,填写调查表,及时更新数据库,实现动态管理。
(6)发布信息。对用工信息及时发布到用工信息宣传栏等,帮助居民更好的就业。
4、提供材料:〘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书〙、〘税务登记证〙、〘社会保险登记证〙、〘法定代表人身份证〙。
(三)失业登记 1.服务内容:失业登记
2.设定依据:〘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就业失业登记证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75号)
3.服务流程:(1)初次失业人员失业登记操作流程:受理申请→指导填写→初审材料→登记上报。
1)受理申请。失业人员持相关材料到户籍所在地(或常住— — 地)社区(村)服务站申请。
2)指导填写。工作人员指导失业人员填写〘失业人员登记表〙,一式两份。
3)初审材料。工作人员对失业人员提供的相关材料初审无误后在〘失业人员登记表〙加盖公章并留存一份。
4)登记上报。将失业人员基本信息录入相关台帐,并初审后的材料和信息通过〘金保就业管理信息系统〙上报所属县(区)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审核,审核通过的由县(区)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打印发放〘就失业登记证〙。
(2)就业转失业人员失业登记操作流程:受理申请→指导填写→登记上报。
1)受理申请。失业人员持用人单位为其出具的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的证明等相关材料到户籍所在地的街道(乡镇)服务所申请办理失业登记。
2)指导填写。服务所工作人员指导失业人员填写〘失业人员登记表〙、〘就业失业登记证申领表〙,并对失业人员提供的相关材料进行审核。
3)登记上报。工作人员将失业人员基础信息录入台账,并通过〘金保就业管理信息系统〙上报所属县(区)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审核,审核通过的由县(区)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打印发放〘就失业登记证〙。对已持有〘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就业转失业人员,可由区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在原证件上做失业登记并打印。
— — 4.提供材料:
(1)初次失业人员失业登记需提供的材料:①户口簿、身份证、〘失业人员登记表〙、〘就业失业登记证申领表〙;②毕业证书或学校毕(肄)业证明;③被征地农民需出具“被征地安臵人员身份证书”;④2寸证件照1张。(以上材料一式2份)
(2)就业转失业人员失业登记需提供的材料:①户口簿、身份证;②〘解除劳动关系通知书〙、〘失业保险待遇审核表〙;③原有的〘就业失业登记证〙或2寸证件照1张;④非本地户籍失业人员需出具有效的居住证。刑满释放、假释、缓刑、监外执行或解除劳教人员,需出具司法(公安)部门证明或户籍所在地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证明。
(四)跟踪服务 1.服务内容:跟踪服务
2.设定依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平台就业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人社部发〔2010〕37号)、〘关于加强就业援助工作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10〕29号)。
3.服务流程:人员认领→制定计划→入户调查→建立台帐→分类跟踪→个性服务→完善台帐。
(1)人员认领。工作人员从信息系统认领在街镇办理失业登记的本辖区内的失业人员,下载失业人员信息,并打印成册。
(2)制定计划。对失业人员进行入户调查前要制定详细的— — 调查计划,包括调查时间、调查目的、调查的主要内容等。
(3)入户调查。对辖区内的失业人员通过入户调查、电话回访等方式了解他们的就业再就业状况。
(4)建立台帐。将入户调查情况填入〘失业人员跟踪服务表〙,并建立〘失业人员动态跟踪管理服务台帐〙同时录入信息系统,形成失业人员数据库。
(5)分类跟踪。“零就业家庭”的失业人员每月跟踪一次;失业有就业愿望人员三个月跟踪一次;不充分就业人员、暂无就业愿望人员每半年跟踪一次;充分就业人员、认领后无法联系人员、空挂户一年跟踪一次。
(6)个性服务。对“零就业家庭”的失业人员、失业有就业愿望人员、不充分就业人员、暂无就业愿望人员、充分就业人员等进行个性服务。
(7)完善台帐。将动态跟踪服务内容及时在台帐中进行记载和更新,并上传信息系统,完善数据库。
(五)就业登记
1.服务内容:就业登记包括灵活就业登记、自主创业登记和用人单位录用备案操作流程
2.设定依据:〘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就业失业登记证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75号)
3.业务流程:
(1)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登记操作流程:就业申报→— — 材料初审→指导填写→记载信息。
1)就业申报。劳动者从事个体经营或灵活就业的,应当由本人在就业后30日内,携带相关证件、材料到户籍或居住所属地的服务站申报就业登记。
2)材料初审。服务站工作人员了解申报人基本情况,审核申报人提供的所需证件及相关材料。
3)指导填写。材料审核无误后指导填写〘从事个体经营、灵活就业人员申报就业(失业)登记表〙。
4)记载信息。工作人员在〘就业失业登记证〙“就业登记情况栏”中记录就业信息并加盖服务站公章(或就业失业登记印章)。
5)登记台帐。填写完〘就业失业登记证〙后即时登记〘从事个体经营、灵活就业人员申报就业(失业)台帐〙。
6)录入系统。工作人员即时录入信息系统,按季上报从事个体经营、灵活就业人员登记花名册。
(2)用人单位录用备案操作流程:受理申请→资料审核→情况记载→登记上报。
1)受理申请。用人单位按要求准备相关材料并填写〘职工录用备案登记表〙、〘职工流动就业备案登记表〙、〘职工录用流动备案花名册〙。
2)资料审核。审核用人单位提交的相关材料,查验〘就业失业登记证〙、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审核无误后在相应栏目签署意见并盖章。
— — 3)情况记载。工作人员将相关信息录入信息系统,建立台帐,并将需说明事项加以记载。
4)登记上报。将用人单位信息及审核后的资料上报上级业务部门。
4.提供材料:
(1)灵活就业人员就业登记需提供的材料: 1)劳动者的户口簿、身份证;
2)填妥的〘从事个体经营、灵活就业人员申报就业(失业)登记表〙,并经劳动者本人签名或盖章;
3)属已办理失业登记且失业登记仍有效的人员,还需提供〘就业失业登记证〙;
4)属从事个体经营或开办民办非企业的自主创业劳动者,须提供工商营业执照副本、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和组织机构代码证副本的原件、复印件;
5)属从事灵活就业或在个体工商户就业的劳动者,须提供与用人单位或雇主签订的劳动协议书或证明。
(2)单位录用备案登记需提供的材料:
1)劳动者的〘就业失业登记证〙、无〘就业失业登记证〙的非本市户籍人员提供有效身份证;
2)非本市户籍或在本市求学尚未落实户的大中专毕业提供有效报到证(或毕业生就业推荐表)和有效身份证;
3)〘职工录用备案登记表〙或〘职工流动就业备案登记表〙;
— — 4)〘职工录用流动备案登记花名册〙。
(六)职业指导(求职)
1.服务内容:对求职者的职业指导
2.设定依据:〘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就业失业登记证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75号)
3.服务流程:工作准备→接待登记→咨询了解→就业指导。
(1)工作准备。准备好求职登记表、纸张、笔,本地区失业人员数量状况资料、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资料、岗位信息资料、经过职业指导已经就业的人员的情况资料,准备好接待桌椅等。
(2)接待登记。即对求职者进行职业指导服务接待,并指导求职者进行求职登记。
(3)咨询了解。即通过协理员询问、求职者口头描述,了解求职者基本情况。
(4)就业指导。针对求职者对求职愿望的描述,详细介绍人力资源市场具体岗位供求情况、专业工种要求情况和从业条件;根据求职者的具体选择,为求职者提供职业需求信息、技能培训信息、推荐就业岗位等,供求职者选择;向求职者进一步提出实现就业目标和做好本职工作的建议。
(七)职业指导(用人单位)1.工作内容:对用人单位的职业指导
— — 2.设定依据:〘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就业失业登记证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75号)
3.业务流程:对用人单位进行职业指导包括帮助用人单位进行岗位用人设计和对用人单位进行用工指导。
(1)岗位用人设计的操作流程:岗位信息收集→岗位信息分析→核实用人需求→汇总收集意见→总结反馈信息。
1)岗位信息收集:做好日常辖区内用工单位岗位信息收集,建立辖区内用工单位岗位信息库。
2)岗位信息分析。分析总结岗位用人需求,包括岗位所属的职业、岗位的基本工作性质、岗位用人所需要的知识、操作技能、性格特征、岗位用人所需要的身体条件、岗位用人所需要具备的职业资格、岗位从业者的职业发展空间。
3)核实用人需求。对第二步骤中总结的岗位用人信息进行核实后,总结为岗位用人需求。
4)汇总收集意见。通过采取问卷调查或与岗位工作人员面谈等方式,收集岗位工作人员的意见,主要了解个人对自己的工作职责能否说清,同事之间协作是否顺畅,岗位工作负荷是否过大或不足,对个人今后发展方向认识是否清楚等。
5)总结反馈信息。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汇总,写出岗位用人设计信息反馈意见。
(2)用人单位用工指导的操作流程:工作准备→接待— — 登记→询问了解→用工指导。
1)工作准备。准备好用工登记表、纸张、笔,准备好本地区失业人员数量状况资料、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资料、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求职者的信息资料,准备好接待桌椅等。
2)接待登记。对接待用人单位情况进行登记,形成工作日志或台账。
3)询问了解。了解用人单位用人合法资格、行业归属、生产经营状况、规章制度、单位地址等情况。了解用人单位招用岗位数量、工种专业要求、基本能力、员工待遇以及劳动合同、社会保险等情况。指导用人单位编写招聘简章并发布用工信息。
4)用工指导。就本次招聘活动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分析,根据用人单位综合情况和用人需求情况,帮助用人单位确定合理的招聘方案,组织现场招聘,并指导用人单位办理聘用手续。
(八)岗位信息采集与登记 1.工作内容:岗位信息采集与登记
2.设定依据:〘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就业失业登记证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75号)
3.操作流程:咨询登记→上门调查→系统录入。
1)咨询登记。使用规范性服务礼貌用语拨打询问电话,— — 认真做好记录,对有招聘需要的用人单位,约定上门登记服务的时间、地点。
2)上门调查。佩带工作胸卡,携带好〘空岗招聘申报表〙和相关资料,进入用人单位经营(办公)场所,主动出示工作证件,简述来意。指导用人单位如实填写〘空岗招聘申报表〙,确保信息的真实有效。对填写的申报表进行审核,根据用工需求,提出合理化建议,审核通过后请用人单位加盖单位公章,经办人员签字。
3)系统录入。建立〘空岗招聘申报表〙台帐,录入信息系统中,形成用人单位劳动用工电子信息档案,初步建立用人单位劳动用工基本信息数据库。
(2)岗位信息登记的操作流程:日常接待→电话接待→系统录入。
1)日常接待。准备好相关表格和有关工具书等,指导用人单位如实填写〘空岗招聘申报表〙,确保信息的真实有效。对填写的申报表进行审核,并请用人单位加盖单位公章。推荐用人单位通过现场招聘或网上招聘等形式满足招聘需求。
2)电话接待。使用规范性服务礼貌用语接待询问电话,认真听取用人单位的提问,并做好咨询服务记录。告知用人单位招聘登记须知,服务流程。
3)系统录入。建立〘企业用工招聘信息登记表〙台帐。录入信息系统中,形成用人单位劳动用工电子信息档案,初步建立用人单位劳动用工基本信息数据库。
— — 4.提供材料:〘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书〙、〘税务登记证〙、〘社会保险登记证〙、经办人身份证复印件。
(九)求职登记 1.工作内容:求职登记
2.设定依据:〘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就业失业登记证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75号)
3.业务流程:做好接待准备→指导填写表格→进行审查校核→输入信息系统。
(1)做好接待准备。1)准备好相关表格和有关工具书等。2)工作人员热情、礼貌接待求职者,认真听取提问。
(2)指导填写表格。指导求职人员填写〘求职报名登记表〙,确保信息的真实有效。
(3)进行审查校核。对求职表格进行审查,根据求职意愿、学习工作经历、技能特长以及当前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等因素开展职业指导,提出合理化建议。
(4)输入信息系统。工作人员将求职信息输入信息系统,形成求职人员电子信息档案,初步建立人员求职基本信息数据库,同时建立〘求职人员信息台帐〙。
4.提供材料:持身份证件、〘就业失业登记证〙、学历证、职业资格证等有效证件和一寸近照1张。劳动保障协理员要按照提供的相关证件,仔细核对求职人员的基本信息是否属实。
— —
(十)职业供求信息发布 1.工作内容:职业供求信息发布
2.设定依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就业失业登记证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75号)
3.业务流程:做好工作准备→确定发布方式→进行信息编辑→实施信息发布→收集反馈意见。
(1)做好工作准备。社区应按照发布职业供求信息的最基本要求,设臵社区用工信息栏、社区电子显示屏、电子触摸屏,公开本部门工作网站或本地区人力资源网站资料等,要有供召开座谈会和张贴海报、招用工通知的场所。
(2)确定发布方式。针对不同的职业供求信息,经过分析比较、分别确定不同的信息发布媒体。除非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提出了明确要求,协理员在基层工作中应充分利用好本部门的发布设施来进行信息发布。
(3)进行信息编辑。根据发布媒体的需要,将职业供求信息整理、汇总、打印,或者进行其他的文字、图片、图像等编辑处理。
(4)实施信息发布。确定信息发布的时间、地点或参加人员。
(5)收集反馈意见。信息发布后要注意收集反馈意见,使职业供求信息发布既不脱离实际需要,又能及时修正补充。
4、提供材料:〘单位招聘登记表〙、〘求职报名登记表〙。
(十一)职业介绍
— — 1.工作内容:职业介绍包括推荐介绍和组织招聘会 2.设定依据:〘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就业失业登记证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75号)
3.业务流程:
(1)推荐介绍操作流程:接待登记→提供信息→职业指导→信息发布→推荐介绍。
1)接待登记。求职者求职和用人单位招聘,应进行求职登记或用人单位用工登记。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确定服务形式,并引导他们进入相应服务程序。
2)提供信息。通过职业供求信息发布渠道,向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提供用人和求职信息。
3)职业指导。提供职业咨询,开发职业潜力;引导调整就业观念和用人观念;指导设计职业生涯,提高求职和招聘技巧。
4)信息发布。根据求职者求职登记和用人单位用工登记情况,发布求职者求职和用人单位招聘信息。
5)推荐介绍。根据接待和登记的求职者的求职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推荐。
(2)组织招聘会的操作流程:做好准备→查验资料→组织洽谈→开展指导。
1)做好准备。准备好必要的场所、工具和材料。2)查验资料。从洽谈会实际需要出发,根据求职登记和— — 用工登记要求,查验确认相关证件、材料,指导填写相关表格。
3)组织洽谈。组织职业供求双方见面互相了解信息,按双方认可的选择对象组织面谈,根据职业指导和用工指导的内容,提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正确求职和合理用工。
4)开展指导。根据职业指导程序和方法对求职者进行职业指导,根据用人单位用工指导程序和方法进行用工指导。
(十二)培训意愿调查 1.工作内容:培训意愿调查
2.设定依据:〘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国发〔2010〕36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11号)、〘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专项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社〔2011〕64号)
3.业务流程:意愿调查→建立台帐→情况反馈。(1)意愿调查。掌握失业人员的培训意向和职业期望,对有具体培训意向和择业期望的人员,了解其基本状况,汇总培训人数和专业。
(2)建立台帐。将意愿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建立辖区内具有就业培训意愿人员台帐,并将相关信息录入信息系统。
(3)情况反馈。及时向上级业务部门反馈情况,加强与培训机构和具有培训意愿人员沟通。
— —
(十三)协助开展失业人员技能培训 1.服务内容:协助开展失业人员技能培训
2.设定依据:〘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国发〔2010〕36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11号)、〘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专项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社〔2011〕64号)
3.业务流程:摸底调查→组织报名→后续服务(1)摸底调查。掌握本辖区失业人员的数量、年龄、学历、职业技能和培训就业创业意向等情况,采集失业人员培训信息,汇总整理,建立培训需求情况台账;了解掌握本地社会生产发展和人力资源市场对劳动者职业(工种)技能的需求形势,建立职业(工种)需求情况台账。
(2)组织报名。指导有培训意愿的失业人员选择确定培训专业、培训等级、培训地点和培训形式;组织失业人员到定点培训机构参加培训。
(3)后续服务。及时与相关用人单位取得联系,推荐培训合格学员;为取得证书的失业人员提供就业岗位信息;对实现灵活就业或自谋职业的人员,指导其落实社会保险关系接续、档案代管、社会保险补贴、自谋职业扶持等各项优惠政策。
4.提供材料:失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报名表〙;〘居民— — 身份证〙和〘就业失业登记证〙复印件及特殊对象的相关证件复印件。
(十四)就业困难人员认定 1.工作内容:就业困难人员认定
2.设定依据:〘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就业失业登记证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75号)、〘关于加强就业援助工作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10〕29号)
3.业务流程:受理申请→初审→建立台账→推荐上报→跟踪服务。
(1)受理申请。受理、核实申请人认定就业困难人员的相关材料,指导填写〘失业登记及就业困难人员认定表〙。
(2)初审。对申请人提交材料进行初审,符合认定条件的在申请人所在辖区进行不少于3天的公示,公示无异议的,在〘失业登记及就业困难人员认定表〙上签署意见,并签字盖章。
(3)推荐上报。将初审材料上报上级业务部门(县区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条件成熟的进行认定,并在〘就业失业登记证〙上予以注明。
(4)建立台账。对本辖区内的就业困难人员登记造册,通过广泛的入户走访调查,建立〘就业困难人员台帐〙。
(5)跟踪服务。及时掌握就业困难人员的就失业状态和具— — 体情况,做到人员底数、困难类别、援助需求、参保情况、政策享受情况清楚,及时更新数据库,实现动态管理。
4、提供材料:户口簿、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困难类别相关证件(证明)及复印件、〘就业失业登记证〙等。
(十五)公益性岗位开发
1.工作内容: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
2.设定依据:〘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就业失业登记证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75号)、〘关于加强就业援助工作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10〕29号)
3.业务流程:受理申请→初审→建立台账→推荐上报→跟踪服务。
(1)受理申请。受理并指导申请人填写〘公益性岗位申请表〙和〘享受公益性岗位相关补贴人员承诺书〙。
(2)初审。对申请人提交的材料进行初步审核,并在申请表上签署意见,加盖公章。
(3)建立台账。对本辖区内的申请公益性岗位人员登记造册,入户走访调查,建立相关台帐。
(4)推荐上报。将初审材料上报上级业务部门。(5)跟踪服务。按季对享受人员的有关情况进行回访和服务。
4.提供材料:〘公益性岗位申请表〙、与社区签订的〘享— — 受公益性岗位相关补贴人员承诺书〙一式三份、申请人的〘就业失业登记证〙原件和复印件一式三份。
(十六)灵活就业社保补贴 1.工作内容:灵活就业社保补贴
2.设定依据:〘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专项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社〔2011〕64号)
3.业务流程:受理申请→情况审核→推荐上报→跟踪服务。
(1)受理申请。申请享受社会保险补贴的灵活就业人员,须携带所需相关材料到其居住地或户籍地的服务站进行申报,同时填写〘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申报表〙。
(2)情况审核。认真核实其〘就业失业登记证〙、灵活就业收入证明、个人参加社会保险缴费凭证及个人社会保障卡等材料,对于符合条件的灵活就业人员予以办理;不符合条件的则说明情况,告知其原因;将〘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申报表〙的内容录入信息系统,并打印反馈单,由申请人签字确认。
(3)推荐上报。对录入系统的申报人员进行复核,复核通过后打印〘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花名册〙和〘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汇总表〙,加盖公章后上报。
(4)跟踪服务。对享受人员的有关情况进行回访和服务。4.提供材料:身份证或户口簿原件及复印件;〘就业失— — 业登记证〙原件及复印件;灵活就业证明;本人办理的社会保障卡原件及复印件。
(十七)小额担保贷款申请受理 1.工作内容:小额担保贷款申请受理
2.设定依据:〘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专项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社〔2011〕64号)、〘关于进一步改进小额担保贷款管理积极推进创业促就业的通知〙(银发〔2008〕238号)、〘关于规范小额担保贷款微利项目贴息比例的通知〙(财金〔2009〕41号)、〘关于完善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推动妇女创业就业工作的通知〙(财金〔2009〕72号)。
3.业务流程:接受咨询→受理申请→情况核实→推荐上报→跟踪服务。
(1)接受咨询。设立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咨询窗口,及时解答服务对象提出的相关问题,为其说明政策适用范围、对象、条件和申请程序,提交的证明、材料等。
(2)受理申请。受理并指导申请人或单位填写〘小额担保贷款申请表〙等。
(3)情况核实。初步审查申请人或单位提交材料的齐全性、真实性、是否符合小额担保贷款资格。
(4)推荐上报。对申请人有关情况进行调查核实后,在申请表上签写受理初审、调查意见,经办人签字后加盖公章。将签署意见的相关申请资料向上级业务部门推荐。同时—
— 建立管理台账,并登记在册。
(5)跟踪服务。协助借款人制定还款计划,指导按时归还贷款本息,防止出现失信记录。按照还款计划,当贷款即将到期时,提醒借款人提前做好还贷准备;贷款到期时,与借款人取得联系,落实还款资金到位情况。
4.提供材料:
(1)个人申请贷款提供的资料:〘居民身份证〙;〘就业失业登记证〙;工商〘营业执照〙或民政〘民办非企业单位执照〙;〘税务登记证〙;人民银行出具的个人信用报告;提供反担保方式及担保机构所需的资料;填写〘失业人员个人小额担保贷款申请表〙。
(2)合伙企业申请贷款提供的资料:企业法定代表人〘居民身份证〙;合伙投资人员的〘就业失业登记证〙;〘合伙企业营业执照〙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企业〘合伙协议〙以及公证部门出具的〘公证书〙或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企业〘验资报告〙;〘税务登记证〙;人民银行出具的企业法定代表人信用报告;提供反担保方式及担保机构所需的资料;填写〘失业人员合伙企业小额担保贷款申请表〙。
(3)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申请贷款提供的资料:企业法定代表人〘居民身份证〙;〘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吸纳失业人员认定证明〙;人民银行出具的企业法定代表人信用报告;提供反担保方式及担保机构所需的资料;填写〘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小额担保贷款申—
— 请表〙。
四、社会保险类
(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缴费 1.服务内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缴费 2.服务对象: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 3.设定依据:〘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7〕20号)、〘关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经办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劳社部发〔2007〕34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意见〙(豫政〔2007〕68号)等有关规定。
4.服务流程:
1)城镇居民携带户口本、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二张1寸免冠照片(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人员、重度残疾人员、低收入家庭老年人还需分别提供最低生活保障领取证、残疾证、低收入家庭证明等)到社区服务平台申报参保(变更)登记。
申请材料:居民身份证和户口
1寸免冠照片2张
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人员、重度残疾人员、低收入家庭老年人应分别提供最低生活保 障领取证、残疾证、低收入家庭证明等。
填写表格:〘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登记表
—
—
(社区)〙
〘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居民信息变
更表〙
〘省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缴费增(减)变
动申请表〙
〘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费核定表〙 2)社区工作人员审核居民资料后,将符合条件的居民信息录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信息管理系统,填写〘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登记表(社区)〙(或〘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居民信息变更表〙)上报至辖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经办机构。
3)经办机构复核并验证社区报送的参保居民证件或资料,在10个工作日内为符合规定的城镇居民办理参保登记的确认工作,审核通过的,经办机构对服务平台的录入信息进行确认,将有关资料归档,并未参保居民制发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IC卡;未通过审核的,应向服务平台说明原因。
4)经办机构根据参保登记信息确定参保居民的缴费信息,填写〘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费核定表〙,由社区服务平台通知参保居民缴费。
5)社区服务平台在收到〘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费核定表〙后,通知参保居民到规定的缴费网点缴费,居民缴费后将银行回单送交社区确认。
(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登记
—
— 1.服务内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登记 2.服务对象:
3.设定依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规程(试行)的通知〙(人社部发〔2009〕161号)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做好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管理服务工作的通知〙(人社部〔2011〕74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实施意见〙(豫政〔2011〕58号)、〘关于印发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规程(试行)的通知〙(豫人社农保〔2012〕8号)
4.申请材料:本人户口簿原件及复印件; 本人居民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特殊参保群体人员相关证明材料原件及复印件。5.服务流程:1)协办员检查参保人员的相关材料,在〘参保登记表〙上签字、加盖村民(社区居民)委员会公章,于当月20日前将〘参保登记表〙、户口簿及居民身份证复印件等材料上报街道(乡镇)服务所。2)街道(乡镇)服务所负责对参保人员的相关材料进行初审,确认无误后,将参保登记信息录入城乡居保信息系统,在〘参保登记表〙上加盖公章,于当月25日前将〘参保登记表〙、户口簿及居民身份证复印件等材料一并上报县(市、区)城乡居保经办机构。3)县(市、区)城乡居保经办机构应通过城乡居保信息系统对参保人员的相关信息进行复核,可与公安、计生、残联等部门及有关社保机构的信息库进行信息比对,复核无误—
— 后,对参保登记信息进行确认,同时为其建立个人账户,并及时将有关材料归档备案。
(三)变更登记
1.服务内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变更登记 2.服务对象:
3.设定依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规程(试行)的通知〙(人社部发〔2009〕161号)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做好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管理服务工作的通知〙(人社部〔2011〕74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实施意见〙(豫政〔2011〕58号)、〘关于印发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规程(试行)的通知〙(豫人社农保〔2012〕9号)
4.申请材料:本人户口簿原件及复印件; 本人居民身份证; 公安部门出具有效证明。
5.服务流程:1)参保变更登记的主要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公民身份号码、户籍所在地址等。以上内容之一发生变更时,参保人员应于当月20日前,携带公安部门出具有效证明、身份证和户口薄原件及复印件到街道(乡镇)服务所办理变更登记手续。2)街道(乡镇)服务所负责对参保人员的相关材料进行初审,确认无误后,将需要变更的信息录入城乡居保信息系统,通过城乡居保信息系统生成〘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变更登记表〙(以下简称〘变更登记表〙),—
— 经参保人员签字确认后,在〘变更登记表〙上加盖公章,于当月25日前将〘变更登记表〙及相关材料上报县(市、区)城乡居保经办机构。3)县(市、区)城乡居保经办机构复核无误后,通过城乡居保信息系统对变更登记信息进行确认,并及时将有关材料归档备案。
(四)待遇核定与支付
1.服务内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核定与支付 2.服务对象:
3.设定依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规程(试行)的通知〙(人社部发〔2009〕161号)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做好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管理服务工作的通知〙(人社部〔2011〕74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实施意见〙(豫政〔2011〕58号)、〘关于印发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规程(试行)的通知〙(豫人社农保〔2012〕11号)
4.申请材料:〘养老保险待遇申请表〙、〘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计算单〙
5.服务流程:1)街道(乡镇)服务所按月(或季、半年)通过城乡居保信息系统查询生成下月(或季、半年)符合养老保险待遇领取条件的参保人员名单,交协办员通知参保人员办理养老保险待遇领取手续,同时提醒参保人员缴纳当年保险费,应于年满60周岁当月10日前到指定金融机构—
— 缴费。2)协办员收到街道(乡镇)服务所提供的下月(或季、半年)符合养老保险待遇领取条件的参保人员名单后,应进行公示,并逐一通知当事人准备相关资料及时办理待遇领取手续。3)符合待遇领取条件的参保人员,应在到龄当月15日前,携带户口簿、本人居民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到户口所在地村民(社区居民)委员会办理待遇领取手续,填写〘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申请表〙(以下简称〘养老保险待遇申请表〙,一式两份)。4)协办员负责检查参保人员提供的材料,在〘养老保险待遇申请表〙上加盖村民(社区居民)委员会公章,于当月20日前将相关材料一并上报街道(乡镇)服务所。5)街道(乡镇)服务所应对参保人员的年龄、本人参保缴费情况等待遇领取资格通过城乡居保信息系统情况进行初审,初审无误后,在〘养老保险待遇申请表〙上加盖公章,于当月25日前将〘养老保险待遇申请表〙及相关材料上报县(市、区)城乡居保经办机构。6)县(市、区)城乡居保经办机构应对有关材料进行复核,并按有关规定进行待遇领取资格认定,确认符合待遇领取条件的,通过城乡居保信息系统对其个人账户进行年内计息结存,计算待遇领取人员的养老金领取金额,生成〘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计算单〙。7)县(市、区)城乡居保经办机构从参保人员办理待遇领取手续的次月起发放养老金,参保缴费人员滞后办理养老保险待遇领取手续的,从到龄次月起计发待遇。
—
—
(五)保险关系转移接续
1.服务内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保险关系转移接续 2.服务对象:
3.设定依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规程(试行)的通知〙(人社部发〔2009〕161号)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做好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管理服务工作的通知〙(人社部〔2011〕74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实施意见〙(豫政〔2011〕58号)、〘关于印发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规程(试行)的通知〙(豫人社农保〔2012〕12号)
4.申请材料:户籍关系转移证明 居民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5.服务流程:1)转入地协办员负责检查其提供的材料,于当月20日前将〘转移申请表〙及有关材料上报转入地街道(乡镇)服务所。2)转入地街道(乡镇)服务所初审无误后,于当月25日前将〘转移申请表〙及有关材料上报县(市、区)城乡居保经办机构,由县(市、区)城乡居保经办机构将有关信息及时录入城乡居保信息系统。3)转入地县(市、区)城乡居保经办机构复核无误后,应通过城乡居保信息系统开具〘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关系转入接收函〙(以下简称〘转入接收函〙),并将〘转入接收函〙通过城乡居保信息系统发给转出地县(市、区)城乡居保经办机—
— 构。4)转出地县(市、区)城乡居保经办机构在城乡居保信息系统中收到〘转入接收函〙后,应对申请转移人员的相关信息进行核实,符合转移规定的,通过城乡居保信息系统向转入地县(市、区)城乡居保经办机构开具〘个人账户明细表〙,并于15个工作日内通过指定金融机构将参保人员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划拨至转入地县(市、区)城乡居保经办机构指定的银行账户,终止申请转移人员的城乡居保关系,同时保留申请转移人员的参保信息。5)转入地县(市、区)城乡居保经办机构收到〘个人账户明细表〙并确认转入的个人账户储存额足额到账后,应及时告知转入人员,并通过城乡居保信息系统进行实收处理、为转入人员记录个人账户。
五、劳动保障监察类
1.服务内容:劳动保障政策宣传、监察和调处服务 2.服务对象:全体劳动者
3.设定依据: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工作的意见〙(人社部发〔2011〕79号)。省政府〘关于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加强劳动用工监管工作的意见〙(豫政〔2012〕2号):“进一步充实基层劳动保障监察队伍,壮大县级劳动保障监察力量,尽快在乡镇设立劳动保障监察派出机构。” 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基层基础工作的意见〙(豫劳社监察〔2007〕6号):在每个社区(行政村、新型农村社区)设臵—
— 劳动保障监察服务站,聘任2-3人为劳动保障联络员。
4.服务流程:
1)受理事项:A.用人单位制定内部劳动保障规章制度的情况;B.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的情况;C.用人单位遵守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的情况;D.用人单位遵守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规定的情况;E.用人单位遵守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规定的情况;F.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工资和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的情况;G.用人单位参加各项社会保险和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情况;H.职业介绍机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职业技能考核鉴定机构遵守国家有关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考核鉴定的规定的情况;I.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保障监察事项。
2)不予受理:A.应当通过劳动争议处理程序解决的;B.已经按照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申请调解、仲裁的;C.已经提起劳动争议诉讼的。
3)提交材料:
A.举报人应当据实举报并提供被举报人的名称、地址和被举报人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行为的情况,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法予以查处,并为举报人保密。
B.劳动者对因同一事由引起的集体投诉,投诉人可推荐代表投诉;
投诉应当由投诉人递交投诉文书。书写投诉文书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投诉,由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进行笔录,并由—
— 投诉人签字。
投诉文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投诉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工作单位、住所和联系方式,被投诉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劳动保障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事实和投诉请求事项。
C.举报投诉人如果掌握举报投诉事项相关的证据材料(劳动合同、工资表、考勤表、工作证、社会保险费缴费清单等),请尽量收集齐全如实提供,以利于案件的及时准确查处。
4)审查方式: 书面审查或调查核实。
六、劳动争议仲裁类 1.服务内容:劳动争议调解 2.服务对象:劳动争议当事人 3.设定依据: 4.服务流程:
1)调解申请。当事人可以书面或口头形式申请争议调解。书面申请需填写〘调解申请书〙;口头申请由调解委员会当场记录申请人的基本情况、申请调解事项、理由和时间。
2)调解受理:调解委员会应当在申请人提交〘调解申请书〙后3日内,做出调解或者不予调解的决定。
A.当事人调解申请不符合调解规定,决定不予调解的,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制作〘不予调解通知书〙,送达申请人;
—
— B.接到当事人单方调解申请且符合调解规定的,应当询问对方当事人是否同意调解,对方当事人不同意调解的,不得调解,并作好记录,制作〘不予调解通知书〙,在3日内送达申请人;
C.经询问当事人同意调解且符合调解规定的,由调解委员会指定或由当事人共同选择的调解员调解争议。
3)调解结果
经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的,制作〘调解协议书〙。A.〘调解协议书〙经双方当事人签名(或盖章)、调解员署名并加盖调解委员会印章后生效,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当事人应当履行;
B.当事人共同认为无需制作〘调解协议书〙的,可以采取口头协议方式,调解员应当记录协议内容并经当事人签字认可予履行。
4)调解员在调解过程中,发现争议事项不属于本委调解范围或经调解未达成协议的,应当终止调解,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告知当事人可以依法通过仲裁、行政、司法等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制作〘调解意见书〙,经调解员署名并加盖调解委员会印章,在3日内送达当事人。
七、企业退休人员社会管理服务
1.服务内容:企业退休人员社会管理服务 2.服务对象:企业退休人员
3.设定依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劳动—
— 和社会保障厅等部门〖关于积极推进我省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的通知〙(豫办〔2004〕24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省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意见〗的通知〙(豫政〔2006〕29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关于印发街道(乡镇)社区社会保险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流程(试行)的通知〙(人社险中心函〔2009〕87号)。
4.服务流程:
(一)退休人员接收
1.退休人员在完成所有必备退休手续后,携带〘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基本信息表〙(见附表1)和身份证到常年居住地的社区办理社会化管理服务手续。
2.社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人员接收退休人员,并与养老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简称“经办机构”)利用信息系统或书面转递的信息进行核对。
3.按照社会化管理服务联系卡的编码规则,确定退休人员联系卡编号,制作社会化管理服务联系卡,发放给退休人员,并进行发放登记。
4.按照退休人员居住地点和就近原则,将新接收退休人员编入自我管理和互助服务组织。
5.与退休人员核对基本信息,尤其是退休人员的住址、联系电话、家庭情况等,建立准确无误的退休人员完整基本信息库。
—
— 6.按照〘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基本信息表〙明确的70岁以上高龄、孤寡老人、特困、重病等特殊群体类别,将属于特殊群体退休人员的相关信息记入相应的特殊群体服务台帐。
7.向退休人员征求意见或发放社会化管理服务需求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退休人员在养老护理服务、日常文体活动、医疗保健等方面的需求,并登记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需求台帐。
8.社区在办理完退休人员纳入社区管理所有接收手续后,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或书面形式,向街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机构报告接收情况及已确认的退休人员基本信息。
(二)退休人员的转移
退休人员纳入社区后,因长期居住地发生改变,应及时变更社会化管理服务机构,办理跨社区转移。
1.转移申请。退休人员本人或委托人到所在社区填写〘企业退休人员跨社区转移申请表〙(见附表2,以下简称“跨社区转移申请表”),所在社区审核同意后,在〘跨社区转移申请表〙签章同意转出,同时收回退休人员〘联系卡〙。
2.转出。所在社区通过社会化管理服务计算机网络系统向转入地转移退休人员基本信息,变更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机构。
3.转入。退休人员本人或委托人持〘跨社区转移申请表〙和〘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基本信息表〙到新社—
— 区报到,转入地社区按接收程序办理接收退休人员的相关手续。同时,通过计算机系统确认接收。
4.清理资料。转出地社区及时将转出的退休人员从本社区的自管组织中移出,在待转出退休人员基本信息库中,以及相关的特殊群体、管理服务需求等台帐中注明“正在转出”字样。退休人员转出本社区满一年后,转出社区可对其基本信息进行注销。
5.建立台账。转出、转入社区建立退休人员转移情况台账。
6.定期报告。定期向街道报告本社区退休人员转移的有关情况。
(三)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资格认证 1.定期指纹信息认证
①制定计划。依据经办机构关于开展领取养老金资格指纹信息认证工作的统一安排,制定开展指纹信息认证的工作计划,明确每个步骤的时间进度。
②组织指纹信息认证。召开自管组长会议,布臵指纹认证工作,明确参加指纹认证的时间、地点,提出要求。对于行动不便的退休人员,协助经办机构进行上门指纹信息认证。
③督促指纹信息认证。对于未按时进行指纹信息认证的,如找不到退休人员本人,应及时与其家人或联系人取得联系,了解退休人员情况,通知其尽快完成指纹信息认证。
—
— 社区应设立指纹信息采集比对点,方便离退休人员进行指纹信息认证。跨统筹区域居住离退休人员的指纹比对认证,可在本社区或就近指纹比对点进行认证。
开展异地退管系统协助认证的按经办机构要求办理。2.动态资格认证
①发现情况。通过走访慰问、自管组织或社区居民报告、自管组织开展活动等形式了解退休人员的生存状况。
②核实情况。接到退休人员死亡的信息报告后,社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人员必须上门进行核实。
③出具证明。通知死亡退休人员家属在规定期限内开具医院的死亡证明或公安机关的户籍注销证明。
④按时上报。退休人员死亡7日内,要将死亡退休人员信息报告经办机构。
(四)申领丧葬抚恤待遇
1.查看资料。了解到退休人员死亡消息后,查看死亡退休人员基本信息库,初步了解其家庭情况。
2.告知权利。告知死亡退休人员家属、亲属享受丧葬抚恤待遇的有关政策规定,发放待遇申请表。向其家属详细说明待遇项目以及申领条件和手续,避免申领时材料缺失或不合格。并告知其开具当地规定形式的退休人员死亡证明。对不符合申领条件的,要做好解释工作。
3.按时报告。退休人员死亡后7日内,将死亡退休人员有关情况报告街道。
—
— 4.申领待遇。指导死亡退休人员家属准备经办机构要求提供的有关资料,协助办理该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险关系注销和丧葬抚恤待遇申领手续。
申办资料:(1)死亡证明;
(2)公安部门的户口注销证明。
(3)经办机构要求的其他有关证明和资料。5.记录退休人员家属申领丧葬抚恤待遇情况。
附图:
1.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缴费流程图 2.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一般程序流程图
3.乡镇、街道办事处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服
务流程
附表:
1.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登记表(社区)2.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登记表(社区)
填表说明
3.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居民信息变更表 4.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居民缴费增(减)
变动申报表
5.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费核定表
—
—
第五篇:山东省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业务规范
山东省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业务规范
为统一规范全省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基层就业平台)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开展,根据《山东省关于进一步促进基层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鲁人社发〔2010〕46号)、《关于转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失业登记证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鲁人社发〔2011〕10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失业登记管理服务工作的通知》(鲁人社办发〔2012〕59号)、《关于做好灵活就业人员公共就业服务工作的通知》(鲁人社发〔2011〕19号)、《关于开展2011省级充分就业星级社区评估认定工作的通知》(鲁人社办发〔2011〕114号文件)以及《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规划》(鲁人社发〔2011〕38号)等文件规定,结合我省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业务开展情况,制定本业务规范。
一、基本原则
全省基层就业平台工作以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着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努力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保持全省就业局势稳定为根本目标,以人本服务为核心,把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作为重要任务,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布局、辐射带动、功能完善、机制健全”的要求,完善基层就业平台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促进全省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
二、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工作职能
(一)街道、乡镇平台职能:
承担的基础工作:政策信息、求职信息、招聘信息、培训信息发布工作,审核上报就业、失业登记资料,开展登记失业人员日常管理工作;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人力资源中介服务;组织辖区相关人员参加职业培训、创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开发管理社区公益性岗位,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审核上报就业困难人员认定资料,组织开展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和动态管理工作,协助落实就业扶持政策;开展创业服务工作,指导开展信用社区创建工作;审核上报灵活就业人员就业情况,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等服务等。
有条件的平台可承担的工作:小额担保贷款工作、档案代管工作。
协助开展的工作:协助落实社会保险补贴政策,承担上级部门安排的其他就业服务工作。
(二)社区、行政村(农村社区)平台职能:
承担的基础工作:政策信息、求职信息、招聘信息、培训信息发布工作,受理就业、失业登记的申请和初审,开展登记失业人员日常管理服务;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人力资源中介服务;了解、掌握培训需求,收集、发布培训信息,组织推荐辖区相关人员参加职业培训、创业培训;协助开发社区就业岗位,推荐就业困难人员到公益性岗位就业,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核对上报就业困难人员认定资料,组织开展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和动态管理工作,协助落实就业扶持政策;开展创业服务工作,指导开展信用社区创建工作;调查上报灵活就业人员就业情况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等服务;承担上级部门安排的其他就业服务工作。
有条件的平台可承担的工作:小额担保贷款工作、档案代管工作。
协助开展的工作:协助落实社会保险补贴政策,承担上级部门安排的其他就业服务工作。
三、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的服务规范
(一)服务设施
科学合理,以方便服务对象为原则,要考虑未来发展需要,确保可扩展性。统一的标示,整齐归一,便于群众识别。统一服务柜台高度和宽度,统一制服、服务流程、管理制度、统一服务设施。杜绝柜台上用玻璃墙分隔服务对象,要求设置休息座椅。
(二)设备配置
1、基础设备配置:计算机及配套设备(服务器、网络)、办公设备、档案存放设备等基础设备;电子叫号等候设备,电子触摸屏信息查询设备、电子滚动屏幕信息发布设备及相应支持设备。服务
制度、服务工作内容、平台网络分布图、工作标准、公开承诺、文明用语等规章制度,做到公示上墙。
2、信息系统配置:接入全省公共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连接全省信息数据库及网络服务平台。具备支持求职登记、就业登记、失业登记等功能。符合安全要求的系统和数据备份制度、系统安全认证体系、数据质量控制体系,做到可识别、可检索、可追溯、可共享。
3、工具与资料配置:印制主要服务内容、工作流程、场所内服务区域和窗口位置示意图等宣传资料。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应配套的设施、工具、职业信息服务产品及相关技术资料。
(三)服务功能设置。就失业登记、就业援助、职业介绍、信息发布、信访接待、工作管理(窗口)。
(四)工作人员
1、数量要求:公共就业服务人员的配备应与服务对象数量相适应,确保服务提供能力满足服务对象需求。
2、素质要求:公共就业服务人员应具备满足服务岗位要求的专业知识和服务技能,达到与岗位职责相应的教育和专业培训背景要求。对于有特殊要求的岗位,还应具备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各类劳动保障协理员人数不少于工作人员的50%,职业指导师人数不少于工作人员的20%。建立工作绩效与奖惩相结合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就业服务质量。
3、建立岗位职责制度。根据平台的工作职责和人员编制情况。科学设置岗位,明确每个岗位的基本职责。每年将工作目标任务分解到具体岗位,切实做到平台工作人员分工合理、任务饱满、职责明确、便于考核。建立工作人员行为规范制度。对工作人员的操作规程、计算机操作和网络管理、服务行为规范等方面作详细、明确的规定。
4、建立绩效考核制度。从“德、勤、绩、效”四个方面设置具体考核标准。其中,“德”主要是反映职业道德水平和遵守服务准则情况;“勤”主要反映出勤和走访服务对象情况;“绩”主要反映完成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任务情况;“效”主要反映工作效率和创造性工作、合理化建议等情况。以上四个方面分别占总评分的20%、20%、40%和20%,年终进行考评,评定结果可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四个等级,对连续两年考核不称职的人员应予辞退。评分可通过服务对象评价、员工相互评价和领导评价综合评定。
(五)服务制度
进一步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建设,通过完善就业服务功能,规范服务制度,强化队伍建设,整合社会资源,实现就业服务的专业化、制度化、社会化。
1、实现就业服务制度化。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制度,重点完善以下三项制度:一是就失业人员登记制度。完善城镇就失业登记办法,建立覆盖城镇各类人员的就失业登记制度。二是免费就业服务制度。对失业人员实行免费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政策咨询,并提供一次免费技能培训机会,切实落实公益性就业服务免费制度。各级政府要将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列入财政预算,按规定加大失业保险基金对公共就业服务工作的支持力度,确保免费就业服务的经费补贴有稳定的资金来源。三是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制度。深入开展再就业援助活动,形成困难群体再就业援助长效机制。
2、建立社会监督投诉处理制度。建立以人本服务为核心的行业规范,公开服务程序,公开服务项目和标准,公布举报电话,接受舆论和社会监督。设立意见箱和投诉电话。对群众的意见和投诉,应做到当日先有回音,并提出处理或整改时限,按时限告知或公布处理结果,对工作人员的个人投诉,要责令限时改正。对每年被投诉并查实3次以上,情节严重的工作人员当年考核应评为“不称职”。定期征求意见,每季度发放一次问卷凋查,召开一次面向社会各层面的改进服务工作的座谈会,广泛听取和收集群众反映的问题和意见,制定和落实整改措施,确保不断改进工作。
四、服务管理与监督指导
(一)基层就业平台培训指导
对基层就业平台日常业务开展情况进行实时监督、管理指导,内容包括各项基础服务制度的建立、各相关系统的适用与操作、各项工作台账的设立。
1、建立服务规范。基层就业平台应建立和实施以服务为核心的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按照国家制定的服务规范和标准,制定与本组织相适应的标准化工作制度,并形成规范性文件,使管理效能和服务质量持续改进。包括岗位职责、行为规范、档案管理、财务管理、业务培训、信息报送、就业动态管理、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制度、就业困难群体跟踪服务制度等。
2、公开服务流程:基层就业平台应完善服务功能,统一并公开服务流程,明确各个服务阶段间不同部门的接口,描述各个阶段的服务行为,包括工作步骤、工作内容和操作规范等。
3、日常工作规范操作。
一是系统使用操作。基层就业平台要正确操作各相关信息系统。
二是台账管理。根据工作职责建立各类工作台账,纪律规范、完整,动态更新,定期备案。
4、履行服务承诺:基层就业平台应在醒目位置公开服务承诺,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并认真履行服务承诺,严格将各项承诺逐一落到实处。
5、监督考核。按照以上内容各级基层就业平台每季度开展业务自查,业务主管部门要定期对各级基层就业平台进行督查考核。
(二)人员队伍管理和培训
定期对本单位从业人员进行专业知识、技能培训、日常业务培训。包括从业资格证类培训,以经济日常业务培训和指导等,通过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培训效果进行交流和和讨论,对基层就业平台人员目标完成情况、业务开展情况、群众满意度情况进行考核,以此作为评比依据或对工作人员调整依据。
1、培训策划。人员培训前开展培训需求调查分析,合理确定培训项目、培训时间、培训地点、参加人员等,确保策划方案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培训准备。严格按照培训方案的要求和步骤履行职责,确保培训具有针对性,能够激发参加培训人员的兴趣。
3、开展培训。每年定期组织各级基层就业平台工作人员参加,包括全国各项职业资格考试和职业技能培训。包括:全国职业指导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全国职业信息分析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全国劳动保障协理员职业资格考试。
4、评估与反馈。培训结束后,针对培训内容、课程安排、培训质量与效果、会务人员服务质量、教师授课质量等进行评估。
5、资料归档。在培训结束5个工作日内,将平台人员培训内容、培训教材与音像资料归档。
五、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标准
(一)组织领导
1、社区居委会建立创建领导小组,出台专门文件、办公室悬挂,将就业工作纳入社区工作议事日程,召开专题会议部署,社区对创建工作有研究、有部署、有措施、有目标,有领导专门分管。
2、重视社区就业工作经费投入,多渠道、多措施筹集资金。基础设施建设有资金投入,人员经费有保障,计算机、打印机、网络联通等有投入。
3、连续三年以上保持省级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标准,有长期就业社区建设工作规划,实行目标考核管理,责任落实到人。
(二)综合服务
1、建立就业困难群体、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失业人员台帐,形成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制度并有文件,再就业率不低于85%,定期走访就业困难群体并有走访记录。“零就业家庭”成员中至少有1人实现稳定就业并有详细记录。辖区内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失业人员就业率不低于90%。
2、积极开展再就业伙伴计划,组织社区内党员干部带头担当就业促进志愿者,与就业困难人员结成“再就业伙伴”。建立社区党员台帐,党员干部与困难对象结成再就业伙伴,签订结伴责任书,结伴率达到80%以上。
3、鼓励开发社区“三保”、“三托”、“三项服务”、“三大管理”等就业岗位,帮助本社区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愿望的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建立社区岗位开发台帐,建有“三保”、“三托、”三项服务“设施。
4、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实体,各项就业扶持政策得到落实,就业渠道畅通,自主创业的环境宽松。出台鼓励社区服务实体发展政策,建立就业扶持政策落实台帐,落实持《再就业优惠证》或《就业失业登记证》人员的就业扶持政策,出台鼓励创业政策措施。
5、每季进行一次就业法律法规、维权和政策的宣传,全年不少于4次。通过集中宣传、定期现场咨询、现场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劳动保障等法律法规,做到规章制度、办事程序、服务项目、落实政策公开透明。
6、建立辖区失业人员培训台帐,组织辖区内有培训要求的失业人员和其他求职人员全部参加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培训后就业率不低于70%。
7、符合条件困难家庭全部纳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8、辖区内没有因就业问题引发的集体上访事件,群众满意度高。
(三)基础工作
1、建立完善服务场所。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不少于2人,积极组织参加劳动保障协理员培训,建立培训制度,组织学习掌握劳动保障政策法规。建立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和服务规范,实行制度管理。
2、加强社区劳动保障信息网络平台建设,配齐微机,配备打印机和传真机,配备宽带互联网实时联网,与县(市、区)信息联通。
3、实行社区信息动态管理,建立起完备的劳动保障数据库。建立统计报表制度,按时、准确上报有关报表。建立档案管理制度,各类档案资料齐备。
(四)基础管理
1、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健全,包括岗位职责、办事公开、服务承诺、行为规范、财务管理、档案资料管理、工作人员考核、协管员管理、工作例会、学习制度等;
2、工作人员能够自觉遵守各项制度,工作规范有序。
1、以服务对象为中心,工作地点方便社区居民,有明显标识。
2、办公场所使用布局合理,设施便利;
3、常用办公设施齐全,其中拥有可正常使用微机按编制人数人均不少于0.5台;
4、主要工作业务流程、岗位职责及制度简洁明确,在明显位置公示;
5、工作环境整洁有序,文档资料整齐、规范、安全;
6、设有咨询电话、固定的政策宣传栏、信息公布栏、免费宣传材料;
7、与市就业服务和劳动保险网络连接,并确保畅通;
8、有文明用语标示牌。
(五)职工队伍建设
1、按编制规定配备工作人员,并按规定指标聘用社区协管员;
2、建立政策、业务学习日制度,每月不少于1个工作日的学习,并做好记录;
3、工作人员应全面了解劳动保障政策,业务熟练;
4、党、团、工会组织健全,并积极开展工作。
服务态度服务质量
1、工作人员统一着装,上岗应佩戴工作证;
2、服务态度主动热情、语言文明、办事高效、实行首问责任制;
3、工作实行AB角制,在规定时间内保证业务随到随办;
4、对服务对象提供免费使用的表格、纸、笔等用品;
5、设有投诉电话、意见箱,方便服务对象监督投诉。
(六)工作业绩
1、公益性岗位开发、”4045“人员就业安置就业困难人员等责任目标;
2、岗位信息栏每天要保持3个以上有效岗位信息;
3、建立完善特困失业人员管理、岗位开发、过渡性就业、失业军嫂安置等台帐,信息全面、准确、清晰,能反映动态变化;
4、按规定时间审核、发放失业人员、协保人员失业保险待遇和自谋职业人员扶持金,做到不漏发、误发;
5、按规定接收、提取失业人员档案、严格档案管理制度,及时转移失业人员档案;
6、按规定进行失业登记、开展”一对一"的职业指导工作,及时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
(七)工作要求
1、制定方案。详细制定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的活动方案、具体措施。明确各种具体指标和分配方案。
2、加强宣传。制定统一的工作人员岗位职责、行为规范、工作流程、内外部监督制度、信息发布制度等,统一制定标牌悬挂于办公场所的墙壁上,营造内部充分就业创建氛围。至少每季度举行一次充分就业文化和政策宣传会,想用工单位和劳动力发放各种政策和宣传材料;组织辖区内用工单位和职工惊醒用工方面的几种职业指导,营造辖区共促就业的充分就业文化氛围。
3、自评申报。市级及以上认定的就业社区(充分就业和谐社区)对照《充分就业星级社区创建标准》进行自查自评,凡自评达到创建标准要求的,填写《省级充分就业星级社区推荐表》向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申报。
5、初审推荐。各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进行初审并签署意见后,将符合条件的社区推荐给市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组织评估。
6、评估公示。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对各县(市、区)推荐的省级充分就业星级社区进行综合评定,确定候选名单,并在候选社区进行为期一周的公示。公示后无异议的上报省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