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财政有关专业名词术语解释
财政有关专业名词术语解释
1、依法理财。是指依照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等的规定,综合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管理国家财政,实现财政管理的法治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2、一般预算收入。通常是指正常的预算收入,在报告中是指现行政府预算收支科目规定的特定预算科目种类。这一特定科目的设立,是1996年随着养路费等基金收入纳入预算管理,为有别于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而确定的收入科目。一般预算收入主要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使用和牌照税、屠宰税、筵席税、关税、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牧业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行政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海域场地矿区使用收入、专项收入、其他收入等。
3、财政经常性收入。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各级财政预算安排的教育、科技、农业支出的增长幅度,应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但由于前些年国家对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口径没有明确的界定,在实际工作中造成各地区财政经常性收入口径上的不统一。为此,2004年年初财政部与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共同协商,对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口径进行了界定,并下发了《关于统一界定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口径的意见》(财预〔2004〕20号)。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口径,内容包括一般预算收入(剔除城市维护建设税、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专项收入,以及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等一次性收入),中央和省核定的增值税及消费税返还、所得税基数返还及出口退税基数返还,以及中央和省给予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收入等。
4、政府性基金收入。是指依照法律、法规并经有关部门批准设立,凭借行政权利或政府信誉,向单位和个人征收的具有专项用途的资金。设立政府基金的目的,主要是支持某项特定产业和事业发展。其主要形式包括各种基金、资金、附加和专项收费等。
5、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年度预算执行的结果,即总收入等于总支出。若总收入大于总支出为预算结余;总支出大于总收入为预算赤字。按照《预算法》的要求,我国省以下地方各级财政实行当年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方针,不得编制赤字预算,也不准许执行结果中出现预算赤字。预算结余是财政后备的一部分。
6、收入预算调整。根据《预算法》有关规定,对于年度财政体制调整等因素给预算收入带来的变化,对收入预算进行调整,并将调整情况上报人大财经委。
7、可支配财力。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所能机动地支配使用的财政资金。按现行法规和财政体制,地方政府可支配财力由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上级税收返还收入、上级财力性转移支付补助收入,以及原体制上解中央收入或中央补助地方收入等构成。
8、调入资金。是指各级财政部门在预算执行中为平衡一般预算收支,从预算外及其他渠道调入的资金。随着预算外资金逐年纳入预算内管理项目的增多、取消财政周转金以及费改税工作的推进,调入资金呈越来越少的趋势。调入资金属于不稳定收入,因此,在正常情况下,年初预算安排应尽可能不作为稳定收入考虑并安排年初支出预算。
9、上年结余。是指在各级总预算年终决算时,总收入大于总支出而出现的收支差额。其内容包括:(1)本年度支出中因上级下达专项指标较晚等原因,需结转下年度按专项资金的管理办法继续使用的部分;(2)根据建设规划和施工进度需要跨年度进行安排的建设项目资金;(3)该年度由于增收节支而形成的净结余或因特定原因形成收不抵支产生的赤字。
10、支出结构。按国家职能分类,可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社会文教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债务支出和其他支出等。财政支出的基本形式是无偿拨款。
11、一般预算支出。通常是指正常的预算支出,在报告中是指现行政府预算收支科目规定的特定的预算科目种类。这一特定科目的设立,是1996年随着养路费等基金收入纳入预算管理,为有别于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而确定的支出科目。一般预算支出主要是按功能划分的。按现行
政府预算收支科目,地方财政预算类级支出科目主要有: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地质勘探费、科技三项费用、流动资金、农业支出、林业支出、水利和气象支出、工业交通等部门事业费、流通部门事业费、文体广播事业费、教育支出、科学支出、医疗卫生支出、其他部门的事业费、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支出、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国防支出、行政管理费、外交外事支出、武装警察部队支出、公检法司支出、城市维护费、政策性补贴支出、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海域开发建设和场地使用费支出、债务利息支出、专项支出、其他支出、总预备费等。
12、事业支出。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支出,包括工资、补助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助学金、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和其他费用。
13、上解中央支出。包括原体制上解中央支出和专项上解中央支出。原体制上解中央支出是指1994年实行分税制之前按当时确定的收入包干体制,地方财政应上解中央财政的体制支出。1994年实行分税制体制后,为顺利推行分税制改革,国务院在体制文件中确定原体制下的分配格局暂时不变,实行原体制上解中央支出和分税制体制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补助双轨运行的办法,过渡一段时间后再逐步规范化。由此在现行的地方财政收支平衡表中继续体现原体制上解中央的指标。专项上解中央支出是指由于国家出台改革政策引起原来应由下级财政负担的支出转移到中央财政负担,由此需要下级财政专项上解中央财政一部分支出。如由于国、地税分设,国税部门经费需要由地方专项上解中央,由中央财政负责对国税部门的经费。此外还有地方举借债务到期,如国债转贷资金、世行贷款、外国政府贷款、农民基金会借款等需专项上解中央偿还支出等。
14、政府性基金支出。是指以政府性基金收入安排的支出,具有政府性资金和专项资金的性质。
15、结转下年继续安排使用的支出。是年终滚存结余的一部分,即当年支出预算受某些因素影响(如由于上级下达专项资金过晚),按项目支出管理要求,尚未完成的支出项目,需转到下年度继续安排和使用的项目支出。
16、政府债务。是指各级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其它组织,以政府的名义向国内外或境内外承借或担保的,负有直接或间接偿还责任的债务,通常包括以下三部分:一是政府直接显性债务,即按法律和合同规定政府负有直接偿还责任的债务;二是政府或有显性债务,即在特定事项发生情况下,政府才需要支付的债务;三是隐性债务,即一些有可能转化为政府直接债务的债务,如地方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企业债券、中国银行转贷的外国政府贷款和未经财政部门担保的中国进出口银行转贷的外国政府贷款等。
17、《预算法》。是保证国家财政计划顺利实现,调整权力机关、行政机关、上下级预算管理机关及各经济组织之间,在有计划地筹集和分配预算资金过程中所发生的预算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从法律角度上看,预算法是国家调整预算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属于财政法规体系中的基本法。我国的《预算法》是实体法和程序法的统一。
18、预算草案。是指未经法定程序审查和批准的政府、机关、团体、事业单位的年度收支计划,通常指未经人大批准的某一年度政府财政预算收支计划。中央各部门根据国务院的指示和财政部的部署,具体布置所属单位编制预算草案,并负责汇总,编制出本部门的预算草案,报财政部审核。财政部审核汇总中央各部门的预算草案,编制出中央预算草案。地方各级财政部门根据同级人民政府的指示和上级政府及财政部门的部署,具体布置本级各部门和下级财政部门编制预算草案,并负责审核、汇总编制本行政区域的预算草案,报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财政部门审核。
19、现行预算管理体制。即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是根据国务院的决定,从1994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的。主要是按照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合理确定各级财政的支出
范围;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将税种统一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并建立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体系,分设中央与地方两套税务机构分别征管;科学核定地方收支数额,逐步实行比较规范的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和健全分级预算制度,硬化各级预算约束。2002年以来,为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等项改革,对原按企业隶属关系划分的企业所得税、原作为地方收入的个人所得税、原作为中央收入的利息所得税,实行了中央地方按比例分享的办法,从而对1994年以来实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
20、部门综合预算。就是一个部门一本预算,是指政府各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及其行使职能的需要,由基层预算单位编制,逐级上报、审核、汇总,经财政部门审核后提交立法机关审议批准的全面反映部门各项收支活动的综合财政计划。
21、预算调整。是指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中央预算和经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地方本级预算,在执行中因特殊情况需要增加支出或者减少收入,使原批准的收支平衡预算的总支出超过总收入,或者使原批准的预算中举借国内、国外债务的数额增加的部分变更。
22、事业单位预算。是指事业单位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
23、行政单位预算。是指行政单位根据其职责和工作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
24、决算。是指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编制的经法定程序审查和批准的预算收支的年度执行结果。它反映和总结预算执行情况和结果,是社会经济活动在财政上的综合反映,是预算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决算草案由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在每一预算年度终了后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时间编制。
25、非税收入。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社会团体和企业主管部门、政府或行政事业单位委托的机构(以下简称“部门和单位”),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或依靠国家资产(资源)和国家投入而收取、提取、募集的,除税收以外的各种财政性资金。其范围具体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含各种基金、附加、专项资金、专项收费)、罚没收入、主管部门从所属单位集中的资金(含管理费、收入分成、基层上解资金)、具有行政职能的社会团体会费、国有资产(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含土地出让、转让、出租、抵押、估价入股,海域场地矿区有偿使用、房屋出租、场馆及公园门票收入等)、捐赠收入、广告收入、彩票资金、社会力量办学收费、幼儿园收费(包括部队所属的园所)、银行利息收入等。按财政管理方式,非税收入分为:一是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专项、附加)收入;二是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收入。
26、税收。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凭借其政治权力,按照特定标准,强制、无偿地取得公共收入的一种形式。目前我国的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大体为95%左右。
27、增值税转型。中央11号文件确定,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实行装备制造业等8大行业增值税转型政策,即由原来的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增值税。生产型增值税是指在计算企业应缴增值税时,不扣除购进固定资金所含进项税,课税对象相当于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总额,纳税人税负较重。消费型增值税,是指允许企业对购进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所含增值税税金予以抵扣,纳税人税负较轻。实施增值税转型政策,将进一步降低制造业成本,有利于鼓励资本向购置生产设备等方面的投资,进而促进企业技术升级和加快发展。
28、国库。是国家金库的简称,是1985年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后修改的名称,在此之前称金库。国库是负责办理国家预算收入和支出的机关,是国家预算执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预算执行的基础。各级国库在实现国家预算收支任务中,主要起到执行、促进、监督和反映的作用。
29、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主要是我国针对现行以征收机关和预算单位设立多重财政资金存款账户为基础的分级分散收付制度而实施的一项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这项改革是涉及财政资金收缴和拨付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将所有的财政
性资金都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
30、转移支付制度。是指以各级政府之间所存在的财政支付能力差异为基础,以实现各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为目标,而实行的一种财政资金支付制度。它是我国分税制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为实现地区间各项社会经济事业的协调发展而采取的财政政策。根据转移支付资金的性质、使用范围的不同,可分为财力性补助的一般转移支付和工资性转移支付,以及专项性资金补助的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农村税费转移支付、天然林禁伐转移支付补助等。
31、财政违法行为。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以及个人在财政和财务会计管理活动中,违反国家有关财政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
32、偷税罪。是指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违反国家税收征管法规,采取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的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或者是不缴或者少缴已扣、已收税款,达到法定标准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
33、社会保障。是指政府和社会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在劳动者和社会成员因养老、伤残、疾病丧失劳动能力或丧失就业机会,或因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等原因面临生活困难时,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再分配提供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以确保其基本生活和医疗需要。
34、社保试点。是指国家为建立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而选定某些地区作为试点先行进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我省作为全国试点的唯一省份,试点的主要任务是:调整和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研究制定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办法;加快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加强和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加强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和管理;加快社会保障立法步伐。我省试点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做实,二是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
35、出口退税机制改革政策。是指国家为促进外贸体制改革,保持外贸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出口退税实行中央、地方按分享比例共同负担的体制政策。具体内容是,从2004年1月1日起,改变出口退税由中央全额负担的办法,改为按照中央地方增值税75:25分享的体制进行承担,按照“新帐不欠、老帐要还,完善机制,共同负担,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的原则,核定各地区出口退税基数,对基数内的退税额,继续由中央财政全额负担;超基数退税部分,由中央地方按比例分别负担。
36、财政贴息。是指财政用于帮助用款单位归还贷款利息支出,或者财政性贷款只要求收回本金,少收或不收利息所形成的补贴,又称“利息补贴”。
3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在政府组织、引导、支持下,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互助合作制度。
38、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是指为加快中小学危房改造步伐,国务院决定,从2001年开始在全国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力争在一段时间内基本消除现存的中小学危房,使中小学生和教师在安全、整洁的教室中安心学习和教书。“工程”由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共同组织实施,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投入“工程”专款,重点补助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经过改造后的校舍最低使用寿命确保在50年以上。
39、农村免费义务教育。是指按照省政府统一部署,从2003年秋季起,对全省困难家庭学生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对象为全省农村贫困人口中的小学、初中学生、城市低保人口中的小学、初中学生,特殊教育学校及其他学校残疾学生、工读学校学生。对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杂费、课本费和校内服务性收费。免收杂费、课本费的补助资金,由省、市、县(区)三级政府共同筹措。
40、阳光工程。2004年,国家农业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建设部等六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通知》(农科教发[2004]4号),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劳动力输出地和贫困地区,以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为目标,组织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此项工程简称为“阳光工程”。
41、“收支两条线”管理。是指凡有非税收入的单位,取得非税收入时,必须按规定全部上缴国库或同级财政专户;支出时,由财政部门统筹安排,根据核定或批准的年度预算和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以及单位的支出申请和实际工作需要,从国库和财政专户向申请单位拨款。“收支两条线”管理内容不仅指单纯的收支管理,而是包括多个具体相关的工作内容。在收入管理方面,包括项目审批、标准核定、票据管理、征收体制、账户设置等方面管理;在支出方面,包括部门预算、核拨制度、核定事业发展定额、实行项目库等方面管理。
42、整合政府财力资源。是指政府在一定时期为缓解财政收支矛盾,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对原有的各类财政专项资金、非税收入、竞争领域国有资本金、政府非经营性资产、土地等资源性资产、政府债权资金等,进行统筹规划、强化管理、综合运用,以集中财力资源,统筹用于一个时期的党委、政府的重点支出项目。
43、政府审计。是指审计机关依法独立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监督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
44、资产评估。是指对资产现实价格的估算和判断,即由有独立性和公正性的评估主体,根据委托方的特定目的,遵循公允的原则和标准,按照国家的法规和政策,履行法定的程序,在翔实可靠的数据资料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某一时点的资产价格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和评价,并得出合理结论的过程。
45、两减免三补助。“两减免”是指减征农业税和免征农业特产税。我省从2004年起取消了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2005年全部免征农业税。“三补贴”是指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粮食直补,也称对种粮农民实施直接补贴,核心内容就是将国家实行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政策间接给农民的补贴转为直接补贴,即:从2004年开始,国家不再按保护价收购农民余粮,将原来通过实行保护价收购政策对农民的间接补贴,改为通过一定方式直接补给农民;良种补贴,是为加快农作物良种推广,促进农作物良种区域化种植,提高农产品品质而设立的专项资金;农机具购置补贴,是指为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产区发展粮食产业,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鼓励和支持农民使用先进适用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农民个人、农场职工、农机专业户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和更新农业机械给予一定的补贴。
46、稳健财政政策。是指介于积极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之间的中性财政政策。积极财政政策实质是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赤字来扩大政府支出的规模,达到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通常采取减税和扩大政府支出规模的方式。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盈余来压缩政府支出的规模,达到减少或抑制社会的总需求,通常采取增税和控制支出的方式。而稳健财政政策(即中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保持财政收支平衡,确保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大体平衡,既避免需求扩张,也防止出现需求不足。就现阶段而言,实行稳健财政政策,主要是服从改革发展和中央宏观调控的大局,通过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等措施,既防止通货膨胀的苗头继续扩大,又防止通货紧缩的趋势重新出现;既坚决控制投资需求膨胀,又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既对投资过热的行业降温,又着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从而确保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47、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是“收支两条线”管理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大财政收入“蛋糕”,源头遏制腐败的重要举措。其
主要内容:一是取消执收单位收入过渡帐户,所有非税收入直接上缴财政;二是实行收缴分离的征管方式,即“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三是建立全省非税收入项目库,对所有非税收入实行统一编码管理,有效防止“乱收费”行为;四是建立信息网络系统,实现收缴网上操作,账务微机核算,网络自动监管;五是缴款凭证与执收票据合二为一,通过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系统软件实行微机开票。
48、政府采购。也称公共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实行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采取竞争、择优、公正、公平、公开的形式,使用财政预算内、外资金等财政性资金,以购买、租赁、委托或雇佣等方法获取得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政府采购制度则是采购政策、采购方式、采购程序和组织形式等一系列政府采购管理规范的总称。
49、农村税费改革。是指对现行农业和农村领域的税费制度进行完善,取消面向农民的不合法、不合理收费,用税收形式取代体现政府职能、具有税收性质的收费,理顺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社会长期稳定和经济健康发展的一项综合性改革。其主要内容包括:取消乡统筹费、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取消屠宰税;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调整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政策;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
农村税费改革分两步进行。第一步主要是正税清费,治理涉农“三乱”,取消乡统筹和村提留款,将农民应缴纳的税费规范为农业税和农业税附加,把过重的农民负担减下来。第二步就是深化农村税费改革,主要是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直至取消农业税,同时,推进乡镇机构、农村教育体制、县乡财政体制等综合配套改革,增加对农村的公共财政投入,建立农民增收减负的长效机制。
50、国债转贷。1998年底,为解决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市场需求萎缩对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发行国家债券,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有效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增长,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具体内容为:国家增发一定数量的国债,由财政部转贷给省级(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下同)人民政府,用于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项目。转贷资金主要用于以下方面的建设项目:农林水利投资、交通建设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建设投资、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其他国家明确的建设项目。
根据已经审定的利用转贷资金的建设项目及其所需资金,财政部与省级人民政府签订《中央向地方转贷协议》。省级财政部门作为人民政府的债权、债务人的代表,负责国债转贷资金的还本付息工作。转贷资金项目的确定要求省级人民政府既要考虑到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到本地区综合还款能力,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决定和落实还款资金的来源。根据《中央向地方转贷协议》,省级财政部门与有关的同级主管部门或下级人民政府签订《建设项目利用转贷资金协议》,在本省范围内统借、统筹、统还。
第二篇:铁路名词术语解释
铁路名词术语解释大全
1.国有铁路:指铁道部投资建设和管理的铁路,包括组建有内部综合性支线管理机构的铁路。
2.合资铁路:指铁道部与其他部委、地方政府、企业或其他投资者合资建设和经营的铁路,包括规范改制的铁路支线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规范改制公司)。
3.地方铁路:指地方人民政府投资建设和管理的铁路。
4.特别繁忙干线:在国家重要的交通运输大通道担当客货运主力,在路网中起极重要的骨干作用且客、货行车量达到或超过100对的线路。
5.繁忙干线:连接经济发达地区或经济大区,在路网中起重要的骨干作用且客、货行车量达到或超过60对的线路。
6.干线:连接大中城市,在路网中起骨干作用且客、货行车量达到或超过15对的线路。
7.支线:连接中小城市,在路网中起联络作用或为地区交通运输服务,或客、货行车量不超过15对的线路。
8.新线:指未交付运营部门的工程临管线路。
9.高速铁路:列车最高运行速度大于200km/h的铁路。
10.快速铁路:列车最高运行速度超过120km/h但不超过200km/h的铁路,其中以客运为主的线路不低于160km/h。
11.城际铁路:指长度在500km以下,客货运输繁忙、相邻两大城市间的铁路。12.铁路行车组织:是铁路运输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铁路综合运用各种技术设备合理组织列车运行以实现旅客和货物运输过程的组织工作。它的主要内容包括:车站技术作业组织、车流组织、列车运行图和铁路通过能力、铁路运输工作技术计划和调度工作。
13.《铁路技术管理规程》:简称《技规》,是铁路进行技术管理和从事运输生产的基本法规。它的主要内容包括:铁路技术设备的基本要求和标准、行车组织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工作方法和作业程序、信号显示的要求和方法以及铁路运输工作人员的主要职责和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14.《行车组织规则》:简称《行规》,它是各铁路局根据《技规》规定的原则,结合铁路局管内设备的具体条件所制定的行车组织的补充规则,是铁路局行车组织工作的基本法规。
15.《车站行车工作细则》:简称《站细》,它是根据《技规》和《行规》的有关规定,结合车站技术设备和作业条件等具体情况所制定的车站技术管理和作业组织的基本制度,凡参与车站作业的车务、机务、车辆、工务、电务、供电、给水等部门所有人员必须遵照执行。
16.列车:指编成的车列,挂有机车及规定的列车标志。
17.车组、车列:若干车辆连挂在一起称为车组。若干车组连在一起称为车列,分为调车车列和列车车列。
18.旅客列车:以客车(包括代用客车)编组的运送旅客及行李、包裹、邮件的列车。
19.国际旅客列车:只有两个或以上国家联合开行的旅客列车。20.特快旅客列车:最高运行速度为120km/h以上至200km/h并冠以“T”字的旅客列车
21.快速旅客列车:最高运行速度不超过120km/h并冠以“K”“N”字的旅客列车。
22.普通旅客列车:特快、快速以下等级的旅客列车,包括普通旅客快车和普通旅客慢车。
23.混合列车(包括货物列车编挂乘坐旅客车辆10辆及以上):是以运送旅客的车辆为基本车组,与运送货物的车辆混合组成的列车,或是货物列车中编挂乘坐旅客车辆10辆及以上的列车。
24.军用列车:专门为运输军事人员或军用物资而开行的列车。
25.行包快运专列:固定车辆编组及发、到站的专门运送旅客行李包裹的列车。26.“五定”班列:即定点、定线路、定车次、定时、定价的货物列车。即在货运量较大的货运站间开行、发到直达、运行线路全程贯通、车次全程不变、发到时刻固定、以车或箱为单位报价的货物列车。
27.快运货物列车:是指以快速客运系统的线路条件为基础,采用运行速度120km/h的专用车辆,按旅客列车的形式,以高附加值货物为重要运输对象的快速列车,快速货物列车的列车重量不大于1500t。
28.直达列车:在装(卸)车站或技术站编组,通过一个及以上的编组站不进行改编作业的列车,其中包括始发直达列车、阶段直达列车、空车直达列车、循环直达列车、技术直达列车。29.直通列车:在技术站编组并通过一个及以上的区段站不进行改编作业的列车。30.区段列车:在技术站编组并到达相邻技术站,在区段内不进行摘挂作业的列车。
31.重载列车:在货运量到发集中的运输线路上采用大型专用货车编组,采用双机或多机牵引开行的一种超长、超重的货物列车,其特点是:车辆载重力大;列车编挂辆数多。根据专用现有的铁路主要技术政策规定,开行5000t的重载货物列车,车站的到发线有效长度为1050m,在运煤专线上开行10000t的重载货物列车,其部分车站的到发线有效长度为1700m。
32.冷藏列车:利用机械冷藏车专门运送鲜活、易腐败等需要保持特定温度的货物的货物列车。
33.摘挂列车:在技术站编组并在邻接区段内的中间站进行摘挂作业的列车。34.自备车列车:为运输大宗、固定的货物往返运行于特定区段内,全部以企业自备车编组而成的货物列车。
35.小运转列车:在技术站和邻接区段规定范围内的几个车站间开行的列车。在枢纽内各站间开行的列车称为枢纽小运转列车。
36.路用列车:是专为运送铁路自用物资或设备的列车。
37.换算长度:以机车车辆前后两钩舌内侧距离按11m为一换算单位,计算得出的比值表示其长度。
38.车站:办理列车接发、会让及办理客货运输业务的有配线的分界点。
39.分界站:指由铁道部批准承认的铁路局间分界站及国境分界站(包括设在国家铁路、合资、地方铁路线路上的分界站),不包括各种交接站。
40.编组站:担当大量中转车流改编作业,编组技术直达、直通和其他列车的车站。在编组站还进行更换货运机车和乘务人员,对货物列车中的车辆进行技术检修和货运检查整理工作。编组站一般设有专用的到达场、出发场和调车场,驼峰调车设备以及机车整备和车辆检修等设备。编组站按照其在铁路干线上和枢纽内的位置,所担当的作业任务,可分为路网性编组站、区域性编组站和地方性编组站。
41.区段站:设于划分货物列车牵引区段的地点或区段车流集散地点,一般只改编区段到发的车流,解体与编组区段、摘挂列车的车站。区段站一般还进行更换货运机车或乘务员,对货物列车中的车辆进行技术检修和货运检查整理作业,设有接发列车、调车、机车整备和车辆检修等设备。42.技术站:编组站和区段站的总称。
43.中间站:办理列车接发、会让、通过、列车摘挂的和装卸作业的车站。一般设在技术站之间区段内,有些中间站还进行机车给水、加煤等整备作业,补机摘挂,列车技术检查和凉闸作业,列车始发和终到作业。
只办理接发列车的车站,单线区段称为会让站,双线区段称为越行站。
44.站界:车站与区间的分界点。单线区间以进站信号机柱中心线为界;双线或多线区段以各该线的进站信号机柱或站界标的中心线为界。
45.中转车: 在车站不进行装卸作业的运用货车。中转车按作业性质分为无调中转车和有调中转车两种。
无调中转车:在技术站中转列车中未摘下的运用货车以及停运列车上的运用货车。
有调中转车:不属于无调中转车的中转车。
46.货物作业车:在站线(或区间)、岔线及段管线内进行装卸、倒装的运用货车。一次货物作业车:在车站只进行一次装车或卸车作业的货物作业车。双重货物作业车:指在本站卸空后,在进行装车的货物作业车。
47.行车闭塞法:指通过相邻车站(线路所、闭塞分区)的设备或人为控制,保证在同一时间内、同一区间(闭塞分区)、只有一个列车运行的行车方法。
48.时间间隔法:车站一切电话中断时,双线区间正方向按规定的时间间隔连续发出列车的一种特定的行车方法。
49.空间间隔法:两列车以车站、线路所划分的区间,以及自动闭塞的通过信号机所划分的闭塞分区作为运行间隔的方法。空间间隔法分为基本闭塞法和代用闭塞法。基本闭塞法采用自动闭塞、半自动闭塞两种,代用闭塞法采用电话闭塞法。50.站间区间:指两相邻车站之间的区间。
单线站间区间:相邻两站间两架进站信号机柱中心线间的线路空间。
双线站间区间:相邻两站间隔改线进展信号机柱(或站界标)中心线至站界标(或进站信号机柱中心线)间的线路空间。
51.所间区间:两线路所间或线路所与车站间的线路空间。它是两通过信号机柱中心线间的一段线路空间,或是进站信号机柱(站界标)中心线至站界标中心线(或进站信号机柱中心线)间的线路空间。
52.闭塞分区:自动闭塞区间,同方向相邻两通过色灯信号机柱的中心线间,或通过色灯信号机柱中心线与进站信号机柱中心线间,或出站信号机柱中心线与通过色灯信号机柱中心线间的一段线路空间。
53.区间空闲:区间未被列车、机车车辆占用,或相邻两站未办妥接发列车闭塞及出站调车手续时称为区间空闲。54.区间占用:区间被列车、机车车辆占用,或相邻两站已办妥闭塞及出站(跟踪)调车手续时称为区间占用。
55.区间封锁:由于施工或区间发生事故等原因,根据调度命令,除指定列车外,禁止其他列车进入区间。56.书面联络法:车站一切电话中断时,为安全不间断地行车,单线区间两端站按有关书面形式确定列车运行次序的一种特定的行车方法。57.行车凭证:列车进入区间(闭塞分区)的凭据。
58.接发列车作业程序:车站在办理接发列车过程中所进行的办理闭塞、布置进路、开闭信号、交接凭证、接送列车、指示发车等一系列作业过程。
59.办理闭塞:车站值班员通过闭塞设备和电话联络,得到邻站对占用区间承认的过程,包括请求、承认、取消闭塞及填写行车日志等。
60.发车预告:在自动闭塞和双线半自动闭塞区间,发车站无须接车站同意就可开放信号向区间发出列车,车站值班员在列车出发前将列车车次通知接车站称为发车预告。
61.列车进路:列车在车站接入、发出、通过所经由的一段线路称为列车进路。62.准备进路:车站值班员亲自或命令信号员或扳道员将列车进路上所有道岔开通并锁闭的过程。63.接车进路:由进站信号机起至接车线末端警冲标或出站信号机止的一段线路。64.发车进路:由列车前端起至相对方向的进站信号机或站界标止的一段线路。65.通过进路:该列车通过线两端进站信号机或站界标间的一段线路。
66.布置进路:车站值班员向助理值班员、信号员(长)、扳道员(长)发布准备接、发车
67.开闭信号:开放或关闭有车站操纵的固定信号机的全过程。
68.引导接车:在进站、接车进路信号机不能使用,以及无双向闭塞设备的双线区间由反方向行车时,使用引导信号或引导手信号接车。
69.交付行车凭证:向列车(或出站调车)司机交付占用区间的凭据。
70.接送列车:接发列车有关人员将列车接入和送出车站(线路所)的作业过程。71.列车接近:列车即将到达进站信号机(站界标)处时称为列车接近。一般自动闭塞区间为列车压上第二接近轨道电路,半自动闭塞区间集中联锁车站为列车压上预告信号机或预告标处的轨道电路,非集中联锁车站为列车头部到达预告信号机或预告标处为列车接近。
72.列车到达:列车整列进站按规定进入接车线停妥,车站值班员办理开通区间的作业过程。73.列车出发:自车站发车人员向运转车长显示发车指示信号(包括直接发车的出站信号机的进行显示和发车信号)起,至列车司机确认发车条件具备后,鸣笛一长声起动列车,车站值班员向邻站报点的整个作业过程。
74.列车通过:列车不停车经过车站通过进路的整个作业过程。
75.指示发车:车站值班员(助理值班员)向运转车长显示准许发车的发车指示或开放发车表示器的过程。
76.直接发车:车站值班员(助理值班员)按有关规定直接向司机显示发车信号。77.优先发车站:单线区段,车站一切电话中断,使用书面联络法行车,根据有关规定确定具有第一个列车发车权的车站。
78.调车:除列车在车站的到达、出发、通过及在区间内运行外,凡机车车辆进行一切有目的的移动统称为调车。
79.解体调车:将到达的车列按车组分解到指定的线路上。
80.编组调车:根据列车编组计划、列车运行图和有关规章制度和特殊要求,将车辆选编成车列或车组。
81.摘挂调车:列车进行补轴、减轴、换挂车组及车辆甩挂等作业。82.取送调车:为装卸货物、检修、洗刷消毒车辆等目的,向指定地点送车或取回车辆的作业。
83.推送调车法:凡使用机车将车辆由一股道调送到另一股道,须停车后进行摘车的调车方法。
84.溜放调车法:使用机车推送车列达到一定的速度,在行进中提钩,使摘离的车组利用获得的动能,溜向指定地点的调车方法。
85.单钩溜放法:当调车车列每加速、减速一次即溜出一个车组,调车车列进行回拉,再进行下一车组的溜放作业方式。
86.连续溜放法:当调车车列每加速、减速一次,溜出一组后,调车车列不进行回拉,继续进行不变更运行方向的加速减速。每一次加速减速即溜出一个车组,连续溜放几个车组才向牵出线回拉一次的作业方法。
87.驼峰调车作业组织方式:根据驼峰设备条件和配属的机车台数确定的技术作业组织方法。
88.单推单溜:在驼峰上只用一台机车担当分解作业。
89.双推单溜:使用两台及其以上机车担当驼峰分解作业时,一台机车进行分解作业,一台机车可进行预推作业的组织方法。
90.双推双溜:有两条推送线的驼峰,两台驼峰机车可同时在自己的调车系统内进行推峰、分解及整场的作业组织方法。
91.中间站调车:在中间站进行车辆摘挂、取送、对货位的调车。92.越出站界调车:越过进站信号机或站界标进行的调车作业。
93.跟踪出站调车:在单线区间和双线正方向线路上,按有关规定,跟随在出发列车后面越过进站信号机或站界标进行的调车作业。
94.手推调车:按有关规定,用人力推动车辆达到调移目的的调车作业。
95.调车作业通知单:调车作业通知单是布置调车作业计划的书面计划。调车作业通知单的内容应有班次、月、日、计划编号、担当机车、作业项目、计划起讫时分、作业程序、场别、股道、摘挂车数、作业方法、残存车数、记事等。中间站利用本务机车调车时,应使用附有示意图的调车作业通知单。
96.要道还道:参加调车作业的有关人员之间,联系准备和确认调车进路所使用的一种规定的联络方法。
97.编组隔离限制:为了列车运行和运输旅客货物的安全,对各种机车、车辆编入列车的位置、数量所规定的特殊要求称为编组隔离限制。
98.关门车:为保证车内货物的运输安全或因车辆制动系统故障而关闭截断塞门的车辆。
99.闸瓦压力:机车车辆施行制动时,闸瓦抱住车轮,起制动作用的压力称为闸瓦压力,以千牛(kN)为单位,用以表示列车制动力。
100.换算闸瓦压力:为了便于计算编成列车的自动制动机闸瓦压力是否满足客、货列车每百吨重量不少于规定闸瓦压力的要求,通常采用计算摩擦系数,并将实际算出的车辆(机车)每辆(台)闸瓦压力,按规定的公式换算成每辆(台)计算闸瓦压力。
101.十、五、三车距离信号:在连挂车辆作业时,调车人员向调车长或调车长向司机显示的调车机车车辆距被挂车辆距离的联系信号。当调车的机车车辆距离停留车约十、五、三车时,分别显示相应的距离信号。
102.易行车、难行车:根据车辆的走行性能和装载货物的轻重,在溜放中相对单位运行阻力较小走行较快的车辆称为易行车,反之为难行车。103.易行线、难行线:调车场的线路由于道岔、曲线、坡度等因素,对溜入的车辆产生阻力,阻力较小容易走行的线路称为易行线,反之为难行线。
104.堵门车:停留车距警冲标间的距离小于溜入车组的长度及安全距离,这种停留车称为堵门车。
105.车辆停留时间标准:在查定车站技术作业程序和时间标准工作中,所确定的中转车停留时间标准和货物作业车停留时间标准,统称为车辆停留时间标准。106.有调中转车停留时间标准:查定的有调中转车在技术站的平均停留时间称为有调中转车停留时间标准。有调中转车停留时间标准由到达技术作业、等待解体、解体、集结、编组、出发技术作业、等待出发等各项时间标准组成。107.集结时间:车站编组列车(或车组)从为凑集该列车的第一个车组进入调车场或到达车站(本站作业车为装卸完了)时止,该车列每一货车的平均停留时间。108.无调中转车停留时间标准:查定的无调中转车在技术站的平均停留时间称为无调中转车停留时间标准。109.中转车平均停留时间标准:中转车在技术站的平均停留时间标准是查定的有调中转车停留时间标准和无调中转车停留时间标准的加权平均数。110.货车一次货物作业平均停留时间标准:按查定装卸车次数计算的货车每次货物作业在站平均停留时间,称为一次货物作业平均停留时间标准。
111.车站最高限额车数:为不使车站发生堵塞状况而规定的现在车数最高临界值。
112.车站出入车数:车站到达合发出的货车总数称为车站出入车数,其中包括货物作业车、有调中转车、无调中转车、非运用车等。
113.现有车:现在车为货车和守车在车站、路局、全路的现有数。货车按运用的区别分为运用车及非运用车两大类。
114.运用车:指参加铁路营业运输的铁路货车、外国货车和企业自备及企业租用车的重车(按轴公里计费的重车除外),又可分为重车和空车。
115.非运用车:指不参加铁路营业运输的铁路货车、外国货车和企业自备及企业租用车(包括按轴公里计费的重车),包括备用车、检修车、代用客车、路用车、洗罐车、整备罐车、改装及试验车、企业自备及企业租用空车和局管空车。116.空车:卸完或待装货物的运用车。
117.重车:待卸或装满货物等待挂运的运用车。
118.有效车:根据列车编组计划、运行图和车站技术作业时间标准,于次日18∶00前管内工作车能卸空、移交重车能交出、空车能装完或排出者,称为有效车。
119.通过能力:通过能力是在一定的机车车辆类型和一定的行车组织方法的条件下,铁路区段内的各种固定设备,如取肩、车站(通常指技术站)、机务段整备设备、给水、电气化铁路的供电设备,在单位时间(通常指一昼夜)所能通过或接发得最多列车对数(或列数)、车辆数或吨数。
120.现有通过能力:在现有设备和现有行车组织方法条件下,铁路各固定设备可能达到的通过能力。
121.能力利用率:某种设备实际被占用的能力与该种设备的现有能力之比。122.车站通过能力:在采用合理的技术作业过程的条件下,车站一昼夜能勾结、发各方向的货物列车数和旅客列车数即为车站通过能力。车站通过能力应以咽喉道岔通过能力和到法线通过能力中较小的能力为准。
123.咽喉道岔通过能力:咽喉道岔是指咽喉区中能力利用率最大的道岔组。其通过能力是指咽喉道岔一昼夜能够通过的各方向的货物列车数和旅客列车数。124.到发线通过能力:在到达场、出发场或到发场中,办理列车到发作业的线路,一昼夜能够接、发的各方向的货物列车数和旅客列车数,即为该场的到发线通过能力。
125.咽喉道岔或到发线的计算通过能力:在不考虑空费时间的条件下,咽喉道岔或到发线一昼夜能够通过或接发的各方向的货物列车数和旅客列车数。
126.咽喉道岔或到发线的使用通过能力:在考虑空费时间的条件下,咽喉道岔或到发线一昼夜能够通过或接发的各方向的货物列车数和旅客列车数。127.咽喉道岔或到发线空费时间:前后两列车占用同一组咽喉道岔或同一条到发线的时间之间,所出现的不能利用的时间。
128.车站改编能力:在合理使用技术设备的条件下,车站的固定调车设备(驼峰和牵出线)一昼夜内能够解体和编组各方向的货物列车数或车数。129.货车无调中转平均停留时间:运用货车在技术站办理一次无调中转作业的平均停留时间称为货车无调中转平均停留时间(简称货车无调中时),其计算公式为:
货车无调中转平均停留时间(h)= 无调中转车停留车小时 / 无调中转车数 130.货车有调中转平均停留时间:运用货车办理一次有调中转作业的平均停留时间称为货车有调中转平均停留时间(简称货车有调中时),其计算公式为: 货车有调中转平均停留时间(h)= 有调中转车停留车小时 / 有调中转车数 131.货车中转平均停留时间:运用货车办理一次中转作业的平均停留时间称为货车中转平均停留时间(简称货车中时),其计算公式为: 货车中转平均停留时间(h)= 中转停留车小时 / 中转车数 132.货车一次货物作业平均停留时间:运用货车一次装车或卸车作业在货物作业站的平均停留时间,称为货车一次货物作业平均停留时间(简称货车停时),其计算公式如下:
货车一次货物作业平均停留时间(h)= 货物作业车在站停留小时 / 货物作业次数
133.货物作业平均停留时间:运用货车在货物作业站的平均停留时间,称为货物作业平均停留时间(简称货车停时),其计算公式如下:
货物作业车平均停留时间(h)= 货物作业车在站停留小时 / 货物作业车数 134.列车出发正点率:在一定时期内,正点出发的列车数占出发列车总数的百分比。
135.调度命令:各级调度在组织指挥日常运输工作中对下级调度或站调,以及有关人员所发布的有关完成日常运输生产的具体部署和指挥行车工作的指令,其中必须在调度命令登记簿上登记的称为调度命令,无须登记的称为口头指令。136.单一指挥:为保证安全生产,提高作业效率,在列车运行调整、接发列车、调车作业中,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机车只能由一个人负责指挥、有关人员进行作业的工作制度。
137.列车反方向运行:双线区间因某种需要,按有关规定临时组织列车在反方向的正线上运行时,称为列车反方向运行。
138.列车保留:由于列车运行前方发生事故中断行车,或发生运输堵塞,或限制口交出列车数超过限额等原因,将通过或到达该地区的在途货物列车或编组站按班计划所编列车开往指定中间站,摘走机车,暂时保留,等到运行秩序恢复正常时再恢复其运行,这一运行调整措施称为列车保留,被保留的列车称为保留列车。139.隔开设备:隔开设备是指安全线、避难线、或有联锁作用能够起隔开作用的道岔。
140.影响接发车进路的调车作业:占用、穿过接发车进路的调车作业;线间距不足5000mm,一线接发列车,一线调车作业,其中之一挂有装载超限货物的车辆。141.货物作业次数:在一定时期内,全路、铁路局(分局)或车站完成或计划完成的装车和卸车作业次数的总和。
142.装车数:全路、铁路局(分局)或车站在一定时期(年、季、月、日,通常指日,以下工作量指标亦同)内承运并填写货票,以运用车装车完了的货车数称为装车数。143.卸车数:全路、铁路局(分局)或车站在一定时期内以运用车运到,具有货票,并卸车作业完了的货车数称为卸车数
144.货物周转量:在一定时期内,全路、铁路局(分局)或车站在货物运输工作中完成或计划完成的货物吨公里数,称为货物周转量。其值为不同运程的货物运送吨数与相应的货物运送里程的乘积之和。
145.换算周转量:在一定时期内,全路、铁路局(分局)或车站在运输工作中完成或计划完成的旅客和货物换算吨公里数,称为换算周转量。其计算公式为: 换算周转量(换算吨公里)=货物周转量+旅客周转量x 人公里成本 / 吨公里成本
当旅客人公里与货物吨公里的成本相等或接近相等时,换算周转量等于货物周转量与旅客周转量之和。
146.车站行车量:各方向的到发列车数为车站行车量。查定车站能力时先选定计划车流量,确定各方向各种列车的平均编成辆数,再计算其行车量。
147.车站作业组织:车站的行车工作组织(包括接发列车、调车作业、作业计划、调度指挥、设备运用、统计分析),技术作业程序和时间标准及车站通过能力和改编能力的查定等总称为车站作业组织。
148.核对现车:车号员将列车编组顺序表的内容与车列中的机车、车辆实际状况进行对照,修改和补充列车编组顺序表中的记载使之与实际状况相符的工作称为核对现车。
149.票据交接:列车到达后和出发前,车站值班人员与司机或运转车长交接列车编组顺序表及货运票据的作业过程。
150.分部解体:因作业组织和设备影响,解体车列需分几次牵出进行分解时称为分部解体。
151.坐编:到达解体列车内有符合出发编组要求的车组,将其保留在到发线上作为编发车列的基本部分,再编挂部分车辆即编成新车列的方法。152.解体列车到达技术作业:列车到达技术站后全部车列需进行解体的列车称为解体列车。解体列车的到达技术作业有:车辆技术检修、货运检查、核对现车司机或运转车长与有关人员办理交接、准备解体等。
153.始发列车出发技术作业:在技术站或装车站编组出发的列车为始发列车。该种列车的出发技术作业有:车辆技术检修、货运检查、核对现车司机或运转车长与有关人员办理交接、准备发车与发车等。
154.调车钩:机车完成连挂、摘解或溜放车辆等调车工作数量的基本单位。155.挂车钩:机车(或挂有车辆)驶往线路内连挂车辆后牵出至开始进行下一项作业地点的调车钩为挂车钩;当到达场与调车场纵列配置时,调车机车由峰顶驶往到达场挂车并推至峰顶的调车钩也为挂车钩。156.推送钩:机车将车组推送至线路的预定地点摘车后,返回至开始进行下一项作业地点的调车钩称为推送钩。
157.溜放钩:机车用溜放方法完成摘车作业的调车钩称为溜放钩。158.钩分:指完成单位调车钩的时间(min)。
159.选闸、试闸、磨闸、拧闸:选闸、试闸、磨闸、拧闸室有效地进行制动机制动的重要环节。调车人员在作业前选择制动车辆及手制动机类型、位置等,称为选闸。为保证手制动机的制动性能而对手制动机进行制动性能试验的过程称为试闸。在雨、露、霜、雪天气或车轮踏面有油渍时,为增大轨面及车轮踏面的摩擦系数,通过轻微制动,使车轮踏面与闸瓦间摩擦,借以提高制动效能的方法称为磨闸。用手制动机对车辆(组)施行制动的过程称为拧闸。160.基本鞋、辅助鞋:在铁鞋制动作业中,事先放置在钢轨上的铁鞋称为基本鞋;放在走行车组两个台车间钢轨上的铁鞋称为辅助鞋。
161.车辆溜逸:停留在线路上的车辆,由于未采取防溜措施或防溜措施不当,导致车辆自然移动。
162.排风:在车列进行调车作业前,打开车列一端的折角塞门,放出车列制动主管内压缩空气的作业过程称为排风。在车列进行调车作业前,拉动车辆的排风线,排出副风缸内的余风,使自动制动机缓解的作业过程亦称为排风。163.调整钩位:在连挂前将进行连挂的车钩调整到便于连挂的位置。164.连挂:机车车辆间通过两车钩的抱合而连结在一起的过程。
165.连结制动软管:在机车车辆连挂后,连接机车车辆间的制动软管并打开折角塞门的过程。
166.摘解制动软管:在摘车前,关闭机车与车辆或车辆与车辆之间的折角塞门并摘开两个制动软管的作业过程。
167.试拉:为防止车辆在推进或牵引走行中脱钩,在机车车辆连挂后先进行一次牵引与制动试验,以便确认车辆的连结状态。
168.摘车:在机车车辆间进行摘管、提钩使之分离的作业过程。
169.提钩:操纵提钩杆,提起钩销,让车钩呈开锁状态,使连结的车钩分离的过程。
170.推进、推峰:机车推动车列或车辆使之运行为推进,将车列推至峰顶为推峰。171.列车预报:调度所与调度所之间、调度所与车站之间为满足编制日班计划的需要,互相通报计划到达列车内容的资料称为列车预报。172.列车确报:调度所、车站相互间关于列车实际编组内容的通报称为列车确报。始发站在列车已经编成,技术和货运检查已经合格,车次已经确定后,向有关单位传递列车确报。摘挂列车由运转车长将整理好的列车编组顺序表交确报传递站转报解体站。
173.车站技术作业过程:车站技术作业过程是在保证车站安全与质量的前提下,对全站每一车场和有关工种,规定出最合理的运用技术设备方法以及完成各项作业的程序、时间标准和劳动组织的过程。
174.顺向道岔、对向道岔:机车车辆经过时,先经过辙叉再经过尖轨的道岔称为顺向道岔,反之为对向道岔。
175.监督器:色灯信号机的复示器,接近、离去及道岔区段的表示灯。
176.分界点:为保证行车安全和提高区段通过能力,将铁路线路划分为区间的设施。
177.线路所:为无配线的分界点,只办理接发列车工作。178.车场:技术站和其他较大的车站线路较多,为便于管理和减少各种作业间的互相干扰,实行平行作业,提高能力,将办理相同作业的若干线路连接起来的线群即车场。
179.限界:为确保机车车辆在铁路线路上运行的安全,防止机车车辆撞击邻近建筑物和其他设备,规定铁路、建筑物、设备及机车、车辆均不得超过一定的轮廓尺寸线,这种轮廓尺寸线称为限界。
180.铁路线路:铁路线路分为正线、站线、段管线、岔线及特别用途线。181.交叉渡线:由四组单开道岔和一组菱形交叉设备组成的设备。
182.越区供电:当某个牵引变电所发生故障或停电检修时,该供电所承担的供电臂通过分区所的开关闭合,由相邻的牵引变电所供电,这种供电方式称为越区供电。
183.牵引供电:电力系统从牵引变电所开始,向牵引接触网的供电称为牵引供电。184.进路:在站内,列车、调车机车或车列由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所运行的经路。
185.基本进路:集中联锁的车站,使用始、终端两按钮后所排出的运行经路。186.变通进路:除基本进路外,所排出的进路称为变通进路,也称迂回进路。187.敌对进路:互相干扰,不能同时开通的进路。
188.轨道电路:利用轨道的钢轨作导体,在一定长度的钢轨两端装设轨道绝缘物体(绝缘节),中间的两条钢轨间的轨缝用轨道接续线连接起来,并用引接线连接电源和接收设备的电路叫轨道电路。
189.侵入绝缘限界:装有轨道电路的车站上,轨道绝缘距警冲标一般应不小于3.5m且不大于4m。但是当相邻两组道岔警冲标之间的距离不足7m时。安装于它们中间的分界绝缘就不可能满足以上要求,称为侵入绝缘限界。
190.道岔区段:设在车站道岔区的轨道电路区段叫做道岔区段轨道电路,该区段称为道岔区段。为了不让辙叉把轨道电路短路,在道岔处设置两个绝缘节,该绝缘节称为道岔绝缘。
191.进路锁闭:进路在建立状态时进路上有关道岔不能转换,敌对信号机不能开放。进路锁闭一般分为预先锁闭和接近锁闭两种状态。
192.预先(进路)锁闭:信号机开放后,列车尚未进入其接近区段时的进路锁闭状态,此时若关闭信号,进路立即解锁。
193.接近锁闭:也称完全锁闭,是指信号开放后,列车已进入接近区段时进路锁闭,此时若关闭信号,进路实行延时解锁。
194.区段锁闭:集中操纵的道岔,为了防止列车或调车车列占用道岔是道岔中途转换而危及行车安全,在有车占用的道岔区段,即使车站值班员操纵也不会使道岔转换的道岔锁闭方式。
195.故障锁闭:进路不应该锁闭而锁闭或应该解锁而没有解锁的状态。
196.警冲标:用来指示机车车辆停车时不准向道岔方向或线路交叉点方向越过,以防止停留在一线上的机车车辆与相邻线上运行的机车车辆发生侧面冲突,在两股道之间设置的一种标志。197.超重列车:列车重量超过运行图规定该区段牵引重量81t及其以上的货物列车。
198.欠轴列车:列车重量按运行图规定该区段牵引重量欠重81t及其以上或换长欠1.3及以上的货物列车。
199.组合列车:由二或三列车联挂在一起组成的货物列车。200.合并列车:指将两列或以上同一方向运行的货物列车,在不改变原来列车编组的情况下首尾相接,合并连挂而成的列车。这种列车是以同方向运行的车流为基础,而不受货源、货流、车种、到站、品名及收、发货人的限制。
201.单元列车:指一列固定机车车辆成为一个运营单元的列车,并以此作为运营计费的单位,利用其每车每列载重量和加快列车周转速度的办法,增加其吨公里,以达到尽可能降低单位运输成本的目的。
202.超限货物:一件货物装车后,在平直线路上停留时货物的高度和宽度有任何部位超过机车车辆限界者,均为超限货物;在平直线路上停留虽不超限,但行经半径为300m的曲线线路时货物的内侧或外侧的计算宽度(已经剪去曲线水平加宽量36mm)仍然超过机车车辆限界时亦称为超限货物。
203.超长货物:一件货物的长度超过所装平车的长度,需要使用游车或跨装运输时称为超长货物。204.集重货物:一件货物的重量大于所装平车负重面长度的最大容许载重量时称为集重货物。
第三篇:针灸名词术语解释
针灸名词术语解释
1.局部取穴:是根据每一个腧穴都能治疗局部病证的作用而制定的一种基本选穴方法。
2.邻近选穴:就是在距离病变部位比较接近的范围内选穴。3.远端选穴:在距离病变部位较远的地方选穴。
4.辩证选穴:是根据病证的性质进行辩证分析,将病证也属于某一脏腑或经脉,然后按经选穴。
5.配穴法:是在选穴的基础上,将具有类似治疗作用的2个或2个以上的腧穴进行组合配伍。
6.按部配穴:是结合身体的一定部位进行配穴的一种形式,以充分发挥腧穴的局部治疗作用和远端治疗作用。
7.局部配穴法:是指病变部位比较明确、局限以及某些器质性病变可以采用局部配穴,以疏调局部经气。
8.上下配穴法:上是指上肢或腰以上,下是指下肢或腰以下;上下腧穴同时结合一起综合使用,就成为了上下配穴。
9.前后配穴:又称“腹背阴阳配穴法”,《内经》称“偶刺”。此是以身体前后部位所在的腧穴相互配伍的方法。
10.左右配穴法:由于十二经循行左右对称,有的还具有左右交叉的特点,是故治疗时可以选用疾病病位对侧的腧穴配合治疗,故又称“交经繆刺法”。11.三部配穴法:就是在病变的局部、邻近和远端同时选穴,配伍成方。12.按经配穴:即按经脉的理论和经脉之间的联系配穴。常见的有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同名景配穴、子母经配穴、交会经配穴等五种方法。
13.本经配穴:是指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而未涉及到其他经脉脏腑时,应选取本经脉的腧穴配伍成方。
14.表里经配穴: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关系为依据的配伍方法,是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理论制定的。
15.同名经配穴:是在同名经“同气相通”的理论指导下,以手足同名经腧穴相配。
16.子母经配穴:是参照脏腑及十二经脉的五行属性,根据“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制定的配穴方法。
17.交会经配穴:即按经脉的交叉、交会情况来配穴。
18.动留针:在留针时间内,没隔5~10分钟行针一次,谓之“动留针”。19.五输穴子母补泻法:是根据疾病的虚实性质,结合脏腑、经脉和五输穴的五行属性,虚则补其母穴,实则泻其子穴。20.本经取穴法:病在某经就在本经选取子母穴。
21.异经取穴法:系按十二经脉之间的五行生克关系,根据“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的治疗原则,分别在病变经脉的母经或子经选穴施术。
22.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留止的部位,位于腕踝关节附近,又称“十二原”。23.络穴:是络脉由经脉别出部位的腧穴,均位于肘膝关节以下。24.俞穴:为脏腑之气输注的部位,均位于腰背部,故友称背俞穴。25.募穴:为脏腑之气汇集的部位,均位于胸腹部,故又称腹募穴。
26.郗穴: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蹻阳蹻阳维脉之气深聚之处,也是脏腑、经脉病证的反应点。27.八会穴:是指人体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聚会的8个穴位。
28.下合穴:是指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
29.八脉交会穴:是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发生互通关系的8个腧穴。30.交会穴:是指两经或两条以上经脉相交、会合部位的腧穴,具有治疗本经和交会经病证的作用。
31.根结:是指十二经脉的脉气起始和归结的部位。“根”指根本、开始,即四肢末端的井穴;“结”指结聚、归结,即头、胸、腹部。
32.四根三结:十二经脉以四肢为“根”。以头、胸、腹三部为“结”。33.四海:即髓海、血海、水谷之海的总称,为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汇聚之所。
34.气街:是经气聚集运行的共同道路。
35.一源三岐:奇经八脉中督脉、任脉、冲脉皆气于胞中,同出于会阴,故称为“一源三岐”。
36.标本:是十二经之气集中和弥散的部位。主要指经脉腧穴分布部位的上下对应关系。“标”原意是树梢,引申为上部《于人体头面胸背的位臵相应:“本”是树根,引申为下部,与人体四肢下端相应。
37.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38.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39.五输穴经气流注特点概括为“所出位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40守气:是指在用侯气,催气之法针下得气后,患者有舒适的感觉时,医者需要用守气的方法守住针下经气,以保持感觉持久。41三因制宜:即因时,因地,因人,指在治疗疾病需要根据季节,地区以及人体的体质性别和年龄的不同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42交经繆刺法:取穴之法,指右病取左,左病取右的交叉取穴刺法。43宛陈则除之:指瘀血闭阻或邪入营血郁结不解、久痛入络形成血实证,应用刺血之法活血化瘀、疏通经络。
44五输穴子母补泻:根据疾病的虚实性质,结合脏腑、经脉和五输穴的五行属性,虚则补其母穴,实则泻其字穴。
45着痹:肢体关节疼痛重着,麻木不仁,痛有定处,得热则痛减,手足沉重,甚则关节肿胀,活动不便,舌苔白腻,脉濡缓。
46痿躄:“痿”指肢体痿弱不用,“躄”指下肢软弱无力,不能步履之意。47头风:头痛又称“头风”,是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48心悸:又名“惊悸”。是指心跳异常。自觉心慌不安的病症。49阴黄:中阳不足则湿从寒化,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而发黄。50阳黄:中阳偏盛则湿从热化,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而发黄
51开四关:《针灸大成》:“四关穴,即两合谷、两太冲是也。”并把四关穴列为奇穴。“四关”可谓对穴,合谷、太冲相配伍,一气一血、一阳一阴、一升一降,相互为用,协同作用较强。
52疟母:疟疾临床分型的其中一种,以左胁下有痞块,隐隐作痛,或寒热时作,肌肉消瘦,神疲倦怠,甚则唇甲皆白为主要表现
53呃逆:气从胃中上逆,喉间频频作声,声音急而短促的表现 54“三黄证”:目黄,身黄,小便黄
55阴水:多为慢性发作,初起足跗微肿,继而腹,背,面部等逐渐浮肿,肿势时起时消,按之凹陷难恢复,气色灰暗,小便清利或短涩 56急惊风:俗称“抽风”,是以四肢抽搐,颈项强直、两目上视。牙关紧闭或神昏为主要表现的儿科常见危急病证
57疳证:是由于喂养不当,致使脾胃受损,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慢性疾病 58小儿多动症:又称注意力缺陷多动症,以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参与事件能力差但智力基本正常为特点。
59百日咳:是以小儿阵发性痉挛咳嗽、咳后出现特殊的吸气性吼声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
60遗尿:又称“尿床”“夜尿症”,是指3岁以上的小儿于睡眠中小便自遗,醒后方知的一种病症。61经乱:是指月经先后无定期
62痛经:又称“经行腹痛”,是指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的周期性小腹疼痛。以青年妇女多见
63崩漏:女性不在行经期间阴道突然大量出血或淋漓不断者,称为“崩漏”。突然出血、来势急骤、血量多者为“崩”,又称“崩中”;淋漓下血、来势缓慢、血量少者为“漏”,又称“漏下”
64恶露不绝:产妇在分娩3周以上仍有阴道出血,溢液者。称为“恶露不绝” 全不产:病证名。出《千金要方》卷二“求子第一。”即原发性不孕症。中医学认为原发性不孕症的病理机制主要有:先天性生理缺陷,如“石女”,其属现代医学的女性生殖器官发育畸形;其次肾精亏损是主要原因。65阴痔:病名。见《证治准绳〃杂病》。《坤宁集》:“凡九窍有肉突出,皆名为痔。妇人阴中突肉,名阴痔。”相当于子宫脱垂、子宫粘膜下肌瘤、宫颈息肉等。有因肝郁湿热下注者,症见阴中有肉突出,兼见阴户流黄水淋漓,治宜解郁清热利湿,用龙胆泻肝汤或丹栀逍遥散;有因脾虚湿浊下 注者,兼见阴户流白水,治宜健脾益气,用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局部可用乌头七个,煅存性,浓醋熬熏洗
66疔疮走黄:是指发生于面部、鼻部、上唇及其周围的疔疮最为危险,其疔毒可随经络流窜于脑络而见高热、头痛、呕吐、神昏等。67丹毒:是指皮肤突发灼热疼痛、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68赤游丹:于发病部位出现皮肤红肿,形如云片、色赤如丹、游走不定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
69狐疝:少腹与阴囊部牵连坠胀疼痛,控引睾丸,阴囊时大时小,立时睾丸下坠,阴囊肿大,卧则睾丸入腹,阴囊肿胀自消,重症以手上托力能回复。痔:
70内吹乳痈:。即乳痈证。《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引《养生方》云:“热食汗出,露乳伤风喜发乳肿,名吹乳,因喜作痈。”系指伤风或因儿饮口气所吹所致之乳肿胀,相当于乳痈之早期证候。又名产后吹乳。吹乳在临床在临床上有内吹、外吹之区别。治宜清热解毒,疏风消肿之剂
71失枕:又称“落枕”,主要是由于项部肌肉感受寒邪或长时间过分牵拉而发生痉挛,导致的一侧颈项强痛,不能俯仰转侧的病症,成人多见
72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以头枕、颈项、肩背、上肢等部位疼痛以及进行性肢体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
73肩周炎:以肩部酸重疼痛及肩关节活动受限、强直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症
74肘劳:又称“网球肘”,以肘部疼痛、关节活动障碍为主证,多因前臂旋转用,用力不当而引起肱骨外上髁桡侧伸肌腱附着处劳损所致。
75颞下关节功能紊乱综合症:以颞颌关节区疼痛、弹响、肌肉酸痛、乏力、张口受限、颞颌关节功能障碍为主要症状。
76神经性皮炎:是一种皮肤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以皮肤肥厚、皮沟加深、苔藓样改变和阵发性剧烈瘙痒为特征。
77皮肤瘙痒症:是指皮肤无原发性损害,仅以皮肤瘙痒为主的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
78荨麻疹:又称“风疹”是以皮肤异常瘙痒,并出现鲜红色或苍白色片状疹块的一种过敏皮肤病。
79湿疹:又称“湿疮”,以皮肤出现多形性损害性皮疹,剧烈瘙痒,易于复发 80带状疱疹:又称“缠腰火丹”,是一种发病急骤、皮肤上出现簇集成群、累累如珠的水疱和疼痛异常剧烈的一种非传染性皮肤病,好发于胸背、腰部及面部。
81眼睑下垂:又称“上胞下垂”是上睑提举无力、不能抬举,以致睑裂变窄,甚至遮盖部分或全部瞳仁,影响视力的一种眼病。
83中耳炎:中耳粘膜、鼓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炎症,常与慢性乳突炎合并存在
84咽喉肿痛:以咽喉红肿疼痛。吞咽不适为特征,属于中医学喉痹,急喉风、慢喉风、乳蛾、喉蛾的范畴
85温熨法:是传统中医疗法也是砭石疗法中的一个重要疗法。即用烤热的石头搁在病患处或进行按摩,减轻痛苦,治疗疾病,这种疗法即温熨疗法。86抽搐:凡筋脉拘急致四肢不自主抽动的统称
87气厥:暴怒气逆,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闭握拳,呼吸气粗,四肢厥冷 88暴脱:因中风、大汗、大吐、大泻、大失血等导致阴阳离绝者称为“暴脱” 89五心穴:双涌泉,双劳宫,百会 主要治疗各种失眠,郁症。90戒断综合征:是指长期吸烟、饮酒、使用镇静安眠或吸毒之人,在成瘾、产生依赖后,突然中断出现的烦躁不安,呵欠连作、流泪流涎、全身疲乏。昏昏欲眠,感觉迟钝等一系列戒断现象
91慢性疲劳综合症:是一组病因不明、各项现代手段检查无任何器质性病变,以持续半年以上的慢性。反复发作性极度疲劳为主要特征的综合证
竞技紧张综合症:是指在竞技前或竞技过程中由于精神紧张出现的精神、消化、心血管等系统的一系列症状
92雀斑:是指发生在日晒部位皮肤上的黑色或淡黄色色素斑点 93黄褐斑:是以发生于面部的堆成性褐色色数斑为主要特征
94子午流注针法:是一种以时间为主要条件的独特针刺取穴治疗法,是我国古代时间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人在人与天地相参,与四时相应的“天人合一”思想指导下,根据脏腑经脉的气血流注、盛衰开阖的规律,以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五输穴为基础,结合阴阳消长、五行生克、天干、地支的理论制定的一种逐日按时取穴的针刺方法。
95灵龟八法:又名奇经纳卦法、它是运用古代九宫八卦理论,结合人体奇经八脉气血的会合,取其与奇经相会的八个穴位,按照日时干支的推演数字变化,采用相加相除的方法,此法与子午流注针法有相辅相成的意义
96针刺麻醉简称“针麻”。是根据手术部位、手术病种等,按照循经取穴、辨证取穴和局部取穴原则进行针刺,在得到了麻醉的效果后在患者清醒状态下施行外科手术的一种麻醉方法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硗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97解结:针灸疏通经络,使脉道通利的作用 98陷下则灸之:临床上对因脏腑、经络之气虚弱,中气不足,对气血和内脏失去固摄能力而出现的一系列的病症都应用灸法治疗。
99气纳三焦:子午流注针法用语。与血纳包络相对。《针灸大全》:“三焦乃阳气之父,包络乃阴血之母。”“阳干注腑,甲、丙、戊、庚、壬而重见者,气纳于三焦”。意指当阳干的重见时,分别按生成的关系取三焦经的五输穴。如甲日于甲戌时开胆经的井穴,至甲申时重见甲,取三焦经荥(水)穴。甲属木,为水生木关系。
100癃闭:以小便量少,点滴而出,甚至闭塞不通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01偶刺:十二刺法的一种。用于治疗心痺(心胸痛)。方法是在疼痛的前胸和后背相对应的部位用手按住,前后各斜刺一针
102热则疾之:热指邪热亢盛,诸热证皆宜行清泻法,以毫针浅刺疾出,泻法或点刺出血。
103主客配穴法:主穴为主,客穴为辅,一主一客相配伍的配穴方法。104八纲证治:就是以望、闻、问、切四诊所获得的材料为依据,对病变的部位、病性、正邪的关系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将其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症候而进行针灸治疗的一种治疗方法,是各种辩证论治的总纲。105全不产:指育龄妇女在与配偶同居2年以上、配偶生殖功能正常、未采取避孕措施的情况下而不生育者,称为原发性不孕症,亦称为全不产。106痔:凡是直肠下段黏膜和肛管皮肤下的静脉丛瘀血、扩张和屈曲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都称为痔。
107睊目:是指眼睛注视目标时黑睛向内或向外偏斜的眼病。
108竟技紧张综合征:包括比赛紧张综合征和考场紧张综合征,是在竞技前或竞技过程中由于精神紧张出现的神经、消化和心血管等系统的一系列症状,常 见于运动员和学生。
109痹症:是由风、寒、湿、热等病邪引起,以肢体关节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关节灼热肿大等位主证的以类病证。110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的井、荥、输、经、合五组穴位。111经络证治:是以经络学说为主要依据的辨证论治的方法。
112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主要是由于病变脏腑、经脉本身已时性的气血紊乱,而不涉及其他脏腑、经脉,属本经自病,治疗时按本经循经取穴,以原穴和五输穴最为适宜。10 113中风1:以突然昏倒、不醒人事,伴口角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以口、半身不遂为临床主证的疾病。分型 中经络:(1)肝阳暴亢(2)风痰阻络(3)痰热腑实(4)气虚血瘀(5)阴虚风动 中脏腑:(1)闭证(2)脱证 中经络的治则:调神通络、行气活血,以针刺为主,平补平泻。处方:水沟或百会 内关 极泉 尺泽 委中 三阴交 足三里 方义:督脉入络脑,水沟、百会均为督脉要穴,可调脑神、痛脑络;心主血脉,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理心气,促进气血的运行;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滋补肝肾;极泉、尺泽、委中、足三里疏通肢体经络。加减:肝阳暴亢加太冲、太溪镇肝潜阳;风痰阻络加丰隆、合谷化痰熄风;痰热腑实加曲池、内庭、丰隆清热豁痰;气虚血瘀加气海、血海益气活血;阴虚风动加太溪、风池滋阴潜阳;口角斜加颊车、地仓;上肢不遂加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加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头晕加风池、完骨、天柱;足内翻加绝骨、纠内翻、丘墟透照海;足外翻加中封、太溪、纠外翻;足下垂加解溪、胫上;便秘加丰隆、支沟;尿失禁尿潴留加中极、曲骨、关元。操作:水沟用雀啄术,百会、内关用捻转泻法,持续运针1-3分钟;三阴交、足三里用提插补法;刺极泉时,在原穴位臵下2寸心经上取穴,避开腋毛,直刺进针,用提插泻法,以患者上肢有麻胀和抽动感为度;尺泽、委中直刺,提插泻法,使肢体有抽动感。114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便质清稀如水样为主要特征的病症。
临床表现:a寒湿困脾:腹泻因感受寒湿而发,大便清稀或如水样,腹痛肠鸣,泻后痛减,得热则舒,恶寒食少,苔白滑,脉濡缓。B肠腑湿热:腹痛即泻,泻下急迫,大便黄褐臭秽,肛门灼热,发热,腹痛拒按,泻后痛减,舌红、苔黄腻,脉濡数。C食滞胃肠:暴饮暴食后腹满胀痛、拒按,泻后痛减,大便臭如败卵,纳呆,嗳腐吞酸,苔垢厚腻,脉滑。d:肝郁气滞:泄泻、腹痛、肠鸣 每因情志不畅而发,舌红、苔薄白,脉弦。E脾气虚弱:大便溏薄,夹有不消化食物,稍进油腻饮食则便次增多,腹部隐痛喜按,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若病久不愈,脾虚下陷,可导致脱肛。F肾阳亏虚(五更泻):晨起泄泻,夹有不消化食物,脐腹冷痛,喜暖喜按,形寒肢冷,面色晄白,舌胖而淡、苔白,脉沉细。
治则:寒湿困脾、脾气虚弱、肾阳亏虚者健脾益肾、温化寒湿,针灸并用,虚补实;肝郁气滞、食滞胃肠、肠腑湿热者行气化滞、通调腑气,只针不灸,泻法。处方:以大肠的俞、募、下合穴为主。神阙 大肠俞 上巨虚 三阴交 方义:本病病位在肠,故取大肠募穴天枢、大肠背俞穴而成俞募配穴,与大肠之下合穴上巨虚合用,调理肠腑而止泻;三阴交健脾利湿兼调理肝肾,各种泄泻皆可用之;神阙穴居中腹,内连肠腑,无论急慢性泄泻,用之皆可。诸穴合用,标本兼治,泄泻自止。操作:诸穴均常规针刺;神阙穴肠腑湿热可针,其他宜用隔盐灸或隔姜灸;寒湿困脾、脾气亏虚者可施隔姜灸、温和灸或温针灸;肾阳亏虚者可用隔附子饼灸。急性泄泻每日治疗1-2次,慢性泄泻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
115.面痛:是以眼、面颊部出现放射性、烧灼样抽掣疼痛为主症的疾病,又称“面风痛”、“面颊痛”。病因病机:面痛多与外感邪气、情志不调、外伤等因素有关。风寒之邪侵袭面部阳明、太阳经脉,寒性收引,凝滞筋脉,气血痹阻;或因分热毒邪,侵袭面部,经脉气血壅滞,运行不畅;外伤或情志不调,或久病成瘀,使气血瘀滞。上述因素皆可导致面部经络气血痹阻,经脉不通,产生面痛。治法:疏通经络,祛风止痛。以足太阳及手足阳明经穴为主。主穴:攒竹 四白 下关 地仓 合谷 风池
配穴:眼部痛者,加丝竹空、阳白、外关;上颌部痛者,加颧髎、迎香;下颌部痛者,加承浆、颊车、翳风、内庭;风寒 证者,加列缺;风热证者加曲池、尺泽;气血瘀滞者,加太冲、三阴交。操作:毫针泻法。针刺时宜先取远端穴,局部穴位在急性发作期宜轻刺。方义:攒竹、四白、下关、地仓,疏通面部经络。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面口合谷收”,与风池相配可祛风、通络、止痛。
第四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常用名词术语解释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常用名词术语解释
食品添加剂: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
化妆品:是指以涂擦、喷洒或者其他类似的方法,散布于人体表面任何部位(皮肤、毛发、指甲、口唇等),以达到清洁、消除不良气味、护肤、美容和修饰目的的日用化学工业产品。
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假药: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为假药。
1、药品所含成份与国家药品标准的成份不符的;
2、以非药品冒充药品或者以他种药品冒充此种药品的。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药品,按假药论处:
1、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禁止使用的;
2、依照《药品管理法》必须批准而未经批准生产、进口或者依照本法必须检验而未经检验即销售的;
2、变质的;
4、被污染的;
5、使用依照《药品管理法》必须取得批准文号而未取得批准文号的原料药生产的;
6、所标明的适应症或功能主治超出规定范围的。
劣药:药品成份的含量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的。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药品,按劣药论处:
1、未标明有效期或者更改有效期的;
2、不注明或更改生产批号;
3、超过有效期的;
4、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未经批准的;
5、擅自添加着色剂、防腐剂、香料、矫味剂辅料的;
6、其他不符合药品标准规定的。
药品生产企业:是指生产药品的专营企业或者兼营企业。
药品经营企业:是指经营药品的专营企业或者兼营企业。
异地经营:是指擅自改变《药品经营企业许可证》原注册地点从事药品经营活动。药品集贸市场:是指国家禁止的非法从事药品购销活动的场所,包括未经批准举办的药品交易会。它是由多个无证经营或借合法保护的经营者或有证异地经营者,相对集中进行独立的、分散的药品现货采购、仓储、保管、运输、销售活动的场所。
新药: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处方药:是指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方可购买、调配和使用的药品。
非处方药:是指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公布的,不需要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消费者可以自选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医疗机构制剂:是指医疗机构根据本单位临床需要,经批准而配制、自用的固定处方制剂。
药品认证:是指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单位实施相应质量管理规范进行检查,评价并决定是否发给相应认证证书的过程。
GSP认证:GSP是《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英文缩写,是药品经营企业统一的质量管理准则。药品经营企业应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GSP要求,并通过认证取得认证证书。
GMP认证:(Good Manufacture Practice,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是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它是一套适用于制药、食品等行业的强制性标准,要求企业从原料、人员、设施设备、生产过程、包装运输、质量控制等方面按国家有关法规达到卫生质量要求,形成一套可操作的作业规范帮助企业改善企业卫生环境,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改善。
药品经营方式:是指药品批发和药品零售。
药品经营范围:是指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核准经营药品的品种类别。
药品批发企业:是指将购进的药品销售给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的药品经营企业。
药品零售企业:是指将购进的药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的药品经营企业。
第一类医疗器械:是指通过常规管理足以保证其安全性、有效性的医疗器械。第二类医疗器械:是指对安全性、有效性应当加以控制的医疗器械。
第三类医疗器械:是指植入人体:用于支持、维护生命;对人体具有潜在危险,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必须严格控制的医疗器械。
药品不良反应(ADR:Adverse Drug Reaction):在按规定剂量正常应用药品的过程中产生的有害而非所期望的、与药品应用有因果关系的反应。在一种新药或药品的新用途的临床试验中,其治疗剂量尚未确定时,所有有害而非所期望的、与药品应用有因果关系的反应,也应视为药品不良反应。
药品抽样检验:药品抽样一般分为监督性抽样和评价性抽样。
评价抽验是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为掌握、了解辖区内药品质量总体水平与状态而进行的抽查检验工作。
监督抽验是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中,为保证人民群众用药安全而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质量可疑药品所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抽验。
药品抽查检验分为国家和省(区、市)两级。国家药品抽验以评价抽验为主。省(区、市)药品抽验以监督抽验为主。
第五篇:电线电缆专业名词术语归纳
电线电缆专业名词术语归纳
电线电缆名词术语
1)电线电缆——用以传输电能、信息和实现电磁能转换的线材产品。
2)绝缘电缆——由下列部分组成的集合体:一根或多根绝缘线芯,它们各自的包覆层(如果具有时),总保护层(如果具有时),外保护层(如果具有时),电缆也可以有附加的没有绝缘的导体。
3)软电缆——使用时要求柔软,并在结构和材料上能满足这一(柔软性)要求的电缆。
4)软线——由多根数小截面的导体组成的软电缆。
5)单芯电缆——只有一根绝缘线芯的电缆。
6)多芯电缆——有一根以上绝缘线芯电缆
7)扁(多芯)电缆——多根绝缘线芯组平行排列成扁平状的多芯电缆。
8)电缆附件——在电缆线路中与电缆配套使用的附属装置的总称。
9)裸电线——没有绝缘层的电线。
10)单线—— 单根的导线。
11)绞线—— 由多根圆线或型线呈螺旋形绞合成的导体。
12)绕组线——亦称为电磁线,用于电机、电器和电工仪器绕组以实现电磁能转换的电线。
13)漆包线——具有漆膜绝缘(层)的电线,主要用作绕组线。
14)电力电缆——输配电用的电缆。
15)不滴流电缆——在最高连续工作温度下浸渍剂不流淌的整体浸渍纸绝缘电缆。
16)分相铅套电缆——每根绝缘线芯分别挤包铅或铅合金(护)套的三芯电缆。
17)充油电缆——用绝缘油作加压流体,并能使油在电缆中自由流动的一种自容式压力型电缆。
18)架空绝缘电缆——用于架空或户外悬挂的绝缘电缆。
19)通信电缆——传输电气信息用的电缆,包括市内通信电缆、长途通信电缆、局用电缆和数据通信电缆。
20)层绞式电缆——许多线组按同心层排列成电缆芯的电缆。
21)单位式电缆——许多线组以束绞或同心绞合组成单元,再将许多单元绞合成电缆芯的电缆。
22)对称电缆——由对称线对组成的电缆。
23)同轴电缆——由同轴对组成的通信电缆。
24)射频电缆——用作无线电台发射和接收天线的馈电线或各种射频通信及测试设备连接线的电缆。
25)电话软线——用作电话设备连接的软电线。
26)导体(导线)——电缆中具有传导电流特定功能的元件。
27)实心导体(导线)——由一根圆线或型线制成的导体(导线)。
28)单一导体——不包覆其它金属层的单线或多根金属线的导体。
29)金属镀层导体——每根单线都镀覆以不同金属或合金薄层的导体。
30)镀锡导体——镀覆锡层的导体。
31)金属包覆导体——由一种金属作为内部分和用冶金加工法(熔接)包覆另一种金属作为外层的导线组成的导体。
32)同心式绞合圆导体——多根单线以螺旋形绞合,成为一层或多层同心层的绞合导体,通常相邻层绞向相反。
33)束合导体——由多根单线,按同一方向,同一节距以螺旋形束合而成的导体。
34)复绞导体——由几个线组螺旋绞合成一层或多层导体,导体中每一组可为同心绞或束合。
35)扇形导体——截面形状近似扇形的型导体。
36)软导体——适用于软电缆由直径足够小的圆线组成的绞合导体。
37)紧压导体——通过机械紧压或拉伸,或适当选择单线的形状和配置,以减小绞合间隙的绞合导体。
38)同心导体——包覆在一根或几根绝缘线芯外的导体。
39)绝缘层——电缆中具有耐受电压特定功能的绝缘材料。
40)导体绝缘——导体或导体屏蔽层上的绝缘。
41)挤包绝缘——通常由一层热塑性或热固性材料挤包成的绝缘。
42)绕包绝缘——用绝缘带螺旋绕包成同心层的绝缘。
43)浸渍纸绝缘——用浸渍绝缘纸组成的绕包绝缘。
44)橡皮绝缘——由橡皮或橡皮带组成的密实层绝缘。
45)塑料绝缘——由塑料制成的密实层的或带包的绝缘。
46)漆包绝缘——由漆包线漆在导体上所形成的连续密实绝缘膜。
47)屏蔽层——将电磁场限制在电缆内或电缆元件内,并保护电缆免受外电场、磁场影响的屏蔽层。包覆在电缆外的屏蔽层通常是接地的。
48)导体屏蔽——覆盖在导体上的非金属或金属材料的电屏蔽层。
49)绝缘屏蔽——包覆在绝缘层上金属或非金属材料的电屏蔽层。
50)绝缘线芯——导体及其绝缘层和屏蔽层(如具有时)的组合体。
51)主线芯——电线电缆中承担主要功能的绝缘线芯。
52)辅助线芯——电线电缆中承担辅助功能的绝缘线芯。
53)对称线对——由结构相同对称于纵向轴线的绝缘线芯所组成的线组。
54)同轴对——由同心放置的内外导体(中间全部或局部用绝缘支撑)所组成的线对。
55)填充物——在多芯电缆中用于填充各个绝缘线芯之间间隙的材料。
56)内衬层——包在多芯电缆缆芯(可包括填充物)外面放在保护层下的非金属层。
57)隔离层——用以防止电缆的不同组成部分间(如导体和绝缘或绝缘和护层间)相互有害影响的隔离薄层。
58)护套——金属或非金属材料均匀连续的管状包层,通常是挤制成的。
59)金属护套——由金属制成的护套。
60)皱纹金属套——具有一定波纹形状的金属护套。
61)非金属护套——由高分子材料制成的护套。
62)组合护套——采用金属和塑料复合制成的护套。
63)外护套——包在金属套外面的作为电缆最外层护套的非金属套。
64)铠装层——通常用以防止外界机械影响由金属带、线、丝制成的电缆的覆盖层。
65)外被层——在电缆外面的一层或几层非挤出的覆盖层。
66)编织层——由金属或非金属材料编织而成的覆盖层。
67)百分数电导率——在20℃时国际标准软的标准电阻率(IACS)与同温度下材料的电阻率之比,用百分数表示,可用重量或体积计算。
68)载流量——在允许工作温度下电缆导体中所传导的长期满载电流。
69)导体截面——组成导体的各个单线垂直于导体轴线的横截面之和。
70)绞距——电缆某元件以螺旋形旋转一周时沿轴向的长度。
71)节径比——绞合元件的绞距与其螺旋直径之比。
72)绞向——电缆的绞合元件相对以电缆轴向的旋转方向。
73)绞合常数——绞合前元件的长度与绞合后制件的长度之比。
74)填充系数——组成导体的单线截面总和与导体轮廓截面之比。
75)编织覆盖率(编织密度)——编织材料覆盖表面积与编织层总表面积之百分比。
76)拉线——通过模具将金属杆材或线材拉制成一定截面和形状的线材的过程。
77)退火——对冷加工后的金属线材连续或不连续的进行热处理,以减小或消除冷加工硬化的过程。
78)绞合——制造绞合导体的过程。
79)束合——制造束合导体的过程。
80)漆包——在金属线材表面涂覆漆包线漆的过程。
81)绕包——用带材绕制同心绕包层的过程。
82)重叠绕包——带状材料绕包时,带边与相邻带边相互搭压的绕包形式。
83)间隙绕包——带状材料绕包时,带边与相邻带边不相搭连而留有一定间隙的绕包形式。
84)对绞——两根绝缘线芯按一定绞合节距组成线组的过程。
85)成缆——由若干根绝缘线芯(或包有金属护套的线芯)或单元线组和其它元件绞合(或加绕包)成电缆芯的过程。
86)挤塑(橡)——将配制成的塑料或橡胶混合物,;连续均匀挤包在导体或电缆芯上的过程。
87)交联——借物理或化学方法,使塑料由线型结构转变为空间网状结构的过程。
88)纵包——带材纵向包覆的过程。
89)编织——用金属丝或非金属纤维在导体或绝缘层等元件上编织成有网状图形的过程。
90)压铅——用热压法在电缆上挤包密封、均匀、连续铅套的过程。
91)装铠——在电缆上包覆铠装层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