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8]周佳莹.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现状与财税对策[J].中国城市经济,2011,(27).(范文模版)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现状与财税对策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加大的现象也日益严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影响社会分配的公平,抑制经济效率的提高,同时对社会的稳定也会造成影响。本文对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进行了阐述,并基于财税政策的角度探讨了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进而提出了相应的财税政策建议。
【关键词】收入分配差距;基尼系数;财税对策
一、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
(一)我国的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分析和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一种重要指标。根据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基尼系数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差距的警戒线。1978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317,自2000年开始越过0.4的警戒线,并逐年上升。而2010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超过0.5,收入分配非常不均。
(二)城乡收入分配差距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之一就是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较配大。
从表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在不断提高,但同时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也在不断加大。2009年城市居民人均收入为17175元,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5153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之比由1978年的2.57倍上升了到2009年的3.33倍。
(三)地区收入分配差距
我国不同地区之间收入分配差距也较大。
从表中可以看到,2005年,东、中、西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3375元、8806元和8783元,东部地区最高,西部地区最低,东部地区与中部和西部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之差分别为4566元和4592元。
2009年,东、中、西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0953元、14367元和14214元,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差分别为6586元,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差6740元。东部地区的收入远高于中西部地区的收入。
(四)行业收入分配差距
我国垄断行业的职工工资水平较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按大行业划分看,2009年我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最高的金融业工资60398元,最低的是农林牧渔业14356元,金融业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是农林牧渔业的4.2倍。而按细分行业看,则差距更为显著,08年分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三个行业是证券业、其他金融活动业、航空运输业平均工资是172123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9倍;其他金融活动业87670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0倍;航空运输业75769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6倍。而平均工资最低的三个行业是畜牧业、农业、林业,平均工资分别为10803元、11590元和11716元。收入最高的证券业工资是收入最低的畜牧业工资的15.9倍。
二、基于财税政策的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成因
(一)税收制度不完善
根据财政部公布的数据,2010年我国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进出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等流转税在税收总额中占比达67%,而作为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主要税种,如个人所得税、车船税、房产税、土地增值税等的比重较低。此外,同样具有收入分配调节作用的社会 保障税、遗产与赠与税等还未开征。这使得税收公平分配功能的发挥空间相当有限。
(二)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
现阶段,我国虽然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但我国社会保障总体水平较低。根据财政部公布的数据,2010年度我国社会保障和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0.2%,而在美国这一比重已超过了政府开支的40%。中央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与国际相比偏低。此外,还存在社会保障覆盖面狭窄等问题,没有实现覆盖全民,并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社会保障制度没有很好起到调节缩小我国居民收入的差距的作用,反而进一步拉大了居民间的收入差距。
(三)政府转移支付制度不够完善
我国着手建立较为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后才开始的,从总体上看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目前还处于一种不够完善的状态。尽管近年来中央转移支付结构有所优化,在一定业,证券程度上调节了地区间的财力,但具有均衡地区间财力差距作用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占比仍较低,难以抑制地区间收入分配差距加大的趋势。根据财政部公布的数据,2010年中央财政对
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为32341.1亿元,中央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为13235.7亿元,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为14112.1亿元。由于税收返还并不具有均等化效果,东部较发达地区得到的税收返还较多,而中部和西部不发达地区则得到的返还较少,从而造成了地区间财力分配差距的扩大。
(四)垄断行业收入分配不够规范
行业垄断以及高收入行业的收入分配不规范行为也是造成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国目前的高收入行业中,除了一小部分行业的高收入凭借的是其先进的技术、管理和创新之外,有不少行业是依靠其高度垄断形成的。由于垄断企业的特殊地位,垄断企业的职工获得高工资和高福利,导致垄断行业和非垄断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在部分垄断经营的行业中,工资分配透明度低,工资外收入管理不规范,职工工资收入无序增长。部分行业职工收入的一半以上都是非工资性收入,包括各种非规范性补贴、补助等,与一般行业职工收入差距明显拉大。
三、调节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财税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税收制度
要健全财产税制,提高财产税的比重,完善对存量财产的调节。适时开征遗产与赠与税。遗产税是国际上比较通用的调节收入差距的税种,由于遗产税的起征数额较高,其主要征收对象为高收入者,因此开征遗产税作为个人所得税的补充,有助于加强对遗产和赠与财产的调节,防止贫富差距过度悬殊。
应逐步开征社会保障税。社会保障税目前在西方国家已成为主要税种之一。开征社会保障税不仅有利于规范我国分配秩序,也是加强社会保障财政管理以及建立社会保障预算的需要。
(二)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应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从资金投入上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给予支持,并加大对社会保障资金使用的监督力度,为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良好的财力基础。
要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建立覆盖全社会、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使每一个公民都能平等地享受政府提高的社会保障。加大对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力度,全面实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革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要重视对低收入家庭提供各种救助和补贴,以弥补其与高收入家庭的收入差距。在美国,政府给符合当地贫困标准的居民发放食品券,他们可以用这些食品券到超市,免费领取生活必需品。通过政府的各项补助措施,有效地调节了收入差距。
(三)改善转移支付结构,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支出转移支付是政府调节地区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政策手段,实施有效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能够缩小地区间收入分配差距,促进各地区人民共同富裕。我国可以借鉴国际上通行的做法,采取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相结合的办法。要适当减少税收返还的比重,并调整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之间的结
构,逐步提高以均衡地区财力为主要目标的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重,特别是均衡性转移支付的比重,适当压缩专项转移支付的比重。此外,要进一步加大对中部西部不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分配过程中,向中西部地区的倾斜,使地区间收入差距缩小。
(四)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控制
针对我国经济领域中存在的大量垄断现象,要对自然垄断性行业要最大限度地引入竞争机制,尽快清除各种市场准入壁垒,允许各种所有制企业公平地进入、退出。
要提高垄断企业的利润上缴额度,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的调控政策,将职工福利纳入工资总额管理,并完善对垄断行业和国有企业收入分配的外部监督机制,使垄断行业职工工资收入水平逐步与劳动力市场价格相接轨,从而缩小其与其他行业之间在工资和福利水平上的较大差距。
参考文献
[1]刘嵩.缩小收入差距的财政思考[J].经济与管理,2005,(10).[2]尹旭.中国转型期收入分配差距研究综述[J].财经政法资讯,2010,(01).[3]谷亚光.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状态、原因及治理对策[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04).
第二篇:调节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财税政策研究
调节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财税政策研究
2012年08月17日 10:53 来源:《财政研究》2012年第1期 作者:张玉周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06 内容提要:近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蓄势待发。财税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收入分配关系的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的财税政策设计和执行存在诸多不足,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财政分配职能的发挥。从公平收入分配的角度完善财税政策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分配方式也逐步由政府主导过渡到市场机制自发调节。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收入分配方式的变革在不断提高人们收入水平的同时,也使得居民间的收入分配差距逐渐拉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本身无力解决收入再分配问题,只有政府运用财税政策在全社会范围内对收入再分配活动进行长期的、系统的和规范的调节,才能实现收入分配社会意义上的相对公平。
一、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日益扩大
(一)基尼系数不断提高。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衡量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通行指标。有关专家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测算表明,我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1978-1984年为0.212-0.244,处于比较平均区间;1985-1999年上升到0.304-0.397,处于相对合理区间;2000-2005年达到0.403-0.451,开始进入收入差距较大区间;自2006年基尼系数攀升态势更为明显,2006、2007、2008年上升到0.496、0.503、0.508,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开始进入收入差距悬殊区间。
(二)地区、城乡、行业之间收入差距逐步扩大。
1.地区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我国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提出东部地区优先发展的战略,从而拉大了地区差距。资料显示:1978-1985年,我国地区总收入差距系数稍有缩小,从0.2745下降到0.2578;1986-1991年,该系数从0.2579上升到0.2767;1992-2009年,该系数则呈现加速上升趋势,从0.2769上升到0.3721。
2.城乡之间收入差距不断加大。尽管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都有很大提高,但是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明显快于农民收入增长幅度。资料显示:1978-1985年,我国城乡差距均在1.8:1以内,此后城乡差距加速扩大,到2005年城乡差距已扩大到3.2:1,2009年进一步扩大为3.3:1。如若考虑我国城乡福利补贴、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会达到5:1,甚至6:1。
3.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也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职工工资水平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持续上升,职工实际平均工资从1978年的615元增加到2009年的6213元,增长了9.1倍。但是,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却呈不断扩大趋势。据统计:1978年全国各行业职工实际平均最高工资与最低工资的差距仅为380元,1998年扩大到6972元,到2009年则进一步扩大至8871元,短短30年这一差距扩大了22.3关键词:收入分配,差距,财税政策 倍。
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财政政策原因
(一)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限制了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发挥。
1.转移支付结构不合理,均等化转移支付的总量偏小。由于我国转移支付的目标不明、定位不准,形成了以税收返还、专项补助等确保地方既得利益的转移支付为主体的格局,真正用于解决地方之间财力差距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则相对较少。如2010年中央对地方财政转移支付中均衡性转移支付仅占15.1%,税收返还、专项补助等其他转移支付占84.9%,这种不合理的转移支付结构不仅没有起到均等化作用,相反还使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
2.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目前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只明确了中央和省级政府之间的转移支付,省及省以下的转移支付尚未完全建立,省级、地市级财政对县乡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明显不足。乡镇政府处于政府级次的末端,经过了多级缺少透明的转移支付后,到乡镇政府时已所剩无几,造成城乡之间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财力差距日益扩大。
3.转移支付资金管理不规范。目前我国的转移支付资金项目分散于各个部委,实行多头管理,分配办法缺乏科学的依据和标准,资金安排随意性严重,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转移支付资金专款被挤占挪用的现象时有发生,最终导致无法保证转移支付的统筹安排,影响了转移支付均等化功能的发挥。
(二)现行税制体系不完善降低了税收收入调节功能。
1.个人所得税制度设计不规范。个人所得税在调节个人收入差距、实现收入公平分配方面具有其他税种难以替代的优势。但由于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税制本身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一方面政府没有根据居民收入的多元化趋势和收入分配体制的全面调整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收入监控体系;另一方面对不同收入来源采取不同税率和扣除标准的分类征收模式不能真实体现量能纳税的征税原则,从而导致其收入公平性的实现与其调节功能的有效发挥之间存在很大差距。
2.税收调节体系不健全。科学合理的个人所得税税制尽管能对个人收入分配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但是它对个人的财产存量和转移方面的调节却无能为力,而遗产税和赠与税则恰恰能在这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因此,防止收入差距扩大,仅靠单个税种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着眼于整个税制体系的建设,综合运用个人所得税、遗产税和赠与税等多种税收手段。但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
3.消费税制度设计不合理。奢侈性商品和劳务等非必要性消费的主要消费群体是高收入者,对其征收较高税率的消费税,不但能起到增加财政收入的作用,而且能起到一定的调节收入分配作用。然而,我国目前消费税的征收范围相对狭窄,在调节收入差距方面不能发挥有效作用。
(三)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削弱了宏观调控能力。
1.我国的基本建设支出仍然偏高,而且大部分都用在了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的豪华型建设投资,如奥运会、世博会场馆建设等。研究表明,尽管基本建设支出与基尼系数负相关,即北京和上海两地增加基本建设支出将有助于促进当地社会公平,但从宏观角度看,该投入却会加剧地区间的社会不公。
2.我国政府机构臃肿,职权不明,部分单位还存在人浮于事、公款私用等情况,造成行政管理支出日益膨胀。不仅浪费了大量相对稀缺的财政资源,而且由于行政管理支出对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具有两极效应,即增加城镇居民收入而降低农村居民收入,无疑又扩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3.对“三农”尤其是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仍相对不足,造成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以医疗卫生为例:2010年占总人口不足40%的城市居民拥有的政府卫生资源高达68%,而占比60%以上的农村居民仅拥有32%。城市居民人均拥有的卫生费用是农村居民的4.2倍。
三、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财税政策建议
(一)完善转移支付体系。
1.加大均等化转移支付的数量。转移支付制度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或水平的均衡。因此,在转移支付制度设计中,应综合考虑人口规模、自然条件、人均GDP、教育水平等多种因素,逐步提高人均GDP、人均支出等客观因素的比重,完善计算公式,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均衡性转移支付数量,增大其缩小地区间差异的作用,实现地区间财力水平相对均衡。
2.完善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省级政府应根据本省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贯彻因素法规范分配的原则,计算出各县的标准收入和支出,进而根据其差额确定省级财政转移支付的数额。省对基层政府的转移支付应计算到乡镇、划拨到县,由县直接分配到乡镇。不断加大省级、地市级财政对县乡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充分发挥省级以下转移支付制度平衡本地区公共服务水平的作用。
3.强化转移支付制度的监督机制。财政转移支付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使得中央和省级财政给予县乡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被层层截留和挪用,进一步弱化了转移支付制度的均等化功能。为此,要加强对转移支付资金拨付和使用过程中的跟踪管理和评价考核,加强对转移支付资金的监督管理,对违反规定的地方政府给予严厉处罚,提高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完善相应的税收体系。
1.完善个人所得税的调节功能。一是实行综合个人所得税征收模式。在综合考虑基本生计费用、赡养费用等必要支出的基础上,实行全国统一的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二是完善个人所得税征管机制。强化并建立个人财产申报制和登记制,尽可能使个人收入显性化。建设全国统一的税务网络共享征管系统,全面掌握个人纳税信息,堵塞征收漏洞。三是强化税务稽查。要建立科学、规范的稽查程序,加大对偷逃税款等违法行为的监管查处力度,增加纳税人偷逃税款的成本和风险。
2.适时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我国目前遗产税和赠与税的税制模式应优先选择税源较易控制、稽征程序简单、征收成本较低的总遗产税制,并逐步向混合遗产税制过渡。遗产税和赠与税征税面不宜过宽,起征点要高一些,并实行累进税率,要明确针对最富有人群。同时要建立完善的征管体制和严格的财产评估制度,强化征管措施,确保遗产税和赠与税能有效发挥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
3.调整消费税的征收范围。逐步将新型高档消费品和消费行为纳入征收范围,如高档家具、高档健身器具、高尔夫运动、滑翔运动等消费项目。消费税征收范围的调整有助于使消费税的调控方向更加明确,增加高收入者的消费支出,不仅有利于抑制高消费、减少不必要的奢侈消费行为,而且有利于调节收入分配。
(三)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1.压缩基本建设支出的规模,重大基本建设项目支出要向中西部不发达地区倾斜。同时,公共财政要从那些从属于市场竞争性的投资领域中解脱出来,把压缩的基本建设支出和减少竞争性领域投资后增加的财政资金主要用于不发达地区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不断提高地区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2.强化对行政管理费支出的管理和控制。一方面要求逐步推进政府机构的扁平化改革,减少层级,节约行政成本,改善执政效率;另一方面各级部门应制定行政预算定额,并加强对经费的支出的监管,保证资金管理使用的规范和有效。
3.加大对“三农”投入力度。一是要继续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技进步、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二是要加大对农村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投入,将财政预算内这些方面新增支出主要用于农村,提高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三是加强对支农资金的监管,对支农资金进行全程跟踪检查与绩效评估,严肃查处资金分配、管理和使用中的违法违规问题,确保财政支农资金安全、规范、高效地使用。
参考文献:
[1]王云飞.我国地区收入差距变化趋势[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8).[2]闫坤.程瑜.促进我国收入分配关系调整的财税政策研究[J].税务研究.2010(3).[3]高大伟、鞠晓峰.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与实现社会公平发展[J].商业研究.2010(1).[4]刘成奎、王朝才.财政支出结构与社会公平的实证分析.财政研究.2008(2).(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学系)
第三篇:我国收入分配现状的研究报告和对策
我国收入分配现状的研究报告和对策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年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我国建立起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基本分配制度,逐步做到了经济发展的成果有人民共享。
但是,随着经济飞速发展,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收入分配现状日趋严重。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分配不公平、分配格局不合理等已经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发展,如何解决我国收入分配不均成为我们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当前,我国我国收入分配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区域收入差距显著。我国地域辽阔,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的地域经济、文化特色。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较,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都呈现出显著的差异。特别是西部由于地理环境、气候环境等的制约,经济发展一直比较缓慢。而东部地区依靠其得天独厚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比较迅速。因此社会资源在分配时,东部占据绝大部分份额,区域经济建设不均衡,收入差距显著。
二、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受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差异的影响,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要比农村快很多,于是就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拉大。根据国家统计局1月18日公布的数据,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农村居民纯收入7917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10:1,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仍保持
“3”倍以上的差距。
三、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比偏低。最近几年,从收入法核算的GDP看,在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下降了12个百分点。这样导致大部分财富集聚在少数人的手上,大大降低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也带来一定的社会问题。
四、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严重。如垄断行业、含量高的行业和新兴产业等收入高,而一些传统行业、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收入在相对下降。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10倍之间。
那么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对策来解决收入分配不平衡的问题呢? 一方面,我们要从分配制度上进行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分配制度。主要是进一步完善政府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和建立政府社会保障与公民商业保险协调机制。一是用法律形式规范社会保障资金的政府、法人、个人三方面来源以及各自的责任与义务;二是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统一险种的费基费率,调整统筹内外政策,从来源和发放两个环节建立起独立于企业事业之外的社保机制;三是建立基本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城乡低保对象支付水平与在职职工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协调增长机制,为不断缩小低收入群体与高收入群体间的分配差距提供制度机制保障;四是建立城乡低费率、广覆盖的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医疗、住房、取暖、就学救助体系,并作为保障内容纳入社
会保障制度体系;五是政府匹配财力引导商业保险进入弱势群体保障保险领域。建立财险、灾险、医疗保险三类险种与政府合作机制,运用政府和商险双重功能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利益,从机制上避免因灾因病沦为社会底层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调节高收入者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使得社会各阶层的收入呈现橄榄型。通过公共政策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结构和利益分配机制,缩小贫富差距。根据国际上通常的做法,就是向富人阶层征收高额的累进税来补贴穷人。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该扮演重要的“劫富济贫”角色。从社会学意义上说,中间阶层的壮大,使得对立的贫富两极成为一个连续性的排列,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看到拾级而上的希望,有助于舒缓贫富差距蕴蓄的对立情绪、以及由此衍生的系列社会问题。
第三方面,按社会效益来分配。对于如城市清洁工、农民工、交警等从事“脏、苦、累”的劳动者和在极其恶劣环境下从业的工作者,应该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他们的工作条件艰苦但十分重要,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付出与所得极不相称,国家应该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并确保他们的工资底线。
第四方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第五方面,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农业始终处于弱势产业的地位,农民也处在相对弱势的地位,政府应当采取相应的政策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例如,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这样可以增加农村就业机会,减少农村存在的“隐性失业”问题。通过提供各种鼓励政策,提供各种优惠政策来吸引投资,从而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其次,加大农业支持,增加农民收入。国家应逐渐增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尽最大努力提升新型农业技术含量、提升规模农业的竞争力和农民的实际收入。继续完善当前的各种惠农政策,各级政府应当定期组织农民参加农业知识培训,引导农民进行规模经营,从而进一步增加农民的收入。
通过以上的五点对策,我相信对缓解我国不断加大的收入差距有一定作用,不断缩小收入差距,最终把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建立起真正使全民共享经济成果的分配制度。
第四篇: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分析和对策
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随着CPI 系数的增长,我国居民的实际收入却呈现出负增长的趋势。另外,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根据相关报道,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突破了0.4的警戒线,高达0.45 以上。由此看来,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已成为一个凸显的社会矛盾。
一、当前中国收入分配的现状分析,当前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行业间收入差距较大。参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供的经济数据可知,中国行业最高收入与行业最低收入的比值是6 倍,而国际上的收入差距标准大约为3 倍,这说明我国行业间收入差距已经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而最主要的高收入行业集中在金融、电力、电信、保险、烟草等领域,这类行业的收入要比其它行业的收入高出2~3 倍。这仅仅是实际工资的对比,如果将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等相加起来,则这种差距将会扩大到6~10 倍。且在工资增长速度方面,高收入行业要比建筑业、采掘业、农林牧渔业等行业高出很多。不难看出,在行业垄断的背景下,只有那些垄断行业才有能力大幅度增加员工的工资、福利,由此也就形成了一种工资分配秩序的“潜规则”;
(二)、分配机制落后。当前,我国的再分配机制相对落后,这主要集中表现在几个方面:税收制度残缺“, 偷、漏、逃、抗税”等非法现象普遍,执法部门打击力度不足等。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在税收不断增加的同时,我国的税收流失额也随之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政府主导的再分配措施最先是为了补市场机制下初次分配方面的公平缺失,但对中国经济的实际运行而言,却有着“逆向调节”的作用通常情况下,高收入群体缴纳的个税只占个人所得税总体收入的一小部分,而中低收入者则是纳税主体,很多高收入者却没有自觉履行纳税义务;
(三)、区域收入差距显著。我国地域辽阔,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的地域经济、文化特色。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较,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都呈现出显著的差异。尤其是近年来,东西部居民的收入水平差距还在不断上升。由于沿海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居民自然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另外,在外资流入量较多的地区,居民收入的增长空间也会相对较大。根据相关的报道,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地区是上海,最低的地区则是贵州,两个地区的人均GDP 之比为1:9.6;
(四)、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受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差异的影响,我国城镇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要比农村快很多,于是就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拉大。例如,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2008 年,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差额的绝对值为11020 元,城乡收入比高达3.35 倍。若在经济统计分析中,将城镇、农村居民所拥有的福利及其实物补贴;如公费医疗、财政补贴、养老金保障、失业保险等也计算内,那么,城乡收入的差距则会更大。导致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增大的原因在于:
1、行业间收入差距扩大。
2、国有企业垄断经营的方式严重违背了市场经济平等、公平的竞争原则,使得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日益拉大。
3、市场中的不完全竞争、产品的行业性垄断使得石油、电信、电力能源等行业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润,这是导致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若要遏制住行业间工资差距不断上升的趋势,首先就要打破行业垄断格局,真正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五)、体制改革不到位。经济体制改革不到位也是造成收入分配不合理的一大因素。自改革开放以来,体制改革不但为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而且也为多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既带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也造成了人们生活富裕程度的差别。当前,城乡收入差距明显、贫富两极分化严重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
(六)、区域间收入差距拉大。自然环境是制约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同的环境常常会导致区域间的收入差距,这也会致使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出现明显的差异。例如,东部沿海地区自然环境相对优越,其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快;而西部地区自然环境相对恶劣,其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东南沿海一带具有发展对外贸易的先天优势,并且集中了大批的出口加工企业,每年都可为当地创造大量的税收,因此地方经济相对发达,而这些区域的居民收入水平要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的居民收入水平。另外由于东部地区实行改革开放的时间较早,因此经济结构相对较为合理,这也是造成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七)、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城乡之间筑起了一道道资金、市场、技术、劳动力等壁垒,阻碍了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交流,并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一方面,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得农产品市场难以扩张,农业生产难以持续增长,农民收入的增加受到严重影响;另一方面,农村消费市场的与城市消费品市场的等级在不断拉大,农村需求结构得不到提升,必然影响与需求有关的供给结构。总之,由于旧
体制依然存在,因此近年来,城乡收入差距有了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二、实现收入分配科学化的有效策略发挥宏观调控机制的调节作用。
(一)、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我国应该将收入分配改革的重点放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上来,以保证整体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政府可以利用规范收入分配行为、加大再分配等措施积极构建“中部大、两头小”新分配格局。例如,可以运用分配制度改革措施来增加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管理人员等群体的工资,避免出现社会分配两极分化的现象。并且,还有必要针对国有企业实施限薪措施,防止垄断行业职工收入过高;
(二)、建立工资管理机制。最低工资制度是劳动和资本间分配关系优化的重要前提, 能够维护劳动者的合法利益,保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因而,在制定科学合理工资指导线的过程中,应该对相关法律制度进行调整,建立起政府主导、工会推动、劳资互助的协商处理模式,这样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经济的稳步发展,维护劳动者的切身利益。
(三)、积极调整再分配机制。第一,增强再分配支出力度。对于城镇居民基本的福利、补贴应采取货币化措施,针对农民的养老、医疗保险等问题做出进一步的调整。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应该给予低收入群体更多的救助补贴和优惠政策。国家应逐渐增大对农村与经济落后地区的扶持力度,尽最大努力提升新型农业技术含量、提升规模农业的竞争力和农民的实际收入。此外,还应合理运用再分配处理措施调节部分人群收入过高的问题,促进分配秩序的规范性。第二,改革税收分配制度。国家需要制定一套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的分配制度,并且保证个人收入规范化、合理化的实现。这一政策可先在高收入行业实施,然后不断推广给全社会。在法治层面,立法机关应该积极推动税收方面的法律制定工作。在征收个人所得税时,必须坚持公平原则,将重点目标定位在高收入人群,并做好相关的调整工作。尤其是对于高收入行业的从业人员,全面做好征税规划,严厉处罚逃税、漏税等非法行为。在税率方面,应根据经济发展的实情及时做出调整,以保证我国税收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三,建立完善的第三次分配体系。为鼓励富裕阶层积极投身于公益、慈善事业,要适当减免捐款的所得税。通过发展慈善事业,对社会财富进行合理调配,以此缓解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
(四)、加大教育、医疗、养老体制方面的改革。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我国比较重视经济发展,但对包括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在内社会体制建设和发展重视不够。近年来,国家提出了扩大内需的发展政策,但并未取得十分理想的效果。其中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惠及全民的教育、医疗、养老保障制度没有建立起来,老百姓不敢轻易地将历年来的积蓄花出。
因此,建立和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是我们当前的重要任务。加大农村改革力度。第一,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这样可以增加农村就业机会, 减少农村存在的“隐性失业”问题。通过提供各种鼓励政策,提供各种优惠政策来吸引投资,从而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第二,加大农业支持,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完善当前的各种惠农政策,各级政府应当定期组织农民参加农业知识培训,引导农民进行规模经营,从而进一步增加农民的收入。第三,户籍制度改革。
(五)、要建立积极的公共政策,主动接纳农民进城,构建新型的现代城市户籍制度。
结语:
当前,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事关我国战略目标实现。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各级政府部门应该高度重视改善民生,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加快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第五篇: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和对策.doc打印
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和对策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不同社会群体和行业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已经日益成为中国经济转型非常关键的一个趋势。在一系列因素的作用下,这种趋势在过去10年间显得尤为突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日益发展的“国家主义”的经济结构,它所导致的权力和垄断成为收入差距的一个根本结构性来源。在新一轮的收入差距扩大化进程中,尚未完全反映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的“灰色收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与此同时,收入差距扩大化的后果已经远远超越分配领域,对整个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随着CPI系数的增长,我国居民的实际收入却呈现出负增长的趋势。另外,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根据相关报道,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突破了0.4的警戒线,高达0.45以上。由此看来,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已成为一个凸显的社会矛盾。
一.当前中国收入分配的现状分析.当前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行业间收入差距较大。参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供的经济数据可知,中国行业最高收入与行业最低收入的比值是6倍,而国际上的收入差距标准大约为3倍,这说明我国行业间收入差距已经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而最主要的高收入行业集中在金融、电力、电信、保险、烟草等领域,这类行业的收入要比其它行业的收入高出2~3倍。这仅仅是实际工资的对比,如果将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等相加起来,则这种差距将会扩大到6~10倍。且在工资增长速度方面,高收入行业要比建筑业、采掘业、农林牧渔业等行业高出很多。不难看出,在行业垄断的背景下,只有那些垄断行业才有能力大幅度增加员工的工资、福利,由此也就形成了一种工资分配秩序的“潜规则”。
(2)再次分配机制落后。当前,我国的再分配机制相对落后,这主要集中表现在几个方面:税收制度残缺,“偷、漏、逃、抗税”等非法现象普遍,执法部门打击力度不足等。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在税收不断增加的同时,我国的税收流失额也随之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政府主导的再分配措施最先是为了弥补市场机制下初次分配方面的公平缺失,但对中国
经济的实际运行而言,却有着 “逆向调节”的作用。通常情况下,高收入群体缴纳的个税只占个人所得税总体收入的一小部分,而中低收入者则是纳税主体,很多高收入者却没有自觉履行纳税义务。
(3)区域收入差距显著。我国地域辽阔,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的地域经济、文化特色。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较,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都呈现出显著的差异。尤其是近年来,东西部居民的收入水平差距还在不断上升。由于沿海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居民自然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另外,在外资流入量较多的地区,居民收入的增长空间也会相对较大。根据相关的报道,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地区是上海,最低的地区则是贵州,两个地区的人均GDP之比为1:9.6。
(4)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受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差异的影响,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要比农村快很多,于是就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拉大。例如,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2008年,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差额的绝对值为11020元,城乡收入比高达3.35倍。若在经济统计分析中,将城镇、农村居民所拥有的福利及其实物补贴,如公费医疗、财政补贴、养老金保障、失业保险等也计算内,那么,城乡收入的差距则会更大。
二.导致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增大的原因
(1)行业间收入差距扩大。国有企业垄断经营的方式严重违背了市场经济平等、公平的竞争原则,使得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日益拉大。市场中的不完全竞争、产品的行业性垄断使得石油、电信、电力能源等行业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润,这是导致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若要遏制住行业间工资差距不断上升的趋势,首先就要打破行业垄断格局,真正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2)体制改革不到位。经济体制改革不到位也是造成收入分配不合理的一大因素。自改革开放以来,体制改革不但为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而且也为多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既带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也造成了人们生活富裕程度的差别。当前,城乡收入差距明显、贫富两极分化严重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
(3)区域间收入差距拉大。自然环境是制约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同的环境常常会导致区域间的收入差距,这也会致使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出现明显的差异。例如,东部沿海地区自然环境相对优越,其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快;而西部地区自然环境相对恶劣,其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东南沿海一带具有发展对外贸易的先天优势,并且集中了大批的出口加工企业,每年都可为当地创造大量的税收,因此地方经济相对发达,而这些区域的居民收入水平要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的居民收入水平。另外由于东部地区实行改革开放的时间较早,因此经济结构相对较为合理,这也是造成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4)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城乡之间筑起了一道道资金、市场、技术、劳动力等壁垒,阻碍了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交流,并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一方面,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得农产品市场难以扩张,农业生产难以持续增长,农民收入的增加受到严重影响;另一方面,农村消费市场的与城市消费品市场的等级在不断拉大,农村需求结构得不到提升,必然影响与需求有关的供给结构。总之,由于旧体制依然存在,因此近年来,城乡收入差距有了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三.实现收入分配科学化的有效策略
(1)发挥宏观调控机制的调节作用。第一,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我国应该将收入分配改革的重点放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上来,以保证整体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政府可以利用规范收入分配行为、加大再分配等措施积极构建“中部大、两头小”新分配格局。例如,可以运用分配制度改革措施来增加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管理人员等群体的工资,避免出现社会分配两极分化的现象。并且,还有必要针对国有企业实施限薪措施,防止垄断行业职工收入过高。第二,建立工资管理机制。最低工资制度是劳动和资本间分配关系优化的重要前提,能够维护劳动者的合法利益,保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因而,在制定科学合理工资指导线的过程中,应该对相关法律制度进行调整,建立起政府主导、工会推动、劳资互助的协商处理模式,这样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经济的稳步发展,维护劳动者的切身利益。
(2)积极调整再分配机制。第一,增强再分配支出力度。对于城镇居民基本的福利、补贴应采取货币化措施,针对农民的养老、医疗保险等问题做出进一步的调整。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应该给予低收入群体更多的救助补贴和优惠政策。国家应逐渐增大对农村与经济落后地区的扶持力度,尽最大努力提升新型农业技术含量、提升规模农业的竞争力和农民的实际收入。此外,还应合理运用再分配处理措施调节部分人群收入过高的问题,促进分配秩序的规范性。第二,改革税收分配制度。国家需要制定一套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的分配制度,并且保证个人收入规范化、合理化的实现。这一政策可先在高收入行业实施,然后不断推广给全社会。在法治层面,立法机关应该积极推动税收方面的法律制定工作。在征收个人所得税时,必须坚持公平原则,将重点目标定位在高收入人群,并做好相关的调整工作。尤其是对于高收入行业的从业人员,全面做好征税规划,严厉处罚逃税、漏税等非法行为。在税率方面,应根据经济发展的实情及时做出调整,以保证我国税收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三,建立完善的第三次分配体系。为鼓励富裕阶层积极投身于公益、慈善事业,要适当减免捐款的所得税。通过发展慈善事业,对社会财富进行合理调配,以此缓解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
(3)加大教育、医疗、养老体制方面的改革。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我国比较重视经济发展,但对包括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在内社会体制建设和发展重视不够。近年来,国家提出了扩大内需的发展政策,但并未取得十分理想的效果。其中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惠及全民的教育、医疗、养老保障制度没有建立起来,老百姓不敢轻易地将历年来的积蓄花出。因此,建立和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是我们当前的重要任务。
(4)加大农村改革力度。第一,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这样可以增加农村就业机会,减少农村存在的“隐性失业”问题。通过提供各种鼓励政策,提供各种优惠政策来吸引投资,从而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第二,加大农业支持,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完善当前的各种惠农政策,各级政府应当定期组织农民参加农业知识培训,引导农民进行规模经营,从而进一步增加农民的收入。第三,户籍制度改革。要建立积极的公共政策,主动接纳农民进城,构建新型的现代城市户籍制度。
四.结语
当前,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事关我国战略目标实现。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各级政府部门应该高度重视改善民生,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加快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林晓娇营销1112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