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的研究阶段性小结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的研究阶段性小结
凤鸣小学程波
我的课题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的研究》,确立课题方案后,自己通过各种方式学习,储备必要的理论资料。经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有了一定的收获和体验,现总结如下:
一、认真学习理论知识,提高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本人充分利用暑假时间和课余时间,学习有关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书籍和别人写的相关论文。认识到什么才是有效的课堂,影响教学有效性有哪些因素,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有哪些途径,提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等。为小课题的研究积累了理论依据和理论指导。
提问作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最主要形式,它的有效性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本研究通过从课前教师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课中教师巧妙发问后合理安排候答时间;课后对课堂提问的情况作出分析三方面来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的研究”小课题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和实践。
1,观察并收集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差的原因。写了《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分析》,主要是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提问还存在着以下现状:提问的目标不明确,问题不当,问得太多,问得太浅,或太深。语言不当,问后即答。没有留给学生一定的静静思考的时间。
2、功在课前——精心设计问题,提高问题的层次性。
教师必须把握教材的重点内容和非重点内容;把握教材的难点和疑点。在备课过程中仔细推敲,设计的问题要紧靠教学目标,要突出课堂知识的重点、难点,使提出的问题问在知识的关键处。问题要少而精,具有思考的价值。
我们要多设计一些层次性较高的问题,比如理解型、应用型、评价型问题,尽量减少一些低效问题。同时,要注意问题之间的衔接,要有梯度,形成问题链。也就是说我们设计的问题应该能有机结合,组成一连串问题,构成一个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具有梯度的问题链,这条问题链应该能很好地体现我们的教学思路。、精在课中——教师巧妙发问,合理安排候答时间。
教师在发问时要准确把握提问时机,用简练、清晰的语言巧妙发问,这样才能发挥出问题链的功能。另外提问后要给学生留有探索的空间,候答时间的设置也是至关重要的。候答是指教师提问后停顿几秒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问题和组织答案。在学生回答之前提供思考的时间,发问后等待3——5秒或更长时间,可以增加学生回答的内容,并鼓励学生在较高水平上进行思维;相反,让学生马上问答问题会明显减少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富有意义的相互作用。有效使用候答时间将增加学生对课堂问题的参与度,以及主动提问的可能性,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思考并产生答案。
4、思在课后——对课堂提问开展有效的反思。
课后通过对自己的课堂进行有针对性的反思,这是一个行之有
效的的反思方式。无可否认,我们以前的反思都是课后凭印象进行的反思活动,虽然也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可是教者本人内心感受不深,到了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这种不足之处往往一犯再犯。通过对课堂进行自我反思时,我们可以把课堂教学的某些环节和细节实现“再现”或“回放”,这样,我们在反思时就能做到有据可依,给我们反思提供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直观的教学案例。这样的反思效果是深刻的,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反思,这大大有利于教师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A 教师提出问题的层次性:(1)识记型(2)理解型(3)应用型(4)评价型(5)低效问题B教师对提问的表述(1)提问语言简洁、表达清晰(2)重复2次或以上表述问题(3)改变问题措辞,解释问题C教师有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1)教师有足够时间让学生思考5秒或以上)(2)留有时间,但较短暂(不足5秒)(3)提问后马上让学生回。
三、研究反思
1、在问题的设计上,我们提倡教师多提一些层次性较高的问题,比如理解型、应用型、评价型问题,这有利于学生的思考,体现问题的价值所在。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并不是说问题的层次性越高越好、越多越好,这里有一个“度”与“量”的控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恰当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这才能提高问题的有效性,这才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2、在候答时间这一环节上,我们究竟要留多少时间给学生思考
较为合适呢?这一问题值得深思。我认为对于一些低效问题或者识记型问题并不需要候答的时间,学生基本能很快地说出答案。但对于一些理解型、应用型或评价型的问题则需要合理安排候答时间,具体候答时间的长短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现场反应情况而定。
通过一年的实践研究中,我认为教师可以从功在课前——精在课中——思在课后三个阶段下功夫来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即课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课中教师巧妙提问后合理安排候答时间,让学生思考问题,组织语言后回答;课后对课堂提问的情况作出直观、有效的分析,改进下一步的教学。只要我们能持之以恒地实践下去,不断反思,逐步改进,课堂提问的效率一定会提高,真正实现有效提问、高效课堂。
第二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的研究阶段性小结
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提问设计的探究第一阶段小结
我校的课题是《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提问设计的探究》,2014年,确立课题方案后,学校对全体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储备必要的理论资料。经过一年多的不断学习和实践,有了一定的收获和体验,现总结如下:
一、认真学习理论知识,本人充分利用暑假时间和课余时间,学习有关提高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提问设计的探究的书籍和别人写的相关论文。认识到什么才是有效的提问,影响教学有效性有哪些因素,提高课堂教学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提问设计的探究有哪些途径,提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等。为小课题的研究积累了理论依据和理论指导。
提问作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最主要形式,它的有效性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本研究通过从课前教师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课中教师巧妙发问后合理安排候答时间;课后对课堂提问的情况作出分析三方面来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二、“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提问设计的探究”小课题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和实践。
1,观察并收集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差的原因。写了《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分析》,主要是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提问还存在着以下现状:提问的目标不明确,问题不当,问得太多,问得太浅,或太深。语言不当,问后即答。没有留给学生一定的静静思考的时间。
2、功在课前——精心设计问题,提高问题的层次性。教师必须把握教材的重点内容和非重点内容;把握教材的难点和疑点。在备课过程中仔细推敲,设计的问题要紧靠教学目标,要突出课堂知识的重点、难点,使提出的问题问在知识的关键处。问题要少而精,具有思考的价值。
我们要多设计一些层次性较高的问题,比如理解型、应用型、评价型问题,尽量减少一些低效问题。同时,要注意问题之间的衔接,要有梯度,形成问题链。也就是说我们设计的问题应该能有机结合,组成一连串问题,构成一个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具有梯度的问题链,这条问题链应该能很好地体现我们的教学思路。、精在课中——教师巧妙发问,合理安排候答时间。教师在发问时要准确把握提问时机,用简练、清晰的语言巧妙发问,这样才能发挥出问题链的功能。另外提问后要给学生留有探索的空间,候答时间的设置也是至关重要的。候答是指教师提问后停顿几秒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问题和组织答案。在学生回答之前提供思考的时间,发问后等待3——5秒或更长时间,可以增加学生回答的内容,并鼓励学生在较高水平上进行思维;相反,让学生马上问答问题会明显减少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富有意义的相互作用。有效使用候答时间将增加学生对课堂问题的参与度,以及主动提问的可能性,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思考并产生答案。
4、思在课后——对课堂提问开展有效的反思。课后通过对自己的课堂进行有针对性的反思,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的反思方式。无可否认,我们以前的反思都是课后凭印象进行的反思活动,虽然也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可是教者本人内心感受不深,到了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这种不足之处往往一犯再犯。通过对课堂进行自我反思时,我们可以把课堂教学的某些环节和细节实现“再现”或“回放”,这样,我们在反思时就能做到有据可依,给我们反思提供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直观的教学案例。这样的反思效果是深刻的,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反思,这大大有利于教师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A 教师提出问题的层次性:(1)识记型(2)理解型(3)应用型(4)评价型(5)低效问题B 教师对提问的表述(1)提问语言简洁、表达清晰(2)重复2次或以上表述问题(3)改变问题措辞,解释问题C 教师有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1)教师有足够时间让学生思考5秒或以上)(2)留有时间,但较短暂(不足5秒)(3)提问后马上让学生回。
三、研究反思
1、在问题的设计上,我们提倡教师多提一些层次性较高的问题,比如理解型、应用型、评价型问题,这有利于学生的思考,体现问题的价值所在。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并不是说问题的层次性越高越好、越多越好,这里有一个“度”与“量”的控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恰当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这才能提高问题的有效性,这才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2、在候答时间这一环节上,我们究竟要留多少时间给学生思考较为合适呢?这一问题值得深思。我认为对于一些低效问题或者识记型问题并不需要候答的时间,学生基本能很快地说出答案。但对于一些理解型、应用型或评价型的问题则需要合理安排候答时间,具体候答时间的长短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现场反应情况而定。
通过一年多的实践研究中,我认为教师可以从功在课前——精在课中——思在课后三个阶段下功夫来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即课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课中教师巧妙提问后合理安排候答时间,让学生思考问题,组织语言后回答;课后对课堂提问的情况作出直观、有效的分析,改进下一步的教学。只要我们能持之以恒地实践下去,不断反思,逐步改进,课堂提问的效率一定会提高,真正实现有效提问、高效课堂
第三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的研究阶段性小结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的研究阶段性小结
我校的课题是《提高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2009年,确立课题方案后,学校教科室余主任对全体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储备必要的理论资料,我主要进行小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的研究》的研究。经过一年多的不断学习和实践,有了一定的收获和体验,现总结如下:
一、认真学习理论知识,提高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本人充分利用暑假时间和课余时间,学习有关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书籍和别人写的相关论文。认识到什么才是有效的课堂,影响教学有效性有哪些因素,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有哪些途径,提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等。为小课题的研究积累了理论依据和理论指导。
提问作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最主要形式,它的有效性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本研究通过从课前教师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课中教师巧妙发问后合理安排候答时间;课后对课堂提问的情况作出分析三方面来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的研究”小课题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和实践。
1,观察并收集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差的原因。写了《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分析》,主要是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提问还存在着以下现状:提问的目标不明确,问题不当,问得太多,问得太浅,或太深。语言不当,问后即答。没有留给学生
一定的静静思考的时间。
2、功在课前——精心设计问题,提高问题的层次性。教师必须把握教材的重点内容和非重点内容;把握教材的难点和疑点。在备课过程中仔细推敲,设计的问题要紧靠教学目标,要突出课堂知识的重点、难点,使提出的问题问在知识的关键处。问题要少而精,具有思考的价值。
我们要多设计一些层次性较高的问题,比如理解型、应用型、评价型问题,尽量减少一些低效问题。同时,要注意问题之间的衔接,要有梯度,形成问题链。也就是说我们设计的问题应该能有机结合,组成一连串问题,构成一个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具有梯度的问题链,这条问题链应该能很好地体现我们的教学思路。、精在课中——教师巧妙发问,合理安排候答时间。教师在发问时要准确把握提问时机,用简练、清晰的语言巧妙发问,这样才能发挥出问题链的功能。另外提问后要给学生留有探索的空间,候答时间的设置也是至关重要的。候答是指教师提问后停顿几秒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问题和组织答案。在学生回答之前提供思考的时间,发问后等待3——5秒或更长时间,可以增加学生回答的内容,并鼓励学生在较高水平上进行思维;相反,让学生马上问答问题会明显减少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富有意义的相互作用。有效使用候答时间将增加学生对课堂问题的参与度,以及主动提问的可能性,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思考并产生答案。
4、思在课后——对课堂提问开展有效的反思。
课后通过对自己的课堂进行有针对性的反思,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的反思方式。无可否认,我们以前的反思都是课后凭印象进行的反思活动,虽然也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可是教者本人内心感受不深,到了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这种不足之处往往一犯再犯。通过对课堂进行自我反思时,我们可以把课堂教学的某些环节和细节实现“再现”或“回放”,这样,我们在反思时就能做到有据可依,给我们反思提供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直观的教学案例。这样的反思效果是深刻的,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反思,这大大有利于教师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A 教师提出问题的层次性:(1)识记型(2)理解型(3)应用型(4)评价型(5)低效问题B 教师对提问的表述(1)提问语言简洁、表达清晰(2)重复2次或以上表述问题(3)改变问题措辞,解释问题C 教师有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1)教师有足够时间让学生思考5秒或以上)(2)留有时间,但较短暂(不足5秒)(3)提问后马上让学生回。
三、研究反思
1、在问题的设计上,我们提倡教师多提一些层次性较高的问题,比如理解型、应用型、评价型问题,这有利于学生的思考,体现问题的价值所在。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并不是说问题的层次性越高越好、越多越好,这里有一个“度”与“量”的控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恰当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这才能提高问题的有效性,这才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2、在候答时间这一环节上,我们究竟要留多少时间给学生思考较为合适呢?这一问题值得深思。我认为对于一些低效问题或者识记型问题并不需要候答的时间,学生基本能很快地说出答案。但对于一些理解型、应用型或评价型的问题则需要合理安排候答时间,具体候答时间的长短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现场反应情况而定。
通过一年多的实践研究中,我认为教师可以从功在课前——精在课中——思在课后三个阶段下功夫来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即课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课中教师巧妙提问后合理安排候答时间,让学生思考问题,组织语言后回答;课后对课堂提问的情况作出直观、有效的分析,改进下一步的教学。只要我们能持之以恒地实践下去,不断反思,逐步改进,课堂提问的效率一定会提高,真正实现有效提问、高效课堂。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研究课题研究小结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研究
阶 段 性 总 结
提问作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最主要形式,它的有效性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本研究通过从课前教师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形成问题链;课中教师巧妙发问后合理安排候答时间;课后借助录像对课堂提问的情况作出直观有效的分析三方面来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一、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提问已经成为师生互动的最主要形式,有研究者发现:80%的课堂时间被用于了课堂提问。日本著名教育家斋滕喜博甚至认为提问是“教学的生命”[1]。然而,大量的调查表明,许多教师为了显示教学的效率或课堂教学的紧凑和活跃,运用了不断的提问,最多可达到每分钟10个问题,而且教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大部分都是属于一些识记型的问题,对启发学生的思维作用甚微。作为课堂教学中一种最常用的教学方法,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受到我们极大的关注。
二、国内外关于提问的研究综述
在国内,最早研究提问的人是古代教育家孔子。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即要善于抓住学生心愤口悱的时机,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设置疑问,调动学生的
求知欲望。随后又出现了许多把“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来研究的教育教学著作。近年来,对课堂提问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课堂提问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师生间的“对话”上。如瞿保奎等编写的《教学理论》、钟启泉译的《教学原理》等。第二,结合学科教学的特点,在实践的层面上对课堂提问作实证研究。[2]
在国外,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开始于20世纪上半叶。斯蒂文思(1912)做了一项教师课堂提问的研究,他发现他研究的教师们课堂上所提的66%的问题属于直接从教科书上提取的记忆型的问题。时隔54年以后,弗洛伊德(1966)的重复研究发现,他所抽样研究的教师们所提的问题中
[3]77%的答案要求是具体的事实。对课堂提问研究中最具代表的人物是心理学家瑞格(Wragg)。瑞格从提问的概念、提问的原因、提问的类型及其出现的频率等方面进行了心理学意义上较为全面的研究。韦伦(w.w.Wi1en)对大量研究发问技巧的论述进行综合。另外,在《全纳课堂的有效教学》一书中也提出了几种课堂教学准确的有效的提问技巧和策略:。[4]
三、本课题研究的思路
结合以上专家学者研究的文献综述,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借助录像、录音等媒体来进行课堂观察,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入手(如下图),记录教师课堂提问的数量、提出问题的层次性、发问的技巧、学生候答的时间等方面情况,为教师课后反思、改进教学提供直观、有效的载体,以此来逐步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四、探索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在真实、常态化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我们主要以提高教师设计问题的层次性、发问技巧和增加学生候答时间三方面作为研究对象,并结合录像在课后进行课堂观察,开展有效的反思活动。
1、课前——精心设计问题,提高问题的层次性,形成问题链。我们设计的问题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紧靠教学目标,要突出课堂知识的重点、难点,使提出的问题问在知识的关键处。问题要少而精,具有思考的价值。为了提高问题的层次性,我们参考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法。
我们要多设计一些层次性较高的问题,比如理解型、应用型、评价型问题,尽量减少一些低效问题。同时,要注意问题之间的衔接,要有梯度,形成问题链。也就是说我们设计的问题应该能有机结合,组成一连串问题,构成一个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具有梯度的问题链,这条问题链应该能很
好地体现我们的教学思路。
2、课中——教师巧妙发问,合理安排候答时间。
教师在发问时要抓准时机,用简练、清晰的语言巧妙发问,这样才能发挥出问题链的功能。另外,候答时间的设置也是至关重要的。候答是指教师提问后停顿几秒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问题和组织答案。韦伦(w.w.Wi1en)对研究发问的技巧中论述到:在学生回答之前提供思考的时间,发问后等待3——5秒或更长时间,可以增加学生回答的内容,并鼓励学生在较高水平上进行思维;相反,让学生马上问答问题会明显减少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富有意义的相互作用。[6]有效使用候答时间将增加学生对课堂问题的参与度,以及主动提问的可能性,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思考并产生答案。[7]
3、课后——对课堂提问开展有效的反思。
课后通过填写观察记录表对自己的课堂进行有针对性的反思,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的反思方式。无可否认,我们以前的反思都是课后凭印象进行的反思活动,虽然也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可是教者本人内心感受不深,到了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这种不足之处往往一犯再犯。通过对课堂进行自我反思时,我们可以把课堂教学的某些环节和细节实现“再现”或“回放”,[8]这样,我们在反思时就能做到有据可依,给我们反思提供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直观的教学案例。这样的反思效果是深刻的,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反思,这大大有利于教师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
通过反思,填写观察记录表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节课教师提出问题的数量以及统计各种层次问题的占有率;还可以看出教师发问的情况和是否有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比如上表中的序号1表示教师提出的第1个问题,A中选了1表示这个问题属于识记型问题;B选了1表示教
师在发问时语言简洁、表达清晰;C中选了3表示教师提问后马上让学生回答;第2个问题中的2—2—1表示教师提的第2个问题是理解型问题,教师提问时有重复表述的现象,提问后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这样的记录分析能形象地体现出这节课教师提问的整过程,为教师课后反思、改进下一步教学提供一个直观有效的载体,对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起着重要作用。
五、研究反思
1、本研究参考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法把问题的类型分为识记型问题、理解型问题、应用型问题、评价型问题和低效问题。在问题的设计上,我们提倡教师多提一些层次性较高的问题,比如理解型、应用型、评价型问题,这有利于学生的思考,体现问题的价值所在。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并不是说问题的层次性越高越好、越多越好,这里有一个“度”与“量”的控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恰当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这才能提高问题的有效性,这才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2、在候答时间这一环节上,我们究竟要留多少时间给学生思考较为合适呢?这一问题值得商榷。笔者认为对于一些低效问题或者识记型问题并不需要候答的时间,学生基本能很快地说出答案。但对于一些理解型、应用型或评价型的问题则需要合理安排候答时间,具体候答时间的长短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现场反应情况而定。
六、结语
在半年多的实践研究中,我认为教师可以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下功夫来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即课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形成问题链;课中教师巧妙发问后合理安排候答时间,让学生思考问题,组织语言作答;课后对课堂提问的情况作出直观、有效的分析,改进下一步的教学。只要我们能持之以恒地实践下去,不断反思,逐步改进,课堂提问的效率一定会提高,真正实现有效提问、高效课堂。
第五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策略
作者:夏吉宏 单位:重庆市涪陵区李渡小学校 地址:重庆市涪陵区李渡镇和平路7号
邮编:408100
联系电话:*** QQ:393420506
【摘要】课堂教学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启发式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形式。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与学生思维的驱动力,能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和促进学生观察、探究,有效达成教学目标任务。本文就当前课堂教学提问存在问题、有效课堂教学提问的作用、原则和实践策略进行粗浅探究。
【关键词】课堂
教学
提问
策略 初探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完成教学任务,根据教材教学内容,围绕课程教学目标、重难点及学生实际,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观察、探究的重要教学手段和方式。它是教师课堂教学中运用最为广泛的语言技能之一。教学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学生探究“新知”的引领,能开启学生智慧,激发学生思考,有效引导和促进学生观察、探究,达成三维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益。为此,增强提高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认真研究和探讨。
1.课堂教学提问中的常见弊端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满堂灌”等教学方式已不再有市场,取而代之的是重视开发学生智能的启发式教学。但在平常教研活动的“听”、“看”课中发现部分教师将启发式教学片面地理解为“师问生答”式教学,课堂教学中“满堂问”,“一问到底”。尽管这样,课堂学生发言仍然不积极,气氛依旧缺少活跃性,教学效率不尽人意。究其原因,是部分教师的课堂提问存在无的放矢、主观随意、时机不当、缺乏驱动力等诸多弊端。
1.1提问随意无矢,缺乏针对性。少数教师教学中提问无目的,主次不分,“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随意而问,问题目标与提问对象不明,指向不集中,甚至离题遥远,脱离目标,问什么,向谁问等,缺乏针对性,导致学生目标不明,重点难分,思维模糊、紊乱,学习效率低,能力得不到提高,课堂教学收效甚微。
1.2提问或难或易,流于形式,脱离学生实际。部分教师课堂教学提问过于笼统深奥或过偏、过难,问题外延过大,超过学生知识与心智水平,远离学生思维“萌动区”,让学生摸不着头脑,难于理解和接受,导致学生思维梗阻,思维激情骤然退减,启而不发;或提问流于形式,问题简单化,蜻蜒点水,未设置思考台阶,缺少思考性,学生不假思考就可齐声回答,看似形势一片大好,实则既未能促进学生思维,又无法获得真正的反馈信息和有效诊断学生知识缺陷,导致教师诊断结果失真,不利于教学过程调控。
1.3提问对象面小,忽视整体参与。教师提问的范围缺少普遍性。教学中,教师仅是总只围绕三两个优等生发问,提问对象范围缺少普遍性与层次性,让大多数学生坐“冷板凳”,成为被遗忘的一角冰川。教学课堂犹如平静的湖面偶尔泛起星点涟漪,时而“冷场”,多数学生无精打采,无动于衷。
1.4提问不精准简炼,忽视“火候”。课堂提问中,问题指向、目标模糊,缺乏“如何问?”斟酌推敲,问题语言表述含糊、冗长,忽视提问陈述核心点、准确性与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升华点等关键处思考,提问未能起到断层桥梁引路,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学生不易理解,思维难于跟进,影响教学调控与效果。
1.5提问语言抽象生硬,缺乏趣味性。教学提问忽视问题与学生熟知事物的联系和学生生活情趣,问题缺乏吸引力,缺少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听来索然寡味,兴趣无生,影响非智力因素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发挥,削弱课堂教学效果。1.6提问频繁无效,学生缺少思考空间。教学中处处开花,“满堂问”,“懂了吗?”、“会不会?”、“找到(发现)没有?”等无效提问四处横生,提问频繁,不给学生学生思考讨论空间,缺乏互动,表面轰轰烈烈,实则空洞无效。提了问题时不能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讨论空间。提问缺乏互动性,几乎没有为学生留出提问时间,也几乎没有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教师反复重述或打断学生发言等现象却普遍存在。
2.课堂教学提问的作用和原则要求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教师组织、引领和实施与调控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是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强调:“发明千千万,起点就一问”。为此,教需有疑,问须有用,疑须有果,问须有据。有效的教学提问应具如下作用和原则要求。
2.1课堂教学提问的作用
2.1.1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恰当有效的提问,可激发学生兴趣与求知欲望,并将学生将注意力迅速指向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疑点等关键处,明确探究方向、目标,强化教学针对性。
2.1.2启迪学生思维,促进思考,培养能力。学生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疑问是思维的第一步。没有疑问,就不会思考,就没有智力的发展、能力的培养,也就没有学生创造力的养成。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追忆、联想,观察、探究,启迪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思考,师生互动交流,让学生释放情感,提高增强听讲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应变力和与人交往能力,并在互动交流中完成知识迁移,获得新知。
2.1.3迁移过渡,调控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教学知识内容和教学程序是相互联系,通过提问,承上启下,调控教学,构建思维与知识理论的严谨逻辑和知识体系;同时,通过提问,调整学生学习状态,强化兴奋,避免学生由于注意力集中时间较长引发疲劳、分心走神,维持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保持和良好课堂秩序。
2.1.4反馈教学,评价学生,促进反思。通过教学提问捕捉信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提高信息交流效益,反馈评价教学效果,反思调整教学目标、手段和方法,高效优化课堂教学。
2.2课堂教学提问的原则要求
2.2.1针对性原则。课堂教学提问,无论是启迪学生思维,复习铺垫,反馈信息,了解学情,还是突出重难点、关键处等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问题目标具有导向性,提问对象要有明确的指向性,把握问题目标,明确提问对象,弄清“问什么”、“向谁问”,有的放矢,因材施问。
2.2.2启发性原则。启发性是课堂教学提问的灵魂,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可在瞬间打开学生思维的阀门,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启发思索、引导探究发现。课堂提问,应富有启发性,所提问题,要能揭示矛盾,指引思维方向,点拨思维方法,“投石激浪”,引发思索,促进思考,引导探究,帮助发现,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创造力。
2.2.3趣味性原则。人对事物的关注和认识总是从兴趣开始的。学生对教学提问有了强烈兴趣,就会萌动参与意识和激情,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思考探究动力。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引领作用,设计提出适合学生情趣、意味,引发学生好奇心,触击学生兴奋点,激发强烈探究欲望的问题,学生就能以愉悦的心情,积极主动地去观察、思考、探究和发现,寻求获取新知。如果教学提问平淡,引不起学生兴趣与好奇心,必然会削弱教学效果。
2.2.4量力性原则。课堂教学提问应坚持由浅入深,要难易适中,高低适度,梯度适当,问题设置要依据学生知识与心智水平,量力而提,保证可行,让学生“够得着”、“上得去”。如若提问深奥,偏高过难,造成学生思维梗阻,就会望而生畏而止步,导致问而不动,启而不发;如若问题偏浅,过易太浅,缺失思考价值,学生会不假思索,思考方法与思维能力难以培养提高。
2.2.5精准性原则。课堂教学提问要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指向明确,直入关键,切忌离题遥远;问题语言表述准确、简洁、清晰,逻辑严谨,经得起斟酌,受得住推敲,规避模糊、冗长,繁琐;问题数量、密度精练,宁精勿滥,避免“满堂问”与无效提问。
2.2.6广泛性原则。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而学生基础、素质在微观上又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为此,教学提问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根据教学内容与问题难易,结合学生基础素质层次与个体差异,统筹兼顾,分类,“因材施问”,点、线、面结合,“金凤凰”与“丑小鸭”并重同育,既照顾个别学生的引导点拨,更重视全体学生启发诱导。
2.2.7时机性原则。在对的时间提出有效的问题,是教学成功的一半。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教学中应把握提问时机原则。一是要把握好学情了解、激趣设疑、思考导疑、疑惑释疑、承上启下、知识迁移升华、小结评价等提问时机;二是给予学生思考时间与思维空间及回答问题的时间。
3.课堂教学有效提问技巧策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持续不断的活动”。启发式教学是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有效教学提问,设疑激情促思,点拨、引导学生探究新知,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学贵有疑,教贵善问,善教者必善问。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提问的作用,必须重视课堂教学各环节有效提问的技巧和策略,讲究提问艺术。
3.1导入情景提问抓联系,明方向。课堂教学引入前,教师结合学生原有已学知识,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把握连接点、结合处、生长点,设计启发导向性提问,铺路搭桥,构建认识新知桥梁,促进新旧知识的渗透过渡,迁移升华,加深理解,并建立完整认识结构。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法”时,先让学生板演:①286+37(列竖式);②13.8+2.16(列竖题);③5/9 +2/9;然后提出问题:“第①题在列竖式时,为什么要把末位对齐?第②题在列竖式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第③题为什么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学生经过比较以上3题的计算过程,展开紧张讨论,各抒己见,相互补充,就能得出共识:“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最后教师出示问题:1/3+1/4=?并提问:“分数1/3和1/4的分母相同吗?分母不同时的分数能直接相加吗?为什么,能将1/3和1/4化为同分母的分数吗?”学生在提问启迪引导、点拨思考中推陈出新地发现:“先把异分母分数通分成同分母分数再相加”。
3.2设问把握教学重难点。在教材重点处有效设问,方可突出重点;在教材难点处提问,方可化难为易,突破难点。例如:在教小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概念时,其重点在于,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分数,老师可以拿出一个月饼小丽和小强分着吃,并且问到:你们认为怎样分才合理?学生答;平均分。老师就把月饼切成大小相等的两块,每人得半快。老师问:你们手里的半块月饼是几份当中的几份我们就叫它几分之几好吗?
3.3提问促成知识深化。学生对事物与知识的认识掌握,总是从特殊到一般,经历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认知过程。为使学生深化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新知识,可进行深化性的设疑。比如,在讲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内容后,为了巩固知识,可以把一个大三角形分成两个小三角形,然后问:“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不少学生回答为180°÷2=90°。又问:“对吗?量量看”。通过度量,学生便清楚地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与它的大小形状无关。这样深化知识的提问促进了学生知识的深化,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
3.4设问解决模糊点。由于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注意力的限制,他们对知识理解往往带有片面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反馈信息准确地捕捉学生认识上的模糊点,提问引思,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准确理解与全面掌握所学知识,澄清模糊认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5提问过渡迁移,承上启下,调控教学。课堂教学内容及各环节是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的整体。课堂教学中,从一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到另一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要平稳过渡,衔接自然。否则学生会感到茫然,不能同步跟进。为此,在教学中,应根据知识点或教学环节间的有机联系,恰当准确提问,承上启下,以实现知识点间或教学环节间的自然衔接与平稳过渡迁移,使学生不单单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积极参与思考、探究,学习新知,并培养、发展学生横向、类比、逆向、联想等思维能力。
3.6巩固评价提问,了解学情,反馈教学。巩固评价提问一堂课或其中的一个环节结束后,为进一步巩固或检验评价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而设计的一种提问。通过对概念、知识的复述、回忆、理解提问,引导学生回顾、记忆、巩固所学知识,及时了解、检验学生学习情况,反馈评价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语言表述能力,利于教师反思教学不足、进一步调整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优化课堂教学。
3.7课尾提问,设置悬念,延伸思维。一堂课的结束,并非意味着教学内容与学生思维的终结。学贵存疑,有疑是对学生探索新知永久动力。课堂教学结束时,提问设置悬念,既巩固深化教学内容,又为教学内容的拓展、延伸埋下伏笔,做好铺垫,同时保持兴趣与思维的持久性、连续性。
课堂教学提问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更是实施启发式教学,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手段。“问有法而无定法。”教师在教学中唯有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提问作用,遵循提问原则,切实弄清“问什么、向谁问、如何问”课堂教学提问“三要素”,运用各类教育资源,通过灵活有效的多样提问形式、方法,科学有效设疑提问,激情促思,点拨、引导学生探究新知,才能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主要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2.纪 微.《教师课堂提问艺术与技巧》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0.3.朱继均.《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及思考》,新课堂网站.4.刘显国.《课堂提问艺术》(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06.5.袁宏.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当代教育科学,2007年18期.作者简介:本文作者姓名:夏吉宏,48岁,男,重庆市涪陵区李渡小学校中学数学一级教师、小学数学高级教师。通讯地址:重庆市涪陵区太极大道78号3单元;邮编:408100;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