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问题探究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问题探究
内容摘要:课堂提问是最古老的也是使用最普遍的教学手法,它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现代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又是创造的前提,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
关键词:课堂提问有效性提问策略
正如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尤其是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就更显其重要性,提问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进而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如何理解和认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作为一项可操作、可演示、可评价、可把握的数学教学技能,其目的是使学生产生疑问,积极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等能力,并能有效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同时教师可以从中发现问题,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来精心设计提问;另外,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点来问。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更新提问意识,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优化提问质量。使教 1
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能紧密配合,使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得以充分发挥,使课堂气氛活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启学生智慧之门,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的共鸣,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入知识的殿堂。
二、当前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课堂提问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很多数学教师对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和原则缺乏研究和探索,使课堂提问流于形式,表面上看有问有答,实际上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学习潜能的挖掘和开发作用不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问过于频繁,问题缺乏质量。
一些教师为了制造热闹的课堂气氛,不分主次,不顾学生实际,改过去的“满堂灌”为“满堂问”。学生缺少质疑问难、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看似活跃的课堂气氛,实质上是在为教师的教或板书“填补空档”服务,教学实效不高。过多的提问会导致学生依赖教师的问题进行学习,压抑了思维的火花,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2、提问没有精心准备。
一些教师课前没有精心钻研教材,没有根据学生实际创设课堂提问,上起课来,经常信口开河,为提问而提问。提问琐碎频繁,不分主次。一连串的一问一答浪费了不少宝贵时间,不但不能激起学生思维,反而会使学生思维受到抑制,容易使学生养成不假思索、随意应付的坏习惯。而有些教师提出的问题却又过于深奥,学生无从答起,课堂出现冷场,教师或责备学生,或自问自答,这样的提问既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又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提问只关注优等生。
一些教师上课时担心学习水平一般的学生答不出、答不准问题,影响教学进度,于是喜欢提问那些回答问题完整的优等生,避开后进生。这就使后进生在教师提问时不是积极参与,而是消极等待,甚至把自己当作局外人,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对学科越来越没兴趣,在课堂上开小差,最终导致其思维能力衰退。假若教师想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成功者的话,就应该给他们每个人以同等的机会,让他们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体验成功中热爱学习。
三、教师数学课堂提问方法技巧以及策略
下面我们从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类型、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特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过程、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要求等方面总结一些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方法技巧以及策略。
1、教师能站在学生的视角,问题的难易适度。
所谓问题难易适度,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既有一定的难度,又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其难易程度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思维。
2、教师对教材体系作全面了解,问题有层次和坡度。
教师问题的设臵要有合理的程序性和阶梯性,要善于把一个复
杂的、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问题。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知识水平和能力,进行问题情景设计,应分层次。如概念的理解、例题的要求、练习的完成都具体分层次。从而使问题的提出,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近及远。比如,在一、四、六等不同年级中都出现了《统计》这一内容,对此,教师必须有所了解。在不同的年级学习统计时,应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以解决不同的问题,并让学生获得有层次的体验。
对于教师的提问,学生回答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对此,教师应善于寻找学生出错的根源,从而灵活地提出一些针对性强的新问题,进行追问,给学生以新的启发。
3、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应把握恰当时机。
提问要选择恰当的时机:一是学生学习情绪需要激发、调动的时候;二是学生研究目标不明、思维受阻的时候;三是促进学生自我评价的时候。比如,在教学某课内容时,学生都已找到答案,达成共识,教师是否可以继续追问:是不是只能有这种情况呢?还有没有其它的可能?这样的问题尤如在平静的湖面上丢下一块石子,效果是很明显的。
要注意把握提问的频率与契机。提问既要立足于学生共性的问题,又要兼顾学生中存在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同时还必须注意提出的问题,一定要适应学生个体的发展实际。提问的数量要具体分析、计划周密。当教师提出问题后,还应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那样,学生会给出一个更个完善的答案。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作为起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堂提问,正是满足了学生这一需求,使学生在有趣的、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对数学有了更加浓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激起思维之火花。让我们在“敢于发问—学会思考—互助合作”的良性轨道上,创建平等和谐宽松的“对话场”,让课堂提问成为“学习共同体”对话的桥梁,让“质疑问难”成为课堂提问的精彩一环,真正实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全面发展。
第二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摘 要:提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有效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情境;重难点;思维;追问;有效的提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科任教师也在不断地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而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一项重要活动。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特级教师吴正宪也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要使这颗心脏正常、有力地跳动,就要精心、精确、精准地进行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些策略。
一、利用情境巧提问
提问作为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教学手段,能够起到引导教学方向、揭示教学内容、推动教学发展的作用。因此,教师一定要读懂教材,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分析哪些知识用提问表达,每个环节应该设计的提问的难度如何。对教材进行梳理,准确地把握教材的知识内容,能够提高提问的有效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适当的情境提出问题往往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我在教学加法交换律一课中,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猴吃桃子的故事:沉浸在故事中的学生被小猴子的可爱深深地吸引着。是啊,猴妈妈为什么笑呢?这“笑”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富有数学味的生动的情境,引发了关键的问题,促进了学生数学思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抓住重难点巧提问
每一节课都有重难点,它是学习的核心部分。学习的效果如何,主要看学生能否围绕重难点展开思考,在学生所接触新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处提问,引导他们掌握知识的本质,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如:笔者在教学《圆的面积》时,组织学生直观操作,将圆剪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并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里适时提出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原来圆的什么?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通过这样有效的提问,加深了学生对圆的面?e公式的理解,突破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三、捕捉思维巧提问
课堂教学的效果取决于学生思维是否活跃,取决于教师是否善于把握提问时机,是否善于利用学生思维的特点,捕捉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促使其学会思考。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及时抓住课堂生成进行提问,并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这样,学生的回答就会富于创造性,让课堂呈现精彩。比如,我在教学“体积与容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体积的概念理解得更透彻,我适时提出了问题:“大家已经知道了什么是体积,谁能结合生活中的物体说一说你对体积的理解。”一个男孩打破了短暂的沉寂,指着讲台上的黑板擦说:“黑板擦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这个黑板擦的体积。”“苹果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它的体积。”“数学书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它的体积。”……学生说得头头是道,听得津津有味,他们把体积的概念诠释得淋漓尽致。学生的思维充分地被这个适时的提问调动起来,使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
四、紧扣追问巧提问
课堂提问是设疑、激疑的重要手段,是师生交往、互动的外显形式。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善于在提问之后不断追问,抓住、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思考现象背后的数学道理。比如,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摸奖游戏,先准备了一个没有放有蓝色球的箱子,说:“如果哪位同学能从箱子里摸出一个蓝色的球,你就能获得一个笔记本作为奖品。”结果几个学生上来都没摸出蓝色的球。有些学生急了:“箱子里是不是没有放蓝色的球啊?”“大家也这样认为吗?”教师反问学生。很多学生都表示赞同,要求把箱子里的球都倒出来看个究竟:有红球、黄球、绿球,真的没有蓝球。“老师根本就不想让我们中奖!”“为什么我不想让大家中奖呢?”一个学生回答:“箱子里根本就没有蓝色的球,您却规定摸到蓝色的球才能中奖,我们当然不可能中奖了。”学生都点头称是。我顺势追问:“怎样才能使同学们有获奖的机会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回答说:“在箱子里放进蓝色的球,这样就有可能中奖了。”……有趣的摸奖情境,充满数学思考的追问,引领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使学生对“不可能”“可能”有了深刻的理解。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悟,在悟中得,思维在教师环环紧扣的追问中得以延伸和发展。
总之,提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要掌握好这门艺术,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的“问”,“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创造。我们的教学还在继续,我们的研究永不停息。
参考文献:
[1]吴正宪,王彦伟,韩玉娟.吴正宪给小学数学老师的建议[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2]吴正宪,周卫红,陈凤仪.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编辑 谢尾合
第三篇:加强课堂有效提问
泰州市教育学会论文评比叁等奖
加强课堂有效提问,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摘 要:好的课堂提问具有增进师生交流、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等教育功能。但目前我们农村学校的许多教师对有效提问的认识不足,理解不深,存在着提问肤浅,形式单调,联系不紧密,要求不明确等等弊端,造成师生一问一答,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厌学严重,抑制了学生思维发展,这与开发学生智能的素质教育远远不能适应。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剖析当前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提高提问的技巧策略,以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课堂提问有效提问策略技巧
一、当前课堂提问的误区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合理的课堂提问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沟通师生的情感交流,调节课堂气氛。课堂提问还是教师诊断学生学习状况,有效改进教学的基本手段。“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由于不太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和策略,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习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点误区:
1、课堂提问目的不明确,表面热闹,华而不实,一问一答,频繁问答。
2、忽视学生的年龄特征,提问偏题遥远,脱离学生的“思维发展区”,启而不发。设计的问题过难,过偏或过于笼统,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启而不发。
3、提问表达不明,零碎不系统,缺乏层次。
4、提问无目的性,随心所欲,淡化了正常教学。
5、提问后没有停顿或先点名后提问,学生无时间思考。
6、提问面向少数学生,多数学生“冷场”。
二、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技巧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它对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有重要作用。合理的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沟通师生相互了解的主要桥梁。掌握一定的提问技巧与策略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1、把握好 “两度”
1)频度。一讲到底被认为是“填鸭式”教学,是不可取的。而频繁的提问却往往借着“讨论式”的幌子而被人们容忍。事实上,提问过多不仅烦琐费时,而且会导致学生随大流,增大回答问题的盲目性,使课堂教学的重点不能突出,难点得不到解决,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因此教师的提问次数应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2)坡度。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要求教师在筹划课堂提问时必须抓住教材的整体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使提出的问题按知识点的难易级差递升,体现一定的坡度和有序性。例如对如下问题:提问“一元二次函数的图象性质有什么特点?如何根据这些特点求最大值,最小值?”这样的问题可以从直观例子入手,分层次问。如可先问:“如何快速作出函数y=2x,y=2(x-1)及y=2(x-1)-1的图象?”再问:“这些函数的最小值分别是多少?”及“若各小题中二次项系数分别是-2时,结果又如何呢?”等。这样的提问,学生思维指向层层推进,就便于问题的解决。为了使问题呈现一定的坡度,要求教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诊断,了解学生的相关知识储备,以使问题能和学生独特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而在把一个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的时候,尤其要注意各小问题的坡度,要让学生感受到这样分解的理由,并能自然地把各个阶段的解决策略串联起来而得到原问题的解决,否则就是教师把知识“嚼碎”“喂”给学生,对提高学生的认知是没有帮助的。
2、提高提问技巧。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选择恰当时机,采用适当的形式向学生提出问题,提高课堂发问的艺术性,以激发学生兴趣,活跃思维。具体而言,有以下四个方面:
1)提问要及时。问题设计得好,还要注意提问的的时机,若时机掌握得不好,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教师设置的提问需问在学生有疑处,有疑问才会有争论,有争论才能辨别是非,也才能引起学生探求知识真理的兴趣,特别是经过教师的引导,同学之间的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会有一种“洞然若开”,“豁然开朗”之感。不仅使学生心理上、精神上得到满足,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学生之疑一般有两种层次:一是自学已有疑,疑而不解。二是自知无疑却有疑。对学生自知有疑之处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把疑问讲出来,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然后教师把对此问题的多种疑问一一列出,逐步解决。
2)提问要适当。教师设置的问题难度要适中,既不能设置太容易,学生不用过多思考动脑就能回答出来,也不能设置太难,使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要让学生“跳一跳把果子摘下来”。这就是说:要让学生经过思考、努力、交流合作基本上可以把问题解决。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把问题解决,更激发了他们探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特别是对一些比较差的学生,更应该提问一些比较简单的题目,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比学会知识更重要。再逐步培养他们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就会相信,只要自己努力,不仅能够解决疑难问题,而且会变成一个优秀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答不出,这是常有的事。原因往往是难度过大,这时,教师应想方设法“化难为易”,以避免陷入“启而不发”的境地。
3)、提问要精炼。要减少重述,一些教师在等候学生回答时,多次重述问题,其本意要么怕学生没有听清楚问题,要么想通过重述引起学生注意,但实际效果适得其反。过多的重述容易使学生不认真听讲,产生期待教师再说一遍的不良习惯,还可能干扰学生正在进行的思维活动。因此,候答时,教师一般不宜重述问题,确有必要的,重述的次数应尽量减少,22
2同时在重述之前要通过各种方法予以明确提醒。提问等待时间是指教师提问后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教师提问后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是教师课堂提问的重要策略之一。调查研究发现,许多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所留的思考时间往往不足一秒,一秒之后若该生回答不了,教师就自己回答,或让其他学生回答,或将问题重新组织后再次提问。由于没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学生的思维很容易卡壳,回答的难度也会加大,他们往往因组织不好回答而放弃机会,甚至简单的问题也会发生“舌尖反应”——形成的想法到了嘴边又忘得无影无踪。老师把问题说出之后,如把等待时间延长至3—5秒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全班学生思考一番,然后再指名回答,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和参与人数都会相应提高。
4)、提问态度要自然。
教师向学生发问时,态度要安详而自然,要有耐心,要表示相信学生能够回答,这样学生就愿意回答。教师发问的态度若含有考问,或严肃的表情,学生就不能安静的思考,因而不能畅所欲言。
3、提问要做到面向全班,因人而异,正确评价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则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因此,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该面向全体,因人而异:难度较大的问题由优等生回答,一般的让中等生回答,较容易的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比较专业的问题则让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回答。对学生的正确回答或接近正确的回答,要予以肯定并进行表扬,对于不完整或错误的回答,也要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找出积极因素,要树立学生的信心,作出正确的评价。这样,每一个问题对于回答的学生来说都属于跳一跳才能摘到的苹果,而每一个学生都有得到老师提问并得到肯定性评价的机会。对偶尔回答不好的学生,除充分肯定其可取之处外,要注意在较短时间内再给他一次答问成功的机会。实践证明,这样因人施问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破除中差等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
提问中的评价,首先要肯定学生回答得“对不对”,通常教师要描述一下完整的答案,不能用学生回答代替教师应做的工作,其次要评“好不好”,通常教师要做出标准的示范。最后应以赞赏和鼓励为主。有的教师在学生回答之后,就让“坐下”并立即转入另一项活动;有的甚至不“请”其坐,使学生处于尴尬境地,坐立不安,学生回答得到底对不对,好不好,只有教师自己知道。因此,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问手段本身,能鼓励和督促学生对课程进行及时的消化,认真复习。提问的效果则又优化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回答正确的,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就得到了肯定和强化,对于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要抓住时机,步步紧逼,穷追不舍教师采取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使学生触类旁通,将问题推向深入。回答错误的,就要及时调整改变有欠缺的认知结构。
三、反思
1、有效提问必须充分备教材和备学生。有效提问要求教师课堂提问的指向必须清楚,明确。教师有效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更要注意提问的问题具有启发性,严密的逻辑性,还要新颖,适应学生的初中阶段的心理特点、认知特点,适应学生认识水平。这样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提问前,要做好充分淮备,从形式到内容,从时间到人选,都要心中有数。切不可有口无心,随意而问,只把提问流于形式,把课堂当作过场。严格地说,提问是一门艺术,是一项技能。什么时候发问?(问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够”的火候时);怎样发问?(设问、自问、反问交错进行);问谁?(优、中、差面面俱到);学生答错或回答离题太远如何往回引导等等,都需要精心策划,认真考虑。
2、有效提问必须关注细节。很少人会想到:真正有效的提问,原来只是倾听。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倾听是一种对话,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的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关键的策略是,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
3、有效提问有利于教师成长。在新课程如火如荼开展的大环境下,在教学方面,由于以前缺少经验,一些教学活动往往只是流于形式。特别是刚接触新教材时,一遇到“合作学习”就组织学生组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其实,不少问题完全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或者要求同桌之间讨论即可。我通过有效提问的实践,逐渐能够有意识地根据教学目的找相匹配的形式,真正优化课堂教学;在听课学习的过程中,也开始注意授课教师的提问结构,关注他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的提问技巧,并扬长避短,为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积累经验。
作为数学教师,光靠埋头做题,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学环境。不能把自己定位成“教书匠”,要以学者的姿态面对教学,密切关注新课程的动态,与时俱进,加强学习,做到厚积薄发,不断提高课堂效率;必须积极地致力于教科研,以一种进取的心态来参与课题研究,并深化对教学理论知识,尤其是与课题研究联系比较密切的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的思考和研究,形成研究成果,指导工作实践。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阶段《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陈京山《数学教学中提问的误区与对策》
3、沈松乾《课堂提问的到位》
4、郑国才.对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一些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6,(7)
第四篇:浅谈探究农村小学数学的有效课堂
浅谈探究农村小学数学的有效课堂
摘要: 在农村小学从事数学教育教学工作几年来,我一直都在思考:怎样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对这个问题我的脑海里是一片空白,是一个“未知数”。对于渴求进步“成熟”的我来说,探究性课堂我一直在琢磨研究。参加国陪学习后,我把所学结合实际带到课堂,使质的飞跃延伸在国陪后。融入了不同的设计理念,自然贴切的渗透数学思想,进一步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中培养学生的数感,真正的体会感受数学带来的快乐!
关键词: 数学 探究 有效 课堂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从现在具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去理解、掌握、学好数学,使学生真正体验感受到学习数学带来的乐趣。”现在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我是这样做的:把学生认知能力和实际生活作为出发点,探索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切入点,把教材整活,找起点、重点、难点、训练点,培养他们的分析、判断、综合的能力,从中渗透数学思想,达到数学教学活动的理念标准。正是如此:我就结合我的实际浅谈几点如何探究农村小学数学的有效课堂。
一、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是自主探究的过程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自主探究性学习中经常采用的重要方法。为此,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要根据教学内容,尽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循循善诱的诱导学生参与整个活动的操作过程,这样才能使他们在探索过程中,发现规律或结论,同时能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课前我先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圆,课上我让他们把准备的圆片对折,打开,再对折,再打开„„反复折几次。最后对学生提出问题:现在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汇报是:
1、对折线的交点在圆的中心;
2、每条对折线的长相等,交点把对折线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 然后我对学生的发现给予充分的肯定并总结:对折线的交点是圆心,通常用“O”表示。我接着就让学生在圆上任取一点,量一量圆心到这点的长度,多做几次,并作好记录。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去找规律,结果发现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我仍然对学生表示肯定并总结: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
等,我们把这条线段叫做圆的半径。通常用“r”表示„„ 此教学活动,学生都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用动手操作的方法去发现规律和获取知识,不仅探究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对学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数学教学活动离不开实际生活,它来自生活也服务生活。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是数学。如:《统计图》恰好我在“六•一”节后组织教学,我就结合“六•一”的舞蹈、跑步、乒乓球三种比赛项目,我让学生调查本班同学对比赛项目的爱好情况,制成统计图并分析统计结果,给我和学校提出一些建议,做老师的好参谋。这个操作过程,学生不光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实际问题,还会构想社会现实。
二、在整个探究活动中要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
坚持学生是主体的原则是整个探究活动必须遵循的原则,一定要让学生拥有他们学习的主动权和个性发展权。老师的角色转变为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老师所做的是:更多地关注活动目标的航向、激发学习动机、创设情景、指导方法、解答疑难等。整个数学探究活动是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老师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思考、交流,获得知识与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老师也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教学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老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对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做好教学组织协调工作,也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开拓视野,启发思维,努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提醒学生们要深思熟虑地、周全地统筹活动。在整个活动中充分让学生进行讨论,使他们思维会变越来越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如在教学《四角形的内角和》这节课时,我就采用了先猜想——论证——归纳的教学过程。先教师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之后,让学生自己在实际操作中去论证自己的猜想,例如动手拼一拼、折一折。最后得出结论: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在整个过程中,老师师始终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引导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培养合作精神。只要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我深信今后的教学生活会更多资多彩!
三、合理理解和创造性使用教材也是数学活动探究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新教材显示了许多优越性。但是教材编排顾及不到所有的学校和学生,特别是农村小学。故作为老师的我们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更要对教材进行合理和创造性的使用好教材,使之发挥最大效能。正是如此,我们小学数学教师怎样合理和创造性地使用好数学教材呢? 1
参加国陪学习后我感觉到自己又向前迈了一大步,便开始审视自己以前的课堂把握,自己对教材等这一课标。参加工作来,随着年龄的递增、经验的总结,由最初的“幼稚”,有什么教什么,到今天的“理性”选择,能够合理的使用教材,自己的课堂在专家们的引领、老教师及校本教研交流等的帮助下等到了更好的发展。如;我刚上的一节教研公开示范课《用字母表示数》,由于我们是农村学校,条件受到很大限制,虽有远程模式二但不能更好的运用课件,最后还是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我用了“小黑板”、“小纸条”、“扑克牌”,还把它们当作奖品发给表现好的学生。我的情景设计是“猜年龄”:因为是第一次见面(上公开课没有用我自己的学生),在自我介绍时说到年龄的话题,我随意让一位学生模仿老师向大家介绍自己,当他说到自己的年龄时我随即说出了自己的年龄,然后共同做一个猜想,当他小学毕业时我多大?初中毕业时我多大?高中毕业时我多大?„„同样的方法我让其他几个学生接着猜年龄。让学生在此情境中体验数的规律。学生从中探索出:这里字母表示的数是有一定的取值范围的。那时“幼稚”的我没有像老教师们那样想到在学生中渗透函数的思想,我的理论知识等各方面有着很多的“空缺”。很庆幸自己是不愿落后、不甘做一个只凭经验“吃老本”数学的老师。
四、在数学活动中探究性学习很重要
在教学中我一直在思考:怎样进行探究性学习?我通过各种渠道从不同角度感受到同行门独特的个性化教学,使我对探究性学习又增加了很多认识和感慨!我便带着自己的感悟和学习中获得的好经验方法开始对自己课堂的进行“探究”。
去年,我接了一个“财产很穷”的新班,开学初学习分数乘除法时,全班同学都不能搞清楚分数的基本意义,这样可以想象上课的难度!但学完有一种题型一直公认是的比较难的后,事实告诉我,学生不主动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单一的接受学习是不能达到很理想的程度,我就选了一道题作为探究学习内容:开发区小屯小学六(2)班男生人数的4/5和女生人数的5/7相等,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多少?女生人数占总人数的多少?我就组织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探究:
A.你想通过什么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交流讨论后全班都会说:审题,找出关键句:六(2)班有男生人数的4/5和女生人数的5/7相等。
B.我们从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又怎么利用这些信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呢?说出你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依据。我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充分发挥小学数学新 2
课程理念——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使他们不断地主动学习、提出问题,增强意识,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法,从中收获数学思想方法及经验;使他们从“学好”向“好学”转变,同时更好的亲身感受体会学习数学带来的乐趣!这样做比求结果很重要。学生通过交流探究,汇报了几种好的解题策略。
1、把分数化成整数来解决。根据关键句列出等量关系式:男生人数 X 4/5 = 女生人数 X 5/7,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在等式两边同时乘以35,得到:男生人数 X 28 = 女生人数 X 25,根据积相等的规律解决了问题男生人数25人,女生人数28人。
2、运用倒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假设男生人数 X 4/5 = 女生人数 X 5/7 = 1 得到男生 = 5/4,女生 = 7/5也同样能解决问题。„„学生很好地体验了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的喜悦,对后面学习也产生了更高的渴望!
通过探究学习,我发现学生能够灵活解决一直让我们头疼的该类问题,并能很好的解答分数应用题。
数学教学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老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对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做好教学组织协调工作,也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开拓视野,启发思维,努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提醒学生们要深思熟虑地、周全地统筹活动。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充分让学生进行讨论,使他们思维会变越来越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在整个过程中,老师师始终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引导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培养合作精神。只要我们遵行这一教学新理念,认真开展有效课堂探究,我深信我们今后的教学生活会更多资多彩!
第五篇:高效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
高效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
程 锦
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中必备的教学形式,也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撞击的基础。它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训练、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然而大多数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许多学生表现为上课不爱举手发言,课堂讨论气氛不热烈,启而不发,呼而不答,这给数学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如何有效的优化课堂提问在当前以学生为主、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高效课堂中显得更为重要和突出。
1.当前数学课堂提问的误区
大多数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半天没有反应,出现一段长时间的沉默;而当教师点名让某个同学作答时,该同学也不愿开口。这种情况出现在公开课时,会让教师因担心教学任务完成不了或课堂气氛不活跃而惊惶失措,急得满头大汗,要么自问自答,要么责怪学生不配合教师。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1教师提出的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使得学生不会回答。
有的教师提问超出学生知识范围,大而空;甚至未开讲,就把需要深化的内容提出问题。这样的问题学生无所适从,只能面面相觑,目瞪口呆,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和信心。教师的提问随意拔高,违背了学生的学习规律。
1.2教师的问题表达不清楚,学生不知如何作答。
首先,问题表达不清楚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备课不清楚,胡乱提问,连教师自己都不知道自己问的是什么问题,学生也是乱答一通,像这样上一堂课,学生不知道自己学到了什么,教师也不知道自己上了什么课。另一方面就是语言表达不清楚,前后矛盾。比如教师复习了分式方程中解决实际问题时需要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解方程及其步骤,然后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有的学生回答:我觉得是抓住解题步骤。有的学生回答:我觉得是抓住等量关系。教师又问:那到底关键是什么呢? 教室一片沉默。
一个提问,它必须是准确、具体、不产生歧义的。这位教师在复习了分式方程中解决实际问题需要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解方程及其步骤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答案就可能是学生回答的这两种,因而一问下来,学生左右为难,无所适从,时间也白白浪费了。
1.3教师提问的用语不当,学生不愿回答。
课堂上教师经常这样问学生:这个问题谁会?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会的请举手。这样的用语就不准确,学生答上来是理所当然,因为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如果说回答不上来,说明连这样“非常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其他的知识可能更不会,学生的自信心严重受挫。一些尖子生也不屑回答这样“非常简单”的问题。既然非常简单,让那些学困生回答就好了,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鼓励,效果就不好。而有的老师说这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这样说也不好,既然是“非常难”的问题,学困生就不愿思考了,反正我答不上来,尖子生回答后,感觉非常容易,易产生骄傲情绪。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教师认为非常简单的问题,对学生来来说不一定简单,如几何题作辅助线“连接某一条线段”,知道了就非常简单,不知道就非常难,这就造成了师生间的交流障碍。
1.4学生没有时间思考提出的问题,便急于让学生回答。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需要时间来思考问题的,而我们通常在讨论中很少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在大部分的课堂讨论中,学生只有几秒钟的时间就必须对老师提出来的问题作出反应。其实对于学生而言,在课堂上认真独立的思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在有些时候保持沉默是教师的最佳选择,这对提高学习效果有巨大的作用。
2.高效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和方法
2.1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要力求新颖巧妙,要能激发兴趣,引人深思,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提问时,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巧妙设计问题,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地提问,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从而获取数学知识。一次听过一位教师上课,在学习了同类项内容后课后小结时,巧妙地举了个例子“上一节我们学习了降幂排列,如果说降幂排列好比是按照个子高低去排队,那么今天学习的同类项可以好比是什么呢?学生们立即开展了讨论,小结后发言异常踊跃:好比是按照男生、女生排队;好比是卖水果,各类水果各归一类等等。学生们充分发挥着他们的想象力,兴趣盎然。教师马上追问那么同类项分类应该注意些什么呢?通过这样巧妙设计问题后提问,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了思维,学生会牢牢掌握同类项的分类应注意的问题。
2.2提问要注意问题的难度和深度
教师所提问题的难度和深度应适宜,必须经过学生的认真思考,动一番脑筋后才能做出回答。如果所提问过于简单就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而难度过大,超越学生的智力范围,会使学生丧失信心,降低学习兴趣。我们提倡从发展学生的思维出发,从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和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通过深题浅问,浅题深问,直题曲问,曲题直问,逆向提问,一题多问等多种方式,开展多角度思维,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展示学生的创新个性,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和健康情感的培养。2.3提问必须精而准
精准是指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针对性,提问要恰当,准确无误,精益求精,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不仅本身要经得起推敲,同时还得强调组合的有效性,就是问题与问题之间有联系、有层次,使教师设计的每一个问题组成一个有机的严密的整体。让学生解答这些问题时,既理解和掌握,思绪又得到严格的训练。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往往问题过多,且浮于表面,流于形式,都是一些诸如“懂了吗?还有什么不会的吗?找到了吗?”等无效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站在发挥主观能动性角度上,多设计一些启发思考、拓展思维的综合型问题。
2.4提问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因人而异
提问涉及面要广,要注意被问的对象。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些难易适度的问题,让全体学生都可以获取知识营养,满足其“胃口”的需要,使成绩好中差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回答。同时,教师要吃透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不同的有梯度的问题:对学困生可适当降低要求提出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在数学课中获得成功感,从而产生兴趣。对中等生提一些稍有难度的问题,既获得了成功感又能激励其上进。对尖子生,提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激励其上进。提问要因人而异,因人施问,消除中等生与学困生回答问题的畏惧心理,培养各层面学生的学习兴趣。
2.5提问后要给学生留下思考、探索的时间
好的提问方式应该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而不应该急促地迈向结果。教师提问后要耐心等待,课堂提问的发问间隔时间还是一个很有讲究的学问。教师根据问题的性质留给学生适当的考虑时间。一般来说对于事实性的低级认知问题,等待1秒左右为宜;而对于批判性和决策等高级认知问题,等待时间要适当延长。研究表明,当教师把等待时间从不到一秒增加到3至5秒时,课堂就会出现许多有意义的显著变化,如学生会给出更详细的答案,学生的成就感会明显增强。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时间越长越好,最好不要超过10秒。因为时间过长,课堂气氛会变得异样,很多学生开始处于思维游荡状态,即已偏离了课堂教学的问题范围。因此,教师要把握好提问后的等待时间。
2.6提问过程中给予学生鼓励并及时评价
对于学生的回答应给予及时的评价,这个评价要客观,中肯。否则很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评价是教师对概念性的知识重点强调,对规律性的知识进行总结,达到对知识概念不混淆,对知识规律系统掌握,提升学生处理分析问题的能力,以达到高效课堂的要求。
总之,好的课堂提问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维,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课堂提问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只有在实际教学中,不断研究,用心体会,认真总结,取长补短,才能使课堂提问真正发挥它的正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