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
小议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向学生输出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善于把握教材的特点,旧中求新、从不同的方面或角度提出生动曲折、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处于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状态,给课堂教学增添神奇的魅力,给课堂教学带来生机。在这几年的教育、教研工作中,我从小学各年级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发现,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不太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和技巧,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习效果,使课堂提问产生一些误区,其表现形式如下:
1、流于形式,一问一答,频繁问答。这样“一问一答”式一般是设计为师问众生答,如:“答案等于几?”“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这类问题的提出,教师只关注结果是什么,而忽视对规律的揭示,学生可以不假思索的齐声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问题太过于简单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训练。
2、提问离题千里。设计的问题过难、过偏或过于笼统,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
3、提问无目的,随心所欲,淡化了正常的教学。备课时问题未精心设计,上课时随意发问,不分主次,面面俱到、信口开河地提问,有时甚至脱离教学目标,影响了学生的正常思考,必然使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抓不住重点,学习效率低,能力得不到提高。
4、不重视学生真实反馈。教学时,教师一般要通过提问,以诊断学生对以学知识掌握程度,以判断能否顺利引入新问题,这种提问不能只是“是什么?”,“叫什么?”等记忆性的反馈提问,学生回答的也只能是一些浅层的记忆知识,并没有表明他们是否真正理解,这样的提问,无法有效地诊断学生的知识缺陷,获得真正的反馈信息,从而不利于教师调控教学过程。
5、提问后没有停顿或先点名后提问,学生无时间思考。教师的提问,要求学生能正确地回答,必须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其目的在于让全体学生能在这个“时间差”里去动脑思维,积极参与认识活动。这样的提问,不利于学生冷静地思考问题,达不到提问的应有作用。
6、提问面不广阔,多数学生“冷场”。教师的问题设计,如果只针对少数学生能回答,课堂上就会“冷场”,就会有“被遗忘的角落”,所以,教师要针对提问的难易程度从“学情”出发,选择不同类型的学生回答,以便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何巧妙地把问题贯穿于教学服务于教学,做到恰倒好处的抛砖引玉,是值得我们探究的课题。再几年的教育、教研实践中,我总结了几种课堂提问技巧,归纳如下:
一、提问应该由浅入深。
二、提问要抓住关键
三、提问要抓住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四、提问要抓住学生的思维方式
五、问题设计要开放
第二篇: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
沙湾县金沟河镇中心学校红星分校王莉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向学生输出信息的主要途径。提问要具有针对性,要具体明确,要抓住关键,正确认识课堂提问的价值与作用,才能真正地发挥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关键词:课堂提问 针对性 具体明确 抓住关键
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它既是教师素质的体现,更是教师教学观念的体现。好的课堂提问能燃起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畅所欲言,言而不尽,言而有意。
一、提问的针对性
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注意根据不同的学生设计具有针对性和个别化的提问,从而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和获取成功的可能,从而让每个主体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些都要求我们在课堂提问中,要面向全体,因人而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设问要“量身定做”、提问要“量才而问”。难度较大的问题由优等生回答,一般的让中等生回答,较容易的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比较专业的问题则让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回答。实践证明,这样因人施问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破除中差等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
二、提问要具体明确
有个新教师为了使学生搞清6元、0.6元、0.06元这三者是不相同的,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三个6是否相等?”结果学生回答为:“是相等的”,搞的教师慌了手脚,不知如何是好。问题搞的不明确,学生对这样的提问摸不着头脑,当然就不能按照教师的意图去答了。结果浪费了时间,打乱了教学进度。其实这个问题只要提出“这三个数量关系是否相等?”学生是不难回答的。
三、提问要抓住关键
首先要找出教材的关键问题,也就是教材的重
点和难点。在教材重点处提问,重点就会突破,在教材的难点处提问,难点就会突破。例如:在教小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概念时,其重点在于,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分数,老师可以拿出一个月饼小丽和小强分着吃,并且问到:你们认为怎样分才合理?学生答;平均分。老师就把月饼切成大小相等的两块,每人得半快。老师问:你们手里的半块月饼是几份当中的几份我们就叫它几分之几好吗?小丽看着手里的月饼说:我的月饼只是两份当中的一份,是不是该叫二分之一啊,小强也抢着回答:我的月饼也是两份中的一份,是不是也叫二分之一啊。老师立即答道:对,我们就用1/2来表示。参考文献:
[1]鲁献蓉《对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提问技能的思考》[2]陈腾水《浅谈数学课堂提问的功能与技巧》[J].福建教育,2003(4)
[3] 蒋志荣《课堂提问的技巧与方法》《成功•教育》 2008年第8期
[4]陈贤丽《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09年第5期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技巧
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技巧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向学生输出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沟通教师、教材、学生之间联系的主渠道和“铺路石”。善于把握教材的特点,旧中求新、从不同的方面或角度提出生动曲折、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处于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状态,给课堂教学增添神奇的魅力,给课堂教学带来生机。
在当前如何实施好素质教育,如何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功能,如何使课堂提问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这都需要教师掌握好课堂提问的策略。
一、课堂提问的整体性。
提问题要紧扣教材内容,围绕学习的目的要求,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
二、课堂提问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灵活应变。
三、课堂提问的趣味性。
提问设计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教学。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玩,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儿童文化,采用讲故事、猜谜语、游戏、比赛等形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实物内容联系起来,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团,形成悬念问题。如果一堂课的提问都是平平淡淡,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定消弱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就应注意到他的趣味性。课堂提问的内容新颖别致,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学习。
四、课堂提问的思考性。
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
五、课堂提问的逻辑性。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
六、课堂提问的巧妙性。
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时,教师要善于激疑促思,或于“无疑”处设疑,或在内容深处、关键处、结合部设疑,使课堂教学时有波澜。总之,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技巧课堂上看似随机应变,实际上功夫在“课堂”之外,它要求教师既备教材、教法,又要备学生,是教师认真学习科学理论、按照教学规律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的结果。
第四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
谢焕军
摘 要: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师生交流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堂提问,不仅能激发兴趣、启发思考,还能及时反馈知识的掌握情况,捕捉有效的教学信息,及时调控教学的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本文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并对课堂提问中的面向全体,循序渐进,引趣激思,机智应对的有效策略进行研究。
一、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一)提问的集中性
许多教师在课堂上总喜欢选择好学生,忽略差生。其意图是他们能作出积极、正确的回答,而使教学显得很有效率。这种形式在公开课上表现得更明显。此外,有些教师专门提问一小部分学生,冷落了大多数学生;或要求齐答,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空空洞洞;或发现某一学生精力分散,心不在焉,突然发问,借机整治。这些类型的提问利少弊多,甚至不如不问。
(二)提问的求成性
这种现象在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教师一提问题马上就叫学生回答,或学生还没有回应,教师就又频频发问,结果搅乱了学生的思维。还有的教师向学生亮出问题后,过多地分析讲解这些问题,唯恐自己没把问题解释清楚,占去学生大量的思考与体验时间,最终把学生教得没问题,以为这才算成功的教学。而有时教师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可最终为了赶教学进度还是由教师提供标准答案,学生仍然被动的接受现成的结论。
(三)提问缺生成性
目前教师在课堂上提的问题绝大多数是其根据教材内容预先设定的,到了课堂上一个一个抛出来让学生讨论回答,是“带着问题走向学生”。这些问题通常是封闭的、静态的,不是随着开放的动态的课堂教学过程随机生成的,往往会因缺乏针对性而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不能真正诱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策略
(一)面向全体
教师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尽量多的且均等的回答机会。向全班学生提问的操作步骤是:首先提出问题,然后给予学生思考时间,最后抽叫学生回答。这样使班上的每一位同学都积极思考问题的答案。
在提问之前,如果教师点名让某一学生回答,或者提出问题后立刻叫学生回答,那么就只有被点名的学生思考,其他学生努力回答问题的可能性就会减少。教师尤其要注意不光叫自愿回答问题的学生,还要照顾那些不愿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给这些学生机会回答,使得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的过程当中。
因此,在叫学生回答时要有随机性,教师可以运用一些提问技巧,如:抽签提问法,即教师课前将学生的名字分别写在小纸条上,装入盒子里。进行课堂提问时教师就以抽签决定由谁回答,答完题的学生纸条放入另一个盒子;另一个盒子等过几个问题需再抽,以防学生出现:我已经抽到过了,就不会再抽到,也就不用听课的想法。这样,让学生始终有一种悬念,他们可能随时被叫到,要让学生始终保持注意和警觉。
这里要注意的是:个别老师将提问作为惩罚手段,专门收拾心目中的“差生”。答不上,罚站,罚作业,罚劳动,甚至全班,惩罚破坏了教学和谐的美,使得师生对立。惩罚使提问变味。
(二)循序渐进
在小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设计适度的台阶。台阶过高学生攀登不上去,容易挫伤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心理上产生困惑感,久而久之会丧失自信心;台阶过平,难以激起学生追求知识的心理,也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熟悉教材的前后联系,精心设计适度的台阶。例如:在教“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教师就应让学生先复习有关的旧知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法则;商不变的性质;小数点的移动引起数的大小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0.56÷0.4=?并引导学生回答: ①这道题能直接计算吗?为什么?
②怎样使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根据什么道理呢? 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开动脑筋,热烈讨论,认为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是小数转化成除数是整数,即:0.56÷0.4=?转化为5.6÷4=?。
围绕“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设计具有一定台阶的针对性的提问,会使学生在复习有关旧知识时引出新知识,使学生越学越有兴趣,越学越爱学。
(三)引趣激思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 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数学教学中, 问题情景的创设如果能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 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环境, 创设生动的并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问题情境, 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这样的数学课堂才能真正转化成以问题为中心, 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平均数的意义”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
(课件播放)森林里好热闹呀!动物们都在干什么呢?原来正在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投篮比赛,参加比赛的有两个队,他们分别是虎虎队和花花队(课件出示两组比赛成绩图)
虎虎队
花花队
大虎6个 二虎5个 三虎4个 大花7个 二花2个 三花5个 后来再增加一个四花
成绩图
师:哪个队的实力强,奖牌应该发给谁?
生:应该发给投中球总数最多的那一队,虎虎队共投进15个比花花队多,奖牌应 发给虎虎队;
师:可是这回四花不服气了,他说姐姐们,我来帮你们了,于是四花现场投中了2个球,那这回花花队的投球总数变成了几?(16个)奖牌应该发给花花队!
生:不对,不公平,花花队有4个人,而虎虎队只有3个人,人数不相等不能比总数;
师:那又该怎么办?
(通过在情境中提问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生:把几个数平均一下,求平均数。
师:平均数该怎么求?(进入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的过程)
数学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在教师恰当的引导下,学生就会乐于参与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结语
当然,提问时还要面带微笑,切忌态度生硬。教师的面部表情、语言语调、举手投足都可能对学生的思维活动有一定的影响。不耐烦、训斥、刁难,会使学生惧怕、回避,甚至生厌,阻碍教学进程。相反,则会增强学生的信心,使他们的思路清新,回答准确。本人通过教育实习及实践得出,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
总之,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如果提问能收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境,能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想象,产生一种“欲罢不能,跃跃欲试”的状态,思维的火花、智慧的灵感就会不断产生。课堂提问才会真正的做到有效,课堂才会成为学习的乐园,课堂教学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五篇:小学科学关于课堂提问的技巧
小学科学课堂中问题情境创设有效性的探究
汪蔚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教师善于提问,掌握对话的技巧,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提高对话交流的效果。同时,提问能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任务的完成,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歌德说过:“要想得到聪明的回答,就得提出聪明的问题”。因此教师需要在“问题设计”的艺术殿堂里多加修炼,提出富有吸引力的问题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知识、体验愉悦,以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
本文立足于《科学》课堂教学的实际,笔者从三个大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小学科学课堂中提问的设计技巧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探究的开端,有了问题,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意识。一个好的课堂提问,可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从而迅速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高度注意,启发学生思维。然而,如何设计课堂提问,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粗浅的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1、提问要做到收放有度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科学课堂里,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针对有关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提问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在教师的启发下由学生自主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要求学生通过思维辨析或动手活动最后得出答案,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然而在 许多科学课堂教学中,还大量存在着教师提问过多、学生思考过少的现象,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回答问题的状态。
2、提问要具有指向性,当问则问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教师利用问题来诱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产生问题与老师在引导中抛出的问题交相辉映,构成了我们科学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单纯追求为了提问而问问题,一般存在有这么两种情况:一是把不是问题的作为问题;在《杠杆的科学》一课的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引出“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这一科学概念,先是拿出一根棍子,问学生:这是什么?然后用它来撬重物,再问学生:当这样来使用的时候我们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只一个杠杆概念的引出就耗费了很长的教学时间,再加上一些干扰因素的引入,很不利于学生对科学概念——杠杆的掌握。在我看来,概念性的知识没必要采用提问的形式,而是可以结合课件或亲身体验的方式,直接给学生呈现出。二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这种情况也是我们科学课中比较普遍的现象,我们本来可以用非常简单的话语把学生引导到科学的探究活动中,可是就是因为教师的提问,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了。
3、提问要有一定的层次性,难易适度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科学教育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机会和有效地指导。所以教师的课堂提问既不能太容易,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不能太难,使学生无处下手。
4、提问要及时,恰到时机
当学生课堂上的发现和原有的认知产生矛盾、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歧 义时,这是教师提问的有利时机。
5、提问可从多角度进行,拓展知识面
多角度提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通过一题多问,一题反问等形式突破思维的局限性,开拓学生思路,启迪学生思维。在执教《轮轴的秘密》时,探究活动进行完之后,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谈谈哪些地方运用了轮轴,并分析它的轮和轴在什么位置,这些问题在本节课研究的基础上比较好解决,但当问到:它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时,学生只会说省力。但在另一个班上课的时候,我采用了反向提问:如果汽车的方向盘上没有一个大轮子,只是一个轴,那使用起来会怎样呢?从而加深学生对轮轴在生活中作用的理解。
二、谈谈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艺术和策略
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简单的总结:
1、联系生活实际
一个有效的问题,首先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什么样的问题学生感兴趣?贴近生活的、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有关联的,才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教师要尽可能地挖掘教材中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的知识点,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准备进行设问。
其实象生活中的物质、特定的生活场景,如食品包装袋、工具箱里的工具、厨房的生活用品、出汗过多时饮用食盐水、用蜂窝煤煮饭、电路故障等,都可以作为设计问题的背景。例如“天空为什么会出现彩虹?”“雷雨为什么能促进农作物生长?”“为什么铁轨要铺在枕木上?”“钡盐有毒,为什么硫酸钡在医疗上可作钡餐?”
2、创设问题的情境
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说过:“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中进行的。”所谓“问题情境”,就是把学生带入一个未知问题的气氛中,并有意识地把学生引入一种最佳心理状态,使学生的兴奋点达到最高阈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丰富学生的感知,提高学生思维的有效性。
3、注意问题的层次感
课堂问题设计必须根据教学的需要,按照教学程序和知识结构循序渐进地设计。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体现出知识结构的严密性、科学性、条理性,这样才能给学生以清晰的层次感。
4、体现问题的开放性
学生的思维方式偏重于集中思维,发散思维只具有初步的意识。而开放性教学是现代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在设计课堂问题时,要尽可能地避免单纯的判断性问题(如是不是、对不对、要不要等),要多用疑问性问题、发散性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受到启迪、得到锻炼。
5、力求问题的新颖性
陈旧的、没有新意的东西往往吸引不了人们的注意,而内容新奇、有趣的东西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好奇。但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是有趣的、吸引学生的,对那些学生不感兴趣的知识,如果在课堂上只是平淡讲述,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把问题设计得新颖别致,让学生感到耳目一新,那么学生就会 产生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从而达到积极思考的目的。因而,在课堂问题的设计时,时刻不要忘记所设计的问题应具有新颖性、新奇性和趣味性,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
6、设计好问题的梯度
教学要面向全体,使每个学生都能发展和提高,这是现代课堂教学的一大要求。“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若突然提出一个较难的问题,学生一时无从回答,势必会产生思维“卡壳”现象。因此,在课堂的问题设计中,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梯度地设计课堂问题,使学生循序渐进、逐步解决问题。
7、注重问题的思维化
瑞士教育学家裴斯泰洛奇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因此,课堂问题设计要能激励学生思考,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只是手段,启发调动学生思维才是目的,问题的设计应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和每一个知识点中,我们教师只要勤于思索,就一定能设计出新颖、巧妙的问题,它会对我们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三、谈谈科学课堂教学中效果检测
关于课堂教学重点效果检测,首先要弄清楚课堂提问的功能,笔者总结了一些不成熟的观点:
1、评估功能
这是课堂提问最基本的功能,主要是教师通过提问来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教师所期望的是学生正确的答案,而这些问题的答案也往往是单一的。
2、动机功能
教师知道大部分同学可能并不知道这个的答案,提问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师对同学回答这些问题的正确性期待不高。实际上有些问题可能也没有固定的答案。
3、教学辅助功能
这些问题和动机功能问题一样,教师并不期待同学口头上回答出来,其主要目的在于辅助教学活动,例如帮助学生组织思维(“你能不能从„„去考虑呢”),组织教学活动(“多少人已经完成了这个实验”),引起学生注意(“你们有没有注意到„„的变化呢”),强调重点(同学们是否记得我们刚才谈到的,在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什么”)
4、启发思维功能
其主要目的在于发展和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这也是小学科学教育中提问的重点。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精心设计带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比单纯的讲解更能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更能完成知识技能的内化,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的巩固也更牢固。课堂提问的这种启发思维的功能,在以建构主义教学思想为主导,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小学科学教育课堂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最后,笔者也在想科学教师的作用是什么?首先,他是一个向导,也是一个学习伙伴,他与学生一起探究、一起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或预测;一起制订计划、搜集证据、验证假设;一起概括探究的结果并且得出结论 进行交流„„这个伙伴是一个重要的伙伴,他必须善于启发学生拓展信息渠道。要真正发挥启发诱导性提问的有效性,关键是教师心中有学生,摆正师生的正确关系,根据学生对问题的反馈进行有效追问、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才能使启发诱导性问题真正发挥它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