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课堂提问的方法与技巧》教学设计
《数学课堂提问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设计
一. 课程基本描述:
讲课内容:数学课堂提问的方法与技巧 微课程所属专业:数学 微课程时长:12分钟 主讲人:吴英迪
适用对象:中学数学教师
二.教学背景:
1.教情分析:
本课题是根据教育部印发的《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数学教学是数学问题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标准所设置的。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已成为教师的价值追求。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手段。因此,本课题旨在让学员学会如何恰当的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探讨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提问方法与技巧。
2.学情分析:
我们培训的对象是来自教学一线的中学数学教师,一方面,部分数学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提问并没有清醒的认识,认为提问仅仅是完成知识点理解的途径,没有在备课和教学上下大功夫,没有设计巧妙的提问来引导学生思维,因此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员会带着教学实践中的疑问来学,而且要真正的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所以,他们学习目的性很强!另一方面,学员均为成人,在课堂的参与、互动等环节,主动性不强。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究并掌握数学课堂提问的方法与技巧,为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提供有力的帮助。
2.过程与方法:经历数学课堂提问方法与技巧的探究过程,培养数学教师灵活巧妙的设计课堂提问的能力,进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数学课堂提问方法与技巧的过程中,使学员感受到合作探究的愉悦以及师生共同分享的美好体验。
四.教学重点:
数学课堂提问方法与技巧的探究。五.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提问时机,切实提高提问效率
六.教学方法:
新课程倡导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依据教材特点和教学目标,在本次说课中我将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教法:
1.案例教学法: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交流,让学员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
2.情境教学法:
通过视频、图片、声音、活动等形式来创设教学情境,以使得抽象的知识内容直观、形象、生动化,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
3.启发式和讲授法:
通过讲练、提问、讨论、总结等形式将数学课堂提问技巧引向深入,充分调动学员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新的知识与技能。
以上三种方法将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让理论、情境、实践来推动学员改变观念,提升自我,感受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我们先看一组图片,他们睡得多香啊!可惜这是在课堂上,教师正在提问呢;我们再看这组图片,教师也在提问,同学们一个个积极思考、勇于发言,多么投入啊!同是数学课堂,为什么反差这么大呢?您在数学课堂中会巧妙提问吗?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那么,怎样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设计提问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改进提问的方法,讲究提问的技巧。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关于初中数学提问技巧的一些探究和作法。
(二)探究新课:
一:创设良好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问题情境就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在讲《矩形的判定》时,这样提问:工人师傅完成一些矩形的课桌面,需要验收,请你用学过的知识帮工人师傅检验这些桌面是否合格?
通过结合实际生活情景的提问,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思路,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在解决了这个问题以后,进一步提问“你还能找到几种方法?”就这样,把上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进行了的升华。又如:在讲“黄金分割”时首先就问:
在舞台上报幕员或独唱演员为什么都不站在台中央或台角?
在美术、摄影方面,为什么画家和摄影师都不把画的主体形象放在正中? 为什么成年女士喜欢穿高跟鞋?”
连续提问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和生活背景联系起来,把 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二:精心设计问题梯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教师面对同样的教学内容,而学生的水平不尽相同。对于某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学生不可能都迎刃而解,这就需要增加思考的阶梯。教师可以无阶梯时设阶梯,有阶梯时增加阶梯的密度。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在课堂上尽量要他们回答较容易的问题,鼓励他们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对学习成绩较优秀的同学,适当安排回答有难度的问题。在问题设计时,要注重问题的梯度性。例如在一堂“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
用10米长的木条制作一个长方形风筝架ABCD,为使风筝不变形在中间订一根平行于长方形长AB的木条,当宽AD长为多少时,长方形面积为4平方米? 这位教师在教学中,不是将问题全盘托出,而是将问题进行分解: ① 一根10米长的木条制作长方形风筝架有几种方法? ②这几种制作方法中,什么一样,什么不一样? ③什么时候面积最大?
④为使风筝不变形在中间订一根平行于长方形长AB的木条,设宽AD=x,则AB等于多少?
⑤当x等于多少时,风筝架是一个正方形?
⑥当宽AD长为多少时,风筝架面积为4平方米? ⑦风筝架面积能达到5平方米吗?
这样的提问设计贯彻了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逐层深入。既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的机会,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学会分析问题,看清问题的本质。
三:巧妙创设提问方式,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学生理解掌握数学概念需要经过形象感知到抽象概括的过程,而学生在学习数学定义、定理、公式的内容时常常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这时教师应从知识的正反两方面来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动脑筋,自己下结论,以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培养学生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精神。例如,“平行线的定义”学生不难理解,学生也提不出什么问题。教师可以反过来问学生:
(1)在平行线的定义中,为什么要限定在‘同一平面内’呢?(2)在三维空间里,两条不相交的直线一定平行吗? 这样的提问使学生的思维向空间扩展,从而搜寻或想象出反例,从而加强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对平行线的理解,也使学生的思维更加严谨。又如,在讲授《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以后,提出了如下问题:(1)有两组邻边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吗?
(2)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吗? 这些问题引发了学生的猜想争议,进一步探究交流、展示成果、验证猜想。四:准确把握提问时机,切实提高提问效率
数学课堂提问有很多讲究,在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课堂提问的作用是不同的: 1.课前回顾时复习提问,要承前启后,为新知识的学习铺路搭桥; 2.讲授新课时启发提问,要抓住重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3. 反馈练习时提问,要直击要害,体现问题的本质。4.课堂小结时提问,要提纲挈领、梳理知识。
总之,提问的时机应多选在语言材料引入,知识信息集中,巩固强化知识,学生稍有疲惫,课堂小结等。
例如,在进行《矩形的判定》小结时,不是对学生提问:“你收获了什么?”;“你还有什么疑惑? ”等空泛的问题,而是根据三维目标设置了这样的小结形式:
课堂纪实
姓名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 • 我在这节课学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 对于这节课我喜欢的是_________________.• 我参与最多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天的学习,谁帮助了我_________________.我帮助了谁_________________.• 我正在_________________方面取得进步.• 我希望在_______________方面多加努力.• 我还想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看课堂实录视频。
这位老师不仅小结提问设置巧妙,而且关注学生的发展,善于倾听学生的心里话。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梳理数学知识、感受成功的喜悦。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下,学生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三)总结提升:
以上就是数学课堂提问的方法与技巧。善教者必善问,课堂提问,问无定法。总之,我们数学教师要使自己的课堂有效,就必须掌握好课堂提问的方法与技巧,做到准确、简洁、高效的提问,做到: 1.创设良好问题情境 2.精心设计问题梯度 3.巧妙创设提问方式 4.准确把握提问时机
让我们的巧妙提问,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点亮数学的智慧课堂!作业:
请结合您所在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中心对称图形》设计一个情景提问,并详细描述提问的技巧和设计意图。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安排合理、紧凑。通过正反两组图片对比,幽默风趣的语言导入新课。正文讲解四个环节,每部分有案例、有探究、有总结。特别是在第四环节中,展示 “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平台送教下县活动”中,《矩形的判定》同课异构的新颖小结提问视频。这是学员们刚参加过的,印象深刻,所以学员积极参与、探究交流、各抒己见,所以成功突破了难点。多媒体中使用图片、动画、视频等辅助教学。小结部分简洁清楚,并让学员发挥主体意识,给《中心对称图形》设计一个情景提问,让学员学会方法技巧并灵活运用。整个过程一条主线,脉络清晰。用一节微课来展示《数学课堂提问的方法与技巧》这个专题,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只是想在最短的时间里,让学员对于所讲专题重点内容进行回顾和加强,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思考、改进。
第二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
小议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向学生输出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善于把握教材的特点,旧中求新、从不同的方面或角度提出生动曲折、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处于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状态,给课堂教学增添神奇的魅力,给课堂教学带来生机。在这几年的教育、教研工作中,我从小学各年级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发现,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不太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和技巧,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习效果,使课堂提问产生一些误区,其表现形式如下:
1、流于形式,一问一答,频繁问答。这样“一问一答”式一般是设计为师问众生答,如:“答案等于几?”“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这类问题的提出,教师只关注结果是什么,而忽视对规律的揭示,学生可以不假思索的齐声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问题太过于简单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训练。
2、提问离题千里。设计的问题过难、过偏或过于笼统,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
3、提问无目的,随心所欲,淡化了正常的教学。备课时问题未精心设计,上课时随意发问,不分主次,面面俱到、信口开河地提问,有时甚至脱离教学目标,影响了学生的正常思考,必然使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抓不住重点,学习效率低,能力得不到提高。
4、不重视学生真实反馈。教学时,教师一般要通过提问,以诊断学生对以学知识掌握程度,以判断能否顺利引入新问题,这种提问不能只是“是什么?”,“叫什么?”等记忆性的反馈提问,学生回答的也只能是一些浅层的记忆知识,并没有表明他们是否真正理解,这样的提问,无法有效地诊断学生的知识缺陷,获得真正的反馈信息,从而不利于教师调控教学过程。
5、提问后没有停顿或先点名后提问,学生无时间思考。教师的提问,要求学生能正确地回答,必须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其目的在于让全体学生能在这个“时间差”里去动脑思维,积极参与认识活动。这样的提问,不利于学生冷静地思考问题,达不到提问的应有作用。
6、提问面不广阔,多数学生“冷场”。教师的问题设计,如果只针对少数学生能回答,课堂上就会“冷场”,就会有“被遗忘的角落”,所以,教师要针对提问的难易程度从“学情”出发,选择不同类型的学生回答,以便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何巧妙地把问题贯穿于教学服务于教学,做到恰倒好处的抛砖引玉,是值得我们探究的课题。再几年的教育、教研实践中,我总结了几种课堂提问技巧,归纳如下:
一、提问应该由浅入深。
二、提问要抓住关键
三、提问要抓住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四、提问要抓住学生的思维方式
五、问题设计要开放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技巧
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技巧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向学生输出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沟通教师、教材、学生之间联系的主渠道和“铺路石”。善于把握教材的特点,旧中求新、从不同的方面或角度提出生动曲折、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处于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状态,给课堂教学增添神奇的魅力,给课堂教学带来生机。
在当前如何实施好素质教育,如何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功能,如何使课堂提问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这都需要教师掌握好课堂提问的策略。
一、课堂提问的整体性。
提问题要紧扣教材内容,围绕学习的目的要求,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
二、课堂提问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灵活应变。
三、课堂提问的趣味性。
提问设计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教学。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玩,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儿童文化,采用讲故事、猜谜语、游戏、比赛等形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实物内容联系起来,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团,形成悬念问题。如果一堂课的提问都是平平淡淡,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定消弱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就应注意到他的趣味性。课堂提问的内容新颖别致,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学习。
四、课堂提问的思考性。
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
五、课堂提问的逻辑性。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
六、课堂提问的巧妙性。
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时,教师要善于激疑促思,或于“无疑”处设疑,或在内容深处、关键处、结合部设疑,使课堂教学时有波澜。总之,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技巧课堂上看似随机应变,实际上功夫在“课堂”之外,它要求教师既备教材、教法,又要备学生,是教师认真学习科学理论、按照教学规律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的结果。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
沙湾县金沟河镇中心学校红星分校王莉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向学生输出信息的主要途径。提问要具有针对性,要具体明确,要抓住关键,正确认识课堂提问的价值与作用,才能真正地发挥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关键词:课堂提问 针对性 具体明确 抓住关键
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它既是教师素质的体现,更是教师教学观念的体现。好的课堂提问能燃起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畅所欲言,言而不尽,言而有意。
一、提问的针对性
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注意根据不同的学生设计具有针对性和个别化的提问,从而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和获取成功的可能,从而让每个主体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些都要求我们在课堂提问中,要面向全体,因人而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设问要“量身定做”、提问要“量才而问”。难度较大的问题由优等生回答,一般的让中等生回答,较容易的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比较专业的问题则让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回答。实践证明,这样因人施问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破除中差等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
二、提问要具体明确
有个新教师为了使学生搞清6元、0.6元、0.06元这三者是不相同的,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三个6是否相等?”结果学生回答为:“是相等的”,搞的教师慌了手脚,不知如何是好。问题搞的不明确,学生对这样的提问摸不着头脑,当然就不能按照教师的意图去答了。结果浪费了时间,打乱了教学进度。其实这个问题只要提出“这三个数量关系是否相等?”学生是不难回答的。
三、提问要抓住关键
首先要找出教材的关键问题,也就是教材的重
点和难点。在教材重点处提问,重点就会突破,在教材的难点处提问,难点就会突破。例如:在教小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概念时,其重点在于,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分数,老师可以拿出一个月饼小丽和小强分着吃,并且问到:你们认为怎样分才合理?学生答;平均分。老师就把月饼切成大小相等的两块,每人得半快。老师问:你们手里的半块月饼是几份当中的几份我们就叫它几分之几好吗?小丽看着手里的月饼说:我的月饼只是两份当中的一份,是不是该叫二分之一啊,小强也抢着回答:我的月饼也是两份中的一份,是不是也叫二分之一啊。老师立即答道:对,我们就用1/2来表示。参考文献:
[1]鲁献蓉《对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提问技能的思考》[2]陈腾水《浅谈数学课堂提问的功能与技巧》[J].福建教育,2003(4)
[3] 蒋志荣《课堂提问的技巧与方法》《成功•教育》 2008年第8期
[4]陈贤丽《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09年第5期
第五篇: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方法与技巧
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方法与技巧
无棣 朱希村
课堂导入技能是教师在进行新课题时建立问题情景的教学方法。即指在新的教学内容的讲授开始时,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行为。无论是开始新的学科、新的教学单元,还是一节新课,乃至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都应当发挥良好的导入技巧。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给整个教学过程一个良好的开端,导入环节犹如整台戏的“序幕”,优美乐章的“序曲”,跳高运动员起跳前的“助跑”,仿佛是演讲的“开场白”,负有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 ,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任务。精心设计的导入,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启动学生思维的机器,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并为学习新知识作鼓动和铺垫,架起新旧知识的桥梁,就能牵引整个教学过程,起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
导入技能实施的程序是:集中注意力——引起兴趣——激发思维——明确目的——进入学习课题。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的差异以及课的类型、教学目标各不相同,导入的方法也没有固定的章法可循。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的技巧。
一、悬念导入法
悬念导入法是在引入新课时,提出看起来与本课内容无多大联系,而实质上却紧密相连的典型问题,迅速激发学生思维的一种导入方法。亚里斯多德曾经讲过“思维自疑问惊讶开始。”设计悬念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激发兴趣,二是活跃思维。悬念一般是出乎人们预料,或展示矛盾,或让人迷惑不解,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只想打破砂锅问到底,尽快知道究竟,而这种心态正是教学所需要的“愤”和“悱”的状态。一般来讲,数学中的悬念需要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与分析学生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进行精心设计、精心准备。
例如:在讲授“圆周长”时,提问:假如把地球近似看作一球体,绕着赤道用一根绳子捆紧,然后把绳子放长10米(假设绳子离地球表面距离均等),中间的空隙能容纳。A一支铅笔B一只老鼠 C一只猫D一头牛,结果学生猜测的答案与正确答案相差甚远,当我给出正确答案D时,学生感到不可思议,非常惊讶,使学生心理形成强烈的反差,形成悬念,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设疑导入法
问题设疑是根据中学生喜好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在新的教学内容讲授开始时,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创设矛盾,引起惊讶,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的一种导入发方法。引入时,可故意设置疑障或陷阱,使学生处于欲得而不能的情景,甚至诱导学生上当。
例如:讲授“分式基本性质”时,先让学生解-2x=4,再解-2x﹤4,学生类比得出x﹤-2,然后让学生代个值检验试试,结果又不对,学生陷入茫然和矛盾之中,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运用此法必须做到:一是巧妙设疑。所设的疑点要有一定的难度,要能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营造一种“心求通而未得通,口欲言而不能言”的情境。二是以疑激思,善问善导。要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尽快活跃起来。因此,教师必须掌握一些设问的方法与技巧,并善于引导,使学生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设疑导入法与悬念导入法有相通之处,但又不完全相同。前者重在“疑”;后者重在疑的同时更要“悬”。
三、实例导入法
实例导入是选取与所授内容有关的生活实例或某种经历,通过对其分析,引申,演绎归纳出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规律来导入新课.这种导入强调了实践性,能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起到触类旁通之功效。同时让学生感觉到现实世界中处处充满数学。这种导入类型也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尤其对于抽象概念的讲解,采用这种方法更显得优越。
例如:在讲授“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时,提问:小明买4千克苹果,3千克梨需27元;若买4千克苹果,2千克梨需22元,问梨和苹果每千克各多少钱?学生很快得出答案:苹果都是4千克,梨多一千克多了5元,所以梨每千克5元,得出苹果每千克3元。比直接给出方程组引入好的 多。
四、实验导入法
实验导入法是指教师通过直观教具演示引导学生一动手试验而巧妙的引入新课的一种方法。一位数学家说过:“抽象的道理是重要的,但要用一切办法使它们能看的见摸的着。”实验导入新课直观生动,效果非凡。通过实验演示导入能将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自己动手试验,必然会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很快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例如:在讲授“轴对称”时,让学生拿出一张纸,对折,打开,滴一滴墨水在折痕边或折痕上,合上,压一压,打开观察。得到一些漂亮的图案,学生惊喜万分,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然后很自然的引如新课。
五、趣味导入法
趣味导入法就是通过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趣味知识,即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典故、数学史、歌曲、游戏、谜语等来导入新课。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认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诺也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趣味导入可以避免平铺直叙之弊,可以创设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从无意注意迅速过渡到有意注意.
1、故事导入方法
例如:在讲授“配方法”时,讲这样一个故事:“从前一老头,在临终前打算把17头牛分给3个儿子,要求大儿子分二分之一,二儿子分三分之一,小儿子分九分之一,不能宰杀。(可留一点时间给学生思考)三个儿子听了很纳闷,最后一位聪明的人告诉他们,先在邻居家借一头牛,然后大儿子分9头,二儿子分6头,小儿子分2头,剩下一头再还给邻居。”这个故事即开启了学生思维的大门,又渗透了配方法中“借一还一”的思想,为新课讲授做好了铺垫。
2、游戏导入法
在讲授“游戏公平吗?”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转盘游戏”导入:同学们,我们经常在街边,看见有人摆地摊赚钱,我就见过这样一个——“转转盘”(拿出准备好的转盘),接着讲了游戏规则(如右图)。你想试试手气吗?,此时学生已经兴奋不已,都想试试,参与度极高,但结果总是拿不到大奖,又陷入了茫然与困惑之中,看着他们着急得样,我顺势引入了课题,结果这堂课学生个个都目不转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儿歌导入法
例如:在讲授用“字母表示数”时,我这样引导:同学们,小时候你们念过儿歌吗?今天我们也一起来念念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二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二只青蛙二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扑通三声跳下水┅┅唱到后来,一部分同学唱不下去了,声音也越来越轻了,于是,我不失时机地问:“这首儿歌谁能把它唱完?学生说:“这样随着青蛙只数的增加永远也唱不完!”然后我紧接着说:“我能用一句话把它唱完,你们信不信?”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怎么可能?学生议论纷纷。趁机我说:“今天这节课我就想告诉大家如何用一句话把它唱完,同时也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能用一句话就把它唱完。不过在唱之前,我们先要做一个准备工作,我们先来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学习了这个内容以后,不用老师教,相信你们自己都能唱得起来了”。这时他们的求知欲望非常强烈,我也不失时机地引入了新课。
4、诗词导入法
例如:在讲授“三视图”时,开场白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①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与题目吗?(苏轼,《题西林壁》)②哪位同学能说说苏轼是怎样观察庐山的?(横看,侧看,近看,身处山中看),然后说,这首诗隐含了一些数学知识,他教会我们怎样去观察物体,本节课我们来学习“三视图”。
5、幽默语言导入法 例如:在讲授“三角函数的应用”时,一位教师如此开场白:“我的‘法力’无边,能不过河而测河宽,不爬山而知山高,不接近敌阵地而知晓敌我之间的距离。”学生被这些话深深地吸引,教师接着说:“我的‘法’是数学方法,我的‘宝’是三角函数”,同学大笑。
6、数学史导入法
数学史引入法是指在讲授数学概念、定理、方法时,首先给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的、有趣味性的数学家的传记或数学史实,从而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可以通过榜样的力量去感染学生,增强学习毅力和创新精神,增强爱国主义精神,于德育于智育之中。
例如:在讲授“勾股定理”时,向学生介绍毕达哥拉斯,也可以介绍我国古代的数学家,并介绍其发现的艰苦历程,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进而导入新课。
六、情境导入法
情境导入法是指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运用语言、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一定的情境渲染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进入新课学习的一种导入方法。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这种导入类型使学生感到身临其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起到渗透教学目标的作用。
例如:在讲授“形状相同的图形”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以一曲振奋人心的国歌,伴随着自己精心设计的两面形状相同,大小不等的五星红旗,从大屏幕下冉冉升起,作为课堂的切入,很自然的引入新课。
再例如:在讲授“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开场白:一块三角形的玻璃碎成了两块(拿出准备好的三角纸板——如图),如果重新到玻璃店割一块同样大小的玻璃,有三种做法:①把两块都拿到玻璃店去,②只拿第一部分,③只拿第二部分。问哪种方法不能买回新玻璃,哪种方法最聪明?通过创设情境导入,巧妙的引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使枯燥的几何问题变得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了学生的求知欲。
七、类比分析导入法
类比分析导入法是指教师在讲授新课时,引导学生对某些特殊知识经类比分析,得出与之相同或相似的另外一些特殊知识的导入方法。康德说过:“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通过类比,可以发现新旧知识的异同点,使知识向更深层或更广阔的领域迁移、发展,从而达到知识引申的目的。
例如:在讲授“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时,教师指出:方程的解法与不等式的解法有类似之处,我们可以用类似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来研究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然后先让学生解一个一元一次方程,然后把等号变为不等号,得到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再让学生解答。看似两三句话,但这样的导入能把学生已获的知识和技能从已知的对象迁移到未知的对象上去,同时促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去学习和研究新知识。
八、温故知新导入法
知识绝不是孤立的、割裂的。旧知识往往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延续。温故知新的教学方法,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这也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
例如:在讲授“零指数幂和负指数幂”时,先让学生回顾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公式,a÷a=a(a ≠0,m,n都是正整数,且m>n),然后让学生讨论当m=n和m﹤n时的情况,从而引入新课。
总之,“导入有法,导无定法”,不论以哪种方法和手段引入新课,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都必须使问题情境结构、数学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结构三者和谐统一;都要简明扼要,紧扣课题,不拖泥带水,不影响正课进行。通过导入,使学生在课堂上最终达到集中注意力,激发求知欲,明确学习任务,形成学习期待的目的。
m
n
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