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思想品德课堂提问的误区与技巧
浅谈思想品德课堂提问的误区与技巧_问题的深浅
来源网络
论文导读::大量无效提问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战略上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分层提问。论文关键词:问题的深浅,无效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提问,分层提问,创设情境提问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把知识看作一种过程,它除了关心所传授的知识的数量外,更关心的是“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使学生获得知识。因此,重视问题的提出和问题情境的创设,乃是现代教育有别于传统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我在多年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很有必要对“问题”设计进行研究分析,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思想品德课堂提问存在的误区
1、违背适度原则,问题太浅或太深,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所提问题浅是指没有“认知冲突”,没有一定程度的“思考困惑”,学生可以不假思索的回答。这样的问题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但反过来如果问题过于复杂,深奥,学生又会无所适从,这样的提问也没有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而且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在初三教学中,复习到“关于公平与正义”这一专题时,教师提问:“同学们,结合生活谈谈你对公平正义的认识?”结果很多学生都联系自已生活中的事来谈,如“我自习课没讲几句话就被老师批评,而其它同学讲了很多话老师都没说,这是不公平的……”这种提问就过于肤浅问题的深浅,容易让学生对公平的理解停留在琐碎小事上,没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另一种提问是:“请同学们结合我国的重大时政分析国家哪些举措是公平正义的体现?”对复杂社会现象的认识以及国家重大时政的分析,对初中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而且这个提问的范围太广,学生一时很难具体回答,教室里出现了冷场现象。教师不妨这样引导提问:“你们现在还需要交学杂费吗?国家为什么要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这个问题既贴近学生生活,又不落于俗套,有一定理论高度,有讨论价值,这就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真正明确了公平与正义这一主题。
2、提问过多,大量无效提问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提问过多,就会占去学生阅读、练习的时间,使学习的环节不能相连;另一方面教师抛给了学生一串问题,但他们还要关注教学进度,就很难给学生思考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就会导致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是夹生的、肤浅的。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五课第一节《人生难免有挫折》这一节时,有老师从上课起就开始挨个提问学生生活中经历过什么挫折,如何应对,一节课下来提问了近三分之二的学生,但每个学生都只是蜻蜒点水,一带而过。为了避免教学中的盲目性,又要逐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我认为精心设计三个问题即可:①什么是挫折?②说一说你自己成长过程中记忆最深刻的一次挫折,描述当时的情绪反应?③今后你遇到困难和挫折,想一想要怎样面对?在教学中恰当地使用这三个问题,既可承上启下,巩固前一节课“少年能自强”,为下一节课“挫折面前也从容”打下基础,又可以给学生充分时间来体验讨论,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发表论文。
二、思想品德课堂提问的技巧
1、战略上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有些老师害怕课堂提问出现冷场,耽误课堂时间,总是提问好学生,希望课堂提问顺利进行。岂不知,这样做,热了少数,冷了多数。教学提问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要让每个同学都有启迪,使课堂变成学生施展才华、相互竞争的场所。要做到这一点,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设计课堂提问时要选择能够鼓励全体(或大多数)学生参与的问题;对难度较大的问题一定要精心设计,分解成一系列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小问题;对较容易的问题可以指定非自愿者来回答;留心学生的非语言暗示,如困惑的表情,似举非举的手势等;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讨论。
2、战术上要区别对待,分层提问
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遵循《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要求,要区别对待,分层次,有选择的向学生提问,以保护学生自尊、增强自信为目标。如讲授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超越自负,告别自卑”这一知识点时,假如让平时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为什么自负自卑者所追求的目标必然失败呢?”则很容易出现冷场的现象,以致挫伤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题的深浅,使他们的心里蒙着“自己是差生,必然失败”的阴影。反之,如果向学习好、脑子反应快的同学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肤浅,如“你的自制力与小学一、二年级的同学相比,是不是有了提高?”这样就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问题的探究。因此,政治课的提问应该分层次,这样既可减轻学生认识的负担,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获得成功的体会。
3、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以问激趣
在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中,直接提问与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的间接提问相比,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吸引注意力,促进思维大不相同,后者的有效性明显优于前者。而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学生带入包含一定情感的意境中去,让学生心灵深处受到强烈震撼而产生共鸣。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能引起他们情感共鸣的,首先是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一类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喜闻乐见的人物或事物,另一类是近期发生在国内外重大时政热点和社会焦点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入直观材料、轶闻趣事,或提供新闻、社会热点等情境,巧设悬念,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例如讲九年级《科教兴国战略》一课时,可根据世博会、亚运会的情境设计问题。
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并在实践中不断练习反思,才能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思想品德课堂充满活力。
第二篇:课堂提问与课堂观察技巧
课堂提问与课堂观察技巧
一、课堂提问
1.从教学论看,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系于教学功力。
教学论要求我们的课堂提问具有教学的合理性,而这种合理性最终系于教师的教学功力。这种“教学功力”表现在多种方面,在本课的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到位”的地方,这些“不到位”的地方表现在:(1)提问的清晰度有不到位处。美国鲍里奇等人将“促成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的第一条列为“清晰讲授”,他说的是“讲授”,我们也同样可以说,提问的清晰度也是极为重要的。在本课教学中,有3处提问被判断为“表述含糊的”。比如老师想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美好的东西”是指什么,但在表达的时候,却说成了一句“在你的生活中,怎么样?”这样的提问就不够清晰,这样就会妨碍教学的有效性。(2)理答的引导有不到位处。上引的片断中就是因为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的引领,学生的理解仍较为模糊而缺乏应有的深度。再如,教师要求学生想象儿子劳动的艰辛时问:“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儿子?”这个问题的表述也不是很清晰,所以学生有些冷场,教师就追问了8个 问题,包括“怎样地忙?”“怎样地顾不上?”“可能会是一幅怎样的样子?”等,其实,我们认为,这里也不一定要这样的“追问”,而可以作适当的引导,如 “请您想象一下儿子劳动的情景”等等。当然,深厚的教学功力不是一时一刻能获得的,细致入微的课堂观察与分析,是教师提升教学功力的重要途径。2.从学科论看,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系于教材解读。
从学科论的角度来看,课堂提问体现的是教师对学科的理解,有效的提问系于对教材的正确、深刻解读。
寻找、挖掘教材里学科因素设问并理答,是有效提问的重要特征。3.从课堂论看,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系于节奏把握。
课 堂时间是一个恒数,课堂提问应把握节奏,“节奏”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思维与感情,有效的提问系于节奏的把握。在我们这节课上,应该说,课堂是有一定的节奏感的,这从我们“课堂提问的分时段情况图”情况来看,特别是提问总数的分布与起伏,还是较有节奏感的。在节奏的把握上,我们提出的建议有两条:(1)提问后应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一些问题留给学生思考时间不够充分,教师往往问题抛出后就让学生回答,这样就导致学生的回答不能如意。(2)整体上问题的数量偏多,可能会导致学生的其他形式学习的时间不够。在集体分析的时候,就有观察者提出,整堂课的“朗读时间”不足。
有效的提问设计干净利落,贯穿了课堂的始终,我们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或者说在很多的课型中,成功的课堂系于有效的提问,观察我们的提问,研究提问的有效性,提高提问的有效性,是一个伴着课堂教学而存在的永久性课题。
二、课堂观察的技巧
可以说,一位有经验的专业教师,必然拥有较精致的观察技巧,在短时间内,即能敏锐而精确的解读教室内事件的发生,并有能力预防及处理各种教与学的问题。进行课堂观察时,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来实施: 第一,观察什么?
从观察资料的来源来看,一般地,在课堂观察的过程中,首先要观察从视觉上获得的资料,同时还应注意包括来自听觉、嗅觉、触觉等的其他感官可获得的资料。从 观察者的身份来说,观察对象也会有所不同。如果观察者是该班级的教师,也就是教师一边教学,一边直接进行教室内的观察。此时,观察对象主要是学生的行为与经验,包括学生的学习性行为,学生的人际间互动情况,以及有关学生穿著、仪容、所携带的物品、课桌上下摆放的东西等非学习性行为表现。这些行为表现,都与 其学习品质有关,而且各种迹象都是教师用以判断学生学习状况的重要线索。如果是观察其他人的教室,开始时最好选择对方感到较满意、较具信心的课程观察,而且,事先可与被观察者讨论“要观察什么”、“想达到什么目的”。
从观察的途径和手段来说,如果观察的对象是自己的教学录影带,或是其他教师的教学情况时,则教师及学生的行为及经验,都是主要的观察重点。教师方面则包括讲解能力、提问技巧、教学沟通、多媒体运用、学生行为管理、教学准备、组织、评价,甚至是教师的课堂观察能力等,都是极值得观察的对象。至于学生方面的观察,则同样要包括学生的行为性与非行为性表现。
从教室情境来看,由于教师、学生、教材与环境等因素,以及各因素间交互作用的结果,都足以严重影响师生的教与学行为。因此,在观察师生的行为之余,还要注意观察教室内外的情境,以及教材的使用状况。第二,什么时候观察?
一 般而言,如果是教师在自己的教室内实施的观察,课堂观察则可随时随地的进行,以确实而快速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反应,及其在学习上的特殊需求。对于学生的反应及问题,都可依据观察所获得的资料,予以立即性的处理。教师课堂观察的重要价值,就在于学生问题尚未发生之前先机的掌握,以及学生学习反应的密切关注,作 为调整教学行为的依据,协助学生进行更顺利、有效的学习。其 次,如果是直接观察其他教师的班级教学,则必须留意进入现场的步骤,以及何时开始进行正式的观察。基于上述考虑,在观察前应能依据观察的目的,或是观察者所持的理论兴趣,审慎选择观察的情境与对象,并先取得被观、察者的信赖。此观察的目的,并非对班级教学进行批判,相反地,乃在于分享资料,以及与被观察 者、或其它同伴的专业互惠性成长。充份掌握观察的目的与对象之后,再以自然拟情、而不干扰原有情境的态度进入教室,成为教室内的半参与观察者。此种类型的观察,则必须等到观察者效应已逐渐消失,亦即被观察的师生已对外来的观察者,除去防卫、不自在的心态,能够恢复正常的教与学活动,不感到有压力时,才进行 课堂观察。
如 果观察者已事先被安排观察某一教室的教学,或是如实习教师般,已具有进入教学现场观察的合法身份。此时,则可根据个人的观察兴趣,在某些特定事件发生时,才进行较深入的描述与观察,而不必事事详细记载,以减轻观察者的精力负荷。至于其它的细节部份,都仅当作辅助解释事件的线索。第三,采用何种观察方法?
课堂观察的方法,可大体分为划记法(rating scales)和描述法(narrative method)两种。
所 谓划记法,是指在进入教学现场前,已经熟悉相关文献,并且确定将观察的特定行为及经验。另外,也将行为的种类加以类目化,并给予各种行为不同的代号。观察者只要按照划记表上对于各类目行为的界定,进行代号的划记工作与记时即可。此种类型的观察,必须对所观察的行为是否能如预期出现、是否能顺利观察得到,做 过审慎的评估,再付诸实施。
如果使用描述的方法,则观察者必须准备好观察笔记,并且预先设计好记录的格式。基本上,观察笔记的首页要预留填写观察地点、对象、日期、时间,以及观察主题的位置。另外,观察笔记内也应同时规划好描述与评论的空白栏,其中两种空间的比例大约是3:1。观察者在进行观察过程,可以一边在描述栏内,详实的记载某些行为或经验的发生,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评论栏,将观察时所产生的即时性想法记录下来。如故对于观察所获得的资料,有所怀疑或是不了解其意义,则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与相关的人员进行访谈,或者通过分析文件,获得答案。
然 而,如果是教师在自己教室所实施的观察,由于必须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以及教学的完整性,因此,可以采用描述法。教师大致上仅能就所发现较独特的现象与学生行为,稍作默记、或是作简单的记录,或是在课程进行到一个段落时,稍作休息,再将值得记录的发现,写在观察笔记内。经验丰富的专家型教师,也可以将 观察到的资料立即进行有效的处理。4.如何处理观察资料?
采用量化的划记法,主要目的即在从观察后的统计数字中,看出班级行为的某些倾向,或是与既有的理论相互印证,作为解释班级内师生行为的依据,或将课堂观察所获得的量化资料进行平均数、标准差或是方差检验。
采 用描述法的观察者,必须在当天观察结束后,尽快的将观察资料加以整理与建档,避免时间过长导致遗忘的现象。并且在预计的观察时程完成后,将所有资料进行综合整理与归纳,并加以概念化,以便能从观察中发现值得进一步探讨的现象或问题,或是粗略归纳出教学实践上的某些原则。这些收获都能作为教师进一步集体讨论 的资料,不管是对个人实践理论的建构、或是实际教学行为的修正,都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如 果观察者即是班级教师,虽然是采用质的描述方法加以观察,但是由于其记载的内容,大多不够详细或是过于零散,因此,并不能将此种资料当作推论、或是理论化之用,只能经教师整理后,当作日常教学反省以及改进教学的参考。但是,若是教师能将此资料,长期搜集并加以汇整,也可能得到较系统化的发现,成为行动研究 搜集资料的一种形式。尤其能将杂乱的资料加以整理,而且转化为文字,使思考具体化,对于教师的专业反省将有更大的助益。
三、课堂观察的应用
虽 然课堂观察是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但是,课堂观察的应用也并非不受限制。对于教学者而言,课堂观察不仅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探究。课堂观察可视为一种促进教学的方法,可以增进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提升学习成效;另外,课堂观察也是一种探究,通过这一途径,可以有助于教师发现、分析和解决教与学的问题。因 此,在观察结束,而且整理出较完整的观察结果与发现之后,要对这些发现进行开放性的讨论。讨论的目的,在于更深入地理解事件的背后意义,形成新的教学观念,进一步改进教学。要使课堂观察发挥最大功能,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反省原则
课 堂观察本身并无目的可言,重要的是,教师能根据观察发现,进行教学前及教学后的反省,协助教师在教学前,即做好各项缜密的准备与计划,而在教学后,也能针对当天的观察发现,省察个人的教学情况。课堂观察必须配合不断的教学反省,才能极大地促进教学的有效性,若缺乏反省而只有观察,对于教学而言,并不能产生 太大的价值。2.同步原则
训 练和提高教师的观察能力,主要目的在于精确解读班级教学情境,作为明智的专业判断与提出因应策略之依据。精熟课堂观察技能的教师,大多能与教学同步进行,在极自然的、甚至是直觉的状况下进行课堂观察,随时根据观察所得调整教学策略,以及与学生互动的型态。因此,课堂观察应用的最高境界,则已和教师的专业直 觉融为一体,成为教师教室日常生活内容的重要一环。3.即时原则
教 师在观察之后,应立即将一些特定的观察发现,记录在教学笔记上,作为综合了解一个班级或某些学生的资料来源。持有这些书面的文字记录资料,能有助于教师个人的教学反省,同时,也能提升教师进一步课堂观察的兴趣。尤其这些观察能成为教师行动研究的资料来源时,则更能说明课堂观察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探究的意 义。上述各种课堂观察应用价值的产生,其基本条件都是教师能在观察之后,尽快进行资料的记载与整理,才能立即显现出资料的意义,作为下一步教学行动的参考。若缺乏此项努力,则不管是观察了他人的教室或是自己的教室,对个人专业反省及知觉的增进,都将极为有限。4.分享原则
目 前的学校大多呈现孤立文化的型态,亦即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极习于单兵作战,很少有机会、而且也不愿主动与其它同僚正式的进行专业议题的探讨。此种学校文化特性,限制了教师专业分享与相互支持的机会,课堂观察也不例外。事实上,最有效的课堂观察,乃是来自观察后的反馈与反刍,尤其能与同僚以及其它教师进行相 关问题的讨论与分析,则能使课堂观察的价值发挥到最高。甚至是与学生共同就观察资料进行讨论,都能有助于教师的教学改进,并增进学生的学习信心。
第三篇:历史与社会课堂提问的技巧
历史与社会课堂提问的技巧 温州外国语学校
李欢欢
地址: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仰义街道龙水路2号
邮编:325000 手机:***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手段、方式、方法的更新,使得更多教师对课堂提问的重要地位和意义在认识上有所深化,在实践中有所创新。要上好历史与社会课就要善于启发、善于发问,而要使提问真正收到满意的效果,提问不仅要做到具有启发性、科学性、针对性和面向全体性,而且还要做到适时、适度。下面结合日常教学体验,来谈谈历史与社会课堂提问中度的把握。
一、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的程度
课堂提问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准备程度,即他们现有的知识储备。据心理学家研究,如果人能够用他现有的知识去回答某个问题,那么思维过程就不能发生;当提出的问题需借助于那些他所不掌握的知识才能解决时,思维过程也不能发生。①可见,学生的知识准备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其思维水平和能力,思维水平和能力也影响其知识吸收和储备。为此,提问必须与学生原有知识相关联,相衔接,所以教师不仅要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智力水平、学习风气、学习态度等各个方面,还要了解和把握初中生的思维发展程度及特点,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好提问。在这中间既要把握初中生的共性,又要注意其年级班级差异的个性。教师只有“知己知彼”,方可“百战百胜”。
笔者发现,教学中建立在对学生了解和熟悉的基础上的提问往往收效良好。比如,结合班级情况、身边大事等提问就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高涨,激发思考、回答的欲望;如果了解学生课余阅读的广度和深度,甚至其它学科的学习情况,加以联系,提问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讲到工业革命新阶段时,结合科学学科提问富兰克林、法拉第、安培、伏特、欧姆等科学家及成就(符号标志),引出电力的广泛使用及深刻影响。这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踊跃答问,讲授时也充满好奇集中注意力。这样的课堂学习也就轻轻松松,明明白白。
二、讲究问题设计的难易度
课堂提问必须做到难易适度。笔者发现课堂提问中,学生不作答与教师设问的技巧、问题难易程度密切相关。
如果课堂上教师设计的问题太难,学生用已知的知识解决不了,学生望而生畏;问题太易,又引不起学生的兴趣。难易适度的提问,应当使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即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经过思考之后,能回答上来。例如在讲述变革与争霸时,为引出“铁器”的出现,摘录《礼记》中一句:“天子„„乘玄路,驾铁骊,载玄旗„„”,提问“请同学翻译此句”。结果学生一片茫然,文言文太难了,不会翻译。在第二次讲述这一内容时,我展示一则材料“天子„„乘坐的大车是黑色的,拉车的马是铁色的,车上插着的旗是黑色的„„----西周《礼记•月令》”,设问:“从上述材料中,你能得出什么信息?”结果学生就能积极回答。可见,对那些难度较大的问题,一定要精心设计,讲究难度,才能有效设问。同时,在控制难易度时也要“力戒”简单提问,不要在重复讲解的内容之后提问“是不是”或“对不对”,这样会让学生感到厌烦。
三、注重问题易难的递进度
提问,教师要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我们要向《学记》中所说:“善问者如伐坚木,先其易者,后期节处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这就是说,教师在提问时,应像砍伐坚硬的木材一样,先从易砍的地方砍起,然后再砍伐木材的关节。例如,在讲述变革与争霸时,先展示春秋时期地图,要求学生参考课本填写一下春秋五霸的地理位置,提问学生“假如你是春秋时期春秋五霸之一,你要想当霸主必须具备哪些因素呢?”,学生会回答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重视人才、树立威信„„,马上提问“春秋五霸中谁先做到这些呢?”,学生回答齐桓公,那么再提问“他具体是如何实现上述目标的呢?”学生参考课本就可以回答。最后再让学生思考如果其他的诸候做到了上述目标又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从而演绎出春秋争霸的故事。这样从学生简单的填图出发引导学生逐步加深思考,学生是乐于接受的。
四、把握探究问题适可的深度
教师向学生提问,在注意难度的同时,要重视挖掘深度。这样才能让学生深刻透彻的理解问题,深入领会课本中所反映本质性的东西。挖掘深度,教师首先要明确教材到底有多深,做到心中有数,要符合教学大纲要求,超纲的不宜多挖。对知识点的挖掘深度并不能代表教学水平,课标是教师授课的重要指导和依据,它的制定是科学的,既遵循学生知识和思维的规律又遵循教学的规律。超纲的东西不仅不利于对知识的学习还会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可谓是费力不讨好。所以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握课堂提问的深度。
但是,教学也不能仅仅满足于灌输知识,浅尝辄止。英国科学家、哲学家卡尔•波普尔认为“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启发新问题的问题。”②所以适当挖掘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更强烈的求知欲,把学生引向更深的思考境界。
总之,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每一位教师都要尊重和遵从历史与社会课的教学规律和思维特点,高度重视课堂提问的重要意义,力求掌握和发掘课堂提问的技巧,把握提问的“度”,让课堂提问真正发挥辅助的作用,开阔学生思路,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感情,促进课堂教学和谐发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确保历史与社会课的教学效果。
第四篇:论文浅谈课堂提问的技巧与原则
大学
学 年 论 文
题
目 学
生 指导教师年
级 专
业 系
别 学
院
浅谈课堂提问的技巧与原则
论 文 提 要
课堂提问是教师运用教学艺术促进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基本手段。它适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新旧知识过渡、直观演示、分析归纳、演绎推理、学习小结、指导练习及学习方法时,都需要使用这一手段。通过提问,教师可以检查学生对已学的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可以开阔学生思路,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突破难点;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本文根据对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理解,提出了实施课堂提问的技巧和原则,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说明。
浅谈课堂提问的技巧与原则
摘 要:问题是思维的向导。科学、巧妙的设计提问是启迪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已成为每个教师非常关心和必须解决的问题。课堂提问不仅要把握时机,简单扼要,还应具有目标性、启发性、趣味性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字:课堂提问 技巧 原则
实践表明, 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 只有科学巧妙的课堂提问,才能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的思维发展,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与成果。这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一项双边活动。
一、课堂提问的技巧
(一)把握时机
一个适时的设问,可以在学生脑海中掀起风暴;一个巧妙的点拨,可以使学生从百思不得其解中恍然大悟。因此,教师要精心把握提问的时机,要结合课堂教学的进展及变化组织提问。一般情况下,教师关注的方面为:学生在新旧知识发生激烈冲突、意识中的矛盾激化、思维局限于狭窄范围、受原先经验影响无法实现知识迁移、注意力涣散的时候,即为发问的时机;发问时机应和教学需要并与教学视角吻合。例如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处、教材易出错处、课堂结尾处等都可以设计一些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和学习兴趣的提问。
(二)简明扼要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应精炼扼要,言简意赅,既要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又要突出重点和难点,抓“要害”,带全局。这样的提问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积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善于围绕教材中心,寻求关键点,抓住主干来设疑,引导学生不断地揭露矛盾,分析和解决矛盾。所提问的问题必须目的明确,有思考的价值。切不可不分重点,满堂提问,放“空炮”。在一些枝节问题上教师切忌“磅礴”不尽,拖泥带水,所提的问题不宜过大、太空泛,防止“跑调”,在教学环节中如引入新课、复习巩固及讲解分析之中,能够起到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作用。
(三)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问题要有梯度性。即一节课的内容,开始提出的问题、中间提出的问题和最后提出的问题,不应该是同一水平的,应该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过程,一连串几个连续的提问也应该是由易到难一步步深入的问题,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一个坡度或者梯度,这样才能由浅入深。一个难的大问题,可以科学地分解为几个容易的小问题,步步诱导,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解决难题.设问要结合学生年龄,实际能力,使他们回答问题时可望又可及,既不因为问题过难而使学生望而却步,甚至挫伤学生思考和回答题的积极性,也不因为问题
过简单而使学生骄傲自满,思维惰性滋生,这样对于他们素质的提高毫无价值,有序地结合问题,有助于理解和正确利用知识,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又避免了语文教学杂乱零散的弊病。
(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在思考中逐步提高思考分析的能力。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预习时每人提出二个问题,这些问题或是自己不懂的,或是自己有兴趣深入了解的。这样教师便能得到近百个问题,这节课的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师教学的需要,可以确定一些集中典型的问题在课堂中提出来,进行讨论解答。这些问题解决了,这节课的疑难也迎刃而解了,同时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教师要抓住一个关键问题打开一个决口,让知识的水流奔涌而出,以提升学生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要能真正地吃透教材,才能找到关键问题的所在。
二、课堂提问的原则
1、目标性:提问时,教师要根据数学教学大纲的内容目的要求出发,教师要做到有备而问,根据教材特点对症下药,而不能盲目、漫无边际的发问。无的方失,必然造成学生思维混乱。这样不但不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反而会使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耗费在无滋无味的提问中。另外问题提出后,该叫谁回答也是要有讲究的。如一学生在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针对他提出相应的问题,使其注意力迅速转移到教学中。提问既不能只顾少数“尖子”,又不能乱点,这样才能达到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2、启发性:我国古代教学名著《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原则,旨在强调教师的作用是引导与启发,而不是强迫与代替。新的需要和原有的水平或者主观内部状态的对立统一,构成儿童,青少年思维的发展的内部矛盾,成为思维发展的动力.课堂提问应当符合这种要求。要把握住具体的问题进行提问,不要问 “你们懂了吗?”、“是什么”、“对不对”等等。提问要重视迁移,要充分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去联系新的知识点,利用学生已具备的自身潜力去想象,创造,举一反三,拓展知识领域。
3、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的提问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就有了学习的原动力,这是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所在,为此,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引人入胜,逐步深入地提出富有趣味性的问题,用科学的、艺术的、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去积极思维。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推动他们去钻研课文.当学生寻求到答案以后,就会为获得新知识和能力而激动,振奋,为探索和创造的成功感到愉快。
4、面向多数:教师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在维持提问原意的前提下,对习题的形式和内容作适当的修正,在提问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能触及学生情感和意志领域的情境,有意识地把学生引入一种解题的最佳心理状态,通过心理上的接受,达到提问情境与学生心理情境的共鸣,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智力潜能的超常发挥,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原则。
5、感情交流:课堂教学的提问,是一种师生情感与效应的思想交流过程,良好的情感效应之关重要。在教学提问中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感意志领域和情绪,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师生的感情就会更加融洽,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回答问题必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乐意自觉地抢着回答问题。反之那种板起面孔,以“审”代问的做法,势必造成学生心理极度紧张,思维、理解、记忆、想象都会受到阻碍,再好的提问也就失去了意义。教师本身的动机、兴趣、态度、情绪和感情、意志、性格等非认知因素,对学生的思维活动的展开有一定的影响。如学生对自己回答问题的正确与否可以从教师的面部表情当中获得暗示;能从教师的目光中识别出是期待、信任、鼓舞、鼓励,还是责备、不耐烦、不屑一顾,从而影响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教师在提问时,可以通过变换自己在教室的位置,同学生进行交流,已达到最佳的对话效果。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其实就是由若干个问题组合起来的,而且每个问题都是一个“驿站”。教学的成功与否,学生所获的丰欠与否,都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问的质量有直接的关系。优秀教师的教学不只在于会讲,更在于会问。
因此对待课堂提问,要求教师心中有学生、有目标、有策略,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要不断优化课堂提问的方法、过程、内容、途径、角度,通过科学的课堂提问,多角度、多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加强教与学的和谐互动,充分发挥提问的有效价值,真诚的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精心设计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起重要作用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积极参与整个学习过程,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使数学课堂教学达到最有效。
参考文献:
[1]马忠林: 数学学习论[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湛蓊才: 课堂教学艺术.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周良顺、韩杰: 课堂提问要“精、巧、活、深”,山东教育,2000年28期
第五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
小议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向学生输出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善于把握教材的特点,旧中求新、从不同的方面或角度提出生动曲折、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处于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状态,给课堂教学增添神奇的魅力,给课堂教学带来生机。在这几年的教育、教研工作中,我从小学各年级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发现,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不太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和技巧,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习效果,使课堂提问产生一些误区,其表现形式如下:
1、流于形式,一问一答,频繁问答。这样“一问一答”式一般是设计为师问众生答,如:“答案等于几?”“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这类问题的提出,教师只关注结果是什么,而忽视对规律的揭示,学生可以不假思索的齐声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问题太过于简单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训练。
2、提问离题千里。设计的问题过难、过偏或过于笼统,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
3、提问无目的,随心所欲,淡化了正常的教学。备课时问题未精心设计,上课时随意发问,不分主次,面面俱到、信口开河地提问,有时甚至脱离教学目标,影响了学生的正常思考,必然使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抓不住重点,学习效率低,能力得不到提高。
4、不重视学生真实反馈。教学时,教师一般要通过提问,以诊断学生对以学知识掌握程度,以判断能否顺利引入新问题,这种提问不能只是“是什么?”,“叫什么?”等记忆性的反馈提问,学生回答的也只能是一些浅层的记忆知识,并没有表明他们是否真正理解,这样的提问,无法有效地诊断学生的知识缺陷,获得真正的反馈信息,从而不利于教师调控教学过程。
5、提问后没有停顿或先点名后提问,学生无时间思考。教师的提问,要求学生能正确地回答,必须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其目的在于让全体学生能在这个“时间差”里去动脑思维,积极参与认识活动。这样的提问,不利于学生冷静地思考问题,达不到提问的应有作用。
6、提问面不广阔,多数学生“冷场”。教师的问题设计,如果只针对少数学生能回答,课堂上就会“冷场”,就会有“被遗忘的角落”,所以,教师要针对提问的难易程度从“学情”出发,选择不同类型的学生回答,以便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何巧妙地把问题贯穿于教学服务于教学,做到恰倒好处的抛砖引玉,是值得我们探究的课题。再几年的教育、教研实践中,我总结了几种课堂提问技巧,归纳如下:
一、提问应该由浅入深。
二、提问要抓住关键
三、提问要抓住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四、提问要抓住学生的思维方式
五、问题设计要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