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化学课直观教具的使用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化学课直观教具的使用
知识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而直观教具的使用可以将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但如何有效地使用也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使用的必要性
人的感受由于受到刺激物的持续作用将会出现一种适应,一个腔调讲到底,一种方式讲到头,会使学生的视听产生适应性。在教学中为防止这种消极的适应现象,往往要恰当地使用直观教具。早在十七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就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提出:“在尽可能的范围以内,一切事物都应尽可能地放在感官的跟前。”
(二)如何有效地使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有效地使用演示实验、板书、板画等一些直观教具;一方面可以克服学生学习过程中生理机能产生的负效应,另一方面也是利用注意的分配规律,将知识通过多种载体分散成细小的知识点,便于学生的迅速掌握。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调动起多种感官以增加信息的来源渠道。
其次,要注意使用直观教具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因为“第一印象”的好坏直接影响它在学生头脑中产生的感觉刺激,影响“第一印象”的方面有很多,例如,直观教具外观是否醒目,摆放是否整齐有序,以及摆放位置是否有利于全体学生的观看等等。解决外观摆放方面的问题要求教师应想到它的使用是面向全体学生,一种最有效的方法是将直观教具放在幻灯下演示放大,如采用有机玻璃或玻璃粘合成的各种拓应槽在幻灯下使用,可以有效地解决很多实验,如物质的制备(包括加热条件下的反应)、大部分的试管试验、通电条件下的电解试验以及像温度计微小变化等一类的变化试验等等。
实验证明,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下运动的刺激物易于被知觉感受,因此使用些动态的直观教具或将一些直观教具设计成运动的教具而呈现在学生面前。也能收到较好的实验效果。例如可将物质的分解化合、电子的转移流向、物质的溶解扩散等制成活动的模型或幻灯。
再次,还要注意使用直观教具时应尽量形成优势兴奋刺激中心,因为它可以带动多种神经的联系,深化对信息的处理机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体系。因此在使用直观教具时要注意形成高潮氛围,避免平平淡淡地使用,为此,教师可借助于语言、动作、表情配合使用直观教具,以使学生的感觉达到这一目的。
(三)克服错觉的异向
错觉的产生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也是正常的牛理机能。产生错觉的方面很多,如感官的错误反应,语言的不当引导及动作表情的暗示等等。因此我们在设计或使用直观教具时,应尽量减少或消除这种现象。
(四)注意感觉的短时记忆向永久记忆的转化
感觉的特点是摄取的信息量十分庞大,但保存时间却十分短暂,在这些瞬时记忆中呈现的材料,如果没有受到注意就会很快消失,如果受到注意就会转入短时记忆,因此应在恰当的时间对那些重要的信息强调或再现,使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对保持的信息进行重新加工处理,形成一完整有效的信息体系,以达到由感知教学到记忆的过渡,形成教学的良性循环。
第二篇: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直观教具的使用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直观教具的使用
作者 徐美艳 导师 田彦辉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直观教具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使用。包括直观教学遵循的原则,直观教具的类型,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以及演示时应注意的问题和在选择上应考虑的方面。其中,直观教学遵循的原则主要介绍了古今中外的教育家的论述中对直观性原则的理解,表明了直观性原则在教学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了;直观教具的类型主要介绍了各个类型的直观教具的优势及体现优势的具体教学案例;直观教具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主要介绍了直观教具如何辅助教师准确顺利地完成各个教学过程,使整个课堂充满师生融洽的和谐气氛;直观教具演示时依据教具自身的特点、教学内容等特点应该注意到的一些问题,从而使课堂效果更有效;直观教具的选择应考虑的方面主要介绍了直观教具根据学情、教学目标、教学情境和经济因素等方面进行适当地选择,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直观教具的使用需要我们一线教师不断地进行探索发现,总结、交流经验推动直观教具的发展。
关键词:生物教学;直观教具;学生;教师
生物科学逐渐成为自然科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科学之一,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随着与化学、数学等多学科的融合、渗透,生物科学渐渐迈入主导学科的行列。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在生物教学过程中直观教具的使用是帮助学生准确的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的必要教学方式之一。生物学科的新课标提出了教师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将学生过去被动、机械的学习方式转变成主动、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1]。生物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尝试利用直观教具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下面就来谈谈生物教学中直观教具的使用。
一、直观教具遵循的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2]。教学中的直观性原则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有过深入精辟的阐明论述。中国古代教育家荀况说过:“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阐明了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博闻而且更应博见,这样才能真正的领悟知识的真谛。中世纪捷克杰 1
出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著作《大教学论》中率先提出了教学中的直观性原则,即“可以为教师们定下一则金科定律,在可能范围内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的放到感官的眼前”[3]。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又进一步指出“逻辑不是别的东西而是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的联系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直观原则的提出是教育史上的一次飞跃。近现代教育实践的发展已表明,直观性原则在教学中所占的地位是越来越重要了。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其的认识,以促使其运用的准确、有效。
二、直观教具的类型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具有实物、标本、挂图、模型、演示器、替代物、电影电视和计算机等[4]。
(一)实物
实物是自然真实的东西,是生物活体。这类教具能使学生直接感受自然界事物的本来面貌,能反映生物的形态、习性、运动情况、活动过程、生活状态和一些可见功能,然后再据以逐步形成观念和概念。例如,教师在进行节肢动物蝗虫的教学时,最好选用蝗虫实物。如果不组织学生观察它们的生活状态、外形特征,那么学生获得的知识可能是肤浅的,甚至产生错误的理解。假如观察到活的蝗虫,虫体的结构特征及跳跃和飞行时的样子就会清晰直接地显现在学生眼前并牢固地印在头脑中。
(二)标本
生物标本是指经过加工保存来保持其原形或特征以供生物学教学、科学研究或陈列观摩用的动物、植物或微生物。其帮助教师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分布在南方的动植物,因空间地域差异可以制成标本拿到北方的课堂中观察或寄生的也可以拿到课堂中观察。同时,观察标本能为学生观察生物实物打下基础。
(三)挂图
挂图是绘有生物图像的纸制品,是传统的直观教学手段,在教育发展史上出现最早,现在应用也非常广泛。挂图能将复杂结构简约化、模式化,将抽象知识变得具体化,呈现生物体内部的生理特征和外部形态的相互关系。例如,细胞的分裂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然而学生在显微镜下很难看清整个分裂过程。这样学生观察得就会更准确、迅速且印象深刻。
(四)模型
模型是模拟生物体的结构特点人工制成的实物仿制品,简约地表达生命过程的示意制品。模型能使学生准确而清晰地看出生物体的三维空间结构,生命活动的过程及原理。例如,教师利用桃花结构模型,既能使学生直观地看到桃花外部具体结构,又能要求学生拆卸、重组该模型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其学习兴趣。
(五)演示器
演示器是仿照生物体的结构特征而人工制成产生相应生理功能的仪器。演示器可控性强,具有较强的再现和参与功能。例如,讲述膈肌的运动时,就可以利用自制的演示器模拟呼吸时胸腔内的变化,这不仅调动了学生课上参与配合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学生课下的实践动手能力。
(六)替代物
替代物是无需加工的现成物体,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极易获取。例如,在讲述小肠结构的同时,可以用洗衣机排水管替代,排水管的伸缩状态与小肠皱襞很相似,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小肠皱襞怎样大大地增加内表面积,这一抽象知识点。
(七)电影、电视
电影、电视的演示是最流行、最常见的传播媒介,在课堂教学中它能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感性材料,给予明显的视觉效应,能够更好的创设教学情境。教师规定学生在课堂内外观看与生物学相关的电 3
视节目。例如,《人与自然》这节目可以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然后教师在课堂中组织学生通过该节目所增长的生物学知识进行交流讨论。
(八)计算机
计算机不仅成为教师备课的常用工具,它也渐渐成为与传统的黑板、粉笔一样的基本教学条件,形成多媒体教学。但值得强调的是在生物学课堂上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而不是计算机。教师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产生的综合效果,可以给予学生听觉效应和视觉效应等多种感官的刺激,更有利于学生接受教学信息。比如,在讲述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时,利用计算机来上这一节课,能使学生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所播放的今昔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引起学生发自内心的深思,生物多样性为什么有这样的惨状和今后将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呢?
三、直观教具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一)导入
直观导入是引导学生观察生物标本、模型等直观教具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在观察中产生思考,然后学生进一步仔细观察试图解决疑问,提高了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例如,教师端着一盘酸梨走进教室并生动的描述其酸的程度,学生目不转睛地看着同时嘴里不禁地流着口水。然后学生们会想生活中常出现的类似现象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待学生产生疑问和浓厚好奇心后,教师就可以导入神经系统这节课了。
(二)突出教学重点
每一节课都有教学重点,那么教学重点该怎么突出又以何种方式突出呢?直观教具可以生动形象地显示教学重点。例如,在描述DNA的结构特征时用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辅助讲解,学生通过观察模型很容易掌握DNA的碱基是互补配对,呈双螺旋结构等知识点。
(三)解决教学难点
一般提到教学难点都是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而直观教具恰好能将抽象的理论性知识具体化,帮助学生较容易的理解相应的知识点,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异同点的掌握是教学的难点。动植物细胞结构利用显微镜很难辨别清楚,如果借用挂图的形式进行比较,那么两者异同点会一目了然,使难点不再是难点了。
(四)创设教学情境
现代教学媒体集视觉和听觉等多种感官于一体,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积极地、轻松地教学情境[5]。例如,在讲述空中飞行的动物之鸟,应利用多媒体播放雄鹰在草原上翱翔,小鸟在森林里鸣叫等动画,使学生有种融入大自然,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轻松的去学习鸟类的相关知识。
(五)交流讨论
在新课改的倡导下,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越来越重要了。小组之间的交流讨论不仅可以彼此增长知识而且可以锻炼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例如,当区分哺乳动物之狼与兔的牙齿时可以向学生展示相关图片并引导观察讨论,最后交流心得体会。
(六)巩固知识
知识的巩固是教学过程中关键的一步。有时,学生觉得教师提出的问题很突然没有准备,回答时由于紧张不知所措而不能发挥正常水平。如果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回答问题,效果就会事半功倍了。例如,在花的结构这节课结束后,教师再次拿出花的结构模型,然后学生自己说出所包含的知识点,最后其他的同学或教师给予补充。这样不仅巩固了专业知识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直观教具演示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具的尺寸
尺寸过大演示不方便,过小学生又看不清,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二)教具的高度
适宜的高度则为全体学生坐在座位上就能看见演示材料且保证后面的学生不被前面的学生挡住。如果高度不够,根据需要可加垫些牢固的支撑物。
(三)教具的演示方向
教师展示教具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如果条件允许最好将教具在学生间进行巡回展示,使全体学生能更好的看清。
(四)清晰度
演示教室的明暗度易控制,但在这里值得强调的是一些特殊的演示材料后面需加衬幕,与材料产生强烈的反差来保证材料的清晰度[6]。
(五)教具的指示位置
教师指示教具必须准确,可借助教鞭进行讲解,将点、线、面充分突出出来,给学生以清晰地印象。
(六)教具的展出时间
教师在展示前应将教具放在讲桌下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完毕后要及时收起教具,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很好的跟随教师。
(七)教具展示的次数
展示次数不要过于频繁否则会降低学生的兴趣,一般同一教具一节课只用一到两次,应做到有的放矢。
(八)教具的演示个数
在一节课中,教具的组合使用可以使教学效果更好些,但一节课使用过多种教具,不仅教师觉得手忙脚乱,学生也会看的眼花缭乱。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教具并注意出示各教具的程序。
(九)教具的展出与语言教学相结合
教师在教具的使用过程中不仅要做总的说明而且要仔细做好各部分的说明,能使学生视听结合地接受知识,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最后,教师在演示前需做好充分的准备,防止课堂“卡壳”。教师要做到胸有成竹,充满自信的展示自己讲课的艺术性,示范性。从而更好的创设轻松地教学情境,启发诱导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探究实践能力。
五、直观教具的选择应考虑的方面
(一)学情分析
教具的选择应考虑到教学内容、方法与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将学生从无意注意转变成有意注意,使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些[7]。如果只走形式不考虑上述因素学生们因困惑反而会分散注意力,达不到预期的课堂效果。比如,探究比较不同蔬菜或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时涉及到了高锰酸钾的特性,而七年级学生不了解其特性,那么教师在带领学生做此实验前就应让学生了解高锰酸钾的强氧化性。
(二)教学环境
在选择教具时应注意班级的规模,光线条件以及周边环境是否喧闹等。尤其课堂纪律的强调,只有教师在上课前全面考虑到上述问题,才能为良好的课堂氛围打下坚实的基础。可加以其他教学技能、教学条件相辅助,得以更好的辅助配合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比如,利用多媒体或晚自习上课时就应考虑到室内的光线问题。
(三)教学目标
教师在备课时应依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从学生的现有水平出发,选择那些最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教具,做到“少而最佳,少而有效”,使教具能辅助教师更好的完成三维教学目标[8]。其中的情感目标应得到高度的重视,也是新课改大力倡导的。比如在讲述蚯蚓、蝗虫等活体实验时,应引导学生重视其放生环节。
(四)经济因素
一些中学教学经费的投入有限,所以在选择直观教具时应考虑到本校的教学资源状况和经济水平,然后选择既符合课堂教学需要又不受本校资源条件限制的教具。教师可参考施兰姆的决定媒体选择几率的公式[9]:
媒体产生的功效(V)媒体选择的几率(P)=——————————— 需付出的代价(C)
即如果有两种媒体其功效相同应选择代价小的媒体;如果付出的代价相同就应选择多功能的媒体。
总的来说,直观教具不仅能辅助教师教学,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使教学过程得心应手,同时增强了教师自身的感染力,一定程度上也要求了教师继续教育,不断探索求新;直观教具还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发散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动手及探究等能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直观教具的发展需要教师之间交流学习和师生之间交流合作,从而共同推动新课程标准的发展。教师帮助学生在生物课堂上找到一种轻松、自主的学习氛围;学生让教师体会到成功的欣慰,达到师生共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生物[S] [2]《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专用系列教材》编委会编著.教育理论综合知识[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P49.[3]佚名.电子图书.学校专集[Z] [4]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P118-119.[5]王金霞.《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M].河北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6.P114.[6]朱正威,赵占良.《生物学教师教学用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5.P94.[7]张彦云,勾晓铭,孙淑荣.《心理学课程》[M].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2.P118-123.8
[8]佚名.生物学中如何有效利用教具[Z].扶余教育信网,2005-5 [9]佚名.网络文献[Z].
第三篇:高一化学课改的心得体会高中化学新课改论文
高一年化学课改的心得体会
——高中化学新课改论文
2007年秋季,北京市全面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半年来,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努力转变教育理念,不断探索,充分利用教研活动、业务学习、教学会议等积极学习新课改的精神和理念。每周课时数为3课时,感觉内容多容量大,课时紧张。每位教师教2个班,并开展选修课和研究性学习。
一、课堂教学,是新课改实验的重点,更是课改中的难点,以下是在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
1.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引导探究、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四项基本原则。
根据“学生主动全面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尝试提出新课改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为核心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发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精神。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各种探究活动必须围绕学生展开,学生是课堂上最积极、最活跃的分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2.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作为探索适合化学教学的新模式。
我们把“知识为基础、训练为主线、思维能力为核心”作为实施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策略,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作为探索适合化学学科教学的课堂新模式。
3课堂教学必须做到让学生“思维参与、情感参与、行为参与”。
课堂上着力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字上下功夫,将学生的“思维参与、情感参与、行为参与”有机结合起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主动,指导探究,将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将“讲授”与“引导”相结合,“探究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相结合,多用“启发讲授式”、“启发引导式”教学,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课改后我们的转变
经过半学期的艰苦努力,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感觉有了较大转变:
1、工作重心的转变:新教材摒弃传统教材的弊端,更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在知识传授上重视以“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等形式出现,强调了学生主体性,注重了实践和创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的工作重心也发生了转变,我现在工作重点放在五个方面:一是研究课程标准,二是研究教法,三是研究学法,四是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五是研究对学生的评价。我校化学教师工作重点已有了较大的转变。
2、教师评价方式的转变:由于教学中注重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注重了情感的体验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掌握,改变了过去教学单一的以分数评价学生的局面,化学教师侧重了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注重了每个层次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评价。注意从学习态度和情感方面去评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二)学生的转变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由过去的封闭、单向接受的方式向自主、多向交流和探究、合作方式转变。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由于探索学习更具有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探究中,学生动脑动手,有挫折有反复更有成功的喜悦,在知识的学习中更体会到了真正科学研究的个中滋味,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
学生不再局限于在书本上学习化学了,而是从生活中去学习,树立了“生活处处有化学”的新理念。
寒假很快来了,26号到29号期间,我们又进行了为期3天半的通时培训,感觉收获很大,并且观摩了十五中王冬松老师和十四中刘阳老师的两节课。听了这两节课,尤其是第一节概念原理的教学课,觉得耳目一新。这节课对高一的老师有很好的借鉴性,体现了新课改精神,是一节好课。课的引入是由两个化学反应的联系区分展开的,由新的视角来看氧化还原反应。这节课没有从常规的化合价的变化来分析氧化剂和还原剂,而是从有无电子得失这个本质来揭开概念,利用铜锌原电池的反应来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即化学反应中有没有电子的转移。
而原电池的实验利用得当,点到为止,没有超纲。另外,实验设计也是这节课的亮点,钠和氯气的反应实验现象明显,学生看后发出惊呼,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同时利用费水瓶设计的实验装置,避免了环境的污染。其三,这节课时概念原理课,教师讲解的化学是不是干巴巴的教育,而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我想听了这节课的学生,会爱上化学的。
新课改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教师和学生都在摸索中前进,有困惑,有期待„„
第四篇: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化学观察、探究能力的培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是在大量的实验和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且与现代科学技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往往只局限于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示范,学生模仿;重复实验等被动式的实验模式,忽略了在实验中对学生观察、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改革化学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一、实验观察探究能力的基本内容
所谓观察、探究能力,就是对事物的探究性知觉能力。它有两个相互关联的特点:一是能注意到某个事物或现象的不甚明显的特点;二是能将这些特点与过去经验中的某些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思索,以探究其实质和规律。学生的实验观察、探究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观察、探究的目的性
即要明确观察的对象、条件和要求。实验观察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观察、探究活动。实验前,要明确实验的目的,对观察、探究的现象或结果要做到心中有数,减少观察、探究的盲目性。
(二)观察、探究的条理性
观察时要遵循合理顺序,有计划地观察和探究。按照某一先后顺序或位置的前后顺序进行观察、探究,这样才能不至于漏掉实质性的实验现象。
(三)观察、探究的敏锐性
即对观察到的现象迅速做出整理,为探究作准备。化学实验现象千变万化,没有对化学现象观察敏锐的反应能力,就不能获得准确的观察信息,即使观察到极微小的异常,它也可能隐含着重大的发现。
(四)观察、探究的理解性
在观察过程中,要开动脑筋、积极思维,以理解观察对象,使探究更有理论基础。
二、实验观察探究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
(一)认识观察、探究的重要性
观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对任何理论知识的掌握,都必须建立在通过观察而获得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学生的观察能力,并非简单地表现在是否注意到某个事物或实验现象的不甚明显的特点,而是更多地表现在能否就此进行探究性思索,以透过其表面把握其本质和规律。科学家断言:任何联系实际的自然科学都始于观察。通过事例教育学生,使他们认识到,一切有成就的人在科学研究上所取得的成就都离不开对周围环境、周围事物及自然现象的观察。科学研究开始于观察,没有观察、探究就没有科学的新发现。我们要教育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及
日常生活中坚持对事物进行全面系统的观察、探究,不放过任何微小的细节。
(二)做好演示实验,激发观察兴趣,提高观察、探究质量 演示实验是教师进行表演和示范操作,并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的实验,它能为学生提供感性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从而提高探究能力。因此,教师要努力做好演示实验,对于教材中的每个演示实验要精心设计、合理安排,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去影响学生决不能随便找些理由,敷衍搪塞了事。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让每个学生都能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提高观察效果。为了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教师可适当增加一些趣味实验。有精彩的实验把学生带进绚丽多姿的化学世界。如在能量变化教学中不用火柴能不能点燃酒精灯?学生置疑,然后用玻璃棒蘸取浓硫酸后再蘸取高锰酸钾,立即放到酒精灯的燃蕊上,酒精灯点燃。如此“奇怪”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去探究。
(三)加强学生实验,增加观察机会,提高观察、探究能力 学生实验是培养学生独立、周密地进行观察和探究的好机会,必须大力加强。首先,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教育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的倾向,消除“让学生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要求背实验”、“学生实验可做可不做”的错误看法。充分认识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其次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开足开好所有学生分组实验课,充分做好仪器的准备工作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人人都能动手做实验。如条件许可,可将某些演示实验改作学生实验或边讲边实验,增加学生观察和探究的机会。再次,要重视实验中的操作指导:讲清实验目的要求,帮助学生明确操作正确步骤,规范操作动作,加强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指导学生掌握各种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为了增加学生观察的机会,鼓励学生多做实验,实验室应向学生开放。学生可以重做或补做教材上的实验,可以选做自己感兴趣的实验或书后的家庭小实验,也可以做自创性实验(为解决学习中的难题自己设计的实验)。通过加强学生实验教学,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将会大大提高。
总之,在实验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是改革化学的体现,是实施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观察是探究的基础和前提,探究是观察的延续和升华。观察能力提高,能激发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更新观念,努力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融观察、探究于一体,才能为国家培养更好的化学人才。
第五篇: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浅谈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导与学生学
尹喜梅
摘要:高中化学课程改革为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学的效果要充分体现教师是如何引导的?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高度的融合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关键字:教师导学生学探究活动自主学习
新课改要求教学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实就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自主学习的落实。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他们的发展很大程度是由他们的主体意识的形成,以及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能力的提升来体现。因此,在教学中要多角度的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教他们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要展现知识的发生过程,把知识结论变活,形成探究过程。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联系化学实验的魅力,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等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提高学生自主、主动、自学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不是让学生当“听众”和“观众”,不是让他们只能在课后“鹦鹉学舌”、“依葫芦画瓢”而不知其所以然,而是要他们知道怎么“渔”,从而提高他们的化学素质。
一、教师导是为了学生学,学生学体现教师的导。
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
1、教师的导,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探究式提问、探究式讨论、交流、互评等手段,达到启发引导、自主探究、促进发展的目的。教师需精心创设探究环境,引领学生思维的方向,在导学、导思中精于诱导、引导、指导、疏导。使学生始终保持能动、活跃的思维和积极的探究状态,启发积极地创造性思维和思维碰撞,从而发现新知识、新思路和新方法。当然,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从旁点拨,对重点、难点、关键的地方,通过点拨帮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思考、探究问题,并寻找方法解决问题,循序渐进地发展思维、提高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是要转变教师的学生观,摆正师
生之间的位置,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自主学习,逐步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主动的参与,绝不是表面上、形式上的活跃和参与。
3、从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到导与学的关系转变,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教学设计过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问、自做、自练和自我总结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对学习的兴趣。
二、教师导学和学生学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已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由于经验或者传统教学习惯因素的影响,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存在些问题:
1、教师的导超前或过快,学生思考时间不够。有时在设计问题探究时,考虑不
充分,对学生的认识不足,在放手让学生探究、合作时,存在放手后收手不及时
或者收不回来,加之考虑到课时内容的完成情况,讨论不充分,有时候存在先于
学生讲出探究的知识点,这样就没有给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和留给学生独立
思考的时间。
2、教师的导过多、过细,将知识“桥梁”都搭建好了,学生只需“通过”,存在包办太多。在教学中教师包揽太多,讲解过多、过细,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知识
内容空间太窄。
3、学生学的过程中,他们自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主体性或主体意识淡薄,个别
学生喜欢老师安排,缺乏对自己的认识,认为老师教什么,我才学什么。
4、在探究和团队合作过程中,有同学存在滥竽充数的嫌疑,个别思维发散大的同学可能牵扯出与讨论问题较远的话题。
5、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思想观念在更新,教学模式在不断的摸索和实践,学
生素质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教师导和学生学的合作还需要不断的磨合。
三、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导和学生学均需要做好准备,教师的导要为学生的自主和主动学习服务。
1、教师要精心准备,学生也要认真准备新课内容,落实好预习。
对学生的摸底调查,特别是知识的基础和学习的习惯,小组成员的整体情
况怎么样;教学目标的定位,目标分解情况,制定教学程序如何落实分解的目标;
特别是情景设置、活动探究、分组讨论等环节,均需要精心准备和设计。学生对
知识的学习需要了解掌握知识的方法和规律,并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和自身的实
际情况,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教师必须在课前安排好预习内容,要求学生在规
定的时间内保质保量的完成,并安排好检查预习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结合教
学目标在课堂采取各种方式来突破教学重点和问题。
2、给学生介绍知识探索的方法,多鼓励学生尝试自学的同时,鼓励他们发现探
索出新问题。
预习也是自学,按照教师的要求对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初步的个体认识和
学习,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概念学习、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用途等方面知识的自学,目的是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和独立探索知识的能力。
3、课堂导入要精心设计,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师设置的一定情景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视频等都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所以,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应精心
创设一种良好的导入方法,使学生从新课伊始,就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感
染和激励,从而唤起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促使其主动参与学习。比如在乙
酸的教学过程中,介绍出“醋”的由来,了解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点明本课
时的教学主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4、加强师生、生生间的交流、讨论和评价,将自主和合作结合起来。
自学基础化学知识后,学生掌握对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各不相同,课前可以
让他们交流所学,对于还有认识矛盾的问题和难点知识,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同桌讨论,也可以找老师讨论。发挥集体的力量,互相启发,产生互补作用,加深对问题理解的广度和深度。通过他们的合作学习,相互纠错,有利于培养
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人际交往沟通能力。
5、教师精讲,点拨难点,贯通知识网络。
通过学生自学,根据个体的情况可以了解或掌握部分知识,合作探究、讨论以后,对知识又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还有一些难点知识一知半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同时,对于学生所掌握的内容可能还比较零乱,没有条理性和逻辑性特别是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点,比如说化学平衡、电化学知识,每节课的重点知识都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精讲,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适度的点拨,引领学生,梳理好知识的网络,逐步形成知识点到线、面的转化,达到知识融会贯通的教学目的。
6、设置针对性较强的课堂练习,联系旧知,巩固新知,形成知识运用能力。化学课堂练习是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同时也是巩固知识,形成基本化学技能的重要手段。当堂检测,促进学生基本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同时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实效性,打造高效课堂。当然,课堂练习应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应注重层次性。不同基础的学生要有不同的练习要求,根据教学的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尽可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基础不好的学生努力掌握基础知识,也可以设置承上启下的问题式练习,为下一节课做好铺垫,让有潜力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
7、引导培养学生能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能用自己的话语描述。
课堂总结这个环节最容易被教师当成教师总结或者课堂结束语,其实应该教会学生养成课堂总结的习惯,引导他们全面、综合、系统的概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提高延伸和拓展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8、教学评价其实不仅仅是试卷的考查和作业的评价,其实课堂教学过程中及时评价和鼓励,能对学生的肯定和表扬的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是相辅相成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教师好的引导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的学能够为老师的导提出较好的反馈意见和更高的要求,促进教师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顺利成长。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在彼此的配合,逐渐磨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为了学生的化学综合能力培养增添一笔浓浓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