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新课改论文 高一年化学课改的心得体会(5篇材料)

时间:2019-05-12 23:05: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化学新课改论文 高一年化学课改的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化学新课改论文 高一年化学课改的心得体会》。

第一篇:高中化学新课改论文 高一年化学课改的心得体会

略谈实施苏教版《化学 必修1》的心得体会

江苏省东台市安丰中学周鸿224221*** 摘要:本文以我上学期任教苏教版《化学必修1》教材的经历为依据,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与思考新课改和《化学必修1》,提出自己的理解。

关键词:苏教版《化学必修1》;新课改;体会;思考 《化学 必修1》是高中化学课程必修部分的第一个模块。承担着与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育衔接、为高中学生学习打好基础和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任务。作为高一年级起步的必修课程,它从一系列与我们变化的时代密切相关的专题展开。从教材宏观的体系结构看:苏教版《化学 必修1》包含四个专题:专题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专题2从海水中获得化学物质、专题3从矿物到基础物质、专题4硫 氮和可持续发展。其专题内容的选择不是单纯从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角度出发,而是从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入手,其顺序的编排,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特点。在继承科学传统的基础上,本书更好地融合了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化学学科发展的线索,建构了新的内容。通过专题一学习研究化学的方法思路,而专题二、三、四则是关注身边的化学:与海水、矿物、空气有关的物质的宏观性质,来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

另外,从教材的微观结构看,《化学1》借助各种栏目完成了教材内容的呈现,如“你知道吗”、“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观察与思考”、“问题解决”、“信息提示”、“拓展视野”、“整理归纳”、“化学史话”等。这些栏目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教与学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如果运用得当,既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起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作用,对学生适应新课程教学活动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同时设置的栏目对新课程实施的教师来说课堂行为的科学有效性和可操作性都有帮助。

一、新课改的特点

1、准确把握知识的深广度,避免随意扩展内容

教师头脑中要有三个阶段的知识,整合核心知识,提高教学时效:清楚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的内容和程度,知道学习在必修模块中要掌握的程度,了解在选修模块还有哪些进一步的延伸。

本册课本所涉及的内容是作为21世纪中国公民所必备的化学知识的部分,是将原来高中三册化学课本里的部分知识有机的融为一体,显得贴切而自然,但其要求不高,与后续模块之间形成一定的梯度,如:“专题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介绍的一些实验基本方法、物质的量相关的知识等是贯穿于整个高中化学学科的一条主线,承上启下,抛砖引玉的作用,在后续课程中会加深与巩固的,不求一步到位。又如本专题从基本原理上揭示了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角度而引入分散

1系,胶体(以前高三内容)、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及后面两专题介绍的几种常见金属和非金属等,均是取材于实际的,与生活、社会有紧密的联系,让学生易于入手,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现象,有学以致用的成就感,对于过于复杂的理论知识不做过多的阐述,这些都是留有余地的,兼顾各类学生,是学生毕业与继续深造所必需的。

2、分析栏目功能,合理运用教材中各种栏目

教材中栏目的设置,蕴含着教与学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了解、借鉴教材倡导的教学基本方法,选取素材创设学习情景、设计学习活动,考虑教学设计要点,有助于教师驾驭教学过程。

3、创设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活动

多样化活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调查参观、资料收集加工、自学、文献探究、网络查询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每种学习方式各有长处和短处,运用得好都会发挥其他学习方式不能代替的特殊功效。精选、多编排实验,且没有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之分,让学生能够多动手,体会化学学科的魅力所在——实验科学!无疑,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它还能够使理论与实践相得益彰,有着其他方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另外,对比之下不难发现:本书的衔接与过渡自然,习题少而精,简约而不简单,多为灵活开放型试题,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不言而喻的,这些也足可以体现出编者的良苦用心。再者,课本中增设诸如:”思考与交流“、”学与问“、”科学探究“、”科学视野“、”实践活动“、”资料卡片“、”科学话史“等人性化的栏目,其”点睛“之功效也可见一斑。

4、正确处理STS知识,改变教学策略

知识情景化:“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从自然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应用”。两大好处: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能力,体会知识的价值;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转变教学策略,强调“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

该课本中多次出现了与现代生活相关的图片,如:炼铁高炉、铜的电解精练车间、防止钢铁腐蚀的常用方法、壮观的烟花、微机与手机芯片、火箭升空、光纤、记忆合金等;体现人文性的如:酸雨造成的危害、沙里淘金原理、”白马非马“论、青铜奔马、司母戊鼎、各种矿物、人面鱼纹条陶、万里长城、网络搜索、英汉对照等等,这些让学生能在耳濡目染中无形的潜移默化。同时都能很好的体现出编者的初衷——体现时代性与人文性,突出”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这一主题。

改变教学策略,研究一种物质——看组成元素——看物质类别——判断物

质性质——研究不同类别物质之间的关系。

二、新课改的实施已初步成效

回顾这一学年使用苏教版《化学 必修1》,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新课改工作初步打开了局面,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教师的工作重心发生了的转变:新教材摒弃传统教材的弊端,更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在知识传授上重视以“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等形式出现,强调了学生主体性,注重了实践和创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们现在工作重点放在五个方面:一是研究课程标准,二是研究教法,三是研究学法,四是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五是研究对学生的评价。我校化学教师工作重点已有了较大的转变。

2、教师评价方式的转变:由于教学中注重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注重了情感的体验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掌握,改变了过去教学单一的以分数评价学生的局面,化学教师侧重了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注重了每个层次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评价。注意从学习态度和情感方面去评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学生的学习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由过去的封闭、单向接受的方式向自主、多向交流和探究、合作方式转变。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由于探索学习更具有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探究中,学生动脑动手,有挫折有反复更有成功的喜悦,在知识的学习中更体会到了真正科学研究的个中滋味,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

学生不再局限于在书本上学习化学了,而是从生活中去学习,树立了“生活处处有化学”的新理念。

三、对苏教版《化学 必修1》的几点思考

1、适当加强与初中化学知识的衔接,在教第一节课时发现学生连最基本的硫酸、硝酸、碳酸钠等化学式不会写,什么是离子以及离子符号如何书写也是一窍不通,对酸、碱、盐和置换、复分解反应的判定很模糊等,可见初三与高一化学已存在一定的知识脱节。

2、教材中某一知识点的多点分布是否都合理?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编写者将某些知识点内容分散排布,例如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讲述,前面在P.6出现了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后面在P.45继续出现有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把原来完整的一个认识过程生硬的一劈为二,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课时不足与教学容量大的矛盾如何解决?虽然我们都经过了新课程培训,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还是课时不足的问题。必修教材的内容涉及面广,栏目多,教师很难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更何况探究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另外教材重视科学探究活动,很多结论在教材中没有直接写明而要求学生自己归纳,同时教材打破了原有的知识体系,使得不少学生不能适应而觉得化学太难、太繁。

4、手头的资料很少,其中很多还是换汤不换药的,配套的练习很难找。还有我们也没拿到后续的教材,有些内容专家说要发展,我们也不知道该发展到什么地步?

5、由于评价体系尚不够完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仍无法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在课堂教学中,或多或少有些放不开,总觉得有些地方不讲不行,怕学生不理解。这又该如何解决?

6、课堂的活动形式多样化,虽然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学习的效果却很差甚至很大一部分学生趁机玩耍。随堂实验课也增多了,虽然课堂的气氛活跃,但是大部分只注重实验过程而不注重从实验中得到结论,特别是上学期期中考试中,有不少同学连最基本的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都不会写。

7、苏教版《化学 必修1》很多问题和结论大都没有直接给出,使得大部分学生很难自学甚至看不懂特别是物质的量这一节,这不仅加重学生负担还打击学生自信心。

以上所列举种种只是我作为一个教师初次使用《苏教版化学1 必修》的一家之言,有不妥的地方,请大家共同商榷,旨在抛砖引玉。在实际的操作中当然会有很多不确定因素,这些要靠奋战在一线的广大同仁去创造性的解决。我想随着新教材的广泛推广,将更能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使他们逐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

参考文献:

[1]王祖浩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6

[2]王祖浩、吴星主编。高中化学教学参考书。化学必修1,江苏教育出版社书2004.8

[3]胡美龄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下册)。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2001.12

第二篇:高中化学新课改论文 高一年化学课改的心得体会

高中化学新课改论文 高一年化学课改的心得体会

一、课改的措施

从教材宏观的体系结构看:苏教版《化学 必修1》包含四个专题: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专题2 从海水中获得化学物质、专题3 从矿物到基础物质、专题4 硫 氮和可持续发展。其专题内容的选择不是单纯从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角度出发,而是从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入手,其顺序的编排,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特点。通过专题一学习研究化学的方法思路,而专题二、三、四则是关注身边的化学:与海水、矿物、空气有关的物质的宏观性质,来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

另外,从教材的微观结构看,《化学1》借助各种栏目完成了教材内容的呈现,如“你知道吗”、“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观察与思考”、“问题解决”、“信息提示”、“拓展视野”、“整理归纳”、“化学史话”等。这些栏目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教与学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如果运用得当,既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起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作用,对学生适应新课程教学活动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同时设置的栏目对新课程实施的教师来说课堂行为的科学有效性和可操作性都有帮助。

1、准确把握知识的深广度,避免随意扩展内容

教师头脑中要有三个阶段的知识,整合核心知识,提高教学时效:清楚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的内容和程度,知道学习在必修模块中要掌握的程度,了解在选修模块还有哪些进一步的延伸。

2、分析栏目功能,合理运用教材中各种栏目

教材中栏目的设置,蕴含着教与学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了解、借鉴教材倡导的教学基本方法,选取素材创设学习情景、设计学习活动,考虑教学设计要点,有助于教师驾驭教学过程。

3、创设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活动

多样化活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调查参观、资料收集加工、自学、文献探究、网络查询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每种学习方式各有长处和短处,运用得好都会发挥其他学习方式不能代替的特殊功效。

4、正确处理STS知识,改变教学策略

知识情景化:“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从自然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应用”。两大好处: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能力,体会知识的价值;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转变教学策略,强调“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

研究一种物质——看组成元素——看物质类别——判断物质性质——研究不同类别物质之间的关系。

二、课改的初步成效

经过半学期的艰苦努力,化学课改工作初步打开了局面,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教师的转变

1、工作重心的转变:新教材摒弃传统教材的弊端,更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在知识传授上重视以“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等形式出现,强调了学生主体性,注重了实践和创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的工作重心也发生了转变,我现在工作重点放在五个方面:一是研究课程标准,二是研究教法,三是研究学法,四是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五是研究对学生的评价。我校化学教师工作重点已有了较大的转变。

2、教师评价方式的转变:由于教学中注重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注重了情感的体验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掌握,改变了过去教学单一的以分数评价学生的局面,化学教师侧重了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注重了每个层次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评价。注意从学习态度和情感方面去评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二)学生的转变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由过去的封闭、单向接受的方式向自主、多向交流和探究、合作方式转变。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由于探索学习更具有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探究中,学生动脑动手,有挫折有反复更有成功的喜悦,在知识的学习中更体会到了真正科学研究的个中滋味,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

学生不再局限于在书本上学习化学了,而是从生活中去学习,树立了“生活处处有化学”的新理念。

三、对新课程的几点问题和困惑

1、在教第一节课时发现学生连最基本的硫酸、硝酸、碳酸钠等化学式不会写,什么是离子以及离子符号如何书写也是一窍不通,对酸、碱、盐和置换、复分解反应的判定很模糊等,可见初三与高一已存在一定的知识拖节。

2、教材中某一知识点的多点分布是否都合理?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编写者将某些知识点内容分散排布,例如在P.6出现了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在P.45继续出现有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把原来完整的一个认识过程生硬的一劈为二,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课时不足与教学容量大的矛盾如何解决?虽然我们都经过了新课程培训,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还是课时不足的问题。必修教材的内容涉及面广,栏目多,教师很难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更何况探究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另外教材重视科学探究活动,很多结论在教材中没有直接写明而要求学生自己归纳,同时教材打破了原有的知识体系,使得不少学生不能适应而觉得化学太难、太繁。

4、手头的资料很少,其中很多还是换汤不换药的,配套的练习很难跟找。还有我们也没拿到后续的教材,有些内容专家说要发展,我们也不知道该发展到什么地步?考试大纲到现在还没确定,不知道高考怎么考?

5、由于评价体系尚不够完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仍无法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在课堂教学中,或多或少有些放不开,总觉得有些地方不讲不行,怕学生不理解。这又该如何解决?

6、课堂的活动形式多样化,虽然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学习的效果却很差甚至很大一部分学生趁机玩耍。随堂实验课也增多了,虽然课堂的气氛活跃,但是大部分只注重实验过程而不注重从实验中得到结论,特别是这次期中考中连最基本的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不会写。

7、苏教版《化学 必修1》很多问题和结论大都没有直接给出,使得大部分学生很难自学甚至看不懂特别是物质的量这一节,这不仅加重学生负担还打击学生自信心

第三篇:高一化学课改的心得体会高中化学新课改论文

高一年化学课改的心得体会

——高中化学新课改论文

2007年秋季,北京市全面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半年来,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努力转变教育理念,不断探索,充分利用教研活动、业务学习、教学会议等积极学习新课改的精神和理念。每周课时数为3课时,感觉内容多容量大,课时紧张。每位教师教2个班,并开展选修课和研究性学习。

一、课堂教学,是新课改实验的重点,更是课改中的难点,以下是在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

1.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引导探究、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四项基本原则。

根据“学生主动全面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尝试提出新课改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为核心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发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精神。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各种探究活动必须围绕学生展开,学生是课堂上最积极、最活跃的分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2.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作为探索适合化学教学的新模式。

我们把“知识为基础、训练为主线、思维能力为核心”作为实施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策略,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作为探索适合化学学科教学的课堂新模式。

3课堂教学必须做到让学生“思维参与、情感参与、行为参与”。

课堂上着力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字上下功夫,将学生的“思维参与、情感参与、行为参与”有机结合起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主动,指导探究,将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将“讲授”与“引导”相结合,“探究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相结合,多用“启发讲授式”、“启发引导式”教学,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课改后我们的转变

经过半学期的艰苦努力,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感觉有了较大转变:

1、工作重心的转变:新教材摒弃传统教材的弊端,更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在知识传授上重视以“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等形式出现,强调了学生主体性,注重了实践和创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的工作重心也发生了转变,我现在工作重点放在五个方面:一是研究课程标准,二是研究教法,三是研究学法,四是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五是研究对学生的评价。我校化学教师工作重点已有了较大的转变。

2、教师评价方式的转变:由于教学中注重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注重了情感的体验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掌握,改变了过去教学单一的以分数评价学生的局面,化学教师侧重了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注重了每个层次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评价。注意从学习态度和情感方面去评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二)学生的转变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由过去的封闭、单向接受的方式向自主、多向交流和探究、合作方式转变。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由于探索学习更具有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探究中,学生动脑动手,有挫折有反复更有成功的喜悦,在知识的学习中更体会到了真正科学研究的个中滋味,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

学生不再局限于在书本上学习化学了,而是从生活中去学习,树立了“生活处处有化学”的新理念。

寒假很快来了,26号到29号期间,我们又进行了为期3天半的通时培训,感觉收获很大,并且观摩了十五中王冬松老师和十四中刘阳老师的两节课。听了这两节课,尤其是第一节概念原理的教学课,觉得耳目一新。这节课对高一的老师有很好的借鉴性,体现了新课改精神,是一节好课。课的引入是由两个化学反应的联系区分展开的,由新的视角来看氧化还原反应。这节课没有从常规的化合价的变化来分析氧化剂和还原剂,而是从有无电子得失这个本质来揭开概念,利用铜锌原电池的反应来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即化学反应中有没有电子的转移。

而原电池的实验利用得当,点到为止,没有超纲。另外,实验设计也是这节课的亮点,钠和氯气的反应实验现象明显,学生看后发出惊呼,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同时利用费水瓶设计的实验装置,避免了环境的污染。其三,这节课时概念原理课,教师讲解的化学是不是干巴巴的教育,而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我想听了这节课的学生,会爱上化学的。

新课改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教师和学生都在摸索中前进,有困惑,有期待„„

第四篇:高一年化学课改的心得体会

高一年化学课改的心得体会

一、课改的措施

从教材宏观的体系结构看:苏教版《化学 必修1》包含四个专题: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专题2 从海水中获得化学物质、专题3 从矿物到基础物质、专题4 硫 氮和可持续发展。其专题内容的选择不是单纯从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角度出发,而是从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入手,其顺序的编排,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特点。通过专题一学习研究化学的方法思路,而专题二、三、四则是关注身边的化学:与海水、矿物、空气有关的物质的宏观性质,来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

另外,从教材的微观结构看,《化学1》借助各种栏目完成了教材内容的呈现,如“你知道吗”、“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观察与思考”、“问题解决”、“信息提示”、“拓展视野”、“整理归纳”、“化学史话”等。这些栏目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教与学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如果运用得当,既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起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作用,对学生适应新课程教学活动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同时设置的栏目对新课程实施的教师来说课堂行为的科学有效性和可操作性都有帮助。

1、准确把握知识的深广度,避免随意扩展内容

教师头脑中要有三个阶段的知识,整合核心知识,提高教学时效:清楚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的内容和程度,知道学习在必修模块中要掌握的程度,了解在选修模块还有哪些进一步的延伸。

2、分析栏目功能,合理运用教材中各种栏目

教材中栏目的设置,蕴含着教与学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了解、借鉴教材倡导的教学基本方法,选取素材创设学习情景、设计学习活动,考虑教学设计要点,有助于教师驾驭教学过程。

3、创设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活动

多样化活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调查参观、资料收集加工、自学、文献探究、网络查询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每种学习方式各有长处和短处,运用得好都会发挥其他学习方式不能代替的特殊功效。

4、正确处理STS知识,改变教学策略

知识情景化:“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从自然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应用”。两大好处: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能力,体会知识的价值;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转变教学策略,强调“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

研究一种物质——看组成元素——看物质类别——判断物质性质——研究不同类别物质之间的关系。

二、课改的初步成效

经过半学期的艰苦努力,化学课改工作初步打开了局面,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教师的转变

1、工作重心的转变:新教材摒弃传统教材的弊端,更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在知识传授上重视以“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等形式出现,强调了学生主体性,注重了实践和创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的工作重心也发生了转变,我现在工作重点放在五个方面:一是研究课程标准,二是研究教法,三是研究学法,四是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五是研究对学生的评价。我校化学教师工作重点已有了较大的转变。

2、教师评价方式的转变:由于教学中注重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注重了情感的体验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掌握,改变了过去教学

单一的以分数评价学生的局面,化学教师侧重了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注重了每个层次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评价。注意从学习态度和情感方面去评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二)学生的转变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由过去的封闭、单向接受的方式向自主、多向交流和探究、合作方式转变。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由于探索学习更具有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探究中,学生动脑动手,有挫折有反复更有成功的喜悦,在知识的学习中更体会到了真正科学研究的个中滋味,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

(本文来源于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网)

第五篇:高中化学新课改心得体会

教学《化学 必修1》的心得体会

摘要:本文以我上学期任教《化学必修1》教材的经历为依据,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与思考新课改和《化学必修1》,提出自己的理解。

关键词:《化学必修1》;新课改;体会;思考 《化学 必修1》是高中化学课程必修部分的第一个模块。承担着与义务教育

阶段化学教育衔接、为高中学生学习打好基础和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任务。作为高一年级起步的必修课程,它从一系列与我们变化的时代密切相关的专题展开。从教材宏观的体系结构看:《化学 必修1》包含四个专题:专题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专题2从海水中获得化学物质、专题3从矿物到基础物质、专题4硫 氮和可持续发展。其专题内容的选择不是单纯从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角度出发,而是从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入手,其顺序的编排,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特点。在继承科学传统的基础上,本书更好地融合了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化学学科发展的线索,建构了新的内容。通过专题一学习研究化学的方法思路,而专题二、三、四则是关注身边的化学:与海水、矿物、空气有关的物质的宏观性质,来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

另外,从教材的微观结构看,《化学1》借助各种栏目完成了教材内容的呈现,如“你知道吗”、“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观察与思考”、“问题解决”、“信息提示”、“拓展视野”、“整理归纳”、“化学史话”等。这些栏目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教与学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如果运用得当,既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起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作用,对学生适应新课程教学活动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同时设置的栏目对新课程实施的教师来说课堂行为的科学有效性和可操作性都有帮助。

一、新课改的特点

1、准确把握知识的深广度,避免随意扩展内容

教师头脑中要有三个阶段的知识,整合核心知识,提高教学时效:清楚学生

在初中阶段的学习的内容和程度,知道学习在必修模块中要掌握的程度,了解在选修模块还有哪些进一步的延伸。

本册课本所涉及的内容是作为21世纪中国公民所必备的化学知识的部分,是将原来高中三册化学课本里的部分知识有机的融为一体,显得贴切而自然,但其要求不高,与后续模块之间形成一定的梯度,如:“专题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介绍的一些实验基本方法、物质的量相关的知识等是贯穿于整个高中化学学科的一条主线,承上启下,抛砖引玉的作用,在后续课程中会加深与巩固的,不求一步到位。又如本专题从基本原理上揭示了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角度而引入分散系,胶体(以前高三内容)、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及后面两专题介绍的

1几种常见金属和非金属等,均是取材于实际的,与生活、社会有紧密的联系,让学生易于入手,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现象,有学以致用的成就感,对于过于复杂的理论知识不做过多的阐述,这些都是留有余地的,兼顾各类学生,是学生毕业与继续深造所必需的。

2、分析栏目功能,合理运用教材中各种栏目

教材中栏目的设置,蕴含着教与学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了解、借鉴教材倡导的教学基本方法,选取素材创设学习情景、设计学习活动,考虑教学设计要点,有助于教师驾驭教学过程。

3、创设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活动

多样化活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调查参观、资料收集加工、自学、文献探究、网络查询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每种学习方式各有长处和短处,运用得好都会发挥其他学习方式不能代替的特殊功效。精选、多编排实验,且没有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之分,让学生能够多动手,体会化学学科的魅力所在——实验科学!无疑,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它还能够使理论与实践相得益彰,有着其他方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另外,对比之下不难发现:本书的衔接与过渡自然,习题少而精,简约而不简单,多为灵活开放型试题,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不言而喻的,这些也足可以体现出编者的良苦用心。再者,课本中增设诸如:”思考与交流“、”学与问“、”科学探究“、”科学视野“、”实践活动“、”资料卡片“、”科学话史“等人性化的栏目,其”点睛“之功效也可见一斑。

4、正确处理STS知识,改变教学策略

知识情景化:“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从自然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应用”。两大好处: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能力,体会知识的价值;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转变教学策略,强调“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

该课本中多次出现了与现代生活相关的图片,如:炼铁高炉、铜的电解精练车间、防止钢铁腐蚀的常用方法、壮观的烟花、微机与手机芯片、火箭升空、光纤、记忆合金等;体现人文性的如:酸雨造成的危害、沙里淘金原理、”白马非马“论、青铜奔马、司母戊鼎、各种矿物、人面鱼纹条陶、万里长城、网络搜索、英汉对照等等,这些让学生能在耳濡目染中无形的潜移默化。同时都能很好的体现出编者的初衷——体现时代性与人文性,突出”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这一主题。

改变教学策略,研究一种物质——看组成元素——看物质类别——判断物质性质——研究不同类别物质之间的关系。

二、新课改的实施已初步成效

回顾这一学年使用人教版《化学 必修1》,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新课改工作初步打开了局面,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教师的工作重心发生了的转变:新教材摒弃传统教材的弊端,更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在知识传授上重视以“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等形式出现,强调了学生主体性,注重了实践和创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们现在工作重点放在五个方面:一是研究课程标准,二是研究教法,三是研究学法,四是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五是研究对学生的评价。我校化学教师工作重点已有了较大的转变。

2、教师评价方式的转变:由于教学中注重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注重了情感的体验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掌握,改变了过去教学单一的以分数评价学生的局面,化学教师侧重了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注重了每个层次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评价。注意从学习态度和情感方面去评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学生的学习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由过去的封闭、单向接受的方式向自主、多向交流和探究、合作方式转变。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由于探索学习更具有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探究中,学生动脑动手,有挫折有反复更有成功的喜悦,在知识的学习中更体会到了真正科学研究的个中滋味,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

学生不再局限于在书本上学习化学了,而是从生活中去学习,树立了“生活处处有化学”的新理念。

下载高中化学新课改论文 高一年化学课改的心得体会(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化学新课改论文 高一年化学课改的心得体会(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化学新课改心得体会

    教学《化学 必修1》的心得体会 摘要:本文以我上学期任教《化学必修1》教材的经历为依据 ,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与思考新课改和《化学必修1》,提出自己的理解。 关键词:《化学必......

    化学课改的心得体会

    穷则思变,变则能通 --关于初中化学课改的心得体会 马 飞 一、学生变了 学生变得爱学习了,新课程教材内容改变了“繁,难,偏、旧”,知识变得鲜活起来了,让学生有亲近感,学习方式变得......

    初中化学课改心得体会

    初中化学课改心得体会 现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到进行着。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

    高中化学新课改学习心得体会

    高中化学新课改学习心得体会 7月15到18日,三天时间,我们化学学科高三年级全体老师在柳州进行新课改学习。这次来进行培训的是来自课改区辽宁省的一些学校、教育局教研室,他们进......

    九年级化学课改心得体会5则范文

    九年级化学课改心得体会摘 要:新课程目标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要求学生学会学习,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目的。作为教师在积极地参与这场课程改革之中的同时,应及时地对......

    初中化学课改心得体会(五篇范文)

    初中化学课改心得体会 王香英 摘要:新课程目标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要求学生学会学习,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目的。作为教师在积极地参与这场课程改革之中的同时,应及时......

    高一新课改心得体会

    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 自2010年秋季以来,趁着甘肃省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东风,我校作为省级示范性高级中学,新课程的改革也提到议事日程,首先是新课程通识培训,然后是暑期各......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化学课直观教具的使用(精选五篇)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化学课直观教具的使用 知识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而直观教具的使用可以将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便于学生对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