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把握新课改脉搏 实践”过程与方法”(大全5篇)

时间:2019-05-15 15:02: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把握新课改脉搏 实践”过程与方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把握新课改脉搏 实践”过程与方法”》。

第一篇: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把握新课改脉搏 实践”过程与方法”

谈谈如何实践高中化学新课改中的“过程与方法”

沅江三中鲍方

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课程目标,要求学生三方面得到统一和谐的发展。“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教师可通过研读有关资料和运用已有的教学经验,基本上可以了然于胸;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也基本上可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得以体现和落实;而“过程和方法”这一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和娴熟运用难度较大,因为,它既需要教师们转变教育观念,又需要根据不同的知识内容让学生们在不同的活动过程中体验与生成知识和方法,提高科学素养。

为应对时代的发展要求,改变传统教学中落后的理念和方法,探求新的化学教学方法,我市在一年前借助初中国家级课程改革第一阶段结束取得阶段成果的契机,高中各学科为迎接更为艰巨的高中新课程改革,进行了教学对接实践与研究。化学学科选择了实践“过程与方法”课程目标为重点的研究课题,在全市开展“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理论学习、研讨和实践活动,旨在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进一步体验和反思高中新课程的两大主要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力理论的内涵和操作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为实施新课程做好应有的准备。以下是实践“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粗浅认识和思考,抛砖引玉,请同行们批评指正。

一、“过程与方法”课程目标的教育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理论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多元智能理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地学习,学生的许多潜在智能可以得到良好的发展。它重视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化学教学可以从八个方面入手探索:运用训练认知策略,发展语言智能;运用空间表征策略,开发视觉—空间智能;运用科学方法,促进数理—逻辑智能发展;加强动觉训练,提高身体—运动智能;训练观察技能,培养自然—观察智能;开展合作学习,塑造人际—交往智能;营造音乐环境,培养音乐—节奏智能;认识元认知要素,开启自我—反省智能。

根据上述理论,笔者认为“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指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以及所运用的方法,这是学生能力的重要表现形式,隐含着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实验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科学素养,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设计具体化,精心考虑过程与方法的可行性。1

良好的教学设计是有效的实现“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进行师生互动的前提。“过程与方法”课程目标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在设计教学方案和教学流程时,教师应该“稚化思维”——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过程,力求做到:

1、找准切入点有效的教学必须找准切入点。找准切入点的基础工作首先是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性格特征,以便在教学互动过程中“有的放矢”,让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其次需要在分析教材、研究教材的基础上,重组教学内容,科学地设计教学互动的目标与主题,从而引领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展开。以《二氧化硫》教学为例:可以选择①SO2的溶解性;②SO2的氧化、还原性;③SO2的漂白性;④大气污染与防治为切入点,开展合作、探究学习。

2、点击兴奋点要维持教学互动的良好氛围,保持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就要善于培植学生的兴奋点,不断地激发和引导学生就某些问题进行质疑、讨论、争辩和探索。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就表现在如何合理而有效地点击学生愿意兴奋、能够兴奋的关键点和关节点上,从而不断地推动学生智力和思维水平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如上述③SO2的漂白性的探究可以采用趣味实验设疑:将盛有某无色溶液(过量SO2通入品红试液后的溶液)管口系有气囊的试管加热,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气囊膨胀;将试管浸入冷水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气囊瘪了。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愤悱状态,在兴奋中完成SO2的漂白性知识的生成、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能力的提升。

3、寻求发散点教学互动中,教师要努力寻求知识生成、知识扩展的发散点,要善于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释放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开发学生沉睡的潜能。当然,要想有效进行思维的发散,首先要求教师具有开放的思维方式和广阔的知识背景。如在探究完SO2的漂白性后指导学生合作学习:能使品红试液褪色的物质有哪些?其原理分别是怎样的?通过互动和分散思维,达到前后知识系列化的目的。

4、形成整合点教学活动要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和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学不仅要放的开,也要收的拢,不仅要有知识总量的增值,更要形成知识的序列和结构。在教学互动中,教师要始终清醒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具有一种围绕预定的教学目标,把握教学过程整体性和结构性的强烈意识和能力。如在师生共同学习了SO2性质后,及时提出问题:你能用多少种方法检别出盛有SO2、CO2的两瓶气体中哪瓶是SO2?通过师生互动得出八种合理方法,并指导学生按物理性质、氧化还原性、特殊性进行检别的有序思维方法。这样,即使所学知识得到有机整合,又使思维得到合理的收敛,学生还领悟到了学有所得的成功喜悦和有序思维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理念主体化,不断追求过程与方法的生成性。

化学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模式,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教学流程中应该充分运用“以学生为主体,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中心,以过程为主线”的教学策略。教师应该努力做到“心理换位”——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从优化学生课堂学习心理环境角度出发,进行平等对话,构建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不断追求过程与方法的生成性,达到学生乐学的目的。教学理念主体化要求:

1、立足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主体概念,确立主体意识,做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人。要使学生认识到,“我是学习的主人而非学习的奴隶”,教学的过程是“我和老师共同完成的”;“学习是我自己的事,不是老师要求我做的,而是我主动要求做的”,读书而不“唯书”,尊师而不“唯师”,“老师先知于我,但是我会比老师更出色”。

2、发挥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强化学生的能动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过程不是消极的“等、靠、听、记”,而是一个主动进步与发展的过程,“学习是快乐的,所以我应该主动去学习”;“现有的知识对于我来说,我是能够理解的”„„唯有这样,学生才能够主动地参与教学互动,成为学习的主体。

3、富于批判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品质,使学生不仅能够主动地掌握知识,而且能不断地产生疑惑和问题,逐步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质疑的过程、批判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就是思维加工的过程,也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教师要不断培养学生在求同中存异的思维,在吸收中批判的能力,在互动交流中自我评价的习惯。

4、展现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包括创造性的思维与创造性的表达。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种学创结合的过程,学是创的前提与基础,创是学的延伸与发展。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创造,就能够感受和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与成功。

四、教学内容问题化,活化师生互动过程的思维质量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起点,设疑是激发学生求知、开拓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教学内容问题化就是教师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情景,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不断用问题解决的学习行为方式和科学的事实、理由,寻找分析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形成结构化了的科学方法。教学内容问题化还可以改变教师教学“一言谈”的陋习,促使教师努力实践“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真正实现师生互动。

设疑之后能否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设疑时机的把握和所提问题的质量。设疑的目的,最终是为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也就是说,无论以怎样的方式方法设疑,都必须围绕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个核心来进行,即都必须强调提问的有效性。有效提问的一般形式有:

内容上有: ①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提问;②针对知识间的联系提问。

手段上有: ①根据化学实验提问;②根据热点话题提问;

③根据STS问题提问;④根据知识应用提问。

提出者有: ①学生提问;②教师提问。

时机上有: ①在上课开始时提问;②根据学生的思维倾向提问;

③在快下课时留有“空白”性的提问。

有效提问第一要使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要求教师尽可能多地提开放性问题,或适当变动情景将封闭性问题转化为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问题。第二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难度,提问应该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生提出需经过思考又能回答的问题。第三在于提问时机、动机的把握,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及时回应,并且这种回应能促进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当教师的提问既无一定的开放性,又没有一定的难度时,反而会带来“满堂问”的干扰。“满堂问”即挤占了学习、思考时间,又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是教师没有领会、倾听学生的表现;当教师的提问的难度或时机把握不好时,学生的思维就会受阻或中断,就无法回答,提问就失去了意义。所以,广大化学教师应该努力学习、领会新课程理念,认真钻研教学内容,摸清学情,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尽可能使所提问题在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实现从“教教材”向“用教材”的转变。如《硫酸》教学片段的提问设计:

[问题1]铜与稀硫酸不反应,铜与浓硫酸在加热下却反应,其原因是什么?产物可能是

什么?如何验证?(根据重点提问)[实验]

[问题2]浓硫酸中溶质是什么?起氧化作用的是什么元素?(根据难点提问)

[问题3]实验观察到铜片先变黑,溶液逐渐变蓝,如何解释?(根据实验提问)

[问题4]锌与浓硫酸反应开始时的化学方程式怎样?相同条件下锌、铜与浓硫酸反应的速率哪个快?[实验](根据知识间的联系提问)

[问题5]为什么浓硫酸能用铝制或铁制的槽车装运?[实验](根据STS提问)

[问题6]什么实验能证明铝遇冷、浓的硫酸发生了钝化?(根据知识应用提问)

[问题7]足量的铜与50mL18mol/L的浓硫酸在加热下反应,产生气体的物质的量0.45 mol

吗?为什么?(根据学生的思维倾向提问)

[课后思考] 足量的锌与50mL18mol/L的浓硫酸在加热下反应,产生气体的物质的量

0.45 mol吗?为什么?(“空白”性提问)

五、教学过程探究化,优化学生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进行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同化,学生是

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顺应,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科学探究是发现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

教学过程探究化要①选择富有吸引力、挑战性和实效性的问题;②注重对结论获得的过程与方法的探索;③学生是探究的主体,力求全体参与;教师是探究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通过探究使学生满怀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探究化实质上是将科学探究引入课堂,使学生体验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科学素养和学习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如《硫酸》教学片段的科学探究设计:

[提出问题]浓硫酸能否氧化非金属单质碳?

[形成假设](分析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在加热条件下,浓硫酸能氧化除金、铂外的所

有金属(如铜),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而单质碳是一种常见的还原剂。因

此,在加热条件下,浓硫酸应该能氧化单质碳。

根据氧化还原反应规律,浓硫酸与碳在加热条件下生成SO2和CO2。

[设计方案]在试管加入浓硫酸与碳,加热,将生成的气体依次通过盛有品红试液、酸性

KMnO4溶液、品红试液、澄清石灰水的洗气瓶和NaOH溶液中。

[收集证据] 第一个品红试液褪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解释假设] 生成SO2和CO2。因为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碳具有较强还原性,+6价硫

被还原为SO2,碳被氧化为CO2。

[交流]C+H2SO4(浓)=2SO2↑+CO2↑+2H2O

由上面教学案例可以看出,教师在用问题解决法进行教学时,要注意为学生创设最佳的问题情境。设计的问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原有知识和观念,创设出难度适中,有助于学生形成认知冲突的化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六、主体参与有效化,内化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观念

主体参与是否有效的最主要体现是学生有无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教师能否让学生充分的倾述、教师是否热情、善于倾听、善于指导、善于激励,而关键在教师善于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

倾听是一种对话,是一种互动,能够有效对话和互动的教师都是善于倾听者,能够给留出足够的“等待”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指导与激励。善于倾听的标志是学生感受到教师在等待和倾听,尊重自己的倾述,对自己充满信任。

有效倾听应该是:第一,让绝大多化学生参与“提问”和对提问的“回应”。否则回答只有少化学生能准确回答,课堂就会变成几个学生的舞台和多化学生的看台,久而久之,多化学生就会因为教师不倾听自己的“发言”感到乏味而拒绝。

第二,让学生感到教师在倾听。教师的反馈行为会在很大程度上鼓励或妨害学生的参与。教师在提问过程中显示出对学生的关注、欣赏,能够极大地激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教

师提问学生的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相信自己、展现自己、欣赏自己的过程,这是提问方式带来的成就感和成功体验是一种巨大的学习动力。面对回答问题有困难的学生,面对错误答案时,教师需要“容忍不同”,不要打断学生的回答,应该给予知识上和情感上的鼓励。必要时,教师需要“追问”、“补充”和“欣赏”学生的回答,让学生感到教师一直在关注问题的回答进程。

我市高中近两年对“过程与方法”课程目标的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也有许多困惑,主要有互动有“温度”而缺乏深度,有探究之形而缺乏探究之效的现象。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反思、研究、改进,敬请专家指导。

【参考文献】

[1]郅庭瑾著,《教会学生思维》,教育科技出版社,2003.1

[2]张庆林、扬东主编,《高效率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3

2010 年11月

第二篇: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

高三化学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

教师:王艳宾

高三化学复习教学要求学生做到知识、能力、体悟三统一,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在过去一年的复习教学中,笔者一直在不断探索复习教学有效性的操作策略。以下是笔者的心得体会。

一、精研考试说明,确保高效复习的有效性

高三化学复习课不同于一般课堂教学,其主要任务是根据《考试说明》对学生已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加深、拓宽、查漏补缺,使学生更加系统地掌握知识,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这个阶段的复习,一定要使学生清楚、透彻地理解和掌握《考试说明》中规定的每个必考知识点,以及对他们的基本要求,使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达到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解,还要让学生从内在联系上把握所学知识,提高对知识的综合理解和运用能力。因此,教师应在这一阶段的复习中认真钻研《考试说明》,了解学生实际情况,明确具体的复习教学目标,加强针对性,避免随意性,实现高效复习。

二、优化复习课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高三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正确把握“度、量、质、效”的关系,既要顾及教学进度,降低教学难度,也要控制好讲授的量、训练的量、作业的量。为使学生上课后能马上进入化学思维状态,笔者常用以下两种方法:一是把具体的教学目标告知学生,一上课就充满信心地告诉学生,这节课学完之后会有90%以上的同学达到牢记概念、理解原理、学会解题方法等目标,大部分学生都愿意自己在那90%以内,这样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就被激发起来了;第二种方法是创设问题情境,在复习前笔者提出一定难度的问题,学生作答后再互相补充,最后由教师纠正、总结。在第一轮复习每一单元的基础知识时,这种方式比单纯的教师串讲效果好得多。学生通过对每一单元基础知识的回忆、思考、讨论,能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的不足。高三复习课要求教师不仅要将应该讲的问题讲清楚,而且还必须穿插学生的讲、练、思,一堂课至少要有15分钟是让学生讲、练的时间,从而使学生学的知识牢固扎实,能力得到锻炼提高,也让学生会学习、会思考、会解题,力求做到学的快乐、讲的到位、练的有效、评的恰当。

三、转变教师角色,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高三教师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和方法,帮助学生学习,激励学生进步,加强学法指导。在教学过程中,备课的重点要放在对学生的了解和研究上,教学的重点要放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上,辅导的重点要放在思想、心理的疏导上。教师要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作为教学目标贯穿在日常教学中;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高效学习。在高三化学复习课中,笔者将挖掘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作为提高复习课效率的突破口。针对复习课的具体情况,主要做了以下三点:第一,指导学生制定复习计划,并要求与老师的复习步调一致。第二,对高考各类题型的解答方法进行指导,找出最佳解题方法并总结规律,启发学生的解题思路,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解题技巧、应试能力。第三,重视进入高三以来的每一次考试,凡是做过的题都要整理保存,特别是做错的题目,因为错题所涉及的考点暴露了学生复习的盲区,抓住这些错题复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欣赏和感受化学的思维方式,提升学习能力,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热情。只要我们多关注、多反思、多总结、多交流,一定会全面提高高三化学复习教学的有效性。

第三篇:把握新课改突出体育教学新特性论文

【摘要】加强学校体育教育,突出现代体育的新理念,使新旧评价存在差别,调整策略,紧跟时代步伐。

【关键词】新课改;体育教学;新特性

新教材在教学目标、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与旧教材有很大的区别,为了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体现了现代学校体育教育的新理念,学校体育教学必须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紧跟上时代步伐。在具体操作上,应正确处理好体育教学的“四性”。注意教育计划制定的完整性

体育课程名称改为《体育与健康》,不仅是把体育和健康合并起来,而且是要在今后的学校体育教学中扎扎实实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合学校体育教学从过去单纯地追求身体(体质)的发展和技术的练习,改变为以新的健康观指导下的体育教学,真正使中小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理念。因此在制定学期体育工作计划时,首先要确定教学计划,它是以年级为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的体育与健康的教学大纲,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针对现代中学生的特点,将大纲所规定的必选内容、限选内容、任选内容和课时数合理地分配到两个学期中去,并确定每学年的考核项目和标准。学期体育工作计划是把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每个学期的各项教材内容和课时数,按照一定的要求,合理地分配到每节课中,并确定考核项目和考核时间。在制定学期体育工作计划过程中还要注意:每节课的安排要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要考虑学生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考虑到教材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要考虑到教材的排列方法及季节变化情况。《体育与健康》教师教学用书中,已有各种教学计划的范本,教师也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作行当的调整后使用。注重学生参与的适应性

经过漫长的暑假,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作了调整,但大多数由于缺乏运动,身体状态有所下降,再加上秋季天气变化多和新教材的实施,可能在上体育与健康课时,会一时不适应。因此首先要从理论上多向学生说明新教材的特点和教学方法,慢慢转变一些旧的体育意识定位。其次体育与保健的教材由于分必选、限选、任选,因此学生不必再为以前那样学一个技术动作重复和浪费大量的锻炼时间,当然,也不是按学生兴趣,每节都练一个项目。还有学生成绩的评价也改掉了以住一刀切的现状。原先由于多种原因体育素质略低的部分学生通过体育与保健的学习,掌握了一些锻练方法,素质比原来自身素质提高了,感到自己成功了,也就达到了预定的目的,而本身体育素质较好的同学在选修课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层次面也逐步提高,同样也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这学期普通高中还开展了研究性学习课程,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实践与体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突出教研课题选择的实用性

新教材的使用,给课题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作为第一线的体育老师,尽可能选择一些和自身的教育,教学活动相关的课题,少作纯理论的研究。因为课题来源于体育与保健课的实践过程;来源于传统理论、观点、方法、结论的质疑;来源于新兴学科的交叉处;来源于上级教育部门公开的课题目录;来源于教学训练实践中的最新研究成果等等,只有明确了课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发掘新问题、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的质量,才能达到体育与保健的最终目的。竞技体育与终身体育处理的合理性

新的课程计划对体育与保健课程目标是:“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身心保健能力,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由于课程目标的重新定位,教材内容也作了相应调整,减少了原来重复的,以竞技体育为主的教材内容,改为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兴趣、终身体育习惯的教学内容,它是以健康第一为重要目标的。也许有有会提出,竞技体育由于在原教材的知识点涉及面大而广,现在一改教材,是否削弱了竞技体育?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参加竞技体育比赛的学生毕竟是少数的,而在教材内容中某一项目的掌握程度也分低、中、高三个层面,个别身体素质好,在某项目有特长的学生,也能接受系统的、循序渐进的学习、训练、比赛,不会荒废体育特长生的拔尖。而在培养终身体育的过程中,由于教师注重了体育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其它媒体的介入,大多数同学对一些普遍开展的竞技项目的规则或多或少有一定的了解,也不会降低他们对竞技体育项目欣赏能力。

第四篇: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如何达成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

编号_________

文章题目: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如何达成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

内容提要:高中化学新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构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高中化学目标体系。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更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过程中体验中形成一定的学习方法和学科思想方法,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那么化学教学中重视和实施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也这是作者讨论的问题。化学教学过程中的过程与方法包括

一、化学基础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基本化学技能练习过程。

三、化学问题的解决方法与过程。

四、化学思维的形成过程等。本文利用人教版必修2硝酸的案例,分析了如何实现这些过程。

主题词:过程与方法

化学思维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大兴附属中学

姓名:付伟凭

通讯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大兴附属中学高一化学组 邮编:102600 电话:***

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如何达成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

高中化学新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构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高中化学目标体系。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学不但要关注学习什么,更要关注经历怎样的过程,在过程中体验中形成一定得学习方法和学科思想方法,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其中的过程与方法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步骤。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和方法,才能最终实现三级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那么究竟什么是过程与方法呢?过程与方法是指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和方法。一般来讲,在学习中,通过浓缩的方式和文字、符号等各种媒介,可以使我们迅速获取前人积累的知识。然而,实践表明,获取的最佳结果有可能使我们像辞典一样,只会记录已经产生的知识,并没有转化为自己的“活”的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还必须通过精心设计的、典型的、像前人那样的认识与探究客观世界、反思主观认识的经历和体验,激活已学的知识与技能,获得新知识。也就要求我们能够设计知识的产生情景,要学生在设计的情景中获得知识。那么他们的学习过程就在现了科学研究的过程,从这一点上来说,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的。

化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从分类上可以分为五个方面:包括化学基础知识的形成过程、基本技能的练习过程、化学问题的解决方法与过程、化学实验的操作过程与方法、化学思维的形成过程等五个方面 那么这些目标如何实现呢?本文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2第四章硝酸的教学案例分析如何实现这五个目标。

一、化学基础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课时的基础知识目标是:了解HNO3的物理性质及用途掌握HNO3的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知识的形成方法是展示一瓶纯HNO3,请学生认真观察颜色、状态等现象。同时打开瓶塞,再请一学生闻气味(提醒正确方法:招气入鼻法)后归纳出硝酸的物理性质。此过程正是科学研究的过程,在教学中的再现。2.化学性质:强氧化性、不稳定性

首先带领学生预测一般情况下金属与酸反应生成氢气,那么铜排在氢之后,那么铜会和硝酸反应吗?产物如果产生气体可能氢气吗?;可能生成氧气?可能生成氮的氧化物;如何验证是何种气体?溶液中可能的产物?

然后通过对比实验验证其产物,学生动手做铜与浓稀硝酸反应,(实验仪器)如图注射器中首先装好铜片,分别吸入浓稀硝酸。观察现象:浓硝酸与铜产生了红棕色气体,随着反应的进行,把注射器内的液体推出。由红棕色可推知此气体不可能是氢气和氧气,一定是二氧化氮,而溶液变成了蓝色,说明溶液时硝酸铜。稀硝酸与铜反应,生成了无色的气体。通过颜色无法判断是什么气体,此时要学生分析,如何判断是什么气体此时可是抽动注射器,抽入一些空气,发现气体变成了红棕色,说明它是一氧化氮。溶液是蓝色,说明是硝酸铜。在实验的结束时,要注意尾气的吸收。然后由学生总结实验现象和方程式。这样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非常自然,容易接受,同时使学生感受了知识的形成过过程。在一节讲授课中体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猜想、设计实验、得出数据、验证结论。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了探究的过程。

二、基本化学技能练习过程

基本化学技能其实就是化学实验的操作技能本课时的基本化学技能目标:浓稀硝酸与铜反应的实验操作。本实验的操作简单,并且是经过改进的实验,所以要学生亲自或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写作。操作的过程中,规范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同时要设计、探索实验,培养创新思维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特别是在中学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它常规实验所无法比拟的。首先老师要做到对实验的创新改进。例如:本课时的实验利用两个注射器即可以完成整个化学性质难点的突破。而这个实验的改进过程也可以是教师和同学合作的完成,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探索的过程。

三、化学问题的解决方法与过程

新课程提倡加强化学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本课的设计中,硝酸的储存和运输,正是利用了本课时学习的硝酸与某些金属的钝化。在教学棕

四、化学思维的形成过程等。

从某种意义上说,思维其实就是一种程序性知识,换句话说,教会学生思维,就是要让学生“知道怎样思维”,让学生掌握一种“程序性知识”。引导学生去积极获取如前人那样思考和解决化学问题的思维过程与思维方法,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是要求学生能把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得出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应用从一般到特殊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来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应用有关化学原理来判断、推理得出物质具有何种特征,发生何种变化。其实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终级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什么我们重视过程,我们把前人研究问题的思维过程展现给学生,那么学生一定会在潜移默化终学会这种思维。究竟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呢: 1.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巧设疑问引发思维的源泉

古希腊教育家亚里斯多德讲过一段名言:“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问题”是开启思维和发展思维的源泉。是否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设疑应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从实验事实入手,去归纳概括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思源于疑,没有问题就无以思维。思维总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或质疑性问题,创设新异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让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设置问题时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的内容应潜伏着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符合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感到新颖,造成连续的思索,形成持久的内驱力,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这样可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2.激发学生质疑的技能,是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

心理学认为:激发是使个体在某种内部和外部刺激的影响下,始终维持兴奋状态的心理过程。质疑即提出疑难问题。激发学生质疑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可以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可以反馈评价,调控教师的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但更重要的在于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正如教育家克莱贝德福特所说:“你一天可以为学生上一课。但是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教他学习,他终生都会不断地学习”。作为中学化学教师,不仅要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好奇心,也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不断提出问题,教师更要认真地解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是培养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一个环节。

首先,应在重点、难点处设疑。教学内容能否成功地传授给学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本节内容重点、难点的把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备课时就非常注意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的选择,而在重点、难点的教学上恰当的设疑则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当然,教师此时所提的问题也应当是经过周密考虑并能被学生充分理解的。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质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设疑,其另一作用在于让学生学会质疑。“给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具体来说,就是在讲解新课时要鼓励学生敢于追问;在知识的上下联系比较中要敢于反应;在总结知识时还要不断追问。在教学中对于不同视角的问题应引导学生善于用不同的思维方式给于解决。主要有因果法、反问法、推广法、比较法、极端法、转化法、推理验证法、变化法等等。

再是,教师激发学生质疑,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3、采用多种形式训练思维能力

思维方法是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手段,是使思维运动通向客观真理的途径和桥梁。科学史上大量的事实证明,没有正确的思维往往就没有科学上的新发现。没有分类法和归纳法,就没有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没有理想实验方法和演绎法就没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没有模型方法就没有原子世界微观结构的发现,没有类比和模拟法,就没有维纳的控制论。掌握了辩证的思维方法,并实际运用于认识和实践,就能使我们的主体思维能力发生层次的飞跃。1)分析、比较思维的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新知识不断地涌现,新概念不断的引入,这些知识和要领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教师应经常将易混淆的概念有意识地提出来让学生展开思索,进行比较,注意抓住某些模糊或有错误的认识,将原因加以分析,使学生掌握概念的精髓,将错误扼杀在萌芽之始,这样才能使学到的知识正确可靠,而且思路正确,并提高他们的分析比较能力。2)抽象、概括思维的训练

信息的输入诱发了思维,引起了质疑,从而产生了问题,提出问题总是希望解决问题,实际上是寻找解决所需要的信息。对一个问题的解决有时需要几分钟或稍长时间,有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学生的认识过程大部分属于前者,课堂教育更是如此。在很短的时间内要完成对若干对象的认识过程,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认真探讨点拨的最佳时机,选择最优的知识媒体。3)推理能力的训练

推理是根据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推导出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它可分为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即从个别的特殊事实推出一般结论的推理。4)、学生立体思维训练 立体思维是在基本思维方式的基础上,以智慧为轴心,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打开一个又一个的空间。变点的线的思维为立体思维,变静态思维为动态思维。培养多系统、多方位、多功能、多角度、多途径的高效率的思维方式,提高思维的品质,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开启智慧的大门,打破传统和习惯的惰性,产生大量的创造性思维。

第五篇:教学实践论文反思与困惑论文:新课改教学实践与反思

教学实践论文反思与困惑论文:新课改教学实践与反思 【摘要】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潜能被充分挖掘发挥,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专业智慧不断提高,真正实现了师生双方的共同成长„„。

【关键词】教学实践;课堂教学;反思与困惑 the new lesson change teaching to practice with introspect wang ming-chang 【abstract】implement new course reform, the feature of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ccurrence root of change, student of study aggressive drive full transfer, potential drive full scoop out exertive, teacher of profession level and profession intelligence continuously exaltation, real realization teachers and the students both parties of common growth „„.【key words】the teaching practice;classroom teaching;introspect with perplexity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潜能被充分挖掘发挥,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专业智慧不断提高,真正实现了师生双方的共同成长„„,旧的教学模式再也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了,这是绝大多数人的共识。简单地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课堂教学做到了目中有人

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控制大大减弱,学生有了质疑的机会,有了表现自我的天地;我们的课堂从过去的教师演绎独角戏的课堂转变为学生自己的课堂。学生有自己的学习方式,有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学生能自己明确学习目标,并在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中发现、掌握知识。有时候,为了某个问题,课堂上有激烈的争辩、平等的对话、多方面的思想交流。在参与课改的一线教师眼里,学生是促使教师们不断迎接挑战,不断成长的主要原因。在学生们眼中,老师是平易近人的学习伙伴,是充满人情味的良师益友。学生能处于一种可贵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气氛中主动参与、平等对话。这样的情况,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三极少见到的。

可以预期,改革设计者地贯彻人文教育、培养学生民主精神的初衷,是有可能实现的。

2.学生有了更多的合作机会,通过小组讨论和师生互动,学生的合作精神得到了培养

在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中,学生个人的成功与他人的成功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之间实现了融洽的相互合作。在学习小组中,个人的观点和其他人的观点相互碰撞、磨合,并最终形成共识。大家互相促进,不断引发形成新的见解和主张。整个过程充满了令人鼓舞的群体创造的强烈色彩。它有助于弥补教师难以面向学生众多差异的不足,从而有可能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生生互动,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实现交互式的提高。

新教材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应是这种学习方式的最佳体现。

3.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看问题,促使他们有望养成终身受益的学习习惯

事实证明,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经过个体的思考和整合,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交流,相互沟通,结合课内外的有关资料或经由某种课外活动,找到相关问题的解决途径。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之下,使学生以良好的思维状态进入多层次的思考,从而打开思路,多角度看问题,解决问题。

我们发现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共同解决,再提问题再讨论解决,确实是行之有效的模式。如果学生学习方法正确,随之而来的就是正确的思维方式的形成,并最终实现授学生以渔,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让学生从狭窄的教材中解放出来,放眼无限广阔、飞扬灵动、多姿多彩的生活

在新课标指引之下,语文课的外延向生活延伸,其意义重大:突破了传统教材的束缚,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因为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而文本是相对狭窄的,有了生活这个永远新鲜的源头活水,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有着落。

当语文的外延向生活延伸时,语文课堂教学才能实现内容和形式的常新。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习方式,当然应彻底放弃。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只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才能培养目光远大,胸襟宽阔的世纪新人。新课程改革,他承载着这个民族和历史的重任,承载着无数读书人的希望,我们广大一线教师,岂能不脚踏实地,奋然前行乎?

5.教师有可能成为专家、教学艺术家甚至是教育家 无论是课堂内外,学生的问题都有可能是多角度、多侧面的,这就迫使教师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更广阔的知识面、更具人性化也更灵活的专业引领。

由于上述原因,也由于语文课程资源的无限广博,要求教师对文本必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以及全方位的把握。同时,还必须有健康丰富的人生体验、时时更新的多方面的知识。这就突破了局限于狭窄的教材所产生的相对固定的思想状态,彻底改变教书匠的传统定义。对于教师来说,课堂是

永远不可预知的,允许学生提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勇气。要上好一堂课,就必须敏锐地洞察学生的思维动向和思维方式,努力给予正确的引导,学做学生最佳的心灵捕手!

然而,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也有着现实的困惑和思考。

1.课程标准与原有教学要求差异性的困扰

比如,《语文课程标准》中认为“教学中再也不要花费大量时间,让学生抄、背词语注释,测试时也不要考词语解释。”我们认为,一定量的词语积累依然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在整个初中阶段,只有拥有一定数量的词语后,才有可能开展广泛的阅读。这正如学英语,如果都得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理解词语,就会大大影响阅读的实效。在文言文教学中,不教系统的语法知识已形成了共识。但在教学中遇到了,要不要做起码的简单介绍呢?如果以上两者都不多讲,到了初

三、高中,学生如何才能读懂学到深奥的文章呢?即便是以后的中考,如果有考文言文课外阅读,没有掌握一定量的文言词汇,将是不可想象的。同时,因为新教材的文言文的容量比过去要少一些,更加深了这方面的教学难度。

2.如何处理好大班额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它让生生互动成了现实。在大班额的现实下,尽管老师们知道要面向全体学生,以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班上总有一些学困生,由于他们的知识水平、智力水平、思维的活跃程度、学习习惯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不但没有成为合作伙伴,反而成了小组得分的负担。如果要组内同学帮助,老师们也是根据合作的程度来决定评价的等级和层次,那么就有可能造成这些同学的依赖性,反而于集体不利。特别是到了毕业班复习时,这种问题就更加突出。我们时常看到这种情况,许多学生个个争先,人人向前,要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哪里还有更多的时间来帮助程度实在很差的同学呢?

往往在很多时候,这些学困生成了学习的旁观者。老师们也想了许多的办法老克服,想要改造他们,但苦于没有一种有效地途径。有时,我们还多痛苦的承认,我们的教育还是成了精英教育:在新课改中,一部分学生脱颖而出,他们的能力得到了发展,个性得到了发挥,他们如鱼得水。可正像社会成员组成的层级结构一样,总有一部分金字塔底层的学生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如果是这样的话,那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理想又如何实现呢?

3.如何处理好课题气氛活跃和教学实效性之间的矛盾 我们都可能见过这样一种课,气氛活跃,课题景观令人振奋,然而却没有收到多少实效。

我们认为,只要现行的社会通过考试选拔、用人的制度没有改变,任何教育教学的改革就都得经受考试的检验。事

实上,在活泼生动的课堂教学背后,我们要的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在这里,有不容教师们选择的因素。因为新课改提倡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不让或是中途截断学生的讨论,都是那么不合时宜的,是有悖于课改精神的。在通过课题讨论老贯彻落实新课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是不是还要关注语文传统的工具性?在鼓励学生大胆表达的想法时,是否要更关注他们独立思考的时间?给学生接触文本、思考文本也是培养和体现学生主体意识的机会。我们的追求是让学生一方面能进入文本,另一方面也要求能出得文本。教材就是例子,就是工具,怎么利用好这个工具,就得学生有深入思考的时间。一堂课中的动静、内外、古今结合正是语文课的魅力所在,如此才能促使学生得到表达和思维两方面的锻炼,然后利用课堂上所修得的“武功”去举一反三,解决新的问题。

4.如何处理学生讨论和教学进度的两难

在教改实践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这样一种课:教师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在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之后,班级讨论正酣,气氛非常热烈,可正要下课或时间不够,处理的办法是继续讨论还是暂停讨论?若是前者,则不符合新课改理念;若是后者,在转往其它环节的教学并最终完成教学任务后,将要面对重回老的一套的尴尬。

新课改理念认为,在此时截断学生的思路就断送了学生

自主性的发挥和培养,哪里的新?即使余下的教学任务不能完成,但着眼于学生的成长,也是十分必要的。

新课改实施以前,满堂灌作为千夫所指的垃圾,确实不能再让它来主宰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反对老师们搞的一言堂,也不能忘了在探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之间,接受性的学习也并非一无是处。因为在能力培养之外,我们还有一个夯实基础的基本任务。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此为良训;同时它也是新课改所强调的“三维”之一。从教材的实施角度来看,课堂教学毕竟还要有一个时间观念和计划安排的,课堂教学还要有一定的预设。有些典型的、有很强示范性的课,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某些计划好的教学环节到底要不要放弃?对于整个教学进度来讲,该对哪些课文进行取舍,确实是一件难以定夺的事。

5.如何保证足够的时间来完成教学任务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新的评价体系也逐渐形成。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的“加盟”,其重要性正前所未有地显现,开足开全这些科目理所当然。接下来的情况就是学生可支配的时间更少了,学习的负担更严重了。

在应试教育以分数决定升学的实质未根本改变的现实下,本来各科教师争强时间、争留作业的现象就屡见不鲜,加上这些科目的考试要求,学生一下子增加了许多课业负担,以上的情形就更加雪上加霜。比如语文课,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时间和走出校门扩大见闻的机会,需要学校的图书馆的藏书发挥功能,需要与广阔的现实生活联系。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可能都无法很好地实现:一方面在学校里的时间不允许,也不会有哪一科教师会允许,因而现实的情形是想看也看不了;另一方面,囿于各方面的实际原因如安全方面的考量,家长们和校方也十分为难,因而是想出去也不易去。

6.如何促成教师的专业成长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塞缪尔森说过:“我可以告诉你们怎样获得诺贝尔奖,诀窍之一,就是要有名师指点。”在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师徒关系的达40%以上。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教师水平对培养人才的决定性作用。办学之本,唯在得人。(余文森:《教师的专业智慧》)在新课程的诸多成长中,只有教师的成长才能保证教改的实效和可持续性发展后劲。

我们认为,教材对每个教师而言,都是相同的,可因为教师的差异,每堂课都将打上教师个人的印记。效果孰高孰低,孰优孰差,都将因之而千差万别。因此,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应与教师的培训同步进行,走出去、请进来,扩大视野和校本培训也要同步进行。有了一定的理论储备,还要到实地去取经,评判鉴别、博采众长,内外双修。海纳百川,山积万仞,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7.传统的教学方式到底有没有可取之处,在教学中要不要传统教学的参与

中国几千年的教育教学方式是否毫无是处?我们现行的教学实践中还要不要、敢不敢运用“旧”的方法?

新课标明确规定,“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语文新课标解读》)注重对学生双基德训练和良好习惯的养成,从来都是我国教育的根本。即使在新的时代,它还是有其强大的生命力。绝大多数的改革,都不可避免的包含有一定的理想化色彩,只有与 现实的土壤结合,才能奏出最强的时代之音。

然而,在起始年段,知识的积累和习惯的养成,更需要传统的教学方法。背诵、默写、识记等基础性的东西,教学实践表明,“旧”的一套仍然有用。在培养学习的书写习惯、阅读习惯、写作习惯时,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只要是能提高教学实效的,应该都是可行的。我们奉行的原则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超越。

以上种种,都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的点滴感受。之所以要提出一些问题,主要是为了新课改的全新理念能更好地实施,能够在教学中不断加以总结并不断地丰富,以便能更好地接受实践的检验。当然,我们反对身在曹营心在汉,置身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却满脑子陈旧观念的教法,反对打着新课改的大旗却了无新意的教学模式,更反对重新回到桎梏了

无数人心灵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制度,那是历史的倒退。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教师的专业智慧》 [2]《语文新课标解读》

下载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把握新课改脉搏 实践”过程与方法”(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把握新课改脉搏 实践”过程与方法”(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与探究

    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与探究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化学教学需突破传统教学,教师要深入领会新课程理念,学习新教育理论,在理论指导下探索教学新思路、新方法。......

    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有效教学这一理念的提出是在20世纪的教学科学化运动上提出来的,如何高效利用高中化学课,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首先从培养良好的学习兴......

    “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理解与设计

    “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理解与设计指误 主讲人:孙向军 [关键词]过程与方法,设计,理解认识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0014 - 03 这次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

    论史料教学的过程与方法

    论史料教学的过程与方法 熊冰玉温州大学硕士研究生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摘要:近年来,史料教学兴起,引起了中学历史教学、考试等层面的颇多研究和探索应用。史料教学是唯历史教育......

    高中化学教师有效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浅谈新课程下高中化学教师有效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内容提要】新的一年就要来了,在过去的2010年中,新课改在全省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上至教育主管部门,下至教学一线的教师,对已经......

    新课改语文教学的反思与实践

    新课改语文教学的反思与实践 田福军 新课改了,语文教学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每个语文教师只有认真领会新课程标准,理解新课改的目标和意义。观念和方法都要进行变更,做到以下几个......

    如何把握综合实践活动中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如何把握综合实践活动中 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们亲自参与,亲自动手进行实践,经历了过程,取得了结果,发现了他们在书本中难以发现的无......

    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教学设计

    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能根据问题确定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 2、了解信息获取的途径和方法; 3、掌握保存信息的一般方法。 过程与方法 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