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方法与实践论文
摘要: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只有尊重教育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自身规律,把握好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方法与实践,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观念,真正达到整合的目的。
关键词:
课程整合;信息技术;课堂讲授型;网上学习型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既作为意识,又作为内容、方法和手段,融于课程和课堂教学的理论、实践与结果。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使得知识不再以单一的文本形式来传递,而是融入了声音、图片、影像等多种媒体,知识内容的丰富与传递形式的多样不仅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其整合的目的是促进师生信息意识的树立;促进课程及课堂内容结构的变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促进新型教学模式的建立。在促进这些变革的过程中,我们要特别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和教师主导行为表现的变化。
一、应用多媒体,促进课堂整合首先,整合的核心便是融,不论什么样的教学环境,只要具有整合的意识,掌握整合的方法,就能够通过整合发挥将各个不同的教学要素融为一个整体的作用。我们知道整合的实质是学习方式的变革。当今的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的结果,不仅适用教师的“教”,更要考虑适应学生的“学”,整合的学习就是我们对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探究。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能力培养。
我在教学三年级语文教学中,采用Flash课件(单机版)辅助进行单机教学,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运用、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学生学习,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积极进行自主、合作学习,运用旧知、掌握新知,为后面的句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在多媒体学习环境里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新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
1.导入运用动画,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氛围。采用激趣导入法,首先运用歌曲,引入新课,使学生在亲切、优美的Flash动画歌曲中愉快地投入学习。
2.学习过程中强化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学生快乐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新授环节,采用观察学习法,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加深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学生通过听、看、观察,加深印象与理解,掌握知识,突破重点,分解难点。本节课训练性、操作性较强,使学生达到巩固、升华已有知识,灵活运用语言的目的。我运用课件段落学习模块,把图片、声音、动画有机结合起来,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3.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采用合作交流法。指导学生观看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动画课件,通过观察、思考,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通过组员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帮助,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知识,突破、分解重难点,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同时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发展了友谊,增强了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通过实例看出:信息技术作为工具,不仅可以助教还可以助学,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课堂教学规律而进行的课堂教学改革。其宗旨是通过在各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为学生发展创造快乐空间,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促进课堂教学整合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就是在运用网络优势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学生在教师指导与支持下,以科学研究的方法探索问题的学习过程。
1.利用网络课件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突出重点、分解难点。
2.留下疑问,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脑海里总是涌现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单凭老师的口头讲解很难得到满意的答复。怎么办呢?通过网上交流讨论面向全体学生:一方面激发学生继续使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另一方面培养他们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3.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知识不仅仅可以从课堂上获取,利用现代技术也能得到各方面的知识。拓展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获取知识的能力。
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有效地进行整合,不仅是一个教师信息技能的体现,更是一个教师敬业尽心的体现。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要在自己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实现网上资源与教材内容的最佳整合,优化教学内容结构,打动学生的向往之心。明确目标、任务、基本要求,创设问题情境,起动学生的探究之心。在实践过程中,只有尊重教育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自身规律,把握好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方法与实践,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观念,真正达到整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讨》。
2.《天津电教》。
第二篇: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与实践(定稿)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与实践
二、教学方法的探讨
基于上述学生的具体情况和个体差异,作为教学第一线的信息技术教师而言,得根据学生的学情,探讨适合自己学生的有效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实现目标。
目前,许多教师仍然在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信息技术课,或者放任自流地让学生上机玩耍(漫无目的地上网和玩游戏是现在学生的最爱),停留在将计算机知识作为信息技术课主要内容阶段,还未涉及信息能力和素养的培养,所以当前急需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研究,这也是推进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
信息技术课比其他学科更具有现代教育模式和方式的特点,融合基于任务驱动式、探究式和互动式的团结协作等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能有效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操作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法是目前本学科常见而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其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它的特点是:教师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组织学生进行探索活动,随着解决问题的进程,学生就会掌握相关知识及操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以“生”为本,把教学过程设计为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以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品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在协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探究尚存的疑虑,达到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的目的(由于条件等的限制,学生本学科基础不一,有的相差较大)。
总结以往教学经验,结合新课标的目标和内容,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线,同时兼顾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我尝试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和基于问题解决的主题活动教学法。
1、灵活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是一种适用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比较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法。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
设计任务要注意以下四点:
①“任务”要有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设计的任务具有趣味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探究的主观欲望,以达到教学任务。
②“任务”要有操作性。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教师一定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并适当引导提示。对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有显著的效果。
③“任务”要有合作性。
设计的任务具有合作性,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的能力,使学生在合作中体验与人分享自己学习成果的喜悦。
④“任务”要有生活性。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句话很好地反映了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设计任务时注重贴近生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启发式教学
“启发”一词源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现代教学理论中的启发式教学就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作为教师应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信息技术学科中运用的启发式教学还是一种思维方法、操作思路的训练模式,一种教会学生如何获得新知识、认识新事物的重要方法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和引导学生不断尝试、自主发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久而久之,学生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善于动脑、勇于探索的学习习惯。那么,我们如何在课堂中有效的运用启发式教学呢?
(1)课堂提问是关键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无须对学生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要想方设法使学生的大脑充满疑问。教师的提问要紧扣教材的重点,问题尽可能集中在教材的难点上,同时注意前后知识点的衔接。问题还要紧贴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实践,巧妙创设提问的情境。好的问题是启发式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它能于无疑处觅疑,在有疑处觅新知,是激活思维、活跃课堂气氛的有效途径。
(2)思维引导和知识迁移 从现代思维学的角度来看,思维是整理已知信息并考虑各种可能性,以有助于得出问题,以及对今后遇到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法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也要注意思维的引导,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达到教学的理想目的。
如:《从因特网上获取信息》这部分中关于信息下载的内容,教材中只介绍了两种下载方法,在讲解第一种“直接单击另存为”时方法比较单一,而下载又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要点。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进行下载,如引导学生试着使用右键的“目标另存为”进行下载,也可以利用知识的迁移性,引导学生回忆windows或wd软件中复制、粘贴操作和下载操作的共通点,让他们尝试着用鼠标直接拖动的方法进行下载。当然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两种下载的工具。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学科中运用启发式教学要时刻注意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教师的教就是为了学生的学,要在巩固、运用知识的前提下,充分培养学生想像力和创造精神。
(3)小组合作式教学
在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与各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新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要求采取多种多样的组织方式,而小组合作式探究活动以其灵活性、多样性、高效性正越来越受到关注。信息技术学科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小组合作式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调查表明,有半数以上的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广泛的灵活性,不能整齐划一地要求他们安安静静地坐在座位上。特别是在学习新知识时,当允许他们来回走动,比要求他们坐着不动学习效果好的多。因此,我们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应积极突破传统演示教学的模式,尝试进行如小组学习、分组辩论、案例教学以及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活动。
那么,我们如何进行分组呢?分组探究活动中及评价过程中又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还拿我的信息技术开篇第一章第一节来说,课前我根据课题的特点和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学生学习研究能力等因素,确定分组的标准。将全班分为三组,每组分别研究信息的概念、信息的作用、信息的特征;然后,根据标准将学生分为三个大组,每个大组中还可以自由组合,形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同时由组内学生推选出每个大组的负责人。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到激烈的讨论中,学习气氛活跃。最后每个大组推选出1-2名学生发言,阐述自己组内研究的结果。课后,同学们普遍反映很喜欢这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比以往老师单纯讲的效果要好得多,大家都觉得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更加自主、快乐和自信了。
三、教学评价的探讨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思想,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如何评价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的理念、方法、手段都将成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指挥棒。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是:发展学生个性,鼓励创新精神,采取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评价方法,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其评价方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1、关注过程性评价:教师给学生布置任务,用所学的知识完成一件作品,教师可采取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在自评中,让学生了解自己,在互评中学习他人的长处,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通过教师点评,引起学生对亮点和问题的关注,从而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实现个体价值。在评价引导方面,教师应以鼓励为主,巧妙地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指导解决,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在教学中,我发现每次到评价学生作品时,学生很乐意并争先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同学们,其他学生也很乐意观赏同学的成果。他们在制作过程中尽量让自己的作品更完善,有的学生尽管制作出来的作品并不那么好,但在做的过程中很用功,对此教师也应该表扬鼓励,让其树立自信,得到情感上的体验。故,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后进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优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
2、逐步建立无纸化考核系统。通过无纸化考试,既能提高考试效率,同时也考察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目前我们已实施了两年的无纸化考试,一般一学期举行一次,分2课时完成。题库里一般准备的是一些选择和判断题,还有部分操作题,学生一做完试题就能看到自己的成绩,因为是随机抽题,所以在学生看到自己得分比较低时,在有限的时间里还可以另抽一套题重做,达到自己较满意的成绩,如果还不满意,课后还可以利用空余时间重考,但有个要求:不管何时,必须是自己“独立”完成。可以翻阅教材,还可以利用现有的上机资源完成,因有的题上机一操作就能有答案,这样有利于学生回顾巩固所学知识,达到了我们通过考试让学生巩固和提高的目的,毕竟分数高低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掌握了,对学习有了热情,学会了怎样去解决问题。
3、开展多种形式的电脑制作主题活动,对其作品进行评价考核。例如:举办电脑绘画、电子板报制作、多媒体作品制作、动画制作、个人/班级/校园网页制作、机器人制作比赛等,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在近几年的各级比赛活动中,我校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凡参赛的学生都获得了各级各类奖项。组织这类活动的关键在于如何去组织,因为这些活动学生乐意参加,但需要时间和精力,需要学校领导和班主任的支持,现在学校的教学压力比较重,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任务也不少。
四、结束语
新课改已经两年多了,对我们一线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其实有些问题课改之前本身就有的,或者说新课改使原有的问题更加突出了,不能因为存在问题,我们就否定新课改。新课改的理念是好的,新生的事物都需要一个过程,慢慢成长起来,新课改也不例外。我们应该深入教研教改,彻底理解新课标内涵,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当中,合理改变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创设一个自主、合作、创新、和谐的新课堂。
总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探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方法以及评价方式,作为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与总结,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和学生。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教学实践论文
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教学任务是有效地整合其它课程跟信息技术,激励信息技术在其它课程教育的普遍应用。而在信息化的教学背景下,有效地整合语文课程的教育与信息技术,有助于进一步优化语文课程的教育,从而提升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最终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意义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的仿真模拟特性非常强,能够以视频、音乐、图片等方式演示乏味的语言文字,从而保证教学知识的直观化与形象化。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从而有助于良好教学气氛的创设,最终大大地提升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2.有助于学生知识视野的拓展。作为人文课程的小学语文来讲,其具备的人文信息的丰富性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上,教材与辅导资料是学生累积信息的来源,而这种信息质量与累积量难以适应学生的实际要求。引入信息技术实现了学生信息获取平台的扩大化,由基础的纸质文本向大数据库转移,信息培养可以将高质量、最新的信息提供给学生,学生也可以实时地获取要求的知识素材,还能够探究到教材上未曾牵涉到的内容。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对策
1.网络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结合网络技术的特性,能够由下面几点整合信息技术跟语文课程:即共享资源、自主学习、远程教育。2.自主学习。语文课程跟网络技术的整合,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网络技术不仅仅属于一种教学的方式,而且属于一种教学平台,在网络世界中,能够学习的知识无不涵盖其中。开放性的网络冲破了空间与时间的束缚,学生能够实时地学习。尤为关键的是,网络将大量教学课堂上难以涉及到的内容提供给学生。3.共享资源。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是长期性的,并非短时间可以实现。在长期累积知识的过程中,常常要求学习很多的课外内容,这就要求具备丰富的信息资源库,而网络具备丰富的信息量。为此,互联网能够将很多的资源信息提供给语文课程的教育。4.远程教育。作为信息技术一个关键方面的远程教育包括非常多的事项,其涵盖网络在线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函授教育等等。基于不断发展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后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会受到网络技术发展的影响,从而能够通过远程教育的方式进行。整个城市或者是相同区域的学校,甚至是国内的所有小学学校等都能够建设一致性的“基站”,从而统一优秀语文教师的教育课程,要么是定期地安排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针对某个范围学校的学生开展远程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5.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鉴于多媒体技术的显著优势,语文课程跟多媒体技术的整合需要立足于下面几点:一是将必要和便捷的资源提供给语文教育的听说读写等环节上。二是应用有效和简捷的方式营造教学情境。三是应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语文教育的趣味性,从而活跃教学的气氛。电子阅读设备的应用:电子阅读设备的特点是重复应用、携带方便、容量大、节约用纸等,因此受到人们的青睐。特别是在倡导节约型的低碳社会形势下,电子读物的应用有助于无纸化教学与办公的开展。尽管电子读物难以真正地代替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文本,可是其能够实现“文本”再应用率的大大提升,并且便于制作,从而吸引了社会各个行业的重视。手写板的应用:当前,作为一种耳熟能详的“手写板”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与学习中,其属于计算机手写绘图输入设备,一般不想用中文输入法或者是键盘的人群都可以应用手写板。除此之外,手写板还能够应用于输入数据、文本、绘画等方面。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能够通过书写板规范地进行书写。电子白板的应用:又被叫做“交互白板”的交互式电子白板属于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过程中的一种新教学方式。其是立足于计算机技术,融合资源系统、硬件系统为一个整体的平台,结合投影在交互白板大屏幕上投影计算机显示器的教学知识,且借助定位感应笔取代鼠标,十分方便应用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环境当中。并且,交互式电子白板具备的一系列优点从技术上保障了互动式、全面性教学环境的建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制约,实现了教学模式的丰富,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视野。为了有效地推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教师应当体现课程教学在信息技术的辅助性功能,从而奠定小学语文教学的良好基础。卢云江,山东昌邑市第二实验小学教师。
第四篇:教学论文:小学音乐课堂情感教育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教学论文:小学音乐课堂情感教育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音乐教育是一种情感审美教育,如何把音乐形式转化为情感是小学音乐情感教育的关键。在作者从事多年小学音乐教学的实践基础上,本文对小学音乐情感教学的有效方法进行了探讨。情感产生于一定生活场景中,在音乐教学中,首先要创设合适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音乐情感;再次,通过引导,加强小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音乐实践,丰富情感体验;另外,通过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潜移默化,从学生潜意识角度促进情感教育;在实施情感教育过程中,尤其还要注意加强教师自身的素质修养,这关系到情感教学过程中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改革与创新;同时,充分利用已有或就近资源,加强校本资源的开发,进一步加强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关键词:音乐教学;情感教育;情感体验;情境创设;音乐实践;素质修养;校本资源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内心体验和态度。音乐艺术因其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对情感的表达最为擅长。音乐表达的情感深刻而形象地反映着现实生活的丰富情感和深刻内涵,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产生的心理活动紧密相连,完美表达出人类最普通的情感经历、对象和情境。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这样评述音乐的情感性:“在各个领域里,音乐能扩充到表现一切各不相同的特殊情感,灵魂中的一切深浅不同的欢乐、喜悦、谐趣、轻浮、任性和兴高采烈;一切深浅不同的焦躁、烦恼、忧愁、哀伤、痛苦和惆怅等等,乃至敬畏、崇拜和爱之类的情绪都属于音乐所表现的特殊领[1]域。” 乐由情而发,情由乐而动。宋代陆游《鹧鸪天》中“情知言语难传恨,不似琵琶道得真”与元代王士熙《李宫人琵琶引》中“莫对琵琶思往事,声声弹出断人肠”都是对音乐表达情感的描述。
小学音乐是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小学生处于情感品质和能力培养的最初阶段,其心智的发展需要美的教学、审美情感的培养和激发,因此在音乐教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审美教育。《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音乐课程设置的第一目标,注重以情感人、以乐动人、以美育人的情感教育越来越突显其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情感是音乐教学的灵魂, 是教学成功的催化剂,同时也是音乐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只有让学生在浓厚的情感教学氛围里,在音乐与师生的情感互动中,探索音乐之美,感受音乐之情,才能让学生在音乐教育中听之音、动之情、感之形、晓之理,从情感共鸣中体验到美,心中的美才能得到升华,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由此可见,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把音乐形式转化为情感是小学音乐情感教育的关键。结合自身长期的音乐教学,笔者对小学音乐情感教育的有效方法进行了探索。
一、情境创设,激发学生情感
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长期坚持教学改革,为探索全面提高儿童素质的有效途径,创立了“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理论体系及操作体系,在情境教学中,李吉林老师将学生引入“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情境,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愿望,促进了学生主动、创造性的[2]学习。其情境教学与教育所蕴涵的现代教育思想对儿童教育的各个领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音乐是富有情感的艺术,表达的情感产生在一定的场境中。因此,结合教学内容的要求,对要表达情感进行形象性描述,再对其环境进行设置、模拟,创设出与之相匹配的场境,以激发学生对应的情感和思维,这样才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音乐中,并进而学着使用各种丰富的音乐语言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因此,要想创设合适的情境,就需要音乐教师精心设计。例如,在学习《金孔雀轻轻跳》时,先用孩子们较喜爱的《小鲤鱼历险记》的主题歌曲来组织课堂,为学生们创设了一个欢快愉悦的情景,让孩子们在歌唱、表演、讨论的过程中了解了“可爱动物”的主题,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再引导学生猜谜语、模仿孔雀,歌唱孔雀等活动让学生产生了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欲望,情感并得到延伸,让小学生们意识到只有保护好我们绿色家园,可爱的动物们才能生活的更好。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丰富多彩的、强烈的,它用旋律和节奏塑造出音乐形象,进而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情境中,使之感受音乐。悠扬的民族乐曲让学生感受其素淡、清远的韵味;奔放的旋律可使学生产生热烈、激情的震撼;轻松欢快的旋律令学生心情愉悦,产生欢跃的情境。在欣赏乐曲《小蜜蜂》的同时,使用多媒体播放花丛中小蜜蜂飞来飞去忙碌的画面,让学生从小提琴那纤细明亮的声音、紧密短促的节奏、上下颤动的旋律中,感受到蜜蜂轻盈的舞姿和上下飞舞、辛勤劳动的情境,从而激发其喜爱蜜蜂、热爱劳动的美好情感。
由此可见,将情境教育理论移植到小学音乐教学的情感教育中,可极大调动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兴趣、积极性。情境创设方式有多种,如问题情境,追问情境,动态情境,语言情境,记忆、联想、类比情境,生活展示情境等。情境创设的根本目的就是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想象的培养与情感体验联系起来,将音乐的表现形式与音乐的内容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音乐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二、加强音乐实践,丰富情感体验
《音乐课程标准》的总目标表明,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的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就是指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或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自身参与音乐活动中感受音乐、喜爱音乐、学习音乐,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逐步养成鉴赏音乐、情感共鸣的良好习惯。
在音乐教学中,可进行积极引导,让学生通过各种亲身体验领略音乐作品的丰富情感。“音乐
[3]如感情一般,有波涛汹涌的时刻,也有宁静温和的时刻;有狂暴,也会安静”,就象我们的情绪一样丰富多彩,这种情绪变化体现在音乐节奏、旋律的变化上。在音乐课堂上,可通过引导学生多听、多唱对比性较强的音乐,使孩子在听觉上形成巨大的冲击,去检验不同情绪。
在音乐学习中,也可以结合音乐作品及其对应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体验生活中的情感来理解、表现、欣赏作品,让学生在情感上获得共鸣,在作品中找到自己的“喜怒哀乐”的各种生活感受。通过实践,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通过动作激发自己的情绪来补充、来联想,潜移默化中使学习音乐由简单的感知上升为理性的情感升华,激发学生各种美好的情感,提高他们对真善美的识别能力,培养丰富的情感,塑造美好的心灵。如在教唱《大家来劳动》时,先以学生们身边的事情做引子,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家里都会做哪些家务,做家务时有哪些体会和感受,有没有通过劳动了解爸爸妈妈做家务的辛苦,是否懂得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看到过去成果有否有成就感,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先激发起学生劳动时的感受。同时播放作为背景音乐《大家来劳动》,孩子们一边聆听或歌唱一边模仿劳动动作,这样学生不但增加了学习的兴趣,体会到劳动的快乐,而且通过歌唱、表演等增加了对劳动的热爱,懂得了对劳动成果的珍惜。
在音乐教学中,在学生欣赏和学习音乐同时,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配以简单的打击乐器伴奏,打节奏、拍手、跺脚、拍肩等,制造愉快的学习气氛,增强情境创设的趣味;同时如果能即兴编一些学生喜欢的、容易接受的舞蹈动作,带领他们表演,使学生情绪更加高昂,更快的融入到欢乐的气氛中感受音乐,也会激发学生兴趣。如学习节奏感强的《粉刷匠》、《春天举行音乐会》等歌曲时,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摇手铃,沙锤、碰钟或手、笔敲击桌面发出的声音,配合节奏的进行,鼓励学生
大胆表演小小粉刷匠或春风、春雨、春雷的动作、声音,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与欲望,同时加深内心体验。这种方式不仅使歌曲所描绘的形象直接作用于学生感官,而且也赋予情感色彩,这种生动的形式会使学生特别容易接受。
三、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情感教育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拓展学生生活空间的基本要求,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必要前提,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本身就反映着美好的情感,只有关系融洽了,才能使学生“信其师,受其道”。教育心理学认为,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形成友好、信赖的关系,那么学生才更愿意和教师相处,从心理上才会积极接受老师的教诲;在这种平等、和谐、热烈的氛围中,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创造的积极性。如在课堂上,教师走到学生中间,尽可能缩短和学生的距离,与学生一起游戏、讨论、唱歌、跳舞,一起导演、表演作品,一起分担角色;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他们中的一个成员;教师可经常给与学生们大胆说、大胆想、大胆唱、大胆演的鼓励、肯定和指导,让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这对于增强学生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能力、创新能力、自学合作能力等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对于提高和发展学生的音乐学习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加强教师自身的素质修养,实施情感教学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同时也是情感的传递者。加强教师自身的师德修养,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前提,也关系到情感教学过程中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改革与不断创新。
1.积极的情绪
教师外化的情绪总能渲染出一种特殊的课堂气氛,并借此将音乐作品中的丰富情感传递给学生。因此教师首先要时刻注意以饱满、高昂的情绪走进、贯穿课堂,也让学生潜意识中模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以积极、饱满的情绪对待生活中各种问题;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学生以关爱、激励、正面的情感,用这些情感来激励、调动、评价学生,使学生在情绪上积极地、轻松地、主动地融入到课堂中。
2.丰富的、正确的生活情感体验
教师要注意生活情感体验。每一部音乐作品都包含丰富的思想情感、情绪,教师本身也要真正理解,这样在传递情感过程中才能以自己的情带动学生的情,才能使学生在融入到老师所创设的音乐情境中时不会迷失方向,从而迅速提高和发展音乐学习的效率。
3.透彻理解音乐内涵
教师要加强业务学习。认真备课,钻研教材,对音乐作品的风格、内涵、思想性、艺术性等要仔细的品味,对其中的微妙情感寓意要有充分、透彻地理解。只有先做音乐作品欣赏者,才能做音乐作品的传播者。
4.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
每一首歌都有自己表达的中心思想,在授课时教师要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深刻地理解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以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要以丰富的语言、动人的演唱、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等生动、丰满地描述、塑造、表现作品形象,把枯燥无味变成生动有趣,把抽象变成形象,以曲之情,发己之情,以己之情感染、激发学生之情,让学生有感而发、有感自发、感由心发,真正体验到音乐表达的内涵,达到理解音乐作品,感受艺术形象的目的。
5.扎实的基本功
教师要加强基本功的学习。以情传声,以乐育人,是音乐教师启发孩子智慧的最好方法。教师的范唱、范奏是否有感染力,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白居易,《琵琶行》)。当教师对某一作品以丰富的语言、真实的情感进行描述、启迪,并通过富于激情的范唱、指挥或弹奏,这种情感便会情不自禁地融入学生的心灵深处,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感染、顿悟、净化、升华。因此,每位音乐教师都要有扎实的基本功,也要时时刻刻进行基本功的练习。
6.积极的学习心态
对音乐作品的正确、透彻理解,丰富、生动的塑造以及有效、激情的范唱或范奏,需要教师不
断加强学习,要有积极接触新鲜事物的心态,这样才能接触、理解新的音乐作品、新的作品情感表达,才能有机会借鉴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丰富、多彩。
五、加强校本资源的开发,加强情感教育
音乐校本课程是学生最熟悉的资源,也是学生最易接受的内容,因此充分利用音乐校本资源是学校音乐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音乐课程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开发小学音乐校本课程资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结合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或教学形式,充分利用或借鉴其他学科的课程资源或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地方传统音乐形式,把陌生的内容熟悉化,把陈旧的内容时代化,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让学生在熟悉的、丰富多彩的生活情景中,主动探究、发现、体验、学会、掌握、运用新知识,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培养学生的情感创新,激发孩子们学习音乐的兴趣,进而塑造学生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充分、合理利用音乐校本资源可以促进音乐教学过程中主体性与实践性、过程性与合作性、开放性与融合性相统一以及教育性与娱乐性相结合的目的。通过利用校本资源,还可使课程内容编排做到思想性与艺术性、趣味性与知识性、传统性与时代性、可读性与欣赏性相融合,又突显地方文
[4]化特色,传承地方文化,也可注重个性发展,鼓励地方音乐的开发与创作。
总之,音乐教育处处离不开情感唤醒、主观感受与体验,离不开情感层面及活动。它的一切活动,核心在于情。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结合音乐课的特点,以充分调动、激发、培养学生情感为指导思想,通过把教学形式多样化、趣味化,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树立崇高的道德文化素养,让我们的孩子在音乐教育春风中健康成长、和谐发展。参考文献:
[1] 刘婕.浅谈声乐教育中的情感培养[J].大舞台,2010,(01):121-122 [2] 黄美华.我的教学主张 情境课程让音乐课成为儿童的真爱[J].新课程(综合版),2008,(07):16-17。
[3] 黄丹妮.音乐情感教学的共鸣人—学生[J].好研,2010,(06)
[4] 李飞飞.基于地方文化传承的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1,200p
第五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
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已有十多年,深深体会出这门学科的一些特别之处,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
学生们原有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一个班级,同学们大多来自农村,只有个别来自城市,受周边环境和条件的影响,有的学生很早就接触了计算机,对常用操作掌握得很熟练,但还会有一部分学生,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甚至连开机关机都不会。要改变这种参差不齐的状况,就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和方法,否则在课堂上容易出现学优生“吃不饱”,很容易失去上课的兴趣;而后进生因“吃不了”也会失去学习的信心。于是,我采取了“培养小老师”的方法,即在课堂上发现表现比较突出的同学,对他们进行有意识地培养,对于正确操作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提供和创造更多的表现机会让他们展示,在达到一定的能力之后,任命他们作为“小老师”去辅导那些后进生或学困生,这样教师就可以抽出时间有重点的辅导学生一些疑难问题。而作为“小老师”的同学,积极性得到了鼓舞,所学知识也得到了强化。现在,同学们已经把能当上“小老师”看做是一种荣誉,听起课来更加认真,参与活动也更积极,并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最终做到了让每个同学都“吃得饱”、“吃得了”。这样,就能够最大程度地保证了所有学生都得到了关注和发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如何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这是我们信息技术老师共同关注的话题。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所以,一味的讲授原理和基本操作,时间长了,学生们会觉得乏味。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一个必须长期坚持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下面就来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方法一:可以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务驱动是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比较广泛的教学方法,是指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需的学习资源,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知识技能,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这样才能更容易激发学生兴趣,所以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努力观察学生的学习心理,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任务,从简到繁、由易到难的设计任务。如在文字处理(Word)模块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各种节日,让学生设计制作各种节日贺卡,并且精心挑选其中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评价或进行赏析。这样的任务设计,正切合了学生创造需求,更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设自己的作品。
方法二:可以利用创设问题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适时的创设学习情境,或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些情感因素,就能让学生在联想的过程中对课程产生兴趣。比如,在讲解“图像效果处理”时,我先给学生们放了一段视频,主题叫做“生活印记”。从学生熟悉的美容广告到减肥广告,从普通照片到艺术照片,从普通图画到精美的艺术画,让学生体验图像处理的效果,给人视觉感官上带来的冲击,明白图像效果处理的意义。这段视频虽然不是很长,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却很浓,随后我布置了学习任务,要求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竞赛,学生们争先恐后的进入了学习状态。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很快就解决了问题,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的。
方法三:可以利用任务趣味化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上机课中,把学习任务游戏化,可以大大增强学习的趣味性,让单调的训练变得丰富多彩。键盘和鼠标,作为常用的输入设备,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灵活使
用,在训练课上,我利用“金山打字通”练习软件中的“大鱼吃小鱼”和“青蛙过河”这两款游戏,让同学们在游戏中熟悉了这两种设备的使用,还引入比赛机制,看谁的成绩好,比如学生们在玩“青蛙过河”时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好指法,于是就主动找老师指导正确的指法,以便打得又对又快。在玩“大鱼吃小鱼”时,也会发现随着鼠标使用的越发熟练,自己这条鱼就会越长越大,而且本领越来越强。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们再玩这些游戏,就感到轻松自如多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又促进了学生自觉训练计算机技能。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操作技能培养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尝到成功的快乐,这样就会使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果更加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