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信息技术探索与实践论文

时间:2019-05-15 12:55: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地理教学中信息技术探索与实践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地理教学中信息技术探索与实践论文》。

第一篇:地理教学中信息技术探索与实践论文

初中地理学习的内容时间和空间跨度大,长期以来依靠挂图、手画图等传统的教育手段进行教育,在突破教学重难点上有其局限性,现代信息技术爆炸性发展为教学手段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教学效果。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改变教学手段的必然选择。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须尝试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来丰富地理课堂。

此前,由于学校条件限制,难以将多媒体教学常态化,这样的背景之下可利用有限的计算机登录各大教育网站获取更多的教育资源,如新的教育理念、优秀教案和试题等。常见网站如:、中国地理课程网初中地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吸取成功的教学经验能更快地促进教师本身的专业成长。除此之外,通过网络还能及时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时事新闻,如美伊战争、巴以冲突、印度洋海啸、汶川地震等,在授课的过程中把这些新闻引入到课堂,不仅能让学生耳目一新,提高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而且让学生了解世界时事,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多媒体设备日渐普及,教师能更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地理教学服务。借助于信息技术的优势,精心制作教学课件,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①创设情境,感知氛围,引起学习兴趣,激发探究热情。例如在学习《长江的开发》时,播放长江三峡的美丽风光视频,配以歌曲《长江之歌》来导入新课,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长江,感受长江的豪迈,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尽快地融入课堂的探究学习状态中。②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形象,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例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一节中,地球的公转特点及其地理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由于七年级的学生没有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利用多媒体演示“地球的公转和四季变化”,让学生观看地球绕太阳公转,还可以让地球停在公转轨道上的不同位置,清楚看到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从而探究和归纳地球公转的现象和四季形成的原因,使得以往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变得具体、形象、通俗易懂,能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使用最多的PPT课件外,还应尝试不同的教学形式。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在地理的学习中,时刻离不开地图的阅读和分析,交互式电子白板提供了强大的地图处理能力。交互式电子白板不仅内置有丰富的学科资源供教师使用,而且教师还可以把搜集到的资源(图片、文本、音视频等)分类存储到交互式白板资源库中。比如,在学习《34个省级行政区》时,可把我国行政区图和各省轮廓图放在资源库中,上课时,根据学习的需要放大或突出显示某一个区域,便于分区域学习省级行政区和了解各省的相对位置。甚至学生能够利用提供的各省轮廓进行拼图,操作简单,效果明显。又如,在学习《澳大利亚》一节,分析农牧业与地形和气候的关系时,把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图分别和澳大利亚地形图、气候图放在一起,比较起来方便,从而能够分析出澳大利亚农牧业与地形和气候之间的关系。

网络主题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团结协作的情感态度,适合于主题性的地理知识教学。比如,笔者和学生曾经结合乡土材料,提出了“水乡南通有必要节约水资源吗?”的探究主题,通过南通水资源专题网站建立,学生可自主浏览网页,了解家乡南通水资源的优势和不利方面,学生就这些问题进行讨论甚至是激烈的辩论,并针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论,每个人的发言或评论都及时地被所有参与讨论的学习者看到。主题探究模式有利于学生技能、良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代人工作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网络平台与教育同仁交流教学方法,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新形势下学生新的需求。通过探索与实践,信息技术给地理教学带来的影响必将深入每位地理人的心中。


第二篇:初中教学论文《开放式地理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

开放式地理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

在我看来,地理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一些地理名词,或简单的了解一些地理现象,它应该是一个向学生传递一种思维、一种观念、一种意识的过程。这种思维,我认为是一种综合、辩证、创新的思维,;而这种观念、意识我确定为“和谐发展”的意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同时结合新课改的理念,我采用了开放式课堂教学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源于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模型,它的核心思想是: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开放式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分析问题,培养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就必须要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形式的开放以及教学评价的开放。

我主要从这三个方面来谈一下我的开放式地理课堂教学。一:灵活的使用教材,释放思维空间。

具体来讲,我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实现教学内容开放的。

1、以教材为支点,撬动学生思维

在学习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时,教材当中提到我国采取的措施是跨流域调水,实施南水北调。在这里,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虽然南水北调可缓解我国北方缺水的情况,但这种做法能不能带来更大的生态危机呢?如果不实行跨流域调水,还可采取什么办法呢?是否可在北方建立更多的海水淡化工程呢?对北方来讲,是调水更重要,还是节水更重要呢?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我向学生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要学会综合地分析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通过各种途径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的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

在学习珠江三角洲时,书上有一个关于民工潮的阅读材料,大量农民工涌入到城市中,给城市的建设作了很大的贡献,同时,也给城市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活力。但是,近两年社会上出现了很多关于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的问题,如,拖欠农民工工资,子女入学难的问题,经常受到歧视等等。对此,为让学生对我国目前2亿多的农民工有一个有全面的了解,我让学生查找有关资料,然后课堂上讨论,作为初中生,你是怎样看这些问题的,你认为国家和政府应从哪些方面来制定一些政策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还有像学习多民族的大家庭时,我没有把目光只放到书上的内容,而是启发学生: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如何保护那些少数民族保持了千百年的生活习俗,又如何保护好我们 1 那些正在大量流失的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的少数民族的同胞们怎样才能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呢?

像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总之,通过这些内容,和这些问题的提出,我们就可以更好的把书本上的知识和社会联系起来,同时,也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2、转换视角,把教材当参考资料

学习《日本》这节课时,刚好电视中正播出岩松看日本这个节目,我就把一些节目片段下载下来,课堂上和学生一起看,一起讨论,有疑问的地方让学生在书上找答案。这样不但学生的学习热情高,而且学生对日本的了解已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那些枯燥无味的知识了,而是形成了立体的深刻的印象。

还有在讲北京时,大家最感兴趣的,最先想到的问题就是08年的奥运会。所以我事先把学生分组,让各组收集有关北京和北京奥运的知识,并设置了一些问题:譬如“绿色奥运”的含义,奥运吉祥物福娃的名字及他们所代表的含义。北京代表中国申办奥运的有利条件是什么,有哪些问题是需要尽快解决的等等。大家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实际上对北京已经有了一些了解,诸如是我们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自然环境的特点,以及北京现在的环境污染问题,交通拥堵的问题,还有政府和北京市民做了哪些努力等等。课堂上,我们一起讨论学生收集的这些资料,而教材中的内容只是作为补充,学生的兴趣很浓,因为,我们讨论的都是他们感兴趣的,也是他们自己的劳动成果。

其实在学习区域地理的时候,我并没有把目光集中到课本上,毕竟书上的内容有限,而且对学生来讲又太陌生、枯燥。所以我让学生收集报纸上的有关的信息,利用网络查阅资料,我自己也注意经常收听、收看新闻,然后在课堂上与同学一起探讨交流,以新闻为切入点,以事件为导线,这样,在生动鲜活的事件案例的指引下,完成课堂教学。

还有,在学习世界的气候的时候,我没有给学生直接讲书上的各种气候类型及其分布。而是让他们回去收集图片,包括世界各地的自然风景图片,各地的传统民居的图片,动植物图片等等,然后在课堂上,大家把这些图片分类,并分析它们所代表的地区的气候特点,主要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分析,并进行总结,这样几个主要的气候类型大家就掌握了。最后大家对照书上的气候分布图,进行总结归纳。

像这样不要拿着书本不放,学生的主动性就被调动起来了,而且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可以说,一举两得。

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突出学生能力培养。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魏书生也曾说过:教师不替学生说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就曾说,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这些话都告诉我们,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在开放式课堂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活动,尽量让学生自己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这里我也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具体谈一谈。

1、动手操作 :

如在学习气温一节时,我让学生自己分组,每组自己用温度计进行气温观测,每天测4—5次,每次间隔4个小时左右,连续观测三天。然后记录下不同时间的温度值,并在坐标上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这个活动的设计我主要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理解气温日变化的特点,并通过绘制曲线图,寻找到一种规律。在这次活动中,每一个组的同学完成得都非常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个组的同学,不但完成了我交给的任务,而且还创造性地测量了不同地方的温度差异,它们分别测量了在同一时间阳光充足的地方的温度,被楼体遮挡住的阴影地方的温度,以及阴影中的树荫底下的温度。并把结果记录了下来,结果是阴影中的树荫底下的温度比阳光充足的地方温度要低4——5度,背阴处但无树木的地方比在阳光充足的地方温度低2度左右。这个活动结果让我充分体会到,我们真的应该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做,相信他们,会给我们惊喜的。

还有,像学习聚落一节时,要求学生理解聚落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这一部分,我设计活动让学生自己收集材料,自己讲解。遇到问题,可以随时咨询我。我要求以图片的形式向大家展示,最好制作成幻灯片。两天以后,开始上课了,学生再一次让我感动了。

其实,像这样的学习内容,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亲自参与到学习中来,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它们所获得的远比结果要多得多。

2、模拟表演 :

在学习地球的运动一节时,我让学生模拟地球围着太阳转的运动过程,学生争先恐后地到前面来表演,下面看的学生挑错误,一组表演的不对,换下一组,还有错误,再换一组。而且,我在旁边见缝插针的提出一些问题,如自转的周期,公转的周期是多少,方向是什么 方向,若按错误的转法,会产生哪些与现在不同的地理现象。这样,在不断讨论,不断的改进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有了深刻的理解。

还有像在学习中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时,我让学生分别扮演北方地区的人、南方地区的人,表现出两大地区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方面的区别。

像这样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是学生们乐于接受的,也是我所期待的。

3、专题讨论

课堂上,我还偶尔以专题的形式组织讨论会。给学生播放一些关于环境问题的影视资料或新闻事件,引发学生讨论水污染的问题,土地荒漠化的问题,气候环境变暖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可持续发展观。

4、调查访问

在课外时间,我还让同学们回家后调查小区附近的环境卫生状况,分析脏、乱、差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措施。有的同学提出来说在他们家的周围,应增加垃圾桶的数量,这样垃圾就不会乱丢了,还有的同学提出来应该多放一些警示性的标语,以免居民和行人都乱扔东西,还有同学提出来应制作一些宣传画报,倡议大家爱护环境。

由于我经常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作业,为了更好的与学生进行交流,我让学生有问题可以在QQ上与我探讨,这样,不但拉近了我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而且我们还多了一种沟通的渠道。通过这种活动形式,把课堂延伸到了课外,把学习的时间也延伸到了45分钟以外,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校内,因而使得学习过程更加有趣。

在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学习基本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己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与他们生活及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增强了实践能力和生存能力。每一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能力积极参与,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表现机会等等,而这样有利于突出他们的个性和特长,为教师进一步开展因材施教打下基础。同时,有利于学生的组织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三、开展多种评价方式,让学生在评价中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学生优点的地方,学生才能产生上进心。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也曾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测评的时候应以鼓励为主,尽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同时,让学生明白评价不作为学习的终结,而仅仅是学习的一个过程。

正因为我们的教学活动是以多种方式展开的,所以,我们的评价方式也是多样的。像回家调查小区环境问题的活动,我要求学生写一篇小论文或制作宣传画报,并把优秀的作品粘 贴在学校的走廊上,以示鼓励;测量气温的活动,要求交上详细的记录;收集资料的活动,要求每组的组长交上一份组内成员所收集的资料的名称和资料来源;每学习一个单元后,要进行知识问答活动,表现好的同学,给他发一张奖励卡;还有像学完了世界上主要的国家和地区之后,我让学生自己绘制了一张世界地图,图上标明所学过的地区名称,并在旁边注明这个地区的特点。让学生收集报刊上有关地理的信息,并粘贴或摘抄在本子上。在课堂中,我也是以鼓励为主,问题回答错了,我会赞赏他的思维方式很独特,或表扬他的学习的热情,听课的专注等等。同时我还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互评,别人的优点是什么,自己的优点在哪,学生非常乐于参与这样的评价活动。

这样的评价方式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还有利于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堂教学,使地理课堂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动活泼的新气象。

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地理课成了很多学生心中最喜欢的课程,学生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空前高涨,大胆质疑、自主探究,孩子们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学习也变得异常的快乐和轻松。教学检测对他们来说也不再是一件令人讨厌的事,有的学生说考试已经变成接受自我挑战、展示胜利成果的舞台。

总之,开放式教学能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机会,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中得到发展。

第三篇: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探索与实践

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探索与实践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知识、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将学生分为若干层次或小组,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不同的学法指导,促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提高。

一、学生分层

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中,学生存在一些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殊差异,主要表现在:

(1)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差异。由于家庭、社会背景不同,有的学生已是计算机领域中某一方面的“小专家”了,有的已掌握了一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而有的学生从未接触过计算机,一切要从零开始。

(2)学生兴趣方面的差异。有的学生是“电脑迷”,有的学生对电脑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有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讨厌信息技术课。

(3)学习态度方面的差异。有的学生求知欲望强烈,乐于并且善于积极主动地学习,有的学生则是被动地等待教师布置学习任务,缺乏主动学习的欲望。根据个体差异我把学生分为特长生、普通生和急需帮助的学生。

二、分层备课 有了前面的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层,备课的目的性、针对性就更明确了(大前提,特长生要对基础知识已经了解的透彻,而且能够独立完成,这些也是需要你进行课前调查摸底)。对于特长生,我就寻找一些在竞赛类,具有开发智力,超出课本之外的知识,但是,不能太难,特别是一些自己心里都没谱的题目不宜拿来当作学生的作业或者习题,没必要,这样反过来被学生问倒了;对于普遍的普通生来说,我对问题的设计就大致没有脱离课本,像课后的习题可以当作是课堂中的小练习,但这部分学生还要挖掘出他们的潜力,也应该适当的加些提高型的练习,像课本中的“想一想,练一练”之类的题就可以交之完成;最后剩下的那一批学生的大前提是在小学阶段基本没过多接触过电脑,所以在刚上手的时候可能会有些不适应,这就是所谓的需要帮助,如何帮助呢?一是利用课余的时间给他们补补差,先让他们从最基本的怎样使用鼠标学起,当然这要安排的妥当,不能太占用他们的时间,也不能让他们没有收获而回;二是在备课的过程中找一些相当基础型的题目,上课时有空就给他们开点小灶。

有了这三个层次的学生后,给我的备课增添了相当大的难度,一个课时的备课相当于三个课时,但最终还是很好的为分层上课打下了结实的基础。

三、分层授课

上课的内容首先是要能保证大纲的要求,落实大纲中的基本操作,然后才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我事先准备好的适合他们的练习,“放”要“放”的适度,“放”中要有“抓”,“抓”一些高水平的学生的骄傲现象,“抓”一些需要帮助的学生的厌学现象。

在上课的分层上我们还可以引用这么一些资源,因为课堂中只有一个教师,所以有时候会忙不过来,这时候,我会让一些特长生在完成题目的前提下,帮助第三批学生,这样既可以让特长生巩固基础知识,又可以让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能从中受益,使得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

例如,在讲解Microsoft Word 启动方法时,可重点讲解两种方法

方法一:单击“开始”菜单,单击“程序”,单击“Microsoft Word”程序图标。

方法二:双击桌面上的“Microsoft Word”快捷图标。

在学生实践操作掌握上述两种方法后,可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其他方法,并倡导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进步。经过多次尝试,引导学生共同归纳总结,指出启动程序的五种方法:

方法一:从“开始”菜单的“程序”子菜单中启动应用程序; 方法二:双击桌面的应用程序的快捷方式的图标; 方法三:单击任务栏上的快捷方式的图标;

方法四:从窗口或资源管理器中双击应用程序的文件名; 方法五:从“开始”菜单的“运行”项中启动应用程序。

四、分层训练

一般情况下,课堂练习每节课都有,有师生共同完成的,有学生独立完成的,在练习的设计上要尽量分出不同层次,从作业量上设计必做题、选做题,使学生练习具有弹性,让各类学生都能“吃得了”又“吃的饱”。从作业难度上又要设计难易程度有差异的练习,分为基本题、变式题和综合题,要求各层次学生都能完成基本题和变式题,达到大纲规定要求,在此基础上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求完成综合题。总之,通过练习让各层次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五、分层评价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也不采用统一评价的方式,通过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活动和操作活动的有效记录和评价,将过程评价、动态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对学习进行评价和考核,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纳入平时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之下,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反应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依据少儿NIT的教学模式,每生都有《作业设计考核表》和《过程式考核记录表》

总之,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方法,将有效地克服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爱好之间的矛盾,克服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两极分化的矛盾。有效地解决了班级授课制的固有缺陷和因材施教之间的矛盾,为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四篇:新课程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与探索

新课程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与探索

随着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教学的诸多领域,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成为了教育教学改革中人们关注的热点,亦为新课程中优化教育教学的新的课改途径。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有机整合于学科教

学,笔者亦进行如下探索和实践。

一、领悟“整合”内涵、铸就“整合”意识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定义:是指站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高度,结合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在课程攺革的实践中,应用系统的思想和方法将技术与教学这两个要素,排列组合成合理的系统结构,使之获得教学的最佳效果,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变革,提高教学质量,共同完成课程教学的一种新型方式。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目的: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高质量地实现学科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分析和创造性地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交流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处理、发布和交流信息的能力。总之,为了促进学科教学,全面地、高质量地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综合目标,培养能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人才。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是一个结构性的系统,应综合考虑该系统包括的各个要素环节,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并确定合适的应用方式与教学方式、以及这些构成性的要素和环节所包括的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及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学评价的设计等;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设计又是一个过程性的系统,教师在动态中把握好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种互动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后果,强化教学设计环节中的可预见性和生成性,并运用“学教并重”的设计理念。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本质内涵就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认识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应用到各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种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焦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二、把握“课改”理念、走出“整合”误区

1.有了多媒体或者网络等硬件就为“整合”。很多学校存在这样的现状——为迎普

九、创名牌、促课改已经或者正在投入大量的资金,购买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建起了校园网络和网络教室,可是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使用这些设备的只有少数教师,或者迫于上公开课需要、或为运筹教研活动的教师。先进的设备仅成了面子工程,甚至有些校园网的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就出现设备闲置及老化等问题。原因在于懂信息技术、会用信息技术的太少,一些教育部门和教育研究部门只是忙于做“道路工程”,很少做“教育工程”。必要的硬件设备是物质基础,教育资源库建设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关键,教师素质是能否发挥现代教育设备效益、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灵魂。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能仅理解为“先进设备”,其灵魂在于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人,在于高水平的人才。只重视新设备,轻视软件和忽视人才培养,“第一生产力”就会成为空话。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依赖于培养出跨世纪的高水平人才和提高全民族的科技素质;教育的现代化,依赖于提高全体教师的科技素质。不重视造就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向学校投入的任何现代化设备都只会是浪费投资,只会犯“见物不见人”的错误倾向;信息手段再新,总需要有人去操作和管理、需要有人做开发和应用,以机代师、临嫁裹脚的认识和做法都是错误的;在整合教学过程中的有诸多情况需要教师去把握,各种关系去处理、许多问题去解决,学生的学习活动还需要教师去引导,只有利用信息技术为载体、组织好教育信息资源,并充分发挥其交互作用,既能与学生紧密结合,又能使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顺利展开,才可能真正发挥出推动教育的作用;只有以辨证唯物论为指导、用现代教育理念驾御、用高技术建设“教育资源库”,正确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才能发挥信息技术推动课程改革的作用;也只有从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出发,建好、管好、用好技术和网络,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和网络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才能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2.用了多媒体课件或者网络资源就是“整合”。

这种思想实际上是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延续,多媒体教学或大部分网络教学课仅侧重于媒体的辅助作用,即考虑强化和促进某一个知识点的教与学,仍以讲授型为主,并没有改变教学的模式。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的是整合和融入,是基于全局观和系统观的,它考虑整节课或整个单元,甚至是整个科学知识体系,而不是孤立的知识点,强调的是采取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来进行课程与教学设计。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课程与教学中的一个因素,成为教师教的工具、学生学的工具以及环境构建的工具,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立足教学目标,紧扣教材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增强整合方略,激活感知效应,调动主动精神,否则徒劳无益。多媒体的运用能够把被感知的对象、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通过音响、色彩、动画等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更为集中、稳定、持久,思维更为积极活跃,从而达到预期教学目的,但在许多课堂实践中,有些课件却或多或少地偏离了教学目标。例如,有些教师为了刻意追求一种“红花热闹”,在课件中展示大量图片歌曲录像文字,占用不少教学时间,而对教材科学深入的分析却少,冲淡了教学主题。一节课下来,学生倒是很愉悦,然而却不知自己学到了什么。还有些教师出示一段文字材料,偏要配上鲜艳的闪烁的动作按钮,结果学生的注意力全被吸引到那上面,忘记静心来分析、欣赏文字材料。笔者认为:在不失时机发挥媒体作用的同时,还需考虑展示媒体的最佳时机、以最佳的方式呈现,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潜心挖掘适合于学生的各科探究素材,并进行恰当地加工整合,设计有利于学生科学探究的平台,预设情景别开生面、疑窦丛生、诱而有法,以达帮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缺少现代教育理念地,不加分辨、筛选和优化地“堆积”信息,把什么东西都往课件里装,也不研究怎么正确、恰当地应用,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的推动作用就不大,甚至会将“传统”教育里存在的弊病扩大。

3.必用多媒体课件或者网络资源才是“整合”。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应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是新课标下的走盘趋势,它的优势并非绝对,要择善而用之。个进行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首先要明确其地位是“辅助”而不是“代替”,更不可由此取代教师的主导地位,即不顾学生主体感应效果而广涉课件。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想把课本丢开,整堂课无论什么内容都由电脑来完成,一堂课上下来,黑板成了“空白板”,电脑成了另一本供学生观看的“课本”,整个课堂变成了“放电影”,教师成了放映员,学生成了地地道道的观众;也有的教师把界面搞得五彩缤纷,学生的注意力反而被鲜艳的色彩所吸引,忘记了听课,忽略了课堂教学中应掌握的知识,这是一种错误。并不是在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就一定能改善教学,更不是多媒体用得越多越好,多媒体功能的发挥是有赖于一定条件的,不顾教学和学生需要的用会恰得其反,背离教学主题。相反有些教学内容用传统的朴素的教学方法会得到更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那种为了赶时髦,在教学中生搬课件、为运用而运用的做法,久而久之将会造成教学的失误。

三、内化“整合”层面、聚焦“整合”效应

1、“人、机、教、学”的合一效应。

新课程理念倡导: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应当焕发生命的无穷活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过程也应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4个要素之间的动态过程,在具体实施整合的过程中,首先是:确立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是使用、选择和控制信息技术内容、方式、时机、限度的决策者、组织者、管理者,更是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其次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学生在这过程中应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取消以机代生,强化生、机交流,使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的体现与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协调统一。其三是:体现师与生的民主平等关系。处理好人机关系,做到合理地使用现代媒体,机为人所用,而不是人“役”于机,在人机交互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永远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手段不可脱离教师和学生,更不能代替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教师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教学肢体语言、教态、表情、甚至是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鼓励性的手势,给学生留下的回味比教师给他的任何知识要深远得多。如果人际化的师生情感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对话所取代,岂不教师也便将课堂拱手让给了多媒体?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体现教学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不能仅仅依靠现代化的教学“武器”,而更有赖于教师调控课堂中学生的情绪和气氛,形成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维碰撞和灵感迸发。其四是:在整合中强化生与机的交流、培养生与生的合作以及信息的共享、开发意识。在生与生的协作学习中,共同探索、发现,共享知识信息,共同商讨、论证、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法,相互配合、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分工协作等,共同达到自定的学习目标;逐渐养成相互尊重、相互沟通、戒骄戒躁的优良品德;同时在生生互动中,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提供一些形象化手段,如手势、表情、声音、动画、文体、图形、图像等,直接扶持生生之间的交流、讨论等,使学生的知识、情感、品德以及学法得以全面升华。

2、真实与虚拟的对等效应。

教具、学具、课件、情境的合理选用或创设,确实能提高课堂效率,但在创设或选用时能用真实的,就不用虚拟的;若用虚拟的必须要做到虚拟为真实服务;亦可时实时虚,虚实结合。针对中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较强的特点,很多教师都想到利用信息技术中的虚拟模式来吸引学生、刺激感管,如图片、动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定理形象化抑或把那些微观的事物加以放大,以便于学生感知、理解。诚然,恰当的图片、动画是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增强记忆的。然而,本可以现场参观、考察、实践的内容却偏要放在多媒体上来“整合”,这就脱离了生本教育思想,由于信息技术的使用而使学生不能观察、比较、体验,使信息技术整合课失去了基本的教学应用价值,教师煞费苦心搜集的“海量”脱离学生运动认知水平和心里需求、只会让学生头晕目眩、眼花缭乱,主次不分,得不到要领,更使学生丧失了实践能力,这无异于传统教学上的“满堂灌”。信息技术可以展现真实的,摸拟虚拟的,但不能替代参观、考察等活动,更不能替代学生的社会、生活和动手实践。在整合中需根据学科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正确处理:宜虚宜实、虚实结合。

3、现代与传统的互补效应。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主体是课程,切勿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不惜以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选用合适的技术,避免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时候,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传统教学手段应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互补,而不是排斥,教学中要扬弃传统教学手段、活用现代信息技术,做到传统教学手段与信息技术有效结合和兼用。部分教师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忽视传统手段的运用。不少多媒体课件从上课一直用到下课,教师在课堂上动动鼠标、敲敲键盘代替了手势,屏幕主宰课堂,把原先低效的“人灌”,变成高速的“机灌”。(1)当教师教学的内在智慧、传统手段的功效远胜于信息技术手段时则不使用信息技术。如语文诗歌教学为例,机器播放的语言固然比较标准,但是与教师的那些富有人情味的亲切话语绝对不是可以等同的;又如板书,传统的的板书能较完整、科学地展示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具有持久性、完整性、操作简便性等特点。好的板书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思维,同时还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多媒体课件虽也具备“板书”的功能,但由于它的画面经常变动,“板书”具有短暂性与局部性,因而它无法完全取代传统板书的功能;还如数学中认识生活中的图形时用刀削一削萝卜、捏一捏橡皮泥,讲轴对称让学生折一折;化学中学习“金属与合金”时,将旧弃的电路板涉入课堂,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实践中探究、认识,促成知识的融会贯通;物理、化学、生物中的探究性实验等是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来完成的。(2)当所呈现的学习内容抽象、虚拟、复杂时可选择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便可突破“可计算性理论”限制,实现了用“生动的形象信息来揭示复杂的过程”,而且在科学动态模拟基础上,让实际看不到的分析性信息和某些思考过程以形象方式呈现,“在感觉与思维之间架起了桥”,解决了学生思考、理解的难点,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形象思维与抽象逻辑思维统一的学习方法,教育过程也更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但信息技术的选用,必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适应学科特点为前提,要以有利于学生达到学习目标、体现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健康情感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原则,当其他手段无法达到其效果时才选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3)现代教学手段有其突出的特点,但传统教学手段也有自身的长处,当传统教学手段或信息技术都不能取得理想效果时,便可将传统教学手段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只有将现代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使多媒体手段与传统教法浑然一体,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才能充分体现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越性。发展信息技术,并不能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而应信息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努力挖掘所有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价值,积极促进各种技术手段之间的协同互补,从而促进教学技术体系整体协调发展。

四、贯通“人本”教育、变革“整合”方式

1、追求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方式变革的相互促进,避免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机械电灌”或利用信息技术支持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整合不等于简单的相加,更不是取代,而是与学科有机的融合,并服务于课程,为更好地进行教和学。其出发点是课程,而不是单纯的信息技术。

2、发挥信息技术不可替代的优势。紧紧围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目标制作教学课件,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增强学习的效果,能使学生完成用其他方法做不到的事来进行教学设计,做到既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又借助学科载体学习并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学科学习问题。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巧妙安排,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给学生有利于完成学习目标的方法和资源,优化教学设计,使潜在的优势转变为教学实效,认真分析当前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时可能会出现的潜在的不利影响,作出甄别和选择,真正做到为生所需、为教所用。

3、倡导信息技术应用与多种活动方式相结合,实现多层次的课程目标,避免信息技术应用与其他活动方式的对立;更不能因信息技术而剥夺学生的动手实践机会和切断学生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联系;坚决杜绝“全盘信息化”。

4、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教学技术的结合。录音机、幻灯机、电视机和放映机等较为传统的教育技术,甚至黑板、粉笔、挂图和模型等传统教学工具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纵深发展的价值,不能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就盲目淘汰或闲置原有教学技术。

5、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多样化的发展需求。教师要尽可能创造机会为学生提供使用信息技术的机会,让学生在“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习和提高信息技术”;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式上要尽可能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机会留下不同的学习空间,并应尽快超越不顾学生的个别差异用信息技术“满堂电灌”的应用阶段。

6、重视利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中的社会活动,强调在教学中实现“人机互动”与“人际交往”的共存和互补。不能因为过多关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而忽视教学的社会特性。

7、凸现信息技术的工具性。作为知识呈现、师生通讯、交流、测评、以及情景展示的教学工具,要特别关注其教学设计的合理性,从课程目标出发,真正地把信息技术融入于教学结构之中;作为学生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协商学习和通讯交流、讨论、知识构建、创作实践、自我评测、学习反馈、认知的学习工具,必须根据学习环境和目标,以及预期结果,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作为呈现给学生真实或者虚拟的学习环境工具,要让学生真正在其中体验,主动、积极建构自己学习经验,并通过网络通讯功能以及虚拟功能等方面体现和营造学生积极有效的学习。

8、提升信息技术在教学、学习及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实效,建交起集信息技术的效应评价、课堂效果评价、师生发展性评价、教学管理评价为一体的整合评价体系。既保障本领域学科教学目标的,以及学生达到有关学科标准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规定目标的实现,又能引导学生以学科教学或跨学科的学习、研究性学习活动等作为载体,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活动、研究、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及合作、创新精神和其他综合能力。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我们应该对它有一个全面的清醒的认识,并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地进行实践与反思、探索与总结,只有“不畏浮云遮望眼”,方会“守得云开见明月”。

第五篇:研究性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研究性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所谓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是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与以往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作为以培养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取向的必修课程,它强调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对研究性课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最后基于问题解决模式,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信息技术学习有关的实际问题。

研究性学习是教育科研领域中一个崭新的课题,为了进一步阐明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与范畴,在此首先讨论一下研究性学习的几个特点。

一、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重视问题的提出和解决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课堂内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也可能是对校外各处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探究;可以是纯思辨性的,也可以是实践操作的;可以是已经证明的结论,也可以是未知的知识领域。在研究性学习中,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涉及多种知识,这些知识的选择、积累和运用完全以问题为中心,呈现横向的、相互交叉的状态。

2.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研究性学习主要不是学习书本知识,而是强调学手动脑的实践过程,它不能依靠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与过程。当前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旧接受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适用于事实性知识、技能性知识、规律性知识的掌握,但对于策略性知识、价值、态度和情感类知识的学习往往不能奏效,这些知识的学习只有通过自主性学习,才能内化成学生自身的经验体系。在研究性学习中,正是通过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实践、发展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视学生学习内容与学习时间的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是指构成研究性学习的各要素与实施过程所涉及的要素之间的非封闭性,集中体现在学习内容的开放、学习时间的开放。研究性学习的学习内容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学科知识的巩固、运用和验证的学习,也有来自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的学习,还有来自社会问题和学校常规教育等等方面的学习,这些学习内容完全开放在学生的面前,充分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学习内容的开放,使得学习时间的开放成为可能,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按自己的学习需要、学习速度和计划,适时地选择参与学习的时间,相对于学科学习而言,研究性学习显然拥有更为开放的时间。

4.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由于研究性学习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学生面临的是复杂的综合性问题,这就需要依靠学生的供应价格智慧和分工协作。这时,协作既是学习的手段,也是学习的目的,通过协作学习和研究,学生可以取长补短,取得高质量的成果,与此同时,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生还需要了解不同人的个性,学会相互交流、协作。这种交流、协作包括交流、协作的精神与交流、协作的能力,例如彼此尊重、理解以及容忍的态度,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制定并执行合作研究方案的能力等。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设计

研究性学习的设计有多种角度,由于人们所选用的参照标准不同,角度不同,因此对它的设计有不同的表述,本文主要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策略、学习评价等四个方面,对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加以设计。

1.学习目标的设计

作为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相互补充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目标的具体设计,同样可以以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目标的特征作为参照物,甚至直接将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批评意见作为设计研究性学习目标的依据,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难以达到的范畴构建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据此可以推断,研究性学习目标的设计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考虑:

首先,是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互补性。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重视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则不以系统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传授为追求,它是以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以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欠缺和研究性学习自身所长为主要追求。

其次,是学习目标自身的根本性。从这个角度来考虑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思路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是十分相似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时选择的内容是以知识的基础性为生根标准的,愈是能够成为今后学习基础的,就愈有选择的价值;同样,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也是愈具有根本性、一般性,就

下载地理教学中信息技术探索与实践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地理教学中信息技术探索与实践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教学实践论文

    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教学任务是有效地整合其它课程跟信息技术,激励信息技术在其它课程教育的普遍应用。而在信息化的教学背景下,有效地整合语文课程的教育与信息技术,有助于进一......

    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

    避免高科技下的“满堂灌”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教化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把电教化教学嵌入到正常的教学活动中去,需要我们深刻领悟以学生为主体的中心思想。新课......

    信息技术在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信息技术在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近几年来,我们农村小学的教师也充分享受到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甜头。课堂上教师通过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

    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探索

    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的探索 莆田第四中学林碧 [内容提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 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与探索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与探索 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

    论文—地理教学语言幽默探索

    地理教学语言幽默探索 现代教学追求的目标是让学生“会学”和“乐学”,课堂教学讲究理趣和情趣,因而教学语言幽默在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地理学科内容广泛,自然人文兼备,贴......

    中学语文教学实践探索论文

    【摘 要】 中学语文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新课改运动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从广阔视野不断探索。首先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教学过程要遵循美的原则,按美......

    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初探

    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初探 富县高级中学 李晓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把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各种技术手段较完美、较理想地融合到课程之中,是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