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教学方法思考与实践

时间:2019-05-15 04:13: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管理学教学方法思考与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管理学教学方法思考与实践》。

第一篇:管理学教学方法思考与实践

管理学教学方法思考与实践

[ 录入者:zhaotou | 时间:2008-12-16 13:39:01 | 作者: | 来源: | 浏览:9

次 ] 摘 要:管理学是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基础理论课,是管理类课程的理论基础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教师应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结合学生特点,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便于理解和运用。

关键词:教学大纲;学生特点;课程特点;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及其准备的主要依据 

(1)教学大纲,是教师授课的方向性依据。它规定了学习对象的培养目标,人才业务规格要求,规定了素质及知识、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基本内容、基本途径和基本资源。教学大纲有助于教师合理的规划和安排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 教学大纲还规定了本课程的地位与作用,使我们能够理解本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的关系。

(2)学生特点,是教师授课的对象性依据,也可以说是主客体方面的依据。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既是教学的客体,但同时也是主体,具有主客体两重性。从初步的教学接触了解来看,管理类专业本科生主要有以下特点:

①科学文化基础比较好;

②对人文类课程有兴趣,与管理类课程相关的知识与经验更多一些;

③自学能力比较强,参加社会活动的积极性比较高;

④学习习惯比较好,进取心强一些,相当部分同学都有考研究生的意向或打算。

(3)教学资料,是教师授课的信息性依据。主要指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管理学》的教材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该教材更加突出实用性,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不落俗套,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们还收集和参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这有助于教育教学的提高。

(4)教学手段,是教师授课的物质性依据。教师教学手段的实现依靠学校教学条件的支持,我们有充分的教学资源提供给教师和学生,多媒体课件教学不但能够展现视觉效果好的文字,而且配以插图、照片和相关影视资料,能够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特点

(1)管理类教材学生一般自己看得懂,有比较强的可自学性,这给学生在课堂的听课价值与听课兴趣带来了问题,而本科生有更高的自学能力,这问题就更加突出。在种情况下,学生会觉得听这样的课必要性不太大,或觉得没有必要整节课都认真听。即觉得“听不如看”——即使课堂上没有听,课后花更少的时间就可以补回来。

(2)学生在日常的学生与生活中,已或多或少接触了管理事例,有一定的初级经验。对管理课或有一定的兴趣,当然也存在着某些误解与偏见。

(3)抽象性特点。管理学中的许多道理和结果都难以直观地看出来,这增加了学习的枯燥性,会增加理解的难度,降低学习者的兴趣。管理学课程的抽象性来源于管理现象本身的特点。管理实践的对象主要是人,管理就是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而人的心理表现是很难直接看出来的。所以,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心理、行为以及管理的过程和结果往往是不直观的,许多时候要靠思维去把握、去概括,需要用心去体会。因此,管理的原理和方法等听起来会感觉抽象枯燥,掌握起来觉得难以琢磨,结果检验也不那么直接和好计量。

总之,管理类课程看起来是好教的,实际上要教好是更不容易的。所以,也需要理解管理类教师的难处。

是否可以这样认为:

其一,在教师同样具备该专业课程知识深度的前提下,学生看得懂的课程,比学生自己看不懂的课程难教,因为后者一般只要依教材按部就班讲就行了,而前者如果也这样做,则意味着教学失败。

其二,抽象的东西比直观的东西难教,无形的东西比有形的东西难教。因为用人的感觉器官可以直接观察和检验的东西理解起来比较容易,而用抽象的思维去感觉、去体会就要困难许多。

(4)基于第三点,管理学课堂上的学生群体就是其理论与方法的实验对象,课堂就是实验室。这是它有利于教学的一面,关键是善于运用。教学法考虑与实践

(1)从授课内容上来提高学生听课的必要性,要增加教材外的教学信息量,比如重新组织教学内容框架(跟教材有所不同,但不能大不相同,要若即若离),引进新鲜事例,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等。

第二篇:语文教学方法总结与思考

语文教学方法总结与思考

做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上语文课永远都带着无限饱满蓬勃的激情和生命力,让语文这种力量抵达人的心灵。这就是我做一个语文教师在现实教学中践行的目标。语文教学,让我迷茫又让我爱不释手。为了上好课,不知道,有多少次,深夜不寐。只为思考如何做,才能上的愉快,上出语文的魅力。因为我不想只依靠激情,我不想做个教书匠,更因为我爱语文。

都说教无定法,其实,教也有法。特别是语文,更是个性与共性的思想、情感、文化等多种因素的碰触。拿到一篇课文,一个老师有一个老师的个性,也有学科内涵与方法的共性。本人回味下自己的方法,是从这样简单几点做起

第一步:介绍作者。

在第一节课里,我们应该在课前布置这样一个作业: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不能光是只言片语的简介,随便什么都可以,趣闻逸事都可以,越八卦越好。要了解作者从生到死,甚至有关他们的祖宗八代都要搞清楚。这样,到了课堂上,我们就可以让学生交流他们的所得了。他们中有人会说作者的生日,有人会说作者的籍贯,有人会说作者的爱好,作者的生涯,作者的三姑六婆,作者的八卦旧闻。这样一来,学生对作者的了解就立体全面的多了。他们会认识到即将要学习到的课文是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写出来的,他们喜欢上这样一个作者,就会喜欢即将要学习的课文。而且想搞清楚为什么作者会写出这样一篇文章。想想看,这样的课堂无法不精彩,无法不让学生喜欢。

第二步:介绍时代背景或者教材相关的常识

现行的语文教材里,多数都是文豪大家的经典名作。而文豪大家的生活年代往往都是距离现今比较远的,所以他们的文章也是在特定的时代中写下来的。学习特定时代下写下的文章,一定要先清楚的了解作者写文章的时代背景。有的课文也不需要介绍时代背景,比如写景状物的文章或者是说明文一类,那么在这节课上,我们就可以要学生交流关于这类文章的一些常识。

第三步:读课文,看电影

在一二节课里我们认识了作者和时代背景以后,这节课我们就开始读课文和看电影。

首先老师要有朗诵的良好素养,再培养学生。每次我朗读,学生都喜欢,抱以掌声,下面,就可以让学生来读,人都是天生有表现欲的,让学生反复的感情朗读,会让他们不仅提高了朗读水平,而且也使他们在多次朗读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不是有句话叫做“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吗?

课文读完,可以开始放课件或是看电影片段了。

这个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对讲授内容先有个直观的了解。而且避免了师生的一问一答的枯燥过程,让学生自由自在的看电影,不用再动脑筋去考虑问题,这个过程学生一定会很享受。这堂课也一定是很成功的。

第四步:分析课文

在这节课里,我们的任务是:弄清文章的条理,列出文章的提纲。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与另外作者的同类作品来比较。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品味文章的好字好词好句。

首先我们要学生给课文列出一个大致的提纲,这个过程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对文章的结构有个全面的了解。知道作者是怎么样来写这篇文章的。

接着我们就要开始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各个作家的语言风格都是不同的,比如金庸的语言风格是雍容稳重,平铺直叙中见出广博的学识,而古龙的语言风格则是简短干练,峭拔跳跃中见出鬼才的思维。

需要提出的是,现行的教学模式提倡教学语言要过渡自然,我觉得在有些环节上不需要,甚至是需要抵制这种过渡自然,我们就是要一条条的来品味,来学习。列完提纲就来体会语言风格,这之后再来学习写作技巧。一步步来,不要被课文所左右,被它牵着鼻子转,这样会始终陷于课文的泥潭中出不来,这样一来,就会出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问题。

第五步:模仿写作

在上节课里,我们学习了怎么样列提纲,并且学习了语言风格和写作技巧,那么这节课里,我们就要来模仿课文来写一篇文章。首先我们也要列个提纲,然后根据提纲来一步步写。在写作的时候要有意识的模仿作者,要跟他学遣词用句,构段成篇。

特别是对于一些特殊文体的课文,比如古诗,新诗,寓言,戏剧什么的,我们一定要利用一节课来模仿写作。

第六步:评讲模仿写作

老师收起学生的模仿写作,批改后利用最后一节课来评讲,先让学生自己说说写作意图,如何构思的,然后点学生读他的作品,接着全班讨论,最后老师总结,评讲完几个典型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起来,学习才会有效果。

第七步:课外阅读牵引,价值观积极导向

一篇课文的学习只是管中窥豹,只见一斑,更大的天地其实在书外的更大天地,这天地是由书延伸向生活的各个角落。我喜欢在品味完课文后,为了真正的把握课文的精神和生活的内涵,我会除了挑选精神价值观或者内容相联系的电影、课文美文、小说等等让学生看。

亲自复印美文,让学生由课内到课下读,早上读,积累优美的字词句,写读后感。写思想评论,根据文章的特点和性质和学生的特点,安排不同的阅读和写作的任务。真正的由一个字到一句话,再到一篇课文到一种人生,真正的被文字及深藏背后的精神之美吸引,沉醉。

第八步:以题熟稔,举一反三

不得不说,语文老师很苦,因为你自我感觉良好,但是成绩有时真的让你很难以言说。

那再当下的应试教育环境下,除了不扭曲语文的本质,但是不得不说,现行高中语文教育的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成做题的机器,你我,不得不充当帮凶,如此,我情愿做个有深度的帮凶。

于是在学习后,我也要做题,训练下。目的很功利,就是让学生会做题。

让学生真正的体悟到,语文的学习,不只是培养做题的机器,而更重要的是一份精神的滋养,一种学习的精神品质,一种为人的气质风格。

其实这里很多环节每个老师都习以为常,但是至于各个环节的处理情况,个人知识内涵深重情况,具体不同,效果截然不同。看似起来,花样并不多,但是这里老师首先要热爱文字热爱语文,那种热爱可以让自己陶醉,如果自己陶醉了,学生即使不陶醉,也会被感染,有一天,细细品味,某一个场景,即使学习的知识会忘,那种感情和情景多年也不会忘。

第三篇:管理学原理与方法论文教学方法改革论文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论文教学方法改革论文

论我国高校基础课中德育观教学方法改革的突破

[摘要]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德育观教学方法改革极大地推动了大学生群体的社会主义精神塑铸进程,但这种改革越来越多地受到大班授课的制约。文章从教学方法改革的合理性入手,提出了德育观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关键词]高校 道德观 教学方法

在21世纪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影响下,我国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遇到了许多难题,具体体现在课堂纪律差、学生听课积极性下降等具体现象中。

一、德育观教学方法改革的进程与困境

在教材理论体系既定的情况下,国内学者纷纷将基础课中的道德观教学方法改革作为突破口,试图通过教学方法改革来增强道德观教学的吸引力与感染力,进而提升相关理论对大学生成长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这些学者普遍认为,教师在教学方法创新方面,应该改变以往的注入式教学理念,转而以充分体现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启发式教学理念为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强化受教育者对真善美的真实体验,而不应将德育观教学变成教师的独角戏。正是在这一层面,近些年基础课中的德育观教学方法创新成果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如案例式、参与式、对话式、情境式、情境模拟等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进一步提升了大学生在道德观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必须认识到,这种教学方法上的改善也仅仅是让学生知道他们不知道的东西,至于这一群体有可能在多大程度上认同这些东西,已经超出了这些方法侧重考虑的范围,这一判断可以在学术界对这些教学方法概念的界定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着教师所提供的案例进行阅读分析、评判和讨论,从而得出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思想素质提高的一种教学方法。”“参与式教学法是指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愿望,严肃严格地重视发挥学生的内在主体性,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主人,使他们切实感受到成为学习主人的真正乐趣和与老师、同学共同探求知识的幸福,使‘知识被嵌入学生’转化为‘知识被学生积极内化’,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趋向积极的一种教学行为。”“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多种手段和艺术手法,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引导学生融入其中,进入角色,在情趣盎然中展开对知识的探索、对技能的训练,帮助学生理解和获取知识或技能。”“情境模拟就是指根据被试者可能担任的职务,编制一套与该职务实际情况相似的测试项目,将被试者安排在模拟的、逼真的工作环境中,要求被试者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用多种方法来测评其心理素质、潜在能力的一系列方法。”有些学者将这些方法加以改造,用于德育教学方法改革方面,但仍然还是拘泥于如何使学生知道他们所不知道的逻辑链条上;另外,这些教学方法对德育课教学环境的改善也仅仅是在小班授课条件下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2008年1月10日,《工人日报》曾经发表了一篇名为《我们需要怎样的大学公共课》一文,文中指出:“公共课要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必须要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讨论,然而高校的大部分公共课都是大班授课,老师学生缺乏互动,交流思考的空间较窄。”文章还援引了中国人民大学秦惠民教授的质疑:“大课堂的存在‘从根本上剥夺了学生发问、讨论的权利与机会’。”

二、道德观教学方法改革的突破

上述问题涉及了我们对教学方法改革合理性的认识。基础课中的道德观教学方法改革的合理性源于道德观教学目标、任务。毫无疑问,基础课中的道德观教育就是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社会主义道德、共产主义道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要想把大学生培养成这样的人就必须使他们认同、践行相关的道德价值体系。这就引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大学生为什么要成为这样的人?另一个是大学生如何成为这样的人?以往的道德观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主要集中于解决大学生如何成为具备、认同、践行相关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价值体系的人的问题,即如何让他们知道他们所不知道的东西方向上。这种教学方法改革路向的有效性在于道德价值观体系的一元化社会历史背景,而在多元道德价值观社会历史背景之下的今天,这种教学方法受到大学生群体的“我为什么要信仰这种道德价值观”的挑战就不足为奇了。所以,今天的基础课中的道德观教学方法改革的合理性、有效性基础应该是基于有助于回答大学生为什么要坚持授课教师所宣扬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价值体系之上。很显然,就实践或是理论层面而言,要想在当下语境下做到这一点,仅仅靠简单地对“学生发问、讨论的权利与机会”的形式主体地位回归是很难做到的。因此,我们的基础课中的道德观教学方法改革新方向应该是以有利于体现作为实践理性精神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对大学生内心深处的真实自我终极关怀为指针的。这就为我们在理论层面破解以往教学方法改革在基础课中道德观大班教学情况下遇到的瓶颈找到了突破口,也为我们在此基础上寻求新的教学方法指明了方向。

三、德育观教学方法改革突围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德育观教学方法改革从理论层面来看,具有哲学与心理学依据。首先是哲学依据。这种教学方法改革的哲学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要想创造历史,首先就要进行生产,即生产生活本身。而人的生活又是现实的、分层次的,它由多方面的需要构成,有物质的需要,也有精神的需要。道德作为实践理性精神,就是在适应这些需要的过程中产生的,也是在这一过程中被认可的。因而,大学生的道德观教育需要教育工作者深入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内心深处的困惑,进而在我们倡导的主导道德观的理论框架下给予正确疏导,使他们在这一过程中认同、接纳社会主义道德、共产主义道德。其次是心理学依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认识既不是起因于自我意识的主体,也不是起因于业已形成的、会把自己烙印在主体上的客体,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人在适应外部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地同化外部信息于自身结构中,同时又不断地改变着自身认知结构以顺应外界环境。这就告诉我们,道德管教学方法改革一方面要体现出受教育者的形式层面的主体价值,另一方面也一定要体现出对受教育者的关怀,惟其如此,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主导道德观才可能为到学生群体所接纳。

从实践层面来看,世界上有很多发达国家在德育观教育方法方面都具有彰显受教育者真实自我心理体验,为受教育者提供终极关怀的特征。美国教育界有一种共识,那就是父母、教师不应给孩子灌输某种既定的规范,每个人都可以根据各自的价值观去选择,教育的重要职能在于引导他们怎样进行选择。父母坚信实践能缩短认知与行为的距离,让孩子拥有选择的自由。父母在给予选择自由的同时,对选择的后果提供证据。美国公民教育提倡“批判性思维法”,使学生通过反思研究来分析主要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价值分析能力和决策技能,从而培养他们参与民主社会现实生活的能力。在道德教育中,英国同样采用参与和互动的教育方法,澳大利亚则通过组织社区服务活动,帮助学生有效地参加社会生活,形成积极的品格特征,包括信赖、敬重、责任、公平、关怀、宽容、坚定、礼貌和同情等。这些国家德育工作方法的“实效性”源于对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发挥,但这种主体地位绝不是我们经常理解的形式的主体地位,而是受教育者形式主体与内心世界心理体验的有机统一。

综上所述,新时期基础课中道德观教学方法改革必须体现对受教育者内心世界的终极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于忠宁.我们需要怎样的大学公共课[N].工人日报,2008-01-10.

第四篇:德国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

德国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德国基本情况

1、位置与气候

德国位于欧洲西部,东邻波兰、捷克,南接奥地利、瑞士,西接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北与丹麦相连并邻北海和波罗的海与北欧国家隔海相望,是欧洲中部邻国最多的国家。

平均气温7月14~19℃,1月-5~1℃,12月至3月为冬季,阿尔卑斯山区冬季一直到5月,夏季平均在20度。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山地则更多。

2、政治体制

国家政体制为议会共和制。联邦总统为国家元首。联邦政府由联邦总理和联邦部长若干人组成,联邦总理为政府首脑。

德国的政党有:德国社会民主党、绿党、基民盟、基督教社会联盟、自由民主党、民主社会主义党、德国共产党、共和党等.3、经济概况

德国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2008年GDP是38180亿美元,经济总量位居欧洲首位,世界第四,仅次于美国、日本和中国,德国作为西方七大工业国成员,对世界经济和金融形势起着重要作用。德国是商品出口大国,工业产品的一半销往国外。是世界第二大出口国。德国近1/3的就业人员为出口行业工作。主要出口产品有汽车、机械产品、电气、运输设备、化学品和钢铁。主要贸易对象是西方工业国。德国中小企业多,工业结构布局均衡。农业发达,机械化程度很高。农业用地约占德国国土面积的一半。产品可满足本国需要的80%。旅游业、交通运输业发达。德国是啤酒生产 大国,其啤酒产量居世界前列。它还是最早研制成功磁悬浮铁路技术的国家。2002年2月28日24时,德国马克正式停止流通,欧元(EULO)成为德国法定货币。德国是首批使用欧元的11个国家之一。德国教育、医疗全免费,高税收,高福利。小孩的生养及学习均以法律形式固定。

4、人口

截止到2009年3月31日,德国人口数为8190万,是欧盟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主要是德意志人,其中大约有4200万为女性。有少数丹麦人,索布族人,弗里斯兰人和吉普赛人。有725.6万外籍人,占人口总数的8.8%,其中170万是土耳其人。德语为通用语言。德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为14%的人小于15岁,20%超过65岁。在德国,男性平均期望寿命为77岁,女性为82岁。平均每位德国妇女生育1.3个子女。德国人:友好、严谨、高大、肥胖、自傲、享受生活(不加班)、老龄化、退休晚、治安好(玻璃门)。

5、宗教信仰

近5300万人信奉基督教(2600万人信奉天主教,2600万人信奉新教,90万人东正教徒)。此外还有330万穆斯林,23万名佛教徒,10万名犹太教徒,9万名印度教教徒。

6、东西柏林

1945年,纳粹德国投降后,根据二战时同盟国的有关协定,柏林被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东柏林为苏联占领,西柏林为美英法共同占领。1948年,东西柏林正式分裂。1948年6月至1949年5月,苏联从水陆两路封锁西柏林,后解除封锁。1949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东柏林成为民主德国的首都。但西柏林实际上依然为美英法三国共同控制,虽然联邦德国 基本法和西柏林宪法规定西柏林隶属于联邦德国的一个州,但是,西方三国认为该规定同柏林的现实地位不符,宣布该条款暂不生效,但认为西柏林与联邦德国间有着“特殊关系”,同意西柏林在司法、经济、财政、货币和社会制度方面同联邦德国一体化。1961年,为阻隔东德人迁往西德,东德政府在东柏林自己的一侧修建了闻名的柏林墙,直至柏林墙倒塌,东德合并到西德。1990年10月3日,分裂了41年的德国再次统一。这一天,被确定为德国的国庆节。

7、外交政策

奉行与西方结盟的外交政策,外交政策的重点依次是:推动深化和扩大欧盟,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强以欧洲为核心传统友谊,巩固与北约的关系并致力于建立欧洲独立安全和防务体系。默克尔总理上台以后,加强同美国的紧密联盟,加强跨大西洋两岸经济合作,保持和发展与俄罗斯的关系,在经济上大力开拓中东欧新兴市场,加强与中国,印度等有国际影响力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谋求在以联合国为框架国际组织中发挥更积极作用。

8、与中国的关系

1972年10月11日,联邦德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1949年10月27日,民主德国与中国建交)。近年来,中德两国在各领域的互利友好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在国际事务中的磋商与合作日益加强。但是默克尔总理上台以后,由于两国在西藏问题上认识不同,导致两国关系一度紧张,经过双方努力,两国关系基本恢复正常。

二、德国教育体系

作为联邦制国家,德国的教育政策与教育规划是由联邦形式的国家体 制来决定的。国家的概念涉及联邦及州两个层次。根据德国基本法,各州享有包括教育在内的文化自主权,故各州政府有权自行确定教育机构的形式并有相应立法权。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均由州管理。各级各类学校属于州一级的国家设施。但国家对教育有主导权。所有学校教育,都属于联邦政府的职权范围。

教育体系简况

德国实行12年义务教育。

其教育体系的基本结构:初级阶段教育指学前教育,幼儿园为主要形式,年龄段3-6岁。

然后是第一阶段教育,即初等教育,小学四年(仅柏林州为6年),年龄段6-10岁。

小学后实行第一次分流进入第二阶段教育。

第二阶段I级相当于初中。分为三类学校:第一类,实践能力强的学生进入主体中学(5年);第二类,文理知识强的学生进入完全中学;第三类,智力类型介于上述两者之间者进入实科中学(6年)。分流后的三类中学在校生比例大致为3:1:2。

另有一种将主体中学、实科中学、完全中学合校的“综合中学”。学生年龄段10-15岁或10-16岁。

第二阶段II级相当高中,初中后进行第二次分流:一部分进入普通类高中,即完全中学高中及综合中学高中,毕业后直升综合大学;一部分进入职业类高中,主要有就业导向的“双元制”职业学校和全日制职业专科学校,以及职业类学校,如专科高中,职业或技术高中,专科、职业或技术完全中学。年龄段为15-18岁或16-19岁。分流后,16岁至19岁年龄组 中普高与职高在校生之比为29:71。

第三阶段教育为高等教育,此时是第三次分流,即高中后分流。18至21岁年龄组中就业者与进入高校学习者的比例约为72:28(2001年)。

高校有3种类型:综合大学(5年),专科大学(又译专科学院、高等专科学校,3-4年),职业学院(3年)。

分流后综合大学与专科大学招生比为2:1。

第四阶段教育为继续教育(成人教育),也有3种主要类型:普通与政治继续教育、职业继续教育、科学继续教育。

三、德国教育成功的原因

1、二战以后德国经济腾飞的原因

二战以后德国经济腾飞的原因,政府、学校、企业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成为德国先进的教育体系。

教育的特点:

(1)两种教育机构:学校和企业教育机构(2)两类教学内容:专业理论和技能(3)两种教材:理论教材和实践教材(4)两类教师:理论教师和实践教师

(5)两种身份:学校学生和企业见习生(或学徒)(6)两类考试:资格考试和技能考试(7)两类证书:毕业证书和培训证书

2、德国老师教学方法和责任心

老师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他们认为学习效果取决于学习形式和接收信息的感官。也就是获得知识途径,效果最好的是耳、眼睛、媒体、还是直接动手操作,经过比较分析认为直接动手操作所获得知识最为稳固。

为了使学生所学知识紧跟技术更新和企业所需,老师在授课前要为学生准备学习页,学习页分学生版和老师版,学生版只是围绕学习目标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自己去找解决问题方法及途径,自己总结为为什么要这么干及其原理,重点在于解决问题方法上。老师版有解决问题标准答案及方法,并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么干。这些资料准备全部由老师来完成,上课时发给学生。值得我们学习的他们仔仔不倦敬业精神和工作责任心、不厌其烦工作态度。

四、实践教学的改革

1、完整行动原理

1987年,德国教育界提出教育全新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能力,即“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检查计划”的能力。该思想发展为新时期德国教育的培养目标。

计划:既确定完成工作的目标、步骤和所需要的工具材料。在这个阶段,为了弄清楚完成这个工作任务的必要条件和组织保障,必须首先在大脑中模拟想象出具体的工作过程。计划能力是现代生产和服务活动对技术人员新的要求。

实施:即狭义的工作过程本身,其基本组成元素为:工作目的、工作对象、工作材料和工作方法。在实践中,实施的过程常与“计划”有一定的偏差,在此可以调整计划,重新实施。

检查:及对工作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保证得出所期望的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客观评价。

2、行动能力:

1、方法能力

工作方法与学习方法。包括收集信息查找资料的途径、制定工作计划的步骤、解决问题的思路、独立学习新技术的方法和评估工作结果的方式等。例如做一个复杂的工件所涉及的到的设计工艺、选择材料、操作设备和制定标准等方面的具体的工作计划。方法能力是基本发展能力,是经后工作生涯中不断获取新的技能与知识的手段。

2、专业能力

有目的的,按照专业要求和一定方法独立解决任务和问题并评价结果的能力。它包括工作的方式方法,对劳动工具、劳动材料与劳动工艺认识与选择。它包括单项技能(专业外语知识,专业计算,制图与识图等)和综合技能(制作工件,保养机床,商品促销,经营管理等)。专业能力是人们胜任工作与生存的基本能力,它强调专业的特殊性与应用性。

3、个人能力

个人在对家庭、人作与公共生活中的发展机遇、要求与限制做出解释。评价并开发自己的智力与潜力,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在职业生活与个人生活中判断并评估自己的决策与行为的能力。

4、处理社会关系、理解社会奉献与冲突以及与他人负责任地相处和互相理解的能力。它包括人际交流、公共关系、组织与管理能力、社会责任感与集体团结意识。它强调积极的人生态度与社会的参与意识。

五、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

1、项目教学法;

2、引导教学法;

3、行为导向教学法;

4、任务设计法;

5、四步教学法;

6、六步教学法;

7、沙盘演练法;

8、角色扮演法;

9、头脑风暴法。什么是项目教学法?

项目的成果可以是生产出一个有使用价值的产品,模型,或者安排一个展会,完成一个订单,找到某项任务的解决方案等。他不局限于狭隘的技术领域,一个项目可涉及到不同专业与社会多层面的各个领域。

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从项目中领悟到完成任务的过程与方法,如何计划和实施对产品的开发与生产。

项目教学的流程:

1、设计项目主题(教师)

项目的发起可来自学生或者教师,也可来自学校外的外界环境。重要的是,通过设置一个与生活环境相关的题目或专业问题,同时要能够充分调动起所有学生兴趣。

教师来激发学生积极性,向学生介绍项目的目标与背景。和学生一起商讨项目的可实施性和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可能涉及到的学校外机构,设计大致草图或大致方案。让大家讨论形式收集各种想法,主意。

2、定目标和计划

完全由学生组织,教师监督。

通过定目标,明确不同的的兴趣,确定子题目和任务,确定预期成果。必须注意现实的条件限制(例如资金投入,学校,专业教师设置以及该项目的某些环节是否会触犯相关的制度或法规)

3、项目实施

在这一步,主要进行工作。

学生用不同的组织形式(如个体工作,小组工作)实施计划的工作,老师作为咨询员和矛盾协调员。是一个开放式的,让学生亲自参与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在此过程中,理论、实践和社会学习融合成了一体。

4、项目评估(教师)

项目评估可以检验项目成果,并且对今后项目的质量的继续发展有利。在项目反思阶段,要对参与者的经验和进展过程进行讨论。项目反思是评估必不可少的要素,他由参与者自主进行,教师可以辅助性的指导。

5、成果报告

项目教法有明确的项目结束报告会。

所有参与者都有机会介绍自己的工作成果和工作讨论。

对于选择项目演示起决定作用的是,学生通过他们的工作获得肯定或批评。

六、教学前准备

德国人最不赞同的观点是“摸着石头过河”,认为凡事必须先有计划:

1、以教学计划为出发点阐述您选择此题目的原因

2、最终的情况(分析学员的基础知识以及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

3、制定目标(从专业上,方法上,社会层面上及个人发展层面上的能力来思考)

4、遵循教学法的基础上对于教学进程的阐述(说明您对此做出选择的原因)

5、对于力争达到的目标的原因阐述

6、对于计划好的教学进程的原因阐述

7、对于计划好的教学成果考核的原因阐述

8、教学计划表

9、参考文献

10、附件

七、德国实践教学考试

考试模式:由“结果导向”转向以“过程为导向”。法律保障:规定了考试内容与方式及负责机构。

考核目标:考察考生在面对最真实的工作任务和工作环境的 情况下完整地完成任务的行动过程能力,即与业务过程与质量管理相联系的工作过程的能力。

考核内容:设计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有直接关系的整体工作任务而非单项技术任务。

考核手段(过程导向):观察工作过程、专业对话、评判笔试结果和实践工作结果。

评价标准:由结果转向过程,并强调与他人协作沟通的能力。工作过程:企业为完成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功型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由工作方式,工作内容,劳动工具与主观工作能力决定。

过程能力:完成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协作,沟通能力,组织工作流程的能力,灵活地对干扰和意想不到的结果的反应能力,以及优化改善工作过程的能力。

范例:汽车维修的考核

1、交给任务

2、找问题

3、组织分配

4、计划工作任务

5、分析基本情况、确定维修步骤

6、劳动保护、安全性

7、维修汽车

8、书写总结、接受提问

八、对德国实践教学的感悟

德国老师正式上课前,一般会以轻松柔和的语气询问、甚至赞美听课对象的优点,课程中从来不会说谁不行,即使有人打瞌睡也不会骂,而是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起学生的兴趣;

卡片法及幻灯片是他们用的最多的方法;

德国老师一般不知道的东西就说不知道,但都会表示课后查阅资料后给学生答复;

德国同样是按成绩好坏来分学生的;

授课过程中时时会问“有问题吗”,而且教师的角色已转变为教练员; 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内容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学生探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特别强调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的培养;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与成就感,教师不会把向学生提的问题设置的太难;

1、突出了教学的实践性

德国实践性教学是由培养目标所决定的。因此,他们在教学中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主要体现在:

一是入学前的提前实习。没有经过职业教育的文理科高中毕业生,在 进入学校之前应到与所选的专业对口的企业进行实习,主要熟悉工作的基本过程和增加对工作环境的认识(如果入学前未能完成实习,学校规定可在入学后自己安排时间完成,但最晚在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

二是设置实习学期,德国的教育规定半年以上的实习,大多在第五或第六学期安排一个学期的实习,学生根据所学课程,要在毕业后所从事的类似的岗位上实习。学生在企业的实习主要由企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指导和管理。实习结束后由企业写出实习鉴定,是学生专业成绩的主要部分。

2、强调在工作过程中学习

近年来德国的各大企业开始探索与生产过程紧密结合的培训方式,强调在工作过程中进行学习。如德国奔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为了使学习更好的地与生产过程相结合,他们建立了自己培训学习机构,学生在培训师傅的指导下,共同完成汽车的某一个完整的零部件的生产加工。为了完成这一工作任务,学生们在培训师傅的指导下采取小组工作的方式,共同制定工作计划。完成工作任务。通过质量检测,质量合格的零部件将被组装到汽车上。

这种学习模式:

一是可以使学生置身于企业生产过程之中,体验企业的生产氛围; 二是可以使学生在完成生产任务的同时获得相应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生产经验;

三是在学生共同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协调能力;

四是学生自已加工的产品被组装到汽车上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质量意识 和责任感,使学生体验到成就感;

五是可以降低成本。

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

接触了德国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就会发现我国的教育有许多不足之处。

第五篇:浅谈《离散数学》教学方法与实践

摘要:离散数学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在计算机科学及相关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背景.因此,如何提高离散数学课程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对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今后的科学研究均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离散数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0 引言

《离散数学》是计算机科学中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它不仅是许多计算机专业课的必备基础,而且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这门课程具有概念多、理论性强、高度抽象等特点,这无疑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如何提高离散数学课程的教学水平,对于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都具有现实的意义.本文结合作者近年来从事离散数学课程教学的实际,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初步探讨.提高学生对《离散数学》的认识,调动学习积极性

学生在学习离散数学时,往往看不到它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具体应用,认为该课程对计算机科学的作用不大,因而不重视离散数学的学习,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甚理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上第一堂课时,教师就应该给学生介绍离散数学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事实上,计算机学科的发展近年来与离散数学的主要内容如数理逻辑、抽象代数和图论等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快速发展,进行该学科相关的研究与开发的起点在不断提高,无论学生今后从事理论研究,还是应用开发或者是技术管理工作,都应该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适应学科迅速发展和知识更新的需要.当今计算机科学界的权威人士很多都是研究离散数学出身的.美国的软件之所以能领先,其关键就在于在数学基础上他们有很强的实力,有很多杰出的人才,而我国的信息技术的数学基础十分薄弱,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就难成为软件强国 计算机领域最负盛名、最崇高的一个奖项是图灵奖,具有“计算机界的诺贝尔奖”之称.图灵是一位英国的数学家的名字,他所创立的数学模型一一图灵机(离散数学内容之一).在可计算性理论中起着重要作用,为计算机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了纪念他对计算机科学所做的贡献,国际上用他的名字来命名这个奖项.著名的计算机软件大师狄克斯特(Dijkstra)曾经说过:“我现在年纪大了,搞了这么多年软件,错误不知犯了多少,现在觉悟了.我想假如我早年在数理逻辑上好好下点功夫的话,我就不会犯这么多的错误.不少东西逻辑学家早就说了,可我不知道 要是我能年轻20岁.我要回去学逻辑 ”由此可见离散数学在计算机学科中的重要作用教学内容的优化

《离散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一般包括四个部分:数理逻辑、集合论、代数系统、图论.这四部分内容中每一个部分都可以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它们分别作为《离散数学》课程的一部分,容易造成教学内容繁多与教学课时数偏少相矛盾,使教学过程具有很大的难度.如果这几部分的内容都要详细讲授,时间上来不及.所以在在教学过程中对讲授内容的设置上应当有所侧重,比如学生对集合论基础的很多内容在中学数学中已经有所了解,所以这部分内容只需要简要介绍一下,重点放在用集台论的方法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上.对于二元关系这部分,侧重点是加强对与二元关系的几个性质相关问题的论证方法的训练.在数理逻辑上通过将一般命题公式和一阶逻辑公式化成范式,达到强化训练学生逻辑演算能力,并通过逻辑推理理论的学习来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图论部分重点放在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实际问题的处理上,通过对相关定理及其证明思路的理解来体会图论的研究方法.代数系统这部分内容重点放在群论上,尤其要在代数系统、群、子群、循环群、变换群、正规子群的概念及相关问题的理解上下功夫,特别要掌握同构和同态的概念及应用,对于其它的代数系统如环、域及布尔代数则可以略讲.

另外,现行大多数教材,主要是集中在从纯数学理论角度教授基本内容,这也是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学习的.如果选择了这种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应穿插介绍一些知识点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应用,将之与离散数学理论结合介绍给学生,使学生重视这一课程的学习,产生学习兴趣,主动地进行学习.这将有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又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教学方法实践

3.1 注重理论的理解。推行研究型教学

离散数学中有很多定义、定理、规则,几乎每一节课堂上少则十几个多则几十个新的术语或定理,很多学生由于习惯于背诵的方式来掌握概念,很容易产生枯燥甚至畏难情绪.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对于问题的完整理解过程,而不是只告诉学生结论.因此,很多概念、定理都不用死记硬背,只需要理解,这样才能掌握得更牢.

比如,在一阶逻辑中有八个关于量词作用域里的扩张与收缩公式,学生刚开始看到这些公式时,可能会觉得太难记了.那么就需要把证明的方法告诉他们,掌握公式的来龙去脉.其实只有以下两个公式是相对特殊的,需要转换量词形式的:

((A x)A(x)→B)甘(3 x)(A(x)→B)

((3 x)A(x)→xB){(A x)(A(x)→B)

这两个公式可以在有限个体域中采用量词消去法把其中一个公式证明给学生看,其它几个公式要求学生课后采用类似的方法自己动手证明,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

因此,需要把过去习惯的填鸭式教学转换为研究型教学,通过对典型问题的描述分析和解决,鼓励和引导学生实现研究为本的学习.对课程、对问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挖掘深层的东西,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踏实的科学态度.

3.2 理论联系实际

离散数学这门课内容比较难,而且相对枯燥,特别是该课程的结构较为松散,内容杂,学生难以接受.因此.在讲解清楚各种基本概念、定理、定理证明、计算方法等基本内容之外,还应多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能随时介绍所学知识的应用背景和发展方向,使学生能感觉到这门课程的必要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平面图时,可以给出它们在印刷电路板、集成电路等方面的应用.

另外,如果讲课时能结合一些轻松的故事,也可减轻学习的压力.比如离散数学中哥尼斯堡七桥问题、著名的苏哥拉底三段论、土耳其商人和帽子的故事、一笔画问题、地图染色问题等等.但对于这些问题的介绍不能停留在故事的趣味性上,应当从故事人手,提出有思考性的问题,再促进和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这样就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3.3 具体与抽象相结合.

离散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很抽象,如果直接给出定义,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如果能从实际的例子出发,再抽象出基本概念,使得学生对这些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

例如“二元关系”,可以举一个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的例子:假设某家庭有父母兄弟四位成员,在家庭成员这个集合上,常见的二元关系有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兄弟关系、夫妻关系等,然后以数学符号的形式表示出来,最后再把二元关系的数学定义告诉学生.这样学生对“二元关系”这个概念就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了.又如在讲解“群”的概念时,可以先给出具体一个代数系统,如(Z,+),然后得出该代数系统满足群的三个条件:结合律、存在幺元和每个元素有逆元,从而引出群的定义.

3.4 注重归纳与小结

离散数学的内容虽然多且散,但通过归纳,可以用一条主线贯穿始终,这就是离散数学讨论的内容大多包含两个方面:研究一个系统中涉及到的静态(基本概念)与动态(运算、操作、推理).如集合论中是元素(静态)及其上的运算(动态);代数系统中是集合(静态)及运算(动态);数理逻辑中是公式(静态)和推理(动态).通过归纳总结,学生能够理清头绪,提高学习效率.

在讲课时,应该把重点、难点精讲细讲,对于易懂的内容可以点到为止.此外还要经常归纳小结,尤其对于一些抽象的和难以记忆的重要知识点,更应该辅以有针对性的归纳总结.比如在讲完代数系统这部分内容时,可按照代数系统、半群、含幺半群、群的顺序依次阐述这几个概念,均是在前一个概念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性质(封闭性、结合性、幺元、逆元),最后用图示的方式进行小结,使学生更容易掌握这几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教学手段改革

4.1 建设网络课件。注重教学的互动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网络课件已逐渐成为一种时尚.离散数学有很多定义、定理、性质等都是比较抽象的内容,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就概念讲概念,就结论讲结论,学生将难予接受.如果能利用网络课件信息量大、生动有趣的特点,将概念、理论提出的背景以及在计算机技术中的应用介绍给学生,势必会加深学生对概念、理论的理解,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在离散数学网络课件中,可以集成电子讲稿、作业、答疑、讨论、考试、试题库、网络资源、学习跟踪分析、管理等,极大地改变离散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网上教学资源.可以在课堂教学的引导下,充分利用网络课件的特点让师生参与讨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让他们能够自由地、充分地、广泛地进行讨论,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网络课件的电子讲稿是教师上课和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源,因此网络课件的建设一定要注重电子讲稿的质量.电子讲稿要尽量使用具体形象的媒体展示给同学.使其能从中体验形象与抽象的关系.在制作幻灯片画面时.要注意目标明确,使常规教学中要求的基本技能、重要的思想方法、运算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尽量反映在课件中,各个幻灯片的连接注意衔接合理、自然.利用人工控制时间,使其变化有序,避免给学生产生黑板搬家的感觉.

当然,笔者认为离散数学网络课件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仅仅是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它还不能完全代替“黑板、粉笔”方式的教学.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灵活、适当地应用黑板与粉笔,以起到其特有的点睛效果.例如对一些逻辑性较强,难以理解的需要推理、证明的教学内容,应该使用传统的授课方式进行教学.只有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方式相结合的办法,才能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4.2 重视学生作业,定时测验

大学扩招以后,很多教师课时量都比较饱满,批阅作业的时间相对较少,有些教师甚至因此不布置作业或不批阅作业,这样显然是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离散数学的知识不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多做练习是无法牢固掌握的,因此一定要给学生留一定数量的课后习题.但大部分学生不可能把课本上的习题全部做完,教师也不可能完全批阅.这就要求教师布置作业要选其精华,选题必须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要覆盖所学的内容,尽量选有启发性质的习题.对于学生的作业,要认真仔细批改,将作业中暴露出来的普遍问题,要进行课堂讲评.通过讲评作业,帮助学生澄清模糊和错误的认识.

另外,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克服学生的学习惰性,除了布置作业外,可以在讲完每一部分内容之后进行课堂测验,给学生施加一定的学习压力,把测验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让学生能及时地对学过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由于时间关系,测验时所选的习题数量不宜过多,尽量做到少而精,具备综合性、典型性等特点.其次,要难度适中.例如在数理逻辑部分的测验中,可分别从命题符号化、公式类型判断、主析取范式、前束范式、逻辑推理等方面进行选题,共五道题左右,其中重点突出符号化与推理理论,力求以点带面,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4.3 考试改革

笔者认为离散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考试方法改革,实行教考分离.学生的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按一定比例组成,任课教师掌握平时成绩的评定,考试则实行教考分离,任课教师事先不知道考试题目,但可以与命题教师一起讨论命题范围、难度及题型.实行教考分离能进一步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是有促进作用的,同时也提高了考核的科学性.结束语

总之,要把离散数学这一门课教好,教师就要不断研究新的教学方法,认真掌握教学规律,借助于现代化教学手段,摒弃“填鸭式”教学,提倡“启发”式教学.教师只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并具有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就一定能够找到较好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青杉,孟国艳.关于离散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21(5):6 .

[2]朱文兴.“离散数学”的教学实践和体会[J].高等理科教育,2003.1:33—35

[3]耿素云,屈婉玲.离散数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下载管理学教学方法思考与实践word格式文档
下载管理学教学方法思考与实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审计学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摘要:本文针对审计学课程的特殊性,从审计学课程框架不明晰、教学过程重教轻学、实践教学法应用不足等方面深入分析传统审计学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并从构建合理的课程框架、创......

    改进职高英语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思考(合集5篇)

    改进职高英语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思考 李铭金 【摘 要】中等职业学校肩负着培养高技能实用型人才重任,中职英语培养目标是“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综观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英......

    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思考

    【摘 要】教师将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而究竟哪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更加奏效,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进行思考。本人结......

    童话教学方法思考

    童话教学方法思考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重要样式,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它完全借助幻想来表现现实生活和人们的理想、愿望。童话是一种比较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学体裁,它......

    地理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实践

    地理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实践 《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等。”在这些新的教......

    低段拼音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

    低段拼音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 摘要:汉语拼音是学生学习汉字的基础,也是学习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如何让学生对拼音引起兴趣,如何让学生学好拼音一直都是教师教学中的重要工作内容。......

    《数控机床》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数控机床》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李 冰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11期 [摘 要]文章从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中的一门主干专业课《数控机......

    职业院校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

    职业院校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 摘 要:职业学校要培养具有操作技能和扎实理论知识的高素质人才,这对职业院校的教学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教学改革要以专业理论课教学为重点。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