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高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强、知识跨度大、知识点散乱、内容较抽象的学科。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必须积极创新,与时俱进,尝试新的教学理论、新的教学观念。本文将简单谈谈自己在新课改革下是如何进行高中地理的教学的,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地理 教学
新一轮课程教育改革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形成“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提倡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使“自主、合作、探究”成为地理课程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通过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生产和生活实际.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发现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1]
一、抓住学生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地理教学的内容十分丰富,展示了国内外天文地理、气象景观,这些特点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克服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恐惧心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高中地理中有很多关于自然奥秘的知识,学生往往对这部分知识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利用这部分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表现出对地理知识的渴求,培养起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例如,我为他们讲印度洋海啸的时候提到:一位英国的小女孩与家人正在普吉岛度假,看到“海水开始冒泡,泡沫发出咝咝声,就像煎锅一样”。小女孩凭借所学的地理知识,迅速作出判断:这是海啸即将到来的迹象。在她的警告下,约100名游客在海啸到达前几分钟撤退,幸免于难学生们听到这的时候,眼睛瞪得大大的,我心想:目的达到了,责任感产生了。关于地理学习意义的教育并不仅仅局限于开学伊始,而是要始终贯穿于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冬至快到了,我会带领学生观察每天昼夜长短变化,冬至过后的第一天,我们会为早起的太阳而欢呼,享受地理学习带给我们的快乐。
二、巧妙设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从提供背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等几个方面来组织和实施教学的。其实质就是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参与和体验知识技能由未知到已知或由不掌握到掌握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如“洋流”这部分知识是高中地理的重点和难点,对空间概念的要求较高,蕴涵着丰富的地理思维理性。从洋流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来看,主要可以从“洋流的成因、洋流的分布、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方面着手进行,而要掌握和运用好这部分知识,又应紧紧围绕“洋流的分布规律”这一核心来进行知识和思维的有效突破。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教师可尝试以故事“小漂流瓶的旅行”引入新课,创设问题情境,从一开始就激发起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处理“洋流的成因和分布”这部分知识时,首先请两个同学用一盆水、墨水、小风扇操作完成一个小实验,并使用实物投影让全班同学观察思考:盛行风与洋流形成有什么关系?再请两个同学在黑板上绘出全球气压带、风带简图,集体点评后出示《世界海陆分布图》并布置下一环节的探究任务:联系盛行风与洋流的关系,试述太平洋和大西洋上的洋流分布状况怎样?如何绘制简图?针对两大洋上的洋流分布图再进行比较、分析归纳,能否尝试绘出一幅世界洋流模式简图?这样通过情境创设以及一系列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提出,牵引住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处理好新旧知识的衔接,完成自主探究、自主参与的学习过程,由此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且易于理解接受,既突出了重点又化解了难点。
三、引入现代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高中地理内容丰富,涉及天文地理、人文景观,可谓是包罗万象。仅用文本、语言的教学方法难以对知识进行全方位的表现。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广泛应用,高中地理教师在课堂语言讲解的同时,配合地理标本、挂图、录像、幻灯、虚拟现实等技术辅助教学,使高中地理教学手段更为丰富,表现的直观性更强,更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共鸣,使学生的学习始终保持在积极、自觉、主动的良好状态。如,学习“季风与非季风气候”这一内容时,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直观、形象地呈现我国气候图,实现动静结合,趣味横生。同时,也可在多媒体中插入视频、音乐、图像等,展现不同气候区的特点,实现由远到近、由小到大、由有到无,变换各种形式,给学生带来视觉冲击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及想象能力。[2]
四、联系生活实际,关注学生主体
高中地理的知识很多都有现实生活的原型,如果简单地陈列知识而不和实际生活相联系,势必会造成高中生学习时的枯燥,并且记忆不深,为了记忆而记忆。高中地理教师在教?W过程中需要重视生活中地理常识的应用,让学生主动地去收集生活中与高中地理相关的信息,并将这些收集来的信息与新课程结合在一起,将“死的教材”变为“活的知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也便于消化。如学习“常见天气系统”这一课时,可先提出问题:“昨晚有哪一位同学看过天气预报啊?来说一说咱们本市的天气状况。”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可继续提出问题:“你能不能看懂天气预报呢?”对于这一看似简单无用的问题,大部分学生会回答“能看懂”,但实际上在不懂天气系统的相关知识时,学生获知天气信息是听播报员播报的,而不是从天气预报图中观察到的,因此教师可接着提问:“你是‘看’懂了,还是‘听’懂了呢?”至此,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已经被调动起来,教师则可以自然地导入教学内容:“要想听懂预报员所预报的天气情况,则必须知道天气系统的基本知识。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学习今天的新课《常见的天气系统》,学完这节课内容,就能够知道原因,并且还能够进行初步的天气预报。”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还能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结语
总之,在新课改的要求下,高中地理教学必须做出适当的教学改革,才能适应新时代教育的发展。所以,作为高中地理老师,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健全创新人格。这需要教师及时转变观念,顺应科技发展,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崭新的教育模式,来培养和造就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高爱民.如何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旬刊,2014.[2]张采,王幼俊.美国AP人文地理课程对我国高中地理教学的启示[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
第二篇: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郫县第一中学 刘 倩
摘要: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以素质教育为鲜明旗帜,在各地陆续拉开了帷幕。新课改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新课标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地理教师应当更新观念,不断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提高教学艺术,改进教学方法,研究新形势下多样化的学习思维和模式,才能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拙作拟就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谈谈自己的肤浅思考与初步实践。
关键词:新课改;地理教学;教学方式;创新能力;
1.根据教材内容确定新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课堂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往往采用的是“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新的课程理念就是要完全改变这种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教学过程要大力实施启发式、探究式和讨论式等教学方式。深入浅出——把复杂的问题变简单,让简单丰富起来。高中地理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都属于高度综合性学科,涉及数学、天文、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的大量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涉及政治、历史、哲学等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方法论。这些学科的相关知识、技能和方法论在高中的开设相对地理学科而言,相对滞后,所以,一开始就让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高难度的体验,对地理学产生畏惧感,也让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泯灭在学科难度的体验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做法是:(1)提炼核心问题、层层剖析;(2)运用“几何地图”教学法和“WHAT?WHERE?HOW?WHY?MORE?”的探究模式。例如:在《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中,在众多难点的课时体系里,紧紧抓住“四季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描述季节?”两个核心问题;在《自然界的水循环》中,在多和杂的知识点中,紧紧抓住了“地球上有哪些水体?地球上的水如何存在?”两个核心问题。运用“几何地图”把复杂的区域问题展现在简单的几何地图上,在用几何地图构建起区域知识的基本构架后,再通过“WHAT?WHERE?HOW?WHY?MORE?”即“这块土地是什么?这块土地在哪里?这块土地怎么样?这块土地为什么这样?在这块土地上过去发生什么、现在发生什么、将来会怎样?”的探究模式,在地图中把区域知识丰富起来。
2.创设和谐民主的地理课堂教学气氛。我们知道,情感是师生心理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教学效果有着重大影响。融洽的师生情感,可以促使师生间缩短空间、心理距离,产生友好、亲近、共鸣、信赖的效应。真挚的师生情感,是教学中的一种催化剂,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有利于教学过程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高。例如: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应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与他人不同的想法和意见,并积极参与。适应学生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不强求一致的标准,尽可能做到“一题多答,一题多思”,启迪学生的创新,对学生的一些错误意见不横加指责,更不能讽刺、挖苦或嘲笑,而应引导学生从错误中学习,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以最终获得成功。如高中地理,对全球变暖问题的结论:“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教材仅指出全球变暖带来不利影响。而有的学生则提出:冰川融化不一定会导致海平面上升,这就好比一个杯子里泡了一块冰,冰全部融化后,杯中的水并没溢出;还有的学生提出:任何事物均一分为二的,全球变暖也有其有利的一面,比如使温带范围向高纬方向扩展,恶劣环境变好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给以正确的评价,通过教学过程慢慢领会更为正确的见解,教师要以平视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才能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在课堂中,应努力创设一个优良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安全的心理支持和精神鼓舞,把学生的个性想象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
3.引导学生主动注重参与地理教学过程。
新课改中特别提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倡导参与式教学。在地理学习活动中,学生行为参与的一般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观察:地理教学过程中,大量的感性认识都是通过对地理现象、地理事物、地理图片的观察获得的。观察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的途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以足够的观察机会。应对学生的观察在方法上给与必要的指导。(2)操作:地理教学中有很多需要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内容,如在地图上指认地形、河流、山地、城市、交通线等;有的时候还需要在自己绘制地图、填充地图、绘制统计图;有时要制作地理模型,制作矿石标本。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动一动手,自己亲自操作,有利于他们在操作中思考问题并掌握方法。(3)讨论:讨论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也是学生自主探求新知识的一种开放型的学习方法。自由讨论发言就是个很好的方 法。课堂上学生对案例可以进行激烈的讨论,争论分析,自由畅谈分析原因。比如学习“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冷锋和暖锋”时,我让学生思考、讨论不同类型锋面不同的运动方向和不同的天气特征。这样就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分析,判断,表达能力不断得到提高。我特别重视集中小组内的集体智慧,培养学生的协作互助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分为若干个探究小组,各小组经过分析讨论后,分别说出自己的做法,综合评价小组再对他们进行归纳、评价,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比如,在学习“气团移动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状况”时,鼓励学生讨论分析,畅所欲言,探究原因。分组探究的最大好处是:学生由知识走向能力,由书本走向生活,并体现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4)评价:根据现代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参与评价,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认识他人,也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可以通过学生自评、互评锻炼学生的评价能力和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个体的观察能力、解答地理问题的能力、表述地理原理的能力、空间概念的描述能力等进行有意识的测查和训练,引导他们自觉地用目标加以对照,不断地强化正确的方面,纠正错误的方面,通过多方面的强化与训练,让学生学会评价,学会正确评价,能在评价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不断创新。
4.开展与本地相关的地理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引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是高中地理新课程的重要任务,是实施开放性地理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必须重视。通过研究性学习可以使教学思想、内容、方法更开放,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挥,提高综合应用能力。例如,“城市环境问题”对于学生来说非常熟悉,这部分教学在教材中既详细又繁琐,可以作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我曾经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调查郫县环境问题搞一个专题调研,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交通拥挤等问题。学生通过对环境的亲密接触和系统的研究学习,不仅掌握了“城市环境问题”的有关内容,而且学习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唤起了热爱郫县、保护环境的意识。
5.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是教会学生触类旁通,形成有创见的思维和创造个性(包括独立性、自信心、好奇心等)。落实到地理教学中,则是让学生懂得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思想,并通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来减轻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有时间和空间去充分的思维,把学生的视野延展到课本之外,鼓励学生在认识、了解自然与社会的过程中形成创新思维,在怎样解决人口、粮食、资源和环境问题上能够敢于开拓,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品质。因此,地理教师应首先从思想观念上进行根本的转变,把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掌握地理基本技能、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地理教学的根本任务,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通过地理教育教学,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符合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素质性人才的标准。
6.在地理教学中融入社会热点问题。
任何学科都具备时代性,地理学作为一门现代学科,与社会息息相关,具有时代特征的信息注入地理教学课堂中更是必然。在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运用各种途径和方法收集地理信息,并要学会使课本上的知识变成“活”的,能够用到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对收集到的社会热点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且又把这些处理过的信息运用于学习知识的过程之中。例如“中部崛起”是一个典型的热点问题。在组织高三专题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到高考不回避热点,但热点不等于考点。热点只是高考命题情景的切入口,真正的落脚点还是地理学科的基本原理规律、基础知识(包括环境、能源、人口、农业、工业等)--分析、回答热点问题要回归教材。先从区域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区域人文地理特征(人口、聚落、交通、农业、工业、文化等)三个方面来全面分析中部地区。运用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就其优势条件进行开发,限制性条件进行改造。此类的带有时代性的地理问题,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将“热点”与教学中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相结合。久而久之,学生也经常会自觉地在课上发布一些地理新闻,不但巩固了基础知识,也提升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指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根据新课改理念,必须高度重视指导学生运用已获得的地理知识分析、综合、比较地理事象,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根据思维方式的不同,这一层次的能力可分为下列两个层次:第一,分析判断能力。指通过对复杂的地理事象的分层、分类剖析,认识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特征。例如,根据非洲大陆大河流向的分析可初步判断非洲地势的倾斜方向;利用气压高低判断气温的高低,利用气流的上升下降运动,推知气压的高低等等。第二,综合概括能力。就是要在认识地理事象的基础上,善于揭示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发展规律,扩大学生对地理事象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其认识能力和创造力。例如,通过对资源、劳动力、技术等影响布局因素的分析,明白了德国的鲁尔地区为什么会发展成为一个重要工业区,就能够对其他任何一个地区工业发展方向提出自己的设想。
8.新课改对地理教师的要求
俗语说:“学而不教则荒、教而不研则浅”。现在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下,特别是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幅度是相当大的,目标、内容甚至评价都有改变,地理教师只有不断进行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认真学习新课程,才能真正适应这次课程改革。因此地理教师必须自觉地学习新课程,真正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自己的行动,这样才能使新课程改革落到实处。同时因为地理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在内容上也有很大变化,地理教师原有的专业知识已经显得不够,所以教师要主动自觉地补充专业认识,不断地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观念是行动的灵魂,一切先进的教育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理念中产生出来的。通过学习,努力使基础教育体现出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关心、学会生存等功能。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地理教师要及时转变教育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活用新教材,巧用新方法,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第三篇: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
新形势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武鸣中学地理组:方成茂
高中新课程改革在我们广西实施一年多了,这期间地理教师们紧跟课改步伐,积极投身课改,认真参与课改的各级各类培训和研讨活动,努力领会新课改精神,学习新课程标准,重塑新课程理念,把握新课程教材,探索新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我们也遇到了新的困难和问题,这对我们来说是一次新的挑战,也是一次全新的革命。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新课改地理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更新教学理念,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
(一)新教材的特点
现在的高中地理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较旧教材而言,做到了文字更简洁、生动,图文并茂,形式活泼多样。与以往的教科书比较,新课程的名词、概念出现得少了,结论性的叙述少了,“读图思考”“活动”“阅读”和“案例”等问题探究的形式多了。文字篇幅明显减少,图幅数量增多,甚至许多地方采用以图代文,使图像成为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新课程在设计上明显增强了对学生的启发性,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尽力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突显新课程理念
新教材加强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析过程,突出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的训练,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创造条件。强调开展多种地理活动,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成为探究问题的过程,获取技能和方法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倡导师生互动,倡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第一章“活动”中,专门设计了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内容。动手:引导学生演示昼夜更替,解释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画图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计算两地的时差等。动口:引导学生说明生命出现应具备的条件。动脑: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总结八大行星的运动规律;分析归纳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的规律;分析昼夜长短分布规律;用科学的术语解释四季的形成原因和过程。这些都为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了有利条件。
新教材内容结构包括正文、图表、读图思考、阅读活动、案例等。所有呈现方式都是教材的组成部分,彼此相互联系,教学过程中就要做到灵活整合融会贯通。应特别重视图像中的读图思考与活动内容的学习,它是“知识与能力”的载体,这也应是重点突破的地方。图像在当今地理教材中已不再是“附图”或“插图”,而是与文字叙述并重的教材表述手段。如在教学中,积极利用教材案例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设问情景,极易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例:在学习气旋与反气旋时,利用台风与寒潮的案例设问,对学生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能起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教材安排的探究活动和读图思考,体现“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的基本理念。同时通过设计这种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新内容的过程中来。一些问题的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为教与学留下思维空间。
(二)更新教学理念
新教材完全颠覆了旧教材,旧的教育教学思想必须抛弃。新课程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倡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而教师则是地理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在组织整个课堂教学时,要注意放下“师”的权威架子,要以学生学习合作伙伴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戒备心理,真正体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与想象。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游戏、讨论、探究、实验、观察、调查、信息搜集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过程。在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展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及解决问题的思路。
新课程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所以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加强对教学行为的研究,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质量观等。我们地理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新课程的理念,建立新教材观、新学生观、新教学观、新课堂观。改变传统陈旧的教学方法,并吸收了传统优秀的教学方法,使教师真正成为指导者、促进者、组织者和管理者。根据课程标准解读教材、分析教材,确立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寻找和识别适合学生任知规律的教材因素,同时确立科学的教学方法。了解学生、关注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又是发展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根据学生已有水平来设计教学。全面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以学生的特点为依据来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
二、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提高地理教学效果
传统的应试教育深刻而广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这使得当今的新课程改革在教学具体实施中遇到很大的阻力。传统的地理应试教育主要偏重于对地理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在创新意识和个性健康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在能力运用和生产实践方面不足。这显然不利于新时代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也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为此,课改后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考与想象。
(一)、设置教学目标,明确学习目的
教师在备课中要花功夫,整个教学的流程、活动的设计、数据的应用、信息的播放、问题的设置等都要经过思考,明确教学的目的性。在讲授下节课前,可先将学习目标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后的预习中先了解,在课堂讲授后可以检查学习目标,这样的导向性学习和总结性小结可让学生在学习中也能有的放矢。学案中给出的学习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师可设置悬念、布置问题、捕捉生活常识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出目标,引导学生进行针对性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在电脑应用十分广泛,影音播放、动画模拟等多媒体技术对教学活动有着很好的辅助作用,可以成为教师的好帮手。在教学中可借助地理模型、地球仪、地理挂图等直观教具,尤其可借助投影、电视录像、幻灯片等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形象、直观地掌握地理知识,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新课改的背景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要紧紧扣住教学目标,以此为依据创设情境。首先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就是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培养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地理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世界自然带分布规律”时,师生共绘“理想大陆自然带模式图”,边讲边引导读图,设疑问难:①低纬度或高纬度地区为何纬度地带性明显?②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为何在南半球相同纬度没有分布?属何种分布规律?③中纬地区为何经度地带性明显?④热带雨林带为何在大陆东岸向高纬延伸?教师在设问的时候要结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鼓励并引导学生多看书、多构思、多画图,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启发和点拨,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展开学习,并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相关的问题。
(三)、改变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改变教学思维模式,可以让学生在教学中接受不同的模式训练,也可以尝试多样化教学,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多样的学习方法。思维模式的转变,可以大大地深化学习的层次,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头脑共识也能很好地展示课程内容,融学习、娱乐、引导、激发为一体,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例如,在讲“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时,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发动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课程的相关资料,在课堂上,请各小组的学生上台展示各自搜集到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问题的图片、资料、影像,并要求各小组依据收集的材料,反映存在的环境问题,指出该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危害,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该环境问题的主要方法和途径。同时,也可以运用一点时间展开讨论,相信这样的课堂学生们都非常活跃、各抒己见。同时通过师生的互动教学、同学之间的讨论可进一步拓宽知识视野,提高认知感悟能力。
(4)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我们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学生价值观、世界观培养目标的实现。从教学设计到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我们都应该绷紧这根“实效”弦。在教学形式方面,力求适应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需要,做到教学环节灵活多样,形式多变。新教材给了师生们一个耳目一新的感觉,就是内容活动化的设计。这种设计,立足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既注重操作能力,更注重思维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新教材每一单元都设计了一个综合探究。它既是对该单元知识的总结,又是该单元知识的应用和拓展,既考查学生掌握既有知识的能力,又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体现了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主体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基本理念,能够有效地把研究性学习和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体验探究问题的过程,培养与发展学生对问题现象进行探究的基本素养,并使学生逐步形成对社会生活的现象、事件及问题的主动、积极、科学探究的基本能力;使学生的兴趣与真实的事例密切地相连,使抽象、枯燥的理论学习“任务”与生活化的“问题”相结合,这必然使教学始终处在一种动态和谐的交流、合作以及有自豪和成就感之中;也使学生在获得理论观点,发展了自己的能力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培养和提高,从而凸显了政治课的生动、鲜活、有趣、实用和教学的个性化特征。
(五)、注重时事教学,培育创新精神
创新教学、创新学习也是新课程对地理教学的内在要求,教师在关注学生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中,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内容的实际情况出发,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掌握知识,并不断提高,同时也满足学生的内在需要。另外,在教学中,要注重延伸性教学,尽可能通过简单明了的语言和道理让学生明白,尽量收集一些时事热点和生活中的地理小窍门,收集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话题进行突破性教学;同时也要强化教师对知识内容进行再次探索,达到“点、线、面、体”的统一,以便提升自身的知识和技能。
(六)、开展第二课堂,强化社会实践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可成立课外活动小组,有针对性地布置课外作业;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把学生带出校园到临近的工厂参观,注重开展第二课堂,力求把课本知识寓于各种活动中,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如在讲授《亚洲季风气候的成因》时,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入手,事先按不同任务安排给学生,让学生分组观测一天内沙子和水在早、中、晚三个时段的气温,通过仔细观察沙子和水的温差变化,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为教学亚洲季风气候的成因设下铺垫,也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总之,新课程下高中地理的教学要求教师在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的前提下,遵循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融入多学科的知识;同时也可以运用多学科的思维进行创新性学习,相信一定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也真正让学生进行有效性学习。
2014元月12日
第四篇:教学论文:新课改下对高中地理教学的思考
新课改下对高中地理教学的思考
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每个高中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目的。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新课程要求教师从角色定位、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等方面做出调整,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地理能力。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因此在地理课堂中如何根据学生主体的心理特征和内在需求进行因材施教,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如何促进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生思维得到最有效的培养和发展,是值得地理教师关注的问题。
一、在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材处理的方式上应注意如下几点:
1、创设课堂探究情境,着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完成的统一过程。“教”引导“学”,又服务于“学”,“学”源于“教”,又受制于“教”。假如我们对课堂教学中学生“学”的过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学生所经历的“学习”过程一般为:受到刺激→积极学习→学会知识、掌握方法、形成能力。因此,为适应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教”的过程应该是:创设情境→激励学习→引导反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的基础上,精心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外部刺激条件,激发、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后,教师即成为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领学生进入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教师要善于创设探究情境,不断给学生以新的刺激,褒奖学生的成功,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学以致用,让学生感到学有所得,有实用价值。在处理教材和组织教学活动时可采用如下方法:(1)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2)指导学生阅读图表、欣赏图片,激发学生求知欲;(3)提出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得出结论;
例如,在学习“地理Ⅰ”第二章热力环流时,可对教材进行如下处
理,采用下面的教学方法:
(1)设置悬念,激发兴趣:我们生活的每一天,基本上都有风,你想知道风是从何处来,又到哪里去吗?通过切身体会,合作探讨,了解其中的奥妙;
(2)提出问题,指导自学:①地面冷热不均,空气如何运动?②近地面和高空的高、低气压是怎样形成的?③热力环流是由于什么而形成的空气环流?④什么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⑤什么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⑥高空大气中的风、近地面的风是怎样流动的?(3)指导学生绘热力环流图;
(4)分组讨论:海陆之间、城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是如何形成的?
(5)进行社会调查或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城市热岛环流有何意义?指导学生写作小论文等。
二、强调基础的重要性,高度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地理Ⅰ”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强调基础的重要性的同时,也高度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片面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正确处理好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并非意味着削弱知识的学习,而是强调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要以存量知识为依托、为基础,二者相辅相成,不能割裂,更不能对立。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高度关注教给学生怎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怎样使传授知识的过程成为掌握科学方法、开发学生智慧的过程。即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一些现成的理论,更要引导学生懂得这些理论是如何获得的,应该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生成”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论,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
教师在处理教材时,首先要明确什么样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地理Ⅰ”选取了一些对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有理论价值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基本观念。基本原理包括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圈层结构,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大气受热过程,天气系统的特点,全球气候变化等。
基本规律包括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洋流的分布规律,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等。基本过程包括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大气环流、水循环、大洋环流等。基本观念包括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差异性是地理环境的显著特征;在人地关系中,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因素;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人类应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自然现象或自然过程对人类活动产生危害或损失就成为自然灾害等。上述这些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基本观念,以及它们之间那种具有内在联系并起普遍作用的知识体系,迁移程度高,适应范围广,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应予以高度的重视。
其次,课堂教学要从知识的传授过渡到对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方法,教会学生如何掌握知识,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本领,应当追求“知识的创新应用”,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增强学习能力。“地理Ⅰ”高度重视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运用地图(或图表、资料)的能力,分为用(绘)图说明和读图分析(归纳)两大类。第二,举例(或结合实例)说明的能力。第三,分析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能力。这些学习能力是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应高度关注、重点培养。
三、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目前,地理课堂教学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师向学生提问多,而引导学生主动发问少,轻视甚至抑制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提问的意识和热情;二是提出“知识训练”型的问题多,而思维性、启发性的问题少,课堂提问的权利控制在老师手里,学生只是在教师的层层“诱惑”下沿老师设计的思路解答问题,而学生的自主探究、发现、创新的意识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等得不到应有的塑造和升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地理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掌握科学学习方法,树立科学态度具有重大意义。
1.提高教师的“提问”质量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过程,必须经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思维活动去建构知识、掌握知识。因此,教师的提问应具有启发性,要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地理Ⅰ”第一章的读图思考活动“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可从以下二个方面提问来点拨学生的思维:①《两小儿辩日》中第一个小孩子的问题是:早晨的太阳离我们近,因为早晨的太阳看起来比中午的太阳大;第二个小孩子的问题是:中午的太阳离我们近,因为早晨时冷,而中午的时候热。孔子无法回答两个小孩子的问题,我们应用已学过的知识能回答上面的问题,请思考讨论。②引申问题:为什么在远日点北半球却是夏至日,而在近日点北半球是冬至日,从这样来设计地理问题来展开思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比较好地体现了启发性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在它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既对立又统一。教师提出的地理问题应蕴涵地理事物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在提问中抓住了这一关系,就能培养学生认识和掌握这个规律,就有利于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地理知识。
2.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第一,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问。教师要树立新型学生观,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提高,和学生平等相处,坦诚相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对喜欢质疑、提出不同意见或超过老师认识水平的学生持鼓励、赏识态度;也要看到学生思想单纯、认识能力不足,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或这样那样的错误;更要能宽容、理性对待学生“突发奇想”“异想天开”的问题,往往就在这些“奇谈怪论”中孕育着创造性思维的“萌芽”。
第二,创设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想问。教师应精心设计能促进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学习只有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才是有效的,只有在问题情境中,才能促使新旧知识发生冲突,产生困惑、疑问,有了疑问就能诱发学生积极思维,勤思好问。
第三,注重思维过程与方法,教学生会问。教师要重视思维的推导过程,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一些问题情境,清晰地向学生展示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思维过程,以便学生模仿、领悟和习得。
第四,将课堂教学向课外引申,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但不是唯一的渠道。教师要确立“大教育”思想,树立“开放性”课堂教学观念,建立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学习基地,为学生营造更加广阔、真实的探究、学习空间。允许并激励学生将课堂中解决不了的疑问带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
四、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地理新课程教学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如地理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落后、学生知识能力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尤其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还远远不够。其次,地理教育改革缺少必要的理论指导,时常处于观望、等待的状态,地理教育理论对地理教育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也缺乏分析能力和评价能力。地理教育理论与基础地理教育的教育教学实践缺乏联系与合作。另外由于地理I的教学课时(每周2课时)限制,课堂教学存在留给学生的思考活动时间、空间较少,课后学生有八科的学习任务,存在着教学时间紧迫的矛盾。
总之,目前的新课改处于探索阶段,要正确、深刻地认识与理解现代地理教育的特征,突破旧的思维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扎实的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
第五篇:新课改下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思考
新课改下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思考
内容提要: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如何提高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成为我们地理教师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新课改 课堂效率 地图 地理技能 学习兴趣 正文: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处于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新课改提出以人为本的主导思想,要求以学为主,以教为辅,还课堂给学生。作为中学地理教师,我们也在不断学习与探索,逐渐改变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力求教学多元化、创新化。这期间我们地理教师紧跟课改步伐,积极投身课改,认真参与课改的各级各类培训和研讨活动,努力领会新课改精神,学习新课程标准,重塑新课程理念,把握新课程教材,探索新课程教学方法,在努力学习、积极探索中不断提高。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我们将会不断遇到新的困难和问题,这对我们来说是一次严峻的挑战,也是一次全新的革命。本人现结合新课改下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浅谈几点体会。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倡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而教师则是地理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在组织整个课堂教学时,要注意放下“师”的权威架子,要以学生学习合作伙伴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戒备心理,真正体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与想象。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游戏、讨论、探究、实验、观察、调查、信息搜集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过程。在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展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及解决问题的思路。
二、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
教地理,学地理,都离不开地图,“无图不成书,无图不成题”。这是
地理学科特殊的研究对象决定的。地图是地理学科特有的形象教材,是地理学科的骨架。是学生汲取重要知识的源泉。它不仅是地理学科研究重要对象,也是学习和研究地理的手段,同时也是地理课程的重要内容。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和使用地图,可以获得有关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和相互联系、地理原理和地理成因、时间的延续和空间的动态变化等信息。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零星的知识系统化。因此,教师要重视地图教学,重视利用地图解决地理教学中的一些相关问题。
三、教会学生掌握地理技能
技能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练习而形成的执行某种活动的活动方式与能力倾向。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习地理知识是相辅相成的。地理技能的掌握需要有一定的地理知识为基础,例如,根据气温降水量 分配示意图判别气候类型要以掌握各种气候类型特知识作为基础。而地理技能的掌握又大大促进地理知识的掌 握学习,例如,学生能够熟练地根据气温降水量分配示意图判别气候类型,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各种气候类型 特征的进一步掌握,而且还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效进行。
一、地理技能的教学
根据不少地理教师的教学经验,地理技能的教学应着重注意下述问题:
1、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进行练习。
例如,为使学生掌握在南极洲地图上判别任意两地间方 位的技能,教师可先要求学生学会判别同一经线上两地的方位,再使学生学会判别同一纬线上两地的方法,最 后让学生学会判别任意两地之间的方位。
2、善于发现难点,突破难点。
一些比较复杂的地理技能,一般涉及若干步骤,其中某一步骤可能是整个技 能学习的难点。例如,关于地球上任意两个时区的区时换算,学生一般都知道“相隔几个时区,时间相差几小 时”,但不少学生搞不清楚从一个时区的区时换算为另一个时区的区时,到底是加上时区差还是减去时区差。可见,这一步骤成为整个区时换算中的难点。
3、教师要提倡学生相对独立地“发现”学习的规律,鼓励学生相对独立的学习地理技能。对于学生“发现 ”的一些可靠、有效的方法,教师要 1
进行进一步的总结和推广,在学生中营造一种创造性学习的良好气氛。对 于其中一些不尽合理的方法,教师可帮助学生对其改进和完善。对于其中可能出现的错误方法,教师应予以指出,并帮助学生纠正。
四、挖掘地理课程中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喜好的情感。有了兴趣才能驱动学生自主地学、努力地学。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是提高地理教学效果的关键。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中学生有一个共同的心理特点,就是好奇心强,可塑性好,注意力容易发生转移。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周密策划每一堂地理课,添加一些有趣的问题,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引发他们探求知识的渴望,从而顺势引入正题。比如上“洋流”这一小节,在讲述风海流的时候,就可引入“当年,航海家哥伦布在西印度群岛做了标志的椰子壳扔入大海,后来居然在法国的比斯开湾被发现”的这一故事。并设置疑问,诱发学生主动思考:这是怎么回事?在分析补偿流时,可设置疑问:“为什么在秘鲁附近能形成世界上最大的渔场?”在介绍密度流时,又可以利用“在二战之时,英国及其盟军严密封锁了大西洋与地中海的唯一通道——直布罗陀海峡,然而德国潜艇却能自由出入此海峡,袭击英国战舰,致使英国蒙受巨大的损失”这一事件,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的无穷奥妙和现实意义,这样学生的求知欲就很容易被激发出来,又何愁他们不乐意学好地理呢?(二)结合生活实际,拉近学生与地理学科的距离
在学生的观念中地理是一门抽象的、枯燥的、难懂的又没有什么用的学科。但事实上,地理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的科学,是一门与社会现实关联性很强的学科。一切地理环境的发生、发展与变化都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将学生感兴趣的一些乡土地理、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和时政热点等地理素材引入地理课堂中,就很容易拉近学生与地理学科的距离。比如讲“气象灾害”一节时,我们可用近期某一台风为例,讲述暴雨与洪涝灾害;更可以用去年6月13日在崇雅中学发生的洪灾事件,通过图片、视频等介绍气象灾害与我们的密切关系;又以岭南地 2
区的春旱和某一年冬季本区荔枝的冻害为例,来讲述干旱与寒潮灾害。所有这些鲜活的乡土地理,都可让学生感悟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地理与我们的现实生产和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没有理由不学好地理。
总之,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颇多,我们要因材施教,实事求是地采取适合本校条件、情况的具体措施来完善常规教育教学。然而,提高自我,研究课标,活化教材,提高学习兴趣,融洽师生关系,活跃教学气氛,优化课堂结构,狠抓落实,始终是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只要付诸具体行动,持之以恒,我们的教学就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