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与思考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与思考
东莞中学 徐建刚
【摘要】推进课程改革,教师是关键,教师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影响新课改的成效,因此,在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显得尤为重要。信息技术教师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快速有效地获得的专业成长,本文着重介绍了东莞中学信息技术学科在教师成长方面的一些做法,以及对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些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新课改 信息技术 教师成长 专业成长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信息技术教师来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对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给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的创新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也为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注入了新的动力。推进课程改革,教师是关键,教师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影响新课改的成效。因此,在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显得尤为重要,下面谈谈我校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在专业成长方面的一些做法和思考,与广大同行交流、分享。
一、信息技术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几个途径
由于信息技术新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多、知识广、理念新,为了尽快调整我们的教育观、课程观和学生观,以及提高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我们在不断的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信息技术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途径。
1、从教师培训中获得专业成长
参加教师培训是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我们除了积极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信息技术教师培训之外,我们还定期组织信息技术教师科组内部互相培训。做法是:先通过科组教师的集体讨论,确定需要进行内部培训的内容,并根据给每位教师的特长布置相应的学习和研究任务,然后我们再利用晚上或节假日的时间进行科组内部教师培训,有时我们还邀请了其他兄弟学校的老师来参加我们的培训活动。
另外,我们还请了一些专家、朋友或老师来给我们上课,讲解一些新技术、新理念。如我们请了中山大学郭嵩山教授、省教研室詹斌老师、市网络中心闫革老师等为我们讲课,收到了不错的实际效果。
2、从互动交流中获得专业成长
互动交流是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捷径。我校一直很重视外出交流学习活动,新课改之后,我校要求每个学科组每学期必须到市内外的一些兄弟学校交流学习。这一学年来,我们到了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广州第六中学、东莞实验中学、东莞东华高级中学等学校进行交流学习。
在学习交流过程中,我们重点对新课程教学情况进行探讨。通过与同行们开展平等、坦诚的专业切磋、交流、探究,互相学习,彼此借鉴,共同分享经验。每次的交流活动都让我们有所收获、有所提高。除此之外,我们还经常参加网上的信息技术教育论坛的讨论,从中倾听专家的教导,学习同行们的经验。
3、从集体备课中获得专业成长
集体备课是实现经验共享,优势互补,开发潜能,生成智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我校集体备课以年级学科组为单位,全体任课教师参加,备课组长组织落实,并做好集体备课情况记录。同时,要求每位教师在集体备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备课时积极发言,集思广益,以达到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集体备课时要求做到“三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以及做到“四个统一”:教学进度、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综合练习。教学内容和课后作业基本保持一致,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上则要根据学生的情况体现预设性和生成性的统一。
我们现在还在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的多校之间的集体备课模式,更大范围实现经验共享和优势互补,让更多的教师从中获得专业成长。
4、从课堂教学中获得专业成长
课堂是课改的主阵地,也是教师成长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感觉到教师最大的变化是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问题推动教学。努力实践“用智慧打造充满活力的新课堂”。
同时,我们每堂课下来都要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通过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及其结果作深入的反思,反思该堂课的成功之处,巧妙之举或失误、疏漏的地方。通过反思去吸取精华,直面缺点,使之成为今后教学过程中改进、借鉴的资源。
5、从案例剖析中获得专业成长
为了更好地让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活动,我们信息技术学科老师经 2 常互相听课,年轻教师每学期要上两节汇报课,老教师每学期要上两节示范课,课后必须进行评课,在平等的交流和相互学习中取长补短,相互提高。实践了一种“以教学案例为载体的行动研究”的教师成长模式。
另外,在到兄弟学校交流学习时,我们会要求兄弟学校尽量给我们安排听课的机会。同时,兄弟学校来我校交流时,我们也尽量安排课给他们听,课后我们都要进行评课,总结其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从中领悟其教法、学法之精华所在。
6、从课题研究中获得专业成长
课题研究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面对新课程,我们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我们申报的科研课题有《信息技术新课程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新课程教学教研平台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等课题,我们还积极参与了我校国家、省、市级综合课题的研究。
实践证明,通过课题研究促进了我们教师之间的合作,增强了教师的凝聚力;通过课题研究开发教师潜能,激发了教师的创造力;通过课题研究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也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
7、从辅导学生中获得专业成长
信息技术教师除了做好课堂教学外,还要负责辅导学生参加信息学奥赛、电脑制作比赛、创新大赛、机器人比赛以及研究性学习和专题学习活动等,除此之外,我校信息技术教师还要负责每天下午对学生开放电脑室的值班辅导工作,学生会、文学社、动漫社等学生社团的信息技术辅导工作。
这些都是开拓性的工作,给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在辅导学生中,学生会给我们提出很多新问题,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积累、不断提高,从中获得专业成长的机会。
8、帮助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青年教师是实施新课程、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生力军,是未来办好教育的希望。青年教师有着精力充沛、勤奋好学、工作认真、事业心强等优点,但也因教学时间短而存在着教学经验不足的问题。为了帮助青年教师成长,我们要求让青年教师多听课、多学习、多交流,同时,我们还对青年教师实施拜师制,要求有经验的老师多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
另外,我们让青年教师在工作中勇挑重担,如2001年毕业的麦志媚老师在2002年就承担了我市中小学计算机教研会年会的研究性公开课;2004年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初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质课比赛,获得了全国三等奖的好成绩;2005年代表东莞市参加第三届广东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优质课说课比赛,并荣获一等奖第一名。
二、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思考
我们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以及在和同行们的讨论和交谈中,发现了一些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来说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1、放下怨言,主动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我们在参加一些信息技术工作会议时,发现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信息技术教师之间多数在发牢骚、吐苦衷、抱怨言,说来说去还是地位低、待遇差、领导不重视等话题,最后会议不了了之。我们认为,能改变信息技术教师命运的只能靠自己,放下怨言,通过主动的学习、交流、研究、反思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实现自我价值。
2、专业成长应该是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两个方面并重
信息技术教师中不少这样的教师,专业技术很不错但教学能力不强,这种情况的男教师比较多;还有一种就是教学能力不错,但是专业技术方面比较差,这情况的女教师比较多。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还是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注重了其中的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另一个方面,我们认为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既要掌握好专业技术更要精通教学技艺和与人沟通的能力。
3、教师集体学习效果好于个人独立学习
现在多数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还是靠自己的自觉和兴趣去学习和研究,以此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但这样教师花的时间多,也容易使教师的专业知识不全面、不系统,更会造成教师之间的差异悬殊过大。我们的做法是:科组统一安排教师培训,系统性地学习,有针对性的研究。我们这样做学习效率高,学习内容多,大家都很有收获。
4、建议教育部门多组织一些实质性的教师交流活动,少做一些报告
在信息技术教师培训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种现象:培训者利用讲授的方式,把所谓的新思想、新观念传递给教师,教师接受培训的过程是忠实的听和记,然而真正认真认的教师却不多,这种培训不但失去了培训的意义,还增长了教师的疑惑。其实,每个教师在具体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形成了具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的实践知识。教师培训应当是,让教师之间多些互动交流,通过交流互相取长补短;通过交流增强教 4 师的力量,给教师以智慧和信心;通过交流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同时,培训者就要从传授者、教导者、训话者的角色中脱离出来,让自己成为一个与教师平等对话者,教师内在思想的激发者、培训活动的组织者,教师讨论的协调者和引导者。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应以科学的精神,以研究的姿态,在不断的学习、研究、反思中自觉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探索教育规律,这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也是促进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前提条件。新课程给教师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我们只有找准自己的位置,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才能融入新课程,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 《新课程与教师的专业成长》
[2] 肖川 《教师:与新课程共成长》 上海教育出版社 [3] 高树军 《让新课程和教师一起成长》
第二篇:信息技术教师团队专业成长的实践与思考
信息技术教师团队专业成长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在新课改这一大背景下,教育的关键是教师,而我们常说个人离不开团队,教师的发展自然也离不开团队的力量。信息技术教师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快速有效地获得更好的个人及团队的专业成长,哪些因素会对教师专业成长产生影响值得我们思考。
【关键词】新课改
信息技术
教师成长
专业成长
一轮的课程改革为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引入了很多新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此对信息技术教师就提出了更多、更新、更高的要求,我们所在的学校——成都石室中学初中学校青龙校区为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开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与平台,为我们的专业成长增添了不小的动力。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育的关键是教师,而教师个人的发展要依赖于团队的力量,下面我就来谈一谈,在参加工作的这半年来,我和我的团队在专业成长这一方面的实践与思考。
一、我与团队获得专业成长的途径
1、从教师培训中获得专业成长
教师培训是促使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本学期我们主要是参加了成华区组织的信息技术教师培训,还有就是我们青年信息技术教师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学校信息技术组共有三个教师,其中两个是学习教育技术学的,在这方面的知识还是相对熟悉。但是在大学期间学习的理论知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是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成华区组织的这个培训很好的扎实了理论基础,同时也提出并解决了教育技术在教学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而且,在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我们不仅是组内教师相互讨论,同时还能和区里的其他学校、其他学科的教师探讨关于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经验和心得,而不同的人对于在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各不相同,因此在交流过程中,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与理论,很好的拓宽自己的思维。
2、从集体备课中获得专业成长 集体备课实际上就是一个分享经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有思想火花的切磋与碰撞,挖掘思维深度,最终生成思维结晶,因此可以说集体备课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我们组内教师在每次备课前都会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就可以保证在备课过程中积极发言、集思广益、展开头脑风暴,最终达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目的。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我们一般都做到“三个统一”:教学进度的统一、教学目标的统一和教学重难点的统一。
最难忘的一次集体备课是为组里的老师参加“新苗杯”做准备。那次赛课的主题是“用计算机写作”,这是一堂很常规的课,要想让课上得有新意是比较难的。我们组里共讨论了三次,最终决定把这堂信息技术课由传统的技术重点转换成技术与情感并重,在学会了如何使用计算机写作的同时,回顾自己最难忘的一件事,从学生的内心深处来挖掘他们的激情,去主动学习技术。最后这堂课上得非常精彩,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3、从课堂教学中获得专业成长
如果说课堂是我们教师挥洒汗水的土壤,那么也可以说课堂是我们专业成长的沃土。课堂教学活动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实践与反思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与方法的过程,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课堂教学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的角色变成了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用审视的眼光来分析和解决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不断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来促进和推动教学活动。
同时,在每堂课之后要及时的进行课后反思。教师都是在思考与反思中成长起来的,一个没有教学反思的教师是止步不前的。我们在每堂课后,根据学生的反馈来衡量教学效率,用教学效率来分析我们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与方法、教学策略及教学过程是否恰当、合理,总结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反思并改进不足的地方。这样通过反思,不断的吸取好的经验,改进不足,这样都为今后的教学活动奠定了较好地基础。
4、从学生辅导中获得专业成长
教师除了课堂教学外,还要负责学生参加电子作品制作大赛、学生信息技术兴趣小组等活动,在这些非常规的教学中,会有很多的挑战。比如说,在辅导学生的过程中,学生会提出一些比较另类、新奇的问题,这样我们在解决学生问题的过程中就可以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提高,从而获得更多的专业成长机会。
5、帮助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因为我们是一个崭新的学校,所以说青年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力军,是办好学校的希望。青年教师有着满腔的激情、工作认真、勤奋刻苦,但是工作经验不足,在从学生角色转换成教师角色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障碍。而学校的教学处为我们青年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举办了青年教师即兴演讲比赛、板书设计大赛,并且时刻提醒着我们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反思与总结,多听课、多学习、多交流,同时还进行了师徒结对活动,让有经验的教师对我们青年教师进行指导。
二、对信息技术教师团队专业发展的思考
1、专业成长应是专业技术与教学能力并重
在学校中有一些老师,他们具备优秀的专业技术知识,但是教学能力不强,这样不能很好的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还有一些教师是有着较高的教学能力,但是缺乏夯实的专业技术知识。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教师在自身的专业成长过程中,忽略了其中的一个方面。所以,我们要想成为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多方面地促进自己和团队的专业成长,在拥有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还具备优秀的教学能力。
2、集体学习效率要高于个人学习
在教师专业成长中,最避讳的就是闭门造车,这样只会让自己变成井底之蛙,原地踏步。尤其是信息技术学科,因为在信息技术这一门知识,它是日新月异的,变化非常快,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时刻学习来更新自己的知识,而我们说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们所关注的重点往往也只是冰山上的一角,这就要求我们要经常的沟通,通过团队的力量来获得更丰富、更全面、更系统的知识。
在来成都石室中学初中学校青龙校区的这半年,我觉得自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我们的信息技术团队也在不断的磨合中成长。我们始终是以科学的精神来不断的研究、实践、反思、总结、再实践中来探索教育规律,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朱慕菊《新课程与教师的专业成长》 [2]肖川《教师:与新课程共成长》
第三篇: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与实践(定稿)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与实践
二、教学方法的探讨
基于上述学生的具体情况和个体差异,作为教学第一线的信息技术教师而言,得根据学生的学情,探讨适合自己学生的有效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实现目标。
目前,许多教师仍然在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信息技术课,或者放任自流地让学生上机玩耍(漫无目的地上网和玩游戏是现在学生的最爱),停留在将计算机知识作为信息技术课主要内容阶段,还未涉及信息能力和素养的培养,所以当前急需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研究,这也是推进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
信息技术课比其他学科更具有现代教育模式和方式的特点,融合基于任务驱动式、探究式和互动式的团结协作等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能有效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操作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法是目前本学科常见而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其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它的特点是:教师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组织学生进行探索活动,随着解决问题的进程,学生就会掌握相关知识及操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以“生”为本,把教学过程设计为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以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品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在协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探究尚存的疑虑,达到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的目的(由于条件等的限制,学生本学科基础不一,有的相差较大)。
总结以往教学经验,结合新课标的目标和内容,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线,同时兼顾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我尝试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和基于问题解决的主题活动教学法。
1、灵活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是一种适用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比较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法。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
设计任务要注意以下四点:
①“任务”要有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设计的任务具有趣味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探究的主观欲望,以达到教学任务。
②“任务”要有操作性。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教师一定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并适当引导提示。对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有显著的效果。
③“任务”要有合作性。
设计的任务具有合作性,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的能力,使学生在合作中体验与人分享自己学习成果的喜悦。
④“任务”要有生活性。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句话很好地反映了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设计任务时注重贴近生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启发式教学
“启发”一词源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现代教学理论中的启发式教学就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作为教师应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信息技术学科中运用的启发式教学还是一种思维方法、操作思路的训练模式,一种教会学生如何获得新知识、认识新事物的重要方法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和引导学生不断尝试、自主发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久而久之,学生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善于动脑、勇于探索的学习习惯。那么,我们如何在课堂中有效的运用启发式教学呢?
(1)课堂提问是关键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无须对学生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要想方设法使学生的大脑充满疑问。教师的提问要紧扣教材的重点,问题尽可能集中在教材的难点上,同时注意前后知识点的衔接。问题还要紧贴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实践,巧妙创设提问的情境。好的问题是启发式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它能于无疑处觅疑,在有疑处觅新知,是激活思维、活跃课堂气氛的有效途径。
(2)思维引导和知识迁移 从现代思维学的角度来看,思维是整理已知信息并考虑各种可能性,以有助于得出问题,以及对今后遇到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法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也要注意思维的引导,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达到教学的理想目的。
如:《从因特网上获取信息》这部分中关于信息下载的内容,教材中只介绍了两种下载方法,在讲解第一种“直接单击另存为”时方法比较单一,而下载又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要点。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进行下载,如引导学生试着使用右键的“目标另存为”进行下载,也可以利用知识的迁移性,引导学生回忆windows或wd软件中复制、粘贴操作和下载操作的共通点,让他们尝试着用鼠标直接拖动的方法进行下载。当然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两种下载的工具。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学科中运用启发式教学要时刻注意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教师的教就是为了学生的学,要在巩固、运用知识的前提下,充分培养学生想像力和创造精神。
(3)小组合作式教学
在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与各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新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要求采取多种多样的组织方式,而小组合作式探究活动以其灵活性、多样性、高效性正越来越受到关注。信息技术学科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小组合作式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调查表明,有半数以上的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广泛的灵活性,不能整齐划一地要求他们安安静静地坐在座位上。特别是在学习新知识时,当允许他们来回走动,比要求他们坐着不动学习效果好的多。因此,我们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应积极突破传统演示教学的模式,尝试进行如小组学习、分组辩论、案例教学以及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活动。
那么,我们如何进行分组呢?分组探究活动中及评价过程中又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还拿我的信息技术开篇第一章第一节来说,课前我根据课题的特点和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学生学习研究能力等因素,确定分组的标准。将全班分为三组,每组分别研究信息的概念、信息的作用、信息的特征;然后,根据标准将学生分为三个大组,每个大组中还可以自由组合,形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同时由组内学生推选出每个大组的负责人。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到激烈的讨论中,学习气氛活跃。最后每个大组推选出1-2名学生发言,阐述自己组内研究的结果。课后,同学们普遍反映很喜欢这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比以往老师单纯讲的效果要好得多,大家都觉得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更加自主、快乐和自信了。
三、教学评价的探讨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思想,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如何评价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的理念、方法、手段都将成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指挥棒。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是:发展学生个性,鼓励创新精神,采取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评价方法,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其评价方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1、关注过程性评价:教师给学生布置任务,用所学的知识完成一件作品,教师可采取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在自评中,让学生了解自己,在互评中学习他人的长处,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通过教师点评,引起学生对亮点和问题的关注,从而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实现个体价值。在评价引导方面,教师应以鼓励为主,巧妙地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指导解决,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在教学中,我发现每次到评价学生作品时,学生很乐意并争先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同学们,其他学生也很乐意观赏同学的成果。他们在制作过程中尽量让自己的作品更完善,有的学生尽管制作出来的作品并不那么好,但在做的过程中很用功,对此教师也应该表扬鼓励,让其树立自信,得到情感上的体验。故,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后进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优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
2、逐步建立无纸化考核系统。通过无纸化考试,既能提高考试效率,同时也考察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目前我们已实施了两年的无纸化考试,一般一学期举行一次,分2课时完成。题库里一般准备的是一些选择和判断题,还有部分操作题,学生一做完试题就能看到自己的成绩,因为是随机抽题,所以在学生看到自己得分比较低时,在有限的时间里还可以另抽一套题重做,达到自己较满意的成绩,如果还不满意,课后还可以利用空余时间重考,但有个要求:不管何时,必须是自己“独立”完成。可以翻阅教材,还可以利用现有的上机资源完成,因有的题上机一操作就能有答案,这样有利于学生回顾巩固所学知识,达到了我们通过考试让学生巩固和提高的目的,毕竟分数高低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掌握了,对学习有了热情,学会了怎样去解决问题。
3、开展多种形式的电脑制作主题活动,对其作品进行评价考核。例如:举办电脑绘画、电子板报制作、多媒体作品制作、动画制作、个人/班级/校园网页制作、机器人制作比赛等,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在近几年的各级比赛活动中,我校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凡参赛的学生都获得了各级各类奖项。组织这类活动的关键在于如何去组织,因为这些活动学生乐意参加,但需要时间和精力,需要学校领导和班主任的支持,现在学校的教学压力比较重,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任务也不少。
四、结束语
新课改已经两年多了,对我们一线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其实有些问题课改之前本身就有的,或者说新课改使原有的问题更加突出了,不能因为存在问题,我们就否定新课改。新课改的理念是好的,新生的事物都需要一个过程,慢慢成长起来,新课改也不例外。我们应该深入教研教改,彻底理解新课标内涵,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当中,合理改变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创设一个自主、合作、创新、和谐的新课堂。
总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探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方法以及评价方式,作为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与总结,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和学生。
第四篇:新课改下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思考[范文]
新课改下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思考
牟建刚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体育教师来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对体育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给体育教师工作的创新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也为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注入了新的动力。推进课程改革,教师是关键,教师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影响新课改的成效。因此,在新课改下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显得尤为重要,下面谈谈我校体育学科教师在专业成长方面的一些做法和思考,与广大同行交流、分享。
一、体育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几个途径
由于体育新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多、知识广、理念新,为了尽快调整我们的教育观、课程观和学生观,以及提高我们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我们在不断的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体育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途径。
1、从教师培训中获得专业成长
参加教师培训是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我们除了积极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体育教师培训之外,我们还定期组织体育教师科组内部互相培训。做法是:先通过科组教师的集体讨论,确定需要进行内部培训的内容,并根据给每位教师的特长布置相应的学习和研究任务,然后我们再利用晚上或节假日的时间进行科组内部教师培训,有时我们还邀请了其他兄弟学校的老师来参加我们的培训活动。
2、从互动交流中获得专业成长
互动交流是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捷径。我校一直很重视外出交流学习活动,新课改之后,我校要求每个学科组每学期必须到市内外的一些兄弟学校交流学习。这一学年来,我们到了华师附中、东莞厚街中学、东莞石碣中学进行交流学习。
在学习交流过程中,我们重点对新课程教学情况进行探讨。通过与同行们开展平等、坦诚的专业切磋、交流、探究,互相学习,彼此借鉴,共同分享经验。每次的交流活动都让我们有所收获、有所提高。除此之外,我们还经常参加网上的体育教育论坛的讨论,从中倾听专家的教导,学习同行们的经验。
3、从集体备课中获得专业成长
集体备课是实现经验共享,优势互补,开发潜能,生成智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我校集体备课以年级学科组为单位,全体任课教师参加,备课组长组织落实,并做好集体备课情况记录。同时,要求每位教师在集体备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备课时积极发言,集思广益,以达到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集体备课时要求做到“三定”:
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以及做到“四个统一”:教学进度、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综合练习。教学内容和课后作业基本保持一致,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上则要根据学生的情况体现预设性和生成性的统一。
我们现在还在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的多校之间的集体备课模式,更大范围实现经验共享和优势互补,让更多的教师从中获得专业成长。
4、从课堂教学中获得专业成长
课堂是课改的主阵地,也是教师成长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感觉到教师最大的变化是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问题推动教学。努力实践“用智慧打造充满活力的新课堂”。
同时,我们每堂课下来都要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通过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及其结果作深入的反思,反思该堂课的成功之处,巧妙之举或失误、疏漏的地方。通过反思去吸取精华,直面缺点,使之成为今后教学过程中改进、借鉴的资源。
5、从案例剖析中获得专业成长
为了更好地让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活动,我们体育学科老师经常互相听课,年轻教师每学期要上两节汇报课,老教师每学期要上两节示范课,课后必须进行评课,在平等的交流和相互学习中取长补短,相互提高。实践了一种“以教学案例为载体的行动研究”的教师成长模式。
另外,在到兄弟学校交流学习时,我们会要求兄弟学校尽量给我们安排听课的机会。同时,兄弟学校来我校交流时,我们也尽量安排课给他们听,课后我们都要进行评课,总结其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从中领悟其教法、学法之精华所在。
这些都是开拓性的工作,给我们体育教师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在辅导教师与学生中,教师与学生会给我们提出很多新问题,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积累、不断提高,从中获得专业成长的机会。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应以科学的精神,以研究的姿态,在不断的学习、研究、反思中自觉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探索教育规律,这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也是促进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前提条件。新课程给教师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我们只有找准自己的位置,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才能融入新课程,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第五篇: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高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强、知识跨度大、知识点散乱、内容较抽象的学科。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必须积极创新,与时俱进,尝试新的教学理论、新的教学观念。本文将简单谈谈自己在新课改革下是如何进行高中地理的教学的,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地理 教学
新一轮课程教育改革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形成“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提倡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使“自主、合作、探究”成为地理课程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通过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生产和生活实际.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发现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1]
一、抓住学生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地理教学的内容十分丰富,展示了国内外天文地理、气象景观,这些特点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克服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恐惧心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高中地理中有很多关于自然奥秘的知识,学生往往对这部分知识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利用这部分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表现出对地理知识的渴求,培养起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例如,我为他们讲印度洋海啸的时候提到:一位英国的小女孩与家人正在普吉岛度假,看到“海水开始冒泡,泡沫发出咝咝声,就像煎锅一样”。小女孩凭借所学的地理知识,迅速作出判断:这是海啸即将到来的迹象。在她的警告下,约100名游客在海啸到达前几分钟撤退,幸免于难学生们听到这的时候,眼睛瞪得大大的,我心想:目的达到了,责任感产生了。关于地理学习意义的教育并不仅仅局限于开学伊始,而是要始终贯穿于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冬至快到了,我会带领学生观察每天昼夜长短变化,冬至过后的第一天,我们会为早起的太阳而欢呼,享受地理学习带给我们的快乐。
二、巧妙设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从提供背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等几个方面来组织和实施教学的。其实质就是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参与和体验知识技能由未知到已知或由不掌握到掌握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如“洋流”这部分知识是高中地理的重点和难点,对空间概念的要求较高,蕴涵着丰富的地理思维理性。从洋流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来看,主要可以从“洋流的成因、洋流的分布、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方面着手进行,而要掌握和运用好这部分知识,又应紧紧围绕“洋流的分布规律”这一核心来进行知识和思维的有效突破。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教师可尝试以故事“小漂流瓶的旅行”引入新课,创设问题情境,从一开始就激发起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处理“洋流的成因和分布”这部分知识时,首先请两个同学用一盆水、墨水、小风扇操作完成一个小实验,并使用实物投影让全班同学观察思考:盛行风与洋流形成有什么关系?再请两个同学在黑板上绘出全球气压带、风带简图,集体点评后出示《世界海陆分布图》并布置下一环节的探究任务:联系盛行风与洋流的关系,试述太平洋和大西洋上的洋流分布状况怎样?如何绘制简图?针对两大洋上的洋流分布图再进行比较、分析归纳,能否尝试绘出一幅世界洋流模式简图?这样通过情境创设以及一系列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提出,牵引住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处理好新旧知识的衔接,完成自主探究、自主参与的学习过程,由此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且易于理解接受,既突出了重点又化解了难点。
三、引入现代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高中地理内容丰富,涉及天文地理、人文景观,可谓是包罗万象。仅用文本、语言的教学方法难以对知识进行全方位的表现。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广泛应用,高中地理教师在课堂语言讲解的同时,配合地理标本、挂图、录像、幻灯、虚拟现实等技术辅助教学,使高中地理教学手段更为丰富,表现的直观性更强,更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共鸣,使学生的学习始终保持在积极、自觉、主动的良好状态。如,学习“季风与非季风气候”这一内容时,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直观、形象地呈现我国气候图,实现动静结合,趣味横生。同时,也可在多媒体中插入视频、音乐、图像等,展现不同气候区的特点,实现由远到近、由小到大、由有到无,变换各种形式,给学生带来视觉冲击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及想象能力。[2]
四、联系生活实际,关注学生主体
高中地理的知识很多都有现实生活的原型,如果简单地陈列知识而不和实际生活相联系,势必会造成高中生学习时的枯燥,并且记忆不深,为了记忆而记忆。高中地理教师在教?W过程中需要重视生活中地理常识的应用,让学生主动地去收集生活中与高中地理相关的信息,并将这些收集来的信息与新课程结合在一起,将“死的教材”变为“活的知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也便于消化。如学习“常见天气系统”这一课时,可先提出问题:“昨晚有哪一位同学看过天气预报啊?来说一说咱们本市的天气状况。”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可继续提出问题:“你能不能看懂天气预报呢?”对于这一看似简单无用的问题,大部分学生会回答“能看懂”,但实际上在不懂天气系统的相关知识时,学生获知天气信息是听播报员播报的,而不是从天气预报图中观察到的,因此教师可接着提问:“你是‘看’懂了,还是‘听’懂了呢?”至此,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已经被调动起来,教师则可以自然地导入教学内容:“要想听懂预报员所预报的天气情况,则必须知道天气系统的基本知识。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学习今天的新课《常见的天气系统》,学完这节课内容,就能够知道原因,并且还能够进行初步的天气预报。”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还能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结语
总之,在新课改的要求下,高中地理教学必须做出适当的教学改革,才能适应新时代教育的发展。所以,作为高中地理老师,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健全创新人格。这需要教师及时转变观念,顺应科技发展,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崭新的教育模式,来培养和造就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高爱民.如何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旬刊,2014.[2]张采,王幼俊.美国AP人文地理课程对我国高中地理教学的启示[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