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分析与思考

时间:2019-05-12 16:43: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改背景下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分析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改背景下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分析与思考》。

第一篇:新课改背景下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分析与思考

新课改背景下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分析与思考

作者:栾庆芳

发布时间:2006-1-4 已经阅读2次

为了迎接21世纪信息社会的挑战,“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已成为我国基础数学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对数学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学与教的方式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了寻找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有效结合点。正确把握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方向,我们必须要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教学模式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本文在数学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对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内涵进行分析,尝试提出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以及整合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内涵

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已从单纯要求纸笔运算、解题,转变到能有效地、恰当地使用技术,数学化地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深入思考问题,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应用意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出现正好为新时代数学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是以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最终目的,要让他们通过信息技术提供的平台更好地理解信息带来的数学知识,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重组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拓展思维,在提高数学素养的同时,他们的信息素养,协作意识等多方面能力得以发展.具体到实践中,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关键在于如何高效地将信息技术的优势和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有机的结合,在于信息技术如何融入到数学课程的各个方面去,将数学课程内容信息化、教学过程信息化、数学课程评价信息化,使得学生更好地完成数学课程的学习.

需强调的是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并不是指技术与知识的简单“叠加”,也不是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简单应用,而是将信息技术看成是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在新课程改革下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 合有利于营造新型的学习型社会、营造全方位的学习环境,有力地促进数学课程改革的进程.

所以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实质上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学课程的开发,是指在数学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从而对数学课程的各个组成部分产生变革性影响和作用,进而促进数学课程整体的变革.

2.构建新型数学教与学模式 2.1基于多媒体的情境化整合模式

由于数学知识自身的抽象性与严谨性,数学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一门枯燥、乏味、难教、难学的科目.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传统教学手段等方面的限制,教师不能提供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使学习者对数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进入了课堂,为教学情境的创设提供了便利条件.

夸美纽斯说过: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情境教学就是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学习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基于多媒体网络的情境化教学模式是利用多媒体网络形式灵活、资源共享、超媒体、交互性等特点,将有时难以表达甚至根本不能用语义完整而准确地表达的图形图象的运动信息以及一些抽象的理论、复杂的空间结构,通过文字、图形、三维动画、视频图像、声音等各种教学信息,使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创设生动、形象的、接近实际的情境,给学习者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和认知方式.比如,学习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平移、旋转及其组合等变换关系。学习圆锥曲线定义以及结合图象对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进行分析时都可利用多媒体创设数学情境,使之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体验,获得较为深刻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内容的作用.

2.2基于资源的自主——合作式整合模式

新课改提倡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提供学生学习资源以及各种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信息技术纳入数学课程正好为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学习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且这些资源从量与质两方面来说都与传统学习资源不可同日而语.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电子化学习资源,包括数字化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网上报刊和数据库、多媒体电子书等.学习者只要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就可以通过各种网络方便快捷的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进行高效学习. 基于资源的自主——合作整合模式是指教师提供一些资源索引,如一些资源库的网址、网页和相关链接,引导学生获取与所学内容相关的参考信息,并合理地将资源重新组合为已所用.这种资源也包括教师课前设计的虚拟学社(虚拟学社是指利用网上群体虚拟现实工具支持异步式学习交流的形式.它本来是为支持网上虚拟社会中的交际活动而设计的,但近年来,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教育当中,也为数学教学提供了新颖而有效的手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难易适度的内容,开展数学学习,并且同时与老师、同学开展合作学习,适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以实现数学学习的最优化.但是要想真正意义上达到预设教学目标,虚拟学社的构建是中心环节.它一般是由老师或其他专业人员设计,满足不同要求学生的数学学习资源和学习导航,包含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学习要求,提供可供选择的学习步骤,并给出不同的学习建议,以便对学生的 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调控.此外,我们必须指出“自主”并不等同于“独立”,学生在虚拟学社获得有关数学知识时,可以同步向社区里的教师及同学提出问题、进行同伴互教、小组讨论、小组练习等合作性学习活动.

总之,在基于教学目标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优质资源环境下,开展自主与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兴趣以及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获取、分析、重组信息的能力,使得学生数学素养和信息素养一并得以发 展.

2.3基于网络的主题探究整合模式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对学生探索性、研究性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成为一种教学观念.新课标提出教师要学会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学习和研究中体验作为探索者的快乐,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研究探索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基于网络的主题探究整合模式就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索的空间,教师提供有关数学知识的探究主题或者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对某个数学主题进行探究,并依据这一主题设定的学习任务和目标,借助技术平台和网络资源,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对一些未知的知识进行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整合方式.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观察、推理、论证等思维能力,从而达到意义构建 的目的.基于主题探究整合模式实质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整合方式,它是以上几种整合方式的综合体.在开展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探究的主题任务必须是明确的、开放的、而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真实性.利用信息系统,以多媒体网络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各种开放的学习资源,包括课程材料、相关知识库,原始数据库等内容,并根据任务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选择一定的组织方式.学生组建研究小组,通过研究相关教材,明确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制定个性化的研究方案.在探索过程中由教师向学生提供相关资料的网址、网页及搜集数据的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多媒体网络资源,最大限度地获取 有效信息,并对所得的信息进行筛选、处理,组织学生小组之间竞争、辩论,最后整理、完善研究成果篡写研究报告、展示成果.教师可采取开展小组自评和互评的方式,组织学生对研究成果进行讨论、整理、反思,并可将他们的研究成果通过校园网进行发布,以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

3.思考

3.1完善信患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前期准备工作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是信息社会下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整合的成功与否与教师、学生双方都有很大的关系.在课程整合中,要给教师充分的时间适应新的教法和教育观念,认识到教科书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加强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技术方面的培训,学习和研究网络环境下新的数学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掌握网络环境下数学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利用一切手段去组织、去开发学习资源,创造性地利用一切数学资源为教学服务,并且能够在教学中设计真实生动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参与到开放互动的学习活动中,真正使信息技术成为理解和探索数学的平台.

对于学生来说,整合课大部分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强调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他们可能在以往的学习中没有这种学习的经验,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观念往往不能很快适应这种由信息的单一化到多元化,由被动接受到自由选择、自主探索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在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的课堂中不能急于求成,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来适应这种新型课堂,同时也要加强学生现有信息技术水平和自我控制、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总之,只有师生备了整合课必需的知识和能力,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3.2教师主导地位不容改变

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但并不是说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应包含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整合课堂中,学生的自由度相当大,部分学生极易在信息的世界里迷失,很可能难于把握课堂重点,将时间浪费在非课堂教学内容中,致使学习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事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针对性地设计有关的课题学习任务和活动,引导学生找到学习目标,使学生按照目标学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对学生进行辅导,帮助他们更高效的学习.此外,由于网络资源的开放,学生面临众多的信息无法选择,甚至会产生网络迷航现象,还有的学生自控能力较弱,易受不相关内容干扰,因而这时教师应该通过网络资源技术来实时监控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对学生的 学习内容、学习行为、学习时间加以引导控制,及时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促使其完成学习任务.因而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保证整合课堂能有序高效地运转,保证开放的学习目标能全面顺利的落实.

3.3注重整合的实效,把握现代技术与传统手段的平衡

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方式中,多媒体演示的网络走进数学课堂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最优化地实现教学目标.如果多媒体网络技术仅仅是投影、幻灯、录像等媒体的简单代替,或者作为课堂的点缀,其使用就会变得毫无意义.事实上,在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承担了多重角色,既是学习者获取信息的工具、协作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学习者的学习工具、探索工具,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他们的探索和实践能力都会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

但是必须指出,信息技术的使用也存在“度”的问题.信息技术不能使用过量,不能什么情况都依靠多媒体网络.学生基本的数学活动如基本运算、直观想象、画表作图、逻辑推理、数学证明等,学生自己能够从事的实践活动等都可以依赖自身来完成,不提倡采用信息技术代替完成.此外,由于信息技术纳入数学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较之以前有很大的增加,但过量的信息无助于教学重点的突出,学生无法把握,反而会影响教学效率.因此,在新课改中我们需要信息技术,但我们不可过度依赖,教师要在实践中逐步学会把握新型教学与传统教学之间的一种平衡,以达到最好的整合效果.

以上仅对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问题作了几方面的初步探讨,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作更广泛深入的研究.总之,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尝试、积极探索,并从实践经验上升到数学教育教学的理论高度去提炼、去反思,才能避免盲目性,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整合之路,促进数学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第二篇: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东坝小学 常彦斌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并特别强调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需要,是实施基于信息技术背景下新课程的需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研究意义重大。科学地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实践活动的整体优化,这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下面就“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谈几点认识:

一、什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所谓“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科课程,尤如教科书、教案、黑板、粉笔融入教学过程一样,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工具,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科课程的重要课程资源,成为学科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大家要更新对“课程”的认识,形成新的课程观。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是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材料、教学背景、教学环境等构成的动态系统。其中,教材、教学材料、教学背景、教学环境等,均可由信息技术提供,因此,信息技术应是课程的一个有机部分。那么,在“整合”条件下课程的概念是:课程是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师、学生、信息技术、教材、教学材料、教学背景、教学环境等构成的动态系统。

对于课程整合,应该把它分成两个层面。

一是技术层面,表现为数字化、媒体化、智能化、网络化。

在信息化社会,数字化通讯将成为主流,各种各样的通讯媒体将更加支持这种整合;

媒体化主要在于流媒体技术的成熟,媒体技术之间的无缝链接;

智能化是最重要的,它不但使整合的课程内容更加具有人性化,更重要的是能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学习需要,使每个人都能在智能化学习的环境中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计划以及学习进度等等。

网络化则更加表现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全球最丰富最精彩的学习资源,都能方便快捷而有效地进行着高效率的学习行为,使得合作交流成为一种全球化的趋势。

二是课程层面。整合后的课程主要表现在教材电子化(多媒体教材、网络教材)、知识体系化(形式多样化、学习动态化)、资源广泛化(分布式网络提供各式各样的学习资源,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学习自主化(更多是以小组学习为主,合作与协作将做到优势互补的学习,独立学习将得到加强)、人力资源网际化(在网上所有人都将成为学习者和教育者,知识是在活动和互动中获得,师生角色可以交换)等方面。

二、为什么要整合?

信息技术何以有如此的能耐,一跃而成为课程的重要资源?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信息技术可以为我们新课程的实施带来什么?

1.多媒体技术使我们的教材由原来的印刷技术提供的书本,即“文字+图片”变成信息技术提供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成为多媒体教材。由此产生的教学效果是书本难以比拟的。例如语文一课《荷塘月色》的多媒体教材中,在音乐的伴奏下,师生进入“荷塘”实景,标准的普通话朗读课文,学生入情入景,课堂效果极佳。

2.虚拟现实技术为我们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师生由教室走向可视化的想象空间。有位小学数学教师要教授20以内的加减法,教师利用教学软件,把学生带到森林里,在森林里看鸟飞来飞去,完成了20以内的加法学习,效果很好。过去,教材就是学生的世界,狭窄得很。而今,有了信息技术,世界就成了学生的教材。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社会是学校,生活即教材,这是真理。但把学生关在学校里进行应试教育,陶先生的高见只能是一句空话。现在有信息技术作支持,坐在教室里即可把世界搬进来。陶先生的教育主张才能得以实现。

3.网络互动技术,为师生互动提供了多种渠道。如利用E—mail交流,BBS论坛,在线测试,聊天室等。有的教师利用聊天室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有的学生在家利用网络向教师请教问题;还有的同学利用BBS,倾诉自己的烦恼。这样就使教师对学生的辅导不仅局限在教室或办公室,还可以拓展到整个时空,并且也不仅限于师生。

4.知识挖掘技术,拓展我们的学习空间,使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性学习成为现实。学生自拟课题,带着问题,利用信息技术,探索知识,应用知识,求得课题的解决,并用多媒体技术呈现出来,互相交流、评价。

5.资源搜索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广的知识资源。课程资源的物化载体不单是教学用书、参考资料等纸质印刷品,学生可以直接从信息化环境和数字资源中获取知识;课程资源的生命载体也不单是教师,学习者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从学习化社区、其他学习者、在线专家等方面获取课程内容,达到最终的学习目标。

信息技术使文化传播产生更大飞跃,而这无疑也会给文化的一部分──教育,带来新的生命。这些决不是电脑辅助教学,而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电脑辅助教学是将电脑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而“整合”是质变,是飞跃,是新内容的诞生。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基本模式

1.讲解演示(以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

讲解演示模式模仿了教师课堂讲授与演示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所具备的图像、动画、语言和音乐的功能,发挥计算机所特有的交互性,将教材内容呈现给学生。该模式也可供学生作为个别教学的形式利用,通过选择学习时间的长短起到因材施教的作用。

在传统的美术课堂中,主要通过挂图、书本和录象等有限形式对学生传递信息,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后,通过计算机的图、文、声、象并茂的特点,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方位信息用于制作课件,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涉及面更广,能够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2.操作与练习(以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

操作与练习是当前用得最多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教学模式。它是通过反复地练习使学生巩固和熟练某些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速度和准确性。该模式的特点是计算机的即时反馈功能得到了恰当的应用。

在传统美术设计课教学中,教学目标一般是通过“教师讲解,学生练习”等环节实现。其中主要教学环节是教师讲解,给出图例。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由于班级集体授课和每节课时间的限制,在一堂课上能让学生自己领会和做练习的机会很少。要完成教学目标,关键是每个学生都要有一定的基础,即全身心参与学习过程。显然,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这是难以做到的。有了计算机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作为教学媒体以后,就可以在课前编制好适合学习的教学软件。当老师讲解清楚教学目标和内容要点后,让学生通过课件进行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学习,可以学得快些,也可以学得慢些;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向老师询问或通过多媒体网络与同学进行讨论;学习完后,可以直接在计算机上使用软件来做练习。练习完后,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展示学生作品。这种自主、交互的学习方式,能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而通过信息技术和美术设计的整合教学,达到了使用信息技术来学习其它课程的目的;同时,又强化了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使学生对软件运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3.探讨协作学习式(以信息技术作为互动学习工具)

其授课程序是:提出问题──分组研究──确定选题──自主学习──发布学习成果──信息反馈。这种教学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逐步建立起包括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模式。以网络作为“沟通交际工具”,构建“交互性学习”方式。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进行书面信息资料的传递与交流、学习心得体会的传递与交流、学习评价的传递与交流等“交互性学习”活动,将成为信息技术与学科实践活动整合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学会沟通、学会交际、学会互相学习、学会共同进步将是以信息技术为工具的“交互性学习”的必然结果。

在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内容只要能为课程服务,都可以采用。这意味着,学生不是为了学会如何使用计算机而学习信息技术,而是为了使用信息技术来处理数据或证明某一问题。例如,在数学课上,为了让学生理解函数和图像之间的关系,可以让学生编一段程序来加以证明;又如,在社会科学课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处理社会调查数据,可以让学生使用数据处理软件;在英语、数学、写作课学习使用字处理软件,在美术和科学课中使用绘图软件,在音乐课中使用音乐软件等等。由于学科本身性质的不同,信息技术对各门学科本身,对各学科教学的影响也是不同的,进一步的深入研究需要时间,但在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对学科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进行重新审视,则是放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不可忽视的任务。

四、总结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确实具有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多种宝贵特性,集中体现就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这样的环境正是创建新型教学活动进程的结构所必不可少的。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能够有效地促进课程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合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便于学生掌握信息的收集、检索、分析、评价、转发和利用的技能;促进了班级内学生的合作交流,通过互联网还可以促进本校学生与全球性学习社区的合作交流,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

课程整合现在还是刚刚起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课程整合的深入,必将产生新型的教学模式。我们一定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和其它学科教学的整合,让信息技术更好地推动教育改革,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第三篇: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郫县第一中学 刘 倩

摘要: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以素质教育为鲜明旗帜,在各地陆续拉开了帷幕。新课改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新课标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地理教师应当更新观念,不断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提高教学艺术,改进教学方法,研究新形势下多样化的学习思维和模式,才能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拙作拟就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谈谈自己的肤浅思考与初步实践。

关键词:新课改;地理教学;教学方式;创新能力;

1.根据教材内容确定新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课堂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往往采用的是“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新的课程理念就是要完全改变这种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教学过程要大力实施启发式、探究式和讨论式等教学方式。深入浅出——把复杂的问题变简单,让简单丰富起来。高中地理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都属于高度综合性学科,涉及数学、天文、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的大量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涉及政治、历史、哲学等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方法论。这些学科的相关知识、技能和方法论在高中的开设相对地理学科而言,相对滞后,所以,一开始就让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高难度的体验,对地理学产生畏惧感,也让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泯灭在学科难度的体验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做法是:(1)提炼核心问题、层层剖析;(2)运用“几何地图”教学法和“WHAT?WHERE?HOW?WHY?MORE?”的探究模式。例如:在《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中,在众多难点的课时体系里,紧紧抓住“四季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描述季节?”两个核心问题;在《自然界的水循环》中,在多和杂的知识点中,紧紧抓住了“地球上有哪些水体?地球上的水如何存在?”两个核心问题。运用“几何地图”把复杂的区域问题展现在简单的几何地图上,在用几何地图构建起区域知识的基本构架后,再通过“WHAT?WHERE?HOW?WHY?MORE?”即“这块土地是什么?这块土地在哪里?这块土地怎么样?这块土地为什么这样?在这块土地上过去发生什么、现在发生什么、将来会怎样?”的探究模式,在地图中把区域知识丰富起来。

2.创设和谐民主的地理课堂教学气氛。我们知道,情感是师生心理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教学效果有着重大影响。融洽的师生情感,可以促使师生间缩短空间、心理距离,产生友好、亲近、共鸣、信赖的效应。真挚的师生情感,是教学中的一种催化剂,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有利于教学过程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高。例如: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应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与他人不同的想法和意见,并积极参与。适应学生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不强求一致的标准,尽可能做到“一题多答,一题多思”,启迪学生的创新,对学生的一些错误意见不横加指责,更不能讽刺、挖苦或嘲笑,而应引导学生从错误中学习,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以最终获得成功。如高中地理,对全球变暖问题的结论:“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教材仅指出全球变暖带来不利影响。而有的学生则提出:冰川融化不一定会导致海平面上升,这就好比一个杯子里泡了一块冰,冰全部融化后,杯中的水并没溢出;还有的学生提出:任何事物均一分为二的,全球变暖也有其有利的一面,比如使温带范围向高纬方向扩展,恶劣环境变好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给以正确的评价,通过教学过程慢慢领会更为正确的见解,教师要以平视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才能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在课堂中,应努力创设一个优良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安全的心理支持和精神鼓舞,把学生的个性想象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

3.引导学生主动注重参与地理教学过程。

新课改中特别提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倡导参与式教学。在地理学习活动中,学生行为参与的一般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观察:地理教学过程中,大量的感性认识都是通过对地理现象、地理事物、地理图片的观察获得的。观察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的途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以足够的观察机会。应对学生的观察在方法上给与必要的指导。(2)操作:地理教学中有很多需要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内容,如在地图上指认地形、河流、山地、城市、交通线等;有的时候还需要在自己绘制地图、填充地图、绘制统计图;有时要制作地理模型,制作矿石标本。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动一动手,自己亲自操作,有利于他们在操作中思考问题并掌握方法。(3)讨论:讨论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也是学生自主探求新知识的一种开放型的学习方法。自由讨论发言就是个很好的方 法。课堂上学生对案例可以进行激烈的讨论,争论分析,自由畅谈分析原因。比如学习“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冷锋和暖锋”时,我让学生思考、讨论不同类型锋面不同的运动方向和不同的天气特征。这样就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分析,判断,表达能力不断得到提高。我特别重视集中小组内的集体智慧,培养学生的协作互助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分为若干个探究小组,各小组经过分析讨论后,分别说出自己的做法,综合评价小组再对他们进行归纳、评价,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比如,在学习“气团移动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状况”时,鼓励学生讨论分析,畅所欲言,探究原因。分组探究的最大好处是:学生由知识走向能力,由书本走向生活,并体现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4)评价:根据现代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参与评价,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认识他人,也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可以通过学生自评、互评锻炼学生的评价能力和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个体的观察能力、解答地理问题的能力、表述地理原理的能力、空间概念的描述能力等进行有意识的测查和训练,引导他们自觉地用目标加以对照,不断地强化正确的方面,纠正错误的方面,通过多方面的强化与训练,让学生学会评价,学会正确评价,能在评价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不断创新。

4.开展与本地相关的地理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引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是高中地理新课程的重要任务,是实施开放性地理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必须重视。通过研究性学习可以使教学思想、内容、方法更开放,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挥,提高综合应用能力。例如,“城市环境问题”对于学生来说非常熟悉,这部分教学在教材中既详细又繁琐,可以作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我曾经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调查郫县环境问题搞一个专题调研,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交通拥挤等问题。学生通过对环境的亲密接触和系统的研究学习,不仅掌握了“城市环境问题”的有关内容,而且学习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唤起了热爱郫县、保护环境的意识。

5.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是教会学生触类旁通,形成有创见的思维和创造个性(包括独立性、自信心、好奇心等)。落实到地理教学中,则是让学生懂得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思想,并通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来减轻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有时间和空间去充分的思维,把学生的视野延展到课本之外,鼓励学生在认识、了解自然与社会的过程中形成创新思维,在怎样解决人口、粮食、资源和环境问题上能够敢于开拓,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品质。因此,地理教师应首先从思想观念上进行根本的转变,把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掌握地理基本技能、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地理教学的根本任务,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通过地理教育教学,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符合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素质性人才的标准。

6.在地理教学中融入社会热点问题。

任何学科都具备时代性,地理学作为一门现代学科,与社会息息相关,具有时代特征的信息注入地理教学课堂中更是必然。在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运用各种途径和方法收集地理信息,并要学会使课本上的知识变成“活”的,能够用到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对收集到的社会热点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且又把这些处理过的信息运用于学习知识的过程之中。例如“中部崛起”是一个典型的热点问题。在组织高三专题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到高考不回避热点,但热点不等于考点。热点只是高考命题情景的切入口,真正的落脚点还是地理学科的基本原理规律、基础知识(包括环境、能源、人口、农业、工业等)--分析、回答热点问题要回归教材。先从区域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区域人文地理特征(人口、聚落、交通、农业、工业、文化等)三个方面来全面分析中部地区。运用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就其优势条件进行开发,限制性条件进行改造。此类的带有时代性的地理问题,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将“热点”与教学中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相结合。久而久之,学生也经常会自觉地在课上发布一些地理新闻,不但巩固了基础知识,也提升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指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根据新课改理念,必须高度重视指导学生运用已获得的地理知识分析、综合、比较地理事象,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根据思维方式的不同,这一层次的能力可分为下列两个层次:第一,分析判断能力。指通过对复杂的地理事象的分层、分类剖析,认识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特征。例如,根据非洲大陆大河流向的分析可初步判断非洲地势的倾斜方向;利用气压高低判断气温的高低,利用气流的上升下降运动,推知气压的高低等等。第二,综合概括能力。就是要在认识地理事象的基础上,善于揭示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发展规律,扩大学生对地理事象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其认识能力和创造力。例如,通过对资源、劳动力、技术等影响布局因素的分析,明白了德国的鲁尔地区为什么会发展成为一个重要工业区,就能够对其他任何一个地区工业发展方向提出自己的设想。

8.新课改对地理教师的要求

俗语说:“学而不教则荒、教而不研则浅”。现在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下,特别是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幅度是相当大的,目标、内容甚至评价都有改变,地理教师只有不断进行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认真学习新课程,才能真正适应这次课程改革。因此地理教师必须自觉地学习新课程,真正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自己的行动,这样才能使新课程改革落到实处。同时因为地理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在内容上也有很大变化,地理教师原有的专业知识已经显得不够,所以教师要主动自觉地补充专业认识,不断地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观念是行动的灵魂,一切先进的教育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理念中产生出来的。通过学习,努力使基础教育体现出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关心、学会生存等功能。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地理教师要及时转变教育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活用新教材,巧用新方法,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第四篇: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初探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初探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同时又指出“数学课程的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强有力的工具”;“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鉴于此,数学教师要全面推进数学素质教育,使学生成为积极的探索者、思考者,必须重视教师“教”的过程,同时要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变成一个探索的过程,使教师设计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著名实验心理学家赫瑞特拉的心理实验表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无疑为我们成功的教学设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证。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几个方面谈谈我粗浅的认识:

一、巧创导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崎先生说过“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教学实践也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以及学生的求知欲望,对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起决定作用。而合理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创设各种学生喜欢的情景,从而更好的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来,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翁。

“兴趣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有了兴趣就可以事半功倍,而创设良好的课堂导入情景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重要的一环。通过教师的努力使学生对每节课都充满着期待,力争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二、运用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中,在教师的主导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平台设计观察、操作、实验、猜想、归纳、类比等活动,向学生提供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使学生亲身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激发出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我们要清楚的一点是“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数学活动中,教师要从“知识权威”的神坛上走下来,成为参与数学活动的一分子。作为“课程实施的最终决策者”,要努力使学生从具有开放性的数学活动中,感受成功,增进自信,“获得必须的数学”。

三、多用变式及开放性习题,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数学开放题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构建积极参与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真正学会“数学的思维”。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一些在条件、结论不变的前提下改变题目图形的变式题;或者利用电脑的作图功能让学生在具有开放性结论的问题中进行自主探索的开放性习题,以适应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每一个学生都会有各自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把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数学开放题带进课堂,能使学生容易进入解决问题的角色,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在他们进行的自主探索和交流合作的数学活动中,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在问题的解决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总之,数学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并且要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信息技术的平台上让学生看、听、说、操作,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叶澜教授说得好:“在课堂里的教师和学生,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第五篇:新课改背景下(范文)

新课改背景下

摘要:本文从教学资源、师资水平、教学观念和方式等几个方面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作了再次思考,并提出了初步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农村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强调:要进一步强化教育改革发展的保障措施。特别是继续增加教育投入,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到2012年达到4%。要完善体制和政策,不断扩大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健全教师管理制度,改善教师地位待遇,提高教师素质,倡导教育家办学,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到艰苦贫困地区从教,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这说明国家高度重视国民的教育以及农村教育问题,笔者深感欣慰,同时也很忧虑,目前农村的教育教学依然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笔者从事的是小学语文教学,现就目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作出以下分析。

一、教学资源不足问题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一本教材、教参,一只粉笔,除了这些根本没有其他的辅助教学设备。学生除了课本就是几张简陋的课桌,有些学校这些桌椅还是城镇用了几年更换赠送过来的,说起教学设施,农村的小孩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多媒体教学,信息化教育是怎么一回事?什么远程教室,图书馆更是离他们很远。尽管近些年来国家投入的大量教育资金,遗憾的是却不能面面俱到,真正落实下来。

二、师资水平问题

据调查和了解,发现很多学校的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都没有具备:

第一,很多小学语文老师都不太会讲普通话,我们大家都知道,普通话是我们国家的标准语言,更是学校的基本教学语言,是我们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现在是我们很多老师怕讲不好,他们就索性用方言,而且认为反正学生也听得懂,很难想象一篇文笔优美的文章在老师一口家乡话的教学下是什么样的情景?更不知道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从何而来?又怎么身临其境地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语文兴趣的培养又从何开始?

第二,语文教师不会学习目前流行的“知识折旧律”是:一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就会折旧80%。因此,适应变化是知识时代对人类提出的挑战。美国知识管理学家德鲁克(Drucker)说,知识社会要求其所有成员学会如何学习,因为知识的本质是经常发生变化的。在知识社会中,“有教养的人”是学会了学习的人。在知识时代,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需。据我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除了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之外,就是在忙自己的家务事情。据我了解很多小学语文教师都没有看过相关教育方面的著作与论文或者报刊杂志等等,对一些教育改革和教学理念也关注极少,作为一位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师如果平时不利用各种方式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每天都不刷新自己的信息,不更新知识结构,不及时的补充学术养就很难跟上时代发展步伐以及适应当代教育改革的发展和需要,无法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课堂环境和帮助他们建构知识以及改变他们的认知方式。

三、教学观念及方式问题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相对都比较滞后,大多数教师都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学会认字、学会写字以及学习一些基础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的语文相关能力的培养,比如听说读写能力,还有更重要的是忽视了语文教学中的方式方法、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引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思路公式化。很多老师不与时俱进,依然在原地踏步,语文教学中仍然是按“熟悉生字―给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总结中心思想”这三个步骤进行教学。并且认为一篇课文的教学只要是完成了这个三步骤,自己的教学任务便是达标了。

2、教学方法的模式化。调查发现,在语文教学的语文课中,“通常只是读课本,听老师讲解词语、概念,而很少有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或进行有意思的讨论。”这种教学方式,无疑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所谓的教学活动是单向的、独断专行的活动。

3、教学手段原始化。农村很多学校依然还是黑板、粉笔这样的简单教学手段,一些相关电教设备和辅助教学的教学仪器基本是没有。

四、学生的阅读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有这样一段话:“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书籍是传承文明的桥梁,是延续文化的中介。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应该伴随读书而发展。农村的学生除了几本干巴巴的教科书,学生几乎没有或不再读其他的书籍,很少学校有相应的图书馆,可想而知,他们的知识视野有多么的狭窄,在语文课上,老师的导语知识背景又不够,我都不知道他们怎么去理解中国灿烂的文化,看着他们的精神世界逐渐枯萎,他们的人生色彩逐渐暗淡,想想都令人心痛,发人深省。

五、评估标准问题

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观,所倡导的是多样化的评价观,主张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多种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的、切实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出初步精神和物质的能力的评价,是一种以评价促进发展的积极评价观。素质教育的呼唤,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标准。面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存在上述的种种问题与现状,应该引起广大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然而,怎样改变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当前的状态?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考虑:

首先,通过教师培训,提高整体师资水平。针对农村小学教师的培训,主管教育部门应加强农村教师的相关能力的培训力度,最好能通过制定相关的奖惩制度来提高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其次,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根据多元智能理论(Multi-Intelligence)认为,人的智力包括一系列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及创造新成果的潜力。每个人至少有八种能力,但每个人的优势智力各部相同。评价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加以认同和激励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来促进教学。所以教学评价的准则不应该是一维的,而应该是多元化的。第一、教学评价应该强调个性化。对学生的评价应根据他们各自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以促进学生积极有效地学习,从而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个性,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促进条件。第二、教学评价应该体现全面性。不仅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以学生的其他各个方面(德、体、美、劳等)为评价对象。所以教学评价不仅仅是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要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意志等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最后,教学教法千篇一律的问题。教师的教学教法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作为祖国未来的培育者,要勤于思考,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学习和总结,虚心听取学生、家长、领导的意见,可以请别的老师观察和点评,在互相学习中提高教学水平。同时,紧跟科研步伐,从中吸取改善教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根据素质教育主体性特征,一切的教育或教学活动都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创设外部条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致,引导学生朝预定的教学目标前进,时刻不忘一切都是为了学生。

总之,在小学语文新教材的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处处渗透新的教学理念,灵活使用新的教材,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真正地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使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获得成功体验,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发展。

下载新课改背景下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分析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改背景下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分析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与实践(定稿)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与实践 二、教学方法的探讨 基于上述学生的具体情况和个体差异,作为教学第一线的信息技术教师而言,得根据学生的学情,探讨适合自己学生的有效教学方......

    新课改背景下中职语文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课改背景下中职语文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江苏武进职业教育中心校 施银燕 摘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如何走出传统语文教学的误区,走上自己的特色之路,这是......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研究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研究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信息技术与学科相整合也是新课改的主要特征之一。在高中数学教......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 目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已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现代教育技术为小学教学提供了新的生长点和广阔的......

    浅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精选)

    浅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内容简介:21世纪是个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要把握目的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注重创新思维......

    探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良好的机遇,我本着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的针对性、生动性、实效性、时代性的目的,依托学校信息......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与思考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与思考 东莞中学 徐建刚 【摘要】推进课程改革,教师是关键,教师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影响新课改的成效,因此,在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

    新课改背景下职校语文教学的探索与思考(发言稿)

    新课改背景下职校语文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武进西林职业高级中学财经部 施银燕 语文新课程改革是语文教学界的一场革命, 新课改、新理念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活力,语文教学正在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