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师的压力和出路

时间:2019-05-12 14:35: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师的压力和出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师的压力和出路》。

第一篇: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师的压力和出路

新课改下的农村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压力和出路

海口市长流中学郑忠理

摘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逐步深入教育领域。特别是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育更是列入了高中会考科目,应该说是提高了信息技术这一学科的重视程度,但伴随着教育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也面临着改革以适应当前中小学教育的要求这一重大问题,并且,信息技术知识更新快,学生对本学科不够重视,学生没有一定的初中基础等等问题。正确了解新课改下的农村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压力,针对压力找到相应的措施,才能使得学生们的信息素养得到良好的培养和提高。本文就新课改下的农村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一些压力谈谈一下个人的体会和采取的相应措施和出路。

关键词:信息技术 新课标有效教学 信息素养 信息意识 知识更新

一、前言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改到现在已经有多年了,从实施以来,我参加了省里和市里组织的多次信息技术新课改的培训学习,在培训过程中,认真学习并解读新课程标准,整个高中阶段信息技术教学有了很大的改变,新课程改革给我们指明了方向,铺平了道路,作为一名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这轮改革中进行了多年的教学实施,对新课程的理解与操作,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同时也感觉到身上所承受的压力。

二、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压力

1、学校方面的压力

首先,是学校制定的会考目标压力,由于列入高中会考科目,会考分将加入到高考分中,因而学科的地位提高了,学校也重视了这一学科,更关注这学科的平均分数,但学校在很多方面都不支持这一学科的建设,只要一味地强调我们教师的重视这一学科,要自己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努力提高成绩。因而,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压力是可想而知了。

其次,是学校对本学科重视度和所投入硬件建设的因素影响,新课程改革中强调的是学生要:亲身体验、参与实践。而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基础技能,就要给学生多多参加实践操作练习的机会,如果没有设备是那不行的。没有足够的设备给学生,老师的讲授犹如纸上谈兵,老师讲的再多,再好,学生也会厌烦。随之而来的就是对这门学科失去兴趣,这样一来,老师的努力就会付之东流。所以说,足够的设备是我们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根本保证。并且,设备的更新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由于信息技术不同于其他学科,它知识更新快,相对应的硬件也必要跟着更新才行。

最后,是学校对设备管理的因素,计算机由于是多位学生轮流使用,故障机率相当高,要有人及时维护更新才行,要保证教师的正常上课。

2、学生方面的问题压力

首先,是学生对本学科不够重视,虽然本学科列入了高中会考科目,但毕竟分值很少,并且,学生对本学科也不了解,因而,学生就连上课最起码的要求好做不好或做不到。有些学生是平时上课都不听课,就连考试前也不复习,没看过书。

其次,是学生没有初中基础知识,由于高中教材是建立在初中教材的基础之上的,而初中又没有考试要求的压力,初中老师不重视,学生更不重视和在意,因此,导致学生上高中来对计算机知识是一片空白,茫茫然的感觉,学生也很难提起兴趣。

最后,是学生的自觉性差,上机课不自觉完成教师安排的任务,只感兴趣玩游戏。

3、学科特点和教材内容因素的压力

首先,是教材所涉及的内容范围广,但是深度不够,泛泛而谈。课改后,本学科的高中教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内容多且杂,课堂落实中可能困难是比较大的,具体表现在:第一:教学内容、知识技能的目标要求繁多,要在有限的课时内一一落实比较难,即使落实了效果也甚微;第二:课程内容繁杂,面面俱到,但大多浅尝辄止,重点突出不够,系统建设难有作为。落实到实际教学中有空洞的感觉,没有实体,不知该如何具体切入,心中比较迷茫。我们要想上好教材内容,必须参考大量课外课物,自己查找大量信息,为课堂教学提供充足内容,这就加大了教师备课难度。

其次,是本学科的知识常更新,且速度快,这无形当中增加了老师的备课压力,这要求老师要常学习,常上网查资料。

三、针对问题压力的一些想法

1、针对学校方面的压力,老师首先要转变理念,严肃、认真对待,积极准备,准确定位,研读教科书和课程标准,研究历届会考试题,探讨出题方向,同组内的同事多交流、沟通,并要多与兄弟学校交流技术。其次,对于硬件,如果学校能及时更新那当然好,否则,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利用现今条件将教学达到最有效的结果,这也要要求老师多学会一些计算机基本维护、维修常识技能,以备能及时解决问题。

2、针对学生方面的压力,首先,老师要强调本学科的特点和重要性,当然也不能给太大压力和太多要求,要使学生明白学本学科很容易,让学生能乐于接受学习本学科。其次,对于学生没有初中应有的知识基础,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补充一些与教材相关或与会考

相关的初中基础知识。平时或课间多与学生沟通,补充,还能增加与学生的感情,使学生产生学习本学科的兴趣。最后,对于上机课,老师要严格把关,规定相应条约,合理安排操作时间不长的操作任务,不完成任务的不给予玩其他东西。期间,随堂讲解,解答问题。

3、针对学科特点和教材内容因素的压力,首先,由于教材所涉及的内容范围广,但深度不够,泛泛而谈,这要求我们也要不断学习,更要学会把握知识深度,以加于补充知识。能根据课程标准整合教材,正确把握重难点。其次,由于本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知识更新快,且知识广,“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自己要有一桶水!”,因此,这要求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多学习,多更新知识。

四、总结

总之,课程改革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它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领会,并要与实践相结合,在实际应用中不断继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深入理解其先进理念及精神实质。作为一名新课改时期的教师,只有勇敢面对,不能逃避,只有改变旧的教学方法,并应用于教学课堂,才能是真正贯彻执行,同时,它也给我们提供一个前所未有、施展才华的发展空间。因为在新课程上看到了实现自身价值的希望,我们比任何一个学科教师更加珍惜课改的良机。因此,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抓紧机遇,知难而上,为国家的基础教育贡献应有的力量。

第二篇: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浅议新课改下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随州市环潭镇涢水小学彭新安

摘要:

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结合新课程改革纲要和新课标的要求,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就怎样在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反馈及教学小结等方面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行了一些经验型的探讨与总结,其中涉及有心理学的应用,概念图的应用等也有新课标的理解等方面的探讨。关键词:

新课程,基础教育改革,建构主义,反馈效应,任务驱动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的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是统辖新课程的灵魂,是贯穿新课程的一条主线。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信息技术这门课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挖掘学生潜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体会:

一、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给学生一个学习的乐园

学生的学习动机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其实不管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或者大学生,它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是很强的。但学生对与课堂教学的内容却兴趣不高,这其中的原因很多,有教材编写落后的原因,也有学生厌烦理论说教的原因。

不管怎么样,我们要想把课上好,就要在现实情况的基础上尽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想法设法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如果课堂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教师讲,学生听”,“学”跟着“教”走,只要“我说你做”就可以了,学生很容易产生“三分钟的热度”,过后就凉了。

所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要精心分析教材内容,对于难点和重点内容,我们要认真阅读教材,精心组织好教学素材和相关资料。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利用心理学的知识,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的兴趣与神秘感,让他们产生更深层次的了解它,掌握相关知识点的渴望情绪,并辅助以刺激学生的成就感的手段来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心理,就容易提高学生的课堂关注度和学习兴趣。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每个学生在初中学校的教学条件的差异,学生基础分歧很大,同时由于我们是大班上课,学生的智力水平有一定的差距,反应在对于某些知识点,学生的学习效果分层严重,反应快的学生教师还没有讲完,他就会操作了;反应较慢的学生还没有弄清楚你在讲什么,还有部分学生上课走神,压根没有听见你在讲什么,一堂课就结束了。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且是真实的,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能够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型思维,能够更易于提供个体的学习风格。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创造性、操作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这一教学法既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也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实践中,在备课时,要将整体性的教学设计过程分解为诸多要素,深入地了解和分析并掌握和发展整个教学设计过程。要从教学系统和整体功能出发,保证“目标、学生、策略、评价”四要素的一致性,使各要素相辅相成,产生整体效应。具体到每一个知识点,我们都要深入研究教材和课标,然后精心选择素材,设计好相应的任务,每节课都做到能够提供三个层次的任务:

一是基础任务,就是能够基本达成教材和课标要求的任务,一般要求简单,能够利用教师提供的现有素材完成任务就行。例如我们在讲FLASH按钮时,布置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教程,给上节课所做的校园风景画面添加跳转效果。

二是巩固任务,即对基础知识加以简单运用并能巩固所学的任务,一般在基础任务基本完成后,教师通过点评学生作品,或者就某些多发的错误和操作的技巧提示,让学生对自己的基础任务有一个认识和对照的过程,并激发他们继续完善学习的兴趣,这个任务主要起到一个温故知新的作用。我们在讲FLASH按钮时,设置的第二个任务就是根据教程为自己的作品添加退出功能的按钮,并设置好鼠标指针。

三是延伸任务,就是要照顾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一提供他们探究深层次知识的提示性任务。一般可以从网上寻找相关知识点的最新进展或者根据实际的社会热点和新闻进行加工,形成有兴趣点和创新点的任务。我们根据当时的情况,设置了第三个任务:结合08年春节的雪灾,让学生根据教程示例,自己制作一个个性化的按钮,我们提供了许多救灾物资和救灾场景的图片和小动画作为素材,鼓励学生利用已学的photoshop知识对相应的素材进行加工。

通过这三个任务,学生很快就学会了制作FLASH按钮的相关知识,大部分学生都能达成第二个任务,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完成了第三个任务,教学效果比较好,课堂达成度比较高,得到了听课的朱光明等专家的好评。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学习领域内的一些日常活动或实践。这些贴近生活真实的、复杂的任务整合了多重的内容或技能,它们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有意义性。因此,课堂任务的设置要本着“关爱自然,回归生活”这个方针进行素材的选择和任务目标的设计,争取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重视学习过程的反馈——给学生一个反思的契机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应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从元认知角度来考虑,学习并不仅仅是对所学材料的识别、加工和理解的认知过程,它同时也是认知过程的自我观察、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的元认知过程。

何克抗教授认为: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由于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所以是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教学设计通常不是从分析教学目标开始,而是从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开始,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紧紧围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而展开,不论是学生的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还是教师辅导,总之,学习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要从属于这一中心,都要有利于完成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因此,新课程教学中我们要重视过程的反馈,即利用心理学的“反馈效应”,让学生对自己学习结果有个及时的了解,而这种对结果的了解又起到了强化作用,促进了学习者更加努力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我参照心理学家罗西与亨利的做法,在所教的三个班中进行了试验,对13班,每节课上课前把上节课的学习结果以电子表格公布给学生,对14班每周告诉他们一次,而对15班,则不告诉。如此进行了4周教学。然后改变做法,13班和15班对调,14班不变,也同样进行了4周教学。结果是14班的成绩最好,13班的成绩下滑,15班的成绩上升。这说明及时知道自己的学习成果对学习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且是即时反馈比远时反馈效果更大。

一般我们在过程反馈中,应该注意跟学生强调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一定要及时根据结合教师的反馈进行自我反思,避免毫无目的的学习和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的学习方式。

二是重视老师在每节课上的作业点评,认真总结对照自己学习上的优缺点,从而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三是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取得高分时不骄傲,仍坚持继续努力;成绩不理想时不要丧失信心,决心迎头赶上。

三、重视每节课最后的小结——给学生一个成长的基点 俗话说:“编筐挝篓全在收口”,课堂小结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成功的一节课,小结起到了重要作用。

有的教师巩固练习过后就简单的问学生:“学了这节课,你从中学到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日复一日,千篇一律的提问,学生波澜不惊的回答,我们把课堂小结搞得成画蛇添足。有的教师虽然有小结,但仅仅是自己把“所讲”的重点内容重复一遍,有的干脆因“时间紧”给予省略。

以上问题产生的根源主要在于缺乏课堂整体设计,时间意识和环节意识薄弱。我们应该怎样看课堂小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新课程标准提出,为了使学生经历应用数学的过程,教学应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一定要进行课堂小结!

罗伯特·马扎诺等在《有效课堂:提高学生成绩的实用策略》一书中引用了大量研究报告来证明,在教育史上,总结是九种最有效的教学策略之一。

因此,不要小看只占用三五分钟对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它对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上课内容,对我们教学能够很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课堂教学内容并与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有机的联系,都是很有好处的。而所有这一切,对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对促进学生不断积淀、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都是很有作用的。

课堂教学小结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点:

 可以使我们的教学更符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掌握课堂教学内容  有利疏理讲课内容,以便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 有利学生掌握课程内容在纵与横方面的联系,更好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进行课堂小结的时候应注意以下几点:  要在重点和难点上下功夫

 要注意引导学生将讲课内容与前后左右的知识相联系,使之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 要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握好所学内容

具体到小结的方式和方法,有很多种,根据本人的教学实际和与同行交流和学习中,我认为如果采用知识结构图的方式来辅助小结效果更佳。知识结构图可以利用PPT或者WORD的组织结构图,当然最好是利用专业的软件如Inspiration等,效果更好。

概念图是一种表征、检查、修正、完善知识的认知工具,它把知识高度浓缩,将各种概念及其关系,以类似于脑对知识储存的层级结构形式排列,清晰地揭示了意义建构的实质。在计算机教学中,科学概念和实际应用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其中包括从一般到具体的序列关系及渗透的网状关系。概念图对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概念图应用在课堂小结中,有以下几个作用:  可以协助学生记忆,“按图索骥”直观形象

先让学生自己建构概念图,以小组为单位讲解各自的概念图,教师可以适当进行补充。其他同学课后对概念图进行补充修改。借助概念图,将要记忆的内容通过图示的形式表现出来,不仅是以语言的形式而且也包含了图像的因素同时引入脑海,提高了记忆的效率,即使有遗忘,通过对概念 图的回忆也非常容易将遗忘的部分重现出来。 促进学生高级思维发展、合作学习与问题解决

要制作出好的概念图,必须搞清楚哪些是已有概念、哪些是不同概念、不同概念之间是什么关系且相关到什么程度等问题,而这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在概念水平上思考问题,系高级思维,所以绘制概念图有助于这一思维的发展。因为它实际上为这一高级思维搭建了一个“脚手架”,帮助学生:整理资料→整合知识→形成某主题的已有知识图→在已有知识结构中嵌入新概念→在长时记忆系统中固定学习内容→修正与完善。

多项研究表明,在合作学习中,由小组成员共同创建的概念图往往更适用于多种情境。在各种教学情境下,小组成员对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通过共建概念图,来进行协商,培养了批判性思维技能,使各自的认识得到完善与扩展。概念图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时,可帮助小组理清知识线索、理解和表征问题、寻找解答办法最后提出解决方案。 概念图辅助学生整理加工信息,找到信息间的联系

在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中,使用概念图将多个零散的知识点集合在一起,帮助学生从纷繁的信息中找到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学习过的知识及时的总结,形成有序的结构,找出各个概念间的关系,从中可以“创造”新的知识。概念图在这方面有比较好的作用,它将原本存在于头脑中的概念知识摆在面前,我们可以通过彼此的位置、连线等观察到知识的联系。下图就是利用Inspiration7.6进行计算机网络总结的概念图的实例。

俗话说:教无定法。一种成功的教学方法关键是看在你的课堂教学中是否真正的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是否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总之,要教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需要我们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处处留心,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使我们的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篇: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新策略和新模式来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尤其是其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改变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会获取信息、判断信息

在当今“知识激增”的时代,学生要想找到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必须掌握以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这样才能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效地搜集和选择各种学习信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重在教师的讲授,作为高中生来说,有其独立的思考能力、事物辨别能力,一味的“灌”已经不适合现代学生的思维习惯。对于信息技术来说,重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是一种能力,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以学生为中心,就要为学生创造好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与协商,并辅以指导,从而完成学生对知识的

算机在我们身边有这么多用处,那么在社会中又有哪些应用呢?”由于学生社会经验有限,感到这个问题有些困难。这时我们结合计算机的特点讲解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当学生得知每天收看的天气预报都是用计算机算出的、家里用的自动洗衣机、微波炉以及手腕上的电子表都是由计算机程序控制的时,感到非常神奇,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探索的兴趣。

3.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兴趣又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倾向。信息技术教育必须从单纯的计算机教育中走出来,单纯的计算机教育是机械的、枯燥的,教师必须深挖教材,创新教学方法,把无味的知识化成丰富多彩的内容,让学生产生浓烈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不但是一门课程,更重要的是一重工具,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就是要使学生学会使用这个工具而获得更多更有效的信息。在新课改的改革大潮中,必须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充分发挥现代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信息技术既然是工具,那么要让学生掌握这个工具,必须要让学生参与的信息的挖掘、判断、评价中。以当前的热点问题开展课题研究或者兴趣小组,为学生提供资源环境,开放机房,学生对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信息技术获得资料,然后个小组讨论研究,形成结论,交给老师进行评价或者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技能,提高了兴趣,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维的结果,更重要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当前社会,团队合作是个人、企业及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发挥集体智慧,创造性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营造信息技术学习氛围

21世纪是一个信息万变的时代,学生仅靠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因而,要让学生能一同了解课本以外的信息,一同进步,并能利用网络学习其他科目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网络中获取所学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并能及时了解国内外大事。利用学校现有网络环境,尽可能开放计算机房让学生学习;组织信息技术学习小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设计与学生学习、生活相适应的信息文化环境,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讨论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掌握技术工具的操作方法与应用技巧。教师要做好指导和调控,让学生亲历与体验需求分析、方案设计以及方案实施等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积极思考、大胆创新。

6.加强信息道德教育

网络提供的快速、全面、大容量的信息,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便利,通过网络能够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信息。然而,大量不良信息充斥在网络当中,中学生迷恋网络聊天、游戏的越来越多,更难以控制,甚至导致一些犯罪行为的发生,因此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必须要重视学生信息道德教育,分析学生的心理,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第四篇: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初探

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初探

为了适应培养全面人才的需要,现在全国各地已相继在小学阶段推行了新课程改革。新课改理念要求我们每位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手段,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建构新型教学模式,要求我们的教师与学生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改变观念、与时俱进。如何才能在新课改理念下,搞好信息技术教学,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面前的问题。

共同构建健康的信息文化。对比新旧教材,会发现新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与以前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课程规定了在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进行个性发展,让他们能够在小学阶段开发出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课的工具性的特点,服务于后继的学习。为更好的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清教学目标

1.信息技术课的目标是什么?

是教会学生word,excel掌握技能为主,还是学会方法,接触别的软件,上手容易?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 信息技术是一门虽年轻但不断在发展和更新的学科,教师一方面要教学生学会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比如什么是信息,信息的分类和采集,计算机硬件组成和软件使用基础与互联网的应用(按教学大纲)[1],另一方面要交给学生获取以上知识的方法。如果前者是授人以“鱼”的话,后者是授人以“渔”――学会如何获取新知识比学会使用已有的知识更重要。

举个简单的例子,只要教会学生使用资源管理器,学生学 Word 时对其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等内容和剪贴、复制、粘贴等操作就会比较熟悉。学会了 Word 后学 Office 系列办公软件就比较容易上手,当然,以后学其它软件也就比较容易了。因为基于 Windows 的程序的“标准”界面都是由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工作区和状态栏等几部分组成的,而菜单栏几乎都是由文件、查看(试图)、编辑、工具(选项)、窗口、帮助等菜单组成。所以,只要比较系统地教会学生使用一个常用的软件,学生学其它软件就不会很难,现在很多新的软件大多不过是在常用软件的基础上对功能进行了扩充罢了。

当然,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上不一定对全体学生都作“一视同仁”的要求,有些学生或家庭条件比较好或对信息技术比较感兴趣,对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大部分都掌握了[2],我们只要让其加强理论的学习,然后对其作更高的要求,比如教这类学生网页设计、初级编程等,并作为代表本校或本地区参加学科竞赛的候选人,进行高标准高质量的培养。当然,这可能要老师付出额外的时间,也不是每个老师都必须要做的事情,主要还是看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对学生的责任心和对职业的挚爱情感。

2.学习目标力求新、趣

好的信息技术课应寓教于乐,以实践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为主轴。这样出示目标的时候,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并使之成为他们学好这堂课的驱动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交流。兴趣是学习的力量源泉,是学生热爱学习的根本。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需要,选择或编制合适课堂教学软件,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把形、声、色等各种信息作用于学生感官,以图形、图象、动画视频等表现出来,将抽象内容变得直观、形象、生动再和学生进行交流,并及时调整课程的进程。图片、声音的清晰度以及视频等资源的丰富性都要有所保证。

二、教学过程始终具有实践性,能让学生充分动手

教师在课堂上要放开手脚,让学生去做,“无为而无不为”、“要知此事躬行”,学习目标的完成要让学生乐意去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和获取知识,并能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使他们掌握真正的信息技术,并终生实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学习也变得愉快了。这样使他们能够在教中学,在学中乐,不仅让学生掌握和吸收了所学的知识,也让他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

给学生提供勤动手多训练的机会。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工具课程。而其中的技能又是最重要的,鼓励学生多样化练习,防止学习成果的千片一律,这是抓住“眼球”的重要因素。注重对学生的评价,现在提倡的评价不仅是终结性评价,更多的是过程评价,对引入、讲授、提问、练习、总结、展示、评价等环节的评价都要有

转变传统教育观念,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式学习。信息技术学科所要教学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可谓浩瀚无边,每个学生不可能都完全掌握这么多内容,学生的创造、创新和差异不同,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自主研究性学习要注意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的提示、指导,这样才会有出色的教学效果,培养出新时代具有信息素养的创新型人才。

三、教学内容应注重学生开放性

学生的掌握知识程度参差不齐,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不同,如何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是我们应着重探讨的问题。在完成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后,有的学生则在某方面的基础知识比较差,就在基础知识多下功夫,避免了过去那种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两节课后学生做的差不多了,我就演示一下我的做法,让大家评论一下,看看与自己的做法有什么不同,然后再点评一下大家前两节的作品,看到自己的作品能展示给大家,认真做的同学很开心,不认真的同学也受到了教育。此外我们要积极推荐优秀同学参加省市各级小报制作比赛,喜欢网络的同学则为班级网页制作出力。这样的分层施教提高了学生能力,也就是说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使学生都能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有提高。

四、挖掘人文精神,注重情感教育

适时的渗透德育教育。只要精心的设计,每个孩子都有多种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改善了传统教师枯燥的板书和讲解,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方式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又合理保证了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能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协调发展,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教育必须要进行信息技术的教学,并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要具备生活实践性,让学生不仅能感觉到生活就在身边,而且感觉到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第五篇: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一门操作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信息技术这门课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应该贯穿能力本位的思想,目的不在于给学生灌输了多少知识,而在于侧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一是学习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二是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挖掘学生潜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针对这门学科的特殊性和新的教学要求,我们如何运用现代教育学理论,不断更新教育方法与教学手段,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体会:

一、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的学习,是主体思想在教学领域的反映,以弘扬学生主体性为宗旨,以构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结构为核心,主体性是自主学习的灵魂、理论依据。与其向学生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地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的宝藏”,对于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更应该如此。计算机应用软件都有其特有和强大的功能,不同的组合有不同的结果,有时甚至是不经意的一个操作产生了一些特别的让人惊喜效果,老师上课时不可能一一填鸭式的告诉学生该软件有哪些功能,实现一些什么效果。所以我们在上课时应该让学生的更多的操作时间,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并鼓励学生去做一些新的尝试。学生在实践中将理论与自己的判断、体验、创造结合起来,才能成为他自己真正掌握的东西。

同时在教学中注重教师的主导性。教师的主导性也非常重要,离开教师目标明确的引导,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就容易失去方向,不但达不到预期效果,还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

二、开展小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性。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而且信息技术教师带的班级多,学生多,课时多,教学任务重,杂务多,信息技术教师大多还要负责机房的维护,甚至还有学校其它的工作。不利于师生交互,不利于教学管理,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往往又参次不齐。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同学碰到一些问题只要有人稍微指点、提示一下就可以了;但还有一部分操作水平比较低的学生,碰到问题如果没有人能够及时讲解,就根本无法进行具体的操作,那么一节课也许什么也没做到就下课了,几次下来学生就有极大的挫折感,对学习也就渐渐失去兴趣了。对于信息技术这样操作性强的课程来说,老师不可能及时解答所有学生的问题,很多学生得不到你的帮助而影响学习。开展小组学习小组竞赛,鼓励小组同学互助学习,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使得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如何让学生更加喜欢上信息技术课?

学生们很喜欢上计算机课,特别是上机的操作课,但是一部分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游戏、上网聊天情有独钟,而对于教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内容却觉得“不好玩”。作为一名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如何把课上得再好一点,如何让学生喜欢这么课,并且能在喜欢的情况下,学好这么课,掌握这门课呢?

一、重视问题设计

课堂教学中,在导入新课、学习新知等不同阶段,学生的思维状态是不同的,提问要注意时机,引导学生去积极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同一个问题,应善于从不同角度向学生提出问题,运用条件的增设变化及结论的延伸和条件与结论的互换,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等方法设计出新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索的能力。

二、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

课程改革中,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钻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关注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学生,教师也要做到少讲,让学生自学,做到精讲多练,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充分体现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指导者、促进者的多重身份。

三、让学生有成就感

课堂中多展示学生作品,利用成功体验激励学生的学习课堂上多展示学生的作品,给予表扬鼓励,会使学生有成功感,感到莫大的欣喜,对自己充满了信心,从而对计算机学习产生更为强烈的兴趣。在伴随着老师和同学们的赞美,这些同学都会沉浸在一种难以言喻的兴奋之中。课堂中我让每个同学都把作品上传到局域网中,这样,只要进入网上邻居的同学都能看到,当看到有同学欣赏自己的作品时,他们会充满成就感。用成功的体验,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合适的方式,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把枯燥的理论上得轻松风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选择一些贴近生活的实例,学生容易理解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尽量将枯燥的东西讲解的生动形象一点,教师在讲解时,可用风趣的语言,贴近的比喻,引用身边的事件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认可。比如我在上“信息无处不在”这块内容时,通过举例:校园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下课的信息,走过食堂时传来的饭菜香传递给了我们可以吃饭的信息,用好的比喻,贴近生活的例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教师可以把理论课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让学生感受到计算机世界的五彩缤纷。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根据环境,注重知识应用的综合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不断摸索总结,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适应时代的要求!

如何让学生真正融入信息技术课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信息技术课程被人为归为非主科之列,信息技术课程受到冷落。学校、家长、学生对此也不重视。可是,目前在社会上任何一个行业,都可见到计算机的身影,对信息技术的重视,迫在眉睫。

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着特殊性,首先是课时少,学生刚刚学会的技能,下节课又忘了;其次,学生对计算机很感兴趣,但却又不投入,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它的游戏、操作时的图形化界面、上网等很多都吸引学生,但这种吸引只是表面上的,作为一门课程它有很多难点,要学好它也不容易,如何使学生真正投入地来学习信息技术,成为计算机教师亟需研究的新课题。

一、结合信息技术特点,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是计算机课程显著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学中应该最为重视的,我们应结合教材,大胆进行教学设计,加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课不是单纯的计算机课,它不仅仅是讲述计算机知识的课程,计算机只是一种认知工具,帮助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我们要多采用 “任务驱动”的方法。用实际生活中的任务来驱动学生用计算机这个工具来解决问题,这样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提高教学质量。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而是主动进行信息加工的主体。

布鲁纳说:“创设新情景,能引发学生对知识产生学习兴趣和认知需要,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动机。”没有设问情境就不可能有探究性学习,学生只有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和疑问时,才会产生探究欲望。可见,创设一种思考的氛围尤为重要。教师应设计富有创意引起兴趣的问题,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所以“导语”是关键,它起到“激起兴趣”的作用,引导学生乐于参与课堂。“范例”也是激起兴趣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欣赏教师提前做好的Word设计的版报、用Powerpoint制作的课件等,用生动、形象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如果教师直接把问题拿出来,学生便很难提起兴趣,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进行课程综合设计时,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习惯。比如,在讲授PowerPoint中自选图形知识时,在学生懂得了如何插入自选图形后,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做出有特色的自选图形,并完成自选图形与文字的结合。这样即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再比如,讲授Word中的图片处理时,激发学生每个人心中对美术的渴望,进而引入图片处理软件对图片进行美化,再应用到word之中。

二、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老师只有传授学生学习的方法,他们才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受益。信息技术课时限制以及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要想通过在校的几节信息技术课来满足每个同学对信息技术学习的需求是很难办到的,基于这个差异性,可以鼓励有兴趣的同学多看计算机书,利用课后时间可以解决平时看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正确上网,使计算机从单纯的游戏机中脱离开来,从网络中获取有用的信息,为自己所用。引导学生把其他学科与计算机相结合,共同促进,共同进步。更新学生信息技术理念,提升信息技术素养。在课堂上,学生学到的知识仅为对知识肤浅的理解,而掌握学习方法,才能挖掘出学习知识内在的意义,最终达到掌握知识并应用知识的目的。当前教育改革,就是要打破传统,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学生掌握了自主学习这把钥匙,自然就会信心百倍轻松自如地接受知识了。

自信心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有了信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一句鼓励,一个赞扬、一个肯定都会给他们树立 “我能行”的信心。这就需要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亲其师而信其道,根据少年的心理特点,只有信赖欣赏他的老师,学生才能心无旁骛地接受传教。新课程改革打破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在信息技术课上对于拓展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尤为重要。

信息技术课上机练习是关键,需要学生自学时间较长,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到位。由于初中教学质量不同,学生层次也就不同,为了全体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提升,可以根据学生素质进行分组,每小组安排一名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组长,教师授课后,由组长去指导他们小组的同学学习,有部分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同学也可以作小组辅导员。学生更了解学生的心理,更能发现他们在学习中的误区,小组式教学可以更好的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组式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作用,挖掘出他们潜在的能力,也给他们创造一个广阔的空间使其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

三、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第一时间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理论要联系实践,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体现最为明显,教师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学生才会了解学为何用。但是,在讲述知识时,教师却往往忽略这一点。脱离了实际而去讲理论,很容易让学生感觉不知所云,不知所学为何用,或者似懂非懂,影响教学。

在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中,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结合起来,通过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比如说:在讲解Word排版的时候,可以把所学的内容应用到学校的校报中,通过电脑来设计校报,学生要实现制作一张漂亮的校报版面,就需要掌握word排版的相关知识,学生就会有目的的学习。为了校报的美观,学生还需到网上去查找、下载图片信息,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在本节课学习到word的基本知识,而且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学好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再比如,在日常授课中,教师每天都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辅助教学,学生对课件非常熟悉,也有自己的想法,基于此,鼓励学生参与课件的设计,给老师提出合理建议,有能力的小组还可以自己制作、美化,或者用自己做的短小的课件在课堂上演示来解决导学案上的问题,这无疑会大大地激发学生对这个软件的学习兴趣,也能够有效地展现出其他学科与信息技术的结合,让信息技术课程立竿见影,学有所用。

四、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班额大,学生多,日常授课中,进行合理的分组,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的逐步探索,将班内学生按综合素质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层、提高层、加强层。各组组长负责将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反应给课代表,然后由课代表汇总后向老师求助。各层次的学生基本素质差不多,便于更好交流合作,形成竞争机制。提高了学生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样既尊重学生,又能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适当组织一些输入竞赛、排版比赛、ppt制作竞赛等等,并给予一定的奖励。为学生树立目标,把学生的聪明才智都发挥出来。比赛中可以有个人赛,评出若干奖项,也可以有小组赛,促进学生共同研讨,锻炼同学们的团结协作能力,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总之,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是摆在每个学校,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但是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刻苦钻研,勤于思考,使计算机教学真正体现基础性、趣味性、应用性和理论性,落实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阔学生视野,打开学生思路,帮助学生提高智力、发展能力,我相信我们一定能改变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理念,从最爱计算机转变为最爱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是提高综合国力的主要驱动力之一,我们没有理由忽视!

下载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师的压力和出路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师的压力和出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寻找新课改下各科教学的出路心得

    寻找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出路心得郭新娥府谷镇第二学区***课改前沿论文摘要:新课程的制定是基于许多新的观念基础上的,因此,能否理解、认同、内化这些新的观念,是关系到......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建议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建议 陕西省山阳中学刘小菊敖雪松 [摘要] 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获取、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而实现应用信......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与实践(定稿)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与实践 二、教学方法的探讨 基于上述学生的具体情况和个体差异,作为教学第一线的信息技术教师而言,得根据学生的学情,探讨适合自己学生的有效教学方......

    新课改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初探论文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基础文化教育和人才素质教育,是一项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教育。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和传统的学科有很大的区别,它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

    谈谈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谈谈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摘 要】 本文通过自己十几年的信息技术教学经验,对新课改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开展情况做了一些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并总结出一套如何......

    新课改下的英语教师

    新课改下的英语教师 1. 转变教育理念 首先,新课改要求我们以知识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重新认识高中英语课程的目标与定位。其次,教师 要树立新的学生......

    新课改下教师如何备课五篇范文

    新课改下教师如何备课 备课是一个古很老套的话题,但凡有几年教学经历的人都能从备教材、备学生、备目标、备过程、备教法等方面说个子丑寅卯。但在新课程条件下,随着教师角色......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与思考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与思考 东莞中学 徐建刚 【摘要】推进课程改革,教师是关键,教师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影响新课改的成效,因此,在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