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时间:2019-05-12 14:35: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第一篇: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内容摘要:在新课改理念的要求下,做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我们来说要能充分的挖掘小学生的潜能意识,也就是要深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为信息技术在现代的社会来说已经做为人类生存和生活的一项必要基本素能来体现了,所以我们不应该只知做一个单纯的“教书”匠人,而应是做一名拥有现代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教学技术和善于合作的探究者,所以我们要力争做到: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让学生真正的认识到自己是学习过程中的小主人,从而让他们从小就真真正正的开始很好的去掌握信息技术,以备社会生存的需要。

关键词:新课改理念、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当代最著名的未来学家尼葛洛庞帝教授(Negroponte)在他的《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曾讲述了这样一个虚拟的故事:“一个19世纪中叶的外科医生神奇地穿过时间隧道来到了一间现代的手术室。所有这一切对他而言都全然陌生。……现代科技已经完全改变了外科医学的面貌。但是,另一位19世纪的教师也搭乘同一辆时光机器到了现代化的教室,那么除了课程内容有一些细枝末节的变动外,他可以立刻从他20世纪末叶的同行那里接手教起。因为,我们今天的教学方式和150年前相比,几乎没有什么根本的变化,在技术手段的运用上,也差不多停留在同样的水平上。”桑新民教授也曾谈到:“造成计算机在教育领域的“悲惨命运”的主要原因不在技术本身,而在技术之外。”我国的计算机普及教育起步较晚,特别是小学计算机教学,直到90年代中期才形成了一定的教学体系。尽管已经把学科名称由“计算机”更名为“信息技术”,且已经成为课程设置中的一门必修课,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各地千差万别,大部分学生学会的也只是对计算机本身的操作,只有小部分的学生会把计算机作为一种信息处理工具应用到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去。所以为了适应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发展,我市近几年开始实行新课程改革,新课改理念要求我们每个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手段,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建构新型教学模式,要求我们的教师与学生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改变观念、与时俱进。特别是信息技术在现代的社会来说已经做为人类生存和生活的一项必要基本素能来体现了,所以我们不应该只知做一个单纯的“教书”匠人,而应是做一名拥有现代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教学技术和善于合作的探究者,所以我们要力争做到: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让学生真正的认识到自己是学习过程中的小主人,从而让他们从小就真真正正的开始很好的去掌握信息技术,以备社会生存的需要。那么我们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一、认真把教材和新课程标准以及新课改教学目标有效的结合起来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新课改教学目标是: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所以我们要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新课改教学目标的要求去深刻的研究教材,为了孩子们,为了我们的社会和国家,要力争把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有的放矢的做好。

二、新课改下教师的教育观念要转变

古人云: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展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改革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意见也提出: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多样化。要实现这些改革目标和要求,我认为关键在于更新理念,与时俱进。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发展,教师不仅要考虑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而且思考为什么教的问题。要让学生学有用的信息技术,必须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切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同时,也要认识到推行信息技术整合是以其小学充足的基础设施以及师生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为前提。反之,如果脱离我国国情和各地实际情况,试图跨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技术必修课为主要特征)的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盲目鼓吹信息技术整合,甚至取消信息技术必修课提前推行彻底的信息技术整合,则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将成为“空中楼阁”,势必对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造成极大的危害,拉大我国小学生乃至一代劳动者与世界发达国家在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素养上的差距。因此,在目前环境下(广大学科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普遍薄弱),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专职计算机教师,应带头转变原有的工作方式,认识到自己不只是一个只知“教书”的匠人,而应是拥有现代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在教好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主动跳出只教计算机知识的误圈,对现有的信息技术教育(更多的是计算机教育)的课堂重新进行审视、认识,对课堂进行必要的革新。主动向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师伸出橄榄之手,邀请他们、并协助他们把课搬到机房里来,以共同构建信息技术的“新课堂”。所谓信息技术的“新课堂”:即以生本教育理念为架构的基石,以学生好学和学有用的信息技术为基本价值取向。突破“教本”限制,突破“课堂”限制,打破学科界限,走进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构建起开放的、综合的学习资源系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信息技术;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信息技术;不同的人在信息技术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有效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氛围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合作交流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力量源泉,是学生能力培养与提高的前提。有了兴趣,才能唤起学生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探求未知领域。而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性,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试问一个对学习没有兴趣的人,即使给他机会也未必参加,更何况主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由做课件的教师选择或编制课堂教学软件,将教学的重点、难点用适宜的多媒体信息(图形、图象、动画视频等)表现出来,变抽象内容为直观、形象、生动的知识,促进学生对事物全面、准确的认识,达到认知的高效率。同时也就要求微机教师在做课件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把形、声、色等各种信息作用于学生感官,创设出一种温馨和谐的教学氛围,比如让学生了解天气情况时时,我们可以在设计中加入下雨、刮风、打雷等有声有色的动画,形象而直观地给学生一个印象,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但是,要注意的是,当投影取代了课本的同时,也忽视课本的作用。上课时,老师一直坐在教师机前通过计算机与同学进行交流,缺少了师生间的面对面的交流。所以,要上好一堂课,我们也要处理好课本与课件之间的关系,课本对学生的知识的掌握要起到主导作用,而课件应是起到辅助作用,不能将两者的关系混淆。一个成功的教师在上课时经常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而他靠的就是善于和学生进行交流,并及时调整课程的进程。

2.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式学习

新课改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这些理念对改革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信息技术学科所要教学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可谓浩瀚无边,不可能完全掌握这么多内容,只能无限地提升,不断地获取。作为任何一名信息技术教师都难以完全适应形势的需要,不可能把信息技术的每个知识点都掌握,更不可能把每个知识点钻研透后再去教给学生。同样,学生的知识技能如果完全依赖老师的教导,那是死读书,只能坐以待毙,被时代所淘汰。所以,学生要更好地获取知识,紧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多少,学生学多少”的模式。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解决实际中碰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走在时代的潮头。比如,在讲文件的下载时,我是以网际快车(FlashGet)为例来讲解的,也有很多学生说他们会很熟练地使用下载工具下载文件。这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很多网页上,有精彩的动画,你怎样才能利用网际快车把它下载下来呢?在接到这个任务后,很多同学以为小菜一碟,动手一试才知道并不容易解决,还有一些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发现,有些网站的文字和图片是不能简单地右击下载下来,这些跟学生实际学习和生活都紧密相关的技巧,我们要善于发现,并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给学生提供勤动手多训练的机会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工具课程。而其中的技能又是最重要的,理论知识是技能的基础,技能是理论知识的目的。只掌握知识没有技能就如同纸上谈兵。要真正把所学知道溶入到自身,还必须亲身实践,动手操作。我们要把培养信息技术的基础操作技能作为主要任务,而动手去实践去操作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基本方法。

在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提倡他们敢与动手,勤动手。从最基本的指法,到各种软件的应用,<课件 >只要能坚持练习的话,速度和质量都会有很大的提高,学生在不断地练习和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技能。动手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是学习过程中的巨大动力,这种动力将及大地推动学生对信息技术地掌握。

4.注重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不仅能检验学生一节课学习的效果,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一种鼓励,激发学生创新动机,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传统的评价方法注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测查,这种观点在一些教师的头脑中根深蒂固,而在新型的、建构性的课堂中,评价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我们不能单纯的从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我们还应该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去评价他们。以前,评价是由教师单独作出的,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我们应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中来,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促使他们不断学习,提高。

总之,信息技术教学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主要手段和途径,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对教学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特别做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我们来说要更加能充分的挖掘小学生的潜能意识,也就是要深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我们才能取得出色的教学效果,培养出新时代具有信息素养的创新型人才。

第二篇:新课改理念下地理教学

新课改理念下地理教学

秦勇 发布时间: 2010-8-2 13:35:23 新课改工作已经进入第二个年头,作为第一批感受新课改精神的青年教师,接触新课改也已经整整一年了。在过去一年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说充满了迷茫与困惑。一直是摸着石头过河,磕磕绊绊一路走来。在一年多稚嫩又艰难的教学实践中,我有了太多的感悟和体验,尤其是学校举行了导学法授课大赛后,让我深刻的感受到新课改的确势在必行。尤其是陈旧的完全以教师为主体而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教学设计。当前,课程改革在新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各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创新和突破。新课程要求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和课堂的主导者。教师教育理念的提升,教学行为的完善在不断地要求教师能展示符合教育发展要求的生动课堂。不置可否,一堂生动的课离不开精彩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ID)也称教学系统设计(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isd),是以传播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是将学和教的原理转化成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方案的系统化过程,是一种教学问题求解,侧重与问题求解中方案的寻找和决策的过程。以下就对我的一些粗浅的认识谈一点看法:

一、对教学步骤的设计

教学设计时每位老师都要根据教材对整节课的步骤进行精心“预设”,但在课堂实施时常会出现多种结果:第一,事先的预设比较顺利地“实现”了;第二,由于引导不得法等,出现“预设未实现”的尴尬局面;第三,虽然教学出现了“意外”,但教师通过巧妙引导,获得了“非预设的生成”。如果教师课后能对这些结果和过程及时进行记录、整理和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就能对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获得规律性认识,从而提高教学的自我监控能力。长此以往,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会不断提高,后续教学行为会越来越合理,学生的“主动生成”会不断取代“被动接受”,教师的研究意识和能力会不断提到提升。例如,在对“区域农业发展”这一节可进行教学步骤设计时,我就按照我个人对课本的理解设定了大致的顺序:东北地区的位置→东北地区农业的布局特点和生产特点→东北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及今后发展方向,这样的教学步骤是把我对课本的理解强加给了学生,而学胜最先接触的是课本,很难理解我把课本上的次序完全打乱,学生学得被动,前后的知识点也不会灵活衔接起来,出现“预设未实现”的尴尬局面。

通过反思以及对学生现有知识掌握情况的了解,我把教学顺序作了改动,但并不确定下来,而是又精心准备了导学稿。让学生先自学导学稿上的内容,从而有了对课本知识的基本了解,在授课时我根据学生对导学稿的理解适时调整教学次序。这样的教学设计步骤能完全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学得主动而且记忆深刻,在练习时效果很好。所以,教学设计的步骤要根据学生的需求而定,应该设计好怎样让学生主动获得,而不是“被动接受”。

二、对教学问题的设计

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是能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在对“季风”这一教学内容设计时,我这样设计问题引出季风的概念:我们这里冬天和夏天分别吹什么风?我认为这是简单的问题学生都知道,其实学生对怎么判断风都不知道,无法正确标出西北风和东南风。这样的教学问题设计上显得突兀,学生一开始学习就兴趣全无。

通过反思,我改进了设计:“季风”这节内容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学生往往忽视它的存在,这节内容的知识很重要而且涉及到有关判断风向、其他洲的景观等,怎样把要学的知识点与学生的兴趣有机结合并很好的调动起来?我设计跟我们本土有关的问题导入,先示西亚、非洲和上海的景观图,再问:和上海同纬度的西亚、非洲是沙漠景观,可我们上海怎么是河湖密布,耕作业发达,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对于自己生活的地方有这样与众不同之处,学生一下子兴趣大增,议论纷纷,想马上知道个究竟。我公布答案:这是归功于受季风(夏季风)的影响,接下来的教学学生带着找谜底的心情去探究、主动学习的成效显而易见。

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本着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把知识进行本土化处理,拉近理论与实际知识的距离。

三、对教学过程中师生是否进行充分“沟通”和“合作”的设计

在对“城市功能分区”教学内容设计时,我原来是这样安排教学过程的:各功能分区布局的要求通俗易懂,我照本宣读,划划看看就过去了。结果在进行相关的课堂练习时,学生虽大致能合理布局各个分区,但对于具体的理由,怎样才算合理布局答不上点,很显然对这个知识点,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而不是主动的探究。新课标提倡的“探究式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于是我对这部分内容设计时,让学生探究学习,适当拓展。我首先要求学生扮演城市规划设计师,合理布局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文教区、风景区等,并讲出布局的理由。再把我们生活所在地的城镇平面图给学生看,一起圈出各个功能分区的集中地,看分布是否合理?有学生回答:老师,我们认为工业区布局得不好,它下风向的居民区,会受到污染。我问:那你认为怎么布局合理?学生回答:工业区的位置移到北边点。我说:很好,那么工业区污染厉害的企业有多少?学生答:不清楚。我说:回去我们去探知。另有学生说:老师,我们觉得我们学校布局也不合理,在新郑市中心太闹了。学校应该要求宁静的环境,而且我们学校周边有网吧、游戏机房等。我们有些学生自控差,中午不吃饭就溜到网吧、游戏机房玩。而附近的新郑一中分校、二中分校等几所学校设计合理:既离城镇不远交通便利,又不是闹市区,环境幽静„„”。那堂课结束了但其实没结束,师生意犹未尽。

所以,对于那些抽象理解性强的知识,教师应该根据每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而不是一个教学设计使用终身。

所以,对于那些抽象理解性强的知识,教师应该根据每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而不是一个教学设计使用终身。

第三篇: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浅议新课改下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随州市环潭镇涢水小学彭新安

摘要:

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结合新课程改革纲要和新课标的要求,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就怎样在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反馈及教学小结等方面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行了一些经验型的探讨与总结,其中涉及有心理学的应用,概念图的应用等也有新课标的理解等方面的探讨。关键词:

新课程,基础教育改革,建构主义,反馈效应,任务驱动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的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是统辖新课程的灵魂,是贯穿新课程的一条主线。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信息技术这门课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挖掘学生潜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体会:

一、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给学生一个学习的乐园

学生的学习动机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其实不管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或者大学生,它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是很强的。但学生对与课堂教学的内容却兴趣不高,这其中的原因很多,有教材编写落后的原因,也有学生厌烦理论说教的原因。

不管怎么样,我们要想把课上好,就要在现实情况的基础上尽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想法设法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如果课堂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教师讲,学生听”,“学”跟着“教”走,只要“我说你做”就可以了,学生很容易产生“三分钟的热度”,过后就凉了。

所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要精心分析教材内容,对于难点和重点内容,我们要认真阅读教材,精心组织好教学素材和相关资料。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利用心理学的知识,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的兴趣与神秘感,让他们产生更深层次的了解它,掌握相关知识点的渴望情绪,并辅助以刺激学生的成就感的手段来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心理,就容易提高学生的课堂关注度和学习兴趣。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每个学生在初中学校的教学条件的差异,学生基础分歧很大,同时由于我们是大班上课,学生的智力水平有一定的差距,反应在对于某些知识点,学生的学习效果分层严重,反应快的学生教师还没有讲完,他就会操作了;反应较慢的学生还没有弄清楚你在讲什么,还有部分学生上课走神,压根没有听见你在讲什么,一堂课就结束了。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且是真实的,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能够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型思维,能够更易于提供个体的学习风格。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创造性、操作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这一教学法既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也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实践中,在备课时,要将整体性的教学设计过程分解为诸多要素,深入地了解和分析并掌握和发展整个教学设计过程。要从教学系统和整体功能出发,保证“目标、学生、策略、评价”四要素的一致性,使各要素相辅相成,产生整体效应。具体到每一个知识点,我们都要深入研究教材和课标,然后精心选择素材,设计好相应的任务,每节课都做到能够提供三个层次的任务:

一是基础任务,就是能够基本达成教材和课标要求的任务,一般要求简单,能够利用教师提供的现有素材完成任务就行。例如我们在讲FLASH按钮时,布置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教程,给上节课所做的校园风景画面添加跳转效果。

二是巩固任务,即对基础知识加以简单运用并能巩固所学的任务,一般在基础任务基本完成后,教师通过点评学生作品,或者就某些多发的错误和操作的技巧提示,让学生对自己的基础任务有一个认识和对照的过程,并激发他们继续完善学习的兴趣,这个任务主要起到一个温故知新的作用。我们在讲FLASH按钮时,设置的第二个任务就是根据教程为自己的作品添加退出功能的按钮,并设置好鼠标指针。

三是延伸任务,就是要照顾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一提供他们探究深层次知识的提示性任务。一般可以从网上寻找相关知识点的最新进展或者根据实际的社会热点和新闻进行加工,形成有兴趣点和创新点的任务。我们根据当时的情况,设置了第三个任务:结合08年春节的雪灾,让学生根据教程示例,自己制作一个个性化的按钮,我们提供了许多救灾物资和救灾场景的图片和小动画作为素材,鼓励学生利用已学的photoshop知识对相应的素材进行加工。

通过这三个任务,学生很快就学会了制作FLASH按钮的相关知识,大部分学生都能达成第二个任务,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完成了第三个任务,教学效果比较好,课堂达成度比较高,得到了听课的朱光明等专家的好评。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学习领域内的一些日常活动或实践。这些贴近生活真实的、复杂的任务整合了多重的内容或技能,它们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有意义性。因此,课堂任务的设置要本着“关爱自然,回归生活”这个方针进行素材的选择和任务目标的设计,争取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重视学习过程的反馈——给学生一个反思的契机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应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从元认知角度来考虑,学习并不仅仅是对所学材料的识别、加工和理解的认知过程,它同时也是认知过程的自我观察、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的元认知过程。

何克抗教授认为: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由于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所以是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教学设计通常不是从分析教学目标开始,而是从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开始,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紧紧围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而展开,不论是学生的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还是教师辅导,总之,学习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要从属于这一中心,都要有利于完成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因此,新课程教学中我们要重视过程的反馈,即利用心理学的“反馈效应”,让学生对自己学习结果有个及时的了解,而这种对结果的了解又起到了强化作用,促进了学习者更加努力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我参照心理学家罗西与亨利的做法,在所教的三个班中进行了试验,对13班,每节课上课前把上节课的学习结果以电子表格公布给学生,对14班每周告诉他们一次,而对15班,则不告诉。如此进行了4周教学。然后改变做法,13班和15班对调,14班不变,也同样进行了4周教学。结果是14班的成绩最好,13班的成绩下滑,15班的成绩上升。这说明及时知道自己的学习成果对学习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且是即时反馈比远时反馈效果更大。

一般我们在过程反馈中,应该注意跟学生强调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一定要及时根据结合教师的反馈进行自我反思,避免毫无目的的学习和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的学习方式。

二是重视老师在每节课上的作业点评,认真总结对照自己学习上的优缺点,从而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三是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取得高分时不骄傲,仍坚持继续努力;成绩不理想时不要丧失信心,决心迎头赶上。

三、重视每节课最后的小结——给学生一个成长的基点 俗话说:“编筐挝篓全在收口”,课堂小结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成功的一节课,小结起到了重要作用。

有的教师巩固练习过后就简单的问学生:“学了这节课,你从中学到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日复一日,千篇一律的提问,学生波澜不惊的回答,我们把课堂小结搞得成画蛇添足。有的教师虽然有小结,但仅仅是自己把“所讲”的重点内容重复一遍,有的干脆因“时间紧”给予省略。

以上问题产生的根源主要在于缺乏课堂整体设计,时间意识和环节意识薄弱。我们应该怎样看课堂小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新课程标准提出,为了使学生经历应用数学的过程,教学应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一定要进行课堂小结!

罗伯特·马扎诺等在《有效课堂:提高学生成绩的实用策略》一书中引用了大量研究报告来证明,在教育史上,总结是九种最有效的教学策略之一。

因此,不要小看只占用三五分钟对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它对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上课内容,对我们教学能够很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课堂教学内容并与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有机的联系,都是很有好处的。而所有这一切,对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对促进学生不断积淀、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都是很有作用的。

课堂教学小结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点:

 可以使我们的教学更符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掌握课堂教学内容  有利疏理讲课内容,以便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 有利学生掌握课程内容在纵与横方面的联系,更好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进行课堂小结的时候应注意以下几点:  要在重点和难点上下功夫

 要注意引导学生将讲课内容与前后左右的知识相联系,使之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 要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握好所学内容

具体到小结的方式和方法,有很多种,根据本人的教学实际和与同行交流和学习中,我认为如果采用知识结构图的方式来辅助小结效果更佳。知识结构图可以利用PPT或者WORD的组织结构图,当然最好是利用专业的软件如Inspiration等,效果更好。

概念图是一种表征、检查、修正、完善知识的认知工具,它把知识高度浓缩,将各种概念及其关系,以类似于脑对知识储存的层级结构形式排列,清晰地揭示了意义建构的实质。在计算机教学中,科学概念和实际应用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其中包括从一般到具体的序列关系及渗透的网状关系。概念图对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概念图应用在课堂小结中,有以下几个作用:  可以协助学生记忆,“按图索骥”直观形象

先让学生自己建构概念图,以小组为单位讲解各自的概念图,教师可以适当进行补充。其他同学课后对概念图进行补充修改。借助概念图,将要记忆的内容通过图示的形式表现出来,不仅是以语言的形式而且也包含了图像的因素同时引入脑海,提高了记忆的效率,即使有遗忘,通过对概念 图的回忆也非常容易将遗忘的部分重现出来。 促进学生高级思维发展、合作学习与问题解决

要制作出好的概念图,必须搞清楚哪些是已有概念、哪些是不同概念、不同概念之间是什么关系且相关到什么程度等问题,而这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在概念水平上思考问题,系高级思维,所以绘制概念图有助于这一思维的发展。因为它实际上为这一高级思维搭建了一个“脚手架”,帮助学生:整理资料→整合知识→形成某主题的已有知识图→在已有知识结构中嵌入新概念→在长时记忆系统中固定学习内容→修正与完善。

多项研究表明,在合作学习中,由小组成员共同创建的概念图往往更适用于多种情境。在各种教学情境下,小组成员对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通过共建概念图,来进行协商,培养了批判性思维技能,使各自的认识得到完善与扩展。概念图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时,可帮助小组理清知识线索、理解和表征问题、寻找解答办法最后提出解决方案。 概念图辅助学生整理加工信息,找到信息间的联系

在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中,使用概念图将多个零散的知识点集合在一起,帮助学生从纷繁的信息中找到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学习过的知识及时的总结,形成有序的结构,找出各个概念间的关系,从中可以“创造”新的知识。概念图在这方面有比较好的作用,它将原本存在于头脑中的概念知识摆在面前,我们可以通过彼此的位置、连线等观察到知识的联系。下图就是利用Inspiration7.6进行计算机网络总结的概念图的实例。

俗话说:教无定法。一种成功的教学方法关键是看在你的课堂教学中是否真正的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是否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总之,要教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需要我们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处处留心,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使我们的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新策略和新模式来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尤其是其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改变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会获取信息、判断信息

在当今“知识激增”的时代,学生要想找到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必须掌握以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这样才能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效地搜集和选择各种学习信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重在教师的讲授,作为高中生来说,有其独立的思考能力、事物辨别能力,一味的“灌”已经不适合现代学生的思维习惯。对于信息技术来说,重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是一种能力,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以学生为中心,就要为学生创造好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与协商,并辅以指导,从而完成学生对知识的

算机在我们身边有这么多用处,那么在社会中又有哪些应用呢?”由于学生社会经验有限,感到这个问题有些困难。这时我们结合计算机的特点讲解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当学生得知每天收看的天气预报都是用计算机算出的、家里用的自动洗衣机、微波炉以及手腕上的电子表都是由计算机程序控制的时,感到非常神奇,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探索的兴趣。

3.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兴趣又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倾向。信息技术教育必须从单纯的计算机教育中走出来,单纯的计算机教育是机械的、枯燥的,教师必须深挖教材,创新教学方法,把无味的知识化成丰富多彩的内容,让学生产生浓烈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不但是一门课程,更重要的是一重工具,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就是要使学生学会使用这个工具而获得更多更有效的信息。在新课改的改革大潮中,必须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充分发挥现代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信息技术既然是工具,那么要让学生掌握这个工具,必须要让学生参与的信息的挖掘、判断、评价中。以当前的热点问题开展课题研究或者兴趣小组,为学生提供资源环境,开放机房,学生对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信息技术获得资料,然后个小组讨论研究,形成结论,交给老师进行评价或者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技能,提高了兴趣,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维的结果,更重要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当前社会,团队合作是个人、企业及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发挥集体智慧,创造性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营造信息技术学习氛围

21世纪是一个信息万变的时代,学生仅靠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因而,要让学生能一同了解课本以外的信息,一同进步,并能利用网络学习其他科目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网络中获取所学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并能及时了解国内外大事。利用学校现有网络环境,尽可能开放计算机房让学生学习;组织信息技术学习小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设计与学生学习、生活相适应的信息文化环境,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讨论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掌握技术工具的操作方法与应用技巧。教师要做好指导和调控,让学生亲历与体验需求分析、方案设计以及方案实施等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积极思考、大胆创新。

6.加强信息道德教育

网络提供的快速、全面、大容量的信息,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便利,通过网络能够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信息。然而,大量不良信息充斥在网络当中,中学生迷恋网络聊天、游戏的越来越多,更难以控制,甚至导致一些犯罪行为的发生,因此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必须要重视学生信息道德教育,分析学生的心理,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第五篇: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初探

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初探

为了适应培养全面人才的需要,现在全国各地已相继在小学阶段推行了新课程改革。新课改理念要求我们每位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手段,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建构新型教学模式,要求我们的教师与学生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改变观念、与时俱进。如何才能在新课改理念下,搞好信息技术教学,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面前的问题。

共同构建健康的信息文化。对比新旧教材,会发现新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与以前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课程规定了在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进行个性发展,让他们能够在小学阶段开发出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课的工具性的特点,服务于后继的学习。为更好的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清教学目标

1.信息技术课的目标是什么?

是教会学生word,excel掌握技能为主,还是学会方法,接触别的软件,上手容易?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 信息技术是一门虽年轻但不断在发展和更新的学科,教师一方面要教学生学会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比如什么是信息,信息的分类和采集,计算机硬件组成和软件使用基础与互联网的应用(按教学大纲)[1],另一方面要交给学生获取以上知识的方法。如果前者是授人以“鱼”的话,后者是授人以“渔”――学会如何获取新知识比学会使用已有的知识更重要。

举个简单的例子,只要教会学生使用资源管理器,学生学 Word 时对其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等内容和剪贴、复制、粘贴等操作就会比较熟悉。学会了 Word 后学 Office 系列办公软件就比较容易上手,当然,以后学其它软件也就比较容易了。因为基于 Windows 的程序的“标准”界面都是由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工作区和状态栏等几部分组成的,而菜单栏几乎都是由文件、查看(试图)、编辑、工具(选项)、窗口、帮助等菜单组成。所以,只要比较系统地教会学生使用一个常用的软件,学生学其它软件就不会很难,现在很多新的软件大多不过是在常用软件的基础上对功能进行了扩充罢了。

当然,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上不一定对全体学生都作“一视同仁”的要求,有些学生或家庭条件比较好或对信息技术比较感兴趣,对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大部分都掌握了[2],我们只要让其加强理论的学习,然后对其作更高的要求,比如教这类学生网页设计、初级编程等,并作为代表本校或本地区参加学科竞赛的候选人,进行高标准高质量的培养。当然,这可能要老师付出额外的时间,也不是每个老师都必须要做的事情,主要还是看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对学生的责任心和对职业的挚爱情感。

2.学习目标力求新、趣

好的信息技术课应寓教于乐,以实践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为主轴。这样出示目标的时候,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并使之成为他们学好这堂课的驱动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交流。兴趣是学习的力量源泉,是学生热爱学习的根本。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需要,选择或编制合适课堂教学软件,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把形、声、色等各种信息作用于学生感官,以图形、图象、动画视频等表现出来,将抽象内容变得直观、形象、生动再和学生进行交流,并及时调整课程的进程。图片、声音的清晰度以及视频等资源的丰富性都要有所保证。

二、教学过程始终具有实践性,能让学生充分动手

教师在课堂上要放开手脚,让学生去做,“无为而无不为”、“要知此事躬行”,学习目标的完成要让学生乐意去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和获取知识,并能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使他们掌握真正的信息技术,并终生实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学习也变得愉快了。这样使他们能够在教中学,在学中乐,不仅让学生掌握和吸收了所学的知识,也让他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

给学生提供勤动手多训练的机会。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工具课程。而其中的技能又是最重要的,鼓励学生多样化练习,防止学习成果的千片一律,这是抓住“眼球”的重要因素。注重对学生的评价,现在提倡的评价不仅是终结性评价,更多的是过程评价,对引入、讲授、提问、练习、总结、展示、评价等环节的评价都要有

转变传统教育观念,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式学习。信息技术学科所要教学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可谓浩瀚无边,每个学生不可能都完全掌握这么多内容,学生的创造、创新和差异不同,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自主研究性学习要注意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的提示、指导,这样才会有出色的教学效果,培养出新时代具有信息素养的创新型人才。

三、教学内容应注重学生开放性

学生的掌握知识程度参差不齐,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不同,如何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是我们应着重探讨的问题。在完成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后,有的学生则在某方面的基础知识比较差,就在基础知识多下功夫,避免了过去那种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两节课后学生做的差不多了,我就演示一下我的做法,让大家评论一下,看看与自己的做法有什么不同,然后再点评一下大家前两节的作品,看到自己的作品能展示给大家,认真做的同学很开心,不认真的同学也受到了教育。此外我们要积极推荐优秀同学参加省市各级小报制作比赛,喜欢网络的同学则为班级网页制作出力。这样的分层施教提高了学生能力,也就是说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使学生都能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有提高。

四、挖掘人文精神,注重情感教育

适时的渗透德育教育。只要精心的设计,每个孩子都有多种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改善了传统教师枯燥的板书和讲解,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方式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又合理保证了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能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协调发展,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教育必须要进行信息技术的教学,并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要具备生活实践性,让学生不仅能感觉到生活就在身边,而且感觉到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下载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一门操作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

    新课改理念中信息技术个性化教学

    新课改理念中信息技术个性化教学 摘 要: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应该将“个性化教学”持续运用到课堂中来,那么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必定会起到促进作用。关键词:个......

    在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在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当前,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现,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

    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正确对待“因学从教”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师的角色都在发生着变化。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

    新课改下的音乐教学理念

    新课改下的音乐教学理念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在接受新事物的过程中,在课改的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课程改革的重要性。明白了课程改革归根......

    浅谈新课改理念下初中地理教学

    浅谈新课改理念下初中地理教学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地理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悉心实践,力图摒弃旧的教育观念和模式,使地理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在地理新课堂的探......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建议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建议 陕西省山阳中学刘小菊敖雪松 [摘要] 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获取、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而实现应用信......

    新课改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初探论文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基础文化教育和人才素质教育,是一项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教育。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和传统的学科有很大的区别,它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