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改理念中信息技术个性化教学
新课改理念中信息技术个性化教学
摘 要: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应该将“个性化教学”持续运用到课堂中来,那么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必定会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个性化教学;创新精神;感知效能
信息技术课是素质教育中最先进最有诱惑力的课程,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中结合学生的个性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是每位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必须审视的课题。个性化教学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独立地发现、解决新问题,并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新的实践中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一直积极思考着这个问题,在此,结合我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谈谈几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
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时因为兴奋和好奇,开始时往往有兴趣的,但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有的内容难度加大,需要大量的记忆和重复的练习,同时也发现课堂学习的内容与社会上的信息技术又有一定距离,这样有的学生学习的热情就会慢慢下降。所以,“有教无类”是我们教师必须遵循的法则。
1.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因材施教
这一现象亟须得到教师的充分认识,如果长期按照固定的教育模式来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很可能会造成部分学生“脱轨”,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产生,我们要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是需要教师掌握的一项重要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各个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学习兴趣,以此为依据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来弥补另一方面的不足,因材施教同样是建立在学习兴趣之上的,不能够放弃任何一位学生。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尤其是操作较慢的女学生,选择将学生分组教学,由操作能力强的学生带领着操作能力弱的学生,由一个能力强的学生带领三个学生,四人一小组,然后每小组之间进行操作比赛。组员之间互帮互学,小组与小组互相竞争,能力强的学生自然想力争上游,能力弱的学生也不甘下风,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不仅可以形成默契的团队关系,还能够让所有学生能力得到平衡发展。
2.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分层教学
例如,在教学Word文字处理系统时,让一部分已掌握Word的学生学习使用PowerPoint,由于两个软件在使用上存在许多共同点,拥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很容易迅速掌握PowerPoint方法。
二、灵活运用任务驱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一定要让学生明白信息技术是有趣的课程,在这个课堂中没有人会限制你的个性,每个人都有潜力,而且决定学习成败是取决于对信息课程的学习兴趣。如此一来,学生的“个性”被逐步建立起来,课堂也会随之活跃。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果教师纯粹地用演示操作法来授课是培养不了学生的创造性的。
例如,在Phototshop教学中,我让学生设计一张海报,内容和版式均由学生自己决定,我发现有些学生能灵活地将一些图片插入到海报当中,做到图文并茂,更有一部分学生勇于探索各个菜单中命令的使用,给文字加上一些漂亮的边框,做出来的作品让人感觉到创意独特,简直不亚于专业级的报刊。这些知识我并未在课堂讲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践。看到学生有浓厚创新意识的作品,相信老师和学生都是同样自豪和快乐。
三、充分发掘学生的主动感知效能
现在高中课程大多利用信息技术平台辅助教学,教师仅靠粉笔、黑板及纸质书籍为主的教学手段不再满足学生日益丰富的求知欲。电脑和网络介入的教学模式,日渐成为高中课程信息化改革的主流方向。丰富多元的信息化教学更加凸显了高中生在日常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打破了以往教学手段带来的种种局限,让老师和学生之间能够进行无障碍的交流。
课堂教学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及时对教学进度做出调整,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实际学习中从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角度出发,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环节和课程资源,在与教师同步学习交流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同时,我们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和独特性,也就是说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他们自由思考,敢于异想天开,追求与众不同,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有所创新。
四、及时考查,学做合一
信息技术教学中作业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它能快速了解每位学生的技术水平。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布置作业,以理解、应用和讨论题为主,给学生留有想象和发挥的空间。
作业完成后,可发到教师的电子信箱或复制到指定文件夹,也可贴到指定的论坛供交流讨论。对于学生的考查不仅要在理论概念进行考查,还要充分考虑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等各方面因素。
总而言之,要全面考查学生的整体水平,只有掌握学生的状况,才能对症下药,让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从而让学生真正学到有用的信息技术。
总之,信息技术教学是灵活多样的,教师要创设环境、寻找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亲自去实践,才能独立思考,发挥创造性作用,挖掘每位学生的潜能,肯定能够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郭辉和.新课改理念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探究.中外教学研究,2007(08).[2]沙凤林.整合课教学设计中新课改理念的实现.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05).[3]姜晓丽.新课改理念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探析.都市家教:下半月,2012(11).[4]蔡永鸿.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建议.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2011(09).(作者单位 广东省兴宁市坭陂中学)
??S编辑 王团兰
第二篇: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内容摘要:在新课改理念的要求下,做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我们来说要能充分的挖掘小学生的潜能意识,也就是要深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为信息技术在现代的社会来说已经做为人类生存和生活的一项必要基本素能来体现了,所以我们不应该只知做一个单纯的“教书”匠人,而应是做一名拥有现代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教学技术和善于合作的探究者,所以我们要力争做到: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让学生真正的认识到自己是学习过程中的小主人,从而让他们从小就真真正正的开始很好的去掌握信息技术,以备社会生存的需要。
关键词:新课改理念、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当代最著名的未来学家尼葛洛庞帝教授(Negroponte)在他的《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曾讲述了这样一个虚拟的故事:“一个19世纪中叶的外科医生神奇地穿过时间隧道来到了一间现代的手术室。所有这一切对他而言都全然陌生。……现代科技已经完全改变了外科医学的面貌。但是,另一位19世纪的教师也搭乘同一辆时光机器到了现代化的教室,那么除了课程内容有一些细枝末节的变动外,他可以立刻从他20世纪末叶的同行那里接手教起。因为,我们今天的教学方式和150年前相比,几乎没有什么根本的变化,在技术手段的运用上,也差不多停留在同样的水平上。”桑新民教授也曾谈到:“造成计算机在教育领域的“悲惨命运”的主要原因不在技术本身,而在技术之外。”我国的计算机普及教育起步较晚,特别是小学计算机教学,直到90年代中期才形成了一定的教学体系。尽管已经把学科名称由“计算机”更名为“信息技术”,且已经成为课程设置中的一门必修课,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各地千差万别,大部分学生学会的也只是对计算机本身的操作,只有小部分的学生会把计算机作为一种信息处理工具应用到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去。所以为了适应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发展,我市近几年开始实行新课程改革,新课改理念要求我们每个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手段,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建构新型教学模式,要求我们的教师与学生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改变观念、与时俱进。特别是信息技术在现代的社会来说已经做为人类生存和生活的一项必要基本素能来体现了,所以我们不应该只知做一个单纯的“教书”匠人,而应是做一名拥有现代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教学技术和善于合作的探究者,所以我们要力争做到: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让学生真正的认识到自己是学习过程中的小主人,从而让他们从小就真真正正的开始很好的去掌握信息技术,以备社会生存的需要。那么我们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一、认真把教材和新课程标准以及新课改教学目标有效的结合起来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新课改教学目标是: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所以我们要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新课改教学目标的要求去深刻的研究教材,为了孩子们,为了我们的社会和国家,要力争把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有的放矢的做好。
二、新课改下教师的教育观念要转变
古人云: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展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改革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意见也提出: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多样化。要实现这些改革目标和要求,我认为关键在于更新理念,与时俱进。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发展,教师不仅要考虑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而且思考为什么教的问题。要让学生学有用的信息技术,必须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切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同时,也要认识到推行信息技术整合是以其小学充足的基础设施以及师生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为前提。反之,如果脱离我国国情和各地实际情况,试图跨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技术必修课为主要特征)的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盲目鼓吹信息技术整合,甚至取消信息技术必修课提前推行彻底的信息技术整合,则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将成为“空中楼阁”,势必对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造成极大的危害,拉大我国小学生乃至一代劳动者与世界发达国家在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素养上的差距。因此,在目前环境下(广大学科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普遍薄弱),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专职计算机教师,应带头转变原有的工作方式,认识到自己不只是一个只知“教书”的匠人,而应是拥有现代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在教好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主动跳出只教计算机知识的误圈,对现有的信息技术教育(更多的是计算机教育)的课堂重新进行审视、认识,对课堂进行必要的革新。主动向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师伸出橄榄之手,邀请他们、并协助他们把课搬到机房里来,以共同构建信息技术的“新课堂”。所谓信息技术的“新课堂”:即以生本教育理念为架构的基石,以学生好学和学有用的信息技术为基本价值取向。突破“教本”限制,突破“课堂”限制,打破学科界限,走进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构建起开放的、综合的学习资源系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信息技术;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信息技术;不同的人在信息技术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有效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氛围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合作交流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力量源泉,是学生能力培养与提高的前提。有了兴趣,才能唤起学生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探求未知领域。而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性,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试问一个对学习没有兴趣的人,即使给他机会也未必参加,更何况主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由做课件的教师选择或编制课堂教学软件,将教学的重点、难点用适宜的多媒体信息(图形、图象、动画视频等)表现出来,变抽象内容为直观、形象、生动的知识,促进学生对事物全面、准确的认识,达到认知的高效率。同时也就要求微机教师在做课件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把形、声、色等各种信息作用于学生感官,创设出一种温馨和谐的教学氛围,比如让学生了解天气情况时时,我们可以在设计中加入下雨、刮风、打雷等有声有色的动画,形象而直观地给学生一个印象,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但是,要注意的是,当投影取代了课本的同时,也忽视课本的作用。上课时,老师一直坐在教师机前通过计算机与同学进行交流,缺少了师生间的面对面的交流。所以,要上好一堂课,我们也要处理好课本与课件之间的关系,课本对学生的知识的掌握要起到主导作用,而课件应是起到辅助作用,不能将两者的关系混淆。一个成功的教师在上课时经常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而他靠的就是善于和学生进行交流,并及时调整课程的进程。
2.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式学习
新课改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这些理念对改革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信息技术学科所要教学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可谓浩瀚无边,不可能完全掌握这么多内容,只能无限地提升,不断地获取。作为任何一名信息技术教师都难以完全适应形势的需要,不可能把信息技术的每个知识点都掌握,更不可能把每个知识点钻研透后再去教给学生。同样,学生的知识技能如果完全依赖老师的教导,那是死读书,只能坐以待毙,被时代所淘汰。所以,学生要更好地获取知识,紧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多少,学生学多少”的模式。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解决实际中碰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走在时代的潮头。比如,在讲文件的下载时,我是以网际快车(FlashGet)为例来讲解的,也有很多学生说他们会很熟练地使用下载工具下载文件。这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很多网页上,有精彩的动画,你怎样才能利用网际快车把它下载下来呢?在接到这个任务后,很多同学以为小菜一碟,动手一试才知道并不容易解决,还有一些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发现,有些网站的文字和图片是不能简单地右击下载下来,这些跟学生实际学习和生活都紧密相关的技巧,我们要善于发现,并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给学生提供勤动手多训练的机会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工具课程。而其中的技能又是最重要的,理论知识是技能的基础,技能是理论知识的目的。只掌握知识没有技能就如同纸上谈兵。要真正把所学知道溶入到自身,还必须亲身实践,动手操作。我们要把培养信息技术的基础操作技能作为主要任务,而动手去实践去操作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基本方法。
在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提倡他们敢与动手,勤动手。从最基本的指法,到各种软件的应用,<课件 >只要能坚持练习的话,速度和质量都会有很大的提高,学生在不断地练习和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技能。动手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是学习过程中的巨大动力,这种动力将及大地推动学生对信息技术地掌握。
4.注重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不仅能检验学生一节课学习的效果,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一种鼓励,激发学生创新动机,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传统的评价方法注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测查,这种观点在一些教师的头脑中根深蒂固,而在新型的、建构性的课堂中,评价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我们不能单纯的从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我们还应该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去评价他们。以前,评价是由教师单独作出的,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我们应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中来,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促使他们不断学习,提高。
总之,信息技术教学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主要手段和途径,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对教学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特别做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我们来说要更加能充分的挖掘小学生的潜能意识,也就是要深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我们才能取得出色的教学效果,培养出新时代具有信息素养的创新型人才。
第三篇:浅谈新课改中的信息技术教学
摘要:当前,全国中小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在新一轮课改的大环境下, 如何面对轰轰烈烈的“新课改”,这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难题。尤其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感到压力更大,因为我们不但没有现成的路可走,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还要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信息技术教育创新之路。
关键词:新课改 观念转变 分组教学
浅淡新课改中的信息技术教学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知识,技能的更新越来越快。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已逐步渗透到各个领域,社会信息化已是大势所趋。而其更新的速度更是让人瞠目结舌。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几乎月月出新招,真可谓是日新月异。更先进的软件版本不断地出现,学习的内容越来越多,对我们掌握这些知识就带来了更大的困难。作为21世纪的信息技术教师,面对着轰轰烈烈的新课改,面对这纷繁复杂的计算机世界如何让学生学好信息技术呢?作为信息技术的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还应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关键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要提高教学质量,使其在整个教育改革中起到制高点和突破口的作用,首要的、最迫切的是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的变革,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教育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观念转变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认识到,信息技术课虽然只是一门次科,管理上也要正规起来,一旦教学管理层面不重视,学生就很容易把它当作休闲课、玩耍课,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也就是空谈了。再者信息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素质的培养是各门学科教育共同努力的结果,各科学科的教学内容可以不一样,但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这一点上不存在差别。然而现在许多老师存在一种学科歧视,认为非中考科目不重要,这种思想直接导致学校原本每周两节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只有一节了,减少了50%,并且潜移默化到学生,成绩好的学生甚至于用计算机课的时间来完成其它各门功课的作业,教学任务不能完成,直接影响到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这种情况在农村中学比比皆是,这就反映出教育观念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生活在信息时代的每一个人都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该课程应该成为所有老师和学生的重视。“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应像其它学科一样开设。信息技术教育也是素质教育开展状况的晴雨表,任何人为制造学科歧视的行为都是对教育理解肤浅的结果,实质上也有背于当前倡导的素质教育思想,作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得尽快转变观念,建立科学的学科观,给信息技术教育以应有重视,是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关键。
二、多讨论多交流式的分组式教学是学好信息技术的好方法。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们除了要让学生主动学自主学、勤动手多训练外,还应当提倡同学之间多讨论多交流。我们知道讨论、交流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专题讨论、小组活动、交流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交流讨论能取别人之长补己之短。我们有了观念的转变之外,就是有了思想上的重视,那么我们就要在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实效上上功夫,在我们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以下的特点:
一是信息技术教师有“三多”。一带的班级多,学生多;二是课时多,教学任务重;三是杂务多,信息技术教师大多还要负责机房的维护,各种课件的制作,甚至还有学校其它的工作。这“三多”不利于师生交互,不利于教学管理,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是学生起点不一样,但普遍偏低,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应试教育依旧,低学段没有开足课时或是没有开课;再者家用
计算机或是学校计算机的数量及硬件设施的情况不均匀,地区有别、城乡有别、家庭有别;况且学生接受能力也有很大不同,而课时是一定的,这同样也限制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基于此提出分组教学法,具体操作要点:
1.将一个班级(假设为50人)均匀划分为五个小组,每小组一名正组长,一名副组长;要求组长有较浓的学习兴趣,最好有一定的基础,接受能力强,最好能有女同学,因为大部分女同学在这方面兴趣较弱;在上机座次上,同小组相邻。分组依据可以根据教学组织意图灵活选择,基于自愿组合,学生间的沟通效率会更高些,基于学生学习水平的分组,有利于复式分层教学等等。
2.组长与教师有优先的交流权,组长的职责是帮助和辅导本组同学,帮助同学能够迅速掌握当前所学的操作和内容,小组成员的问题首先由组长负责解决,最后由教师解决一些共性的问题。
3.分组教学主要面向基本教学任务的完成,确保每位同学都有获帮助的机会,确保每位同学都掌握最基本的教学内容。
4.作为激励措施,教师要对组长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适当增加一些专门的课外辅导,带领学生完成一些选修课程的学习,参加一些学生力所能及的竞赛。
初步的教学实践表明,分组教学强调学习互助,强调小组同学共同进步,有利于最大限度帮助每一位同学,从而能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有利于优秀生的培养,但是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如还是有部分学生跟不上要求,甚至害怕上机操作等),这些方面有待进一步去更正和提高。
三、勤动手多训练是学好信息技术的关键
自学能掌握知识,特别是理论上的。而要真正把所学知道溶入到自身,还必须亲身实践,动手操作。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工具课程。而其中的技能又是最重要的,理论知识是技能的基础,技能是理论知识的目的。只掌握知识没有技能就如同纸上谈兵。所以必须把培养信息技术的基础操作技能作为主要任务,而动手去实践去操作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基本方法。在教学中,努力让学生多动手,教学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从操作中、从实践中去领会方法,而不是靠教师的长篇阔论。课余开放电脑房,学生可按班级轮流上机实践,内容不限,完全自由。这样学生不但可以对课堂知识进行巩固,而且更可以去掌握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教师作现场指导。而多操作,多动手,也能对各种基本的操作,如鼠标运用,键盘的使用变得越来越熟。
所以在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提倡他们敢与动手,勤动手。比如学习了Word之后,让学生编辑一份小报;学习了Frontpage之后,让学生设计一个个人小网站;学习了Excel之后,让学生制作一张班级的课程表、值日表等;学习了Powerpoint之后,让学生开发一个辅助教学的课件。在这些活动中,既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又能使学生系统的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水平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而不断熟练,从而进行练习或活动的速度也不断加快,学生在不断地练习和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技能。信息技术也不例外,从最基本的指法,到各种软件的应用,只要能坚持练习的话,速度和质量都会有很大的提高。动手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是学习过程中的巨大动力,这种动力将及大地推动学生对信息技术地掌握。只要亲自动手去试一试,实际操作一下,就会从内心里感觉到计算机并不那么神秘。这样,即使每次动手只有很小的一点点收获,也会有一种日见成效的感觉,随之信心也会大增,学习劲头更会越来越足。
四、教师在“新课改”中面临的问题
信息技术是中小学新开设的一门课程,以前,电教人员只是学校的教辅人员,现在有了属于自己的课程,走上了讲台,那么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呢?这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新课改”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觉得,对我们年轻的信息技术教师来说,除了要具备一般教师的素质之外,还要具备一种合作意识。首先,我们对待其他学科的教师,要有强烈的服务意识,让那些老师了解多媒体教学,接受多媒体教学,用多媒体教学更好地推广和普及“新课改”。我们还要向他们请他们指出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和缺点,在此基础上,让他们提出如何改进和优化多媒体教学,使之更好的服务于“新课改”。其次,我们对待学生要有伙伴般的合作意识,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会新的学习方法提供技术支撑,目前有许多适应创新教育的新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等都在信息技术学习中得到充分体现。理解这些学习方式的概念并不难,难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切实地加以应用,这样的应用需要很多知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资源。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将会从资源上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所以我们应该让学生知道信息技术对自己学习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教师在工作中有很大热情,在“新课改”的形势下,很容易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课件的制作上来。这就容易使我们走向信息技术的另一个极端。如何避免这个问题,就要我们新教师深刻理解“新课改”下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是在课堂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方法、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的一种新方式,绝不是单纯的多媒体教学。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变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整合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教师如何教的问题,而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整合到各学科中,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如何在轰轰烈烈的“新课改”中走向成熟、走向成功,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向同事学、向社会学、向学生学,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理解、运用。我相信,明天的成功必将属于我们。
参考文献:
1.刘儒德 主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第八章 起始页码为224页 人教版
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3.苗逢春,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整合培训的内容与培训模式概述[J],信息技术教育,2003年第二期
4.南国农, 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第八期
第四篇:新课改信息技术教学
新课改信息技术教学实施的策略
徐秀章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九年义务教育中的信息技术课程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是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下面我谈一下在第一个学期的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在认真研读了《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意见》和《技术课程标准》之后,确定了教学目标:信息技术课程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时确信息社会中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为适应未来学习型 社会提供必要保证。
作为一个新教师,没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在实施新课程改革有一定的优势,教学上还没有形成一定的模式,一切从零开始。根据上面的指导意见,我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先引起学生的兴趣,把他们带进丰富多彩的信息世界。
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我做了三件到现在都觉得效果很不错的事情,为我在上个学期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件是树立自己的形象,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教师是为人师表,身体力行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和楷模。跟学生们谈自己的经历,从自己接触电脑开始,到现在,直至未来发展的方向。这过程中在这过程中讲到了我喜欢上计算机的过程:高中不喜欢——大学认真学——出来工作每天也在学,大学都学些什么,玩些什么,讲一些他们感 兴趣的(如QQ、游戏,然后提到不要沉迷到这里面,因为这是一些娱乐的工具),讲一些先进的技术(不理他们懂与不懂),让他们对我和信息技术都产生好奇,也让他们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信念,这就适应新课改的基本要求。
第二是做学生基础调查,掌握他们的基础,方便在教学中制定教学策略和方针,尽量照顾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学有所成,即学即用,这也为了实现“关照全体学生”。
第三是进行理念更新,以前大家都是认为信息技术是一门副科,只是有考察成绩就行,可是现在这个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是在考试有60分就行了,而是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学习、工作、生活中去,不单是为了学信息技术而学信息技术,学信息技术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信息修养,提高了信息素养是为了更好学好其它科目,学习好了也为了提高自己的整体素养,提高了自己的整体素养也为了以后更好地学习,不断地提高。
第四是信息技术的新课改的大体情况,着重提到必修与选修的关系,然后把每一科选修都联系到实际应用中去。必修是选修的基础,如必修中的第五章“信息资源管理”对应着选修4《数据管理技术》,接着举例说明数据管理技术有什么用途,生活中的什么东西会用到数据管理技术,举例1:图书馆管理系统,工作原理是把每一科每一种类的书目统一编码,照着顺序来做成几个表,再把表联系起来,这种工作方式比以前的提高了工作效率;举例2:学籍管理系统(略);举例3:人事档案管理,每个单位都必不可少的,每一位职工都固定一个编号,工资和工作的情况都可以在档案里出现。等等的例子,主 要让学生知道数据管理技术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照着上面的策略,我在课堂中开始实施起来了,边摸索边前进,我上课的流程:先创设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进行那个情境,再用10分钟左右实施课堂教学,剩下的时间布置一些任务给学生,有时是独立完成,更多的时候是合作完成(以小组为单位),提倡以先进(每一个班选中一个或多个基础好一点的同学)带动后进、多动嘴、多动手、多动脑、互帮互助、共同进步。一个学期下来,我实施的小组教学、先进带动后进、互动学习的教学策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很多学生都提高了自己的信息素养,并运用到平常的生活与学习中去,这个学期我将会坚持这样的策略,争取在试验中不断完善。
第五篇: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理念是人们从事工作的行动指南,是人们追求目标的内在动力。初中物理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在教学中就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建立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特别是要改变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的应试教育制度。首先,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转变。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后,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的教育观念在逐步转变,我们的教学理念也和行为也在发生转变。我们面对的是全体学生,我们要让每位学生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并且我们应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到,这是我们教师的责任。作为教师,我们要更关注学生的成长、发展,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是我们的教学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由以前的应试转化为素质教育并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学习的方式呈现多样化。学生成为课堂上学习的主人,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充分进行交流和探讨,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现在我们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大多数的时间会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更加灵活活拨,力求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参与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让学生能得到创造性的发展。
第三是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方法发生了改变。以前我们就是看学生的考试分数,现在我们尝试运用课堂观察、成长记录、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等方式,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能力、创造性和情感态度。同时,我们对学生的笔试检测也进行了改进,在测试题目的选择上注重现实生活实际和问题情境等。这种多元化的对学生进行评价,是与新课程改革的多元目标相适应的。
第四、课堂上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物理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习和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多媒体技术的充分运用为课改提供强大的动力。
第五、教学充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物理知识重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如果一堂课仅仅是传授新知识而没有联系生活中的实例则这堂课是不成功的。
如何搞好小学校本教研工作
校本教研工作是为了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提升教师的执教水平,发挥群体优势,打造“专家型、学者型”教师队伍,从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入手,转变教学观念,提升教师执教能力,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以科研兴校、教研强师为理念,以教学研讨为渠道,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校本教研活动为抓手,积极探索校本教研活动形式,在校内努力形成“***、开放、实效”的教研机制,用心营造“支持信赖,合作分享”的教研氛围。树典型,抓普及,促提高,引导中青年教师专业素质的不断提高,逐步探索校本教研新模式,力求我校校本教研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系列化。
1、通过校本培训,更新教育观念,课堂上实现师生互动,力求课堂教学体现新理念,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2、通过校本培训,学习新理念,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评价能力与教学理论水平。
3、转变观念,抓好教研组工作,使之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
4、观看或实践优质课,尝试案例分析、自学研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如何搞好校本教研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入手:(1)推行“走出去”的培训方式。
教师的发展需要专业的引领,在名师引领中明确方向,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这是教师们获得发展的重要历程。因此,要改变目前课堂教学的“瓶颈”现象,也须通过进行大量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引领及教师自身教学实践研究,从中不断地获取新的理念、寻找新的方法、积累新的经验。学校应安排一些教师外出学习,并且学校要求外出学习、考察培训的骨干教师,必须写出学习汇报材料,并利用校本培训时间对全员教师进行培训,传达学习精神。培训采用作专题讲座、经验交流、讲汇报课等多种形式,产生一人学习,多人受益的效应,让更多的教师受益。(2)做好“请进来”工作。
专家、名师的参与是校本教研成功不可或缺的培训资源。离开了专家、名师的参与、指点,校本教研就会失去理论的支撑,甚至会停滞不前,从而导致形式化、平庸化。从这个角度说,专家、名师的指点是校本教研的源头活水,他们的现场指导是最有效、最受教师欢迎的形式,校校本教研向纵深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特色性系列活动。进一步发挥名师的作用,针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普遍出现的疑难和困惑,尽可能地邀请专家来校开展专题讲座,进行“临床会诊,现场诊断”,找出问题及原因,制订对策措施,帮助教师解答疑难。
(3)内部挖潜,择本校之能人,举本校之“名师”。校本研究的主体是本校教师,所以,我们在外聘专家、名师、领导来校讲学的同时,充分发挥本校教学骨干、优秀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
4、深化“课例研讨”校本教研模式。
深化“一个课例多次研讨”教研模式的研究与探讨:
(1)每个教师围绕自己确定的主题校本教研主题上一节汇报课。(要求:课前围绕主题进行说课,课后说课后反思)
(2)同组教师(学校领导)同备一节课、听一节课、同评一节课。(3)同组教师(学校领导)共同研讨交流。(做到三个一:说出一点优点,找出一点不足,提出一点希望。)
(4)执教教师结合大家的建议进行二次、三次修改。
5、围绕新课程,扎实开展活动,切实提高实效。
(1)加强常态下课堂教学管理并对管理内容进行检查,做好各项检查记录。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平时的课堂教学,本学期我校将狠抓常态下的课堂教学调研,学校领导将加强听课力度,采取推门进听课、跟踪听课、检查性听课等形式,掌握第一手材料,确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2)立足课改,不断深入实施新课程。扎实开展每周一的“校内教研活动日”活动。以教研组为单位,交流、反思教学情况,进行案例交流、经验交流、论文交流、教育教学日记交流等,既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总结经验、探索规律,逐渐形成我校***、开放、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格局。
(3)立足岗位培训,着力打造名师。
为配合教育局提出的打造名师和区素质大赛,结合我校实际,组织教师开展各种教育教学业务技能大赛,着力打造名师,促进教研活动的开展和教师业务技能与水平的提高。如开展教师基本功竞赛、教学设计竞赛、课堂教学大赛、优秀论文或优秀案例评比、课后反思交流、课件评比等活动。(4)注重日常教研活动的资料管理。学校要求教研组和教师个人严格按管理制度完成好自己的各项工作,注意做好校档案和个人档案资料的积累工作,做到有计划、有总结、有反馈、有整改、有实效,学校将组织评选新课程活动优秀教案、教学反思、典型案例、心得体会,编辑成册。
6、发挥网络平台作用,丰富研讨内容。
学校除组织教师到校外观摩,听专家讲座外,还将继续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为教师创设良好的教研环境。教师们可以通过教育网站虚拟教研活动,与全国各地实验教师零距离接触,从而向先进学校学习取经。拓宽了校本教研的渠道,丰富教研内容,使教研活动更具实效。45周岁以下教师,必须建立自己的博客,必须在“新思考”“播种者”上注册,把自己平时教学中的一些感想小结,或是从各个渠道学习到的一些感受,发表在网上论坛中,每个学期跟帖不得少于四至五条。
7、加强校本教训的管理。
校本教研要加强层级管理,就是各个管理层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校本教研管理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是校级决策层,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把握校本教研的方向,提供人、财、物、时等方面的条件;二是中坚执行层(主任、教研组长),主要职责是在校长的领导下,组织和开展校本培训活动,并通过管理扩大参与面,提高研训水平。具体做好五项工作:①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②师资队伍建设;③组织培训;④负责培训效果测评;⑤档案建设;三是教研组基础层,教研组长主要职责是:①动员组织本组教师参加培训;②主持以组为单位的教科研活动。总之,校本教研就是以新课程师资培训为重点,以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提高教学质量为主线,进一步加大教师继续教育和校本教研的力度,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努力开创校本教研工作新局面。
如何搞好校本教研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昨天我很荣幸参加了明光市教研室举办的校本教研培训活动,有幸听了叶主任的报告,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今天受学校领导委托,把自己所学的和大家作一个交流。说实在的,今天在叶主任和徐主任及各位老师面前班门弄斧心里很紧张,有讲错的地方请叶主任和徐主任及各位同仁给予指导和帮助。
一、什么是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盛行于英美等国家,我国是2002年教育部在昆山召开的“以校为本”的研讨会上首次提出来的。
所谓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工作,提高教育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简单的说,校本教研就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它的特征就是“以学校为本”,是直接围绕学校自身所遇到的真实教学问题而开展的教学研究活动。我认为我校开展的“一人两节课”活动,它就是校本研究,在教学中,我们遇到某个问题大家在一块探讨,它也是校本研究,其实我们在自觉和不自觉中都在进行校本研究。
二、校本教研的现实意义
校本教研是以“学校为本”的,是直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的。然而,人们并不重视校本研究,它的意义并未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校本教研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桥梁,没有理论的指导,那实践是低水平的,没有进步的,只能在低水平上重复,没有理论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要想成为专业化教师,专家型教师,靠的就是研究。如果能深入开展“校本教研”,使教研工作既能反映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又能符合学校实际,就能更有效地解决他们的困惑和问题,就能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另外,以学校为本,可以改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处于服从的被动地位,为调动、保护教师的教学创新积极性开辟道路。教师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开展自己的教学研究”,“解决自己的教学问题”,“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改善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师的自身素质也会在教究过程中不断提高。
三、农村小学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 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保证新课程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有效策略。目前,不少学校纷纷加大了校本教研的力度,校本教研在学校中已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无论教师、学生还是学校都焕发出勃勃生机。但在开展校本教研的过程中,同样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惑。
1、教师负担过重,制约校本教研的开展。开展校本教研需要时间和精力。但目前农村小学教师的负担普遍很重,像我们的村校还是“包班制”(即一名教师教一个班的所有学科),教师年龄普遍存在老化现象,老师们既要备课、上课,还要应付各种评比、检查、考核,完成各种计划、记录等,每天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新理念、钻研新教材,去进行校本教研。
2、教师的主动性不高,校本教研流于形式。教师的主动参与是校本教研有效开展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教师的自主研究,校本教研内容若不是发自教师的内心需求,没有教师间思维的相互碰撞与交锋,任何外部的力量都是徒劳的,甚至校本教研还会演变成教师的一种新的负担。
3、学校所受干扰太多,影响校本教研的深入。我们在校本教研中,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很高,气氛很浓,但经常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如各级各类的检查、验收、评比、创优等工作,使学校常年处于备检和创优状态之中,牵涉教师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影响了校本教研的深入开展;以分数论英雄的升学体制,制约了校本教研的研究方向,人们往往注重的是如何让学生考个高分,而对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和策略却很少研究;各类知识性的竞赛活动,如语数竞赛、作文竞赛、各类统考等,也把家长、教师引到了疲于应付的境地,让我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钻研去探索。
4、专业引领不够,所谓专业引领,是指专家为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目前在不少农村小学的校本教研中常常有低水平重复的现象,前面说过,教学中我们在自觉或是不自觉的进行校本研究,可是,由于在校本教研中缺少专家、优秀教师的指导,缺少理论,所以我们的教研仍然是凭经验的低水平的重复,教师的专业没有得到发展。教研内容、形式仍然没有多少改变,模式固定,内容限于教材教法介绍,或者仅仅开展听课、评课活动,进行大同小异的经验总结等,这些问题都亟待研究和解决。
在校本教研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针对这些问题,下面谈谈如何开展校本研究。
四、如何开展校本研究,推进课程改革
“以校本为”的教学研究是一个新课题,不可能有章可循,有样可依。只有依靠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创新,才有可能经历现代教育思想与传统教育思想的思辨与碰撞,才能形成新的教育理念,进而内化为教师的教学技能,实现课程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终身学习的价值。具体地说,开展校本研究,应从以下诸方面着手:
(一)正确对待现状,实现思想观念转变 当前的农村小学教师,大多理论水平不高,教育思想观念陈旧,特别是年龄偏大的教师受传统“应式教育”的影响,把学生的学习成绩当作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轻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背道而驰。加上课堂上教师始终放不下架子,不能和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且安于现状,墨守成规,缺乏新理论、新理念指导、缺乏探索进取,改革创新精神。另外,家长和社会对学生学习成绩的片面理解,也给课程改革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因此,必须大张旗鼓地进行课程改革宣传,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包括大小会议、橱窗、广播、各种培训,进行全方位、高效率的宣传活动,使广大教师、家长对新教育理念有一定程度的认识、理解,实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为课程改革铺好路子。
(二)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实现教学行为转变
当教师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开始跳出无反思的、习以为常的工作状态,在教学中自觉地带着研究的目光从事教学,也许会想:我这样进行教学行吗?应该怎样做?怎样设计教学环节才是科学的?有了这样的研究心态,有了这样的反思精神,教学中便会处处需研究,时时需研究,而个人力量毕竟有限,教师们便会有意无意地自觉进行切磋、探讨。在这种背景下,学校要把这种教师自主性地发起的,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研究活动加以制度化,建立相应的校本教研制度,进一步优化教研常规管理制度,建立理论学习制度,建立对话交流制度等,保证校本教研的时间,校本教研的对象,校本教研的内容和形式。这样不仅能鼓励教师个人的研究,有效地保障教师群体的相互合作和共同研讨,也能有效地促进校本教研活动的有效工展。
建立以校为本的研究制度,就是要帮助教师具备自主进行教学和研究的能力,使学校建立新秩序。使学校建立互相尊重、相互信任、共同研讨、共享经验和共同发展的有效机制,从而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正确转变,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保障。
(三)营造校本教研氛围,唤醒专业成长意识
由于农村学校教师竞争意识较淡,疲于应付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认为只要对学生负责就心安理得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意识很淡薄,认为专业成长是年青人的事,是需要评职称教师的事。因此,学校领导要积极营造校本教研氛围,让每一位教师都参与进去,体会自我的价值。
1、利用板报、橱窗等来宣传。
学校可利用利用板报、橱窗等来宣传什么是校本教研?教师怎么做研究?通过宣传学习,使教师们消除了对校本教研的神秘感和畏惧思想。充分认识到开展校本研究既有利于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的目标,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又有利于促进教师自己的专业成长,让教师们有甜头可尝。
2、每周一个话题思考讨论。校本教研是以一线教师针对自己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的研究,而农村教师的问题意识比较淡,如何唤醒、激活教师的问题意识?开展每周一个话题是个不错的方式,首先学校领导要留心日常教学中真实存在的问题,进行收集、整理,归纳、分析出学校本周最需解决的问题。接着在下一周或提前一周把话题通知给全校教师,让教师们带着问题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去探索、思考,并尝试解决。最后,教师们要带着记录与反思参加话题交流。这样能有效的促进全体教师参与、能积极促进教师的问题意识。
(四)搭建校本教研平台,学会校本教研方式。
教师对校本教研及校本教研活动形式,知之甚少。学校要因地制宜的搭建校本教研平台,让教师在这个平台中学会校本教研方式,真正走进校本教研。校本教研方式有以下几种:
1、开课研讨。
开课研讨就是教师为了探讨教学中某个问题,精心准备一节课,让同学科教师或其他教师来一起备课、听课、研讨。首先人人都要开课与别人一起研讨,教研活动主体要从少数骨干教师走向全体教师;其次要立足于日常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开课,不是另起炉灶,更不是为应付一节课而做秀、做假;再次要围绕教育教学中问题展开讨论与评议;最后要让参与教师都感受到自身专业成长在实践教学中获得提高。
2、反思交流。
校本教研具备三大要素:个人反思、同伴交流、专业引领。农村学校专家型教师比较少,教学条件有限,个人反思尤为重要。个人反思要用一个制度来促进,首先学校必须制定每人每周至少完成一篇教学反思;其次学校要对教学反思举行集中交流或影印互赠学习等形式来促进教师认真对待教学反思;再次要引导教师要有问题意识,要围绕自己的教学问题展开,使反思具有实效性。
3、问题交流
校本研究强调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实际的问题。因此,要培养教师有问题意识与提问题的能力。首先要求每位教师每周至少提出3个以上的问题;其次要从自已的问题中选取一个问题与其它教师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最后把获得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再到教学中去验证。
4、学习汇报
要提升教师的校本教研的素养,就要培养教师的学习习惯。学校可以在有限的办学经费中,为教师征订一些教育教学杂志或购买一些教师工具书。并组织教师学习。如每两个月至少读一本书。学校可以进一步组织教师交流学习心得或提交学习汇报。
5、集体备课
学校在学期初或要开公开课时可以开展集体备课,让不同学科的教师,不同年级的教师一起制定教学计划,探讨教学设计方案,研究新课程理念等等。这样易形成互相帮助互相促进的好氛围,促进校本教研开展。
五、反思成败得失,提练校本教研成果
“失败乃成功之母”,在校本教研中,要敢于面对失败,要正确对待成功,正确反思,提炼成果。要用辨正的观点正确地对待成功与失败,允许、鼓励教师用自己的个性化语言、实践性语言、个性化观念讲述教学实践中的成败得失,扬长避短、总结经验,那么,校本教研必将会硕果累累,成绩喜人。
最后我用叶主任在报告中说的一句话来结束我今天的汇报:让校本教研成为教师职业生命的一部分!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评价学生
评价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是“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课程改革呼唤新的评价方式:发展性评价。下面,笔者就发展性评价的形式谈谈自己的点滴看法。
一、赏识激励性评价
赏识激励评价会扬起学生自信的风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适时采用及时赏识评语评价,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实现个性价值。如在教学中教师在学生作业后面写上描述性、富有情感的书面语言,贴上红花,画一个五星等,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已经达到的水平和所具有的潜力,以及教师对自己的期望,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
在课堂上,教师给学生一个甜甜的微笑,一个小小的手势,一句简短的表扬,一个鼓励的眼神,会对学生的课堂学习带来积极的影响,让每一个孩子都感受到不同程度的成功喜悦和欢乐,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全面发展的积极性。
二、个性特长评价
从“多元智能”理论来看,人往往不可能是全能的。有的人在某一方面拥有天赋,另一方面却表现平平。可以说,不同的人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因此,我们必须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观念,教师要以一种平等的精神组织教学,评价应根据以人为本的思想,千方百计地为发展学生特长提供机会,大张旗鼓张扬学生的个性,充分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
教学中,学生各有所长,有的学生喜欢载歌载舞,在艺术课中总能很快投入,用他们的激情和开朗大方的性格,带动了其他同学。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喜欢表演、操作,参加集体活动,每次都赢得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于是,教师要有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个性评价。
三、主体多元化评价
发展性评价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不仅学校领导和教师是评价的主体,专家、家长也是评价主体,学生本人也是评价主体,所有相关人员,都要通过评价对照自己,发现问题,改进完善自己,提示、建议别人,从而实现评价角色的互换,使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站在平等地位上。
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是否乐于与同伴进行交流合作,是否开动脑筋思考问题,是否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都需要不同主体共同评价。这时,教师不要轻易对学生做出结论,要把机会给学生自己。只有这样做,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才能敢说会说,学生才能真真切切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形式多样化评价
发展性评价强调评价形式和方法多样化,可采用各类考试考查学生的学业成绩,展示学生的综合素质。按照多元智能的基本思想,可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全面地评价,充分展示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
如在数学测试中分面试和笔试,语文测试中有口语交际、背诵、朗读、笔试等。艺术测试有手工、绘画、唱歌、表演、欣赏等五方面的能力。考核的等级有优、良、中、合格等,从而提供可操作的评价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各自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评价改革,离不开正确的理论指导。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应深入探索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使评价更加科学,更具有可操作性。